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中国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发表严正声明,指出任何机构或个人许诺的所谓“包通过”、“协会内部关系催办”、“保壳服务”、“专业移除异常公示”都是骗局,都是打着这些幌子诱导和欺骗相关申请机构以获取高额中介费或服务费。 而近一个月以来,《经济》记者发现,“私募壳”买卖并未消失,众多私募保壳服务仍旧活跃。为何私募“保壳”难以制止?这一现象将会给市场带来什么危害?虚假投资又该如何避免? “私募壳”买卖花样百出 2016年2月5日,中基协推出《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公告中指出,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这意味着私募基金公司必须在半年内发行首只产品,并且完成产品备案的手续提交协会,否则私募的“壳”将保不住。至此,私募“买壳”、“保壳”等服务浮出水面。 目前为止,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近2万家,绝大多数管理规模都在1亿元以下,甚至很多在2000万元以下,漫长的募集期和产品筹划期可能会超过半年时间,这就导致很多小型甚至微型的私募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者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行产品。私募认购越来越踊跃,“保壳”行为虽然是中基协明确反对的行为,但在众多空壳私募的庞大需求下,“私募壳”买卖越发活跃甚至玩出了花样。 首先是“买壳”。有的机构由于团队资质不够,没有核心的行业从业人员或基金从业人员证书的人数不够等原因无法在中基协申请到私募基金牌照,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买其他有私募牌照并且发行过产品的私募机构的“壳”。“但从中基协的角度来讲,‘买壳’等同于新设,如果做了工商变更,就必须同步在中基协做实际控制人变更。而中基协审查很严,如果没有资格申请牌照,即使买了别人的壳,基金业协会也无法通过,实际控制人也变更不了。”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告诉《经济》记者。 这时就有一个新的方法出现了,业内称为“代持行为”。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没有申请到私募牌照,如果买别人的牌照,实际控制人又控制不了,那就签代持协议,让壳方继续发产品,而收益都归买方所有。 “有的人能找到钱并且有项目,想要成立私募机构或发行私募产品,但其自身实际上没有风控能力,没有从业经验,没法判断项目的好坏,这时候就会买别人的‘壳’,但代持并不是普遍存在的行为。”张驰称,因为代别人持有是要承担风险的,以后管理方面出了事,代持人是有一定的法律责任的,也会导致法律纠纷。 其次,“保壳”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有三种。最简单的一种就是找第三方中介机构,由中介去负责帮客户实现“保壳”一条龙服务,既可以帮私募找钱、找项目,还可以提供信息披露、年度审计等。据记者了解,一般一个“壳”叫价10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证券类“私募壳”一般几十万元,股权类“私募壳”要100万元以上,其他类还有高达300万元的。 第二种是自己实际并无真实投资需求,但为“保壳”要尽量自己找资金发产品,可以通过自行筹资或通过中介借用其他方资金的方式。格上财富研究员王佳星对《经济》记者表示,“包括使用自有资金、管理人对投资人进行担保、外部拆借资金、关联方或以‘关联方’的名义认购基金产品等方式”。 第三种则是找券商合作。某些券商会开展相关中介业务,为私募机构寻找有意向的资金,比如借助场外期权业务,“但是目前场外期权业务已经被停止”,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对《经济》记者称,例如券商设计一个定增产品,实际上并不需要机构出资参与定增,“在备案截止日期结束后对产品进行清盘、资金撤出,这样就满足了协会成立6个月内发行一只产品的要求,完成‘保壳’”。 牌照资源极大浪费 有人认为,“保壳”不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也有人称这种“私募壳”实际上存在不少风险。那么,这种现象究竟会导致什么问题或风险出现呢? 对此,王佳星称,对部分私募机构而言,会存在由于公司成立初期市场不好导致产品较为难发,资金、项目临时出现变动导致产品成立困难等现象,因而存在“保壳”需求,此类机构投资意愿真实存在,“保壳”行为只是暂时过渡,因此风险较小。 而有部分私募机构,盲目进行管理人登记,实际并无开展业务的真实意愿或基本展业能力,更有甚者,部分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假借私募基金的名义招摇撞骗、欺诈公众。无实际业务的“空壳”公司为“壳买卖”提供了可能,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监管部门的管理,削弱了私募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借私募之名从事其他业务的机构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存在较大风险,严重干扰私募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甚至扰乱社会秩序。 这种现象是监管层明令禁止的,“监管的初衷是为了规范行业发展,把一些不合规、没有能力发产品的私募管理人清除出去,但是‘保壳’的结果违反了这一初衷,存在不少的风险”。 刘有华表示,首先是政策风险,“保壳”是一种欺诈的行为,是不符合中基协的规定的,后面政策面一旦发生变化,审核的力度加大,那么基金管理人可能面临花了钱却“保壳”失败的结局。 其次是市场风险,部分产品的投资和产品设计的投资标的完全不符,也比较容易误导投资者,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如果“保壳”的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不足的话,也可能面临大幅度亏损的市场风险。 此外,韬韫投资总经理张润对《经济》记者称,在中基协严格限制“私募壳”的情况下,很多“炒壳”行为逐步退出市场,而申请管理人资质者,往往都有开展业务的需求。“但是大量不具备开展私募基金管理能力的机构纷纷申请管理人资质,一方面是在浪费公共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能力有限,即便募集到了资金,也是对投资人的不负责任,同时,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 张弛也表示,“保壳”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拥有牌照的近两万家私募真正活跃的也就两三千家,很多私募就是为了申请一个“壳”,有的发一个两三百万元的产品就荒废了,有的发不出第二个产品只能先扔着,还有的把“壳”保住不是为了做业务,而是为了让申请不到牌照的人用他的“壳”去发产品。“这种情况非常普遍,80%的私募机构都会有。” 之后各种乱象就会出现,不是融资的时候投的都是很差的项目,就是拿融资的钱投资自己产业或集团内的项目。这就造成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微型的私募机构,导致私募行业存在大量的非常不专业的人群,有的甚至把私募牌照当成了P2P在使用。 “保壳”行为将更趋理性 “私募壳”买卖暗潮涌动,乱象丛生,严重影响行业生态。面对混乱的“私募壳”交易市场,中基协表示,私募管理人的重大事项变更申请,将比照新申请机构登记要求和程序办理,并相应核查存续产品的合规性及信息披露情况。坚决打击“私募壳”买卖行为。 然而,“私募壳”买卖的市场仍显火爆趋势。“公募牌照门槛非常高,而私募的特点就是灵活,门槛相对比较低,只要有一定的从业经验的人都能设立,资产不需要多高,国家也希望私募更加市场化。”在张驰看来,“私募壳”买卖这种现象本身没办法避免,只能想办法让这种行为本身也纳入监管或者更加规范。 