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小红书福利社自营买到一支名牌口红,收到货后我发现跟我在专柜买的很不一样。”李芳(化名)对蓝鲸TMT记者表示,她找了四个鉴定师帮忙鉴定,鉴定结果都为假货。“我在小红书福利社自营买到一支名牌口红,收到货后我发现跟我在专柜买的很不一样。”李芳(化名)对蓝鲸TMT记者表示,她找了四个鉴定师帮忙鉴定,鉴定结果都为假货。从海外购物分享社区,到电商平台“福利社”,小红书在不断开拓自己的业务,与此同时,关于用户投诉假货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其中,也包括售后服务、快递效率等,在投诉中出现比例较高。据聚投诉官网数据显示,有关小红书的投诉贴有236个,主要涉及退货退款难、售后服务差、商品涉假等问题。平台被指售假,用户面临退货难李芳发现小红书购买的口红与专柜同品牌口红使用感受不同后,便到某美妆鉴定App找鉴定师鉴定,四个不同鉴定师都认定该口红是假货,“我找小红书客服要销售授权单,对方拿不出来,客服要求我去有关部门鉴定,就算是专柜鉴定都不可以。”李芳表示,小红书并不认可第三方鉴定机构的结果。“而且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网购商品是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而对方却并不给退货,这不是霸王条款么?”李芳如是说。据蓝鲸TMT记者了解,李芳的案例并不是个例,莫欣(化名)也经历了相似遭遇。莫欣于2019年2月20日在小红书某海外品牌集合店购买了一款名牌腰带,2月28日收到货。但令莫欣惊讶的是,商品包装极其简单,“包装真的还不如几十块钱的腰带包装好,只有一个很薄的袋子,一个黑色的盒子,且腰带包装并无任何品牌标志,商家也没有提供任何购物小票凭证,商品上的二维码也扫不出任何数据或者证明。”发现问题后,莫欣便联系了小红书官方账号“薯队长”,“薯队长”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海外对包装的重视度不高,大部分品牌商品包装极其简单,但质量是非常严格管控的。且海外资源有限,崇尚环保,都不会提供小票。”沟通无果后,莫欣要求小红书退货退款,但“薯队长”表示,该商品不支持退货退款。据蓝鲸TMT记者调查,小红书作为社交电商平台,既有小红书自营店铺,也有第三方卖家。小红书福利社自营标注有“全球直采,100%正品保障”等字样。“因为小红书一直主打百分之百正品,我才会选择在上面购买。”李芳如是称。对此,小红书方面相关人士表示,“我们对于入驻商家,有着严格的准入标准和复检机制。小红书平台电商坚决不允许售卖假货,如果我们证实任何商家出售这样的产品,将立即处理关停,并联合公安机关全面调查,通报阳光联盟让其他电商平台也共享违法商家信息。”同时,该人士强调,夹购物小票交易常见于不规范的小规模个人代购行为,小红书平台的跨境商品为海外商家批量化直采,故针对每位用户订购的商品,无法提供一对一的购物小票。物流与售后服务遭诟病除了用户反映的售卖假货以外,小红书的物流服务与售后服务也遭到用户诟病。程琳(化名)2月24号在小红书上的某海外集合店购买了一份卸妆产品,“3月1号到达上海长宁站点,但一直不派送,3月9号还没收到,之后我投诉了物流,物流不让自提。”与物流方面沟通无果之后,程琳向客服咨询,询问能不能帮忙催快递,“结果客服态度很差,差的莫名其妙。”同时,程琳告诉蓝鲸TMT记者,在小红书购物体会到的售后服务也不是很完善,“与卖家讲不拢或者想投诉的话,不能直接找平台介入,感觉就是投诉无门。”她表示,现在有些电商平台推出了类似“晚到必赔”的功能,这样消费者的售后权益还能有些保障。小红书用户刘飞(化名)也经历了类似事件。刘飞在小红书购买了几件物品,其中,有三件是小红书自营发货。之后,刘飞因取货不便,向小红书申请了改地址,但一直是在处理中状态。几天后,刘飞发现快递物流显示快件到达原地址的快递柜,“我没有收到取件码,联系快递方面,快递方面说让我直接去快递柜取件,并拨打快递柜客服电话询问取件码。”但几经周折刘飞最终也未在原地址快递柜找到货品。刘飞称:“我联系小红书,小红书方面一直推脱,说两天给回复,但一直不回复,还不断关闭我的退款申请,小红书方面表示要确认货退给他们之后才退款,但我没收到货啊。”据了解,截至发稿前,刘飞没有收到小红书的退款。对此,小红书方面相关人士仅表示,对于入驻商家的快递使用,公司有着严格的要求与标准。律师:电商平台要提高售后服务,引导商家自我约束小红书创立于2013年,公开信息显示,去年6月,小红书完成由阿里领投的超过3亿美元财务融资,估值超过30亿美金。其官网显示,截止2019年1月,小红书用户数超过2亿,其中90后和95后是最活跃的用户群体。据悉,小红书社区每天产生数十亿次的笔记曝光,内容覆盖时尚、护肤、彩妆、美食、旅行、影视、读书、健身等各个生活方式领域。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红经济人向蓝鲸TMT记者表示,网红经济的盛行,使品牌方寻找网红为自己的品牌进行推广成为一种趋势,很多网红博主或KOL由于利益因素并不会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产品,而是为了获得品牌方的利益对其产品进行机械推广。所以,小红书上博主或KOL分享的产品并不一定代表高性价比产品,这便影响了用户对产品购买与否的判定。对此,小红书方面相关人士表示,“小红书有一个平台系统叫品牌合作人,所有的博主如果需要做商业笔记,必须在平台报备自己的利益相关性,这样在商业笔记中,用户就可以看到哪些笔记是有利益相关的。如果博主没有标明利益相关的、为品牌打广告的笔记,算法若在后台发现,将给予2小时制的限流和12小时制的数据清退。如果博主出现三次违规以上,账号就会被关停。”对以上案例,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表示,电商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机会,具有商务性、服务型、资源共享性、互动性等特点。此外,电商平台不单单只是中介平台,平台经营者需要尽到电商法规定的各项义务,比如身份资质审核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李旻表示目前电商平台繁多,电商售后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存在“霸王条款”、“全国无保”、“线上线下差别对待”、“免费维修却收取上门费”等问题,亟需监管层加强监督管理。电商平台要提高售后服务,可加强对平台内经营者的宣传教育,为诚信经营者设定奖励措施,延长商品追评期限,引导商家自我约束。李旻表示,如果用户收到假货,电商平台对其自营商品,需要承担与正常商品经营者同样的产品质量责任。若第三方卖家售假,在以下三种情况下,电商平台需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第一,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第二,作出更有利于消费者的承诺的;第三,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李旻强调,“根据《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规定,网络商品经营者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此外,李旻提醒消费者,由于专业鉴定成本高,加上部分假货相似度较高,因此假货认定往往较为不易。建议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优先选择电商网站的自营产品或披露授权委托等权利证书的平台内经营者,及时保存商品宣传页面截图、购物信息等,以降低维权难度。...
在不吃不喝近20年才能买得起一套小户型的香港楼市,被誉为“炒房杀手”的空置税即将正式征收。据《香港经济日报》,空置税草拟法案已大致完成,准备下月提交立法会讨论。自去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提出一手楼空置税后,香港楼市逐步进入下行通道。在业内看来,还未正式征收的空置税对楼市已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内地虽然对此呼声较高,但由于空置率标准难以界定,房地产税正加快推进,暂无跟进可能。港版空置税直指“捂盘惜售”在去年5月出席立法会时,林郑月娥就大批开发商捂盘惜售,“现在楼房单位极度短缺,所有房屋都要用来住,而不是囤积或用来炒卖”。去年6月28日,港版空置税出台,将对空置6个月以上、并未作居住或出租用途的一手私人住宅单位征收“额外差饷”,相当于该单位应课差饷租值的200%,即相当于两年租金,且大约相等于楼价的5%。而其后的大背景,正是香港房价持续高涨。从2016年初开始,香港房价连涨25个月,涨幅高达38.5%,并连续18个月刷新最高纪录。在当时宣布推出空置税的新闻发布会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房屋政策新措施不是为了遏制房价,而是为了达成三个目标:令资助出售单位更可负担、增加资助房屋单位供应并加强支援过渡性房屋供应,以及促使一手私人住宅单位尽早推出市场。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的整体空置率并不高,当地私人住宅的空置率已由2012年年底的4.3%下跌至2017年年底的3.7%。不过,具有香港特点的空置税,只面向一手楼,针对的是开发商捂盘惜售,与其他地区一二手房都征税的情况还不太一样。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香港征收空置税还是有必要的,因为香港的土地供应不足,开发商为了保证房价上涨,“捂盘惜售”较多,加剧市场供不应求,导致香港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启动,香港若不在房地产行业进行主动监管,极高的房价很有可能会拖累香港发展。他续称,现在通过征收一手空置税,挤压开发商手中的楼盘,让新房尽快出售,进而平抑房价,确保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效应可以达到实际效果。资深地产研究人士李宇嘉认为,香港本身是自由港,航运和贸易金融等支柱产业税收较轻,唯独房地产税收较重。若不对房地产征收重税,资产泡沫会加重;再者,香港不会增加太多土地供应,且香港开发商运营模式多是囤地,然后缓慢开发,这对供应是不利的。所以,出台空置税也是希望能将已有的土地尽快投放出来,增加楼市供应。空置税的威慑香港一直深陷“高房价之困”,连续九年稳坐全球房价最难负担城市榜首,属于“极度负担不起”之列。《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香港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难负担楼价的地区,楼价与收入比率由2016年的18.1倍进一步恶化至19.4倍,数字为历来最高,香港人不吃不喝近20年才能买得起一个住宅单位。而空置税的出台对市场“威慑作用非常明显”。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公布的数据,自2018年7月香港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以来,截至去年12月香港楼价已连续下跌5个月,累计跌幅超过9%。其中,2018年12月,香港住宅销售量仅有2060套,相较于6月份高峰期的6713套,下降了69.3%。进入2019年,香港楼市明显企稳,今年前两个月一手楼和二手楼成交渐趋活跃。根据美联物业的数据,今年1月香港新盘销售逾1900套,2月新盘销售约800套。在宋丁看来,香港楼市去年已经出现波动,空置税显然有一定影响,但更多的是多种因素综合效应。“过去香港房价一直在涨,积累了一定风险,也有一定的下行压力。今年香港楼市趋稳,有小幅下降空间,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不过,今年1月11日,自退休后首次站在镁光灯下的李嘉诚表示:“今年香港楼市波动会更厉害,买楼要量力而行。”会德丰主席兼常务董事吴宗权对于香港楼市同样保持着审慎的态度,直言“今年这个市场不容易看”。业内看来,2018年至今,全球贸易摩擦带来的宏观环境变差、美联储加息带来的超低息环境结束,以及空置税等政策收紧因素,香港房地产市场面临下行压力。内地呼声高但暂无跟进可能香港空置税即将提交立法,内地是否会跟进?业内称,空置税之所以迟迟未列入改革议程,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层面:住房空置率不好统计。首先,空置多久算是空置,缺乏统一标准;其次,依靠水电煤气表数进行监管,在智能电器日益发达的年代,很容易被规避。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的话说,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界定空置率在技术层面上存在难度。空置税的出台需要做好前期论证工作,如果相应的标准得到界定,适时推出空置税也并无不可,这对房屋回归自身的商品和居住属性很有帮助。“其实内地对空置税的呼声很高。”李宇嘉称:“内地只有交易环节的税收,房屋空置成本很低,再加上租金回报率很低,空置的房子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讲,征收空置税是必要的,而且若征收空置税,这些房子必须投入租赁市场,增加市场供应。”但是多年来,内地官方对住房空置率如何界定一直是空白,也没有发布过官方数据。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公开表示,我国房屋空置率比较高,不同城市空置率是不一样的,像鄂尔多斯空置率是70%,北京空置率在百分之十几到二十。而从国际上看,一般采取了空置税的国家空置率接近5%。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城镇住房空置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家庭住房自有率超八成,城镇地区住房空置率21.4%,二三线城市空置情况更严峻,其中蕴藏的风险不容忽视。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我国城镇地区住房空置率分别为18.4%、19.5%、20.6%和21.4%。2017年全国城镇地区有6500万套空置住房。按照国际常见标准,空置率10%以下为较合理区,房屋供求基本平衡;10%~20%之间为危险区间;20%以上为房屋库存严重积压。李宇嘉提醒道,内地征收空置税是必要的,但较难实施。首先,没有办法统计空置房,这是很基础的东西。其次,如何界定6个月以上的空置房,这在香港比较容易,但在内地特别难。“内地暂不会征收空置税,全国两会正在讨论房地产税的推进,就不需要同时开征两项重头税,香港征收空置税主要是针对开发商的。”宋丁认为。...
