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末,金融顾问Kimberly Foss就开始关注客户的投资动向。由于固定收益投资的利率非常低,她的客户很多都是购买长期债券,比如15-20年期的债权,利率可达3-4%。 Kimberly Foss表示,“我非常担心客户承担了大量风险,却得不到与之匹配的回报”。 这时 Kimberly Foss发现了P2P借贷,诸如 Prosper和Lendingclub的P2P网站直接连接借款人和投资人,借款人可以获得比银行贷款更低利率、期限为3或5年的贷款,而投资人也可获得比固定收益投资更高的回报。 Foss最开始尝试自己投资P2P贷款,她比较保守,一般只投资风险最低的贷款项目,投资近三年来,其年投资回报达8%,投资的贷款项目没有一个发生违约。现在Foss也开始为自身的一些客户投资P2P贷款。 Foss的投资回报在P2P借贷行业很常见。在当前低利率的大环境下,P2P借贷行业受到许多支持声音,毕竟其提供了一个可提高收益的投资渠道。但问题是,没人知道P2P借贷是否可持续的长久发展,尤其在遭遇经济衰退之际。 P2P借贷高速发展 根据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提供的数据,自行业成形以来,P2P平台经历了高速发展,比如Prosper自2006年成立以来,其发行的贷款数量每季度增长84%;而同期其他类型的消费贷款发行数量每季度下降2%。 Lending Club 2014年成功上市,而 Prosper在2014年4月的成交量突破一亿美元,并获得7000万美元的追加风投。 同时,P2P公司也开始进击各个细分市场。比如P2P平台Sofi专注学生贷款,诸如breakawayfunding.com 和fundingcircle.com的P2P平台则专注企业启动资金的融资,upstart.com等网站则专注于信用历史很少但其他条件良好的年轻借款人。 Lending Club 和 Prosper 是P2P借贷行业内的主导网站,占据整个P2P借贷行业98%的规模,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一个重要理由——即Lending Club 和 Prosper 都允许普通人参与投资,其他平台则只对高净值投资者或者机构投资者开放投资。 P2P借贷的前景 Prosper CEO Aaron Vermut 认为P2P借贷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借贷行业格局,以往想要投资无担保信贷,通常只能购买银行的发行股票或衍生证券,无法投资到普通人的借款,这显然有悖于自由市场的理念。 而通过P2P网站,投资人可以像银行信贷员一样看到借款人的信息。比如在upstart.com平台,投资人可以看到借款人的详细信息,知晓借款人的收入、信用评分、贷款额度、贷款目的等。 Prosper和 Lending Club 也允许投资人查看所有借款人信息,投资人可只投资部分贷款额度,也可投资全部。但在Upstart,投资人无法随意挑选贷款项目,只能先设置好自我想投资的贷款参数(比如只投资三年期低风险贷款),然后Upstart就会根据此参数完成系统自动投标。Prosper和 Lending Club 也提供自动投标服务,但投资人可自行选择是否需要此项服务。 P2P网站根据风险对借款人予以信用评分,并分配相应的利率。比如在Prosper和 Lending Club,风险低的贷款项目回报率约6-8%,而风险最高的贷款项目回报率可达26-30%。 P2P网站对申请贷款的借款人会加以筛选。比如Lending Club就声称,其收到的贷款申请只有10%是通过的,其借款人信用分数最低需为660,而Prosper借款人最低信用分为640。Lending Club声称将使用各方面的数据验证借款人的信息,并使用统计模型预估潜在违约概率,Lending Club 有时也会随机验证借款人的收入证明。 P2P借贷行业专家表示,行业内投资人的回报可达5-12%,具体回报率取决于个人的投资策略和信贷周期。Prosper和 Lending Club这两家平台都只提供3年期或5年期贷款,投资人需向P2P网站支付约1%的管理费用。许多投资人喜欢P2P借贷的原因之一是,P2P借贷不受股市波动的影响。 P2P借贷能在经济衰退期安然无恙吗? P2P借贷市场的去中心化,使得其自成立以来一直备受关注。而一年半前,机构投资者(比如对冲基金、财富公司)也开始大举投资P2P贷款。据 Orchard Platform CEO Matt Burton的说法,机构投资者对P2P贷款的需求超过贷款项目供给的两到三倍。 然而,P2P借贷行业几乎没有经济低迷时期(借款人失业并拖欠还款)的表现数据。Prosper 在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幸存下来,但是当时Prosper 的业务模型和现在大大不同,当时Prosper 是向投资人提供个人贷款竞标服务,Vermut本人也表示无太多当时的贷款表现数据。 从当前来看,P2P借贷的违约率略高于银行。行业分析师Simon Cunningham表示,Lending Club每年的贷款违约率约为3%,而Prosper的违约率则约为9%,相比而言,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违约率仅为2-3%。 