中基协数据显示,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平均退出补正的次数大于两次,每次反馈周期不超过20个工作日。张润认为,这说明大部分申请行为都会被打回两次以上,从而导致管理人备案并没有那么容易,因此“私募壳”交易行为普遍存在,这违背了政策的初衷。 按照中基协最新的要求,如果“私募壳”的实控人发生变更,中基协可能会重新审查甚至要求管理人重新提交备案申请,这相当于“买壳”与自己申请备案登记的复杂程度相当,更何况,“买壳”还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因此,张润表示,这将对“炒壳”、“倒壳”行为形成较大的打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规范“私募壳”交易行为。 由于“保壳”行为界定存在一定模糊界限,对于部分“保壳”行为,监管方难以核实,因此,完全制止或杜绝此类现象难度较大。但随着私募备案要求趋严,材料审查更为细致,私募“保壳”成本也将提高,王佳星也认为,私募机构的“保壳”行为将更趋理性,无真实业务的私募机构“保壳”需求会随之下降。 刘有华告诉记者,“私募壳”市场的需求量确实较大,但要想逐渐消除这一现象还是有一定的可能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首先,需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堵住券商这一块,很多券商私下里可能都有类似于这种‘保壳’的业务,有点擦边球的感觉,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其次,就是在资料审核以及回访确认这一块,如何提高审核的质量,还需要考验监管的智慧。” 避免虚假投资的四个方法 另外,除了监管让“买壳”、“保壳”等现象更加规范,解决乱象还需要让投资者学会分辨私募的“保壳”行为,避免虚假投资,否则可能会面临血本无归的投资风险。 王佳星告诉记者,私募机构出于“保壳”需求而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产品的行为较为少见,多数私募机构在发行首只产品时,由于发行难度较大,投资者多为机构资金或相熟的个人资金,在有一段时期的历史业绩和市场口碑之后才会考虑面向市场募集,因此,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应警惕无真实投向的虚假投资。 第一,要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私募产品的购买。张润表示,可以看募资方式,如果产品是由较为知名的代销机构代销的,如银行“四行”、券商、大型第三方理财公司等,则说明该管理人已被专业机构所认可,整体相对靠谱。另外,“保壳”行为往往发生在首只基金产品中,投资人可以查看一下该管理人是否已经有其他正在存续运作的产品。 第二,王佳星表示,需明确产品投向,保证项目真实存在,确认资金交由具备资格的托管方进行托管。 第三,可以参照基金经理背景,若基金经理长期从事投资事业,出身公募等正规机构,有可查询的历史业绩,市场认可度较高,公司团队和制度建设较为完善,从业时间较长,这类机构风险就较小。 第四,参照私募机构历史投资情况,已经成立产品的运行、清算情况,机构是否有诚信警示信息,此类信息可以在中基协网站查询。 刘有华提醒,还可以从公司的办公地点、办公人员以及第三方机构的尽调报告来判别。 在张驰看来,投资者本身要提高自己对私募的认识。一些机构会备案、“保壳”,然后拿这个牌照去发一些违规的产品,号称自己是合规的私募,然而私募到底是怎么监管备案的,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这块的知识普及以及投资人对私募的理解还很欠缺。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一成首付,12万起抢学区房”“可以先付两成,3个月付清首付剩余部分”……就在两三个月前,全款优先的潜规则还在扎痛刚需,岂料年中济南楼市画风突变,开发商为冲任务明里暗里推出低首付、特价房促销,让购房者大呼看不懂。就在同时,七部委从本月起专项治理楼市乱象,重点打击“首付贷”等乱象,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低首付与“首付贷”有本质不同,而是意欲提前锁定客户,总体看下半年楼市价格稳定。 拉客户销售晚上路边卖房中介包场推新房 6月30日晚8:00过后,在卧龙路上,阳光100销售小张和同事们站在路边向过往行人宣传楼盘,感兴趣的人会停下问两句,更多的则是摆摆手匆匆而过。“没办法啊,公司规定的任务,我们主要走行销。您留个电话吧,明天有空过来看看样板间吧?”一名销售说,他们楼盘主要针对周边改善群体,从去年底一开盘就是通过在路边推介,附近泉景天沅、卧龙花园客户换房都是通过这种模式拉来的。在交谈中,该销售表示,“网红”吴家堡的进城置业群体是他们楼盘最好打交道的客户,那段时期令他颇为留恋。“那里有一个村的客户从一楼到四楼全包了,交首付连收据都不要了,直接全款。南边双龙庄拆迁就不行了,没拉到多少客户。”话说间,看到有人骑车从远处过来,他上前把楼盘资料递上,可对方连停都没停…… 这边楼盘销售为拉客户拼到晚上八九点,那边不少房产中介则因二手房有价无市,从去年底以来就转战一手房市场,通过给开发商带客,促成交易后提点维持业务。当天下午,在白马山附近的一家楼盘,3名链家的员工带来客户后,销售接着为新客户介绍起楼盘。据该楼盘一名销售讲,中介带来客户并成交后会有返点,大约是1个点,“客户不管从什么渠道过来,价格都和认筹客户是一样的,这个你放心。” 与有的中介为楼盘零散带客相比,跟开发商有固定合作的中介则“包场”卖房。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东部某楼盘组织了渠道专场,所有渠道带客可以享受专属“一口价特惠”,特价1.5万元。 博眼球频现抵账房特价房“一成首付”抢眼 就在阳光100的小张等人在路边卖力推介房子时,20多公里外的邢村立交附近一家楼盘营销中心内则一片忙碌,销售小周(化姓)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视频,并附上文字:“两小时倒计时,最低首付一定不要错过。”此时已是晚上9点多,活动临近尾声。 最低首付——低到只有一成,这引发圈内圈外热议:从“4·26”济南下发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的通知至今只有两个月,从全款挑客到“一成首付”抢客,开发商的脸为啥变得这么快?小周告诉记者,所谓“一成首付”指的是先交上房款的10%,剩余两成(首套房客户)在7月18日前交齐。这样看来,此举是开发商博眼球的促销动作,并不是降价信号。除了“一成首付”,还有楼盘为了促销推出了“两成首付”。还是在白马山附近的上述楼盘,销售称可以先交两成,剩余首付部分3个月内付清。该楼盘还推出了限量特价房源,据称也是为了在年中销售业绩好看些。 进入6月以来,济南楼市就被抵账房、特惠房搅动着。工业北路翡丽公馆、文庄附近绿地国际城都曾不约而同地推出过工程抵账房,价格比楼盘房源正常售价低1000元到数千元不等,主要是开发商回笼资金。阳光100不仅推出了特价房,还有团购优惠,并且两种优惠还可以叠加。万科海晏门推出的特价住宅2.5万元起,特价房源为顶层,只剩3套,7月起就恢复原价。巧合的是,上述多家在售项目单价在2万以上,一方面是为冲任务搞促销,一方面也反映出房价涨上来后,购房者需要消化和接受的过程。 掀风暴本月起治理楼市乱象买房又见验资 就在6月底,房地产市场风暴来临——7月起至12月底,七部委在30城专项治理楼市乱象。记者注意到,在30城名单中,从去年至今年6月,这30城都出台了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有的城市如武汉为引才连发多文,有的城市如太原就在6月份刚刚出台政策。但有的城市“给房又补贴、买房不限购”,过低的门槛限制被认为对冲了楼市调控。 今年4月26日,济南发文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后,通报处理了济南天建天和园无证销售、一房两卖违规行为,开发商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挑客户。随着三成刚需能入场选房,市场上开盘气氛不再像此前那样紧张,购房者摇到不如意的房源后弃房现象随之增多,有的楼盘为锁定客户,开始要求在看房登记时验资。在南城一家楼盘,销售称购房者在登记时除了提交房查资料,还要提供存款验资证明。