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提醒,仍需警惕部分平台就此成立壳公司 今年以来,面对合规压力,不少网贷平台纷纷华丽转身,谋求集团化发展。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布局集团化的网贷公司有十余家左右,近日,开鑫贷也宣布集团化运作品牌升级为“开鑫金服”,而此前普惠金融、团贷网等也纷纷宣布布局金控集团。对此,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行业内较大的网贷平台转型布局集团化平台,最主要是由于政策监管。因为监管命令禁止混业经营,布局集团化后,网贷平台就可以将资产端与资金端相剥离,但是集团化布局后如何防止关联交易、构筑各子公司之间的防火墙成为考验集团公司的又一重大难题。 1、强化竞争优势,集团化成平台转型首选 随着监管的推进,不少网贷平台选择退出行业,而大平台则开始谋求集团化运作转型。记者发现,今年以来转型集团化的网贷平台不少于十家。 今年6月,积木盒子宣布升级为品钛集团,定位为智能金融服务商,随后银客网母公司银客集团品牌也升级为INK集团。进入10月,爱钱进母普惠金融也宣布,将品牌升级为凡普金科。随后,团贷网宣布将转型为金融控股集团;近日,开鑫贷也宣布,将开鑫贷升级为“开鑫金服”,而开鑫金服为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集团。 目前,网贷行业内宣布转型走“集团化”路线的均为业内排名靠前的大型平台,“它们交易规模大、成立时间长、平台资源丰富、业务类型广泛。”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业务的拓展深入,集团化成为企业往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他认为,网贷监管细则中的禁止混业经营原则也成为平台集团化的内部动因。“为了主动配合监管要求,梳理平台业务,集团化的整合和重组是有必要的。” 他表示,在集团化战略下,可以整合平台旗下资源,多领域业务补充配合,多版块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有利于强化竞争优势,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盈利能力,打造健康的业务生态闭环,也更符合监管的偏好。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谋求上市的公司而言,集团化运作也能从另一方面提升公司的估值。 2、符合监管要求,将资金端和资产端剥离 不少业内人士均对记者表示,各家网贷公司布局集团化,最大的原因是由于监管。尤其是今年8月,银监会联合工信部等下发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也明确规定了禁止网贷平台混业经营。 其中包括,禁止“自行发售理财等金融产品募集资金,代销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禁止“开展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或实现以打包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禁止“除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允许外,与其他机构投资、代理销售、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形式的混合、捆绑、代理”。在监管的要求下,此前网贷平台代理基金等理财产品也成为违规的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爱君近日也曾公开表示,现有的法律制度和金融的法律制度下,P2P平台成立金融集团,金融集团下可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可以有非互联网金融机构。“集团下面能否设置P2P平台子公司?这是可以的。”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网贷公司布局集团化有一个趋势就是将资金端和资产端剥离,“根据政策业务的合规性这也会好很多,各个业务剥离后成立各个子公司,根据不同的政策再来业务,比混业经营合规性好很多。” 比如,11月3日,开鑫贷宣布将集团品牌升级为“开鑫金服”,将打造成为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集团,旗下开鑫贷坚持小额普惠原则,提供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开金网是金融资产交易、企业理财的专业平台;同时,经江苏省金融办批准,发起设立江苏开金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与此同时,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网络小贷业务有序推进中。 尤其在监管限定借款人及借款公司限额后,部分拥有较好资产来源的平台由于自身无法完全消化资产,开始寻求自设金融资产交易所,但由于牌照的限制,大部分的平台倾向于选择合作的方式进行。而开鑫金服则选择自己发起成立资产交易中心。 3、业务关联高, 也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集团化运作后,由于旗下子公司众多,转型集团化运作如何避免关联交易、如何构筑各条业务线的“防火墙”也成为关键问题。 10月13日,国务院下发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同一集团内取得多项金融业务资质的,不得违反关联交易等相关业务规范。按照与传统金融企业一致的监管规则,要求集团建立 防火墙 制度,遵循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监管规定,切实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关联交易并没有在法律明令禁止之列,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也无法完全避免,但能通过一些举措让它更加市场化和公允化。”陈宝国对记者表示,可以通过公平的市场定价、合规的决策程序以及规范的信息披露,来规范引导关联方之间的交易。 “在集团内,多条业务线齐头并进,运营成本的提升使资金链承受压力,这些都是潜在的风险。”陈宝国表示,如果集团下的业务关联程度较高,一旦核心业务出现问题,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对集团的整体发展可能带来影响。 谈到风险可以把风险分成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针对公司的外部风险,各条线比以前更专业,比如资产端就由专业的子公司来做,但是现在集团的内部风险也是很大的考验,“整个集团要有一个规范,包括各个业务之间牵涉到的关联交易怎么处理,要做好 防火墙 制度”。 ...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宣布加强P2P借贷监管,未来韩国P2P借款人每年的投资上线不能超过1000万韩元(约合8733美元)。消息一出,韩国P2P产业内一片反对之声。鉴于今年早些时候Lending Club曝出的资金非法使用问题,韩国监管机构认为本次出台的政策将为投资者提供有效保护。 对此,韩国P2P金融协会主席、P2P借贷平台Midrate首席执行官李胜福表示:"目前的在线借贷投资人中,有6成左右的投资额都超过1000万韩元,所以说这些人才是现在P2P行业的主要客户群。而政府此次出台政策限制投资上限后,平台就必须花费更多市场资金去吸引新的客户群。" 而房地产P2P平台Tera Funding的首席执行官杨泰永则认为:"现有政策将严重限制个人投资活动,或者说这限制了个人投资者进行多样化投资的权利。除此之外,这可能还会拖累整个P2P行业的发展,并阻碍P2P行业技术进步,削减借款人获得快速廉价贷款的机会。" 目前Tera Funding和韩国P2P金融协会正在努力协商,希望在保证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情况下同时遵守金融服务管理委员会的监管要求。他们提出的意见包括: (1) 通过信用检查系统将借款人信息在平台中进行共享,以防出现贷款诈骗行为; (2) 积极参与P2P或众筹法规法规的建设工作; (3) 将贷款利率上限设定在19.9%,这笔目前贷款法规要求的利率水平还要低8%; (4) 设立投资者第三方存管账户,保证投资者资金安全; (5) 保证P2P金融协会成员公司和产品信息及时发布和透明公开; (6) 未来3个月内建设一个协会统一架构 截至目前正在运营的韩国P2P借贷平台超过50家,其中很多都是去年才刚刚成立的。 ...