另外,P2P贷款投资也不完全是流动资产。虽然投资人可以在贷款项目到期之前,在二级市场出售债权,但是只有表现良好的贷款项目才能按照原价或接近原价出售,若想出售不良的拖欠贷款,则只能打折出售了。 所以,有些财务顾问不会对客户推荐P2P借贷行业。比如来自 Lighthouse Financial Planning 公司的财务规划师Debbie Grose就表示,其公司不倾向于推荐P2P借贷,毕竟P2P贷款投资称不上一个固定收益工具。 Upstart 创始人 Dave Girouard认可人们对P2P借贷能否挺住经济衰退的担忧,但也表示在经济衰退时期,所有投资工具都会受挫。而Vermut 表示,消费贷款在经济衰退时期表现会相对较好。美联储数据显示,银行消费贷款在经济衰退期发生的违约率仅约为7%,但这个数据是否也适用于P2P消费贷款就不得而知了。 谨慎对待 专家建议,愿意尝试P2P借贷的投资人可以小试身手,但最好仅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投资P2P贷款。Foss就建议她的客户,P2P贷款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例不超过10%,最好是5-6%。 另外专家也建议,投资人投资P2P贷款时需分散投资。专家不建议投资者投资整个贷款项目,散户投资者最好尽可能投资多点贷款项目,并只投资每个贷款项目的部分融资额度。Vermut也建议投资者将投资金额分散到各个风险等级。 另外投资人也可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提高投资回报。Lending Club 和Prosper就允许散户投资者开通IRS免税投资账户,毕竟如果按照一般账户投资的话,投资收益是需要按照正常税率交税的。 值得一提的是,P2P借贷有着其他投资工具所没有的优势,即疯狂的粉丝。但这些P2P公司能够持续发展多久,这点无人知晓。来自Lending Club 平台的投资人 Jim Hartley表示,希望P2P公司能够持续发展,未来退休后可借助P2P借贷赚取更多额外收益。 ...
随着LendingClub和OnDeck的成功上市,P2P借贷行业的众多初创公司都迎来了自己的事业爆发期。但也有些平台厚积薄发,积蓄力量,就像Biz2Credit平台。Biz2Credit最近和Direct Lending投资公司达成2.5亿美元的投资意向。 和直接向小企业主提供贷款的OnDeck不同,Biz2Credit是借贷服务商,负责审核潜在借款人,然后联系投资者,比如Direct Lending投资公司获取投资资金。 在贷款成功发行后,Biz2Credit负责为借贷双方处理所有后续问题。 Biz2Credit由Rohit 和 Ramit Arora两兄弟创立,这两兄弟分别于2003和2001年移居纽约。Biz2Credit的成功证实了老一代的企业家也能与时俱进,跟上潮流。 根据Ramit所言,他们兄弟创立这家公司的出发点源于,他们发现无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少的借款人几乎是不可能从传统渠道获得所借资金。 Ramit说道,“为此我们创立一个可以通过线上操作完成借贷流程的P2P借贷平台。机构资金可以参与投资购买贷款项目,我们对贷款项目进行风控,为其服务”。 Biz2Credit的所有发行贷款都有专门的考核计分,并从全国各地传统借贷机构收集风控信息。Biz2Credit的借款人违约率可以说是行业里最低的,仅为0.7%。 Biz2Credit的贷款规模在2.5-50万美元之间,这个区间是很多大银行不屑运营的。 Ramit 表示,尽管银行对此区间的借款人较为淡漠,但这些借款人还是值得投资的。在Biz2Credit平台,约70%的借款企业都是营业超三年、营收超100万美元的企业。 Biz2Credit的机构投资者众多,包括行业内最大机构投资者 Direct Lending 投资公司。而不屑于运营这些中小客户的银行也可通过Biz2Credit进行投资。根据Arora所言,包括Union Bank和TD Bank在内的银行已通过Biz2Credit参与贷款投资。 Biz2Credit的借款人职业不限,有仓库管理员、小零售商等。 Biz2Credit计划2015年的营收目标为8000万美元,并计划于2016年择期上市。 Biz2Credit目前职员有150人,在新德里、纽约、旧金山都有办公场地,其投资股东有Nexus Venture Partners以及一家孟买的风投公司。 Direct Lending 投资公司的创始人Brendan Ross表示,“在过去的十五年里,银行基本上都放弃了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即使有银行愿意经营中小企业贷款,但这中间所需耗费的市场可达数月,这完全无法满足企业主们的应急资金需求,这是线上借贷行业高速发展的契机”。 关于Biz2Credit 成立于2007年 Biz2Credit 负责连接需要贷款的企业主和投资者,为企业主提供应急资金,这样企业才可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质量。Biz2Credit基于自身的风控,高效、安全、透明的完成整个借贷服务。 行业类别:金融 ...
