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控股集团8月1日消息,吉利控股集团旗下Terrafugia太力飞行汽车,预计今年10月开始第一代产品Transition的预订工作。该产品包括混合动力发动机,更强的推进系统,全新升级的内饰和安全系统,还将与技术领先的航空电子设备和降落伞供应商合作。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摘要] 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由于其投资运作的专业性以及非公开的信息披露机制,托管人获取的投资交易信息非常有限,托管职责的履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时代周报记者 宁鹏 发自上海 自上海阜兴实业集团实际控制人朱一栋失联以来,旗下意隆财富、郁泰投资和西尚投资等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经营中断,多款私募基金发生违约。据粗略统计,阜兴系旗下四家私募基金发行了超过150只产品,资金黑洞或超过300亿元。 7月13日,据中基协官网公告,意隆财富等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实际控制人失联以来,相关私募基金管理人经营中断,严重扰乱了私募基金行业秩序,给投资者合法权益造成重大影响。 托管制度缘何失效 中基协官网数据显示,意隆财富共备案了21只产品,其中5只托管在恒丰银行,14只托管在上海银行,2只托管在光大银行。而上海西尚投资更是发行了57只产品,托管行分别为上海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 据中基协公告,已经要求相关备案私募基金的托管银行按照《基金法》和基金合同的约定,切实履行托管人职责。 公告指出,在私募基金管理人无法正常履行职责的情况下,托管银行要按照《基金法》和基金合同的约定,切实履行共同受托职责,通过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会议和保全基金财产等措施,尽最大可能维护投资者权益。 此外,协会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实际控制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尽快回岗配合工作,稳妥处置相关风险,最大限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7月27日,意隆财富官网发布公告称,正在寻找新的办公地点。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而言,投资标的主要是股票、债券、期权等金融产品,基金交易通常发生在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债券市场等场内外机构。托管机构通过与上述机构的系统直连实现数据传输,并基于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指令传递、交易监督及资金清算。 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是一个闭环,而股权投资基金的托管并非如此。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该人士指出,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由于其投资运作的专业性以及非公开的信息披露机制,托管人获取的投资交易信息非常有限,托管职责的履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私募股权基金的实际运作中,一旦资金从托管账户中划出,托管人即丧失对基金资产的控制权,特别是对于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的私募基金,其投资运作涉及企业管理、资本市场、财务等多个方面,对公司运作的监督远超出托管人的专业范畴。 据财新报道,阜兴私募案件爆发后,有托管银行去实地核实收款企业,才发现是空壳公司;甚至有托管银行在个别项目上向个人账户划账;有的收款壳企业账户出现前期基金的回款。甚至有的项目出现随进随出的现象,合同募集期为三个月,资金进账后马上转出。而以上非常异常的情况统统没有引发托管银行的重视,更不用说汇报和预警。 时代周报记者致电上海银行董事会秘书,了解意隆财富事件的进展,但未获得任何回复。恒丰银行、平安银行的相关接待人均表示,不接受对外采访,而光大银行甚至未提供相关接待人员的直线电话。 托管银行是否可以免责 《基金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有权查阅基金的财务会计账簿等财务资料。 然而,在管理人经营中断的情况下,基金托管人应承担哪些责任、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投资者权益,目前仍存在争议。 据中基协公告,中基协支持投资者以及托管银行根据《基金法》和基金合同赋予的权利,依法采取基金财产保全、民事责任追究等维权措施。 7月23日晚间,中银协在官网连发两篇署名文章,对中基协上述公告中的多个要求提出质疑,称托管银行并不具备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会议统一登记私募基金投资者情况保全基金财产等职责。 中银协首席法律顾问卜祥瑞发布署名文章称:意隆财富、郁泰投资和西尚投资等3家公司管理的均为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或其他私募投资基金,不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应适用《基金法》。 卜祥瑞指出,个别机构与部分投资者要求托管银行承担共同受托责任,甚至要求托管银行统一登记投资者情况等,这些要求不仅违反了《基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也与证监会、基金业协会发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存在冲突,而且缺乏合同依据。同时,上述要求也不符合资管新规提出的打破资管行业刚性兑付、防控金融风险原则,极易强化投资者的刚性兑付预期,弱化市场纪律,增加道德风险。 中银协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如果私募管理人的实际控制人失联,不宜将接管责任超出合同范围延伸到托管机构,因为这不仅和整个资管新规一直致力于破除资产管理行业的刚性兑付和软约束的政策导向相悖,也容易导致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 巴曙松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更为合理的方式,应当是尽快组织原基金管理人团队人员继续履行管理人职责,并寻找合适的私募管理人接替原管理人;同时,在必要时,由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牵头组织成立清算小组,做好资产保全、清算分配事宜。 2015年9月,中基协建立失联私募机构公示制度,对无法取得联系的私募,满三个月且未主动联系协会并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协会将注销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7月16日,合计161家私募机构的状态为失联,其中股权类、创业基金类私募失联家数为118家,占全部失联私募家数的73.29%。而涉及二级市场的证券类失联私募机构合计43家,占比为26.7%。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支付江湖 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总交易规模达到了40.36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6.99%。从大型商超到临街商铺,从五星级酒店到农家乐,从机场到公交,从路边摊到菜市场,二维码已经横行天下。你有多久没有去ATM机存取现金了,你有多久没有刷过银行卡了?移动支付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冲击了很多硬件厂商,同时更孕育了很多新的产业机会。我们将在这两期的报道中,从支付机构、银行、消费者、硬件商等多个维度剖析移动支付江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在2010年到2015年间,POS终端的年增速始终在4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这一增速骤降至7.5%。 恐龙不会想到,灭绝它的不是出现了更庞大的生物,而是因为气候的骤变。 我们也可能很难想到,从海贝到金属再到纸币,流传了千年的实物货币有一天竟然可能消失。 在现金时代,曾被视为“银行业最有用的发明”的ATM机,如今在一些银行的仓库中正在落灰;曾被视为时髦的刷卡方式,只在大型商超中出现的POS设备,身价也从数千元跌至百元;如今,扫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消费付款的主流,扫码枪、小白盒成为商超的标配。 从现金到刷卡再到扫码、闪付等一系列支付习惯的变化,牵动着背后一连串硬件设备制造商的沉浮。 ATM发展断崖式下跌 人民银行指出,人民币现金是最基础最广泛使用的支付工具之一。不过,当前支付工具体系已经形成现金、银行卡、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并存格局,许多农村都已经普及扫码支付。 1987年, ATM首次被引入中国。到1999年,全国ATM保有量约3万台,仍属于十分稀罕的设备。直到2004年,市场对自助现金设备需求的爆发,ATM厂商炙手可热。2007年,以广电运通、御银股份为代表的ATM厂商相继上市。 伴随着我国银行网点的扩张以及中小银行的发展,尽管ATM行业价格竞争激烈,但规模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对冲作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ATM增长量从2016年出现断崖式下降,年增量从25.18万台跌至5.75万台,而2017年全年增长甚至仅有3.64万台,且主要增量在农村等地区。 