3月31日,光大银行在香港召开2015年度业绩发布会。截至报告期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为31677.1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07.00亿元,增长15.74%。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保持稳步增长,其中,实现营业收入931.59亿元,比上年增加146.28亿元,增长18.63%,实现净利润295.77亿元,比上年增加6.49亿元,增长2.24%。 光大银行行长张金良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金融脱媒持续深化,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这是对商业银行的全方位挑战,同时也是全方位的压力测试。在这样的环境下,光大银行要向综合化、特色化、轻型化、智能化进行转型,在监管批准的情况下,加速推进事业部和专业子公司的设立。 探索设立直销银行子公司 2015年,光大银行首次提出了“1+2+3”互联网战略布局。其中“1”是指“一扇门”,即阳光银行直销银行,“2”是“两朵云”,即云缴费和云支付;“3”是指“三个e”,即e理财、e融资、e电商。 2015年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末,光大银行手机银行客户2203万户,对私网银客户2121万户,电子支付客户1041万户,微信银行关注客户1034万户,对公网银客户32.9万户,电子银行替代率近94%。 光大银行行长张金良表示,去年8月18日,光大银行的直销银行阳光银行成立,到年底已经获客55万户,客户数量增长较快。此外,云缴费已经成为业内最大的开放式缴费平台。下一步,光大银行还将抓住互联网金融的政策红利,2016年重点战略将以“1+2+3”为切入点,特别是阳光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在直销银行方面,光大银行也在探索互联网金融的事业部改革或子公司化,引入灵活的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张金良向本报记者介绍。 平安证券研报认为,从细项来看,光大银行在理财和资管业务上的优势继续保持,带动相关手续费快速增长,其中理财手续费同比增117%,托管业务同比增63%,公司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6年信贷投放预期 保持平稳增长 截至报告期末,光大银行贷款和垫款总额15135.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40.88亿元,增长16.48%,贷款和垫款净额在资产总额中占比46.58%,比上年末上升0.1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243.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8.50亿元,不良贷款率1.61%,比上年末上升0.42个百分点。 关于资产质量管理,光大银行副行长姚仲友表示会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压缩退出产能过剩行业。二是加强对逾期欠息贷款的清收化解。三是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具体措施上包括核销、打包、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受益权转让等。 对于2016年的贷款投放,光大银行副行长姚仲友表示,银行将保持贷款规模的平稳增长,预计在13%左右,主要投向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和实体经济。光大银行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上都储备了不少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大贷款投放。同时,在新兴产业、绿色信贷和个人消费贷款方面进行倾斜。 对于市场关心的房地产问题,光大银行副行长姚仲友表示,光大银行对房地产贷款实行行业限额管理,贷款总额会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客户准入坚持总行主导的名单制,对于实力强、优势明显的房地产企业,将纳入总行名单,择优支持。 适时发行100亿元优先股 去年上半年,光大银行优先股发行获得监管部门批复,根据批复内容,光大银行将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亿股优先股,募集资金不超过300亿元。2015年6月下旬,光大银行首期发行了2亿股优先股,募集资金总额200亿元人民币,光大银行公告显示,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所募集金额已全部补充一级资本。 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蔡允革表示,2016年3月29日光大银行董事会已同意适时开展剩余100亿元优先股的发行,但该议案尚须得到股东大会批准,预计100亿元优先股发行后,一级资本将增加0.4到0.5个百分点。此外,光大银行H股定向增发40亿股方案正在监管审批当中。 光大银行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87%,比上年末上升0.66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10.15%,比上年末上升0.81个百分点。 ...
3月2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由央行主管的全国性行业协会,业内人士表示,协会为各会员单位定下了“家规”,以期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经历了去年“e租宝”的非法集资跑路风波,P2P(网络借贷)行业几乎被等同于非法集资。对此,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陈宝国表示:行业协会的成立,让P2P有了“婆婆”, P2P也将由2015年的“监督年”进入2016年的“合规年”。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企业通过 P2P平台融资的成本在15%至20%多不等,投资者、 P2P平台、担保方的利益分成比例常达到7:1.5:1.5,部分标的,投资者获得的收益甚至更高。由于融资速度快、相比民间融资更低的成本, P2P平台成为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选择。 廖雪明“e租宝、大大宝这类平台披上了 P2P外衣进行诈骗,让我们这些正规经营者成了行业受害者。”李如胜是 P2P平台“万贝贷”的执行董事,从事传统金融工作25年,他说,自从去年P2P跑路风波后,行业“已被妖魔化”。 