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众多P2P平台的推广宣传都要靠噱头、有创意的广告。为提高平台知名度,抱监管层大腿、自称与银行合作的做法也屡见不鲜。上海工商局近日对9起典型的虚假违法广告案例进行了曝光,P2P成为重灾区,其中3起与P2P有关。 根据上海工商局发布的信息,这3家与P2P有关的企业分别为上海虹亿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雁鸿翔金融、上海右择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分别被依法处罚款19.5万元、18万元和4万元。 其中,上海虹亿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利用其企业网站和经营场所,虚构“年放贷额超3亿元、年金融信息服务总量达5亿元、建立了350人的专业团队、成功控股内蒙白云岩矿(镁矿)有限公司、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众多银行机构签约了长期合作关系”等宣传内容。但经查实,该公司被查时成立仅8个月,期间金融信息服务总量和放贷额总计不足千万元,在职和办过聘用合同的工作人员仅15人,所谓“内蒙白云岩矿(镁矿)有限公司”的企业纯属虚构,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无合作关系。 上海雁鸿翔金融以“P2B”形式为某房地产项目吸引个人投资,所谓的项目“可以申请获得上海市市级财政划拨的旧改专项资金”也与事实不符。另外,上海右择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宣传其获得“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金融办”等几个部门的审批,并有“10年个人住宅领域的投融资服务经验”的内容也完全不属实。对此,上海市工商局称,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夸大宣传,以此骗取投资人的信任,属于典型误导性质的广告。 事实上,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兴起和行业竞争加剧,P2P平台等机构通过抱大腿、拉关系、夸大事实、虚假宣传等方式来为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屡见不鲜。此前,P2P平台赢多多就声称办公地点设在银监会,引来银监会紧急辟谣。银谷财富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银谷银行的名称获得核准之后,就以银谷银行的名义进行宣传,也招来北京市银监局的风险提示。 这样的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对平台来说违规成本极低,但对投资人和市场的发展却无益。壹文财富董事长李宾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金融的关键在于信用。当前整个P2P行业处于阵痛期,人心浮躁,亟须各同行协力修复行业信誉。在当前行业恶性事件频发的关口,变本加厉的烧钱营销反而会得不偿失,增加平台的运营压力。急功近利的夸大宣传和营销,已经严重透支了投资人对于本行业的信任和信心。 ...
近日,银河鸿利基金公告将以通讯方式召开持有人大会,审议降低基金的管理费率,这已经是近两个月来第3只召开持有人大会下调管理费率的打新基金。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以来,新股发行规则使得新股认购资格的门槛大幅降低,投资者人数迅速增多,中签率的骤降导致打新基金的收益差强人意,吸引力下滑。部分打新基金希望通过降低管理费或者赎回费,招揽大资金进场,从而改善频频被大额赎回的尴尬局面。业内人士称,未来打新基金费率下调的情况还会发生,很可能成为趋势。 打新基金纷纷下调费率 银河基金发布公告称,将以通讯开会方式召开银河鸿利灵活配置混合基金持有人大会,提议修改内容为:“本基金的管理费按照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1.2%年费率计提”修改为“本基金的管理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0.6%年费率计提”。也就是说,该基金年管理费率将由原来的1.2%降至0.6%。 无独有偶,3月1日中加基金也发布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提示公告,拟将该基金管理费率由原来的1%调低至0.6%。此外,2月27日,融通基金旗下打新基金融通新机遇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发布的份额持有人大会决议生效公告也显示,该基金管理费由原来的1.5%调整至1.2%,托管费也由原来的0.25%调低至0.2%。 此外,博时新财富、富国新收益两只打新基金今年以来也已经对赎回费进行了调整。比如富国新收益灵活配置混合基金,调整后A类份额持有超过6个月的基金份额便不再收取赎回费,C份额持有超过30天便不再收取赎回费。 吸引机构大资金入场 打新基金下调费率的背后是频频被大额赎回,机构资金大幅撤离的尴尬。 今年以来,新股发行规则由“预付缴款”变为“货到付款”,新股认购资格大幅降低,投资者人数迅速增多,中签率迅速下降。猴年首批新股已发布中签率的比如新易盛(0.03%)、千和味业(0.05%)、瑞尔特(0.05%)、司太立(0.05%)、昊志机电(0.05%)、金徽酒(0.07%)、建艺集团(0.04%)、华钰矿业(0.07%)。相比于2015年220只新股0.492%的平均中签率,显然差距巨大,打新“成果”也可想而知。 在中签率下降的情况下,选择降低管理费或者赎回费吸引资金进入成为部分打新基金的选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打新基金对投资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哪只产品进出的成本更低廉更能吸引机构的眼光,老的打新基金如果不降费率就会失去竞争力。 “以前打新基金的管理费大多和股票基金一样为1.5%,现在其实很多新打新基金已经调整到1%-1.2%,老基金再不调整就没吸引力了。”上述人士表示,近来已有基金将费率下调到1%以下,未来打新基金下调费率或许会成为一种趋势。 ...
