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存在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和拒绝或者妨碍依法监督检查两项违规行为,银保监会1月4日向永安财险开出共计59万元的罚单。 罚单显示,永安财险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 2017年1-9月,永安财险总公司、省公司及所有开展车险业务的地市级分支机构的车损险、车损险附加险、商业三责险和商业三责险附加险相关的“原保险保费收入”“赔付支出”等14个财务类指标的148个明细科目未按照监管要求据实统计,设定取数规则不当,导致公司向银保监会报送的明细数据不真实,形成编制虚假报告的事实。 此外,永安财险还存在拒绝或者妨碍依法监督检查等行为。 银保监会表示,在已知检查组进场情况下,永安财险决定于2017年12月6日上午9时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拟审议《关于解聘蒋明同志公司总裁(总经理)职务的议案》。 2017年12月4日下午,检查组在对董事会临时会议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检查流程将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会(下称“确认会”)时间定为12月6日上午9时并通知永安财险,要求总裁蒋明和统计负责人顾勇参加会议。此后,检查组得知永安财险将于同一时间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并拟解除总裁蒋明的职务。12月4日晚,检查组临时变更检查计划,约谈董事会秘书。检查组表示会议时间的冲突和解除蒋明总裁职务的议题将影响检查工作的开展,建议适当调整会议时间。董事会秘书表示无权决定,并将相关建议转告董事长。12月5日下午,检查组约谈董事长陶光强,要求适当延后董事会临时会议。陶光强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拒绝接受检查组的合理建议。12月6日上午,确认会和董事会临时会议同时召开,永安财险董事长和总裁均缺席确认会,影响了检查工作的正常进行。 上述行为违反了《保险法》相关规定,为此,银保监会对永安财险合计罚款50万元,对相关责任人处以警告并罚款9万元。...
2018年12月7日晚,万家乐(000533,SZ)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办公场所被查封的进展情况公告》。 公告称,公司控股60%的子公司浙江翰晟携创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翰晟)于2018年10月19日被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查封了办公场所,现场大量相关物品、资料被带走,部分电脑、文件资料、银行U盾等物品被查封。浙江翰晟基本存款账户被冻结。 公司董事长陈环(亦是浙江翰晟董事长)已经被逮捕。 该公告还称,浙江翰晟牵涉的草根投资案件是杭州P2P平台要案,已无法开展经营活动,并且难以预测何时能恢复生产经营,浙江翰晟目前已经没有偿债能力。 公司股东提议对其进行清算。 事实上解散一家公司并不是一句话的事儿,按公司法规定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决议通过才能够顺利实施,而持股40%的董事长陈环暂不签字,致使清算工作无法推进。 公司董事长被逮捕,子公司被查封,万家乐最近的烦心事还真不少。 风云君两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7.45亿卖掉80亿市值的22年老公司:经典撤退套路》,重点介绍了公司原实际控制人张明园把上市公司的控股权转卖给广州蕙富博衍投资合伙企业,以及新控股股东将上市公司全资控股的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出售给张明园控制的企业和关联方,张明园最终实现完美撤退,燃气具公司跟上市公司自此再无瓜葛的狗血故事。 那么,万家乐最近两年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为何沦落到目前进退两难、麻烦不断的境地了呢。 01 与浙江翰晟结缘 万家乐跟浙江翰晟的结缘要从2017年说起。 2017年1月,万家乐跟浙江翰晟及其全体股东签订了《万家乐与浙江翰晟及其全体股东之投资框架协议》,万家乐拟以自有资金不超过3.04亿元收购浙江翰晟50%的股权,并拟使用自有资金不超过1.52亿元认缴浙江翰晟新增的1250万元注册资本。 上述事项完成后,万家乐将持有浙江翰晟60%的股权,剩余浙江翰晟40%的股权归属于陈环所有。 浙江翰晟的股权转让方对浙江翰晟的经营业绩进行了相关承诺,承诺其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经审计后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100万元、4,600万元、6,000万元和7,900万元。 2017年3月17日,上述有关浙江翰晟股权变更事项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自此浙江翰晟成为万家乐的控股子公司。 万家乐由于是溢价收购浙江翰晟的股权,形成了2.96亿元的合并商誉。 而浙江翰晟主要是开展石油化工、能源化工、农产品、金属等大宗商品贸易和围绕大宗商品贸易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在开展贸易业务过程中,上下游客户在供应链上存在需求,浙江翰晟利用其自身在渠道、信息和资金上的优势,形成以现货贸易和上下游中小客户需求相结合的供应链管理业务。 公司因此在原有输配电设备业务的基础上,开始了向大宗商品贸易及供应链管理等多元化方向的发展之路。 2017年12月11日晚,上市公司内部出现动荡,万家乐发布公告称,陈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及下属子公司的一切职务。随后不久,公司管理层开始大动荡,万家乐先后共7位高管相继离职。 2018年1月3日,经董事联合举荐,陈环火速上任万家乐董事长。 然鹅,万家乐万万没想到的是,公司迎来的是一位热衷于掏空上市公司的白眼狼。 02 潘多拉魔盒 浙江翰晟被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所查封的事件,打开了万家乐的潘多拉魔盒,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 2018年10月29日,万家乐发布关于收到律师函及有关情况的公告称,公司接待了蔡宇辰等十五名认购了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挂牌发行的“南金交*宁富赚系列产品”的投资者。 该产品的发行人为国商投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商投),承销商为浙江基石创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基石);该产品共发行1.248亿元,到目前的逾期金额为2380万元,而浙江基石的实际控制人为公司董事长陈环。 该产品所对应的底层资产为国商投作为债权人持有的针对浙江翰晟的应收账款债权资产,万家乐自愿作为该应收账款债权资产之债务人浙江翰晟向债权人国商投到期支付的第三方增信方。 因该产品逾期以及浙江翰晟、舟山翰晟在与国商投分别于2017年8月16日和2017年8月25日签订的共计四份《购销合同》中存在拖欠货款情况,投资者向公司进行投诉,并向公司和浙江翰晟出具了律师函。 经详细审查,万家乐称对上述事件毫不知情,并已请法律顾问介入,商讨处理措施。很显然,万家乐背了一口锅,至于黑锅白锅我们也就不深究了。 