如果有一款产品能给你带来超值体验的幸运,你会买吗? 近段时间,就有一款名叫“幸运盒子”的机器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各大商场。按照商家的宣传,其“幸运”之处在于消费者只需花30元扫码,就有机会赢得平板、手机、拍立得,商家还承诺“幸运盒子”内的每一款产品售价都大于等于30元。 “幸运盒子”一经面世,受到不少年轻人的热捧,如今,其已经成为某些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机器。 据媒体报道,“幸运盒子”的首创者“心愿先生”是众多新零售行业中的佼佼者,凭借新零售商业模式迅速成为自助售卖机的独角兽。“心愿先生”品牌负责人徐锐锋曾向媒体透露,线下机器主要是推广心愿先生的自主品牌产品,通过超值的体验将用户引流到线上。自动售卖机只是推广自主品牌产品的营销手段,最终实现自己的商业闭环。礼品价值高于30元,是“心愿先生”为其新零售模式所进行的商业投资。 言外之意就是眼下并不赚钱,换句话讲,商家目前在赔本赚吆喝,这对消费者而言,则是只赚不赔。 果真如此吗?《法制日报》记者在北京市进行了深度调查,揭开这一新零售商业模式“赔本买卖”的幕后真相。 只装普通商品 抽大奖涉嫌误导消费者 2月23日上午11点半,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苑的上品折扣商城进行实地调查。一台“心愿先生”就立在商场北门入口不远处,正值周六,前来扫码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其中以年轻人居多。 记者注意到,在这台机器不远处,还放置了一个黄色的垃圾桶,这是“心愿先生”专用垃圾桶,里面已有不少被丢弃的盒子。 “心愿先生”的左边货架上有20个格子,分别对应右侧的屏幕的20个号码。消费者在选中自己中意的号码后,就会弹出一个微信支付二维码,扫码支付30元后,对应位置的盒子就会从货架上掉下来。幸运盒子里除有一个商品外,还有一张刮刮卡。整个交易过程,完全类似于平时使用的自动售货机。 在“心愿先生”的屏幕上方,醒目的大字非常吸引人:“本周全国预计出奖数量728个,其中一等奖苹果XR14个,二等奖Beats耳机56个、阿玛尼手表56个,三等奖Dior口红301个,拍立得301个。”而上周出奖数量为584个。 家住北苑附近的张先生已经是不止一次来扫幸运盒子了,应孩子的一再要求,每一次他都会花上个几百块钱。 张先生告诉记者,在他抽到的所谓“大奖”中,男士洗面奶、耳机和充电器这类东西比较多,“没啥用处,而且都是不知名的品牌,反正没听说过”,至于里面的抽奖卡,一般都会同盒子一起直接丢掉。 临近中午12点,机柜内剩余的“幸运盒子”已经不到三分之一了,但还是有不少人在等候扫码。 记者也随机体验了一次,不过运气不算好,盒子里装的是WISH系列水晶镶嵌金色锁骨链。在拆包装前,张先生就打趣地说,“应该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还能判断出来?”记者问。 张先生说:“你要注意听从货架往下掉的声音,要是平板,你想想那个重量!” 和张先生一样,期待大奖就装在“幸运盒子”中的人不在少数。但据记者现场观察,大多数人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消费者为何会被一再误导?记者发现,在“心愿先生”售卖机上,“扫码抽大奖”“大奖翻倍!百分之百中奖!”的字眼最为醒目,也最为直观,而整个购物流程“选择商品-扫码支付-自动掉货-扫描抽奖-关注领奖”只用了极小的字体列在号码上方,很难甚至根本不会被消费者注意到。 业内人士认为,商家对“扫码抽大奖”的表述有误导消费者之嫌,商家并没有显著提示幸运盒子未装有大奖类商品,这类表述极易让消费者误以为大奖就装在“幸运盒子”里,只要扫码微信支付即可得,而这一点,恰恰被商家利用了。 成本低于15元 售价超30元是虚假承诺 在“心愿先生”附近工作的售货员小王已过了玩“幸运盒子”的狂热期。她告诉记者,以前看着别人玩,自己也玩过好多次,但根本扫不出大奖,有一些是不知名的化妆品,完全不敢用,至于商家说的Dior口红,从没见从这个商城里扫出来过。 “去年9月,‘幸运盒子’刚刚入驻商场时,过来扫盒子的人超级多,络绎不绝,每次都要排队!”小王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火爆程度。但现在扫盒子的人,已经少多了,“一个原因是扫不出什么值钱东西,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已过了新鲜劲。” “你想想,30块钱扫一次,能有什么好东西,不然商家怎么赚钱?”小王说。 就比如说吧,“想扫个口红,可扫那么多次都没戏,扫码的钱完全可以买一个好点的口红了。”小王的话听起来很有几分道理。 记者在“心愿先生”微信公众号中找到一段这样的描述:“Mr.wish心愿先生于2018年3月首创了”幸运盒子“创意新零售模式,并且专注打造自主品牌的创意好物,发展至今已经拥有十大品类100多款自主品牌产品。同时我们凭借强大品牌宣传、自主设备、自有系统和强大的技术支持,迅速占领市场,成为行业引领品牌。我们保证盒子内每一款产品售价大于等于30元。” 那么,这样的承诺是否属实呢? 记者以想要加盟为由,电话联系了心愿先生的官方客服。 半小时后,一位自称负责北京区域的拓展人员致电记者,并告知了加盟政策:“心愿先生”自动贩售机只租不卖,押金10000元/台,租金每台机器500元/月,合同期是一年,一年后返还押金。 这位拓展人员说,公司目前在全国都是采用只租不卖模式,机器内的盒子统一从公司进货。3月1日,公司刚刚放开北京的加盟,现在加盟的话,进货有更大的优惠。 这位拓展人员告诉记者,此前进价22.5元/盒,1箱有80个盒子,现在进5箱货即可享受1元换购1箱的优惠力度,这也意味着优惠后的进价在18.5元/盒左右,所以每卖掉1盒至少能保证11.5元的毛利。 “只要选择好点位,人流量大的地方,每天收入有四五百元即可回本。”这位拓展人员特意提示记者,盒子里面装的全是普通商品,如果是大奖,需要消费者联系他们来兑奖。 记者追问:“公司是采用何种盈利模式呢?是卖货还是收机器月租呢?”这位拓展人员回应称:“当然是卖货啦。”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算上人员等成本,再加上公司的纯利润,每个盒子的成本远远低于15元,这意味着消费者想买到价值30元以上的商品,基本上很难了。 在调查中,记者先后数次扫开幸运盒子,除项链外,还有纳米喷雾补水仪、男士洗面奶等。这些商品只能在其官网上找到,标价均在30元以上,在各大电商平台则均未见到相关商品售卖信息,故难以判断出产品的真实价格,可见对于“售价超30元”的承诺,商家难免有自说自话之嫌。 另外,记者注意到,这些商品标识中的品牌商均是纽约心愿先生品牌服务有限公司,代理商则是广州心愿先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并没有注明具体的生产厂家。 蹊跷的是,记者在对产品的品牌商纽约心愿先生品牌服务有限公司的地址(90 STATE STREET STE 700 OFFICE 40 ALBANY,NY 12207)进行检索,发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商标查询系统中,印诺威科技公司在申请“浩汗微”的商标名称时也用了这一地址,即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州立大街90号700套间40号办公室。 纽约心愿先生品牌服务有限公司与印诺威科技公司是一个公司吗?纽约心愿先生品牌服务有限公司是否真实存在,仍不得而知。 出现三无产品 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除涉嫌误导消费者、欺骗消费者外,“幸运盒子”市场上还存在三无产品等乱象。 3月1日中午12点20分,记者来到位于朝阳区望京的凯德茂商场,从商场南门进去,在一楼扶梯上楼处,一黄一蓝两台售卖机紧挨着。蓝色机器位于右侧,售卖各类瓶装水,而黄色这台位于左侧,名叫“幸运测试机”。 “幸运测试机”与“心愿先生”十分相似,普通消费者很难一眼作出分辨:机器左侧同样有20个货架,右侧的屏幕上同样有1-20个编号;不同的是,货架上的“幸运盒子”既有黄色的,也有粉红色的,甚至还有黑色的。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黄色盒子取名“幸运福袋”,每次扫码需要30元,而粉红色的盒子取名“幸运礼盒”,每次扫码需要60元,黑色的福袋则要支付100元。 记者随即扫了两个幸运福袋,其中一个福袋中装着“3D滚轮按摩仪”和一张心愿卡,记者随后用手机查询某电商平台,输入关键词“3D滚轮按摩仪”,该电商平台显示类似商品价格远远超过30元。 但当记者想仔细比对产品质量时,发现手中的商品既没有生产厂家,也没有产品合格证,更没有许可证号。 而就在记者拆开另一个福袋的一瞬间,钱包上的拉链就掉了下来,同样地,其包装上也未能找到任何产品信息。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包装必须有中文厂名、中文厂址、电话、许可证号、产品标志、生产日期、中文产品说明书等,凡是缺少的均视为不合格产品。上述要求缺少其中之一,均可视为三无产品。 60元的“幸运盒子”情况又如何呢?记者扫了两个这样的礼盒,发现一个里面装着韩国产品,商品上未有中文标识,另一个盒中是国外品牌洗发露,两个产品同样真假难辨。此外,福袋中的几张心愿卡均显示“未中奖”。 业内人士认为,以扫奖为名义,兜售低价值商品,甚至是三无产品,已涉嫌违法,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关部门应当对此尽快予以查处。...
