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搜索巨头谷歌目前的在线业务,已经是无所不包,而根据最新外媒报道,谷歌拟进军互联网金融、网络保险等领域。该公司可能正准备在美国市场开卖保险。 据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从2012年开始,谷歌已经在欧洲地区,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比价服务,帮助用户购买保险等产品。眼下,谷歌可能准备将服务拓展到美国“家乡市场”。 最近,美国科技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的分析师卡尼(EllenCarney),对谷歌的金融产品对比网站(尤其是汽车保险产品)GoogleCompare进行了一番研究,结果发现谷歌可能深度涉足美国本土互联网金融业务,具体而言是2015年在美国推出网络汽车保险服务。 上述分析师发现,目前谷歌已经在美国注册了一家名为“谷歌Compare汽车保险服务公司”的企业,这家公司已经获得了在美国25个州从事金融业务的执照。该公司可以代理销售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其中包括Metlife、Dairyland和Workmen's等。 卡尼分析师还发现,上述这家公司的财务主管,个人已经获得相关的授权,可以代理美国旧金山的保险经纪公司Cardhound从事保险业务。这可能是一个迹象,即谷歌有可能收购这家保险经纪公司,作为从事金融保险业的一个平台。 如果这位分析师的分析结果属实,这意味着谷歌计划在另外一个复杂且竞争激烈的互联网金融保险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据报道,谷歌的金融相关业务在欧洲市场发展较为完善,Compare产品,不仅整合、对比了大量的汽车保险产品,另外谷歌也利用同样的网络技术,帮助消费者对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信用卡资费等进行对比。 媒体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业务和谷歌目前的网络搜索、社交网络、互联网应用服务距离较远,不过由于这一领域还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技术提升,改进用户体验,因此谷歌这样的科技公司,也将获得发展空间。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仍然是分析师的分析判断。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谷歌的一名发言人并未证实将会在美国开卖保险,或提供更多互联网金融服务。 迄今为止,谷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并未推出重大的产品,但是之前进行的多项投资表明谷歌对这一领域一直保持着关注和兴趣。 不久前,全球知名的互联网贷款公司LendingClub已经在美国上市,而在2013年,谷歌曾经斥资1.25亿美元,对该公司进行了投资。谷歌从一些既有股东获得股权,媒体猜测股权比例为7%。LendingClub如今已经成功上市,公司市值大幅攀升,谷歌也已经获得了不菲的投资收益。 此外,谷歌旗下的风险投资业务“谷歌风投”,曾经和美国互联网投资大腕皮特·泰尔和其他风投合作,向一家互联网小额贷款平台OnDeck投资了1700万美元。 媒体分析指出,谷歌在网络搜索领域经营多年,拥有海量的消费者数据,以及优秀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这将是其进入互联网金融的最大筹码。 ...
2014年是金融科技突飞猛进的一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获得的投资高达数十亿美元,且还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这个投资额有多大?这就看你怎么定义金融科技了。StrategyEye估算2014年金融科技领域获得的风投注资达28亿美元,而Crunchbase和MarketsMedia给出的数据则表明,单2014年第一季度,金融科技领域就已达成167起交易、总额17亿美元,该数据不包括LendingClub上市获得的8亿美元融资,也不包括诸如汇丰、Sberbank、BBVA、Santander等银行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额。单比特币领域的初创公司,其2014年获得的投资就超过了4亿美元。今年的Money2020大会上,某风投机构预测2015年金融科技领域将吸引超过200亿美元的风投,而Accenture最近也公布自己的预测,表示到2018年仅纽约一处的金融科技领域就会获投80亿美元。 所以,不论你是相信2014年金融科技获得的投资额达60亿美元还是180亿美元,有一点毋庸置疑——金融科技现在十分炙手可热,未来将更加火热。 包括Marc Andreesen等在内的硅谷领袖已经发起挑战、希望金融科技能够改变银行界,而在这点上,比特币虽然被评为2014年最差投资选择,但确实为改变传统金融秩序作出巨大贡献。也许在人们对比特币不再持有投机心后,比特币的投资就不会经历2013年12月份那样大的波动了。