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把投到A股里的千万资金全部转到新三板,成了一个标准的集邮族。本想能坐上风口,没想到新三板会走成现在这样,更没想到转板IPO会这么难。”上海投资人王斌(化名)对《金证券》记者感叹,虽然这两年有成功的经历,但也踩了雷,两年来亏了不少,目前正打算退出这个市场。 “集邮族”是新三板专有名词,指的是把新三板公司当邮票来收集,等待“乌鸡变凤凰”的一刻——转到A股上市,实现股价的腾飞和最终顺利退出。业内人士估计,这个群体有四万人之多。 不淡定的“集邮族” 王斌是资深股民,也是新三板第一批开通个人账户的投资者。2012年他以价值投资为导向,买入几只绩优新三板公司,投了上百万。2014年新三板迎来一波牛市,他赚了两倍多。 2016年,IPO大潮首次在新三板掀起,全年223家企业宣布上市辅导。当年初,王斌把A股里的上千万资金全部撤出,开始“集邮”新三板。“当时想法很简单,A股走势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好的。而多年股市经验告诉我,大机会永远属于敢尝鲜的人。”王斌对《金证券》记者说。 一开始,王斌的操作很纯粹,就是买临近IPO辅导验收阶段、流动性较好的新三板公司。此外,公司股价要比较低、连续三年净利润较高、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当时计划是,买入后一旦公司辅导验收完成,股价上涨,我就卖掉大部分持股,只留利润进行集邮。” 随着“集邮族”一夜暴富的例子增多,收益很稳定的王斌有些不淡定了。“手中有不少公司股票,但持股都不多,最多也就几万股,万一哪家转板成功,也就赚个几十万。” 心态一变化,胆子也就大了。他开始听消息,参与比较热门的公司。在新三板“扶贫概念龙头”金丹科技上,他第一次采取了一半一半的操作,即停盘前卖出一半股票,留一半等转板退出。 2017年1月3日,金丹科技在股转市场停牌,但当年12月20日A股IPO被否,12月28日在新三板市场恢复转让。《金证券》记者注意到,金丹科技停牌前收于34.59元,目前股价8元多。 “损失惨重,复牌后根本卖不出去。”谈起这次踩雷,王斌后悔不已。“其实金丹科技不符合我的选股标准,停牌前股价也炒高了好多倍,只能怪自己太贪了。” 个人集邮必输无疑? 2017年,A股IPO开闸放水,全年有363家新三板公司宣布上市辅导。逆转发生在去年10月,大发审委成立后审核趋严,新三板IPO热潮降温,过会率更是飞流直下,集邮族“踩雷”此起彼伏。 “我感觉新三板集邮族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了,不仅上会公司在减少,过会率也迅速降低。一旦被否,复牌后就是直线暴跌。”王斌对《金证券》记者说,自己今年非常焦虑,打算退出这个市场。他最近心情特别差,因为“集邮”的另一只股票安达科技,去年11月停牌踏上IPO之路,但在7月30日公告撤回了IPO申请。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30日,目前仅有72家新三板企业排队IPO,同比下滑50%。记者注意到,7月共7家新三板企业上会,仅2家通过,过会率仅28.57%,创年内新低。今年1至7月,共有32家新三板企业上会,其中有15家获通过,过会率仅46.88%。与去年同期的78.57%相比,成功率下滑了近32个百分点。 “除了集邮标的难以转板外,集邮族目前最大的痛苦应该是持有不少假IPO公司,估值还比较高”,深圳一新三板私募基金负责人对《金证券》记者说,此前一些与上市标准尚存很大距离的新三板企业为了炒作,宣布上市辅导后就没有下文了。他认为随着监管趋严,泡沫褪去,加上新三板市场长期走熊,这部分企业股价将不断下跌,成为集邮者另一块损失源头。 汉理资本董事长钱学锋更指出,新三板转板企业的投资还是大有可为的,但个人的转板投资不建议。他解释道:“机构投资前有一个团队会对企业的行业、用户、竞争对手、团队等做尽调,通常现场要访谈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秘,要对它的主要客户、竞争对手有了解。这些个人完全玩不了,个人如果用二级市场炒股票的方法玩转板必输无疑。”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2015年4月7日,新三板做市指数创出2673的历史最高点。自2017年3月开始,新三板做市指数一路下行,此后不断刷新历史低点。8月6日,新三板做市指数首次跌破800点。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曾作为中概股回A的标杆,引得资本市场热炒。不过,随着网络游戏市场渐趋寡头化,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速度放缓,股价也节节走低。 然而精明的史玉柱早有打算,早在借壳世纪游轮之际,就联合多只资本收购以色列互联网公司Playtika,并伺机注入上市公司。 8月6日,巨人网络收购Playtika有了新的进展。当日早间,深交所发布停牌公告,巨人网络将于当日停牌。随后,巨人网络也发布公告,上市公司于8月3日晚间收到证监会通知,并购重组委拟于近日召开工作会议,对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进行审核。这意味着,巨人网络筹划已久的收购案,终于开始上会了。 305亿元的大并购 7月30日,巨人网络发布《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上市公司拟以305.04亿元从重庆拨萃、泛海资本等11个交易对手中购买Alpha公司100%的A类股票。收购完成后,巨人网络将全资持有Alpha公司,而标的公司主要价值,便是持有Playtika100%的股权。 公告显示,总对价305.04亿元中,255.04亿元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另外50亿元通过现金方式支付。为了支付这50亿元,上市公司拟向大股东巨人投资发行股票,募集的50亿元将全部用于此次收购。 经过送转调整后,巨人网络向Alpha公司股东发行股份的价格降为32.63元,向大股东巨人投资发行股票的价格 36.05元。而截至停牌前,巨人网络收报22.26元。也就是说,通过股份收购和募集配套资金的股价,分别较停牌前收盘价溢价46.59%和61.95%。 溢价增发,意味着投资者买入即被套,或许,上述交易方对此次收购后上市公司股价表现比较乐观。 据悉,Playtika创立于2010年,公司自身不研发游戏,而是低价收购游戏,再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机器学习等方式,对游戏进行改造,提升被收购资产的商业化价值。目前,Playtika全球员工超过1600人,拥有超过2200万月度活跃用户,每日处理的数据量超过6TB。 根据2016年10月12日App Annie公布的数据显示,在iOS平台排名前12的休闲社交棋牌类网络游戏中,Playtika占有4款,占比33%。在Google Play排名前12的休闲社交棋牌类网络游戏中,Playtika占有5款,占比42%。可以看出,Playtika在北美休闲社交棋牌类手游中,具有领先优势。而棋牌类网络游戏,在iOS平台和Google Play游戏畅销榜前50名中,占比均为24%。因此,收购Playtika,可以令巨人网络在北美手游市场,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低迷的游戏,彷徨的互金 巨人网络是一家网络游戏上市公司,根据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游戏相关业务营收25.86亿元,占比89.19%,互联网金融业务3.13亿元,占比10.81%。公司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20.71%。 不过,公司旗下只有《征途》和《巨人》两款游戏较为出色,在腾讯、网易两大巨头精品游戏辈出之际,老牌游戏厂商巨人网络却一直停滞不前。2017年全球游戏收入TOP25游戏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了四席,分别是腾讯、网易、完美世界、三七互娱。巨人网络作为传统游戏企业,没有找到自己的席位。 上市公司2017年营收29.07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电脑端网络游戏业务营收10亿元,同比降低15%。移动端网络游戏业务实现营收14亿元,同比增长47%。此外,该年度上市公司又新增了互联网金融业务,这主要源自公司的并购行为。 2017年11月,巨人网络耗资8亿元收购深圳旺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旺金金融)40%股权。旺金金融主要运营P2P车抵贷平台投哪网,2017年为公司贡献超过3亿元营收,占营收比例达10.78%。可以看出,巨人网络2017年营收增长主要由移动端游戏发力,和收购互联网金融公司增加营收所致。 进入2018年,互金业务对上市公司更为重要。根据2018年一季报显示,上市公司营收10.70亿元,同比增长42.97%。对于营收大幅增长,巨人网络表示系旺金金融纳入合并范围,主要为服务费收入。 然而互金业务对于巨人网络却是增收不增利,该季度净利润3.42亿元,同比增长1%,扣非后净利润3.26亿元,甚至下跌了3.71%。