像135平方米户型验资110万元、240平方米户型验资180万元,相当于三成首付。“因为选房后要七天内签约,可以是存款、基金、股票、理财产品,只要能证明有足够资金就行。”该楼盘一销售如此表示,但也可以先登记选房时交钱。 对于“一成首付”和验资行为,业内人士表示这都属于开发商锁客户。七部委重点打击“首付贷”是因为购房者零首付就可以购房甚至投机投资炒房,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而“一成首付”并非开发商或金融机构垫付,本质上两者有区别。该楼盘此前开盘基本上是在3天内交齐首付,现在放宽到3周,很明显是圈住客户。●业内说法 下半年高地价项目承压楼市会出现“价稳量缩” “一成首付不是降价信号,市场还没有脆弱到降价卖房的地步。”据济南房地产市场一业内人士分析,近期东部楼盘推盘频率比较高,是因为到了年中冲任务的关键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好的销售业绩就要求开发商千方百计搞促销。去年年底,东部就有多家楼盘推出过“一成房款,分期首付”,当时业内认为与开发商销售承压有关。 济南市房协秘书长李刚认为,从近期部分项目开盘来看,地价成本高的开发商销售承压较大,有的楼盘借毛坯变精装意图提价,但效果并不好。记者注意到,像推出“一成首付”的该楼盘此前高层卖1.3万的时候次次清盘,这次开盘去化率并不理想。“和一年前相比,现在济南房地产市场整体表现一种相持的局面,购房者能接受的1.5万元以下楼盘减少,但并不代表2万元以上的高地价项目就能被认可。”他认为,下半年开发商打价格战的几率不大,但会出现价格稳定、销售缩量的情况,现在企业拿地成本高,降价一两百元也吸引不了购房者,因此企业拿地后合作非常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化解风险。 事实上,济南市场上多家企业抱团合作从个别现象到如今已成常态。就在上个月,中垠地产公开为去年拿到的汉峪地块寻求合作伙伴,弥补自身经验和资金不足的问题;唐冶片区刚开盘的玖唐府,由中骏、金地、龙湖、万科联合开发。此外,像长岭山片区、孙村片区个别项目以及章丘中麓府都有开发商合作的身影。...
屋漏偏逢连夜雨,*ST凯迪进入多事之秋。 从2017年11月16日停牌,7万多股民经过228天的等待后,7月2日复牌的*ST凯迪股价“一字跌停”。全天成交仅16.4万元,以至于行情软件的换手率只能显示为0.00%。 姗姗来迟的2017年报,却依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ST凯迪披星戴帽的同时,也被调出融资融券名单。 而基金公司也在大幅调低*ST的估值。6月30日,申万菱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告称,经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决定自6月29日起,对旗下基金持有的凯迪生态(现名“*ST凯迪”)进行估值调整,价格调整为1.93 元。按此计算,*ST凯迪复牌后将补跌超过60%,跌停数量或达18个左右。 注:此表仅供数据测算,不代表股价真实走势 申万菱信旗下6只基金持有*ST凯迪 6月30日,申万菱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6只基金产品同时发布估值调整公告,公告的内容均是*ST凯迪估值被调整为1.93元。 (数据来源:同花顺) 不过这6只基金持股总数和占比均较低,并未出现在*ST凯迪一季末机构股东名册中。 哪些基金公司持股*ST凯迪? 同花顺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另有交银施罗德中证环境治理指数型证券投资基金(LOF)持有约62.41万股*ST凯迪,汇添富、工银瑞信等相关基金持有数量紧随其后。 员工持股计划认购4亿元 目前已爆仓 随着债务违约等一系列负面因素发酵,*ST凯迪公司基本面恶化同样导致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爆仓。 6月14日,*ST凯迪公告显示,2018年4月23日,根据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估算的结果,“光大信托-云信凯迪 1 号证券投资单—资金信托”单位净值为0.8633,小于信托计划预警线 0.90。随后,经过多次沟通,在大股东均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云南信托对员工持股计划的资产采取措施,*ST凯迪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信托计划的一般受益人自动丧失其份额,剩余信托利益由优先委托人进行全额分配。 复盘当初买入的员工持股计划可以发现,*ST凯迪员工认购金额将近4亿元。2017年5月24日,*ST凯迪公告显示,截至 5 月 23 日,员工持股计划“云信凯迪 1 号”通过二级市场买入公司股票共计3571.6万股,成交金额合计3.92亿元,占公司总股本 1.82%,锁定期截至2018年5月23日。 据2017年1月*ST凯迪发布的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显示,出资参加员工持股计划的对象包括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合计不超过 1000 人,其中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15 人,认购金额不超过4亿元。 还有多少投资者持有*ST凯迪? 由于停牌时间较长,再加上7月2日复牌后第一天成交量较少,能够卖掉手里股票的投资者少之又少。在此情况下,一季度报告中披露的股东数量,最接近于当前持有*ST凯迪的投资者数量。 2018年一季报显示,*ST凯迪一季末股东总数为71067。在巨大的利空面前,他们浪费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漫长的等待时间。 *ST凯迪的五方面违规行为 6月30日,*ST凯迪公告关于湖北证监局行政监管决定书中提到,公司的违规行为主要有五项:1、信息披露违规;2、债务违约未能及时披露;3、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违规;4、出现大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形;5、控股股东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义龙未在上市公司担任职务,但存在公司重要决策由其控制的情形。 从湖北证监局行政监管决定书中可以看到,控股股东董事长影响*ST凯迪决策的情况存在。在此情形下,复牌后的*ST凯迪同样公告了董事长人员的变动。 7月2日,*ST凯迪公告称,李林芝因个人身体原因向董事会提出辞去董事长等相关职务,不再担任公司及子公司任何职务。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继6月1日证监会公示首批资本市场老赖名单后,7月2日晚间,证监会发布第二批资本市场老赖名单,共有46人,其中包括黑嘴廖英强、牛散朱康军等。据信用中国网站披露的名单显示,廖英强等人被限制乘坐火车高级别席位和民用航空器,而这些老赖均为不缴纳证监会行政处罚罚没款的当事人。 老赖惩戒效果显现 6月1日,中国证监会将第一批特定严重失信人名单报送铁路和民航部门,对逾期不履行公开承诺的上市公司相关责任主体和逾期不履行证券期货行政罚没款缴纳义务当事人的两类资本市场老赖进行联合惩戒。第一批31名资本市场老赖名单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对外公示,并在公示期满后,限制其乘坐火车高级别席位和民用航空器。 证监会的第一批老赖名单公示后效果明显,在6月下旬,当事人杨某某主动联系派出机构,缴纳拖欠一年多的罚款,证监会依规将其从名单中移除。邢某、钱某某、杨某某等人主动缴纳全部罚款,证监会也依规不再将其列入拟公布名单。 7月2日晚间,证监会发布了第二批资本市场老赖名单,共有46人,均为不缴纳证监会行政处罚罚没款的当事人。根据相关规定,当事人在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未缴纳完毕罚没款,将被列入资本市场老赖名单。