2018年12月29日,万家乐发布公告称,对于公司担保浙江翰晟向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大信托)借款2106万元一事(后光大信托将债权转移给迈科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已派公司人员进行跟进。 同时,公司对迈科期货明知浙江翰晟被查封后还接手光大信托债权的行为表示很意外,不知迈科期货是真性情还是太傻太天真。 公司公告中还称,担保资金的使用及去向存在诸多疑点,公司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尚不确定,因该案件尚未判决,公司仍然存在败诉的可能,目前公司已经对该笔担保计提了全额减值准备。 如今到年底了,各大上市公司的年审工作马上要开展了,但万家乐却因此遇上了大麻烦。 由于浙江翰晟被查封,公安局回复需要等案件有了定论才能解封浙江翰晟被查封的相关资料,具体何时能解封目前尚无法预计。 万家乐如果年审工作因资料不全造成审计范围受限,而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话,就有可能会被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这个潜在的风险还真有点大。 03 被禁止使用万家乐 2018年12月24日,万家乐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原先剥离出去的燃气具公司《关于停止使用“万家乐”商标并敦促更改企业商号的函》。 要求公司即日起停止使用“万家乐”文字和图形商标;修订各大权威机构、网站、平台等发布的目前主业包含厨卫业务、使用“万家乐”商标等内容和简介;更改企业商号中含有的“万家乐”字号(含子公司和孙公司)及公司股票简称。 看来上市公司股票简称给原先的燃气具公司也造成了不少困扰啊。 实际上,早在今年10月份,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翰晟被查封后的第二天,燃气具公司就在其公司官网发表了严正声明,划清其与上市公司的界限,并称将努力妥善解决上市公司企业名称和证券简称中使用“万家乐”字号的历史遗留问题,以避免媒体和公众的误读。 2018年12月28日晚,万家乐发布关于拟变更公司全称和证券简称的公告称, 拟对公司全称和证券简称进行变更,变更后的公司全称为“广东顺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的证券简称为“顺钠电气”,证券代码保持不变。 希望这次更名能让上市公司和过往的“晦气”的事件说声再见。 04 银行账户遭冻结 2018年12月26日,万家乐发布关于银行账户被冻结的公告称,公司在中国工商银行(5.270,0.07,1.35%)开立的基本银行账户已被冻结。 另通过网上银行查询及接银行口头通知获悉:公司控股子公司浙江翰晟之全资子公司舟山千晟实业有限公司、杭州昱晟实业有限公司在中国工商银行开立的银行账户也被冻结。 截止目前,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已有多个银行账户被冻结。 05 管理层再次大换血 2018年12月28日晚,万家乐发布《第九届董事会第二十四次临时会议决议公告》称,公司鉴于董事长、董事陈环已被逮捕,不能履行相关职责,并且其存在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的情形,根据规定,免去其相关公司职务。 同时,公司选举黄志雄为新的董事长,聘任了新的财务总监和董事会秘书,并对董事会发展战略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 上述事项获得董事会的投票通过,尚待于2019年1月18日召开的股东大会投票进行最终表决。 06 大股东股权被冻结 万家乐的控股股东蕙富博衍持有公司股份1.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7.37%,悉数被司法冻结。 蕙富博衍持有的公司股份被冻结,虽然暂时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但如果该股份被司法处置,从而可能会导致公司的控股权发生变更。 结束语 万家乐,最近的烦心事或多或少都是因浙江翰晟所起,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诸多狗血事件的刺激下,万家乐竟然已经连续三天涨停。如今董秘都辞职了,到底是哪路资金还在操纵万家乐?...
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这样安排能够基本对冲今年春节前由于现金投放造成的流动性波动,有利于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松紧适度,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调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稳定宏观杠杆率,兼顾内外平衡,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1、此次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释放多少资金?答:此次降准将释放资金约1.5万亿元,加上即将开展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所释放的资金,再考虑今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不再续做的因素后,净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2、降准是否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答:此次降准仍属于定向调控,并非大水漫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降准政策分两次实施,和春节前现金投放的节奏相适应,有利于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同时也兼顾了内外均衡,有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3、此次降准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答:此次降准及相关操作净释放约8000亿元长期增量资金,可以有效增加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贷款资金来源。置换中期借贷便利每年还可直接降低相关银行付息成本约20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有利于实体经济降成本。这些都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恍然发现,从动漫到影视,文娱行业打了一个大寒颤!就像是一个高烧不退的病人,突然清醒了过来,气温骤降下的躯体发生应激反应,冷得很啊!事实上,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内部产业迅速压缩,寒冬将至的声音甚嚣尘上。作为见证者、亲历者、动漫业者、影视编剧、影视制片人……这些切身感受最多的人,有的离开,有的驻守,有不吐不快的积郁,也有静待蛰伏的梦想,这些故事注入了对行业的爱与恨,更是成千上万从业者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文娱世界最生动的注脚。2013、2014年起,大量资本热钱涌入影视领域。不少外行企业被影视业靓丽的资本故事所驱,大肆吞并影视公司,甚至在短短9个月内,就发生了63起并购案。