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联网金融观察
8亿假理财案戳中痛点:企业为何借不到钱?
发布时间:2019-05-29 08:09 来源:秦朔朋友圈

  01

  这本来应该是一起简单的房企融资项目,但最后却变成了一起贪腐案例。

  故事发生在2015年5月左右,重庆一家房企A公司拿了一块地,为了开发这个项目,A公司向建行重庆某支行申请贷款4亿元。彼时房地产市场正开始回春,且A公司无论是资产抵押还是土地开发项目都属优质,但这笔贷款却在建行的信贷审批会上被拒了。

  银行开发贷不行,A公司转向信托市场融资,但一圈问下来,成本都很高。笔者咨询国内一30强房企财务总监,据其介绍,在2015年初,由于地产行业还处于上一个周期的底部,很多银行对房企的放款基本上都要求进全国30强,而且融资公司需要提供足额的可随时变现的资产抵押,仅仅土地抵押根本融不到钱。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中小型房企的融资成本到了20-25%,有的甚至超过了30%。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A房企负责人对建行重庆某支行行长张某说融资成本只要控制在16%以下都可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张某一盘算,觉得这里面有操作空间,恰好此时B房企也需要资金。于是,张某找来资金掮客钟某,由其帮忙设计两款“理财产品”,并联系金融机构。

  上述房企财务总监介绍,在这个交易过程中,分别涉及建行重庆分行(实际上是张某)、A/B房企、中信证券(20.590, 0.00, 0.00%)和浙江银行,其交易结构和方法是,张某虚构两笔建行的理财产品乾元保本型人民币2015年第16期和第17期,由钟某联系中信证券,再由中信证券员工联系浙商银行西安分行和上海分行,分别购买四亿元理财。这两款4亿元理财产品为保本理财,期限2年,预期年化收益率6.8%。浙商银行与建行重庆分行某支行签订合同后,资金流向一个独立的资管专户,再通过该专户购买中信证券承销的融资公司(房企A、B)发行的债券,这样资金就由浙商银行流向了融资公司。

  这个过程中,有三个点值得注意:

  一是这两款虚构的理财产品虽然是无备案、无编号、无真实投向的“三无产品”,但浙商银行两家分行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都到张某所在支行现场进行核保核签,在办公场所当面见证了合同用印等流程,并且拍照。

  二是这两款产品,在两年合约期内,均按季付息,在2017年6月和7月到期后,也及时支付了本金。可以说,如果不是后来银监会在检查浙商银行总行时,发现浙商银行西安分行购买的上述建行4亿元理财产品没有备案编号,这两笔理财的“飞单”可能真要瞒天过海。

  而第三点,尤为重要,那就是这两款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是6.8%,而两家房企分别付出的融资成本,一个是每年16%,一个是每年14%。也就是说,这其中各种中间通道的费用高达每年7.2%-9.2%,被张某、钟某等瓜分。

  从正常的6.8%到16%,一桩本应该正常合规的借贷成为骗局,民企融资的隐性成本就这样被翻番。

  02

  民企融资难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这其中的原因和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值得我们深究,浙商银行8亿假理财案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在这个过程中,注定是多输。行骗的张某、钟某被审判,可谓自食其果。建行也不用说,出了这样的诈骗案难辞其咎。浙商银行虽然是受骗方,最后也没有损失,但并不是完全没问题,比如据业内人士分析,一款“三无”的理财产品居然能在内部通过审核本身就有问题,稍微谨慎点,查查备案号就能弄清楚的事何至于此?说好的银行严密的风控系统呢!

  更受伤的是民营企业本身。从房企按时还本付息可见,这两个公司均为优质客户,但通过正常的信贷渠道被建行给“拒”了,这才有了张某动起歪门心思做假理财的事。这背后是银行业扭曲的风险识别与授信的逻辑,而且国企与民企的待遇截然不同。

  总的来看,国企相对容易获得银行的授信,比如去年10月24日,一汽对外公告称,一汽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等16家银行共计10150亿元意向性授信。万亿授信的消息一发出就引起广泛的关注,据业内人士介绍,一般银行的授信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但是国企、大型企业由于多种原因会更容易获得授信,以房企为例,大型国有房企融资优势较大,中小房企融资成本普遍提高。

  正常来看,当前银行借贷成本在4.5%-7%之间,但民企、中小企业相比更难获得银行授信,一方面是因为银行总体授信额度有限,而在银行的风险识别体系中,国企属于优质客户。另一方面,则是银行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从民企手中赚取更多的利润。上述房企财务总监介绍,除了贷款,银行一般通过债市、信托、中票等间接为民企提供融资,而相比贷款,债市的成本就大大增加,比如5月24日赴港IPO的新力控股,根据招股书披露,其即将到期的18个月银行借款年利率为9.5%,两年期资产管理公司借款年利率分别为9.95%和13.62%。

  而更多时候,是由于各种监管的原因,国内融资的不畅,民企不得不赴境外融资,造成成本畸高,即使是恒大这样的龙头房企也不例外。同样是去年,10月31日,恒大公告称公司发行三期合计18亿美元债,票息最高5年期13.75%,其中许家印自掏腰包认购10亿。而根据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这18亿高息债13.75%的利率指引为今年亚洲垃圾级债券发行人中最高。2018年11月19日,恒大又增发10亿美元债,2年期,票息11%。

  当时不少人评论,即使是规模如恒大,面对银行也不得不低头。

  03

  有的时候,对民企和小微企业来说,融资成本高点没关系,有就行。

  “在资本市场,最怕的是金融机构表面上执行政策时一刀切,背地里却变相提价。”上述财务总监感叹,很多时候我们的市场面临的问题是,即使是优质企业也借不到钱。

  比如2018年上半年银行业和房产行业监管双向趋严,流动性紧缩,以往开发商拿地自有资金通常只有一成甚至有“空手套白狼”情况,自从今年的监管政策不断严格后,前端融资几乎杜绝。

  加强监管当然没问题,但问题就出在,如何保护正常的资金需求,区分炒作和正常经营呢?

  据第一财经的报道,在去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中,最严的时候开发贷几乎停滞,到5月份,包括建行、中信等银行均表示,已经很久没有帮开发商进行开发贷融资。即便是房贷,银行的放款也非常慢。中信银行(5.830, 0.00,0.00%)某人士称,每个月给某TOP3房企的房贷额度均在10亿左右,对于销售几千亿的房企,这点房贷额度无疑杯水车薪。

  退一万步说,如果整个市场都这样紧缩也还好,毕竟大家都没钱,但“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方面,那些有资源的国企、规模大的民企仍能从银行紧张的额度中瓜分一大部分;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提高资金成本,又狠狠地敲一笔。笔者去年6月份曾尝试申请一笔消费贷,咨询南昌各大银行后发现,有足额抵押的消费贷最低的成本都是基准上浮20%(约5.8%),而最高的已经到了10%,企业融资成本基本上都在8%以上。

  银行吐槽民营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支持民营企业往往面临风险不对称、违约高导致风险补偿高等问题,而对于民营和小微企业来说,银行直接融资走不通,就只能依赖成本高、风险大的间接融资,又反过来推高其经营风险,这样就让民企和一些小微企业走入了融资的死胡同,兜兜转转,难以跳脱。

  事实上,民营经济产出在全国GDP中占60%,而银行给民营企业的贷款只占30%,说明民营企业资金运用效率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在去年11月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中央领导人重申“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目前来看,在金融市场,如何给予民企相同的金融地位依然任重道远。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