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大法院对中国泛海发出了清盘令。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在周一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的文件中披露了该命令。已任命清算人,该公司在该市上市的股票已停牌。泛海当时表示,清盘请愿书于 2022 年 6 月提交,涉及 1.75 亿美元的贷款本金,请愿人称这些本金尚未支付。此次融资涉及质押的纽约财产和有担保的股票。在中国的房地产债务危机中,至少三家中国开发商已被香港法院下令清盘,不过涉及泛海的在二月份被驳回。之后针对该公司提交了一份新的请愿书。该公司在美国进行了 35 亿美元的房地产投资后,在美国遇到了重重困难。去年,贷款人控制了纽约一处房产,泛海计划在未支付抵押贷款后将该房产开发为曼哈顿下城最高的塔楼之一。该公司 18 个月前表示,正在努力通过出售房产来赚取现金,以重振洛杉矶的一个大型项目,该项目已在施工过程中被冻结多年。根据 2022 年 9 月提交的文件,泛海集团因该酒店和住宅区面临 2.2 亿美元的诉讼责任。...
尽管已经复牌,中国恒大发展仍然阻力重重。9月24日晚间,中国恒大发布最新公告称,3月21日关于该公司境外债务重组建议的条款发生变数,此前重组建议中涉及中国恒大未来发行新票据的“缓释”安排,但是这一条似乎行不通了。中国恒大表示,鉴于旗下附属公司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正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目前的情况无法满足新票据的发行资格。境外债重组遭遇困难中国恒大的境外债务重组事项再生变数。9月24日晚间,中国恒大发布境外债务重组内幕公告,内容有关公司拟议境外债务重组的条款。公告显示,在建议重组下拟发行的各项新票据须根据其适用情形遵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公司须证明其符合相关规定。中国恒大表示,鉴于该公司主要附属子公司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地产”)正在被立案调查,集团目前的情况无法满足新票据的发行资格。回顾过往,今年3月21日,中国恒大正式公布了对超190亿美元境外债务的重组方案。恒大此次主要是通过债务展期及子公司股权等方式对现有境外债务进行重组,所涉及的债务包括中国恒大发行的本金总额为139.22亿美元的美元高级担保票据,恒大旗下公司景程发行并由天基担保的本金总额为52.26亿美元的美元优先票据,共计191.48亿美元。重组方案也相应包含恒大协议安排、景程协议安排、天基协议安排。在恒大的协议安排中,恒大方面将债务分成了A组和C组两类,分别对应恒大发行的境外票据或债券和所借的贷款、恒大境外金融负债(包括担保和认沽期权)。对债权人,恒大给出了两种方案供选择。在方案1中,债权人可以按其可获偿金额1:1的转换比率获得将由恒大发行的新票据,新票据期限为10-12年。在方案2中,债权人可以有三种选择。其一是将可获偿金额转换为期限为5-9年的将由恒大发行的新票据;其二为转换为由五笔与恒大物业、恒大新能源汽车或恒大上市股票挂钩的股权挂钩票据构成的组合;其三是上述两者的组合。另据披露,恒大方面发行的新票据年息为2%-7.5%;前三年不付息,第四年初开始付息、付本金的0.5%。综合来看,即在恒大的境外债务重组中,将发行新票据作为其中的一种债务安排,但是目前最新情况是,因为证监会对其地产板块子公司恒大地产立案调查,过不了监管的“关”,中国恒大满足不了新票据发行资格了。就在前两天,恒大境外债务重组相关会议安排也延期了。中国恒大也在9月22日深夜公告过,原定于2023年9月25日(天基和景程)、2023年9月26日(中国恒大)有关建议重组的相关协议安排会议将不会举行。公司未提及未来是否再度召开及时间。“由于集团销售情况不如公司预期,基于目前情况以及与其顾问及债权人协商,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建议重组的条款以匹配公司客观情况和债权人诉求。”中国恒大称。此前恒大地产已被证监会立案在此次公告中,中国恒大所谈及的立案调查主要是指恒大地产集团被调查,而不是近期沸沸扬扬的恒大财富相关人员被调查事项。今年8月16日,恒大地产于沪深交易所发布关于收到立案告知书的公告。公告显示,恒大地产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恒大地产立案。恒大地产方面表示,公司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今年9月,恒大地产披露其自身业绩显示,2021年合并口径净利润亏损5242亿元、2022年净利润亏损527亿元,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79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恒大地产已经资不抵债,合并口径净资产为-3867.38亿元。恒大地产表示,2021年度、2022年度及2023年半年度出现重大亏损及净资产为负值,主要系发行人风险事件发生以来,住宅销售规模及销售均价均有所下滑,且发行人上述报告期内存在较大规模的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退地损失、诉讼损失所致。此外,恒大地产2021年度财务报表和2022年度财务报表均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恒大地产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恒大财富相关人员也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9月16日,“深圳南山公安”发布案情通报,近期,公安机关依法对恒大金融财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杜某等涉嫌犯罪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对此,中国恒大澄清表示,公司注意到媒体报道恒大金融财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管理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信息。“恒大财富为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恒大财富的相关人员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不影响公司经营运作”。...