SoFi创始人兼CEO Cagney表示,2014年SoFi获得了伟大的成功。SoFi已成为当前最大的学生贷款再融资的线上平台。截至2014年年底,SoFi已发行超过13亿美元的借款规模,借款人数超过15500。受益于SoFi的技术和先进的数据分析,SoFi对授信的投资者开放投资。 Cagney创立的SoFi打破了关于学生贷款的一些神话: 1.联邦学生贷款无法再融资。 事实上,学生贷款是可以再融资的。到目前为止,未还的学生贷款总额达1.2万亿,所以SoF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其潜在市场十分巨大。 2.联邦贷款的利率通常是最低的。 联邦学生贷款的利率和线上借贷平台相比不具竞争优势,而且联邦学生贷款的利率是单一的,并不针对学生的个人信用做调整。 3. 收入偿付计划适合所有借款人。 PAYE计划(Pay As You Earn )使得学生贷款持有人可以用未来工资的一部分偿还贷款。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SoFi表示学生贷款可以再融资,降低学生的月还款额度,节省资金以及所付利息总额。 最近,SoFi 也开始进击房产抵押贷款市场,2015年SoFi 可能会有全新的面貌。Cagney本人也表示,在未来的几个月里,受Lending Club和OnDeck 上市的刺激,SoFi 也将择期上市。 ...
Dave Girouard在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后,其于2012年创立的Upstart成为2014年线上借贷行业的新宠。 2014年,线上借贷行业的公众认知度大大提升,尤其是Lending Club 和On Deck Capital 的成功上市带来的公众认知。除了这两家已上市的平台,线上借贷行业内的其他公司,比如Prosper也计划择期上市。 这些新兴的线上借贷公司为借款人开辟了一个新的信贷来源,尤其是在银行收紧信贷的金融危机期间。个体投资者为了比银行储蓄账户或其他投资渠道更好的回报率而转向网上贷款平台投资。 Upstart定位为线上借贷平台,为因缺乏广泛信用记录和就业记录而不受传统银行欢迎的20多岁的年轻人提供信贷服务。Upstart利用学习成绩和早期工作经验等数据搭建数学模型,审批贷款申请。 Girouard曾是开发Gmail和 Drive的Google分部主管,其创立Upstart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线上借贷,而是想以天使投资人的方式投资那些有前途的年轻人。 Upstart 帮助经过筛选的贷款申请人,比如名牌大学应届生,帮助他们创业或者偿还学生时期的债务,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冒险、更好的发挥。作为回报,这些学生承诺在未来的几年里每年偿还自己收入的一定比例,一般是7%,具体取决于借款额度。 但 Upstart在2014年4月宣布转型做线上借贷,利用之前开发的鉴别学生未来收入的算法来判断哪个借款人最具信誉。Upstart在2014年5月成功推出第一笔线上贷款,自那时以来,Upstart已推出约2500笔贷款,贷款规模总计3500万美元。 最近我们有幸采访到Girouard ,并就Lending Club的成功上市、Upstart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线上借贷行业的发展机遇做出探讨。 Xconomy: 据我所知,Upstart的借款人主要是没有太多信用历史和工作经历的年轻人,你们考核的一个因素是毕业院校的排名。我想问一下,从顶尖学校毕业的应届生借款利率是否低一些? Dave Girouard: 毕业院校只是考核的众多变量之一,也确实可以从毕业院校的质量预测借款人的未来就业能力。从顶尖学校毕业的应届生就业率更高一些。当然对于应届生借款人,我们也考核其专业、学校成绩、毕业表现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考核借款人当前的收入、开支及其债务情况。我们必须确保借款人有自由的现金流能够偿还贷款,这是重中之重。 Xconomy: 能够介绍一下借款人的一些特征吗?年龄多大?借款目的通常是什么? Dave Girouard: 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8岁,我估计这比其他线上借贷平台的借款人平均年龄要低十来岁。 我们的借款人通常背负了学生贷款和信用卡债务,其借款的最常见目的是偿还信用卡债务。Upstart的借款利率通常为11-12%,而信用卡利率通常为18%左右。另一个借款的常见目的是偿还高利息的学生贷款。 还有一个常见的借款目的是支付“技术编码培训学校”的学费,因为许多雇主看重学生的编程技巧,培训费用约为1-1.2万美元。 Xconomy: 之前有报道说,自金融危机后,应届生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应届生的工作收入又较低,是否他们就不能够获得贷款,或者即使获得了贷款也无法还清呢? Dave Girouard: 首先,我们审批通过的借款人通常都是工作稳定、现金流稳定且受过良好教育。所以即使经济发生衰退,他们也拥有有利条件平稳度过。 人们可能认为,应届生在经济衰退时期风险特别大,但事实上,我们认为在这种环境下,不同条件的应届生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 Xconomy: Lending Club最近以非常好的价格成功上市,且上市后股价走势良好。