Andreesen等人将比特币视为颠覆性工具的原因是,借助比特币可以实现纯数字银行。这些所谓的“银行界的隐士们”很有可能不会获得银行牌照。 只有具有相当规模且能高速增长的初创公司,才会对银行产生足够的威胁。然而要在银行业打造在全球拥有1亿客户的初创公司,会碰到很多社交媒体业、消费业的初创公司们不会碰到的问题。 资本充足需求 初创银行融资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资本充足率。以摩根大通为例。摩根大通在美国拥有约80-85百万名用户,存款基础达到1.2万亿美元。为支持这些存款基础,目前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局要求摩根大通资本充足率最低不得小于500亿美元。金融科技虽然获得了巨额投资,风投公司也需有自己的资本充足要求。风投公司也想看到投资收益增长,但是你如果需要死守500亿美元的资本充足率底线,那你的投资就鲜有增长,投资人对此可不是喜闻乐见的。 颠覆性银行也有可能获得这样高的资金储备量,但概率极低 就此,Jack Gavigan和我在推特上论辩了几个月,我认为当前无法断定孰是孰非。这次论辩部分源于Andressen二月时的一条推送消息,他写道:“我迫切想要投资一家颠覆性银行。” 论辩的主题是:没有足额的资金储备、没有许可证,新型金融机构真的能够颠覆银行业吗? 纵观金融科技领域,呈现三大主流趋势。首先,金融科技初创以无牌照非银行公司为主,且持续获得风投公司大宗投资,而从统计数据来看,一家持证的初创公司扩大到规定规模的几率很小。 其次,多数初创不愿为了牌照而遭受太多法规束缚,获得风投时,持证并不是一项优势,反而是劣势。有些初创,比如LendingClub,成长到了一定的规模,它们确实自己拥有完整的资金储备,也能够应付合规带来的束缚和工作量,可即便如此,它们依旧不是持证银行。 第三,银行也已经认识到,金融科技初创企业的威胁不是源于单独哪家持证且自有资金储备的初创公司,而是源于成百上千的初创公司纷纷蚕食传统银行业务。在关于颠覆银行业的讨论中,Tom Loverro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 简单地说,拥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并不能惠及初创公司或者投资人,金融科技领域的初创公司为了持牌照而接受诸多束缚的概率也几乎为零,毕竟金融科技领域初创的压箱宝不在于资金储存和牌照,风投也不是为了这两项投资。 要诀:客户体验和融资 1亿美金俱乐部和风投公司发现,传统银行受到的威胁并不只是全线进攻银行业的纯数字银行。放眼全球,上述类型的纯数字银行只有两例——波兰的mBank和德国的Fidor银行。mBank作为数字银行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但mBank无意走出波兰,更别说奔向纽约伦敦这些金融市场了。Fidor正努力迈出德国,并定位自身不再仅是核心银行系统,而是定位为银行业务服务平台。至于客户基础和分销能力,Fidor则不置可否。 另一方面,AngelList列出了进击银行业或金融服务领域的3800家金融科技初创公司。每2000家初创公司里,有1999家认为押宝客户体验比资本充足率、牌照更重要的公司。 回顾250年来的技术革新,颠覆行业的重量级玩家从执泥于现有的行业模式,也从来不是老牌选手。颠覆者从商业模式、分销模式、基础技术等方面都不同于行业固有者。这也是为何亚马逊主导书本销售而传统书商式微,苹果及Spotify主导音乐市场而维珍、Tower唱片及HMV商店失利的原因。 金融科技创新的成功要诀不是完整的资金储备,而是更好的用户体验。在1亿用户基础的推动下,一个全球性的的银行体系、P2P借贷服务或是全球性的支付系统都有可能实现,这些与现有的美联储(FED)、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联邦安全署(FSA)、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欧洲央行(ECB)都不同。而持牌照与否并不会对投资者和客户有影响。 此外,当金融科技领域的玩家成长到坐拥1亿用户的程度时,实时的、安全的、无缝链接的用户体验才能与之匹配。许多金融科技初创会渐渐发现,其银行合伙人、分理人、合作伙伴等无法更上自己的发展步伐,这时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完善自己的资金储备能力,甚至可能需要投资或并购一些业务。事实上,诸如Clinkle、Plastc和Coin的西海岸科技金融初创公司也已意识到,自己是无法闭塞的在硅谷创建一个金融科技公司,因为当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需要与银行/支付系统建立业务联系,而这要求非常专业的金融知识,是技术背景的斯坦福学生无法胜任的。 这是为何分销业务将继续与牌照、资金储备等银行业务分离的原因,也是为何一些大银行开始投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孵化器和创意实验室的原因,因为大银行们清楚自身无法满足未来客户的体验需求。 要想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银子银行”,你需拥有热爱你提供的客户体验的客户基础以及融资资金,这两点都不要求你自身须有银行牌照或者充足的资金储备。 ...
