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多事之秋,让ofo更难熬的是,这个雪上加霜的寒冬。 1月10日,凤凰自行车起诉ofo拖欠货款有了新进展,即法院依法扣除ofo运营主体东峡大通2806万元存款。另一边,至今仍有1000万人等待退押金。当线上退押迟迟未果,数千名用户于12月17日集结在ofo总部--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用实际行动催还押金后,如何平复这股不满与焦虑的退押金大潮,成为ofo的当务之急。 此前ofo创始人戴威曾坦陈“钱”路渺茫,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按ofo的用户量大致估算,押金池里本应有约30亿元。”ofo原高层人士钟飞告诉记者,而今ofo的现实是,押金池已经见底了。 在用户线下聚集退还押金事件发生10天后,截至12月27日中午,线上排队等待退款的用户已经排到1354万人。以最低价99元估算,ofo将需退回13.5亿用户押金。在押金池见底的情况下,这笔不小的数目如何还? 挪用用户押金填补资金缺口的既成事实,而这笔巨款去向了哪里?缘何成为无底洞……一系列关于押金的质问,才是ofo再难回避的现实命题。 记者日前前往ofo总部进行线下押金退还登记,在前台处遇到的ofo一名在职员工称,“现在ofo的日营收能达到几千万,运行一切正常,正在探索新的退款方式。”他说,不愿意排队的用户未来或可以选择用滴滴打折券抵扣押金。 记者向ofo官方求证,并未得到回复。 只是12月19日,戴威发布内部信并强调,“希望每一位ofo人都能认同并坚定信念,为欠着的每一分钱负责。”但如何“负责”,远未明确。 将手伸向“押金池” 早在2017年末,关于“摩拜单车与ofo挪用用户押金60亿来填补资金缺口”的消息便被曝出,尽管两家公司随即辟谣,但这一事件却成功地将“押金”推至公众视野的中心。 对于所有共享单车企业而言,收取押金的初衷,是为了保证与用户的租赁合同和交易能够正常且顺利进行,而押金本质上则是用户交纳的用于增强自身信用的款项,可以视为质押担保。这也是不少交易过程中常用的信用风险缓释手段。 但用户与ofo的合约生效后,后者之于前者的押金,既不拥有所有权,更不能像其他货币一样私自交易使用。 2017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企业对用户收取押金、预付资金的,应严格区分企业自有资金和用户押金、预付资金,在企业注册地开立用户押金、预付资金专用账户,实施专款专用,接受交通、金融等主管部门监管,防控用户资金风险。” “很多企业都不会用在银行建立第三方监管的资金托管账户或专用账户来保存用户押金。”钟飞紧接着说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共享单车企业都在挪用用户押金。” 仅从ofo方面的公开资料来看,2017年4月,ofo曾与中信银行签署战略协议,据协议显示,二者合作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押金监管、支付结算、授信支持、联名接待合一卡、市场营销等。换言之,中信将作为第三方在托管ofo用户的押金。但钟飞告诉记者,“用户押金一直存放在ofo的自持账户中。”这不免为其将手伸向用户押金池提供了诸多可能。 针对存储用户押金的账户所属,截至发稿前,记者多次求证,ofo方面均未做出回应。 据悉,在决定挪用用户押金之前,ofo高层曾多次开会表态“坚决不可行”。然而,这份坚决在资金链危机面前,也只是扛了不到半年,“提议就被默许了。”钟飞回忆,从2016年10月开始,ofo的资金便出了问题,为了渡过难关,公司财务部门曾向戴威提出“先挪用部分押金,等后面融到资金再补上”的建议。 “我第一次看到戴威发那么大的火,(他)把所有人都臭骂了一顿,还告诉财务,用户的押金坚决不能动。”钟飞指出,那时ofo还对用户押金给予严格保障。然而,2017年春节刚过,在资金和市场的双重高压下,戴威动摇了。 这是ofo第一次动用用户押金,“在公司高层的默许下,o-fo动用了10%的用户押金。”按照当时的用户体量,以及大部分为学生用户(免押金),钟飞说“10%的押金”大概在200-300万,数目还不算大。 记者就钟飞透露的时间节点,与ofo方面进行询问,未得到回应。但回看彼时的共享单车市场,正处于盲目扩张寻求溢价估值的阶段,竞争者都在烧钱投放,而折损率高、人力运营维修成本高等,让不少像ofo这样的重资产创业企业陷入“入不敷出”的死循环中。 “ofo本身并没有赢利点。”此前记者采访DCCI研究院院长刘兴亮时,他曾直指ofo的致命问题。而这也在ofo全员大会上,得到戴威的承认。 戴威坦陈自己决策失误,ofo仅通过骑行收费的模式既不盈利,也找不到快速变现的办法。 钟飞告诉记者,共享单车平台想要生存下去,要么有外来资本源源不断地输血,要么就像摩拜单车那样被美团接手,“背靠大树好乘凉”。 “摩拜的用户押金最高时约有90亿,它敢免押金,因为后面有美团为它买单,但ofo没人给钱。”记者就钟飞的观点向摩拜方面求证,对此虽未得到回应,但从美团点评公开的《2018年中期报告》中可知,2018年4月,摩拜的用户押金总额为81.3亿元。美团接手摩拜后,也顺理成章地接手了其中涉及的押金返还问题,而ofo就不一样了。 离开ofo打算再创业的钟飞深知一个道理,资本都是逐利且冷血的,特别是在ofo运营出现问题时,他们的资金理所当然变成了沉没成本。“在不可预知的风险下,资本压根不会对迟迟难以产生收益的ofo存有耐心。” 加之经济观察报此前便报道过,戴威对于企业重组或并购的态度是十分拒绝的,他坚持谋求独立发展。“钱途”上不见资本伸手相救,ofo只能将目光继续投向数额巨大的用户押金。 “押金=负债” “原本计划后续资金一经进入,第一时间补上之前挪用用户押金的窟窿。”钟飞挠了挠头说,“机器一旦运行起来就很难停下,何况这还烧的是用户押金。” 