对在法定期限内不缴纳罚没款的,证监会将依据《行政强制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由人民法院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直至罚没款缴纳义务履行完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公示的46人中,有14人涉及到因欺诈发行被强制退市的金亚科技。名单中的罗进、何苗、李国路、刘红、王海龙、陈维亮、陈宏、张晓庆等人分别系金亚科技2014年年度报告签字董事、金亚科技2014年年度报告签字独立董事、出纳。 鲜言、廖英强等进入名单 在第二批老赖名单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其中不乏资本市场大鳄,如鲜言就在其中。鲜言时任多伦股份实控人及董事长,通过采用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信息优势连续买卖,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证券账户之间交易,虚假申报等方式,影响多伦股份交易价格和交易量,违法所得共计5.78亿元。2017年3月30日,证监会在其官网公布行政处罚决定书,针对鲜言操纵多伦股份行为,责令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5.78亿元,并处以28.91亿元罚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知名证券节目主持人廖英强的名字也出现在老赖名单中。2015年3月至11月,廖英强利用其知名证券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发布了含有荐股内容的博客60篇,平均点击次数为110399次,在其微博、博客午间解盘栏目视频中公开评价、推荐佳士科技等39只股票共46次,被证监会处罚1.29亿元。 此外,知名牛散朱康军也在老赖名单中,据查明,朱康军利用陈某明等42个人的49个账户,不仅包括自然人,还包括信托账户、公司账户操纵铁岭新城和中兴商业两只股票,在2013年9月9日至12月26日,通过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利用账户组,连续买卖铁岭新城的违法行为,在其控制的账户之间交易、影响两只股票的交易价格和交易量。针对朱康军操纵股票的行为,中国证监会决定没收朱康军违法所得2.678亿元,并处以2.678亿元罚款。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支持全品类的智能试吃机,放在办公楼、学校等地,成为用户常态的试吃选择;给 B 端做营销和市场调研,给 C 端做消费决策和导购。 与大多直接导向消费者购买活动的无人机器不同,尝尝科技的最终定位是帮企业做营销,因而付费的是那些食品企业,用户只需要填写问卷就能免费品尝,像是一个体验版的分众传媒。这里的市场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A、食品行业规模大、增长快、玩家多,意味着为这类企业提供营销服务的天花板也较高。相较于刚需类食品,我们拿更需要做市场推广的休闲食品举例,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休闲食品行业销售收入和复合增长率超过 20%,年销售额已突破万亿元,相关企业已有几十万家。这一赛道竞争激烈,企业很注重塑造品牌,对营销的需求也就更大。以赞助了今年世界杯的蒙牛为例,有报道称其将投入至少 20 亿用于世界杯营销。 B、过往的线上试吃和线下人力地推,验证了试吃的模式和需求,重要的是要用更低的成本有效触达更多的顾客。以线上试吃来看,淘宝试用中的“美食保健”类目共结束了八万多次试用,每次报名参与的用户在一千到一万多名之间。用户欢迎这种“占便宜”的好事,品牌商也有打广告、铺市场的需求。 此前我们曾介绍过Miss 推出的一款化妆品小样机,与尝尝的切入角度有几分类似,是给美妆品牌提供营销服务。相较于美妆小样,食物同样看重消费体验,但种类更多、推陈出新更快、消费频次也更高,在无人试用上的想象空间或许会更大。 再看尝尝科技的无人试吃机模式,创始人金恒铄表示,目前可以大致分为三方面来介绍: A、硬件方面 尝尝试吃机采用封闭式柜体,由于试吃机并不向用户收费,会更加看重货损控制,用户只可拿取出货口吐出的食品。尝尝科技改造了货柜内部结构,支持不同重量、体积、样式的全品类食物,例如不同包装薯片、不同包装饮品,甚至鸡蛋等易碎食品。货柜体积较大,单品仓储量可以达到 1000 以上,而市面平均水平在 500 左右,因而可以减少补货带来的运营成本。 B、运营方面 尝尝科技主要根据食品的主力消费人群活动地,来确定具体落地选址,根据尼尔森数据,休闲食品网购消费者有 73.3% 是 18-35 岁年轻人,他们的主要活动地会在办公室、学校,因而是尝尝的目标地点。试吃产品多为品牌方主动提供,不定期会进行迭代,丰富机内品种从而吸引更多顾客,尝尝的主要盈利将来自品牌支付的营销费用。 C、线上线下结合 尝尝科技会要求用户下载自己的 App,领取试吃福利并填写相关报告,因而可以厂商可以获得更直接的用户反馈。金恒铄表示,线上线下结合的试吃模式可以走两条路,一是给品牌做数据服务,提供真实有效的市场调研;二是未来也能以 App 为入口,做流量变现,或是做电商业务。 产品外观图,正在升级迭代中 ...
近年来,ABS正以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在我国融资市场中逐渐站稳脚步。 根据上交所、深交所、报价系统、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公开市场数据,2018年上半年,在上述场所流通转让的企业ABS产品和ABN产品的上会产品共553单。 其中,283单产品已获通过,进入发行期。此外,有80单为“已受理”状态,59单为“已反馈”状态,42单为“已回复意见”状态,15单待上会,74单产品显示中止或终止状态,而未通过单数则为零。 ABS产品被否率为零 CNABS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283单产品已获通过,进入发行期状态。在这283单中,上交所审批通过166单,深交所审批通过97单,12单获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8单获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通过。此外,有74单产品显示中止或终止状态,其中已有43家产品显示终止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暂无提交流通转让的ABS产品未获通过,照此计算,ABS流通转让的被否率为零。 事实上,自2014年底,ABS备案制实施以来,ABS市场监管规则日益完善,此后的3年间,资产证券化在全面监管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中持续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上交所、深交所、报价系统、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转让的企业ABS产品和ABN产品上会率较高,凸显ABS市场火热的发行势头。与此同时,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ABS产品申请获得基金业协会备案确认函的通过率也较高。 随着今年上半年ABS产品的过会数量揭晓,拟发行产品的计划管理人成绩单也随之出炉。 CNABS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泰资管以32单ABS产品,拟发行金额1042.72亿元产品,位居过会产品计划管理人首位;中信证券和平安证券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分别实现拟发行金额871.31亿元和849.84亿元。跻身前十位的计划管理人还有招商资管、华福证券、长城证券、方正证券、天风证券、广发资管和中山证券,其中除了中山证券外,担任计划管理人的ABS产品拟发行金额均超过500亿元,中山证券为365.28亿元。 招商证券位列承销榜首位 随着ABS发展的持续发力,不少金融机构加入到ABS产品的主承销业务当中。 据了解,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期间,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参与机构正在逐年递增。