在加拿大南部边界外,整个世界经历了爆炸式的金融创新,公司、个人可以借助P2P借贷获得信贷。而加拿大本土的金融科技创新却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当然加拿大本土也有些初创公司努力进行金融创新。FundThrough公司为加拿大的成长性企业提供担保信贷。我曾接触过FundThrough创始人之一 Steven Uster,他坚信加拿大的金融科技市场十分开放,线上担保信贷领域的成长空间十分巨大。他本人还是 Zillidy的经营者,Zillidy为使用珠宝、名表、黄金等作抵押物的借款人提供抵押贷款。而另一家线上借贷平台Borrowell则是专注固定利率贷款,从受认可的机构投资者获得借款资金。Borrowell的商业模式试图将银行去中间化,实现借贷双方的直接对接。 我可以提供几点论据,说明为何加拿大缺乏创新: 1)首先来看看加拿大的监管环境。当前的加拿大证券法规规定任何向散户投资者募集的P2P贷款都需有招股说明书。想要进行金融创新的公司必须和每个省级监管机构达成合作,因为加拿大没有一个国家级的证券监管机构。 2)加拿大的银行业务依旧是寡头垄断,并从高房价的波动中获益,哪些机构会想到要创新呢?如果客户需要银行作出一定创新,银行还可使用诸如PrimeRevenue之类的第三方服务商。 3)缺乏风投资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帮助金融创新 4)加拿大的商业基本是能源、金融和金属之类的,加拿大的企业要么是大公司要么是极小的公司,很少有像美国那样5-2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企业。 在加拿大,银行依旧是企业寻求融资的主要渠道,截至2014年上半年的小型企业的银行贷款总规模有9460亿美元。 幸运的是,美国及全球的金融创新热潮也刺激了加拿大的企业家、监管机构和投资者。要不然的话,我们只能指望加拿大的银行自己创新了。 ...
声明:作者与文中公司无任何利益关系,也不打算接受更多采访。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与文章中所提到的所有公司无任何业务关系。 总括 -投资LendingClub的产品和股票的投资人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尽管媒体炒作度高,但LendingClub的商业模式并不具有太大的颠覆和破坏力量 -LendingClub无法催生更多的发行规模,其90亿美元的估值偏高 引言:关于LendingClub LendingClub已经成功的树立了一个匹配借贷双方的金融科技公司形象,LendingClub是一个P2P平台,试图将银行去中间化,利用科技为借款人提供更实惠的信贷产品。LendingClub的核心产品(即代表借款人将投资债券出售给投资者)有几个关键的缺陷。第一个问题就是LendingClub发型的所有贷款是无抵押贷款,这在传统信贷中是违约率最高、还款率最低的贷款类型。由于这类贷款是无抵押贷款,借款人及时还款也不会得到奖励,借款人违约时投资者的损失不会受到任何弥补。如果只是纯粹相信LendingClub的精准风控算法,这就有些不明智了。 另一个缺点是LendingClub的贷款债权几乎缺乏流动性,LendingClub的债权除了可以通过 FOLIOfn交易平台交易外一般是不可转让的。 这三大风险(违约率高、回收率低、流动性不足)在当前的低利率大环境下还不足为惧,毕竟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还不到3%呢。这种低利率环境刺激了对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产品需求,比如LendingClub提供的P2P贷款。随着经济发展的波动,LendingClub的产品风险将渐渐显露并在与其他类投资选项的竞争者失利。 第二部分: 商业模式 LendingClub的投资焦点在于其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具有成本优势,是银行贷款等传统信贷的合理替代选择。P2P借贷在当前的时代确实新颖,但是LendingClub的商业模式和金融服务行业现有许多公司的商业模式相比并不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许多发薪日贷款机构也使用了完全相同的P2P系统,提供无担保贷款并从第三方投资者那获得投资资金,收取中间费用,整个过程也是线上完成。美国最大的发薪日贷款机构EzPawn这样描述其商业模式,“我们不提供贷款而是提供信贷服务,帮助客户从第三方投资者那获得信贷资金”。 