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股市,流水的私募。私募圈素有“冠军魔咒”。笔者盘点了2008年以来的私募冠军公司发现果不其然“魔咒”相当灵验,而冠军“魔咒”背后则有两大“元凶”。 第一大元凶: 高管团队不稳定 笔者归纳了过去十年的私募冠军得出,冠军“魔咒”背后一大元凶是私募管理团队欠稳定。 2008年至2016年的私募冠军分别如下:2008年金中和投资、2009年新价值投资、2010年世通资产、2011年呈瑞投资、2012年银帆投资、2013年创世翔投资、2014年创世翔投资、2015年华银精治资产、2016年蓝海韬略。 成名于大熊市的金中和,成立之初采用的双基金经理制度的弊端成名之后浮出水面。由于邓继军和曾军一个擅长自下而上挖个股,一个擅长自上而下从宏观趋势进行资产配置,二人投资理念的差异最终导致了邓继军在2010年选择离开。 2011年成名的呈瑞, 2013上半年,芮崑便清空手中股份,离开呈瑞投资,从公司股东结构、基金经理到投研团队大换血。 创世翔投资在2014年在连续两年冠军后,名气达到顶点,但繁华过后一地鸡毛。2014年4月,团队争夺交易权限,甚至把相关券商被告上法庭。这起“宫斗”的直接原因就是2013年创势翔业绩“一骑绝尘”,众多渠道抢着发产品,由于利益分配问题导致的团队决裂。2016年,广州创世翔被调查出“操纵证券市场”,受罚。 私募基金的优势之一即在于利益与投资者一致,但团队的不稳定将使这一优势不复存在。只有核心团队稳定,公司的投研与公司利益一致才会更有利于客户。毕竟投资公司全部的财富在于人。一个好的公司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核心团队。 第二大元凶: 成也激进,败也激进 通常说来基金经理为追求短期业绩往往“剑走偏锋”。这种“偏”或在行业上,或在某类主题上,或干脆就是几只股票上。这必然造成组合的兼容性很差,一旦市场风格或者逻辑生变,容易从“先头”部队变成“殿后”部队。 比如2009年的新价值,重仓中小市值成长股一战成名,但也埋下隐患。在2011年这种方式遭遇“滑铁卢”,陷入流动性的陷阱:赎回-暴跌-赎回的怪圈。后来,公司对投资方式进行反思,运作才变得稳健。 2010年领衔的世通资产则强调“抓牛股”、“波段操作”、“盘感”。事后证明,不过是踩中节奏后的错误归因。2013年6月,世通资产正式更名为“康庄资产”,从头再来。2016年的蓝海韬略单票满仓,高换手的激进做法,使其一鸣惊人,但在2017年运气则不站在他的那一方了。 风格激进,大幅波动,造成的是投资者拿不住,基金赚钱,但投资者不赚钱。如果不幸买到一些并不是真正做投资,只是想赚一把钱就走的基金,后果当然更为严重。 笔者认为,关注排名,是一种合成谬误,追求业绩更好,本没有错,但都来追求排名的时候就错了。这就好比看电影,第一排为看得更清楚站起来,后面一排站起来,所有的人都站起来了,结果电影还是一样的看了,但都是站着看的,白白浪费了力气。 眼睛盯着排名的私募不买也罢。过度用力后,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其实无差异。 不必过于看重排名 笔者认为排名的指示意义有限,投资者不必过分看重排名。 买基金主要是还要买基本面投资为主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把主动管理型基金的能力分为择股、择时能力可能是一个错误,为了完美的形式牺牲了投资的实质。正如一位基金经理总结的:一切为追求快,参与似是而非将信将疑的投机行为,即使短期获利,终有一天要还给市场,甚至要加倍偿还。
投资本质是赚企业成长的钱。从长期看,股指年化涨幅与名义GDP化增速基本一致。各国指数的涨跌幅与基本面相挂钩,GDP同比增速与指数年化涨幅这两个核心指标展现出了很强的同步性。海通策略报告《投资世界长期属于乐观者》中数据显示,中国1991年来股指年化涨幅14.1%、GDP年化名义增速14.2%;美国自1929年来分别为4.92%、6.03%;英国自1984年来分别为5.53%、5.27%;德国自1970年来分别为6.55%、4.66%;法国自1988年来分别为4.45%、3.25%;日本自1955年来分别为7.63%、6.88%;韩国1980年来分别为8.81%、10.47%;中国台湾1967年来分别为9.64%、9.86%。经济增长越快的国家股市表现也明显越强劲。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