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9岁女大学生炮制网贷手机骗局 19岁的女大学生吴萍(化名)和曾在工地上打工的董某等数人,近日都因涉嫌同一个罪名被刑拘——诈骗。 吴萍是因为炮制网贷手机骗局,董某等人是因为买真烟换上假烟。而他们在对别人实施诈骗之前,自己也都曾“入坑”,为了转移自己的经济压力和赚取更多的钱,骗局应运而生。 这些骗局,你知道如何防范吗? 红网长沙12月19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陈诗娴 实习生 许洁莉)留着时尚的bobo头,一双圆溜溜的眼睛,青春活力的外表,19岁吴萍(化名)看起来和一般的大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 她却策划并实施了网贷手机骗局——找在校大学生填写个人信息网贷手机,谎称是刷单,无需自己还贷,致使百余名大学生上当受骗,涉案金额高达百余万元。11月28日,芙蓉区朝阳街派出所以涉嫌诈骗将吴萍刑事拘留。 找人网贷手机,称“上面有人”会还贷 2014年8月,吴萍因欠人钱,到赛格数码广场二楼的某手机店兼职。 因为这家手机店与借贷网站有合作,在打工期间,吴萍帮手机店老板陈娟(化名)以个人名义办了6台手机贷款业务,通过借贷网站把手机申请出来。借贷网站便将手机款项打入陈娟的账户。之后,吴萍再将手机低价退给陈娟。通过这一贷一退,吴萍从陈娟那里拿到了两万多块钱的提成。但这6台手机的贷款,仍需要吴萍来还。 这两万多元还了她之前的欠款后,过了一段时间吴萍又没钱还贷款了。之后,吴萍了解到,可假借“老板”名义找大学生办理手机贷款业务拿手机,而陈娟也给她讲过,要她找人在店里办理贷款手机业务,再把手机退还给陈娟抵现,一台手机会给她200元的返利,拿着新的手机去退也会有200元的返利。 2014年4月,于是,吴萍找到了在湖南农业大学就读的朋友戴军(化名)。 吴萍称,这一业务不需任何担保,只需本人在网上申请,并持身份证和学生证到公司签订合同就可拿钱。吴萍称,业务是一个叫“黄毅威”的老板想办理,并许诺贷款的“黄老板”一定会去还款,不需自己还款。 随后,戴军找到几个同学,按吴萍的方法,找到做借贷的网络平台,填写资料,申请贷款手机的业务,随后再将手机寄给手机店老板陈娟。交易后,戴军给同学每人500元的“好处费”。拿到这几笔贷款后,吴萍再返给戴军1700元的“中介费”。 露马脚引她报假警,谎称自己是受害者 从今年4月开始,吴萍先后找到了四名中间人,发展在校大学生申请办理手机贷款业务,等贷款的手机到了之后,四人就将手机以低于贷款的价格让手机店老板陈娟回收。赚取中间的差价后,吴萍就用“老板”的名义给四名中间人1000到1700元不等的分成,同时四人也会给填写申请资料的学生500元左右的好处费,余下的钱由吴萍本人拿着。一直到2015年7月,先后在各类贷款网站找在校大学生申请办理下来的手机共计200多台,全部在陈娟店面卖掉变现,而后分成得利。 2015年8月份,几位“中间人”都找到吴萍,称自己找的填写资料贷款的学生,接到了借贷公司催款电话。为了逃避责任,吴萍搬出上线老板“黄毅威”,并找到一位并不知内情的朋友扮演“黄毅威”安抚大家。 随着谎话越说越大,吴萍又谎称“黄毅威”跑路了,把自己伪装成受害者。她还和受骗大学生一起去朝阳街派出所报案,希望警方找到“黄毅威”拿回受骗的钱。 没想到警方很快就将“黄毅威”找了出来,吴萍的谎言被戳破了。吴萍被刑拘后,父母才知道女儿出了这么大的事情。目前,吴萍一家人正在积极配合警方工作,筹钱去偿还贷款。 据警方描述,至今已有百余名大学生上当受骗。 [民警提醒] 一定要谨慎使用自己的身份证等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听信他人花言巧语,以自己的名义签订贷款合同,因为一旦出事,债务就都落到了合同签订者身上。 说好只是填资料没想到是自己在贷款 大学生小伟在报案时称,自己在网上帮人办理贷款买苹果手机,现在小额贷款公司追着她还钱。 这票业务是一个叫戴军的同学介绍的,说是小额贷款公司完不成交易业绩需要“刷单”,申请贷款只是走个形式,帮一次忙可以得到500元的好处。 怎么帮呢?4月中旬,小伟跟戴军和一个“管贷款的吴经理”见面,吴经理就是吴萍假扮的,吴经理告诉她,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去附近的一家数码店里办理贷款,买一个iPhone6plus手机,填写自己的资料后,办理分期贷款就可以了。 小伟签了合同,用身份信息在三家网站上办理分期贷款手机业务,申请了3台手机,并获取了中间人1000元的好处费。拿到了手机后,她把手机都交给了戴军。 面对民警,小伟一脸茫然地说:办贷款的时候,他们说好了会自己还贷款的,说好了会把我的家属信息屏蔽掉的,说好了打电话来催也不要紧的,说好了他们自己会还钱的……可是7月下旬开始,小额贷款公司就来找她了,要下一期的还款。 ...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知识的迅速增长,互联网技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得到飞速发展。如今,与当代的知识爆炸相比,早先的所谓知识爆炸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或也可以反过来讲,与早期的知识爆炸相比,眼下人类正经历着知识增长的“核裂变”时期。科技金融 但身处裂变时代,我非但不能感受到知识增长的快乐,反而极易迷失在知识裂变的高温中。由于裂变速度太快,以致很多人甚至还没能弄清楚新知识的真实内涵,便迫不及待地举着崭新概念冲在了知识时代前列,从而给人造成的印象就是“概念裂变”,而非“知识裂变”。“科技金融”就是这场概念裂变中被很多人错误解读的概念之一。 据普遍的理解,科技金融可大致解读为“为支持科技创新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但这貌似简单的定义中却存在两个深奥的问题:科技金融究竟要为科技创新提供怎样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到底该如何界定。关于前一个问题,以后可另文专门讨论,现在先不妨就按惯例把这种服务理解为“融资”,在这个前提下先说说后一个问题。 早几天,我参加了一个关于科技金融的高级别论坛,主旨是讨论如何破解当前科技创新融资难。某与会学者提出:科技金融逻辑的起点应该是权益融资,而非负债融资。其核心理念是:科技创新项目本身风险很大,如果再通过负债融资,其不但要承担创新自身的风险,还要承担还款的压力,这样做不利于科技创新,从而不利于科技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所以,该学者的结论是:科技金融必须满足权益融资这个大前提,并附上了很多所谓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理由。与会者中很多人在赞赏的同时,也发出了深深的疑问:在你向人家借钱人家都不肯的情况下,怎么能指望人家跟你合伙呢? 无独有偶,近日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谈论科技金融逻辑的著作也提出了“科技金融不适于负债融资,而应立足权益融资”的观点。可见此类观点之广泛性。这种观点的荒诞之处在于,在所有的融资方式中,最容易获得资金的渠道是“可转债”,其次是“垃圾债”(某些紧急情况下垃圾债甚至可以排名第一),再往后依次是正常的负债融资(包括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最后才是权益融资(严格地说权益融资不应被归为融资行列)。根据这个排序,一旦融资遇到困难只能是选择排序更靠前的手段,而不会越(融资)难越(选择排序)靠后(的手段)。 其实,这些学者未必不懂得这些起码的金融学常识,问题恰恰出在了到底该如何理解“科技金融”的根本含义。在这些学者的理念中,科技金融就是支持那些他们认为应得到支持的科技创新项目。换句话说,他们是先选好了一篮子所谓“应该得到支持的项目”,然后对着这些项目来谈科技金融以及所谓的科技金融逻辑。这就把问题引到了一个更深层面:凭什么这些项目应该得到支持呢? 在真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投资决策的最终决定权并不在设计者手中,而是在投资者手中,在市场手中。当投资者或市场没有认可投资价值时,你把它(投资项目)说得再好、再天花乱坠,市场也不会买账。