而这也是 LendingClub的商业模式,即提供无担保贷款的中介服务。主要的区别在于, LendingClub从一个信用范围内挑选借款人,并挑选更多的投资者作为第三方资金获取来源。而二者的相似性则表明 ,LendingClub并不像其炒作的那样具有变革性和颠覆性。 另外,LendingClub 有点类似于影子银行的证券化操作平台,随着LendingClub 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朝这个方向更进一步。LendingClub 提供投资组合工具,挑选具有相似特征的贷款项目形成投资组合,对冲违约风险和提前还款风险,这听起来有点像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s) 和抵押债务债券(CDOs)。如果我们能接受LendingClub的商业模式是一个市场中介服务的观点,那么LendingClub的估值就会更加合理了。作为一个中介服务商,LendingClub的立足基础是服务费用,其成功的关键是扩张业务规模,降低边际成本。 第三部分: 未来 借鉴金融中介行业,我们可以想想LendingClub 凭借哪些理由获得9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LendingClub 的贷款发行规模从2009年的5100万美元飙涨至2013年的20亿美元,增幅近400%。LendingClub 利用这20亿美元的交易规模获得了9798万美元的营收,收益率达4.75%。假设LendingClub 能够快速的规模扩张,其净利润率应该在10-15%左右(当前LendingClub 的净利润率为7.45%)。 我们反向推一下LendingClub 90亿美元的估值意味着什么(见下图)。通过简单的计算,这意味着LendingClub 需要发行880亿美元的贷款规模,营收达42亿美元,利润赚取6.3亿美元。而美国最大的银行(CIT Group)上一个财政年度的利润也才6.76亿美元,其市值低于LendingClub 90亿美元的估值。这意味着LendingClub 的股票投资者相信,当前不到1亿美元营收的LendingClub可以和美国最有价值的头二十家银行一样媲美盈利,这些银行的营收可是数以百亿美元的,持有的有形资产上万亿。 而 LendingClub的贷款发行规模能不能达到880亿美元还存在许多疑问呢。尽管 LendingClub发行各类用途的贷款,但880亿美元确实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这比美国最大的两家银行一个历年发行的总抵押贷款规模都大,而2013年美国最大的两家信用卡公司American Express 和 Discover发行的信用卡贷款规模分别为660亿和640亿美元。 第四部分: 结语 LendingClub的产品立足于市场需求,其竞争者包括信贷资产证券、资产抵押证券等流动性更大,更容易规模化扩张。LendingClub的规模扩展之路若缺乏机构投资者的帮助将十分艰辛,而当前LendingClub的产品尚无法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目前LendingClub在P2P借贷领域尚无强劲的竞争对手,但问题是P2P线上借贷领域的市场门槛较低,其低成本的优势使得P2P借贷机构比如传统信贷机构更容易复制。 市场准入门槛低则意味着 LendingClub可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 LendingClub真的能够如投资者所预期那样获得成功,高额利润的刺激可能诱惑更多强劲的竞争对手入场分食,这些强劲对手可能通过提高顾客营销成本侵蚀 LendingClub的利润。这在类似P2P借贷行业的线上赌博、线上发薪日贷款、线上券商等领域已真实发生过,竞争对手通过提高营销和广告成本获取客户,压低现有对手的利润空间。 LendingClub 的成功可能会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监管了。当前LendingClub 只受到了轻度监管(这也是市场准入门槛低的一个原因)。如果LendingClub 或者整个P2P借贷行业获得进一步成功,监管层毫无疑问会跟进监管力度。监管层可以限制利率或平台收费标准(这在其他无担保贷款行业已经发生过),也可以提高监管合规成本。监管的缺乏增加了LendingClub 与传统信贷机构相比的成本优势,监管的加强将减少LendingClub 服务的吸引力。LendingClub 的产品具有投机性,其当前的业务基础和产业结构不足以匹配90亿美元的高额估值。对于LendingClub 贷款产品和股票的投资者而言,投资的风险可能高于投资的潜在收益。 ...