时过境迁,除了当年笑话般的“做餐饮的、做烟花的、做建材的”都来并购之外,再深挖,便发现不少或令人唏嘘,或啼笑皆非的影视资本案。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影视人在上市梦的迷幻下,“一女二嫁”反被“前夫”索债的故事。2014年底,经营20年的老牌影视公司,曾出品《天仙配》、《孔雀东南飞》、《妈祖》等口碑与社会效应兼美的中视精彩,被捷成股份以现金加股份的方式作价9.108亿收购100%股权,“感觉接下来走上快车道了。”。实际上,中视精彩在此之前,却差点“下嫁”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湘鄂情,拟将51%股权卖给该公司。但最终却因“未来利润不确定”为由被湘鄂情终止了协议。根据中视精彩董事长熊诚透露,因为湘鄂情担心在证监会的过会有问题,因此撤销了收购股权的计划。不过湘鄂情餐饮公司,那几年也并不好过。2013年,因八项规定等原因,湘鄂情全年亏损5亿元,随后开始寻求转型。从环保到影视,到互联网,到最终更名“中科云网”,依旧持续亏损,负债累累。而董事长孟凯本人,则在2014年10月,由于债务原因远走澳大利亚,至2017年才回国。孟凯多年后,这位并未真正扯证的“前夫”,却大声嚷嚷着“赔偿聘礼”,成为了中视精彩挥之不去的梦魇。原来在2016年底,即中视精彩与捷成股份(下称捷成)的对赌协议即将到期之时,一名叫做王建军的人,以个人名义,征讨“本属于他”的捷成股权及股权转让所得金,并以此为由上诉法庭。据熊诚透露,王建军是湘鄂情前总裁孟凯的好友,曾代湘鄂情与熊诚谈判收购股权等事宜。由此,熊诚通过对赌赢得的近7000万捷成股份的股票以及所有个人资产均遭到冻结。之后因一审判决王建军胜利,熊诚或将背负近9亿债务,之前为完成对赌,融资质押的5300万股票也将全数被拍卖,“这些债务很多都是为了在对赌期完成对赌而垫款的钱。”“我现在已经是走投无路了。”在娱乐资本论采访过程中,熊诚无奈地叹着气。此时在他被搬的接近半空的办公室内,赫然摆了一本小说《对赌》。徒增荒诞,又有一丝荒凉。两次“嫁女”,两次梦碎2014年初,随着整个影视行业业务的好转,老编剧、作家熊诚开始考虑让公司上市。为了了解上市情况,经朋友介绍,熊诚认识了湘鄂情的董事长孟凯。当年正是影视圈轰轰烈烈的上市大潮。餐饮业、制造业、重工业等领域的上市公司频频出资影视公司。对于湘鄂情5亿多估值的拟收购,熊诚曾经满怀期待。“觉得湘鄂情餐饮是大企业,很有实力。”熊诚梦想着,把公司“嫁给”湘鄂情这个资本大鳄,就能更快增值。事实上,在湘鄂情拟收购中视精彩股份公告发布之时,便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餐饮公司起家的湘鄂情,并没有任何文化产业的经营历史,担心会对刚刚扭亏为盈的中视精彩造成负面影响。没成想,一语成谶。本来己经与湘鄂情(后来的中科云网)分手的中视精彩,还是栽在了“准前夫”身上。2014年12月,捷成股份作价9亿元,收购中视精彩100%股权。其中现金对价约3.13亿元,剩余部分将以捷成股份的股权支付。签下对赌协议后,中视精彩承诺,从2014年至2017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其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600万元、 9240万元、1.2亿元,以及1.56亿元。至于对赌失败的结局,则是捷成将以1元每股的价格,回购中视精彩的所有股份,也就是按一亿元左右的估值来收购。面对缩水九分之八的风险,熊诚却依然选择赌一把。2015-2016两年间,中视精彩均达成捷成协议所提要求,扣非净利润分别达到了9506.11万元和1.23亿元。对于2017年,熊诚原本充满希望,“我都快赌成了!”在与王建军和孟凯失联两年多之后,突然,王建军将中视精彩一纸诉上了法庭。根据起诉状,王建军声称以个人名义拥有中视精彩60%的股份,因此要求熊诚将其对价的捷成的股份过户给王,并支付股权转让所得人民币、利息以及现金分红共8300余万元。这就好比是,一个两年未见的准前夫,看到女方家里完成拆迁了,忽然表示这些房子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自己也要分一份。最终,王建军赢得了一审判决。熊诚名下7000万捷成股票以及所有个人资产,均遭到冻结。王建军民事起诉状彼时熊诚已将5300多万股质押给了一家券商(长城国瑞证券公司),融资2.1亿元,对手上的项目进行垫款,以期完成2017年的对赌。按照一审判决结果,若熊诚无法如数归还这些股票,则将对无法过户的部分以11.84元每股(2016年捷成股价)赔偿王建军。也就是说,被冻结了账户的熊诚,不但无法还清这融资的2.1亿元,还要背上额外6.2亿元的债务,以及8000余万元的股权转让金及分红。忽然面临9亿债务的熊诚,只能面临两个结果:倾家荡产,或股票被拍卖。说起来,这位“准前夫”王建军,又是怎么得到了法院对其资产所有权诉讼的支持呢?糊涂的第一次“婚姻”令人好奇的是,这中途杀出来的“准前夫”王建军,如何拿到中视精彩60%股权的。时间需要回到2014年2月,湘鄂情尚未公告收购中视精彩股权之时。根据熊诚回忆,彼时他正与湘鄂情董事长孟凯商议股权收购一事。“原本我想让孟凯写一份股权委托书给我,他拒绝了,并找来王建军,称王建军将代替湘鄂情执行所有事宜。”没有多想,熊诚便同意了这一做法,2月26日,在孟凯的要求下,熊诚与王建军签了《中视精彩股权转让协议》,将60%股份转给王建军,转让价款为6000万元,也就是说当时按照一亿元估值计算。而这6000万元如何支付呢?3月17日,熊诚与王建军本人签订了《委托持股协议》,协议上表示,中视精彩这60%股权,将由熊诚代王建军持有。而在这份《委托持股协议》补充协议部分内容中,甲方(王)委托乙方(熊)将这部分股权质押给万家共赢管理有限公司,融资额6000万元,直接支付给乙方(熊)的账户,用于支付指定股权的转让价款。王建军《委托持股协议》补充协议部分内容也就是说,在这两份协议顺利完成之后,熊诚拿到6000万股权转让金,王建军拿到中视精彩60%股份。在熊诚事后的回顾中,这份《委托持股协议》,就是噩梦的开端。他认为,《委托持股》这份合同其实是被“诱骗签下”。6000万股就在不知不觉中,进了王建军的口袋。“凌晨12点多,叫了我们去了一家饭店,万家共赢、担保公司、孟凯、王建军等都在。”熊诚回忆,2014年3月17日那天原本是签署万家共赢的股权质押合同等一系列文件。“好厚一沓文件,《委托持股协议》就掺杂其中。”由于被收购股份的兴奋冲昏了头脑,多年来只知埋头影视内容制作的熊诚,看到了这厚厚一沓文件,以为都是股权质押的相关文件,没有细看便都签了字。其中就包括《委托持股协议》。而也正是因为两份协议上均有熊诚签名,北高院一审才以此为据,判定协议生效,王建军确拥有中视精彩60%的股权。但事情的关键在于,熊有没有拿到6000万,女儿有没有拿到“聘礼”?据熊诚的说法,“除了之前说湘鄂情通过王建军付给中视精彩的2000万定金,王建军就再没有支付剩下的4000万元。”在中视精彩与湘鄂情的交易告吹之后,熊诚在解决与王建军的股权转让协议时,出了差错。熊诚告诉娱乐资本论,他在2014年12月给万家共赢返还了6000万元股权质押转让价,以及540多万元收益。熊诚所说的“2000万定金”是股权转让协议中开始约定的支付方式,转让步骤每进行到新的一步,支付款项也相应打给股权出让方。但在之后的委托协议中,相当于支付方式发生了变更。于是熊诚在5天后,也就是3月21日归还了“2000万定金”,6000万全部由抵押融资来支付。熊诚认为,通过这一系列动作,相当于自己替王建军出了资赎回股份,中视精彩的6000万股理应回归熊诚。但是在一审判决书中,王建军却认为,熊诚的出资并不代表自己,这60%的股权,尚在自己手上。熊诚梳理到这一步,基本事实已经清晰。熊诚“向万家共赢返还了6000万元股权质押转让价以及540多万元收益”是其在没有明了股权所有权的情况下,走错的一步,是一个“拿自己的钱去还自己的钱”的资本陷阱。如果知道自己已经失去60%中视精彩股权的熊诚,必然没有理由再去完成“解质押”的行为。“我的问题,就是在当时没有签一份终止合同的协议书。”熊诚非常懊悔。由此,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采访了锦天城的叶芳律师。