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私募爆雷事件的频繁发生,对私募机构的监管正在逐步趋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监管和自律机构组织的基金管理人自查及检查正逐渐成为常态,自查及检查频率有所提高,涉及项目也在逐步增加。 比如在2019年7月9日,北京证监局通过中国证监会北京局网站向辖区内私募发布《关于开展2019年北京辖区私募基金管理人自查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辖区内的4000多家私募管理人8月31日前完成自查,向北京证监局报送加盖公章的诚信合规经营承诺书、私募基金业务自查专项报告、自查情况表、私募基金产品明细表。其中,自查情况表包括六大方面56小项。重点核查内容包括,业务合规、信息披露、内控机制、冲突业务等四方面内容。 而在不久之前,江苏、浙江、湖北等地证监局也均发布了私募自查文件。为什么私募监管逐渐趋严?私募管理人该如何开展自查工作和规范运营? 行业自查梳理 据了解,在私募基金的监管体系中,目前对基金实施监管的包括证监会、各地证监局以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私募基金自查是监管链条的一个环节,也是管理人可以主动降低自身合规风险的一个最重要环节。除了自查之外,监管机构的监管手段还包括个案检查、专项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自查报告在以下情形均有可能触发监管层对管理人的个案检查或者专项检查:一是,未提交自查报告;二是,自查报告流于形式;三是,自查报告中有违规、前后表述矛盾或者其他异常情形。 据记者了解,除了各地的证监局,中基协每年也会组织私募机构进行自查。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原森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基协属于行业自律组织,此前已经推动过好几轮自查。证监局属于行政监管机构,其组织的自查相对来说力度更大一些。 其实从去年开始,证监局对私募领域的监管力度加大,私募自查逐渐常态化。原森泰表示,监管趋严首先跟最近频繁发生的私募机构爆雷有关。一些原来看起来十分高大上的机构,通过集团化方式运作,它们有上市公司或者国资背景背书,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赖,但爆雷情况也时有发生。在爆雷之后对相关私募基金进行调查时,监管层发现,其实基金在募资方式、投资标的等方面都存在不规范的地方。 原森泰认为,对还未出现爆雷情况的基金来说,组织自查十分必要。 另外,目前行业中的私募机构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 24304家,管理基金规模 13.28 万亿元。仅在北京地区,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就有4338家,管理基金规模超过3万亿元。 机构自查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监管方式,同时,这也能帮助私募机构进行梳理,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对私募机构来说,自查过程中还是要实事求是把问题查出来,并提出整改方案进行整改。如果自查时隐瞒,后续出了问题,监管处罚的力度可能会更大。”原森泰说。 合规风控与投资能力同等重要 记者采访了解,不少北京私募机构目前仍在自查过程中,尚未提交相关材料。一家私募机构的中后台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自查的工作量还比较大,公司现在有3人在做这块工作。从8月初开始准备材料,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整个自查。虽然其中有些自查项目比较琐碎,但为了进行风险防控也有存在意义。 “监管层组织自查,也是希望私募基金管理人能够更加专业的应对现在市场上的风险。”8月13日,在北京基金小镇组织的一场分享会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胡波说。 他表示,从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来看,大多跟关联交易、自融资等相关。因此,这些现象也是私募自查和检查的重点。有些基金管理人募资后,主要或者全部投向关联方的项目,这在房地产基金领域尤其明显。 “但关联交易并不是说要禁止,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要把握合规。”胡波强调。首先,要程序完备,基金管理公司要有关联交易的管理规定,设定做关联交易要经过怎样的投资决策程序。二是,要交易条件公允,防止利益输送的发生。三是,要按照有关规定向投资者做充分信息披露。第四,对私募基金来说,如果在发行基金时就知道将来主要做关联交易,私募基金的风险揭示书里边要把它作为特殊风险明确揭示出来。 “对机构来说,投资能力与合规风控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胡波说。如果一家机构的投资管理水平高,它可能投到赚百倍、千倍的项目,这决定了基金获得高额回报的可能性。而如果一家机构的合规风控能力强,这将在另一个维度起作用,决定了机构未来能走多远。 作为基金的合规风控部门人员,首先应确保基金运营的合规,涉及基金的募集、信息披露等各环节。第二,除了外部规则,很多基金管理机构还有自己的内部规则,要保证基金运营符合内部规则的要求。第三,要把握合规管理和业务发展间的平衡,既懂规则也懂专业投资。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