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佣金持续的价格战终于引发了监管关注。据了解,近日由中证协牵头召集了众多会员单位对券商佣金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从监管层到从业机构,市场各方都认为无序和恶性的价格竞争对券商经纪业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券商处了解到,协会此次召开的会议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成果,但一些监管信号已经释放。 北京地区一位中信建投营业部的负责人表示:“会议还是有信息量的,未来监管层大概率会出台相关政策,而这一政策同近期出台的《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比较类似,应该将会重点放在规范行业发展上,遏制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 但相比监管引导之下的被动改革,一些券商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主动更新升级经纪业务的服务,试图打破原有简单业态结构,摆脱粗暴的价格战策略。 价格战后时代 经过价格战的长期消耗,无论是佣金率还是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在2017年均达到了近几年的低谷。 根据长城证券的统计显示,2017 年上半年行业净佣金率为万分之3.44,较2016年底的万分之3.82下滑 9.94%,而这一比例相较2015年底的万分之4.98更是下滑严重。 另据证券业协会此前披露的数据,上半年证券行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36.96亿元,同比下降约8.5%。 其中,证券公司合计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为388.54亿元,较去年同期559.76亿元明显下降超过三成。受此影响,该业务的收入贡献率也由去年同期的35.6%降至约27.0%。 上述的数据意味着,曾经在券商收入方面贡献度最大的经纪业务其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行业资产管理业务收入、证券投资收益、净利息收入等板块上半年同比实现增长,收入占比得到提升。 长期以来,国内经纪业务业态较为简单,因此行业佣金长期持续下滑的情况下给经纪业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实际上,2016年监管层便已经开始重视券商佣金价格问题,并起草了《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草案),不过相关文件至今尚未正式发布。而前述提到的会议,监管层也希望可以遏制券商佣金的持续下滑的势头。 但部分市场观点认为,政策可能会对恶性竞争进行一定的监管,但从长远来看,是否会有政策出台从本质上难以阻挡券商佣金率的持续下滑。甚至有券商研究员预测,未来净佣金率(扣除印花税和交易所)可能会无限趋近于零。 就目前情况而言,券商经纪业务佣金率的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包括沪深交易所的经手费、证券监管费、过户费等在内的手续费。另一部分则体现在信息系统维护以及营业部建设、运营、人员配备成本等方面。 在这种成本构成之下,非现场开户合法化与一人多户政策出台是券商行业佣金率下滑的重要推手。 “非现场开户使得开户跨区域流动得以实现,打破营业部之间的佣金价格垄断,券商经纪客户争夺从区域走向了全国。而一人多户政策出台使得客户可以不去原券商销户或转托管就可以让市场充分竞争。另外,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也在重新定义与改造商业模式。”长城证券分析师赵浩然9月25日指出。 大势之下,如果还是采用原有的思路,势必还是会陷入佣金持续下滑的螺旋中,部分券商开始主动求变。 破冰者 “券商行业佣金持续下滑,一些券商受不了了,一定程度上看,佣金价格战也是一种供给侧改革,如果机构提供的服务没有差异,这样的经纪业务势必要被抛弃。” 前述中信建投人士表示。 长久以来,券商经纪业务出现问题,最先受到影响的便是基数庞大的券商经纪人群体。此前好几轮熊市,证券公司都是利用这种手段来裁员降低展业成本。 据了解,一些券商的思路发生了变化,不再简单粗暴通过控制经纪人规模和收入来调节经纪业务的收入与利润。反而希望经纪人成为打破原有业态结构的破冰者。 赵浩然也认为:“服务创收是大势所趋,我们认为行业发展上看通过高附加值的服务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而弥补经纪业务下滑。” 据了解,这些券商尝试从三个层面改善经纪人的现状,包括对证券经纪人进行了薪酬机制的保障,透明化经纪人薪酬,以及为证券经纪人提供24小时在线的线上服务工具和培训系统。 这背后便是券商希望经纪人能够在有一定保障和激励的情况下,提供更加稳定和专业的服务。 另有一家北京地区券商9月25日透露:“我们的投资顾问(经纪人)可以带领团队,实行独立成本核算。每一个小团队都有机会成为营业网点的后备力量,待满足条件,便可开设营业部。未来,对于具备出色投资能力且致力于往私募方向发展的投资顾问,我们也可以在其离职后为其成立私募基金给予支持,提供涵盖交易、外包在内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对于券商的这种转变,前述中信建投人士分析称:“目前移动互联网普及,券商营业部轻型化趋势明显,因此营业部建设的成本就没有了,这种情况下可以让给经纪人。另外一方面,经纪业务低迷的时候,各家更需要以服务取胜,经纪人地位反转的核心正是各家公司越发重视客户服务。” 除了利用改善经纪人服务来提升综合品质,目前券商全业务链发展模式也是有效跳出原有业态的选择之一。 赵浩然便认为:“在现今行业存量博弈的竞争格局中,优势大型券商开展了全业务链竞争展业模式,通过低佣策略来提升市场集中度。短期来看,承受佣金下滑压力,但是经纪业务能够为投行、资管、直投、财富管理带来重要客户资源,目前优势券商可以用其他业务板块的增量收入来弥补经纪业务板块业务收入。”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报告速览: 1. 截至2017年9月21日,已披露参与对赌协议的新三板企业达198家,相比前年和去年有显着上升;对赌条款标的同时涵盖 “业绩指标” 和 “其他事件” 的协议占比上升,赔偿方式同时包括 “现金补偿” 和 “股票回购” 的协议占比上升; 2. 以2017年扣非后净利润为标的的31个对赌协议中,预计平均赢赌概率约25%;“非日常生活用品”企业赢面最低约10%,“工业” 企业概率最高约40%。 对赌协议在新三板市场融资和并购案例中可谓司空见惯。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5和2016年披露对赌协议的新三板企业分别有128和120家(图1)。2016年8月初,全国股转系统明确禁止反稀释、强制分红和最优权等不合理、不和程序的对赌条款。此次禁令迅速冷却了对赌浪潮,企业数量在随后的6个月内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然而,2017年伊始,“下注”企业再次攀升;截至9月21日,涉及企业数目已达198家。新三板对赌风云再起。 对赌协议(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即估值调整机制)是投资人与融资企业就未来某项不确定事件而达成的约定。因新三板市场上多为初创型企业,较高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估值难度,因此与融资企业签订对赌协议成为投资者自我保护之道。比如,双方约定承诺期间营业收入或净利润的下线,若业绩不达则企业会对投资者做出相应补偿。对赌协议也常应用于并购中,它从本质上来说是期权的一种形式。 新三板企业位处劣势 对赌条款严苛繁多 东财CHOICE将对赌标的的类型分为业绩指标和其他事件。“业绩指标”是最常用的标的(图1),比如营业收入、净利润或扣非后净利润;以IPO时间为典型的“其他事件”也占有较大比重。值得注意的是,对赌协议中同时规定业绩指标和其他事件的比例明显在2017年有所上升,反映了投资者既追求价值投资所带来的资本升值,又期望IPO所带来的溢价收益;而新三板企业由于市场流动性差和融资难的原因,不得不冒着更高的败赌风险屈服于投资机构的“不平等条约”。 