两三周前,另一个P2P平台“共赢社”也经历了一场风波,公司网站受到黑客攻击,网站和APP打不开,客户担心“平台是否要跑路”,便纷纷挤兑,公司CEO纪宜彤说,当时平台资产净流出,好在处理及时,才逐步消除投资者的疑虑。 行业现状 累计问题平台1425家数据显示,2015年, P2P成交量达到了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全年网贷成交量增长了288.57%。 P2P行业经营者有三种类型:骗子、互网联行业跨界经营者、有传统金融从业经验者。纪宜彤说,“骗子的出发点就是圈钱。”每个行业都鱼龙混杂,存在投机倒把的人,他举例说,某平台原来是一家安徽小公司,找了咨询公司做了规划便投身 P2P行业,“他们起初也可能抱着好好做的心态,后来发现钱来得太容易了,便买了企业的"壳",设计虚假标的,吸引投资者,走上了非法集资之路。平台不久后便轰然倒下。” 而另外一些P2P公司的失败是“走得太快”、“不控制风险”。广州某 P2P平台总成交量高达100多亿元,因传出提现困难,投资者纷纷挤兑,该平台无奈“歇业”。李如胜说,该平台违背了行业不能建资金池、不能自融、资金错配等多条底线,成了失败主因。 出身传统金融业的李如胜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金融有门槛,互联网金融参与者要有金融背景,这是一条底线。 P2P行业中存在骗子,但绝大多数都是合规合法赚取利益的经纪人,他们大部分从传统金融行业走过来,受过良好教育,在 P2P行业干得不错。” 平台角色 中介与资金守护人 P2P平台的队伍分为银行系、国资系、上市公司系、风投系、民营系。民营系队伍规模最大, 它是否动了银行的蛋糕? 李如胜并不这样看,他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银行、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我们不去夺它的主要业务,正规金融服务不到,或者它不愿意服务的,我们来服务。” 李如胜认为,一支完美的 P2P平台队伍应该是多种人才的组合,它包括:风控人员、技术人员、运营队伍和线下营销队伍。P2P公司是“民众资金的守护人、赚取收益的中间人”,这个角色要定位好,有些 P2P公司不懂,以为钱集来了,就是自己的,然后拿钱去做其他事,结果出现风险。 “我们就是信息中介,发布投资信息,把有钱的人的钱出借给需要的人。”纪宜彤说, P2P本身不承担违约的风险,但事实上, P2P平台现在附加了一项借贷方违约后垫付违约金的责任,这使得P2P公司“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 企业融资者 融资快且不欠人情 实体经济享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红利了吗?沈清(化名)是广州一家高科技公司董事长,公司已在新三板挂牌。沈清的融资方式根据时间周期不同而选择:中长期融资选择银行,短期则选择 P2P。 “银行融资成本在5%至6%左右,而P2P融资成本高很多,一般在18%至20%左右,它是真实市场利率的反映,银行成本偏低,这是民间借贷做不到的,而从中长期来看,高利率是企业承担不了的。”沈清也尝到 P2P融资的甜头:快捷地融到资,融资过程透明。同时还可以优化企业报表,“如果走银行借贷非常繁琐,跟审犯人似的,好累!”沈清说,银行贷款有三看:看流水、看征信、看是否有标准标的物。 沈清了解中小企业的痛楚,“对于一些中小企业,生存都困难哪来标准标的物。” 沈清倾向于选择有良好风控的P2P平台,特别是有专业金融从业人员构成的平台,“他们风控好,见惯大钱,不会见钱就头脑发热。” 投资者 高收益却求零风险 广州市民李明(化名)去年10月以后加入P2P理财大军,他一般选择收益率在12%以上的投资项目,目前已赚到3000多元的收入。 李明的选择并不是个案,《P2P网贷理财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从投资收益率来分析,近四成投资人选择投资收益率在12%~15%的项目。 然而,平台之间竞争抢夺客户,让利给投资者,收益率也就水涨船高,给了投资者一种高收益的预期。 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投资者对风险近乎是零容忍。“我投资没有拿到收益,就找平台要。”李明的想法代表着不少投资人的想法,这也是不少P2P平台面临刚性兑付的现实。 “我们只是中介作用,投资者风险自担。”纪宜彤说,“高收益零风险违背金融本质。”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平台为了“爱惜自己的羽毛”,一般会选择垫付。 誉衡金服总经理施小军同样认为,P2P平台的角色是信息中介,从市场角度来讲,投资人应具备“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理性思维和风险意识,“未来刚性兑付终究会打破。”他说,“完全做到零风险也不现实。” 监管: 提高门槛和违法成本 P2P大数据: 截至2016年2月,全国 P2P平台总量为3944家,但问题平台累计却有1425家,问题平台的事件类型分为停业、跑路、提现困难和经侦介入。近几个月来,问题平台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P2P平台的队伍分为:银行系、国资系、上市公司系、风投系(75家)、民营系(2323家),民营系队伍规模最大,占到近六成。 P2P业内人士透露,以一笔融资成本在18%的网络借贷为例,利益分成约是:投资者拿15%,平台拿1.5%、担保方拿1.5%。有些借贷,投资者获取的收益甚至更高。 随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互联网金融被列入“十三五”规划,P2P网贷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P2P也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阶段。 在李如胜看来,对P2P行业的监管,可以给它戴上一个紧箍咒:“要求P2P平台股东、运营者有5年以上金融从业经历,提高准入门槛,金融办进行实地考察,可以甄别排除不少山寨货。限制注册资本在2000万~3000万元以上,保证平台有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此外,对于问题平台追究到底,提高违法成本,不给它换一个马甲再诈骗的机会。” 李如胜还建议,未来可创新监管方式,不搞一刀切,引入征信大数据。 施小军说,监管不是要把行业管死,而是要让行业更规范、更透明,防范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国家的层面看,让充裕的社会资金活跃起来,把本已存在的民间金融规范起来是顺势而为的大好事,激活这股重要力量,完全可以补足许多金融机构没有覆盖的地方。 施小军认为,金融是国之重器,要充分认识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平台出现问题了,违规企业应该受到惩罚。“每一次行业的整肃都是好事,将促进行业走向规范,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他表示拥抱监管,希望监管的方式是柔性的,例如设置负面清单、实施窗口指导等,“实行牌照制并不见得会有利于行业发展。” 3月2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挂牌成立, P2P网络借贷平台有40余家成为首批会员。