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坑,投资者请注意。 一、遇到 “假” 的IPO 虽然市场上确实有真搞IPO的,但只是声称拟IPO乃至假IPO的也不少,至少拟IPO公司的IPO梦充满了不确定性。迈奇化学(831325)就是典型案例。 这家从事化工溶剂及化工助剂、电子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2014年11月挂牌新三板,2015年5月转做市交易,2016年5月入选新三板创新层。无论是基本面还是流动性,都堪称新三板上的优等生。该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期间,交易活跃,公司股东人数由原来21人增加到200多人。业绩方面,2014年、2015年、2016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62亿元、3.22亿元和1.9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61.16万元、3933.26万元和3083.53万元。业绩靓眼的同时,股价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尤其是迈奇化学于2015年10月29日在股转系统上发布上市辅导公告后,其股价一路走高,从每股7.28元涨到每股14.30元,到其停牌,迈奇化学总市值达到11亿元。公司算得上是新三板第一代 “集邮概念股”。 就在集邮党憧憬着,只等它IPO过会,就可喝酒吃肉时。一则公司公告却给了它们一计狠狠的当头闷棍。4月6日晚,迈奇化学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终止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的议案》。公告称,由于公司2017年一季度业绩出现亏损,预计2017年上半年同比业绩大幅下滑,可能出现不满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中上市条件的情形。至此,迈奇化学也成为了新三板史上首家 “IPO终止审核” 的公司。 这一公告,无疑让那些抢筹的集邮党很受伤。受伤的还有它的两家做市商。停牌前,迈奇化学仍处于做市交易状态,做市商分别为中信证券和方正证券,通过招股书,两家券商持股数量分别为42420股和11000股。一旦公司确定终止审核,将在新三板复牌交易,股价免不了一阵下跌,这就苦了这两家做市商了。苦了的还有上海钦鹏投资、上海亨同投资等几家机构投资者。 对于企业终止IPO,主要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某些企业本身就不符合上市的条件,或离上市尚有距离,但却以IPO为噱头,以期吸引投资者眼球,好实现融资目的。一是预期业绩不达标,企业只能选择申请终止IPO申请而继续留在新三板。 二、年报无法如期披露 近期公准股份(830916)就在为年报披露问题而发愁,以至于被主办券商再三发布风险提示。 公准股份位于黑龙江绥化海伦县,主营业务为生猪收购、屠宰、冷藏和销售,公司于2014年8月7日挂牌新三板。2016年9月,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扶贫政策,受益于此利好,公司股价开始上涨。2016年9月12日、13日,股价上涨超50%,一度涨至最高的6.48元/股。股东人数也随着股价的上涨而大幅增加,挂牌时公司股东人数为10人,据2016年度半年报显示,公司股东户数已达165名,期间最高时曾达到197人。 除了政策利好外,公司的财务报表看起来也异常的靓丽。2016年中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7.61亿元,同比增长43.77%;实现净利润4957.43万元,同比增长9.62%。更让人惊艳的是,公司账上还趴着7.22亿元现金。 正是挟这种种利好,公司在挂牌3个月后,股票就于2014年11月21日由协议转做市。初始6家做市商,2016年2月份又引进招商证券(600999)和华安证券2家做市商。2016年公准股份同时符合股转系统分层标准一和标准三,有幸成为首批创新层企业。 进入2017年,被靓丽财报掩盖的麻烦开始逐步显现。最为棘手的是,临近年报披露日,审计机构却在紧要关头甩手不干了。为此,主办券商华安证券于4月10日就此事不得不发布公准股份的风险提示。提示称,公司原聘请的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将不再对其 2016 年年度报告进行审计 。 受此影响,股票大跌。4月11日,该公司以2.5元/股开盘,却在上午时就跌破1元至0.98元,跌幅近七成。下午,公准股份尾盘有所提升,最终收于1.49元,但较前一个交易日其跌幅仍高达51.78%,成为当天新三板跌幅最大的股票,其跌幅更是超过了各大协议股。其后一直处于下跌态势。到4月25日,华安证券再就此事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公告称:该公司原定于2017年4月24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指定信息披露平台上披露2016年年度报告,因其尚未确定审计机构,公准股份无法在2017年4月30 日之前披露2016年年度报告。 截至2017年4月27日,该公司股价收盘于1.50元。这也就意味着众多投资者被闷死在这股票里。 “猪肉西施” 之所以出具不了年报,大概率是其财务数据造假或业绩变脸。当然,这只是根据华安证券的风险提示公告所做的推测而已。但下面即将出场的这两家企业,却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变脸了。 三、业绩随时变脸 4月25日,分豆教育(831850)披露了其2016年财报,这完全是份逗你玩儿的年报。 年报显示,2016年,分豆教育实现营收9456.37万元,同比下降11.24%,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1390.46万元。要知道上年同期这一数据可是高达6285.03万元。也就是说,一个财年间,该公司的净利润整整下滑了7600万。我们不得不说,它这脸变得有点大。 分豆教育又是怎样实现这种变脸的呢? 一是公司转型。分豆教育就是为全日制学校、教育机构、家庭和个人提供云智能教育软件、硬件等服务的,收入来源自然是这些软硬件产品的销售。在2016年以前,分豆教育销售的模式基本都是以代理为主、直销为辅,但2016年却变更为政府采购及两级合伙人的模式。正是因为这种商业模式的转变,导致2016年分豆教育的销售收入大幅减少,其软件销售较上年减少1400万,降幅13.16%。与此同时,学校资源的采集成本、新产品研发费用、人员用工成本、全资子公司等费用都在相应增加、上升。其中,管理费用较上年增加近2500万,销售费用增加2000多万。 更为要命的是高管的相继离职。这对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分豆而言,人才的流失可能比业绩下滑更难以承受。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很可能是高管层在战略方向上发生了根本性分歧。近期持有分豆教育股票的高管就纷纷离职。这份辞职名单包括原董事刘烨、总经理及董事张金荣、董事陈旻、副总经理张莹、闻旭。其中,刘烨及张莹分别持有分豆教育股份2.26%、1.05%。 正是受此影响,到26日分豆的股价应声而跌。上午一开盘,分豆教育直接来了个高台跳水,五分钟跌幅就达到28%,虽然后来有力量想拉升,双方拉锯20分钟后,无奈悲观者太多,分豆教育股价继续下跌。盘中一度跌至2.16元。截止上午收盘,分豆教育今日跌幅高达35.88%,最终报收2.27元。 分豆这一跌,算是将其昔日明星股的气质给跌没了。要知道,去年此时,分豆教育还曾站在22.2元/股的高岗,市值近28亿。而仅仅一年时间,市值被蒸发掉了24.87亿,如今只剩仅剩3.13亿,跌幅接近90%。可以想见,这中间有多少人是在高峰之巅接的盘,也可以想见,这近90%的跌幅里,凝聚了多少投资者的血与泪。 与分豆同病相怜的是开心麻花。早在2015年,因为《夏洛特烦恼》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开心麻花一炮而红。挟14亿票房的傲人成绩,它登陆新三板了,并在登陆资本市场两个月内,先后完成两轮融资,使得其公司估值高达50亿。 就在投资者憧憬着它的又一部高票房电影时,开心麻花变脸了。2016年,公司投资的《驴得水》上映了,但电影的良好口碑和豆瓣8.4的高分,却没能带来相应的高票房,虽然制作成本仅2500万,但1.7亿的票房也只为开心麻花贡献了2800多万的收入而已,不足《夏》的两成。《驴得水》不敌《夏洛特烦恼》后果很严重。2016年,开心麻花实现营收2.92亿元,同比减少23.81%,净利润7187.50万元,同比减少45.08%。春天来了,但接盘侠没来,虽然至今,公司的市值仍高达51.80亿,但面对这些财报,那些投资者真没有一丝孤单寂寞冷? 四、摘牌:钱投了,公司却没了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个公准股份,能否如期在2017年4月30 日之前披露2016年年度报告,这确实是个问题。 根据全国股转系统相关规定,每年4月30日之前挂牌的新三板公司,需在当年4月30日之前披露上一年年报。对于那些延期披露年报的公司而言,它不仅会遭到主办券商的风险提示,更有甚者会因延期披露年报而被股转系统强制摘牌。 这些情况事实上早有先例。全国股转系统官网2016年6月30日发布的对两家未按时披露半年报的挂牌公司实施强制摘牌的公开信息显示,据相关规定,全国股转公司在2016年6月30日对未按规定期限披露2015年年度报告的朗顿教育(831505)、中成新星(831610)实施了强制摘牌。这是全国股转公司首次对挂牌公司实施强制摘牌。随后,在2016年10月31日,全国股转公司又对未按规定期限披露2016年半年度报告的森东电力(833364)、众益达(833974)实施了强制摘牌。 当然,也有些企业,无需股转系统动手,自己就已经提前 “认怂”,而要求主动申请离开新三板。宝莲生物(835424)就是典型。2016年7月5日,全国股转公司公告称,宝莲生物向我司提交了终止股票挂牌的申请。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的规定,我司现决定自2016年7月8日起终止其股票挂牌。原因是,无法按时披露2015年年报。 事实上,宝莲生物的年报难产或早有预兆。2016年4月1日,宝莲生物公告称,鉴于公司2014年度审计机构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聘期届满,为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并结合公司业务发展需求,公司董事会拟聘请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2015年度审计机构,聘期一年。临时更换审计机构,不排除前任审计师不愿 “背锅”。然而,其新聘的审计机构,最终也并没有出具年报。4月27日,宝莲生物发布公告称,原定于2016年4月27日披露2015年年度报告,由于年度审计、年报编制等相关工作尚未完成,公司无法于2016年4月30日前披露2015年年度报告,申请自2016年4月28日开始停牌,直至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公告日申请复牌。 而后,宝莲生物年报迟迟不出,投资者最后等来的不是复牌,而是宝莲生物从新三板摘牌。宝莲生物在挂牌之前,已经引进了深创投等知名VC、PE。在其前十大股东中,上海融银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扬州春雨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扬州宝扬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红土生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容银投资有限公司、中星云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南京红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赫然在列。 对于这些或被强制或主动摘牌公司的投资者而言,确实有种钱投了,但公司却没了的意味。 五、并购有时也是坑 2016年3月21日,银橙传媒(830999)发布公告,以“正在筹划重大事项”为由,申请自次日起暂停转让并停牌。银橙传媒2014年8月13日挂牌新三板,公司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广告的精准投放业务。公司总股本1.354亿股,转让方式为做市转让,于公告发布时有,这家公司共有10家做市商。2015年,公司实现营收35985.34万元,同比劲增197.96%;净利润为5617.13万元;公司总资产45069.68万元,总负债12789.04万元,资产负债率为28.38%。 就在银橙传媒发布公告的第二天,该次收购的另一主角金力泰(300225)也以“正在筹划重大事项”为由发布公告宣布自22日起停牌并延续至今。公开资料显示,上海金力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制造、加工、销售高性能涂料产品、溶剂、添加剂等相关化工材料和涂料产品及进出口贸易”。公司2015年年报披露,该公司当年营收1.6278亿元,同比增长11.21%,净利润1577.89万元,资产负债率为19.48%,期末现金及等价物余额17095.29万元。 投资者持股的公司被收购,往往意味着可获得收购方的高溢价收购,这本是一桩皆大欢喜的大好事,但剧情很快反转。就在银橙传媒和金力泰相继公告后不久,此事引起了许多银橙传媒中小散户投资者的不满。散户投资者对银橙传媒大股东集体“贱卖”股权一事,提出多项质疑。主要诉求包括:收购涉及的股权为几大股东持有的63.57%控股权,未提出要约收购或私有化,存在股东及高管套现跑路、利益输送嫌疑;同股不同权,大股东贱卖股权或侵害小股东权益;银橙传媒是否将摘牌退市等。 首先被引爆的就是关于价格问题。按照金力泰和银橙传媒公告,该次收购转让对价99186.76万元,涉及股份数约8608.67万股,平均每股作价约11.52元,有投资者指出折让价实为11.40元,存在严重贱卖嫌疑。而银橙传媒过去一年(2015.06.02-2016.06.02),其收盘价最低曾于2015年7月7日探底至14.4元,其后至停牌前的2016年3月21日,收盘价几乎都保持在20元上下。很多投资入场的价格,介于20-29元之间,大大高于11.52元的收购作价。顿时,哀嚎之声传遍市场:“大股东自己都不看好了,折价被收购,折算价是11.4元,贱卖得厉害,割韭菜都不带这么狠的。” 戏剧的是,最后这宗并购算是彻底黄了,最终谁也没走成。 这就带出了问题,新三板可是没有强制要约收购的条款,因此在很多并购案中,小股东常会被大股东抛弃。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上市公司2016年年报基本披露完了。 数据显示,3205家上市公司只有一家*ST烯碳还没公布业绩,已公布的3204家上市公司有2983家实现盈利,2016年度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情况较好。但有2739家公司的业绩掺杂水分,即靠非经常性损益 “润色”,只是程度不一,投资者应该擦亮眼睛。 540家公司过半利润掺 “水分” 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A股3204家上市公司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为正数的公司达2688家,占比84%,上市公司整体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664.16亿元,占整体净利润的9.65%。 而在实现盈利的上市公司中,非经常损益占净利润比例超过30%的公司有764家,超过50%的有540家。 有300家公司靠非经常性损益实现业绩增长(伪增长),其中,有130家公司靠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 分析非经常性损益贡献利润超50%的540家公司发现,他们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化工、电子与有色金属等行业。 警惕业绩 “伪增长”公司,15公司实现保壳 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有300家公司业绩增长实为“伪增长”,这类公司投资者应该警惕。 