随着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资产配置方式收益率的下滑,信托认购迎来小阳春。但与之相对的,由于资产荒愈发严重,信托产品创设不足问题凸显。长期来看,房地产和政信项目融资成本下滑趋势已经形成,但好项目被疯抢、差项目更无人问津的马太效应正在蔓延,有央企甚至不得不补上各种增信手段来获取信托公司“青睐”。信托产品“不愁卖”多位信托人士表示,自家产品不愁卖。“今年1月我们公司的产品认购量同比翻了一番。”3月14日,一位资本实力靠前的信托公司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开年以来信托产品颇受客户追捧,产品卖得很快。至于原因,上述信托人士表示,一方面是企业主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去年不靠谱的投资方式导致爆雷过多,因而信托这一相对稳妥的投资方式更受青睐。另一位资产规模较小的信托公司人士则表示,毕竟信托是固定收益产品,相对稳健,因此在整个市场收益率下行时,客户会转向信托。论及股指振荡上行对信托的影响,上述信托人士表示,股市的池子相对于资管行业来说还是太小,因而对信托认购影响有限。此前有多位信托人士表示,信托收益率下行的趋势有所放缓。根据用益信托不完全统计,2月新发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下降,从1月的8.23%下降至8.17%。为找钱企业加增信硬币另一面,是资产荒愈加严重。据用益信托不完全统计,2月份共有56家信托公司发行了843款集合信托产品,预计发行总规模1097.25亿元,发行产品数量和规模较上月大幅下降。这其中有一定季节性因素,但项目挖掘难已是业内共识。以房地产信托为例,一位华东房地产信托人士表示:“项目抢得很厉害,尤其是大型开发商的优质项目,最近房地产企业项目也出现了利率下行的趋势,虽然现在降得不明显,但后期如果仍僵持,融资成本下滑是必然。”从房地产企业海外发债利率来看,2月万科发行的20亿元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第一期),票面利率已低至3.65%。但房地产项目的情况也出现分化。上述房地产信托项目人士举例称,大开发商,尤其是一些央企国企的优质项目,融资成本约在8.5%,大型民企的优质项目约为10%,资质更差一些的在12%以上。分化情况在在海外发债上也类似,比如有房企2月海外发债票面利率高达15.5%。资产荒并不意味着需求趋弱,相反,很多企业依旧资金干涸。“很多优质企业,以前都不愿意加上房产抵押、股东担保、集团担保等增信措施,但现在信托也怕违约,要求他们多加增信措施,企业也都加上了。”3月14日,一位信托公司中台人士对记者表示,去年诸多国企违约率上涨,倒逼信托公司加强风控,对融资方的基础资产质量、主体资质、增信措施严加审查,国企央企“找钱”也难了。城投项目峰回路转近期政策对于城投项目也有所松绑。以镇江市为例,江苏省财政厅在2019年省两会上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末镇江政府债务限额732亿(一般债限额264亿,专项债限额468亿),余额702.17亿(一般债余额241.02亿,专项债余额461.15亿)。这只是纳入财政预算部分,国盛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2017年镇江的有息负债已高达3934.18亿元,经调整后债务率高达1383.62%。此前对于镇江的项目,资管界较为谨慎,但近期一位上海信托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镇江的政信项目可以“闭着眼睛干”。再看镇江城投债的票面利率,19镇江城建SCP003的票面利率为5.9%,低于上期80BP,19镇江城建SCP004直接下滑至4.8%,再创新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报道,江苏省在2018年11月召开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工作推进会上,会议材料中就有镇江作为地方隐性债务化解试点城市的请示汇报,得到了省政府层面的支持。“只有‘红头’的项目(政信)可以看看了。”上述上海信托人士表示。近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债有所松绑,一方面沪深交易所上周窗口指导,城投公司发行六个月内到期或含权到期的债务,借新还旧放开“单50%”上限限制;另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从银行借贷,平台贷款项目条件审核略有放松,对报表财务数据、交易背景等合规性的要求相对弱化。城投债务违约状况或迎来好转。但一位资管业内人士称,政信项目未来好的会更好,资金价格也会相应下降,差的却更无法融资。“我们公司的标准是,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收入低于50亿的政信项目就不做了。”3月14日,信托业资深人士武跃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地方债务不再由中央政府兜底的情况下,金融去杠杆期间,经济实力薄弱、财政收入较低的地方政府主导的政信项目风险高企,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5亿,但通过各种资管计划融资金额却高达10亿甚至20亿,这时候违约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3月8日,中国鼎益丰(0612.HK)发布公告称,应香港证监会指令,自周五起停止公司股份买卖。 3月11日,恒生指数公司网站公告称,将于15日收市后从恒生指数系列中剔除中国鼎益丰。13日,大成基金在深交所发布公告称,自2019年3月12日起,对大成基金旗下证券投资基金持有的停牌股票“中国鼎益丰”采用固定价格0.0001港元进行估值。 我查了下,香港最小的流通硬币是0.1港币。 中国鼎益丰是港股的一朵奇葩,它的股价在从2017年5月的0.53港元开始上涨,一路狂奔,最高曾涨至28.35港元,总市值从约7亿港元涨到最高350亿港元。 一年多时间50多倍,中国炒房团都自愧不如。 2018年是资本寒冬,投什么亏什么。但以投资为主业的鼎益丰却逆势飙涨,迎来最高光的时刻。 2018年8月,入选成为港股通标的之一; 2018年11月,鼎益丰被纳入MSCI全球标准指数成份股,同时被纳入的还有中国船舶重工、顺丰控股、中国宏桥、三六零等国内知名公司。 在11月,鼎益丰的股票也迎来了历史最高峰28.35元(港币)。同期,公司换了个马甲,由“中国投资基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鼎益丰控股有限公司”。 香港是一个讲风水的地方,明星星途黯淡就会请大师改名。世事多变,改名没多久,鼎益丰没有再创辉煌,反而画风急转直下。 3月8号,鼎益丰被停牌了。有心人发现,鼎益丰是由于香港证监会依据证券及期货(在证券市场上市)规则条例第8(1)条被勒令停牌,该条例是指证监会认为上市公司文件有虚假、不完整或具误导性的资料,继续交易不符合投资大众或公众利益,即可勒令公司停牌。 而过去由香港证监会主动发出指令要求公司停牌的情况并不鲜见,同样因上述条例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的公司有汉能薄膜发电(00566)、辉山乳业(06863)、华瀚健康(00587)、桑德国际(00967)等,到现在都没复牌。 于是有了开篇被踢出指数,基金按零市值计提的一幕。 在公告停牌的当天,鼎益丰的董事会主席隋广义开会打气:“这很正常,根深不怕树动摇。” 隋广义是中国鼎益丰的实际控制人(合计持有28.54%股权),字“万明子”。 上世纪60年代,隋广义出生于东北一个普通农村家庭。2000年世纪之交,没有九星连珠的某一天,隋广义从《易经》和梅花易术中寻找灵感,经过潜心研究与修习,独创出“禅易投资法”。 在官方介绍中,“禅易投资法”应用于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以其精准的预测性、行之有效的指导性,堪称为金融投资的“导航系统”,成为继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法、索罗斯的对冲投资法之后又一创新的现代投资法。 作为上市的投资公司高管的隋广义更像一个大师。隋大师凭借这套易经投资大法闻名江湖,平日里,鼎益丰的员工及投资者也喜欢叫他“师父”。 信道教的隋大师旗下鼎益丰的官网写到:“他坚信领导鼎益丰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鼎益丰思想的理念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也有该公司“弟子”透露,隋广义是一位以巴菲特为偶像,比较推崇价值投资法和长线持有的投资者。 我翻了下鼎益丰投资的公司。2018年鼎益丰在香港投资了四家港股公司,分别是中国鼎益丰(00612)、坛金矿业(00621)、志道国际(01220)、中国智能集团(00395),都是细价股。其中,志道国际在去年10月26日曾被港交所除牌。中国鼎益丰停牌当天,中国智能集团出现了43.75%的暴跌,坛金矿业(00621.HK)和志道国际(01220.HK)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下跌。 再翻一下报表,鼎益丰过去亏多赚少,收入最高也只是市值的一个零头。 再次证实了现在是价值投资的大时代,“禅易投资法”的大师都要来凑价值投资的光了。 不知道隋大师有没有用“禅易投资法”算到3月8号鼎益丰会被勒令停牌。 但据说,借壳鼎益丰确实是隋大师掐指算出来的。隋大师的一位“弟子”回忆:“2015年他在梦中梦见了‘爷一力’三个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然后就数这三个笔画,分别是6、1、2,然后通过各种术去组合,即是中国投资基金控股有限公司的股票代码,因此收购了中国投资基金公司。” 2015年,隋广义入主以来,鼎益丰的实际运营情况开始渐渐发生变化,后面才有了“仙股”股价升天的剧情。 鼎益丰企业文化中历时最悠久、特色最鲜明的一项内容就是晨会。每天早晨九点半,鼎益丰集团集团董事局主席隋广义和总裁马小秋就会身着正装,穿过座无虚席的会场,站到主讲台上,然后庄严地一起合诵《道德经》。紧接着是鼎益丰党支部书记的每天一读,解读中国现状和党的治国理念,接着是鼎益丰的“国政实事”。 有一次,隋大师向众人布道:“在未来100年,鼎益丰有可能创造一个时代。因为它的使命,是为地球人创造一个地球的文明。同时把它升级到宇宙的文明。” 隋大师说完,礼堂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夹杂着叫好声。 地球已经盛放不下隋大师的梦想,他的梦想是创造一个宇宙文明。马云创办阿里巴巴想让世界没有难做的生意,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想让世界连接更紧密……在隋大师的大格局大梦想面前,马云和扎克伯格的公司使命和格局渺若尘埃。 在鼎益丰集团官网上写着:在主席隋广义和总裁马小秋的带领下,以禅易投资法为核心技术,采用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大手笔布局,通过精心培育,旗下产业几经升级,目前发展成“高科技、黄金、文旅及生态农业、投行、大健康”这五大领域,实现全球化发展,成为最具成长速度、最具竞争力、最具创新智慧的大型跨国企业之一。 隋大师在一次次布道中,向听众贩卖他星辰大海的梦想的同时,也向听众贩卖他旗下的五花八门的公司的原始股权。 绕了一圈,还是一盘生意。 鼎益丰是港股上市的21章公司,21章公司有别于普通的实业经营的上市公司,是指根据上市条例第21章上市的公司。根据上市条例21.02:“本章所考虑的上市申请包括现有投资公司及新成立的投资公司投资的证券(不论已上市或未上市),此包括认股权证、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银行存款、货币投资、商品、期权、期货合约及贵重金属,以及投资在其它集体投资计划的投资公司。投资亦可能以合伙经营、参股、合营公司及其它非法人公司投资的方式进行。” 翻译一下就是上市的基金公司,这些公司的主业就是买卖上市或非上市证券。 21章公司的上市要求及协议与一般公司不一样,没有市值要求,披露监管宽松。年报只需应列出所有价值超过公司资产5%的投资,以及至少10项最大投资,另不可以拥有任何公司超30%投票权。 下列为2月20日外媒整理的21章上市公司,共24个,最后一家21章上市公司为2011年1月挂牌的中国新经济(80.HK)。如我们所见,这些21章公司几乎市值都在1-2亿港币区间,多数每股资产净值也低于1。 就像那些僵尸股,过去香港市场在爆发买壳潮时才会炒作21章公司。 这几年,妖风本已逐渐散去。 而鼎益丰异军突起,更是杀入港股通和MSCI全球标准指数。2018年11月21日鼎益丰发布公告称,公司获纳入MSCI全球标准指数成份股之一,于2018年11月30日收市后生效。 鼎益丰一手8000股,随着股价走高,也抬高了普通散户门槛,而在10月后公司成交金额逐渐增加,到去年11月30日成交量创历史新高,成交额为15.23亿港元。指数基金只能含泪被动配置,有数据显示,两大ETF发行商贝莱德及领航最新分别持股2.19%及0.14%。 