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国风投公司纪源资本将剥离中国业务)地缘政治紧张之际,美国硅谷知名风险投资公司纪源资本(GGV Capital)宣布剥离其在中国的业务。据路透社报道,纪源资本星期四(9月21日)称,由于美国公司面临对中国技术投资的政治压力,公司将业务一分为二,一个专注于亚洲,另一个专注于美国。根据声明,纪源资本的美国业务将主要投资北美、拉丁美洲、以色列、欧洲和美印跨境交易;分拆出来的亚洲业务总部位于新加坡,将投资于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分拆预计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完成。声明称:“过去十年,投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运营环境变得高度复杂。面对这些新现实,纪源资本也在不断发展。”这是今年来又一个美国风投宣布分拆其中国业务。红杉资本今年6月也宣布将其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业务拆分为两家独立公司,两家公司将采用自己的品牌。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纪源资本是7月接受美国国会委员会审查的公司之一,该委员会旨在调查美国公司向中国科技公司提供资金的情况。 金沙江创投(GSR Ventures)、华登国际(Walden International)和高通创投(Qualcomm Ventures)也在接受审查的名单之列。纪源资本管理着约90亿美元的资产,是最早在2005年投资中国的美国风投公司之一。另类投资研究机构Preqin数据显示,纪源资本今年上半年仅筹集了55亿美元融资,与2021年同期276亿美元的峰值相去甚远。...
近期,记者发现,社交媒体成为一些银行部分员工网购业绩高息揽储的新窗口,一些资金掮客以网络为阵地,在银行、储户间游走。他们在电商平台开设主营“代理银行业务”的店铺,有的银行员工为完成业绩网购相关服务。一条围绕银行各种任务的灰色产业链逐渐显现。从月末存款到养老金开户银行业绩出现“网购”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检索“银行冲业绩”“拉存款”等关键词,会看到许多银行员工的“诉苦”:他们或是感叹考核任务难以完成,或是求助网友存款,承诺向其支付利息。“万10,50万元,要的联系!”银行员工的“求助帖”往往会引来许多这样的留言评论。“万10”是一句行话,指储户每存款1万元1天可获得银行10元利息,50万元的存款1天能获得500元利息。发送评论的用户有手持资金的储户,也不乏专门交易存款的资金掮客。记者通过小红书给一位用户发送私信,该用户表示自己“个人有资金,合伙当中介”,二季度末,其团队交易的存款量高达“一人5亿元左右”。资金掮客张先生透露,一些银行支行行长报价并将贴息金额给到自己,自己再将银行的需求发送给储户,储户把资金存在储户本人的银行账户内,到规定时间后取出,便可获得贴息。“很安全,钱就存自己卡里过个夜。”7月1日至7月6日中午,他已通过微信转账向储户支付贴息共计一万多元,每人500元到3000元不等。另一位资金掮客李先生告诉记者,贴息“市场价”在今年第二季度末达“万20”以上,其他月底在“万6”到“万7”左右。银行员工若要与自己合作,还需额外支付“万1”左右的手续费。有银行员工称,除存款外,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字人民币注册等也出现网购业绩现象。“一个乡镇网点,全是老人,要求一天注册十个数字人民币账户”“突然被下了100个养老金任务”……资金掮客找到了新的商机。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代完成银行任务”的商品和店铺开始出现并增多,一些店铺月销量达5万以上,产品评价也达上千条之多。记者询问多家淘宝店铺客服发现,绝大多数商品价格页面上的数字只是“虚价”,对方根据不同银行业务的难度、时效以及银行类型、所在地域等分类报价。数字人民币四类账户每户10元以内,二类账户每户在20元至30元之间;三类业务价格从几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有些店铺做了三千多单业务,且一直在涨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徐明东表示,通过资金掮客和线下地推“冲业绩”,多年来都是银行界“公开的秘密”。近期兴起的银行员工“网购业绩”现象,也是银行揽储考核任务压在个体员工身上的表现。存款“一日游”“皆大欢喜”背后风险丛生专家指出,相较于过去的地推模式,如今招揽存款、开户注册等营销模式活跃于网络社交平台,不仅增加银行成本,导致恶性竞争,扰乱金融业发展,也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银行服务具有‘公共性’,如果流动性缺失,易造成金融、经济的动荡,因此银行的经营行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都须接受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性规范的‘强监管’约束。”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季立刚指出,无论是在社交媒体求助网友、在电商平台购买推广服务,还是通过资金掮客吸收存款,网络上形态各异的“冲业绩”手段都是违法违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二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依法需要取得相关行政许可的,应当依法取得行政许可。” “所谓的‘代完成银行任务’,以商法‘推定’的视角分析,实际就是电商平台在从事银行业务、形成‘影子银行’,电商平台没有金融许可证,不能从事银行业务。”季立刚表示。同时,高息揽储也助长恶性竞争。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叶晓华指出:“资金掮客通过互联网,把储户手中闲散的资金调动起来,将原本处于‘灰色地带’的高息揽储显性化。”在季立刚看来,“银行员工网上贴息揽储,一方面因给予掮客费用抬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扰乱存款市场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此外,这也加大了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风险。2021年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指出,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由非自营网络平台提供营销宣传、产品展示、信息传输、购买入口、利息补贴等服务。今年实施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分级授权审批和内部控制措施,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实施全流程分级分类管控,有效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表示,被“买”客户将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提供给第三方,很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第三方没有足够的安全措施来保护客户信息,甚至部分商家主动泄露账户信息,可能导致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更值得担忧的是,资金掮客的行为具有灰色性质,若出现资金掮客与银行员工勾结,可能存在员工挪用资金等违法行为和资金损失风险。“这对储户、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影响不小。”山东颐衡律师事务所主任赵纯永直言,银行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信誉,一旦出现问题,银行的信誉会大大降低,破坏金融市场的稳定。须多管齐下斩断灰色产业链在较高利润的回报下,围绕银行的各种任务,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金融监管部门应联合多部门加强监管,并从根源上杜绝灰色产业链。“贴息揽储”等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银行业绩考核体系和指标不合理,基层机构和员工背负过重的考核压力。银行应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徐明东认为,采用各种手段“冲业绩”是一种投机行为,暴露出银行现有考核机制存在的漏洞。“如果银行充分认识到这种投机行为对其自身利益造成的损害,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但目前,银行对员工的个人行为难以管控、也怠于管控,纵容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对此,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鑫认为,银行首先要在内部加强合规教育、警示教育,同时需要不断优化考核机制,改变单一、粗暴的考核指标,比如结合账户的持续性、活跃度等,设定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机制。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也是这类乱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部分违规揽储的银行实施罚款,但罚款金额一般较低,且难以将隐蔽的违规行为“一网打尽”。叶晓华认为,监管部门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社交媒体、电商平台而言,在提供与金融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时,应遵守监管部门相关规定,以免助长不良风气。“目前,面对金融违规信息发布这种较新业态,平台对管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处理经验也不足,采取‘默许’态度。”刘鑫建议,社交媒体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识别出的金融违规信息,要及时做屏蔽、删除、下架等处理,避免被资金掮客利用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电商平台则需对店铺推出的服务进行必要的审核、把关,对店铺经营进行合规指导和监督。...