CNABS数据显示,ABS的承销机构数量从2014年6月份的22家,增长到了2017年12月份的102家。从今年来看,仅上半年就有86家承销机构参与到资产证券化项目当中。不难看出,资产证券化正在被各方金融机构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券商、银行等重要业务之一。 虽然发行ABS的主承销商有银行、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但其中,券商承销的ABS占比近九成。《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去年券商共承销ABS项目2693只,同比增加682只;总承销金额为12661.74亿元,同比增长85.63%,占债券承销总金额近三成。 从券商承销方面来看,去年承销规模最大的是蚂蚁金服项目,承销主力是德邦证券,承销金额达到2628.26亿元,共承销104只ABS项目,占据市场份额的18.72%。此外,招商证券、中信证券分别位居第二位、第三位,在去年年内实现ABS承销金额2085.4亿元、1514.91亿元,分别占市场份额的14.85%、10.79%。 不过,随着今年ABS市场结构的迅速变化,主承销商的市场份额在今年上半年发生了骤变。 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BS总承销规模共计6606.42亿元。承销规模排名前三的为招商证券、中信证券和中金证券,分别承销ABS项目金额达891.02亿元、796.17亿元、534.5亿元,分别占市场份额的13.5%、12.05%和8.09%。昔日冠军德邦证券已跌至第13位,仅实现132.62亿元的承销金额,市场份额降至2.01%。 此外,今年排名靠前的券商还有中信建投证券、华泰证券、光大证券、信达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 目前来看,前十名主承销商的ABS产品承销金额共计3783.62亿元,占市场份额近六成,可见券商在ABS发行业务上的集中度较高。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随着去杠杆的持续推进以及A股市场估值的调整,股权质押变得越来越难。多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与此前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并为股东提供贷款不同,新生态下的股权质押出现较大变化:一方面,股东股权质押路径在变窄,甚至出现批量被拒的情况;另一方面,券商、信托、银行等质权人变成话语权强势方。 股权质押难度增加 “刚刚一个给一家重庆上市公司大股东做质押的中介让我带着资方去见董事长,被我狠狠地怼回去了。在这个阶段,真正想要做成的人应该带着董事长来拜访我。你的老板都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了,辛苦一点儿又有什么呢?”光大信托公司某位长期从事股权质押业务的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说。 新生态下,机构质权人态度趋于强势。有上市公司的某位前十大流通股自然人股东坦言,自己日前曾找到多家机构试图进行股权质押融资,用以体外项目培养和项目建设,但是由于涉嫌短融长用,四处碰壁,至今未能成功出质。 “实际上,在去杠杆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越来越处于缺钱状态,但股权根本质押不出去。”前述股东表示。 广发证券相关人士也对记者证实,现在市场中确有很多质押需求,但碰壁者很多。“虽然上市的民企通常都是行业龙头,但是通过股权质押进行融资已经不再容易,机构开始审慎对待一度被看轻的表内信贷。就在上周,我们也曾直接批量拒绝了一批股东的股权质押请求。” 本轮股权质押出现的变化是在去杠杆和货币相对收紧的背景下出现的。有券商人士透露,资金是有的,但是不敢接。“我们筛选项目的标准已经提高,要看公司基本面和市值,公司内部审材料也比较慢,整体来看,需要细挑标的,同时配合提高利率、降低折扣等方式进行风险识别与控制。” 这与此前形成鲜明对比。有中信建投证券投行人士介绍,在流动性充沛的时候,股市估值节节攀升,股权质押由于具备公开透明、流通性强的优势,是不少机构大力推进的业务种类;另一方面,企业股东通常只有缺钱才会做质押,而且存在融资成本、股权一旦质押就丧失流动性等不利。因此,股东方面话语权很强,通常都是机构找上门来看企业有无融资扩张需求。 “前些年供需双旺的典型代表是地产类上市公司。这些公司的股东进行股票质押融资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时渣打银行等机构也能给出很高的质押率,因此股权质押火爆。不过,绝大多数地产公司的股权质押已经不能成行。”前述投行人士表示。 向优质企业集中 股权质押天平的倾斜,直接原因在于机构对安全性的重新考量。“之前平仓价格距离当时股价之间的差额很大,但是随着多数绝对股价的下降,平仓价格距离当前股价的差额已经大幅缩窄,这相当于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以华远地产为例,公司在2014年到2015年间,曾密集发布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股权质押公告;2017年关于质押的公告,全部为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解除股权质押;从2018年初至今,则没有任何股东的股权质押公告出现。 针对此前单只股票质押比例集中度高、股东的补仓能力不足、容易发生爆仓、影响市场流动性等问题,今年一季度,股权质押新规落地。业内认为,股票质押业务迈向新的监管时代。“整体思路为收紧杠杆,此前有些券商能够将质押率大胆做到70%,后来按照新规要求不能超过60%,不少机构的业务质押率基本控制在35%~50%区间。”前述投行人士介绍。 股东方的股权质押之所以难做,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公司业绩。前述人士表示,部分A股公司商誉埋雷,以及周期性行业遭遇单一年度甚至多年度亏损,都直接影响了股权质押。 不过,在二级市场走弱的情况下,股权质押道路收窄也往往伴随着相关风险的降低。 一家上市公司大股东曾对记者表示,自己曾在去年下半年发现多只信托计划突然成为自己旗下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甚至构成举牌,但后来由于部分计划疑似出现了配资爆仓,造成股价闪崩。“本来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些举牌方入侵,但是二级市场就以这种兵不血刃的方式,直接清退了这些野蛮人,幸亏当时我没有进行股权质押,因此没有被连带强平的压力。”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流动性趋紧、监管从严,股票质押业务规模下滑将成为未来趋势。不过,他们也同时强调,虽然股权质押整体越来越难,但是优质企业的股权质押依然顺畅和抢手。前述投行人士表示,随着市场调整明显,无论是发债融资、股权融资还是质押融资,资金都将向优质企业和部分绩优国企集中。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一群顶级黑客监控到,一帮人在地下黑产市场,批量购买假邮箱。 “买了100个邮箱,只用了10个。”黑客CC顺着这10个邮箱,深入追踪,意外发现了背后的一条庞大的假P2P生产流水线。 “这帮人,从黑市上批量购买假的邮箱、身份证、公司资料,然后用这些假信息,做了几个P2P平台,用1%的日息,去滚动骗钱,滚到几千万之后,再消失。”CC称。 和这群人有关的其中一个平台,名为“爱钱来”。后者5月已暴雷,卷走数千万资金。 现在,他们又冒充广州金谷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做了一个“金谷影视”的平台。 “我们旗下没有理财平台,用户可以立即报警。”广州金谷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称。 只需要半年,就可卷走数千万资金,这条黑暗的生产线,正在批量制造着假的P2P…… 01黑客追踪 “紫豹神探局”是一个资深白帽子组织。 他们一直暗中监视着地下庞大的黑产链条。