国内最大的ATM厂商广电运通2017年年报亦显示,其ATM设备营收16.18亿元同比减少近30%,主要是市场需求缩减及价格下滑所致。 深圳一家ATM厂商员工李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当前移动支付对ATM厂商的冲击太大,公司也在瞄准海外市场的需求,以及二三线城市的新增需求、银行网点升级改造以及部分对公业务自动化处理的需求。但对于未来心里仍然没底。 这一市场的空间都已经十分有限。ATM新三板挂牌公司维珍创意2017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下降六成,净利润下降九成仅有303万元。“受移动支付冲击和影响,ATM机市场的发展停滞,极大影响了公司业务发展。” 一位国有大行技术部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银行多在进行网点转型,在上马一些综合功能的自主设备,但改造需求有限。 POS厂商小步快走 ATM主要作为提供现金的工具,而在消费端,信用卡成为银行布局的重点。 1985年中国银行广东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但其使用远没有今天方便,当时的信用卡是离线交易,银行核定单笔交易限额,更多是实力和身份的象征。随着2001年中国银联成立后,统一制定我国银行卡标准、建设跨行清算体系和成立首单业务的银联商务,拓展金融POS终端布放,才促进了POS终端的快速发展。 也是在这一年,国内最早专业从事POS终端生产的企业深圳百富、新国都等相继成立。 一位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资深市场人士倪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信用卡在中国发行已经超过30年,但刷卡交易量在整体消费中占比都很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在2010年到2015年间,POS终端的年增速始终在4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这一增速骤降至7.5%。 倪明表示,这是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扫码支付可以替代大部分刷卡交易的场景。不过在扫码支付刚出现的2013年,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到一个小小的二维码能带来多大的改变。 倪明指出,早期刷卡交易的金额较大。银行为了吸引用户消费,围绕信用卡推出了多种积分和刷卡五折等优惠活动。“信用卡消费带有明显的营销属性,其实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铺垫。” 扫码带来的新机遇 一张打印的二维码贴纸几乎不要钱,一张贴有二维码的亚克力立牌仅10元钱。 倪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早期支付宝、微信等推广时,都会向商家赠送贴纸、亚克力立牌乃至百元的扫码枪。正是由于支付门槛的大幅降低,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扫码方式渗透进菜场、街头巷尾,取代了小额支付场景中的现金需求,随后渗透到部分刷卡交易的场景,对传统POS产生冲击,这便出现了2016年POS设备销量骤降的现象。 央行支付体系运营报告显示,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增长212%;2014年增速170%;2015年增速160%。 “支付设备的普及跟着市场需求走,而且硬件需要在规模中降低成本。”倪明表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移动支付开始带来设备厂商新的更迭。 老牌POS厂商迅速升级设备,相继推出集刷卡、扫码以及NFC非接支付等多功能的智能POS终端,联迪商用和拉卡拉等还给POS终端配备液晶显示屏,将会员、权益等服务结合。POS厂商避免了像ATM厂商那样陷入行业衰减的泥潭。2016年,POS机数量增速又上升至27.12%。 扫码移动支付让更多的企业看到了机会。2014年,参与建立中国二维码标准“汉信码”的王越,将二维码读取技术从商品条形码转移到支付条码方面,创办了意锐新创。意锐新创COO关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正是看到当年扫码支付的发展空间选择转型。关恒介绍,目前由于扫码支付的普遍应用,公司结合学校、医院、停车场、公交、餐饮等消费场景推出被扫式小白盒,在许多商家的收银台占据一席之地。“小白盒的售价在200元-300元,而综合型智能POS终端多在800元乃至千元,所以小白盒可以成为小商户的选择。” 由于二维码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人民银行在2017年末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要求自2018年4月1日起,静态条码支付每日累计交易金额不超过500元。用户出示付款码被扫的模式安全性相对更高,这意味着多数商家都有升级扫码设备的需求。 易观分析指出,移动支付在向线下普及、覆盖各大消费场景的同时,中小微商户在个人使用习惯倒逼下对于支付终端设备的需求猛增,受设备改造成本和价格的影响,轻质化终端将快速打开局面,而一体化智能终端在中高端市场上将占据一席之地。 倪明介绍,当前生物识别技术如刷脸在支付领域也有所应用,但设备成本尚在万元左右,这一方式的推广或许不会像手机支付这样快。而关恒表示,在一些自助消费场景中,许多支付可以线上完成而不再依赖设备。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美年大健康被前员工曝光,称其用早已死亡的医生,违规签发医检报告。对此,美年大健康今日发布通告称,遭遇有组织黑公关,已向公安机关报案。7月30日,美年健康一字跌停,收报19.53元/股,总市值610亿。 7月26日,美年健康发布业绩快报: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4.90亿元同比增长57.6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8%,增长近10倍。2017年美年健康收购慈铭体检72.22%股权,收购完成后,美年健康占据最大的民营体检市场份额。 此前,不少分析师给出美年健康“推荐买入”评级,太平洋给出40元/股目标价,中金公司给出27.5元/股目标价。查阅wind基金中报,29家基金持有1.9亿股,持有市值目前大概是37亿。 疫苗事件之后,又一家医疗公司飞出黑天鹅?美年健康被前员工曝出丑闻,主营业务为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业务。公司声明称遭遇有组织黑公关,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美年健康被爆用冒牌医生坑客户 昨晚一篇自媒体文《美年大健康:如果人死了,你就只能挣一次钱了》在朋友圈刷屏,作者自称是广州美年富海门诊部的前员工,工作了四年。 里面提到,2018年1月中旬,该员工听到业务员说一个客人体检后报告没事,但人已经在医院里确诊癌症晚期并全身抗散,转到中山医的肿瘤医院,化疗放疗都不能做了,体检4天后已经入院治疗。 该员工偷偷去查这件事,还联系了客人,拍了病历回来。 该员工调查显示,客户的在广州美年富海门诊部彩超体检结果显示没事!而当患者去其他公立医院的时候,得到的结果却是癌症的噩耗! 随后该员工调查负责体检的医生,得知这医生早在2017年3月患重疾走了,而美年用她的名字给无证医生上岗用。 “上岗医护用的是别人的名字,随便谁都可以上岗了,这钱好赚,因为根本不需要签名,不需要负责任,除了彩超,我还看了其他科室,署的名字好几个我都认识,但不是本人上岗,有一个医生叫卢珊,但我从来没有见她下分院科室帮客人体检过,做体检的医生不是她,是其他人。珠江新城分院的乳腺彩超居然是鲁民强做的,他是男的,美年,乳腺彩超都是女医生做的,它连一个可以挂名的女的有证医生都没有啊?我被我看到的惊呆了。”该前员工称。 另外,员工称:CT,MR,胶囊胃镜 ,这些都是有不同程度辐射的医疗设备,没有执业许可。这些都是有不同程度辐射设备的操作者都不是署名者!都是无证人员在操作这些专业的医疗设备! 美年健康紧急回应: 遭遇有组织黑公关 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美年大健康声明称,近日,我们关注到有网络和自媒体恶意传播有关美年大健康的不实信息,经查,广州美年富海门诊部有限公司离职员工谭翠连女士因劳动纠纷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工作了4年的A股上市体检机构说跟我不是劳动关系》等文章,并联络自媒体“包不同”发布《美年大健康:如果人死了,你就只能挣一次钱了!》的严重失实报道。美年大健康已就此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将配合司法机关依法打击。 公司股价跌停 公募基金重仓 截至基金君发稿,上述文章阅读量已经高达“10W+”,而股价今日一早就跌停,收报19.53元/股,总市值610亿。 据悉,美年健康是一家以健康体检为核心,集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于一体的专业体检和医疗服务集团,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个人健康大数据平台。公司拥有“美年大健康”、“慈铭体检”、“慈铭奥亚”、“美兆体检”等多个健康体检品牌。 美年健康7月26日发布2018年上半年业绩快报,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4.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6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8%,增长近10倍。 美年健康解释称,此次公司利润大涨得益于利好政策落地、健康消费升级、健康体检市场需求井喷的大环境。在此背景下,2018年上半年,公司规模持续扩大,在巩固和发展团检市场的同时,拓展了个检业务;并推出了基因检测、肿瘤早筛、冠脉核磁、肝超等高端体检新产品,产品结构优化,盈利增长点增加。 