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P2P平台接连发生暴雷事件,整个行业风险急剧抬升。若风险蔓延,恐不利于上市公司业绩稳定。自年初以来,巨人网络股价从年初36.51元下降至停牌前22.26元,跌幅高达39.03%。 收购能拯救巨人网络? 事实上,当初为了顺利达成借壳,巨人网络当时向股东做出了业绩承诺:即2016-2018年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将不低于10.02亿元、12.03亿元和15.03亿元。依照2018年一季度业绩表示,上市公司很难完成上述业绩承诺。 似乎正是上述考量,巨人网络才积极推动此次收购。据悉,Playtika公司2017年营收7.71亿元,取得净利润2.01亿元。若完成此次收购,上市公司将大大提高完成业绩承诺的成功率。 事实上,史玉柱对此次收购大费周章,并寄予厚望。Alpha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24日,除了持有Playtika股权没有其他业务,似乎是专门为收购而成立的。该公司股东中,泛海资本背后是卢志强;弘毅创领背后是柳传志;鼎晖孚远背后的吴尚志,均与史玉柱交情颇深。 尽管Playtika主营业务均由游戏提供,该公司核心竞争优势却不是游戏,而是用人工智能改造游戏。因此,史玉柱认为,Playtika本来就是一家AI公司,建议Playtika不光做用AI改造游戏的业务,还要用AI去做其他领域的业务。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短短一两个月内,同一国资连续出手,将多个上市公司控制权收归囊中。A股市场频繁波动而引发股东流动性危机的卖壳潮中,部分国资已经悄然开始了“囤壳”行动。 最新的案例,出现在深陷债务危机的*ST凯迪身上。*ST凯迪8月2日发布公告称,为重组引入的舆情战略研究中心名下的一家企业,若重组需要时,可选择受托管理该公司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并行使表决权、委派董事等权利,*ST凯迪则予以配合。 如此操作,堪称“四两拨千斤”。资料显示,舆情战略研究中心是国家事业单位。虽然并未正式持股,但控制*ST凯迪的道路却已铺就。一旦“需要”,对方将可通过行使股东权利,实际控制*ST凯迪。目前,*ST凯迪控股股东在该公司持有近30%股份。此前,舆情战略研究中心名下另一家企业,已通过受让股权、委托表决权等方式,控制了上市公司红宇新材。 除了舆情战略研究中心,一些地方国资也在趁机出手。7月9日,北京国资委实际控制的一家企业,已经通过受让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变更控股股东股权结构的方式,将金一文化、三聚环保的控股权揽入怀中。 国资“囤壳”的目标,不少因市场波动,导致控股股东获上市公司本身出现流动性危机,市值处于较低水平,壳价目前也较为便宜。而引入国资时,也提出了纾困的方案或计划。但问题在于,一些国资背景的企业,本身实力并不强。短期内大量囤壳,究竟是纾困企业还是借机收割? 两国资“囤积”多壳 *ST凯迪8月2日公告称,该公司与中战华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战华信)、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阳光凯迪)签署协议,各方拟通过“股权重组+资产处置+债务重构”的方式,对该公司进行联合重组,而中战华信将全面重组方案设计。 藉由上述方案,中战华信将全面参与*ST凯迪的资产处置。方案显示,*ST凯迪和中战华信,将以 “标底底价+溢价分成”的方式,打包出售*ST凯迪还计划出售暂估价为139.42亿元的资产,而标底底价为40亿元。 更为中重要的是,虽然并未正式持股,但*ST凯迪的道路却已铺就。公开披露信息显示,若重组需要时,中战华信可选择受托管理阳光凯迪持有的*ST凯迪股份,并由中战华信行使表决权、委派董事等权利,*ST凯迪承诺对予以配合。 根据公开信息,中战华信成立于2015年11月27日 ,经营范围包括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注册地址为 北京市海淀区云会里金雅园过街楼六层6186室,法定代表人刘耀纲 ,注册资本13亿元,由舆情战略研究中心100%出资。而舆情战略研究中心是有关部门国家事业单位。 无论是中战华信,还是舆情战略研究中心,都并非第一次在资本市场露面。就在一个多月之前,舆情战略研究中心下属企业,已经入主创业板公司红宇新材。 红宇新材5月31日披露,该公司股东朱红玉等三人,计划分步将持有该公司的8830万股,转让给华融国信控股(深圳)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华融国信)。这一方案披露后,受到深交多高度关注,并数次发函要求该公司进行说明。 在此情况下,红宇新材又调整方案:朱红玉等人以1.16亿元的价格,转让2421万股、占比约5.49%的股份的同时,将高管锁定股6408万股、占总股本14.52%的表决权等股东权利,委托给华容国信受行使,从而使后者获得红宇新材合计20%的表决权等股东权利。红宇新材7月13日公告称,华融国信已完成转让款的支付。 华融国信同样受舆情战略研究中心控制。披露信息显示,华融国信成立于2017年3月,注册资本4.33亿元,由中战华信100%持股。而舆情战略研究中心持有中战华信 100%股权,是华融国信的最终实际控制人。这意味着,短短两个月内,中战华信已“染指”两家上市公司。 实际上,类似情况并不鲜见。2018年以来,A股市场跌宕起伏的行情,让一度沉寂的“囤壳”,突然再次活跃起来,而且壳价也越来越低,连国资也开始下场买壳。公开信息显示,截至7月底,至少已有12家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接盘方为国资背景,一些国资甚至连买数“壳”。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北京海淀国资也在短短两个月内,揽入三聚环保、金一文化两家上市公司控制权。 根据金一文化7月8日披露,其控股股东上海碧空龙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碧空龙翔”)的股东,已与北京海淀科技金融资本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科金”)签署协议,拟将所持碧空龙翔的73.32%股权转让给海科金,后者将成为碧空龙翔新的控股股东。 此次转让前,钟葱持有金一文化12.89%的股份,并通过碧空龙翔持有17.9%股份,合计持股比例为30.78%,为金一文化的实际控制人。此次转让完成后,钟葱持股比例降至12.89%,而海科金则成为金一文化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17.9%。 公开信息显示,海科金是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区国资委通过整合区属金融服务资源所组建的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与实施平台,控股股东为海淀国资中心,后者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海淀国资中心通过下属企业。 半个月后,三聚环保的控制权,也正式被收归海淀国资囊中。虽然直接接盘的主体,并非同一家企业,却同样都受海淀国资控制。 7月23日,三聚环公告称,经海淀区政府常务会审议,海淀科技股东北京金种子创业谷科技孵化器中心(下称金种子)所持海淀科技2%股权,无偿划转给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下称海淀国投)。划转后,海淀国投持有海淀科技51%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同时,海淀区国资委成为三聚环保的实际控制人。 四两拨千斤的财技 无论是舆论战略研究中心,还是海淀国资,在入主上述上市公司的过程中,都将“四两拨千斤”的财技,运用得淋漓尽致。 以海科金受让碧空龙翔股权,间接成为金一文化实际控制人为例,根据披露,碧空龙翔的股东钟葱、钟小冬,分别持有该公司21.0758万元、1.2805 万元出资额,占比分别为 69.12%、4.2%。而钟葱等两人向海科金转让碧空龙翔股权的对价,仅为1元。 公开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底,钟葱、碧空龙翔两方合计约持有金一文化2.56亿股,其中碧空龙翔持有约1.49亿股。按金一文化公告次日的7月9日收盘价计算,海科金受让股份对应的市值约达13亿元。 海淀国资取得三聚环保的控制权,同样通过控股股东控制权变更实现。2017年年报显示,截至当年底,海淀科技、海淀国投分别持有三聚环保28.3%、5.24%的股份。2018年2月至6月,经过多次增持后,海淀科技的持股比例上升至28.72%。 海淀国资原本就是海淀科技的主要股东。资料显示,海淀科技原有三名股东,分别为海淀国投、北京大行基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二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0%、38%、22%,海淀国投虽然持大股,但并未控股。 