9月25日,各大银行即将启动对存量房贷利率的批量调整。在此之际,主打“房贷置换”的经营贷市场并未偃旗息鼓,有贷款中介抢客甚至更积极了。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是多年的顽疾,贷款中介之所以敢“拍胸脯”保证放贷,仰仗的是其背后一套完整的分工、分润体系。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的调查了解,其中包括壳公司交易、假经营流水炮制、记账公司养壳,关联账户委托支付等环节。贷款材料全套作假,经手银行为何不查?在被问到为何“不怕查”的时候,一位中介人员道出了他的业务逻辑:现在是银行追着客户贷款,维护还来不及,为什么要查?本轮经营贷“涉房”,背景和以往有所不同。2019年以来,央行大力支持普惠小微贷款,被算进普惠贷款口径的经营贷利率也节节走低,这让违法违规行为有了套利空间。目前有多少普惠贷款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尚无权威统计,但在多方利益的共谋之下,其势头难遏。算账:转换经营贷,最高利差2%近期,趁着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热点,从事经营贷业务的中介又掀起了一波新的营销攻势。券商中国记者走进深圳福田一家成立了19年、自称为行业头部的担保公司看到,在这座高端商务写字楼里,半层楼的办公区域内容纳了近百名员工,工作状态井然有序。存量房贷利率即将下调,对于房贷在身的人,是随行就市调整划算,还是转经营贷划算?该公司人员给记者算了笔账:“按照现在的LPR和深圳的房贷利率下限,银行最多只能给你调整到4.5%,但是我们可以做到3%,中间有1.5%的利差。300万贷款一年可以省下4.5万元利息,十年就是45万元。”如此一算,即便是银行下调了房贷利率,与经营贷相比,似乎也少了几分“吸引力”。截至6月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6万亿元。业内人士估算,全国有近1亿个首套房存量贷款合同,而其中因利率偏高面临协商调整的借款人约4000万户,涉及贷款规模可能达25万亿元。利率调整后,这些借款人的平均降幅约为0.8个百分点。根据目前政策,在房贷负担最重的北上广深,首套房房贷利率的下限在4.2%至4.75%之间,也就是说,大多数在2019年后签约的存量房贷,最低可以下调到4.2%。但据记者从广州和深圳多家经营贷中介处了解,现下经营贷年化利率已经降至3%至3.2%,与调整后的房贷利率还存在1.2-1.75个百分点的利差,这成为经营贷中介们喊得最响亮的噱头。对于房贷利率更高的二套房购房者而言,由于经营贷不存在首套与二套房之分,还可以博得更大的利差。于勇(化名)的存量二套房贷利率超过5.1%,在不久前转成了3.1%的经营贷,利差约2%。贷款500万元,每年少了10万元利息支出。如果向银行申请降息,他的房贷可以降到4.5%,每年可节省3万元利息。正是在这种对比之下,经营贷供需两旺,近年规模越滚越大。“房贷转经营贷是一种趋势。”上述深圳头部担保公司的业务人员表示,自己干了十多年,现在是经营贷利率最低的时候。被问及背后的风险,对方连连摇头,“银行现在是追着企业贷款,市场竞争激烈,对有资产抵押的客户,维护都还来不及,又怎会拒之门外?你只要正常还贷,不触发银行的预警系统,银行为什么要查你?”一位银行内部人士则坦承,今年以来,市场信贷需求不足,银行贷款门槛一降再降。“现在的普惠贷款有多容易拿到?只要去申请,大多数都能获批。”而有房产抵押的属于优质客户,是银行争相服务的对象,利率自然低。本轮降息周期中,消费贷、信用贷利率降至目前5%左右逐渐企稳,而房产抵押经营贷则利率则节节下滑。以广深为例,2022年市场主流的住房抵押经营贷产品利率在3.75%左右,今年已经跌到3.1%。不久前,广州有银行推出的经营贷产品,利率更是跌破了3%。分润:多环节瓜分服务费中介之所以如此笃定地为经营贷的“可靠性”打包票,源自背后有一套紧密分工的支持链条。券商中国记者从广深多家中介机构了解到,申请经营贷的前提是申请者名下必须有壳公司,是公司的股东或者法定代表人。经营贷置换房贷的基本操作流程分6步:赎楼(由按揭中介垫资)—买壳(分注册或者过户两种方式)—养壳(按月记账报税)—申请银行贷款(虚构经营流水)—抵押入库、银行放款—提取贷款(虚构贸易合同、关联方托收支付)。整个过程中,贷款中介、卖壳公司、记账公司和银行是四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转贷费用收取上,相应地也可以分四段。第一段是赎楼的过桥利息,由贷款中介收取,通常为贷款额度的1%。第二段是买空壳公司的费用(通常由贷款中介居间介绍),价格5000元-7000元,由卖壳公司收取。“一般金额比较大的,比如超过300万,我们会建议买一家公司来操作。”第三段是经营贷办理费,为贷款额度的0.8%-1%,按揭中介收取,价格可以谈。第四段是养壳公司费用,市场价为200元/月,一年2400元。为了缩短分润的链条,一些贷款中介自己也养壳、设立记账公司,并声称提供“知根知底、干净安全”的买壳服务。“我们只买公司净壳,不开对公账户,不会有任何对外的欠款。”房贷转经营贷过程中,最关键的角色是银行,这也是各个贷款中介的“核心竞争力”。“不同银行的要求不一样,我们将根据您的资质和需求匹配银行。我们主要和大行合作,大行额度充足。”上述深圳头部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一位银行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要顺利地做成经营贷,银行里有两个角色尤其重要,一是房贷按揭部门的客户经理,二是小微企业信贷部门的业务经理,前者帮助顺利赎楼,后者帮助顺利进件并通过审核,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交给中介来办。除了拥有公司外,向银行申请经营贷需要满足诸多条件,比如证明公司正常经营的流水、放款时所需要的采购合同、提款时受托支付的公司账户等,贷款中介都能一应炮制和安排。利弊:转贷隐性成本及风险不低以办理300万贷款转换为例,记者综合多家贷款中介的报价,前述四项费用之和大约需要7万元-9万元。数万元转换成本,意味着贷款人要让渡两到三年的利息,一次性交给中介等相关方。目前房贷置换型的主流经营贷是10年授信,每3年重签一次,也有银行可以做到5年重签一次。“合同签下来后,贷款利率是固定的,重签的时候可能会再谈。”对于续签是否存在不确定性,中介的语气十分轻松:“没有签不下来的。到时我们可以帮您递材料,您自己在银行APP上签个字就行。”数万元的转贷成本不算低,但也未能阻挡这个业务的繁荣。一部分人是在算账后被利差吸引,一部分人是因为经营贷的偿还方式是先息后本,可以切实地降低每月的房贷月供,还有人通过房贷转换经营贷,套取更多流动资金。然而多数贷款人并不知道的是,上述算法只算了眼前的利差,却没有算风险账,没有算违规成本。经营贷,是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为满足企业经营所需而发放的贷款。房产抵押经营贷是银行最传统的信贷产品之一,也是银行信贷向房地产市场输血的传统管道。经营贷必须用于经营,这是银行放款的前提条件。银行在贷款合同中也会写明,借款人不得挪用贷款用途,否则银行有权提前解除合同、收回贷款。因此,对于手持空壳公司、依靠虚假材料获取贷款的借款人,看似划算的贷款利率和贷款周期其实全无保障。如果贷款的数额较大、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还可能承担骗贷的法律责任。围堵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市,监管部门一直奉行高压政策。今年6月9日,原银保监会在小微金融工作专题会议上强调,提出严肃查处钻政策空子、虚构小微企业贷款用途套取资金的违规行为,确保国家的帮扶政策和金融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因各种违法违规收到监管罚单1928张,在处罚原因上,“小微企业贷款统计数据不真实”“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领域”等违法违规情形被多次提及。数据:经营贷流入楼市知多少?全国范围内,经营贷置换房贷的数量有多少?准确数据难于估算,但一组数据可能揭开冰山一角。今年6月21日,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普惠金融政策在执行中存在变形走样的情形”。在对5家大型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的跟踪中,抽查517户小微客户有364户无实际经营。