美年健康的研报显示,不少分析师给出“推荐买入”评级,太平洋给出40元/股目标价,中金公司给出27.5元/股目标价。 而公司一季报显示,社保基金跟公募基金都有重仓。 查阅wind基金中报,29家基金持有18,986.21万股,持有市值目前大概是37亿。 全国知名“美年大健康” 医生疑似为“冒充”? 基金君搜索到,早在6月份,湖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有过报道: 因在湖南业务扩张过快,工作人员需求量激增,竟开始向社会招收大量不具备从医资质的人员,从事体检诊断等工作。记者随后在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的长沙远大一路分店、定王台分院卧底调查...误诊、错诊不断是有原因的。 芒果都市记者查询后发现,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核磁属于特殊设备,上岗医生除了需要医师资格证、执业资格证外,还需要取得MRI技术员上岗证。然而,该名正在核磁共振机器前,帮市民做体检的这名医生刘某,直言不讳的告诉记者,自己并无上岗资质,而且科室内的几个人都没有从业证照。 在体检中心内,这名正在给市民做核磁共振的女医生,年龄只有22岁,她告诉记者,其科室当中,7个人里有5人都已无证上岗。 经过查证,该科室内的5名工作人员确无医疗资质。 而在记者卧底调查的四天时间内,记者所在的销售群里,每天都有市民因体检结果出错、或明显违反常理,而前来讨要说法,对于这样的情况,负责售后的销售人员,全部都采用了统一的回复模板来应对。 随后记者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目前长沙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经介入此事的调查当中。 而今天美年健康又曝出体检问题,事情真相如何?基金君将持续关注。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7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了越蕃商务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支付业务许可申请信息公告。 公告显示,越蕃商务拟申请的支付业务为互联网支付业务以及移动电话支付业务,拟申请支付业务覆盖范围为全国。 该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实缴1亿元,主要出资人为World First Asia Limited,持有越蕃商务100%的股权。 公告还称,经过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检验,越蕃商务申请的支付业务技术设施符合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设施的相关要求。 这意味着,英国顶级外汇金融公司World First的全资子公司越蕃商务,很可能会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许可被叫停三年后,国内第一家大型外资支付机构。 外资支付机构入场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自去年底的第六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只有非银行机构从事支付服务尚未开放,其他领域已经全部开放;下一步需要快字当头,推进电子支付领域的对外开放;全面开放不是局部开放,个别环节开放,而是全方位多维度开放;全面开放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 今年3月21日,央行官网发布2018年第7号公告,放开了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准入限制,明确了外资和内资机构须遵守相同规定,实现统一的准入标准与监管要求。 该公告称,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程序受理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申请,欢迎和鼓励外资机构参与中国支付服务市场的发展与竞争,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 5月2日,人民银行对外披露已收到World First关于申请支付业务许可的来函。 此外,同样在5月2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全面投产,延长系统对外服务时间,全面覆盖全球各时区的金融市场,支持当日结算。这在客观上也有助于国内外支付机构开拓跨境支付业务。 World First什么来头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World First并非媒体所称的“中国第一家外资支付机构”。在此之前,已有两家法资第三方支付机构,艾登瑞德和索迪斯万通,于2013年成功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 不过这两家法资企业的支付牌照业务范围较小,业务类型均为预付卡发行和受理。 其中,艾登瑞德(即雅高卡)的业务覆盖范围是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四川省;索迪斯万通(即索迪斯卡)业务覆盖范围仅在上海市。 不过此后,艾登瑞德被资和信收购,法国雅高退出中国。据中国支付网2017年10月消息,资和信有可能即将出售艾登瑞德全部股权,但目前尚无更新进展公布。 对于上述两家法资企业,曾有接近监管的人士向媒体透露,“这是特批的,这跟现在完全放开,还是不一样的。” 这样一来,如果World First顺利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将成为中国首家大型外资第三方支付机构。 据公开资料显示,World First于2004年成立于伦敦,是英国第三大外币兑换公司,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均持有相应金融牌照,主营业务包括国际汇款、外汇期权交易、国际电商平台收款及结汇等,现任董事长大卫·克莱门蒂爵士曾为前英格兰银行副行长。 事实上,World First的业务触角早在2010年就进入中国,主要提供B2C和B2B跨境支付服务。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旗下的World Account,给境内卖家提供不同区域的本地账户;比如在美国的美元账户,在英国的英镑账户,在欧洲的欧元账户,同时提供换汇服务,在手续费上具有一定优惠。目前,World Account可以开设英镑、美元、欧元、加拿大元、澳元及新西兰元6个币种的收款账户。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用“提供跨境支付服务的外汇公司”来形容World First更为贴切,而这也是该公司明显区别于国内支付机构的地方。 而据World First中国内地和香港区总经理黄伟强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的表述,World First已经看到了中国B2C跨境电商中的支付业务饱和,未来将把关注点着重放在正在高速增长的B2B市场中。 据埃森哲(159.42, -2.60, -1.60%)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跨境B2B交易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 在黄伟强看来,各国国内都有一些很大的本土机构,但World First想要做的是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目前,World Firs t合作的电商平台包括亚马逊(1779.22, -38.05, -2.09%)、沃尔玛(88.88, 0.75,0.85%)、乐天、eBay、新蛋、东南亚电商Lazada、法国电商Cdiscount和Priceminister等。 但就算拿到央行牌照,World First在中国开展业务也需要面临一些要求。 目前,World First主要做的是帮助中国卖家向欧美地区销售商品,但买卖是双向的,即使World First顺利拿到牌照,在中国境内实现双向的付汇和收汇,但依据央行对外汇限额的相关要求,单笔交易金额不得超过等值5万美元,这对主要瞄准B端的World First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蠢蠢欲动的国际玩家 说到国际第三方支付,就不得不提与World First属于同业的美国支付巨头PayPal。 与主瞄准跨境业务的World First相比,PayPal的影响力更大,业务范围更广。从PayPal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之中,也可以看出国际玩家在中国支付行业中所处的位置。 据PayPal相关负责人此前对媒体的说法,多年以来,PayPal一直在争取中国的支付牌照,早在2011年就向中国人民银行递交了申请,2014年和2017年再次递交申请;今年3月央行发文后,PayPal表示将继续为申请中国牌照做准备。 与World First所面临的情况一样,国内的支付市场已经被阿里巴巴(184.82, -4.60, -2.43%)旗下的支付宝和腾讯微信旗下的财付通牢牢占据,国内第三方支付这块肥肉虽大,但90%的业务都被两大巨头垄断,剩下的个位数份额,还要跟20多家国内支付牌照持有者拼抢厮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PayPal的中国业务,也主要着眼于为跨境电商卖家服务的跨境支付。 从这个角度来说,PayPal和World First才是真正的竞争者。双方眼下正在做的,都是在一分钟内,帮助中国卖家将商品卖给外国买家。在此之前,中国卖家要想拿到外国买家支付的货款,需要通过银行的各种审批,并展示其营业年限、营业执照、盈利状况,还要求中国卖家在其账户内提供储蓄金、保证金等,但在Pay Pal和World First存在的场景下,交易双方在1分钟之内就可以把这些麻烦事搞定。 曾有PayPal的业务负责人向媒体表示,“虽然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在扩展海外业务,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国内的消费者海外购买提供支付服务。