叶律师表示,法院已经做出了一审判决,即便整个故事有他的苦衷、原委,但在法律层面上,由于这几份协议法院都予以了采信,法院也无法对熊诚予以支持。叶律师告诉小娱,实际上,当湘鄂情带来王建军全权委托办理事务时,就应该在那时做一些法律技术上的防守,和预防性的动作。例如聘请法律顾问制作相关的文件,签署三方协议,写明为何要与王建军签署这些合同、这些合同的法律效力范围在哪里等等。若能在这些层面上做出预防,就会更容易被法院采信。不知自己尚未“离婚”,隐患终爆发在一审判决书中,王建军声称,他完全是以个人名义委托熊诚持股,至于被孟凯委任为湘鄂情董事,是在签订委托股权协议之后,他与孟凯也并不熟,此事与湘鄂情没有关系。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试图联系王建军,想要证实上述情况,要不就是无法拨通,要不就是被直接挂断。不过,通过王建军的诉状,以及一审判决书,可以证实的是,王建军曾被孟凯考虑委任为湘鄂情的董事会成员,随后又被孟凯反悔。一审判决书部分内容而这个时间,恰好在王建军与熊诚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委托持股》之后,湘鄂情终止收购中视精彩之前。“他们就是留了一手,想要通过王建军个人,来持有我的股份。”熊诚事后分析道。按照湘鄂情当年的出价,若中视精彩2014年利润能达到5000万元,就以10倍市盈率收购,估值在5亿元左右。其实就在湘鄂情公开声明终止收购前一个月,4家创投公司——睿启开元、久丰客家、中山久丰、东莞久富,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从中视精彩股东手中购买了16.41%的股权。从转让价格来看,这4家公司对中视精彩的估值已达到了9亿元,接近湘鄂情的两倍!这个价格,刚好是捷成收购中视精彩时的估值。因为当时熊诚仍在和孟凯商量扫尾事情,湘鄂情完全知道中视精彩下一步的资本动作。没想到,王建军和湘鄂情却看着熊诚带着“代持”的60%的股份再嫁捷成,未发一言。熊诚事后也万分想不通:“王建军若真的想要收回股份,在2014年底,捷成估值9亿收购中视精彩之时,此时股价最高,时机刚好。但为何一直拖到了2017年,对赌期即将结束之时,才将我诉上法庭?”或许是太过自信,熊诚在一开始并未将王建军的官司放在心上,仍在一门心思的完成2017年1.56亿元的对赌任务。为了完成目标,彼时熊诚还将5300多万股捷成股份质押给了一家券商(长城国瑞证券公司),融资2.1亿元,对手上的项目进行垫款。但最令他没想到的是,除了官司一审失败,他所质押的股票还从11元跌到了现在的5元左右,“即使(官司)能赢,股票市值也跌了一大半只剩3亿多。”对于这件公案,捷成股份相关负责人向娱乐资本论表示,“这是属于股东个人的纠纷,捷成并不知情。在收购中视精彩的时候,都是经过了正规审核程序后完成的。”“眼看他楼塌了”2018年10月22日,熊诚持有的捷成的股份在京东拍卖,最终流拍。而二审判决结果也将在2019年初年水落石出。在二审上诉书中,熊诚表示王建军《委托持股》协议系变造,并称,这份质押股份属于万家共赢的“广农专项”资管计划中的一部分,并由孟凯担保。按照监管相关规定,这质押的60%的中视股份只能以公司为单位出资,王建军个人并不能代替出资。在熊诚看来,万家通过了中视的质押,王建军也认可这个合同,也就变相说明这个股份是属于中视精彩公司,而不是属于王建军个人的。质押而来的6000万元,也是由万家共赢出资,并非王建军。以此为由,熊诚想打个翻身仗。即便如此,在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走访了多名律师后发现,一般情况下,当一审判决结果已定,二审完全翻案的概率,不大于3%。但是,无论是否官司输赢,中视精彩已注定难逃一劫。熊诚表示,现在中视精彩的股票是5元/股,而2016年开始打官司的时候,是11.84元。“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官司账户被冻结,我2016年完成任务,2017年年初就可以卖掉30%的股份,来偿还融资的钱,并完成接下来的对赌。2017年过后,我卖掉40%又能够还新欠款了。”然而,由于股票被查封,股票一直跌,熊诚现有的股份,也一直缩水。若这近6000万捷成股票按照2016年股价来算,价值6.6亿元,如今已然缩水一半。“想想哪怕除开官司不谈,完成这个对赌,最后换来的只是纸上富贵,变现时根本靠不住。”如若此次对赌协议失败,熊诚获得的,就更是将将一亿元估值的收购价。“这几年成本都收不回来。”也就是说,无论是对赌成功还是失败,熊诚都是失败的,“事到如今,我发现我其实根本不懂金融,参加了一个自己无法把握命运的游戏。”曾经是军人后转职做了编剧的熊诚,在影视圈里摸爬滚打20年,一手创下了自己的影视基业。而如今,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探访熊诚时,他的公司员工寥寥无几,唯有满桌子的奖杯,以及曾获得的军功章,见证着中视精彩的辉煌。“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个61岁的老人,曾获全国十佳电视剧制片人、出品人,其作品也多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等多个奖项,现在只好苦笑着面对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在熊诚办公室里的书桌上,摆着一本小说《对赌》。如今看来,不免令人感叹。在2018年Q3的影视公司季度报中,亏损严重的几家公司如当代东方等,多为跨界转型的影视公司。不少公司在标的刚刚完成对赌期后,收益便直转急下。“在对赌前,我们公司还有好几个项目在手上,我忙于上市都没时间写完。”说起当年自己的老活计,熊诚一边摩痧着自己的笔记,一边感慨,“现在也写不出来了。”事实上,熊诚的悲剧原可避免,人性的贪念、对股市高涨的盲目自信,导致了一系列苦果。正如一只闯进猎人埋伏圈的野雀,见到满地的谷粒,飞扑上前啄食。它不知道的是,在它的脚下,埋着一个捕猎的网,正一点一点缩紧。但若是此时它有警惕,觉察出脚下的异样,大可以拍拍翅膀飞走。然而野雀只顾埋头吃谷粒,哪管这些细微的变化。网一点点变得更小,它也越来越放松。突然网一下收紧,野雀被困其中,挣扎不得,束手就擒。熊诚的困境,一如这般。...
摘要:2004年至今,一共有57家证券类私募曾经突破百亿规模,而目前仍然出现在百亿私募名单上的私募仅有29家。眼看着一年的封闭期就要结束了,产品的净值却迟迟回不到1元以上,王铮很焦虑。王铮(化名)是广州珠江新城一家小型FOF的负责人,于2017年年底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只产品。据介绍,王铮配了不少百亿私募旗下的产品,“可谁知,2018年的市场环境下,就连百亿私募也没那么稳健了,自己产品的净值如今也已经跌到了0.78元左右。”截至2018年11月底,股票策略私募产品平均亏损14.26%;表现最差的事件驱动策略产品平均亏损率更是高17.87%。去年股票策略产品最高收益为117.39%,最差的亏损90.87%,净值仅为0.0366,首尾收益相差208.26%。不过,虽然业绩表现并不乐观,部分百亿私募强大的吸金能力却还是令众多中小私募难以望其项背。数据显示,2018年, 受A股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私募行业总体发行规模遇冷,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股票策略私募产品管理规模相较于2017年年底的9249.43亿元缩减超过一半。清盘产品数量也一直居高不下,不少中小私募面临生存困境。与此同时,百亿私募们却依然频发新产品,高毅资产全年一年共108只新产品,景林资产、星石投资、合晟资产、凯丰投资、源乐晟资产等百亿私募年内的新产品发行数量也均不少于30只。有分析指出,在弱势市场格局下,百亿私募依然能顺利发行多只新产品,一是基于其本身普遍曾有过不错的历史业绩,渠道和客户服务也做得比较好;另一方面,弱市中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会下降,更倾向于选择这些以业绩稳健著称的“大块头”。