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2016年度,有43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实现100%以上的高增长,但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实则下滑。 更有13家公司,连续两年靠非经常性损益实现业绩增长。 除了粉饰业绩,非经常性损益也是那些徘徊在退市边缘上市公司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A股壳资源紧俏,向来很值钱,固有不少上市公司会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去调节利润,拼死保壳。 据统计,2016年度,A股共有272家公司实现业绩扭亏为盈,其中有130家是依靠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避免了被ST或者被退市的风险。这其中,就有35家公司已经连续2年亏损,有15家*ST公司实现保壳。 上市公司粉饰业绩手段多多 2016年,上市公司整体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664.16亿元,占整体净利润的9.65%,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源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和政府补助,如图示。 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2016年政府总共补助上市公司1259.46亿元,占比最高。不少上市公司通过政府补助避免的被退市或被ST。 比如*ST八钢已连续两年亏损,2016年实现净利润3710万元,扣非后仍旧亏损3.2亿元,而单纯接受政府补助就有2.47亿元,大幅降低被退市的风险。还有华菱星马,2016年靠政府补助3.55亿元扭亏为盈,避免被ST。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粉饰业绩方式还集中在变卖子公司、出售房产、剥离亏损资产等。 以*ST恒立为例,公司因主业不振,利润却大幅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出售了子公司股权。2016年11月,该公司将全资子公司岳阳恒通实业80%股权出让给长沙丰泽,通过此项收益,公司一举实现扭亏为盈。 獐子岛则选择对亏损业务“大刀阔斧”地剥离。在2014年“冷水团”黑天鹅事件后,獐子岛连续两年陷入巨亏。2016年6月,獐子岛将旗下的土地、码头资产,以及分别经营客运、旅游和海鲜酒店的三家公司出售给控股股东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扭亏为盈。 还有更加简单粗暴的,直接向控股股东出售房产。*ST生物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6725万元,同比增长402.84%;净利润2175万元,扭亏为盈,但是扣非后则是亏损。细看年报发现,*ST生物的业绩主要来自转让海南房产和债务重组。2016年11月,*ST生物将位于海口的部分闲置房产转让给控股股东湖南国投。 统计数据显示,除*ST生物外,*ST人乐、*ST新梅、*ST宁通B等公司也在变卖房产以解燃眉之急。 尽管甩卖资产、政府补助等能在短期内对上市公司业绩改善起到立竿见影作用,但公司主业若没有实质性改善,只能粉饰一时而不能遮丑一世。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进入2017年,年轻的中国私人银行业正站在转型思变的关键十字路口,需要深入思考未来的道路和方向。下一个十年,希望拥有远见卓识、锐意改革的中国私人银行家们能够苦练内功、勇于创新,顺应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助力私人银行业最大程度地发挥对中国金融业、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战略价值。同时,希望中国的私人银行机构能够真正以客户为中心,践行差异化的客户价值主张、打造强大的全价值链能力、建设私行专业化组织体系,从而成就一个傲视全球的辉煌私人银行业。 一、前言 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国已形成了规模达120万亿人民币的个人财富管理市场。同时,站在财富金字塔尖的高净值人群崛起,高净值家庭达到210万户。到2017年,中国私人银行业走过了第一个辉煌的十年,规模迅速成长,12家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总客户数已经超过50万、管理客户资产(AUM)近8万亿。但同时,各类私行机构也面临能力偏科明显、业务模式同质等挑战。 目前,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私人银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诸多变化: 市场方面,资产端收益率承压、财富端仍在快速积累并渴求优质投资机会,财富多资产荒的矛盾将成为新常态,改变着机构和客户预期; 客户方面,高净值客户结构日益多元,需求日渐成熟分化,守富、传承的需求上升,对风险收益的概念认识加深,对专业财富机构的需求度和能力要求提高; 格局方面,在跨界竞争加剧的同时,中国金融体系的成熟和监管的完善将有助于私行机构打破经营壁垒、探索专业发展的经营道路; 地位方面,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和银行业轻型转型的背景下,私人银行作为“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的重要结合点,战略价值凸显。 站在十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展望未来,各家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明确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地位,并积极思考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我们建议中国主流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应当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突破零售升级的价值主张、拓展全价值链的能力布局、建设准事业部的专业化管理体系。具体而言,中国主流商业银行在短中期需着力推行以下三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建设专属、专业的私行服务人才队伍,落实针对私行客户的差异化价值主张; 二是加强产品平台能力和投资顾问体系建设,尤其是需要提升多资产策略和股权/权益类产品的研究和销售能力; 三是理顺和加强跨部门、总分行之间的协同体系和机制,包括配套的分润计价规则、考核激励举措等,在中国特色的总分制下加强私人银行的专业化体系建设。 二、十年:形成基因独特的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 2007年,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标志着中资私人银行业务的正式起航。2017年,中资私人银行刚好走过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当中,我国的GDP增长了1.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5倍,高净值家庭超过210万户。居民个人财富的顺势积累,助推中国形成了规模达120万亿的财富管理市场,跃升为全球第二。中国的私人银行机构也御风而行,在客户数量及管理资产规模上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可谓经历了“黄金十年”。站在这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我们从市场规模、客户特点、竞争格局、业务模式这四个方面进行回顾梳理,试图勾勒出中国私人银行市场第一个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2.1 规模顺势而起,迅猛发展、黄金十年 得益于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国已形成规模达120万亿人民币的巨大财富管理市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令世界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拉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涨及居民财富的迅速积累。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测算,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达到126万亿人民币,约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倍,为财富管理市场形成了百万亿级的蓄水池。预计到2021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将稳步增长、规模达到220万亿人民币,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将持续令全球瞩目(参阅图1)。 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已经超过210万,预计五年后将形成一个规模达110万亿的高净值财富管理市场,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沃土。 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路,助推了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兴起。80年代“下海”经商浪潮初起,90年代制造业崛起,21世纪初房地产与矿产业蓬勃发展,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个时代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浪潮都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净值人群。这些人站在经济金字塔的顶层,享受到了更多的经济增长红利、积累了可观的个人财富。中国高净值家庭(即家庭可投资金融资产超过约6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的数量在2007-2016年间以21%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6年已经超过210万,其所拥有的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占中国总体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的43%。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情况类似,中国高净值家庭的财富积累速度高于普通家庭:2011至2016年,高净值家庭总体财富实现了年化25%的增速,超高净值家庭(即家庭投资金融资产超过约30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这一增速更是高达29%,均高于普通家庭14%的增速。未来,在新常态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高净值家庭的整体财富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预计在2016-2021年仍能保持约15%的年增长率,到2021年形成一个规模达110万亿的高净值财富管理市场,为中国的私人银行机构创造巨大的发展机遇(参阅图2)。 中国资本市场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双向发展丰富了可投资产品的种类,为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与成熟打下基础。2004年第一支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标志着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正式开启;2005-2007年波澜壮阔的牛市,推动了公募基金业的发展壮大;2009年起以信托计划为代表的投资浪潮,开启了高净值专属投资产品的大门;2013-2016年,个人投资私募基金的规模以超过110%的年化速度增长,达到2.4万亿,成为高净值人士投资的热门选择。过去十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产品类别不断丰富,现已涵盖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直接股票投资、保险与年金等各类投资产品。中国的个人投资者随着市场趋势的变化调整自身的投资配置,目前形成了以储蓄为主,银行理财引领,信托、保险、股票、基金等产品百花齐放的配置组合(参阅图3)。 随着高净值人群财富规模的迅速积累和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中国私人银行机构的业务规模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12家中资私人银行公开披露的信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这些中资私行的总客户数已经超过50万,管理客户资产(AUM)近8万亿(参阅图4)。经过10年的迅猛发展,中资私行已经能够在管理规模上比肩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外资老牌私行机构。中国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私行机构在2015年已经栖身全球私人银行的前20名。 2.2 客户自主性强,创富引领、逐高收益 中国市场的独特宏观环境和发展阶段造就了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众多共性特点。与欧美发达市场的个人财富积累已经经历过代纪更迭不同,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产物,财富积累时间最长不过40年。这些高净值人士在两个方面具有共性特点:一是财富来源,二是年龄集中度(参阅图5)。第一,目前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积累主要源于创办企业和在资产(特别是房产)价格上涨后的变现获利。从制造业、到房地产、再到互联网等各个行业的周期性轮动造就了一批批富人。第二,众多高净值客户在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下海经商、开启了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这些客户多集中在50-60年代出生,现在的年龄约在40-60岁。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上述共性特点对其财富管理需求与偏好有着很大的影响,简单可以概括为对财富增值的追逐以及对自我决策的信心这两点。 仍处于财富快速积累期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对投资收益有较高要求。首先,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积累时间不长,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处于事业发展、财富创造和积累持续加速的阶段。这些人群财富增值和产业再投资的需求大于财富保全的需求,即渴望将手中现有的资金作为生产资料,通过再投资来达到自身财富水平的显著提高甚至跨越。