实际上PayPal为全球超过1800万的商户提供支付解决方案也恰巧能够弥补他们目前在海外发展存在的不足。” 从眼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程度来看,PayPal耕耘地比World First更深一点。 无法在中国国内经营支付业务,那就与本土公司进行合作。2017年7月27日,PayPal与百度(251.4,-3.69, -1.45%)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中国消费者将可以在中国境内通过百度钱包,在PayPal的国际商户中进行购物和付款。而在世界范围内,PayPal已经与Facebook(171.06, -3.83, -2.19%)、Google、阿里巴巴、百度、银联、万事达卡(197.87, -5.07, -2.50%)、VISA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欲通过各大平台的流量来增加PayPal的用户数。 但没有国内监管机构的监管核查,国内用户通过PayPal进行交易仍然存在风险。 此前有媒体报道,PayPal曾遭到中国外贸企业组团起诉,起因就是PayPal经常无理撤走中国外贸卖家的资金。比如,国外买家在收到货品后以“未收到货”名义申诉,而PayPal则以卖家违反“买家信用卡的注册地址与寄送地址一致”为由,将货款退给买家。而通常情况下,在交易时卖家无法得知买家的信用卡注册地址,也就无从判断买家的收货地址和信用卡地址是否一致。 由于PayPal对于买家认证这样的前端风险控制存在漏洞,这导致了大量的国际网络诈骗的发生。但是,在卖家遭遇恶意欺诈行为的时候,PayPal却习惯性的用简单方式进行裁定,损害了中国卖家的正当利益。据不完全统计,PayPal每年从中国外贸卖家账户冻结、撤款的资金在1亿美元以上。 是机遇更是挑战 对于外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入华的前景,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周平曾分析称,“PayPal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跨境支付平台,相比而言,PayPal覆盖面广,起步较早,比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国际化水平高很多。在中国国内,PayPal依旧以2B业务为主,为传统外贸企业所使用。国内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支付业务,并没有太多机会。” 如今,World First、PayPal等外国支付机构想要从支付宝、财付通手中夺得个人消费者的份额并不容易,尤其是外国机构在中国市场还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下,这一点,苹果(189.91, -1.07, -0.56%)公司的Apple Pay已经证明。 但从跨境支付角度的发力,国际支付机构还大有可为,但这也需要在抓紧时间的情况下,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毕竟支付宝、财付通也已出海,实力不容小觑。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提出 Dual AI 战略,同时宣布商业落地,微软小冰开始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在科幻电影中,导演们经常会设定拥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角色,这大概也是绝大多数人心目中未来机器人应该有的样子。而在目前众多的人工智能平台中,微软小冰可能是距离该目标最近的一个。 作诗、唱歌、陪人聊天,即便客观层面上小冰做的依旧并不完美,比如你和她聊天的时候,总会收到一些无厘头的回复,但她正在一步步向着人们理想中的人工智能靠近。 7 月 26 日,微软在北京召开了第六代微软小冰年度发布会,不仅小冰团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博士也亲自来到现场为其「站台」。 提出 Dual AI 战略,完成商业落地 第六代微软小冰年度发布会是小冰为数不多在微软总部大厦之外场地举办的发布会,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此次发布会的重要性。 与国内很多其它同样在做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发的厂商有所不同,微软小冰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没有提「平台」这个概念。去年六月份,在与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的对话中,他也曾提到,「我们更愿意将小冰成为体系,而非平台。」 时隔一年之后,微软在第六代微软小冰年度发布会上释放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提出 Dual AI 战略。某种角度上来看,这也意味着至少现在来看,微软对于其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 具体来讲,Dual AI 战略的具体实施将会由三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微软提供小冰的整体框架能力,去帮助合作伙伴平台的自有 AI;微软小冰作为该合作平台的辅助 AI,融入该平台生态;微软通过技术、产品与运营,围绕该合作平台的差异化特点,推出合作的应用和产品。 简单来讲,Dual AI 战略的整体思路并非以自身为核心去打造一个新的人工智能生态,而是通过输出技术的路径,去融入到其它已有的 AI 平台中。换句话说,微软想要做的是去中心化。 在我们看来,在国内各家人工智能平台已经逐渐开始走向成熟的今天,微软的做法显然更容易让小冰实现商业落地,这同时也将帮助它更加快速地走向成熟。 按照发布会上发布会上公布的信息,目前微软小冰已经与网易、小米米家生态链、腾讯以及华为四家厂商达成了合作。 内容上,其与网易云音乐合作推出了小冰电台,并且帮助网易云音乐打造了两个专属 AI 人物(多多与西西)此外,微软与网易新闻客户端合作带来了读新闻小冰,已于两个月前突破 1000 万次新闻阅读评论。 包括儿童故事、音乐等多个领域的深度提高、全双工语音技术的升级等,对 Yeelight 语音助手硬件产品中的小冰进行了大幅度更新。同时,发布会上微软宣布,小冰与小米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小爱同学将在未来进一步紧密合作。 继续加强与腾讯的合作,除已合作的 QQ 小冰之外,微软小冰已经开始为腾讯 BabyQ 提供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支持。就目前而言,微软与腾讯合作,为 QQ 小冰及 BabyQ 打造了超过 40 项平台专属技能。 另外,这次发布会上,微软首次对外公布其与华为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华为以及荣耀品牌手机在内,其都将内置微软小冰上线,所有升级至智能助手 8.2 版本及以上的用户都能体验到该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为已经荣耀手机上,小冰除了提供各平台通用的小冰产品体验外,还为特别推出了帮助用户记录信息等多个任务完成型产品技能(目前已经上线)。 上线全新共感模型 机器人与人类进行对话在今天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包括儿童早教机器人以及智能音箱在内的绝大多数智能硬件产品都可以实现。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此类产品依旧处于问答式交互,机器人答案的受限于已有的对话语料库。也就是说,其最终的交互内容其实还是来自于人类的设定。 所存在的局限性是,即便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也很难将世界上所有人的沟通习惯用语进行收录,最终反馈到用户体验上,也必然无法做到最好。 对此,在今天发布会上,微软宣布正式上线全新的共感模型,同时开始公测一种融合了文本、全双工语音与实时视觉的新感官,它融合了共感模型的对话引擎、全双工语音和实时视觉三个类别的全新感官。 而「共感模型」所要解决的,正是上边我们提到的这个问题。简单来讲,小冰可以自己创造回应,不需要从已有的对话语料库中检索而得,通过自创回应,小冰能够实现牵引对话向她所希望的方向进行,整个对话逻辑更加接近于人类。 提及创造,这次在发布会现场,微软谈到了其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微软认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学习人类并进行与人类质量水平相当的内容创造,是目前尚未被行业注意到的未来趋势。 而在这部分,正如文章开始我们讲到的,微软小冰已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诗歌和金融等领域的文本内容生成、歌曲及有声读物等领域的有声内容生成,以及电视电台节目和可交互式电台等串流内容领域的生成工作,并分别完成了不同程度的落地。 同时,发布会上微软也微软推出了第四版人工智能歌曲 DNN 模型。对比上一代模型,其能够进一步快速合成接近人类歌手演唱的歌曲。特别的是,该技术还能够完整吸收并复制特定人类歌手的演唱特质(比如嗓音、韵律等),使小冰具备代替原人类歌手完成新作品的创作的能力。 新形象与新路程 如果你之前对微软小冰有所了解,应该知道它是以现实中的人类作为形象的。现在,微软将小冰的外形替换为了全新的 3D 模型(如下图)。 在形象改变的背后,包括与网易、腾讯、小米生态链以及华为的合作,从这场发布会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信号是,微软小冰已经走过了初期基础技术积累阶段,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加速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落地,不仅可以帮助小冰更快速地完成数据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用户反馈,来更好地实现自我进化。 