业内人士表示,协会为各会员单位定下“家规”,它既是约束也是保护,有助于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是企业与监管层的重要枢纽,可以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一行三会在协会中均有任职,因此协会可以很好地把握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尺度。”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陈宝国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可以很好地促进行业自律。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立再一次为这个行业洗白,以正视听。过去几年,这个行业负面频频,尤其是去年年底的几个大平台跑路倒闭事件后,多数人均戴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行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后,为这个行业开了一扇窗,我们相信不久后其他行业的大门都将会对我们打开。”陈宝国说。...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把这句话变成“P2P投资容易提现难”也并不为过。选择投资P2P图的就是较高的收益,但是对于部分平台的投资者而已,要想让这笔收益真正的到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提现起点竟高于投资起点 近日,投资人赵先生反应,他投资某平台的一款标的到期了,钱却没办法直接提出来。“我想先试投一下XXX,就按照最低起投金额50元投资了一个标的,现在标的到期了,钱却不能提取”赵先生称,“提现时,平台才说单笔提现金额必须大于等于100元。” 投资时50元即可,但是提现就必须要超过100元,不知道是平台故意而为还是其他原因,赵先生就此问题致电该平台客服,但电话并未成功接通。 为了提取这笔投资款,赵先生只能无奈的按平台要求,再充值50元后再操作提现。 充值不能立刻提现 赵先生充值后,打算立即把钱取出,却发现刚充值的50元竟然无法提现,为了探究原因,赵先生再次拨打客服,得到的答复是充值资金要24小时后才能提现。 终于,赵先生在次日成功将全部资金提取成功,但过程却实在不算顺利。 提现次日到账,这在行业内比较常见,但充值的钱要24小时后才能进行提现,这是为什么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拨打了客服电话,得到的回复是,因为平台出现了许多信用卡盗刷的情况,为了保障资金安全,所以需要24小时后提现。 提现要支付手续费 细看该平台的《提现调整公告》就会发现,公告提及“充值15天之内提现收取0.5%手续费”,也就是说赵先生在次日提现时,支付了后充值50元钱的0.5%作为手续费。 其实,P2P理财过程中遇到需要支付手续费的情况不少,不只是提现手续费,还有投资人服务费、债券转让费、充值手续费等。 作为信息中间的P2P平台,在保证安全运营的同时选择赚取更多的利润无可厚非,去年江苏省互金协会推出了《P2P平台收费指导意见稿》,也让P2P收取手续费有据可依,但像赵先生这样,为了把投资的钱取出而充值,然后再被扣手续费,实在有点坑爹。 这里,还要提醒投资者,在投资前一定要看清平台有没有手续费,收取标准是什么,一旦支付的手续费高于投资的收益,就会导致实际投资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 充值银行卡不能用于提现 一般投资P2P,只需要有一张银行卡操作就行了,但就有平台在充值和提现时不能用同一张银行卡。日前,投资人李先生告诉小编,他投资另一家平台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上月末,李先生用招行卡里的钱投资,近日投资标的到期,李先生打算提现投资的本金及收益,却发现竟然无法绑定招行卡进行提现。向该平台客服咨询后,才知道,平台在3月11日发布公告,宣布暂停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三家银行卡的绑卡服务。 充值银行卡不能用于提现的并不常见,一般是银行或第三方支付调整了规则,平台只能公告告知投资者,但对于之前的部分投资者而言,体验确实不好。 ...
受益去年阶段性牛市,各类基金全年赚取利润达到6799.4亿元,相比2014年的5209.23亿元增长30%。不过,就基金类型而言,市场大幅波动导致股票型基金的赚钱效应下滑。 28家公司旗下基金 盈利超100亿 据天相投顾对基金年报的统计,2015年各类基金利润合计达6799.4亿元,同比增长30%,创出2010年以来的最高绝对回报。不过相比2014年利润增长2倍的幅度,2015年的利润增幅回落明显。 从单个基金公司方面看,部分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整体盈利上升明显,2015年共有28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盈利超100亿元,而2014年仅为17家。 华夏基金依然稳居赚钱榜首位,去年利润为509亿元,成为最赚钱基金公司,嘉实基金(博客,微博)则以472亿元的盈利紧随其后,汇添富基金、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盈利均超出300亿元,分列第三至第六位,此外,天弘基金、中邮创业基金、兴业全球(340006,基金吧)基金、银华基金(博客,微博)跻身基金公司赚钱榜前十。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最赚钱基金公司前十名榜单中,汇添富基金、兴业全球基金、中邮创业基金为新晋公司,其中,汇添富基金旗下基金盈利从2014年的124亿元增长到387亿元,增幅达212%;中邮创业基金从84亿元增长到188亿元,盈利增长超过一倍;兴业全球基金的盈利增幅也达到59%。 整体而言,前十家最赚钱基金公司利润总计高达3156亿元,约占各类基金利润总额的一半。 股票型基金 赚钱效应下降 尽管上半年的阶段性牛市如火如荼,但下半年的股市震荡让股票型基金受伤严重,赚钱效应也大打折扣。2015年混合型基金在各种产品类型中成为赚钱大户,合计盈利5135亿元,贡献了去年利润的75%。 在去年大起大落的极端行情之下,股票型基金的赚钱效应下滑明显,合计贡献利润67亿元,仅占去年基金利润的0.01%。而在2014年,股票型基金曾大赚2914亿元,贡献全年基金利润的56%。 仓位更加灵活的混合型基金在去年合计盈利5135亿元。此外,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表现较为稳定,分别贡献利润1000亿元、467亿元,保本型基金去年合计盈利98亿元。商品型基金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基金表现最差,特别是QDII整体亏损69亿元。 就单只产品而言,最赚钱的基金为天弘余额宝货币,去年创造利润231亿元。股票型基金中,嘉实300(160706,基金吧)ETF拔得头筹,去年创造利润67亿元。混合型基金中,表现最佳的广发聚丰(270005,基金吧)去年创造约89亿元利润。...