最近我们使用AltFi的规模指数及其增长趋势来预测2015年英国P2P平台借贷规模,我们预测的完整版详见下表,重点包括: 1)2015年年底,Funding Circle可能有望替代 Zopa成为累计借贷规模最大的平台。 2)截至2015年底,英国三大平台Funding Circle,、RateSetter和 Zopa的借贷规模有望超过10亿英镑。 3)2015年的英国P2P借贷规模有望达30亿英镑,年度增幅达185%。 4)基于各家平台的贷款规模趋势,2015年增幅最大的可能是LendingWorks,年度增幅有望达667%。 当然,要想完全准确预测2015年的所有变化是不可能的,尤其P2P借贷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各家P2P平台也在不断的创新,推出新的产品线,不断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比如Assetz Capital进军票据融资,RateSetter也为了提高盈利能力重新定位)。我们也无法知晓这些调整和创新会为各家平台带来何种影响,所以我们的预测和实际规模可能会有出入。 我们希望我们的预测更接近实际情况,但受到的局限太多,毕竟我们的预测是基于过往的历史趋势来判断未来事件,而且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已知的未知”(比如ISA账户、机构投资者参与、平台并购等),这些变量对2015年的借贷发行规模产生根本性影响。 2015年年底,我们将见证现在的预测是否与实际相符,大家拭目以待。 ...
2014年P2P借贷行业经历了两个平台成功IPO,借贷需求不断增长,公众认知也不断提高,以下是2014年P2P借贷行业内的主流事件集锦并预测2015年。 1. P2P借贷规模攀新高 根据各家P2P平台发布的数据,Prosper和 Lending Club 2014年的贷款发行规模有望超过2013年的两倍。Prosper 2014年贷款发行规模超过25亿美元,2013年仅约7.5亿美元。而行业领导者Lending Club 2014年的贷款发行规模超过41亿美元,远远超过2013年的20.6亿美元。 2. Lending Club 和OnDeck 的IPO Lending Club的IPO验证了P2P借贷行业的成功。作为美国最大的P2P平台, Lending Club上市首日股价上涨56%,融资超过10亿美元。 在 Lending Club上市后不到一周,On Deck Capital也成功上市,上市股价20美元,收盘价27.98,涨幅近40%,融资2亿美元。 Lending Club 和OnDeck的成功IPO也激励了更多的P2P平台走向上市,比如 Prosper、Funding Circle 和 Kabbage。 3. P2P贷款需求超过供应 P2P平台上的贷款很多都被闪电般抢购,由于现有投资者本身就有很大的投资需求,有些平台不对新的基金或机构投资者开放投资。已经和平台达成合作的公司依旧可以通过平台投资P2P贷款。投资者为了投资不同信用评分的贷款,满足自身投资需求通常需要寻求数家平台,而平台自身也将通过上市或股本融资筹集的资金用于广告和营销,扩大贷款发行规模。 4. P2P借贷行业认知提升 American Banker曾表示,“2014年是线上借贷行业发光发热的一年”。2014年,包括The Economist、 American Banker在内的权威媒体出版过诸多关于线上借贷行业的文章。 而包括 LendIt在内的行业峰会也致力于提升线上借贷行业的影响力。2014年举办的行业峰会比往年都多,2015年也已敲定了许多行业会议,包括研讨会。 有鉴于此,2014年P2P借贷的行业公众认知大幅提升,从谷歌搜索来看,2014年对P2P借贷的搜索量屡攀高峰。 5. 新型P2P平台不断出现,老平台接收融资 新的平台不断出现,专攻P2P借贷其他细分领域,比如Patch of Land就是一家专攻房地产贷款。2014年很多老平台人气飙升,比如专注学生贷款的SoFi平台最近人气大涨。 PIMCO前CEO Mohamed El-Erian是Payoff 平台的领投者,他占有Payoff 平台1200万美元的股权,2014年4月SoFi完成了8000万美元的C轮风投,Kabbage 也完成了5000万美元的D轮风投。 现有的P2P平台不断扩张到新的贷款细分领域,行业内又不断出现新的金融模式,这些将对2015年的行业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From Pmifunds.com ...