隋大师在2018年11月16日的晨会中说:“大家观察一下,每天是谁在买入鼎益丰,全是国际顶级大投行,他们持续买入,太给力了。无名的小企业鼎益丰,到了今天,已经进入了大中型指数,还将被纳入了MSCI大中型指数。” 中国鼎益丰在2017年6月和2018年9月分别配售过两次,两次配售后股价都大幅的拉升。通过两次配售,参与者账面盈利少则1.5倍,多则40多倍。 这一次,还割起了洋大人的韭菜。 据证券时报消息,停牌后,隋大师召开紧急会议称,他们在中国鼎益丰的成本只有几个亿,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也没有什么问题,即使财报出现问题也伤及不到鼎益丰集团的核心利益。 资本主义的镰刀也这么狠。 香港是崇尚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有透明完善的法制,也有长袖善舞的资本玩家,也就有了港股土特产老千股。有些人天生就是老千,有些人本不是老千,资金紧张后玩弄财技,却打开新世界大门,发现了捞偏门来钱快,逐渐沦为失足管理层。 以前老千有一个固定的模板,公司名字戴着“中国”“国际”“环球”的字样的高帽,却市值低,股价细。而洗劫投资者账户操作也已经如工业化流水线一般成熟了:拉升出货→配股/供股→合股,或者高级点再在这个基础上变点花招。这种套路可以不断再循环,几个回合下来,账户的钱几乎所剩无几。 去年港交所新修订了《上市规则》,并于8月1日生效,打上了长期停牌问题的补丁,也加强了老千股的监管。2018年11月,香港证监会企业融资部执行董事何贤通表示,主板及GEM上市公司年收入分别少于5000万港元及2000万港元之公司,将被定义为:业务极少之公司。此类“业务极少”的公司因业务水平不足以维持上市地位的公司,有机会被停牌或除牌,目前港交所已向多家业务不足的公司发出“警告信”。 常在江湖走,哪能不湿鞋。制度漏洞的空间在缩小,收割者,人亦收割之... 听说,在鼎益丰的人张口闭口就是“道德”,隋大师也常常对“弟子”耳提面命:不亏投资人一分钱,不钻法律空子,用“道德”高标准约束自己。 但是,邓公说过: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
根据预约,ST长油将在3月20日发布年报。不出意外,ST长油将是首个重新上市后摘帽的案例。当然,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又到了年报发布后摘帽预期热火朝天的时候。抛开长油这个摘帽特例,这个板块玩的还是那些套路。沪深两市目前有近60家*ST公司,以财务指标看,前两年连续亏损的公司(不含已暂停上市)中,预告扭亏或者已经扭亏的约27家,成为摘帽的“种子选手”。不过,有些公司还同时存在其他指标触发退市风险警示的情况,需要再参考其净资产、审计意见类型等情况综合判断。多数*ST实现扭亏少数实现净资产转正已发布年报或业绩快报的*ST公司(净利润单位为万元)*ST凡谷、*ST因美、*ST哈空、*ST东南虽未发布年报,但其业绩快报显示的数据均为扭亏。还有一种是少数,即净资产“转正”的案例,如*ST南风、 *ST云网、*ST圣莱,都提交了摘帽申请。有什么秘诀?还是靠非经常性损益!以*ST云网为例,公司3月1日发布年报。公司主要依靠处置债权资产、核销预收账款等事项,形成非经营性收益。又如*ST圣莱,该公司同样于3月1日发布年报。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以及营业利润的扭亏为盈主要系公司出售了两宗资产所致。扣非后依然为负。这也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在3月6日的年报问询中,深交所指出了公司已经连续5年扣非后净利润为负的事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ST凡谷业绩快报显示,由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以补偿方式收回了公司持有的2 宗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面上的建筑物、附着物等资产,将增加公司净收益约2.43 亿元。*ST慧业:土地回收事项形成非经常性损益约3 亿元。*ST船舶:控股子公司外高桥造船转让了上海江南长兴重工等相关公司股权增加报告期投资收益、全资子公司沪东重机收到土地收储补偿款增加资产处置收益及公司结转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事项所致,影响金额约 8.36 亿元。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后的净利润-4.01 亿元到-3.11 亿元。敲黑板!有可能只能摘星!有一点需格外注意,有些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依然难看,可能一时半会还摘不了帽。例如,*ST沪科去年3月28日发布年报,实现报告期净资产转正,但是扣非后净利润为负。公司只申请了摘星,没有申请摘帽。公司表示,虽然于 2017 年通过股权转让完成了持续亏损的钢材制品加工制造业务资产的整体剥离,但公司经审计的 2017 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依然为负。鉴于上述原因,根据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第 13.1.1 和第 13.3.1 条,公司申请撤销股票退市风险警示同时实施其他风险警示。13.3.1讲的是撤销*ST的情况,而13.1.1条款其实大有深意。这就是公司摘星不摘帽的依据。而且,去年只摘星未摘帽的公司不只是沪科一家。ST这套还能玩多久?现在来说一个更大的背景,这套ST股炒作的套路“寿命”还有多少?大批ST股摘帽脱帽,扣非后连续亏损,在资本市场依然活得有声有色,已然成为市场一大怪象。上周,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证监会将继续完善退市制度。上述现象肯定是未来退市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而且,最近迅速推进的科创板对待绩差公司的态度明显更严格,一些指标和表述体现了监管的导向。比如,主业“空心化”公司的退市严格化,标准明确化。又如,财务类退市的指标设置时,引入了扣非后净利润的概念。而纵观目前的ST公司,戴帽、摘帽、再戴帽,几乎都是主业空心化、仅仅依靠非经常性损益规避退市的典型。说得更远点,客观上,本身出于善意提示风险目的的ST制度反而给市场提供了一大题材炒作的套路,不烂不买、越烂越涨,几乎自成一派。这个套路“养活”了一大批“食腐者”,形成了一套博咸鱼翻身的盈利模式,“风险期”反而成为了“炒作期”,成为操纵股价、内幕交易、资金炒作的“多发地带”,壳公司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市场生态。这个问题该怎么解?这一套还能玩多久?揭晓答案的时候或许为时不远了。...
“总算打了一回业绩翻身仗,可以在一段时间睡好觉了。”3月14日,上海地区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赵诚(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道。在经历去年投资回报-35%的惨淡业绩后,凭借今年前两个月A股快速反弹与精准择股投资,赵诚管理的私募基金产品净值今年以来的投资回报率超过28%。但这份成绩在股票型私募基金领域并不算突出。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12481只存续期满2个月的私募基金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达到6.68%。其中,股票型投资策略产品的回报率达12.84%,位列私募基金八大投资策略业绩排行榜首位,不但较固定收益(1.5%)、管理期货(3.31%)、宏观策略(7.8%)、相对价值(2.9%)、事件驱动(11.44%)、复合策略(7.43%)、组合基金(6.1%)高出不少,还出现了单只基金前2个月投资回报398.31%的最佳业绩。“能扬眉吐气固然好,但现在我们必须考虑见好就收了。”赵诚透露,随着本周A股高位震荡,他所在团队正将股票仓位从9成降至3成左右。他表示,前两个月创造28%的投资回报,足以让多数出资人(LP)感到满足。与其继续在动荡股市里博取超额收益,同时承受更高的投资风险,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将所有浮盈“落袋为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存在类似观点的私募基金为数不少,私募基金担心近期股价大幅上涨,已经透支了未来升值空间。股票型私募“扬眉吐气”赵诚表示,今年前两个月是他过去3年以来最兴奋的交易时光。“感觉牛市又回来了。”他向记者坦言,从1月中旬起,他迅速将持股仓位从去年底的30%增加至90%以上,加仓的股票主要集中在5G概念、消费升级、人工智能、金融证券领域的行业龙头股。“甚至有LP打电话对我表示感谢,这是过去3年以来几乎不曾出现的状况。”赵诚直言,过去3年由于投资连年亏损,他多次遭遇LP问责,如今LP的态度有了180度大转变。趁着今年前两个月股市大幅反弹而加仓迅速获利,是股票型私募基金的“常规操作”。“有的私募基金在1月上旬的持股仓位不到50%,但到了2月底,他们的平均仓位都超过了80%,而且呈现仓位越重,收益越高的景象。”3月14日,一家私募基金研究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日华润信托发布最新报告指出,截至2月末,股票仓位在80%-100%的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占比为48.54%;在一个月前,这个数值仅有31.37%。在上述研究机构负责人看来,私募基金仓位的骤变,主要得益于A股上涨带来的赚钱效应迅速发酵,原先不少私募基金即便意识到A股估值低估也不敢贸然加仓,但随着2月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缓和与海外资金大举入场,这些私募基金也顾不上这些担忧,赶紧加仓力争赶上股市反弹浪潮。“其间很多优质上市公司股票还出现轮番抢筹的状况。”3月14日,一位私募基金股票交易员向记者透露,他们青睐的一家上市公司股价在去年底不到10元,但到了1月下旬涨至18元,因此他们决定追涨加仓,这家公司股价在2月底一度触及35元。仅此一项投资,就让其所在私募基金今年以来投资回报率增加逾5个百分点。“现在我们正考虑获利退出,因为这家上市公司股价已经超过我们调研时给予的合理估值,继续持仓可能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上述交易员透露。相比之下,一些严格遵循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并未趁着股市反弹加仓追涨的私募基金日子不太好过,比如一家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今年以来回报率仅有5%。“其实,短期业绩不佳并不等于投资能力不行。这家私募基金的策略可能是想等待中国经济出现明显反弹,上市公司财报业绩明显回升等迹象明朗时,再入场投资获取相对稳健收益。”上述交易员认为。有人离场有人追高随着本周以来A股出现高位震荡,越来越多的股票型私募基金开始动起落袋为安的念头。“由于我们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价超过基金内部给予的合理估值,这两天风控部门天天都发来预警信号,要求我们迅速结清头寸获利退出。”上述私募基金股票交易员表示。其实整个交易团队也意识到股价大幅上涨背后的投资风险,此前MSCI全球股票基准指数即将抬高A股权重吸引大量海外资金入场投资,如今海外资金的流入额已低于他们的预期值,且股价大幅上涨后不再便宜。不过,采取获利离场的私募基金并不占多数。一家国内管理数十亿元规模的股票型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直言,LP将资金交给他们管理投资,就是希望能得到持续的投资回报,若基金管理团队赚到一点钱就“收工”,LP还不如赶紧赎回份额取回资金另作他用。为了降低持股投资风险,上述私募基金经理决定转变投资策略,在保持仓位基本不变的同时,将股票多头策略转向指数增强型,用大部分资金投向挂钩沪深300指数的一篮子权重股,并通过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小部分资金则继续加仓有上涨潜力的个股。“我们内部也认为,随着A股趋于震荡盘整,接下来是量化投资部门大显身手的时刻,他们不需要创造两个月20%的投资回报,只需要通过低风险的一篮子股票配置,获取年化6%-7%的稳健回报即可。”该私募基金经理说。但并不是所有的股票型私募基金都选择“见好就收”,近期不少私募基金正在积极研究科创板的投资规则与机会,希望借此博取新一轮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红利。“比如有的私募基金打算在下半年发行新产品,因此现在需要尽可能推高投资回报率,争取更多LP的资金。”上述股票型私募基金经理认为。...
