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业者们将满腔热情都投入自己的事业中,但只有热情而缺乏思路,注定会让梦想之田变为伤心地。想知道投资经理希望创业者思考哪些问题吗?今天一丁就来和大家推心置腹地聊聊,他认为 TMT 创业者应该在哪 5 个方面思考明白。作者熊猫资本投资经理 丁一丁(Eden) 长期关注汽车、电商、企业服务 (B2B) 等领域,邮箱 eden.ding@pandavcfund.com。 你想做什么?能做多大? 你想在北京做个最地道的智利烤肉 你想在深圳做个分析排汗量的智能袜子 我常常被创业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惊艳。想法是一个人对已知世界的反射,是人生存在的佐证,我对创业者的所想所做充满敬意,但是现实世界对这些奇思妙想的需求有多大呢? 有多少人会憧憬穿着智能袜子去吃智利烤肉?事实上,有很多故事其实并不需要资本来买单,有很多好的生意,好的公司不需要风险投资的助力和逐利。 如果你认为你的 idea 可以影响到数千万乃至数亿人,并让他们的生活过的更好,那么风险投资应该 on the top of your list。当然之后你要寻找适合投资你的风险基金,比如你是做传统线下的生意,找 TMT 基金显然不是很明智。 互联网和你要做的事儿有什么关系? 你所在行业中的深度问题能不能通过互联网解决?是否可以由线下变为线上,或者需要深度完整的结合? 你在这个行业里的成功需要获取的核心资源是哪些?能否通过互联网来帮助你获取这些核心资源?还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改变行业内成功的核心资源? 所有的行业里都有得 xx 得天下的谚语。就像一般类快消品,得渠道者得天下,然而互联网并不能帮助快消品牌更多更好地获取渠道,互联网本身作为渠道的红利现在还有多大?还有多少品牌不会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呢? 再比如体育行业中的健身领域,我认为很难将非标准化的培训类服务完全以电商的模式放到线上来,而如果是单纯的导流,意义有多大?传统健身领域的核心资源是健身教练和健身场地,互联网如何获取这两个核心资源?现在市场上那么多健身,减肥的 app,它们的确大大降低了健身的门槛,但是有没有解决健身领域本质的问题?有多少人能一直持续用这类 app 产品坚持锻炼且付费?如何通过互联网做到传统健身教练教课和督促监督练习的效果呢?大部分这类 app 最终都会做电商,卖运动装备,代餐食品;健身只是他们的切入点,平台调性的基准和获取流量和用户的入口。 很多领域最本质的问题未必能通过互联网来解决,那这时候就需要仔细的考究互联网带来的价值了。 你的公司与现有解决方案或者 Player 的差异在哪儿? 同一个行业,同一批用户,也许有多个痛点,选择哪个痛点去切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切入? 我认为有几个核心点可用来参考切入点的选择(当然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适用):用户决策程度(服务不可替代性)、用户转换成本、用户接受度(是否需要教育用户)、可延展性、频次。 举个例子,洗车在车后市场算是频次最高的服务,但是用户决策程度低(服务不可替代性弱),所以导致用户转换成本很低,谁更便宜我就去谁那儿洗车。同时洗车向重决策服务延伸的转换较为困难,用户可以在你这儿洗车,但不一定会在你这儿修车。然而同样都是洗车,可以通过上门众包洗车模式、往线下洗车店导流模式、自营线下洗车店模式等,切入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结果的大不相同,那么孰优孰劣就需要仔细推演了。 很多领域的核心痛点已经有人在解决了,剩下的痛点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公司的生存或者成长。因此当你不得不做市面上已经有人在做的事情时,请仔细审视自己团队的基因,深度剖析如何能比别人做的更好,虚心调研该市场上玩家走过的路径,摸清他们之前走过的弯路,躲过前辈们掉过的坑。小心翼翼,一步一个脚印儿的爬行,等待弯道超车的那一刻。 同时你也需要区分痛点和痒点的区别,痛点是核心,痒点是辅助;没有解决痛点的公司是没有未来的,但没有创造痒点的公司则是冰冷,生硬的。这些痒点可以是公司调性,可以是美工,总之是可以让用户觉得痒痒愿意付钱挠一下的东西。当然,别本末倒置,先解决疼的问题,再研究怎么让用户痒。 你的公司创造的价值是什么?如何保证创造的价值留在你的公司?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 PC 流量为王的逻辑逐渐弱化,服务 / 产品才是入口,产品或服务质量本身才是核心。所以创业公司创造的价值应该很直接地体现在服务和产品的优越性上,如何优化,改变原先的成本结构,服务流程,并且提高服务质量、用户体验。 之前看到了罗辑思维年会里说做平台都得死的言论,背后的逻辑实在不敢苟同。做平台确实很难,难的是在竞争中获取定价权从而最终垄断,有太多平台甚至不能获取平台本身创造的价值。 很多平台都会遇到创造的价值流失的问题,比如众多 C2C 模式的平台,线上用户进行检索,线下用户进行选择并交易,平台最终只负责匹配撮合,控制不了交易(即便第一次服务通过平台支付,再次的服务完全可以双方私下进行交易),所以无法获得自己撮合产生的价值。 当然,选择什么类型的服务是能否控制交易的关键,服务标准化程度较高、服务提供者可替代性较强类的平台理论上才能控制交易。 你的公司如何盈利?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从理论上讲,好的商业模式几乎一定可以演化出清晰的盈利模式 (现实的确比理论上要困难太多),反之却未必。我更愿意把它们看成不同时期可相互转化的条件: 伟大的公司一定是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以及具有创新性、颠覆性、延伸性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一套完整的商业哲学体系,而盈利模式则更像是基于这套逻辑衍生出的具体表象或者是实现措施。 很多公司都有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但是却罕有创新且具有颠覆性的商业模式,这类公司的想象空间就没有那么大;即便现在盈利性很好,然而市场瞬息万变,未来怎么样就很难判断。而很多具有颠覆性商业模式的公司即便现在很难盈利,还是有很多优秀的金主愿意把资金双手奉上,因为未来的想象空间一望无际。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你的公司已经有了很清晰的盈利模式,这是极好的,但是你也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否比行业内现有的商业模式更贴近人性,更高级,与该行业最理想的终极状态更近。 ...