中国P2P平台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陆金所”)已于近日完成首轮融资,估值或高达100亿美元。 陆金所总部位于上海,又名Lufax,成立于2011年,受到上海政府的支持,并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旗下。 此次陆金所引入风投由平安集团主导,还有摩根斯坦利以及其他不明身份的投资者参与。 陆金所主要有网络投融资平台(Lufax)和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Lfex)两大交易平台。Lufax.com 于2012年3月推出,并为中小企业和个体户提供借贷服务。 Lfex.com则是定为一个更为复杂精细的细分市场,为机构投资者、企业和合格的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 “2014年成交量突破100亿和1000亿”是2014年初旗下两大交易平台网络投融资平台(Lufax)和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Lfex)定下的年度目标。 今年中国的P2P借贷吸引的投资记录创历史新高,行业内今年获得A轮和B轮投资总计27次。 By Staff Writer from Chinamoneynetwork ...
当Lending Club在IPO成功融资近8.7亿美元时,线上借贷行业终于出现第一个成功IPO的平台。Lending Club 此次IPO每股股价15美元,估值达89亿。这个估值超过了美国本土一些大型银行的估值,比如 Comerica、City National等银行,是2014年上市规模第十八大。在Lending Club IPO的几天后,小企业线上借贷平台OnDeck也成功上市,融资2亿美元,估值13亿美元。OnDeck的股价在上市当天飙升40%。 这些借贷平台的IPO标志着线上借贷行业的兴盛。事实上,2014年是线上借贷发展最旺盛的一年,通过P2P平台融资的贷款总额超过86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往年借贷规模的总额。而 Lending Club和 Prosper 作为行业中的翘楚,自成立以来,两者加起来共发行了超过85亿美元的消费贷款,其他新兴的平台则主攻学生贷款、小企业借贷、房地产贷款等。这些新兴平台也受到投资方的关注,获得了诸如谷歌、红杉资本、Kleiner Perkins和 T.Rowe Price等公司的风投,投资总额超过13亿美元。 当专注学生贷款的线上平台 SoFi将近1.52亿美元的贷款证券化且获得加拿大DBRS授予的A评级时,线上借贷行业也出现了第一个将P2P贷款证券化的平台。随后,OnDeck也将1.75亿美元的固定利率贷款证券化并获得DBRS授予的BBB和BB评级。 当然线上借贷行业并非什么都顺利。Lending Club 和Prosper在成为世界两大P2P平台之前也历经艰辛,遭遇了财务和法律上的困难。这两家平台遭遇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也遭遇了SEC的监管风险和集体诉讼等。虽然强大的执行力和非凡的团队对Lending Club 和OnDeck的成功十分重要,但是银行贷款的紧缩才是线上借贷行业持续增长的最大动力。 许多借款人是在遭到银行拒绝后,才转向诸如Lending Club、Prosper 和 OnDeck等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他们能够几分钟之内完成贷款申请,申请通过的话几天内就能拿到贷款资金。许多机构投资者也参与线上贷款投资,毕竟线上平台能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5-12%的收益,这些机构投资者对收益可是极度渴望的。 Lending Club 和 OnDeck共同公布了2014年前三季度的净亏损为3800万美元,营收2.51亿美元,他们的未来充满未知。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其他网络借贷平台将受益于Lending Club 和 OnDeck上市提升的公众认知。SoFi计划2015年上市,Prosper也计划择期上市。而通过Lending Club 和OnDeck上市获益超130倍的风投公司也决定加倍投资线上借贷行业。如果这些线上平台能够持续2014年的增长速度,那么线上借贷行业将有望彻底改变现有的银行体系。 ...