你认为这将对整个线上借贷行业有何影响? Dave Girouard: 这将帮助整个线上借贷行业走向更加合法化、公众化。几年前,外界的态度是,“Lending Club是干什么的?它风险应该很大吧?”。但现在,投资界对线上借贷行业非常认可,Lending Club的成功IPO就是标志。 虽然现在即使将Lending Club和其他所有线上借贷平台的贷款发行规模加起来也不超过100亿美元,但是我认为整个线上借贷行业的未来是十分光明的。 现在线上借贷行业的公众认知度大大提升,Lending Club的IPO是整个线上借贷行业的一次伟大事件营销。 Xconomy: 你之前有提到过,传统银行也将受到线上借贷行业的牵扯,甚至是颠覆,能详细说明吗? Dave Girouard: 之前,传统银行一直认为线上借贷行业不足为惧。但现在,包括消费贷款、商业贷款、房地产贷款在内的所有信贷领域都受到了线上借贷行业的挑战与攻击,银行无法再一笑而过,毕竟贷款是银行业务的基石。 一些小型银行已经和线上借贷平台展开合作,小银行向P2P平台输送潜在借款人;也有些银行自建平台与线上借贷平台展开竞争。 Xconomy: 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挤入线上借贷行业,而信誉良好的借款人数量有限,贷款申请人的竞争将十分激烈,平台提供的投资回报是否会降低呢? Dave Girouard: 未来肯定会有很多关于借款人的竞争,但线上借贷行业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业,而是有着许多细分领域。比如有些平台专注于房地产贷款,而有些平台则专注于特许经营业务贷款。 我认为未来整个市场将更加集中,到2015年底,市场上的借贷公司数量将减少,通过竞争顺利留下来的公司运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客户体验更好。在未来的五年里,大型的上市线上借贷公司将有8-10家。 Xconomy: 在线上借贷领域,机构投资者扮演着何种角色? Dave Girouard: 几年前,大部分的线上借款资金来源于个体投资者,这也是为何其名称为“P2P借贷”的原因。但约两年前,机构投资者开始注意到线上借贷行业的投资契机,对冲基金也开始专门投资线上贷款。毕竟在当前低利率的大环境下,线上借贷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可达7-12%。 机构投资者已对线上借贷产生浓厚的兴趣,2015年将有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 Xconomy:据我所知,当个体投资者成功向诸如Lending Club、Prosper和Upstart平台投资时,他们不会从借款人那收到借据,而是从借贷平台收到一份类似债券的凭证,证明其有权获得未来的还款份额。个体投资者可能只是投资了整个借款额度的一部分。我想问下,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过程与个体投资者有何不同? Dave Girouard: 个体投资者需要自己线上挑选投资的贷款项目,机构投资者不用;大部分机构投资者投资的都是整个贷款项目;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有着更直接的信贷资产所有权。按照当前规定,机构投资者投资的贷款项目由信托机构持有,机构投资者享有信托利益。 在未来的2-3年里,Upstart的机构投资者投资意向达5亿美元,这些机构投资者已与我们签署投资协议,我们将代表它们提供贷款服务。 Xconomy: 即使其投资的平台在未来如你预测的在竞争中失利,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似乎也会受到保护。个体投资者是否也享受这种保护呢?当所投平台破产时,个体投资者是否需要和所投资平台的自身债权人分享收益呢? Dave Girouard: 作为一个可信任平台,贷款需要由信托持有,这就将贷款项目和平台自身风险隔离开来,即所谓的破产隔离保护。Upstart也是按照这个机制来运作,所以如果我们倒闭了,Upstart的债权人是无法获取贷款所还款项的。另外即使Upstart倒闭,Upstart还有一个备份服务器处理贷款项目和还款事宜。 Xconomy: 你之前提到过,投资者受到线上借贷的吸引,源于低利率的大环境下,线上借贷公司提供的高回报。那么如果利率上升,线上借贷行业将会怎样? Dave Girouard: 整个线上借贷行业需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应对。如果利率上升,借贷平台需要自身调整。当然了,如果资金成本上升,借款额度将会下降。成功的借贷平台必须未雨绸缪,承受可能的经济冲击。 Xconomy: 计算机对线上借贷行业有何影响? Dave Girouard: 线上借贷行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大数据的使用。过去的数十年里,消费信贷模式一直未有改变。但现在,大数据的使用使得更好更快的信贷决策成为可能。现在的风控模型可以考核数百万借款人的过往历史,几秒钟之内,这些模型可以运行成千上万的模拟,更好的预测申请人的贷款风险。 受利于此,我们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信贷决策,这在5-10年前可是闻所未闻的。 ...