东财CHOICE显示,新三板对赌类型(赔偿方式)主要有三种:现金补偿、回购股份和两者均有。一般经验来说,现金补偿小于回购股份的比重。另外,两项均占有的对赌比重在2017年有明显上升的迹象。 对赌协议中的承诺方大多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占比54%)和控股及参股股东(占比31%)。在对赌失败的情况下,很可能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下台、股权大幅动荡,这无疑对企业的发展不利。然而,若企业本身即为承诺人则直接伤害更大。业内人士分析,未来投资方将不能与挂牌公司对赌,与大股东对赌的条款也将受到约束;而全国股转系统明确要求申请IPO企业清理对赌协议的决策也无疑会引导新三板企业规避自身承诺、逐步淡出 “赌局“。 挖贝新三板研究院认为,2017年以来新三板对赌企业的飙升、双重对赌标的(业绩指标和IPO同时存在)占比的上涨,以及双重赔偿方式(现金和回购同时存在)占比的上涨都反映了新三板企业因融资难度提高而不得不接受条款严苛、败赌率高的对赌协议的事实。虽然2017年新三板定增融资额与上一年比并未明显下降,但确是以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代价。投资机构虽然维护自身利益无可厚非,但对赌条款的繁杂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有些对赌协议同时设置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率下线,或设置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对赌条款的繁多要求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也可能使企业控制人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而追求短期目标。 业绩协议赢面渺茫 非必需品 “九死一生” 据相关研究报道,在2015年以年报为业绩标的的对赌企业,七成以上败赌。为了预测在2017年以年报为业绩标的的对赌协议的成功概率,挖贝新三板研究院首先分析2016年新三板企业财务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预测得到结论。业绩指标选择扣非后净利润(以下“净利润”均指“扣非后净利润”)。研究表明,平均赢赌概率仅为四分之一,而非日常生活消费品行业的赢赌概率仅为十分之一。 图5红色散点显示了新三板所有企业2015年净利(横轴)与2016年净利增长率(纵轴)的关系,绿色散点代表对赌企业2016年净利(横轴)与承诺的2017年净利增长率(纵轴)的关系。可以看出净利增长率与净利水平(以及行业)有很大关系。挖贝新三板研究院分辨出每家对赌企业所在行业内2015年净利水平与该对赌企业2016年净利水平相当的所有企业,计算出它们2016年的净利增长率,增长率高于该对赌企业2017年承诺净利增长率的比率即近似为2017年预期赢赌的概率。 所有企业的平均赢赌概率不到四分之一(表1),而非日常生活消费品最低12.6%,工业最高40.4%。在合理范围内改变算法中的参数对表1中结论影响很小,非日常生活消费品赢赌概率维持在10%左右,信息技术、原材料和医疗保健居中在20%左右,而工业最高约40%。 挖贝新三板研究院认为,非日常生活消费品(电影娱乐、广告)企业对赌 “九死一生” 的状况反映了投资者对这些企业估值时较高的不确定性。因为大多为轻资产企业,成长与盈利能力受经济周期和行业演变影响较大,加之信息技术对非必需品行业的冲击迫使企业需不断创新和调整商业模式,因此投资者在对赌协议中要求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在同行业、同利润水平的企业中排名前10%,以此来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相比之下,重资产的工业企业估值时不确定较小,投资者只要求净利增长率排名前40%,相对比较 ”宽容”。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近日,加拿大广播公司发布一则调查性报道,曝光了北美100多所虚假学校和认证机构,只需一通电话,他们就能弄到一张博士文凭。 网购文凭任职律所 骗取律师信任 伊纳亚特·卡萨姆,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 五年前,卡萨姆从网上买到了两所美国大学的艺术类本科学位证书和法学本科学位证书,这是两所完全不存在的虚假大学。 凭借这些假学位证、假成绩单,卡萨姆成功骗取了华人律师丹尼斯.杨的信任。于是,杨律师聘请卡萨姆帮自己管理在多伦多的新律所。而直到记者前去采访时,他才发现卡萨姆的文凭是假的。 前联邦调查局探员艾伦·埃泽尔,过去曾花费40年时间调查提供假文凭的虚假学校,参与撰写了《文凭工厂: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 售出上百万假文凭》一书。 据他估计,每年从美国正规学校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约为4万至4万5千人,而从文凭工厂购买获得假博士学位的则超过五万人,换句话说,美国每年出现的新博士中有一半多是假的。 伪造学历从业 “专业人士” 露马脚 接下来继续跟随记者的镜头,来看看这些拿着伪造学历的冒牌“专业人士”的底细。 政治家、药剂师、工程师,几乎所有行业都有冒牌的 “专业人士”。 为了了解这些冒牌 “专业人士” 的底细,加拿大广播公司记者伪装成需要解决情感问题的一对夫妻,来到心理咨询所与阿尔佛雷德·奥乔见面。 奥乔说他曾经在尼日利亚和美国接受过教育。他的简介里显示,他曾获得美国“阿什利大学”心理咨询硕士学位。记者事前已经知道,奥乔的学位证书是伪造的,但想看看他是不是有真本事。 咨询中,记者发现奥乔在处理情感纠纷问题时只是在不停用抽象的比喻手法做心理疏导。 在加拿大韦仕敦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伦博士看来,这种疏导方式显得很不专业。 了解了奥乔的真实能力,记者带着 “为什么要伪造学历” 的疑惑再次来到咨询所。 面对记者接连不断的提问,奥乔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紧张得开始冒汗。 当记者拿着摄像机再一次到咨询所找奥乔,希望他对假文凭一事作出解释时,奥乔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开车离开了咨询所。 记者再次联系上奥乔时,他表示已经删除了自己的网络简介,并且不再接待新顾客。 虚假学校如何炮制而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购买虚假学校的学位证书手续简单,只需选择想要的专业,把简历和费用交齐,短时间内,假文凭就到手了,那么,这些虚假学校又是如何炮制而成的呢? “巴克利大学”(近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纳大学”(近似哥伦比亚大学)、“林肯山大学”(近似林肯大学)等学校,乍一看给人一种常春藤名校的即视感,实际上都是虚假大学。 购买这些学校的学位证书,过程非常简单,通过网络搜索假学校的网站,再打一通电话。 只需选择你想要的专业,把简历和费用交齐,几星期后证书就到手了。 类似的学校还有很多,而炮制这些虚假学校的竟是一家位于巴基斯坦的名为axact的公司。 这家公司自称是巴基斯坦最大的软件出口商,实际上经营着全球最大的“文凭造假工厂”,拥有370多个精心制作的仿真在线高中、大学和语言学校网站。 这些网站乍一看很像正规学校的网站,但稍加对比分析,就会发现很多内容雷同重复,换汤不换药。 据《纽约时报》报道,高中毕业证书售价约为350美元(约合人民币2300元),博士学位售价则在4000美元以上(约合人民币2.6万元)。 Axact目前雇用了2000多名员工,通过向世界各地兜售假文凭,每年非法获利高达千万美元。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导读:寺库承认,目前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于寺库的品牌认同度和声誉;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吸引新客户、保留老客户;管理和扩大与供应商的关系等。