就目前看来,微软小冰在各个平台上所展现出的能力还是有些碎片化。但如果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一旦其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比拟人类的水平,小冰很有可能成为最先接近于人们理想中未来的机器人。 到那时,以往我们只能在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场景,也许将成为现实。而人工智能时代最终的几个赢家中,也一定会有微软。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2018年IPO审核形势的变化大大超出了市场判断,在审核节奏放缓和审核尺度大幅度收紧的背景下,投行IPO业务将面临着自2016年以来的新一轮轮动。 此消彼长,2016年末IPO发审节奏常态化的同时,并购重组被监管层所收紧,随后在2017年中段才逐步放松审核节奏。而2018年至今,并购重组的审核节奏和尺度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审核预期明确,因此市场也认为并购重组业务将成为投行业务的侧重点之一。 “对于投行核心业务来说,股权领域向来是两条腿走路,即IPO和并购重组。如果IPO的审核趋势变化很大的话,自然会倾斜更多资源在并购重组业务端。”华中地区一家券商投行部人士对于今年业务分析道。 不仅是投行业务在做权衡,对于众多受到IPO审核节奏变化影响的企业来说,是否应该转道并购重组也是今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在审核节奏、政策预期稳定的情况下,一些IPO“失意者”已经放弃了IPO转向了收购方,成为了并购重组的标的。 审核变奏 2018年并购重组和IPO审核节奏对比强烈,一边如海水,一边如火焰。 节奏变化激烈的自然是IPO,2018年前七月共有137家企业上会,共有71家企业成功通过发审会,IPO审核通过率为51.8%。作为对比,2017年全年IPO审核通过率为77.87%。 IPO审核节奏的变化对于众多企业及中介机构来说始料未及,尤其是2018年前3个月,发审通过率骤降的同时发审频次也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截至7月31日,2018年的前7月内共有152家企业告别IPO,这也创下了IPO有史以来企业撤回材料的记录,众多企业不得不告别IPO之旅。 另一个股权的重要市场,并购重组却与IPO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 2018年截至7月31日,并购重组委共审核66起重组申请,其中,36起获无条件通过,20起获有条件通过,7起未获通过,3起取消审核。66家A股公司的重组方案上会,其中54家获批,整体过会率85%。与此同时,2018年前七月上市公司披露重组预案及停牌拟披露重大事项的公司同比增加。 “目前并购重组的通过率要远远高于IPO,从去年中段并购重组恢复审核节奏以来,市场整体都趋于稳定。”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的人士7月31日认为。 另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统计了2018年前七个月,并购重组新增预案以及并购重组的审核节奏。根据数据显示,除了2月份受春节假期的因素审核数量和新增预案数量都较少之外,其余六个月均保持了审核节奏和新增预案数量的稳定。具体来看,单月审核和新增预案均保持在7-10家左右。 “并购重组市场这样的节奏很好,不要突然特别快或者审核暂停,稳定的审核节奏对于市场来说很重要,市场需要明确的政策预期。”前述北京地区券商人士认为。 选择的十字路口 IPO和并购重组的审核节奏有了差异,企业也就面临着再一次的选择。 通常来说,国内的企业家都有一个IPO的情结,在IPO审核节奏通畅的情况下,相较被其他公司并购,IPO是企业实控人或者创始团队的不二选择。 但2018年的实际情况是,IPO不仅审核从严,在排队和现场检查层面,很多企业就已经开始掉队,2018年创纪录的有超过150家企业撤材料便是最好的注脚。 无缘IPO,究竟是重新筹备二次报材料,还是成为并购重组标的被上市公司并购,企业到了要做选择的时候。 “我们会同企业进行判断,如果走不通IPO这条路的话,能否走并购重组的通道。毕竟从今年的形势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IPO审核都会十分严格,不达标的企业很难说等一段时间就可以再次冲击IPO。因此,从股东和企业规划的角度不如并购重组。”一位招商证券的人士7月31日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另一方面,从买方市场看,众多被否以及撤回材料的企业直接丰富了并购重组标的市场。 “由于借壳早在2016年底就收紧了,因此众多撤材料的IPO企业更多的选择可能是被并购,从企业的情况看,可能不符合目前IPO的标准,但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并购标的。实际上,大多数能够排队IPO的企业,企业质量还是不错的,除了一些监管层不鼓励的行业,剩下的企业也丰富了目前并购重组市场的选择。”华东地区一家上市公司旗下并购基金的投资经理7月31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证监会也在政策层面对企业选择IPO还是并购重组进行了一定的引导。 2018年2月,证监会发布了相关政策表示,如企业在申报IPO被否决后拟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在监管时将区分交易类型,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 具体而言,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俗称借壳上市),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对于不构成重组上市的其他交易,证监会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重点关注IPO被否的具体原因及整改情况、相关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与IPO申报时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及原因等情况。 “也就是说,企业可以更早地规划并购重组事宜,而不是像以往,IPO 被否之后,并购重组是剩下的被动选择。”一位华泰证券的资深保代7月30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除了少数一些在短期内可以解决问题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开始给予并购重组更多的关注度,就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的情况来看,本届发审委被否的企业尚未有一家重新报会,而主动撤回材料的企业也鲜有短期内重新冲刺IPO的案例。 新三板并购悸动 IPO还是被并购的选择题也传递到了新三板挂牌企业这一2017年IPO审核常态化以来最大拟IPO群体处,与非上市企业不同的是,众多新三板企业更加迅速地做出了选择,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新三板IPO被否或撤回材料的情形中,被上市公司并购重新成为这些企业的首选。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中赟国际(834695)、深港环保(836054)、龙铁纵横(837706)、联创种业(430625)、狼和医疗(836795)、康泽药业(831397)等6家新三板公司撤回或终止IPO选择被并购,还有更多的企业在筹划和谈判的过程中。 “2017年IPO发审加速,很多原本已经做好被并购准备的新三板公司都反悔了,都独立去IPO,2018年审核节奏从严,这些企业又回流到新三板市场,很多企业家在经历过一回IPO之后吃到了很多教训,这时候被上市公司并购成为了最优选,并购重组的主动权也从拟IPO企业手里到了并购方手中。”前述华泰联合人士表示。 “对很多新三板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阶段并不适合去IPO,在某些领域做得不错,但是企业体量、盈利能力包括市场前景都不足以支撑企业去IPO,但作为并购重组标的来说,这样的企业是很多上市公司产业链整合的首选对象,在IPO冷却下来之后,新三板市场扮演更多的还是并购重组的标的池,而非拟IPO企业的培育板。”前述招商证券人士分析道。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担忧“病不起”的人,买的最多的却是寿险;担忧“老无所养”的人,买了看上去收益很高理财险……保险套路在多方利益捆绑之下,深之又深。 保险产品繁冗复杂,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选错保险的经历,其中不乏教授、精算师等业内人士。 对此,保险调查组成员采访数名,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保险消费者,以及反复对比不同保险产品之间的差别,试图撩开“化了妆”的保险。 本报道共分为六个章节: 套路一:“出了事赔付,不出事返本” 套路二:产品不断“升级”为了谁 套路三:年金收益“化浓妆”,看似20%实则2% 套路四:“组合计划”实为捆绑又贵又不好卖的产品 套路五:重疾病种玩拆分,保障的要么罕见要么重复 套路六:保额共享,合理吗? 那些年跌过的坑 生完二胎的李云(化名)考虑为小孩买份重疾险,按照保险销售人员的建议,买了某“少儿终身寿险+重疾险”产品组合,最终却因不堪保费重负而退保,改选更便宜的重疾险产品。 路瑶(化名),给全家人买了保险,但对比发现,为什么自己买的保险比现在互联网上的产品保额低,价格还贵一倍?找出保单一看,发现全是储蓄型的。 张芬买了一款市场上热销的低价重疾险,但她一位保险经纪朋友表示,这份保险在疾病数量看起来多,但实际上拆分严重,如“小面积烧伤”、“小面积面部烧伤”、“面部重建手术”等同一病种出现几次;保险责任看起来全面,实则“疯牛病”、“象皮肿”这类罕见疾病充数;更令人担忧的是,保单看起来包括了高发疾病如“脑中风”,但理赔条件太严苛。张芬吓得一身冷汗,这样的保单退还是不退? 