无论监管细则如何严格,资本市场仍未减少对互联网金融的兴趣和关注。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共计174起,融资金额约为610亿元。与2015年同期数据相比,2016上半年的投融资规模增长达337%以上,单笔投融资额上升明显。 与此同时,互金概念股价节节攀升,激发了不少上市企业参与其中。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7月,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到网贷平台之中的上市公司有82家之多。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目前受到资本市场较多青睐的多为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保险以及金融集团类公司。但由于面临较大政策风险,互金机构直接上市成为奢望,大多数平台采取曲线上市路径。 对此,业内人士陈挺认为,政策环境方面,互金行业的监管正处于高潮期,国内资本市场选择了观望态度;市场方面,行业整顿不断,分化加剧,良莠不齐,能够直接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少之又少。此外,绝大多数互金平台尚未实现盈利,而A股门槛较高,如必须连续盈利3年就已经拒绝掉一大批;从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互金企业既要适应监管也要在竞赛中生存,当前更多的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企业运营管理、商业模式、风控体系、平台信用度等诸多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 上市路径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可谓有目共睹。据中投顾问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7.8万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43.0万亿元。未来五年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4.67%。 达安金控中小事业部负责人徐北认为,当监管细则出台意味着游戏规则的落定,一些大的机构更愿意在游戏规则下进行资本运作。而且监管越严,实力雄厚的企业更容易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军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各类互金机构的上市路径不尽相同,结局更是有喜有忧,也不乏失败收场的案例。 截至目前,除了宜信旗下P2P平台宜人贷于去年底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纽交所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外,更多互金机构仍以国内市场为重。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目前“上市系”概念互金机构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与资本市场进行对接:借壳、挂牌新三板以及冲刺A股主板上市,而事实上A股大门尚未放开,主板上市更多依赖引入上市公司持股。 首先,较长一段时间内,证监会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申请上市的态度不甚明朗,借壳上市成为不少互金平台的首选路径。去年5月,钱包金服完成对中融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收购;同年10月底,A股上市公司奥马电器收购了中融金。据了解,主营信贷、财富管理等业务的钱包金服目前是奥马电器的金融科技事业部品牌。 与此同时,早在去年2月份,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便放言三年内实现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目标,而三元达则一直是红岭创投借壳上市的“绯闻对象”。不止借壳A股,前一两年,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借壳曲线进入新三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纷涌进入新三板市场,这与相关政策的出台不无关系。自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从业机构在主板、创业板等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后,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陆续登陆新三板。 网贷平台方面,融都科技成功登陆新三板,被视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系统第一股正式诞生的标志”。此外,国资系网贷平台民贷天下、PPmoney等也在纷纷筹备挂牌新三板。互联网保险方面,灵犀金融成为登陆新三板的“互联网保险第一股”。消费金融领域里,新三板挂牌公司南京软智科技全资收购北京钱得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金蛋理财因而挂牌新三板。 不过,随着今年上半年《关于金融类企业挂牌融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类金融企业被明确阻于新三板门外,且已进入新三板的P2P公司将无缘创新层并受到交易限制。 对此,陈挺表示:“新规出来后,民贷天下已决定放弃新三板挂牌。目前正在寻求其他途径上市。” 冲刺A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市公司主动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比如今年9月,东华软件正式推出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华金在线。另一种是引入上市公司持股,比如去年11月,联金所被A股上市公司浩宁达收购,成为上市公司系P2P平台。 其中,在上市公司主动进军互金领域层面,互联网保险收到热烈追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9家非保险传统上市公司涉足互联网保险业务,其中有13家公司的股价在相关业务发布后的一年中增幅超过20%。另外,据曲速资本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8月初,2016年国内至少发起了17次互联网保险融资事件,其中亿元级别融资5起。 事实上,自去年6月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后,上市公司大举进军消费金融的案例也不胜枚举。从上市公司的布局情况看,不止重庆百货(24.670,-0.37,-1.48%)发起成立马上消费金融,A股上市公司苏宁云商、南京银行、小商品城等,以及在港上市公司重庆银行、物美等均涉足了消费金融。此外,在美上市的京东、阿里等大型电商也开始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在陈挺看来,互金与资本市场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互联网金融与资本市场对接,将有利于互金平台在商业模式、企业运营、财务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检验与提升,资本市场的认同也是互金作为细分行业确立的关键。反过来,资本市场与互金对接,也可以进一步壮大完善自身。未来,资本市场对互金行业的接受度将越来越高,态度也越来越放开,两者的结合也将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困境 不过,从上述互金企业挂牌新三板受阻,及部分企业冒险借壳上市等情况来看,互金行业与资本市场的亲密接触并非一帆风顺。