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钻-新三板观察
首家彻底放弃做市业务的券商出现,东兴证券不玩了?
发布时间:2019-01-22 09:35 来源:读懂新三板 作者:杜东

“做生意有输有赢很正常。”进军乐视不成功的孙宏斌抛出这样一句话。作为生意人,赚钱是最主要的,赚不到钱,自然就走了。

券商拿自己的钱做市,自负盈亏,所以哪怕做市库存股成本再低,也经不住股价腰斩、腰斩再腰斩。因此,2019年伊始,做市商们似乎加快了退出的步伐。

1月份的18天时间里,做市商退出次数达132次,净退出128次,平均每天净退出7.11次。

2018年1月份,做市商净退出仅14次;全年做市商净退出1736次,平均每天净退出4.76次。今时不同往日。

更重要的是, 首家彻底放弃做市业务的券商出现了,截至目前,东兴证券的做市企业为零,为新三板公司提供做市服务的券商也由91家变为90家。

“2017年我们的任务结束了,领导对新三板也看透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2018年初,某做市商负责人的无奈之语,到今日依然适用。

01

东兴证券不玩了

新三板做市指数一路跌破1000点、800点,徘徊在700点大关,萧条之下,难过的不止新三板公司,还有与市场走向利益相关的券商。

2018年下半年,东兴证券陆续退出20家公司的做市商行列,其中12月份集中退出15家,进入2019年1月份,退出48家。

1月15日,东兴证券退出为一拓通信、纳科诺尔、塞北股份和源悦汽车这4家公司的做市商行列。

至此,东兴证券将其手上的做市企业清退殆尽。目前为新三板公司提供做市服务的券商也由91家变为90家。

实际上,近两年受新三板市场无量下跌的影响,收缩业务的做市商不在少数。

但东兴证券可能是首家彻底放弃做市业务的中型做市商,它是首批获得做市企业备案的主办券商之一,也是首批参与做市交易的券商之一,累计为145家公司提供过做市服务。

裁撤做市部门的券商早已出现,但这些券商还会保留几家做市公司,象征性做市。股转公司规定,做市商应当于每月的前五个转让日内向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报送上月做市业务情况报告,这也意味着东兴证券将不用申报。

02

开年大撤退,做市商日均退出做市7.11次!

做市商退出做市不新鲜,只是大家退出的脚步更快了。

2018年全年,做市商退出次数为1990,新增做市次数仅257次,净退出1736次,3月至5月退出做市的次数逐月上升,市场一度看跌致使6月至8月的退市次数也居高不下。

全年平均每天退出4.76次。5月18日,退出次数为73次,创单天退出做市之最。

1

2018年还在苦撑的做市商,2019年开年也立即调转了“船头”。1月份的18天时间里,做市商退出次数达132次,净退出128次,平均每天净退出7.11次。

日均退出次数是2018年日均的1.5倍,1月的净退出次数更是去年同期的9倍。

2018年10月26日,股转公司在其官网连发多条业务规则,对股票发行、并购重组和做市商制度一体进行改革优化,以完善市场融资功能、提升市场效率。

其中,对于优秀做市商,将分档给予交易费用减免,最高达当季度转让经手费的100%,以此引导做市商积极、合规做市,最新政策将于今年一季度开始执行。为了恢复市场生态,股转公司也操碎了心。

然而,1月份做市商退次132次,新增做市仅4次,净退出128次。改革没有改变做市商退出做市的决心。

其中,东兴证券退出48家公司的做市商行列,西部证券退出17家,方正证券退出12家,长江证券退出10家,退出做市占比最大的四家做市商竟无一家新增做市。

目前为57家公司做市的西部证券,17次退市次数占其总做市家数的23%,方正证券这一占比为24%。

03

至暗时刻之后,做市商制度何去何从?

2017年以来,做市商更多是进行着动态调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读懂君看到,今年年初以来,几家做市商坚定退出了一些流动性、业绩表现不错的股票,比如成大生物、金达莱、联赢激光等,包括拥有新三板最好流动性之一的公司联讯证券。

实际上,这种迹象,在2018年中便开始显现,当时有做市商坚定退出了圣泉集团、联讯证券这几只新三板流动性最好的股票。

“2017年我们的任务结束了,领导对新三板也看透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2018年初,某做市商负责人的无奈之语,到今日依然适用。

“所有人都知道冬天来了,难道券商是傻子,不会换下短袖、套上老棉袄吗?”

新三板的寒冬比所有人预计的更加寒冷,也更漫长。持续不见产出的投入,瓦解了券商们的耐心。这样市场环境之下,做市商的种种选择都应该被理解。

退出做市、放弃做市业务,在大洋彼岸发展得顺风顺水的做市商制度,正在新三板经历着它的至暗时刻。

新三板的制度建设与改革不会停止。做市商制度何以遭遇当前困境,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值得当下所有市场参与者深思。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