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有句名言:你认为抄底了,其实抄在了半山腰。 新三板更甚。 1月31日,新三板做市指数再创历史新低,触及950.22点。尽管当天尾盘收阳,但之前从1月8日至30日,连续17个交易日做市指数阴跌不止,这在全球资本市场都是极其罕见的。 如果与2015年“牛市”时最高点2673.17点相比,做市指数至今已跌去六成。 不仅如此,做市交易规模持续萎靡,1月31日的做市交易额仅1.59亿元,仅占当天新三板总交易额13.17亿元的12%。整个1月份做市交易额33.48亿元,也创新低。 事实上2017年12月22日新三板制度改革后,市场预期做市行情会有所起色。但现实很残酷:做市企业数量不断下滑,做市商退出做市成倍增加。 疲软:做市交易规模锐减
统计显示,2017年新三板交易额为2271.8亿元,其中做市交易785.05亿元,占比34.56%。 而自2017年7月以来,新三板做市交易额急剧下滑。 2017年上半年每个月做市成交额基本都在70亿元以上,个别月度如3月份做市交易额高达139.57亿元。但自7月后,做市交易额降至50亿元以下,其中10月份,做市交易额仅34.35亿元,不足上半年月度交易额平均值的四成。 有券商人士表示,做市商并不差钱,做市交易低迷主要跟市场环境和做市企业自身质地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8年1月15日新的交易制度实施前,做市交易更显“鸡肋”。1月2日-1月12日,新三板每天做市交易额下滑至1亿元左右,占总成交额比例仅一成。 1月15日,新三板协议转让的企业全部变为集合竞价转让。 尽管新政实施后,个别交易日,盘中交易做市规模大于竞价转让规模,但加上盘后交易金额,做市成交额依旧仅占总交易额一成多。 1月31日,新三板做市交易额仅1.59亿元,而同日竞价和盘后协议交易额均在5.7亿元以上。 新三板在线统计,2018年1月做市交易总额仅33.48亿元,为2017年以来最低。
反向:做市转“协议”数量持续增多 1月30日,浙商创投(834089)、联诚发(837293)、巨龙生物(831775)齐发公告称,将变更做市交易方式为集合竞价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浙商创投是首次进入私募做市业务试点的10家单位之一。 新三板在线注意到,浙商创投2016年1月29日首次做市,做市商包括浙商证券等9家券商,最新收盘价格11.05元。 统计显示,1月份已经有6家挂牌企业由做市转为协议或竞价交易,另有方圆现代(834381)终止去年就筹划的协议转做市计划。 2017年4月,方圆现代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就已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股票由协议转让方式变更为做市转让方式的议案》。2018年1月30日,方圆现代表示,因公司发展规划调整,拟仍采用目前的集合竞价转让方式。 新三板在线注意到,由于做市市场长时间疲软,原先协议转做市的趋势开始反转。 2017年仅121家挂牌企业由协议转做市,远低于2016年的389家和2015年的659家,减少比例分别为68.89%和81.64%。 同时,2017年做市转协议的挂牌企业则多达332家。 截至1月31日,新三板市场做市企业下滑至1326家,比2017年初1654家已减少近两成。 市场人士认为,交易不活跃、估值不及预期等是影响挂牌企业变更交易方式的主要原因。新三板在线注意到,上述121家协议转做市的企业中,做市后股价下滑的超过3成。 撤退:做市商主动减少做市规模 整个一月份,股转系统做市商退出做市的公告数十起,涉及33家做市商,57家挂牌企业。 其中东吴证券退出为11家挂牌企业做市(包括浙商创投)、光大证券退出7家,中信建投证券退出为御食园等6家企业做市。 股转系统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新三板92家做市商中,兴业证券做市数量最多,为258家。 做市数量排名第二、第三的国泰君安(241家)和中泰证券(239家)在过去的13个月退出数量分别为39家和25家。而排名靠前的兴业证券和申万宏源证券退出做市的情况相对较少。 同时做市数量不足10家的做市商有7家。
此外,新三板在线注意到,挂牌企业中联讯证券有55家做市商,华强方特、成大生物、圣泉集团和蓝山科技做市商均在30家以上。 值得注意的,做市商仅两家的做市挂牌企业高达358家,占做市总数的27%。鑫聚光电(831881)等四家挂牌企业,做市商不足2家。 不过也有部分企业看好新三板做市制度,选择协议(竞价)转做市,或新增做市商。
如武侯高新、合全药业、传神语联和高光世纪逆势选择做市交易。智冠股份、泰祥股份、美兰股份等16家企业选择新增做市商。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