所有的邮箱异动,也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最近,他们注意到一个现象。 “网易邮箱的虚假注册,在威胁指数中排到了第一。” 紫豹神探局的相关负责人称,“除此之外,平安银行、拍拍贷、YY语音和币乎,也存在大量的虚假注册”。 他们追踪这条线索,发现一帮人从黑产手中,一口气买了100个假邮箱,共花了400元。 “其中10个邮箱已启用。”该负责人称。 这个消息在圈内传开后,黑客CC出于好奇,黑进了这10个邮箱。 随后,他发现,这背后是一条惊人的产业链,涉及金额上亿。 这个假邮箱的草稿箱中,存放着大量的文件。 “很多人都用邮箱存储一些重要资料。”在其中,CC发现了很多隐秘资料,包括一些身份证、QQ号和诸多公司内部资料。 “深扒下去,就发现很多资料都是黑产直接购买的,甚至包括假的身份证4件套,和一些公司的营业执照资料。”CC称。 而CC发现,这些资料被用来注册一个名为“金谷影视”的平台,并开通了线上商户的支付和转账。 这个平台不仅有自己的官网,还有一个APP,其模式,就是前段时间很火的“影视众筹”。 在其页面上,展示的都是“电影募资”理财产品。 比如,电影《狄仁杰》,募资金额800万,年化收益率高达730%。 “金谷影视”客服王铠表示:“‘金谷影视’是影视股权融资平台,用户不参与电影票房分红,只拿固定收益。” 现在P2P行业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只有8%-12%。这个平台的利息,为何如此之高? “我们投资一部成功的电影,回报率一般是200%-1000%,所以给用户的利息很高。”王铠如此解释道。 收益率高达200%-1000%,难怪投资人蜂拥而至。 一本财经记者也尝试投资了300元,3天后收入330元。 “金谷影视”在官网上,声称自己隶属于“广州金谷影视投资有限公司”。 而后者,确实在影视行业布局很深,投资了十几家影视公司。 看似天衣无缝的是,在“金谷影视”官网的“金谷团队”页面,也出现了黄宏、孙涛等国内知名艺人的照片。 在“金谷影视”的APP上,还可以找到其与汇付天下盖红章的合同。 △“金谷影视”与汇付天下签的合同 上面盖的,是广州金谷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的公章,甚至有法人的署名。 “这些都是假的,公章和法人签名都是伪造的。”广州金谷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那么,“金谷影视”和广州金谷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们旗下并没有理财平台,已经有很多用户来向我们反映这件事情了,我建议用户直接报警。”广州金谷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对一本财经表示。 也就是说,一群人买了一套假的资料,冒充一家影视公司,开了一个理财平台,用极高的利息,在演绎一出“庞氏骗局”。 而CC,甚至监控了这家平台的注册用户数据和金额数据。 “截至6月28日,他们的注册人数是4000多,每天充值金额高达数百万。”CC称。 02庞氏骗局 故事还没有结束。 CC注意到,这些邮箱里,有大量浙江龙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资料。 而邮箱中,还存着很多QQ号。CC再次黑进这些QQ号,发现他们都在一个名为“爱钱来维权群”的QQ群中。 他们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大家讨论。 实际上,“爱钱来”也是一家P2P理财平台,刚在5月底“爆雷”。 媒体报道显示,当时,大量用户发现,自己在“爱钱来”的投资,已无法提现了。 而“爱钱来”的收益,也是高得惊人,日息1%。 如此高的收益,足以让投资者丧失理性。 李若琳就是受害者之一。 今年4月,他在公众号“财经郎眼”上看到广告,发现了“爱钱来”,就在上面投资了一个2万元的项目。 1个月后,他赚了12800元,利息高达64%。 利息惊人,李若琳开始复投,在接下来的1个多月里,他相继投入12万多元。 5月25日,李若琳想将钱取出,但已无法提现。 “当时我就联系了‘爱钱来’客服,他们说资金是通过第三方,而第三方系统正在维护,所以第二天就会到账。”李若琳表示。 他并没有意识到,对方在拖延时间。 “27日,他们还让我加了一个QQ号。那个号告诉我,需要保险备案,要再支付4万元。”李若琳称。 钱没取出来,还要再往里头投钱?李若琳开始警觉,赶紧报警。“警方给的建议是,赶紧停止投资。” 但已经来不及了,他很快就得到了平台消失的消息。客服再也联系不上,12万无影无踪。 值得注意的是,“爱钱来”背后的公司,正是CC在邮箱中发现的浙江龙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一本财经打通了该公司的官方电话,对方称:“旗下并没有‘爱钱来’这个平台。” “两个平台,都共用一个邮箱和QQ信息。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合同,相似率高达90%。”CC称。 “应该就是同一批人,即便不是,两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03谁来负责 “爱钱来”和“金谷影视”,有一些共同特征: 利息极高,日息至少在1%以上;其背后的公司是伪造的,材料是从黑市直接购买。 值得追问的是,它们都从哪里获取流量和用户? 在邮箱中,CC看到了一份公众号的推送清单。 上面有公众号的报价,而不少号的备注中,显示已付款。 而事后,这些公众号都删除了文章。 有投资人存下了“财经郎眼”当时推文的截图,显示上面确实是“爱钱来”的广告。 “我实在太相信‘财经郎眼’了。”李若琳表示,“‘财经郎眼’,大家都感觉是经济学家郎咸平的平台”。 而很多用户,都是在看到这个广告后,才来投资的。 在今年3月20日-4月30日,财经郎眼数次出现在这份表格中,并有一个标注:已付13200元。 这些公众号,确实成为了这些骗子平台的“幕后推手”。 除了推广广告,骗子平台还通过“国资系”、“高额回报”、“注册就返现”等噱头,吸引大量投资者。 CC监控这些邮箱和QQ号的登录地址,发现都位于国外。 也就是说,就算警方追查,也很难找到这群人。他们在国外操作,随时跑往下一站。 “每天进账百万,雪球滚到几千万的时候,平台直接跑路,这个钱也太好赚了。”CC称,在邮箱中,除了这两个平台外,他还发现了更多的平台牵扯其中,“涉及金额已超过亿元,甚至更多”。 数据显示,6月19日-6月26日,一周时间内,全国共有42家网贷平台出现问题,接连倒闭。 业内将其称为最凶猛的“P2P暴雷潮”。 这其中,有多少类似“爱钱来”的平台?它们的庞氏骗局还会进行多久? 这些人的骗局很高明吗? CC并不觉得。其中其实漏洞百出,给公司打个电话,就能发现他们旗下没有这样的平台。 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深陷其中? CC在受害者群里发现,很多人都知道是骗局,“但只要不是接盘的最后一个,也能赚一笔,不也可以吗?” 他们正是抱着这样的侥幸心态,才陷入局中。 任何骗局的诱饵,都是贪婪…… (应受访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
前阵子,基金君报道过,从6月开始到现在,全国共计有40多家网贷平台出现问题。 6月中下旬,在唐小僧等明星平台出事之后,互金行业俨然进入“爆雷潮”,仅6月24日以来,5天的时间里就已经有28家平台爆雷,“多米勒骨牌”效应进一步凸显。 据统计,2018年以来总部在上海的善林财富、唐小僧、联璧金融和意隆财富四大平台接连爆雷,据公安局数据和有关报道,善林财富600多亿,唐小僧750亿,意隆财富350亿,这三家合计1700多亿元,联璧金融尽管没有公布具体金额,但从影响面来看,也不小,加上近期上海大大小小跑路的平台,大概有2000亿左右! 而这一次,雷区也炸到了上市公司。 不久前刚在*ST天马借款担保中栽了跟头的上市公司步森股份,又卷入了一家P2P平台借款担保风波。 近200亿P2P平台“掐架”上市公司 6月29日,200亿级P2P平台信融财富在官网发布了《关于敦促步森股份履行4000万元担保代偿义务的公告》,称步森股份在其平台担保的4000万元借款项目,借款企业未及时还款,要求步森股份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担保代偿义务,不得再次拖延。 公告表示,步森股份在此项目中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却未在约定期限内进行代偿,对信融财富正常经营活动造成影响,并表示已经委托律所对步森股份进行起诉和资产查封保全。 