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联网金融观察
打着“国家补贴”的幌子欺诈乡下老人,何以屡屡得逞
发布时间:2023-11-27 22:16 来源:南方周末

近日,我照例打开手机摄像头,想看看父母都在干嘛,却发现家里大门紧锁,直到晚上电话父亲才知,原来这几天在邻村有推销商品的场子,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去凑热闹了。

电话问了村里的几位阿姨,我方才了解了一下相关情况:一周前,一堆操普通话的外地人选择在村道边的一块开敞地儿,搭起棚子,有人专门把守,老人免费入场,里面摆了很多小板凳,开着大喇叭,年轻人在台上宣讲着某商品的功效,然后鼓动老人们购买。很显然,这是一个产品推销会,只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推销地点在村里,位于纯正的农村地区;其二,推销对象是老人,且是清一色的农村留守老人。

既然是推销会,或商家做广告,说不上有多违规,但细究起来,还是充满了“套路”。

关于日常安排。据了解,这种推销会一般会持续6-7天,前4-5天是有人讲解相关知识,让老人们信以为真。通用的伎俩之一是根据欲推销产品的特性,对老人某方面的问题进行夸大性描述,譬如推销净水器,就说农村普遍适用的水质如何不好,对身体带来何种伤害,目的是让老人觉得如果不买他们的产品,后果会非常严重。

伎俩之二是在讲解过程中频繁使用一些科技手段,比如对水质进行现场检测,用专用仪器、专业检测方法、经由院士、科学家的论证等科技手段,让村民们相信这是科学的,先进的,发达的。

伎俩之三是讲解过程会有一撮人联合“演出”,有外地人,也有当地人,或许还有在当地颇有威望的人,商家的假设是,你们可以不相信外地人,但当地人总该相信吧?其中大概率涉及商家对少数当地人通过金钱等方式进行收买。后1-2天则售卖商品。也即,存在一个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以理服人,先洗脑,收买人心,最后收割(钱财)的过程。

关于身份变化。前几天,商家通过各种视频、言说、表演等方式,目的是取得老人们的信任,这一过程中,商家变身很多角色,前几天,他们是外地人,他们是科技下乡讲解员,他们是乡村振兴助力人,他们是熟稔与知晓老人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们是关心老人心身健康的健康守护人,他们是送温暖下乡的慈善家;后两天,他们回归他们的本质角色——唯利是图的商人,欺诈老实巴交乡村老人的小人与恶人。

关于售卖的与赠送的东西。他们最终要售卖的是某品牌净水器,然后赠送的物件分为两种:前几天是抽纸、脸盆、牙膏、牙刷、洗衣粉、洗衣液,只有光临现场的人,见者有份;后两天是抽油烟机、破壁机及冷暖空调。很显然,前几天的赠品多是在农村便宜且实用的东西,你只要去了,人家就给你送,人去了,人多了,容易遮蔽一些观望者的眼睛,是人,都有一个从众心理,尤其于乡下的老人而言。他们会觉得,“难道他们都是傻子,不会吧?我也去看看。”后两天的赠品也很实用,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便宜,但条件是你得花钱购买净水器,人家才送。也就是说,人家卖的东西,和送的东西都不便宜,这种卖一大件送三大件的方式,让很多老人觉得,这商家诚意满满,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那种奸商,一些老人甚至站出来替他们说话,“就是最后被骗了也无所谓,几千块没了,但至少有四个实打实的东西在手”。

关于价格。以主要售卖品净水器为例,母亲告诉我的售价是2980元一台,我在京东、淘宝等正规电商平台上简单搜了一下,发现只需花400-500元,就可以买到质量还不错的同类产品。面对这样巨大的价格差异,商家的补偿伎俩包括恐吓、吹嘘与赠送。更可气的是,母亲跟我说,商家会说2980元的价格还是在享受了国家关于科技产品下乡补贴政策的情况下调低后的价格,也就是说,原价可能是4980元一台,现在是商家让利于民,扣除国家补贴的2000元,村民们才有了2980元一台的难得机遇与机会。此言一出,老人们此前的防备心理,很容易被击溃。

关于入场的人。母亲同我讲,那些人非常友善,每天早上七点钟,车子会准时到村口,拖上村里的老人们,还给老人们准备了油条、馒头、牛奶等早餐,免费送到推销会现场。到了现场,有人端茶倒水,嘘寒问暖,服务颇为周到。中午十二点,车子又准时送老人们回家做饭、吃饭。下午两点,车子会准时出现在村里,等候老人们;五点半,他们又送老人们各回各家。我一个和我一般大的朋友告诉我,上个周末,他们村也搞了类似的活动,他想进棚里看看,不想被把门的人劝阻,意思很明显,只有老人才能进去,年轻人,中年人,不给进。很显然,商家在忌惮年轻人或中年人的在场(presence),原因是他们担心年轻人或中年人当众拆穿他们的把戏,年轻人或中年人公开与他们作对,进而严重影响老人们的购买心理,降低老人们的购买意愿。

以上是我听到或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引发我另外几个思考。

其一,基本事实是有些商家打着“扩大内需”“享受国家科技产品下乡补贴”的幌子对乡下的无知老人进行欺诈。说实话,很多产品的生产公司是名副其实的存在,但市场化条件下,很多公司虽然顽强存在,但主要产品早就被市场淘汰了,尤其在城市市场,已经饱和了,怎么办?公司当然就想着就把触角往下移,占领城镇、农村市场。毫无疑问,这是有关企业扩大内需的举措。但这类产品的质量怎么样不好说,价格却比网购的同类产品的价格高出许多倍,在商品销售过程中存在行骗、欺诈行为,无可否认。