一年一度的江苏籍互联网老乡会上,我奉好贷网 CEO 李明顺之命主持了一个 Pannel 环节。 参加 Pannel 这个环节的 CEO,一个已经融到了 D 轮成为独角兽,一个已经完成新三板挂牌,一个到 B 轮,一个 A 轮,还有三个都拿了至少一两轮著名投资机构的投资。 Pannel 环节的题目本来是 “2015年 的收获和感恩”,聊着聊着内容变成了 “如何在创业的同时做一只天使基金”。台上本来以投资为主业的只有我一个,但几乎所有的公司 CEO,所有的创业者,都打算在 2016年 打理创业公司的同时再做一只基金。 无论公司阶段如何,他们为什么都想做一只天使投资的基金呢?或者说他们的第一选择不是来找我,做我们真顺基金的 LP 呢?而是一定要自己干呢?我很容易的无耻的这么想。不过一想到连凤姐都宣布进入这个行业了,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天使投资的主营业务是给人家送钱啊,你追着给没有资本创业的年轻人一笔几百万,哭着喊着做 PR 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送钱,送钱给人有什么难的?天使投资这个行业,门槛真的特别的低,低到所有的下岗失业人员,特指像我这样的,都可以在名片上号称自己是天使投资人。 当然作为一个创业者,另外一个难言之隐是,创业其实不容易赚钱,很多账面融资好多轮的公司 CEO,表面上 CEO 都顶着成功者的光环。但资本结构上多轮融资之后,创业团队其实已经变回了小股东了。公司账上是堆了不少钱,但股份没有 IPO 或并购变现之前要想个人致富,总不能贪污吧?就算是公司老大,其实也只能过着苦哈哈的过着清贫日子 (有同感的 CEO 们请务必转发此文哈)。 更不用说那些虽然一路拿到 B,C 轮,但公司还在找新方向的公司 CEO 们了。 有个连续创业者,一路都拿着著名基金给的钱到 C 轮,公司最终找了个不温不火的方向维持业务可以挂新三板。CEO 对资方有所交代之后,主营业务就不上心了,开始批量做起种子投资孵化器。CEO 在和资本长期博弈中拥有了媲美 FA 的人脉,加之比一般 VC 更懂业务,不少公司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估值很低进去的。你还别说,真比主业赚钱来的快。 最近还见了好友麦刚,除了叙旧,麦总告诉我他大概有 6,7 个月没有投天使阶段的项目了。 我摊了摊手,我们大概也有 4 个月没好好投了,大部分时间用来做投后。 最近这四个月我们真的只出手了 2 次。作为一个创业期的早期天使基金,其实我们还是很勤奋的在市场上看项目的,出现这个情况,要么是我们的标准提高了,要么是市场里项目质量下降了? 我请教麦总分享了理由,麦总说了句经典的,“我在国外休息的时候,别人以为我躲过了很多机会,但我错过的可能只是风险。” 在天使投资这个赌桌上,投还是暂时不投,其实都是为了各自对结果负责。麦总是著名的天使投资圈的活化石,成功秘诀是一直有投的公司做的不错,天使投的钱可以溢价退出,只有这样投资人才拥有继续赌博下注的资格。在天使投资这个门槛貌似很低的行业里,很多人意识不到,能活下来,其实真的是不容易的。 而我们这些老兵,越投越有敬畏之心。我们其实共同意识到的是,在这个过热的天使投资市场里,风险已经在大于机会。越来越多的 PE,VC 向前走自己投天使,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成功者跨界进入天使投资,互联网创业成长起来的创业者们,更多开始一边创业一边投天使,甚至自己做天使基金的时候,天使投资的红利期可能已经过去了 。 2015年 全民天使的热潮,至少让获得天使投资的公司,从数量上翻了 10 倍以上。市场里能够投 A,B 轮次的基金,应该在资金供给上虽然也在增加,但没有数量级的变化。供求关系变了,那么接下去的事情,无疑是很容易推测的:天使轮的公司获取后续融资的难度增加了 10 倍以上,2016年 他们会因为没有融到钱批量遇到麻烦,甚至于批量关门。而对于大部分天使投资基金来说,Portfolio 公司融资困难,投资无方,管理压力,退出吃力,可能是 2016年 的常态。 那么后续带来的,会是天使投资基金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即使是早期成功的天使基金,也会有很大的比例不能够复制自己过去的成功。过去令大家成功的市场环境过去了,自我调整成为必然。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真正聪明的早期天使机构同行们,都在迅速扩大资金规模,令得他们看起来其实更像 VC。著名的阿米巴基金,2011年 底进入的市场,(看看这个时间点,嘿嘿)一期 1.5 亿人民币的规模,回报据说 4年 帐目超过 15 倍,现金回报迄今也已经超过 2 倍。但二期选择直接跳转 8 亿人民币基金规模,开始投 BC 轮,我想这是天使行业的一个缩影。 天使基金到了 1 亿美金以上,总不能还只投天使了吧?至少在后续轮次里的竞争,还没有像天使阶段那样供需发生过急剧变化。 很多天使投资,和天使基金的成功一方面源自各自的积累和理解,一方面其实是进入市场时间点的成功。包括偶们真顺基金,我们是在 2014年7月 进入市场的,正好赶上了一个大牛市的尾巴,我们上半期天使投的很多公司,都借助 2015年 之前的一级市场大牛市,迅速完成了 A,B 轮的融资,下半期很多基本面其实不差的公司,仅仅在融资上面临的挑战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所以坦诚的讲,在短时间内做到基金账面高倍数的回报(哪怕暂时只是账面),未来能否复制,是一定离不开天时的配合的。 中国的天使投资行业太短,我们只能引用美国VC 行业数据为例。95-97年VC 行业帐目回报也放了卫星,后面有 2000年 前的大量 IPO 和科技股泡沫。但即使这样百年不遇的情况,只有 95 和 96年 成立的基金,最好的 5%大概一共只有 4 个基金,最终获得了 10 倍以上的回报,排名前十的 25%的基金只有 3-4 倍回报,赶在泡沫期前下注的普通基金的只有 2 倍回报。如果你是 2004年 进入市场的,那么更惨,最好的基金也只是在 3-4 倍回报,大部分基金在 10年 之后,大概只能给 LP 们还本,并且基本不带利息的。如果这个推断在天使基金市场也成立的话,那么进入市场的时间点对于大家获取的最终汇报,也同样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好吧,说了这么多沉重的之后,我们依然相信一个词叫做"积累",有足够的积累的机构,是一定会战胜大部分同行的。其实啥事情都离不开 “一万小时法则”,刚进来天使投资这个领域的兄弟姐妹们,千万别相信速成,千万别看到别人速成了,就误以为自己也会速成。我们看到 2015年 那几家迅速推到 10 亿美金最明星创业公司,其实是在最核心圈投资人的资本游戏,也离不开他们背后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积累。和前面提的哥们麦刚一样,这个市场只要能一直活着,一直在积累中反思和复盘,学习和成长并耐心的积累,一直在赌桌边上有继续赌下去的资格,我们就有机会继续创造奇迹。好吧,在这个日间拥挤的天使投资行业里,我们,先争取当一名合格的 “老兵”。 回首 2015年 的天使投资,我们发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联动超过我们预期,但本质其实就几个关键词:公司核心价值,供需关系,及市场情绪。牛市来了什么都会涨,资金和市场情绪会推动所有公司大幅上涨,不管你是好公司甚至是坏公司。在这个阶段你投的多,筹码就多,涨的就多。 熊市来了,大家都吓破胆了,越跌敢买的机构就越少,非常多的公司会从哪来跌回到哪里去,被打回原型。 在这个阶段,过去投的公司越多多,潜在麻烦就越多。 只有非常少的基本面优异的公司,可以最终穿越牛熊成为长期牛股。 不论市场环境如何,真正好的创业者依旧会出发去创业的。好吧,我们所要做的事,只能是擦亮自己的眼睛,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随时准备再出手。 ...