报告还指出,利用银行普惠信贷管理漏洞套取资金问题凸显,2家大型银行的13.66亿元被一些个人或团伙通过注册壳公司或虚构贸易背景等方式套取,用于购买商品房、偿还债务等。“抽查到的500多户小微企业有70%无实际经营,很符合真实的情况。13.66亿元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不止这个数。”一位中小银行内部人士表示,过去几年,一些银行做的经营贷业务申报材料经不起检查,也缺少正常的经营类贷款的贷后检查。现实的数据可能更加触目惊心。深圳一家银行客户经理表示,他所在的支行每月办理的经营贷,七成是存量房贷置换的情形。在广东省内某中小银行总行,超七成个人经营贷的实际用途是置换存量房贷。近年,随着对公贷款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家银行日渐重视零售业务,其中,个人贷款口径下的经营贷是贡献增长的重要力量。券商中国记者从万得提取了上市银行自2019年LPR实施以来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数据,和同期经营贷的增长数据做对比,房贷的复合增长率为9.16%,经营贷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6.24%。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起,随着提前还贷现象增加,上市银行房贷增长势头明显放缓,以半年为统计周期的复合增长率降到1.97%,而同期经营贷的增长率仍有10.8%。分银行类型看,2019年以来国有大行的经营贷增长最快,其次是股份行。经营贷的快速增长,让大量实际经营的小微企业得到了贷款支持,但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理财市场套利的乱象也在狂奔。探因:违规屡禁不止的背后2019年以来,央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口径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成为经营贷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为降低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央行推出多种专项支持工具以及低息再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做多普惠小微业务。一些地方财政也通过专项利率补贴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创业型小微企业的支持。为了引导信贷资源投向小微企业,银行被要求每年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户数上实现“两增”。一边是获得补贴的奖励,一边是完成任务的需要,银行内部对普惠小微贷款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为了达成目标,一些银行通过开发无抵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产品获取增量客户,一些银行注重数据生产要素的开发与使用,解决放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也有一些银行做普惠小微贷款业务时,仍然依赖“砖头”(房产抵押),缺乏对企业真实运营状况的了解。随着国有大行下沉对小微客群的服务,地方中小银行的市场空间受到挤压,完成普惠贷款增量任务的压力骤然增大。找到优质小微客群,是中小银行群体的燃眉之急。普惠贷款的发放对象,与房贷人群有着较高的重合度。全口径的普惠小微贷款,包括单户授信额度为1000万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以及小微企业主经营贷款。不难发现,只要对房贷人群加以包装,便可能成为部分银行急需的“小微客户”。近年,有银行推出期限更长(最长可达20年)、额度超高(最高4000万)、利率低于首套房贷的经营贷,对准房贷一族的“刚需”,不禁让人怀疑,是否为招揽存量房贷客户而“量身定制”的产品。“如果是正常经营的企业,贷款利息支出会被算作成本用来抵税。为何有大量的企业没有将经营贷利息做抵税申报,而是由企业主个人承担了?这明显不合常理,也说明了一些经营贷暗藏猫腻。”上述银行业人士表示。种种迹象表明,经营贷置换房贷的行为,并非难以识别,也不是难以追究,而是多方利益捆绑之下形成的顽障痼疾,以致在历次整顿中按下葫芦浮起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根治经营贷涉房乱象,还需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方合作,严字当头,常抓不懈。愿景:让普惠贷款落到实处经营贷置换房贷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监管高层的重视。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时表示,金融机构应对申请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的用途“进行穿透式、实质性审核”,并明确提示风险。对存在协助借款人利用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等违规置换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行为的中介机构,一律不得进行合作,并严肃处理存在上述行为的内部人员。光大证券固收分析师张旭在点评上述文件时表示,这段时间以来,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已明显下降,且居民也有获得较存量房贷利率更低成本的融资渠道。降低首套房贷利率,目的是引导借贷双方有序调整优化资产结构,压缩违规使用经营贷、消费贷置换存量住房贷款的空间。对于经营贷的种种违规行为,相关方面并非不清楚。今年3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要求各银保监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亲自牵头的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部署开展为期6个月(2023年3月15日-2023年9月15日)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随着专项治理的结束,相关处罚结果有望对市场形成新一轮震慑。本轮经营贷的爆发式增长,是在中央大力支持普惠小微贷款的背景之下出现的,违规业务被冠以“普惠小微”的名义出现,其中的根由,值得深思。普惠小微贷款是信贷资源精准滴灌到经济毛细血管中的重要工具。经济下行阶段,普惠小微企业是经济活力的体现,对于经济复苏有着重要意义。可以看到,在央行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普惠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信贷技术的升级创造了条件。不少银行结合自身优势,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产品上推陈出新,真实地投入人力物力,构建普惠小微企业服务能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然而,也有银行仍延续路径依赖,害怕承担风险,在做普惠业务的时候,受到根植内部的“砖头文化”影响,或者向抵押物要保障,或者降低合规门槛,虚构小微企业材料违规放贷,还有甚者通过购买资产、外包业务,以完成任务式的心态对待普惠小微业务。经营贷违规的顽疾固然要拔除,对普惠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更不可因噎废食。经济复苏阶段,更要将普惠小微贷款政策落到实处。银行应尽早脱离路径依赖,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信贷文化。否则,正如一位银行业内人士所言,银行失去的不仅是市场份额,还有培养人才的机会,乃至放贷的核心竞争力。...