2018年,经过两次调整,海淀国投最终成为海淀科技实际控制人。三聚环保6月25日公告显示,大行基业、二维投资,各自持有的海淀科技部分股份,转让给海淀国投、金种子。转让完成后,海淀国投持有海淀科技49%的股权,金种子则持有2%。此后,金种子又将所持2%股权,转让给海淀国投,从而实现了海淀国投对海淀科技的控股,并间接控制三聚环保。 舆情战略研究中心“囤壳”红宇新材、*ST凯迪的成本,同样极低。按照最初计划,华融国信原本打算以“远期交割”的方式,控制红宇新材:朱红玉等该公司的三名股东转让的8830万股,将按照分期的方式进行,其中第一次转让2421万股;剩余的6408万股的表决权等权利,将同步委托,并在2021年2月5日前分步转让。 受阻之后,朱红玉等人直接向华融国信转让2421万股、占比约5.49%的股份,价格仅为1.16亿元,而剩余的将高管锁定股6408万股、占总股本14.52%的表决权等股东权利,则委托给华容国信行使。如此一来,华融国信实际仅支付了1.16亿元的成本,便获得了控制权。 而在*ST凯迪,舆情战略研究中心的成本更低。根据协议,阳光凯迪持有的该公司11.7亿股,占比29.08%的股份,并未转让给中战华信,而是在需要时,通过委托行使表决权等股东权利等方式,由中战华信委托管理。 虽然处置*ST凯迪的资产,需要拿出一定资金,但这些资金,可能是募集而来。披露信息显示,*ST凯迪首批处置资产包括作价12亿元的风电项目、作价10亿元的杨河煤业项目、作价22.6亿元的首批生物质项目。 公告还显示,*ST凯迪、中战华信就前述三个项目,分别与上海斯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斯能”)、深圳市前海燚坤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前海”)、山东水发众兴热电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水发”)签署了收购框架协议。协议签署后,中战华信将通过自行或协调其名下已备案管理人,发起设立专项并购基金,上海斯能、深圳前海、山东水发作为有限合伙人燚坤认购基金份额,后两个基金的金额分别为13亿元、23亿元。 纾困企业还是借机收割? 2018年以来,A股市场的频繁剧烈波动,让一些进行了股权质押、负债率较高或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开始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而国资出手“囤壳”,瞄准的对象,也主要是流动性存在压力的公司。 金一文化就是如此。该公司7月25日公告显示,碧空龙翔持有该公司1.49亿股,处于质押状态的股份为 1.41亿股,占比94.05%;处于冻结状的1.49亿股,占比为100%。钟葱持有的1.08亿股,已质押1亿股,占 93.24%,已冻结1.08亿股,占比 100%。 就在宣布海科金入主一天后的7月10日,金一文化公告称,碧空龙翔、钟葱相关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涉及违约,如未能追加保证金、补充质押或提前回购,质权人可能按照协议进行违约处置,导致两者被动减持,涉及数量共计7180万股,占两者持股数的28%左右。 中战华信介入的*ST凯迪同样如此,主要目的是为了债务危机。2018年5月,本息合计近7亿元的债券违约后,*ST凯迪的债务危机已经愈演愈烈。根据7月26日披露,截至7月26日,*ST凯迪逾期债务达到31.71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净资产的近30%。 国资进入后,似乎确实能为一些上市公司纾困。在7月8日的公告中,金一文化就称,实际控制人部分质押股份面临平仓压力,海淀国资中心、海科金以及海科金的成员企业,将适时向金一文化提供流动性支持,累计额度不低于30亿元。 而中战华信介入*ST凯迪,虽然有助缓解后者目前的困境,但其自身实力却受到质疑。红宇新材此前公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26日,中战华信总资产为4.31亿元,净资产近2.47亿元,账面货币资金仅有365万元,年初到该日净利润亏损312万元。此外,该公司控制33家公司,大多成立于2015之后,主要从事股权投资或金融业务,多数尚处于亏损或没有收入和盈利。 *ST凯迪8月2日的董事会上,对于引进中战华信,就有2名董事表示了不同意见。其中,董事王博钊投出反对票,原因就包括中战华信资信实力存疑、尽调时间过于漫长等。此外,董事唐宏明也表示,对中战华信的背景和实力不了解,对以募集产业基金的方式收购公司资产的可行性存疑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战华信究竟是为了帮助*ST凯迪脱困,还是为了资本运作,也存在疑问。根据公告披露,*ST凯迪资产处置、债务重组进入到稳定可控阶段,生产经营全面恢复并步入健康轨道后,将适时引入央企或国企战略投资人,进行控股权转移,实施混改重组。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去知名金融机构实习,求之不得。但是,这些知名金融机构门槛高、竞争激烈,特别是在暑假,实习岗位更是一席难求。面对这样的“稀缺资源”,一些中介机构动起了歪脑筋,他们声称,收取上万元的中介费用,就能给大学生提供优质实习机会。 “付费内推实习”为什么会成为不少人眼中的“捷径”?花费高昂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它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花钱买实习,增加简历“含金量” 过了这个暑假,北京某大学学生贺鸣就大三了,他刚参加了一个短期的赴港实习活动。金融类专业的贺鸣,在向一家求职中介机构交纳1万元后,如愿进入了香港某知名银行实习。 贺鸣告诉记者,他所参加的项目分为金融和保险两类,每个项目20人左右,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在为期一周的实习中,贺鸣实地了解了香港的金融保险政策,也接触到了比较前沿的理论。但是,让贺鸣不满意的是,“这次短期实习与其说是实习,倒不如说更像是在参观”。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优质的实习岗位变得供不应求,特别是一些大型知名企业的实习岗位,更是“僧多粥少”。趋之若鹜的“付费内推实习”参与者往往希望以此增加个人简历的“含金量”。 某家大型国有企业资深人力资源人士谢姿(化名)告诉记者,知名金融企业往往是市场上比较领先的公司,它们会给大学生提供很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并且有相对完善的实习方案。有些公司在校招时还会给暑期实习表现优异的同学,提供免笔试的机会,“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难得”。 早在放暑假前,一些中介机构就会进入大学进行宣讲,仅在贺鸣身边就有十几个同学参加过不同形式的“付费内推实习”,时间长短不一,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大家主要抱着体验尝试、丰富简历的心态去大公司实习”。在贺鸣看来,“付费内推实习”就是花钱买实习,学不到本质的东西,对个人能力提升没有太大帮助。 3万元能买个未来求职的“关键”竞争力?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付费内推实习”发现,从事类似内推实习收费业务的中介机构,成规模的至少有10多家。记者随机进入一家中介机构的网站,“名企实习机会抢先获取”字样被置于网页最显著的位置。在“名企实习内推”页面里,该机构将实习单位进行了细致分类:投行证券行业、咨询行业、快销行业等,德勤、宝洁、联合利华公司实习字样被突出处理。 于是,记者以大学生的身份,向该机构客服咨询能否推荐实习,客服随即推荐了一位李姓“求职规划导师”。在简单询问个人就读院校、专业信息,并未查看个人简历的情况下,李老师就迅速发来了4个实习单位短期实习的岗位及价格信息。 记者发现,这4家实习单位都是知名金融公司,实习地点为北京或上海,且收费均为3万元。前两个券商实习岗位分别在投资银行部、行业研究部门,而后两家投资公司均为投资助理岗位,“由于实习时间短,如果需要实习证明还需额外交纳5000元”。 正在记者犹豫不决时,李老师告诉记者,刚刚已经有一位同学签约了,虽然价格确实不便宜,但这是对自己的关键投资,有这样的经历背景,在未来求职竞争过程中,就能甩开很多同学,很值。 随后,李老师给记者发来《实习内推服务协议》。《协议》显示,签署该《协议》后,客户必须在两个工作日之内,向该中介机构交纳实习内推费用3万元,交费成功后开始计时内推服务。实习开始后,如由于中介或用人方因素导致实习项目中止,如无法解决,中介须退回相应款项。李老师肯定地表示,能够100%保证10天内安排入职,如果不能入职,可以退款。 记者注意到,《协议》第七部分是“实习内推保密规定”,客户不得在实习时“书面或口头提及任何有关本次实习的内容”,不得在未经准许的情况下,将实习公司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泄露给任何人。 当记者以“价格过高”为由,询问李老师价格能否降到1万元,他表示拒绝并称:“1万元的实地实习机会,不符合市场行情。” “双重受损”,从受聘到受骗 这个暑假,谢姿就阻止了两个朋友通过“内推付费”的方式,为小孩寻找实习机会的打算。