尤其进入2016年以来,监管部门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连出重拳措施,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专项整治,尤以网贷行业的细则最为严格。 在此影响下,一方面,下半年以来,不少早先布局互金领域的上市公司,先后开始剥离P2P业务。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红星美凯龙、盛达矿业、东方金钰、匹凸匹以及高鸿股份在内的至少有7家上市公司退出了P2P的布局。盛达矿业公开表示,转让上市公司持有的互联网金融资产股份,主要由于行业发展空间受限。 对此,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和P2P公司分手的原因,主要是监管趋严之后,业务受限,P2P行业不可能再像此前一样“野蛮生长”,爆发力大大减弱,此前“赶时髦”的上市公司审时度势之后,决定放弃。此外,目前P2P的成本大幅增加,大量资金的投入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见不到效果,一些想赚“快钱”的公司也知难而退。 另一方面,部分公司的融资策略也生出变化。熊猫金控近日发布公告称,由于市场政策变化等原因,决定终止其38.5亿元的再融资项目。该项目募集资金原计划全部投入互联网金融行业。 不得不提的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互联网公司这一因素,也使得其上市之路受到诸多条件限制。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新兴金融公司大多以规模为首要着眼点,希望培养用户的体验和习惯,而非快速盈利,这一点无法满足国内市场对企业盈利的要求。 此外,并非所有人都看好资本市场对互金行业的青睐。在许北看来,随着监管的完善,互金平台现在只能作为撮合通道,功能越来越单一,估值越来越低。 陈挺认为,目前不管是求生存还是求进一步发展,互金平台都需要关注自身的合规性建设以及发展模式。在寻求上市过程中,这两点也是平台需要注意的。合规性意味着身份的合法,而发展方向与模式则意味着平台能否可持续生存,能否实现盈利,能否在竞赛中保持优势,这也是登陆资本市场的必要条件。 ...
新一轮监管风暴靠近 A股将重新回归业绩证伪时代 今年以来,妖股横行成为了A股市场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如果有幸“逮住”一只妖股,往往意味着短时间内股价翻倍;但买入妖股同样可能在几天内遭受巨额损失,毕竟在连续大涨过后,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在接近这些妖股后会否沦为最后一个接棒者。 最近两个交易日,买入妖股的投资者就笑不出来了。今日,包括四川双马、煌上煌、国栋建设等前期涨幅居前的妖股均出现比较明显的做头迹象,其中,四川双马在周四大跌5.78%后,4日又重挫6.90%;巧合的是,同为“妖股”的煌上煌4日跌去了相同的百分比。配合上监管层近期的一系列动作,A股市场距离刺破概念股恶炒泡沫的日子似乎已经为期不远。 妖股接连跳水引发机构出逃 “今年炒股如果没有抓到过妖股,那么他这一年在A股市场的表现注定不会令自己满意。”杭州一家私募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这样评论当下妖股横行的A股市场。 该基金经理坦言,由于年初熔断加上上半年股市整体变现不好,自己去年成立的一个私募基金产品至今仍是负收益。为了尽快扭转基金净值的糟糕变现,并重新挽回投资人的信任,该基金经理不得不冒险去“搏杀”一些短期内涨幅巨大的妖股。“现在许多‘妖股’短时间内往往能拉出3-5个涨停。”该基金经理称,妖股涨到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散户敢去追涨,基本全是机构与游资之间的博弈。 该基金在11月1日(本周二)以涨停的价格打板买入当时已经连续第四个涨停板的四川双马,并于次日继续加大买入(当天四川双马拉出第5个涨停)。从短期来看,这位基金经理似乎做出了一个不错的决策。但进入到周四,包括四川双马、煌上煌、武昌鱼、名家汇等妖股均出现了“十米跳台”的视觉效果,不仅套牢了部分追高的散户,也令许多高位打板的游资陷入被动。 如果说周四仅仅是个预演,那么周五许多妖股的进一步下挫则引发了机构资金的动摇。其中,“新妖王”四川双马在周四大跌5.78%的基础上进一步重挫6.90%,这意味着上述基金经理的“搏杀式”投资已经开始出现浮亏,如果不尽早撤离,一旦连续暴跌极有可能造成自己的基金产品遭到清盘。 新一轮监管风暴持续逼近 在“妖股”接连跳水的同时,近期监管层的动作也正在发生变化。 今年7月底,监管层就连发三道“捉妖令”直指当时的妖股横行乱象,这三道“捉妖令”包括严打内幕交易、严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炒作、重罚造假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与此同时,深交所也下达了三封监管函,包括将针对演艺明星证券化现象,修订广播电影电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同时起草LED光电、机器人、医疗机械、信息安全、互联网营销等行业信息披露指引,直指热点题材恶意炒作。 10月初,上交所宣布对六名投资者采取盘中暂停当日交易等自律监管措施,并对28名投资者进行书面警示,对个别涉嫌存在一致行动关系的投资者进行了监管问询。这些人涉嫌参与中毅达、大恒科技等妖股的炒作。其中对中毅达穷追猛打的正是近期声名鹊起的龙虎榜常客华泰证券厦门厦禾路营业部(该营业部是最近两年A股市场最火的游资席位之一,名气大于“温州帮”,曾多次参与去年“妖王”特力A的买卖). 11月2日(本周三),深交所制定发布了《变更公司名称备忘录》,对上市公司根据经营及业务发展需要自主变更公司全称或证券简称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此举被看作是监管层规范市场运作,引导价值投资回归的信号。 4日晚间,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又表示,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在内地首次联合组织了打击证券期货新型操纵市场案件专题执法培训班。目标直指最近刚刚展露苗头的跨境操纵市场模式,以此打击操纵市场制造人为交易,严重破坏市场定价功能的行为。 无论是市场自身的运行还是越发明确的监管信号,都预示着概念股击鼓传花、肆意炒作的时代将趋于终结。伴随着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完毕,以及2016年年报预披露开始,A股投资有望重新回归业绩证伪逻辑。 业内人士荀玉根也反复强调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坚持“业绩为王”投资逻辑的重要性,在他看来,震荡市下应该关注三种赚钱机会:利率下行下的高股息,盈利增长下的白马股,风口下的主题概念。 ...
关于消费者调查,这些年最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消费者调查没有用,因为消费者根本不会告诉你他想要什么。”这句话缺乏最基本的逻辑,这就相当于是说:“战场调查没有用,因为敌人不会告诉你他真实的作战意图是什么。”说这句话的人,完全是在用“调查没有用”,来掩盖自己诊断能力的缺失。实际上,大部分时候,并不是调查本身没有用,而是大部分人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就像军队情报机构的人收集了垃圾情报,并不是因为情报工作没价值,而是因为收集情报的方法有问题。 有学员问我:“缺乏技术和资金的项目,怎样做消费者调查”,那么这篇文章就重新思考“消费者调查”这个问题。 既然说了“消费者调查非常重要”,可为什么大多数调查总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呢? 打开很多调查报告,你看到的内容是: 你的用户中77%是女性; 你的品牌美誉度53%; 品牌知名度76%; 61%的消费者表示自己很看重性价比…… 这些到底哪里不对? 先解释这两个概念: 数据驱动调查VS解释驱动调查 传统观念:数据需要要准确,被证实 说到调查,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数据”。 许多营销专业人士都很认同这种观念——他们认为营销调研寻求的就是一些准确的、被证实的数据驱动的结论,这是关于营销调研的传统观念。 