文章摘要本文讨论了在癌症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寻求第二意见的重要性和需求增加的原因。文章指出,寻求第二意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评估不同的诊疗方案,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一些人们对于寻求第二意见的担忧和争议。• 癌症患者寻求第二意见的需求越来越高,超过七成的患者会在开始治疗前寻求第二意见。• 寻求第二意见可以减少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潜在错误,有研究显示有12%-69%的病例因第二意见改变了诊断、治疗建议或预后。• 在国内,寻求第二意见的方式包括根据原诊医生的建议或自行查询资料,但很多情况下难以找到能够提供独立意见的专家。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线上问诊的质量难以保障。2023年8月30日上午9时,在欧洲最大的医院之一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一位30多岁的肿瘤医生对一位患者尽量通俗地讲解接下来的治疗,“有两个方案,如果肿瘤小,直接切除;如果肿瘤大,就得切掉一截肠子,恢复需要两到三个月。”问题是,他和做肠镜检查的医生都不能确定这个丘状肿瘤的大小。于是这位肿瘤医生和肠镜检查医生、手术医生分别找更高一级的负责人,两位负责人和其他几位医生经过一阵商讨后,让病人两周后再来做一次B超检查,如果可行当天做内镜手术。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日益复杂,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在参与决策过程时,不仅是医生,没有医学背景的患者更难在各种诊疗方案中做出正确选择。于是,对于第二意见(second opinion)、第三意见的需求越来越高。一份癌症调查发现,超过七成的癌症病人,会在开始治疗前寻求第二意见、第三意见,甚至有一成患者找过超过三位医师。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癌症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疾病,进而评估不同的诊疗方案,作出判断与选择。“如果真的患有肿瘤性疾病,除非你是专业人士,一般的老百姓肯定要货比三家,就像大件消费一样,更何况是治病这件事。”北京世纪坛医院肝胆肿瘤外科主任彭吉润告诉《财经·大健康》,“国内的诊疗制度,都是病人自己来做主,所以病人去问好几家医院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肿瘤患者而言,一个常见的顾虑是寻求第二意见可能会冒犯他们的主治医生。事实上,面对复杂多变的重大疾病,为了给患者制定最佳诊疗方案,很多医生也会咨询更有经验的医生同仁。一些肿瘤专家强调,要正确理解和了解癌症病理诊断的复杂性,癌症的治疗方案并非唯一,可能有多种选择。而获得第二意见很有必要,但这并非做简单咨询,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多项题中,寻找最恰当的答案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是一道“多选题”,一些赴海外看病的中国癌症病人,就是拿着国内的诊疗结果,让国外专家给提出治疗方案和建议。这正是第二意见要义——患者在获得第一次诊疗意见的基础上,申请其他医院或医疗机构作出客观分析和第二次诊断,以寻求更多诊疗信息或者听取不同意见。简单说,即针对同样的病情,先后向两名医生进行咨询。医生有时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需要询问同行的意见,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在欧美国家,获得第二诊疗意见是患者的一项基本权利。理论上来讲,如果费用自付,任何情况下患者都有权利寻求第二意见。美国的第二意见服务始自上世纪70年代,根据医生所花费的时间与途径,如电话、视频、面谈等自行定价。一些美国医疗机构还开通了专门提供第二诊疗意见的线上渠道,例如克利夫兰诊所,可以为1260种疾病提供远程第二意见。随着线上诊疗日益被接受,中国需求第二意见的病人渐多。国内近几年出台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有些内容和第二意见直接相关。如《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第四章第十八条规定,患者就诊时应当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历资料,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出院小结、诊断证明等,由接诊医师留存相关资料,并判断是否符合复诊条件。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官网为什么要寻求第二意见?病人的自我表达、个体耐受、接纳程度等均不相同,医生之间在专业知识、行医经验、判断能力,甚至个性方面也有差别,都有可能影响到癌症的治疗效果,这都让寻求第二意见很有必要。肿瘤患者通过寻求第二意见,可以减少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潜在错误。《癌症研究与临床肿瘤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有12%-69%的病例因第二意见改变了诊断、治疗建议或预后,有43%—82 %的病例通过第二意见证实了最初的诊断或治疗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第二意见被认为是有用且可靠的。据亿欧智库2020年的研究报告,中国临床医疗总误诊率为27.8%,其中恶性肿瘤平均误诊率40%,器官异位误诊率60%。据人民网报道,中国肠癌的平均误诊率在40%—50%不等;多发性骨髓瘤由于知晓率比较低,诊断历程非常长,误诊率达到50%以上。肿瘤的早期诊断困难,“一是没有专门针对早期肿瘤的筛查指标;另一个关键点是,很多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都是出现症状才去就诊,可能会延误病情。”彭吉润对《财经·大健康》分析。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一个综合肿瘤学工作组对癌症患者寻求第二意见的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81%的患者希望借此检查诊疗信息的准确性,49%的患者希望更好地了解诊断结果。在对第二意见和原始意见进行择优选择后,患者会更信任自己的主诊医生,增强对治疗的信心。这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改善沟通、协作治疗的机会。《日本临床肿瘤学杂志》2016年刊发的一项对韩国肿瘤学家的全国性调查显示,在参与癌症护理的医生中,有98.2%认为在罕见癌症或诊断不确定的病例中需要提供第二意见服务,有90.1%认为如果患者愿意应及时转诊,有67.7%认为应鼓励对所有癌症类型寻求第二意见,以避免在诊断或治疗中出现谬误。即便第二意见有时会不利于诊疗医生的判断,但不少医生对第二意见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支持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寻求第二意见。