由此看来,供应链管理和用户黏度依然是公司最大的挑战。 股价一定程度上是公司价值的验金石。 近日,奢侈品电商平台寺库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其发行价为13美元,市值约6.7亿美元。虽有奢侈品电商第一股的概念加持,寺库网的表现却并不如人意。9月22日是上市首日,该公司股价却一路跳水,截至收盘,股价大跌23.08%,报收于10美元。 上市是寺库创始人兼CEO李日学多年的目标。他在2008年创立了寺库网,2011年7月获IDG资本1000万美元投资,又分别在2012年5月、2013年8月拿到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投资方依然是IDG资本,银泰资本、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等也加入其中。 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上半年寺库网交易总额为19.25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2.77亿元,同比增长50.74%;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为5230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净亏损为7490万元人民币。 以目前的美国中概股(电商)市场来看,除了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股价一路飙高,市值大跌和股价看空已经成为聚美优品、唯品会等公司的常态。有投资圈人士认为,与A股市场上热衷炒新股不同,成熟市场对新股一向慎重,破发是抵制市场恶性扩容的自我保护机制,也说明公司的商业模式在短期内未得到市场认同。 差异化定位 围绕奢侈品消费,寺库网的业务已经拓展至网上销售、实体会所、闲置奢侈品二次流通、奢侈品鉴定、养护等。 目前,寺库网上出售的商品货源分为三类,一是品牌商授权销售的产品,二是代理商提供的产品,三是海外商家直接售卖的产品。同时,寺库在北京、上海、成都、香港、东京开设了5家高端实体库会所,寄售二手奢侈品,从中获得10%~15%的销售提成。目前,该平台三分之一的商品来自品牌直供。 差异化从来都是后来者突破的利器。从客单价来看,寺库网明显高于天猫和京东商城。招股说明书透露,截至2017年6月30日,寺库6个月净营收为13.467亿元人民币,GMV(成交额)为19.246亿元人民币,总订单为37.43万。不过,其客单价正在逐年下滑,从2012年的12510元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500元,这意味着寺库想要实现营收的增长,只能不断寻找用户,扩大订单的基数。 然而,在人口红利逐年递减的态势下,获取新用户比维护一名老用户的成本更高。 为了避免与天猫和京东商城的正面竞争,李日学透露,寺库未来2-3年的主要精力仍将集中在电商业务,但会在金融、拍卖、物流以及出行等领域全面布局。 在寺库发力的领域,巨头们同样在行动。截至今年9月,天猫已迎来泰格豪雅、真力时、娇兰、酩悦轩尼诗、斯沃琪旗下天梭以及瑞士独立制表品牌豪利时等入驻。京东已与多家国际奢侈品牌达成合作,包括Armani、Zenith等大量奢侈品牌陆续入驻京东。国际两大奢侈品品牌Gucci 古驰和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也相继开通中国市场的电商业务。此外,网易考拉、洋码头、亚马逊海外购等平台也在分食奢侈品市场。 寺库承认,目前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于寺库的品牌认同度和声誉;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吸引新客户、保留老客户;管理和扩大与供应商的关系等。由此看来,供应链管理和用户黏度依然是公司最大的挑战。 前路不定 对于本周在美上市中概股中唯一首日收跌的遭遇,寺库首席运营官陈健豪表示业绩会说话。“以后大家会看到我们在市场上的整个发展,相信到时候会看得比较清楚。” 他坦言,最近几年中国反腐的确使奢侈品生意下滑,但现在需求端结构发生了改变,用户购买奢侈品的目的由送礼变成消费者自用,更具持续性。 在此之前,奢侈品电商佳品网、尚品网、走秀网等平台已经耕耘多年但并无起色,甚至走向倒闭。尤其是走秀网CEO纪文泓因走私被调查移交司法一案,折射出了奢侈品电商的货源硬伤。此外,假货担忧、购物体验缺失、价格制约都是奢侈品电商的障碍。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寺库并不像阿里巴巴、京东那样在国外有较大的知名度,国外投资者对寺库了解比较少。同时,随着聚美、当当的退市,垂直型电商对国外投资者带来了较大的损害,导致国外投资者对中国垂直类电商顾虑较大。另外,中国有很多山寨奢侈品,奢侈品行业的参与者需要重塑自己的声誉,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值得庆幸的是,德勤在《全球奢侈品力量报告》中指出,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日益庞大、可支配收入也不断增加,该群体的奢侈品需求仍保持平稳。中国消费者依旧是推动全球奢侈品市场的主要动力,中国的奢侈品行业有着回暖趋势。 事实上,寺库网选择赴美上市的重要原因在于,获取国际知名度以后,一定程度上也能得到品牌的认可,从而获得供应链端的支持。毕竟,对于品牌来说,天猫与京东这样的综合性电商平台,能为它们提供更多的流量支持,以及更加成熟的运营模式。寺库网仍然需要用业绩,以及更具竞争力的模式来说服投资者。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近期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责任,加强监管问责,要求地方政府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并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 “金融委” ),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这为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完善监管体制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统筹和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构建符合区域性风险防范、金融消费者保护以及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金融监管模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概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良好的金融监管是保证金融与经济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及金融机构的迅猛扩张,我国在金融管理上经历了由人民银行大一统监管模式到现行分业监管模式的转变,并且逐渐呈现出由中央单一监管模式向中央主导、地方辅助的双层监管模式转变的趋势。 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成立,依法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标志着我国开始向金融分业监管体制转向。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成立,对保险业进行监督管理,金融分业监管体制进一步得到确立。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形成了以“一行三会”为监管主体的中央垂直金融监管体制,其中人民银行负责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调控工作并对部分金融市场进行管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则负责对银行、证券及保险实施分业监管。在此单一监管模式下,并未对地方金融监管做出专门安排,金融监管属于中央事权范畴。 