有网友表示,既然是限售股,就要名符其实,而不是套个理由就规避限售。有网友表示,限售股出借,是否是相关部门有人收了大额好处为这些战略投资者特意设计的漏洞?有网友表示,多年来股市始终未见起色的原因:是否某些规则就是为某些白手套代理人或利益相关人割股市韭菜巨额资金而设计/定制的漏洞?也有网友直指,这是股市版“戴套不算强奸”。经证监会核查,金帝股份的融券券源确实为两项资管计划。金帝股份高管与核心员工参与战略配售后,在上市首日由资管计划通过转融通业务将股票出借给证券金融公司,再由证券金融公司转融券给13家证券公司,124名投资者(包括35名个人投资者、89家私募基金)依规从13家证券公司融券卖出。而根据目前核查情况,证监会表示上述融券业务符合当前监管规定,未发现相关主体绕道减持、合谋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尽管证监会给出了“合规”的审查结论,但争议并没有随之结束。金帝股份战略投资者几乎清仓式出借,这令股民将视线投向金帝股份自身,纷纷怀疑是公司实控人、高管员工等集体“做空自己”,以期实现高位套现。股市“打假斗士”刘姝威教授暴怒发文:“如果这种行为,官方认为合理合法,那么,中国股市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把股市当成提款机,公开抢钱!何时中国股市能让广大投资者分享到上市公司发展的红利?”经济学家刘煜辉对刘姝威的发声给予了支持。财经媒体人曹山石也进行评论,指出不公的核心是券源。在当今萎靡的股票行情下,上市首日大幅融券卖出的情况实为罕见,哪怕合法,也不够道德。一个市场要走向真正的成熟,不仅在于参与者的成熟,更要有相关制度的成熟,也许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希望金帝股份的事件,能加速这个过程。正文:金帝股份上市首日的天量融券,引发了连日来海啸般的质疑。新上市的金帝股份(603270.SH)在上市当日遭融券大量抛售458万股,融资余额2.21亿元,被股民质疑此操作是公司实控人、高管员工等集体做空,借此实现高位套现。虽然金帝股份的体量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处于较低区间,但凭着这一操作在资本市场可谓赚足了存在感。、01 上市首日现2亿元融券“卖盘”9月1日,金帝股份登陆A股,并同步被纳入融资融券标的。发行价为21.77元/股,当日盘中最高冲至61元/股,最终收报48.27元/股,收涨121.73%。在上市的同时,金帝股份也被纳入融资融券标的。9月1日也就是公司上市的当天,该公司的融券净卖出量分别为458.32万股,当日该公司转融通共借出券470万股。首日融券卖出额高达2.21亿元,由此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巧合的是,该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员工参与的战略配售资管计划持股数量为470万股,占本次发行数量的8.58%。对此有市场声音一度猜测,金帝股份上市首日被融券卖出的458万多股正是来自战略配售限售股。由此也引发投资者热议:限售股是否可以通过融券进行变相减持?这背后是否存在钻制度规则漏洞或者对规则的不公平利用?因为市场质疑声过大,证监会下场了。经证监会核查,金帝股份的融券券源确实为两项资管计划。金帝股份高管与核心员工参与战略配售后,在上市首日由资管计划通过转融通业务将股票出借给证券金融公司,再由证券金融公司转融券给13家证券公司,124名投资者(包括35名个人投资者、89家私募基金)依规从13家证券公司融券卖出。而根据目前核查情况,证监会表示上述融券业务符合当前监管规定,未发现相关主体绕道减持、合谋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战略投资者几乎清仓式出借,这令股民将视线投向金帝股份自身,纷纷怀疑是公司实控人、高管员工等集体“做空自己”,以期实现高位套现。金帝股份也因此迅速在资本市场上占领头条。02 限售股出借存质疑在资本市场中,炒股不止追涨,看跌也能挣钱。看跌,也就是做空,通常是在预测市场行情将下跌,在证券价格较高时向券商借入证券之后卖出,再在证券价格较低时从市场买回证券还给券商,赚取其中的价差。例如借来券卖掉的时候10元一股,买券还的时候9元一股,中间获利一元。这也就是融券机制。按照规定,战略配售股自发行之日起,存在一年限售期。实际上,将战略配售股加入券源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新股上市初期流动性,抑制价格过度波动。战略投资者出借的证券到期后,将收回全部股份、仅获得出借收益,并继续作为限售股管理。融券交易本身并无问题,但2019年科创板开板时,为扩大融券券源,监管部门规定,战略投资者配售获得的、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的股票可进行证券出借。实现了新股上市首日即可融券。利用融券机制打新套利,即在新股上市首日拉高股价后再融券卖出,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也在近期频频出现并引起市场关注。按金帝股份21.77元/股的发行价,即便股价腰斩至32元,做空者仍能获得超过40%的收益。从结果来看,金帝股份的这波操作是一场高管、券商机构、做空机构共赢的局面。尽管证监会一锤定音给出了“合规”的审查结论,但争议并没有随之结束。第一个站出来的是股市“打假斗士”刘姝威教授暴怒发文:“如果这种行为,官方认为合理合法,那么,中国股市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把股市当成提款机,公开抢钱!何时中国股市能让广大投资者分享到上市公司发展的红利?”经济学家刘煜辉对刘姝威的发声给予了支持。财经媒体人曹山石也进行评论,指出不公的核心是券源。在当今萎靡的股票行情下,上市首日大幅融券卖出的情况实为罕见,哪怕合法,也不够道德。03 散户大逼空在经历“首日套现”争议后,金帝股份的股价,在登顶人气榜后的第一个交易日(9月18日)出现了转折。当天开盘,金帝股份出现大笔买单,开盘两分钟后即迅速封板。次日,金帝股份再次开盘封板,但此后大量卖单炸板,涨幅一路收窄,直到午后收盘前约38分钟时才再次拉升封板。9月20日,金帝股份连续第三日涨停,散户的热议也使其继续“霸榜”A股人气榜第一位。连续3天涨停,股价直接从的33元拉到44.45元,并且不断放出天量成交,多空博弈开始显著白热化。不少买入金帝股份的投资者称,买入的逻辑是“情绪退潮”,以及“融券在本月28日必须要还,可能会走出逼空的走势”。“28日必须要还”的说法,在近期投资者中流传甚广,可能也成了短期连板的炒作逻辑之一。金帝股份上市首日,通过转融通的“转融券”业务借给“空头”的证券,将于9月28日到期。中证金融数据显示,这些券的年化融出费率最低不低于20%,最高达28.1%,期限均为27天。也正因为融出费率如此之高,“空头”仍愿意借,才引来不少质疑。当然,融券是否是“砸盘”的“元凶”,目前市场上并无确凿定论。但散户投资者的愤怒无疑是真实的,逼空也成为了金帝股份股吧上的一个热词。04 做空原因有迹可循对于持有限售股的股东来说,最关键的不是现在的股价,而是解禁时的股价。战略投资者用资管计划通过转融通将股权出借给证券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部分稳定的利润。“第一天的高股价能否持续到解禁期结束是未知,股票当即变现才能对自己有利。”而124个投资人为何选中金帝股份,且在短短一天内直接卖出?金帝股份为何被看空?简单梳理金帝股份的招股说明书,其被做空原因似乎有迹可循。招股说明书显示,金帝股份的主营业务为精密机械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立足精密冲压技术,形成了轴承保持架和汽车精密零部件两大类产品。轴承保持架产品终端应用领域涉及汽车工业、风电设备、工程机械、机床工业等行业,产品应用于维斯塔斯(VESTAS)、金风科技、通用电气(GE)、远景能源、西门子歌美飒、三一重能等厂商的风电主机。汽车精密零部件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和传统汽车变速箱、发动机系统零部件。在这一领域,金帝股份进入蔚来、长城汽车等主流汽车厂商供应体系,甚至作为蔚来汽车的供应商,金帝股份被打上了“蔚来系”的标签。新能源热潮下,金帝股份营收稳定增长。2020年-2022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32亿元、9.14亿元和10.97亿元,但净利润增长幅度较小,分别为1.1亿元、1.15亿元和1.26亿元,利润率明显下滑。从2022年来看,轴承保持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3.04%,汽车精密零部件占主营收入的43.7%,轴承配件占主营收入的3.26%。毛利率方面,以公司轴承保持架的毛利率为例,报告期内三年毛利分别为48.55%、43.11%和40.87%,而同行企业平均值为20.13%、18.99%和15.75%,数据可见金帝股份高出同行近两到三倍之多。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全产业链价格透明,毛利率出现倍数的差距,很显然,未来金帝股份等毛利率下滑趋势大概率将持续。05 结语在如今A股成交创下年内最低记录、市场信心已极度脆弱的当下,股民们对一切不公和违法的行为,都深感切肤之痛。市场跌跌不休,大家都需要一个更能信服的、重拾信心的答案。一个市场要走向真正的成熟,不仅在于参与者的成熟,更要有相关制度的成熟,也许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希望金帝股份的事件,能加速这个过程。...