博时基金江向阳:基金已进入剧烈分化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基金业正在变革中重构生态版图:混业竞争和基金全球化在给行业带来机遇和活力的同时,也对商业模式、思维方式带来了冲击。基金公司必须 抓住‘全球化’机会,化解‘资产荒’难题,优化产品结构,适应行业竞争新格局。”3月30日,博时基金总经理江向阳在“2016(第11届)中国证券投资 基金业年会暨资产管理高层论坛”上如是表示。 近年,中国基金业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5年年末,仅公募基金总规模已突破8.3万亿 元,特定资产管理和专户子公司业务规模已达到12.6万亿元。但基金公司存在同质化发展、行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基金创新总体乏力的问题。基金行业下一步该 怎么发展?这是摆在全行业同行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江向阳明确表示,基金行业发展要根植于服务实体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 下,基金业的发展必须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总体方向,紧紧把握住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主线,紧紧把握投资者需求。一是要认识清楚投资主线,不 断提高投资能力,提升风险调整后的投资回报,提高投资业绩;二是抓好基金产品创新,比如资产证券化、产业并购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源参加供给侧改革,为 实体经济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盘活社会存量资产,积极参与新经济、新产业发展;三是忠实履行受托责任,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面对当 下基金业发展的新问题,江向阳认为首先要抓住“全球化”机会。一方面,国内投资者境外配置资产的“走出去”需求已经启动,并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境外机 构对中国境内证券投资需求增长潜力巨大。“面对‘全球化’的业务机会,基金公司既要立足当下,占据市场先机,也要着眼长远,建设全方位的跨境投资业务平 台。目前,博时基金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股权、债券、指数等不同收益、风险、成本的综合解决方案。”他说。 其次,化解“资产荒”难题。江 向阳认为,资产管理机构作为专业投资者,应通过深入研判市场形势,把握经济新常态下资本市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努力化解资产荒难题。一是要积极提升大类资 产配置能力,开发多资产多策略的绝对收益产品;二是紧密服务实体经济,运用金融技术创新,盘活存量资产,为各路资本提供可配置的金融资产,也为实体经济提 高资金使用效率服务;三是密切关注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深入推进所带来的各类潜在投资机会,服务实体经济转型,促进产融结合,提升逆周期运作和资源整合能 力,积极参与并购重组业务;四是把握好跨境投资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的市场需求以及结构性投资机会。 再次,公募产品结构不合理,权益类产品总体业绩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基金公司的产品布局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江向阳认为,建立宽泛的产品线并不难,关键在于产品线的竞争力。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事关基金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全局,必须高度重视。 江向阳还表示,在基金全球化进程提速和资管行业竞争全面化的双重背景下,基金公司战略选择和业务转型的压力陡增,行业已经进入到综合资管能力、业务创新 能力和布局扩张能力全面比拼的剧烈分化发展阶段,基金公司应适应行业竞争新格局。目前,有的公司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通过资管行业全业务链经营,力争领先 的竞争优势;有的公司则坚持专业化的发展路线,专注于发展某一业务领域,从而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有的公司大力推行股权激励和事业部制改革,通过灵活的管理 机制吸引人才,激发团队创造力,成为不容小觑的后起之秀。 “当行业商业模式面临重构,行业版图不断扩张,我们必须放下过去熟悉的传统思维和发展路径,以归零的心态、创业的激情,去主动拥抱行业变革,积极应对混业竞争挑战,大力推进转型创新,实现行业持续发展。”江向阳最后表示。 ...
现股权众筹(为读者能通俗理解,本文将互联网非公开股权投融资平台称之为股权众筹平台,简称股权众筹。)平台是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互联网化发展,还是继续向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领域发展,是很多平台负责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互联网化发展,有两条路,一条是自己直接转型做私募,把线上平台彻底变革成自己私募基金产品的营销平台,但这种转型需要平台自己搭建募资团队、投资团队、管理团队、会计师团队、律师团队等,这样才真正有能力对LP的资本负责;一条是做垂直私募基金产品门户网站,借助其他机构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平台早期积累的募资优势,做好募资或销售这个点,单点突破则可。 往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方向发展,目前面临的形势颇为严峻。 首先自从某宝事件后,银行对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合作就处在单方面冻结状态。很多用户、平台最关心的资金托管或存管问题,银行始终没有迈开关键一步。P2P行业目前实现资金存管的已经有好些企业,但在股权众筹领域,真正实现资金托管或存管的,没有一家。主流的股权众筹平台基本都是和第三方支付合作,而第三方支付是不具备托管或存管资格的,甚至没有任何监管平台的义务,只是确保平台与用户资金划转的安全。所谓安全是技术手段的安全,不涉及平台操作合规层面,所以打着与第三方支付合作,确保用户资金安全的平台,其实都有自身难言的苦楚。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预防监守自盗,股权众筹领域与P2P无异,都需要银行的监管。 其次,股权众筹在我国官方层面定义是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但具体标准缺乏,而且目前主流的一些股权众筹平台并未拿到国家股权众筹平台试点资格,只能归类到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这拗口的名称来源于2015年8月10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场外证券市场业务备案管理办法》条例。平台要发展,肯定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的健全,一个自身员工都难以向客户解释清楚的机构术语,不能不让人担忧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 再次目前股权众筹平台投资门槛高,受众少,投资者再投频率低,与平台互动黏性差,个人承受风险能力弱,再加股权投资领域相关风险有滞后性,很多股权投资项目获益与否都要在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见分晓。这些问题,都不是我们个人、平台、国家监管层等可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造成绝大多数股权众筹平台面临流量荒,线上转化率低,用户不活跃等问题。 最后,股权众筹平台有无必要在募投管退全程参与?全程参与,是否有相匹配的人员对整个流程进行相应的保证;如果不全程参与,只参与其中的某一环节,如募集资金,跟专业领投机构合作,又是否可行? 笔者根据上述相关问题,走访了较为知名的股权众筹平台。其中云筹平台创始人谢宏中认为,在国家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监管缺失、相应配套服务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云筹是行业中的一名探路者。虽然在资金监管方面是交由第三方支付来管理,但还是和第三方机构签订一定的协议来防范平台涉及资金池问题。云筹在这之前,也找了不少银行,希望能与银行对接资金托管或存管的合作,但由于银行对互联网金融比较慎重,所以没谈成具体合作。目前云筹在“募投管退”全程参与,觉得比较吃力,因为战线拉得较长,在掌控方面比较有难度。但为了尽力确保客户的投后收益,我们还是专门成立了投后管理团队。一些行业共同的问题,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具体解决方案。 天使客合伙人曹丹表示,天使客着重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尽量让投资人明白股权投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要做好投资款打水漂的心理准备。尽力撮合领投人、跟投人和项目方一起坐下来谈,彼此相互了解,有个认识,这样最好。股权众筹是新生事物,现在每家众筹平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地面对行业先行者试错。天使客已经有一个投资项目成功获得退出,其个人觉得如果投资者不那么注重个人利益要翻多少倍后退出的话,自己平台还是相对不错的。 援引美国作者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的诗歌“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献给正在股权众筹路上探索的人们!...