随着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大量地方性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的民间金融活动也日益活跃,在满足地方经济主体的投融资需求、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其潜在金融风险也有所抬头。由于中央垂直监管难以对游离于银证保体系之外的地方金融(指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企业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及非持牌的地方金融活动,等)进行直接管理,出于有效应对地方金融快速扩张及金融风险渐进暴露局面的考虑,中央逐渐将地方金融监管职能及风险处置责任交由地方政府承担。各级地方政府顺势而为,纷纷主动设立金融办(或金融局)对地方金融进行监督管理,并逐渐赋予其更大的职权。自上海市于2002年9月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办以来,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及直辖市政府成立了这一机构,并且其组织架构逐渐下沉到县市级政府,金融办的功能也由最初单一的议事协调慢慢扩展到兼具监管协调、风险处置、规划制定等多项职责。这些均标志着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模式的初具雏形,以及单一监管模式向双层监管模式的渐进转变。 地方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区域地方金融发展混乱,政府干预金融、非法集资、债务链条断裂等金融乱象及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区域性风险隐患突出,反映出现行地方金融监管体制仍存在严重短板。 第一,监管界限模糊,存在严重监管分割。我国金融管理体制虽然在从中央单一监管模式逐渐向双层监管模式过渡,但是该种转变乃是基于实践的发展需要而形成,并不存在相应法律法规或中央指导意见对此作出统一规划,进而对中央与地方间的金融监管界限做出明确划分。金融监管界限的模糊造成了理论及现实中对地方金融管理边界的争议,导致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并存。例如,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案,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但由于农村信用社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其同时接受中国银监会实施的金融监管,双方职责的划分不清易造成重复管理。 同时,我国目前并未建立纵向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受中央与地方各自的监管半径所限,实质上已经形成了两个割裂的监管空间,中央对地方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指导并及时获取有效的地方金融信息,这使得双方间难以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并可能导致监管政策的制定难以做到最优化。 第二,职能定位不清,重发展轻监管。由于目前国家层面对于地方金融监管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或统一要求,各地方政府开展金融监管工作往往从自身实际考虑出发,导致各地的金融办具有不同的职责定位,并且绝大多数金融办都同时拥有促进金融发展及进行监督管理这两项具有明显利益冲突的职能。地方金融办作为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在地方政府“以GDP为纲”政绩观的驱动下,往往将扶持金融机构发展、吸引资本流入、提高融资规模等能够带来短期经济利益的事项作为优先任务,甚至为达目标干预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等核心职责却被置于次要地位或被忽略。职责定位的偏颇及行为目标的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地方金融行业的无序发展及金融风险的不断积累,埋下区域性风险爆发的隐患。 第三,监管职能分散,未实现统一管理。目前大部分省份并未对地方金融实现统一归口管理,监管职能分散于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如一些地方的金融办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监管,融资担保公司由地方经信委或中小企业局负责监管,融资租赁企业及典当行的监管则由商务厅负责,而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则处于监管盲区。此种政出多门的体制安排存在着监管主体繁多、监管边界不清、监管职责交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部门间互相推诿,难以形成监管合力,既提高了监管成本,又降低了监管效率。 第四,监管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履职。同地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的迅猛发展相比,大部分地区金融监管能力的建设则大为滞后。在人员配置上,省级金融办工作人员一般只有几十名,而市级及以下的金融办往往只配备个位数的工作人员,且多数人员缺乏金融管理从业所需的知识储备及实践经验,日常工作仅仅停留在行政管理、公文处理等层面。在监管手段上,地方金融办普遍只注重事前审批,而忽视对于日常经营的持续监管,同时开展非现场监测及现场检查所需的信息资源及监管技术也尚未建设到位。监管能力的不足导致其难以进行有效履职,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及处置。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的建议 新近设立的国务院“金融委”作为我国最高层级的金融监管统筹和协调机构,可以在加强中央、地方间的监管协调,消除监管分割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在“金融委”的架构下,对强化及重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可考虑做出如下安排: 第一,强化中央统筹,促进监管协同。在成员构成方面,纳入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委在成员构成方面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应涵盖中央金融监管、货币及财政主管部门等,还应将部分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纳入其中。此种安排客观上有利于消除中央及地方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强监管统筹及协调,并能够保障金融委能够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维度上获取充分的信息及数据,以监测各个金融领域的风险状况。鉴于我国幅员辽阔且各地间经济金融发展程度差异较大,金融委可纳入3个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其分别为东、中、西部的代表。在地方成员任期及权责方面,可借鉴美国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的运作经验,对其设置两年的固定任期并在期限届满后进行改选;同时考虑到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这一前提,地方成员在金融委具有参与会议讨论、提出政策建议等多项职权,但在事项决策方面不具有投票权。 建立日常协作机制。