事实也确实如此,ofo优先考虑的“自保”是,保证企业在竞争中依然能快速运转,资金链不能断,继续挪用押金,直至见底。 钟飞并不回避谈及押金问题,他认为ofo为了“活下去”,才将规则抛之脑后,“最终选择了与同业一样的做法。”在他看来,挪用押金不仅在共享单车领域是事实,甚至成为了像途歌所在的共享汽车,及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中的常态化问题。 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ofo目前在全国共计投放了1500万辆车,一辆车的成本600元(早期价格更低,后面因轮胎和车架等完善,成本价提高),造车成本共计约90亿元。还不包括宣传、员工工资、运维等多方面费用。而据此前《财新》报道,ofo单月成本高达2.5亿元。如此高的运营成本,再加上没有可持续的资金汇入,挪用押金早已成为共享单车行业心照不宣的规则。 回归ofo,当它将手伸向用户押金时,反倒忽略了一个问题:当用户想要解除合约,不再使用ofo提供的骑行服务时,不论是此前执行的用户协议,还是在经济常识或法律规定内,押金作为用户的个人资产,理应当即退还。依照会计学原理来看,用户押金实质上是ofo的负债。 谈及押金,上述 ofo在职员工直截了当地回应,“ofo从没有动用用户押金,挪用押金需要负刑事责任的。”显然,ofo十分清楚用户押金是负债,动不得。这也是为何ofo早期还在为保障用户押金摇旗呐喊。 不过,钟飞透露,由于监管层面对用户押金的滞留期既没有法律规定,也没有行业共识,使得用户押金的资金池一直不受控,即使会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债务隐患,却难以抵挡其成为ofo们得以生存下去的隐藏发动机。 当ofo因押金难退成为众矢之的时,记者向ofo方面再次就押金欠款规模予以确认,虽未获得任何回应,但隐患确实有目共睹。 从目前来看,ofo挪用的用户押金,不仅用于了日常铺量扩张烧钱,还有大部分用于支付或者延期支付了供应商货款。不止押金“消失”了 曾经的资本宠儿,意气风发时搬入俯瞰中关村的理想国际大厦,再到如今裁员风波不断、资金链断裂成事实后沦为“押金难退”的风暴眼。对于ofo而言,从其熠熠生辉到令人唏嘘不已,也不过三年,足可谓“三年河东,三年河西。” 实际上,ofo的崩坏迹象早已显露。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天眼查平台的公开资料中看到,ofo自成立以来,其主体公司东峡大通至少被9家公司起诉,多涉及广告合同、采购合同、运输业务和房租租赁等商业纠纷,此外还有近30起诉讼关于劳动合同等个人纠纷。 作为ofo供应链合作伙伴之一的某公司创始人杰伟告诉记者,他的公司是自2016年底开始与ofo合作的,最终却因拖欠货款问题两次与ofo对簿公堂。“2017年末第一次起诉后,ofo方面希望和解,并支付了部分货款800万,并承诺年后会给最后一笔200万。” 让杰伟想不到的是,2018年后ofo就再也给不出钱了,“只能再起诉,等待法院强制执行。”杰伟透露,他的公司与ofo关联的钱款数额虽然最少,却是第一个进行起诉的,“ofo方面比较慌乱,进行押金挤兑。” 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过程中,杰伟还指出,在2017年起诉ofo之初,他们查封了ofo在中信银行的基本账户及招商银行和江苏银行在内的三个账户,“当时就已经没钱了,在2018年后,ofo从阿里方面得来一笔借款,急着让我们解封了基本账户。” 当深圳市顺丰综合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因为运输合同纠纷起诉ofo时,要求冻结东峡大通在招商银行天津分行鞍山西道支行账户存款1375.06万元的报道发出,上述ofo在职员工回应,“年底供应商催款很正常。”他表示问题不大,走正常程序,与用户一样,排队退款。 杰伟也抱有同样的疑问,“ofo的用户押金到底存在哪个账户上?” 透过杰伟的讲述可见,因拖欠供应商货款而进行钱款挤兑的ofo,采取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而钟飞告诉记者,ofo原本规划在资金进入时要弥补的是用户押金缺口,实际行动却大相径庭。 这一说法在上述ofo在职员工不经意的回答中得到印证。“近期ofo会有资方进入。一旦进来,可能会先解决员工工资问题。其他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不难看出,用户在等押金,供应商在催货款,而ofo员工则在愁工资,这一项项叠加起来,ofo方面根本给不出一个确数。 但可以明确的是,ofo未对押金进行托管,并自行支配了押金,针对这一行为,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了北京达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蔚律师,他直接指出,“由于押金的所有权属于用户,企业擅自挪用押金本身属于违法行为。” 但对上述提及的指导文件,林蔚表示,指导文件属于规范性文件,其规定是宣誓性规则,这类文件是不得设置行政处罚的,因此该文件本身不是判定企业违法处罚的依据。“企业挪用押金的动机和用途成为关键判定法律责任的关键。”他告诉记者,如果是出于主观恶意,为了侵占用户押金而挪用,这属于刑事犯罪;如果由于经营困难,为了经营好转而挪动押金,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用户的损失,也不能一概而论。针对ofo所面临的押金难返的情况,林蔚在采访中也强调,“不少行业企业出于维持经营的目的,都有在动用押金,但是它必须能还上,否则就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文中钟飞、杰伟为化名)...