春节,隆重而来,悄然而走,假期离去的时候也是背好行囊带上梦想上路的时候了。一年的期待整装待发,作为创业者的你,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创业方向呢?方创资本搜遍了各知乎大神的专业回答,谨此送给走在创业路上或即将创业的你。 @dayu,bong创始人 就像男女在一起,对对方的容忍程度是要看对方有多少让自己愉悦的能力一样。创业,就选择自己喜欢的,这样当产生压力的时候,你会更容易坚持一些。 方创资本点评:为喜欢的事情付出代价总是更值得,你的创业方向最好是你所热爱的。创业就是闯江湖,找到所爱,称霸江湖。 @胡小宁 首先回答怎么在纸面上筹划一个创业项目: 1、道。项目有没有道?行不行得通?说通俗一点就是:为谁谋利,对谁负责。我个人觉得最经典的商业计划书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一句话清清楚楚,谁都明白要干嘛能得到什么。所谓利,无非就是权、钱、名、色。你到底为谁在哪几项上谋得了利益,一定要想清楚,这是生存的根本。对谁负责,谁说你好,谁来传播你,产品就要对谁负责。负责的群体越大,发展就会越快。 2、人。这个项目在验证阶段需要多少人。人从两个方便考虑:一是技能,直接考察过往的工作经验即可。二是协作,尽量找有一起共事过的人来合作,核心人员特别注重是否有这方面的磨合期。项目需要做什么?自己心中一定要清楚,同时也要清楚:合作伙伴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集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决定做了什么。如果太勉强,不会开心也不会持久,迟早是个麻烦。 3、钱。启动项目到预期阶段需要多少钱。首选挣钱,组个小团队,不用投资太多,就能挣钱,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其次融资,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是融资的成本是高昂的,不断的和投资人沟通信任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心理准备。最次自己掏钱,一个短期不能挣钱又得不到融资的项目,最终成功的概率是极其渺茫的,除非自己很有钱,很可能一点点钱砸进去连泡泡都看不到,最终给家庭带来困扰。 4、天时。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形式总是不断变化的。创业既需要激情和勇气,更需要理性和耐心。初次创业总是容易感性化太强,不能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跑不掉就卖,卖不掉就关。打胜仗不需要水平,掩杀而已,打败仗才考验指挥者的素质,兵败如山倒也能有条不紊。高手不是逆水行舟去逞能,而是顺风顺水驶到尽!这一点可能是废话,不管用。因为只有执着过的人才能理解什么叫放下。对天时的把握上,可能每个创业者都要交点学费。 5、地利。地方决定了项目成本,人员心态,媒体辐射,政策支持,队伍建设,人脉圈子,资金支持。要客观分析自身条件,权衡取舍,最大化的地理优势。举例:北京的优势是品牌辐射能力强,北京下雪全国人民都知道,同样北京出了个什么好项目一下子也能传播到全国。但是北京的缺点就是浮躁,太多故事太多神话传说太多口水扯蛋。怎么客观实际的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安排工作重点,想清楚了就可以,不能一概而论。 6、制度。最根本的制度就是股权,既要保证决策的集中性,也要权衡团队归属感。什么五五开之类的和事佬方法,绝对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明确究竟是谁把公司靠在肩上,谁在做最后的决策,民主是打不了仗的。快速决策,错了再调整的成本远远小于无休止的坐而论道。除此,简明扼要的道德底线:不贪公,不卖主,不斗己,不抗命。其他小节,共同决定共同遵守。对创业公司来讲,根本的制度是股权制度。在此基础上,人事的作用远远大于制度。带头大哥需要胸怀和魄力,能几乎容忍任何缺点,不断发现优点。在初期人的主观能动性远超过制度。 7、运气。创业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科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可以重复,二是可以不被证明是错的。但是创业在这两点上都不符合,同样的路第二个人走也许就走不通,形式总是在变化,太海量了无法模仿。任何创业的成功案例,都可以找出更多失败的案例来反证。同样的项目,差不多的团队,操盘手法相仿,甚至办公都在楼上楼下。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南辕北辙,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成功是99%的努力+1%的运气,但是这1%的运气比99%的努力都要重要的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只是让成功的概率大一点,但是不保证一定会成功。所以创业过,执着过,失败过,证明自己还青春过就ok,不要太伤心。 上面7点是纸面的谋划,下面讲具体怎么操盘: 1、选择一个大方向。创业有很多方向,电子商务,游戏,社交,O2O等等。通过不断的学习,关注创投信息,科技博客等,同时融入创业圈子和别人交流,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大方向。一旦选定了就不要轻易更改,因为隔行如隔山,任何行业都有潜规则,需要交学费的,需要时间。如果不断的换大行业,很可能时间也浪费了,但是样样懂一点样样又不精。创业就是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点子不重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才是最重要的。怎么成为专家,时间积累和错误教训很必要。 具体大方向如何呢?三个考虑点:一是新技术产生带来的新市场(注意是新技术,不是技术升级,技术升级往往时间窗口很短,而且都是既有大佬的自耕田,不要轻易去动)比如:互联网革命。二是国家政策放宽带来的市场。比如允许商品交易带来房产市场。预估一下,土地确权将造就一个新的地主阶级,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市场,新农业的前景看好。三是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比如:县城的肯德基、麦当劳跟菜市场一样,比城市生意好多了。如果在小县城加盟必胜客之类,生意差不了。把一二线城市的消费形态往县市级城市迁移会是个大趋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任何你能想到的事情都会有很多人做,怎么做的比别好,需要自己考虑。 2、选择一个切入点。一个大的方向有很多需求点,创业一开始切忌全线展开,而是要选择一个切入点。在一个点上取得绝对突破,然后再以线展开。 以O2O为例:O2O是很大的方向,缩小到一个具体的行业,比如:餐饮(大家都熟悉但不是个好切入点)。餐饮还太大,再缩小到快餐。接下来就要确定切入点,到底要在快餐这个行业解决什么问题。为谁毛利,对谁负责。解决送餐快?解决订餐方便?解决客户信息管理?还是味道更好更便宜?一开始只需要解决一点。比如:解决送餐快。那么接下来很简单,选择目标区域(写字楼或者学校,集中容易验证)。什么网站啊,统统不要。找到一个目前正在做送餐生意的,跟他说免费替他送货。你看看你是否能做到送餐更快。最终可能发现问题:不可能更快了。因为每到饭点,写字楼电梯都很堵。所以快餐店早就做好了标准餐,每个楼层提前都摆好了。而且每个店都有默契,如果来了新对手很可能会有摩擦。打架?吵架?搞定保安?哈哈,发现开始想的不对吧。怎么办?请看第四点。 3、明细工作量迅速推进到底。选择好切入点后,接下来就是速度和执行。以小时统筹工作量,以天作为奖惩时间点,以周作为反馈周期。如果不能把工作精确到小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切入点超过了团队的操盘能力(一口吃个胖子不现实)。如果不能把天作为奖惩时间点,执行的速度和力度都会有影响。如果不能按周来审核计划,就会错失机会,浪费时间,懈怠士气。不怕错,就怕拖。 4、调整切入点,再次推进。如果推进到底,发现最后的预期是错误的,没关系,调整切入点继续推进。提高送餐速度不行,还可以尝试提高订餐方便度。继续按照上面的方法推进。反复的快速试错,是锻炼团队和快速找到方向的最好做法。千万不能不停的争论,白白浪费时间,错失良机。 5、扩张。找到突破点以后。迅速的总结经验,形成流程,快速的扩张。接下来可能的重点是找人,找钱。 6、建立门槛。业务模式上有没有门槛,如果没有就要在资本上迅速建立门槛。如果自身融资条件不佳,不能建立门槛。快速考虑退路。 7、退出。没有门槛的挣钱方式会短期内吸引大量的竞争者,时间窗口非常短暂。首先能挣钱就挣钱,尽量多积累为以后艰苦的游击战准备。其次考虑卖掉,如果能卖个不错的价格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既不能挣钱,又不能卖掉,那就果断的关掉,重头来过,不要犹豫。一个僵尸项目带来的痛苦远远大过迅速承认失败。 