第二,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80倍,同期的美国约为5倍、日本约为7倍。考虑到高净值客户的财富增长速度还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对投资收益水平的高要求不言而喻。最后,在过去十年间,和投资实业、房产所能得到的收益相比,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绝大部分金融产品收益相形见绌,也客观造成了高净值人士对金融投资产品的关注度较低。 受到企业家创富精神引领,中国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的自主性很强。源于创富一代的独特成长背景,许多中国私人银行客户尚未形成将财富交给专业金融机构进行财富管理的习惯,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由于这些人群在过去的四十年间正是凭借自身对宏观大势的准确判断和勇于突破传统的企业家精神,实现了事业的腾飞和财富的快速积累。在个人成功归因的激励下,创富一代多对自身的投资决策能力有充分的信心;第二,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有效性还不高。很多中国高净值人群认为,通过其庞大的个人关系网络,能够更及时的获取一些特殊投资信息或稀缺投资机会,其回报率可能远远超越金融机构提供的一般性金融产品;第三,高净值人士有着较强的私密性要求,但目前中国财富管理机构人才匮乏、专业团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金融机构和客户经理通常很难在短期内与高净值客户建立起紧密、信任的关系。因此,我们观察到即便在私人银行机构百花齐放的今天,高净值人群仍然具备较强的财富管理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对于其财富管理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净值客户会自己寻找投资机会,直接投资在实业、股票、房产等。二是即使将财富放在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多数高净值客户也将金融机构的作用定位于产品超市,即以购买产品为主,而对真正的“财富管理”需求弱(如资产配置、投资建议等)。三是高净值客户对各类机构的定位和产品优势有着自己的判断,会自主在机构之间进行大类资产配置,而非将所有财富放在一间机构由其进行资产配置建议;如在银行购买预期刚性兑付的理财产品、在信托公司购买收益较高但存在一定风险的信托产品、在券商处配置风险较高的股票及权益类投资产品等。对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私行机构而言,中国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自主性强的特点,既是展业的挑战,也是机构提升能力的驱动力。 2.3 竞争格局未定,多元参与、各有所限 过去十年,中国高净值人士财富规模增速迅猛,但私行机构的渗透率仍低,吸引各类机构争相进入。以商业银行为例,披露了2016年总体个人资产管理规模的4家银行中,其私人银行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只占整体零售业务的13%,远远低于中国高净值家庭所拥有的财富占总体个人财富43%的比例。这意味着,新进机构并不用去抢已有机构的蛋糕,仅做市场增量就能够拿到可观的客户数量及管理资产规模。因此,以银行、信托、券商、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为代表的各类机构,纷纷开始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为中国私人银行市场注入了多元的基因和活力。根据公开披露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底共有22家商业银行机构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包括五大行、十家股份制银行、六家城商行和一家农商行。同时,众多信托公司与券商将财富管理业务列为新的发展重点,甚至成立单独的高端客户部或私人银行部门,专门服务高净值客户。 竞争格局尚处在变化当中,虽然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目前的管理资产规模最大,但各类非银行机构也在快速发展。一方面,商业银行凭借广大的零售客户基础、多年来培养的可靠品牌形象、广泛的线下网点以及部分集团层面的跨牌照业务资源,在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业务上优势明显。连续三年客户调研显示,约70%-80%的客户选择商业银行作为财富管理的主办行。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客户对待非银机构的态度积极,愿意选择非银机构作为主办财富管理机构。具体而言,4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在过去两年已经或正在积极考虑将更多的资产交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打理。其中,信托、保险、券商最受受访者欢迎。客户之所以想将更多财富交由非银机构打理,主要的考虑因素有三点,分别为:追求更高的收益、更丰富的产品以及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这也与商业银行在私行业务经营中的能力偏科相关。可见,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市场的领导地位尚未稳固,私人银行市场的竞争格局还在不断变化当中(参阅图6和图7)。 虽然目前私行业务呈现多元参与和竞争的格局,但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类中资私行机构的能力发展。一方面,分业经营对于各类金融机构的展业领域形成了约束。以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业为例,由于其业务范围长期以来主要被限制在信贷领域,因此银行更习惯从固定收益的视角去分析和管理资产的风险,并创设相应的产品,而缺乏对权益类产品的投资管理经验与能力。再例如,分业监管体系下,银行不能开展股票经纪业务,中资银行私行便无法像欧洲和香港的私人银行那样为客户提供二级市场股票投资顾问服务,私人银行账户也未能成为真正的跨市场全功能账户。另外,由于受到较多的信贷规模及投向限制,商业银行在开展私行业务时,内部能够自主创设的产品种类和收益水平都受限,因此很多机构选择与信托、证券等其他非银机构合作开展跨市场、跨牌照的经营活动,寻求监管套利。这不仅提高了私人银行的经营成本和操作风险,还加大了监管难度。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底层资产、产品结构和价格发现机制仍不够发达,限制了私行机构服务客户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导致了固收类产品供给比例远大于权益类产品,多年来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影响了客户大类资产配置与投资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分业经营与金融市场不成熟这两个客观因素,造成了各类中资私行机构在能力上偏科明显,整体财富管理市场呈现重固收、轻权益的特点。根据测算,目前中国市场上各类主要金融投资产品的底层资产约有80%为存款、货币市场工具、债券和非标债权,股权和股票的占比不到20%(参阅图8)。 2.4 造就同质模式,零售升级、产品驱动 中国特殊的宏观环境及高净值客户的共性,使得中资私人银行机构往往选择了同质的业务模式,即零售升级、产品驱动。其中,零售升级是指对私行客户的价值主张源于零售业务,是普通零售业务的升级版。具体而言,这通常仅意味着私行机构着力于为客户提供更优先的零售银行服务、更好的服务网点环境、收益率更高及种类更为丰富的投资产品。产品驱动是指中资私行机构主要依靠理财与投资产品的销售(其中主体是有隐性刚性兑付的固收类产品)拉动业务,专业投资顾问与大类资产配置服务缺乏或流于形式。 零售升级的业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私人银行客户财富发展现状和需求偏好的现实反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中国个人的财富在过去十年快速积累,个人财富水平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攀升,是一个典型的增量市场。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时间还不长,有大量的私行客户和准私行客户仍沉淀在零售银行体系内。因此一方面,私行机构抓住现在的零售客户就是抓住未来的私行客户,另一方面私人银行业务本身也是随着零售客户的财富增长而形成,是源于零售的业务。中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发展积累的可观的零售业务资源,例如渠道、品牌和零售基础产品体系等,与私人银行业务有着很强的协同效应。因此,源于零售、高于零售的零售升级模式成为了各大中资私行机构的首选。 与海外领先私行机构相比,中资机构仍在“跛足前行”,过分依赖产品销售、轻视专业投资顾问与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的培养。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与大多数金融机构整体的发展思路类似,中资私行机构通常重视“量”的增长、以规模为导向。如上所述,这种跑马圈地的思路在中国私人银行这一规模快速扩大的增量市场里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多数私行机构将客户数、管理资产规模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并在过去的十年确实取得了喜人的发展成绩。第二,由于“刚性兑付”的客观存在,导致客户普遍对金融机构为本金和预期收益进行隐性担保有着很强的心理预期,从而只看重投资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不考虑风险。这导致资产配置建议失去了意义,产品收益率和销售规模的比拼成为私行机构的制胜关键。第三,分业监管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造就了独特的产品基因(例如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和券商的股权类产品),这些机构依赖特定产品的护城河就可以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因而缺乏提供综合财富管理服务的动力和竞争环境。 三、思变:中国私人银行正站在转型关键路口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标志着我国社会与经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宏观发展环境、高净值客户的结构与需求、私行机构的竞争格局和自身地位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意味着,中国私人银行业正站在关键的路口,过去粗放生长大踏步迈进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需要迎接转型升级的历史新机遇。本章,我们将深入研究私人银行在市场、客户、格局、地位等方面的本质变化,以帮助探索中国私人银行业的特色发展机会和机遇。 3.1 市场之变,财富多资产荒、新常态新预期 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资产端收益率承压,财富端仍在快速积累并渴求优质投资渠道,财富多资产荒的矛盾成为新常态。过去,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资产成长性和利率水平均整体处于高位,即便是固收类产品也往往能够提供比较可观的资产回报率。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能够提供长期、稳定、较高回报的投资机会明显减少;存量资产中,部分高杠杆、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仍在逐步退出中,不良资产累积增多,风险隐忧升高。另一方面,整个市场的财富水平仍在不断积累,大量的财富渴求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因此,优质资产和投资机会的供不应求成为了新常态。 宏观环境的变化正在改变财富端投资者的预期与偏好。中国市场过去的高成长性使得投资者对于投资收益率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新常态下,不断走低的投资回报率和不断增多的风险事件促使投资者对风险收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体会。高净值客户一方面开始认可专业金融机构提供的大类资产配置建议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对投资回报率有更加理性的预期,这都将促使中国的财富市场从“高速增长期”向“稳健积累期”发展。 上述市场环境的变化开始促使财富管理机构思考新常态下的展业策略转型。过去,财富管理机构多采用产品驱动的业务模式,通过比拼产品收益率和维持刚兑来追求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的扩张。随着宏观环境进入到资产荒、收益率低、风险上升的阶段,在刚性兑付下的高收益产品将难以为继(参阅图9)。机构需要更加重视对多样性底层资产的获取和管理能力,加深对各类资产、特别是权益类产品风险收益的理解,打破对于固收类、非标类产品的过度依赖,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产品。同时,私行机构也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适合的、专业的投资顾问建议,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本源。 3.2 客户之变,结构日益多元、需求分化成熟 伴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积累阶段的变化,中国高净值客户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超高净值人群逐步崛起,富二代、专业人才等新兴类别人群不断涌现。 首先,财富持续积累带来超高净值客户群体的成长。BCG全球财富管理模型显示,2011年家庭可投资金融资产在3000万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仅为11万户,其所拥有的可投资金融资产占全部个人资产的16%;到2016年,这一人群的数量已超过30万户,资产占比上升至近24%。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超高净值客户在财富管理需求上的复杂度远高于普通私行客户,通常需要为其提供更专业化的人才、产品和服务。 第二,“富二代”正逐步成为私行机构的目标客户。如前所述,“创一代”多出生于五六十年代,其子女大多正在逐渐步入成年,开始参与家族财富甚至家族企业的管理。我们连续三年的客户调研显示,约有10%的高净值受访者财富来源为继承父辈财产,“富二代”群体正式步入私人银行的舞台。目前,很多创一代仅是将部分财富的管理权交给成年子女,为他们提供练兵场。但未来,随着创一代年龄的增长,财富的传承是大势所趋,“富二代”将成为中国私人银行市场越来越重要的客户群体。 第三,“知识型”人才也开始登上高净值人群的舞台。调研显示,目前约有两到三成的高净值人士为企业高管和非投资类的专业人才(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过去,高净值人士多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于突破传统枷锁、凭借胆识和决断力获得成功的企业家。如今,与创一代凭借“企业家精神”致富不同,企业高管和专业人才主要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得财富,其更良好的教育背景将催生出与企业家不同的财富管理需求与偏好。 