继上周将中国房地产行业前景调低至“负面”后,国际信评机构穆迪星期四(9月21日)宣布,将中国金茂和万科企业两家地产开发商列入降级观察名单。据彭博社报道,目前万科和金茂的发行人评级均处在中等水平的“Baa”级,其中万科为“Baa1”,金茂为“Baa3”,已是中国房企中评级较高的两家。穆迪指出,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复苏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金茂和万科恢复被削弱的信用指标和财务状况的能力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故将他们的评级列入观察名单。同时,穆迪星期四还将其他七家中国建筑商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这些企业分别是华润置地有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海外宏洋集团有限公司、越秀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保利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业集团有限公司和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中国房地产销售在过去几个月中仍不见起色,包括碧桂园和远洋集团在内的头部房企面临债务风险也拖累了市场恢复。穆迪9月14日将对中国房地产行业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原因是经济增长前景疲软,尽管政府采取了支持措施,但购房者担心项目无法按时完工和交付,抑制房地产销售。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中国新房价格加速下跌,而多项楼市松绑政策虽然带动本月初出现购房高峰,但其影响可否持续尚不明确。...
文章摘要乡镇妇产科的分娩量逐年减少,导致科室变得冷清,人才流失严重。• 乡镇妇产科的分娩量逐年减少,每月新生宝宝数量跌至个位数。• 乡镇妇产科的工作时间变得漫长,医生经常无事可做。• 乡镇妇产科的设备老旧,医生的收入也随之下降。进入少子化时代,原先是高生育意愿的村镇地区,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在广东西南部一所乡镇医院妇产科工作,医生杨以宁(化名)发现,乡村年轻人开始谨慎生育的同时,乡镇妇产科变得沉默,人才也开始流失。以下是她的讲述。妇产科静悄悄我能明显感觉到,妇产科没有以前热闹了。今年开始,我们科室每个月大约接生5到6个宝宝。从2021年起,月分娩量就在逐年减少。到去年,每月新生的宝宝数量跌至个位数。分娩量明显减少前,在产科工作忙碌得很,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现在,因为出现大片无事可做的时间,我感觉上班这件事也变得漫长了起来。早班从早上8点开始,我和另外两个同事会在办公室值班,等候病人问诊。现在,一天等不到一个产妇的情况经常发生。来做产检的人都很少,有时一天只有两三个人。每台接生手术之间往往能间隔7天甚至半个月。有些近一年入职的新护士,由于实操机会少,技术和经验进步也明显比前辈们慢得多。图| 杨以宁下乡做产后访视以前,在妇产科值夜班很繁忙。如今夜晚回归了本来安静的样子。因为没有产妇,走廊也不开灯。我值班时,常独自待在狭小的值班室,整理文书资料。外面黑漆一片,让我心里发毛。其它科室的医生喜欢调侃妇产科医生,说“羡慕我们,值夜班能一觉睡到天亮。”3年前,我22岁,从大专毕业后,回到故乡下辖的这家乡镇卫生院妇产科工作。我们院有6个科室,拢共80多名医护人员,为镇上8万多位居民服务。2020年,我刚来工作的时候,妇产科很热闹。每个月我要和同事接生20到30个新生儿,接待来检查的产妇更是多。有时候,产妇入院,会同时带好几个家属来帮忙照顾,病房热闹得像菜市场。那时候我们科室、病房和外面的走廊总是人声嘈杂,总能听到婴儿啼哭的声音,产房里同时有几个产妇待产也是常有的事。如今,产包总是堆在科室里,无人问津。以前忙碌的时候,科室里10个产包都不够用。产包里装着分娩手术要用的工具,术后都要送去专门的科室高温消毒。有时候,刚消毒的工具还来不及完全晾干水汽,就得进入产房,为新的产妇接生服务。我记得那时候,我每天工作结束,总能明显感到耳朵突然清静下来。一响一静之间,耳朵可能不太适应,偶尔我还会因此耳鸣。印象中最忙的是一次夜班,我一共收了4个产妇。那是2021年的除夕前夜。我值夜班,一整晚都在待产间和产房间奔波,接生了两个宝宝。除夕当天早晨7点,我还坐救护车出诊,去接一个临盆的产妇。那位产妇38岁,是4个孩子的妈妈,肚子里怀着她第五个孩子。我们赶到产妇家附近时,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的男人拎着大包小包等在路边。站在他身旁的女人穿着朴素宽大的衣服,撑着腰,面目痛苦,半蹲在那里。救护车刚停稳,女人就插着腰,迈开步子着急上车,嘴里咕哝着:“憋不住了憋不住了。”因为分娩过4次,女人的宫颈和产道已经扩张。还没等救护车回到医院,她就在路途中产下了一个女宝宝。如今在我们乡镇医院,能明显感觉像这样养育过多胎的夫妻,更愿意生育。还没有生头胎的家庭,似乎就很难迈出第一步。从今年开始,我在妇产科遇到生头胎的女人越来越少,来问诊的好像都是一些熟面孔。因为频繁交流,我和她们中的一些人还处成了朋友。在妇产科工作,经常能看到一个孕妇带着“大宝”来做产检。她们往往三十多岁,没有家人陪同,一边做检查,一边还要照看孩子——她们的大孩一般年纪也还小,需要有人时刻陪在身边。有时候,孕妇去做一些检查不能带孩子过去,我们就要帮产妇照看孩子。我曾经接到一个产妇在检查时打来的求助电话。她一个人带着孩子来产检,正在做胎心监护检查,躺在床上不能动,但两岁的儿子非闹着要上厕所,她找不到人帮忙,只能求助于我。在乡镇医院产头胎的女性越来越少,也和许多生育头胎的家庭和产妇对待生育更为谨慎有关。有些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育体验,会到30公里外的市区医院生产。大医院的设施更完善,还能为产妇做无痛分娩,家人也要付出更多精力和金钱。分娩量不断下降,妇产科也逐渐边缘化。2021年医院装修、重新规划,妇产科原先的病房让给了病人更多、对病床需求量更大的综合科。我们科室的病床减半,只保留了10张。产房是以前的办公室简单改造而成的,里面很多装置都“上了年纪”。产床摇摇晃晃,布满铁锈和血迹。我向领导打报告,申请新设备,但都没有回音。由于妇产科医生的工资和科室分娩量、接诊次数挂钩。乡镇妇产科冷清下来后,我的收入也开始下降,基础工资加上绩效,月收入不超过5000元。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不用照顾小孩,这份薪水足够生活。但中年医生需要更高的薪资来养家糊口。去年4月,我们科室就有一位医生跳槽到了市区的社区医院。我听说,她家里负债,丈夫工作也不稳定,养家的责任压在她的肩上。乡镇产科留不住人,也是分娩量下降带来的涟漪。选择做妇产科医生时,我没有料到如今的境况。2017年我考上一所大专,学临床医学。大一时,为了尽早确定就业方向,我四处打听。前辈们告诉我,妇产科缺人、好就业。我听从建议,第二年就开始专修妇产科,笃定要做一名妇产科医生。当时的我以为,自己走上了一条稳妥的职业道路。改变的和不变的在很多人印象中,乡镇里的人受“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影响,在少子化袭来的当下,生育意愿变化可能不大。实际上,因为生育成本和观念变化,乡镇里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就拿我来说,我年初和男友领证结婚,可我们不打算马上要孩子。一是因为工作。我要值夜班,作息不规律,不适合备孕。我和丈夫因为工作两地分居,也不利于育儿。我们商定,再工作几年,争取以后能在一处生活、工作。