然而,百亿私募就一定意味着业绩稳健吗?显然,如今的王铮已经不再这么认为。自2004年赵丹阳与深国投合作成立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至今,一共有57家证券类私募曾经突破百亿规模,而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仍然出现在百亿私募名单上的私募仅有29家(其中股票型19家,债券型10家)。伴随着这些百亿私募的大起大落,无数位投资者像王铮一样经历了对百亿私募“从憧憬到幻灭”的全过程。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百亿私募如此频繁的动荡更迭呢?业绩回撤过大是“硬伤”从格上理财提供的数据可见,三年前的28家百亿私募中,已经有16家消失在了2018年二季度的百亿私募名单上,占比过半。广发证券某营业部从事过私募代销业务的客户经理李果(化名)表示,百亿私募名号在那里,产品好卖,只不过很多百亿私募的销售周期都很短,可能过了一年半年的业绩就不行了。界面新闻梳理了从榜单中跌落的部分私募的情况:广金美好总经理罗山指出,核心原因在于业绩回撤后遭遇投资者巨额赎回,被迫退出了百亿私募之列。其中最集中的一波出现在2015年股市大回调之后。数据显示,在2015年二季度格上理财公布的百亿私募名单中榜上有名的高毅资产、泽熙投资、混沌投资等10家私募在同年年底时已经退出了百亿私募之列。截至次年二季度,青沣资产、盈融达投资、宏流投资等4家私募也黯然失守百亿规模。罗山进而评论道,不同于公募基金投资者习惯于追求相对收益,私募投资者的风控意识更强,遇到业绩回撤会更主动地选择赎回,进而加速了私募规模的缩减。有“公募一姐”之称的王茹远在2014年11月创办宏流投资。由于正好赶在了一轮大牛市爆发的前期,宏流投资仅用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便爆发式增长后晋升百亿私募之列。不幸的是,还没来得及享受百亿规模带来的荣光,随着同年6月大盘的急转直下,王茹远便开始被“产品爆仓”、“被限制出境”等负面传闻所纠缠。次年4月份,更是有人爆料称宏流基金旗下管理的多只产品亏损,其中一姐王茹远亲自操刀的“宏流港美中概通基金”3月底净值为0.4875(2015年4月成立),爆亏51.25%。格上理财研究中心2016年7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宏流投资已经退出了百亿私募之列,并且此后再也没能上榜。类似的情况在此后的几年也时常发生,典型的如瀚信资产。投资者张先生回忆,自己在2017年年初时曾买入瀚信资产旗下的一只产品,还不到两年该产品的净值就已经快跌到7毛了。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公司旗下正在运行且净值近期有更新的37只产品收益率全部为负,超七成产品区间亏损更是超过了20%。其中表现最差的“双赢1期(瀚信)尊享A-F期”系列产品2018年以来的净值回撤就都已经接近47%。2017年起,瀚信资产已经有24只产品选择清算,其中提前清算的占比更是高达75%。伴随着产品业绩的大幅回撤,瀚信资产在2017年一季度短暂新晋百亿私募之后,迄今为止再也没能重回百亿规模。另外,界面新闻梳理发现,曾经登上百亿私募榜单的55家私募中,有10家清盘产品数量占其发行产品总数的四成以上,而其中的绝大多数目前已经退出了百亿私募之列。谁是百亿私募业绩变脸背后的元凶?毫无疑问,业绩大幅回撤是多数私募失守百亿规模最大的“硬伤”,但是继续细究,哪些又是导致这些百亿私募业绩变脸的“元凶”呢?中国量化投资学会(CQIA)理事长丁鹏表示,百亿私募名单变化大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场风格的变化,若私募正好适应当前的市场风格,业绩就很好,然后渠道发力的话就很容易上规模,但是随着市场风格发生变化,通常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是很难持续的,规模会随之缩减。比如2017年,A股一九分化的行情开始愈演愈烈,多数小盘股跌跌不休,量化对冲类产品普遍陷入危局,百亿私募中拥有不少量化对冲策略产品的盈峰资本等未能幸免,产品业绩纷纷出现大幅回调,最终于同年三季度双双退出了百亿私募之列。除了市场风格切换外,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还有部分百亿私募投研体系的不完善。FOF基金经理王铮指出,不少私募在成立初期都是核心创始人基本全权掌握公司产品的投资决策大权,这在私募规模比较小的时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一旦私募规模快速滚大,仅依靠一个人的努力难免无法周全。加之,引入新的投研人员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去磨合,所以很多百亿私募在规模猛增之初都会面临投研断层的窘境。即使意识到了要扩充投研力量,也有不少私募把力气“使错了方向”,广州一家曾经的百亿私募便是如此。据知情人士透露,该私募在规模扩张以后,招募了不少投研人员,奈何团队成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公司也没有提供足够成熟的培养体系,豪华的阵容更多地成为了“摆设”,公司实际上还是以核心创始人独大。而最近,随着这家私募管理规模的大幅萎缩,公司大部分的投研人员也纷纷选择了跳槽。核心投研人员的流失也是制约很多百亿私募发展的瓶颈,典型的如展博投资。展博投资成立于2008年,六年之后伴随着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公司管理规模正式突破百亿元。然而,在公司规模迅速滚大的2015年年初,迎接展博投资的却是核心投研人员的出逃。2015年2月16日,展博投资官网发布公告“展博2期”的基金经理由余爱斌变更为陈锋。同时“展博3期”的基金经理宋向宇也变更为陈锋和廖波俊,宋向宇管理该产品只有5个月。人事变动四个月之后,A股见顶迎来深度回调,和多数投资者一样,展博投资也在接下来的大熊市中备受打击,代表产品“展博1期”在2015年6月5日至7月10日之间净值大幅重挫逾三成。而后的展博投资却依然没能摆脱人员频繁更替的情况,据知情人士透露,从成立到现在,展博投资除了总经理陈锋之外,投研团队成员已经换了至少四五批。时间步入2017年,苦苦坚持了一年多的展博投资最终正式退出了百亿私募之列,至今未再回归。不仅只有展博投资,17年6月份起盈峰资本原定量投资部投资总监、量化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合伙人张志峰开始陆续将其管理的私募产品移交给其他基金经理。私募员工跳槽或多或少都和利益分配或者个人发展路径有一定的关系。频繁出现核心投研人员的变更说明公司大概率在人力资源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国量化投资学会(CQIA)理事长丁鹏也指出,一个私募基金的核心基金经理必须要拥有股权,或者说拥有非常大的发言权,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它一旦业绩做好,自然就会跑。特别是一些民间高手掌舵的话就会容易共患难,但很难共富贵。此外,另一致命问题体现在风控上。“风控是私募的生命线”这句话在私募界几乎是共识,但真正能做到的却是寥寥无几。据悉,展博投资的风控部门是在2015年股市大调整之后才新增设立的,这也就意味着初登百亿私募宝座之初,公司竟没有独立的风控部门。即使有风控部门也未必能有效运作。一位私募人士指出,即使是百亿私募,很多也仍然是核心创始人一人独大,拥有最终决策权的局面,没有足够的权利,即使有风控部门,大部分也是形同虚设。“不然的话,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产品净值大幅回撤的情况了。”...