客群结构变化的同时,高净值人士在财富管理目标、风险偏好、财富打理方式与产品服务需求等方面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为中国私人银行业带来新机会、提出新要求。 一是财富管理目标分化,守富和传富的需求上升。过去,中国高净值人群以一代企业家为主,多将财富增值或帮助企业事业发展作为首要财富管理目标。随着存量财富的不断积累和个人年龄的增长,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已经走过了家庭财富的高速积累期,开始将财富安全和财富保障作为财富管理的首要目标(参阅图10)。同时,由于子女逐步成年和国家政策信号的刺激,财富传承的需求开始被提上日程。调研显示,45%的高净值受访者表示已经或在3年内会积极考虑财富传承的问题。家族资产梳理和管理、家族财富的保全和增值、继承相关的税务筹划、安排后辈合理支取和运用资产等需求逐步显现(参阅图11)。 二是风险偏好分化,从要求“刚性兑付”到接受“风险收益”的概念。经历过去十年的股市债市波动、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洗礼,中国的高净值客户对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变化和各类投资产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风险收益的概念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调研显示,已经有约50%的高净值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本金损失,超过60%的受访者对信托、券商、保险公司等非银行机构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没有刚性兑付预期(参阅图12)。随着金融市场和监管的发展,刚性兑付将逐渐被打破。 另一方面,高净值人群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内部风险偏好的变化和分化。例如,对于大部分“创一代”,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财富积累速度的下降,其风险偏好日渐保守、更关注财富保值而非增值。而年轻人群及“知识型”高净值人士,通常拥有更多的金融及财富管理专业知识;加上年纪较轻,还处于积极积累财富阶段,往往拥有较高的风险承受意愿,对权益类、净值型产品的接受度也会更高(参阅图13)。 三是财富管理方式和产品服务需求变化。从推崇自主投资到信赖专业机构,从仅关注投资产品收益率到寻求资产配置建议与综合金融服务。一方面,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创一代”意识到过去能够自主找到的超额回报投资机会正在显著减少。另一方面,国内财富管理机构的专业水平也在持续进步。 因此,有更多的高净值人士在财富管理上逐渐接受“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2017年的客户调研结果显示,已有超过五成高净值人士选择主要听取专业机构的建议或全权委托,超过7成表示理想中是将财富交由专业机构管理而非自主投资。随着高净值客户结构和财富管理目标分化,其对于财富管理机构的产品服务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例如,超高净值客户积极寻求更加综合、定制和复杂的产品服务,关注财富传承的客户对家族信托等产品需求上升。又如,在刚性兑付打破、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固收产品一支独秀的状况正在改变,高净值客户对于对大类资产配置、投资组合建议服务的需求凸显,权益类产品、海外投资等日益受到关注。根据2017年的客户调研,接近60%的高净值人士表示希望私行机构能够提供专业的资产配置意见和综合金融服务(参阅图14),而不再是仅仅关注投资产品收益率。 综上,高净值客户结构的多元化带来日渐分化、复杂成熟的财富管理需求,要求中国私人银行市场从“粗放生长期”进入到“精耕细作期”,根据个性化的客群特点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跟上中国高净值客户变化的步伐。 3.3 格局之变,经营边界突破、跨界竞争加剧 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深入和监管完善将有助于私行机构打破经营壁垒,探索专业发展的经营道路。自2007年第一家中资私行成立以来,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始终欠缺一部明确、专属的监管法规,直到2009年《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才首度提及私人银行,并在事实上仍旧基本受到普通零售银行业务的监管制约和限制,在投资方向、风险管理与资产准入等领域并未体现私人银行的特性;2010、2011年上海银监局和工商管理机构先后向工行、农行、交通银行发放了私人银行专营机构牌照,然而对牌照申请的标准和其背后的业务内涵均有待明确。 改革并完善适用于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始终是中国金融行业发展和监管改革的主旋律。十三五以来,金融体系改革市场化、纵深化发展的思路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打破传统分业经营限制、顺应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要求成为大势所趋。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独立私人银行牌照的发放和专项监管被再次提及。 如若私人银行专营机构和业务监管框架得以完善,适度放宽经营限制,将有助于私行机构打破“零售升级”的尴尬发展定位,共同塑造一个全新的私行业务竞争格局——在专项监管专业经营的前提下,各类机构能够切实从私行客户需求出发,突破大众零售金融业务的边界与限制,进行真正的业务创新而非监管套利,打造跨市场、跨机构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供与私行客户特性需求相匹配的产品与服务。 与此同时,资产管理机构向下游财富管理市场发力,跨界竞争加剧。过去投资银行、资管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在价值链的资产端、产品端和资金端发挥各自的牌照和能力优势。然而,随着新常态下优质资产日渐稀缺,越来越多的资产管理机构正在面临日趋激烈的同质化产品竞争,而通过加强对投资者的了解和需求,向资产配置和财富端拓展,则能够更好的服务和留住客户、提升利润。我们观察到,许多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正在着力建设高净值客户专属服务团队,公募和私募基金也在积极拓展自有销售渠道,并开始探索专户资产管理和大类资产配置服务。对于传统的财富管理机构,这样的跨界竞争不仅带来了分流客户的直接压力、挤压了业务发展空间,同时也将促使私人银行机构向价值链上游发力,建设自有的资产获取和资管能力,以避免丧失服务客户的主动性和掌控力。 3.4 地位之变,战略价值凸显、改革转型引擎 过去10年,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金融机构中的地位和定位经历了发展与变化,我们观察到不同机构对私行相关组织架构的差异化处理和往复调整:有些机构将私行定位成产品部门,有些则定位成客户关系管理部门;有些机构的私行部是一级部门,有些则是二级部门;有些机构将私行部独立出来,但更多的机构将私行部置于零售板块之下。组织架构的变化和往复体现了中资金融机构对私行业务地位与定位的模糊和摇摆。随着新常态下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和银行业整体转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资金融机构意识到了私行业务的重要价值,也开始重新思考私行的战略定位和组织定位,并据此调整银行的资源配置方向。 首先,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中国金融体系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背景下的顺势而为,也是有益助力。中国社会融资体系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导,其中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是中坚力量,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体系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私人银行虽然发轫于商业银行,但其业务内核是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是直接连接高净值投资者和资本市场融资需求及产品的桥梁。 私人银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意愿都相对较强,对风险自担、风险收益匹配的理念认识较为深刻,对直接股权类和债权类产品的接受度也更高。因此,私人银行业务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可观的资金来源,通过需求端来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双向发展。 第二,新常态下银行业规模驱动的重资本发展模式承压,私人银行业务是金融机构自身盈利增长及业务模式转型的新引擎。过去,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资产负债表的规模驱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收入和利润增长迅速。银行业在业务结构上也体现为重对公、重信贷而轻零售。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收入增速显著放缓,信贷业务风险升高,部分机构的利润甚至出现负增长,银行业的业务模式转型已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私行业务的优势和战略价值得以凸显。首先,私行业务通过产品销售和专业咨询与服务能够带来大量的中间业务收入,有助于推进金融机构的轻型发展。其次,私人银行是大投行、大资管和大财富这三大新兴业务的重要结合点。具体而言,私人银行业务可以协助投行更好地服务企业客户,私人银行客户是资管产品的重要投资者、也是财富业务所服务的核心客群(参阅图15)。最后,与普通零售客户相比,高净值客户的市场敏感度高、投资经验多、风险承受力强,因此对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接受度较高,私行可以成为部分创新业务先试先行的理想沃土。 为了充分发挥私行业务的上述战略价值,具备禀赋的金融机构应当进一步明确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地位,加强资源投入和专业化建设。过去很多商业银行仅把私行作为零售业务的升级版,忽略了私行的专业性和专属性要求,导致私行与零售及贵宾理财界限模糊、客户的差异化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客户体验的优质性难以保证,制约了私行业务的发展。同时,许多金融机构对私行业务的资源投入不足,缺乏人、财、事等方面的配套管理机制,造成私行专属的产品与服务体系不完善、高素质私行人才培养和留存困难等。展望未来,加强私行的专业化建设是大势所趋,需要相应资源的投入,以充分发挥其战略价值。 四、展望:探索中国私人银行特色化发展道路 相较于其他市场,中国金融市场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巨大,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诸多“中国奇迹”。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中国目前面临着诸多特性的机遇和挑战,如经济“新常态”、高净值客户结构和需求变化、金融分业监管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私行机构应当积极学习国外领先私行机构的优点和经验,但也需根据中国市场的特殊现状,取长补短、活学活用。在本章,我们希望就未来中国私人银行应如何选择自身的战略定位、能力布局和组织支撑进行探讨,试图总结出中国特色的私行机构发展路径,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献计献策。 4.1 战略定位,以客户为中心的差异化价值主张 私人银行手握高价值客户,应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充分挖掘业务潜力,实现战略价值。宏观、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领先的金融机构在发展模式上,必须从对规模增长的关注进化到对客户价值的关注。从客均价值来看,私行客户是最优质的客户,能够给机构带来巨大的综合业务潜力和价值。高净值客户群体位于财富金字塔顶端,其中的企业主占比较高,不仅是零售业务的优质客户,更是公司业务的潜在客户。高净值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对金融机构的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求也远高于一般零售客户。私行业务的发展与金融机构的综合能力提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私行机构必须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客户提供适合的、综合的产品与服务,以增加客户粘性、深挖钱包份额。 以客户为中心意味着需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客群设计差异化的价值主张。纵观国内外领先私行机构,根据其为私行客户与零售客户提供的价值主张差异化程度,有零售升级、大众私行和专属私行三种模式,其背后实质是对不同目标客户及其需求差异的不同考量。总体而言,资产规模越大、或者是财富管理需求越复杂的客户,其对于专属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的要求越高,与零售银行服务体系的差异越大。传统上中国很多大型商业银行采用了零售升级的业务模式,与其服务的主体客户实际的财富管理需求并不复杂有关。而随着客户的成熟和机构能力的提升,部分高净值客户越来越呈现出与零售客户迥异的财富管理诉求,机构也需要在价值主张设计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升级。具体而言,三个模式的价值主张差异点集中在品牌、渠道、产品与服务和服务模式四个方面(参阅图16)。 在一个金融集团内部,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价值主张选择,以多套体系差异化地服务更广泛的客户。以某国际大型综合性银行为例,其集团体系内主要有两个专门服务高净值客户的机构,一个是隶属于零售银行体系下的超高端零售品牌,一个是完全独立于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品牌。其中,超高端零售品牌目标服务可投资金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高净值客户,能够满足其主流的综合金融需求,包括日常结算、财富管理、融资服务等;而私人银行则专注于服务可投资金融资产超过300万美元的高净值客户,旨在满足其复杂、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例如定制化投资产品设计、全球股票市场投资、特殊市场投资等。两个机构在渠道、产品与服务、服务模式等三个方面对客户的价值主张均不相同。简言之,超高端零售品牌提供的是超高端的零售银行服务,而私人银行则是提供私人、专属的全方位个人与家族金融服务(参阅图17)。 