一边是四处寻求保壳,一边是盈利直线飞涨,今年的阳光私募正经历“冰火两重天”。从刚刚统计的净值来看,今年以来,私募产品超过9成以上亏损,仅有5%实现正盈利,艰难行情当中,私募基金的发行数量和规模正在急剧下降。 多数权益类私募产品遭重创 惊涛骇浪对于私募行业更像一场洗礼,潮水退去优劣尽显。从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数据看,截至3月5日,今年排名最靠前的私募产品——蓝海一号,已经取得55.1%的收益率,净值达到1.895,在所有3259只产品中排名第一。排名最后一名的广聚恒升收益率为-57.08%。首尾相差之大可见一斑。 统计来看,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私募产品,收益率都超过10%,除了“蓝海一号”以55.1%的收益率遥遥领先外,还有4只产品的收益率均超过20%:永乐春收益28.27%、财富9号收益率26.68%、和致量化对冲23.95%、高溪量化对冲进取1号22.52%。排名第六到第十位的还有高溪量化对冲1号收益率17.43%、贝富盛稳进1号收益率16.3%、白马1号13.64%、旭诺成长对冲3号13.6%、步步赢量化12.97%。 同期来看,在3259只可统计的产品当中,仅有186只产品今年实现正收益,也就是说今年可统计的产品中只有占总数5%实现了盈利,大量处于亏损现状。 由于春季行情的缺席,多数权益类私募产品都遭受重创,而这也在月度发行数量和规模当中有所体现。WIND统计显示,2015年除了9、10月份外,基本上每个月发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1000只以上,6月份发行数量达到2533只,但到了今年1月份只有805只产品,2月份204只产品,截至9日,3月份仅有15只产品发行。平均发行规模也从高峰期的2亿多元回落到目前的7000多万元。2016年头两个月阳光私募新品发行量仅有344只,发行规模44.3亿元,与2015年头两个月相比相差甚远。私募产品发行量仅为去年的17.8%(去年发行1934只);规模仅为去年19.1%(去年为231.7亿元)。 不过,有券商托管机构表示,随着5月份私募保壳大限的逼近,正迫使一批成立后还没有发行产品的私募基金积极发行新产品。 高收益获取靠独家思路 对今年如何取得较高收益,业内人士有不同看法,由于认同今年的局部机会多于指数机会,多数机构认为只有快进快出把握不同时段机会才能获得高收益。同时有能力在各类不同资产和类别中布局,显得更为重要。 从成立时间看,目前收益最高的产品蓝海一号在去年12月23日成立,今年1月份净值经历短暂的小幅回撤即快速上行,并一直保持领先,逆势大涨。排名其后的永乐春、财富9号、高溪量化对冲进取1号都是在2015年6、7月份成立,长期来看,私募基金的业绩与成立时间并不呈现正相关。 整体而言,1月中下旬以来,大多数私募基金的仓位已经降到很低,多数基金经理还是持观望态度。主要源于股票型私募基金1月份损失惨重,平均跌幅高达-13.34%。从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调研情况来看,部分股票型私募基金4季度仓位逐渐提高,并且保持着相对较高的仓位迎接春季行情。但A股的表现事与愿违,暴跌的行情加之流动性不足的影响,使得很多私募基金回撤严重。 不过,在年初以来的局部热点和阶段性行情中,部分私募产品的净值会呈现井喷式上涨,例如上周大宗商品普涨,有交易的165只规模大于100万的单账户期货私募产品平均收益为1.26%,正收益产品占比逾六成。棕榈油、铁矿石、PTA、石油沥青、螺纹钢等是上周期货私募产品获利的主要品种。2只产品单周收益超50%,8只产品收益介于30%-20%之间,10只产品收益介于20%-10%之间。 对于突然净值飙升的产品,有业内人士提示,部分私募产品属于结构化产品,有些杠杆比例比较高,例如在好买基金的统计中,近一个月净值飙涨的前五位都显示为结构化产品。 单一策略的基金产品或许将很难在今年的市场行情中胜出,有私募投资经理表示,今年的行情必须敢于空仓,敢于在低位快速出击,只有灵活配置的产品才能够保持盈利增长。 ...