近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融信托”)于1月9日发生法定代表人变更,由周道许变更为庞洪梅。 据悉,在庞洪梅之前,本将由沈易明担任华融信托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职务。而这也在华融信托2017年年报中有所披露。年报显示,经2017年第58 次临时董事会审议通过,同意推选沈易明董事担任华融信托董事会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免去其华融信托总经理职务。 事实上,在华融信托内部,沈易明此前也被看作是董事长一职最合适的人选。履历显示,沈易明历任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科员、副主任科员;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 理部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科长;北京银监局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处、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处、财务公司监管处科长、正科级干部、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副处级)、 财务公司监管处处长、党委宣传部部长(正处级);北京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 但在中国华融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落马之后,华融信托此前定好的接班人也不得不作出调整。2018年11月16日,银保监会核准庞洪梅华融信托董事、副董事长、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从外界披露的信息得知,庞洪梅有着丰富的信托公司任职经验,此前曾任云南信托投资银行总部董事总经理和平安信托副总经理。 有行业人士认为,在金融监管向纵深推进之时,成长于华融信托之外的庞洪梅敢于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帮助公司走出低谷扭转形象,但其面临的压力也不容忽视。 官网资料显示,华融信托是一家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重组新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于2008年5月19日设立的。公司注册地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注册资本30.36亿元,中国华融为大股东,其他股东包括:长城人寿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华策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凯迪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恒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最近四年来,华融信托法人却频繁变更。记者注意到,从2015年至今,华融信托累计变更了4位法人,分别是隋运生、袁护平、周道许、庞洪梅。 截至2017年末,华融信托管理信托资产规模为3221亿元,新增项目主要投向了金融机构,在资产分布中占比高达42.49%,其新增资产在68家信托公司中排名第16位。但是,由于参与的多项信托计划涉及违约,2018年上半年,华融信托的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5.54亿元降至1.57亿元,下降71.7%。2017年全年,华融信托实现净利润8.97亿元,同比减少5.43%。...
1月11日,国内第一座运用3D打印技术一次成型的景观桥在上海桃浦中央绿地落成。据悉,该桥长15.25米,宽3.8米,高1.2米,由高分子材料仅用35天制作完成,使用寿命达30年。图为负责该桥梁建造的龙门架复合3D打印机。图为3D打印桥横截面的展示模型。图为3D打印桥亮相桃浦中央绿地。图为3D打印桥整体安装。...
上交所网站首页披露的一则监管通报,曝光了上市公司*ST毅达(维权)(600610.SH)的违规情形。 根据上述监管通报,信达证券通过司法裁定强制划转方式取得*ST毅达2.6亿股股份后,*ST毅达未配合其办理信息披露事宜,且2019年1月7日,上交所不能联系到公司负责信息披露具体经办人员,也未能联系到新任董事长。且迄今为止,上交所上未能取得与公司的有效信息披露联系。 上交所表示,上述情况性质严重,已告知信达证券可自行通过相关指定媒体披露其权益变动报告书。 晚间公司四位独立董事更是集体发布公告,说明了无法与公司取得联系的原因: 并提示公司股票存在重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 *ST毅达实际上此前就是一家非常有“故事”的公司。2018年,公司就曾因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遭证监会处罚,而据其此前披露的财报,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居然为0,这在上市公司中实属罕见。 不过,在相关消息曝光后,*ST毅达股价今日早盘似乎还未受到任何不利影响,一度强势涨停,午后则直线跳水,收盘至跌停。 被上交所点名:信息披露义务人借钱借成了股东,公司却未配合及时披露▲▲▲ 上交所官网在首页披露的一则监管通报,曝光了上市公司*ST毅达(600610.SH)的违规情形。 上述通报指,信达证券通过司法裁定强制划转股份的方式取得*ST毅达2.6亿股股份后,*ST毅达未配合其办理信息披露事宜,且2019年1月7日,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发现,不能联系到公司负责信息披露具体经办人员,也未能取得公司新任董事长张培的联系方式。迄今,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未能取得与公司的有效信息披露联系。 上交所特别指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广大投资者据以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ST毅达未建立与上交所的有效信息披露联系,不能及时披露可能对公司股价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这一情况性质严重,可能对投资者决策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基于此,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已告知信达证券可自行通过相关指定媒体披露其权益变动报告书。同时,于1月10日向公司发出监管工作函,要求公司及其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职,在10个交易日内尽快建立与上交所的有效信息披露联系,督促公司如实说明其内部治理和生产经营状况。 上交所提示,目前,*ST毅达因2017年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其股票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如公司2018年财务会计报告继续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其股票将在2018年年报披露后暂停上市。 在向*ST毅达下发的监管工作函中,上交所要求*ST毅达: A、董事长张培作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尽快建立与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的有效联系。于1月17日前,接受监管谈话。 B、公司董事会应当尽快指定一名董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代行董事会秘书职责,并在三个月内聘任具有任职资格的董事会秘书和证券事务代表。 C、公司全体独立董事应当认真履职,关注公司信息披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公司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核实并通报有关问题,督促公司董事长尽快建立与上交所的有效信息披露联系,并于1月17日前接受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监管谈话。 D、公司董事会应当认真核实未能与上交所建立有效信息披露联系的实际情况,查实责任人予以严肃问责,并制定保证与上交所建立稳定信息披露联系的具体措施。 上交所表示,对公司及有关责任人可能存在的重大违规行为,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将及时启动纪律处分程序进行严肃追责,并提请证监会予以核查。 不过,在上述信息曝光后,*ST毅达股价早间未受到不利影响,一度强势涨停。然而,午后股价开始直线跳水,收盘至跌停。 而在此前,*ST毅达股价曾连续数日上涨。今年以来,8个交易日竟一度7天涨停,年内涨幅一度高达47.67%,即便跌停后,涨幅亦高达33.72%。 *ST毅达大有“故事”:曾虚增收入 2018年前三季营收为“0”▲▲▲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 *ST毅达实际上就是一家非常有“故事”的公司。 2018年,公司就曾因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遭证监会处罚。 2018年4月12日晚间,公司公告称,2018年4月11日收到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经查明,中毅达2015年第三季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7267万元,占当期披露的营业收入的50.24%,虚增利润总额1063.89万元,占当期披露的利润总额的81.35%。决定对中毅达给予警告,并处以50万元罚款,同时对林旭楠、任鸿虎、盛燕、吴邦兴等多名当事人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 2018年9月25日,公司发布对2017年报进行更正的公告,对之前发布的年报中的多项数据进行更正。 而据其此前披露的财报,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未产生任何收入,营业总收入一项居然为0,这即便放在A股历史长河中,也非常罕见。 上述数据甚至比之前被认为是“最穷上市公司”的*ST华泽(维权)(000693.SZ)还少,同期*ST华泽的营业收入为105.18万元。...