在这种情况下来谈什么科技金融逻辑,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这也正是当前所谓科技金融遇到的最大问题,很多地方政府为扶持本地区科技创新,不惜亲自出马承担部分融资风险,建立风险基金放大科技金融信用杠杆,成立担保公司直接为科技创新融资承担风险,最后还附加上各种奖励条件刺激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向科技创新投资。但即便如此,科技“融资难”却始终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何以故? 在我看来,问题还是出在对科技金融的理解上,还是人为的东西太多,市场的东西太少,先装满一篮子你认为应该支持的项目,却从未问过市场究竟哪些项目该得到支持。久而久之,一面是科技金融的设计者们面对“不识好歹”的投资者的无奈,而另一方面则是市场投资者对科技金融的“不屑一顾”,这种市场畸形结构永远都不可能在错误认知的基础上得到解决。 此次论坛上的另一个极端观点可能有助于对上述问题的理解。该观点认为,科技金融之所以难理解,一方面在于市场设计有问题,另一方面在于投资者没有得到很好引导。今年6月的股市震荡曾一度蒸发了几十万亿资产,若将这几十万亿引导到科技金融中去将是何等好事?我听着不禁失笑,但立马心情又沉重起来:投资者宁可冒着蒸发几十万亿资产的风险(假如这种决策是理性的)也不愿投资科技金融,可见人为设计与市场预期的分歧有多大!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引导市场投资取向,难道非要在“科技金融”概念的前面再加上一个“相信我,得永生”的标签? 科技金融本身没有错,就像“科技创新没有错,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更没有错”一样。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而金融市场也是高风险的行业,科技与金融的集合势必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若不依靠市场力量来识别科技创新,不能科学理解并开展科技金融,那么,科技金融最终只能变成一个虚幻故事的剧本,更有甚者,还可能使我们失去一次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契机。 ...
央行金融所所长姚余栋在近日支付清算协会举办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研讨会”上表示,“坚守三个底线,即不作担保、没有资金池、不做非法集资,如果真是按照这个方向做,P2P行业前景就有可能成功。”他还预计,2020年P2P平台可能达到1万家,信贷余额达8000亿,相当于再造一个交行。 姚余栋2020年P2P平台上万家需坚守三大底线 据央行金融所初步调研显示,当前频繁跑路的P2P暴露了两大问题,一是恶性诈骗,二是经营不善。 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特征依然显著,它本质上还是金融,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风险隐蔽性、广泛性、突发性特点依然存在,互联网金融要坚守风险底线。 姚余栋指出,风险频发的原因: 一是信息体系不健全,市场环境不完善; 二是结构存在缺陷; 三是风险管理简单化,内控机制未建立; 四是信息安全无保障; 五是法律体系不完备,监管主体不到位。 在他看来,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包括出借人和P2P平台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收益权凭证无法流通的流动性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即非法集资风险等。 他具体分析称,P2P的资本金有限,承担不了担保的责任,也无法承受信用风险,因而不能搞资金池,因为赔不起;要让资产端透明化,让投资者自主承受风险;也不能做非法集资,“一旦触发公安部门的调查,在网络时代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就会触发你的信用风险、流动风险,顷刻之间平台崩溃,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是不可预知的”。 他表示,当前中国的P2P市场准入门槛低,行业标准还没有出台,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尚未全面推行,P2P的风险处于高发阶段;同时P2P在本土化的运营过程中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已经开始凸显,导致了市场上出现了劣质平台,给行业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目前在美国P2P不超过30家,中国有3000家,姚余栋预计2020年达到1万家,可能达8000亿的信贷余额,相当于再造一个交行。“坚守三个底线,即不作担保、没有资金池、不做非法集资,如果真是按照这个方向做,这个行业前景就有可能成功。” 姚宇栋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放开民营银行门槛,“如果速度不快,可能需要一万家P2P来补充,因为要保证6.5%的经济增长速度,给实体经济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要么来自于银行,要么自于P2P。” 此前,姚余栋在“2015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金融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提到,其预计十三五期间,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呈现十大趋势,互联网金融综合经营趋势将更加明显,而法律法规体系也将在此期间初步建立。央行金融所所长姚余栋在近日支付清算协会举办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研讨会”上表示,“坚守三个底线,即不作担保、没有资金池、不做非法集资,如果真是按照这个方向做,P2P行业前景就有可能成功。”他还预计,2020年P2P平台可能达到1万家,信贷余额达8000亿,相当于再造一个交行。 姚余栋2020年P2P平台上万家需坚守三大底线 据央行金融所初步调研显示,当前频繁跑路的P2P暴露了两大问题,一是恶性诈骗,二是经营不善。 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特征依然显著,它本质上还是金融,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风险隐蔽性、广泛性、突发性特点依然存在,互联网金融要坚守风险底线。 姚余栋指出,风险频发的原因: 一是信息体系不健全,市场环境不完善; 二是结构存在缺陷; 三是风险管理简单化,内控机制未建立; 四是信息安全无保障; 五是法律体系不完备,监管主体不到位。 在他看来,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包括出借人和P2P平台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收益权凭证无法流通的流动性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即非法集资风险等。 他具体分析称,P2P的资本金有限,承担不了担保的责任,也无法承受信用风险,因而不能搞资金池,因为赔不起;要让资产端透明化,让投资者自主承受风险;也不能做非法集资,“一旦触发公安部门的调查,在网络时代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就会触发你的信用风险、流动风险,顷刻之间平台崩溃,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是不可预知的”。 