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日益公募化,一些私募积极申请公募牌照,一些私募则是在本身产品设计上着手“改良”。近期个别私募产品在申赎方式上也开始了公募化操作,将产品的申赎周期改为每周申赎。越来越频繁的申赎、越来越灵活的运作机制,私募基金和公募越来越像。
一般来说,私募基金的申赎方式是在成立后封闭一年,每个月开放申购赎回一次。最近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记者了解到,部分私募为了增加流动性,客户可以在每周五申购赎回产品,且不设封闭期。记者从第三方机构人士处了解到,确实出现了每周申赎的私募产品,不过数量还比较少。
除了申赎方式的转变,私募的不少运作细节都已经或正在趋向“公募化”标准。私募基金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投资者基本上都是高净值人群,渴望稳定向上且低回撤的基金净值。然而在目前窄幅震荡的A股中,私募基金很难保证给持有人带来正回报,更难说绝对收益。此外,为了控制回撤,不少私募产品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风险控制上都有了“公募化”的限制。
记者采访的多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自去年股灾以来,对旗下产品的各项指标都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把控。比如仓位方面,不少私募将单个投资标的的持仓比例限制在10%以内,投资标的的选择也主要为较为稳定的蓝筹股等。私募新增的各种“警戒线”和公募基金各项指标的严格限制已并无两样。
与此同时,私募转型公募的情况在今年也并不少见。业内专业人士表示,虽然公募基金在市场中话语权日益萎缩,但公募基金牌照仍是各方争抢的对象。据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有38家机构正在申请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除了银行、券商、保险等机构,还有诸多私募基金也跃跃欲试,进军公募,包括朱雀投资、重阳投资、凯石投资等。 随着私募的各种运作细节“公募化”,“私转公”的常态化,“公募”与“私募”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