1月11日,上交所正式发布实施《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回购细则》)。同时,为落实《回购细则》的相关制度安排,上交所同步发布了修订后的股份回购相关公告格式指引。 增强约束机制 完善已回购股份出售制度 据上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已回购股份可以出售的制度安排,是市场和投资者比较关注、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各方看法不一。部分反馈意见及媒体报道担心该做法暗藏套利空间,会造成公司低买高卖,滋生操纵股价、炒股盈利等问题,由此认为已回购股份应当全部注销,不能出售。但也有不少意见认为,为了给回购打开制度空间,应该允许已回购股份在二级市场流通,但需进行特别说明和限制。还有意见认为,已回购股份不仅可以减持,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减持方式的多样性,增加如协议转让、定向转让等减持方式。 记者注意到,在具体制度设计上,上交所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市场操纵”“不当套利”等违法违规行为,已在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司通过二级市场出售已回购股份做出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具体包括持有期届满6个月、敏感信息窗口期不得减持、每日减持数量限制、减持价格申报限制及预披露等5项要求。 本次正式发布的《回购细则》,在征求意见稿已有限制的基础上,又新增4项减持约束措施,从多个维度作出更严格的约束:一是要求做到“有言在先”,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回购的股份,拟用于未来集中竞价出售的,公司必须在披露回购方案时就予以明确,否则此后不得再变更用于出售;二是将已回购股份减持前的持有期,由6个月延长至12个月;三是参照减持新规控制减持节奏,要求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数量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以减少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四是要求公司将减持所得的资金用于公司主营业务。 另外,记者了解到,公司实际上无法利用出售已回购股份操纵利润,此前市场的相关担忧可能是没必要的。因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股份回购、出售或注销应当作为权益的变动处理,不应当确认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公司出售已回购股份所得如果高于原回购成本的,其差额并不能计入当期损益,应当作为权益性交易计入资本公积。有了前述制度安排和约束,公司想通过出售已回购股份来操纵股价和套利并非易事。 强化特殊主体回购期间的减持限制和披露义务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董监高、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等特殊股东能否在回购期间减持,是否允许减持,也是市场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征求意见过程中,有反馈意见质疑回购制度可能成为掩护特定主体减持、“割韭菜”的工具,认为应扩大公司回购期间股份减持的受限主体范围,不应允许公司边回购其股东边减持。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若完全限制相关股东在所有回购情形的回购期间减持,不仅会打击公司回购股份的积极性,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其实,上交所在征求意见稿中为防止回购为大股东减持“抬轿子”,已经有所安排。首先,明确上市公司相关股东、董监高在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期间减持股份的,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和本所关于股份减持的相关规定;其次,公司因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而进行股份回购的,上述特定主体不得在回购期间减持本公司股份。 记者注意到,本次正式发布的《回购细则》从信息披露方面进一步强化特定股东减持的相关要求:一是公司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进行回购的,考虑到回购事项首次披露时即可能对股价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将对上述特定主体限制减持的时点前移至公司首次披露回购事项时;二是进一步强化包括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在回购期间的减持披露义务,要求公司在首次披露回购股份事项时,一并披露向董监高、控股股东、实控人、提议人、持股5%以上股东问询是否存在减持计划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回复充分提示减持风险。 规范已回购股份用途变更等 重要事项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征求意见中,有部分反馈意见指出,由于资本市场瞬息万变、外部环境不断变动,可能导致公司披露的回购用途发生重大变化,建议明确允许公司变更回购股份用途,增加灵活性。考虑到公司法修改决定将已回购股份的持有延长到3年,上市公司变更已回购股份用途确有客观需要,因此《回购细则》允许公司确有正当事由的,可以按规定对回购方案相关内容进行变更。同时,前期多家公司在回购方案中披露了多个回购用途,需要加强引导和监管,避免随意变更或者终止产生不利影响,规范公司的变更行为。 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已要求公司在回购方案中明确披露拟回购股份的数量或金额,并明确上下限、上限不得超出下限的1倍。本次正式发布的《回购细则》在此基础上,还增加变更回购股份用途的“负面清单”。具体包括:一是回购股份拟用于注销的,不得变更为其他用途;二是回购股份拟用于未来出售的,应当在一开始即予以明确并披露,否则不得出售。后续,上交所将在规则执行过程中,对公司变更或终止回购方案的行为予以重点关注和监管,发现存在不当行为的,及时纠正。...