据格上理财统计,历经2015年市场的火热与巨幅波动后,阳光私募机构存活率仅为84.87%,其中,运行满三年的私募机构存活率更降至为69.60%。停止运作私募机构的平均存续期为5.8年,管理规模低于10亿的机构占比高达92.74%。 “与2014年的存活率(68.46%)相比,阳光私募机构的存活率有所上升。”格上理财认为,其一方面源于2015年私募机构的爆发式增长,私募行业大比例扩容;另一方面源于2015年股市下行尚不足一年,加之牛市积攒的安全垫,大比例消减了基金回撤给私募机构带来的冲击。倘若低迷行情进一步延续,中小私募的抗风险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存活率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格上理财研究发现,牛市行情在助推私募发行的同时,也间接成为新一轮优胜劣汰的开端。如2009年小牛行情启动后,追逐市场热情的私募尚未高歌,便遭遇2011年后持续三年之久的慢熊,逐渐被消耗殆尽。格上理财数据显示,停止运作的私募机构中,成立于2009-2011年的数量占比高达59.32%。 值得注意的是,成立时间久或规模较大的私募机构生存压力较小,他们大多经历市场的多次考验,具备成熟的投资理念、风控体系和稳定的核心投资团队,抗风险能力较强。格上理财数据显示,停止运作的私募机构中,管理规模低于10亿的机构占比高达92.74%。其他地区占比最高(34.79%),相比2014年同期数据(29.13%)明显上升;上海地区紧随其后(30.18%)。 ...
漫画:新华社发 “高收益、低风险、灵活存取”……悄然间冒出的众多理财公司,携带着种种难以抗拒的“诱惑”,进入了很多人的生活。 真有这样掉馅饼的好事?记者根据上海和北京工商部门的公开信息查询系统发现:过去一年中两城市有至少上百家类似金融信息、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类公司受到行政处罚,其中70余家原因在于“虚假宣传”! “年化收益率125%”,纯属杜撰! 随着第三方理财的逐渐兴起,部分理财公司为了招揽客户,大肆进行虚假宣传。记者发现,2015年因虚假宣传被处罚的京沪70余家理财类企业中,其手法各有不同。 ——“胡乱贴金”型:为吸引客户伪造公司荣誉。 上海虹亿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就利用其企业网站和经营场所,虚构“年放贷额超3亿元、建立了350人的专业团队、成功控股内蒙古白云岩矿(镁矿)有限公司”等宣传内容。 监管部门核查却发现,至案发时该企业成立仅8个月,期间的金融信息服务总量和放贷额总计不足千万元,在职和办过聘用合同的工作人员仅15人,所谓“内蒙古白云岩矿(镁矿)有限公司”纯属虚构。 再例如,上海保熙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其公司网站主页上发布了“历史成绩年化收益率125%”等内容,调查却发现完全系当事人杜撰。 ——“傍大款”型:拉上强势机构为其“背书”。 北京睿尚源资产管理在其宣传材料和网站中表示,自己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得到国内外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合作的资产管理平台,并在公司住所悬挂分别标有“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的简称及标识的标牌。实际上完全子虚乌有。 “保本保收益”?可能违规! 上海市工商局广告处处长应钧表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投资理财类服务发展迅速,对企业资质规模或具体投融资项目的虚假和夸大宣传现象较为突出。 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保本保收益”型广告可能违规。 据介绍,在宣传单页上,投资理财类广告常常以高额的投资回报预期吸引眼球,宣称“保本保收益”,却未将其中附带的条件一并明示,属于典型误导性质的虚假广告。 新广告法明确规定,除了国家另有规定的情况外,有投资回报预期的商品或服务广告,均不得对未来效果、收益等情况作出保证,不得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等。 “平台提供的是信息中介服务,项目并非是平台自身的,它怎能对不受自己掌控的项目承诺收益呢?这类产品承诺预期投资收益率是违法的。”应钧说。 二是只看注册资本不能证明公司“高大上”。 为了吸引投资者,有些企业在虚假宣传的同时,还会钻政策的空子,在注册或变更时故意将注册资本“提到”很高,以博取投资者的信任。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虹亿金融信息2015年6月最新公示的信息显示,虽然其两个自然人股东认缴2.7亿元注册资本,而实缴为0元。另一家因虚假宣传被罚的“好收益(北京)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目前实缴仅147万元。 “在商事登记改革后,企业可以先注册,而无需一次性将注册资本实缴到位。”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说,这一做法虽然并不违规,但确实可以为一些企业进行“高大上”的包装,可能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 透支信任,行业最大的危机! 少部分小平台浑水摸鱼的现象,一方面可能导致投资者蒙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行业的信任度,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现象。 