所以大部分时候,当我们想要调查时,我们的工作就是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地广泛收集数据,获取大量样本,使用最新的统计方法,提供大量的分析报告。 这种包含大量数据的报告,你打开封面的那一秒会很期待(瞧瞧我们这几个月收获了什么),接着就会愁云满布,搞不懂到底有什么意义,然后想着改天再看。数据报告最终变成办公室的文件夹,成为无人问津的摆设。 这就是很多数据驱动的调查——以广泛地收集数据为方式,目的就是证实一个观点,或者就是更加盲目地看看“我们有多少北上广消费者”、“我们有多少女性消费者”,最终得不到想要的洞察。 但不能因为一种方法非常通用和常见,就认为它是正确的。实际上这种调查对目前快速变化的市场上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创业公司,参考意义非常有限。 消费者调查思路:想办法解释消费者行为,寻求解决方案 而我想推荐的,是另一种消费者调查思路——解释驱动的消费者调查。它并不是广泛收集数据,而是想办法获取并解释消费者的行为。 拿战场收集情报举例,数据驱动就是“此次战役,敌人伤亡率31%,撤退速度每秒1.1米”,而解释驱动就是“观测发现,敌人撤退时旌旗并不乱,大概率是诈降”。 如果说数据驱动的消费者调查是为了证实观点,那么解释驱动的调查则是为了寻求新方案。 说起来很复杂,我讲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你就明白了。 (PS.为了提高可操作性,这篇文章不讲任何需要耗费大量数据分析、大量资金、长时间或者需要学习数学模型才会的方法,下面这些方法都是仅仅需要常规智力而已。) 常用的解释驱动的消费者调查方法: 独特行为观察 “临界点”访谈 寻找“镜像内容” 相似行为分析 1. 独特行为观察 你要研究的消费者,在你假定的场景中,经常表现出什么其他人不太会做,或者不合理的行为?发现这些行为,然后进行归因,就是独特行为观察法。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路上开车,本来的双行线突然因为事故变成了单行线,很快两边有五六辆车相遇——两边排头的分别是一辆出租车和一辆私家车,任何一方都不想退让,导致后面的车也走不了。 你下车想要说服出租车司机倒车,应该怎么说? 大部分人会说“麻烦让一下路”、“你不走我们也走不了啊”、“给我个面子”之类的,这当然不靠谱,因为说服的关键是发现别人想要什么,而不是说自己想要什么,这一点我们都知道。 所以你的任务很明确:你需要让“倒车”这件事,和面前这个出租车司机本身想要的某个东西建立关联,才能说服。 好了,这就到了消费者调查阶段——如何知道出租车司机想要什么? 当然不能走上去直接问:“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什么能打动你?如何让你倒车?”(这种行为就像很多公司自己选不出slogan,想要让消费者帮忙选一样无用) 没有人能够真正告诉你他想要什么(因为他们也不知道),那怎么办呢? 这时我们推荐的方法——独特行为观察法,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现在请你回忆一下(如果想不到,你就去观察一下),出租车司机经常表现出什么“独特行为”与私家车司机不同? 比如我想到了:拒载、超车、找非主流路线抄近路、抱怨别人开车不专业、不喜欢开导航(比起滴滴快车司机)…… 然后下一个问题:表现出这些行为,是因为他想要什么? 很明显,“拒载”、“超车”、“抄近路”等,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时间宝贵,每一分钟都是钱,所以要提高时间效率。 “不开导航”、“抱怨别人不专业”等行为,意味着他们想追求尊严,体现自己开车技术好,是“专业司机”(我遇到过几个死活不开导航的出租车司机,这种行为类似于牛逼的演讲者不打草稿一样),除此之外,“超车”、“找非主流路线”可能也存在体现“专业性”的动机。 接着说服策略就明确了,他们最想要时间效率和专业性,那么就需要把“倒车”的行为和两者之一连接起来。 这个策略还真成功了,这是哈佛商学院谈判学教授亲自遇到的事,当时他尝试百般说服都不行,最终说了这句话让出租车司机倒车了: “两辆车中,只有你是专业司机。” 上面说的就是“独特行为观察法”的基本思路——我们很难通过询问来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在意什么,但是我们假设他们的行为,尤其是经常出现的行为(比如出租车司机抱怨别人),会反应一个人的真正偏好。 而你要做的,就是在想不出消费者想要什么的时候,先去想办法观察他们的独特行为(必须是独特行为啊,比如所有人所有时候都会喘气,你去做推测没有意义),然后推测出这种行为表现,一般意味着他们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支持什么。 比如你是做女性化妆品的,你就需要问自己:女人在变美方面、买化妆品、用化妆品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于其他方面的行为? 比如你是针对健身人群的,就需要问自己:健身爱好者除了健身以外,还表现了什么行为,跟很多其他人不一样?(类似于分析出租车司机和普通司机的区别) 再比如去年我遇到一个做电脑护目镜的企业(防电脑蓝光)。当时我在淘宝一搜,发现这类护目镜一般都主打“防蓝光,让眼睛面对屏幕不再刺痛流泪”等。 这当然不太可能转化太多新用户——因为当一个人感觉到眼睛有点刺痛的时候,大部分选择是直接滴眼药水或者停下来揉揉眼睛,很难为了这么短期的不爽专门下单买个几百块的护目镜。 这意味着:产品功能和消费者想要完成的任务没有建立关联。 这时候可以用“独特行为观察法”发现消费者想要的。 首先,这类产品什么人群用的最多呢?一搜就发现是游戏人群。 然后就问:玩游戏的人,经常表现出什么独特行为? 接着我就发现,一个人玩游戏的时候被打断,经常很生气(相比于他工作或吃饭时被打断)。 这就意味着:玩游戏的人应该不喜欢被某种外部因素停止游戏。 而眼睛干涩就是停止他们玩游戏的一种因素——所以再拓宽到其他人群,人们用护目镜真正的痛点应该不是治疗眼睛干涩,而是可以让他们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比如玩游戏),而不用被眼睛干涩的负罪感打断。 所以“让眼睛不刺痛流泪”,就不如说:“连玩12小时LOL眼睛不干涩”(意味着不用被打断)。 总之,不论是通过实际消费者观察、还是通过自己回忆、小组头脑风暴等,你都可以问自己:我的消费者表现出了什么独特行为?然后通过这个行为去发现他们想要的——这就是独特行为观察法。 说到这里,就有人问“到底什么是独特行为”?很简单,“独特行为”就是:很合理但是他们却不做的事情。发现独特行为,就是发现“不合理行为”。 比如一个人玩游戏时比其他时候更不喜欢被打断。比如出租车司机比其他司机更不愿意用导航等。 这种思路除了用来寻找消费者洞察,还可以用来开发和优化产品。 比如专门制造高尔夫球具的卡拉威公司,当年在美国市场份额很小,很多大公司为现有的消费者市场抢的头破血流。这个时候它不能硬拼,所以派出了一些调查人员去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取胜之道。 调研的时候,这样一个“很合理”但是高尔夫爱好者们就是不做的事情: 很多人喜爱高尔夫,也很羡慕那些打高尔夫的人,也不缺钱,但就是不自己去打高尔夫。 这很奇怪。他们针对这些现象继续访谈和观察,发现这部分消费者抱怨过去的球杆经常让自己打不着球,而自己练习又很困难。于是卡拉威公司抓住这个机会,对这些高尔夫羡慕者们推出了大头球杆,让他们不经过大量训练也能打到球,迅速火爆。 这就是我推荐大部分没时间、没大量调研预算的营销人,经常要采用的第一种方法:独特行为观察法。去寻找(通过观察、回忆、小组讨论等)你的目标群体在完成某个任务时,有哪些很合理但不去做的行为,并通过这些行为来推断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ps.很多人自称阅人无数,那你只需要把这种阅人的本领用到阅群体上面就行了) 2. “临界点”访谈 大部分访谈直接问消费者“你觉得会喜欢什么?”、“你为什么购买?”、“你会买吗?” 这些基本都是无效的,因为消费者无法预测自己的行为。 在07年iPhone上市的时候,优势麦肯(UniversalMcCann)曾经做过一个大范围的消费者调查,并以此预测:iPhone只会在墨西哥、非洲等不发达市场能够成功,在欧美发达市场不可能成功。 比如有个问题是“你是否愿意用一台便捷性设备来满足所有需求(比如既能打电话、上网又能拍照)?” 发现墨西哥有79%觉得愿意,美国直邮31%,美国人对整合相机和音乐播放器的手机本身没什么兴趣。 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调查,却基本上符合了大部分人做访谈的方式。