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隐患显而易见 蕴含着双重风险 随着大学生网贷消费渐成规模,其与生俱来的风险也日益显露。这种“风险”,其实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某些不知节制的大学生,可能就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会陷于失信、违约的困境;再者,对于那些野蛮扩张的网贷平台而言,也许会因之大幅拉升坏账率,直至最终造成资金链断裂、业务运转再难维持……其实,倘若参照传统的金融业标准,大学生消费贷款,怎么都算不得是优质业务。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正在颠覆一切。 诚如我们所见,作为新兴事物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蛮荒发展的原始阶段。名目众多、鱼龙混杂的网贷平台,一方面向着传统金融机构所忽视的领域快速渗透,不遗余力地争取大学生客户,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另一方面,不同的网贷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为了尽可能扩大市场份额,它们往往会不负责任地拉低审核门槛、扩大贷款额度。凡此种种做法,尽管快速壮大了大学生网贷消费的体量,却也埋下了显而易见的隐患。 现实中,大多数的网贷平台,都缺乏基本的“风险规避”意识和能力。高度线上化的放贷过程,使得针对客户的资质审核、信用评级等等环节,都基本是形同虚设。而另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是,网贷平台并未对接央行征信体系对接,不同平台的后台数据记录也相互孤立——这在客观上给一些大学生留下了投机取巧的漏洞,也无形间助涨了其任性妄为的消费习惯。 真相总是令人遗憾,网贷平台和大学生客户,谁也不是谁的天使,反倒可能会成为彼此的噩梦。然而现实的荒诞在于,诸多的网贷平台为了吸引大学生,往往祭出一套鼓动性的“青春劝世说”。诸如“我的未来我做主”、“梦想并非遥不可及”一类的营销说辞,一再撩拨着大学生们的消费冲动。于是,在一片“享受当下”的狂欢盛宴中,原本正常的购买行为,也变得可疑而令人担忧了。 或许,即便是颠覆性的互联网金融,也该遵循传统金融业的某些经典判断吧。对于大学生客户而言,其无疑更适合被当成是“潜在优质客户”慢慢引导,而不应被草率地视作现时的算计对象与利润来源。(然玉) 警惕法律风险 大学生群体是缺乏经济来源的纯消费者,加上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因此不加甄别地向大学生提供高额度的贷款其违约风险极高。如果申请网络贷款的大学生出现根本性违约,贷款发放方也只能通过向法院起诉的方式来挽回损失。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还会将户口再从学校迁走,原来的住址等信息会发生改变,常用联系方式也会改变,对毕业的大学生,法官找人难、送达难等问题会更加突出。大学生普遍都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法院不可能执行其父母的财产。 超低门槛给大学生群体发放消费贷款,很大程度上是误导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的理念极不利于大学生群体们的健康消费价值观的培养。巨大的还贷压力之下,不仅会加重家庭负担还可能迫使某些大学生误入歧途、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从金融市场稳定繁荣的角度来看,放弃资产和信用标准的大学生网贷消费现象威胁着金融安全,甚至成为引发各种银行坏账、破坏金融秩序的重大隐患。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群体的贷款业务必要严格规范,培养大学生群体正确的消费观念,消除这种超低门槛贷款的法律风险,以此减轻司法机关的办案压力,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刘勋) 有自由但不可任性 不可以随意任性 从目前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来看,一些大学生在网贷消费方面仍存在盲目性,缺乏必要的理性。比如,有的人提前消费大大超出承受能力,每月的分期付款就几乎用光生活费,在刷卡“血拼”后却要为温饱问题犯愁,从而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再比如,不少学生对个人信用认知度较低,认为互联网信用对未来没有影响,容易产生违约行为,带来信用污点。 近年来,质疑者对大学生网贷消费总是谈之色变,批评其诱导了学生们的盲目消费行为。事实上,网贷只是一个工具和平台,究竟扮演的是“天使”还是“魔鬼”的角色,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网贷消费乱象的症结,在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过去上中小学时,一切开支事物由父母包揽,自己“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到了大学,手中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生活费,却并不知道量入而出,往往计划性购买少,冲动性购买多,甚至为了面子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君不见,即使在网贷兴起之前,大学生中“上半月饱死,下半月饿死”的“月光族”现象并不鲜见。 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与其质疑大学生网贷消费,不如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在消费实践中学会花钱,克服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无端浪费等毛病。学校可以开设有关消费和理财的课程,指导学生们合理消费,制定计划,理性支配。老师和家长也要注意言传身教,带头不做“剁手党”,在校园和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给学生们树立好榜样。 此外,网贷平台的“任性”同样值得关注。时下,一些网站推出身份证和学生证就可贷款的低门槛,看起来方便又划算,却暗藏着高利息、高违约金、高服务费、费率不透明等各种猫腻。对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网贷行业的规范和监管,防止其给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金融消费者带来误导,纵容非理性消费。(张枫逸) 还需三思而后行 当然,大学生在双11里不管买些啥,那是他们自己的自由,我们无权过问和干涉。但笔者在这里想提醒的是,大学生在网贷消费时,还请多一些理性,莫让“任性”血拼购物冲昏了头脑。一方面,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生活开支主要来自于父母,网贷消费所透支的钱迟早是要还的,透支的越多还款的压力就越大。另一方面,容易助长享乐主义思想,忽视自己的主业是搞好学习。 大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面对大学生“任性”血拼的网贷购物,笔者认为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其一,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学生过度消费甚至负债消费观念必须予以纠正。其二,银行在为大学生办理信用卡时,要严格把关,并加强对大学生在信用卡使用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合理用卡消费。其三,对家长来说,要对孩子的开支情况加强监管,切莫对孩子任性消费的行为听之任之。(王学明) 监管不应失位 大学生网贷消费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本身是不具备还款能力的,贷款消费后最终还是要向家长“化缘”;其二,大学生流动性强,容易造成违约后催收困难。另外,大学生属于比较特殊的消费人群,该群体虽然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但是在经济和生活上又没有完全独立。因此,大学生网贷消费,监管不应失位。 就政府层面来讲,需要进行宏观调控,督促国家相关金融机构,设计一套合理的大学生网贷消费系统,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另外,银行征信系统已经相对完善,互联网信用体系还在探索当中。各大互联网贷款平台还应向银行取经,建立一套规范、严格的放贷收贷程序,严格把关。随意放贷,若是回款难,只会害了学生也苦了自己。(杨雄) (据光明网、西安晚报、北京晨报、红网等)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