夫妻俩住在一起,对宝宝的成长有好处。即便是在乡镇,育儿的成本也不低。我向同事打听过,光是奶粉钱一个月就要花上2000多,逼近我月薪的一半。我的婆婆一直在催我们生孩子,劝我们:“不要等到有钱了再生小孩。”但我不这么想,如果现在要孩子,势必要依赖长辈。我怕在育儿中失去话语权,所以不想求人,想等手头宽裕一些,再要孩子。我们这儿推出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产检中的一些项目,如唐氏综合征筛查、胎儿畸形检查等都不收费,住院生产也能报销一半费用。但这些福利对降低育儿成本来讲,说实话,杯水车薪。我看过一个2022年的报告,说一个中国家庭要把孩子抚养到17岁,平均要花48.5万。即便在农村,这个数字也高达30万。如果要供孩子上本科,平均要花费62.7万元。这个生育成本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高额的生育成本不知道“劝退”了多少年轻人。除了现实条件不成熟外,观念的改变也是一方面。现在网络上,“晚婚晚育”成了一种潮流,比起结婚生子,更多人把“搞事业”放在了第一位。我能感觉到,在我这个年纪,选择生育的人并非大多数。我常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许多和我一样25岁的年轻人,还在象牙塔里读研、读博,或是在世界各地工作、旅行,生活别提有多精彩了。偶尔,我会刷到一些年轻宝妈晒娃的帖子。往下一看,评论里都是不解和质疑,网友们会抨击那位年轻的妈妈,说她“在最好的年纪被困住了”。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毕竟选择生不生、什么时候生,是每个人的自由,但网友的言论风向,也确实会让我更认定过几年再生孩子的想法。想来,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女性受到现实、观念的多重影响,推迟生育年龄。在我工作的三年里,接触到的生育初胎的女性往往在28岁以上。大部分来乡镇医院的女性,年纪在30岁以上,多数是来生二胎、三胎的。其中不乏一些离异后重组家庭,继续生育的女人。今年6月,一个30岁的女人在深夜赶来医院,说自己已经“见红”。妊娠晚期出血,是产妇临产的信号,她很可能在24到48小时内分娩。我往她身后一瞧,发现有一对年迈的夫妇牵着一个小女孩跟了过来。我给女人做检查,测出她的血压过高,我建议她前往市区医院分娩,更保险。女人摇了摇头,拒绝了。她说,如果去市区,离家太远,没有人照顾小孩。我问她,那女孩的父亲在哪儿。她有些不好意思,解释说,女孩是她和前夫生的。离异时,前夫把儿子带走了,留女儿和她生活。她现任的丈夫又在外地打工,没有回来。只有她的父母过来帮忙。由父母陪同分娩的是少数。大多数来照顾的都是产妇的婆婆。今年8月,我给一个38岁左右的产妇接生。她家里已经有三个女儿,新生的宝宝也是个女孩。我每次去医院查房,都看到女人抱着宝宝,给她喂奶。她一见到我,总追问我关于宝宝的问题。看得出来,她很疼爱这个小生命。但她婆婆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产妇照顾孩子时,她总是在一旁睡大觉。有一次,她甚至还当着产妇的面,问我:“是不是这个月,医院接生的都是女孩。”言语中流露着嫌弃和责怪。这种情况很常见。9月初,也有一个三孩妈妈在我们医院生下第四个女儿。中午12点了,我去查房,发现小婴儿还没有奶粉喝。担心孩子低血糖,我催促产妇的丈夫去买奶粉,结果产妇的婆婆对宝宝毫不关心,竟然招呼自己的儿子先把饭吃了再去照顾宝宝。遇到类似的事情,我都会非常生气。我觉得这背后是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每次宝宝出生后,我都会去给家属报喜。得知是男孩时,家属明显会很高兴,喜悦都写在脸上,还会给我们医生发一些饮料,表示感谢。但如果是女孩,气氛就会很冷淡。有些家属甚至连女宝宝的体重等信息都没有耐心听下去。在我们乡镇,为了生男孩而不停生育的女性不在少数。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已经有三个,甚至四个女儿的妈妈,仍在备孕、生育,就是为了要一个男孩。我不赞同,但也理解她们的处境。她们可能没有独立的工作,要靠丈夫养,或看男方家人的脸色生活。生或不生,不是她们能够决定的。今年8月,有个35岁左右的女人来向我咨询“生子秘方”,她跟我抱怨,自从弟媳生了儿子后,她的婆婆把全部的宠爱都给了那个小男孩,对她的大女儿不管不顾。女人很着急,想快点生个男孩,夺回婆婆的关注,保住自己的家庭地位。每次看到这种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反复经历生育痛苦的女性,我都会想到我的妈妈。我妈生了五个孩子,直到最后一个才是男孩。生育的压力来自于我的爷爷。他重男轻女,脾气还很暴躁。爷爷见母亲生不出男孩,对她态度很差。当年生下我后,爷爷不体恤母亲身体虚弱,让她在坐月子时,背着我去河边,给一大家子人洗衣服。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如果第二胎就是男孩的话,她根本不会继续生这么多孩子。一个成年女性孕育胎儿,用自己的血肉身躯供养胎儿发育。她理应主宰自己的身体。但我却在妇产科,看到太多女性,在生育中失去了对身体的掌控权,沦为工具。我曾在病房的走廊上看到一个年轻产妇,被婆婆、丈夫架着双臂,在走廊上来回走动。我听同事说,那位产妇已经痛了一个晚上,宫口仍旧没有开到十指,不能分娩。她头发凌乱,嘴唇发白,双腿都在发抖,她的婆婆在一旁不断劝说,让她多走动,加速宫缩,早点把孩子生出来。女人喊痛,婆婆反驳她:“越痛就越要走。”我看女人实在走不动了,倚着墙,整个身体滑到地面,跪着求她的婆婆,让她同意送自己去市区医院,打无痛分娩。婆婆摇摇头,对她说:“生孩子哪儿有不痛的?”接着,老人还执意把女人搀起来,给她灌鸡汤喝。整个过程,她的丈夫就站在一旁,沉默地看着这一切。做产科医生三年来,我经手过大大小小的手术,见过许多血淋淋的场景。只有这一次,那个女人无助、苍白的脸,让我对生育产生了恐惧。孤独的生育女性在乡镇妇产科,我看到有很多孕妇从怀孕到生产,都是独自一人。我们乡镇有许多“留守妇女”。丈夫在外务工,她们留在老家,带孩子,照顾老人。即便是妻子怀孕、分娩,为了生计,男人们也不太能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照顾孕妇。我遇到过一个33岁的产妇,从第一次产检到分娩当天,我都没见过她的丈夫。怀孕时,她从来都是一个人,带着一个小女孩来医院产检。分娩当天,她才向我吐露她的情况。她的丈夫在东莞做游泳教练。她分娩时正值暑假,学游泳的人多,是赚钱的好机会。说这番话时,女人没有流露出太多情绪,脸上表情也没有起伏,我既对她心生佩服,又觉得唏嘘。乡镇里的女性,好像天生有股硬气,习惯了独自去面对一切。虽然也经常有产妇跟我抱怨,在分娩后腰酸背痛,使不上劲,一边要照顾新生的婴儿,一边还要管“大宝”,没有丈夫帮忙,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但从产床下来后,她们又必须急忙投入到繁忙的育儿和家务中去,也没有时间琢磨自己的心绪变化。还有一类女性,她们和丈夫一同在大城市打工。怀孕后,由于不堪承受都市里高昂的医疗成本,她们只能放下工作,回老家备孕、生子。我认识一个女孩,她还在哺乳期时,就和丈夫去深圳打工。今年,她在微信上告诉我,自己又怀孕了。我交代她在当地做产检,她和我抱怨,说自己在深圳没有医保,很多项目要自费,一次产检就要花一千多。无力承担这笔支出,她选择独自回到老家待产。不过,有些产妇的丈夫即便在场,也形同虚设。今年7月,我给一位20岁的女孩接生。分娩当天,我也没见着她丈夫的人影。第二天早上查房时,我看到她老公躺在病床上呼呼大睡。产妇已经醒来,躺在另一铺床上,干瞪着眼。当时已经是早上八九点钟了,家属应该要给刚刚生产完的孕妇买早餐、换卫生巾,陪她去做检查。但她老公还在沉睡。后来,我听女孩埋怨,说她丈夫很不靠谱,年纪轻轻,在家啃老,每次产检的费用都是她的公公掏。乡镇里的产妇很少主动在孕期做功课。