我们想直接通过询问消费者得到答案(最好消费者直接告诉我们什么能打动他们),但却忽略这个事实:任何的调查都不能直接告诉你答案,你只能用过用户在调查中的反应,推测出答案。(比如用户讲了某个故事,反映了某种偏好)。 那应该怎么做呢? 我推荐大部分访谈应该是:“临界点”访谈——想办法推动用户主动进入回忆故事的临界点。 假设下面这张图是访谈者和用户的对话(绿色是用户),一开始都是一些短句,用户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没买过”、“还不错”),直到某些问题激发了用户的回忆,让用户开始主动回忆具体的经历和场景——这就是临界点访谈。 几个月前,我曾遇到一个智能儿童机器人项目,要在产品上市前选择官网文案的主打方向(比如默认的是“主打上班时打开手机,远程看孩子”,利用儿童机器人的远程视频功能),为此,需要实施一个消费者调查。 一开始的默认方法是:把头脑风暴想出来的文案,优选出5个,然后找一群年轻妈妈来访谈,问她们喜欢什么文案、什么文案能打动她们。 这当然是没有用的,消费者怎么可能知道哪个文案有效呢?(如果让消费者选的话,“珍惜你身边最爱的人”这句话肯定比“怕上火喝加多宝”要喜欢,但后者却是更有效的。) 而且这样问用户永远不可能进入访谈的“临界点”,主动开始回忆真实的经历和讲故事。 于是我们开始询问回忆类的问题,例如: “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你最美妙的记忆是什么?” “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你最糟糕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你肯定为了更方便带孩子,买过什么产品,能讲讲有什么吗?当时是怎么听说的?为啥突然想买这个?” …… 结果发现,很多妈妈的故事竟然或多或少都包含了这些关键细节: “带孩子真是累啊,有时候感觉上班反而是一种解脱。” “有时候反而怀念过去的单独生活,现在旅行的时候也不安生”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可能根本不想上班时随时远程看孩子——主打“远程看孩子”,应该是一个伪需求。 再深入问,就发现果然,大部分真正想孩子的父母,更想早点下班回家。 那么对于这种“临界点访谈”来说,应该问什么问题? 按照营销需求,应该问这些方面的问题: (1)相关经历回忆问题——帮助你找到共鸣点 比如越野车,就需要问和越野车相关的独特经历: 开越野车的印象深刻的经历(用于寻找品牌故事相关的洞察)——当时去哪里啦?为什么突然想要要开越野车?当时发生了什么? (比如“当时被上司骂了,但是也不想辞职,所以周末开越野车跑到城郊。”这往往说明在追求自由和解脱的时候,可能会想到越野) 开越野车和社交相关的经历(用于寻找关系、形象方面的洞察)——有和别人一起坐越野车的经历吗?最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开越野车时,你觉得在你朋友眼中,你是什么人?你周围的朋友,很多人会买车,你觉得谁最有可能买越野车,为什么?这个人之前做过什么事,以至于你觉得他像买越野车的人? 开越野车和实用相关的经历(用于寻找越野车的实用需求)——什么时候,你突然觉得“要是有一辆越野车就好了”?有时候你想起来“幸好我买的是越野车”,当时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你觉得“要是我买的是商务车等非越野车就好了”? 开越野车的相似经历(用于寻找用户对越野车的归类)——有人说第一次开奔驰商务车的时候,跟他第一次上台领奖的感觉类似,那么你开越野车的时候,感觉和什么类似?买越野车的时候,和你买什么产品的冲动类似? 当年JEEP销量下滑的时候,就曾经用过类似的方法找洞察,他们没有问消费者想要什么越野车,而是问消费者关于越野车的经历。 比如很多人提到了“去户外的开拓地,去别人不能去的地方”、谈到了“美国西部广阔的草原”、谈到了开越野车的经历和骑马的经历类似等等。 于是JEEP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在当时的美国人眼中,越野车意味着自由,并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和骑马的感觉类似。 于是他们把方形车灯改成圆形(更加像马),并且名字也叫“牧马人”,结果大获成功。 (2)行为归因问题——发现产品主打诉求和痛点 比如儿童机器人访谈,给用户一些样机把玩,然后问她们:“觉得这个产品和什么比较像?买了这个可能就不买什么了?” 很多妈妈说,和故事机比较像,买了之后可能不会买故事机,玩具也会减少。 然后就可以调用顺着用户看中的属性往下问: “买这类东西,有哪些你后悔的,有哪些你觉得特别值的经历?” 比如很多妈妈提到,有些故事机买了后悔,小孩玩一会就腻了。这说明,这些妈妈很在意是不是能让小孩玩很久。 然后问:“为什么你在意小孩是不是玩很久呢?” 很多人会说:“这样不用重复买新的”。 这里并不是真正的洞察,还需要继续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为什么你在意不用重复买新的?” 出人意料的是,大部分人提的并不是缺钱,而是孩子用腻的东西经常堆在家里一堆一堆的,不好处理。 通过这些问题,就容易发现:家长买这类儿童陪伴产品,真正的痛点应该是不想一直换一直要买新的,从而旧的堆成一堆。对他们来说,“智能”真正的意义可能并不是“操作流畅”、“像真人一样”,而是年年升级、年年有新花样。 总之,你可以不断通过追问的方式,寻找消费者看中一个东西的原因: “对于这个,你看重什么?” “为什么看重这一点,它可以帮你做什么事?” “为什么你在意这件事?”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而在意这件事?” (3)影响来源问题——帮你发现营销渠道和方式 除了上述之外,一般还需要问“影响来源问题”——消费者决策中,看了什么、听了什么。 比如: 关于“看”——“上次买故事机,你从哪里看到的信息?你相信吗?” 关于“听”——“不知道怎么选,你听谁的?从谁那里听说的?还告诉了谁?” 这样可以找到什么渠道(广告、线下等)正在影响消费者。 结 语 用任何的消费者调查方法,都不要期望直接从消费者口中得到答案,而应该从他们的行为中推断出答案(不论是行为观察还是访谈)。 就像没有医生直接通过化验单来得到处方单,而是通过化验单和病人的其他行为进行推测,再得到的结论。 而你需要的,就是更多进行“解释驱动的调查”而不是盲目的“数据驱动的调查”,通过消费者在场景下反应出来的行为,进行推断。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今天要说的是一位日本大牛,53岁创业,口袋里只有7000块钱,却在日本干成了雷军一生想干的事情,成为雷布斯的偶像。现在每分钟销售过百,年赚千亿! 在日本,一个男人的衣柜里至少有5件衬衫,而每5件中,至少有3件是他制造的。每件衬衫79美元,不仅在日本卖到脱销,还把店开到了世界最高级的购物中心——纽约Madison Ave香奈儿店的旁边——成为在这条奢侈品大街上第一个开店的日本人。 这个53岁还在白手起家的穷老头,就是衬衣界的传奇——贞末良雄。 不听建议,公司倒闭 贞末良雄1940年出生在日本镰仓,小时候家里穷,过得很辛酸艰苦,总是受到身边同学的嘲笑与排挤。从小贞末良雄就发誓,未来,一定要做一个成功的商人! 然而现实却刚好相反,大学毕业后,他的职业生涯一路惨淡,就职过的服装企业,其中5家中途破产倒闭,到了35岁仍然贫困窘迫。 33岁,他在Van Jacket工作将近5年,任Van Jacket库存主管。这个品牌在当时的日本年轻人中广受欢迎,在大街上有人拎着Van的袋子都会被认为是很有品味的人。卖的特别火爆,就在公司其他人都沉浸在业绩爆表,狂欢庆祝的时候,他敏锐地发现: 公司的年营业额居然超过预计的三倍。也就是说生产部门,没有按照总部的预算,为了追求销售业绩,总在超额生产,一旦经济不景气,资金周转很容易出事。 因此每次开会他都向董事会的老板们提醒: “预算是100亿,营业额达到300亿,看起来是好事情,但是生产部擅自生产这种情况如果不加制止,日后一定会出现大问题。” 只是这样的言论,不仅没有引起老板们注意,反而被数落一顿。 最后的结果却是,真当日本经济下滑,Van Jacket因为库存太多,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贞末良雄欲哭无泪。后来他又去了很多家服装公司,都得不到重用,一怒之下,还是自己去干公司! 7000元积蓄,夫妻开店创业 1991年,53岁的贞末良雄带着妻子用7000块钱在镰仓租了一间16平米的小店,余钱没有,雇不起人。 那时候,每天需要卖出三件衣服就能勉强活下去,但是惨淡的现实却是一天卖一件都很难。 贞末良雄敏锐的察觉,这模式不对,肯定是哪个方向出错了,要改变。 