网络搜索巨头谷歌目前的在线业务,已经是无所不包,而根据最新外媒报道,谷歌拟进军互联网金融、网络保险等领域。该公司可能正准备在美国市场开卖保险。 据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从2012年开始,谷歌已经在欧洲地区,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比价服务,帮助用户购买保险等产品。眼下,谷歌可能准备将服务拓展到美国“家乡市场”。 最近,美国科技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的分析师卡尼(EllenCarney),对谷歌的金融产品对比网站(尤其是汽车保险产品)GoogleCompare进行了一番研究,结果发现谷歌可能深度涉足美国本土互联网金融业务,具体而言是2015年在美国推出网络汽车保险服务。 上述分析师发现,目前谷歌已经在美国注册了一家名为“谷歌Compare汽车保险服务公司”的企业,这家公司已经获得了在美国25个州从事金融业务的执照。该公司可以代理销售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其中包括Metlife、Dairyland和Workmen's等。 卡尼分析师还发现,上述这家公司的财务主管,个人已经获得相关的授权,可以代理美国旧金山的保险经纪公司Cardhound从事保险业务。这可能是一个迹象,即谷歌有可能收购这家保险经纪公司,作为从事金融保险业的一个平台。 如果这位分析师的分析结果属实,这意味着谷歌计划在另外一个复杂且竞争激烈的互联网金融保险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据报道,谷歌的金融相关业务在欧洲市场发展较为完善,Compare产品,不仅整合、对比了大量的汽车保险产品,另外谷歌也利用同样的网络技术,帮助消费者对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信用卡资费等进行对比。 媒体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业务和谷歌目前的网络搜索、社交网络、互联网应用服务距离较远,不过由于这一领域还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技术提升,改进用户体验,因此谷歌这样的科技公司,也将获得发展空间。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仍然是分析师的分析判断。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谷歌的一名发言人并未证实将会在美国开卖保险,或提供更多互联网金融服务。 迄今为止,谷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并未推出重大的产品,但是之前进行的多项投资表明谷歌对这一领域一直保持着关注和兴趣。 不久前,全球知名的互联网贷款公司LendingClub已经在美国上市,而在2013年,谷歌曾经斥资1.25亿美元,对该公司进行了投资。谷歌从一些既有股东获得股权,媒体猜测股权比例为7%。LendingClub如今已经成功上市,公司市值大幅攀升,谷歌也已经获得了不菲的投资收益。 此外,谷歌旗下的风险投资业务“谷歌风投”,曾经和美国互联网投资大腕皮特·泰尔和其他风投合作,向一家互联网小额贷款平台OnDeck投资了1700万美元。 媒体分析指出,谷歌在网络搜索领域经营多年,拥有海量的消费者数据,以及优秀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这将是其进入互联网金融的最大筹码。 ...
2014年是金融科技突飞猛进的一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获得的投资高达数十亿美元,且还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这个投资额有多大?这就看你怎么定义金融科技了。StrategyEye估算2014年金融科技领域获得的风投注资达28亿美元,而Crunchbase和MarketsMedia给出的数据则表明,单2014年第一季度,金融科技领域就已达成167起交易、总额17亿美元,该数据不包括LendingClub上市获得的8亿美元融资,也不包括诸如汇丰、Sberbank、BBVA、Santander等银行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额。单比特币领域的初创公司,其2014年获得的投资就超过了4亿美元。今年的Money2020大会上,某风投机构预测2015年金融科技领域将吸引超过200亿美元的风投,而Accenture最近也公布自己的预测,表示到2018年仅纽约一处的金融科技领域就会获投80亿美元。 所以,不论你是相信2014年金融科技获得的投资额达60亿美元还是180亿美元,有一点毋庸置疑——金融科技现在十分炙手可热,未来将更加火热。 包括Marc Andreesen等在内的硅谷领袖已经发起挑战、希望金融科技能够改变银行界,而在这点上,比特币虽然被评为2014年最差投资选择,但确实为改变传统金融秩序作出巨大贡献。也许在人们对比特币不再持有投机心后,比特币的投资就不会经历2013年12月份那样大的波动了。Andreesen等人将比特币视为颠覆性工具的原因是,借助比特币可以实现纯数字银行。这些所谓的“银行界的隐士们”很有可能不会获得银行牌照。 只有具有相当规模且能高速增长的初创公司,才会对银行产生足够的威胁。然而要在银行业打造在全球拥有1亿客户的初创公司,会碰到很多社交媒体业、消费业的初创公司们不会碰到的问题。 资本充足需求 初创银行融资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资本充足率。以摩根大通为例。摩根大通在美国拥有约80-85百万名用户,存款基础达到1.2万亿美元。为支持这些存款基础,目前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局要求摩根大通资本充足率最低不得小于500亿美元。金融科技虽然获得了巨额投资,风投公司也需有自己的资本充足要求。风投公司也想看到投资收益增长,但是你如果需要死守500亿美元的资本充足率底线,那你的投资就鲜有增长,投资人对此可不是喜闻乐见的。 