基本上,很多人到了产房,快要生了,还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发力和呼吸方法。我一般会用很通俗的方式告诉她们,可以嘟起嘴巴,像吹蜡烛一样,急促呼吸,减轻宫缩带来的疼痛。而分娩发力,就是要找排便的感觉。有些孕妇听到这里,会觉得尴尬,问我万一分娩时失禁该怎么办。我不希望她们在分娩时既要受到疼痛折磨,还要顾及其它情绪。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安慰产妇:这是正常的现象,不用担心。在接生时,如果孕妇真的大小便失禁,我们也会面不改色,继续工作,不让产妇有额外的心理负担。有过生育经验的女同事更能发现产妇的需求。有一个已经当了妈妈的护士,每次都会在产妇分娩、累得满头大汗时为她们擦掉脸上的汗水,问她们要不要喝水。身为妇产科医生,我能提供的帮助也很有限。接生时,我只能反复跟产妇强调发力、呼吸的方式,在一旁干着急。等宝宝的头到门口,我才能帮忙拽一把。如果孕妇周围的人能给她们更多关心,或许能减轻她们的孤独感。去年,有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妇来产检。男人一会儿问我,他的妻子腿抽筋,该怎么补钙,一会儿又咨询孕期饮食营养的建议。产妇坐在一旁,神情轻松。看上去,她的丈夫了解她的全部需求。我耐心为男人解答,心里替孕妇感到欣慰。但遗憾的是,这样“幸运”的女人,自我从医三年来,只遇到过一次。(文中人物部分信息有模糊)...
近日媒体报道称,证监会拟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规则进行修改,重点关注“铁公鸡”公司并加强约束。 界面新闻记者统计,A股市场有1203家公司过去三年(以2020年至2022年年报披露分红数据为准)未分红,剔除2023年上市的257家公司,仍有946家公司过去三年对股民“一毛不拔”。946家公司中不乏盐湖股份(000792.SZ)等实现百亿级盈利却连续三年未分红的公司。从行业来看,医药生物业、电子行业、机械设备业以及计算机业“铁公鸡”最多。 值得关注的是,和此前分红规定相比,本次修订还提到关注分红未达比例的主板上市公司,以及对财务性投资高的上市公司加强披露要求。对于超出能力分红的上市公司,则将结合其资产负债率及经营现金流对经营生产的影响进行“盘问”。 主板方面,除去2023年以来上市的,有659家主板公司上市过去三年都是“铁公鸡”,包括盐湖股份、郑州银行(002936.SZ)、飞马国际(002210.SZ)等230家过去三年累计盈利的公司。其中,郑州银行、亚钾国际(000893.SZ)等10家公司过去三年累计盈利在10亿元规模以上,它们不仅未分红,还进行了增发融资。 659家主板公司过去三年未分红 据相关报道,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证监会拟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规则进行修改。修改主要围绕四方面内容,即:拟进一步对不分红或分红少的公司加强制度约束督促分红、推动进一步优化分红方式和节奏、激励分红好的公司、加强对超出能力分红企业的约束。 对于不分红或分红少的公司,证监会表示将对“铁公鸡”加强制度约束督促分红,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对于主板上市公司分红未达到一定比例的,要求披露解释原因。 界面新闻记者统计,目前3182家沪深主板公司中,有702家过去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排除2023年以来上市的43家,有659家主板上市公司过去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 这659家主板“铁公鸡”中,230家公司过去三年业绩累计盈利,有35家三年净利之和超过10亿元。以盐湖股份、郑州银行、飞马国际、永泰能源(600157.SH)、安通控股(600179.SH)为代表,分别累计实现220.82亿元、88.16亿元、83.75亿元、74.58亿元、54.02亿元净利润。 其中,不乏盈利了不分红还抛出增发的公司。郑州银行不仅过去三年没分红,在2020年12月还增发募资了46.32亿元。另外,亚钾国际、钒钛股份(000629.SZ)、中国铁物(000927.SZ)、华创云信(600155.SH)、吉电股份(000875.SZ)、北方铜业(000737.SZ)、川能动力(000155.SZ)、金开新能(600821.SH)、凯盛新能(600876.SH)等9家过去三年累计盈利在10亿元以上的公司均自2020年以来进行了增发。 与此同时,有429家未分红的主板公司过去三年是没有赚到钱的,多家航空公司上榜。海航控股(600221.SH)三年累计亏损高达568.88亿元,中国国航(601111.SH)、ST易购(002024.SZ)、中国东航(600115.SH)、南方航空(600029.SH)、华夏幸福(600340.SH)、渤海租赁(000415.SZ、)*ST广田(002482.SZ)、众泰汽车(000980.SZ)、北汽蓝谷(600733.SH)、ST康美(600518.SH)、*ST泛海(000046.SZ)过去三年累计亏损均超过百亿元。 上述未分红的主板上市公司不仅将面临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同时还受到减持、再融资新规的约束。8月27日,证监会在减持新规中也在分红上“卡”比例,约定“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公司股份”。 照此放眼整体,A股市场约有1825家公司过去三年累计现金分红占年均利润比例未达到“30%”的减持及格线,包括前述1203家一文未分的上市公司。 “铁公鸡”主要分布在什么行业 监管层正在施压“铁公鸡”,这近千家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是哪些?又有哪些赚了钱却不分红? 按所属申万行业分类,上述946家“铁公鸡”最多扎堆在医药生物行业(87家),其次是电子行业(86家)和机械设备(86家),以及计算机行业(58家)。图片来源:界面新闻证券组 87家“一毛不拔”的医药生物公司过去三年并不好过,有66家过去三年累计净利润为负。赚得最多的是通策医疗(600763.SH),2020年至2022年实现17.44亿元净利润,同期冠福股份(002102.SZ)、贵州百灵(002424.SZ)分别盈利6.71亿元、4.09亿元。 电子行业则显得又“抠”又有钱。86家未分红公司中有41家过去三年累计净利润处于亏损状态,但同时却有公司狂赚。中芯国际(688981.SH)“独领风骚”,过去三年赚了271.98亿元,同期中微公司(688012.SH)、晶晨股份(688099.SH)、冠捷科技(000727.SZ)、江波龙(301308.SZ)分别盈利26.73亿元、16.53亿元、13.65亿元、13.62亿元、12.01亿元。 再来看不分红的机械设备和计算机上市公司。87家机械设备公司有52家亏损,中国铁物(000927.SZ)、宁波东力(002164.SZ)、东方精工(002611.SZ)、国机重装(601399.SH)、康尼机电(603111.SH)过去三年累计净利润均超10亿元。 计算机行业则有些“尴尬”。58家不分红的计算机上市公司有44家过去三年没盈利,仅经纬恒润(688326.SH)、润和软件(300339.SZ)、东方国信(300166.SZ)7等家公司累计利润达到1亿元。 整体来看,在过去三年未现金分红的946家“铁公鸡”中,最赚钱的非中芯国际、盐湖股份莫属,过去三年累计净利润均上百亿元,郑州银行、飞马国际、永泰能源、安通控股也超50亿元。 对于为什么赚得盆满钵满却不分红,中芯国际CFO吴俊峰曾在2023年股东周年大会上解释,由于晶圆代工行业的特点,资本性支出比较大,所以公司经营所得现金扣除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自由现金流还是负数。 