一方面,金融委可牵头建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日常协作机制,加强双方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并在日常监管、风险处置、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加强分工协作。另一方面,此种协作机制应延伸到地方金融办与“一行三会”派出机构层面,以在区域性风险防范及处置方面形成监管合力。 第二,加强监管指导,推进统一规则建设。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地方金融管理应按照中央统一规则进行,这就涉及到相应规则的制定及完善。金融委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推动相应规则的建立: 关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应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规范地方金融办的监管行为。首先,应明确金融办的职责定位,明确授权其对地方金融进行统一管理,重点强化其监管及执法检查职能,同时逐步剥离金融发展职能,避免内在利益冲突;其次,规范地方金融办的名称、级别、人员编制、组织架构等事宜,建议将现有的地方金融服务办公室或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等名称统一更改成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办公室(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以突出其监督管理的核心职责定位,坚持监管姓“监”,同时充实各级人员编制并完善组织架构;最后,明确地方金融管理的界限,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企业、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区域股权市场、典当行、商业保理公司这7类机构由地方进行审批并负责后续监管,同时还应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P2P)、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各类地方性交易所及其他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范围。 关于业务监督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或金融活动,应加快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并加强对于地方的监管指导。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等多项监管规定,但是上述规定法律层级不一、制定主体各异、内容侧重不同,并且尚未完全覆盖各类地方性金融机构(如目前尚无针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规定),可能导致在实际执行中遇到困扰。鉴于此,金融委应在地方金融监管规制建设方面加强统筹及协调,明确部门责任分工,统一监管标准,填补监管空白。 第三,从功能监管入手,以行为监管为主。此次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功能监管,同时更加重视行为监管,这为地方金融监管方式的改革及完善指明了方向。地方金融监管应坚持功能监管视角,将辖内行使金融功能的机构或业务活动均纳入监管范围,避免出现机构监管视角下的监管真空。同时由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存在着不吸收公众存款、业务规模较小、业务范围限定、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度较低等特点,故其不具备较强的风险外溢性及风险传染性,传统的审慎监管并非是十分合适的监管方式。在现实中,近年来地方金融风险及金融乱象也集中体现为违法违规行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违规参与民间金融活动、乱办金融、无照经营、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风险事件屡有发生,这反映出地方金融经营行为的混乱及市场秩序的缺失,因此对地方金融的监管重点应转向其经营行为,通过实施强有力的行为监管确保其经营行为守法合规,营造公平、透明及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并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四,加强监管问责,确保守土有责。金融委应建立对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问责机制,压实地方监管责任。既要避免地方金融管理权被滥用或干预,同时还应确保其能够坚决整治金融乱象,及时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切实承担并履行风险处置及非法集资防范的第一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群体性事件的底线。对于履职不力、严重失职渎职的,金融委应对失职部门及其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格问责。(作者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
在传统装修的陷阱里挣扎着的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出口来告别装修带给他们的诸多困扰。设计、建材、施工等装修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着他们的心智,试探着他们的底线。 尽管如此,他们又不得不选择这些带给他们痛点的家装公司,因为他们可选择的空间很小。非此即彼,传统家装公司带给他们的体验如同每一口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有些时候甚至还有些许的苦涩。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业主与装修公司之间的关系生来势同水火吗? 互联网家装的必然:传统家装公司与用户之间的矛盾或许早已注定 或许,从家装公司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它将会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凌乱关系。而用户也不会想到他们将会在装修的过程中将会遭遇怎样的陷阱与困境。深度梳理家装公司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他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种难以理顺的关系。 提供者与需求者都未深度参与其中让一切变得未知。同其他行业不同,家装提供的是一种服务,产生的却是一种产品,服务带来的是过程中的用户体验,而产品则是后续使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家装过程的实时性与产品体验的延续性最终决定了它不能像其他产品一样仅仅只是一次性的服务,它需要持续提供,不断优化,才能满足用户在不同阶段的需求。 家装公司在提供家装服务或者生产家装产品的过程中并未完全深度参与让它缺少一定的连续性,装修各个环节之间无法实现完美对接,缺少一定的耐力深度介入家装的每一个阶段,最终导致家装公司仅仅只是相关元素的零散的集合体,而并未将相关元素实现控制或整合,最终导致了家装公司就是一个传统的商超。 对于只提供商品售卖的商超来讲,如果仅仅提供一次性的商品售卖服务,能够让用户快速地找到心仪的商品、快速地购买、快速地完成交易即可。但是,家装公司并不是仅仅只是提供商品的集合体,它还要通过这些服务最终衍生出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就是装修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仅仅只是把装修看做是一种服务的家装公司或许从一开始就错了。 