7月29日,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精算学系主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教授郑苏晋在一次公开讲话中坦言,“大病保险我也买了不少,事实上我有时候也跟风、也没大看明白,也挺盲目的,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做精算的,就能够很明白,买的也比较糊涂。” 连保险精算的专业人士都犯糊涂的保险,普通人摸不头脑实属正常。国内的到底有多复杂?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哪些套路不得不防?券商中国记者对“保险局中局”展开调查。 套路一:“出了事赔付,不出事返本” 很早就建立了保险意识的路瑶,几年前给全家人买了保险,但随着近年互联网保险测算的出现,路瑶越对比越疑惑,为什么自己买的保险比现在互联网上的产品保额低,价格还贵一倍?路瑶找出保单一看,发现奥秘就在“返本”上。 比如2012年买的国寿康宁,这款路瑶心中的“重大疾病保险”,其实还包含了身故责任、到70岁返还保费的返本功能,贵就贵在这里。 虽然是“一分钱一分货”,但是令路瑶无奈的是,自己70岁之后收到返还的保费,已经被通胀蚕食得所剩无几,意义并不大;但年轻时候重大疾病的保额却是远远不够的。 重疾险创始人马里优斯·巴纳德说:“人们需要重疾保险的原因不但是因为人们将会死亡,更是因为人们要活下去。” 好好活下去才是更重要的。带身故、带返本的重疾保险,即便具有一定储蓄和传承功能,实际上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一位精算师介绍,返还型保险的保费可以理解为“保险总保费=A(风险保费)+B(附加费用)+C(储蓄保费)”,其中,A风险保费和索赔频率、案均赔款有关系;B附加费用是保险公司的运营费用,包括代理人佣金等成本;C储蓄保费是保户以一个固定利率(一般2.5%左右)储存在保险公司的钱。 绝大多数返还型保险,是用客户数十年的“C储蓄保费”的复利来支付“A风险保费”和“B附加费用”,用在“C储蓄保费”费用比例远远超过”A风险保费”,因此单位保费中的风险保障含量很低。 如果说“返还”造成保险“便宜”是一种假象,那么包含身故责任的重疾保险,则是实实在在拉高了保费。 7月29日,中国财富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中国人身保险产品研究报告》,报告对2017年市场上3700多个在售主流产品等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分析。以终身重疾险为例,报告对三家大公司A、B、C包含身故和不含身故的重大疾病险千元保额费率分别做了测算,含身故的千元保额费率是30.1元、25.51元、30.7元,无身故的产品千元保额分别是19.6元、19.7元、18.56元。 结果显示,包含身故责任的终身重大疾病保险的保费,比不含身故责任的终身重大疾病保险保费高出近50%。 对于很多人而言,并不知道有一个选项是购买不包含身故的重疾,可以将保费降低三分之一。 在基础保障都没有做足的情况下,不少精算师建议可以将疾病保险、寿险功能分开考虑,即先考虑重大疾病的补偿,等支付能力提高之后再另外购买寿险。 有人担心,分开购买意味着多出一份保费,会不会更贵?实际上很多终身重疾和终身寿险的产品组合里是共享保额,即只能获得一份理赔,而分开买则可以获得两份理赔,虽然多出了保费,但也多出了保额,仍然是“一分保费一分责任”。 “出了事赔付,不出事返本”,是打动很多人下单的原因。保险代理人吴华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这样设计的产品才好卖。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魏丽认为,建立保险是消费品的概念,才能把价格便宜下来。“我买保险我的身份是消费者,我的身份并不是投资者,既然是消费者,我们就要有一个正确的消费姿态。”她说。 套路二:产品不断“升级”为了谁 如果不是在中保协近期推出的“保险万事通”上查询个人保单,任璐自己也不知道这些年竟买了十几张保单,“身价”达到千万元。 作为一名普通工薪族,任璐是怎么买下这么多保单的? 就像整容会上瘾一样,买保险也会“上瘾”。任璐自己分类了一下保单,发现一部分纯粹是为了帮朋友冲业绩,抹不开面子拒绝朋友的请求;一部分是因为觉得以前买错了,新的好产品出现了,又不想因为退保产生损失,就干脆重新买了一份。 许多购买过保险的人也有类似经历。代理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过来问:我们保险公司产品升级了,价格更优惠,要不要看看?我们帮你诊断一下过去的保单,发现医疗通胀太厉害,保额又不够了,要不要加保? 为什么保险产品要不断“升级”?这背后的利益驱动是什么? 以寿险最大的代理人渠道为例。代理人渠道最大的特点是主动营销,一些在其他平台很难售出的产品会被放到这一渠道。在多重因素下,类似任璐这种“选错保险”、产品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比比皆是。 每年,保险公司会开发很多保险产品,产品库非常丰富。但就跟商店一样,不同的位置会呈现不同的产品:银保渠道主推理财产品,代理人渠道主推保障类产品。在销售旺季,保险公司会根据市场需求在一个渠道主推一两款产品,通过公司政策传导、内外部宣传、营销活动、资源倾斜、激励、业绩考核等多种方式推动这些热门产品销售。 在佣金标准上,不同类型的产品能给营销员带来的佣金收入差异甚大。利益驱使下,营销员渠道更有动力去销售公司主推的产品。 一般情况下,保险产品的佣金会在前3-5年支出,这种激励机制下,代理人更有动力来销售“升级”版产品。 券商中国记者从一份寿险公司给代理人的内训材料上看到,为了解决“大家的困惑”,也就是转化率低,客户找不到“现在必须要买“的理由,公司认为,“开发专属转化产品迫在眉睫”。由此公司制定产品升级计划的时候,考虑最多的事情,是让客户感到“必须现在购买”,而并非根据客户自身情况来销售。 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前营销员说,“销售最主要的精力是放在怎么让客户认同保险,推荐给客户愿意购买的保险。只要客户愿意购买保险,后面销售流程就比较简单。” 不过,代理人到底是从公司产品库优选产品,还是直接推销公司当期热推的产品?显然后者的佣金利益更大。 很多时候,这些升级产品“卸妆”之后,还是老条款老组合,换汤不换药的多,本质上差别不大;也有一些产品进行了复合需求的必要升级,比如升级后更加重视“轻症”,对轻症多次赔付,满足了投保者的切实需求。 套路三:年金收益“化浓妆”,看似20%实则2% 保障型产品的套路多样,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套路基本就一个——把原本不怎么高的收益率,通过花样设计做成产品后,呈现出收益率很高的样子。 这类长期储蓄型的保险产品,通常是利益演示很可观,但其实用IRR(内部收益率)计算出来的并不高。 例如,王先生为5岁的儿子买了一款少儿教育金保险,每年交保费17020元,连续交5年,一共交85100元。根据保险经纪介绍,这款教育金产品的返还情况如下: 小明5岁:保险犹豫期满后获得1702元,作为小明专用的教育金账户。 6至11岁:每年生日获得6000元。 12至17岁:每年生日获得4000元。 18至27岁:每年生日获得2000元。 28岁:生日时获得20000元。 由此,王先生儿子一共获得101702元的教育金返还。 对比所交的8.51万保费,获得10.1702万返还,算下来,资金增值率也就是收益率达到了19.5%之多。 殊不知,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8.51万获得10.1702万,这一数字上的冲击效果,其实是利用了时间和复利的累积效应。用IRR公式计算内部回报率,只有2.03%。 看起来收益率接近20%,其实年化下来只有2%多一点,这样的案例在长期保险理财产品中并非孤例。这种情况,在分红险上出现过,在如今的长期年金险上依然存在,各类教育金、养老年金产品,大多如此。 这也是让人认为保险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年金保险的定价利率最高为4.025%,保险公司设计产品时,给客户的可以保证的回报率顶多也就是这个上限。尽管保险公司在利益演示的案例中会,给出中高低三档不同利率下的客户收益情况,但是,超过预定利率的地方是不保证的。 从券商中国记者了解的情况看,只有为数不多的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在定价时采用了4.025%的这一最高数值。多数年金产品的定价利率在2.5%-3.5%之间。 之所以把产品设计得看似收益率很高,无非是保险公司想让产品更好卖。但是消费者必须明白,长期储蓄类型的保险,特点以及可以发挥的功能,是通过强制储蓄提供安全、长期、稳定回报,来服务于消费者的教育、养老和平滑收入等具体财务目的,但是其真实收益率并不高。 因此,消费者也要对养老金、教育金等产品的收益率有合理预期。在购买年金保险之前,消费者最好先计算内部收益率(IRR),如果收益率在能接受的范围内再进行购买。 套路四:“组合计划”实为捆绑又贵又不好卖的产品? 生完二胎后,李云(化名)肩上的责任一下子大了起来,考虑给2岁的大宝买份重大疾病保险。在代理人的推荐下,她最终选择了一家大型寿险公司当时主推的少儿终身寿险及重疾险产品组合。 这份计划主险为终身寿险,却以“在售产品中重疾种类最多、多倍赔付、大病小病不用愁”等重疾相关需求为主打特色,重疾险作为附加险以组合形式销售。也就是说,投保人必须按照“终身寿险+附加少儿重疾基本+少儿豁免”的组合形式投保,在实际投保中,销售人员往往还会搭载少儿重疾陪护金、长期意外险等附加产品。 李云为孩子投保的组合保险计划基本保险金额为30万元,20年交,每年需交保费近1万元。虽然她觉得这份保险不便宜,但看到身边买这份保险的朋友很多,觉得跟着潮流买应该不会买错。 从未接触过保险的李云当时并不非常明确理解保单上“终身寿险”的含义,也不知道这份保险与自己的支付能力、和转移重大疾病风险的初衷是否一致。 直到两年后,李云了解到更多保费便宜、保障更高的重疾险后,她赫然发现手上的这份保单,支付保费最多的终身寿险部分并不能提供重疾保障,反而拉高了整体保单价格。 她希望先把小孩的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等基本保险做足,小孩的未来还很长,为小孩购买的终身寿险等将来有了支付能力再考虑。最终她办理了退保,承受数千元退保损失后,换成了单独保障重疾的保险。 从产品本身来说,终身寿险是一种重要的保障型寿险,是对冲身故对家庭带来重大财务冲击的必要工具,可以用于债务偿还、子女抚育和父母赡养等方面。但其一个重要特点是,身故才能获得保障。 