他开始反思,什么衣服是用户最需要的?衬衫出现在了他的脑海,衬衫不受季节的影响,而且不分男女,不分年龄,销量一定很大。 他做的衬衫质量很好,却一直卖不出去,因为小店地理位置偏远,品牌知名度不高。为了宣传丈夫的衬衫,贞末良雄的妻子开始给各种女性杂志写文章,不少杂志发布镰仓衬衫的特辑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它,好口碑的不断流传,镰仓衬衫在许多人心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 但镰仓衬衫的成功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末贞良雄独到的商业逻辑和真正的用户思维。成功的商业逻辑:真正的从用户出发。 贞末良雄卖衬衫,死磕一点,一切从用户的角度想问题! 1.消费者只关注他付出了多少 从决定商品售出价格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与消费者接触,消费者不关注你的成本多少,他们只关注自己付出了多少。 镰仓衬衫以4900日元(折合人民币300块)一件的售价进入市场,这是日本大众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品质却不比百货店售价10000日元的衬衫差。他认为,让消费者得到远超付出,一定能大卖! 2.砍掉渠道,替用户省钱 镰仓衬衫从来不花钱做广告,没有任何宣传,省掉了中间商环节,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买到镰仓衬衫,但却只在日本,美国和台湾三处开了实体店,每天60多个国家的订单,都来自英语国际官网,全球统一价79美元一件,138美元包邮! 没有渠道的支持,就可以减少加价率,从而替用户省钱。 工匠制造:款式限量品质高 不论普通衬衫,还是定制款,镰仓都会先给客人量体,然后推荐衬衫。 镰仓衬衫的全部生产环节均在日本进行,绝不外包出去。所有的衬衫是日本匠人手工制造,好的手工匠人只有那么几个,手工制造就没法实现量产,他们一个号码的花纹只有一件,卖完就没了。 穿上镰仓衬衫去商谈,不仅不会觉得低廉、寒酸,反而觉得骄傲、有面,因为款式限量,而且做工精致。 高级面料、天然贝类材质的钮扣、讲究的缝合细节等一连串考究工艺制成,连从没见过贞末良雄的英国时尚评论家Graham Marsh都认为:镰仓衬衫的产品比美国人还要明白他们失去的服装文化和产品质量。 中国最知名的时尚杂志《智族GQ》都赞叹它:这是我在美国见过的最棒的衬衫店。 让供应商赚钱,才能给用户最好的东西 贞末良雄的布料,70%是由国内量品创始人虞黎达供应的。虞黎达说,你知道他跟贞末都是怎么谈判的吗?他会说,贞末,你们日币升值了,你的成本压力大了,我给你降价10%吧。但贞末会说,不要不要,你们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了,你的压力也很大,我不能让你承受那么大的压力,不能降价,不能降价! 他觉得一定不要让供应商吃亏,一定要让供应商赚钱,供应商才会把好东西给你,在好东西上加工的产品,才能给用户最好的体验。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镰仓衬衫以东京为中心,在日本拥有26家分店,每分钟销售数百件,年销量10亿件! 连美国曼哈顿麦迪逊都向镰仓衬衫发出了offer,要知道这可是爱马仕、巴宝莉、香奈尔、古驰等全球顶级奢侈品牌竞争最激烈的购物中心。 2015年,镰仓衬衫不仅征服了讲究品质的纽约人, 在美国新地标布鲁克菲尔德广场又开出一家分店,成为在这条奢侈品大街上第一个开店的日本人! 从16平米的小店到世界最高级购物中心,笔者认为贞末良雄是一个真正精通用户思维的大神,一切都是围绕用户出发,在做产品。 所谓的用户思维,不是你以为的思维,是自己作为用户去体验、思考、观察,体会自己的感受,然后用产品和服务区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说消除内心的不满。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海淀区副区长李长萍昨天在金融科技CEO领袖年会上披露,目前海淀区已有60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而科技创新正源于金融支持。海淀区还要深化天使投资等特色,加速打造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并购资本中心,并尽快实现其挂牌。 记者从海淀区方面获悉,“金融科技CEO领袖年会暨财富管理论坛”已经开幕。李长萍在论坛上介绍,海淀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区,聚集了全市七成的科技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就有6157家,占全市的一半以上。海淀区不断加强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区内现有金融机构已经超过2800家,其中3家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更是全市独有。 据了解,金融科技是以数据为基础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并结合了互联网的一次金融革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球对金融科技领域的融资共468起,融资额达到57亿美元;同期在中国金融科技领域融资额达到26亿美金。 ...
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或者说将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的确需要我们的监管体制做出相应的改变。“一方面,一些基本的原则不能放弃,比如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另一方面,我们的一些监管体制也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改变。我认为,这两方面都是构建可持续的金融生态方面需要把握的。” 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2016年无疑是“监管合规元年”。 11月5日,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合规与创新论坛”上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或者说将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的确需要我们的监管体制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方面,一些基本的原则不能放弃,比如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另一方面,我们的一些监管体制也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改变。我认为,这两方面都是构建可持续的金融生态方面需要把握的。”他进一步分析指出。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亦表示,当前监管政策不断推出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怎样应对?个人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动态合规”。因为我国的监管政策也没有完全固化定型,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必须不断调整、跟进,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合规格局。 记者注意到,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之下,今年来,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抢滩布局“金融科技”。 “今年以来,确实很多平台一下子转型做金融科技了,换了概念。” 业内人士许建文表示,金融科技如果能在风控,获客,运营等任何一个环节发挥比较大的价值的话,对互联网金融整体的发展都非常有意义,只不过今天金融科技的层次和水平、和它未来能做的贡献是逐次推进。 