VC统计过,大多数好的公司是在资本的「冬天」做起来的,他们在环境好的时候拿到钱,以妥当的开支方式和良好心态在「冬天」熬了下来,积累了不错的资源和势能,等到好的时机之后再趁势而起。相反,市场特别热的时候,想做一个公众眼中的风口产品的时候,要特别谨慎,很有可能在产品做出来之前,市场开始转冷。 “我应该出去融资吗?” 一直以来,不少的创业者会问到我,现在市场怎么样,我应该出去融资吗?这个时间点你觉得我能拿这么多钱吗?之所以产生这些疑问,源于创业者对整个市场欠缺把握,才会担心拿不到钱,担心自己在估值上吃亏。其实,这里背后是有一套思考的逻辑,如果创业者了解清楚,会对自己的创业和融资节奏有一个比较好的安排。 有哪些要素会影响资本市场的判断? IPO窗口期 IPO窗口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能大家觉得公司远没到达上市的阶段,二级市场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联。事实上,二级市场的变化会对你背后的股东/潜在投资人产生直接影响。我们知道,投资机构是亲自出去募资,国内投资机构有一类很重要的LP是A股的上市公司,美元基金的LP有对冲基金、信托基金等等,它们有非常专业的财务管理,对二级市场的波动极为敏感。 2011年,资本市场对京东、凡客等电商2.0的创业项目特别追捧。当时凡客发展得很好,融了不少钱,也一度传出它要去申请SEC备案到纳斯达克上市的信息。不巧的是,当时VIE事件(曾经的支付宝风波也让VIE结构广受争议)出来,使到美国二级市场对中概股的信心降到冰点,凡客也因此受到影响没有上市。当凡客出现融资不顺利、估值往下走的情况,很多投资人开始质疑,品牌电商是不是不行了?过度烧钱影响了财务健康?用户购买产品只是因为便宜?产品质量也在走下坡?如果当时凡客成功上市,后面的情况可能就不一样。 我们见过一些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成功上市的项目,它们虽然在短期内会受到质疑,但总体上大家还是比较喜欢和追捧的。当美股对凡客关闭之后,很多类似「凡客」的品牌电商都拿不到钱,所以IPO窗口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A股上市公司本来是投钱给早期基金,但在去年8月份遭受股灾的影响过后,不得不去接自己在二级市场的盘,不能让股价跌得太难看,而一级市场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有很多项目的融资也因此被投资人拖了半年,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 新技术的产生 2013年,投资界开始关注「智能硬件」的项目,大家都觉得蓝牙通讯、传感器这块比较成熟,可以去做一些产品了,因此一波「硬件创业潮」也被带动了起来,但是真正值得去投的项目很少。事实上,硬件在蓝牙、传感器的技术基础是可以的,但是到供应链的层面,包括整体生产、配套设施等,还没有到达能量产的阶段,更不用说把这些产品运用到其他的硬件上了。 相信参与过产品众筹的朋友深有体会:等了很长时间才收到东西,没用多久就坏了,或者使用之后发现它的实用性很差,硬件圈里也流传着一句话,「同是天涯硬件人,相逢何必问发货」。种种现象都可以看得出我们对新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到达一个足够成熟的阶段。如果这时候你选择了这个方向去创业是很危险的。 新市场的形成 新市场的形成是指,项目基于互联网时代,在模式和产品上做出的创新。以「移动社交」的创业举例,在1.0「移动社交」的阶段,微信的发展刚刚起步。当时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每年以超过30%,甚至是5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所有人在玩智能手机都会对定位、附近等新特性感到新鲜好玩,乐于尝试。那时的产品如果在功能上特别突出、特别,很容易受到关注!整个市场在快速形成,充满红利! 随之而来很多资本都投入到社交的项目上,去扶持更多的公司。直到像「陌陌」B轮之后,一些大型的机构开始反应过来,集中把资本往「陌陌」这个项目做牵引,社交领域里面第二名后的产品获得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少。1.0的「移动社交」开始变现主要靠两条线,一条是通过游戏运营收费;另一条是通过表情商店,用户付费的方式,但后者的收入一直不理想,不难看出1.0「移动社交」的变现是和红火的手游市场联系起来。 到了2014年的第二季度之后,一些社交平台的数据在下降,整个市场开始对1.0的「移动社交」软件产生疲软,但也意味着新的社交产品有机会,像容易接受新东西的校园市场。