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金融泡沫是否会再现?
不过,当金融科技正在试图改变现状的时候,我们似乎应该更加小心。通常来说,站在P2P贷款另外一边的那个“P”都是私募股权基金、资产经理或是投资银行,他们已经在那些P2P金融网站上砸下重金。此外,P2P贷款还会衍生出一个庞大的证券二级市场。要知道,就在去年,摩根士丹利、高盛以及黑石集团就发行了上亿美元的P2P贷款抵押证券和资产保证证券。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金融危机时的房地产泡沫。那个时期,一边是非银行贷款公司(如房利美和房地美)提供贷款,另一边也是投资银行,他们将这些贷款打包成证券或其他金融衍生品,逐渐形成泡沫。
这样看来,P2P金融和当年的泡沫非常相似。如果金融科技公司开始依靠华尔街的仓库贷款【注:warehouse lending,是指由金融机构向贷款发起人发放贷款,为贷款提供资金,供借款人购买房产。贷款周期通常从贷款发放开始,到这笔贷款被直接买到二级市场或通过证券化流入二级市场】,那么P2P贷款需求也会随之增长,承销标准继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违约率会出现上升。当然,P2P贷款方会宣称自己提供的贷款服务完全透明,而且业务也是“可控增长”的,但如果回想一下当初金融危机时那些贷款公司的说辞,是不是觉得有些耳熟呢?
另一方面,科技公司涉足金融领域,势必会遇到监管缺失的问题。比如“影子银行”,像Lending Club和SoFi这样提供借贷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现在几乎都游离在监管范围之外,我们也无法确定管辖权到底掌握在什么机构手中。虽然目前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已经开始考虑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但在有具体监管措施出台之前,我们可能已经踏入信用危机的泥沼。
核心关键问题:数据和安全
值得关注的第三点就是数据。科技公司会进行数据分析,定位目标客户,针对性地提供贷款服务——看,又一个相似点,这和当初金融危机时房地产贷款公司的做法又十分相似——买入不符合贷款标准的低收入者名单,利用设计好的贷款计划诱惑他们。
另外,提到数据就不得不提及隐私和网络安全等问题,特别是当数据牵涉金融领域;看起来,大数据也很容易出现管理不当等问题,从而对个人客户造成伤害。
让我们再来看看区块链技术——事实上,一些简单的支付系统已经开始应用此技术了,比如肯尼亚的M-Pesa移动支付系统。美联储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优化支付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进展缓慢,或许在媒体大肆宣传区块链技术的推动下,他们能加速改革的步伐。
不过,如果你知道区块链技术在其他领域里的潜在应用,估计也会感到不寒而栗:一家名为Factom的公司利用区块链技术在洪都拉斯构建了土地业权注册服务,Factom用一个叫做MERS的私人记录保留机制取代了银行的角色,让6000多万笔房屋抵押贷款无需导入进银行的房产电子登记系统,直接进入MERS系统,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便捷访问,甚至没有复核和追踪等。一旦发生了人为的错误,我们对技术的盲目信仰就会崩塌,而且这种错误发生的可能性相当高。
同理,原本或许还相信有必要对支付与转账系统进行筛选与测试,这种想法可能会输给对区块链系统的盲目希望与信任。经济学家斯蒂芬·G.切凯蒂(Stephen G.Cecchetti)和肖恩霍茨(Kermit L.Schoenholtz))提出一点:区块链技术的匿名性,与公众阻止犯罪交易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我们不应该害怕创新,但我们应该多思考创新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提供更好、更实惠的金融服务,还是为了尽力回避监管,投身变幻莫测的自由市场?
我们已经能见到大把的科技公司开始向公众“要钱”,被传统金融机构搞得心灰意冷的人也会愿意把钱交给这些金融科技公司;另一方面,大家依然对华尔街心存芥蒂,难保它就不会再次把金融创新弄得一团糟。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