他表示,当前中国的P2P市场准入门槛低,行业标准还没有出台,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尚未全面推行,P2P的风险处于高发阶段;同时P2P在本土化的运营过程中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已经开始凸显,导致了市场上出现了劣质平台,给行业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目前在美国P2P不超过30家,中国有3000家,姚余栋预计2020年达到1万家,可能达8000亿的信贷余额,相当于再造一个交行。“坚守三个底线,即不作担保、没有资金池、不做非法集资,如果真是按照这个方向做,这个行业前景就有可能成功。” 姚宇栋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放开民营银行门槛,“如果速度不快,可能需要一万家P2P来补充,因为要保证6.5%的经济增长速度,给实体经济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要么来自于银行,要么自于P2P。” 此前,姚余栋在“2015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金融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提到,其预计十三五期间,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呈现十大趋势,互联网金融综合经营趋势将更加明显,而法律法规体系也将在此期间初步建立。 ...
临近年底,P2P平台跑路、被查的新闻接二连三的冒了出来。11月24日,华中地区最大的民营理财机构财富基石宣布资金链断裂,理财产品无法按期兑付;不到两周之后,12月3日,知名P2P平台e租宝被曝违规经营被查,全部业务暂停;紧接着,12月14日,互联网金融公司大大集团被警方调查,或将成为第二个“e租宝”。 据独立第三方网贷之家的统计,截至11月底,P2P累计问题平台达到1157家,这也意味着,在目前P2P网贷行业3769家平台中,问题平台占比高达30%以上。 在局外人眼里,很多是抱着些看热闹的心态看待这些现象,“听说XX平台跑路了,几十个亿打了水漂”,“是啊,隔壁老王投了几十万,真是人傻钱多”…但在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看来,多少会有些心痛,因为跑路影响的不仅是某几家平台,以及在平台上投了钱的投资人,而是整个行业的信誉度。我仿佛看到国产奶粉的历史即将要在“国产P2P”的身上重演。 P2P行业存在的价值 P2P,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狭义的P2P仅指个人对个人的小额借贷,而中国的P2P发展到今天,已经衍生出了P2B(个人对企业)、P2G(个人对政府)等多种形式。且业内普遍认为,狭义的P2P在中国由于征信体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拖后腿,没有前途,未来唱主角的还是P2B、P2G这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平台。 P2P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主要是因为,在现行的金融体系下,传统金融机构长期存在的“金融压抑”,使得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因为传统金融机构信贷往往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抵押品或担保,而这正是那些 “发展前景”不错但无抵押品的中小企业不可承受之重。尽管央行一再降息,但能享受到利率红利的也只是国企或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仍只是然并卵,这显然是与经济下行趋势下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精神背道而驰。而另一方面,利率的下降使得社会上大量中小投资者的理财投资渠道匮乏,大量闲置的民间资本无处释放。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催生了P2P。 可见,P2P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P2P平台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跑路现象层出不穷,以至于现在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到了谈P2P色变的地步,一说到P2P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跑路”、“骗子”、“不靠谱”。所谓“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粥”,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任由这种现象蔓延,等到大家都不再信任P2P平台的那一天,后果可想而知。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国产奶粉,现在还有多少人敢放心给自己孩子喝国产奶? 监管很难,但不得不管 据媒体报道,自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出台后,预计在年底前将会出台的P2P行业监管细却遭遇难产。这一监管细则在征求了央行、证监会、保监会三部委意见并呈报国务院审批时,被要求扩大征求意见范围。目前,银监会已经在积极协调更多部委加入征求意见范围,并向超过十个部委征求意见,预计要几个月才能落实。 由于P2P行业种类模式繁多,经营地点分散,如果要像管好银行一样管好P2P,确实很难。而且P2P是新生事物,如何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同时又不压制金融创新,也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另外一方面,有关部门对于投资理财类广告行为的监管不力也是造成投资人血本无归的重要原因。因为在P2P平台投资的用户当中,相当大一部分并没有受过系统的金融知识教育,甚至很多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这是一个没有什么风险意识的群体,他们判断一个网站靠不靠谱的一大依据就是有没有在广告上见过,打过广告的,实力肯定要强,没打过广告的,连广告都没钱打还谈什么实力?e租宝能在短时间内吸纳到如此多的资金,与其在各大媒体洗脑般的广告宣传攻势不无关系,最要命的是听说有用户在e租宝关停前几个小时还往里投了十几万,因为相信“上过央视的公司不会倒的”,可笑又可悲。如此看来,在广告宣传环节加强规范,以及做好投资者教育也十分必要。 但不管怎样,自从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出台后,监管趋严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提高P2P行业的准入门槛,规范P2P平台业务或将是监管的两大方向。只是夜长梦多,希望监管细则能够尽早落地,让行业洗牌的暴风雨早些到来,重振投资者的信心。 珍爱生命,远离问题P2P平台 如何识别不靠谱的问题平台?网上的相关文章已经很多了,站在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我只说三点最简便易行的: 看背景:一定要选有一个强大“干爹”的平台,尤其是一些国资背景的平台为优,这些平台绝对不会跑路,即使出现坏账也有足够的实力兜底,收益率可能低一些但相比跑路风险来说我认为是值得的。 看收益率:目前我国P2P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12%左右,且不断在下降中,超过这个数就可以简单认为是高风险的平台,收益率越高风险越大,超过24%就连法律也没法保护你了。没有投资经验的用户最好尽早脱身。但并不是说收益率低的就一定安全。 看流动性:如果哪个P2P平台是以资金随时可赎回的高流动性为卖点,而又没有一个靠谱的“干爹”,最好不要投。高流动性很危险,一旦企业有点什么负面消息,很容易发生挤兑,到时候即使平台自身没问题也扛不住。 ...