方创资本 点评:创业是外部客观条件和内部主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考虑的越周全,遇到的问题越少。愿你成为爱思考的人,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Peter Zhang 方创资本点评:有市场、有能力、有兴趣,创业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靠坚持与努力。也许你的创业之路会荆棘丛生,请记得只要选对了方向,就让自己一直坚持下去。 @Alex 蒋亚萌,天使基金-阿尔法公社合伙人 一个坏的创业方向就是一个坏的创业方向!它不会因为你超级优秀超级自信或是偏执狂,就会有丝毫改变。因为那是产业的生态决定的,不是你能决定的。 写这段的目的,是让琢磨这个事儿的人更客观的思考,这里不写如何找好方向。创业者倾向于强调内因,强调个人的爱好和特长,follow your heart,这也没有错误。 成功=方向 x 产品 x 团队 x 执行 x 运气。 简单可以这么看。任何一个要素的概率降低,都会被后面要素的概率所放大。运气你我不能控制,不说了。剩下的要素中,产品、团队和执行是你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的,所以应该聚焦。方向,也就是行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你也控制不了。所以必须科学地思考。 对方向的分析和选择,其实是个普通人的常识。方向非常重要,你必须要想。而且要客观、中立、理性的分析数据、产业链、竞争、成本利润。之后,再回归初心,结合内因。太强调内因是一个误区。因为手拿锤子,你会倾向于把每个问题看成是钉子。谨记。 方创资本点评:创业,要有最基本的常识和最准确的预见。 @刘欣 回答如何选择创业方向之前,还得先回答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创业”? 你心目中的“创业”,是走上致富路成为高富帅?还是挑战自我发现人生价值?还是成为追梦人向着理想奔跑?对“创业”的不同理解,在这个问题下需要的答案是不同的。 以财富为创业目标,选择方向主要看:一,既有资源;二,潮流领域。财富的创造过程是“生产-转化”。既有资源越多,你的生产成本就越低,速度就越快,可以更快的进入到转化,让资源快速变现。对“资源”二字的理解很重要,深刻理解有助于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潮流领域是大家都明白要看的,要看懂大势,顺势而为绝对没错。从2000年开始的门户,到后来的增值服务,网址导航站地方站,社交媒体,游戏,移动,能在潮里捞一把的都能赚到钱。 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创业目标,选择方向主要看:一,价值观;二,个人能力。选择这种目标的人以专业型居多。设计师想做出更好的设计,程序员想做出更快的引擎,工程师想做出更好机器,煎饼师傅想做出更厉害的煎饼……有清晰的价值观有助你建立坚定的信念,减少浮躁,并且收获更多成就感。个人能力上,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更多元的能力(比如设计师会写代码,程序员会做PPT,科学家会武术等)会让你做得更稳。一般来说,能更大的实现个人价值,就会有一定的财富随之而来。 以理想为创业目标,选择方向主要看:理想和价值观。理想和价值观一致你才能走下去,不然你是不会幸福的。我见过不少做得好的社会型企业的团队,从商业层面看他们所做的事儿都不具备很高很快的营收空间,他们都有清晰明确的价值观,对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从而他们有很强的执行力和凝聚力,让他们在各自的方向上走得稳健扎实。 创业可以简单的解释为,就是要把一件事儿做成,那么你一定要选一件你认可,你能做,能做下去的事儿。之所以我把创业目标分成几类说,就是要提醒,千万别目标错位,高喊理想却焦虑财富,挥汗叫卖却憋闷自我。一定要先看懂自己的内心,你才知道你想做什么事儿,然后,你才真正找到了你的方向。...
投资就像是一场与融资方的恋爱,能够最终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投资对象(企业或项目)并非易事。就像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恋爱过程一样,在决定是否与对方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全面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往往决定了能否最终修成正果。 创投圈将这场“恋爱”之前考察对方具体情况的过程称之为“尽职调查”。对于股权众筹投资而言,尽职调查是融资方、投资者和股权众筹平台的第一道防线。它通过一系列的检查与权衡来确保投资机会是尽可能安全的,同时也确保投资者能够承担风险。 尽职调查有利于保障投融资双方利益 尽管股权众筹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创新模式,但既然是股权投资,尽职调查是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需的环节。尽职调查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通过对所投企业项目的调查,让股权众筹投资者准确完整地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分析确定项目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股权众筹融资目前主要定位于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众筹平台上的众筹项目参差不齐。从投资法方的角度来说,投资本身就客观存在许多风险:是否存在项目发起人不合规、项目融资额度虚高、产品或服务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问题。通过尽职调查,一旦发现预投项目存在的上述问题,投融资双方可以一起协商解决,有利于保障众筹双方的利益,确保股权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众筹平台是尽职调查的主要承担者 由于目前在股权众筹平台上进行投资的大多以个人为主,具有数量众多、分散的特征,使得投资者对项目的考察能力参差不齐。鉴于此,不可能让所有投资人都参与到项目尽职调查过程当中来。往往由在股权众筹投资中扮演中介角色的众筹平台来担任尽职调查的责任。 尽职调查的过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监管要求对筹资企业或项目与投资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二是根据分析结果决定一个项目是或一个投资者是否具符合众筹的相关要求。股权众筹平台会对筹资项目做筛选,只选择那些通过了尽职调查的项目。这样的做法既可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又有利于促使平台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调查重点与模式亟待创新 目前股权众筹平台所上线的项目大多数公司融资属于早期的创业投资范畴,这一类型公司具有成立时间短,业务规模较小、资产结构简单、公司内部运行不规范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尽职调查的重点和目标要高度契合早期创业公司项目的内在运作规律,以防发生偏差导致投资风险的增大。 此外,股权众筹是互联网+的产物,众筹平台的尽职调查如何适应互联网化的挑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股权众筹平台不仅要在尽职调查中调整关注的重点,而且还要在调查模式上做出突破。虽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一部分的企业资料和情况已经通过网络进行上传和查证,但是大多数仍需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实地调查。 一方面,可以委托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登进行尽职调查或与其合作; 另一方面,众筹平台要加强对平台合格投资人的尽职调查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让投资人掌握尽职调查的方法、标准和程序,这也是股权众筹平台在尽职调查工作中不可忽略的力量。 结语: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目前股权众筹平台普遍缺乏有效退出机制、投资周期较长的现实考验下,股权投资仿佛是一场漫长的战役。唯有做好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方可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投资险境中寻求一重保障,为成功增添一些筹码。 ...
