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平台
用印度码农冒充AI,这家挣了1个多亿的科技公司造假露馅了
发布时间:2019-08-16 08:15 来源:量子位

摘要:在AI落地大潮下,谁有真本事,谁只会玩概念,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用印度码农冒充AI,这家挣了1个多亿的科技公司造假露馅了

有多少公司正以AI之名,行人工之实?

在AI落地大潮下,谁有真本事,谁只会玩概念,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刚刚,《华尔街日报》就曝光了一家海外伪AI明星公司Engineer.ai。

用印度码农冒充AI,这家挣了1个多亿的科技公司造假露馅了

这家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和英国伦敦的公司,一直以来都声称,使用AI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移动App的自动化开发。

依靠这一故事,它获得了29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投资,包括孙正义软银旗下专注投AI的Deepcore基金,也是其股东。

然而讽刺的是,Engineer.ai的真实业务开展中,并没有使用AI,用的是来自印度的程序员冒充AI。

用人装AI,挣了1个多亿

Engineer.ai成立于2016年,声称要打造一个平台,将AI,设计师团队和开发者团队结合在一起,构建定制化的数字产品。

2017年,Engineer.ai推出首款AI平台产品Buider V1。

官方介绍,使用Builder,无需具备任何技术,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创建一个新的移动App项目,速度是现在开发流程的2倍,成本只需1/3。

用印度码农冒充AI,这家挣了1个多亿的科技公司造假露馅了

Engineer.ai表示,借助内置的人类辅助AI Natasha,就能实现移动App的自动化开发。

只需要大约一个小时,能帮助客户从零开始完成80%的移动App开发任务。

这一故事,引起了不少风投机构的兴趣。

在2018年11月,Engineer.ai筹集了2950万美元(约合2亿元人民币)的A轮投资。在当时,这是欧洲数额最大的A轮融资之一。

投资方,是苏黎世的风投公司Lakestar和新加坡的Jungle Ventures,以及软银旗下的DeepCore。

该公司的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有了Engineer.ai,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学习编程的情况下实现新想法。

就在被《华尔街日报》曝光之前,Engineer.ai还在网站上发表博客文章说,自己家的机器能构建一个App 60%的部分,其余部分则由人类完成,但具体细节涉及商业秘密,他们拒绝详细说明。

用印度码农冒充AI,这家挣了1个多亿的科技公司造假露馅了

但现在,这个灵感和产品之间的“AI桥梁”却被曝出没有AI,只有人工。

《华尔街日报》以及这家公司的数位前员工和现任员工表示,Engineer.ai根本不使用AI汇编代码,背后实际上是来自印度和其他地方的工程师在完成大部分的工作。

直到过去两个月里,Engineer.ai才开始研发自动化应用程序构建所需的技术,想真正用上AI还得一年多的时间。

在今年2月,Engineer.ai也遭到了起诉,直指其夸大了自身AI实力,以获取投资。

起诉者不是外人,就是其前任首席商务官Robert Holdheim。

根据Holdheim的说法,创始人Duggal告诉投资人,Engineer.ai已经完成了80%的AI工具开发,但实际上,他几乎就没开始。

用印度码农冒充AI,这家挣了1个多亿的科技公司造假露馅了

就算在这样的模式下,这家公司还是在2018年获得了23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的收入,65%来自于印度。

在2018年底完成融资的时候,Engineer.ai也表示,2019年将实现4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的收入,并预计印度的贡献将达到3500万美元。

Engineer.ai方面表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并强调公司采用的技术准确来说是“人类辅助AI”。

而软银,并没有给出回应。

那么,Engineer.ai是个案吗?