据公告披露,步森股份董事长赵春霞同时兼任P2P平台“爱投资”董事长。信融财富表示,相信赵春霞作为上市公司兼知名网贷平台“爱投资”实际控制人,有能力解决好担保项目的代偿问题,但希望注意解决问题的效率。 对信融财富气势汹汹的“催收”,作为回应,步森股份发了个澄清公告,大致从以下三点撇清了关系: 1、对这项担保,公司没开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没审批文件和印章记录; 2、对方声称起诉查封,公司没收到司法机关送达的诉讼材料或查封冻结文件等; 3、公司涉及的对外担保情况及应对措施都已经公开披露了。 虽然步森股份间接否认了该担保项目的存在,但有互金自媒体人表示,大概十几天前就已拿到包括合同在内的不少第一手资料。而据凤凰网爆料,近期有不少投资人反映信融财富出现无法正常提现的情况,此时发布这份4000万元的催款公告,也是对投资人无法提现的问题进行说明。 两次“踩雷”上市公司借贷担保 其实,这并不是信融财富第一次在上市公司的借贷担保中折戟。此前,信融财富曾给金盾股份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周灿建控制的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涉及金额3000万元,其中2000万元逾期。 今年5月2日,金盾股份公告称,金盾集团及相关企业进入破产程序。信融财富的借款,虽然由金盾股份提供担保,周建灿及儿子提供个人无限连带担保责任,但由于周灿建已“意外逝世”,金盾系企业也陷入债务危机,收回的可能性很小。且在董事长逝世后,金盾股份还表示公司可能存在伪造公章的情况,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对这次“踩雷”,如果金盾股份偿还、周建灿父子清偿及出让债券都不能奏效的情况下,信融财富将“兜底”处理:启动应急机制,从公司历年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垫付,确保投资人按期回款。 据多家媒体报道,最终这2000万是由信融财富“兜底”了。当时便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对信融财富之后的运营不利。 公开资料显示,信融财富平台上线于2012年3月,齐洋为实际控制人,以此看来信融财富是民营控股平台。不过,由于其持股5%的股东天津德棉矿业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凯瑞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属于上市公司,因此信融财富也以“上市系”加身,其官网上名称上赫然写着“上市公司系”。 据信融财富官网,截至7月1日,信融财富平台累计交易额184.8亿,借贷余额24.49亿,用户超165万人。 官网披露的经营信息统计最新数据显示,平台逾期金额4279.82万元,逾期笔数12427笔;逾期90天以上金额约4216.48万元,逾期90天以上笔数为12427笔。 根据披露的最大单一借款人待还金额占比为1.13%,即近50万元,基金君推测所谓步森股份担保的4000万元逾期暂未计入。从上述数据来看,平台目前逾期金额也不过4200多万,如果真有4000万元逾期,对信融财富来说将是很大压力,尤其在刚度过“金盾危机”后不久。 两家老牌P2P平台结怨 在对步森股份的催款公告中,信融财富特别指出,步森股份董事长赵春霞同时兼任P2P平台“爱投资”董事长。虽然信融财富的催款对象直指上市公司步森股份,但也让两家大中型老牌P2P平台结怨了。 爱投资上线于2013年3月,赵春霞是实际控制人。据其官网披露,平台累计交易额483亿元,注册用户562.8万人。如果出借10000元,12个月期限后能收回本息11100本息,年化收益约11%。 信融财富和爱投资两家P2P平台有诸多相似之处:成立时间较早,体量都不算小;都有过两轮融资,不过融资方并不是知名风投机构;标的都是以企业借款为主;在业内算老牌平台。 信融财富之所以做此选择,有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双方私下谈崩了,没有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是4000万逾期压力太大了,信融财富一时间兜不起,所以急了眼。 步森股份再陷借贷担保风波 而被催收的步森股份,此前便由于前实控人徐茂栋的资本运作和对外担保,陷入民间借贷纠纷。据其公告,徐茂栋以包括步森股份在内的几家公司,为*ST天马向德清县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的1亿元民间借贷提供担保,后因债务违约,步森股份作为担保方收到法院起诉。 6月5日,在公告该项诉讼的同时,步森股份还表示其五个银行账户已被冻结,被采取冻结强制措施的资金合计1883.23万元。在此风波下,步森股份相继收到深交所关注函、浙江证监局问询函,加上持股5%以上股东的股份被司法冻结,步森股份股价不断下跌,导致控股股东质押股票触及平仓线而停牌,至今仍未复牌。 而不久前,关于对所涉民间借贷提供担保一事,步森股份公告表示从未召开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原告证据文书中没有公司担保审批文件;公司内部用印记录中没有相关记录,且文件无时任法定代表人签字。 步森股份表示,无法判断担保文件中的印章是否为法定印章,不排除有人伪造公章私自制作文件;同时也不排除有人利用掌控印章的便利内外勾结,私自出具担保文件,并表示已就印章涉嫌被伪造、盗用等事项向公安机关报案。 而此次面对信融财富的“催收”,步森股份也同样表示“没有审批文件和用印记录”,不知道之后步森股份的印章会不会也“涉嫌被伪造、盗用”。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原标题: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盗用品牌 部分电商专供商品暗藏猫腻以次充好 随着网购的普及,人们经常会发现,网上有些商品标明“电商专供”或者“电商定制版”。 “电商专供”或者“电商定制”版商品有时在价格上存在一定优势,但也可能暗藏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线上线下销售产品不一样 高文(化名)是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他曾经在“双十一”期间在网上买了某品牌的全自动洗衣机。 “比线下同一品牌类似功能的洗衣机便宜了好几百元,但是在线下实体店找不到这一型号的洗衣机。当时我以为自己买到了专门供给电商的商品,捡了大便宜,后来才发现线下实体店卖的全自动洗衣机操作更加容易、功能相对多一些,而且线下实体店出售的洗衣机材质也相对好很多。”高文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以后在网上买东西时,还是别太贪小便宜了。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王静(化名)曾经在线下某品牌实体店试穿过一件衣服,后来选择了在该品牌网上旗舰店下单。可是,衣服到手后,她明显感觉衣服穿起来的效果没有实体店的好。 “看起来像旧衣服,而且衣服面料相对较差,做工也不好,有很多线头,后来申请退货了。”王静说,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实体店衣服的价格都偏贵,选择网购很大程度是因为价格相对较低,可是很多时候在网上买的衣服的质感、款式、颜色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退货换货也很麻烦。 “在网上买衣服经常由于各种原因退货,这样真的很费时间,而且还买不到几件令人满意的衣服,现在我对网上的衣服包括一些所谓的‘电商专供’、定制真的不感兴趣了,更愿意到实体店去买。”王静说。 一家服装品牌专卖店的店员告诉记者,他们线上线下销售的产品不一样。 记者注意到,该品牌实体店衣服的价格大约是线上旗舰店的两倍。 当记者看过该品牌线上服装的价格后,质疑为什么同一品牌线上服装比实体店的服装价格低那么多时,该店员称,这一品牌线上线下销售是完全不同的,线下走的是高端路线所以价格贵,线上服装的材质和线下也不一样。 对于想要到网上低价买同款的消费者,店员称,可以随便扫店中服装的二维码,但也直言在网上找不到同款。 还有的消费者遇到了更加离谱的事。 小学老师赵晔(化名)在谈及自己网购洗衣液的经历时,不停地责怪自己太马虎。 