面对中国宏观环境、客户需求与私行机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传统上中资私行机构“零售升级”的同质化模式需要被重新审视。首先,随着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和十年前相比,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较为稳定和固化的私行客户群体,零售银行作为私人银行获客来源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第二,随着整体财富水平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成熟度也相对提高。一些特定群体,例如超高净值客户以及律师、银行家、专业投资者等专业人士的财富管理需求也更为成熟。对于这些客户而言,比零售银行更高的产品收益率、服务更热情的客户经理、装修更豪华的网点不是其选择私行机构的决定性因素;专业的投资与资产配置建议、定制综合的产品与服务等因素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最后,券商、信托等传统资产管理机构进军财富管理行业,发挥其在投行、资管方面的优势,通过拳头产品吸引客户,给传统的商业银行零售升级模式带来压力。 中国私行机构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明确各自的目标客户,进而在零售升级、大众私行与专属私行三种价值主张当中选择。通常,拥有较强零售基础、以服务普通私行客户为主、重视总管理资产规模的私行机构适合选择零售升级或大众私行的价值主张。中国普通私行客户的家庭财富水平大多在600万到3000万之间,本身的职业通常与金融和投资无关。他们的需求以普通投资理财为主,对如家族信托、全权委托、定制化投资产品、特殊投资机会等复杂高端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并不显著。对于这些客户,私行机构应当首先确保其普通零售业务需求能够得到优先、快捷的满足,配备专属客户经理以让客户得到尊贵的服务感受。同时,通过提供种类丰富的投资产品和相对专业的大类资产配置建议等大众私行服务,引导客户采用更多元的资产配置策略,进一步形成与普通零售业务的区分。 以服务需求复杂的高端私行客户为主要目标客户群体的私行机构,则更适合采用专属私行的价值主张。这类客户的理财需求和结算需求能够有效进行分离,使得服务此类客户的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既有零售网络的限制以实现自主获客。这些目标客户通常掌握着比普通私行客户更大的财富规模,或是本身的职业与金融和投资有关。虽然此类客户目前占全部高净值客户的比例较小,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预计占比会逐渐升高。和普通私行客户相比,这些特殊私行客户对渠道、产品与服务、服务人员素质的要求都会更高,具有更强的专属、定制诉求。私行机构需要为这些客户单独配备专业素质高的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提供更为私密和灵活的服务方式(例如上门服务),并且提供包括专属投资机会对接、定制化产品与服务设计、大额融资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产品与服务。通常,拥有较强资管与拳头产品能力、但既有零售渠道优势较弱的私行机构多采用此模式。 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综合化能力较强的机构,可以在内部同时采用两种甚至更多的模式,以差异化体系服务更广泛的客群,打造在私行市场的领导地位。 4.2 能力布局,掌握全价值链能力竞争优势凸显 按照核心能力维度划分,我们观察到财富管理机构的三类模式:资管驱动型、投顾驱动型和全线布局型。在财富管理的价值链上,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有资产获取、产品创设、投资顾问和产品销售四个核心环节(参阅图18)。各个机构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业务目标,会选择不同的环节作为自身能力培养的重点。其中,资管驱动型的核心优势在于资产获取和产品创设这两个环节,旨在通过掌握优质的资产来源并创设和提供符合客户需求、具有良好回报的产品而取胜。而投顾驱动型的核心优势则在于投资顾问能力和客户管理体系,通过专业的服务团队向客户提供适合的资产配置和投资建议。 在目前的市场、客户、竞争大环境下,掌握资产端到财富端全价值链能力的全线布局型财富管理机构优势凸显。首先,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优质资产稀缺的背景下,资产获取和产品创设能力是财富管理机构的重要竞争力。中国高净值客户的投资收益率预期虽然在下降,但客户调研显示,产品仍是客户选择私行机构的首要考量因素。因此,能够提供优质甚至专属的投资机会,是财富管理机构持续吸引客户的核心竞争力。第二,财富管理机构需要打造强大的产品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大类资产配置和专业投顾能力。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及客户需求的成熟与分化,财富管理机构不能仅局限于提供比拼收益率的固收类产品,而是要能够提供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跨市场的丰富产品类别。同时,还需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大类资产配置和投资顾问建议,以持续性的为客户创造财富管理价值、吸引客户。最后,如前章所述,资产管理机构已经有很明显的向下游财富业务延伸的趋势,与之类似,财富管理机构应积极向上游资管业务挺进。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相辅相成:上端的资管能力能够有效吸引下端的财富资金,下端的财富资金是上端资管产品的销售渠道保障。因此,掌握从资产端到财富端的全价值链能力,是领先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的共同追求。 由于私行业务的特殊性,在各类参与方中,私行机构是整合全价值链能力的最佳连接者。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争相建立的“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体系,正是希望打造从资产端到财富端的全价值链能力。如上所述,私人银行业务站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视角,是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的最佳结合点。私行机构作为最贴近客户、贴近市场的机构,对市场需求的捕捉最为准确和敏感,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导上游资管与投行业务。通过私人银行构建的产品与服务平台,能够打通组织内乃至集团内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能力与资源,将有助于整个金融机构形成不易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 能力发展难以一蹴而就,各类机构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具体包括各类能力搭建的先后顺序,以及建设这些能力的方式选择两个方面。 在能力搭建顺序上:零售基础强的机构,例如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选择投顾驱动型,即从财富端能力开始、逐步向资产端的上游能力挺进;资管与投行基础强的机构,例如券商、信托、对公与资管业务强的商业银行,可以选择资管驱动型,即从资管端能力开始、逐步向财富端的下游能力延伸。最终,两种道路殊途同归,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全价值链能力布局。 在能力搭建手段上:在资管、产品、投顾各重要环节,均有内部自建和构建平台两种路径。自建的方式能够对资源和能力实现最强的掌控,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内生增长的速度限制也可能影响对市场机遇的及时捕捉和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构建平台虽然在掌控力上可能面临挑战,但如果辅以适合的体制机制(例如部门之间、集团各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机制、各业务条线之间的计价机制、生态合作机制等),则能够通过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资源,形成生态合力,推动业务更快速发展。尤其是对于中大型金融机构而言,应着力于构建平台化模式,以充分利用机构内、集团内和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为私行客户提供更全面、综合的产品与服务,打造在全价值链上的强大竞争力。 4.3 组织支撑,总分制下加强私行专业体系建设 过去十年,许多中资私行机构在私行体系组织建设上出现了往复变动,这是由于私行业务的定位和价值主张选择不清晰,同时更体现了私行专业化管理需求与机构传统总分垂直架构的客观矛盾。一方面,各大私行机构均意识到私人银行客户与业务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化的体系建设。这需要有强有力的中枢指挥,如果仅依靠分行自主分配资源和管理团队,就会出现私行业务价值主张体系实施不畅通、各地区之间业务发展和客户体验差距大的情况;但是另一方面,分支机构是直接面对客户的经营单位、手握大量的客户与渠道资源,如果总部垂直管控力度过强,将会引起分支机构的抵触心理、影响业务积极性、反而不利于业务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在总分制下建立私人银行专业化体系,是各家私行机构近十年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根据私人银行总部垂直管理的深度,私行机构在组织管控体系设计上有三种选择:以分行为主、加强总部管控的准事业部制、以及总部完全垂管的事业部制(参阅图19)。 私人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要求专业化的体系建设,以指导经营机构在日常业务中落实对客户差异化的价值主张。具体的组织模式选择和总部垂直管控程度,与价值主张选择、分支机构能力、业务规模这三个因素有关。 如果选择专属私行的价值主张,一般意味着在人、财、事三个方面完全的专属化。在国外,这类私行机构通常以独立子公司的形式存在,客户账户体系独立,客户、渠道、销售队伍都完全独立管理;在国内,则通常体现为事业部模式,在一个银行法人内,实现资源分配、团队和客户的自主管理。 对于选择零售升级或大众私行业务模式的机构,在人、财、事方面私行的垂直管理深度则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分支机构的能力现状。对于零售业务发展时间较长、分支机构能力较强的机构(潜在私行客户多、渠道广泛、人员素质较高),不建议直接采用事业部制。总部应当集中精力对分支机构进行专业化支持,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输出与培训,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分支机构的零售资源。切勿与分行争润,伤害分行的业务积极性、造成内部资源的损耗。如果分支机构的零售基础非常薄弱,则反而可以考虑采用准事业部的形式,加强对分行私行相关人员和财务资源的配置话语权,确保私行业务发展获得足够的资源保障。 第二,要考虑目标客户集中度、规模和特点。 如果私行客户数量较少、但集中度和户均资产高,则可以选择总部直接服务的模式,用高度专业化的体系来服务这部分“少而精”的客群;一些区域性城商行、信托和券商机构可以考虑此种模式。而对于全国性机构,如果私行目标客户地域分布较广、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则应当更多依靠现有分支机构来展业和维护。最后,还要考虑私行业务的发展阶段。如果私行客户已经积累到一定量级、业务盈利性较好,私行有能力调配更多的资源并自负盈亏,便可以考虑专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即采用准事业部甚至独立利润中心的模式。 在中国特色的总分体制下,私行专业化体系建设要重点考虑在人、财、事上的关键抓手,尤其是在渠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考核与资源分配三个方面。首先,作为直接对客的渠道,在网点中对私行客户的差异化服务标准和流程设计是私行机构专业化的基本要求。网点专业化的手段和形式是多元的,可以建立独立运营的私人银行中心,也可以依托于现有网点、配备专属人员、建立并严格执行服务标准。第二,应当加强专业化的私行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客户经理、投资顾问、产品专家等,根据目标客户需求,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区别于普通零售的专属服务。第三,总行私人银行部门应当对一线业务人员和机构的考核以及对一线经营单位的资源分配有一定的话语权,才能确保总部的战略传达和执行顺畅。需要强调的是,垂直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私行战略与差异化价值主张的落实,以及专业体系效能的放大,不应为了管控而管控、反而容易引起与一线经营机构的矛盾。私行机构应当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和业务目标,选择适合的授权程度和管理抓手。 4.4 路径选择,主流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发展道路 如上所述,各类私行机构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资源禀赋,选择差异化的价值定位、核心能力和组织支撑模式。在国际上,我们观察到了各类领先私行机构在三个层次的差异化组合方法。例如,有专属私行+资管驱动+独立利润中心的模式,主要被投资银行或资管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旗下的私人银行所采用,如高盛私行(Goldman Sachs Private Bank);有大众私行+投顾驱动+准事业部的模式,主要是零售基础比较强的商业银行服务资产规模较大的客户时所采用,例如花旗私人客户业务(Citigold Private Client);有专属私行+全线布局+独立利润中心,多是大型综合性金融机构开展独立持牌的私人银行机构时所采用,如汇丰私人银行(HSBC Private Bank)。同时,随着私行机构业务规模和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其应当选择的模式和路径也会改变。通常,服务的客户越成熟,越要采用专属私行的价值主张;机构自身的能力发展越全面,越能够进化到全价值链的布局;私行机构的专业程度越高,越可尽早成立独立的利润中心。 基于目前中国私行客户和市场的发展阶段,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全能型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而言,在中短期的模式选择上,相对适合采用突破零售升级的价值主张、拓展全价值链的能力布局、并采用准事业部的专业化管理体系(参阅图20)。 首先,突破零售升级的价值主张选择是对中国高净值客户需求和偏好变化的反应,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体现。近年来随着高净值客户财富的不断积累、成熟度的进一步提高,客观上需要私行机构对其提供与零售银行区别更为显著的产品与服务。如果仍采用简单的零售升级的价值主张,已难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但是,和欧美等发达市场相比,中国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积累时间尚短,财富管理的复杂度整体不高,如果过于强调专属性和定制化,在提高成本的同时,可能影响与零售体系的协同效应。