高财务性投资公司受关注 相关报道称,在对不分红或分红少公司的约束上,证监会还将对财务性投资较多的公司强化披露要求,督促公司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更好专注主业和回报投资者。 相较于此前的文件《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2022年修订)》,这次新规修改明确提到关注公司的财务投资情况。 财务性投资最直接的代表是理财产品。今年8月以来,金博股份(688598.SH)、南都物业(603506.SH)、咸亨国际(605056.SH)、微光股份(002801.SZ)等公布均踩雷信托理财,上市公司理财产品是否“安全”也引发投资者关注和担忧。 理财产品属于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中的一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是衡量财务性投资高低的重要指标。剔除掉证券、银行以及非银金融这类本身资产流动性较大的行业来看,截至今年6月30日,上述统计的946家“铁公鸡”公司中,有17家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占净资产达到50%以上。 海航控股(600221.SH)、华创云信(600155.SH)、ST易购(002024.SZ)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均是其净资产的1倍多,ST建元(600816.SH)、盟科药业(688373.SH)、迪哲医药(688192.SH)这一比例均超70%。 超出能力分红也不行 一位上市公司管理层人士对记者表示,分红取决于公司有没有分红能力和意愿。在能力上,有硬指标要求参考。意愿上,需要上市公司主动性。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2022年修订)》第五条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进行利润分配的现金分红比例规定了硬性指标,例如,公司发展阶段属成熟期且无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的,进行利润分配时,现金分红在本次利润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应达到百分之八十。 本次证监会拟修改规则中,则对分红意愿大过能力的上市公司,即超出能力分红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了关注。 具体来看,证监会表示加强对超出能力分红企业的约束。一是努力确保公司业绩真实,分红基础扎实,切实防止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并融资分红的行为。二是对于资产负债率偏高且经营现金流不足,但持续高比例分红的上市公司,要求详细披露分红方案合理性及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 过去三年有4077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现金分红。其中,311家亏损也要分,最典型的是,*ST正邦(002157.SZ)、荣盛发展(002146.SZ)、华能国际(600011.SH)、金科股份(000656.SZ),过去三年累计亏损分别高达264.62亿元、137.65亿元、130.86亿元、107.61亿元,同期分别累计分红了21.88亿元、15.22亿元、28.26亿元、23.99亿元。 负债率方面,过去三年平均资产负债率在80%及以上的有97家,代表公司为*ST正邦,三年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100%。还值得一提的是,A股市场共42家上市银行,其中41家过去三年均进行了现金分红,因为行业性质,它们三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也高达90%。 经营现金流方面,2020年至2022年,4077家分红的上市公司中有463家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为负数,其中实现百亿现金分红总额的分别是兴业银行(601166.SH)、光大银行(601818.SH)、平安银行(000001.SZ),累计分红额分别为628.42亿元、334.33亿元、134.48亿元,三家公司过去三年累计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685.86亿元、-514.83亿元、-743.22亿元,这也主要跟其行业属性有关。 同期,不少非金融业公司也存在累计经营现金流净额为负的情况下进行了大额现金分红。 广汽集团(601238.SH)、本钢板材(000761.SZ)、威孚高科(000581.SZ)、豫园股份(600655.SH)、*ST正邦、上海石化(600688.SH)、南京高科(600064.SH)过去三年现金分红总额分别为66.72亿元、44.46亿元、39.93亿元、32.2亿元、21.88亿元、21.65亿元、20.86亿元,同期累计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38.25亿元、-3.49亿元、-79.21亿元、-11.66亿元、-31.19亿元、35.45亿元。...
(原标题:China Mulls Easing Foreign Stake Limits to Lure Global Funds)知情人士称,中国正在考虑放宽对国内上市公司外资持股的限制,以吸引全球资金重返其价值 9.4 万亿美元的股市。知情人士表示,当局正在考虑调整政策,以增加海外投资者对上海、深圳和北京上市股票的持股比例,以此作为推动市场开放和促进交易的一部分。中国目前将本地上市公司的外资持股总额上限限制为 30%,并将单个外资股东的持股上限限制为 10%。知情人士称,有关外资持股的最新审议仍处于早期阶段,哪些行业可能受益以及在何处设定新的上限等细节尚未决定。虽然在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健康状况之际,最初的接受可能会很缓慢,但短期内可能出现的放松也伴随着资本突然涌入引发市场波动的风险降低。此次讨论是在外国资金持续从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撤离之际进行的,而国内股票是今年全球表现最差的股票之一。这是中国正在兑现7月份承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又一迹象。中国股市周五上涨,沪深 300 指数在连续三天下跌至 11 月初以来的最低水平后上涨 1.5%。全球投资者通过与香港的交易联系净买入价值 75 亿元人民币(10 亿美元)的境内股票,这是自 7 月 31 日以来最大的单日买入量。中国证监会没有回复通过传真发送的置评请求。国家外汇管理局没有回应置评请求。上个月,外国投资者抛售了创纪录的120亿美元A股,其持有的中国股票和债券从2021年12月的峰值到2023年6月减少了约1.37万亿元人民币,即17%。由于对中国脆弱的经济、持续的房地产危机以及与美国关系恶化等一系列担忧,全球投资者正在逃离。中国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投资者紧张情绪的措施,其中包括降低股票交易手续费和印花税。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周四,正在寻求香港上市的美的集团是外资持股比例最高的企业之一,海外持股比例为 25.8%。外资持股比例最高的是华测检测集团有限公司(27.48%),其次是宏发科技有限公司(27.17%)和珀莱雅化妆品有限公司(26.37%)。...