1月3日消息,美股周三交易日,优信股价大跌20.16%,报收3.88美元,5个交易日,有新股价已经缩水近60%。此前半个月股价暴涨250%的“妖股”优信,如今被打回原形。多方消息显示,如今优信股票已经解禁,不但面临股东抛售的风险,还遭遇律所调查、套路贷质疑的麻烦。去年12月25日,全球性的投资者权益律师事务所——罗森律师事务所宣布,正在代表优信有限公司的股东调查潜在的证券索赔,因为有指控称,优信可能向投资大众发布了具有重大误导性的商业信息。报道指出,优信在2018年11月19日报告称,由于“最近改变了为消费者提供汽车销售服务的方式,其某一业务部门的交易量同比下降8.5%,商品总值下降14.8%。”这一消息传出后,于2018年11月20日,优信证券的股价下跌了0.60美元,跌幅超过11.7%,收于每股4.50美元,从而伤害了投资者。罗森律师事务所正准备提起集体诉讼,以弥补优信投资者遭受的损失。受此影响,在12月26日的美股交易日,优信股价大跌11.12%。然而麻烦不仅于此,12月27日,优信二手车上市满半年,股票迎来解禁日。招股书显示,优信除创始人戴琨持有24.9%股权外,其余均是机构股东,持股比例高达41.5%,优信至少面临超7319万股普通股的解禁。业内人士认为,对上市前的原股东而言,他们的成本价远比发行价低,当前股价可谓是利润丰厚;解禁以后,他们有理由获利了结。如果按照这样的思维,这些股票将在解禁后面临较大的股价压力。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如果优信股价不能在2019年6月末达到9.72美元以上,优信二手车上市所募集的1.75亿美元(折合约12亿元人民币)债转股,将变成要偿还的债务。从财务的层面分析,优信压力不小,根据优信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9.6%。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亏损。同时,其现金流部分显示,第三季度现金及短期投资共计12.6亿元人民币,短期负债高达6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优信的资金将面临较大压力。受解禁的影响,优信在12月27日、28日股价迅速回落,两个交易日跌幅均超过20%。除了股票解禁,优信还深陷“套路贷”疑云。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自11月21日至12月26日,有超过40名优信二手车购车用户在21CN聚投诉平台上发起联名投诉,称在优信二手车平台上购车遭遇了乱收费情况,怀疑平台存在恶意“套路贷”问题。《中国经营报》报道称,有数据显示,当前二手车市场中80%的车辆几乎是九成新的车。因为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厂商推出新车的周期相对过去已经大大缩短,再加上新车价格的逐年走低,二手车市场的生存空间遭到进一步挤压,二手车电商生存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二手车电商是一个创新的项目,大家都在摸索前行。找到盈利点,是大家共同要做的一个课题,大家都在找如何能实现盈利的方式。我觉得投诉不是很大的问题,首要的是提高营业素质、优化管理流程,尽量去避免消费者的不满。”...
新疆火炬、鹏鹞环保1月3日双双大跌收盘,两公司均遭股东“清仓式”减持。Wind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个交易周是限售股解禁高峰期,共有73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解禁规模高达1156亿元。 市场人士认为,弱市行情下重要股东清仓式减持,投资者要注意规避相关个股。 “清仓式”减持引关注 新疆火炬1月3日公告了公司股东“清仓式”减持计划。当日公司股价开盘直接跌停,盘中跌停板有所松动,最终以大跌9.55%收盘。鹏鹞环保同样遭遇股东大规模抛售当天跌停。 新疆火炬表示,持股17.19%的股东九鼎投资和持股9.09%的股东君安湘合及王安良因自身资金需求,拟将其所持股份全部减持,总计不超过0.37亿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6.28%。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股份全部来源于新疆火炬IPO前持有的股份。而2019年1月3日正好是这部分股份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的首日。 鹏鹞环保当日同样公告,公司持股19.47%的股东CIENA ENTERPRISES LIMITED和持股10.98%的股东卫狮投资拟通过协议转让、大宗交易或集中竞价的方式将总计1.46亿股股份全部“清仓”。 “大规模减持向市场释放的信号就是股东认为在当前价位离场仍然划算。这可能会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进一步冲击。”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清仓减持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新疆火炬公布股东减持计划后就受到了上交所的“火速”问询。上交所要求说明拟在短期内减持其所持全部股份的主要考虑,核实相关股东在IPO前投资上市公司时是否已有明确的退出安排,是否有支持公司做好主业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具体措施。同时,交易所要求公司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说明是否与前述相关股东就减持计划进行沟通,并要求公司督促相关各方提供内幕知情人名单,以供交易核查。 杨德龙表示,在市场减持规模比较集中的情况下,监管层会加大对内幕交易等情况的关注。 较大规模解禁 “清仓式”减持背后是大规模解禁潮来临。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个交易周是限售股解禁高峰期,当周共有73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解禁规模高达1156亿元。 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9年前两个交易日已有13家上市公司新增减持计划,其中不乏连续减持者。 比如,龙大肉食当前持股高达14.49%的股东伊藤忠(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在2018年12月30日前的5个月内已经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2%股份。伊藤忠(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此次公布了新的减持计划,自本减持计划披露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五个月内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12%。 华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君认为,解禁规模不等于可减持规模。但从历史情况看,解禁高峰期伴随减持金额增加。12月、1月通常为解禁规模较大的月份,对应的减持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限售股持有人在解禁时间窗口减持行为的聚集性,或引导普通投资者抛售,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减持规模。 “今年解禁潮有着特殊情况。当前市场存在着流动性不均匀的情况,一些股东或者金融机构比较缺钱,因此减持动力较强。”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王君指出,集中解禁潮之前,若市场表现较为弱势,则解禁高峰期的到来多半加速市场下跌;市场上涨时,解禁潮的到来对指数上涨的压制作用微乎其微。 “注意规避传媒、房地产及医药生物等解禁规模占比大且快速扩大的行业板块及个股。”王君表示,但限售股解禁风险总体可控。减持新规给解禁股份减持“刹车减速”,大规模减持难再现。实际减持的节奏会保持平稳有序。...