因此,主流商业银行开展私行业务,一方面可继续依托零售在品牌、渠道和基础产品服务方面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应在客户经理的专业能力、产品平台和增值服务的丰富度和专属度等方面进行大力提升,与零售银行进行区分。同时,随着客群成熟度的提高和机构自身专业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大众私行的价值主张上,可以积极发展专属私行的价值主张,旨在服务资产规模更大、需求复杂程度更高的高端私行客户。 第二,通过构建平台布局全价值链能力能够最大程度利用资源禀赋,确保可持续竞争优势。中国大中型商业银行在传统上通常拥有良好的对公业务基础,与其它机构相比,具有天然的基础资产获取渠道和能力,投行和资管端也都有一定优势。同时,高净值客户对资产配置与投资顾问的需求愈发强烈,专业投顾体系正在日益成为私行机构的核心制胜能力。因此,在对公、资管、零售等方面均有一定实力的中国全能型商业银行,应力争在私行全价值链进行能力布局,形成“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的紧密连接。从布局方式上,中国主流商业银行应充分依托综合金融集团的背景,通过构建平台化的模式和机制,整合协同集团内外部资源,从而打造强大的护城河,建立在私行业务上的领导地位。 第三,准事业部制是对中国特色的总分行体制与私行专业化需求之间的平衡。如上所述,中国中大型商业银行的总分行组织体系根深蒂固,分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是实际业务经营主体、手握大量资源。采用准事业部的模式,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分行现有的资源并调动其业务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总部的部分垂直管控权限提升私行体系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作战能力,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私行业务在现有体制下的平衡选择。尤其在现有阶段,由于我国独立私行牌照的监管框架尚不成熟、私行业务的盈利能力尚弱,直接走到独立利润中心的模式,可能会拔苗助长。 综上,在明确了价值主张、能力布局和组织体系的选择之下,中国主流商业银行在短中期需要着力推行以下三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建设专属、专业的私行服务人才队伍,包括客户经理、投资顾问、产品经理团队等,落实针对私行客户的差异化价值主张;二是加强产品平台能力和投资顾问体系建设,尤其是需要提升多资产策略和股权/权益类产品的研究和销售能力;三是理顺和加强跨部门、总分行之间的协同体系和机制,包括配套的分润计价规则、考核激励举措等,在专业化体系建设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调动分支机构的业务积极性。这三个方面落到实施层面均非一日之功,需要资源和精力的持续投入和恒心。 五、洞察:2017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情势前瞻 2016年,财富管理机构在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大、监管趋严、优质产品稀缺等多方面的挑战。从金融市场看,利率整体维持在低位,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固收类产品收益率相应走低、吸引力下降;股市延续了2015年的低迷震荡行情,上证指数累计下跌12.3%,深成指数累计下跌19.6%;汇市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全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挫4434个基点,跌幅超过6%;债市大起大落,牛市开年、暴跌收尾,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打破刚性兑付成为大势所趋;唯有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引发多地陆续出台严格的调控政策、为市场降温。从监管看,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监管全面从严,资管机构追求激进规模增长和监管套利的时代过去,洗牌加剧,也影响了财富管理机构的产品供给和竞争格局。 然而,面临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高净值客户对2016年的投资回报较为满意。85%的受访者表示2016年基本实现或超额实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收益。91%的受访者表示实现了投资盈利,更有45%的受访者表示所实现的盈利在10%以上(参阅图21)。 受股市、汇市、利率等宏观因素影响,高净值客户2016年的整体投资风格趋于保守。在所配置的金融产品中,2016年增持产品的前四位为银行理财、存款、保险和信托,减持产品的前两位为股票和公募基金。继2015年股市大幅震荡之后,连续两年的调研中减持最多的产品均为股票。一级市场在2016年经历了先扬后抑,未受到持续性的追捧。在资本市场整体疲软的环境下,银行理财仍是高净值人士财富配置的首选,同时储蓄和信托也持续保持了较高的吸引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保险产品对高净值人士的吸引力上升显著,其中保障型保险、投资型保险、赔付型重疾险、养老型保险等欢迎度均较高(参阅图22和图23)。 展望2017年,从客户调研结果看,高净值人士对中国宏观经济和投资形势较为乐观,并对自己家庭财富的增长富有信心。房市:54%的受访者认为至少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将继续上涨,但整体上涨预期没有去年调研强烈。股市:66%的受访者认为股票市场将保持稳定或上涨,对股市的信心回暖(参阅图24)。汇市:近6成受访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健甚至上涨,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减弱(参阅图25)。宏观经济:87%的受访者对未来宏观经济转型持积极态度,同时93%的受访者认为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自己家庭的财富将保持稳定或上涨。(参阅图26)。 高净值人士预计在2017年维持相对稳健的投资风格与风险偏好,但对股票市场的信心度有所提升。近7成的受访者预期在2017年的风险偏好将维持不变,但另有2成受访者表示2017年的风险偏好将会更加谨慎(参阅图27)。金融产品投资方面,在增持产品种类中,银行理财、存款、信托、保险和股票占比较高;而在减持产品种类中,信托、非信托和非银行的固收类产品以及存款占比较高(参阅图28)。可见,受访者对银行理财产品仍旧相当信任,但对非银行发行的固收产品的观点出现分化,这可能是由于打破刚性兑付的预期走强、固收类产品收益率走低等多重原因共同导致。同时,继2015年股市大幅震荡后,高净值客户首次在调研中表现出了对股票的较高兴趣,对股权、权益类产品的信心有所增加。 我们认为,虽然高净值人群对宏观环境的预期较为乐观,但2017年宏观市场环境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黑天鹅事件可能愈发频繁;国内宏观经济转型深入、监管持续收紧可能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财富管理机构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首先,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资产配置的难度加大。财富管理机构需保持敏锐的洞察和判断,积极研究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策略,加强快速反应和风险管理能力,以为投资者持续创造价值。 第二,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趋严的大环境下,一旦房产市场转入冷静期,可能有大量释放出来的资金寻求新的投资渠道,给财富管理市场和金融市场投资带来机会。各家财富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投顾和客户综合服务能力,以吸引资金抓住机会。 第三,从具体金融产品类别来看,在金融去杠杆和信用风险压力下,固收类产品恐难恢复前几年的火热态势。因此,财富管理机构尤其需要蓄力资本市场的投资能力建设,加强股权、权益类产品以及保险类产品的供给,持续修炼内功,有效应对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六、结语 自2007年第一家中资私人银行成立以来,中国私人银行业随着宏观经济的飞速发展走出了第一个辉煌的十年,既实现了规模上的迅猛发展,也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能力的积累。但与此同时,各家私人银行机构也经历了业务模式和组织体系的彷徨与反复,并仍然面临着牌照的制约和能力的短板。十年磨剑,砥砺前行。进入2017年,年轻的中国私人银行业正站在转型思变的关键十字路口,需要深入思考未来的道路和方向。在此,我们希望通过对上一个十年的回顾,总结中国市场的特点和经验,在宏观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不断成熟分化的大环境下,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私人银行发展之路。 展望下一个十年,我们相信拥有远见卓识、锐意改革的中国私人银行家们能够苦练内功、勇于创新,顺应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助力私人银行业最大程度地发挥对中国金融业、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战略价值。同时,希望中国的私人银行机构能够真正以客户为中心,践行差异化的客户价值主张、打造强大的全价值链能力、建设私行专业化组织体系,从而成就一个傲视全球的辉煌私人银行业。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消费的很多新现象,既有居民收入整体升级的宏观原因,也有80/90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的微观原因,更有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场景与模式持续演变的外在助力,那么究竟有没有单身经济呢? 几个核心数据 总量大。截止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达到2亿。 比例低。我国单身人口占比约为14%左右,远低于美国的50%左右和我国台湾地区的43%左右。 收入高。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单身群体中,10%以上的人月可支配收入8000元人民币以上,是典型的单身贵族。其中,7%以上的单身女性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几个核心消费特征 休闲化。单身群体可支配时间多,空虚寂寞冷,追求娱乐至上。游戏、娱乐节目、休闲小食品等消费新趋势,都是消费休闲化的重要表现。 社交化。通过社交来脱单成为其重要的驱动力,对于单身男性而言,运动健身、操练体型、壮实肌肉,从外在塑型去提高个人魅力;对单身女性而言,烘焙蛋糕、秀厨艺,提升贤惠魅力值。社交APP、健身项目、精品烘焙材料等的火爆,是消费社交化的重要表现。 猎奇化。单身群体,针对 “性” 的猎奇心理更强、敏感度更高。隐含 “性” 色彩的广告宣传和与 “性” 相关的私密产品更易击中单身群体的痛点,获得商机。 个性化。定制化广告和定制化产品开始大行其道。 一点个人看法 现阶段的消费升级新现象,但这些新现象多多大程度上与单身群体直接相关,在逻辑上是有待商榷的。 比如,女性的烘焙蛋糕和秀厨艺,求偶的潜在诉求恐怕不多吧,秀出一个更好的自己是人类天性,与是否结婚关系不大。在笔者的朋友圈,倒是很多已婚妈妈更喜欢秀厨艺呢。 再比如,在休闲娱乐消费上,也没有证据表明单身人群是更大的推动力。所谓单身群体可支配时间多,看怎么解读了。一个人在家看综艺,叫可支配时间;两个人在家看综艺,就叫不可支配时间?仔细想想,无论是休闲食品,还是电影综艺,与单身与否可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在笔者看来,消费的很多新现象,既有居民收入整体升级的宏观原因,也有80/90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的微观原因,更有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场景与模式持续演变的外在助力,实在不适合生硬地归功于某一个群体。 那究竟有没有单身经济呢?肯定是有的,但应该聚焦于一些更为垂直的领域,比如一人游、比如一人KTV、比如代孕、比如租女(男)友、比如婚介所等等。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截至2017年4月28日,共计11,113家公司须披露2016年年度报告,其中,10,554家已完成披露工作,559家公司未能按期披露年度报告。 全国股份转让系统 · 2017-04-29 股转系统公告〔2016〕24号 截至2017年4月28日,共计11,113家公司须披露2016年年度报告,其中,10,554家已完成披露工作,559家公司未能按期披露年度报告,名单详见附表。 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第4.4.2条之规定,我司决定自2017年5月2日起暂停上述未按期披露年报公司的股票转让。 特此公告。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4月28日 附表: ...