LinkedIn 等技术公司的股价大跌似乎已经引起了涟漪效应。Mark Suster 认为初创企业将面临重置。但是他的那篇文章说得还不够详细,在情人日这一天他又发表了有关初创企业如何估值的文章,详细解释了初创企业的估值方式以及公开市场市值变动对初创企业估值的影响,并把 VC 私下对市场的看法和盘托出,这应该是近期有关技术创投市场分析最透彻的文章之一了。 对于技术公司的股价正在下跌(无论是公有还是私有)的原因,现在网上和小圈子都有很多讨论。对任何公司进行估值都是很困难的,因为这需要对公司未来的增长、竞争态势以及最终利润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有两个重大变化已经广为人知—一是上季度一些知名度颇高的公司,如 LinkedIn、Twitter 的估值出现了暴跌,二是 Fidelity(通常是公开市场投资者)已经减低了旗下许多后期阶段私有公司投资的账面价值并且还把数目公布出去。 大多数干这行的有经验 VC 早已预料到会出现这样的修正,并且在最近 1、2年 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在私下讨论此事。这里我会尽我所能把我的观点解释清楚,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因为我从创业者那里听到的东西大部分不仅是错误的,而且还让我感觉有些耳熟,同样的东西我在 1997-2000年 间也听到过。 VC 的真实感受是什么样的? 我最近调查了超过 150 位 VC 朋友,这些人涵括了不同投资阶段和不同的地理位置,关于最近的市场,我提出的问题是 “下述陈述哪一个最好地表述了你对步入 2016年 的情绪?” 从下表可看出,谨慎与乐观的对比是 82%:18%。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次调查是盲测(我不知道受访者是谁、属于哪家机构,所以这组数据是可信的、较少偏见的),而且受访者除了告诉我们他们的真实感受以外不会有任何其他动机了。 所以这样的结果有理由令人泄气。这些大多数手上都有一批正在融资或者未来需要融资的私有公司,所以他们知道自己正逆风而行。受访 VC 中 61%称去年Q4 价格已开始下跌,91%称预期这种趋势在 2016年 上半年仍将继续(有 30%预计会严重下跌)。 为什么要说这些?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谈对估值的担心,因为过去 2年 估值涨得实在是太快了! 所以在 Twitter 上面看到下面这些典型的(也是可预见的)回复让我很痛苦:“VC 估值定价要跌了!”“这对 VC 是好事对创业者是坏事。”“Mark 老是讲估值贬低肯定有既得利益。”“当然了,价格不跌才怪。因为 VC 总是说不然后把他们说过的话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些全都是错的。 我开始写博客是因为受到了 Brad Feld 的启发。在我还是创业者的时候,对于 term sheets 是怎么工作的欧哲投资者是如何思考的这类东西都没有公开的信息。Brad 很开放,他写下了这些,给人的感觉是他免费给人提供了一本 VC 手册!出于这个原因我一直都想跟 Brad 共事,所以我开始写博客,因为我认为如果透明对 Brad 有用的话我也想做同样的尝试。 过去 2年,几乎每一位我所认识的睿智的 VC 都在私下讨论私有市场的估值是如何的荒谬不已,将来会面临怎样的清算。不过大部分人并不喜欢公开讨论这些,原因有二:1)他们手上有一批投资组合公司,其中许多正在融资 2)他们不愿意受到公开攻击或者被视为 “反创业者”。 但我敢保证,他们私下一直在说这些。所以这些年我说的东西更多的只是把他们私底下说过的东西曝光而已。 不过让我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我每年只做 2、3 个单子,我的机构顶多 1年 做 10 到 15 单。我们的新单交易额大概是 4000 万美元,跟单大概也是这个数。2015年 美国对技术初创企业的投资额是 770 亿美元。告诉你这些数字是为了让你明白我们仅占市场份额的 0.104%。 所以根据这一数字,我基本上不可能会投到你的公司,我告诉你这些私下讨论的东西的唯一动机是帮助你做好准备,如果我对融资环境的感受正确的话。如果我错了—至少你也可以拿到更多的数据来决定如何融资、如何花钱。如果我说对了,我唯一的希望是能有更多的公司拿到融资,同时有更多的公司降低烧钱率并活下去。 这就是我的所有动机。 投资者希望估值下跌吗? 大部分不希望。不过出于充分的理由(但不是你想的那样)—也希望如此。 我来举个不那么技术性因此也少点政治意味的例子吧。假设你有一批房产,然后还想买更多。比如你手上有 10 套房,未来 10年 里每年可能你都会再买 1、2 套。如果其中一些房产涨价了,你可能会卖掉以获得一定的流动性,但有时候你也会卖掉那些不好的房子拿回你的钱然后继续。 这时候价格就开始下跌。这时候你就会想,“太好了!现在我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更多的房子了!” 当然生活要更复杂些。你的想法当然是卖掉 2 套估值过高的房产,然后卸下一些表现糟糕的包袱。但是事实上根本就没人想买,你的银行又开始叫你要小心一点,别走太快了,少买点。 VC 的感觉就是这样。许多有经验的合伙人都是有 7-10 个董事席位的基金,这些大部分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所以价格跌了以后它们的第一反应是,“MD。我得加把劲儿帮我的组合公司融资了。” 当然最好是去告诉他们的 LP(有限合伙人)投资的每一家公司进展都很好,但他们有一番解释工作要做了。 是的,从长期来看,为现在公司未来支付更多的 “地板价” 可能会产生更好的回报。但我向诸位保证,事情并不像一些创业者所认为的那样,我认识的 VC 里面没有一个人享受这种修正。现在大家的感受更多是痛苦而不是收获。 投资者会不会把市场给吓跌了? 简而言之—不会。这是所有观点当中最离谱的。 “10 位天使投资人走进酒吧…” 你还记不记得 Bin38 的天使门事件?当时 MichaelArrington(TC 创始人)指责硅谷一些顶级种子基金密会 “串通” 压低初创企业估值。这完全是胡说。几个人是没有办法做低市场价格的。过去 7年 价格一直在稳步上涨。 个体基本上是没有办法通过制造恐慌来让市场走势如自己设想的,因为那是市场!当然,美联储或者美国、中国、伊朗的领导人可以做到这一点。但 VC 或 Bill Gurley(泡沫论鼓吹者)或我自己做不到。每一次熊市都有人认为机会来了。这就是市场和资本主义的美丽之处。 还记得红杉资本的《永别了,好日子》吗?这篇文章是 2008年9月 写的。这给市场造成了什么恐慌?时至今日我知道有人认为红杉资本是知道市场还会涨回去的,这么做只是想虚晃一下,吓吓其他的 VC 和创业者。拜托,他们既没有这种动机也没有这种能力,哪怕是红杉资本。 近年来的估值为什么不合理? 如果你想听真话,下面就是原因。 1、社交网络终于成熟了,把地球连接起来了,并且让 Facebook 员工和投资者发了。2、智能手机终于让苹果员工和投资者发了,同时也推动了 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Snapchat、WhatsApp 等的发展。3、美联储这些年基本上把利率维持在 0 水平并采取了量化宽松手段来提振经济。共同基金、避险基金、保险公司、大学基金、养老金、基金会、主权基金等手上的钱都需要寻找回报。“安全” 的投资没有收益,所以只能把更多的钱投到私有市场上来寻求回报,这其中就包括技术市场。 从下表可以看出,自 2009年 以来投资额暴涨了 300%。 最近价格的暴涨绝大部分都是被共同基金、避险基金、企业投资者等非传统 VC 推动的。从下表中你还可以看出,10年 前初创企业的钱基本全都是 VC 给的,但 10年 后 VC 融资额仅占初创企业融资额的 40%。 供求定律 我知道有人认为理解市场运作机制并不是成为很好投资者的先决条件,但事实是市场动态在决定公司有价值与否当中扮演着巨大角色。 谁要是大学没修过经济的话我先从最简单的解释开始(我学了 7年)。微观经济最基本的一张图是供求关系曲线。需求代表买家,供给代表卖家。初创企业这个语境下,“买家” 是 VC,寻求拿部分基金去 “购买” 你的初创企业的股权。 微观经济的原则是,任何产品只要价格达到市场出清价,合适数量的买家和卖家就会出现,然后价格就可以设定。一些产品 “缺乏价格弹性” 意味着当价格上涨时需求并不会滑落太多(比如香烟、酒、毒品)。有的产品具备 “弹性”,意味着价格上涨的话需求会掉得很快。 