摘要:这类已经暗雷却还在圈钱的平台把“不跑路、不清盘、不作为、不回款”演绎到了极致。雷潮期间,我们见过太多的套路,也曝光过不少玩套路的平台。行业中还存在一些平台,在大面积逾期之后不处理问题,也不着急玩收割套路,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正常发标,继续运营,不知情的投资人就会糊里糊涂继续投资。某种程度上,这类平台要比那些爆雷立案的平台对投资人的伤害更大,临死前还拉人入坑。今天我们就曝光几个这种平台,希望大家引以为戒。1、易通贷平台上线于2013年初,名气不小,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财大气粗,在推广方面几乎不计成本。(对外放高价羊毛)除了当年高价羊毛外,平台最出名的是与百度的合作,不仅有品牌推广、官网实名认证,还在百度金融里上线过产品。7月底,有投资人反馈提现无法到账,8月3日平台发公告表示逾期将在15个工作日内垫付。(8月3日公告部分内容)刚发完公告,新一轮投资返现活动就迫不及待地上线了,如下图:连续几个活动做到8月底,期间还搞了两场苏州和上海的线下投资人见面会。据投资人反馈,会后平台高管当场承诺逾期会在月底到账一部分,9月中旬彻底解决。然而8月30日,平台再次发公告,表示计划于12月26日开始提现恢复正常,直接把兑付日期拖到4个月后。(8月30日公告部分内容)此时已经有一些投资人失去耐心打算报警,但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给平台机会,最终选择等待。(第三方论坛投资人关于易通贷的回帖)当然平台这段时间也没放弃吸金,花样繁多的投资活动又持续到双十一。(易通贷活动)直到元旦每天还有不少人投资(不排除平台造假的情况):然而投资人的信任并没有换来理想的结果,苦熬了4个月之后,12月26日依然没有投资人收到钱,平台也没做任何解释。投资人忍无可忍,第二天聚集到平台维权。(维权现场)据投资人反馈,平台现场给出了两个方案,分36期兑付或者三折清债。(流出的兑付协议)平台连续5个月投资活动没断过,却没听说给投资人有明显的兑付,而现在该来的套路并没有缺席,很显然这都是预谋好的。投资人也坚定了报警信念,据悉,已经有上百投资人在当地公安局报案。在巨大的压力下,易通贷终于在元旦后发布公告表示暂停发标,并且目前已经启动了兑付工作,只是这样的行动来得晚了一些。二、花生投这个平台名气不大,曾鼓吹8家顶级风投投资。但可惜,不管是什么风投,都没有阻止花生投向雷区走去。6月底,平台遭遇了严重的挤兑风波,也出台了一系列挽救措施,但是手段却令人不敢恭维。首先限制了单个用户活期产品每日只能转出1万,平台每日额度只有200万,投资人根本抢不到额度。然后又将存量活期产品的资金强制转到锁定期产品灵活花生,声称锁定一个月后可以转出。另外7月初有投资人反馈说已到期的15天新手标也被强制转入到灵活花生,客服竟然回答是系统问题,这个理由太牵强。等到投资人把活期资金都转入灵活花生后,7月1日平台突然公告灵活花生到期每月只能转出20%,投资人欲哭无泪。然而这还没完,7月22日平台再次公告表示灵活花生即将下线,必须转入锁定期在10-18个月的新产品,主动转入有红包赠送。可笑的是,投资人反馈承诺的红包过了三个月都没到账。(第三方论坛投资人曝光)(投资人咨询客服)连红包都发不出来,可见平台有多缺钱。从花生投的几个方案来看,平台很不尊重投资人,各种方案为所欲为、朝令夕改。在一环扣一环的操作下,投资人的资金也被彻底锁死。11月,平台更新App,上线了债转市场,投资人最低可以5折转让。同时,多个QQ群、微信群里出现了4折收债的人。官方债转市场和外部暗盘共同收割投资人,平台真是煞费苦心。目前,花生投依然在运营,投资返现活动元旦还在进行。而且平台一直在以电话、短信等方式邀请投资人继续投资,大家千万不要上当去接盘了。三、有融网这个劣迹斑斑的平台我们之前曝光过,跟易通贷有点像,曾将逾期问题甩锅给银行系统,同时画了个2亿的大饼。7月26日平台承认问题宣布展期,9月17日公布了4种兑付方案。从债转物的价值来看,几乎相当于1折收割投资人,更可笑的是,有投资人发帖表示兑换的物品根本不发货,还有人表示发货商品和兑换商品不一致。期间平台还一直发标,做活动圈钱但没有任何回款,甚至还发生了平台设置虚假的7折标供投资人购买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发标行为直到9月26日才停止,此时距离平台承认问题已经过了两个月。如此恶劣的平台一般早就该立案了,希望有融网的投资人也能团结起来让骗子得到应有的惩罚。以上这类已经暗雷却还在圈钱的平台把“不跑路、不清盘、不作为、不回款”演绎到了极致。类似平台还有一些,比如爱贷网、抱财网等,大家投资前一定要详细了解平台状况,不要轻易进入这些暗雷平台的坑。另外还有一些平台,也出现了逾期情况,但是目前每天都有回款,平台还在艰难自救,比如钱盆网、短融网等。这类平台建议投资人也要谨慎。...
曾陷违规收取“砍头息”的拍拍贷,如今又被曝高息放贷。 中新经纬在聚投诉官网发现,近日有不少拍拍贷借款投诉称自己在拍拍贷的借款逾期后被平台催收,催收手段包括电信骚扰、恐吓、“爆通讯录”等。 此外,也有多位拍拍贷借款人向中新经纬反映,自己在向拍拍贷平台借款时发现,拍拍贷的实际还款年利率已超过60%,远超国家法律规定的36%红线,更远远高于其官网承诺的10%。 01 拍拍贷被曝借款年利率达60.79%截图来源:聚投诉官网 公开资料显示,拍拍贷是上海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p2p平台,主营网络借贷及金融信息服务。公司成立于2007年6月,总部位于国际金融中心上海。2017年11月10日,拍拍贷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其官网数据显示,平台累计成交金额为1480.37亿元人民币,累计借款笔数超过5000万。 中新经纬注意到,拍拍贷官网显示的借款年利率为10%,月利率为0.83%。但多位借款人反映,实际还款利率早已远超其承诺值。拍拍贷借款人耿先生还认为平台存在“误导借款人”的嫌疑,因为整个借款流程会收取各种不明来源和用途的手续费,还款明细极不透明。截图来源:拍拍贷官网 “我是2013年底开始陆续在拍拍贷借款的,那时候刚参加工作工资不高,需要借贷部分资金用于日常生活的周转。五年来已经在拍拍贷借款几十次了,每次的借款金额都是三五千元,每次大致盘算一下还款金额就操作借款了,几年来从来没有逾期过。但最近核算后才发现,近几次借款的金额只有6千元,但前后还款总额却已近两万元,平台的借款利率已经远超国家法律规定的24%,甚至超过36%红线。”耿先生告诉中新经纬。 根据耿先生提供的最新还款计划截图,其于2018年5月在拍拍贷平台借款5000元,分9期还款,前3期应还款额为794.41元,后6期应还款额为661.08元,总共应还款额为6349.71元,月利率为5.07%,年化利率高达60.79%。 另外一位拍拍贷借款人戴女士也向中新经纬表示,刘女士曾于2018年7月5日在拍拍贷借款(续借)20770元,如今已经还了12518.07元,但还款计划中却显示还有12483.46待还款项,加上166.11元的逾期手续费,年化利率高达48.28%。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有权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约定利率超过年利率36%,则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应当被认定无效,借款人有权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 02 高息放贷、砍头息等乱象死灰复燃 然而,中新经纬调查发现,拍拍贷的高息放贷现象并非个例,平安普惠、宜人贷、玖富等多家现金贷平台的还款利率都超过了36%,有些平台还采取“循环放贷”模式,许多借款人都表示欠的钱“越还越多了”。 