摘要:5G绝不仅仅是“网速更快了”而已。而一般意义上不为大众所知的5G故事背面,其实蕴藏了更多的产业可能性。直到此时此刻,还是有大量声音在媒体和社交网络上讨论着这样一个问题:5G到底有没有用?毫无疑问,今天在任何信息平台上,都可以很容易找到对5G的“极限吹捧”。豪言5G之快,描绘5G将改变社会,种种说辞不一而足。同时也很容易看到另一种声音。很多人会反问,5G再快还能快过光纤吗?4G网络对于我们已经足够用了,那么急着要5G干嘛?在评论区,这种讨论往往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演化成哲学思辨或者亲族问候。但这里其实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今天无论是给5G一个diss,还是甘当5G添狗,大众层面争论的焦点,还是在将5G单纯视作是对4G网络带宽的增强——换句话说,大家好像只是将5G和网速快画上了等号。当然了,大带宽肯定是5G最基础的改变。然而事实上,5G是整个无线通信协议的迭代升级。其中大量的通信能力都被重新定义。如果我们回到具体而微的技术世界,就会发现,5G绝不仅仅是“网速更快了”而已。而一般意义上不为大众所知的5G故事背面,其实蕴藏了更多的产业可能性——比如说,我们一直都在畅想5G与物联网的结合,那么如果我们在头脑中画一段5G频谱,然后把它带到今天的IoT场景里,二者到底会以怎样的关系结合呢?仅仅是让各种IoT设备都“网速更快”了吗?这个变局的真相,蕴藏在5G究竟给IoT带来了哪些改变之中。万物皆可盘:5G带给物联网的礼物5G时代万物互联,这句话估计大家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但是值得深入思考一下的问题在于,万物到底为什么因为5G互联?仅仅是因为5G带来了速度更快的传输效率吗?工厂里的生产设备,路上的公交指示牌,绑在野生动物身上的脚环,这些东西又不打算下载个电影,开两局农药,要那么快的网速是图什么呢?这里就涉及对于5G概念的整体理解。所谓5G,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而在通信协议的代次更迭里,传输速度虽然是首当其冲要升级的能力,但同时也必须解决众多前代通信网络遗留的问题。比如说,相比较4G而言,5G网络协议还在低时延、超低功耗、多终端兼容性等层面上进行了跨越级提升。而这些功能,可能恰好解决的是物联网对“快”以外的升级要求。比如在工业IoT领域,低时延就是最重要的网络命脉。试想一下,如果智能流水线之间因为网络延迟造成混乱,那画面多么可笑。而就某些IoT设备而言,低功耗才是真正的及时雨。比如野生动物佩戴的监控设备,如何能让其在特定时间完成数据上传,而其他时间完全不耗电,这才是最大的需求。而这也是5G带来红利的一部分。因此上,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放在“5G有多快”上,很可能让自己陷入了对5G的一种狭隘理解。就IoT领域而言,5G带来的价值是多元而综合的。众多能力的升级,让很多toB业务由4G时代根本不具备触发条件,变成了5G时代的可以触达。毫无疑问,5G升级的浪潮中,手机是具有优先权的。然而站稳脚跟徐徐图之,或许我们能看到IoT领域蕴藏的海量脑洞。而这里需要注意的,其实是市场主体的问题。IoT需要的不是更快的网,而是更高的价值。5G提供的价值,必须符合垂直行业、用户自身的需要。通过更好的通信解决能力,带给IoT包括但不限于额外体验、连接稳定性、控制效率的新价值,进而帮助IoT催生新的商业空间。前段日子,大家都是动不动就“盘他”。其实这个说法用在5G与IoT的结合处挺合适的:5G不是要让IoT更快,而是要让它们更“好盘“。盘好了,价就上去了。5G+IoT,将催生复杂的碎片化市场让我们再走近一点IoT产业真实现状。既然5G带给IoT的是多元通信价值,那么在接下来实际的5G网络与IoT产品结合时,最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来看真实的IoT市场,或许会发现,最可能出现在“5G+“视野中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碎片化市场。举几个例子。在南美洲一些国家,迫切地希望用IoT技术给草原上的牛建立牛联网。这样如果牛丢了会很容易定位,并且可以监控草场、天候,以及牛的成长曲线等待。这事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却很不容易。牛哥身上的穿戴设备,牧牛人的监控设备,操场的监控设备构成了一场有多种传输需求的独立物联网。其中一些网络要求连续传输,另一些要求极低功耗的工作模式。而这可能要求建立NB-IoT、2g、LTEeMTC.等多种网络达成组合,才最终能变成一张给牛用的物联网。更复杂的可能是车联网。在V2X的车路协同体系中,涉及车车交互、车路交互、人车交互、车云协同、车辆与移动监控设备的信号协同等多种方案。仅在一辆车中就需要多种网络模式的对外输出路径,既要求高带宽、低时延,又对多种网络的兼容性提出考验。而这就可能需要各式各样的网络解决方案,来解决车、车载设备、路上设备、基站设备等多种需求。不仅IoT需求在5G通信时代本身即非常复杂,AI的干预还会加剧这种变迁。智能化的需求,会让向IoT施加更大的数据传输任务,接入更多的传感端口,还可能在体系层面改变IoT的系统的建构方式。随着智能化成为底层需求,IoT的通信网络也将进一步升级。总而言之,IoT在5G时代,呈现的是既断裂(多种网络、多种通信目标的混杂),又统一(必须保证网络完整性和通信连续性)的市场需求。IoT行业在5G笼罩下,将很难产生包治百病的顶端通信产品,但同时也对5G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考验。由于每个行业的IoT需求也不尽相同,最终勾勒出了一个碎片化的新市场。定制网络和专用网络很可能成为5G+IoT需求的主要形态。这个市场很大意义上在4G时代是未曾被触发的,处在一个全新的待开垦阶段。总结一下,5G+IoT确实在给网络服务、智能服务等toB业务打开新的市场机遇。但这个市场不是大众想象中的“5G一来天翻地覆“,而是更倾向于用众多小市场,逐渐描画新的解决方案供应体系。哪些企业会在这场变局中寻觅机会?5G+IoT之风吹来的有点复杂。缺失了移动互联网方兴之时的简单粗暴,那么哪些企业相对处在今天这局棋的优势地位呢?顺着IoT市场的碎片化逻辑,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种企业值得关注。首先是定制化与多元解决方案能力更强的芯片厂商。IoT网络需求的复杂化,意味着对各种规格制式芯片的排列组合应用,以及对多种网络芯片的集合。而我们知道,今天5G芯片还处在相对初级的位置。各家芯片厂商或有快慢,但整体都在起跑线附近徘徊。而对于5G+IoT这个长期目标来看,芯片厂商的起点更加一致。今天的战略投入,或许标志着未来某天的产业格局将被重新划分。通过对这一市场逻辑的理解,不难发现在IoT市场的5G时代,广泛垂直化的芯片解决方案,以及5G关键技术的纳入,是迎接新市场不可或缺的两大条件。其次,可以看到垂直行业的IoT设备制造需求正在打开。5G+IoT的toB能力升级,意味着大量垂直产业的已有IoT体系需要更新换代。这也意味着垂直产业的设备制造、数据沉淀、解决方案整合类市场需求将打开。而这也很多公司在5G时代的新机遇。一个我们采访过的案例,是智能灯杆的通信标准与IoT能力升级。一根不同的灯杆,今天正在开始纳入车路协同、路上基站、智慧城市数据终端,甚至智能广告等等业务。那么其中的供电系统、网络系统等大量设备,都将面临普遍的升级需求。这些需求面前,垂直产业的IoT制造厂商和数据厂商将获得新的机会。再者,可以看到5G+IoT,正在催生新的产业关系链和方案整合需求。以车路协同为例,这个5G时代巨大的IoT风口,要求车厂、通信企业、交通基础设施、新的设备与解决方案提供厂商、算法供应商,等等,原先互无相关的企业坐到一起,为一件事而努力。这在产业链的实际搭建中,是一件相当富有挑战意味的事。据了解,在车路协同的IoT体系中,仅仅是智能信号灯一个环节,就将面临数十种供应商的协同。这给各种底层技术与制造企业参到新的IoT垂直市场,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而这些困难,或许将新生出基于数据整合、方案整合、供应链整合的新型IoT产业机遇。一手新技术、新硬件,一手具体IoT产业的实际需求,这样的中间件企业,在5G+IoT+AI的产业链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梳理一下整条逻辑,与大众认知不同的是,5G+IoT很难迎来一场快速可复制的产业升级,而是更有可能打开一个个相对独立市场构成的碎片化产业机遇。5G不是魔药,也不是噱头,而是一种已经真实出现,有自身技术局限、产业优势和产业逻辑的新技术体系。在其面前,更好的迎接方式是踏实投入技术研发,以能力优势构建toB产业升级中的过桥票和护城河。从来没有新技术能带来点石成金的美好,更多时候新技术只能带来不少“麻烦”,以及“麻烦”之后的灯火阑珊。...