反观需求者。对于家装用户来讲,他获得是一个建构在自我场所之上的商品,这个商品就是家装公司提供他的最终的装修效果。另外,绝大部分的家装用户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实际的装修过程中,相对来说,半包的用户要比全包的用户参与得还要多。用户在参与到其中的体验也关系到整个家装过程中的真实体验,所以,这个过程的真实感受也将会对整个家装的感受产生直接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半包还是全包,整个家装过程当中都不是用户能够控制的,因此这也为家装体验的好坏埋下了祸根,因为从这个层面来看,家装用户也没有深度参与到家装流程之中。 家装的提供者与需求者都未深度参与之中最终让他们的需求无法实现完美对接,最终导致了很多家装痛点的出现。设计不完美、施工不科学等痛点在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种需求不对等所导致的,这直接导致了家装过程中体验不佳的情况出现。 家装各环节无法完美衔接,最终让家装变成了拼接体,而非完美的整体。家装是由设计、施工、建材、监工等诸多流程的综合体,如果将这些大的环节再进行细分还能够有很多小的流程和环节。这些流程的简单拼接最终让家装在环节和流程上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设计仅仅是为了达到客户的满意,而没有真正对施工工人产生太多实质性的指导作用,这让很多的设计方案无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得到完美执行,最终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装修效果之间大相径庭。 建材仅仅只是将建材经销商的销售渠道搬到了家装公司,而不是按照用户的需求真实提供,最终导致了用户最后使用的建材并不是自己心仪的,而是装修公司硬推给用户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让家装并不是一个流水线式的生产,而是变成了一个各个环节相互拼接的存在。扯皮、推诿等现象时有发生,用户的良好体验变得形同虚设。 仅仅只是简单拼凑,而没有真正实现融合的家装很难给用户提供完美的家装体验。而由此导致的施工不对等、沟通不顺畅恰恰成为了引发用户痛点的主要因素。 传统家装与用户的矛盾早已注定且无法调和最终让市场需要借助新的手段来破解用户面临的家装陷阱,为家装的下一步发展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家装开始出现,并开始为人们描绘有关互联网家装的美好画面。 互联网家装成为破解家装陷阱的一种选择,而非唯一选择 互联网技术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以及资本的扯动最终让人们看到了借助互联网技术改造家装行业的可能性。随着传统家装时代,家装信息网站加入到互联网家装的行列之中,一场由互联网引发的家装巨变开始出现。 互联网家装打开了人们破解家装陷阱的新思路。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技术在其他行业成功应用为其在家装行业的应用积累了经验。去中间化、以客户为中心都成为破解家装行业痛点和问题的关键。因此,互联网家装打开了人们破解家装陷阱的思路,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技术在家装行业应用的可能性。 土巴兔、齐家网固守业已形成的流量优势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家装生态链;一起装修网、3空间以口碑为切入点不断借助用户口碑实现转化;酷家乐则从设计阶段切入,试图通过设计串联起家装的各个环节……不同类型互联网家装公司的出现都在考验并积累着互联网技术在家装行业的应用。随着更多模式的出现,互联网家装还将会在未来带给人们更多的发展思路。 互联网家装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家装成为一种产品的可能性。其实,互联网家装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家装能够成长成为一个完整产品的可能性,正是如此,我们可以像购买商品一样购买家装而不是有浅度介入的体验和装修完成后的无法改变。 之所以当前的互联网家装还没有演变成为一种产品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技术无法真正消弭家装流程和环节之间的壁垒和矛盾,未来随着智能科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预计将会让家装行业的问题得到最根本的消除,最终真正变成一个整体。 互联网家装让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更加深度地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互联网技术最大的作用就是将人们传统的以线下为主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转移到了网上,作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互联网家装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深度地迁移到了线上。 传统家装时代,我们或许不会通过线上购买建材,我们或许不会通过云端查看设计方案,我们或许不会通过云端实时监控装修现场。然而,在互联网家装时代,以上的一切都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呈现。未来随着这些改造的完成,人们的生活将会对互联网更加依赖,从而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深度地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在一起。 尽管互联网家装越来越多地成为用户的新选择,但是它不会像传统家装一样成为某个阶段所有用户的家装选择。因为互联网家装并没有真正改变人们的家装痛点,于是当人们选择互联网家装无法改变家装痛点的时候,他们又会选择传统家装进行替代。 传统家装与用户似乎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关系,而互联网家装又无法完全承担起改造家装痛点的重任,互联网家装依然会面临抉择。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票务平台大量涌现,然而囤票捂票炒票、虚假宣传、交易不透明等违法违规演出票务经营行为屡有发生。 近日,为了规范市场,文化部出台政策规范演出票务市场。票务平台该往何处去?什么模式才能成为在线演出票务平台的合适模式?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469.22亿元,相较于2015年的446.59亿元,上升了5.07%。其中,2016年音乐会观众规模达627.73万人,较2015年上升14.65%。2016年话剧观众人数涨幅显著,较2015年增长近13%。 政府规范市场固然重要,市场自身构建公平透明的交易模式也很重要。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票务模式也层出不穷,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目前演出票务市场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B2C模式,以大麦永乐为代表,热门票买不到,价格不灵活,导致大量好票进入二级市场,该模式已不可取,从全世界范围看,这种模式将越来越式微。 其他两种主要是二级票务市场商业模式,也是目前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一种是新类B2C模式,即公司拿票买票做票代,以采购方式对接其中一部分流通的票,之后根据市场票价情况,进行涨价或者降价销售给消费者,这类模式代表公司是摩天轮、票牛。 与传统B2C模式相比,新类B2C也是自己拿票沾票,不同的是价格浮动较大。