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型保险正在“瘦身”。保监会近日明文要求一年期以内的理财型保险下架,这对于打高收益、短平快的网销渠道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对此,负责网销保险的人士纷纷表示,正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大1-3年期产品开发,而此类产品蜂拥而入无疑会进一步引起混战,并增加运营成本。 一年期产品被叫停 中短存续期产品设限额 互联网保险经历过疯狂,曾经创下三天销售200亿元的“奇迹”,而这背后却是去保险化、拼高收益的结果,在低利率时代吸引了很多客户投保。然而,这样的产品往往存续时间较短,有的少则三五年,多则一年期,在一年内退保也可有较高的收益,这给险企经营带来了潜在的现金流风险,以及加大了投资压力。 为了规避资金负债错配风险,保监会开始对此类产品“动刀”。3月18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通知》,一方面不再强调高现金价值产品,而是延伸至预计存续期不满五年的产品。其中,存续期不满一年的产品自3月21日起已被叫停。从目前市场销售的产品来看,存续期在一年以内的,绝大多数是没有保障而只求收益的短期万能险。 所谓中短存续期产品,是指前4个保单年度中任一保单年度末保单现金价值(账户价值)与累计生存保险金之和超过累计所缴保费,且预期该产品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不满五年的人身保险产品。除了一年期以内的产品被叫停外,其他产品则将限额销售,且挂钩资本金。如自年初开始,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以内。也就是说,当保险公司的资本金为100亿元,此类产品销售额一年最高为200亿元。 为了防范市场波动太大,保监会也为目前预计存续期在1-3年的产品销售设置了“缓冲期”,如今年的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总体限额的90%以内,两年内逐年递减为70%和50%以内。一旦销售规模超过限额,险企须在3个月内通过增资等方式确保满足要求。有统计显示,去年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达到6500亿元。有分析人士指出,新规实施后,受超短期产品停售影响,此类产品规模很可能会缩减到5000亿元。 严控错配风险 险企投资有望减压 事实上,万能险并非洪水猛兽,它以高透明性、保障和投资双重属性、实际存续期较短及灵活多变等多种优势成为中小险企迅速占领市场扩大资产规模的利器。但随着低利率环境带来的投资压力、信用风险带来的资产质量损失、股市下跌带来的股票投资亏损等多重因素叠加,给保险公司的投资带来了压力,尤其中短期保险产品占比加大,现金流迅速增长加剧中小公司经营风险。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在银保渠道或互联网渠道,个别中小公司投资于中长期资产博取高收益,而销售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实际存续期限只有一或两年,存在“短钱长投”风险隐患。 据了解,目前中短存续期产品承诺收益普遍在3.5%以上,部分万能险预期结算利率甚至超过7%,投资收益难覆盖成本;另一方面,此类产品存续期一般在1-2年,而资金投向多为债权计划、权益等久期较长的资产,一旦集中退保遭遇新增保费下滑,保险公司将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通知》正在通过结构性调整,引导险企开发较长期限保险产品,以适应保险资金的投资特点。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丁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的负债成本较高,为覆盖其高成本,投资端一定程度采取了提升风险偏好,或者拉长资产久期的策略以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在他看来,加强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的规范,可以减小对保险投资端的压力、降低资产负债久期错配风险,有利于保险投资回归到注重大类资产配置,以固收资产为主的长期稳健、分散投资的策略,该策略与保险资金长期负债特点和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相一致,有利于保险行业长期稳健发展。 网销欲转战场 三年期产品恐上演混战 据了解,中短存续期产品主要是通过银保和互联网渠道销售,其中一年期以内的万能险主要是网销的“专利”。有业内人士预计,此前一年期以内的万能险保费占比大约20%-30%,以去年6500亿元规模的中短存续期产品来计算,一年期以内的产品保费达到了1300亿-1900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中获悉,目前多家险企正在对网销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以满足监管的要求,最直接简单的操作将是拉长保障期限、缴费期限和收益回报期限。一位网销产品开发人员指出,网销产品开发,将适应互联网用户习惯,很少开发缴费期超过五年的产品,下一步将以1-3年期为主。“让人担忧的是,一旦险企集中开发1-3年期产品,这将加大此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另有网销人士坦言,这样会进一步增加险企在这一类产品销售的成本,尤其银保产品也多为1-5年期,网销将对银保市场形成挑战,很可能会进一步推动银保手续费的增加。 不过,一位保险专家指出,从目前网销转型来看,理论上说可能加剧1-3年期市场的竞争,但实际上,此类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也将受到限额限制,险企并不会像以往疯狂比收益来做大蛋糕。有保险资管人士则另有解释,目前绝大多数追求规模的意愿并不强烈,此次新规也并不会成为险企保费增长放缓的决定性因素,现在关键的因素在于投资市场的走势,从去年下半年到目前,股市不好,其他另类投资也需要慎重选择,一旦资金放出去了,没有很好的收益,将会直接导致利差损。 丁当也在近日披露,目前平安正在研究投资驱动型保险产品的开发,一方面要加强资产获取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投资能力建设。例如,开发固定收益类的中长期理财型产品,做到负债与资产久期匹配,并且产品利率根据市场利率或者银行理财收益率水平变化而做相应调整;开发多元化、多策略、全球化的净值型产品,如在低利率环境下可以开发保本且与指数挂钩分享其上涨空间的结构化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许晨晖/文 宋媛媛/漫画 新规执行不要“走了样” 当监管层正式发布关于“中短存续期产品”新规时,一些渠道单一、网销占比居高、以短期产品为主力的中小险企“炸了锅”,感觉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悬在头顶,不久的将来就要落地。转型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虽然这一新规对一些公司来说算得上是暂时的“噩耗”,但长期来看,却利于公司和行业持续稳定发展,产品销售可以长短结合,规模增长可以与投资取向匹配,尽量避免保险业务发展“看上去很美”,隐现泡沫。 当新规发布后,多家险企纷纷表示,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价值取向,发行一些具有成长价值、给公司和客户带来长期利益的产品。然而,却仍紧紧盯着那些三年期的产品不放。通常而言,寿险需求短则十年,长则一辈子,为何非和三年期的产品较劲?再则,虽然目前利率走低,客户急着理财,但客户理财也想获得长期的回报,很大一部分是希望在养老时派上用场。产品开发需要创新,但勿太急功近利,别让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新规在执行的时候“走了样”。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