其二,农村老人的异常举动值得推敲。第一,为何平日里节衣缩食习惯了大半辈子的老人,面对接近3000元的大单消费额,他们却不会犹豫,不会心疼?我以为,这里存在一个家庭(话)事权(权力)转移的问题。现如今,很多人家里的东西,基本都由在外的子女网购的,你们买,我用,从前的时候,都是我买的,大家用,现在我老了,不用我买了,你们子女买就好了,我对这个家没有多大贡献了,至少没有从前那么大了,老人们更多只是物品的被动接受馈赠者与使用者,他们鲜有机会或不需要参与物件尤其是大件商品的挑选、甄别与购置过程,于其而言,是一种消费权力的剥夺(deprivation of consumption)。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付钱,我购买,我做主,我开心。就是最后发现上当了,受骗了,他们虽然多少会心疼,但也会坦然接受现实,“哪里用钱不是用钱啊,我买个东西就是花钱了?你在广州一顿饭动辄大几百上千,你以为我不知道?我买个东西就贵了?”母亲会用这样的话怼我,面对我苦口婆心的劝阻。

第二,明明知道大概率是骗子的把戏,明明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老人们为何非要“偏向虎山行”,偏要不信邪?这主要是很多老人长期待在农村,心地善良淳朴,老实忠厚,很容易同情心泛滥,社会的复杂性不够了解,对奸商的认知有限,见识浅薄,缺乏基本的防骗意识与技能,商家们经常利用了老人们这一致命弱点,才屡屡得逞。

一位最终花了800块买鸵鸟奶的爷爷这样说,“你们(年轻人)不能说他们全是骗子,他们也不容易,天天起早贪黑,对我们服务贴心,他们对我好,我不能不表示一下子,我不能啥也不买,做人不能这个样子。”很显然,在购物过程中,老人觉得不止于纯粹的金钱交易,还包括情感层面的回馈,也即人家对我们很好,对我们照顾有加,我们也应该对人家“以礼相待”,这种“礼”的方式就是购买人家的东西。

第三,老人们为何不选择咨询在外子女的意见或建议。笔者了解到,在推销会的这几天,很多老人都是默默在行动,默默去,默默买,默默回,他们不会主动告知在外子女们这一情况,他们当然担心子女会担心他们,甚至责骂他们。作为老人,他们当然更爱面子,被子女责备会觉得脸上无光,这当然不是他们乐于见到的情形。事实上,不少老人都习惯了“特立独行”,“我做什么事,买什么东西,你们少插手,我还没老,我还没到老年痴呆的地步,我有我的判断跟主意,你们少管闲事”,这应是不少老人的真实心态。

当然,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所谓“断亲”现象所致,也即不少在外的子女平日里与父母联系并不多,关心也相对稀缺,甚至不闻不问,碰到这个事,却突然“倍加关心”起来,老人们多少会觉得年轻人“虚情假意”“太假了”。昨天下午,我一个堂弟几次电话在推销会场的他的父亲,让他不要买什么鸵鸟奶,不料他父亲听烦了,生气地说,“又不是你的钱,我愿意花,你少管”,然后挂断电话,并关了手机。

其三,凑热闹其实挺稀缺,在不少农村地区。母亲连续六日都去赶场子,我有点不理解,但父亲说没事,“反正没事做,去玩一下,也好,不买东西就好了”。父亲的“策略”是,不让母亲带现金去,不带手机去,然后也不准她向人家借钱。每晚电话的时候,母亲都是乐呵呵的,说昨天碰到了谁,今天碰到了谁,谁家的女儿出嫁了,谁家的儿子买房了,今天发的馒头味道不错。很显然,母亲的心思不在推销会上,不在产品上,她在乎的是可以天天见到她的朋友,和与她的朋友们聊天。是啊,现在的农村,年轻人进城了,孩子们上学了,就是老人,一个村和另外一个村的距离不远,但也不近,对于年近七旬的母亲而言,没有特别的事,是不会去邻村串门的。平日里,就是在村里转悠一下,天天与父亲一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偶尔还少不了拌几句嘴,说她的晚年生活很充实,一点也不无聊,那是假话。很显然,她会孤单,她会寂寞,她会无所事事,社交是她的现实需求,而天天去推销会溜达一圈,于她而言是可以令她无比开心的事。

我不禁想起我小时候,那时候的村里,经常有杂技团表演节目,也偶尔也会有人来村里放电影,现场蔚为壮观,热闹非凡。时过境迁,如今的乡村,很多人家常年门前一把锁,村里的常住人口只有老人,空心村或空心化的村庄比比皆是。很显然,常住人口大幅锐减,没有或鲜有公共性的娱乐活动,让老人们更加寂寥,这必然严重影响老人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对于农村老人(容易)上当受骗这个事,我以为年轻人不妨洒脱一点,不妨鼓励他们去看看、逛逛,告诉他们提高警惕即可。然而存在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们很难现在说或提前一口咬定他们买的东西就说是假货或赝品,这需要一段时间的试验,看看试用或食用后的效果方能判定。倘若最后,发现他们购买的物品实属劣质产品,他们真的上当了,受骗了,也不必对他们发火或生气,因为他们终归还是收获了一些东西,比如和老友们见见面、聊聊天。

(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