据了解,按照现行规定,注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管理、咨询、创业投资等为名称的公司,是没有资金门槛的。公司可以选择填写上亿元的注册资本,无需当场缴纳或即时资金到位,只需在一定时间内缴纳完毕即可。 “行业发展初期,会有小部分企业浑水摸鱼,一时间泥沙俱下。”刘春彦说,工商注册只是给企业发一个“身份证”,至于企业拿它是否去做了违法乱纪或伤害消费者权益的事,目前还缺乏有效及时的跟踪及反馈,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做好事中事后监管。 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邱宝昌提醒,在网络平台,用户很难知晓借出资金的真正用途,借款方借钱不还或是“挂羊头卖狗肉”,将资金挪作他用,甚至涉嫌非法集资,都会为用户带来损失,监管的技术和制度都有待加强。 “几乎没有一款理财产品可以同时做到超高收益、超低风险,还能灵活存取,如果遇到类似宣传,消费者就得仔细甄别。”邱宝昌说,要加强信息的公开透明度,确保消费者充分知情。 据新华社电 ...
银行理财产品一度被视作百姓理财的“明星产品”,但去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迅速降温。一方面产品发行数量不再像以往那般猛增,2015年增速开始放缓,到了2016年甚至开始负增长;另一方面,今年2月以来,平均预期收益率已跌破4%关口。 告别“高收益”,“降温”后的银行理财产品,普通百姓又该如何选择? 银行理财规模持续增长,不过2015年步伐明显放缓。此前,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下称《年报》)显示,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了186792只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资金158.41万亿元,全年发行产品数和募集资金额分别比2014年提高3.5%和39%。 相比之下,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和募集资金额分别比2013年提高25.31%和61.70%。 对比可见,2015年银行理财规模继续稳步增长,但增速已大幅放缓。 银率网分析师闫自杰认为,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较2014年微幅增长,发行量大概率已见顶。 华宝证券分析师李真预计,在几方面因素制约下,2016年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可能继续减缓。“存贷比的取消,使冲存款的高收益短期理财产品发行动力减弱。大额存单的不断扩大发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同质性理财产品的份额。同时,银行理财在向资产管理产品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投资者思想意识转变过程中产品再选择的压力。” 从收益率上看,《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加权平均年化收益仅为4.69%,较2014年的5.06%明显下滑。 《年报》指出,2015年,封闭式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下半年,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从上半年的平均4.8%左右下降至平均4.1%左右,这一趋势与金融市场整体收益率的下行趋势一致。 不过综合来看,虽然2015年银行理财的收益水平持续下行,但平均预期收益率对比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下降幅度,总体表现依然较好。 宏观经济基本面低迷的背景下,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市场整体流动性比较充裕。此外,“资产配置荒”问题凸显,可投资的优质资产减少,资产端风险加大,银行议价能力下降。受多重因素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2016年初开始继续下降。 数据显示,2月27日至3月4日当周,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下降至3.92%。在此大势下,尽管市场上仍存在一些收益率超6%的产品,不过,动辄50万元以上的购买起点令不少投资者望洋兴叹。 “低门槛的预期收益不够理想,预期收益还不错的又有很高门槛。”上海市民顾容感慨道。 融360分析师刘银平认为,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将稳中有降,呈L型。 那么,投资者到底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呢? 刘银平建议:首先,投资者要清楚意识到,未来银行理财收益率会继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越早买越好;其次,理财产品期限越长收益越高,如果购买了长期产品,以后收益下跌短期内也不会受到影响;再次,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要稍微高于国有银行,因此可优先选择中小银行。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基础上,应主动降低收益预期,对在售的一些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尽早购买锁定高收益,不宜观望等待。”闫自杰称。 ...