“货比三家”,会更好吗?第二意见并不是毫无瑕疵。因为其准确率以及对于最终诊疗的影响程度,相关的研究支撑还很少。有人担心,患者会因对诊疗方案“货比三家”而推迟治疗,延误病情,甚至在多个诊疗方案面前,患者可能会选择更有希望活下去的观点,尽管那可能是错误的。也有人担心,第二意见会增加医疗保健和社会成本,使得医疗保健系统面临重大压力,增加癌症病患的集中度,加剧医疗的地域不平等。最具争议的是,第二意见的独立性问题。许多癌症患者担心医生之间关系的潜在影响或相互依赖性,他们认为第二意见专家的会诊应当独立于第一意见。实际上,许多肿瘤医生承认第一意见会影响第二意见,医生更看重的是诊疗决策的和谐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国内三级医院对于肿瘤性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案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已经做过的检查其实没有必要重新做。“如果只是来咨询,这些检查资料一般就足够了。”彭吉润告诉《财经·大健康》,医院之间的诊疗意见绝大多数都是充分按照现有的规范来制定的,在提供第二意见时,“我们看到其他人的诊断资料,基本上就采用了。如果要进一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话,那可能为了手术还要再做一些检查”。尽管医生的原则,是始终将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尽一切可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但因为第二意见关系到医生在行业中的评价与声誉,许多医生认为,不能通过贬低他人的意见来抬高自己身价。在《亚太临床肿瘤学杂志》一项针对第二意见肿瘤学家采访中,大多数人表示自己受到第一意见医生的治疗建议的影响,三分之一的人受到自己与第一位医生的关系的影响,42%的人会考虑到第二意见被专业同事看到,52%的第二意见医生会根据主治医生的建议修改他们的建议。二次问诊去哪?国内患者一般根据原诊医生的建议或者自行查询资料,来寻找适合第二诊疗的医生,但很多情形下难以找到能够提供独立意见的专家。在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当肿瘤诊疗医生不能准确判断上述患者的治疗方案时,很快就在医院内部组织了包括手术医生、肠镜检查医生在内的五六位医生一起来探讨出一到两个解决方案。这是许多医院的惯常操作,通过这种多学科会诊(MDT),让各临床专科专家深入讨论,共同确定癌症疾病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案选择,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不论是院内院外寻找第二意见,可能触到的暗礁是,原诊医生可能会受到经济利益、人情世故等因素的影响,向患者推荐自己熟悉的医生,两者的医疗经验或技术水平可能相近,二次诊疗的结果类似。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涌现出来,试图解决这一困境。国外专门面向全球范围内患者提供第二意见的企业,在第一诊断意见的基础上,提供辅助和咨询服务,帮助病人建立完整的医疗档案,分析医疗文档,编辑并总结病情现状,为第二诊疗咨询建立基础。另外,它还会为咨询者选择一家专门针对病情治疗的医院。国内也有不少企业,通过搭建系统平台,聚集相应专家资源,帮助患者完成第二次诊断,各企业之间的侧重点也略有不同。不过相比于线下诊断,远程问诊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线上问诊大多是利用医院专科医生的碎片时间提供服务,医生的时间和效率难以控制。另外,还有技术原因,如远程影像的扫描、传输、显示等环节,都可能造成图像质量的损失,会给医生阅片带来一定的困难。医疗上的决策失误,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必须谨慎对待。“货比三家”可以帮助患者得到最佳的诊疗方案,减少误诊漏诊的几率,但同时也要看到,二次问诊也可能带来时间与金钱上的负担,最终陷入选择困惑甚至病情延误。因此,为了最佳的治疗效果,必须理性对待第二意见。...
近年来,低房价小城市的找房热度确实有所增加。只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90后四川人李芒就在辽宁阜新选好了房子:一套位于海州区的49平方米二手房,总价款4.5万元,约合918元/平方米。这期间他考察了临近的凌海市,但因不合心意,还是辗转回归阜新。辽宁阜新,又一个与黑龙江鹤岗、河南鹤壁、山东银滩等齐名的“网红城市”,成为一些年轻人新的栖居之地。而这些城市短期走红的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生选择:相较于在大城市背着房贷奋斗,在小城市置业逐渐成为一小部分年轻人应对房价问题的新答案。过去十几年间不断攀高的房价,让年轻人“成家”的成本持续累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时我国商品房平均价格约为5791元/平方米,2022年这一指标已突破万元大关,几近翻倍。但并不是所有地方的房价都是如此可望不可及,大城市和东部地区房价坚挺的同时,中西部和东北小城市则以“白菜价”的房子闻名,这些城市因资源枯竭、就业机会不足、自然气候等多重原因,出现人口外流,楼市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房价也相应走低。业内有观点认为,年轻人到小城市买房定居的现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有持续的可能。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认为,随着科技不断发展,5G、VR等技术发展以及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展,工作本身对人们的居住地理因素的限制会不断打开,会有更多工作并不需要在人们都居住在大城市中才可以完成,未来或产生一些地理特性的人口聚集的小城市。“高性价比”的小城市李芒向记者表示,自己买下的阜新这套房子,价格实际上还高于同片区内许多房子的挂牌价。据58安居客,海州区内二手房挂牌价在500-800元/平方米的房源十分常见。他随后推荐给网友徐豆的一套房源则更划算:面积约50平方米,总价仅2.5万元。与许多东北城市所处的境地相仿,早在日伪时期就已进入煤矿资源大量开采阶段的辽宁省阜新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阜新持续为国家建设供给大量资源。这里也是第一个被国务院认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煤炭资源枯竭、新产业尚未成型,阜新的城市发展陷入了“休克”状态,当地人口外迁、房地产市场也逐渐供过于求。克而瑞近期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包括阜新在内的许多三四线城城市2017年及其之前的老旧库存比重均超50%,大量项目滞销超过5年。这也促使当地房价也持续走低。这些都没有影响李芒的选择。因为不想掏空家里来买房,也想尽可能避免催婚等问题带来的家庭矛盾,李芒迫切需要一个独立空间。也因为从事墙绘,工作地点不固定、工作周期也从几天到数月不等,他每年在自己的房子里居住的时间也就3个月左右。这些促使他对国内低价房倾注了更多注意力,“从网上开始出现鹤岗这个词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当看到有人分享在阜新低价买房后的生活时,李芒感觉这里更符合自己的需求:低房价、低物价、交通便利,于是果断将视线转移到阜新。