赵晔告诉记者,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种外观和某知名品牌差不多的洗衣液,价格还很便宜,便以为是网购平台的专供货源,立马就下单了。她收到货之后才发现不是该品牌的洗衣液,质量差很多,但由于只花了十几元,不值得退货,也就不了了之。 “这种情况对比较粗心的人来说是个考验,以后在网上买东西时,尤其是买重要物品时,一定要仔细看清楚了才能下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种类似的‘坑’还有不少,有的网络商家销售的产品外观和一些知名品牌很相像,比如类似‘六个核桃’的‘六颗核桃’‘大个核桃’‘亿个核桃’,除了这四个字有细微的差别外,外观几乎都差不多,粗心的消费者很容易就上当了。”赵晔说。 应对线上线下商品差异进行披露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总结了“电商专供”的一些异常表现。 研究人员发现,网店的价格优势在服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商场动则上千元的品牌服装,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于是就产生了一大批商场“抄码族”,手机拍一拍就能上网搜索商场同款服装。然而当你不好意思地“偷偷”抄下服装编码后,在网店几乎找不到同款,甚至找到了同款,价格和实体店也相差无几。以某品牌网上旗舰店为例,该品牌分为商场同款和其余款,其商场同款的价格和商场实体店售卖价格相差仅50元左右,而其余款价格基本为该网店销售的商场同款价的一半。 研究人员还发现,近年来,诸多实体品牌纷纷走网络销售路线,甚至这类品牌成为近年来“双十一”大促的“黑马”,销量遥遥领先,由于此前在实体店积累的品牌知名度,一度把成长于电商渠道的“淘品牌”挤向了生存压力边缘。众所周知,网络购物似乎成为“淘便宜”的代名词,商场数千元的品牌衣服在网店只要不到三分之一的价格就能买到。消费者往往以为自己淘到了便宜,几次过水后才发现,以前在品牌店买的衣服能穿好几年,但在网店买的同款衣服穿不了几次就变形。 长期从事电商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认为,目前“电商专供”商品存在三种情形,即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盗用品牌,应当区别予以认定。 据介绍,第一种情形是“电商专供”商品价低质逊。如果外观编码与实体店商品完全相同,即线上线下销售同一型号的商品,质量却明显不同,则属于故意违反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构成欺诈。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河北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刘勇博士认为,商家出售“电商专供”商品,应对其与线下同款商品在功能、配置、规格、做工、选材、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充分披露,不得在推销产品过程中以任何方式隐瞒、混淆产品的重要信息,避免消费者陷于错误认识,切实维护消费者的选择权。如未履行告知义务,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属于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构成消费欺诈。 “消费者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即消费者可以依据消法要求经营者退货返款,并支付一定数额的惩罚性赔偿金。”刘勇说。 第二种情形是“电商专供”产品与线下产品同牌不同质。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贾路路则认为,只要产品符合国家对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同时获得了相应的品牌授权,也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注意的是,在宣传上不能谎称与线下高质量产品一致,否则就是对消费者的欺诈。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应当对消费者承担惩罚性赔偿的责任。 第三种情形是盗用品牌的“电商专供”产品属于假货。姚建芳认为,其不符合国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或者没有获得相应的品牌授权,违反了产品质量法、商标法等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也有权获得惩罚性赔偿,但是对于“知假买假”的消费者是否有权获赔,各地司法判例认定不一。 “同款不同质、线下商品比线上商品质量好,这是电商平台漠视消费者权益、触碰法律底线的表现,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触碰的法律底线主要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涉及虚假广告、误导宣传的还违反了广告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说,消费者要理性消费、依法维权,不要盲目抢购,注意保存证据。 消费者对“电商专供”要擦亮眼睛 从电子商务发展大趋势来看,“电商专供”有越来越普及之势。那么“电商专供”或者“电商定制”的版本究竟是不是假货? “‘电商专供’产品的质量与线下同款有一定差距,但‘电商专供’产品为同一品牌商生产,也经过授权销售,所以不是假货,只是销售的渠道是互联网。”姚建芳认为,目前很多品牌同时开展线上和线下的销售体系,为了保持价格体系的稳定、维护线上线下渠道的生态平衡,于是将一部分商品作为电商“特供”。这些商品仅仅用于电商渠道销售,且价格偏低,但和实体店销售商品刻意拉开差距并做出价格区分。以家电为例,“电商专供”的存在,本质上就是那些传统家电厂家为了解决线上、线下的矛盾冲突,不得不进行产品的差异化布局。 “电商专供”商品能否享受同等的售后服务? 姚建芳认为,“电商专供”商品虽为同一品牌方生产,但也面临服务短缺问题。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这里的“货”不仅仅指商品质量,也包括商品售价中包括的服务价值。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网购商品享有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因此在服务体系上应差距不大。而在产品质量上,“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实际上“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的商品,可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电商专供”商品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小心被‘电商专供’套路了。”姚建芳说。 刘俊海认为,线上与线下相比,似乎线上便宜,但实际上有些是先涨价后降价,这种价格欺诈行为的存在有时也会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以为得到了便宜。还有一种让消费者中招的情况是,有些东西便宜是便宜,但可能是假货,当然也不排除第三种可能性,线上经营确实物美价廉,因为电商不交租金,有的还不用纳税。 “电子商务法三审稿已经准备把所有电子商务经营者都要纳入法治轨道,不能隐形了,除非法定例外情形。”刘俊海说。 刘俊海认为,电子商务市场长期以来存在重发展轻规范、重效率轻公平、重创新轻诚信、重快捷轻安全等问题。一些电商只是想着挣快钱挣大钱,这样的情况现在必须得到扭转。以电子商务法审议、出台为契机,将来要树立新的电子商务发展理念,那就是规范和发展并举,更加注重规范;诚信和创新并举,更加注重诚信;公平和效率并举,更加注重公平;安全与快捷兼顾,更加注重安全,这是电子商务市场始终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