摘要:激进的广告营销让槟榔品牌走出湖南,市场规模激增,如今却让它们面临广告全面下架的境遇近日,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下发《关于停止广告宣传的通知》,其中提到所有企业即日起停止国内全部槟榔广告宣传,且必须在315前完成。在湖南省,除了大街小巷的广告牌,槟榔广告也频繁出现在卫视春晚和影视综作品中,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明星和主持人,也起到宣传助推作用。《通知》下发后,娱乐资本论的矩阵号营销娱子酱咨询芒果TV营销中心负责人时得到答复,“已按照指示在全面清理”。为什么一颗小小的槟榔果会被“封杀”?在民间有一句流传已久的广告文案,“槟榔加烟,法力无边;槟榔泡酒,永垂不朽”,其赋予了槟榔“神奇果实”的美称,许多人信以为真将槟榔当作“天然口香糖”来“提神醒脑”。相对应的,“十个口腔癌,九个嚼槟榔”这一俗语在民间也流传甚广,许多对槟榔颇为忌惮的人甚至称其为“软性毒品”。在这种“致癌”争议的博弈之下,槟榔品牌在支持和反对的舆论旋涡中沉浮与挣扎。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槟榔果认定为一级致癌物,然而在2018年的湖南卫视元宵喜乐会中,人们还能听到主持人沈梦辰口播口味王槟榔的广告语“一下让你精神抖擞、返老还童,找回年轻状态”,明显涉嫌虚假广告宣传。2月份,一篇《千亿“软性毒品”槟榔,和正在上瘾的6000万中国人》的文章再次引发槟榔危害健康热议,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对其还能大肆进行广告宣传的疑惑,不久,关于禁令的通知就悄然而至。正所谓成也营销,败也营销。激进的广告营销让槟榔品牌走出湖南,市场规模激增,如今却让它们面临广告全面下架的境遇,这对槟榔品牌本身以及对内容平台的招商,影响究竟几何?内蒙古的鸿茅药酒=湖南的槟榔?在娱乐行业,槟榔品牌的传播离不开湖南卫视的当家主持人汪涵。身为湘潭人的汪涵,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湖南本土品牌。早在2003年,汪涵在担任《超级女声》主持人时,口播了一句友文槟榔的广告语“你的味道,我知道”,带动了这个品牌的销售井喷,助其成为湖南最大的青果槟榔品牌,连选用汪涵作为代言人的老板张志文都笑说“当年的广告费花得值”。而后,在爱奇艺2016年的自制综艺《13亿分贝》中,汪涵更是“怂恿”撒贝宁“搞一个”槟榔,第一次尝试槟榔的撒贝宁表情逗趣,之后两人边嚼槟榔边做了半期节目直播。没想到的是,网友们对“撒贝宁同款槟榔”颇感兴趣,湖南槟榔百年老字号张新发一不小心就成为了新网红,这个湖南本土槟榔品牌因一档节目推广到了全国人民面前。2017年的湖南卫视春晚,汪涵喊出了“口味王,槟榔王”的口号,后在贾玲和大碗团队的小品《贾玲“年”三十》中,“相亲就好比嚼槟榔,你得一颗一颗地咀嚼,才知道哪种是最符合你的口味王”成为了刷爆网络的金句。2018年,汪涵还继续为口味王打call:“湖南人过年就吃口味王”,这个成立四年之久的槟榔品牌,就这样一次次依靠汪涵的口碑推荐在全国打响了名气。2017年至2019年,口味王连续三年赞助了湖南卫视春节晚会。据口味王的官方数据,其2017年整体销售额同比上涨78%;2018年市场占有率超过50%,高端市场占比达71%,淡季逆势增长达84%。不仅汪涵,何炅、沈梦辰等主持人,都在湖南卫视春晚、元宵喜乐会等大型文娱晚会中为槟榔品牌进行过口播广告推广,长沙市委党校教授还写了一篇题为《2018 湖南卫视元宵喜乐会继续助力槟榔产业,各地感谢信雪片般飞来》的文章,可见槟榔广告的大力推广程度,明星效应的口碑营销效果也非同一般。槟榔品牌还大举进军剧综市场,与其他品牌相互比拼着千万级别的赞助,其中以口味王为佼佼者。去年口味王和成天下槟榔冠名了芒果TV的自制综艺《野生厨房》,这档节目由汪涵主持,聊天过程中李诞提起“吃完了还得吃点和成天下(槟榔)消消食”,还主动提及“吃槟榔就是涵哥教会我的”,为和成天下做足了推广。不过此节目引起了部分网友的反对,一位匿名知乎网友说“这个节目最大的败笔是槟榔赞助商,一个美食慢综艺节目推荐槟榔,不就是让儿童节目找烟草商赞助?”可见有关槟榔引发的健康争议已经让部分网友开始自发抵制槟榔广告营销。今年初,优酷拿下《欢乐喜剧人5》的网络播放权,而口味王也赢得了网络独家冠名权,如今槟榔广告禁令一下,这个新冠名可能就要被撤下,而原定于今年上线的《野生厨房2》也要着手重新招商了。口味王还曾经以独家植入、特约支持的方式出现在《怒晴湘西》剧集中,但堂堂御岭军师居然当起了槟榔推销员,这样生硬的植入方式让网友大呼“受不了”,“把观影群众的智商放在脚下摩擦”,不过口味王才刚开始的网剧植入之路也只能止步于《鬼吹灯》系列了。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明星大侦探4》,叼嘴巴旗下的松子槟榔作为节目的赞助品牌,今年初还在长沙地铁举办了一场线下互动“探案游戏”,如今节目要想再通过线下互动营销造势,恐怕要再另找新品牌进行合作了。类似于口味王、叼嘴巴这样的新兴槟榔品牌,比传统的槟榔品牌更善于借势热播剧综,也更擅长进行年轻化的娱乐营销,并且它们与湖南卫视、芒果TV等平台的内容产品进行了相对深度的商业绑定,这恰恰使槟榔品牌走出了本土的市场限制。这样的深度绑定不由让人想起了内蒙古卫视和鸿茅药酒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失去了槟榔这样的强势本土品牌,湖南卫视却并未像内蒙古卫视一般“损失惨重”。不像内蒙古卫视依靠其省内代表性支柱企业鸿茅药酒的广告投放,湖南卫视的广告资源要相对多样化。由于一直稳坐国内一线卫视阵营,近年来不断有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品牌及新兴APP抢占湖南影视综市场的赞助和植入,根据CTR数据对比,湖南卫视品牌广告投放top10中,快消品、美妆行业和保健品等品牌占据主导位置,这也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槟榔品牌退出对湖南卫视的影响。而芒果TV营销中心也向娱乐资本论的矩阵号营销娱子酱表示,他们的槟榔客户不多,整体影响不大。因此对于影视综市场来说,特别是一些头部的项目,少了槟榔品牌的赞助也还不足以构成威胁。槟榔发家史中的张扬广告策略,成也营销败也营销但对于湖南的一众槟榔品牌来说,这样的打击无疑是灾难性的。伴随着一纸广告禁令传开的绝不只是“虚假宣传”指控,还有“软性毒品”的恶名。而追溯槟榔发家史,立下赫赫功勋的“张扬广告”战略也许一早便指向了这个结局。湖南槟榔大王郭志光,靠25元起家,在老家开了第一家槟榔店,如今这种小槟榔店在湖南到处都是,湘潭和长沙等城市甚至还有槟榔一条街,''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园台,避瘟开胃解油性”的民谣流传在街头巷尾。广告营销伴随着槟榔品牌而起,其早早就凭借电视广告在娱乐市场攻城略地。1997年,湖南经视幸运系节目开创电视娱乐纪元,伴随着“嚼皇爷槟榔,登大雅之堂”的广告语,皇爷槟榔走进了湖南省的千家万户。2003年皇爷邀请唐国强做品牌代言,“除朕之外,谁敢称皇”的霸气广告语让人过目不忘;2010年皇爷又邀请王宝强担任企业形象代言人,逐步开始打造企业品牌形象。不过当槟榔品牌逐渐以大型企业运作模式在市场一展宏图之时,一篇名为《槟榔王国中的割脸人》的文章热传,将槟榔的危害描绘得触目惊心。2013年《新闻30分》对槟榔致癌的报道引爆网络,槟榔品牌遭遇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体抵制,但经历此“寒冬”的槟榔市场此后又神奇地借助高调营销再次回暖。2015年,新兴槟榔品牌口味王在全国6个城市12个频道投放广告,广告费用估计达到143万元。2016年口味王槟榔就在湖南省食品行业取得销量第一,到2018年口味王在全国销售网点已达上百万个,累计销量超4亿包,公司年度纳税过亿元。去年,《人民日报》报道称,湖南省槟榔加工产业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有30多万人以槟榔生产加工为业,湘潭政府更是出台产业扶持《意见》,要确保槟榔产业销售收入三年实现300亿元的目标。激增的市场规模让槟榔品牌愈加猛进地铺设广告,相对于传统电视广告,许多槟榔品牌进行了更多新的营销尝试。2016年,皇爷旗下槟榔品牌“香一口”广告出现在NBA赛季金州勇士队VS孟菲斯灰熊比赛现场,成为首个现身NBA球场的槟榔品牌。球场边出现香一口槟榔广告皇爷还结合篮球巨星科比退役赛,策划了长沙6块LED户外大屏致敬球星的活动。在承担赛事直播的腾讯视频上,含有香一口槟榔画面的精彩进球片段的播放量近20万,据香一口槟榔代理商表示,此事件营销的费用远低于以往传统方式的费用投入。当时时值国内品牌纷纷抢滩体育营销之际,电竞也成为槟榔品牌瞄准的一个风口。口味王旗下的和成天下槟榔在2017年赞助了湖北省举办的ECGC电竞比赛,不仅在总决赛现场搭建售卖台,播放广告片,还在每位参赛选手电脑旁都摆放着槟榔产品。叼嘴巴槟榔还发起过一个线上线下整合营销,其在全球招募千名叼嘴巴“代颜人”,进行才艺表演比赛,为她们拍摄主题写真和MV。2017年,李意潇以一段“十四年琵琶学习之路”的故事分享与才艺展示获得第二名,还被央视《黄金100秒》节目发掘受邀参加节目,看来槟榔品牌在“造星”方面也“无意插柳柳成荫”了。不过槟榔的大规模广告营销引起过不少风波。2015年江西《经济晚报》报道,有消费者购买湖南口味王中奖,但奖品是国家明文规定不能做广告的香烟,用烟草促销槟榔的手段引发了有关部门对槟榔品牌的质疑。2017年,有网友在百度“315”贴吧里举报口味王做虚假促销广告,原本承诺送20元价格的槟榔品牌,却换成15元价格的品牌,口味王因而受到欺诈消费者的投诉。其实,很多槟榔品牌以“中奖”来吸引消费者、抢夺市场,“全面中奖”的市场竞争行为持续至今,有些品牌尝到甜头乐此不疲,也有部分企业入不敷出,而消费者也将槟榔消费从一开始的娱乐活动,演变成为博彩事业来经营,按照皇爷食品副总经理黄强曾在采访中的说法“仅仅中间环节,偷掉的奖票每年都有数亿元”。湖南经视做的调查报道而行业内对槟榔广告的宣传效应开始警惕。去年,在《槟榔广告何时休》一文中,湖南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马贤兴认为:“广播电视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长期为槟榔做广告,一些主持人和明星为槟榔代言,显然极为不当。”槟榔广告今时休,槟榔品牌何去何从?可想而知,如果槟榔品牌的广告全面停止,上述所说的营销举措将不复存在,而这些槟榔企业对地方卫视节目、体育赛事等的资金投入也将取缔,或多或少对湖南省市级的文娱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对于所有槟榔品牌而言,损伤当然是极大的。据悉此次广告整改涉及到了4千多家槟榔企业。虽然说过度的广告内容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疑惑,但如今任何产品都少不了广告营销的宣传,这场禁令对于湖南的槟榔产业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市场份额极有可能会遭遇下滑。禁令颁布后,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就此事表态,广告主只要不违反《广告法》,不干涉其正常经营行为。可见行业协会下发的文件,对槟榔企业有多大约束力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禁令之后,关于槟榔的广告将会急剧减少,但由于槟榔的消费人群,特别是以湖南为代表的消费大省,将槟榔作为日常零食需求,因此维持一定的销售水平还是可以做到的。娱乐资本论的矩阵号营销娱子酱认为,规范槟榔广告宣传的做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食品行业是一个尤其敏感的行业,误导消费者必然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对槟榔市场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曾经在广告营销中粉墨登场,想必也能学会在落幕时进入冷静思考期。近期的这则广告禁令正是一记“刹车”警告:如果再不收缩,品牌的未来似乎可以想象。曾经如日中天的巨人脑黄金已经给出了示范:品牌铺天盖地的宣传再不严控,监管的视线便会随之到来。届时为地方产业带来的巨大税额也无法掩盖悠悠之口,横扫一片的娱乐营销利刃终将反噬,剑指槟榔自身。...