一家主打保障型产品的险企总精算师表示,终身寿险两个作用,一个是强制长期储蓄,另外一个是保险早期身故保障的高杠杆加保险后期的财富传承。终身寿险的最合适客户群是有家庭责任的成年客户 对于李云而言,转移风险才是她为孩子投保的首要考虑,保险储蓄和传承不在她的计划之内,更不是才2岁的孩子最需要的保险。显然,保险销售员当初给她推销的产品不符合需求。 曾在该公司担任个险营销员的李辉(化名)不认为捆绑销售的方式有什么不对,他对好业务员的定义标准是,一般会尽力给客户将保障做全一点。“一旦发生意外又没做全保障的话,客户肯定会抱怨业务员的。”他说。 不过,组合保障搭配是否一定要选公司主推产品,还是可以到公司产品库去精选更优产品?这并不在他的既定思维内。这位营销员承认,“业务员对熟悉的客户可能会介绍合适的保险。但在没有客户的基础上,就是通过内部搞些电话资料,然后以产品升级的形式推销保险。” 大量的重疾保险被打包,然后通过各个销售渠道销售了出去。“组合计划”几乎是市面上主流的保险产品通行的做法。比如平安人寿的平安福、中国人寿的国寿福,太平洋“金佑人生”,均是采用终身寿险+重疾的模式。 组合保险计划优点是保障全面,缺点也很明显,价格高,产品复杂化,以至于投保者经常会为了转移大病风险,购买了寿险和意外险,甚至有人因超过了自身的支付能力,最后选择退保。 上述总精算师表示,一些保险公司之所以愿意这样打包热卖,很大原因是终身寿险难卖,重疾险相对好卖,这与一些啤酒商为了激励客户买啤酒,推出任意消费可加价换购漂亮的啤酒杯,是一个道理。 一位精算师表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主险为终身寿险可以提高件均保费,拉长赔付日期,有利于积累投资收益。对于客户来说,产品设计成终身形式有一个好处,就是身故后有返还。即便没有得重大疾病,身故时也可以得到一份赔付。因此对大人来说,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对于小孩子来说,用足杠杆才是最关键的。 “儿童重疾可以单独买,好多公司都有现成的。将其打包在一起就是个噱头。”上述总精算师表示。 此类打包的保险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中长期储蓄和重疾保障目标,但对于客户来说,资金使用效率相较单一重疾险更低。实际上也很少有人能算清楚,孩子十多年后上大学的时候究竟需要多少钱? 套路五:重疾病种玩拆分,保障的要么罕见要么重复? 张芬买了一款市场上热销的“高性价比”重疾险,保100种重疾,50种轻症,额外赔付5次,价格非常亲民,在市场上属中低价格。 但她一位保险经纪朋友表示,这份保险在疾病数量看起来多,但实际上拆分严重,如“小面积烧伤”、“小面积面部烧伤”、“面部重建手术”等同一病种出现几次;保险责任看起来全面,实则用“疯牛病”、“象皮肿”这类罕见疾病充数。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保单对脑部的保障,不包括严重癫痫;对高发疾病如“脑中风”,看起来包括了,但理赔条件太严苛,肌力鉴定为2级才能理赔,要知道中风可是高发疾病,市场多为3级肌力理赔。 这款产品对于同种类型疾病轻症,或同一原因导致的疾病,做了“N选一”的免责处理,虽然可以理解此举是为了降低保费,但是同样地,责任也做了免除 听到这里,张芬陷入了纠结,重疾险合同专业术语繁多,套路防不胜防,这样的保单退还是不退?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市场上很普遍。为了在销售端不被比下去,近年各家保险公司竞相攀比疾病种类;为了拼价格,保险公司便将免责条款设置得苛刻,对重疾险的保险责任“偷工减料”。 2007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合作推出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统一了重疾险产品中最常见的25种疾病的定义。 也就是说,市场上的重疾险中只有25种的疾病定义是标准定义,其他疾病的定义由各保险公司自行制定。一些保险公司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在自行制定的重疾定义的时候,把重疾拆分以提高疾病数量,保障基本已被消灭的疾病,保障病种重复率高、缺项少项等问题。 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产品中,有6种重疾必保: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重大器官移植,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终末期肾病。其余则由保险公司自行配置,大多采用行业协会的重疾标准定义加上本公司自己定义的疾病。 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的重疾产品,其重疾保障范围大约在6种到120种之间,平均水平为60种。重疾险是不是保障疾病数量越多越好?答案是不一定。 因为从发生率来看,25种标准重疾已经占到重疾发生率的95%左右,额外再增加的病种对发生率影响不大。 套路六:保额共享,合理吗? 寿险保30万、重疾保30万、意外保30万的经典保险组合,你以为分别保30万?很可能是一共保30万。 凌女士日前发现,自己买的一个保障很全的保险产品,只在赔付了一个重大疾病的责任后,就宣告了保单失效,这让她颇为不解。“当时解释这个产品贵时说保障很多,但是为什么只赔了一个就结束了,我多交的保费哪儿去了?” 凌女士的案例,反映出保险产品的一个普遍问题——保额共享。这个是什么意思? 消费者找各家保险公司代理人渠道购买的,通常会是一个保险保障计划,是“主险+附加险”的组合形式。比如,主险是寿险,附加险是重疾险、意外险,分别交纳一定保费,对应一定保额。但是,一旦主合同的寿险赔付后,保单便终止,消费者也不再享有附加险的保障;而附加的重疾险或意外险赔付后,附加合同终止,但主险可能还会有效,但是主险的保额往往会扣减附加险已经赔付的部分。这就是主险和附加险共享保额。 我们从案例入手具体来说。 32岁张先生为自己购买了一份平安福保险保障计划,保额30万元,覆盖寿险、重疾、意外责任的长期保单,交费20年,年保费是9940.58元 这份保险合同由一个主险附加三个长险构成,主险为平安福,附加的是平安福重疾、长期意外、豁免C加强版。其中,主险平安福保障责任是身故,保障期间终身,交费20年,基本保额30万元,保费为5550元;附加平安福重疾保障终身、交费20年、基本保额29万元、保费2842元;附加长期意外保险期间为40年、交费20年、基本保额30万、保费1500元;附加豁免C加强版保障20年、交费19年、保费48.58元。这份保险合同的首期保费合计9940.58元。 有了这个保险合同,张先生以为,得了重疾保险公司会赔给29万,将来身故了保险公司还会赔30万。真实情况呢? 假如张先生身故(非意外导致),则根据这份保障合同,保障身故的是主险,因此主险赔付30万,随之主险合同终止。同时,附加险中的重疾、意外、保费豁免保障,都是针对张先生身故前提供的,因此可以断定,张先生身故后,这些附加保障也失效,也就是附加险随主险合同终止。 这种情况下,在这份保障身故、重疾、意外等责任的保障合同之下,张先生只获得了身故赔付,也就是30万。 换一种假设。若张先生不幸罹患重大疾病,且这个重大疾病在保障范围内,则这时作为附加险的平安福重疾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给付张先生重疾保险金29万,这个附加险合同终止。这时,主险合同呢? 这份附加重疾条款相关规定为,“我们给付重大疾病保险金后,本附加合同终止,主险合同基本保险金额按给付的重大疾病保险金等额减少;主险合同的各项保险责任及保险单上载明的现金价值按减少后的基本保险金额确定。当主险合同基本保险金额减少至零时,主险合同终止。” 也就是说,重疾理赔后,只是重疾保障终止,主险合同终止与否,要看主险保额减去重疾保额之后的结果是否为零,如果是零,则主险随之终止;如果不是零,则主险还有效。 具体到张先生的案例来看,保障计划中的主险基本保额是30万,罹患重疾后获得的29万保额,二者相减等于1万。也就是说,张先生的主险寿险还有效,只不过,此时的保额已经不再是30万,而是只剩1万。他若患了重疾,之后再身故,最终保险公司只会赔付他29万重疾保险金,加上1万的身故理赔金,一共30万。 而如果张先生的保险合同中,附加重疾的保额是30万,那么主险将同时终止,因为主险保额30万与已经给付的重疾保险金30万相减,等于零。 也就是说,这里的主险寿险和附加重疾险,虽然都写着保额30万和29万,但事实上是共同占用了保障额度30万,也就是主险和附加险共享保额。而非张先生认为的,寿险和重疾分别保障30万和29万。 共享保额的案例,不仅只出现在平安福一款产品身上,国寿福、太平洋金佑人身都有类此条款。保险公司不直接说,附加险随主险终止而终止,或者主险随附加险终止而终止,不过有保险公司明确写明了这些。比如,附加险的保障随主险终止而终止,而不管附加险是否已经给付保额。 比如,券商中国记者看到一份由重大疾病主险+附加意外险组成的保险合同,主险和附加险保额都是20万。这份合同规定,附加合同效力终止的情况中包括“主合同效力终止”。一旦被保险人罹患重疾获得主险的保险金后,这份保单附加的意外险也同时失效,尽管还没“用到”,尽管也对附加意外险交了保费。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了这份保险,想要把“主险和附加险”都用到,只有意外身故才行,只有意外身故,才会获得20万+20万=40万的保险金。 “保障的责任里还有寿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险、疾病终末期,我还没用到啊,为什么就终止了?” 共享保额,合理吗?券商中国记者咨询了多位寿险精算师,他们的解释大致有几类原因。一是,这张保单虽然是有多个保障责任,但是其实是一个产品,为了合规要求,以主险+附加险的形式呈现。而一个产品的意思也就是说,赔付了,保单权益用了,保障就结束了;二是,这份保单是基于一种发生率设计的,也就是赔付一个责任;当然,也可以按照赔付各项责任进行设计,这样的话,发生率就是另外一种,会很高,保费也随之更高。 但是,在普通的消费者看来很难理解的是,明明除主险的保费外,还交了附加险等的保费,每一项保障责任都交了保费,为什么只能赔付一个? 对于共享保额,保险公司常见的解释是,组合内各项保险的保费会更便宜,分开买会更贵。然而,到底有没有便宜,便宜了多少?背后的精算数据到底如何?消费者无法辨识,导致产品定价不透明,消费者和市场无法监督。 事实上,组合在一起的主险、附加险并共占保额的保险产品,比单独购买主险和附加险,到底便宜多少?以张先生的例子来说。32岁的他,若单独购买同一家险企的终身寿险,保额30万,交费20年,则年保费为6870元,比组合中的5550元贵1320元。单独购买保额29万的终身重疾,交费20年,年保费2842元,与组合中附加重疾价格一致。 