境外资本市场投资、定向增发、量化投资、并购重组经验是应聘者的“加分项” 快速转型的前提条件是人才的到位。近期,多家信托公司通过微信、官网等渠道推出了大规模的招聘计划,从信托公司招聘的人员需求来看,资本市场业务仍是信托公司今后发力的主要方向,有境外资本市场投资经验、定向增发、并购重组经验的人才最受青睐。 信托行业平均薪酬较高,即使放在整个金融行业中亦很出彩。有资料显示,2014年上市公司按行业分类,信托行业员工平均薪酬位居第一位,高达82.5万元,为上市险企员工平均年薪的5.35倍。 不过,受行业转型的影响,信托公司去年以来受人员流失困扰严重,与此同时,信托公司在人员方面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马太效应”,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托公司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业务拓展势头越来越好;而经营状况不佳的信托公司人员流失严重,中、高层管理人员也频繁变动。 记者通过信托公司的官方渠道了解到,不少信托公司今年以来开足马力进行社会招聘,其中,既有央企控股的华宝信托、外贸信托、百瑞信托、华能贵诚信托,地方国企控股的西部信托,民企控股的四川信托、民生信托、华澳信托,也有金融机构控股的平安信托、中建投信托等。除此之外,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也放出多个岗位招揽人才。 从公布了需求人数的招聘公告来看,完成定增,资本实力大增的陕国投准备“开足马力”,陕国投2015年年报显示,该公司截至去年年底在职员工为295人,而其招聘内容显示,有望为18个城市的信托业务部和固定收益部揽才超150人,从区域业务部门总经理到信托经理均有需求。成立三年急速扩张的民生信托也急需输送新鲜血液,其官网公告对54个岗位126个职位进行公开招聘。外贸信托也有来自五大事业部外加财富管理中心、区域总部、职能部室的42个岗位虚位以待。 事实上,这样大规模的招聘对信托行业来讲并不多见。业内人士分析,大规模招聘的公司,一类是此前的中小信托公司,今年拟大力开拓业务;另一类则可能是此前较大规模的信托公司遭遇较多的人员流失,通过大规模招聘填补空缺。 信托公司高薪揽才 投资型人才最获青睐 在变幻莫测的金融环境下,金融支柱产业之一的信托已经迈过16万亿元大关,稳健前行。在驱动信托业发展的各类重要因素中,人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引擎,不管是项目还是资金,客户还是产品,都需要人才的驱动。春意渐进之时也是机构招兵买马的最佳之季,信托公司也无例外加入了这场人才争夺赛。 从信托公司的招聘需求来看,亦可以感受到信托公司从融资类业务向投资类业务的转变。 四川信托投行业务类岗位和股权投资类岗位,需要应聘者能够开展上市公司投融资业务,开拓直接投资类业务。外贸信托资产管理事业部对熟悉境内外资本市场,对定增、QDII、新三板等具有丰富经验的投资型人才开放了诸多岗位。民生信托设有高级量化投资经理、股权投资经理、并购重组经理等职位高薪揽才。包括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公司也将吸纳一些投资交易经理,支持信托业保障基金的运作。 从各家信托公司不同的需求方向,也可以看出各家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和进展。中建投信托研究员岗位职责包含了对家族信托、资产证券化、消费信托、公益信托等创新业务的实施,外贸信托设有家族信托业务开发岗和PPP业务开发岗等创新业务岗位。 目前看来,信托公司向投资型方向转型已成为业内共识,因此,信托公司对投资型人才也是势在必得。熟悉境内外资本市场,对定增、量化投资、股权投资、并购重组有经验积累的精英人士格外受青睐。 《外贸信托信托研究院年度报告(2015)》表示,资本市场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和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载体。在资本市场进入长期稳步发展期的大环境下,资本市场正在逐渐成为信托公司业务新的主战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造就了证券投资产品的快速扩容,也带来了私募管理机构的迅猛发展。由于证券类私募基金的运营链条较长,专业化分工和金融服务领域的细分市场将成为必然趋势。顺应市场大势,信托公司开展包括受托人业务、基金运营服务业务和托管业务的发展空间巨大。” “马太效应”显现 整体保持正流向势头 虽然信托一直被戏称为“高富帅”行业,2014年上市信托公司员工平均薪酬高达82.5万元,为上市险企员工年薪的5.35倍,但近年来一直颇受人员流失困扰。记者获悉,近一年来很多信托人士跳槽去了券商资管机构、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有的甚至带团队跳槽。 “监管严格、风控提高、竞争加剧,现在信托可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少。在瓶颈期肯定有人觉得前景不明朗而去寻求新的施展空间。”北方一家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即使在信托行业内部,也表现出人才布局分化的明显态势,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从业人数最多的10家信托公司总计拥有6694名员工,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42%,从业人数最少的5家信托公司员工人数均在50人至100人之间。 