2018年12月12日,陈飞(化名)收到了来自英国保诚个人寿险行政部的回复函,告知他提交的危疾理赔事宜,经审核后,该保单为无效保单。这一结果,完全在陈飞意料之外。2015年5月,陈飞通过太太的同事、一名兼职保险代理人(本职为某市大学教师),在香港投保了英国保诚“危疾终身保计划(保额100000美元)-附加免费10年期危疾险(保额35000美元)”,保单自2015年8月27日生效,年缴保费4875美元,20年缴付。在媒体和金融行业深耕多年的陈飞,对保险向来有研究,“当时觉得保诚的产品保障的病种多且涉及非常早期的癌症,又考虑到美元处于强周期,觉得这份保单很合适。”由于父母均因癌症离世,陈飞每年都会进行体检,2018年,陈飞检查出胸部右中肺有毛玻璃结节(此前肺部检查没有任何问题),随即于2018年9月10日做了右肺叶切除术,并化验检测为0期原位癌大小2mm。出院后,陈飞整理了健康资料并与保诚交涉理赔事项。没想到,保险公司竟回复,该情况不予以理赔。原因是,保险公司得知,陈飞在2012年8月10日进行的身体检查中,显示右外耳道栓塞、咽炎、双眼弱视、轻度脂肪肝;于2014年8月31日的身体检查中,显示体重指数高于正常、痔疮、鼻炎、肝血管瘤以及甲状腺结节。由于以上资料均未有在此前签署的人寿保险申请书中申报,因此拒赔且取消保单。事实上,类似陈飞被拒赔的遭遇并不少见。不少为自己或家人购买了香港保险的内地客户,因为重要事实披露不全,导致保险公司拒赔,随后陷入了漫长的申诉与扯皮中。有人因为在投保前5年内曾于医院门诊就诊过眩晕、耳鸣、胸痛、皮疹、左肩胛骨痛、口腔溃疡、毛囊炎等疾病,在确诊冠状动脉疾病时遭到拒赔。也有人因为投保多年后,确诊肺癌申请理赔,却因为投保3年前的连续3年有过静脉注射案例未有告知,被保险公司拒赔。正所谓“理赔的理由只有一个,而拒赔的理由千万个”。有用户无奈评价,香港保险是个“打个点滴,就能拒赔的大坑”。可这当中,是误会还是保险公司或代理人欺骗?“你无我有”“周末我去香港买保险。”曾几何时,这是内地中产之间最流行的问候语之一。过去十年,内地客户赴港购买保险,尤其以重疾险和储蓄理财型保险为主的保险购买几度井喷。2015年,陆续有内地理财机构、P2P公司、代理商以及香港保险公司在内地的合作机构,开始在内地销售香港保险。2007年至2016年间,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实现了从52.49亿港元至726.88亿港元的跃升,内地访客新保单保费在香港保险业整体新保单保费中的占比,则从6.54%攀升至40.59%。根据香港保监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6年内地居民共计购买了1359.14亿港元(约为1168.24亿元人民币)的香港保险。其中约96%是医疗或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例如重疾、医疗、终身人寿、定期人寿及年金等。香港保险相比内地保险,究竟区别在哪里?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成立,1979年内地保险业务才开始恢复,当时只有人保一家保险公司。直到1988年,平安保险正式创立,彼时已经是改革开放浪潮袭来近10年了。内地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业发迹,至今也就40年光景。相比之下,保险业在香港称得上是最古老的商业行当之一。1841年,在鸦片战争的颠沛流离中,香港的第一家保险公司已经诞生。相比财产险业务,人寿保险发展滞后。即便如此,香港的第一张寿险保单在1898年就诞生了。两个市场之间横亘着逾百年的时间差,意味着香港保险不论在产品成熟度与丰富性、法律以及监管制度的完备上,均经历了更长时间的磨练与考验。加上在香港经营保险业务的多为大型跨国保险公司,整个产品设计模型以香港人均寿命以及患病概率计算(香港人均寿命85岁,国内人均寿命75岁,香港部分疾病患病几率低于国内),因此保障更全面、低保费高收益、诚信度高、全球化资产配置等成为香港保险的优势所在。“通常我们会向客户介绍香港保险相比同类内地保险,基本做到了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徐云是在内地从事香港保险代理的独立代理人之一,她向记者展示了同为友邦公司旗下两款产品的差异。香港友邦旗下的“加裕智倍保”对标内地友邦的“全佑至珍”,同样是200万元人民币等值的基本保额,35周岁男性(不吸烟)标准下,加裕智倍保的年缴保费为62400元,缴费期为18年,总缴保费为112万元人民币。全佑至珍的年缴保费为101600元,缴费期为19年,总缴保费为192万元人民币。在价格差异之外,在保障范围与除外事项、疾病范畴以及退保返还价值上均有差异。徐云解释:“以身故理赔为例,加裕智倍保无论疾病、意外、自杀、恐怖袭击导致的身故均可以出险,除了购买保险一年内的自杀不予以理赔外。全佑至珍则理赔疾病、意外和自杀导致的身故,包括犯罪、酒驾、无证驾驶、暴乱、军事冲突、核辐射、毒品和2年内自杀均不予以理赔。”徐云表示,在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的对比中,承保寿险的重疾险差异是最明显的,近年来大部分她接触或者成交保单的内地客户中,均为30-35周岁左右中青年用户,香港保险所拥有的各类差异化保障范围,是他们最终选择香港保险的关键原因。“用户会主动询问保险条款之间的比对,也会有针对性地查看疾病承保范畴。”徐云介绍道,香港保险的疾病保障范围、保障形式更多样。“在重疾理赔上,香港保险承保内容的确更人性化、种类多,大部分香港保险能够覆盖的疾病数量达到上百种,内地普遍集中在50-80种左右,个别的现在也达到百种疾病。在理赔上,像加裕智倍保设置了癌症复发可持续额外2次赔偿,赔偿金额可以达到保额80%,也就是说整个保险保障最高可以提供260%的保额保障,而且癌症1期即可理赔。”还有一些保险产品,则是在香港独有的。比如近期保诚推出的癌症痊愈保,为癌症康复患者提供癌症保障。“对于不同身体状况的用户,香港保险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简单来说,就是用更少的钱,买更多的健康保障。”徐云直言,这对于客户来说是优势,可对立面的保险公司会面临更多的出保风险与未知情况,在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可能性也会大大提高。从商业逻辑上,保险公司需要为自己设计足够完备的理赔条款与投保原则。“在这个层面,客户与保险公司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非常严重。”保障上的“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在保险风控和合规条例的规定上,也完完全全沿袭了下来,这也成了后续大量拒赔纠纷的导火线。理赔哑火“香港保险真正在内地市场火爆,是踏准了中产崛起的周期,这些用户比起曾经接触的早期保险客户,保障意识与风险意识都在增强,只是在投保这件事上,不具备专业的医疗和核保知识,的确容易踩坑。”一位国内保险公司合规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香港保险条款设计复杂,很少有客户能仔细推敲,加上商业趋利导致香港保险代理人的野蛮式爆发增长,不专业、不够了解香港保险的一批人兜售给了一批同样不了解产品的客户。”实际上,关于香港保险,分红部分的不确定性、内地就医指定医院数量少、类似甲状腺疾病属于轻疾(内地属于重疾范围)等产品细节上的差异,也逐步被认知到。可相比这些,最让内地客户头疼的,还是关键的理赔出险环节的各种“意想不到”。在陈飞之前,随着购买周期的推演,香港保险的拒保情况已经陆续发生。最沸沸扬扬的是2018年4月在香港海港城的拉横幅投诉事件。起因是一位内地客户于2015年在香港一家保险公司为其孩子投保了一款重疾险与医疗险,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期间,孩子6次因病住院申请医疗保险理赔成功。2017年9月,孩子第7次住院期间被确诊为白血病,向保险公司理赔时遭拒赔,并且要取消其小孩的医疗保单,理由是“曾经住院、投保时未如实告知项”。而住院的依据,则是孩子1岁时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导致的首次住院。作为投保人,该客户在收到保险公司拒赔结果后,分别向保险公司与理财顾问申诉,保险公司维持拒赔。该事件引起了保险圈尤其是内地保险行业的讨论,也为那些有着香港保险理赔宽松误解的客户,敲响了警钟。在记者接触的多位香港保险代理人口中,“严进宽出”是香港保险的优势。也就是说,购买保险的健康核保相对严格,而一旦核保通过,成为香港保险的投保和被保人,所能够获得的理赔服务就是便捷宽松的,“不会和你抠字眼,不会计较小钱”。几乎所有购买过程中,这个观点会被反复强调。而现实的交易场景,大部分客户在购买香港保险以及代理描述产品时,完全低估或者刻意隐瞒了香港保险的“严进”程度。在香港,100万港元以下的赔偿纠纷可以向香港保险投诉局(The Insurance Compliants Bureau)进行申诉,而上述海港城事件的金额高于此,不在其裁决职责范围内。另外,尽管投保人已经表明投保时由于自己正在服刑,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并不知晓孩子的第一次就诊,所以不能作为未披露重要事实。“可实际上,‘不知道’和‘没有’这两个答案间在法律意义上完全不同。”上述国内一家保险公司合规部门负责人表示,在香港保险的法律中,有多项保险条款看似不经意,实则与内地有明显差异。保险公司对于是否曾有过就诊经历,可能选项中,只有是和否,但投保人的不知情、不清楚情况,需要与保险公司重新沟通交涉。这对投保人的法律层面与医学层面的意识要求很高。“买卖保险,不论内地还是香港,都要遵守最大诚信原则,就是说投保人在向保险公司投保时要充分披露有关于保险的所有重要事实,而不存在任何欺诈、隐瞒的行为。保险公司会根据投保人申报的所有重要事实,来决定是否接受(或以何种方式接受)投保人的申请。”