谈及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外一些国家采取的沙箱监管不错,既保护了新的创新不断涌现,同时又能够比较好地限制它可能出现的外部风险。 互联网金融后监管时代已经到来 进入2016年,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频频落地。 11月5日,纪敏在上述论坛上表示,“互联网的兴起对我们的监管体制提出了一些挑战,或者说它让我们加速了改变,比如综合经营,综合经营这几年发展之快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前身就是一个平台经济、共享金融,它就是一种天生的混业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监管体制不做相应的改变,可能这个风险就会变得比较突出。为什么现在强调要从源头上实施一体化、穿透式的监管,就是跟现在的监管体制不适应这样一个现状有关系。” 许建文亦表示,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从本质上讲是考虑资产、考虑小微资产,在这个过程中,平台的总量在逐步减少,优秀的平台会逐渐突出。 那么,监管政策频出的背景之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应对? “现在的一个形势就是后监管时代已经到来,和2013年鼓励创新不一样。”黄震分析指出,个人认为应对策略:动态合规与提前筹划。首先,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如何走出“三无”地带,核心是不去触碰非法集资的底线。所谓“三无”地带,即现在还没有标准、没有门坎,没有监管到位的地方是未来要重点应对的地方。同时,他也提到,现在的合规基于互联网金融跨界混业综合的特点,涉及的部门特别多,互金企业需要跟他们进行对接和沟通,以及建立有关的信息渠道等。 谈及未来,许建文表示,构建优质资产是p2p平台突围关键;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是p2p平台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打造多元化资金来源是p2p未来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曾刚也坦言,在今后一段时间的调整、整合和市场筛选之后,未来可能会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生态,向着更加专业化、合作化的方向去发展。 探讨对金融科技采取“沙箱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频频落地的情况之下,金融科技取代了互联网金融成为了“热词”,并成为许多互金平台布局的方向之一。 “今年以来,确实很多平台一下子转型做金融科技了,换了概念。”许建文分析指出,比如从p2p贷款角度讲,再往细分,从获客,到风控、营利、贷后以及服务,其实把它的每个环节切开看,金融科技到底在哪儿?能做什么?即使得获客效益更高、风险定位更准、运营得更流畅,其实金融科技无非是在做这些事。金融科技如果能在任何一个环节发挥比较大的价值的话,对整个互联网金融整体的发展都非常有意义,只不过今天金融科技的层次和水平、和它未来能做的贡献是逐次推进。 许建文还进一步坦言,金融科技确实刚刚起步。如果站在“数据是未来最核心的财富”角度来看,今天互联网渗透率、科技的渗透率才慢慢在迭代。当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时候,等于金融科技未来加工的能力有了一个底层的基础数据,未来在贷款、理财、证券、保险这些都有更大延伸的潜力,最终还是给客户提供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好的服务。 业内人士刘大伟亦表示,未来所有的金融必将是由技术驱动的,“科技”,“互联网”将不再是新概念。未来十年,将会看到机器投顾,保险科技,区块链的应用等。 记者梳理发现,从国际经验来看,近年来,部分国家对金融科技采取沙盒监管机制。比如今年5月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推出“监管沙箱”项目,以鼓励英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创新。 “通过沙箱监管,监管一改以往被动、滞后的形象,很好地把金融科技的潮流把握住了,让它尽量在正规的道路上发展。这个做法对中国来说也是有很大启发的,可以借鉴它的一些经验。”央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伍旭川早前表示。 曾刚也分析指出,沙箱监管模式是好的,封闭运行一段时间,只要不触及底线,因为低量小,外部风险也是非常小的,在这里面去运行、发现问题,然后进行监管,再去完善模式。这样既保护了新的创新不断涌现,同时又能够比较好地限制它可能出现的外部风险。 刘大伟亦坦言,“在国内可以看到近期对沙箱监管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包括我们现在的一些监管措施的包容性,也是属于沙箱监管模式之一。这个过程中一个很强烈的体会在于,一方面需要有监管机构,需要有监管机制、监管办法、监管工具;另外一方面第三方专业机构、独立机构的战略体系发展将是至关重要的。” ...
不知不觉,微信已成巨人。当初张小龙恐怕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微信会大到一举一动都能引发互联网圈震动。 11月3号晚间,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公告,宣布微信小程序正式开放公测。这本是微信的“小测试”,却引发了朋友圈刷屏。据悉,此次小程序公测,开发者可登陆微信公众平台申请,并允许将产品提交至微信公众平台审核,但暂时不支持发布。 另外,微信小程序的公测暂时只开放给企业、政府、媒体、其他组织,个人微信公众号暂时无法参与小程序公测。现阶段每个机构帐号只允许注册最多50个小程序,每个小程序一年需要缴纳300块钱,所有小程序帐号都需要绑定一个电子邮箱,一个手机号码只能绑定5个小程序。 有分析认为,小程序将会是最后一拨微信流量红利。对此,有人翘首以待,但也有人如临大敌。那么,大家都很紧张的“小程序”究竟为何物?这个号称秒杀替代App的功能,又将对应用市场、电商、对企业的开发成本、获客成本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创业者很纠结:App还是小程序? 实际上,小程序的“前身”是应用号。在2016年1月11日举行的微信公开课PRO版上,张小龙宣布今年要推出微信应用号,类似公众号,当用户关注了一个应用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用户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APP。 9月22日,应用号改名“小程序”,进行了首次内测,一露面就刷爆了朋友圈。马化腾曾透露改名是因为苹果不允许用“应用号”称呼。当时只开放了200个内测名额,据说一个微信小程序内测账号甚至一度炒到了300万。 在张小龙的设想里,小程序就像是App Store,当用户关注了一个小程序之后,就无需再安装一款App。在小程序内,用户就可以实现App的一些基本诉求。例如,目前一些用户会在微信钱包中买机票、火车票,而不是去下载一个并不常用的买票软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应用号平时是不会向用户主动发送内容的,避免造成骚扰。正如张小龙所言,“小程序是一种安静的存在,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好了”。 不过,更多的互联网创业者却很纠结,一方面,微信小程序会减少App开发成本;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微信小程序会彻底取代App。 微信小程序相当一个功能性的公众号,可以为用户带来不少便利。比如,手机上可以少下载安装一些软件,平时打开频率不高的软件,可以用小程序代替。对于App初创团队来说是有好处的,可以减少初期创业开发成本,在微信平台上快速验证产品。众所周知,原生App虽然体验好,但需要下载,获客成本高。许多App一般下载完使用的频率低,可能一个月都不会使用一次,卸载率高,而目前微信开发的“小程序”则消除了下载成本。 但对于一直被低频使用的App来说,微信小程序的出现,则是个危险信号。可以设想,当一个“全家桶”式的微信要占领用户的手机屏幕时,App的处境将会岌岌可危。