虽然相比个人甚至黄牛而言,大公司来买卖二级市场演出票会更规范,但本质上还是增加票务渠道成本,顶多是票务市场的一种补充。 另一种是B2B2C、C2B2C模式,自己不沾票,给买卖双方提供透明市场化交易的平台。这种模式的代表公司西十区,其创始人举例,这是一种类似滴滴打车的模式,让全国票源浮出水面流通,用互联网的方式打开“信息对称”这个二级市场最关键的一把锁,用比价机制让用户在流通中对比选择,用保障机制把票源安全,购票体验和观演付款等一系列行为规范起来。正如滴滴打车模式一样,滴滴最初虽然会有一些问题和质疑,但从总体来说,规范了原先的黑车市场,原本可能发生危险性更高的黑市交易变成可以被监控的透明化的场地交易,而且更高效。 从滴滴打车模式可以看出,要规范这个市场,必须政府管控和市场竞争两不偏废,如果去阻断原本透明的市场,这样反而会把很多不靠谱的、难于监管的个体逼到各种信息平台。例如近日上海就发生了一起个人利用微信朋友圈发布假演出票信息,骗取钱财事件,涉案金额高达千万。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鹿鸣财经从接近罗永浩的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锤子科技获得成都市政府的6亿元投资,目前仅到账3亿元,剩下3亿元预计将于下月到账。 据悉,罗永浩所谓的完成10亿元融资,3亿元来自成都市政府的股权投资,3亿元来自成都市政府的借款(债权投资),剩下几亿元来自京东金融等几家互联网理财平台的借款,目前尚不清楚到账的3亿是借款还是投资款。 鹿鸣财经获得的确切消息是,锤子科技最近一个月资金链紧张,就在几周前,罗永浩还在四处找朋友和投资人借钱,为坚果PRO手机国庆期间的销售提前备货。预计要等到成都市政府剩下的3亿元资金到账,锤子的资金链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据该知情人士透露,以产品和体验副总裁身份加盟锤子科技的原微博副总经理严纪年目前已经从锤子离职。锤子科技目前还在职的另一位副总裁苗颖,此前也是微博副总经理。 “在获得成都市政府投资之前,罗永浩还找过南方某县政府寻求融资,但是最终失败了,原因是当地的政府给锤子资金的话,需要提供质押物,但是锤子拿不出相应的质押物,所以谈判告吹了。” 这位知情人士表示,锤子科技还找过南昌市政府,实际上这里的机会并不亚于成都市政府,因为南昌想要建成中国的手机生产制造基地。但是南昌市政府后来犹豫了,所以就没给锤子投资。 该知情人士还爆料称,去年雷军和罗永浩曾经谈过小米收购锤子的事,最开始雷军和罗永浩谈,谈完之后提了一些建议,罗永浩就去做,过了一段时间,雷军又带着小米的创始人团队和锤子的核心团队进行过沟通,但是最后没有谈拢。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两年前,“国人去日本旅游疯抢马桶盖”曾经引起关注。 两年后,外国人开始“抢”中国造的马桶盖!而这款马桶盖还是咱们贵州造。 这就是那款被外国人“抢”的马桶盖 ? ?本文图片均来自动静贵州微信公号 这是在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网站上,贵州造马桶盖的销售界面。 这是在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网站上,贵州造马桶盖的销售界面,而这些受欢迎的马桶盖来自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贵州公司。 思特马桶盖,售价35到70美元之间(约230~460元人民币),月销上万套。2003年,思特马桶盖就卖到了意大利,后来市场又扩展到德、美、英、法等国。 那么,在和洁具界一批“百年老店”的角逐中,这家贵州企业作为一家后起之秀,是如何做到如此战绩的? 动静记者在探访了该公司后,发现了这家公司制胜的三大“法宝”。 环保:原材料过硬 赤水万亩竹海,是该公司的原料基地。公司与当地一家竹制品加工企业已经合作了10多年之久。可是在双方合作之初,对方怎么也想不到,竹子还能做成马桶盖。 竹子经过切片、打磨、粘贴、成形,就成了马桶盖的竹原料板。这装车后,原料板被运往300多公里外的安顺夏云工业园,也就是,思特工司的工厂所在地。 而如今,该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竹原料板,他们在开发一样新产品:稻草秸秆为原料的马桶盖。这次,专家们还提出,可以用生物胶水充当粘合剂,让产品更环保。 个性:设计有个性 眼下,德国和瑞士的出口已经占到了企业马桶盖出口量的80%。而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就是思特马桶盖的设计感。 现在,思特马桶盖的设计图案超过5000种,包括浮雕、3D图画等多种样式。个性化的图案设计,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每年销量超过200万套。 但是,“一招鲜”,未必能“吃遍天”,同样的设计在美国市场却遇到了困难。 为此,该公司调整了针对美国市场的设计的方向——变个性化设计为实用性设计。 创意:产品有创意 该公司的一款马桶盖曾经登上美国NBC《今日秀》节目,就是这款 ? 这款吸附式子母马桶盖可以供成人和儿童共同使用,它变了以往成人使用的大圈和儿童使用的小圈需要锁扣固定的方式,改用磁铁将小圈吸附住,操作更方便。 这款产品一经推出,风靡一时,创造了3000万元的纯利润。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迎合顾客需求,进行了缓慢的关上的设计、方便拆卸的设计等。如今,该企业在美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和销售公司,每年有20多万套产品进入美国家庭。 可以说,思特卖的不是马桶盖,它卖的是创新创意。贵州的公司、贵州的原料、贵州的产品以世界的眼光,去开拓国际市场。愿更多的“贵州制造”通过创新去惊艳世界。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早期教育备受家长重视,含着奶嘴上课的现象屡见不鲜。“美式教育的继承者” “孩子的故事会” “水中早教园”……名目繁多的早教机构林立,选哪家好?价格不菲的早期教育,到底学些什么?面对鱼龙混杂的早教市场,不少家长仍很迷茫,在 “起跑线” 前犯了难。 好的早教不容易找 “早教的目的是为孩子营造合适的成长环境,为孩子创造与自然和人互动的机会,从而促进孩子全面成长,不是提前学习知识,也不是提前训练各种技能”。 “我家斌斌在早教课堂学了一首简单的英文歌。回到家后我也会经常教他唱,唱的次数多了,他居然自己会唱了。亲戚来做客,我们都要展示一下。” 提起宝宝的进步,山西忻州代县居民石海燕开心地说。 石海燕的儿子斌斌刚满3岁,从1周岁起,就到县里的早教亲子园 “上学”,随着学龄增加,斌斌的 “课业量” 逐渐增多。“一开始一周两节,一节亲子课,一节音乐课。后来一周三节,增加了语言课、思维启蒙课。最近新添了乐高课,就是用乐高玩具搭积木。” 石海燕说,“上早教班主要是想锻炼他的社交能力,到了幼儿园能跟小朋友们一起玩。” 早教市场很火。《中国早教蓝皮书》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早教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的《上海幼儿早期教育(0—6岁)状况调查》显示,有57.1%的家长为孩子报名幼儿园以外的早教课程。其中,0至3周岁幼儿有39.9%参加过早教课程,4至6周岁孩子有73.5%参加过。59.3%的孩子至少报了2门课程,孩子每周上课时间平均超过2小时。值得注意的是,0至3周岁参加早教的孩子中,41.6%上的是拼音、英语、奥数等学科类课程。 为了让这钱花得值,石海燕千挑万选。“早教机构太多了,有的宣称是美国的教育理念,有的说是香港的教育理念,真是挑花了眼。”石海燕走访多家早教机构、体验了很多课程才做出最终的决定。 选对早教机构并不容易。市场上早教机构类目繁多,标榜不同的育儿理念和教学内容,但大多体现出浓厚的功利色彩。一些家长在选择时,往往被前沿教学理念或高端授课方式的宣传吸引,而忽略甚至偏离了早教的本意。 “早教的目的是为孩子营造合适的成长环境,为孩子创造与自然和人互动的机会,从而促进孩子全面成长,不是提前学习知识,也不是提前训练各种技能。但偏偏就是这些技能培训看得见、摸得着,能吸引家长掏钱,所以不少教育机构迎合需求,推出了并不适合孩子的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建议,早教应该根据婴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家庭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早教师资质量良莠不齐。