自2013年余额宝始,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发展伴随着争议与讨论,时至今日也尚未平息。但可以肯定,颇具草根色彩的互联网金融,已在短短两年之内自下而上的完成了自我证明的“逆袭”,并为自己明天的成长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和土壤。此文主要谈2015年行业的变化,以及明年还存在哪些机会,互联网金融真的创造了价值,还是仅仅在制造概念? 互联网金融观点 2015之变 行业朝着精细化演进 2015年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整个行业在向着精细化演进。既做资金端又做资产端的大而全的平台少了,靠高息、买流量等各种手段激进获客的平台也少了(运营有问题的平台除外),更多的公司都在寻找自己独特的 Niche,行业开始差异化发展。 今年我们看到了很多新型资产的出现。例如做融资租赁业务的今日捷财,做货权抵押类供应链资产的草根投资,涉及三农资产的农发贷,甚至出现了将太阳能发电进行证券化的一些产品。行业从最开始的高风险高收益资产,在逐渐向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进行演变。 这些企业往往拥有实业的背景,了解产业结构和行业痛点,并拥有相关资源,对行业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并相应做了细致的控制。例如农发贷的股东诺普信本身是领先的农资生产企业,在发放贷款的时候,农发贷利用股东的经销商资源,可以做到对农户的优选。 在理财端,产品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一个月、三个月的标准产品正在成为平台的标配,同时出现了很多体现互联网思维的产品,例如,满足一定金额和一定期限后,理财就可以送苹果手机,同时还能获得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将理财与消费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场景化。 此外,平台普遍由单纯的借贷向全面的财富管理在发展,这也是围绕核心客群进行的合理化延展。债券类资产毕竟只是资产配置的一个细分市场,而且未来平台一定要摆脱刚性兑付的枷锁。不过理财端的壁垒较低,任何一个平台推出一个新颖的产品,很快其他平台就会跟进,竞争仍然激烈,未来品牌将成为理财平台的重要竞争力。 在企业服务领域也涌现出了很多公司,帮助toC公司更好的运营和管理风险,提高效率。例如,提供量化金融分析服务的云信,帮助企业管理流动性风险;提供大数据服务的法海风控,帮助金融机构监控众多信息源,降低不良率;提供征信服务的91征信,帮助企业解决多头负债的问题。另外,企业服务公司自身也在进行精细化,例如提供催收服务的青苔债管家,就通过对案例的解析和行业整合来提升催收效率。 金融行业的市场在哪里 金融行业有句名言:钱在哪里,金融中心就在哪里。金融行业的大发展一定是伴随着财富的快速积累而来的,经纬中国的张以蕾表示,中国正处于一个资产和财富快速形成的黄金时代,非常看好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 财富管理:当然是财富管理,如果对比美国就会发现,Fidelity等一批优秀资产管理公司都是伴随着美国财富积累的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国内的财富管理行业还比较初级,既缺乏优秀底层资产,又缺乏好的配置手段,行业可改进的空间很大。 资产平台:优质的资产永远是稀缺资源,P2P早期的资产和银行类似,以房贷、车贷等标准资产为主,由于只能拿到银行挑剩下的资产,其质量本身就不是最好的,而且随着行业竞争激烈,一二线城市的相关资产越来越少。有能力挖掘新资产并做好风险控制的公司将持续获得关注。农村将会是下一个巨大的市场。 互联网保险:国内的保险行业在销售和产品端都存在问题,销售上人员流动大,专业化程度不高,主要依赖关系,销售成本高。产品上不符合用户需求,赔付条款不合理。SIGVP刘一昂表示,保险是相对复杂的产品,单纯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很难获得突破,结合互联网场景的、有大数据概念的公司将更受青睐。 消费金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细分市场,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例如占有独特的场景,可以迅速扩展规模,并通过场景化进行反欺诈;或者拥有独特的技术,可以更好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亦或通过划分独特的细分人群,找到更好地风险控制办法。 互联网金融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其实如果互联网金融仅仅是个噱头,我们也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了。 首先,互联网的场景创造了新的金融需求。这主要体现在保险和消费金融两方面,人们在线购物的时候自然就用到了消费分期,顺便就购买了退运险;如果在网上购买机票,很可能同时就购买了航空意外险,如果是旅行的话,还可以选用旅游分期产品。通过与场景的结合,原本无法实现的金融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其次,大数据在金融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可以逐步做到对用户的精准画像,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保险、理财、贷款等金融服务。在信贷建模方面,除了利用传统的财务数据,大数据技术通过结合用户的购物、社交、阅读等各方面的数据,可以提高风险测定的精度。 第三,互联网可以扩大金融服务半径、精简服务渠道。互联网本身就是信息传播最快的途径,信息和服务可以更高效的抵达用户。我们看到很多理财平台都没有投放传统的广告,而是通过新媒体的运营,利用社交方式来获得自然增长。金融服务的信任成本很高,朋友推荐是非常有效的渠道,朋友圈让这种营销方式得以实现。 第四,互联网提供了更好的产品。互联网产品很多时候是体验的竞争,因此互联网人更懂用户,传统金融还停留在功能性的满足上,互联网的进入将产品体验提升了一个层次。这一点对比一下新型理财App和传统银行的App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移动支付对众多线上的商业模式形成了支撑。移动互联网让人们适应了支付宝和微信的线上和线下的支付,享受到无卡支付的便捷性,促进了O2O的发展。支付既是交易的闭环,又是金融的入口,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商户端,智能POS和商户管理系统打通,为商家提供了新的管理和营销工具。 < 互联网 + 金融的终极价值: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这是一张人类生产力进步的图线,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蒸汽机发明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生产力的变化微乎其微,而其后每一次生产力的提升,都源于一项革命性技术的产生,更确切的说,当一项创新技术被应用到社会化大生产中来的时候,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就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北极光投资总监张朋说,金融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把富余的资金分配到最需要钱、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资金的融通,也都需要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播,因此金融和互联网都是基础设施级别的行业。 ...