“这纯粹是蒙人的把戏。”谢姿说。 暑期实习信息会通过各大公司的官网或者专业的网络招聘平台公开发布。拥有成熟招聘体系的大公司是绝不可能通过求职中介发布招聘信息的。但是,谢姿也坦言,“非常临时性的短期实习”可能通过公司员工或者熟人内推的形式,但是绝对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付费内推实习”很可能是金融机构内部员工与外部第三方机构私下达成的某种交易。 事实上,面对逐渐曝光的“付费内推实习”的内幕,瑞银集团、华泰证券、天弘基金、兴业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机构先后发表声明,表示与第三方机构并无简历推荐的合作。 记者调查发现,求职中介机构通常会搜集一些内推信息,并递交简历给公司的相关部门。谢姿表示,如果应聘者本身实力过硬,中介可以轻松赚取一笔中介费。如果应聘者水平一般,没能顺利通过,中介一般会借“简历没写好”“面试表现差”等理由只退“部分费用”,或者根据合同条文的细节“耍花招”拒绝退款。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占仁表示,大学生花钱购买实习机会,试图弄虚作假走捷径,非但不会实现学生素质提高、在实习单位充实力量的“双向受益”,从长久来看,将会造成两方利益的“双重受损”。而“付费内推实习”难辨真伪,大学生很容易从受聘转为受骗。 保障学生权益,避免将学生实习直接推向社会 现实中,社会实习几乎与每一个大学生息息相关,但是在这个环节上,他们的权益却得不到相应保障。采用“付费内推实习”,存在上当受骗隐患;有些实习生干活没报酬……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建议,建立国家大学生实习制度,激励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大学生和保障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的权益,填补相关方面的法律空白。 “有偿求职咨询机构的出现,事实上暴露出高校就业咨询指导体系还不完善的问题。”王占仁表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的责任所在。社会上出现的求职咨询中介,从合法性、专业性、规范性上都值得商榷,对那种以营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更要提高警惕。 记者调查发现,国内大学生参与实习,主要通过学校提供实习岗位或学生自己和心仪企业单位直接对接完成。王占仁建议,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求职择业的指导功能,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搭建更多的实习平台,避免将学生实习直接推向社会,建立“社会—学校—学生”的互动体系。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从官方释放信号来看,房地产税立法有望加快。 8月7日,住建部在辽宁沈阳召开部分城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综合施策,把地方政府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确保市场稳定。 而此前的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求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业内分析人士,“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指向了房地产税。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今年4月份,房地产税法草案曾在系统内部征求过意见,省级人大、省级财政等相关部门都参与其中。有参与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草案对各方面因素都有考虑。 房地产税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按照税收法定原则,房地产税法的出台势必会公开征求意见,以凝聚各方共识。 多位财税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房地产税作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一环,能一定程度上打击投机心理。房价涨跌影响因素很多,主要由供需关系决定,包括信贷政策、土地供应、户籍政策等影响作用很大。房地产税只是起到助推作用,不会其决定性作用。 立法有望加快 7月16日,在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也表示,下一步中央从供给侧进一步发力,包括加快推进房地产税相关政策举措,实现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加快推进租售同权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落实,更好地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样一个基本定位。 而早在今年3月初,财政部时任副部长史耀斌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财政部以及其他有关方面正在抓紧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法律草案。 4月份,房地产税法草案在内部完成了一轮意见征集。草案的具体细节还有待官方正式披露,但3月初史耀斌已经大体介绍了房地产税的方向。 “它的作用主要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特别是个人财富的集聚,起到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同时,筹集财政收入,用来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需求。”史耀斌表示。 史耀斌指出,房地产税推进的总体思路是“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他还介绍了房地产税在其他国家的四个共通的制度安排,一是所有的工商业住房和个人住房,按评估值征税;二是会有税收优惠,比如给予一定的扣除标准,或者是对一些困难的家庭、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难群体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等;三是为地方税,收入属于地方政府,收入用来满足当地教育、治安等基础公共服务支出;四是由于税基复杂,需要建立完备的税收征管模式,才能确保房地产税征得到、征得公平。 “社会共识比以前多了些,基础条件像资产评估法的出台等,为房地产税的开征提供了一些基础条件。房地产税的主要功能是筹集地方财政收入,在某个特定时期,可能有调控房地产市场预期的功能。不能夸大房地产税的调控功能,房价涨跌取决于很多市场因素,包括金融、土地供应、人口等。”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刘剑文表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避免房价的大涨大落。房地产税是长效机制的一环,长效机制应该包括土地、金融、户籍等多方面制度安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薛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像房地产这样的具体产业,主要由市场行为决定,税收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房住不炒”代表的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定位,背后对应着一揽子制度和政策。房地产税只是其中的一项,代表国家政策导向,起到引导预期的作用。 “开征房地产税会增加房屋持有成本,投资投机买房的群体需要考虑买房是否划算,持有多套住房是否值得。如果住房持有成本太高,买房不合算,人们可能会考虑其他资源配置方式。但是,房价的影响因素很多,税收对房价不会有直接影响。在房地产市场很火的情况下,房地产税是很容易转嫁给租房或买房人。”薛钢指出。 薛钢也指出,开征房地产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地方政府缺乏地方税;再者,是出于社会公平考虑,房产是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产越多的人群,理应承担更多税负。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许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房地产税有多方面作用,既有筹集收入,也有调节消费行为的作用。