与此同时,信托公司在人员方面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马太效应”,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托公司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业务拓展势头越来越好;而经营状况不佳的信托公司人员流失严重,中、高层管理人员也频繁变动。部分信托公司因业务开展需要人员激增,2014年增员数量超过80人的信托公司有9家,最多一家达到320人,但个别信托公司却出现减员,其中有两家减员人数分别达到120人和34人。而2015年人员变化两极化态势预计并没有较大改观。 一家国企控股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国企改制而来的信托公司管理方式较为保守,市场化的公司人员流动性更大。总体看来人员还是保持一个正流向,虽然去券商、基金的不少,但大部分还是在信托行业内部流动,特别是区域团队,流动性很大。” ...
上市公司购买信托偏好调查:集合信托一半为现金管理类 上市公司进行委托理财时,信托正在渐渐的淡出视野。据初步统计,上市公司2015年用约5000亿元资金进行委托理财,而真正投资信托的规模仅约80亿元,占比不足2%。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进行委托理财时,超过一半的资金为募集资金,而募集资金不能投资信托。为了减少风险,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倾向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一类以标准化产品投资为主的保本或低风险产品,而信托计划相对银行理财来讲风险相对较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资管业务对信托形成竞争,也抢占了信托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也反映了上市公司的风险偏好,通过对去年下半年上市公司投资信托产品的类型进行分析,除部分投资单一类信托之外,上市公司购买集合信托资金中,过半数资金投向了风险相对较低的金融市场、现金管理类产品。 单一信托占比不足一半 具体来看,去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共斥资33亿元购买信托理财产品,去年下半年季度共斥资45.61亿元购买信托理财产品,合计规模不足80亿元。从产品类型上看,购买单一信托的规模约为38亿元,占比不到50%。 其中,上市公司购买单一信托往往“份少量足”,其中天海投资去年披露的投资信息显示,其在去年5月份及12月份分别斥资12亿元和20亿元投资安信信托和陆家嘴信托的单一资金信托计划,仅一家公司投资规模占去了上市公司去年投资单一信托规模的超过80%。 其中,投资陆家嘴信托的“天海丰利单一资金信托”, 信托项下的信托资金用于权益性投资、债权性投资、TOT以及其他投资,可投资领域包括信托计划或单一信托以及银行存款,购买债券、资金拆借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等流动性和安全性较高的金融产品。 投资集合信托 偏爱现金管理类 除了单一信托外,上市公司投资集合信托的规模或许可以反映其对信托机构管理能力的认可。 从去年下半年上市公司购买集合信托的情况来看,《证券日报》记者初步统计,上市公司共分15次购买集合信托计划。不过,从购买的产品类型上来看,其中有部分上市公司未公告购买产品的名称,在公告购买产品名称的购买计划中,有一半是购买的现金管理类信托,包括中信信惠现金管理型集合信托计划、上海国际信托现金丰利集合信托计划、平安信托日聚金信托、外贸信托五行荟智集合资金计划等。 相对其他固定收益类信托,现金管理类信托更多的投向标准金融产品,这类产品的特色在于设置了较为灵活的申购、赎回机制,也被认为是信托公司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 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现金管理类信托的预期收益多在4%-4.5%之间,与同期限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相当。 上市公司对信托投资态度谨慎并非没有道理,此前便有上市公司委托信托机构理财而未能按期实现收益的情况。而去年的股市波动也对上市公司投资信托造成了影响。 去年5月份,新钢股份公告称,将闲置资金人民币 80000 万元委托给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其他理财产品等委托人认可的产品或项目,该信托理财产品期限为 12 个月,可视实际情况提前终止。 而受央行降息降准、资本市场波动、暂停IPO等经济政策影响,去年7月底,新钢股份称,该信托计划目的短期实现难度增大。根据公司与受托人签订的《中航信托·天启727号增益投资第二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合同》的规定,公司与信托受托人同意根据信托财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前终止该委托理财产品。截至提前终止日,该计划收益1073.33万元。 ...