P2P理财方式快速崛起,以38%的普及率,成排名第三高的理财方式,紧追排名第二的银行理财。然而近期P2P风险事件不断,如何在保证本金安全的情况下获得预期收益成为投资人关注的焦点。 P2P风险收益避雷 警惕:超高利息回报 要想吸引投资者,可观的回报必不可少,而从行业当前情况看,普遍的收益率已经降至8%左右甚至更低,而那些声称可以给出高回报的平台,风险性极高。 比如有平台声称每日利息1%,满15天可以提现,月收益30%,无手续费;有平台号称一次投资800元,从第二天起每天分红18元,最多可分红2400元;还有平台给出的项目回报是同期限其他平台的10倍以上——这些高得令人不可思议的利息,是再明显不过的骗子的标志。 绕开:拉亲戚朋友一起“发财” 现在还有一类平台以“新人奖励”为诱饵,看似能让你的收益不断增加,但却是碰不得的。“只要你成为XX社区里的投资者,就可以获得第一代下线投资金额10%、第二代下线投资金额的3%、第三代投资金额的1%……”这种要上线不断拉下线进入的链条十分危险,因为你投入的不仅仅是金融资产,更是你的人脉,一旦“踩雷”,连带的亲朋好友也会一起受损,影响可就大了。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尽量绕开这种拉亲戚朋友一起来“发财”的机会。 深究:高大上背景靠不靠谱 上市公司背景、国资系、风投系……这些高大上的背景一旦披上身,由不得你不倾心。然而,你是否考虑过这些“名头”的可靠程度? 比如尽管统称为“国资系”,但国资参股的具体形式可以不同,股份占比、股东结构以及股东背景情况才是更值得抓取的信息。根据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盈灿咨询分析显示,在当前的60家“国资系”平台中,独资平台寥寥,国有控股数量也不多,而大部分为参股平台。至于上市公司背景,也未必成为“万全”的保障。 与其被平台华丽的包装吸引,不如多捕捉平台侧面的“成熟度”:是否成立时间较长,在投资者中有着不错的口碑;平台的主要负责人有没有相关金融、IT行业的背景,还是“草根”出生;以及平台合作的对象、经常拿来比较的对象等等。当然,如果真的是“出身豪门”,比如上市系的陆金所、国资系的开鑫贷、生菜金融、风投系的拍拍贷等,自然可以加分(可根据网贷之家发布的上市系、国资系、风投系P2P平台TOP10进行比较和选择)。 细看:投资资金的去向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投资的资金去向也很重要。那些雾里看花的投资说明书可能危机四伏,往往是平台自融的信号。万一到期无法兑付,你根本不知道该找谁去要账。而如果你所选择的P2P平台公开借款人信息,一旦发生逾期,至少是“冤有头、债有主”。 另外,在下单时也要注意,对于“退出机制”苛刻的平台,最好谨慎。比如要收取高达20%的手续费、或是在某一期限内冻结,不得申请提款等,这些都可能是平台跑路、运营不佳的伏笔。 ...