房地产税能起到一定抑制投机的作用,但房价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由供需关系决定,不能夸大房地产税对抑制房价的作用。国外开征房地产税国家经验显示,中长期而言,房地产税对房地产市场价格不会有太大影响。 可能设定税率浮动区间 “房地产税立法加快推进,是一种姿态,不能让炒房现象过于旺盛。但各地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过程中,已经出台了很多限购限贷限售的政策,这些行政政策需要与包括房地产税在内的长效机制进行较好的衔接。”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熊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房地产税不会是全国各个地方完全一样,应该是在中央统一立法的框架下,让各个地方能有空间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税率、税基以及征收的具体办法。 房地产税改革思路中的“充分授权”,有望给予地方一定自主空间。“可能类似资源税那样,全国立法确定税率浮动空间,由地方在区间内选择税率;在税收优惠政策上,比如有些房屋是否可以免征,免征面积等,地方也可以有一定空间。中国一二三四线房地产市场差异太大,全国不同地区不可能适用同一标准。”薛钢指出。 在优惠政策上,业内似乎较多倾向于给予一定人均免征面积。“现在社会上应该有一定共识,不是按套数征收,而是按照面积并作合理扣除,结合价格来确定税基,比如允许人均50平米的面积扣除。”刘剑文表示。 熊伟表示,不管是40还是60平米,对于基本住房需求可能给予免税或低税的方式,因此,对于一般普通家庭房地产税不见得有多大的影响;针对超面积的房子来征税,拥有的房屋越多,交税可能会越多,起到调节收入的功能。 当然,目前上述具体安排,只是代表社会上的部分声音。房地产税法草案尚未披露,征税目的、制度安排、征税公平等还有很大探讨空间。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整个互金历史,大概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2013年,理财端P2P崛起。 3年后,贷款端消金崛起。 花了5年时间,互金完成了一个完整闭环。 而如今,曾经万亿市场的行业,完成了其使命,走出黄金发展期,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01洞门与口子 一家P2P平台,周一上午进行了一次秘密会议。 3位合伙人坐在一起,讨论的是:如何限制用户资金的转出。 他们想到的办法,毫不考虑用户体验,没有转圜迂回,全部都是强制性的。 譬如,将“转出”按键隐藏、限制每月转出额度,或者直接让转出页面看起来出了Bug和异常。 而5年前的某一天,他们也曾坐在这个办公室里,讨论如何创造极致的用户体验。 他们提出了尽善尽美的策略,比如,转出键的大小设计,怎么让用户手指按上去刚刚好,且极为美观。 5年时间,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一场略带讽刺的荒诞剧。 5年前,他们进入这个行业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诞生,撞开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洞门。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理财端,就是从此时萌芽、崛起。 平台数最多的时期,多达3000多家,以每天1到2家上线的速度,疯狂增长。 它们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势不可挡。 监管开始注意到这一特殊的产物,却一时半会,没法摸透其本质。 为此,监管还特地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对行业进行观察和监管。 要知道,P2P行业的本质,就是“吸储”。 而在此之前,吸储和放贷,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 银行。 在中国,这是最为强大而顶尖的金融机构,背靠国家,管理得密不透风。 金融服务的单一化和垄断化,给了网贷行业难能可贵的时代机遇。 当时我们听到最多的故事和言论,就是:普惠金融,让小白也能享受到理财服务,是传统金融的补充。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金融以往是服务顶尖人群的产物,大量老百姓的金融需求,难以释放。 P2P的出现,就像是金融行业撕开的一道口子,让厚重的金融壁垒,得到一个切入核心的秘密通道。 吸储,这个曾经“至高无上”的权力,被以高科技、互联网的名义,下放到民间机构。 此时,整个行业吸引了大批精英进场。 华尔街归国精英,传统银行翘楚,都试图紧紧握住这一时代机遇,并将其视为金融行业的转捩点。 但是,精英来了,牛鬼蛇神也来了。 这个“无上”的机遇和机会,开始被闯入的逐利者和投机者,搅得浑浊不堪。 02危机与续命 2015年,行业爆发巨大危机。 “真实情况是,这就是一个骗局,典型的庞氏骗局。”某租宝的总裁张敏,坐在冰冷的铁窗之后,略带哽咽地坦白。 这个涉及90多万人、700多亿资金的庞氏大戏,在2015年年底,一如匕首,刺进行业的躯体中,留下永恒的伤疤。 前一刻,还被捧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下一刻,却开始承受“骗子、庞氏”的攻讦和谩骂。 P2P行业的从业者,此时体会到舆论的冷漠与无情,投资人的非理性和“毫无忠诚度”。 大量的平台被挤兑,行业出现第一波暴雷潮,一度被推至悬崖边上。 行业从业者,开始悲观地意识到,行业可能难以为继。 此时,舆论来了,监管也来了。 “如果你们安分守己,成为传统金融的补充,自然是好的。 但如果你们影响稳定,且将触手伸向了传统金融,那就毫不客气。” 舆论愈发关注,监管越收越紧,就如千万只手,掐住了行业的咽喉,让其难以喘息。 此时,P2P的市场规模,已过万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的我国金融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3万亿元。 而网贷市场,不过是金融盘子中,小小的一颗滚珠,尽管叮当作响,却影响不了大局。 对于监管还和金融行业来说,拿走这么一颗小滚珠,就如举手抬足,毫不费力。 就在生死危机时刻,行业转机却意外间出现。 中国的消费金融崛起,理财端对应的另外一端——贷款端,突然成为时代的风口。 这是中国金融科技出现的第二大机遇。 而究其背后的本质,是因为一个新生消费群体的崛起:90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群? 他们几乎不存款,对于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十分拥抱。 他们享受生活,几乎不想背负任何的生活压力。 这样的一个群体,被互联网完全覆盖。他们被压抑的金融需求,在2016到2017年这两年,被完全释放。 就连国外的顶尖银行机构,都没想到中国消金崛起会如此迅速,它们顾忌中国监管之严厉,一直迟迟未进入中国布局消金。 就此,它们也错失了中国最大的消金机会。 而传统金融机构,对此还没有反应过来。 它们的基因以线下为主,也很难抓住线上消金的机会。 就此,外敌缺失,传统主力未进场,中国的互联网消金大军,迅速攻城略地,成就了一段传奇。 现金贷、场景分期,花式的资产端成功解救了岌岌可危的P2P行业。 “90%的资金来自P2P。”多位消费金融的创始人都曾透露,他们的资金来源,大多来自P2P行业。 而此时,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终于自洽,成为了一个“闭环”:理财端和贷款端,相辅相成。 03重回起点 2017年,是行业的盛歌时期。 P2P和消费金融相得益彰,发展急速。 但金融,几乎难逃周期性。 暴利的口子,再次吸引了牛鬼蛇神的进入。 那是一个“人人都做现金贷”的时代,现金贷,替代了“游戏”,成为了互联网世界中,最赚钱的行业。 过度信贷、债务危机、多头借贷暴增,这些高危信号,一一点亮。 而此时,一个更大的金融信号开始出现:金融开始进入监管的收缩期。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是一个金融强监管的国家。 当金融活力不足之时,监管放松,鼓励创新。 而金融危机隐现之时,监管收紧,压制创新。 金融的强监控,可能会降低创新的积极性,但2008年,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并未遭受过重的打击,对早期监管的收紧和克制,也有莫大的关系。 早在2017年年初,就有研究机构进行了风险提示。 IMF报告提到,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已达到GDP的三倍以上,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敞口也有所增加。 2017年中国消费金融的急速发展,无疑进一步推高了杠杆率。 2018年,市场开始释放危机信号,而毒素也点滴渗到金融行业之中。 