但大多数情况下供需关系以及供给量和价格是 “平衡” 的。 什么东西会造成失衡?通常只有 “外在事件” 才会导致供给或需求量的改变。风投的情况是大量非 VC 资本跑过来寻找更高的回报,效仿 Facebook、LinkedIn、Twitter 的成功,再加上期望在 Uber、Airbnb、Dropbox 等身上获得高额回报。 这在经济学上叫做 “需求曲线变动”,如下表所示: 这么说吧,市场突然多出 500 亿美元会导致价格暴涨:典型的需求变动曲线。 后果如何?仅仅 2年 时间估值中位数就暴涨了 3 倍,然后到 2015年Q4 价格出现急剧下挫。 融资水平下降之反思 看到上面令人震惊的需求你应该注意到不仅价格变高了,而且公司的 “数量” 而增多了,我知道很多创业者认为这是好事。大多数明智的 VC(再次地,私下)认为并非如此。 创业者是增加了,但是很多人进来并不是想 “创新” 而是想赚一笔快钱。公司的增加把好的工程和产品人才分散到更多的公司里面(很多都是不大可能成功的),而不是集中资源到数量更少但更具变革性的公司手上。巨额融资的增加导致大规模的工资膨胀,房租上涨,因此而导致了烧钱率的上升。 不过通常如果你融了 1、2 千万,你的 4、5 个竞争对手也融了这个数的话,“坏行为” 的动机就会多得多了,正因为这样“赢家通吃” 的心态导致大家更重视增长而不是利润。 简而言之,当你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挥霍很容易就拿到手的 VC 资金来追逐赢家通吃式的回报时,想建立一家强大的公司就很难了。 一旦融资水平下降,许多本来想创业的人又会想念麦肯锡或 Google 的稳定和薪水,因此留下来的都是真正铁杆的创业者。聪明的投资和聪明的创业者更喜欢这一阶段的市场。 中值回归 我们还可以从经济学的另一个视角来审视估值下跌这件事,那就是 “中值修正”,意思是说有一段时期你可能会有一些偏离历史平均水平的数据点,但最后还是会回到原来水平的。 正如我前面指出那样,Joe Floyd 非常出色地通过 SaaS 乘数变化情况捕捉到了这一点(注:Mahesh Vellanki 还分析了更多行业的收入乘数情况)。上图可以看到,2007年 的时候大家愿意给 SaaS 业 7.7 倍的预期收入乘数,而上一年还不到 5 倍。这种背离到 2013年 达到了 13.4 倍的高点,然后又恢复到 4 倍的水平—略低于历史中值。 为什么市场调整会那么快?如果你真想理解投资心理学和经济学,那你应该好好读读 Nassim Taleb 的那本经典:《 黑天鹅》。我认为这是有关投资的两本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简而言之,黑天鹅是一件不可预期的事件(或好或坏),大家都不认为会发生这种事,但一旦发生,投资者的情绪马上就会发生急剧变化。 2008年9月 时,那只黑天鹅是雷曼兄弟的破产,其涟漪效应是巨大的。 我在想 2016年1月LinkedIn 的股价暴跌可能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量级当然要小一些,因为公司本身基础还是很好的)。但是体系内的人还是会被触动的,因为这样的一只技术股票宠儿在一日之内股价居然跌得这么厉害。时间会告诉我们真相,但我猜历史将表明这改变了大家的市场心态。 公开市场市值如何影响种子轮的价格? 之前我已经写过公开市场的市值是如何影响私有市场估值的了,这里我再补充几点。 简而言之,后期阶段投资者(增长基金、PE 基金、避险基金、共同基金)在私有轮次中基于对公司上市时的预期回报来设定价格。其定价模型要比种子轮(投的是产品和团队而不是基于财务)更复杂。所以公开市场给出的乘数是很重要的,一旦乘数下跌,后期阶段市场也会下跌。但下跌速度要慢得多,因为定价没有那么频繁。 如果你是 B 轮投资者,前面投了一笔小钱,几年后又有后期阶段投资者给同样公司投了一笔大钱,那你对价格就不会那么敏感。不过如果你看到手上有些单子还没有完成(这正是 2015年Q4 所发生的,现在还在继续)在接到新单的时候你对价格就会更加敏感。 如我前面所言,平衡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从 FOMO(害怕错过,或者市场分析师所谓的 “贪婪”)转移到务实的 “我可以接也可以不接” 这种心态,或者叫做 “恐惧”。 而如果你是 A 轮投资者,以往投前估值一般是 1500-2000 万但经过竞争变成了 4000 万的话,问题会传导到你这里。 即便是种子轮也可能受影响。2009年 的时候,投前估值一般是 4、5 百万美元,而过去几年这个数已经到 1000-1200 万(甚至更高)。但如果你是种子轮投资者,担心投后估值太高而导致 A 轮无法完成的话,突然之间你就会开始少付点了。 情况就是这样。 为什么行情下跌的时候融资那么难? 再回到我那个非 VC 的例子。如果你考虑买房—当然了你一直都想!—旦价格开始下跌,你很可能还打算再等 1、2月 看看。肯定的嘛,如果你认为未来 6 个月房价没那么值钱的话为什么要现在买房呢?且不说到时候房子还会更多! 用投资者的话这叫 “抓住落下的刀子”,从心理上来说投资者是恨这个东西的。所以当投资者试探出价格,并把时间放在担心他们自己的投资组合时,单子就会被耽搁了。下面这张图我之前发过,显示了投资者预期未来融资完成所需的时间会更久。 如果你希望理解为什么投资者努力想重置其现有公司的估值—过去 5年 必读的一本经济书是行为经济学的先驱 Daniel Kahneman 所著的《 思考快与慢》。 为什么追加投资困难? 许多创始人不理解为什么追加投资(inside rounds)那么困难。“如果去年你那么喜欢我的公司为什么不多给点钱我让我度过 ‘寒冬’ 呢?” 首先这里存在着投资者之间的政治问题。其中一位投资者也许愿意接受摊派给自己的 300 万美元,但是如果另 3 位投资者不愿跟的话他也不会追加投资。“我为什么要帮你摆脱困境如果你不愿做你的那份?” 此外还有 “验伤分类” 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一家 VC 有 10 项投资同时都需要钱,并且都在努力融资的话,VC 需要确定哪些公司应该拿到资金,哪些不能。 想象一下这个……如果你对自己的投资组合进行验伤分类,然后花了数小时跟其他 VC 和不愿削减成本的创业者进行协商……那你还有可能再顾及其他单子吗? 所以追加投资就会被搁置,如果没有跟投的话,你会发现 “recaps”、“structure” 或 “pay-to-play” 这类规定。可称之为高风险的小鸡游戏。 有钱的那些并不愿意帮助没钱的摆脱困境。 我甚至还没提到合伙人内部的争斗问题,一旦机构感觉 1、2 位合伙人的单子比别人的差时,每一位合伙人可能都想设法保住自己的单子,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有人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有的就得不到了。有些机构协商氛围会浓一些,有的会淡一些。但谁要是假装没看见这些情况的话那他就是鸵鸟。 为什么贬值轮次比你想象的还要困难? 贬值轮次是很难的。略为贬值可以接受,但大幅削减是很难做的。首先,大多数新投资者并不希望压低价格来惹恼原有投资者,因为他们知道将来大家还是要一起并肩战斗的。所以不如不接这种单子,找个新单会更容易些。 还有就是,新投资者会担心贬值轮次导致创始人或资深高管的离开,没有 VC 会希望换管理层的。 此外,贬值轮次会触发防稀释条款。贬值轮次也许更喜欢后期阶段投资者,而不是筋疲力尽的早期阶段投资者。或者贬值轮次也许会因为更后期阶段投资者的清算优先权被缩减而喜欢更早阶段的投资者。 简而言之,这里会有复杂的协商要进行,导致达成一致很困难。这就是为什么 VC 大都只愿投资熟人和信得过的人。因为我们知道在困难时期我们必须考我们的投资伙伴当好演员。要么给你的那份融资,要么接受之前投资的苦果。但是许多缺乏经验的投资者宁肯挟持公司不放也不愿接受这新的现实。 总结 市场为初创企业设定估值,“说市场坏话” 的单个投资者或投资者群体无法令市场价格下跌。有足够多的历史数据驳倒这种论调。像我这样愿意站出来说话的人并不希望来一次大规模的清算。相对于任何以更合理价格得到的未来潜在收益,我们因为要帮助组合公司熬过困难时期而蒙受的短痛要多得多。私有市场估值过高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就像 1990年 代末一样,没有新的 “商业模式” 能够抵抗万有引力定律。公司估值是以未来预期收益为基础的。所以应该预期会出现中值的修正。如果你相信这种前景会导致融资更加困难(时间上和价格上),你的自救方式应该是把烧钱率控制住,这样才能活得更久,直到公司发展到配得上估值或者熬过融资更困难的时期再去融资。 ...
