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一家金融科技平台风控总监起,赵诚(化名)每天都要与黑中介作斗争。 所谓黑中介,最初是帮借款人美化个人财务数据以帮助借款人顺利获得消费贷款,从中抽取提成。但在金融科技的驱动下,越来越多“高技术、高水准、高欺诈能力”的黑中介迅速出现,他们要么通过电脑程序不断“试错”,寻找各家消费金融平台风控漏洞;要么虚构大量借款人材料(如年龄、收入、银行流水等)开展批量贷款骗取大量资金;要么诱导消费者及偏远地区群体借款。 “收入逾千万元的黑中介越来越多。”他告诉记者。与此对应的是,金融科技平台坏账率随之水涨船高。 多位金融科技平台人士透露,当前金融科技领域坏账率约在10%-15%,其中60%-70%的坏账就是由黑中介“创造”;甚至多家金融科技平台借款申请人里,10%-15%都由黑中介“幕后操纵”。 面对黑中介欺诈风险的冲击,各家金融科技平台纷纷引入不同范畴大数据强化自身风控模型。 “这其实是一场持久战,当平台不断调整风控模型参数,黑中介也在不断试错寻找平台风控漏洞。”赵诚直言。 层出不穷的骗贷手法 起初,赵诚认为黑中介“不难对付”。 “他们无非是包装借款人身份与财务数据(比如虚构稳定收入、良好信用卡还款记录、房产资料与公积金缴纳数据等),组团骗贷。”他透露。此外,为了规避金融科技平台对申请人通讯行为的审查,黑中介会提前半年以上“养”着成千上万个手机号(俗称“养号”),刻意保持这些手机号每日正常的通话记录、联系人等信息,以便用这批手机号骗取金融科技平台贷款。 针对部分金融科技平台要求申请人授权爬取邮箱的信用卡账单“敲定”贷款金额,部分技术水准较高的黑中介则利用软件技术修改邮箱里信用卡账单的额度,从而骗取更高的贷款金额。 “目前,多数金融科技平台的风控技术已能破解这些骗贷招数。”赵诚透露。但令他惊讶的是,与金融科技平台风控水准持续提升“同步成长”的,还有黑中介的“骗贷技术”。 过去两年他几乎每天都会发现黑中介通过电脑不断试错,企图寻找平台风控漏洞。其中最常见的是,不少黑中介通过部分IP地址不断发来借款申请——每次借款人的收入、年龄、婚姻状况、工作等各有细微不同,以此不断“试错”摸出平台的风控侧重点或漏洞,再抓住机会批量借款骗取大量资金。 为了有效遏制黑中介“试错”行为,如今越来越多金融科技平台纷纷整合大量第三方数据,深入挖掘借款人征信机构评分、信贷数据、消费数据、互联网痕迹数据、公安部数据、运营商数据、法院数据等信息生成数万个风险变量,并且不定期变更风控策略,令黑中介难以掌握全部数万个风险变量及其风控变量组合排列方式,大大提升黑中介攻破平台风控体系的难度。 一位熟悉黑中介骗贷模式的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透露,一键试错行为渐行渐难,部分黑中介又开启新的骗贷方式。他们从偏远地区(尤以不发达地区为重)挖掘“白户”人群,以微薄好处诱导这些“白户”人群完成消费金融平台的注册、实名认证过程,再通过缴存社保公积金、人为制造银行流水、完善征信记录等手段,对多个平台进行高额度的骗贷,待贷款到手,各自分成后跑路。 更有甚者,部分黑中介开始尝试联合消费金融场景服务方骗贷。比如黑中介先与商家勾结,要么通过签订假合同帮助急需现金的借款人贷款;要么诱导消费者申请消费分期/贷款以支付相关费用,一旦贷款到手,马上跑路。其结果是越来越多消费者“被贷款”,且不少借款人根本对贷款“不知情”,导致平台还款逾期率与坏账率双双增加。 这位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透露,当前黑中介勾结商户骗贷行为主要出现在培训、租房、医美、3C数码消费等特定消费场景。目前,多数互金平台对此的风控策略,主要是建立合作商户白名单,精选合规操作、市场品牌口碑较高的商户开展消费贷款业务。 “不过,这些做法治标不治本,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黑中介还会使用哪些新的骗贷方法,只能被动迎战,无法做到一劳永逸地遏制黑中介生存空间。”赵诚直言。 大数据反欺诈征途漫漫 在赵诚看来,面对黑中介层出不穷的骗贷方法,金融科技平台最佳的应对措施,仍是整合不同范畴数据还原借款人真实的信用状况,令黑中介各类骗贷手法“无从遁形”。 