据华夏前程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早教论坛秘书长孙纲介绍,国家在学前教育(儿童早期教育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方面,重点是对3—6岁儿童教育的师资队伍进行培养,而0—3岁婴幼儿早教人才师资培养几乎还是空白。早教老师普遍比较年轻,专业水平、稳定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都还不够,在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急需补课。 早教市场乱象丛生 一些早教机构以咨询、文化或科技等公司名义向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获得工商营业执照后,再变相进行教育培训,结果成了“几不管”的空白地带 “我被坑惨了。7月底我接到培训客服电话,说8月课程有优惠,催我交费。我赶紧交了1.8万多元,加上赠送的5节课总共105节课。结果我家孩子只上了一节课,这家书画培训机构就关门大吉,负责人也失联了。” 家住北京天通苑的年轻妈妈崔梅后悔不迭,她所说的“培训机构”就是日前涉嫌跑路的妙笔菡塘(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崔梅的遭遇不是孤例,同被骗钱的还有分布在妙笔菡塘10个校区的近300名家长,涉及课程余款200多万元。刘颖也是受害者之一,她说,妙笔菡塘是专门为小朋友们进行书画培训的机构,在北京已运营4年,在国贸、天通苑、五棵松、太阳宫、亚运村、西直门等地共有10所分校,约2000名学员,之前口碑一直不错,她家孩子上了一年课,效果挺好,谁也没想到会出这档子事。 “8月21日,家长微信群里有人曝出,妙笔菡塘各大校区一夜之间全部停课。总部关停,全国服务热线无人接听,公司多位股东的电话也联系不上。”刘颖说,之后家长们就一起商量维权办法,有的主张去法院起诉,有的去公安局报案,“9月10日,东城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受理了此案,定性为‘合同诈骗’,希望能早日讨回公道。” 妙笔菡塘闭门停课事件,属于典型的早教机构跑路案例。之前媒体曝光过的“艺术才谜”早教机构“卷款百万关停”也属相同类型事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国各地早教机构 “跑路门” 屡见不鲜。 某教育培训业内人士透露,每年冬季、夏季都是培训机构关门、跑路的旺季,很多早教培训加盟者就奔着短时间内敛财牟利来的。由于各地分公司都是独立法人,即便出了问题,宣布破产就可以一走了之,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就算家长们打官司胜诉了,拿回的补偿与投入的人力物力相比,也得不偿失。 “说到底,还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缺乏有效立法约束,不法分子钻监管漏洞,犯罪成本太低。”孙纲说,“预付费”是绑架学员的一种商业模式,在准入便捷、监管缺失情况下,一旦出现师资、资金、安全等运营问题,“卷钱跑路”自然就发生了。 目前,早教机构属于“多部门监管,多部门不管”的状态。根据《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成立教育培训机构需到教育行政部门申请注册登记,并需要符合多项条件,比如办学经费、注册资金、校舍面积、教学面积都有明确规定。 但是,由于教育部门注册门槛高,业内通行做法是,以咨询、文化或科技等公司名义向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经营范围涉及舞蹈、计算机等,获得工商营业执照后,再变相进行教育培训。结果就是,因为没在教育部门备案,教育部门管不着,而工商部门平时只管经营,对教学内容不管。从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0—3岁的婴幼儿归计生部门管理,3—6岁的幼儿归教育部门管理,早教行业实际上就成了“几不管”的空白地带,教学质量、内部管理无人监管,乱象丛生。 由于监管不力,早教机构天价收费、频繁涨价也是常有的事。“前几天刚接到早教机构电话,说秋季开学后价格又得涨20%,还说这是老客户的亲情价,提醒我赶紧续费,班里剩下的名额已经不多了。”家住南昌西湖区的雷耽是一位80后妈妈,为结束1岁儿子“散养”状态,半年前她在家附近某早教班报了名,主要学习音乐、创意积木,还有一些蒙台梭利课程,一周上1个小时左右。总费用核算下来,每周要200元,一年就要1万多元,这对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 “价格涨太快,断了课程怕误了孩子教育,只能忍忍继续坚持下去,只盼着熬到上幼儿园就好了。”雷耽说。其实,大城市早教班更贵。《上海幼儿早期教育(0—6岁)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在课程费用方面,平均每个家庭每年要花17832元,占父母年收入的11.9%。 “填鸭式” 早教不可取 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设立严格的准入门槛,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监管、评估 专家认为,早教市场问题种种,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面对家长“输不起”的焦虑,早教机构往往会推波助澜。 “我们也想多开发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项目,融入游戏的概念,但有些家长不同意,担心这样会耽误孩子学习知识。没办法,我们只能针对2至3岁的孩子开设唐诗、算术等超出年龄阶段的课程,把婴幼儿当做小大人来教。”北京海淀区某早教机构负责人说,进行“填鸭式”教学的后果是,很多学龄儿童入学后,产生厌学情绪,也影响长远的智力开发。 年轻父母要端正教育目的。孙纲建议,可在大多数社区开办家长学堂,鼓励社会机构开办家长培训班,探索开展远程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引导年轻父母正确认识早教的价值。 要训练出够资格的师资队伍。我国在北京、上海、南京等部分城市正开展0—3岁婴幼儿早教师资培训试点工作。殷飞建议从科学性与专业性着手:一方面,加强0—3岁婴幼儿早教的实验研究,按照地域区分、立项0—3岁婴幼儿早教的多种研究课题,让教育学术水平上一个层次,并出具有效的研究成果,在院校、培训机构开设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培养专业师资人员。另一方面,尽快出台《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意见》,明确孩子成长各阶段养育目标以及应注意的基本问题,使开办教育的机构在专业上有国家指导方略,帮助更多孩子健康发展。 有着7年早教教龄的幼师张静认为,与幼儿园合作办学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早教培养模式:授课可分为1对1单独授课、5—10人的小班和20人左右的大班等多种形式。“从授课效果看,当然是1对1最好,老师可以因材施教,会的地方略过,不明白的地方慢慢体会。但这样的课程收费普遍比较高。” 监管部门落实责任是关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首先要确立主管部门的职责,教育部门理应担负起第一职责,卫生、工商、物价、消防等其他部门可协调参与。其次,参照以往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思路,出台《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工作规程》,不达标的,不颁发牌子。政府制定标准,日常监管可以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并建立市场监督机制,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年审,建立信誉评估体系。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