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此前有不少于8家公募机构筹备有关交易所跨市场债券ETF的沟通与准备工作,此外另有5家公募机构抢跑银行间可转让(或可交易)开放式指数基金产品申报而遭到窗口“退回”,业内“上车”债券ETF的急迫性可见一斑。 8月6日,证监会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银行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扩大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参与现券交易的银行范围。 《通知》一时在机构圈内激起千层浪。 此举意味着交易所债市在投资者范围上的扩容再进一步。 根据《通知》规定,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以及在华外资银行均可参与交易所的债券现券交易。 8月8日,有接近交易所人士认为,该举措将进一步提高交易所债市的活跃度,提高债券的流动性,有业内人士则指出,由于银行债券投资的主战场仍然为银行间债市,因此该规定象征意义更大。 亦有债券投资人士认为,在债券指数化投资工具不断扩容的背景下,该举措将进一步吸引配置类资金进行跨市场投资。 全面 “重返” 银行类机构与交易所债市的割裂要追溯到22年前。 1997年6月5日,央行发布《关于各商业银行停止在证券交易所证券回购及现券交易的通知》,叫停了全部商业银行的债券回购与现券交易。 此后银行类机构间的证券回购业务则按规定在全国统一同业拆借网络中办理。自此“银行间市场”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 “当时的分业监管还没有特别严格,有的券商只是银行下面的证券部,普遍存在一些银行通过回购等方式让资金流入股市的情况。”一位资深国有大行人士回忆称,“当时这个举措就是在切断银行资金流入证券市场,而如今的银行间市场恰是当年这一措施的产物。” 等到银行类机构重新进入交易所市场,已经是12年之后。2009年,证监会下发通知允许在交易所上市的商业银行在交易所的固定收益平台开展国债、企业债、公司债等品种的现券交易试点。 而此次《通知》的落地,意味着银行类机构即将全面重返交易所债市。据其规定,包括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外资行以及境内上市银行都有资格参与交易所债市交易,不过该通知中并未包含农商行与信用社。 “过去主要是允许上市银行参与,但现在放开了全部商业银行参与这个市场,说明交易所债市的对外开放正在更进一步。”华中一家券商固收人士表示,“不过银行理财等产品户之前在交易所投资本身已经没有限制了,这里说的主要还是自有资金。” 在交易方式上,此次通知也进一步开启了竞价交易模式,但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影响相对有限。 “之前试点是在固收平台的一对一场外交易,这与银行间市场的交易方式相似。”北京一家公募基金债基经理表示,“如今放开的是竞价交易,但其实竞价交易的成交量较为有限,大规模的债券没办法实现成交,所以实际影响有限,多数机构还是会选择固收平台的场外交易。” “交易所债市的培育仍然需要时间,因为大部分机构都习惯和适应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流动性也是最好的。如今放开的竞价交易模式也并非机构所适用的,所以交易所对银行的这一放行,象征意义仍然大于实际意义。”上述债基经理坦言。 “债券的整体交易量还是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的流动性太差了,银行可能会参与交易,但仍然难以成为主流力量。”上述固收人士也表示。 数据直观的呈现出了两种市场背后的地位悬殊。Wind统计显示,2019年以来银行间的现券成交额占比高达116.96万亿元,占全市场98.49%,而沪深两交易所同期合计成交金额仅为1.51%。 值得一提的是,证监会曾表示放行银行参与交易所债市,有利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促进金融市场稳定,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应当进一步放宽银行类机构参与交易所的回购交易。 “分业监管格局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特别是今年6月的信用分层发生后,银行体系的信用如何进一步向证券系统和资本市场有效传导和驰援,无疑成为一种挑战。”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表示,“虽然如今开放了竞价现券交易,但是还是没有放开回购,这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资金向证券系统的信用传导。” 配置盘的争夺 交易所债市向银行全面伸出橄榄枝的背景,一方面是不同债券市场间的互联互通的促进,今年5月份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就强调,要稳步推进债券市场的双向开放与互联互通。 另一方面,对银行在交易所市场的放行,亦可能与当下的债券指数工具的快速发展不无关联。 “目前无论是银行间还是交易所,都在监管层的引导下大力发展债券指数化投资产品,而这个业务必然是银行、保险等大买方机构为代表的配置盘资金才能带动的,如果缺少银行的参与,仅凭非银机构很难让交易所的债券指数产品得到有效运行。” 事实上,有关开放式债券指数产品的试点已在衔枚疾进。5月20日,证监会与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开放式债券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此前有不少于8家公募机构筹备有关交易所跨市场债券ETF的沟通与准备工作,此外另有5家公募机构抢跑银行间可转让(或可交易)开放式指数基金产品申报而遭到窗口“退回”,业内“上车”债券ETF的急迫性可见一斑。 “指数工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实物申赎的功能,因为债市交易更多是一对一的,但如果ETF机制则相当于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增溢效果,同时也能够符合配置盘资金的指数化投资需求。”一家头部公募机构产品人士表示。 “但因为市场割裂,交易所的债券ETF发展就比较慢,和权益类相比就是九牛一毛,如果想在跨市场的这种趋势下进一步争夺配置盘资金进入,显然离不开更多银行类机构的参与。”上述公募产品人士表示。 不仅监管层和市场机构在加速推动国内债券ETF的发展,全球债券ETF市场也在加速扩容,Wind显示,截至上半年末的全球债券ETF规模突破万亿美元,吸引的增量资金更是超过1000亿美元。“人们越来越满意ETF打包的固收产品。”富时罗素ETF策略和业务发展负责人对此评价。 相比之下,交易所债券ETF的规模仍然过于“低调”。Wind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交易所债券ETF共计10只,合计规模仅为103.63亿元,其中平安一家规模就达63.23亿元。 “如果交易所债市不进一步对银行放行,资产管理机构没有参与交易所ETF的积极性,未来这个市场可能还会是银行间的天下。”前述债基经理坦言。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