颠覆性银行也有可能获得这样高的资金储备量,但概率极低 就此,Jack Gavigan和我在推特上论辩了几个月,我认为当前无法断定孰是孰非。这次论辩部分源于Andressen二月时的一条推送消息,他写道:“我迫切想要投资一家颠覆性银行。” 论辩的主题是:没有足额的资金储备、没有许可证,新型金融机构真的能够颠覆银行业吗? 纵观金融科技领域,呈现三大主流趋势。首先,金融科技初创以无牌照非银行公司为主,且持续获得风投公司大宗投资,而从统计数据来看,一家持证的初创公司扩大到规定规模的几率很小。 其次,多数初创不愿为了牌照而遭受太多法规束缚,获得风投时,持证并不是一项优势,反而是劣势。有些初创,比如LendingClub,成长到了一定的规模,它们确实自己拥有完整的资金储备,也能够应付合规带来的束缚和工作量,可即便如此,它们依旧不是持证银行。 第三,银行也已经认识到,金融科技初创企业的威胁不是源于单独哪家持证且自有资金储备的初创公司,而是源于成百上千的初创公司纷纷蚕食传统银行业务。在关于颠覆银行业的讨论中,Tom Loverro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 简单地说,拥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并不能惠及初创公司或者投资人,金融科技领域的初创公司为了持牌照而接受诸多束缚的概率也几乎为零,毕竟金融科技领域初创的压箱宝不在于资金储存和牌照,风投也不是为了这两项投资。 要诀:客户体验和融资 1亿美金俱乐部和风投公司发现,传统银行受到的威胁并不只是全线进攻银行业的纯数字银行。放眼全球,上述类型的纯数字银行只有两例——波兰的mBank和德国的Fidor银行。mBank作为数字银行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但mBank无意走出波兰,更别说奔向纽约伦敦这些金融市场了。Fidor正努力迈出德国,并定位自身不再仅是核心银行系统,而是定位为银行业务服务平台。至于客户基础和分销能力,Fidor则不置可否。 另一方面,AngelList列出了进击银行业或金融服务领域的3800家金融科技初创公司。每2000家初创公司里,有1999家认为押宝客户体验比资本充足率、牌照更重要的公司。 回顾250年来的技术革新,颠覆行业的重量级玩家从执泥于现有的行业模式,也从来不是老牌选手。颠覆者从商业模式、分销模式、基础技术等方面都不同于行业固有者。这也是为何亚马逊主导书本销售而传统书商式微,苹果及Spotify主导音乐市场而维珍、Tower唱片及HMV商店失利的原因。 金融科技创新的成功要诀不是完整的资金储备,而是更好的用户体验。在1亿用户基础的推动下,一个全球性的的银行体系、P2P借贷服务或是全球性的支付系统都有可能实现,这些与现有的美联储(FED)、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联邦安全署(FSA)、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欧洲央行(ECB)都不同。而持牌照与否并不会对投资者和客户有影响。 此外,当金融科技领域的玩家成长到坐拥1亿用户的程度时,实时的、安全的、无缝链接的用户体验才能与之匹配。许多金融科技初创会渐渐发现,其银行合伙人、分理人、合作伙伴等无法更上自己的发展步伐,这时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完善自己的资金储备能力,甚至可能需要投资或并购一些业务。事实上,诸如Clinkle、Plastc和Coin的西海岸科技金融初创公司也已意识到,自己是无法闭塞的在硅谷创建一个金融科技公司,因为当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需要与银行/支付系统建立业务联系,而这要求非常专业的金融知识,是技术背景的斯坦福学生无法胜任的。 这是为何分销业务将继续与牌照、资金储备等银行业务分离的原因,也是为何一些大银行开始投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孵化器和创意实验室的原因,因为大银行们清楚自身无法满足未来客户的体验需求。 要想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银子银行”,你需拥有热爱你提供的客户体验的客户基础以及融资资金,这两点都不要求你自身须有银行牌照或者充足的资金储备。 ...
在加拿大南部边界外,整个世界经历了爆炸式的金融创新,公司、个人可以借助P2P借贷获得信贷。而加拿大本土的金融科技创新却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当然加拿大本土也有些初创公司努力进行金融创新。FundThrough公司为加拿大的成长性企业提供担保信贷。我曾接触过FundThrough创始人之一 Steven Uster,他坚信加拿大的金融科技市场十分开放,线上担保信贷领域的成长空间十分巨大。他本人还是 Zillidy的经营者,Zillidy为使用珠宝、名表、黄金等作抵押物的借款人提供抵押贷款。而另一家线上借贷平台Borrowell则是专注固定利率贷款,从受认可的机构投资者获得借款资金。Borrowell的商业模式试图将银行去中间化,实现借贷双方的直接对接。 我可以提供几点论据,说明为何加拿大缺乏创新: 1)首先来看看加拿大的监管环境。当前的加拿大证券法规规定任何向散户投资者募集的P2P贷款都需有招股说明书。想要进行金融创新的公司必须和每个省级监管机构达成合作,因为加拿大没有一个国家级的证券监管机构。 2)加拿大的银行业务依旧是寡头垄断,并从高房价的波动中获益,哪些机构会想到要创新呢?如果客户需要银行作出一定创新,银行还可使用诸如PrimeRevenue之类的第三方服务商。 3)缺乏风投资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帮助金融创新 4)加拿大的商业基本是能源、金融和金属之类的,加拿大的企业要么是大公司要么是极小的公司,很少有像美国那样5-2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企业。 在加拿大,银行依旧是企业寻求融资的主要渠道,截至2014年上半年的小型企业的银行贷款总规模有9460亿美元。 幸运的是,美国及全球的金融创新热潮也刺激了加拿大的企业家、监管机构和投资者。要不然的话,我们只能指望加拿大的银行自己创新了。 ...