他在当地看了十几套房子,观察并选择小区。“当地待出售的房子确实不少,”李芒告诉记者,每个小区每栋楼几乎都能见到窗户上贴着电话号码以及“售楼”两个大字。关注阜新也长达一年的徐豆,对当地房价、区位地理都有谱。于是当李芒推荐了房源后,她仅用一个小时就订下了房源。“这个价格也没什么挑的了,房屋状态也比较好。”从事淘宝生意的徐豆如今在河北廊坊已经工作生活了近四年,她觉得有自己的房子才叫家,但廊坊要五六十万一套房,是阜新的十倍有余。相较于阜新,乳山银滩看上去是个更富争议的城市。李芒在今年3月份时也曾经实地考察过乳山银滩,但他发现“沙滩大海挺美好,但一到冬天就人烟稀少,一个小区里也没几个人,周边商铺中只有个别超市还开着,交通也不太方便。”身为山东人的王阳还是选择了这座人少安静的小城。这里滨海、离家近,且房价便宜,她依靠自己的实力,便成功以12万元全款买下了这套60平方米的小房,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避风港。不过,王阳也清楚银滩存在工作机会较少等不足,在这里“躺”了一年后,她在近期回到了上海“上班赚钱”。购房观念悄然改变尽管也存在不足,但还是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将购房的关注范围从工作所在的大城市调整到了小城市。李芒告诉记者,有不少像他一样从外地到阜新买房的年轻人,“还有老乡也来这边买房。”58安居客提供的信息显示,从线上数据来看,近几年来,小城市由于人口流出较多整体找房热度下降居多,但包括淄博、烟台、鹤岗等中小城市的找房热度则有所增加。张波分析称,除了小城市本身有一定资源属性,如自然环境、人文氛围或网红属性等,还有一类房价非常低、消费水平不也高的小城市也颇受关注,这些地方以几万元、十几万元就可以买到一套适合自住的房子,能够满足年轻人居住空间的要求。将注意力转向小城市迁移的背后,是大城市走高的房价不断推高生活置业成本。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2023年青年置业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对于置业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有40.4%的青年选择了资金不足。在上海从事设计工作的一位年轻人近来在面试重庆的工作,而她对这份工作心动的原因便在于“重庆房价便宜、离家近,而上海落户难、买不起房”。有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房地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城市房价过高,首当其冲的是对购房选择的影响,由于过高的房价,对年轻人而言,在有限的购买力范围内,能选择的并不多,想置办一个位置合适又兼顾品质的房子依然是个“梦想”。同时,房价过高也意味着房贷压力也极大,购房者会被迫降低原有的生活品质,在家庭支出上变得更加谨慎。“太阳底下无新事”。大城市置业成本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越发高昂,在2010年左右便引发了逃离“北上广”的现象。当时的媒体报道显示,2011年北京市暂住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60万人,这也是北京有分区县数据以来,暂住人口首次出现下降。这一时期内,北上广深稳居“国人最想逃离的十大城市”前四位。如今,相似的趋势也出现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朱迪在2015年时曾分析了当时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她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调研数据称,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3年的33%下降至2014年的28%,在二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有所增长。房价在年轻人决策考量中占据重要位置。朱迪在上文中指出,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及较低的居住满意度是毕业生“逃离”的主要原因,有工作的毕业生中,有48%认为房价是选择工作地点“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因素。尽管小城市的相对不发达、产业结构单一、职业多样性低等因素,让部分年轻人又“逃回北上广”,但外推购房圈的迹象在近年仍有所显现。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已在悄然改变。面对工作和房价的层层压力,《2023年青年置业报告》数据显示,年轻人每月的主要支出集中在餐饮美食、生活日用方面,选择这两项的青年占比均超过了60%。同时,除餐饮美食、生活日用两项主要开支外,95后、00后的青年们相对更注重休闲娱乐、服饰美容等类型的消费。徐豆告诉记者,她并不是因为预算紧张才选择到阜新买房,而是想把更多努力放在“悦己”上,添置好属于自己的小窝之后,随时出去旅游玩乐,“把钱用在吃吃喝喝上,体验更多的风景和生活状态”。(应采访者要求,李芒、徐豆、王阳皆为化名)...
摘要:根据Cboe的数据,标普500末日期权所对应的名义价值平均为5160亿美元,而投资者为这些期权所支付的费用,也即权利金,为5.2亿美元。也就是说,大约每1美元,就可以撬动起1000美元的市值。末日期权引发了一些华尔街机构的担忧,认为可能会加剧更广泛的市场波动。伴随着去年交易所将指数期权的到期日扩大到每个交易日,美国末日期权(0DTEs)风靡华尔街?成为当前期权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交易?顾名思义,末日期权是在交易当天到期并失效的期权合约,这意味着期权的到期时间只剩下最多24个小时,投资者对这类期权进行快速的买入、卖出操作。由于到期时间极其有限,根据期权定价,这意味着这类期权的价格比到期日更长的期权更便宜:1、根据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全球市场(Cboe)的数据,标普500末日期权所对应的名义价值平均为5160亿美元,而投资者为这些期权所支付的费用,也即权利金,为5.2亿美元。也就是说,大约每1美元,就可以撬动起1000美元的市值。2、与末日期权相比,对于到期日更久的期权,1美元常常仅能撬动起约100美元的名义价值,具体倍数取决于标的和到期时间,但简单估算,有差不多10倍的差距。3、Cboe的数据还显示,目前末日期权的名义价值占标普500指数所有期权相关交易的约44%,但其支付的费用比例仅为7%。巨大的杠杆带来巨大的诱惑,令散户投资者蜂拥而至投机,是末日期权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期权交易中的买家实际上支付1美元来控制1000美元的股票市值,股价的变动决定了他们的回报,通常是以放大的方式,期权买家可能会损失所有投资,或是赚取非常可观的、许多倍于本金的利润。不过末日期权引发了一些华尔街机构的担忧,例如摩根大通认为,这可能会加剧更广泛的市场波动。摩根大通首席市场策略师兼全球研究联席主管Marko Kolanovic曾警告称,末日期权交易正在呈爆炸式增长,并可能造成与2018年初同一级别的市场灾难。这个相对不透明的金融角落是一颗潜伏在市场中的定时炸弹。也有业内人士持相反意见,认为末日期权实际涉及的资本规模远低于名义价值,令其引发市场波动的可能性较低。...