从年收入10亿,到被申请破产清算,新三板公司保通食品(831651)前后经历不过两年的时间。二级市场上,保通食品股价早已跌成“仙股”,逾百名股东似乎只能自动计提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公司预告2017年度业绩遭遇“滑铁卢”后,仍有投资者入场。十亿级收入到面临破产清算 1月2日晚间的一纸公告,道出保通食品目前的处境很“囧”。 公告显示,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合浦南方高科沥青有限公司的申请裁定受理保通食品破产清算一案,并指定国浩律师(南宁)事务所为保通食品的管理人。 保通食品的主办券商申万宏源证券指出,目前挂牌公司破产清算方案尚未确定,最终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主办券商提示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想当年,保通食品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营收超过10亿元。 ▲保通食品2016年年报财务情况 保通食品主要从事冷冻海洋水产品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罗非鱼系列产品、虾系列产品、海捕系列产品。该公司于2015年1月挂牌新三板。 挂牌以来,该公司业绩持续增长。2015年在收入突破10亿后,该公司盈利接近8000万元,同比翻倍。 由于盈利规模不俗,保通食品连续入选2016年、2017年创新层企业。业绩大幅下滑,有投资者入场 彼时,业绩靓丽,保通食品受到机构的追捧。 挂牌以来,保通食品于2015年、2016年分别实施了一次定增融资,2015年4家做市商拿下库存股的价格为每股4.5元,2016年8家投资机构及国海证券认购的价格为5.3元/股。 二级市场上,自2015年8月下旬采取做市方式以来,保通食品股价走势波澜不惊,较为平稳地运行在5元-7元的区间。 直到2017年10月,该股下行跌破4元,随后又跌至3元以下。这时,挂牌公司将交易方式变更为协议转让方式。 ▲保通食品自做市以来股价走势图 该股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后,股价出现大幅波动,在逼近1元后,又拉升至30元。2018年1月,再度出现类似走势,股价更是一度触及55元。 不过此后该股开启了漫漫熊途,201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报0.36元。 2018年初该公司发布的业绩预测,已经预示公司经营发生了状况。 去年2月28日,保通食品发布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17年盈利下滑至1414万元,下降幅度达81%。 尽管业绩大幅下滑,但2018年上半年,该股在股转系统仍吸引了一些投资者。 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为1.42亿股,股东人数为134户。而截至2018年6月30日,股东人数升至167户,前五大股东合计持股78.79%,第五大股东持股3.59%。 单位:股 ▲保通食品2018年半年报前五大股东情况 这意味着,超过30名股东是在2018年上半年入场的。财报遭质疑,涉数个民间借贷案 实际上,业绩远不止大幅下滑,保通食品披露的2017年报上演了“变脸”:营收下滑近三成,盈利出现亏损,亏损额度近3000万元。 造成“变脸”的原因是公司未预提坏账准备。据保通食品解释称,2017年度,公司应收账款净增加1.62亿元,其中大部分为出口未收汇。而会计师事务所在预审时按既定会计政策补提。 这一份年报,还遭到了会计事务所的质疑。会计师事务所对保通食品2017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意见报告,指出挂牌公司存货年末余额2.86亿元,但该公司实际上年末并没有对存货进行盘点。 会计事务所形成保留意见的基础: 会计事务所言下之意是:“我们也无法考究上述存货余额的真实状况。” 另外,2017年末,保通食品手上现金仅剩余251万元,而公司2017年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为-1亿元。现金流相当紧张,会计事务所对此强调,保通食品持续经营能力仍然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 年报被“非标”后,保通食品负面消息接连传出。公司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涉及民间借贷诉讼纠纷,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庞春远、庞春国均被纳为失信被执行人,他们所持挂牌公司股份已全部被质押或冻结。 保通食品因逾1亿元借款未偿还,被银行告上法庭,公司银行账户被冻结。 除此之外,保通食品及其子公司因涉及数个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已被纳为失信被执行人。 截至2018年6月30日,公司净资产为4.72亿元,其中货币资金仅715万元,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超4.8亿元,存货1.53亿元。...
赴港提交IPO招股书半年后,2019年1月3日,港交所披露易信息显示,我来贷位于香港的母公司WeLab申请上市状态变为“失效”。此前有媒体引述知情人士指出,WeLab将推迟原定约5亿美元的IPO融资计划,造成此举的原因为香港股市状况不稳定。2018年7月3日,成立于2013年的香港金融科技集团WeLab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招股书,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为联席保荐人,具体募资规模与发行数量并未披露。招股书显示,WeLab主要包括三方面业务:一是在香港WeLend上直接为借款方提供信贷;二是通过大陆平台我来贷提供端对端助贷解决方案;三是为大陆及香港的企业客户提供消费贷款技术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招股书显示,2015、2016、2017三年间,WeLab仅2017年盈利,其中,2015年营收2156万美元,亏损超1352万美元;2016年营收3033万美元,亏损超2477万美元;2017年营收为1.55亿美元,扭亏为盈净利润1769万美元。招股书显示,WeLab收入来源主要包括:我来贷平台贷款撮合服务收入、我来贷平台和WeLend平台撮合后服务收入、我来贷平台信贷服务收、逾期相关收入及其他他。其中,仅第一、三项我来贷贡献的收入就占WeLab总营收的80.5%。也就是说,WeLab超八成的收入来源于助贷业务。而根据招股书,P2P贷款平台投资者的资金是我来贷撮合贷款的主要来源。2015年、2016年、2017年,来自P2P贷款平台投资者的资金分别占我来贷所撮合贷款总额的30.9%、50.8%、57.7%。以2017年为例,我来贷81亿的撮合贷款中就有46.72亿元来自P2P平台贷款投资者。公开资料显示,WeLab是在香港创立的金融科技公司,2014年8月上线大陆助贷平台我来贷。2015年1月,我来贷完成A轮2000万美元融资,李嘉诚旗下TOM集团、红杉资本以及DST为投资者;2016年1月又获得由马来西亚主权基金——马来西亚国库控股公司 (Khazanah Nasional Berhad)领投,香港南丰集团与荷兰银行集团(ING)跟投的B轮融资,融资金额10亿元人民币。...
导读以不统计未到期债券的口径计算,2018年末违约率已达0.95%,较2017年的0.41%翻番;而2016年时,该数据仅为0.29%。“120只,1176.51亿元。”这是2018年债券市场留给投资者的违约数据。创下2014年债券违约元年以来的最高值:数量上,120只与前4年总和(2014年-2017年)122只几乎持平;规模上,1177亿元比前4年总和860亿元高出约36.9%。综观2018年,债市违约率大幅上行:若不统计违约发行人未到期债券,2018年末违约率已达0.95%;若算上未到期债券,违约率则已达到1.26%。对比2017年末,这两个数据分别为0.41%和0.53%。此前债市引以为豪的低违约率,正进一步向银行业不良率靠近。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三季度末,银行业评级不良贷款率为1.87%。从发行人属性看,非国企的违约成为今年债市违约的绝对主力,在发行人数量和规模上占比都超过9成;从行业分布看,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批发与零售、新能源等行业分布较为分散。“2018年这种违约程度是出乎绝大部分投资者意料的。”北京一位私募债基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而且2018年的债券违约难以从行业周期里寻找规律,“比如最早那批违约的债券比较多集中在新能源领域,跟当时欧洲的需求迅速下滑有关,代表性的是天威英利;之后是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领域大量违约,比如东北特钢、川煤等。但2018年则看不出有典型行业特征。”“前几年融资环境宽松时快速扩张、负债率上升快速的公司,在融资环境收紧时,几乎都面临风险,没有哪个行业绝对安全。”北京某券商资管部投研人士表示。