声明:作者与文中公司无任何利益关系,也不打算接受更多采访。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与文章中所提到的所有公司无任何业务关系。 总括 -投资LendingClub的产品和股票的投资人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尽管媒体炒作度高,但LendingClub的商业模式并不具有太大的颠覆和破坏力量 -LendingClub无法催生更多的发行规模,其90亿美元的估值偏高 引言:关于LendingClub LendingClub已经成功的树立了一个匹配借贷双方的金融科技公司形象,LendingClub是一个P2P平台,试图将银行去中间化,利用科技为借款人提供更实惠的信贷产品。LendingClub的核心产品(即代表借款人将投资债券出售给投资者)有几个关键的缺陷。第一个问题就是LendingClub发型的所有贷款是无抵押贷款,这在传统信贷中是违约率最高、还款率最低的贷款类型。由于这类贷款是无抵押贷款,借款人及时还款也不会得到奖励,借款人违约时投资者的损失不会受到任何弥补。如果只是纯粹相信LendingClub的精准风控算法,这就有些不明智了。 另一个缺点是LendingClub的贷款债权几乎缺乏流动性,LendingClub的债权除了可以通过 FOLIOfn交易平台交易外一般是不可转让的。 这三大风险(违约率高、回收率低、流动性不足)在当前的低利率大环境下还不足为惧,毕竟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还不到3%呢。这种低利率环境刺激了对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产品需求,比如LendingClub提供的P2P贷款。随着经济发展的波动,LendingClub的产品风险将渐渐显露并在与其他类投资选项的竞争者失利。 第二部分: 商业模式 LendingClub的投资焦点在于其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具有成本优势,是银行贷款等传统信贷的合理替代选择。P2P借贷在当前的时代确实新颖,但是LendingClub的商业模式和金融服务行业现有许多公司的商业模式相比并不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许多发薪日贷款机构也使用了完全相同的P2P系统,提供无担保贷款并从第三方投资者那获得投资资金,收取中间费用,整个过程也是线上完成。美国最大的发薪日贷款机构EzPawn这样描述其商业模式,“我们不提供贷款而是提供信贷服务,帮助客户从第三方投资者那获得信贷资金”。 而这也是 LendingClub的商业模式,即提供无担保贷款的中介服务。主要的区别在于, LendingClub从一个信用范围内挑选借款人,并挑选更多的投资者作为第三方资金获取来源。而二者的相似性则表明 ,LendingClub并不像其炒作的那样具有变革性和颠覆性。 另外,LendingClub 有点类似于影子银行的证券化操作平台,随着LendingClub 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朝这个方向更进一步。LendingClub 提供投资组合工具,挑选具有相似特征的贷款项目形成投资组合,对冲违约风险和提前还款风险,这听起来有点像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s) 和抵押债务债券(CDOs)。如果我们能接受LendingClub的商业模式是一个市场中介服务的观点,那么LendingClub的估值就会更加合理了。作为一个中介服务商,LendingClub的立足基础是服务费用,其成功的关键是扩张业务规模,降低边际成本。 第三部分: 未来 借鉴金融中介行业,我们可以想想LendingClub 凭借哪些理由获得9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LendingClub 的贷款发行规模从2009年的5100万美元飙涨至2013年的20亿美元,增幅近400%。LendingClub 利用这20亿美元的交易规模获得了9798万美元的营收,收益率达4.75%。假设LendingClub 能够快速的规模扩张,其净利润率应该在10-15%左右(当前LendingClub 的净利润率为7.45%)。 我们反向推一下LendingClub 90亿美元的估值意味着什么(见下图)。通过简单的计算,这意味着LendingClub 需要发行880亿美元的贷款规模,营收达42亿美元,利润赚取6.3亿美元。而美国最大的银行(CIT Group)上一个财政年度的利润也才6.76亿美元,其市值低于LendingClub 90亿美元的估值。这意味着LendingClub 的股票投资者相信,当前不到1亿美元营收的LendingClub可以和美国最有价值的头二十家银行一样媲美盈利,这些银行的营收可是数以百亿美元的,持有的有形资产上万亿。 而 LendingClub的贷款发行规模能不能达到880亿美元还存在许多疑问呢。尽管 LendingClub发行各类用途的贷款,但880亿美元确实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这比美国最大的两家银行一个历年发行的总抵押贷款规模都大,而2013年美国最大的两家信用卡公司American Express 和 Discover发行的信用卡贷款规模分别为660亿和640亿美元。 第四部分: 结语 LendingClub的产品立足于市场需求,其竞争者包括信贷资产证券、资产抵押证券等流动性更大,更容易规模化扩张。LendingClub的规模扩展之路若缺乏机构投资者的帮助将十分艰辛,而当前LendingClub的产品尚无法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目前LendingClub在P2P借贷领域尚无强劲的竞争对手,但问题是P2P线上借贷领域的市场门槛较低,其低成本的优势使得P2P借贷机构比如传统信贷机构更容易复制。 市场准入门槛低则意味着 LendingClub可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 LendingClub真的能够如投资者所预期那样获得成功,高额利润的刺激可能诱惑更多强劲的竞争对手入场分食,这些强劲对手可能通过提高顾客营销成本侵蚀 LendingClub的利润。这在类似P2P借贷行业的线上赌博、线上发薪日贷款、线上券商等领域已真实发生过,竞争对手通过提高营销和广告成本获取客户,压低现有对手的利润空间。 LendingClub 的成功可能会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监管了。当前LendingClub 只受到了轻度监管(这也是市场准入门槛低的一个原因)。如果LendingClub 或者整个P2P借贷行业获得进一步成功,监管层毫无疑问会跟进监管力度。监管层可以限制利率或平台收费标准(这在其他无担保贷款行业已经发生过),也可以提高监管合规成本。监管的缺乏增加了LendingClub 与传统信贷机构相比的成本优势,监管的加强将减少LendingClub 服务的吸引力。LendingClub 的产品具有投机性,其当前的业务基础和产业结构不足以匹配90亿美元的高额估值。对于LendingClub 贷款产品和股票的投资者而言,投资的风险可能高于投资的潜在收益。 ...