其中一个有趣的信号,就是监管发现,很多消金领域的资金,居然折腾几次,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 本来用于拉动消费的资金,再次进入投资和投机市场。 而嗅探到信号的监管,开始收网。 国家从2017年年底开始,多次强调“去风险,降杠杆”,几乎所有的行业从业者都知道,金融启动“收紧”信号灯。 一旦信号灯亮,属于互联网金融的黄金时代,就此戛然而止。 这其中,永远最有效的一招,就是釜底抽薪:收紧资金端,资金不得放给非持牌机构。 而同时,监管也启动了P2P的备案制。 这也就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和P2P的资金,都难再进入消费金融。 互金的理财端和贷款端的愉快结盟,就此结束。 两者分道扬镳,各谋生路,各自艰难。 没有消金续命的P2P,资产端缺失,加上监管的层层枷锁,变得无比艰难; 缺乏资金的消金,加上36%利率的红线,只能依靠撞线式创新,寻找生存缝隙。 紧接着,P2P的暴雷潮开始,整个行业遭受重创。 进来揩油的逐利者,轻松离场,调转方向;准备好好做公司的行业精英们,反而很难全身而退。 在挤兑和行业群体性恐慌之下,这群精英也毫无招架之力。 曾经的万亿市场,如今人人自危,寥落至此。 行业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持续5年的互金黄金时代,就此结束。 那段遍地流量、创新无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整个行业将何去何从? 曾经是金融舞台最闪亮角色的互联网金融,开始边缘化,成为金融行业的附属品和小跟班。 它们给自己的定位,是“赋能”。 给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流量、风控技术,而金融的核心:贷款和理财,全部再还给银行。 大多数行业从业者都准备“熬寒冬”。 熬过这段艰难的监管紧缩时期,等待下一个放开周期。 5年时间,互金行业划出了一道足够漂亮的曲线。 理财端和贷款端的完美配合,开启了中国线上为主的普惠金融历史。 似乎,它们已完成了自己的创新和实验使命,开始成为传统金融的附属与补充。 这大概是监管早已给它们划好的发展路线。 悲哀也好,叹息也罢,这就是金融行业的宿命。 你觉得你是主角,不过是按照别人的脚本在演戏而已。 但,下一个金融周期还会到来。 从来就没有永久的退场和离开,只需蛰伏和等待。 (应受访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祥源文化被投资者索赔一事还未尘埃落定,8月7日,有最新消息称,西藏龙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统称“龙薇传媒”)发生法定代表人和高管变更,赵薇已完全退出龙薇传媒经营层面。 《证券日报》记者从企查查平台查询信息发现,日前龙薇传媒已更新两条变更信息,变更项目分分别为负责人变更(法定代表人、负责人、首席代表、合伙事务执行人等变更),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备案(董事、监事、经理等)。 具体来看,即在7月30日,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赵薇变更为彭胜凯,经理、执行董事一职亦由赵薇变更为彭胜凯。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企查查平台信息显示,截至目前,龙薇传媒的大股东及实控人仍为赵薇,持有公司95%的股份。此外,孙丹持有5%的股份。 资料显示,龙薇传媒成立于2016年11月份,注册资金200万元。在成立仅一个多月后,当年12月26日,龙薇传媒宣布拟以30.6亿元收购A股上市公司万家文化29%股份。 但事实证明,在此过程中,龙薇传媒自有资金仅6000万元,大部分收购资金系向金融机构借款,且部分是用拟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向金融机构作质押融资而来。 而在其披露股权转让到终止此次收购行为的过程中,客观造成了万家文化股价的大幅波动。也因此,证监会于今年4月份正式驳回了赵薇夫妇、龙薇传媒、万家文化及相关当事人的申辩意见,并最终决定,对万家文化、龙薇传媒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60万元罚款;对孔德永、黄有龙、赵薇、赵政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对黄有龙、赵薇、孔德永分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虽然已是顶格处罚,但上述处罚决定仍被业内解读为“罚酒三杯”,寓意处罚力度轻,资本市场犯错成本低。最新消息显示,截至目前,祥源文化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已经开庭,仍在审理过程中。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组织召开区块链工作座谈会,邀请部分地方主管部门、部属支撑机构交流各地区块链发展情况,分析区块链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研究探讨下一步工作推进思路。 下一步,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将继续加强与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的衔接互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区块链健康有序发展。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上海新黄浦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黄浦”,600638.SH)“宫斗”事件已持续发酵十多天。原董事长程齐鸣被罢免的原因众说纷纭,有公告中所称的“年龄及身体原因”,也有程齐鸣本人对外所说的“被人背后捅了一刀”,也有此前媒体爆出的其在上市公司违规领取薪酬近500万元(税后约260万元),等等。 近日,宫斗内幕又出现新剧情:《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独家获悉,原董事长程齐鸣被罢免的真实原因,据信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程齐鸣与某公司签署了一份劳务费总金额达税后500万元的秘密协议,协议中约定程齐鸣在担任新黄浦董事长期间,听从该公司的“指派和领导”。 被罢免的董事长签有500万元的“秘密协议” 先对被热炒的“宫斗”事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盘点。 7月22日,新黄浦发布公告,称公司7月20日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罢免程齐鸣先生公司董事长职务的议案”,罢免原因是鉴于程齐鸣的“年龄及身体原因”。 7月27日,新黄浦发布公告,称当天召开了董事会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荐选举新任公司董事长的议案”,执行董事陆却非当选新一任董事长。 在此期间,有媒体称程齐鸣被罢免的真实原因或许并非年龄和身体原因,还有自媒体称在采访程齐鸣本人时,程齐鸣表示自己“被人捅了一刀”。 之前外界围绕程齐鸣被罢免的原因,猜测大致集中在两点: 一是程齐鸣因违规领薪引起众董事不满。新黄浦近3年年报显示,在“报告期从公司获得税前薪酬总额”一栏中,程齐鸣个人薪酬为空白,在“是否在公司关联方获取报酬”一栏中,填报的内容为“是”。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程齐鸣是在中国华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领薪,该公司是新黄浦第一大股东上海新华闻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新华闻”)的控股股东。 虽然年报显示程齐鸣作为新黄浦董事长,薪酬为“空白”,实际上他在2015年6月至2017年任职期间,领取的税后薪酬超过260万元(税前近500万元),以年度平均计算,每年超过百万元,但这些信息从来没有被披露过。 二是近期二股东频频举牌,或意在“逼宫”,进而夺取控制权。新黄浦公告显示,该公司现二股东中崇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盛誉莲花基金,合计持有股票占总股本21.85%,二者的实际控制人为新黄浦董事仇瑜峰。 就在坊间还在继续猜测的时候,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独家获悉,此次程齐鸣被罢免的真实原因,确实并非公告中所说的“年龄及身体原因”,而是因为除了在新黄浦违规领薪外,程齐鸣还与另一家公司签署了一份有条件的、劳务费总金额达到税后500万元的秘密协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的这份秘密协议显示,与程齐鸣签约的另一方是新黄浦实际控制人——北京国际信托旗下的“德瑞股权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下称“德瑞基金”)的次级收益人之一。 