记者多方了解到,因此越来越多金融科技平台双管齐下,一是不定期变更风控模型参数,以此持续提高风控模型安全性;二是建立黑名单制度,即通过互联网抓取黑中介各类信息,其中包括黑中介在互联网借贷平台留下的手机号码等,再根据黑中介电话号码、地址、姓名等因素形成一个数据收集网络,若借款人与这些黑中介有过电话记录,则自动将其放入黑名单,屏蔽其借款申请。 “不过,这种做法也存在双刃剑效应,因为它会让金融科技平台丢失不少存在真实贷款需求、且有还款意愿与能力的不知情借款人。”上述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因此众多金融科技平台纷纷尝试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借款人做人脸识别、活体检验(比对借款人影像是活人还是照片)和银行卡等四要素验证。这种做法的好处,一是能有效验证申请人的身份,防止黑中介伪冒他人身份申请贷款,二是借助微表情等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捕捉到借款人在面审回答问题环节的细微、异常的神情变化,从而发现黑中介群体潜在的骗贷行为。 在信用算力首席风险官刘晓峰看来,要让海量大数据与这些最新的科技在反欺诈环节发挥更大作用,关键还在于做好多维数据勾勒比对与交叉验证,一是检验个人信息多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二是审查借款人提交的个人信息与外部数据是否一致。以地理位置信息为例,信用算力利用客户在平台上的LBS信息进行“安全地区”、“审慎地区”及“高危地区”等精准识别,当客户自填信息与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得到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异时,贷款存在欺诈的可能性较高。 “目前,我们还通过‘Fin-Cloud信贷云’系统对每位用户的每一步行为路径及轨迹进行加密记录并保存,利用该数据,结合最先进的深度学习和决策树算法,如深度神经网络(DNN)等形成独有的信号级指标,综合用户使用热度、登录时间、地点等习惯信息判断该用户的欺诈风险,内部测试数据显示该指标独立KS达到0.32。”刘晓峰指出。针对黑中介“养号”的骗贷做法,金融科技平台可以借助运营商详单数据,或直接调用外部第三方征信公司所提供的数据服务,通过分析申请人提供的号码是否存在外卖、房产中介机构、快递公司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呼入电话,从多个维度判断手机号码是否属于“养号”。 “此外,针对伪造银行工资流水,若互金平台通过第三方数据,查验借款人所提交的工作信息与第三方机构查验到的单位地址及借款人密集活动地址是否匹配,工作信息是否真实,也能发现黑中介的蛛丝马迹。”他透露,围绕海量不同领域大数据的应用,金融科技平台还有巨大操作空间持续提升反欺诈能力,比如金融科技平台通过查看更长时间范畴(通常超过1年)银行流水数据,从而判断借款人工资流水造假的可能性。,鉴于多维度数据勾勒比对与交叉验证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当前信用算力还在尝试一种新型的大数据反欺诈模型,即综合用户多平台借贷情况、查询次数,以及款APP使用热度、登录时间、登录地点、浏览行为等使用习惯信息,提升用户欺诈风险判断的准确性同时,整合黑名单数据库与千余家互联网平台交互信息,进而建立用户的灰度分,对灰度分较高的用户,信用算力将通过算法分析模型进一步精准识别精心包装善于隐藏的黑中介。 “其实,黑中介各类骗贷行为能否得到有效遏制,很大程度取决于平台自身风控策略是否严谨。”刘晓峰指出。若金融科技平台从严遵循风控标准对“可疑”借款申请处处设防,黑中介自然处境艰难。 “比如传统金融企业会觉得个人收入越高,越是好人;但事实上,若将借款人年龄与收入结合起来,发现某些借款人年龄很小但收入很高,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很快就能发现其中所隐藏的疑点。”他举例说。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