那时候开始进入2.0「移动社交」阶段,但能真正留下来的社交产品很少。 在2.0移动社交的时期之后,这大家对于微信和陌陌已经形成使用习惯,整个市场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很多在功能上进行优化的产品陷入困境,这时候用户很难去长期使用微信、陌陌等之外小的社交产品,所以很多公司没有办法去获取大规模的用户数量,更不用说成为一个用户量和活跃度在长时间内都不错的产品。反而一些和直播、视频相关,但不是从社交作为开始切入点的项目火了起来。所以当一个市场成熟之后,你想通过对现有的产品进行优化和提升来占领到市场的很大份额,就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政策引导 给大家举两个例子,这两年特别火的互联网金融和文化娱乐。我接触到的一些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现在在领域里面发展还不错的,他们对于监管压力是有一定认知。 政策变动对于P2P和医疗领域有直接的影响,建议这块领域的创业者要和监管层保持良好的沟通。 以文化娱乐举例讲讲政策引导,中国是一个政府投资驱动型的经济体,政府会给到某些行业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一些地方政府喜欢将手游公司引进园区,有些公司在进驻园区之后被上市公司或者被大的A股公司并购。手游行业有很强的随机性,有时候做了一款有很不错收入流水的产品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第二款这样的游戏,所以没办法做到很高的估值。如果公司在海外退出,将会是2-3倍的PE,非常低!所很多A股上市公司并购了它们,和政策的扶持就有很好的配合。 如何把我资本市场的节奏? 关注资本流动的方向 每年的一级市场都会有几千亿的资产在流动,这些钱会流向海外置业,比如移民,也会流向一些受追捧的行业。在楼市大涨之前,地产基金和地产商本身想把钱投到互联网科技或者文化娱乐的VC/PE上面。 作为创业者,要看现在资本是往VC/PE走还是在离开它,如果前者的话是哪些基金,这些基金的状态是人民币还是美元。另外,整个市场内部你所处的领域,资金是往里面流进来还是往外面流出去,这个也是要关注的。 关注资本退出的通道状态 一个是IPO,这时回报最多的形态;一个是并购,创业者一定要观察是否有一些大公司或者是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对你所处的行业有潜在的并购可能性,这些都是很好的退出通道。 关注到的细分领域的市场和技术是否成熟 最好的市场是处在即将火热但又并非完全成熟的状态。创业者在听到风口信息的时候,不要急着去追赶,通常来讲这个市场已经有人占领了,等到产品出来,资本的流动方向也发生了改变。 基于创投资本周期的核心思考 你到底适不适合创业 VC统计过:大多数好的公司是在资本的「冬天」做起来的,他们在环境好的时候拿到钱,以妥当的开支方式和良好心态在「冬天」熬了下来,积累了不错的资源和势能,等到好的时机之后再趁势而起。相反,市场特别热的时候,想做一个公众眼中的风口产品的时候,要特别谨慎,很有可能在产品做出来之前,市场开始转冷。 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和模式 每次看细分都会想,过去和现在的模式分别是什么,哪种模式是比较晚出来的,它的先进性又会体现在什么地方。举一个例子,12-14年的时候,有些领域的创业者还弄不清楚一个问题:我要不要重视移动端的产品。 判断企业是融资还是等待 创业者一定要清楚资金状态:公司存活需要多少成本投入,公司有多迫切需要钱。市场环境好的时候,项目遇到机构愿意投钱、给到不错估值的时候就不要再等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市场环境变差。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如果公司遇到了生存危机,就要速度融资,不要太在意估值。好的融资状态是一条估值从容拉升,变化不会太陡峭的线。浮动区间和市场情绪相关,把浮动区间给到市场情绪是很危险的。今天一些机构情绪高昂投了你,将来等到市场变冷,当你需要钱去融资或者上市,前面股东就会给出可怕的投资条款,你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对于估值的考量 目前中国市场对于项目的估值很高,但在美国硅谷,同类型的项目估值会更合理。好的创业者一定是更开放、理性地看待估值,他们在对待融资会用一个细水长流的态度,因为他们想着把公司做到5年、10年、IPO上市的阶段。...