在过往,城投债结构化发债衍生许多贪腐事。上海和合首创投资管理实控人林强在八月底失联,该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时代财经报道,和合首创票据类产品率先暴雷。此前界面新闻报道,林强为城投债「债圈隐形大哥」余雷最重要代销渠道。在目前监管收紧下,财新网报道指出,与城投资管约人民币300亿元的灰色网络有关的「和合系」暴雷正在开始。公开资料显示,和合首创成立于2015年,主要从事私募股权投资、房地产开发、金融科技等多领域的资产管理业务。财新网报道,「和合系」指的是“和合首创”及林强在背后实控的“和合期货”及其子公司“和合资管”,还有隐藏在背后,且打着“和合期货”招牌在外展业的尚智逢源,配合做票据套利业务的天津瑞兆等等。时代财经报道,一名投资人近期收到和合首创告知函,内容指出「由于疫情及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特别是林强先生的失联,致使部分项目无法按时兑付」。目前共有八档产品无法按时兑付,其中七档都是票据资产转让项目,另外一档则是定向融资产品。而票据投资基金是和合首创的「当家业务」,和合首创的官网中对这类产品的宣传是以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主要投资标的的基金产品,依托于「一行两会」监管之下的银行、基金管理人的标准化票据投资基金。银行业内人士称,业务虽是合规的,但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资源型产品,每年不能做太多,一般会给支行最大客户。外界真正担忧的是林强背后可能与城投债有涉。据财新此前关于「债圈隐形大哥」余雷的报导,余雷搭建的城投结构化发债体系中,除了串起诸多机构和私募,林强是余雷最重要的代销渠道。财新七月的封面报道「城投债灰色网络」指出,余雷是中原期货资管部的一名投资经理,但他近年串联多家持牌机构、各类私募马甲,结成结构化发债的大网,业内有说法称累计涉及130家机构、3000多人。被卷入的机构大部分是做通道、代销、分仓、过券等,收取手续费;也有少数几家备案或未备案的私募股权为他人代持,但为其实际控制,成为结构化发债的主体,盈利颇丰。财新网援引接近余雷人士说法,这张大网累计发行城投资管产品规模300亿元,仅2022年就发了将近200个城投结构化产品,目前存续产品还有100多个、总计几十亿元,涉及几十家机构。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结构化发债都处于灰色地带。但随着结构化发债规模越来越大,近年城投领域结构化发债出现不少腐败事件。期货协会数据显示,可能涉及结构化发行的城投债券共计3147只,债券规模2.1万亿,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为16%和15%。外界推测林强失联均与此有关。不过市场这些推测目前未获得证实。...
文章摘要中国发布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新增了86种罕见病病种,使得目前我国共有207种“法定”罕见病。这次目录的制定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罕见病目录的确定对患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罕见病目录新增86种罕见病病种,使得我国共有207种“法定”罕见病。• 目录的制定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 罕见病目录的确定对患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都具有重要意义。9月20日晚,罕见病领域忽而一片沸腾——总是期待,总是扑空的《罕见病目录》终于在5年后新增了86种罕见病病种,《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正式发布。原发性免疫缺陷、神经系统癫痫部分综合征、发作性睡病、神经纤维瘤病……多种疾病被正式列入《第二批罕见病目录》。至此,算上第一批的121种,如今我国一共有207种“法定”罕见病。罕见病友群组织、国内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多个与罕见病“交手”的科室医生、罕见病药物相关企业难掩激动。一位知名医院的神经内科主任第一时间发朋友圈称:“2018年以来最重要的增补修订!”这个原约定“更新时间原则上不短于2年”的目录,自2018年首次发布后,一直延后了5年。今年2月罕见病日,彼时罕见病目录更新的呼声再达高峰,有多名长期关注罕见病的研究者向健闻咨询表示,罕见病目录更新“乐观估计可能在年中,甚至下半年”。至少,今年的等待没有再扑空。86种罕见病是怎么被选中的?据了解,登上专家讨论会的病种曾高达200多种,而今确定下的却只有86种。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那恰是一个“没有达成共识,正逐渐达成共识的”艰难过程。据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说《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出台带着一些意料之外,那么《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出台,则是患者、企业、专家、公益机构、临床医生围绕着疾病纳入标准,每个群体出于各自诉求,试图影响着《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但遗憾是,对于行业内不少人翘首以盼的“国家医保局”,此次依旧“隐身”。先被看见5年前,《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发布,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以目录形式管理罕见病的国家。几部委从“0到1”,制定遴选原则、对病种在国际上的翻译法反复推敲、让模棱两可、没有太大意义的病种暂时搁置,最终从一百七八十个病种中,敲定为121个。“不完美,但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意义。”一位曾参与目录制定的专家如此评价第一批罕见病目录。5年后的今天,一张A4表格,集聚了太多期望,寇德罕见病中心高级顾问李杨阳感慨,“欣喜是多方的,遗憾也是多方的”。因为罕见病目录对罕见病患者、企业、政策制定者等多方来说,意味着很多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一切逻辑的起点,意义重大。不同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出炉,《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确定病种的过程中,不断接收来自企业、患者组织、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学会协会等多方申请。李杨阳回忆,2018年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出来,很快就有人建议新的病种纳入,陆陆续续申报中,“前几年草稿差不多有400多个病种”。几百个中最终选出86个病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位业内人士认为,86这一数字的诞生,恰是一个“没有达成共识,正逐渐达成共识的”艰难过程。当时,为让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制定拥有更多客观依据,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张抒扬等人士牵头制定了一个罕见病登记制度。如今,在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显示,已注册罕见疾病175种/类,共计71039例,这些数字大多来自省级以上医院医生的填报。一定程度上,这个系统里所“登记在案”的罕见病是《罕见病目录》更新的部分参照依据。此次86种《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入围遴选标准,还有一个整体原则是“可诊可治”。要“可诊断”,而且全球有药物可治疗,有上市药物或在研药物。李杨阳表示,此次86个病种中,大部分在国内已经有药品获批,或即将有药品获批,或已有一些在研项目。“目前新增的大多是已经被社会关注到的,或是被患者组织、临床团体和企业申请推荐的罕见病。除此之外,筛选的原则或许还有一个——“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遴选罕见病病种的标准可能还包括患病率不能太大、疾病严重程度是否较高、人数是否相对较少,社会负担轻重等”。“纳入目录最大的意义在于被看见。”在肢端肥大罕见病患者组织负责人海宁看来,目录的确定是各方话语权的释放。不管是哪个疾病被入选,罕见病需要被看见。“被看见”除了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相应的诊疗规范、临床指南会快速形成,医生对某一疾病的诊断和规范治疗的能力提高。