当我们把镜头往上拉升,纵观整个AI产业,或许牵涉面不窄。

AI落地骨感

今年3月份,风投公司MMC发布报告表示,在欧洲有40%左右的创业公司,都是假AI公司。

它们在报告中指出,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它们使用了AI,而只要打上AI标签,吸引的资金要多15-50%。

这些所谓的AI,和Engineer.ai一样,只存在于论文中、Demo中、产品的介绍中。

为什么?因为落地太骨感了。

就算谷歌、Facebook这样的AI重镇,也遭遇着这样的情况。

今年5月份,《纽约时报》报道称,谷歌能够自动打电话的AI,被称赞通过图灵测试的Duplex,背后有真人在伪装。

用印度码农冒充AI,这家挣了1个多亿的科技公司造假露馅了

使用Duplex成功预订4次餐厅中,有3次源于Duplex背后的人工。

而在之前,打电话AI Duplex背后还有人类呼叫中心这件事,谷歌之前从未披露过。

甚至一直以来,谷歌展现的姿态,都是完全AI,完全自动化,完全不需要人类。

只是之前官方博客里,有云淡风轻提到过,机器能够自主完成大部分任务,并识别自己无法处理的情况,然后让人类来处理。

但现实呢?这项技术还很年轻、使用有限。目前谷歌仍在使用人工呼叫来帮助获取数据、训练AI。

有谷歌铁杆支持者认为,谷歌这样谨慎而不激进地引入Duplex,是明智的。

但炫酷的Demo和尴尬的现实对比下,无疑是一记耳光。

还有一些公司,遭遇落地骨感的过程中,也是方法频出。

比如美国的一家自动驾驶货运公司Starsky Robotics,核心目标和所有的无人驾驶公司一样,致力于让卡车自动驾驶。

2018年2月,这家公司将无人卡车开上了佛罗里达州的公路上,完成了一次长达7英里的无人驾驶。

成立3年以来,已经从Y Combinator、Sam Altman等投资方获取了2170万美元资金,约合人民币1.5亿。单从投资方和融资额度上来看,也算是一个有潜力的公司。

但科技网站TechCrunch报道称,这家成立3年多的公司,只有3辆无人卡车,普通卡车则有36辆。

有一半的员工,都在致力于运营有人类司机驱动的卡车运输服务,这项服务已经开展了近两年,为客户运送了2200多批货物。

why?

用印度码农冒充AI,这家挣了1个多亿的科技公司造假露馅了

因为需要普通卡车业务的反哺,需要数据,更需要收入。

Starsky的CEO斯特凡·塞尔茨-阿克斯马赫(Stefan Seltz-Axmacher)说,这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关键,他说:如果没有人类司机驱动的卡车运输业务,Starsky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可运营或者盈利的无人卡车业务。

AI真的充满魔力吗?其带来的效益提升无法忽视,也能够带来变革。但这个过程中,会困难重重。

AI公司正在经历价值重估

现在,时间已是2019年,当我们谈论AI,一切都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2016年前后,AlphaGo一鸣惊人以来,AI靠着概念、愿景和人才,囤积了大批资源和融资,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估值发展体系。

但如今,落地、交货和营收,甚至盈利,正在成为技术价值的最佳证明。

AI愿景依然美好,但现实前所未有骨感,行业也开始进入整合期。

一方面,从估值、市值到商业化能力,AI和AI公司都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价值被重估,行业理性回归,商业模式大考,总之,一切重估。

另一方面,固有格局疆界开始动摇。

有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边界,视觉创业公司切入语音和芯片,芯片公司加码软件和算法,语音交互企业攻入视觉领域,核心还是AI,但不再有成规固土,边界在不断破立中重塑。

在竞争最激烈的领域,第一阶段的战争甚至已经结束,曾经灿若群星的一众AI新势力,现在层次分明,甚至有公司已无力参与下一阶段竞争。

还有行业与行业的边界,技术公司通过AI线下落地,场景企业也在加持AI攻坚技术,都说AI+,但新增红利归属谁,最大红利谁吃掉,胜负难分。

一个洗牌的时代已经来临,深度泛滥、伪AI创业的公司难有未来。

一个新的时代也正在来临,落地为王,技术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的公司,一定是未来。

你觉得呢?

华尔街日报报道传送门:https://t.co/RznHyPsFfN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