在深圳疯狂的房地产热潮下,购房客为凑齐首付款花招百出,无奇不有,甚至有人用20张信用卡套现凑首付。与此同时,此前被监管部门叫停的“首付贷”市场,在更换马甲后,同样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3月29日《证券日报》)。 随着楼市一路走高,烈火烹油之下各方资金也是暗流涌动。从高举高打的首付贷到草根色彩浓郁的信用卡套现,不论何种形式,都充分体现了火热的楼市对于资金的巨大吸引力。回顾过去,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每逢楼市行情看涨,资金的流动也会变得异常活跃。在房价高企的现实境况下,一套房子无论二手还是一手,都价格不菲,无论是购房者还是炒房者,都对资金有着巨大的需求,这就给了一些资本操盘手无限的想象空间,甚至生出“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之类的念头,游走在法律边界。 与以往情况不同,此轮房产牛市中资金流动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方兴未艾。此前因金融服务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的房地产中介链家,就一度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有着十分抢眼的表现。岂止是链家,“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许多房地产中介、房地产电商的不二选择,在围绕着房产开发出多项金融产品的同时,进一步把触角延伸到理财领域,打造出多层次且种类丰富的金融业务体系。如果从总体业务构成来看,一些房地产中介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中介范畴,更像是一个金融公司。 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曾说过:“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在楼市和互联网金融两大风口汇集的地带,一路吹来的简直是旋风、飓风,不要说猪,也许连长在地上的树都能被刮上天。对于“楼市+互联网+金融”垂涎三尺的又何止房地产中介,银行、开发商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于是种种不合常理甚至违法违规的状况交替上演。 今年“两会”期间,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指出:“现在有些房产商和中介为购房者提供首付贷款,使很多购房者变为‘零首付’,这会引发巨大的泡沫性投资,进而房价暴涨。”“……尤其要注意金融创新的杠杆和理财产品为了牟利而加的杠杆,特别要注意一些融资项目跨界叠加形成的高杠杆。”毫无疑问,在“楼市+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强烈的冲击下,这样的警告是非常振聋发聩的。从现在的情况看,无论是对于楼市的监管,还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后者,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变数很大,在监管执法方面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此前,央行已经明确叫停首付贷,传递出非常清晰的信号。对于楼市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要建立常态化的筛查、审核、监控机制,对于可能诱发风险、违反法律法规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必须提前叫停。实际上,互联网金融的特性源自于互联网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于金融杠杆的放大作用显而易见,互联网金融可以与实体经济不同领域相结合,如果运用得法,将十分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如果进退失据、一味违法违规操作,那就可能导致风险叠加。关于互联网金融如何与实体经济更好结合的探讨具有长期性,当务之急是尽快将互联网金融发展全方位纳入法治轨道,从立法、执法、司法多个层面进一步予以规范。 提高违法成本 要通过有奖举报方式让知情者主动揭发,提高金融机构的违法成本。同时,要加强对银行系统的联网核查工作,对个人或家庭有多笔贷款、多张信用卡者,要逐一审核贷款和信用卡申请手续,发现问题立即查处。对有贷款未还清者再次贷款的情况,也应出台明确规定,加强收入核查、提高贷款门槛和贷款利率,严格控制放贷金额,以避免金融风险。...
金融消费者保护历史沿革 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史,其鲜明特点是消费者保护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迄今为止,美国投资者保护历史已经历了五个时期: 1、完全自由时期(1792年前) ——所谓“有效市场”保护参与者 受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从政府到微观主体都认为没有管制的市场更有效率。所谓“无形的手”,即有效的市场,被认为可以自动保障参与者。 2、自律管理时期(1792年-1933年) ——行业自律间接保护参与者 1791年“杜尔投机事件”为美国金融市场上了一堂大课,这场金融灾难导致大量投资者血本无归。为挽回投资者信心、解决市场失灵问题,金融从业者达成“梧桐树协议”,作为金融行业自律的开始,事实上成为当时保护投资者的实践探索,并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持续推动美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 3、政府干预时期(1933年-1970年) ——政府推出监管措施保护投资者 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是美国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惨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在资本市场泡沫破灭的前后,以摩根、花旗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暴露出信息披露不完全,甚至披露虚假信息欺骗投资者,操纵股市,挪用甚至侵吞客户资金等问题。痛定思痛的美国政府接受了 “市场并非万能,政府必须干预市场”的凯恩斯主义,以罗斯福“新政”为始,开始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包括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金融监管部门、构建监管法律框架、强化行业自律(证交所和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的权利和职责,为投资者提供了框架性的制度保障,也为后期投资者信心回归和市场复苏打下了基础。 4、保险保障时期(1970年-2008年) ——政府建立保护基金补偿消费者 60年代年券商倒闭潮中,大量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为了挽回投资者信心,美国政府1970年通过《证券投资者保护法》,其中引入投资者保护基金,用以在券商陷入破产危机时,为其客户提供一定范围内的理赔保护,这一举措为美国资本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直到今天美国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券商倒闭潮。 5、体制改革时期(2008年-现在) ——完善监管体制保护消费者权益 2008年金融危机再次暴露出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金融体制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欠缺,包括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极其复杂、晦涩难懂、不合适的金融产品,监管机构条块化导致跨金融领域产品难以协同监管等。美国政府总结教训后提出,“对处于弱势群体的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金融体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最终2010年《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正式通过,其中包括建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在内的一系列举措,旨在通过监管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对消费者保护。 回溯数百年的世界金融发展历程,金融消费者受到的伤害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一是融资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投资者; 二是金融中介存在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是金融消费者本性趋于逐利,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构成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原则,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而且历史证明是金融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石。 针对融资者,监管者要求其履行真实、完备的信息披露义务。 