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公布了第十八批拟失联私募机构名单,涉及中财国龙、务生资产、中鑫富盈、苏州金联投资等7家私募公司。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两家公司是务生资产和中鑫富盈,务生资产原法定代表人马永威是“温州帮”,深圳的中鑫富盈曾经操纵过妖股特力A。
1 “玩失踪” 私募名单越来越长 根据协会公告,该组织在处理投诉案件中发现中财国龙(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拟失联机构;江苏证监局在开展异常机构核查工作过程中发现苏州金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家拟失联机构;青岛证监局在专项核查中发现青岛层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家拟失联机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在开展纠纷调解工作中发现昌龙运通(北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1家拟失联机构等。 协会通过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中预留的固定电话、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均无法与第1至4家机构取得联系。 协会发布公告称,如果上述7家公司在1月10日起的5个工作日内不能对公司经营情况予以书面说明,逾期则被认定为“失联机构”。被认定为“失联机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满三个月未主动联系协会并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截至1月9日,协会已将北京东方财星国际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319家机构列入失联公告名单,并在协会官方网站中予以公示。在319家机构中,92家机构已被注销登记;9家机构已自行申请注销登记。 玩失踪的名单越来越长,协会的注销速度也在加快。1月1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又发布公告称,已经依法注销北京炳隆资管、广西世纪红榕两家公司的私募管理人登记,并将其高管拉入黑名单12个月,取消基金从业资格。 2 “温州帮”马永威上榜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操纵资本市场的“温州帮”们,在严监管的威力下显得无处遁形。在协会公布的最新7家拟失联名单中,务生资产、中鑫富盈备受投资者热议。其中,务生资产原法定代表人是马永威,有媒体称,他是此前操纵A股股价“温州帮”的代表人物之一。 “85后”的马永威曾经在8个交易日内,利用资金优势“封涨停”、虚假报单“撬跌停”、“一字断魂刀”等收割获利手法,狙击A股多只股票,获取暴利。 2017年,证监会公布了对马永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其处以约4577万元罚款。 根据协会官网公布的备案信息,马永威执掌的上海务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登记时间为2015年,务生资产旗下共备案两大基金产品,分别为“新时代红富”和“务本一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其中,2014年成立的“新时代红富”信托计划产品目前处于“延期清算”状态,信息披露为“0条”;2016年成立的“务本一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处于“提前清算”状态,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16年7月5日。 按照协会登记的办公地址,务生资产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SOHO世纪广场1002A”。然而,经《国际金融报》记者实地察看,在协会登记的原地址大楼内,务生资产公司已经不存在,1002A室内是一家名为“华煦投资”的公司在办公。此外,记者输入关键词在网站地图搜索发现,该公司地址目前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168号东方金融广场B座15层1503”,但该新办公地址因种种原因记者无法核实其准确性。 3 特力A庄家被盯上 最新拟失联名单中,位于深圳的中鑫富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赫然在列。记者从协会网站查阅到,中鑫富盈成立于2014年9月17日,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目前在协会备案的产品共有三个:分别为川信宏赢八十三号证券投资信托计划、西藏信托鸿禧成长2号伞形信托产品和川信宏赢七十三号证券投资信托计划,三只产品目前运作状态显示“均在运行中”,然而,协会网站信息披露一栏显示,这三只产品月报、半年报、年报、季报的披露均为“0”条。 中鑫富盈也是典型的证券私募,根据协会网站信息,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宋飞,但事实上,其实际控制人是李建林。这家公司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它曾操纵过妖股特力A。 经证监会调查,2015年7月10日至8月28日,中鑫富盈控制使用“四川信托—宏赢七十三号”等10个信托计划证券账户下挂的11个交易子账户,投资者吴峻乐控制使用“厦门信托—凤凰花香二号”等10个信托计划证券账户下挂的18个交易子账户和“罗某”等4个个人账户,通过集中资金及持股优势连续买卖、在所控制账户之间交易等方式,合谋操纵“特力A”、“得利斯”股票价格,反向卖出获利。其中,中鑫富盈、吴峻乐操纵“特力A”股票价格分别获利约1.5亿元、1.7亿元,操纵“得利斯”分别亏损0.3亿元、1.8亿元。 最终,依据《证券法》相关规定,证监会决定:没收中鑫富盈违法所得1.47亿元,并处以4.4亿元罚款;对实控人李建林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 根据协会备案,中鑫富盈公司办公地址是“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心区皇岗商务中心1号楼22层01单元”,但是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这家公司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中心区26-3中国凤凰大厦1栋19A-51”。 4 私募监管路在何方 当严监管成为常态,规模超11万亿元的阳光私募在不断地规范中如何稳步发展,显然成了资管行业一大不可忽视的问题。 2015年9月基金业协会建立“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对于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短信等形式无法取得联系的私募,向社会发布失联私募机构名单。2016年2月5日,基金业协会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随后一大批无展业能力的空壳机构被注销。2017年基金业协会注销管理人登记,多是清理不符合登记备案规定、长期未展业的“空壳”私募。未来,失联或被注销的机构可能还会增加,但从当前情况看,除了注销,为了严肃从业人员纪律,基金业协会又有了新动作,将相关私募基金负责人拉入“黑名单”。 上海一位私募从业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越来越多私募公司失联,大多是由于开展P2P、借贷等违规业务,随着监管加强,出现跑路和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现象增多。展望未来,私募必须同公募一样回归资产管理本源,远离通道、借贷类业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行业稳步发展。” 协会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私募基金公司中,私募证券基金(自主发行)规模在50亿以上的,共计53家;私募证券基金(顾问管理)规模在50亿以上的,共计36家。此外,私募股权基金方面,规模在50亿以上的私募基金公司共计254家,其中107家规模在100亿以上。如何监管这些大私募机构,也是一大难题。
虽然私募监管公募化趋势日益加剧,但未经登记备案的“私募”却又似处于监管不到的“法外空间”。北京一位私募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市场上存在大量通过电话、微信公开向中小股民荐股、欺诈弱势群体的违法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没有在基金业协会登记,毫无底线、影响面广、性质恶劣,更应从严监管,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对这一现象的监管,也是一大难题。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