可以发现,张先生单独购买比组合购买确实贵1320元,但是,分别购买主险寿险和附加的重疾险,是分别获得了身故和重疾各自30万元和29万元保障,而组合购买只是一共获得30万保障。两者性质并不一样,张先生通过购买组合产品,看似少花了1000多,其实保障被砍掉了一半,但他很难感知到。 结束语:改变正在出现 担忧“病不起”的人,买的最多的却是寿险;担忧“老无所养”的人,买了看上去收益很高理财险……保险套路在多方利益捆绑之下,深之又深。 不过,随着监管新政对理财型产品规模实施约束、鼓励开发保障含量更高的产品,一些突出的问题正在改善。 2017年以来,越来越多保险公司直接将重疾产品作为主险销售,减少了搭售行为。此外,调查显示,定期寿险的费率自2017年来出现明显下降。保险产品更加接近消费品,理财和储蓄的属性正在弱化。随着更多套路被识破,“保险姓保”终有一天会到来。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P2P行业正在经历最大洗牌潮,大量平台清退、倒闭。 而在这波浪潮的背后,平台、资金、从业者、投资人,居然都开始往数字货币领域迁徙。 市面上的几个量化投资团队称,他们都接到过P2P平台的咨询,号称手里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亿的资金,是否可以代为炒币,并在3个月内翻倍。 “很多平台的资金链快断裂了,就想再博一把,从数字货币市场赚到钱,填补窟窿。”某量化投资团队负责人钱冰称。 一场铤而走险的危险游戏,正在上演…… 01 危险游戏 “给你60个亿,你拿去数字货币的二级市场炒吧。”1个月前,钱冰遇到了这么一个神秘人物。 对方开口要给60个亿,而钱冰操作过的最大的资金量,不过10亿。 海量资金从天而降,钱冰颇为心动。 他甚至开始策划,怎么用60亿资金在数字货币领域,打一次“索罗斯战役”。 而他设计的战略方案,就是到期货市场做多,再拉高币价;去期货市场做空,再砸低币价。 “60亿,足够操纵比特币的价格。”钱冰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反复验算,发现这件事情,确实可干。 无非就是当年股票市场的经典套路。但这件事最大的风险是,是否有更大的资金量,和他博弈。 “如果我的对手盘有更大的资金量,风险会很高,但如果有大量的资金跟单,则可能加快赚钱的速度。”钱冰称,如果真的开打,将极为精彩,这会成为数字货币史上的经典战争。 “半年内,60个亿翻一倍,我觉得并不难。”钱冰经过多方计算,发现这门生意,亏的可能性并不高。 但神秘人却并不准备给钱冰留那么多时间。对方开出的时间,只有“3个月”,甚至是“越快越好”。 钱冰开始谨慎,并追问资金的来源。“我觉得对方很着急,并不像资金大鳄,有慢悠悠挣钱的心态。” 百般盘问,神秘人才承认,其实他来自一个P2P平台,现在平台出现了几十亿的资金漏洞,“最多还能撑3个月,如果补不上漏洞,平台就会暴雷”。 也就是说,他们准备用投资人的钱,最后进行“生死一博”。 “如果平台在资金操作的时候暴雷,公安部门介入、追查资金的去向时,我可能就会牵涉其中。”钱冰想了很多规避风险的方案,但是,每一步棋,都是险着。 他前前后后犹豫了两周,却突然在新闻上看到了这个平台。 它已经暴雷,投资人在集体维权。 钱冰庆幸自己没有接这个烫手山芋,但他却发现,大量的P2P资金,正在试图进入数字货币领域。 很多大胆的量化团队,已接受了P2P的资金。 “有几亿的,也有几十亿的,金额都不小。”钱冰称,他身边就有一个同行,接受了5个亿的资金,并在4个月内,拿到了70%的收益。 这一单生意,就几乎让他财务自由。 用钱冰的话说,这叫“一单吃一辈子”。 在P2P行业的集体暴雷潮之下,大量平台试图用这种方式再博一把,如果赚到了钱,平台可以继续滚下去,如果亏了,就顺势暴雷跑路。 多位量化投资团队的创始人透露,目前进入数字货币领域的P2P资金,保守估计有数百亿。 “这,可能是最近数字货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一个原因。”钱冰称。 最后一博,说得壮烈,但其实是一个铤而走险的危险游戏。 投资人的钱,被放进这个高危的赌场,作为P2P的最终筹码。 02 转舵迁徙 除了P2P平台主动将钱挪移到数字货币市场之外,大量的散户投资人,也开始转移战场。 最近暴雷的平台,大多利率较高,风险较大。 也就是说,愿意使用这种平台的用户,风险偏好往往较高。 而这群人和炒币者的基因,天然吻合度极高。 这些平台倒闭之后,投资人开始寻找新的标的。 数字货币,正在成为他们下一个征战之地。 投资人何叶最近将P2P中的上百万资金提了出来,投入了数字货币领域。 “我按照7:3的比例,配置了比特币和以太币。”何叶称,刚买完,他就遇到了比特币的一波大涨。 “赚钱的速度和利率,肯定要远远高于P2P。”他表示。 数据显示,6月份,网贷行业资金净流出为112.7亿元。 以银谷在线和民贷天下为例。银谷在线自今年以来,资金净流出的趋势就一发不可收拾,3月份资金净流出约为16亿元。 民贷天下虽然没有资金流出,但是对比5月,6月份净流入资金出现断崖式下跌。 有数据公司做了一个调查,30%的投资者表示,还会继续投资网贷,但要等监管下来之后。 而另外20%的投资者表示,不再计划投资网贷,而是转向数字货币领域。 按照这个比例,仅在6月,就至少有22亿的资金,流入了数字货币领域。 此外,从业者也在逃离网贷行业,批量转型。 “之前朋友圈里做P2P的,现在不是去做区块链,就是去炒币了。”某网贷平台商务称,以前在朋友圈能看到很多网贷新闻,而现在看到的,大多是区块链新闻。 “从今年年初开始,就不断有区块链或者数字货币的公司打电话,邀请我去面试。”某互金平台运营人员说。 网贷行业的运营和市场人员,备受区块链行业的热捧。 “行业都有理财属性,在运营和市场推广方面,都有共通之处,所以我们都在网贷行业挖人。”某区块链公司的HR称,他们已定向挖了几个高管过来。 网贷行业,正在成为区块链行业最大的人才储备库。 “最近离职潮非常明显,近3成的网贷从业者,加入了数字货币领域。”专注互金行业的猎头Lisa称。 另一方面,很多已经离场的P2P公司,也大张旗鼓进入数字货币领域。 “很多P2P公司都是温州炒房团或者土豪老板做的。他们清退P2P之后,就开始进场炒币或者投资了。”某P2P平台创始人称。 可见,P2P的从业者、平台、资金,都开始集体往数字货币转向。 03 路在何方? 任何资金,都会往高收益处流动。 从P2P往数字货币,金钱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迁徙。 而整个行业,正陷入资产荒。 A股下行,港股不景,银行收益又低,对于投资人来说,投资的渠道实在有限。 如果中美 贸易战进一步发酵,人们的避险情绪,无疑会进一步加剧。 去年8月份,朝核危机进一步升级后,大批韩国财团涌入数字货币市场。 当时,以太币价格在两周内被拉升了67%,价格直逼300美元。 2016年6月,英国通过脱欧公投,正式脱离欧盟。 当日比特币价格大涨25%,达到714美元。 部分人士认为,比特币在该轮上涨中,有类似黄金的避险性。英国脱欧所带来的金融市场不确定性,使得人们选择了比特币。 虽然数字货币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避险资产,但这并不能证明从网贷转型过去,就是明智的选择。 “可能是出了虎穴,又入了狼坑。”钱冰称,“需要交很多学费,才能进入这个行业。” 这个领域的潜规则和操作极为复杂,一般的小白用户,面对是一片更血腥的战场。 而进入数字货币领域的P2P土豪团们,也可能成为新一茬的“韭菜”。 “这些人玩不转币圈,进来肯定会被割得干干净净。”一位帮助P2P老板进入数字货币领域的币圈老人称,在这片利益的江湖里,P2P老板们实在是太稚嫩了。 对于这些贸然进入的资金,数字货币市场并没有展现友好和欢迎,而是准备用降维攻击,进行残忍收割。 回头来看网贷行业,也并非哀鸿遍野。 行业的兴衰变化是历史必然,有人离开,也有人留下。 “在这一波雷潮过后,剩下的都是精英。”有从业者如是说。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近期,债券市场上“定期违约”的债券数量又有所增加。在爆发危机之前,发行主体往往陆续发行多期债券,而其违约情况也可提前预知。 7月16日,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城建”)发行的“15中城建MTN001”未能按期足额支付利息,构成实质性违约。自2014年以来,中城建旗下的9只债券已发生15次违约,其中2016年违约5次、2017年违约8次、2018年违约2次,涉及债券余额合计为161.5亿元。 而在发生第15次债券违约后,7月30日,中城建发布其关于多笔债券违约的涉诉情况公告。中城建称,由于“15中城建MTN”未能按时兑付2018年度利息及“11中城建MTN001”、“12中城建MTN001”等债券未能按时兑付本息或利息,目前已有多家机构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中城建披露的59起债券涉诉情况来看,共涉及金融机构39家,合计涉诉金额为76.461亿元。在涉及的39家金融机构中,共有银行21家,涉诉金额为39.5亿元;保险公司7家,涉诉金额为7.65亿元;基金公司5家,涉诉金额为8.3亿元;信托公司3家,涉诉金额为15.2亿元;证券公司3家,涉诉金额为5.811亿元。从单笔涉诉金额来看,兴业信托的12亿元本金数额最大。 对于上述诉讼,中城建表示,诉讼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并对集团设法解决债券问题产生负面影响。集团仍在积极解决,但因控股股权纠纷,公司融资渠道受限,影响企业经营。目前集团正在对现有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希望能够尽快恢复流动性。 早在2016年8月份,中城建集团发布公告称,中冶投资已完成对中城建51%股权的协议收购,股权转让协议已正式生效,工商变更正在办理中。而在今年2月份,中城建表示,公司原股东中城科技与中冶投资就该部分股权的有效性及合法性产生纠纷。因中冶投资至今仍未能向中城科技支付任何转让对价,中城科技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中城建同时表示,自2016年8月份由,中冶投资控股至今,集团开始出现债务违约,企业经营退步,此期间的责任应由北京中冶承担。 对于债券违约的后续处置安排,中城建表示,第一承认债务,第二正在积极想办法解决债务,将尽最大努力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公司将继续与股东保持沟通,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股东增资、股东借款、股东担保等方式筹集偿债资金。同时,公司也在谋求按照法律程序主动出售部分资产用于偿还债务。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