只是,由于两地法系不同,部分规定之间的差异直接导致理赔结果的天壤之别。譬如,在内地保险法中讲求有限告知,投保人只需要回答保险公司提出的问题即可。而香港保险则实行无限告知。不论保险公司在投保时是否询问,客户都需要主动告知,不然保险公司就有权拒赔。“这也是为什么遇到不了解、不知道的情况,依旧能够拒赔的法律依据。”此外,在内地的保险监管下,有两年后不可抗辩条款,简化解释就是,保险公司有两年审查期。在上述海港城事件中,第一次医疗险理赔时,保险公司默认知晓所有事实,申请重疾险理赔时距离合同签订超过两年,在内地保险法内,理论上需要给予赔偿。但香港保险中没有该项条例,提出拒赔也属合法。陈飞的案例也类似,距离保单生效已经4年,拒保理由中的各类问题均非刻意隐瞒。“投保时,我还问过是否需要体检,是否需要提供以前的体检报告,回复都是不需要,如实填写表格即可。更何况所提及的既往病史,和肺部疾病没有关系。”“行业里会强调保险的购买,尤其是涉及医疗类的,不是买保障这么简单,而是选择一个结合了医疗和法律属性的金融产品,是相对高门槛且有风险的。所有的拒赔都是依据合同约定和背后的法律依据的,这也是客户为何会觉得事后抗辩非常困难,因为均事出有因。”在记者咨询合规部人员的过程中,他坦言,“很多人申诉的依据是,不知情或者隐瞒的病史,与理赔时确诊疾病无关,实际上,在我们看来,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去进行裁定的话,有既往病史的都能带病投保,保险就彻底成了投机行为,这也是为什么痔疮、弱视、脂肪肝、甲状腺结节等问题都会成为拒保理由。”同时,他补充道,内地的保险法相对比较保护投保人利益,关于客户未如实告知的事项和后续的发病理赔,在实际案例处理层面,各地法院的原则不尽相同。“有的法院支持因果关系说,有的法院支持无因果关系说,都有相关判例。”他举例说,譬如客户没有告知甲状腺结节,最后查出得了胃癌,在申请重疾险理赔时遭到保险公司拒赔,“上海法院的解释一般是遵立法本意(与香港一样),只要是足以影响保险公司承保或提高费率的事情,且是当时保险公司询问的健康告知的内容(问了是否有甲状腺结节),而你没有告诉保险公司。不论得任何疾病,是否与甲状腺结节有关系,保险公司都可以解约拒赔。但也有其他省市的法院认为,客户没告诉的东西跟最后的胃癌没有因果关系(现有医学理论和实践不支持),还是倾向于赔偿。这当中是有空间、有摇摆的。”陈飞曾与代理人向保险公司进行交涉与申诉,保诚给出的意见是因为甲状腺结节没有如实报告,所以立即将保单作废。陈飞翻出保单,在“健康状况——请回答下列有关健康状况的问题”中,有一条写着:与呼吸系统或内分泌系统有关的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或甲状腺肿胀。“填写这张表格的时候,对甲状腺肿胀是不理解的。投保(2015年)前,2011年深圳第六人民医院、2012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4年深圳爱康国宾的体检里,都明确写着:甲状腺无肿大。”而且该核保指引上明确写着,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若是临床诊断为良性甲状腺结节,暂时没有手术需要的话可以排除甲状腺疾病,进行承保。实际上,这也是香港保险与内地保险承保中的不同之处。一般投保内地保险的客户,如果仔细翻阅保险合同,在健康告知部分,会详细说明各类问题、罗列具体病症名称,例如,是否每日吸烟支数x烟龄(年)>400?是否患有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以上或舒张压90mmHg以上),是否有糖尿病、痛风、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而在香港保险的健康告知中,常出现的字眼更为宽泛,比如是否有甲状腺肿大问题?是否有任何血液疾病?是否有上述未提及的任何意外或者疾病?不定性、不定量的描述或者差异化表述下,香港保险公司还会要求履行无限告知原则,所有既往异常均需要如实相告,例如:“过去五年内,您曾否遭遇意外或罹患疾病,而没有在上述提及?”这对投保人来说,更增加了不确定性。上述合规部负责人表示,文本上投保人难以辨析细节,不少代理人也对这些细则了解甚少:“代理人为了签单,的确会存在利用信息不对称情况,未能告知客户全部情况的例子,也有代理人因为自己不够专业,导致客户在后续理赔过程中出现拒赔状况。尤其一些在内地代理香港保险的代理人,告知并不清晰,加上流动性大,后续承保服务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问题。”一位同时在香港与内地保险公司担任过精算部门负责人的受访者告诉记者:“很多人会因为投资回报、性价比高而前往香港购买保险,保险毕竟是一个长期产品,并不是今天买了明天能用的消费产品,考验的是能提供服务的及时性与便利性。其实内地监管环境比香港严很多,监管很多时候也是站在客户角度来判断,尤其是理赔上,内地的诉讼,保险公司90%是输的。”记者查阅了香港保险投诉局2017-2018年年报,在2017年总共处理的411件投诉案例类别中,住院/医疗以及人寿/危疾数量总和远远超过了其他诸如汽车、家居、火灾、意外伤残、旅游等。而在高达278例住院/医疗、人寿/危疾的投诉案件中,只有12例被判定保险公司需要重新履行赔偿责任。“很多报道或者申诉中,会避重就轻,不谈法律,一味同情弱者,可保险的裁决并不是单一事件,客户有客户的立场,保险公司有保险公司的立场。我遇到过香港医学定义上癌症与内地医学定义不同的案例裁决。”上述合规部人士介绍,除了理赔金额3000元以内的医疗险,属于监管规定里的小额赔偿,是最爽快的赔付。其他疾病保险,每个保险公司都有成本权衡,最重要的考虑是有没有充分证据拒保,如果证据不够充足,那么相应而来的监管成本(客户投诉监管)和声誉风险成本(媒体曝光)孰轻孰重,保险公司会进行衡量。“另外,一些中小公司的重疾单子会有一个保额设定,一旦理赔高于此,基本都会做分保处理,就是把保费分出给到再保险公司,一旦再保险公司发现理赔案例有疑点,只要可以拒赔的,一定会强硬要求拒赔,哪怕保险公司介入调查。”他强调,这并非“坑蒙拐骗”行为,“不论是购买内地保险还是香港保险,最重要的是分清楚理财目的还是保障目的,前者分红收益是关注重点,而保障类的险种则不同。这中间有着医学定义、法律条款、医疗服务范围的各类差别。”拆墙融通随着各类问题逐渐暴露,十年疯涨之后,内地客户购买香港保险的热情在近两年熄了火。2017年开始,香港保险市场迅速降温。香港保监会发布的《2017年首三季香港保险业的市场表现》中,首次提及内地访客投保的详细情况。数据显示,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由2016年第三、第四季度录得的188.91亿港元和237亿港元,下降至2017年一、二、三季度的188.07亿港元、116.12亿港元、101.06亿港元。2017年全年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508亿港元,相比2016年的726.88亿港元,出现7年来首次大幅下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223亿港元,同期下降了26.6%。当然,其中有监管政策收紧的原因。2016年,中国保监会曾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从法律、汇率、收益、服务、文化等五个方面提示大家注意风险。同年10月,银联发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合规指引》,规定境内居民在境外购买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可以使用银联卡支付,最高限额5000美元。其他保险项目则严禁使用银联卡支付,这样一来,买大额保单就变得不方便。在支付之外,外汇管理局还规定,境外保险(除旅游意外险等少数情形外)相关资金均不能通过支票兑付、电汇等任何方式提现的情况。个人到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都归属于金融和资本交易。外汇管理局的规定直接让退保和理赔成为了一件麻烦事。大部分香港保险公司对客户进行理赔或退保时,仍主要以支票的方式支付,可这类保险支票在内地的银行无法办理兑付,客户通常都是到香港开立账户的银行才能兑付。不过,横在两地保险之间的“墙”正在被拆除。2017年,香港特区政府就保险互联互通的可行性与内地保监会交换了意见,希望能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要契机,推动粤港澳保险合作稳步发展。2018年6月,香港保监局主席郑慕智透露,曾在同年5月份探访中国银保监会、外汇管理局和国资委,主动向银保监会提出建议,容许香港保险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设立保险服务中心,提升香港保险公司在区内服务能力,方便内地客户的续费、理赔,并且已得到积极响应。2019年2月,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北京会见香港保险监理处专员梁志仁,签署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险业监督关于开展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等效评估工作的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保监会正式认可香港保险在内地的地位,亦开启了香港保险在内地合规化经营的第一步。徐云希望,互通脚步的加速能够为香港保险正名,不论优势劣势都能被切实了解:“过去的增长还是基于一些不理性与盲从。未来,随着香港保险服务中心成立,甚至更理想的‘保险通’出现,内地客户对香港保险的了解会逐步加深,在选择上会更加理性,对于购买后可能的风险也会有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