第三方数据显示,11月份,近六成投资者开始选择3个月以下短标。业内人士认为,临近年底,是资金投资方向的选择焦虑期,再加上P2P投资人心态也在发生变化。近日发生的e租宝事件虽尚无定论,但无疑在年底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冲击。 P2P投资短期标长期标风险误区 投资者信心受损,平台成交量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年底平台跑路、提现困难等问题的扎堆出现让投资者的信心受损,特别继e租宝被查、相关负责人被警方控制后,更有不少投资人在各大社交平台吐槽“后悔自己没有及时抽离,担忧钱拿不回来”等等。 近期,不少平台运营负责人均对新快报记者表示,此次事件让投资者对整个行业投资信心下滑,很多投资者就此表示不知何去何从,甚至有一些偏激的投资者表示,更是不相信整个P2P行业。 这些直接体现在各平台的成交量上。新快报记者依据网贷之家数据频道提供的平台数据,将排名前20家平台12月13日成交量与上月13日成交量相比,统计显示,12月13日的成交量环比下降了58.7%;九成以上的平台成交量相对于10月、11月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比如翼龙贷在12月13日的成交量环比10月13日下降了224.8%,环比11月13日下降了168%。 年底因素再加上e租宝负面消息打击外,这也与P2P的周期性因素有关。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P2P平台标的多为3个月、6个月、9个月左右,P2P产品也一般集中在年底到期,不少投资者年底需要资金也选择不继续追加投资了。 1月短期标占比连续两月攀升近10% 随着年底问题平台频发,投资者投资态度越发保守谨慎,还表现在偏向投资短标。第三方数据显示,11月投资者借款分别在6个月以下的占比高达67.9%,其中多为1到3个月占比最多,达34.2%;1个月以下的占比23.2%,其中投资期限“小于1个月”的短期标占比已连续两个月增长。 对于小于1个月的短期标占比大幅增加,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年底是资金投资方向的选择焦虑期,导致短期资金增加;另一方面,临近年底,P2P投资人的心态更加谨慎,担心平台提现困难、跑路现象再次集中爆发,很多人会选择期限“小于1个月”的短期标,尽量避开期限“3个月至6个月”的跨年标。 据了解,目前P2P平台的长期标多在12-24个月,收益一般在13%左右,短期标在1到3个月,收益一般在8%左右,从收益来看长期标所获得的利息比短期标多,而且随着投标时间越长,收益率差距会更大。 但是,对于年底投资者选择投短期标来避开“跨年标”,进而规避投资风险的现象,有业内人士认为,短期标比长期标的风险要低是误区。“用户选择标的的前提不应该是看长期还是短期,而是要看平台本身,比如风控能力、团队能力、项目细节透明度、团队执行力等”。 业内人士表示,若一个平台短期标突然大幅增加,应引起警惕。“出现以下两种情况都可能给投资者投资带来风险”,他表示,一个是P2P平台为顺应投资者需求“拆标”,把长期标拆成短期标,这会给平台资金带来流动性风险;另外,短期标的突然增加,有可能是平台发布虚假标的,聚集资金以补充平台资金不足甚至可能会卷款跑路。 该人士还提醒,投资前一定要做足功课,精选平台和标的,要选择实力强、风控严的大平台,远离高息平台。“临近年底可适当增加短期标配置,以规避年底行业系统性风险;要经常关注所投资平台的经营及舆论变化,及时应对意外发生”。 P2P投资,防“雷”有道 1 不盲从,投资前要“尽调” 根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目前行业中有3600多家P2P平台,如此大的基数中挑选出几家靠谱平台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并非易事。不少投资者为了省去这个烦恼,听信身边朋友甚至是网络中的“投友”,在投资前盲目相信他人,并没有亲自调查判断。 盈灿集体执行副总裁朱明春提醒投资者,在投资前要对平台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包括股东背景、业务类型,“投资前要对行业有基本的风险意识。” “比如,平台的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或者某个集团子公司他的实际情况如何”。不过,假设投资者对此尚无头绪,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查询到平台的注册资本金、股东情况等基本信息。 P2P投友创始人东方风建议,新手投资前,要学习储备网贷方面的知识,“可以浏览第三方平台网站或者加入圈子群请教老人”。他表示,“平台排名、背景、名气只是参考,关键要看平台的业务类型、有没有真实业务,选择资金流向清晰、信息披露做得好的平台”。 东方风还建议,对于一些业务模式高深复杂、体量又大,又没有真实实力背景的平台慎投。目前市场出现的一些知名度较高、资金流向清晰的网贷基金平台不失为过冬的理想渠道。 2 尽量不超过个人资产20% 一直以来,“精选+分散”都是P2P理财的不二法则。“P2P只是资产配置的一种渠道,不是做投机,千万不要借钱理财,也不要卖房刷信用卡套现理财,更不要主动推荐身边的亲朋好友去做投资”,东方风表示。 也有理财师提醒,在投资前对于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要有比较强的认知,P2P理财最多不要超过个人资产的20%。比如,按2:3:5的比例进行资产配置,激进型的投资者更倾向于将50%投资于股市、30%投资于P2P理财、20%投资于“宝宝类”产品;但谨慎型的投资者则更可能是将50%投资于“宝宝类”产品、30%投资于P2P理财、20%投资于股市。相比而言,稳健型的投资者更可能按3:4:3的比例分配,即30%投资于“宝宝类”产品、40%投资于P2P理财、30%投资于股市。 3 不可盲目轻信品牌背书 今年以来,不少P2P开始了营销战,特别加重了对电视媒体、户外广告等投放。不过,在行业普遍盈利“鸡肋”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风投进入,很少有平台有充裕的资金来做大规模广告投放。 “一些理财机构为了提高公信力,会采取很多手段增信,和投放大量广告,甚至不计成本。广告只是广而告之,并不具备信用背书作用”,东方风表示。 4 平台无债权转让功能的要当心 要对于正规P2P平台而言,债权都是一一对应的,如果投资者有资金需求需要提前赎回投资资金的话,则需要申请债权转让。即债权人通过债权转让第三人将债权的全部或部分转移于第三人。 “提前赎回且没有债权转让功能的平台一般存在线下理财公司,除了e租宝,现在很少有P2P采取这种方式提高投资人的资金周转效率”,东方风表示,这种服务,一般存在线下理财公司,很明显存在资金池,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引发挤兑。此外,东方风还建议投资者,要“正确分辨做实事的P2P和伪P2P平台,投资不可因噎废食”。 此外,业内人士在投资人选平台方面总结出三步“排雷秘籍”,一看基本信息,如上线时间、注册资本、公司背景、项目情况;二看风险控制,如资金管理、保障模式;三看费用及限制条件。 ...