新黄浦的第一大股东为上海新华闻,但实际控制人是德瑞基金。德瑞基金的次级受益人有四家,此秘密协议就是由这四家中的一家与程齐鸣签订的。 在这份秘密协议中,双方约定3个合作事项,其中包括程齐鸣在任新黄浦董事长期间,听从该次级受益人的“指派和领导”,该次级收益人则付给程齐鸣“劳务费”总计500万元,并承担此劳务费所产生的税金。 该协议是程齐鸣以个人名义与德瑞基金其中一家次级受益人暗中签订的,也就是说,这份协议的签订是背着德瑞基金的其他次级受益人,以及新黄浦的,是一份秘密协议。 据信,正是这份秘密协议,成为程齐鸣被罢免董事长职务的关键原因。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在7月20日新黄浦董事会临时会议上,董事会其他成员均已知晓了这份秘密协议。程齐鸣在以董事长身份参加这次会议时,对这份协议的真实性并未提出异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多方渠道还了解到,7月20日表决前,董事会多数成员其实已经就罢免程齐鸣董事长职务达成一致,即使在7月20日召开的董事会临时会议上,多数董事也仍然反复劝说程齐鸣以请辞的方式,尽量平稳地完成这次人事更替。但程齐鸣坚决不愿意辞职,董事会最终以“年龄及身体原因”这一婉转说辞付诸表决。 由此看来,程齐鸣被罢免,原因除了在上市公司违规领薪外,还因为其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次级收益人之一,私下签订秘密协议收取巨额劳务费。 知情人士表示,此秘密协议中的内容,大大逾越了职场底线,“上市公司董事长本应对全体股东负有忠实、勤勉、公平义务,而程齐鸣为了一己私利,与个别股东私相授受、暗中勾兑。新黄浦作为上市公司,也需要对股民有所交代。” 知情人士表示,程齐鸣的行为还可能涉嫌触犯《刑法》相关规定。《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此份秘密协议也已被相关监管部门掌握。 董事长更换与股权结构变化有关系吗 据了解,这份秘密协议引发了其他相关股东的强烈不满。 资料显示,新黄浦的第一大股东为上海新华闻,但实际控制人是德瑞基金。德瑞基金的次级受益人在一年前发生了权益变动,变动前的次级受益人有4家,即易建科技、盛宝通达、桥润资产管理、智尚劢合,变动后易建科技与桥润资产管理的权益基本被武信控股与前海伟美取代。 新黄浦的第二大股东为中崇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盛誉莲花基金。盛誉莲花基金在2017年11月从上海领资股权投资基金处买得新黄浦总股本17.64%的股票后继续增持,截至8月2日,中崇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盛誉莲花基金通过增持,已持有新黄浦21.85%的股权,与大股东上海新华闻25.06%的持股比例相当接近。而且,中崇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表示还将继续增持。 不过,中崇投资发布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中崇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盛誉莲花基金“12个月内没有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计划,也无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作出重大调整的计划”,但“不排除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高级管理人员提出改选建议的可能性”。 据了解,新黄浦董事会9名成员中,由第一大股东上海新华闻提名的有6名(包括3名独董),第二大股东中崇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提名的有1名,第三大股东黄浦区国资委提名的有2名。在7月20日表决中,除程齐鸣本人反对及一名独董弃权外,其余4名由上海新华闻提名的董事全部投票同意。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第一大股东提名人选中的4票,光凭中崇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掌握的1票,罢免议案根本不可能通过。 由此推断,新黄浦此次董事长人选变更,当与公司股权结构变动无关。 新黄浦为何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围绕新黄浦董事长更换有各种说法和猜测,甚至还因该人事变动引出了资产贱卖的说法——有媒体称新黄浦控股55%的上海鸿泰房地产(下称“上海鸿泰”)存在被“贱卖”的嫌疑。 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6月,新黄浦将手中持有的上海鸿泰30%股权及对标的公司1.03亿元债权,转让给了广东德骏投资有限公司,以12亿元的价格成交。同年12月,新黄浦再发公告称,公司作价9.58亿元,将其持有的上海鸿泰剩余25%股权及对标的公司4815.83万元债权,转让给上海鑫置业。 至此,新黄浦将其持有的上海鸿泰55%的股权全部出售,总价为21.58亿元(12亿元+9.58亿元)。 有媒体对此质疑认为,股权售价应该高于21.58亿元。理由是,上海鸿泰旗下有一个地产项目 “上海浦江国际金融广场”,对应新黄浦在上海鸿泰的持股比例,新黄浦相当于拥有浦江国际金融广场约7万平方米物业。按照与浦江国际金融广场项目相距约一公里的星外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1号写字楼的单价8万元/平方米来计算,新黄浦拥有的浦江国际金融广场的物业资产作价,远远超过21.58亿元,因此“贱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此“贱卖”说法向相关人士求证。该人士称,这一所谓“贱卖”之说,经不起专业推敲。因为新黄浦出售的是上海鸿泰的股权,而非仅仅上海浦江国际金融广场这一单项资产,股权出售价格包括了上海鸿泰所有的资产和负债。举个例子说,一家公司持有一幢价值1亿元的房产,但还有7000万元的银行贷款,这种情况下,这家公司的股权价值显然不能按照1亿元来作价,交易的价格只能以净资产3000万元为基准。 事实上,不只是上海鸿泰,近年来新黄浦本身的股权结构变动也非常频繁,该公司被认为是各路资本争夺的一个“香饽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近年间中科创、五牛衡尊等都曾举牌新黄浦。尤其是中科创,曾4次举牌新黄浦,在后两次举牌期间,持股比例曾两度超越上海新华闻。而上海新华闻不甘示弱,一番鏖战过后重夺第一大股东之位。 各路资本为何争先竞逐新黄浦?业内人士分析,新黄浦的价值,一是几乎拥有金融全牌照,手中直接或间接持有两张期货牌照(华闻期货、江西瑞奇期货),一张信托牌照(中泰信托),还有基金牌照(大成基金)与保险牌照(都邦保险);二是其本身质地较优,资产负债率显著低于房地产行业平均水平,资产变现能力也较强。 不过,翻看新黄浦的财报,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已经连续5年下滑。2017年,以扣非净利润排序,新黄浦在136只房地产股中仅位列第114名。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各路资本仍然对其抢夺不休? 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房地产行业具有自身特殊性,在适用扣非净利润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出于合理避税、方便交易等因素考虑,房地产企业在整体销售物业时,通常会选择项目公司股权出让方式。这种情况下,尽管在会计处理中该笔交易会显示为非经常性业务,但这不过是一种技术性区分,其实质仍然是主营业务经营。“就好比新黄浦曾经出售的上海鸿泰的股权,其实还是在出售其自行开发建设的浦江国际金融广场。” 新黄浦财报显示,该公司近年在商办项目整体出售中,确实基本采用股权转让方式,譬如2015年整体销售北京世纪昌运项目、2017年整体销售浦江国际金融广场、今年初整体销售嘉兴科技京城项目。2017年,新黄浦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55.48%;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45亿元,比上年增长530.91%。如此看来,新黄浦计入项目股权出售后的房地产主营业务利润率相当可观,远高于房地产行业的一般水平。 作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盛誉莲花和中崇投资在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中称,“新黄浦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作为12余年历史的上海本地知名房地产品牌企业,有着丰富经营经验,产品业态丰富。