为什么项目找融资这么费劲? 为什么商业计划书无人问津? 创业公司如何合理地估值? 传统行业升级如何确立创业方向? 从投资人角度,评价一个创业项目的标准是什么? 创业者可依照这些标准评估自己能否拿到投资。创业的过程,第一点要确定创业的方向,这需要做行业的整体研究,然后再去组建靠谱、合适的团队。 一、高效的行业调研 如何做行业的调研,并保证一定的效率还有质量的情况下去做调研? 首先,要看一下这个行业所对应的市场空间和规模。比如,原来就互联网领域而言,大多投资人都希望市场容量能达到千亿元级别的规模;而传统行业升级方向中,因为传统行业大多存在大量产能过剩,利润率一般比较低,所以要求的市场规模就要更大达到五千亿以上或者是甚至是万亿以上级别,这样才有可能产生体量比较大的公司,对后续阶段的投资人才有持续的吸引力。 确定规模之后,看这个行业国内外的一些公司的情况,包括上市公司,以及初创类型的公司。关注上市公司的话可能会尽量的帮助大家在业务上面减少试错,因为有些上市公司可能在一些方向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尝试的结果也比较容易获取。互联网投资机构们的钱比较难进入到上市公司里面去,大家就比较倾向于在外部去扶持一个新的公司存在。 看中国与国外的发展情况对比,尤其对传统行业升级的创业项目非常关键。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面向C端的互联网轻质化的产品,面向的更多是人性的本质,国内外差异并不大。但对基础行业,如农业或者是一些制造业的升级来说,中国和国外的差异可能存在30年甚至60年的差距,这样处在中国的现阶段直接拿国外的模式套用做项目,可能会很吃力,因为市场成熟度还差太多。 在对比中国与国外的发展史情况中寻找撬动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和那些在当时成长起来的公司,再回过头看这些公司的经验能不能够借鉴到中国现下的情况当中。如果在调研之后发现市场空间足够大,并且这个行业还比较落后,有很多提升的机会,并且竞争对手里没有巨头或者融资速度比较快的公司(如融到B、C轮的公司),可能这个方向就是一个很有价值、值得深度挖掘的方向。 二、以农业为例看市场研究目标 创业方向确定之后的任务便是输出具体的业务模式,这里有两点值得关注: 1、横向上:基于行业的整体产业链结构做某个环节上的模式规划; 2、纵向上:充分考虑时间维度。 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原来还是马车的时候,道路污染很严重,很多人就会做道路清洁来赚钱,但是后来有汽车之后,这个行业就被颠覆掉了,做这种眼前生意的人可能就没有了机会。传统行业升级领域中升级的都是中国比较落后的行业,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还有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升级过程中大多都是往服务行业去转型,从企业做利润、营收的角度来看,未来更多的利润可能是从服务中获取,而不是直接的靠眼前的这种贸易买卖性质,互联网在其中不再是以App或者网站的形式存在,而是变成了一种数据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来降低业务成本、提高效率和利润率。 关于业务模式中的盈利点,看起来比较好做营收的点往往不能持续。就像传统制造业中的一些工厂,一家赚钱了,很多人都会冲进来开同样的工厂,导致了大量的产能过剩,最后就拉低了整个行业的开工率、利润率,这些便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不通畅导致的。这便是眼前容易赚到的钱可能只是一个短暂的赢利点,公司希望长期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再至少多往前看两步,看未来哪些钱可以赚,要有一定的危机意识。 关于行业的分析,举一个例子,是我最近比较专注的农业互联网的升级,大逻辑是这样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第一产业GDP占比只有大约2%(国内约10%),国内约10%的人还在亲自做养殖、种地,而美国只有2%,但他们却有10%到15%的人口来服务第一产业的群体。所以中国参照这些发达国家来说,是有巨大转型升级、创业的机会的。 ...