所谓“围城”,就是圈内的想出来,圈外的想进去。中国互联网金融概念第一股的宜人贷成功登陆纽交所,但这支头顶光环的股票上市首日即破发,还是让人不甚唏嘘。海外市场的中国概念股估值相对国内市场普遍偏低,来了的不想留,没来的还在挤破头——说的就是这情况。 12月18日,宜信公司旗下的P2P平台宜人贷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美股市场中国互联网金融概念第一股。按照公开招股说明书,宜人贷首次公开募股定价为每股10美元,计划发行75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若承销商不行使其超额配售权,则本次募资总额将达到7500万美元。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上市首日,宜人贷股价即大幅下挫,截至美股市场收盘,宜人贷股价下跌9%至9.10美元,直接跌破发行价。 缘何有业绩有故事的宜人贷会遇到如此尴尬的境地?此前类似的Lending Club 上市首日股价曾暴涨56%,融资金额超10亿美元,为何到了宜人贷却遭遇不同的结果? 分析人士指出,相比较Lending Club而言,宜人贷此种局面是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 首先,今年中国A股市场的巨幅震荡,使得美股投资者对中概股心有余悸。那时候与A股联动性较弱的中概股却意外地与A股市场节奏达成一致。短时期内全球资本市场但凡与A股市场相关的证券类产品都遭到全球投资者哄抢。然而,当A股行情急转直下的时候,中概股也未能幸免。这就让本来对中概股不甚了解的海外投资者遭遇重创。 其次,自从中概股登陆美国资本市场以来,鉴于中美两国地域差异以及中概股投资者关系维护方面的薄弱,美股投资者一直对中概股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且最近频频爆出的中概股丑闻,如财务问题不透明、虚报业绩等,这让很多美股投资者敬而远之。要知道,很多美股投资者都偏向于价值投资或基本面投资,他们是不可能将自己的养老金投资于那些基本面不了解且面临极大波动风险的个股中的。 再者,尽管Lending Club上市首日暴涨,即证明了市场对于P2P概念的热捧,但是当Lending Club公布其首份财报时,巨额的亏损致其股价暴跌11%。这也显示出投资者对于P2P这一全新概念的认知不足,关注其基本面情况要胜于其故事性。 而从宜人贷招股说明书来看,尽管如今宜人贷已经扭亏为盈,但是其之前的高成长性已经开始放慢节奏,尤其是其标榜的互联网金融,即线上借贷。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显示,2014年,宜人贷完成的借款达到3.59亿美元,其中线上渠道为1.44亿美元,线下渠道为2.15亿美元。而2015年上半年,线上和线下渠道交易额差距进一步拉大,分别为1.92亿美元和4.06亿美元。尽管线上借贷数据仍在增长,但是其在总借贷数量的占比已从40%下降至32%,这也就让其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成色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在获客成本方面,2013年、2014年以及2015年上半年,宜人贷线上获客成本分别为4040元、1344元和856元,而线下获客成本则分别为2463元、2652元和4318元。因此,其线下的急速扩张靠的是比拼资金。众所周知,现如今中国市场中P2P平台如雨后春笋,新的平台不断涌现。这就导致P2P市场,尤其是线下市场的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这也令市场对宜人贷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如此高额成本能否维持其发展? 最后,目前P2P作为新生概念,许多公司效仿,但是截至目前,大家并未寻找到合理的发展方式。从宜人贷的借款人结构中可以看出,高利率客户占其主要成分,这也才能维持其高成本的发展模式。而目前消息显示,由银监会牵头制定的P2P管理办法已处内审阶段,将于本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的总体思路是,实行“负面清单制”,在严禁十几项业务的同时,也对符合法律法规的创新业务给予空间。该办法将不对P2P网贷公司设置注册金门槛,也将不发牌照。因此,在法律法规尚未明确其合法合规地位时,P2P的野蛮发展或许可以延续,一旦法律法规趋严之下,有些业务还能继续开展下去么?这一点存疑。 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朱明春曾公开表示,P2P行业监管的缺失造成很多不确定性,即使上市成功,也要面对相关监管条例出台可能导致的风险。 不过,面对破发,宜信公司CEO唐宁还是较为乐观,“我们希望利用这次在纽交所上市的机会,能够把宜人贷真正打造成一个(中国P2P平台中的)标杆企业。”唐宁表示,此次宜人贷纽交所上市后的发行价和股价走势并不十分重要,海外上市更多是为了树立形象。 一场形象树立之旅能否为投资者换回价值,仍有待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17日,宜人贷成交量超112亿元,待收金额约106亿元。平台综合收益率为11.86%,平均借款期限为35.99月。宜人贷12月21日的收盘价为9.31美元,上涨2.31%。 ...
12月18日晚间,中国P2P平台宜人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国内P2P上市第一股。但开盘首日暴跌超过10%。这一局面在投资者意料之中,宜信CEO唐宁则表示上市意义大于股价。 宜人贷首演破发,是因为当日市况不佳,是P2P市场信任度受损,还是宜人贷成长性不被看好,后期走势还有待市场检验。 宜人贷上市唐宁 首演破发 唐宁回应:没感到太多压力 据了解,宜人贷以10美元股价开盘后,即暴跌超过10%,最低跌至8.35美元,收盘价为9.1美元,跌幅达9%,按收盘价计算市值为5.32亿美元。 对于宜人贷股价首演破发,唐宁表示并没有感到太多压力,因为“投资者列表很漂亮”,其中包括富达(Fidelity)和黑石(Blackstone)。 “我们希望利用这次在纽交所上市的机会,能够把宜人贷真正打造成一个(国内P2P平台中的)标杆企业。”唐宁表示,此次宜人贷纽交所上市后的发行价和股价走势并不十分重要,海外上市更多是为了树立形象。 市况不佳 宜人贷海外上市遇冷意料之中 其实,国内一些老牌P2P平台早已开始追逐行业第一股的地位,但是国内资本市场尚未打开P2P企业登陆的闸门,一些平台计划在海外上市。不过,对于宜信旗下的宜人贷率先登陆美国资本市场,行业内还是有所疑惑。“一方面招股说明书显示宜人贷于2012年上线,但是在行业内并不是排名很靠前,其次宜人贷相对神秘,市场对于它的了解较少。”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直言。 不过,在美国资本市场,P2P公司上市早有先例。早在去年12月,P2P公司Lending Club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1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只上市成功的P2P机构。Lending Club上市首日股价飙升56%,市值接近90亿美元。但Lending Club今年2月上市后首份财报显示,公司2014年全年亏损3290万美元,股票价格随之暴跌。 一位证券行业分析师直言,宜人贷的破发与国内P2P行业鱼龙混杂、面临信任危机不无关系。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大量质疑,以及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据银率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问题平台数累计为1248家,问题平台占全部平台的比例高达34.5%,这使得更多大众对这个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望而却步,对整个行业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另一方面,宜人贷上市首日破发,可能和它选择的上市时机有关。