凭借强大的用户黏性,微信小程序可能导致一大批App消失,毕竟现实中人们使用手机中其他App的频率非常有限,但却几乎离不开微信。 可以预见,小程序的出现,将会改变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现状。未来,传统APP用户将逐渐转移到微信小程序上,而最重要的是,微信将形成闭环生态圈,微信平台会消化人们几乎所有的上网需求。换言之,微信成为人们进入互联网世界的重要入口,传统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将下滑,在电商领域有海量企鹅用户做支撑的京东有望超阿里。 “发胖”的帝国 不到六年,微信成了一个世界级应用,但也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目前微信约有6.5亿用户,平均每个用户每天会刷朋友圈30到40次左右,平均每半个小时会刷一次,而且公众号每天的文章的阅读数超过30亿次,阅读次数最高的文章阅读量有可能达到几百万。与此同时,微信团队初创时仅10余人,目前已经达到1500人。 而当初低调的张小龙,也被科技界奉若神明。 上月底,微信举行了年度“领导力大会”,张小龙针对腾讯微信事业群leader以上的基层、中层管理干部作了一场演讲,内容涉及对微信团队扩张迅速的思考,随即流传在各个朋友圈。 演讲中,张小龙提出了一个几乎所有企业成长中都会碰到,但互联网企业又需要格外重视的问题:团队规模急剧扩张。张小龙援引“邓巴数”的概念,即不管人类科技多么发达,能够实现稳定沟通的人数一定是150人左右。一旦超过这个数,就像《人类简史》中指出的,需要语言、虚构和想象能力的培植。 反观微信,目前1500人的团队是150人的10倍,因此,张小龙感到焦虑,毕竟在增加人力资本的同时,内部协同的损耗也在增加。事实上,很多企业一旦规模大了,便容易产生“养老院”属性。由于领导不可能与所有员工产生稳定沟通,在多了很多层级之后,企业内部多了很多空隙,初始的目标也开始产生偏差。 在张小龙看来,现在微信最重要的是要警惕KPI和流程。 他提出KPI(关键绩效指标)应当是一个好产品的副产品。一个产品如果可以真实帮人解决问题,它的KPI自然就会上涨。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公司的员工开始将工作目标直接设定在KPI上,这也直接导致了帮助企业一线员工“制造”数据的庞大行业的产生。一家公司的员工看起来十分忙碌,但大方向错了,公司的结局也不会好。张小龙显然不希望微信落入那样一个境地。 一直以来,张小龙十分推崇小团队的“敏捷性”,一个想法提出后,很快就可以得到实施,继而不断修改,最终成型。互联网创业讲求的是“快速迭代”,快比好更重要,因为好没有止境,坚持快速修正,产品就会越来越好。 而如今的微信,规模大了之后,流程就会更多,想法的落地过程更为繁琐。这对于强调机动、创新和迅捷的互联网团队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想当年,张小龙以广州Q Q邮箱团队起家,杀出一条血路,创造了互联网公司内部创新的奇迹,依靠的就是“敏捷团队”。不过现在,微信也变成了一个“胖子”,微信内部能否形成一种持续创新的机制,这是张小龙最为关心的。 已不是从前的微信 1998年的秋天,周鸿祎经人引荐,第一次在广州见到了张小龙。当时张小龙所开发的Foxmail已经拥有了200万用户,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共享软件。而周鸿祎仅是方正软件研发中心的副主任。周鸿祎直截了当地批评,Foxmail没有商业模式,说要加广告,要盈利。张小龙问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时隔多年,周鸿祎仍弄不明白,为什么是张小龙这样的人做了微信。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上线。打开应用,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深邃的画面:一个小人孤零零地站在庞大的蓝色星球外,眺望着远方的家园。张小龙希望用这副画传递微信的用意:人很孤独,需要沟通。 这也正是张小龙的初衷:微信是为了朋友之间正常的社交。在微信之前,张小龙曾是“天才程序员”和无业游民。一度吃不起饭的他长期困惑于技术与金钱的关系,至今对商业化心存抵触。 在今年初的演讲上,张小龙提出“好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他认为,一个好的工具,不应该只想着黏住用户,而是要提高用户的效率,让用户用完即走,用节省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因此,张小龙一直明确反对人们把过多的时间花在微信上,他知道,如果用户花了很多时间,比如现在这样在微信上,那么,迟早有一天,用户回顾过去的几年,发现一事无成,而原因就在于微信侵占了自己的时间,那么,微信帝国就会一瞬间完蛋。 但作为腾讯旗下的重要产品,微信商业化无可避免。张小龙曾说过自己是孤独的,这个孤独的人用尽情怀和善良造就了微信,而现在,微信愈发臃肿,已经不是他以前像艺术品般雕琢的那个微信了。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在经历了“摸底排查”的第一阶段以后,全国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重头戏”——第二阶段,即对互金平台实施“清理整顿”,即将正式开始。 “公安、工商等部门,加上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第三方机构,会抽调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现场检查组’,要到互金机构进行现场检查取证。”一名接近监管部门的消息人士向记者表示。 “查合同、查账目、查资金” 据悉,对于重点互金平台的现场检查,内容包括“查合同、查账目、查资金”,对相关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及风险最终承担主体都要深入分析,以此判断互金机构金融活动的业务类型。“对违法违规的互金平台,现场检查组会取证保存相关依据。”上述消息人士称。 具体而言,记者从一名接近央行人士处获悉,现场检查组在现场检查中发现疑点,相关互金机构需要配合提供详细的材料或文书。现场检查方式包括核对、审阅、比较分析、询问调查等。必要时还可以封存相应的资料文件。 日前,央行已向各地人民政府下发了一份一行三会、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多部委《关于稳妥有序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通知》就以上内容做出了具体部署。 停业违规+稳定为上 对于现场检查收集到的信息,后期检查组会进行性质界定和提出处置意见,并由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和公检法、工商等部门再行某种类似于处置意见审核,提出正式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消息人士表示,最后的“清理整顿”会进行分类施策,不会一刀切:对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机构会“停业”、“吊销牌照”等;对风险相对较小的机构则会进行风险逐步化解,这也是出于保护投资人的考量。 比如,对持有金融业务牌照的互金机构,合规经营但风险过大,要加以风险管控措施,风险大的业务要即使整改掉;如果出现违法违规经营,就要“暂时”停业,整改掉违法违规业务再开业;实际经营的业务出现了非牌照资质允许的,要停业整改、回归牌照资质业务主体,情节严重者有被吊销牌照的可能;对于无牌经营的机构,要根据其业务经营是否有违法违规活动而定,如果风险相对较小,则以保护投资人为要务,逐步化解这些机构风险或使其逐步退出。 对于问题严重的平台而言,“刺刀见红”的整治阶段就要到来。 当然,以上是指对“问题平台”做出的处置。对于整个互金行业而言,行业整治将有利于业务规范、风险把控得当的机构未来的发展,也可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落到实处。 此外,对于那些不配合检查的、或有大问题被清理整顿的互金机构,据称,未来还会整理其信息上征信信息共享平台“黑名单”,让他们以后再也骗不了投资人。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专项整治除了要遏制互金风险案件高发的势头,还要在整治中发现漏洞和薄弱环节,形成一套护航未来行业建设的长效机制,防范新增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