展望2019年信用风险,蓝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信评总监张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2018年四季度相关积极政策的逐步推出,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企稳,但政策执行和传导还需一些时间,加之贸易摩擦等国际因素,国内外经济环境对于国内企业经营改善仍较为严峻,城投债、地产债、部分行业的国企产业债也将面临考验。“如果货币和财政政策力度不够,短期内风险或仍将逐步暴露。”张成说。违约率翻倍2018年的债券违约量,可以用“跳升”来形容。Wind数据显示,2017年,债券违约数量和金额为35只、337亿元;2018年跳升至120只、1177亿元,违约金额增加了约2.5倍。伴随违约规模的飙升,违约率也大幅提高。以不统计未到期债券的口径计算,2018年末违约率已达0.95%,较2017年的0.41%翻番;而2016年时,该数据仅为0.29%。“债市违约是2014年才开始的,所以刚开始违约率很低。但因是公开市场,一旦违约,基本上都会有记录,违约率数据也比较真实。”北京一位券商信用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债市违约的常态化,“未来违约率即使超过银行也很正常。”从发行人属性来看,2018年民企是违约主力。Wind数据显示,2017年民企(按非国企口径统计)债券违约数量和规模分别为22只、197亿元;2018年,则升至103只、1072亿元,规模增加逾4.4倍。相应地,民企债券的累计违约率(不统计未到期债券)从2017年的1.89%跳升至6.02%,已大幅高于债券市场整体违约率。“民企债在整个债券市场的占比不大,2018年几乎都是民企在违约,所以在结构上显得数据上升得较为明显。”前述券商分析师表示,尽管大量违约的民企债评级较高,“基本上都在AA左右,但实际上很多应该按照高收益的垃圾债来看待。国外垃圾债的违约率也是比较高的。”2018年之所以成为债券违约高峰,张成认为,主要由于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一些自身竞争力较弱、过度投资、负债规模大幅扩张、融资渠道单一、外部支持力度不强的企业流动性风险加剧,导致债券违约;从债券主体分类看,产业债相对城投债、地产债来说,风险暴露更为明显,也说明实体经济景气度低迷造成企业信用区分度更加明显,资质差的企业正在逐步出清。“一是过去低利率与宽松监管时期,发行人大幅扩容。”中信证券研究院信用分析师吕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债自2015年新政以来,以相对更高的效率与适当放松的标准“征服”了一级市场,但同时也意味着偏弱的主体大量涌进市场;第二个原因是,时经两年的去杠杆在中观与微观层面发生作用,“之前主要是委贷等影子银行的资金购买中低等级信用债,去年信托、委贷,包括债券发行的数量大减,而很多发行人借新还旧接续不上,导致资金骤紧,发生违约。”违约花样增多2018年违约发行人行业分布特征不再明显,同时违约的“花样”也越来越多。“比如2018年8月17兵团六师SCP001的违约,六师国资与政府关联紧密,它的违约出乎市场意料,尽管后来补上了,但市场仍心有余悸;还有12月的17洛娃CP001,账上货币资金几十个亿,区区3个亿竟然违约?”前述北京券商资管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债市的违约案例屡屡打破投资者的经验认知,让人防不胜防。中金公司近期研报总结称,传统的到期、付息违约逐步演化出更多非典型性违约与不规范兑付,如交叉违约、债务展期、私下兑付、提前到期违约等,投资者可能以各种形式遭受损失,债券投资者给予特殊优待的可能性也在下降。例如,在2018年违约的债券案例中,16弘债02和16盛运01均公告回售延期;13永泰债、15宏图MTN001公告和投资者协商债务展期;15金茂债公告指定投资者回售由中登公司办理,未指定投资者回售由公司与相关投资者达成的安排执行私下兑付;16金茂01也与投资者协商提前回售但部分投资者应按照与发行人达成的偿债安排申报回售。更有甚者,因近期发行人破产进程明显加速,部分发行人债券尚未到期就因进入破产程序而导致所有债务同时触发违约,如洪业化工破产重整导致其3只存续债券提前到期违约,山东大海集团破产导致其存续债券17大海01提前到期违约。值得一提的是,永续债亦成为投资者眼中重点关注的风险。2018年10月中旬,海南航空选择不赎回其3+N结构的永续中票“15海南航空MTN001”,据条款约定,票面利率从2018年10月21 日起跳升为当期基准利率加上初始利2.58%再加上300个基点,按此算法,票面利率重置后约为8.8%。“永续债假戏真做。”一位投资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由于海航在此前发布公告表示将行使赎回权,会全额赎回25亿债券,但却在临近兑付时临时变卦;而且,尽管票面利率调高了,但那时二级市场海航相关债券的收益率比8.8%更高,投资者认为利益受损了,“但这一切都符合募集说明书的约定,海航不算违约。”据中金公司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共计11只永续债券合计177亿元公告进行递延展期,其中2018年新增9只永续债券合计132亿元公告递延展期,数量明显增加。“在票面利率大幅跳升的情况下,发行人仍选择不赎回的永续债,通常反映出公司资金链紧张,再融资困难。”中金公司点评称。民企债违约风险缓解据中诚信国际2018年12月初公布的数据,2019年企业债、公司债、债务融资支持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债券到期量是4.23万亿元,考虑到2019年内新发行且到期的债券规模预计1万亿-1.5万亿元,因此,总到期量预计5.23万亿-5.73万亿元;此外,公司债回售到期规模1.6万亿元,按三分之一的实际回售比例算即0.5万亿元。加总的债券到期规模预计5.7万亿-6.2万亿元。“2019年仍是兑付高峰,民企的兑付压力不小,但从债市的大环境看,再融资环境可能比2018年好。加上监管层的大力支持,民企债的违约风险也会迎来边际缓解,违约规模估计会比2018年低。”前述北京券商资管部人士说。2018年10月22日,央行宣布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同时,央行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并鼓励其发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对中小民企债券做信用支持;此后证监会亦推出了类似的支持工具。“2018年四季度开始,民企融资困境缓解了不少,发行量开始回暖,而且利率也在下行。”前述券商资管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不出现大规模经济基本面恶化或恶性违约事件的情况下,有望持续好转。加强发行人监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本轮债市违约潮,信息披露的不足是导致投资人无法及时发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市场对发行人的约束有限,债券持有人会议有效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些仍待监管加强。“在2018年面临着集中的行权/到期,全年到期兑付共计4364亿,其中信息披露有限的私募债占比达55%。”吕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2015-2016年发行的中安消、亿阳、五洋建设等项目,“仅一到两年后就难以为继,最终成为以点带面的风险释放点。”他认为,仅依靠纸面数据反映的基本面,愈发不足以反映公司全貌,“每一个会计时点账面上即使全是货币资金,也并不能保证债务按时偿还,众多的关联交易与担保互保更是‘定时炸弹’。不管公司的货币资金、利润、经营现金流、银行信贷关系等事实本身多么清楚,但关于他们之间的联系复杂,很难确切地证明与证伪。”前述私募债基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监管机构而言,“全面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最急切的,爆雷后的全方位风险处置机制建设也需要跟上。”“既然是市场化产品,爆雷应是常态。投资者的专业分析能力应是基本功,建立健全的信用分析体系是应有之义,跟踪分析机制也是必需的。”上述高管说。“监管部门坚持债市市场化发展的方向一直没有变,只是有些现实问题和国情没法一下子解决。”一位信用债监管部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发行人要树立诚信意识,“以后债市对发行人的监管会进一步加强。”机制的完善难以一蹴而就,短期内还需投资者擦亮目光,尽量避免踩雷。对此,张成建议,产业债经过一年多的出清,2019年企业情况相对更为明朗,选择上更有的放矢;房地产债从3月份开始将面临较大规模的回售和到期,不确定性较大。建议结合政策面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经营、债务分布和偿债安排来选取。一位公募债基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高层支持民企融资的相关政策推进,部分发行人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也需要关注,“比如,有的上市公司在获得纾困贷款后,大股东很快减持;或者利用政策窗口,对本来已经到期的债券进行强制延期等。”“有些雷很难避免,比如发行人做假账、逃废债等。”该公募债基人士续称,这种情形若发生,投资者事前几乎难以发现,“因此需要监管部门严厉执法,通过法治化、市场化的手段来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