股权众筹设计的坑你踩到没有?6个要点告诉你怎样操作 股权众筹是现在社会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众筹”,可以理解为一种集资行为。这是和“奖励众筹”完全不同的一种“大资金”众筹模式。 最早的股权众筹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的娱乐场所,例如夜总会、酒吧等等领域。大股东在自身已经拥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依然会拿出一部分股份,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文化、艺术、关键领域的知名人士,以获得客户人脉资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空间和时间的区隔都被打破,投资人和项目所有者可以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强,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利用P2P交易平台和众筹平台,辅以征信、保险等预防风险措施,使得众筹式的股权融资开始快速发展。 但是目前有关法规对于股权众筹还处于制定过程中。 在此,只简要提醒关于股权众筹设计时,区别于“非法集资”的必要红线: 为了保障股权众筹集资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第一股权众筹平台不能自己建立资金池,即投资人的款项必须对应着融资方;在汇款过程中,资金账户应该受第三方金融机构监管;第二是股东人数不能超过200人(股份有限公司)或50人(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合伙公司)。 在你准备做众筹之前,需要首先想好“我要通过众筹得到什么”。众筹,特别是股权众筹是一个融资的行为,对于融资的方式有很多,你要确定,股权众筹是不是你想要的菜: 第一,最低成本融资始终是贷款,尤其以银行贷款为最佳。股权众筹的本质是在增加股东,并不是借款。如果仅仅是因为钱,转让股份绝对不是最好的主意。 第二,金融工具有很多,VC、P2P、定向发债等等都是一种选择。如果仅仅是因为钱,股权众筹和奖励众筹价值根本是一致的:他是在完成验证你商业模式和获取粉丝(合作伙伴),而不是获得钱。 第三,因为第二条的原因,所以除非你没有更多次的融资需求,否则不应该选择股权众筹。专业投资机构不会喜欢太分散的股东结构;而众筹来的股东也大部分无法进一步提供更多的资金。 众筹不是万能药,不管是奖励众筹,还是股权众筹,都是如此。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前面已经说过,股权众筹不是万能药,有行业的选择性。股权众筹项目筛选标准如下: (1)查看项目的所属行业类别 分析判断该项目属于什么行业领域,如果项目是涉及“矿山、造林、制造业、机械、化妆品等领域,将不予考虑。股权众筹的关注的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科技、移动互联网、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000061,股吧)、城市农庄)和生活服务业、房产、医疗健康等行业,因为这些项目符合“大众需求”,即“消费者为投资人”;具体行业类别如下: (2)查看项目融资金额 判断金额:众筹是草根人的专利、普通民众的投资,基本都是小钱玩投资;同时,众筹的最终目标也是帮助中小微项目和个人创业者完成融资。因此,项目融资范围应在50-500万元以内,这符合股权众筹的平台标准,也是项目方能够承受的心理范围。 (3)查看项目基本要素 查看项目的基本要素内容是否填写,比如:项目名称、一句话亮点、项目阶段、团队人数、所在城市、项目logo、用户需求、解决方案、方案优势、盈利模式、融资需求等基本信息;判断这些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如果有不符合需求的,或者表述不清楚的,都是没有达到标准要求,须退还项目方。 (4)判断项目众筹的目的 当项目方提交的项目具备基本要素之后,需要判断项目的融资目的。根据上述的相关要求,做出判断。具体情况如下: 1、判断项目是否已有成熟产品或者已有部分实体功能,希望通过股权众筹筹资资金,达到推动项目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2、如果项目纯属空想、吹牛皮,等待资金方可实施的现象,纯属圈钱行为,直接予以拒绝。 3、项目方已通过线下找到投资,但担心线下投资存在法律风险,仅需要在平台上走个手续流程,此类项目,符合平台上线要求。 (5)询问项目方可用资源及宣传推广 通过上述步骤分析判断之后,还需要通过电话的方式与项目方进行沟通,询问项目方是否可以自主完成对项目的前期宣传推广,是否具有线下资源等,同时,还要提前告知项目方一旦项目上线,必须积极配合平台,做好宣传推广和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6)告知平台收费标准 一旦项目在平台上线融资成功后,平台将收5%的佣金。如果融资金额超过1000万,经公司领导审核批准,佣金比例将适度降低。 ...
去年互联网金融行业迎来爆发,这背后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据京北智库及IT桔子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共计402起,获得融资的企业数为370家,融资金额约为944亿元人民币,其中32家企业获得多轮融资,31家获得两轮融资,1家获得三轮融资。 京北投资总裁罗明雄指出,从投融资案例数来看,获得投资最多的细分领域为网络贷款类,共149起,占去年全年投融资案例数的38.21%;就投融资金额来看,获得投资最多的细分领域为综合金融服务,剔除邮政银行的451亿元战略融资后,仍获得投资171.96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投融资总额的18.72%。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互联网金融获得融资的轮次以种子轮和A轮居多。”罗明雄表示,两者总和占全年融资案例数的76.43%。 ...
近日,包括百度众筹平台项目在内的涉及新金融和电子商务产业的10个项目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中集中签约仪式。这也就意味着百度众筹平台项目正式落户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 据悉,该由百度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拟在津建立的众筹平台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在中心商务区设立多只基金投融资平台。 百度竟将众筹与O2O等量齐观 2015年六月底,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表示要砸200亿支持百度糯米,而半年之后,百度又计划斥资100亿元打造众筹平台,在众筹平台建设上的投入与O2O业务的投入放在一个量级之上。这背后的意义简直不得了。 实际上,200亿投入糯米是百度O2O布局的重要一步,透露出百度继手机百度、百度地图后,欲全面打开O2O入口的野心。重金投资下,百度参与O2O战争的意图明显,同时实现打通线上线下,实现连接人与服务,从信息向服务提供转型的关键。 可以说,半年前百度将与阿里、京东较量中制胜的法宝压在了O2O之上。 9月百度众筹上线,但是更偏重于互联网理财,而且与投融资属性关系较远。但是相对的,京东阿里的众筹业务已经现行起步,并且有了较为可观的成绩。而半年后,100亿的投入又给到了众筹平台建设,很明显看出,百度将众筹看成是与巨头之间的大战的有一个重大战场。未来可能的重视程度将不亚于O2O。 为什么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 百度为什么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建立众筹平台项目并设立多只基金投融资平台? 仔细回顾一下,就会发现,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里面真的很热闹。 2015年来,腾讯、京东、阿里都相继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设立项目或者开展业务:腾讯众创空间同样落户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京东金融与中心商务区的首次合作的京东股权众筹项目代表项目“言几又”在中心商务区完成注册;阿里集团入股天津金交所…… 而这一次,百度众筹平台项目又进驻于此。大公司的政策嗅觉总是异常灵敏。 结合此前证监会宣布的2016年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消息,我们预测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很有可能将成为全国首批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因为,2015年9月,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成为“创新创业特区”;11月13日,天津出台的《天津市金融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中明确提到“积极申请股权众筹试点,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发展。 大量股权众筹和投融资企业已经在此入驻、监管部门试点的计划和天津自贸区本身对于股权众筹试点开展的强烈意愿一拍即合,上述猜测可能性将非常之大。 ...
反逼婚广告 "反逼婚联盟"成员站在广告前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橘红的底色,可爱的卡通女孩形象,灯笼、鞭炮、福字等春节元素……近日,人流稠密的北京地铁东直门站出现了一则广告,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担心,世界那么大,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 记者采访了解到,发布广告的是由一群年轻人组成“反逼婚联盟”,参与者都有过被“逼婚”的经历,因此在网上发起众筹来负担灯箱广告3万8千元的费用,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积极响应。这则广告将在东直门地铁站刊登一个月。 春节是中国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然而,由于亲友长辈对年轻人婚恋问题的关心,让不少未婚青年倍感压力。近期发布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其中,25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 “反逼婚联盟”的发起者之一、今年33岁的韩德乾先生自25岁起就被父母“逼婚”。他告诉记者,希望借助地铁广告的形式引起社会关注,也向家人表达心声。 “我与父母自高中开始就在沟通上存在隔阂,在中学阶段家长禁止早恋,到大学毕业又突然着急,两代人对于婚姻家庭问题的固有观念不同导致很难达成一致。”韩德乾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认为,很多父母仍希望子女按照传统的模式生活,而年轻人的想法日益开放、多元,特别是受到现代化、城市化、国际化等影响,导致两代人在个体观念和家庭观念上存在差异。 “我不是很喜欢‘逼婚’的说法。”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说,“‘逼婚’一词把两代人放到了对立面。其实,对私人生活表达关切是中国人表达关心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文化传统有其价值所在。” 沈奕斐建议,希望年轻人能更正面地看待长辈对其婚姻问题的询问,理解这种关心,两代人也应建立更好的沟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