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甘肃地震学生想逃生却不让开门,为何总得先“请示领导”?
发布时间:2023-12-21 16:29 来源:风声

(原标题:甘肃地震学生想逃生却不让开门,为何总得先“请示领导”?)

1703150579578378.jpg

甘肃积石山地震引发全国人民关心关注,寒冷天下山区被困群众牵动人心,而在大城市,地震则以另一种形式被人们感知。

网上有好几段视频,显示兰州、西安多所高校学生在地震后下楼躲避,因为地震发生在18日晚上11:59分,大学宿舍已经普遍进入“熄灯就寝”时间,地震引发一定程度的慌乱,可以理解。但有一段视频显示,学生在找宿管员开门未果后,砸开门跑了出去;也有视频显示,学生在焦急等待宿管员开门,还有宿管员表示要请示领导。西安文理学院“认领”了一段视频,也表示要请示领导后再进行回应。

视频中不少学生表现慌乱,从“躲地震”的角度,这些慌乱没有价值。当他们从床上下来,穿上衣服到楼下的时候,地震已经停止了,这时候甚至已经可以查看地震到底是几级。

有些人指责学生,这么紧急的情况下还要“请示老师”,显得过于顺从。在他们看来,学生们应该马上把门砸开逃到外面才是王道,其实这也有些不切实际,在宿舍要找到好用的砸门工具并非易事。而且,在这么短时间内,要形成一种行动的共识也不太可能。

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从公共安全的角度进行检视:在面对地震、火灾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学生的“逃生”是否恰当?像学校宿舍、城市居民楼这样集体居住的“公共建筑”,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

1703150601470634.jpg

大城市的建筑,基本值得信赖

这次甘肃积石山地震,造成相当大的人员伤亡,让人痛心。但是,从2008年“5.12”地震以来,中国经历了很多次大大小小地震,人们也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在乡村、山区,由于建筑性能差,造成伤亡的可能性较大,而大城市的建筑,基本是值得信赖的。

四川汶川地震造成巨大伤亡,从2008年后,四川乡村建筑普遍进行了升级。即便是乡村,在修建新房的时候,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使用“预制板”,而是更多使用钢筋、框架结构。有时候回河南老家,看老乡们修建房子,也能欣慰地看到,人们的防范意识普遍增强了。

1703150623871585.jpg

但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是,2008年以前修建的乡村建筑,普遍不具备抗震性能。有关部门应该进行全国性的普查,想办法改进、加固甚至帮农民重建房屋,增加抗震的考量。日本经常发生6级以上地震,很少有人员伤亡;四川发生6级地震也很常见,人员伤亡越来越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普遍改进了。

而在兰州、西安这样的省会城市,尤其是2008年后修建的高层建筑,除非发生特别大的地震,建筑是值得信赖的。2008年地震,成都主城区的高层建筑,经受住了考验,而此后修建的大型建筑,抗震已经成为考量因素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深夜被地震摇醒,盲目冲下楼逃生并不明智。基本逻辑是,等你跑到楼下,地震也已经“停止”了;如果照明不佳,这种盲目奔逃本身,也容易造成受伤。

当然,这种“理性认知”并不容易养成,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发现房屋摇晃很容易惊慌,尤其是在高层居住的,房屋摇晃得更明显。这时候人们往往会忘记,待在房间里不动,避免被家里倒下的杂物砸伤,都比冲出去要安全——一部分成都人已经有这样的认知,这是因为汶川地震后经常发生余震,人们慢慢才能养成“正确反应习惯。”

1703150644305288.jpg

公共建筑的“逃生通道”应该有“绝对性”

可以说,学生的反应,反映出“公共安全教育”的缺乏。2008年后,有不少小学都有应急逃生训练,但是否已经成为一种“教育传统”仍然有疑问。更可能的情况是,安全教育逐渐流入形式,没有养成习惯。

1703150665440819.jpg

这并不是指责学生。实际上,就视频来看,那些宿舍楼同样存在问题,而这本身就是“安全教育”缺失的证明,因为公共安全是一个系统,既包括人们的认知,也包括公共场所应急通道的管理。

学生在深夜跑到楼下,发现宿舍大门关着。这是因为中国所有大学的宿舍,采用的都是这种封闭式管理的办法。一般在晚上11点或11:30后,就宣布锁门,晚归的人要接受严格的盘问。

这时候如果发生地震、火灾,当学生需要紧急逃生的时候,就要求宿管员100%到位,并且做出正确反应。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宿管员也是人,惊慌之下丢失钥匙,或者临阵逃脱都有可能。当然,更常见的反应是“请示领导”。大学后勤部门要规范化管理,强调纪律性,宿管员失去“独立人格”和责任心,一切都先请示,这是“制度性隐患”,比个人失误发生的概率更大。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完全的封闭化管理是值得检讨的;大学宿舍应该保留“应急逃生通道”,在深夜中有专门灯光指示,这应该是刚性的,高于“封闭化管理”的秩序渴求。和应急逃生权比起来,“防范可疑人员进入”之类的“安全需求”,并没有那么重要。

实际上,保证应急通道畅通,本身就是《消防法》的要求,也是公共安全的重要保证,它应该是完全硬性的规定,高于地方或者学校的“政策”“管理办法”。

这是人们付出很多血的代价才换来的共识,事实证明,每次忽视这个教训,我们都会付出代价。在这样的时刻,指责学生听话、宿管员没有责任心、学校领导缺位,都是容易的,真正困难的是进行长期的、刚性的“安全建设”。

这些看不见的功夫,实际上构成一个社会的“安全底线”。所有大学,都应该重视这种公共安全的“基础设施”,不要等到悲剧发生,才在发布会上鞠躬道歉。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