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并实施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文称《通知》),禁止“砍头息”、“以贷养贷”、暴力催收、泄露个人信息等网贷乱象。 2018年7月1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协会针对行业内存在的“从借贷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以及设定高额逾期利息、滞纳金、罚息”等涉及收取“砍头息”的现象下发风险提示函,再次点名网贷乱象。 然而,多位借款人表示,即使在《通知》下发后,拍拍贷、宜人贷、平安普惠等多家平台仍在长时间内存在贷前收取“砍头息”的行为。 据耿先生介绍,五年来他每次在拍拍贷借款时,平台都会以各种理由收取近10%的“砍头息”,仅放款时扣去的“砍头息”就已近四千元。虽然最后一次借款时没有了“砍头息”,但前三期还款的金额要高于后面几期。罗女士告诉中新经纬,其2018年曾在平安普惠借款15000元,但实际到账仅14850元,但平台对于此次少放款150元的情况并未提前告知,也未在放款后作出合理解释。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合同法》第二百条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平台收取“砍头息”的行为显然违法。此外相关规定也指出,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无效,网贷平台不得采取各种名目导致借款人实际支付的利率超过36%。然而,据罗女士提供的其在宜人贷平台的借款记录,在一笔4.29万的借款中,仅信息服务及咨询费就超过8000元。 此外,2018年3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对互金领域债务催收行为作出具体规范,要求不得泄露债权人、债务人个人信息,不得频繁致电骚扰债务人,不得骚扰无关人员。但还是有多位借款人告诉中新经纬,自己被网贷平台威胁、恐吓、“爆通讯录”了,甚至有多位借款人因为“通讯录被爆”丢了工作。 “从2017年在拍拍贷借款以来,遭遇暴力催收已经是家常便饭,每次打过来电话都是恶狠狠的说一声‘快还钱’,要么就是打骚扰电话让我不得安宁。他们甚至爆了我的通讯录,给我父母、朋友打骚扰电话,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戴女士告诉中新经纬。 还有一位借款人向中新经纬表示,因为平台高息放贷,自己又“被套路”以贷养贷,已经被各个平台的催收电话“摧残”了好几个月,后来因为催收公司频繁骚扰办公室的领导和同事,自己还被迫辞职,因此丢了工作。 2018年对互联网行业而言是跌宕起伏、冰火交融的一年,在“泡沫挤出”的这一年里,行业面临着诞生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然而,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并未真正实现“行业出清”。高息放贷、砍头息、乱收费等行业乱象仍在“摧残”着被套路贷后的债务人,有人因此丢了性命,有人丢了工作,有人的生活从此不复安宁。在金融机构拥抱科技改革的同时,网贷行业仍有诸多灰色地带正等待着阳光的到来。...
...
深水财经自多渠道得到消息,2018年11月30日,玖富品牌部三名人员被经侦带走协助调查。其中包括玖富集团品牌部总监向某、一名商务经理、一名公关经理。 据了解,当日经侦人员将分别将上述三人单独约见,随后带走协查。根据可靠消息,上述三人涉嫌内部贪腐问题。根据玖富内部一名知情人员透露上述三人涉案总金额或超千万元人民币,但未获得更多证实。 深水财经就上述问题求证玖富集团公关部人士,对三人被带走消息得到该人士侧面确认,他表示三人被带走一事正处于内部保密状态,但涉案金额及具体案由等细节不清楚。 随后,深水财经查阅玖富集团官网,在玖富集团官网的高管介绍中,品牌总监向某的介绍已经被撤下,留下了一个空白位置。目前玖富集团高管此前玖富集团高管介绍 据此前官网介绍,品牌总监向某全面负责玖富集团品牌宣传、企业公关、市场营销、商务合作等业务。具有资深品牌营销专家,拥有十年整合营销、娱乐营销、媒介公关等管理经验,先后在Techweb、酷狗音乐等公司任职。 多个不同信源向深水财经表示,向某为玖富资历很老的员工,品牌部为其一手建立,部门内员工多为她亲自招聘。 据了解,此次三人被带走,因被玖富内部内控监察部门查到相关线索,后选择报警处理。而在上图的高管排位中,处于向某之后的唐卫则是内控监察部门主要负责人。 根据玖富公开介绍,唐卫现任综合办总经理兼内控总监,曾任职于西安市公安局,拥有十余年丰富的经济、刑事类案件侦破经验。于2014年加入玖富,全面负责集团内部稽查反腐、安全保卫及各项保障工作。曾先后担任区域总监、稽查部总监。 据一位涉案人员方面的律师称,12月6日,一位涉案人员家属曾到玖富集团求见品牌部直属领导,玖富集团副总裁、首席市场官CMO李治军,希望玖富方面出具谅解书减轻刑责。但据称李治军因避嫌并未与该人士见面。下午,该人士见到了玖富内部负责此案的唐卫。唐卫对该涉案人员家属表示按照已查实的金额进行十倍补偿可出具谅解书。并称玖富内部现在非常混乱,此次查出的三人只是杀鸡儆猴,还有很多线索,后续会一一查实。 裁员缩减开支2018年10月,玖富集团不同部门的多名工作人员对深水财经表示被裁员。其中,一名被裁员工唐燕(化名)与深水财经进行了多次沟通并提供了部分离职谈话录音。 唐燕(化名)所在部门属于非核心职能部门,在18年上半年人数达到25人,而至唐燕(化名)离职时该部门仅剩15人。在唐燕(化名)提供的离职谈话录音中,该部门负责人直言“咱们部门裁员还不是最多的,有的部门裁的更多”。此外,在唐燕(化名)与公司人力部门离职谈话时,人力资源经理给予唐燕(化名)的裁员理由为公司缩减开支,你们部门相同岗位只保留一人,你的能力不如另外一位。 逆势进行巨资广告投放玖富集团虽然一边在大幅裁员,另一边却在品牌推广方面大肆投入。其中,当属签约胡军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最为市场熟知。 2018年9月,玖富集团宣布由国家一级演员胡军担任代言人。据玖富集团品牌部某公关经理私下表示,签约胡军的代价是7000万元人民币。此后,深水财经曾多次向玖富集团更多相关方求证,但都未获回复。 除了签约胡军作为代言人,玖富集团及旗下子平台投放了大量广告于各大综艺、热播剧、视频网站、开屏广告、影院映前广告等平台。 自8月雷潮爆发以来,数百家网贷平台跑路、爆雷、清盘,整个行业进入恐慌期。面对整体的行业惨淡,玖富集团寄望于用高额的广告投入对冲行业弱势带来的业绩衰退无疑是饮鸩止渴。一位在互金平台负责广告投放的人士对深水财经表示,“行业好的时候,广告投放是有效获客的重要渠道,带来的客量很直观。但是现在这个环境,我们早就主动收缩了预算,增量和转化率都很有限。” 据玖富官网数据,截至2019年1月11日,玖富已经运营12年34天,注册用户数达到7282万,累计借贷金额3137亿。...