P2P借贷十分独特,而 Lending Club 和 Prosper等平台现金流的重要性常常受到忽视。在我最近接触到的众多抱怨P2P借贷的文章中,资金流动性是吐槽最多的,对此,我认为P2P借贷中的短期贷款相对流动性还是可以的,但如果你想立刻将P2P账户资金套现,P2P借贷投资可能就无法满足你这需求了。我预想2015年P2P投资的流动性将大有改善,但目前而言,流动性确实是P2P投资的一个槽点。 和其他投资有所不同,P2P贷款通常是按月还款,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投资组合中有成百上千的贷款项目,你可能每天都会收到还款。为了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每次还款到账的资金需及时的投到其他新的贷款项目。但是生活总是充满着未知,很有可能在此期间你亟需支付一笔意外支出或者有了新的投资机会。因此我的投资组合中,P2P投资被视为二级紧急资金与储备。如果我需要资金的话,我就会马上关闭自动投标的功能,将所得还款应急。 几周前,我决定收购一个出租房,由于我的高效投资计划以及现金流的稳定性,我一时无法凑集首付资金。幸运的是,一直喜欢计划未来的我马上缩减指数基金的投资得以应急。 我在Lending Club的投资相对较小(约1.5万美元),要想知道自己未来每月的现金流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登入 Lending Club 账户页面,点击“投资组合Portfolios”按钮。 最后一列显示的”每月预期还款“,全部加起来可以得出我每月预期得到的还款总额为799.96美元。但是总有些贷款会发生违约,所以可能每月获得还款总额要更少些。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的每月还款越来越少,所以这么看来,上图无法给予我们精确的现金流走势。幸运的是,第三方服务性网站LendingRobot提供了更为复杂的现金流预测,包括每日、每周、每月的现金流走势(如下图)。 LendingRobot – 月度现金流预测 LendingRobot – 周现金流预测 LendingRobot – 日现金流预测 正如上文所示,你会看到根据LendingRobot的预测,我12月的现金流总额约为684美元,比Lending Club所显示的要精确的多。你也能看到,如果我持续提出我所得还款,现金流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我发现上面的三张图标对未来的规划十分重要。毕竟依托上面的图标,我知道未来六个月里我基本上能获得600/月的还款现金。 所以我建议大家免费注册LendingRobot,并关联Lending Club和Prosper账户。如果你想根据所投资的每笔项目预测自己的现金流,LendingRobot也能帮助你实现。LendingRobot最近也宣布,低于1000美元以下的托管自动投资免手续费。更多详情可点击:http://peersociallending.com/tag/lendingrobot/ 总结 如果你重视现金流,你就不可忽视P2P借贷。你可从P2P短期贷款中获得你想要的资金流动性。如果你规划得当,P2P借贷确实是一个好投资渠道。 BY RYAN LICHTENWALD from Peer&Social Lending ...
P2P平台的未来十分光明。 最近P2P平台 Lending Club 的上市造成轰动性影响,成功融资近8.7亿美元,成为2014年美国最大规模的IPO科技公司。 而上周,另一家P2P平台OnDeck也成功上市,并成功融资2亿美元。 过去的八年时间里,非传统的新兴P2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平台迎合市面上亟需快钱但又无法满足传统银行借贷要求的借款人需求,毕竟传统银行的借贷通常需要借款人拥有完美的信用,其信贷审批流程也十分详尽。 来自哈特福德大学金融学的副教授Mitchell D. Weiss表示,“P2P公司依托社会化的平台网站,比传统银行的借贷更简洁更高效”。这一优势使得P2P平台迅速吸引了千禧一代企业家的关注。 根据最近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调查数据,千禧一代的企业主有14%已寻求非传统借贷服务。这一比例与老一辈的企业主相比更高,50-68岁区间的企业主只有1%寻求非传统借贷服务,而35-49岁区间的企业主只有3%寻求新型借贷服务的帮助。 来自美国银行的销售经理David Solis表示,“千禧一代能够更快的吸收新兴事物,他们愿意追求新兴的替代性借贷模式”。 虽然大部分的千禧一代企业主需借钱时还是会首先找到朋友和家人,但线上借贷服务提供商也在不断获得他们的信任。Mitchell D. Weiss也表示,“千禧一代也愿意寻求线上的贷款”。 而Lending Club和 OnDeck的IPO将大大提升公众对P2P借贷的认知,对未来P2P行业吸收更广泛的客户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Weiss表示,“这些平台的IPO标志着P2P借贷行业的崛起”。 OnDeck创始人兼CEO Mitch Jacobs表示新兴的P2P行业内初创公司很有可能很快迎来更大的突破。已经成立了四家金融科技公司的Jacobs则表示,“整个P2P创新也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机。Lending Club和 OnDeck两家公司都给予能够解决融资问题的互联网技术,而且也有很多投资者对金融科技感兴趣,整个市场的潜力也十分巨大”。 即便是提供偏传统的贷款项目的小企业管理局也意识到亟需为新生代的小企业主提供更多的贷款产品。 小企业管理局局长 Maria Contreras-Sweet表示,“小企业管理局也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获益。市场十分广阔,而科技又提供了一个更低的成本,我们需要理解这些新兴的动态,并更好的决定如何给予支持”。 By Sara Ashley O'Brien fr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