宜人贷在美国的“前辈”Lending Club当日也遭受重创,收盘时下跌6.6%。受美联储加息影响,投资者情绪不稳,美国股市三大股指已连续两日大幅下跌,Lending Club上周累计下跌近17%。 除了上述宏观环境因素,市场对于宜人贷自身的业务质疑或许是它上市首日尴尬破发的最关键因素。根据宜人贷招股说明书,宜人贷2014年亏损450万美元,2015年上半年则实现盈利1700万美元。对于大幅盈利的原因,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宜信相关人士,但截至记者发稿并未给出明确回应。而宜信CEO唐宁在回答媒体问答时只是表示,宜人贷已经具备了非常强的独立性,是高速增长的有获利空间的、可持续的一个业务。宜信向宜人贷推送的目标客户群线索,同时宜人贷的催收工作主要是通过宜信进行。 不过,银率网相关分析师表示,线下模式帮助宜信业务迅速增长,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在宜信迅速扩张的人员队伍中,有一半以上是营销人员。据估算,在这种扩张模式中,人力成本占公司财务支出的40%以上。 如果不少业务依赖于线下模式,那么高增长的线上模式盈利点究竟在哪儿?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宜人贷按照信用级别将贷款人分为ABCD四个等级,A类为最优质借款人,这也是历史贷款中最多的部分。宜人贷ABCD四级贷款的年化利率(APR)分别为16.9%、27.4%、33.5%、39.5%。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度D级贷款规模大幅攀升。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前宜人贷9个月发放借款的构成情况,年化成本率高达39.5%的D类借贷占到总贷款发放量的78.3%。一位分析人士直言,虽然此类贷款的收益率颇高,但却为未来的坏账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宜人贷今年前三季度贷款余额快速增长,或有冲淡坏账率之嫌,未来宜人贷的利润表现、成长性如何,有待市场检验。 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17日,宜人贷成交量超112亿元,待收金额约106亿元。平台综合收益率为11.86%,平均借款期限为35.99月。 ...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浙江互联网金融平台铜掌柜存在系统安全问题。根据补天漏洞响应平台曝光的数据,铜掌柜系统存在的漏洞,可能导致60万用户大量敏感信息泄露,包括姓名、手机、银行卡和密码。该漏洞提交于12月1日,被定性为事件型漏洞,官方评级高危,目前仍处于通知厂商中。 对此,铜掌柜首席信息官金少策在12月20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经与技术部门核实,该漏洞于12月1日由“白帽子”发现并提交到某漏洞响应平台,并在12月9日进行了修复,期间并未出现任何用户信息被泄露。 铜掌柜泄漏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因网站漏洞造成数据泄露的事件不少,如此前的12306网站用户隐私信息泄露、30省市社保信息泄露等,由漏洞而引发的安全事件不仅给用户带来烦恼,也给相关企业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企业和行业形象。 网络安全专家、北京白帽汇科技有限公司CEO赵武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网站存在安全漏洞是普遍现象,很多领域都存在,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和公司能够引起足够重视。 铜掌柜:漏洞存在 数据有保障 据了解,上述漏洞响应平台对漏洞的定义分为通用漏洞与事件漏洞两种。其中,事件漏洞(即非通用型漏洞),主要是指互联网上应用的一个具体漏洞,例如,某网站命令执行可被渗透、某网站应用SQL注入可导致信息泄露等。 此次铜掌柜的系统漏洞为事件型。根据上述响应平台信息显示,12月1日,铜掌柜漏洞打包可能泄露用户信息被“白帽子”提交发布到平台,官方评级为高危;12月14日,国家互联网应急响应中心回复称确认漏洞,危害等级为中等。 “此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修复,但忽略了在响应平台上的确认。近日,我们已正式向该漏洞响应平台确认回复”,金少策表示,“目前铜掌柜数据安全与阿里云合作,平台数据安全由阿里云提供保障。” “通用型、事件型;低危漏洞、中危漏洞、高危漏洞,这些是在技术上对漏洞的划分。很多黑客在利用这些漏洞的过程,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漏洞结合。最终黑客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偷数据。”赵武说,比如你购买了一个P2P理财产品,网站系统存在漏洞,黑客就有可能能入侵你的账户,即使无法把你的钱转走,但是可以把你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拿走,然后去做一些诈骗之类的行为。 P2P行业技术安全需加大投入 “目前,国内网站存在安全漏洞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只要你存在漏洞,就很可能已经被地下产业的黑客利用了。”赵武分析表示。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和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站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4)》内容显示,2013 年,互联网黑客地下产业仍然较为活跃。黑客地下产业的逐利性特点日趋明显,以网络欺诈、讹诈为代表的拒绝服务以及仿冒网站是黑客重要的得利渠道。信息系统漏洞特别是高危漏洞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这给黑客发起大规模网络攻击或针对重要价值目标发起攻击提供了便利条件。 赵武表示,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用户规模、成交量规模的发展外,也应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比如,成立信息安全部门、积极和行业内的安全信息公司建立联系、对于行业内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等手段,从多方面去筑起一道信息安全的“篱笆”。 风险控制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技术层面的网络安全风险与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部分创业阶段的小平台来说,网络安全本身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因为没有绝对的安全,投入再多钱,也不能保证不出事故。很多小平台的运营者就会心存侥幸,“反正花钱出事,不花钱也出事,还不如少花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走在行业前列的P2P平台,在安全投入、房屋措施反面加大了投入。随着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实力“玩家”进入后,技术门槛或将有所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