借贷宝:裸贷事件、超级高利贷、违法违规暴力催收.....而现在,借贷宝开始卖起了现金贷系统,“几千甚至上万的用户数据”被随意贩卖,并衍生出了“租系统”模式,降低了现金贷的行业门槛。在金融科技行业,有人甚至将借贷宝称之为“搅屎棍”,行业的水都被“搅浑、搅黑”了。01现金贷2017年年末,借贷宝开始卖系统。借贷宝内部员工任涛回忆称,这对于借贷宝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此时的借贷宝,已经进入低谷。“APP的日活降到了10万。”任涛称,“因为监管对我们特别关注,也不敢做现金贷。”前路不通,后路被堵死,借贷宝只能另辟蹊径。“借贷宝相当于一艘航母,航母跑得不好,就拆零件卖。”任涛称,不能做现金贷,也可以卖系统,于是借条系统“银狐”诞生。而操刀者,正是借贷宝董事长王璐的战略助理赵海波。早在2017年6月,赵海波就成立了厦门九钛金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的唯一股东和董事总经理。当年12月,他离职出来单干。“但实际上他没有股份,也没有实权,还是借贷宝在操控。”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银狐的系统不好用,因为数据都是来源于借贷宝。”在地下从事借条生意的青城称,当时,他身边的伙伴使用银狐的并不多。他表示,去年4月份,银狐系统的价格并不高,“3万到4万一年,很便宜。”但在半年多之后,其价格却涨了一倍多,“现在是9.8万元”。紧接着,银狐突然拆分,其原班人马又做了一个“天狼”系统。“我们是突然听到了风声,说监管要查现金贷的系统。”借贷宝系统销售李学伟称,他们因此紧急推出天狼系统。银狐和天狼的区别是,前者用的是SaaS服务,后者是一个独立系统。“用SaaS的话,监管一来,整个系统都会瘫痪。”李学伟称,他们紧急推出天狼,就是为了应对监管。去年11月,现金贷第一大系统商有脉金控突然失联。坊间传出其相关人员被警方调查的消息。似有通天能力的天狼,就在这个时候开始疯狂收割有脉金控的用户。“确实有不少有脉金控的用户,因为紧急寻找系统,不得不选择了天狼。”青城称。但他的很多同行都抱怨,天狼也并不好用,“数据不好”。借贷宝普信事业部的一位员工称:“银狐和天狼都是我们部门负责,销售人员在50人左右。”这50来人的销售团队,扑进了各大论坛和微信群,铺天盖地地发广告。“现在是地下现金贷的黄金时代。我们没有抓住现金贷的机遇,现在要抓住地下现金贷的红利。”一位借贷宝的员工这样总结。他表示,不论是银狐也好,天狼也罢,客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利率都可以随便设置,1000%的年化都没有问题”。这些系统,逐渐成为地下现金贷的推手和帮凶。02贩卖数据天狼的突然迭代,让很多原来使用银狐系统的用户猝不及防。他们要求将系统替换成天狼的,原本买的银狐系统,就面临被闲置的命运。“我们就帮助客户销售二手的银狐系统。”李学伟称。他现在手头上有一个客户,花9.8万租了一年的银狐系统,还剩下11个月的使用期。而这个用户要求升级为天狼系统,李学伟就把还有11个月的银狐系统打折买回来,再出售。“除了系统之外,留存在系统中的所有数据一并打包出售,全部只要4万元。”李学伟称。这个二手系统中,还留存着上个客户剩下的1000多条数据。数据的维度,包括用户名、电话号码、身份证等敏感信息。二手银狐系统内留存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你可以随便用。”李学伟称,他们销售所有二手系统时,都会将数据打包一起出售,“每个系统都带几千到一万多条数据”。使用这些数据,是否有风险?对此,李学伟称:“这是借贷宝允许的,没啥风险。”但中国的《网络安全法》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个人的行踪轨迹、通信、征信和财产信息50条以上,即可入罪。除了二手贩卖之外,围绕这些突然闲置的银狐系统,还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的玩法:租系统。一些客户在自己的系统中,开设了多个子账号,然后将子账号直接以一个月1500元到3000元不等的价格出租。市面上银狐系统出租的报价“租了这些系统,只要有几万的本金,就可以玩现金贷或者借条。”青城称,这彻底降低了地下现金贷的入行门槛。他也租用了一个银狐子系统,里面的用户数据是完全打通的。“里面有1万多条用户进件的数据,能看到很细的数据维度。”青城称,用户的数据被所有的子账户随意使用,美其名曰“数据共享”。2018年下半年,地下现金贷崛起。这其中有很多大平台玩家,它们用马甲在地下放贷,但尚有底线。“我们这些几万就进场的小玩家,唯一的目的就是赚钱。”青城称,他们的利率普遍都高达1600%以上,催收就是“不计后果地把钱要回来”。青城有好几个借贷用户“死了”。“他们给我发信息说,被逼得活不下去,要去死,接着就消失了,不再回信息,朋友圈也不再更新。”