9月18日晚间,深交所向超华科技(002288.SZ)下发问询函,要求其说明报告期内是否从事电解铜贸易业务,相关交易是否具备商业实质,是否存在虚构交易事项、虚构收入和应收账款的情形,是否存在关联方资金占用或向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的情形等。钛媒体APP注意到,这次监管层质疑的应收账款问题,此前已经在2022年年报问询函中就已经问询过。此外,公司在过去6年间曾收到监管层下发的多封年报问询函,俨然成为问询的“常客”。两笔陷入“罗生门”的应收账款在2022年年报问询函、2023年半年报问询函中,深交所两次发出同一质问,剑指公司两笔陷入“罗生门”的应收账款。对此,监管层质疑公司“是否存在虚构交易事项、虚构收入和应收账款的情形?”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应收安徽江蓝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安徽江蓝”)2.28亿元、天长市鹏扬铜业有限公司(下称“天长鹏扬”)4962.25万元。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下称“利安达”)指出,截至报告出具日,即2023年4月26日,未能就上述往来款项的商业实质及其合理性以及可回收性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故对公司的2022年财报出具了保留意见。但短短十天后,公司“单方面”宣布,已经收回了这两笔应收账款。5月6日,公司公告称,保留意见中涉及的应收账款,经公司董事会督促,公司管理层积极推进相关措施、跟进催收等举措,截至5月1日前上述应收款项已全部收回,合计金额2.78亿元。之所以是“单方面”,是因为公司同时指出,由于消除保留意见涉及事项,尚需利安达确认并出具审核报告,最终是否消除保留意见尚存在不确定性。6月21日,在回复年报问询函时,利安达进一步指出,上述应收账款挂账时间较长,截至审计报告出具日仍未偿还,公司也未就逾期事项采取相关法律追偿程序;同时审计人员未能在审计报告出具前取得上述应收账款询证函的回函。公司彼时也回复称,不存在虚构交易事项、虚构收入和应收账款的情形,不存在关联方资金占用或向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的情形。监管问询的“常客”实际上,除了今年半年报以外,公司在2017年—2022年之间,曾多次收到监管层下发的问询函,俨然成为监管层问询的“常客”。2022年,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7.27亿元,同比下降30.1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对于如此大幅的变动,深交所曾要求公司说明具体原因及合理性。公司对此回应称:一是2021年经营业绩均处于较高基数水平;二是终端市场需求疲软,而行业供给增加,电子电路铜箔产品定价承压;三是子公司广州泰华停业整顿导致营业收入下降1.73亿元。而2021年,公司更是连收两封年报问询函,涉及事项包括因实控人之一梁健锋借款纠纷可能带来的担保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有效性、应收票据大幅增长的原因等。公司2021年财报同样被出具了保留意见。利安达指出,赵继增因与公司实际控制人梁健锋发生借款纠纷,要求公司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彼时审计人员无法确定该未决诉讼事项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这一桩纠纷,还让公司陷入了公章挪用的“罗生门”。公司称,上述借款为梁健锋个人行为,公司未对该借款提供担保,是相关人员个人工作疏忽大意,对文件进行错盖。然而,基本面上的问题最终可能也反映在了业绩上。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6.35亿元,同比下降40.44%;实现归母净利润922.76万元,同比下降70.41%。实控人“撤退”未果目前,公司的控股股东、实控人、创始人为梁健锋、梁俊丰,二人为兄弟关系。但在不久前,“二梁”均计划过“撤退”。梁俊丰原定的计划是“清仓式减持”。8月5日的公告显示,梁俊丰持有公司3271.13万股(占总股本的3.51%),计划在公告披露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271.13万股。但随着减持新规的出炉,梁俊丰的减持计划未能成行。梁健锋则是计划通过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的方式“让位”。2022年10月25日,公司公告称,梁健锋正在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事宜,拟通过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等方式引入特定对象成为公司控股股东,交易对手方将持有公司18%至22%的股份或表决权。根据2022年半年报,梁健锋持有公司18.43%的股份,梁俊丰持有公司3.51%的股份。这意味着,交易对手股份或表决权之所以定在18%—22%之间,或是存在梁健锋、梁俊丰出让手上全部股份的可能。但由于双方未谈拢,这一计划最终也未能成行。2022年11月1日,公司公告称,梁健锋未与紫金南方投资关于公司控制权变更事项达成一致意见,为保障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公司决定终止本次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的具体合作事项。...
游戏买量,又有了微妙的变化。据AppGrowing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8月APP游戏买量TOP 20榜,冰川网络旗下的《超能世界》超越米哈游的《原神》登顶,成为买量“最猛”的游戏。这意味着,冰川网络在买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为游戏圈的“黑马”,冰川网络为何痴迷买量?买量的边际效应递减,冰川网络何以自赎?当下,游戏行业又有了怎样的新变化?押注副玩法,谋求低成本获客冰川网络,起家于网游。2008年,那是网游的黄金年代,冰川网络也想分一杯羹,研发了热血PK网游《远征OL》,正式入局游戏行业。作为一名“新兵”,冰川网络起步阶段表现不俗。据百度百科显示,《远征OL》2010年公测首日在线峰值破20万人,荣获“腾讯十大新锐网游奖 ”,远销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不难看出,冰川网络开局颇为梦幻:仅凭一款游戏,2011年的营业收入为2.18亿元,净利润为1.15亿元,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冰川网络的好运似乎戛然而止。这之后,冰川网络陆续推出多款游戏作品,从网游过渡到页游,再走向手游,虽然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并没有跃上新台阶,在赛道中长期不上不下。公司自研及定制类产品情况直到2020年,副玩法起势,冰川网络才有了不一样的新面貌。所谓副玩法,通俗易懂地说就是在一款游戏里面植入不同游戏类型的关卡,从而吸引更多的游戏受众,目前主流的打法是在中重度游戏中加入三消、塔防之类轻度游戏玩法。之所以如此,与获客成本有莫大的关系。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中重度游戏的获客成本高,而轻度游戏的获客成本低,先以低成本的方式拉新,再慢慢尝试引导轻度游戏受众走向中重度游戏,这样就可以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恰好,冰川网络是副玩法的代表之一。譬如,冰川网络旗下的《X-HERO》植入了跑酷、爬塔、排序、拯救动物等休闲玩法,在海外市场颖脱而出。借此,冰川网络一跃成为游戏圈的“黑马”,在细分赛道里面闯出了名堂。对此,“游戏葡萄”曾表示:“诚然,游戏行业不只是腾讯、网易这些经常在聚光灯下的厂商,像冰川网络这样中等规模的公司不在少数。他们资源有限,预算不多,面对未知的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比以打造爆款为目标要现实得多。”狂砸买量,赚了个寂寞尽管如此,冰川网络的隐忧也愈发明显。2021年,冰川网络的营销费用为2.56亿元,占销售费用的82.85%,占营业收入的50.49%;2022年,冰川网络的营销费用为12.24亿元,占销售费用的90.60%,占营业收入的59.82%,比重继续走高。简而言之,冰川网络押注买量,推动销售费用不断增长。一名互联网观察人士告诉锌刻度:“冰川网络陷入‘买量→积累付费用户→再买量’的怪圈,长此以往获客成本高企,且效率也会越来越低。”对此,“游戏日报”有过研究:《超能世界》《X-HERO》《Hero Clash》是冰川网络2023年上半年买量聚焦的产品,三款游戏合计投入7.44亿元的营销费用,换来3.52亿的利润空间,而去年同期,《圣魂纷争》投入1.26亿的营销费用,可以换来5.11亿的利润空间,“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冰川网络没有做到类似三七互娱那样高成本买量换稳定上涨利润空间的效果,虽然投入多了收入也多了,但赚的钱却在变少”。关于此,从财报数据也可见一斑。