针对金融中介,监管者采取如下措施: 1、对其设立准入门槛,甚至通过从业牌照加强资质要求; 2、要求其监督并审核融资者是否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3、要求其金融产品应符合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满足投资者差异化的投资性需求,尤其要评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 4、建立救助补偿机制,使投资者尽量免除因非投资原因所遭受的资金损失。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正如“伪劣商品”是消费者保护的痛点一样,“伪劣”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经历野蛮生长后,已成为困扰行业的不和谐音,扭曲了社会公众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和信任,影响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伪”互联网金融企业(以e租宝为例),只是将地下非法集资模式打上“互联网金融”幌子,蓄谋从事欺诈勾当,骗取投资者资金;而“劣”互联网金融企业本身不具备互联网金融应有的风险甄别能力、技术保障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等要素,经营风险较高。 “伪劣”互联网金融坑害消费者的那些事儿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2015年频频出现的“P2P跑路”,其本质就是金融中介存在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与当年美国“惠特尼丑闻”非法挪用基金案如出一辙;而消费者也在去年不断涨姿势,学到“虚假标的”、“自融”等新词汇,归根到底也是融资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投资者,与当时花旗银行“秘鲁国债事件”为代表的虚假信息披露类似。 既然症结不变,那准入门槛、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这些老方子依旧有效,并且我们可以看到与传统金融相比,这些监管措施更显必要: 1、互联网金融更需要明确准入门槛 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相较传统金融机构无需大量布设物理网点或服务终端,因此如无明确准入门槛,容易出现蜂拥而至,良莠不齐的现象。 2、互联网金融更需要符合消费者适当性要求 互联网使得金融可得性显著提高,因此“小白”投资者占很大部分,这些投资者金融知识匮乏,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相对欠缺,盲目“搭便车”问题突出,存在个体非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叠加,一旦出现风险,涉及人数多,负外部性加剧。 3、互联网金融更需要加强信息披露监管要求 互联网金融产品通过互联网媒介触达用户,融资者、投资者和金融中介在物理上隔绝,因此完整、真实的信息披露相较传统金融更为重要。 4、互联网金融更需要个人隐私保护 金融行业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时,基于用户身份识别(KYC)等考虑,势必采集部分用户信息,这些信息在采集和应用过程中需要保证不涉及用户隐私,且避免因技术或内控漏洞等原因泄露,同时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异议权,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2008年金融危机后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成为美国反思的重要内容。中国一行三会虽然都设立了金融消费保护局,但其功能上更趋研究部门,更较难适应金融混业的趋势。因此,可以考虑组建全国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并确保其独立性、专业性,成为“有牙齿”的机构。 企业自律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监管和企业并非猫和老鼠的游戏。有数百年金融发展史为鉴,不以消费者保护为初心,不践行消费者保护的企业和行业难以持续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保护较往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已成为金融企业的立身之本。 以蚂蚁金服为例,其在为消费者服务的场景中成长起来,一开始即怀有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初心,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对消费者权益的“全生命周期保护”,涵盖金融普惠权、事前知情权、事中资金安全权、事后受损求偿权以及个人隐私权五方面。 另外,金融机构不但要自律,还要通过推动行业自律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有序竞争的良性生态。从国际经验来看,首个成功登陆纽交所的全球最知名的P2P平台Lending Club是通过加强自律推动行业监管的成功典范;美、英、法等国也积极推动成立众筹协会,制定自律规范。以近期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为契机,市场参与者共同推动形成统一行业服务标准,为消费者权益提供保障。行业自律也应组织市场参与者积极开展消费者教育,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消费者教育工作,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增强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如果金融史告诉我们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金融的本质没有改变,消费者保护的本质规律也没有改变。只要按照准入资质、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等原则,结合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消费者保护的缺失并非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接受的苦果。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消费者保护则永远是金融行业的制度基石和企业的立身之本,而向这条道路的迈进,需要监管者、行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3月30日)晚间,众多投资人齐至金鹿财行,要求兑付。金鹿财行在现场派出了一位公关人员应对,组织沟通事宜。 早前,金鹿财行曾被媒体曝出“自担保”造假弊案,其母公司快鹿集团又深陷票房造假、重复募资的质疑漩涡。 “快鹿系”还能坚挺多久? 金鹿财行的这位负责人发言内容大致如下: 我们(金鹿财行)愿意面对面沟通,就是有责任心的体现,各位投资人不要担心。 今天现场要做的事情,主要有两件,一是我们现场的运营人员会跟大家一起完成现场登记,二是法务人员会出具法务合同,一份协议,与资产挂钩的,大家可以稍作平息,不要酿成更严重的群体事件。 各位如果有标的到期了,要求兑付,会正常兑付。如果要提前兑付的,我们也会优先考虑。 这(今天的协议)是一个增信措施。你们也知道,如果企业有资金,那么肯定兑付;没有资金,你也拿他没办法。这(协议)只是一个基本的保全措施。 如果(金鹿财行)过得去,大家肯定都可以兑付。如果过不去,在座各位登记了的客户,比其他客户肯定要有一些优势,处理这个问题的时间成本和额度都会更高一点。 建议大家选举出几位代表来,进行后续沟通。因为每个人的想法太杂乱,又容易变化,不利于事情的处理。我是建议大家一起去找一个专业的律师,平摊下来也没有多少钱。因为我们双方现在是处在一个对立面,你们可能不相信我。 截至发稿前,小编仍未能获取现场这份协议的具体内容。 早在1月下旬,长江商报曾曝出金鹿财行曾利用3签协议“套连环”,规避监管玩花样。记者在金鹿财行的投资合同上发现,除了消费者是甲方、第三方理财公司是乙方之外,还出现了一个“丙方”,叫做“上海毓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业务经理介绍,这样做是为了规避监管。由于资产管理公司没有债权出让的经营范围,直接签合同可能被定义为“非法吸储”,因此绕了一个弯。是丙方从小额贷款公司买到债权,投资者从丙方那里购买债权,而乙方只是“中介”。 但是,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徐珊珊表示:丙方出让的债权并非原始债权,债权多次转让,真实性存疑。而且从现有的交易模式来看,有可能存在赚取多重利差乃至利用交易形成资金杠杆的可能,一旦发生资金断裂,资金风险相较于正常P2P资金风险是成几何级扩大的。 曾有记者询问金鹿财行的业务经理,有关毓点资产司跑路的问题。金鹿的经理一开始说:“即使毓点跑了金鹿己也会兜底”;但后来又改口称,“说白了,我们和毓点就是一家的,它是我们的全资子公司。真要出事了,我们两家也是连在一起的。” 上海毓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被指参与《叶问3》通过旁氏骗局获得拍摄资金的丑闻。2015年10月底,上海毓点通过苏宁众筹平台发行的众筹产品,向5100位投资人募集资金4050万并带来10400张电影票,预期收益8%加票房浮动收益,最高到11%,到2016年4月底清算。这一行为被业界人士称为:“操盘人通过互联网和线下理财方式,以自家的担保公司担保,用自家的资产管理公司,在自家的互联网平台上融资,资金投向自家的影视制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