本次权益变动系披露义务人看好新黄浦从事行业的未来发展,认可新黄浦的长期投资价值。” 新黄浦董事长人事变动已尘埃落定,但作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新黄浦的股权结构是否还会出现新的变化,目前不得而知。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近日,国际咖啡龙头星巴克正式宣布,与阿里巴巴(纽交所:BABA)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星巴克借力阿里系饿了么推出外卖服务。 此前,星巴克经历了业绩疲软,并逐渐意识到,在资本的助推下,外卖咖啡品牌对其将造成危机,这也是星巴克上线外卖服务的根本原因。但是一向标榜格调,强调体验消费的星巴克,能否匹配外卖服务,顺利度过业绩困顿期,需要市场的验证。 星巴克联手阿里推外卖业务 自从星巴克显露要推出外卖业务的意图后,其绯闻对象便在饿了么和美团外卖之间不断徘徊。 直到8月2日,传闻落地,星巴克正式对外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全方位深度战略合作。其中,倍受关注的星巴克外卖业务,最终花落阿里巴巴旗下饿了么。 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王静瑛向蓝鲸产经记者表示,今年9月开始,星巴克将在北京和上海重点商圈约150家门店试运行外送业务,随后逐步延伸至全国,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延展至30个主要城市超过2000多家门店,覆盖现有门店数量一半以上。2019财年(2018年10月1日-2019年9月30日),随着外送业务的深入开展,星巴克将持续拓展覆盖。 “此次星巴克将与饿了么采取独家合作,饿了么特别配备专属的星巴克外送团队,力求每位顾客在快捷准时收到外送饮品的同时,能感受到与门店一致的优质星巴克体验。”王静瑛说。 饿了么CEO王磊也指出,未来星巴克外卖业务,将实现从调度系统8分钟生产、22分钟配送,包括配送的装备、配送的骑手调度,尽可能把时间缩短到30分钟之内,让消费者可以得到咖啡。 据了解,此次星巴克与饿了么签署的是3年独家协议,这也意味着,在3年之内星巴克不会再与其他的外卖平台合作。 不仅如此,星巴克此次与阿里巴巴之间的合作内容还涉及后者旗下盒马、淘宝、支付宝、天猫、口碑等多个业务线。为此,星巴克还将向阿里巴巴开放其核心的星巴克星享俱乐部会员系统,以此实现消费者在阿里系和星巴克自身APP上下单,都可以享受会员积分。 同时,星巴克还将与盒马深度合作,打造首家进驻盒马鲜生的零售品牌外送厨房——星巴克“外送星厨”,此外,双方还将联手打造巴克新零售智慧门店,以此延展星巴克的咖啡体验。 不得不说,这一次星巴克的步伐迈得不小。 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对蓝鲸产经记者表示,此次星巴克与阿里巴巴全面达成全作,首先能够通过互联网与新生代消费者加深粘性,维护和巩固粉丝群体,另外,是借此合作打造自身的生态圈,为星巴克深入三四线市场,和在2022年末大陆市场门店数量增至6000家的计划进行支撑。 但是朱丹蓬也提出他的担忧,“从产业端布局角度来看,星巴克此次推出外卖略显仓促,一旦外卖产品的口感、品质、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将对星巴克的调性造成打击。” 知名营销专家李志起则向蓝鲸产经记者指出,在资本的助推下,国内外卖业务迅猛发展,使跨国企业星巴克也感受到了危机。因此星巴克也将外卖业务放在战略地位去重视,希望通过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起到积极防御的作用。饿了么引入一个国际大品牌,作为其外卖业务的标杆和支持,而星巴克则解决了缺乏自行配送服务的短板,并且将店面服务进行延伸,双方各取所需。 业绩下滑,外卖咖啡冲击星巴克市场 事实上,今年5月,星巴克首次在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披露,将实现定制化服务、移动点单支付和外送服务等诸多功能。同时,星巴克也在此次会议上宣布,该公司在华发展提速,由此前计划在2021年前的门店数量增加到5000家,改为计划2022年末大陆市场门店数量增至6000家。这也意味着,每15个小时,就有一家星巴克门店在中国开业,其中国区的开店压力可想而知。 业内普遍认为,星巴克在华推出咖啡外卖业务和加速门店计划,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区做为其全球第二大市场,业绩呈现疲软。 据星巴克2018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全球净收入63亿美元,全球销售增长11%,但同店销售增长仅为1%。其中,中国/亚太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中国/亚太区市场营运收入上升46%至12亿美元,营运利润率下降7.6个百分点到19%,中国区门店同店销售同比下降2%,是星巴克中国市场九年来第一次出现下滑。 因此,外卖咖啡业务被视为拯救业绩下滑的途径。投资公司William Blair的分析师莎朗·扎克菲娅在一份研报中提出,外卖业务在拯救星巴克下滑业绩方面被寄予重望,“虽然使用第三方快递服务可能会对它的利润率产生影响,但是这总比销售额下滑好。” 与此同时,星巴克也开始感受到来自如瑞幸咖啡等外卖咖啡品牌的“敌意”。 今年5月,携10亿资金入场的咖啡连锁品牌瑞幸咖啡,采取给予消费者补贴的方式大举进入咖啡外卖领域,以滚雪球的方式迅速做大,完成了原始积累用户量。7月,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 据瑞幸咖啡的数据显示,自运营以来,其已完成门店布局809家,服务用户350余万,销售杯量1800余万,外送订单平均完成时间降至18分钟。不仅如此,瑞幸咖啡还有近1000家门店已签约正在装修中。就在星巴克宣布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前一天,瑞幸咖啡刚刚宣布,“要在年底前在全国建成门店2000家。” 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告诉蓝鲸产经记者,瑞幸咖啡从门店的选址、员工、产品线,都与星巴克重叠度极高,而且随着门店的增加,以及提供的咖啡量的增加,星巴克也的确也出现了同店负增长的情况。所以二者确实应该会进行一个正面的交锋。 外卖服务能否解乏? 但是,外卖服务是能够带领星巴克走出业绩疲软的困境,还是将其拖入更大的泥潭? 据了解,去年星巴克从统一手中收回了合资公司手中的股份,全面直接管理整个星巴克中国大陆市场,以加强门店的控制权。此外,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对门店分级,加快旗舰店建设和布局,连续在华开出了两家全球最大的旗舰店,即上海烘焙工坊和北京坊店。从中不难看出星巴克的战略,即通过体验化服务提高竞争门槛,以此坐稳国内高端咖啡的头把交椅。 王振东对此指出,星巴克上述战略均是在提高咖啡的“体验”,一方面通过开设特色旗舰店提高和巩固连锁饮品行业的入行壁垒,同时利用布局将精品咖啡与网络咖啡品牌进行区分,以应对这些品牌对星巴克造成的冲击,提升品牌形象。 “外卖咖啡服务的用户大多对于价格较为敏感,这与星巴克此前强调的体验消费有着不小的差距。这将使星巴克的战略南辕北辙,品牌定位混乱,而定位的长期失衡,必将出现拉扯效应,影响企业发展。”王振东认为。 不仅如此,目前瑞幸咖啡依然在推行用户补贴的方式,以此提高用户粘性和扩大用户量。饿了么上线星巴克咖啡之后,是否会进行补贴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有业内人士提出,星巴克应该不会对线上线下的价格进行区分,但不排除饿了么为了吸引客户进行补贴,由此可能会引发星巴克线上线下价格博弈的问题。 此外,目前门店消费与咖啡外卖的主要高峰时段重叠,星巴克依托现有门店开展外卖业务也存在一定难度。 有业内人士透露,星巴克此前曾设想过,通过设立类似于麦当劳甜品屋的形式,再推出外卖,既能够降低运营成本,又能够解决网点密度问题和服务满意度问题。朱丹蓬对此指出,“星巴克此番推出外卖业务,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嫌疑。” 总体而言,对于星巴克上线外卖业务,业内褒贬不一,质疑声不断。王振东也表示,星巴克之所以动了,并不是瑞幸咖啡的体量使其受到威胁,而是背靠资本大树的瑞幸咖啡动了星巴克的核心市场,因此星巴克选择了同样有资本支持的阿里系饿了么,打出一场防御战。 事实上,在此次星巴克的战略发布会上,王静瑛也针对疑问表示,在整个服务流程当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对、做好,也必须要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只有当我们能够确保外送服务可以提供门店同样高品质的咖啡与星巴克体验,我们才可以去开始这个外送服务,现在我们觉得准备好了。” 至于星巴克的外卖服务是否真的准备好了,还是需要由市场给出答案。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