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观察家 投资人千万利息消失无踪! 你是不是该到银行看看你的钱了? 近日,一位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爆料称,其在招商银行北京分行首体支行的客户经理介绍下,于2013年投资的理财产品,在2017年9月份遭遇违约。 下面是产品的合同,根据合同(《 招商财富-招商银行-弘毅夹层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合同》): 该资管计划由招商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资产管理人、招商银行北京分行担任资产托管人,募集资金的对应标的为联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资的夹层基金——规模10亿元的弘毅一期(深圳)夹层投资中心(有限合伙)。 看着比较复杂,简单来说这款产品: 由招商银行的投资机构运作 资金由招商银行托管 然后投给了弘毅一期(深圳)夹层投资中心(有限合伙) 按照投资人的说法,当时购买这款产品时,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曾向他表示: 该产品3年到期,是保本保息产品,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11%-13% 于是该投资人分别于2013年8月20日和2014年8月19日实缴1200万元和800万元,共认购的基金份额为2000万元。 按照和银行的约定,投资人在2016年9月2日就可以从银行拿回自己投入的本金和利息,但是问题出现了,招行客户经理称: 该基金期限采用3+1结构,根据《资管合同》,普通合伙人有权将基金期限顺延一年。也就是说,基金管理方有权将基金期限延期至2017年9月2日。 于是招商银行将产品的到期日延期一年,但是在2017年9月2日,产品出现了违约,招行客户经理再次宣称: 投资者的2000万元投资款,或仅能收回本金,并不能保证利息或“收益甚微” 2000万的本金,按照年化收益11%来算,4年的利息额将高达1036万元,招行两次违约,投资者还损失了上千万元的利息! 那么这款致使招行违约的产品到底是什么呢? 违约的产品! 下面观察君就为各位分析一下这款产品,以及为什么违约! 产品的名称为弘毅一期,成立于2013年5月17日,当年9月2日完成首次交割,总认缴出资额约为10.4亿元。 产品结构中,弘毅夹层(深圳)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作为普通合伙人(GP)认缴5000万元; 4个有限合伙人(LP)认缴金额分别为: 联想控股1亿元 深圳市嘉源中和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2000万元 西藏嘉城夹层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3070万元 招商财富约8.4亿元 期限方面,基金存续期为成立日(即2013年5月17日)至首次交割日的第三个周年日(即2016年9月2日);基金期限采用3+1结构,根据《资管合同》,普通合伙人有权将基金期限顺延一年。 在违约时,招行客户经理宣称:违约的原因是因为,弘毅一期投资三个项目两个正常,一个出了点问题,正在重组。 但是观察君仔细梳理之后发现,弘毅一期所投项目,并非是3个,而是6个,其中3个在资管计划到期后,依旧未能退出! 弘毅一期2017年二季度基金管理报告(下称“管理报告”)显示,6个项目包括:
未能退出的三个项目为: 融众小贷(二期) 据基金管理报告,对融众小贷的第一笔1.5亿元投资,于2014年10月退出,实现投资收益2290万元;之后,弘毅一期追加了1.5亿元开展二期投资,年利率16%,但2015年年底展期半年后,由于资金流动性原因,融众小贷未能在2016 年6 月贷款到期时还款,已造成逾期。” 中联重机 弘毅一期于2014年8月联手弘毅投资的被投企业中联重科(4.66 +1.97%,诊股),投资奇瑞重工(后更名为中联重机)。其中,弘毅一期出资额1.13亿元,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5%,中联重机计划2015年年底挂牌新三板。 但随着中联重机冲刺新三板受阻,方案改为:将以大股东回购的方式,于2017年实现退出。但截至目前,该项目依旧未能退出。 上海誉丰项目 弘毅一期分别于2015年6月、7月和10月三次向上海誉丰提供共计1.3亿元人民币,资金用途为补充借款人流动资金。由于银行抽贷造成债务危机,上海誉丰资金链断裂,预计上海誉丰总负债为10亿元,可处置资产总值仅3.2亿元,严重资不抵债。 投资了六个项目,三个出现了问题,这才是产品违约的根本原因! 钱还能拿回来吗?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投资人的钱还能拿回来吗? 虽然还没有公布,但最终处理的结果,应该正如那位招行客户经理所说:本金可以拿回来,但是“收益甚微”! 也就是说,投了这个产品的投资人,他们的10.4亿资金被别人借走,然后白白地用了4年! 责任应该在谁? 观察君认为两方都存在问题,招行可能应承担较大责任: 招商银行: 第一: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私自承诺收益 11%-13%年化收益率,招商银行并没有为投资人出示担保函,虽然这是客户经理的个人行为,但是招行存在监督管理上的失误。 第二:未能充分提示风险 该产品风险早已出现,但招行私人银行部工作人员始终未对风险进行充分揭示,导致投资人出现投资上的错误判断 投资人: 在招行并没有出具担保函的基础上,投资人依然选择相信客户经理许诺的投资收益率,说明投资人对自己所购买的产品的风险和运作机制并没有完全的了解。 结语! 上个月,陆金服刚刚爆出了1.4亿资管计划违约;还没过一个月,又出现了招商银行10亿产品违约,观察君还了解到上个月交通银行(6.31 +0.48%,诊股)也出现3亿理财产品退出! 单独来看,可能只是几起无伤大雅的资管行业违约事件,但如果把这一系列的事件放在一起分析的话,就可以看到背后的真相! 那就是,在国家经济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后,资产管理行业的刚性兑付或将彻底成为历史! 简单地说,就是投资者拿不到投资收益,甚至是投资本金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树立正确的投资意识 做投资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观点,就是如果我投错了也会有银行或国家为我兜底,这种可能性在未来几乎是不存在的,投资是自己的事,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就要自己负责任! 所以,投资任何产品、任何产品、任何产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定要仔细了解自己它的风险和运作方式,不能连保本产品和非保本产品都分不清楚! 第二、银行提供的产品也要仔细甄别 在中国,许多大银行都是国有的,这样投资者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银行一定是安全的,银行提供的产品也不会出问题! 这是完全错误的,银行提供的产品也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从收益的派发上就可以分为保本保息、保本不保息、不保本等多种产品,从投资的方向还可以分为信托、基金、保险等。 在银行购买产品,观察君建议,首先看保不保本(不能只听客户经理,要看到银行的担保函),再看资产的出口端(投向哪里)是什么,然后看违约的处理方法!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今后不要再想着“傻瓜式理财”,把钱放在银行就不管不问,要对自己的资金负责,因为你不负责的话没有人会给你兜底!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