支行行长虽级别不高,但权力不小,支行更容易成为风控源头和风险事件的高发区。“最应该防范的是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只要是人出了问题,再好的制度都有漏洞可以钻。” 诞生于2004年的银行理财,至2017年一季度末,理财余额规模已高达29.1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规模,已经成为银行风险事件的高发区。从时有发生的 “飞单”,到隐秘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再到近期备受市场关注的 “假理财” 案件,都暴露了银行基层网点的风控隐忧和支行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 “个别基层单位内控机制和内控管理存在漏洞;个别人违反制度,违规操作,分行日常业务检查的力度和频率不够;分行对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日常管理未能发挥应有的防范和制约作用。” 4月27日,民生银行在对媒体发布的通稿中,自查和反思了此次航天桥 “假理财” 案件发生的原因。 一方面,普通民众对于银行的天然信赖,使得理财规模得以迅猛扩大,而要求银行 “刚性兑付” 的思维成为理财规模扩张路上越来越突出的隐患;另一方面,一些银行庞大的分支网络,严厉的考核和激进的激励机制,再加上亟待完善的内控体系,对银行健全风控体系提出了紧迫的任务。 理财内控失范 近期,民生银行 “假理财” 案件日益明朗。 4月20日,民生银行提出解决方案:最晚7月底以前兑付投资者的初始投资款(需扣除以前曾投资同类产品的所得利息);4月27日,在2017年一季度投资者交流会上,民生银行副行长石杰介绍,截至目前,经民生银行工作组逐笔与客户登记核实,涉案金额约16.5亿元,涉及客户约150余人;初步线索显示航天桥支行行长张颖非法募集资金用于个人支配,部分用于投资房产、文物、珠宝等。 民生银行还称,接下来将严格按照银监会要求,规范理财与代销业务,规范销售行为,不折不扣地全面排查,针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逐一整改。 “这是一起内控失范的案例,从支行行长、副行长,到理财经理、柜员,一条线上的人员未能形成相互制衡,而是共同成了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牺牲品。” 一位从业近20年的私行业务人士对笔者称。 笔者获悉,某股份行华南地区一分行,约11位高净值客户也遭遇了类似的 “假理财”,涉及资金近亿元。目前,涉案的客户经理李××已经投案。 投资者刘婷夫妇介绍,他们在其中投资了1600万元,事件起因是2014年,李××邀请她参与 “过桥理财” 笔者获得的数份合同显示,投资者所签订的为委托贷款合同,贷款用途为 “房屋抵押,到期还款”,贷款年利率5%,贷款期限为10天,委托贷款发放方式为银行转账,落款为某行资产托管业务章。 但实际形式并非如此。以投资者收益为例,尽管合同上标注的是年利率5%,而实际上获得的收益为10天就有5%的收益,部分交易10天至一个月的收益高达10%。在交易中,投资者将资金直接划向李××提供的账户。 由于所谓的 “过桥理财” 最终无法回款,李××不得不承认,所谓的 “理财” 产品、合同和公章都是自己伪造的。 一股份行业务人士告诉笔者,如果是一笔真正的委托贷款,投资人需要将资金划入银行专用账户,由银行划拨给贷款需求方。此外,多数银行委托贷款是向企业发放,较少流向个人,具体要看银行的业务设置。在公章使用上,银行的业务一般以支行公章为准,较少使用其他业务章,除非在行内经过报备。 在整个银行业里,由支行内部人控制引发的风险事件为数不少。 比如今年2月8日,天津银监局公布了15份行政处罚通告,对平安银行天津分行相关负责人提出警告,案由均为 “对员工私自销售非平安银行天津分行发售或代理发售产品一案负有直接管理责任”。 尽管监管部门屡屡要求银行业机构加强风险防范,努力破除 “刚性兑付” 之弊,但从近年来屡屡发生的 “飞单” 事件来看,银行对于理财业务的规范,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个别支行风控的失范,更多集中体现在时有发生的 “飞单” 上。 所谓 “飞单”,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的信任,卖不属于银行自身的理财产品,也不属于银行正规渠道代销的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佣金提成;对客户而言,资金失去了银行严格的风控保护,“打水漂” 的风险飙升。 近年来首个曝光的 “飞单” 事件,是2012年12月爆出的华夏银行上海分行一员工销售非法私募产品一事。该行员工濮X未经许可私自销售了四期名为 “北京中鼎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计划” 的 “理财产品”,四期募集期共半年,计划筹资超过1.5亿元,实际出售1.19亿元。其中一期产品到期后,无法按期兑付投资者才被告知购买的并不是银行代销的产品。此后,濮X被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获刑4年9个月。 某国有大行审计部高管表示,近年来,在监管和银行总分行对 “飞单” 监管趋严后,“飞单” 应付监管的招数随之 “进化”,比如 “召开投资者说明会”、“产品推荐会” 等推销产品。“还有的不叫代销,而是跟产品发行方签订一个《顾问服务协议》或者《结算协议》等协议,但实质都还是代销。” 假理财、飞单的生存土壤 “飞单” 的发生,与严厉的绩效考核息息相关。 上述从业近20年的私行业务人士指出, “部分股份行考核严厉,这样容易培养出独当一面的人才,且内控也不可谓不严,总行、分行培训不断;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当严厉的绩效考核,遇上支行内部人控制,风控体系极易出现盲点。” “我每年过得最好的假期是元旦,因为年终考核终于结束了。” 一家国有大行福建某支行行长坦言,作为一名支行长他肩负了30多项考核指标,感觉 “压力山大”,其中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是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收入这 “三座大山”。 面对严厉的考核,对部分支行行长而言,“飞单” 或许是解忧的途径之一。因为销售 “飞单” 可以给支行带来存款、开户量、中间业务收入等。 “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些股份行,考核很严,无论你工龄有多长,底薪是比较低的,通常是三四千块钱,奖金是以业绩为导向的,靠客户转化而来。而且,所有拓展业务的费用都需要自己承担。” 前述股份行私人银行资深人士对笔者说,当严厉考核成为整个支行团队成员共同面对的压力时,道德风险随即上升。 除了假理财、飞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也是风险高发区。而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既有可能充当 “资金掮客”,也有可能自己陷入高利贷的陷阱。 笔者曾统计过一组数据,自2014年8月以来,一年以内银行业员工因为违法违规进入司法程序的127个个案中,其中银行的基层管理者,即支行长、副行长以及同等级别的涉案人员达58人,占比45.6%。 银监会重拳强监管 银行理财的一些不规范事件,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在4月21日中国银监会召开的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要规范理财和代销业务,规范销售行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和揭示风险,严格落实 “双录” 要求,做到 “买者自负”,切实打破 “刚性兑付”;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必须向客户全面、充分披露信息和风险,使客户真正了解产品业务特征,明确自身所要承担的风险和可能的损失。 3月30日,银监会即已下发《关于开展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的通知》(47号文),为规范银行自有理财及代销业务行为,有效治理误导销售、私售 “飞单” 等问题,决定对银行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开展专项评估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郭树清在多次会议中强调,对于各类银行业不规范事件,要严肃处理和问责相关机构和责任人。 强化监管之外,银行自身的内部风控体系的完善更为关键。 前述国有大行审计部高管表示,一般的银行都是 “总行-分行-支行” 或者 “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一级支行-支行” 的管理模式,除了部分大客户由总行或分行的部门服务,主要业务几乎都由支行开展。 这意味着,支行行长虽级别不高,但权力不小,支行更容易成为风控源头和风险事件的高发区。 比如,在众多违法揽存纠纷案中,支行行长大额现金支付授权被频频滥用。按照商业银行一般规定,支行行长拥有50万元(含)以上100万元(不含)以下的现金审核支付权;而在贷款及贴现等案件高发领域,支行行长单笔500万元(含)以下的承兑汇票贴现审批权以及单户3000万元(含)以下的用信审批权也被频频滥用。 上述大行审计部高管认为,关键是要加强基层员工行为规范管理,要区分其行为是银行行为还是非银行行为,如果是银行行为,即使在操作层面有一些失误,也不至于到失控的地步。 “最应该防范的是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只要是人出了问题,再好的制度都有漏洞可以钻。一般的制度设计都是两三个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一旦人出了问题,经办的和审核的相互串通,一个支行长和一个业务员合谋就能干出很大的事。” 上述大行审计部高管说。 一位国有大行江浙地区支行行长称,支行内的分工通常是,副行长管理一般业务,行长只管人力资源与财务费用,若出现相互串通引发道德风险的情况,考核机制是主因,但轮岗机制落实不到位也是重要因素。 “银监会要求支行行长必须三年轮岗一次。” 该支行行长说。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证监会日前向各基金公司下发《基金中基金(FOF)审核指引》(下称《指引》),明确FOF不能投资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票期货,不少基金公司拟推的量化对冲策略FOF落空。 去年9月23日正式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 ——基金中基金指引》,在投资范围中规定,FOF不得持有具有复杂、衍生品性质的基金份额,包括分级基金和证监会认定的其他基金份额。 《指引》此次明确细化了相关品种,FOF可以投资QDII份额,但不能投资分级基金份额、香港互认基金份额、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票期货。 “这个影响很大,我们原先计划要做的量化对冲策略的FOF,现在就做不了了。” 一位公募基金的风控人士表示。 此外,《指引》还从产品名称上限定FOF投资比例。《指引》要求FOF根据投资标的及投向,标明基金类别与投资特征,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型基金份额(包括股票指数基金)、债券型基金份额(包括债券指数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分别为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型FOF。 FOF将80%以上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型基金份额及其他基金份额,且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为混合型FOF。 “之前的规定只有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基金份额的叫FOF,现在要求产品分类,就是明确给出了各类型的投资比例限制,基金公司不能为所欲为。” 前述人士说。 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对于运用FOF财产投资于封闭运作基金、定期开放基金等流通受限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应设置合理比例,《指引》 明确,在FOF开放期,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 关于申购赎回,如果占相当比例的投资基金暂停申购赎回,FOF也可以暂停。如果FOF投资范围中不包括QDII,基金合同中应约定,不迟于接受赎回申请后T+7日支付赎回款项;如果投资范围中有QDII,不迟于申请后T+10日支付赎回款项。 费用方面,混合型、股票型、债券型FOF,参照混合型、股票型与债券型基金标准收取赎回费;货币型FOF参照货币市场基金标准收取销售服务费。 据悉,证监会近期还将下发《基金中基金估值业务指引》。FOF中没有QDII的,T日基金份额净值不迟于T+2日公告;若含QDII,则不迟于T+3日公告;如果相当比例的被投基金暂停估值,FOF也可相应暂停。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五一小长假前最后一次证监会新闻发布会,焦点集中在《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 “《双创债指导意见》” )上。 笔者了解到,2016年7月证监会便成立了跨部门的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专项工作小组,统筹推动创新创业债试点工作,在经历了近1年时间后,征求意见稿终于问世。 《双创债指导意见》的出台也明确了创新创业债包括属类,发行主体以及配套机制等多项重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双创债指导意见》中提出将重点扶持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该政策也被视为是新三板创新层即将兑现的第一项创新层差异化制度。 针对双创类公司 双创债有着一个较长的发展历史。 在2015年12月,发改委曾向各地发改部门下发过《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发行指引》(以下简称 “《指引》” ),支持提供 “双创孵化” 服务的产业类企业或园区经营公司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 笔者查询了相关的文件发现,《指引》中明确支持的对象产业类企业或园区经营公司,而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则将用于涉及双创孵化服务的新建基础设施、扩容改造、系统提升、建立分园、收购现有设施并改造等。 这与证监会支持的双创债发行主体有所区别,此次《双创债指导意见》面向的发行主体分别是创新创业公司以及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创业投资公司。 华东地区一家大型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告诉笔者:“当前证监会的试点主要针对创新创业公司,属于公司债的一个子项;第二,本次试点还提到了一些专项基金,只要基金的钱是用于创新创业公司的,也允许发债,这有利于扶持小规模、评级低的创新创业公司,提供更多样的资金来源,创新金融形式,不再集中于银行放贷。” 笔者梳理统计了此前双创孵化债券发行的情况,根据 wind数据显示,目前仅有3单双创孵化专项债成功发行,分别是16益阳集合债01、02以及16邵东专项债,融资总额为34亿元。 前述华东地区人士讲到:“ ‘双创孵化’ 专项双创债去年发的数量并不是特别多,原因是很多工业园区没有特别好的项目对接,而此前的审批流程比较长,一年半载下来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比较低。” 笔者了解到,《双创债指导意见》征求意见之前,“双创债” 2016年上半年已经在交易所市场有过试水。 2016年3月份,全国首批创新创业企业公司债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闸发行,首批 “双创” 公司债由 “16苏方林”、“16普滤得” 和 “16苏金宏” 三单公司债券组成,合计募集资金 6000万元。 随后在2016年10月,再有两家公司发行 “16龙腾01”,“16德品债” 两单双创债,两单债券合计募资5500万元。 事实上,部分业内人士也指出证监会推行的双创债试点或需要接受发行承销的挑战,市场需求偏弱、中小企业风险偏大以及如何进行风险定价等问题还需要留待市场去共同解决。 一家前期获得过交易所双创债试点额度企业的董秘告诉笔者,“我们曾经获得了8亿元的发行额度,但至今还没有使用,双创债的利率比贷款基准利率要高一些。” 另一方面,双创债的评级也是市场关注的方向,国融证券投行部一位人士告诉笔者:“发债离不开评级,目前即便是在新三板挂牌的创新创业公司都很难获得AA 的评级,而之前 AA 评级的国债承销都有一定难度,因此双创债的规模发展还需要一定时间。” 事实上,监管层也考虑到了相关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推进的难度,因此在《双创债指导意见》中规定证券公司承销创新创业公司债的情况,作为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中社会责任评价的重要内容。另外,证券业协会应建立创新创业公司债专项信息统计与评估机制,对证券经营机构开展创新创业公司债中介服务的工作成效进行考评。 一位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的人士告诉笔者:“证监会双创债的审批权下放给了交易所,实行的发债手续简便,发行时间快,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 新三板创新层受益 此次双创债的试点,新三板市场创新层企业或是受益者之一。 根据《双创债指导意见》内容,试点初期重点支持对象有两类,其一是注册或主要经营地在国家 “双创” 示范基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区域内的公司。 另外一类则是已纳入新三板创新层的挂牌公司。事实上,根据新三板发展的历史沿革,在第一类企业中也有大量的新三板企业。 