青城说,他不知道真伪,但这些用户从此“人间蒸发”。“借贷宝这种操作方式,就是将行业引入黑洞,让地下现金贷更快地崩溃,最终要么引发监管注意,要么让这些用户的债务危机爆发。”多位业内人士都将其称为“搅屎棍”。03高峰直下2015年,九鼎集团成立了借贷宝,想将一个冷门的熟人借贷模式做起来。“而操盘者,就是九鼎集团实际控制人吴刚的助理王璐。”借贷宝离职员工李旭说,这已基本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借贷宝刚一出生,就采纳了互金行业一个罕见的推广方式:地推。“借贷宝开了先河,用烧钱的方式获取金融客户。”李旭称,“当时花了20亿。”除此之外,地推还将“传销精髓”用到了极致。“比如新注册一个用户,大代理55元,二级代理50元,小地推40元,层层分成。”李旭表示。他还记得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动员所有的学生成为他的下线,一个月赚了几万元。借贷宝的地推一度在街边挂起横幅,注册就送奶、油、充电宝、加多宝。这一度成为街边一景。一些主播,也将自己的邀请码挂在直播间。“真的富了一波推广能力强和有资源的人,很多人赚了几十万。”李旭表示。而这轮疯狂的地推,确实给借贷宝带来过短暂的辉煌。“高峰的时候,借贷宝日成交额已达到10亿元,2016年全年交易额达到了1000亿元。”李旭透露,“借贷宝团队最多达到了3000多人,其中很多都是地推人员。”但他认为,借贷宝的交易额水分很大:“譬如说,两个人你借给我1万,我借给你1万,就2万交易额了,很容易刷。”李旭称,借贷宝的日活高峰,“一度达到200万”。但烧钱获客的模式,却让金融行业苦不堪言。“很多P2P理财公司都用这种方式去做地推,不然很难拉到客户,烧钱成灾。”某金融科技公司CEO冰河称。“结果,这种熟人借贷的模式并没有走通,反而沦为了地下借条玩家的工具。”青城称。地下借条,就是地下高利贷的一种。它们原本滋生在中国最黑暗的角落,经常是借5000,却要还数万的“超利贷”。在没有借贷宝之前,地下借条都是让借贷人写一张借条,按上指纹。“借贷宝的出现,简直就是惊喜。打了借条,不但有法律效应,借贷宝还帮我们催收。”青城称,这让地下借条行业欢欣鼓舞,借条市场一度大爆发。此时,借贷宝的日活持续萎缩,熟人借贷的模式在烧完钱后,也日渐冷却。“内部觉得,做借条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就主要做借条了。”李旭称。借条的利润确实不低:每个用户都需要缴纳0.3%的交易管理费。但这个收入不是重点,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是逾期费用。现在用户逾期时,需要按24%的年化收息至还款日,并一次性收取本金5%的逾期费用。“但在过去,逾期管理费会根据逾期时长的增加而叠加,最高可至本金的30%。”一位借贷宝离职员工称。而这些费用,都是由借贷宝,而不是借款人收取。因为借贷宝对借条的默许和纵容,更大的危机开始爆发。2016年6月,金融科技行业的最大丑闻——“裸贷”事件爆发最早只有零星的几篇相关新闻,直到11月份,10G的裸贷数据在网上流传,舆论被迅速点燃。当时,为了借款,一群女大学生,需要将10张手持身份证的全身裸照、3张手持身份证的私处照片、不少于3分钟的洗澡视频和不少于3分钟的其他视频等材料,发送到指定邮箱。借款人审核完毕后,会通过借贷宝打借条放款。如果还不上钱,借款人会公布她们的裸照,甚至要求“肉偿”。“借贷宝有原罪,沦为地下借条的工具,并且纵容了这个趋势。”多位借贷宝的内部员工也承认了这点:“借贷宝使得裸贷更泛滥了,就像是武器使得杀人更容易一样。借贷宝开局不错,结果烂尾的案例,远远不止这个熟人借贷的产品。在2015年下半年,借贷宝还做了一款产品,叫“人人催”。其核心概念,就是人人都可成为催收员。“借贷宝把借钱逾期的客户信息放到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催,催回来,借贷宝会算提成。”任涛回忆称。“催收行业名声坏成这样,就有借贷宝的一份‘功劳’。”多位催收领域从业者认为。这个模式,大大降低了催收员的入行门槛。只为回款为目的,导致催收变得毫无底线。“人人催成为黑社会的聚集地,出现过很多打人和辱骂的负面新闻。”多位催收员表示。“人人催的规模很大,有30多万催客注册,金融和公安部门都觉得是个隐患。”任涛称,在2018年5月,人人催改了名,缩减了规模。“然后借贷宝把催收公司拎出来,新成立了一家催收公司,叫促信科技。”任涛透露。“裸贷事件之后,我们被监管紧盯,不让搞大动作。”李旭称,这让借贷宝在2017年,完美错过了现金贷的风口,“不敢做”。于是,借贷宝走上了卖系统的“赋能”之路。贩卖数据、租现金贷系统的行为,正在将行业拖向一个新的深渊。在利益面前,人性的丑恶被无限放大,风险被传导蔓延。在金融行业,必须如履薄冰,对风险永葆敬畏之心。*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