2012年至2022年,冰川网络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2亿元、2.72亿元、3.60亿元、3.70亿元、3.80亿元、2.96亿元、2.91亿元、4.12亿元、3.86亿元、5.07亿元、20.4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0亿元、1.27亿元、1.58亿元、1.72亿元、1.55亿元、0.97亿元、1.00亿元、1.61亿元、0.86亿元、-0.63亿元、1.29亿元。耗时十一年,营业收入增长711.90%,净利润却原地踏步。更为糟糕的是,净利率不断下滑。2011年的净利率高达52.42%,为历史最高水平,之后一路下滑,跌破多个重要关口,到了2021年甚至跌为负数。与之对应的是,毛利率一直维系在90%以上,赚了个寂寞。到了2023年上半年,冰川网络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9.96%,而净利润却同比下降45.87%,分道扬镳的势态肉眼可见。冰川网络中报详解事实上,冰川网络也认识到问题所在。“公司将全面加大移动游戏的研发投入,注重提升游戏品质,扩宽游戏品类,提升用户留存率,降低买量成本。”冰川网络坦承道。然而,加码研发在财报中却没有体现:2022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第二季度,冰川网络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50亿元、1.18亿元、1.26亿元。如若舍不得研发投入,游戏精品化的夙愿就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需要注意的是,行业对买量越来越不感冒了。腾讯控股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如此定性买量:“真的,以后大家不要跟我说什么买量的故事,我已经不信这个了。”存量时代,出海越来越“卷”实际上,国内的游戏进入存量时代,行业有了更多的思考。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2658.84亿元,同比减少10.33%;到了2023年上半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6.68亿人,同比增长0.35%,但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442.63亿元,同比减少2.39%。行业天花板,愈发清晰。此背景下,行业将更多的目光瞄向了海外,于是乎出海成为必选项。腾讯、网易、米哈游、莉莉丝等知名游戏厂商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海外品牌,即Level Infinite、Exptional Global、HoYoverse、Farlight Games,并借此开疆拓土,而实力稍弱的玩家,则选择在海外建立起分公司或办事处,扎根本土化经营。对此,欧美安卓商店Aptoide商务总监Ealing Ng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出海躺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言以蔽之,出海越来越“卷”了。冰川网络海外收入是大头据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为173.46亿元,同比下降3.7%;2023年上半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82.06亿美元,同比下降8.72%。冰川网络也透露:“我国游戏企业海外产品买量成本持续上升,利润率降低,出海阻力增大,出海游戏厂商之间的竞争加剧。”这意味着,出海也需要寻求精品化、差异化、本地化。“时代财经”表示:“游戏厂商们已开始挖掘应用商店渠道的本地化。一直以来,国内游戏出海厂商主要关注的都是苹果、谷歌这两个应用商店渠道,导致竞争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市场开始寻找其他更为小众的应用商店渠道。”总而言之,冰川网络的营业收入依然高歌猛进,但净利润却并未同步,疯狂买量的打法成为了其最大的拖累。那么,短时间之内,冰川网络难以戒掉买量。...
中国消费者协会等在中秋节和十一国庆节临近之际发出倡议,提醒住宿餐饮经营者不得恶意毁约,也不可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饭店协会近日联合发出上述倡议,以防止再次出现五一假期期间个别商家恶意毁约等破坏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提振消费信心,让消费者敢于并愿意消费,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倡议书指出,经营者应公平、合法、合理定价,充分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排除、限制竞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倡议书提出,住宿餐饮经营者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恶意毁约或以次充好。企业应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提升游客消费体验,确保食品安全。倡议书要求住宿餐饮企业高度关注市场口碑,积极解决消费者正当诉求。各级消协组织要积极受理、依法处置、有效解决各类消费投诉,持续广泛开展社会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宣传教育,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倡议书也提醒消费者,遇到恶意毁约等情况时,应积极通过向消协组织投诉,或者向有关部门举报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监督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另据新华社早前报道,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中国各地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酒店民宿价格不断狂飙,在过热的市场情绪之下,部分商家不按契约精神“出牌”,出现一波违约潮,发生多起酒店突然取消消费者订单等恶意毁约事件,给刚刚复苏的文旅市场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1、Neuralink将进行首次人体试验,对瘫痪患者的大脑植入设备;2、这项研究旨在测试Neuralink无线全植入式脑机接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周二宣布,该公司已获得一个独立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将进行首次人体试验,对瘫痪患者的大脑植入设备。Neuralink表示,这项研究旨在测试Neuralink无线全植入式脑机接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瘫痪患者能够用大脑控制外部设备。同时,该公司正式开放临床试验患者的招募,因颈部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而瘫痪的患者可能符合参加这项试验的条件。据Neuralink声称,这项人体试验为期六年,参与者将首先参加一项为期18个月的研究,在那之后,他们将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脑机接口方面的研究。Neuralink没有透露它正在寻找多少受试者,也没有透露它计划何时开始这项研究,但该公司表示,它只计划补偿“与研究相关的费用”,比如往返于研究地点的交通费。Neuralink的脑机接口设备是一种侵入式的大脑植入物,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外部设备,从而帮助重度瘫痪患者恢复与外界沟通的能力,未来这种技术还可能让瘫痪者行走,让盲人重见光明。5月份,Neuralink表示,它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这对脑机接口领域和Neuralink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里程碑。据麦肯锡此前预测,未来10到20年,全球脑机接口产业将产生700亿美元-2000亿美元经济价值。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测试让瘫痪患者也能控制电脑和其他设备的植入物。例如,最近发表的两项研究表明,脑机接口可以帮助ALS患者通过在电脑上打字进行交流。马斯克曾表示,Neuralink的短期目标是帮助瘫痪者实现意念打字功能,未来还将可以实现让瘫痪者行走、让盲人看见,并最终实现“人机共生体”。但Neuralink多年来也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是因为马斯克的过度承诺,另一方面是因为该公司的一些内部做法。该公司在测试中对待猴子的方式一直是个问题,比如,马斯克最近表示,测试只在“临终猴子”身上进行,而且没有猴子因为植入Neuralink设备而死亡,但监管机构发现,该公司对待动物的方式存在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