作为手握巨资的保险机构,眼下的操作备受关注。上海证券报与多家保险机构投资人士交流后获悉,在近日的股指波动中,多数受访的保险机构反馈称,近期减仓动力较小,以观望防御和谨慎调仓为主。但也有权益仓位低于10%以下的主流保险机构,开始买入指数基金,试探性入场。 记者从主流保险机构了解到,在近期上证指数2800点附近,部分主流保险机构买入了一些指数基金,申购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其权益类仓位偏中下水平,同时考虑到目前点位仍属于保险机构价值投资区域,在市场热点分化、个股操作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买入指数基金或许是在弱市反弹中的明智之选。 “我们春节前把权益仓位控制下来的,现在仓位不足三成。由于负债端保费收入源源不断流进来,加上到期要再投资资金的增加,本身我们也存在资产配置的压力,完全不操作,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根据我们内部预判,在2700点至2800点区间,将是波段性买入指数基金的机会。因此,在目前的指数点位下,只要掉下来一点、我们就适当买一点。”一家大型保险机构内部人士直言。 有此操作的不止这一家,有保险业人士透露,也有其他保险公司也买入了指数基金,只是占其可投资资产总盘子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保险公司目前在申购指数基金的操作上存在一定的趋同性,但在个股选择上,尽显分歧。 “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每一个投资经理都有具体的个股品种选择权,每个投资经理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相应地在选股时也会各有青睐。”一家保险机构股票投资经理告诉记者,他属于保守派,目前仍然强调防御为最佳策略,所以近期主要是在有业绩、有流动性、能提供持续稳定股息收益率的地产、银行等大盘股上攻守。“与此同时,的确也有一些激进的股票投资经理仍然偏好热点题材股,但基本上所选的股票也都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业绩保证是基本前提。” 在低利率环境下,相对资金成本较低的大型保险公司而言,以短期高现金价值保险产品为推动力的中小险企,投资压力更大。这些中小保险公司的全部资金成本(保单持有人预期收益+渠道费用)大约在6.5%至8%之间,要覆盖这一成本,则需要投资收益率达到8%以上,因此他们在投资上的风险偏好相对要高一些。 这也是为何目前中小保险公司权益仓位普遍高于大型保险公司、个股标的选择上也更为激进的原因之一。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资产负债激进型的中小险企,应该借鉴美国等海外市场的历史经验,在野蛮生长时要努力建立投资和销售之间的沟通与联动,对投资端的风险进行充分考虑,避免盲目追逐高风险资产,更不应以短期收益提升取代了公司中长期的整体稳定。 ...