中国罕见病联盟发起过两次调研,2019年时,尚有约66%的医务工作者认为自己不了解罕见病;而到2022年,已有69%的受访医生表示知晓《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更有51%的医生表示,曾开展过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协作。被各方先看见,搭上快车——这是病友和医生眼中,罕见病目录最实际的意义。加速药物研发的“入场券”一种罕见病纳入罕见病目录,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疾病的药物研发会进入快车道。据一位在京知名医院的神经内科殷主任举例,他曾参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抗体检测试剂盒项目的取证工作。该生产厂家曾在中国申请多年,都未得到批准。直到2018年《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发布后,视神经脊髓炎被纳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该厂家通过绿色通道,快速顺利拿到准入资格批件。除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之外,多发性硬化(MS)领域的两个药物,干扰素和特立氟胺也是如此,从当初在中国市场“苟延残喘”到面临退出中国市场,借助《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后政策红利,不仅顺利获批上市,而且相关药物很快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让中国多发性硬化患者有药可用,有药可选。据中国罕见病联盟不完全统计,《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收录的86个病种中,全部都有相关治疗药物(已上市或在研药物),共计90余款。相关药企涉及诺华、正大天晴、罗氏、阿斯利康等。在一位药企罕见病事业部负责人看来,进目录可以显著加快药品审批进程,因此最有动力进目录的是有在研产品的病种。根据一位罕见病组织负责人提供的数据,一个罕见病在进入罕见病目录之前,相关药品临床试验所需要的受试者数量要达到200~1000人;进入罕见病目录后,药物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数量只需要达到前者的十分之一即可。这意味着,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进入罕见病目录类似获得了某种“入场券”。这张“入场券”将用来打开来自各个领域、各个监管部门的“快速通道/绿色通道”。但能拿到入场券的终究是少数。陈馨,皮质醇增多症(又名库欣综合征)联盟负责人,为库欣综合征进罕见病目录奔走多年,看到两天前《第二批目录》的那一刻,觉得自己挨了一记闷锤。原本很大把握进目录,结果没进,她带着哭腔:“为什么罕见病目录中的病种数字是86,而不是87。”9月20日晚,陈馨数遍翻看目录,脑海里回忆着罕见病目录调研闭门讨论会的情景——对面是几位政府官员,身边坐着的是其他病种的代表,她以为自己摸到了罕见病目录的准入门槛,在国内顺利买到治疗药物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被纳入《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幸运儿,则期待着新药和未来。肢端肥大症患者组织负责人海宁非常兴奋,她觉得自己能对未来抱有更高的期待了——希望针剂价格再低一些、医保报销多一些甚至进入甲级药品目录中,提高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口服药能够进入国内市场。目前涉及肢端肥大症治疗的两款药物——兰瑞肽和奥曲肽,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就已经上市,而且早在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发布之前的2018年和2020年,这两款药物就已经被纳入医保。医保再次“隐身”此次目录更新,对于行业内不少人翘首以盼的“国家医保局”,此次依旧“隐身”。在《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制定期间,就有不少专家都在呼吁,希望将国家医保局也作为联合发布部门之一,理由是希望医保能够给到罕见病创新药更为明确的支持。多位受访者看来,国家医保局没有出现在此次目录的制定单位里,是蛮大的一个遗憾。2020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三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其中有不少治疗罕见病的药品。这些年,类似的罕见病领域的利好政策接踵而至,嗅觉敏锐的药企嗅到了机会,引来了热钱、技术和人才。不少跨国药企,希望借助那次机会将罕见病药品带到中国,在中国落地。这其中有一些之前在中国完全没有相关团队企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想要在中国实现罕见病药品的商业化。然而,虽然国家药监局开辟了“绿色通道”,但是支付难题仍然横在面前。几乎所有的药物都看重医保这个最强买家,但想要进入医保目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罕见病药物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患者数量少,所以多为超高值药物,本身不符合我国医保“保基本”的理念。另外,出于对基金安全的考虑,医保部门也不能,或不愿意轻易在罕见病目录制定这件事上做出某种“承诺”或透露某种“态度”。但罕见病药物是否应该纳入医保,并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曾有企业做过测算,以极保守的方式计算,假设未来3~5年国内上市的罕见病药物都成功纳保,占用的医保基金总额,并不会对医保基金池构成冲击。但是医保纳入罕见病药物并不是仅仅考虑钱的问题,还涉及到药品价值、药物经济性,包括临床需求、患者获益等多种因素。从其他创新药品进入医保目录所需要的国家药品谈判中,其实早能感受到这种博弈关系的存在:药企希望药品能尽快进入医保、扩大市场、增加收益;医保局则希望药企衡量成本、测算市场、主动降价。国家药品谈判的确为罕见病等临床急需、价格攀高、供给不足的药品设置了单独的申报通道,给予一些必要的偏倚和加权,但这条通道并不是所谓直通车,能直达谈判成功的终点。健闻咨询此前报道,国家医保局曾尝试推动建立罕见病保障的多元支付机制,以国家专项基金的模式负担罕见病患者的部分诊疗救助费用。目前已明确的是,中国专项彩票公益金在十四五期间,共计拨付3.22亿元作为罕见病患者救助专项基金,用来支持全国罕见病诊疗水平和实施能力的提升。经过与多个罕见病患者组织交流,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所在病种纳入《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患者,都十分坚定地相信,药品研发和可及都会得到改善。这来自于“既往经验”——《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引发了不少后续政策跟进。特别是医保部门,在《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发布后的数年时间里,经由国谈,将不少罕见病目录内的罕见病治疗药物纳入医保目录。比如在罕见病领域中颇有知名度的法布雷病。在2022年之前,特异性治疗药物阿加糖酶的每年花费近百万,且患者需要终身使用。2022年,阿加糖酶经由国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每年治疗费从100多万降至10万以内,降幅超过90%。截至2023年1月,我国医保目录包含52种罕见病用药,涉及27种罕见病。随着《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发布,更多已经上市的罕见病治疗药物,也将成为医保谈判的新目标。...
中国允许上海和北京的外国人自由地将资金进出中国,这是中国在吸引海外投资者时放宽严格资本管制的重大举措。上海政府周四发布的一份声明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拥有数万家企业,外国投资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或延迟地汇出资金。报告称,这些资金必须“真实且[合法]合规”,并与其在中国的投资相关。该规定不适用于中国大陆公民,于 9 月 1 日生效。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最大的自贸区之一,略大于西雅图市。这里是特斯拉超级工厂的所在地,也是惠普、阿斯利康和贝莱德等数百家跨国公司的国家总部所在地。同日,北京市政府提出了类似规定,承诺为外国企业跨境资金流动提供便利。它正在寻求公众对该提案的反馈。政府表示,这些政策旨在吸引外资,建设开放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