北京新三板挂牌公司南北天地董秘、财务总监崔彦军表示:“双创债重点扶持创新层企业对新三板是个好事,起码体现了管理层越来越重视了,这次双创债的试点开展后,由于新三板公众公司的优势,新三板必将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而上述先期在交易所试水的五单双创债中,有4单是新三板公司所发行,可见监管层想要在新三板推广双创债的决心。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笔者,“之所以选择创新层企业是因为此类公司财务较为规范,有一定规模,风险相对较小。” 证监会公司债券监管部调研员高莉博士此前也表示,证监会希望在新三板创新层里面进一步推进 “双创债”,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双创债试点重点扶持创新层企业也可以看作是新三板分层制度差异化管理的兑现政策之一。 “自从去年中段分层以来,有关新三板创新层差异化制度供给的红利还未兑现,所以这次双创债试点的文件可以看作是创新层制度优化的兑现。” 一位中信证券区域投行的人士介绍。 根据文件规定,未来将允许新三板创新层公司发行的创新创业公司债设置转股条款。 而设置转股条款,一方面使投资者可以在债券固定收益的基础上享受企业成长带来的溢价;另一方面为发行人提供股债夹层的融资工具,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在实践中,因业绩、估值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创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经常与投资机构达成‘明股实债’的投资协议。通过私募可转债这一交易所挂牌的标准化债券产品,可有效满足创业企业与投资机构的投融资需求,支持创新层企业融资。也就是说非公开的附转股的双创债,为企业替代对赌条款提供了一个工具。” 前述接近监管层人士透露。 与此同时,证监会规定在转换成新三板挂牌公司股份时,将给予减免股份登记费用及转换手续费的优惠。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记者获悉,4月28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下称股转公司)对各主办券商下发通知,要求在5月3日前填写《已挂牌私募机构自查整改情况表》,并在5月27日前披露自查整改报告和主办券商核查报告。 2016年5月2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金融类企业挂牌融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已挂牌新三板的私募机构,应当对是否符合新增挂牌条件进行自查,并经主办券商核查后,披露自查整改报告和主办券商核查报告。《通知》规定的1年整改期限将至。 整改期限将至 股转公司要求私募机构以2016年年度报告为依据进行自查整改,自查整改报告和主办券商核查报告应当载明自查整改的依据、过程和结论等内容。 股转公司强调,已挂牌私募机构必须保证自查整改相关事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为已挂牌私募机构自查整改出具核查报告的主办券商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勤勉尽责,并应当对其所制作、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已披露的自查整改报告和核查报告,经审查无异议的,视为已完成自查整改。” 股转公司称,若发现自查整改相关信息披露存在完备性问题的,股转公司有权要求公司对存在问题的信息披露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和更正。 股转公司要求各主办券商应督促要求已挂牌私募机构按期披露自查整改报告,对于未按期整改的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发布风险揭示公告,提示相关风险,并向股转公司报告。 据记者统计,目前已经挂牌新三板的私募机构大概有20家,目前只有2家私募机构对自查和整改报告相关内容进行了披露,但依据的是2015年年报。其中九鼎集团(430719.OC)2016年6月17日率先发布自查报告和西部证券对其出具的核查报告,直接宣称自己不是私募机构,不需要进行自查;合晟资产(833732.OC)2016年6月20日也发布自查报告和国融证券对其的核查报告。两份报告中称,合晟资产完全符合《通知》中对私募机构的要求,无需整改。 整改博弈 私募机构挂牌新三板涉及到4个监管部门,多头领导下可能导致谁都不愿意去“啃硬骨头”,对已经挂牌的私募机构整改可能效果不佳。 股转公司发布的《通知》中新增了私募机构挂牌的8项条件,分别为:(一)管理费收入与业绩报酬之和须占收入来源的80%以上;(二)私募机构持续运营5年以上,且至少存在一支管理基金已实现退出;(三)私募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人在其管理基金中的出资额不得高于20%;(四)私募机构及其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最近三年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不属于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黑名单”成员,不存在“诚信类公示”列示情形;(五)创业投资类私募机构最近3年年均实缴资产管理规模在20亿元以上,私募股权类私募机构最近3年年均实缴资产管理规模在50亿元以上;(六)已在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登记为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并合规运作、信息填报和更新及时准确;(七)挂牌之前不存在以基金份额认购私募机构发行的股份或股票的情形;募集资金不存在投资沪深交易所二级市场上市公司股票及相关私募证券类基金的情形,但因投资对象上市被动持有的股票除外;(八)全国股转公司要求的其他条件。 其中对于已挂牌私募机构影响最大的在于条件(一)和(五),据记者统计,新三板已挂牌的私募机构中管理费收入与业绩报酬之和占收入来源的比重远远达不到80%的要求,而且挂牌之后,管理费收入与业绩报酬之和占收入来源的比重反而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投资收益的比重在增加。“主要是很多私募机构在新三板募集资金,然后投向二级市场,或者进行了LP份额转股,导致直接投资收益权重的增加。”一位私募机构人士称。 多位私募机构人士告诉记者,80%的监管红线整改起来并不难,投资收益可以转化成基金的收益,在会计报表中能够实现,看上去严厉,实则约束不大。 “对于规模的约束比较严格,要求实缴的管理资产规模,而不是认缴。” 一位接近基金业协会人士告诉记者,创投类私募基金大部分规模都比较小,基金业协会登记的信息,都是以认缴规模作为统计口径,能上20亿元的已经很少,更不用说是实缴规模上20亿元了。目前已经挂牌的纯粹的创投基金只有拥湾资产一家,管理规模为10亿元,也不达标。 “本来指望着股转公司能够出台关于私募机构整改的实施细则,没想到一年整改期限都要到了,还是简单的按照这8个条件来整改,这样的结果要么是沦为会计游戏,大放水,大家集体过关;要么是大家都没法玩,集体摘牌。”一位私募机构高管如此评论道。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处于 “风口浪尖” 的乐视正在新三板市场中消失,网酒网摘牌,还有在乐视网2016年年度报告中消失的 “贾跃亭间接持有新三板挂牌公司股权情况”。 日前,乐视网(300104.SZ)披露其2016年年报。有意思的是,这份年报同一天还进行了更正。这次更正,恰恰删去了乐视董事长贾跃亭投资新三板挂牌公司相关情况。 这份投资新三板相关信息的消失,引起市场极大关注。无独有偶,4月24日,乐视投资控股的一家挂牌公司网酒网(838890.OC)宣布,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拟申请在新三板终止挂牌。 而正是网酒网此前公布的一份股权质押公告,揭开了贾跃亭背后的债务负担。 乐视网更正年报背后:贾跃亭参股新三板公司情况 “消失” 4月20日,创业板上市的乐视网公布2016年年度报告。但在同一天,乐视网又发布了一则更正公告,对审计报告、公司行业地位等内容进行了修改。 其中,最为外界关注的是,此次修改了贾跃亭间接持股新三板挂牌公司情况。公告显示,乐视网对原年报 “2、公司控股股东情况” 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 “公司控股股东情况” 部分,删除了贾跃亭控股和参股的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股权情况。此外,随之被删除的还有 “间接持有港股上市公司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H股13.72%股权”。 针对乐视网2016年年报的此番修改,有券商分析师认为,“可能是不需要披露新三板企业的持股情况。” 的确,乐视网修改前的2016年年报中出现 “新三板上市公司” 字样,而目前新三板不同于沪、深交易所,是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公司为非上市公众公司。但为何将贾跃亭对港股上市公司北青传媒(01000.HK)的持股情况删除,目前尚不知具体原因。 修改前的年报显示,贾跃亭间接持有新三板挂牌公司网酒网50.35%股权。另外,贾跃亭分别持有挂牌公司睿信传媒、咏声动漫 (835994)、芝兰玉树 (835785) 和布丁股份 (839121) 10%、5.34%、1.18%和0.47%的股权。 网贷财经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初步统计发现,咏声动漫、芝兰玉树和布丁股份系乐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乐视投资” ) 投资。睿信传媒则是由乐视云计算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乐视云计算” ) 投资。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同样是乐视投资参股的新三板公司永乐文化(837736),却未出现在乐视网更正前的2016年年报中。 永乐文化2016年年报显示,乐视投资持有永乐文化379.92万股股票,持股比为7.04%,是该公司的第五大股东。公开资料显示,永乐文化董事尹亮是乐视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CEO。 对于为何 “未出现在乐视网更正前的2016年年报中”,永乐文化方面回应称,“并不知悉具体情况”。 有市场专业人士表示,以上情况有可能是负责披露年报的工作人员遗漏了。 此外,这份修改前的年报还存在,贾跃亭间接持股比例与被投资企业披露不一致的情况。修改前的乐视网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贾跃亭间接持有芝兰玉树1.18%股权,但根据芝兰玉树2016年年报,乐视投资持有该公司193.75万股股票,持股比为3.55%。 当然,这或许是贾跃亭并非全资拥有乐视投资的原因。查阅相关资料获悉,乐视投资由乐视控制100%投资。 企查查工商信息显示,乐视控股共有4个股东,其中贾跃亭持股比例是92.0714%。如此计算,按照芝兰玉树披露的信息,贾跃亭的间接持股比例应该是3.26%。 不过,根据修改前的乐视网2016年年度报告披露控股股东持股情况部分,其在对贾跃亭持有新三板挂牌公司股份进行计算时,并未考虑贾跃亭对投资这些新三板公司的乐视成员公司的间接持股比例。 实际上,同样是在修改前的乐视网2016年年报中,贾跃亭间接持有新三板公司网酒网股权比例为50.35%。这一数据与网酒网截至2017年1月19日最新股东持股情况是一致的。 那么,上述对于芝兰玉树持股信息双方披露不一致的情况,是如何造的? 答案或许在芝兰玉树2016年年报中。 网贷财经发现,除乐视投资外,乐视云计算也曾参与过对芝兰玉树的投资。根据芝兰玉树2016年年报,2016年4月,芝兰玉树进行过一次增资,增资后的公司股权结构表显示,乐视云计算恰好持有芝兰玉树1.18%股权。 于是,有券商分析人员称,该处持股比披露不一致的情况也很有可能是相关工作人员的遗漏。 退出新三板? 网酒网即将摘牌背后,乐视债务危机隐现 值得玩味的是,在乐视网删去贾跃亭投资新三板相关信息的同时,乐视系也逐渐从新三板上退出。 4月24日,网酒网发布即将申请终止挂牌的公告。和以往主动摘牌的挂牌公司相似,网酒网主动摘牌的公开原因也是 “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 实际上,谈及乐视与新三板的关联,网酒网(838890)是重要一环。网贷财经了解,网酒网是继乐视网登陆创业板后,第二家独立登陆资本市场的乐视系子公司。 2016年8月,恰逢乐视网上市六周年,乐视旗下的葡萄酒电商平台网酒网在新三板挂牌。如今,这家被贾跃亭寄予厚望的 “葡萄酒电商生态平台”,却要退出新三板了。 4月14日,网酒网公布年报无法如期披露的重大风险提示公告,称因审计工作影响审计报告的出具,预计不能在4月30日之前披露年报,若不能在6月30日前披露年报,其存在被终止挂牌的风险。 不容忽视的是,4月13日,网酒网补发股权质押公告透露,公司控股股东乐视控股已将其持有网酒网的5000万股股票质押给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质押股份用于债务担保,相关质押手续已于4月6日办理完毕。 5000万股,这占网酒网总股本的35.21%。而截至2017年1月19日的最新股东信息显示,乐视控股共持有7149.25万股网酒网股票,持股比达50.35%。也就是说,乐视控股已经质押了近7成所持网酒网股票。 网贷财经发现,就是因为此次乐视控股的股权质押,网酒网原本应于4月13日解除限售上市流动的3519.87万股股票,却因无法顺利完成全部手续被取消解除限售。 4月13日,网酒网无奈宣布,取消原定在4月13日解除限售的3519.87万股股票,取消原因则是上述乐视控股质押股权事项导致本次股票解除限售无法顺利完成所有手续。 这其中涉及的原定解除限售股票,除乐视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外,还有北京乐酒客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乐天下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李慎言、李锐等持有的1136.79万股网酒网股票。 控股股东质押股权导致股票解除限售无法完成,再加上补发股权质押公告。熟悉新三板信息披露工作的人士认为,照此来看,网酒网对乐视控股这一次股权质押似乎并不知情。 事实上,在补发股权质押公告的声明公告中,网酒网坦言,此次没有及时披露股权质押相关公告,是因为公司内部沟通问题,也未及时告知券商。 回顾网酒网从挂牌到申请摘牌的半年新三板生涯,该公司只进行过一次股票发行融资。这次定增于2017年2月9日完成,共发行30万股,每股价格12元,共计融资360万元。 这30万股网酒网股票被国信证券和西部证券分别认购20万股与10万股,均为做市库存股,用于做市交易。也就是说,至少在2月9日,网酒网还在为做市交易做准备。但这才两个多月过去,该公司却要摘牌了。 回头看网酒网的业绩,却是 “清一色” 的亏损。2016年上半年,网酒网亏损4311.76万元;2015年全年,网酒网亏损7386.17万元;2014年全年,网酒网亏损7601.31万元。 但于网酒网而言,如此亏损似乎并不奇怪。该公司曾在2016年半年报中“自述”:“网酒网作为酒行业的‘创入者’,以生态模式颠覆传统思维。同时,网酒网在酒行业打造了第一个针对C端用户的‘充返活动’,开启葡萄酒行业‘负利时代’。” 网酒网即将消失于新三板。巧合的是,半个月前(4月11日),另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咏声动漫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4月7日收到董事高飞递交的辞职报告。 而工商信息显示,高飞正是乐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至于辞职原因,咏声动漫公告中的解释是“个人原因”。 对于高飞退出咏声动漫的举动,市场有点不解。毕竟,就在3月15日,这家新三板公司刚刚发布关于上市辅导备案的提示性公告,其正要冲刺IPO。 伴随着乐视逐步退出新三板,乐视的庞大债务负担和资金链问题,充斥整个资本市场。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