在经历了漫长的底部后,大宗商品近期迎来普涨。受此影响,相关主题基金表现抢眼,占据各类产品业绩领先位置。不过,在部分基金经理和研究机构看来,经过本轮暴涨后,大宗商品的回调风险加大,未来是否会全面开启上涨行情,仍存在较大变数。 主题基金齐涨 近期,在黄金、原油带领下,能源、金属等大宗商品飙涨。3月7日,现货市场的跳涨行情传导至期货市场,截至收盘,化工品强势暴涨,黑色系集体涨停。3月8日,疯狂的钢铁期货再刷涨停,市场放话“砍仓空头都哭了”,其他品种单日涨幅均在4%以上。 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直接利好相关主题基金。以油气类QDII基金为例,东方财富 Choice金融资讯数据显示,2月19日至3月4日,华宝兴业标普油气涨幅达20.45%,单位净值由0.396元涨至0.477元,成为涨幅最高的油气QDII基金。其次是国泰大宗商品,期间涨幅为12.54%,单位净值从0.327元涨至0.368元。此外,中银标普资源等权重、上投摩根天然资源、诺安油气 、华安标普石油指数以及工银标普全球资源的净值涨幅也超过8%。 而此前表现亮眼的黄金主题基金也保持上涨势头。市场统计显示,受益于金价上涨,今年以来,诺安全球黄金、嘉实黄金、添富贵金、易基黄金等4只黄金QDII基金的净值涨幅均在17%以上,分别为18.25%、18.17%、17.99%、17.73%。 目前来看,机构对周期股反弹逻辑认同度较高。凯石金融产品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商品价格反弹+供给侧改革”利好周期主题基金。国元证券建议,加大对资源股特别是有色、石油股的配置,房地产板块也可以超配。兴业证券则建议,在去产能排头兵中挑选结构性机会,深入到具体行业,产能出清对价格带来的提振效应已经有所显现。 业内人士认为,在此逻辑下,超配周期板块的基金均有望率先分享成长带来的收益。根据2015年四季报,重配采矿业的基金有华夏上证能源ETF、汇添富中证能源ETF、富国中证煤炭、中融中证煤炭、广发中证全指能源 ETF和招商中证煤炭。而南方中证高铁产业、鹏华高铁产业、工银瑞信高铁产业、中海中证高铁产业等去年底配置建筑业的比例也超30%。 另据记者了解,不少管理期货策略的私募机构也抓住了这轮做多行情,基金净值逐日稳步走高。中投在线研究中心统计,2月末至3月初,有净值更新的282只管理期货阳光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率环比由负转正,增长0.53%,其中,有154只获得收益正增长,占比达54.6%。数据显示,上述私募1月份平均收益率为-2.10%,2015年12月为-2.21%。 大宗商品走势未卜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初,业内就有观点认为,前期普跌的大宗商品有望回暖。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付阳曾预计,由于钢厂和社会库存偏低,2016年春节过后,需求环比走好是大概率事件。如果2月份库存不出现大幅上升,则价格将大概率上升。同时,随着钢厂开工率回升,而一季度矿山发货量有可能下降,港口矿库存大概率下降。综合来看,预计2016年一季度,螺纹钢和铁矿石价格很可能维持强势。 但是,对于此前大宗商品的逆势暴涨,仍有诸多机构和分析师表示并不看好。其普遍认为,此前的暴涨更多是宏观政策和投资者情绪的推动,缺少终端需求的支撑。从基本面来看,供需不平衡和高库存的情况并没有消失,如果后期需求不能及时跟进,大涨后必将面临大幅回落的风险。 深圳某基金经理表示,短期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暴涨,主要原因还是多头借两会的市场情绪,拉高相关品种的价格。举例而言,玻璃品种目前处于盈利状态,但从实体经济来看,与玻璃供需有关的房地产市场并无明显的需求改善迹象。 “市场对再通胀、改组和杠杆复苏的看法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过早大涨,我们认为这不会持续下去。”高盛在周二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对黄金维持偏空看法;油价将在20至40美元之间波动;铜价可能下跌10%,至每吨4500美元;铁矿石的涨势是暂时的,年底或跌至每吨35美元。 事实上,市场回调的风险已经露出苗头,分级基金首先被波及。3月8日商品夜盘开盘后,商品一路下跌,仅铁矿石和螺纹钢顽强抵抗,其他黑色系集体大跌;3月9日早盘,在空头的猛烈反扑中,黑色系“沦陷”——沥青、热轧卷板、动力煤、沪镍开盘跌停,螺纹钢近跌停。受此影响,钢铁、煤炭、有色相关的10只分级B全线跌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