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和从业者,笔者看到很多传统金融机构或其从业者做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是在通往消亡的路上,就是正在消亡的路上。无论是P2P还是股权众筹,亦或是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传统金融机构或其从业者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无论从平台用户体验,还是从运营逻辑来看,都是非常糟糕的。 很多传统金融机构或其从业者进入互联网金融第一关就是得有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很多传统金融机构或其从业者都觉得非常简单,不就是一个网站,如果再考虑下安全性,就会选一个可靠的技术公司来提供标准版本。 第一种情况是,有些机构财大气粗,不在乎些小钱,几十万买个标准版本,照着同行平台稍作改动,就直接上线了。上线以后,才发现这套标准版本,这里不合适,那里不行,于是修修改改,最后招一批技术人员重新再来。这种情况,有财团支持可任性撑久点;没有,钱烧完了,也就完了。 第二种情况是,机构比较实际,直接就招技术人员,自己重新开发设计,折腾了大半年,没上线的平台直接就放弃了,上线了的,发现自己开发设计的已经跟同行差太远了,意义不是很大,又重新折腾起来。 第三种情况,聘请有前瞻性与预判性的专业人士,结合自身机构与行业特点,组成研发设计团队,从业务流程到规章制度全面互联网化,积极拥抱融合互联网,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自身资源再创新,这种情况比较少,但能这样做的,基本上都做得很好。因为它涉及到这个机构领导者是否具有互联网思维,深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而之前躺着就容易挣钱的金融机构领导,是不需要去考虑这事情的。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浩浩汤汤,势不可挡。很多传统金融机构或其业者振臂一呼,喊着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金融的核心在风控,把风控做到位就行。传统金融机构或其业者拥有无可比拟的风控优势,要想开拓互联网金融不是难事。这种盲目的自信,简直是夜郎自大。也不想想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你还用几十年前的风控技术把握如今变幻莫测的信息时代,成本太高,竞争力太弱了。在那个信息极其不对称的时代,传统金融的风控技术是绝活。 但对比现代社会,君不见,早在2012年时候,就有某公司基于人们社交数据来评判风险,从多个维度测量企业和个人违约风险。再或者如阿里巴巴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水文模型"批量化放贷的阿里小贷。如果这些技术经过多年数据采集,被广泛运用,估计无论是债权融资也好,股权投资也罢,都是颠覆性的变革,把传统金融机构或其从业者以把控风险自居的傲慢偏见送进历史的坟墓里。 传统金融机构或其业者做互联网金融,几乎少有做得好的,与其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不无关系。例如招聘平台从业者,动辄就喜欢招研究生、博士生,我不是反对招高学历的人才,而是讨厌唯学历论;有些领导觉得写一份尽职调查报告没有上百页都不好意思,试问在互联网领域谁会看动辄上百页,而且是一堆专业术语的报告;团队介绍里头不编出彩,好像不知道自己曾经存在过。平台企业,到处充斥着官僚主义,家长主义,喜好一言堂。试问,在互联网领域,一个不知用户体验为何物,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玩出新花样的平台,怎会是一个亲民的平台,又如何能得到互联网粉丝的喜爱呢。 更有甚者,连互联网金融是什么都说不清楚,还自诩互联网金融很简单,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或其业者也不在少数。一头栽进互联网金融的浪潮里,我看不见其矫健的英姿,却见其呛得咽不过气来。或许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有试错的资本。 互联网金融产品与传统金融产品最大的区别,一定是更加人性化,可视化,普惠化,而不是从传统线下搬到线上那么简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互联网金融平台,未来谁主沉浮,我深信互联网金融最后主沉浮的人,要么是深喑互联网发展方向的传统金融机构,要么是不断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要么是真正具备创新精神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新秀。 互金校尉:网贷财经 wdcj.cn 专栏作者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