最近我们使用AltFi的规模指数及其增长趋势来预测2015年英国P2P平台借贷规模,我们预测的完整版详见下表,重点包括: 1)2015年年底,Funding Circle可能有望替代 Zopa成为累计借贷规模最大的平台。 2)截至2015年底,英国三大平台Funding Circle,、RateSetter和 Zopa的借贷规模有望超过10亿英镑。 3)2015年的英国P2P借贷规模有望达30亿英镑,年度增幅达185%。 4)基于各家平台的贷款规模趋势,2015年增幅最大的可能是LendingWorks,年度增幅有望达667%。 当然,要想完全准确预测2015年的所有变化是不可能的,尤其P2P借贷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各家P2P平台也在不断的创新,推出新的产品线,不断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比如Assetz Capital进军票据融资,RateSetter也为了提高盈利能力重新定位)。我们也无法知晓这些调整和创新会为各家平台带来何种影响,所以我们的预测和实际规模可能会有出入。 我们希望我们的预测更接近实际情况,但受到的局限太多,毕竟我们的预测是基于过往的历史趋势来判断未来事件,而且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已知的未知”(比如ISA账户、机构投资者参与、平台并购等),这些变量对2015年的借贷发行规模产生根本性影响。 2015年年底,我们将见证现在的预测是否与实际相符,大家拭目以待。 ...
2014年P2P借贷行业经历了两个平台成功IPO,借贷需求不断增长,公众认知也不断提高,以下是2014年P2P借贷行业内的主流事件集锦并预测2015年。 1. P2P借贷规模攀新高 根据各家P2P平台发布的数据,Prosper和 Lending Club 2014年的贷款发行规模有望超过2013年的两倍。Prosper 2014年贷款发行规模超过25亿美元,2013年仅约7.5亿美元。而行业领导者Lending Club 2014年的贷款发行规模超过41亿美元,远远超过2013年的20.6亿美元。 2. Lending Club 和OnDeck 的IPO Lending Club的IPO验证了P2P借贷行业的成功。作为美国最大的P2P平台, Lending Club上市首日股价上涨56%,融资超过10亿美元。 在 Lending Club上市后不到一周,On Deck Capital也成功上市,上市股价20美元,收盘价27.98,涨幅近40%,融资2亿美元。 Lending Club 和OnDeck的成功IPO也激励了更多的P2P平台走向上市,比如 Prosper、Funding Circle 和 Kabbage。 3. P2P贷款需求超过供应 P2P平台上的贷款很多都被闪电般抢购,由于现有投资者本身就有很大的投资需求,有些平台不对新的基金或机构投资者开放投资。已经和平台达成合作的公司依旧可以通过平台投资P2P贷款。投资者为了投资不同信用评分的贷款,满足自身投资需求通常需要寻求数家平台,而平台自身也将通过上市或股本融资筹集的资金用于广告和营销,扩大贷款发行规模。 4. P2P借贷行业认知提升 American Banker曾表示,“2014年是线上借贷行业发光发热的一年”。2014年,包括The Economist、 American Banker在内的权威媒体出版过诸多关于线上借贷行业的文章。 而包括 LendIt在内的行业峰会也致力于提升线上借贷行业的影响力。2014年举办的行业峰会比往年都多,2015年也已敲定了许多行业会议,包括研讨会。 有鉴于此,2014年P2P借贷的行业公众认知大幅提升,从谷歌搜索来看,2014年对P2P借贷的搜索量屡攀高峰。 5. 新型P2P平台不断出现,老平台接收融资 新的平台不断出现,专攻P2P借贷其他细分领域,比如Patch of Land就是一家专攻房地产贷款。2014年很多老平台人气飙升,比如专注学生贷款的SoFi平台最近人气大涨。 PIMCO前CEO Mohamed El-Erian是Payoff 平台的领投者,他占有Payoff 平台1200万美元的股权,2014年4月SoFi完成了8000万美元的C轮风投,Kabbage 也完成了5000万美元的D轮风投。 现有的P2P平台不断扩张到新的贷款细分领域,行业内又不断出现新的金融模式,这些将对2015年的行业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From Pmifund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