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机构惠誉全线下调中国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违约评级。惠誉预计中国政府对这些公司的支持将减少,并对它们的财务状况感到担忧。综合彭博社和香港《经济日报》报道,惠誉星期四(1月4日)宣布,将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的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下调至A-。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的评级从BBB+下调至BBB。下调这些公司的评级后,惠誉对中国信达的评级展望为稳定,其余三家国有资管公司则被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待2023年财务报告发布,以评估任何进一步的财务恶化或政府减少支持的倾向。惠誉在新闻稿称,受财务表现不佳、资本约束以及支持相关等因素的影响,这几家公司购买不良资产的能力受到抑制。四大资管公司之中,惠誉认为,中国信达的资本状况和内部盈利能力相对理想,并预计它会肩付更多政策责任以支持金融系统稳定,这将有利它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另一家评级机构穆迪去年12月将中国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后,将中国信达和中国东方列入评级下调观察名单。穆迪当时还调低中国八家主要银行评级展望,进一步反映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惠誉去年12月对中国经济的展望为“中性”,并提到房地产行业困境等持续性风险将牵制中国的经济增速。...
2023年7月,上海医药集团旗下子公司生产的独家药品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突然宣布从2303元/支降为270元/支、降幅接近90%,引发业界关注。此后在2023年12月,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药第一生化),以及武汉汇海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汇海)、武汉科德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科德)、湖北民康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康制药)因滥用中国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市场上的支配地位,实施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制剂的行为,被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处罚,罚没款合计12.19亿元。2024年1月4日,据国家医保局最新消息,违规药企再被约谈,上药第一生化承诺将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挂网价格从270元/支进一步降低至123元/支,并保证稳定供应。遭巨额罚款后违规药企承诺再降价据“国家医保局”微信公号消息称,国家医保局再次约谈上药第一生化,督促降低感染危重症患者用药不合理高价。2023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发现上药第一生化涉嫌与武汉汇海医药、武汉科德医药、湖北民康制药等3家企业合谋虚增原料药成本数百倍,同时将涉案药品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挂网价格虚抬至2303元/支以上,以高于国外售价数十倍的不合理高价在国内销售,在短短5年时间内实现年销售金额至40余亿元,获取巨额不当利益。接到相关部门移交问题线索后,为避免不合理高价持续损害患者合法权益,国家医保局提前介入,于2023年6月首次约谈上药第一生化。经提醒告诫,企业承诺先行将各地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挂网价格从每支2303-2918元降至每支270元,并承诺后续根据调查情况和原料药真实采购情况进一步降低挂网价格。近日,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查实后,国家医保局第二次约谈上药第一生化,督促履行价格整改承诺。两次约谈后,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挂网价格进一步降低至123元/支,累计降幅达95.8%以上,按2022年用量测算,仅该药品预计每年可减少用药费用超38亿元。同时,上药第一生化主动开展自查自纠,积极转变销售模式,剔除原料药采购、药品流通中虚增的中间环节费用,并主动降低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等17个药品的挂网价格,平均降幅25.5%。股权关系显示,上药第一生化为上海医药全资子公司,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作为其主要药品,医疗机构在2022年的合计实际采购量为71.6万瓶。以2303元(50单位)的中标价格计算,该药品为上海医药贡献了约16.5亿元的营收。根据上海医药年报,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主要治疗领域为全身性抗感染,该产品于2019年上市。根据国家药监局官网,目前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在国内的生产单位仅有上药第一生化一家。青海省人民医院曾对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特殊性有详细科普:多黏菌素作为一种早期抗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药物,由于其凸显出对革兰氏阴性耐药菌的治疗优势,而成为该类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编者注: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日益严重。)94元/克原料药被推高至3.5万元2023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显示,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3年7月对上药生化等4家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立案调查。2023年12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对本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处罚决定显示,2017年12月至2023年6月期间,四家药企滥用中国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市场上的支配地位,实施了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制剂的行为,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患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显示,由于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具有更快的起效时间、相对更少的副作用,是国内外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推荐用药,多家医院均认为其不可完全替代。武汉汇海、武汉科德、民康制药(统称武汉汇海)三家公司实际控股股东相同,人员、办公地点混同,统一决策,分工协作,共同实施了涉案行为,并共享垄断利润。为引进和控制其原料药,2010年,武汉汇海与丹麦雅赛利公司签订了协议,成为丹麦雅赛利中国市场代理商。2016年开始,武汉汇海给予丹麦雅赛利中国区销售负责人好处费,要求其不向其他企业销售该原料药,因此控制了中国市场整个原料药的供应。另一边,武汉汇海忙于找生产厂家。由于全国只有上药第一生化有生产资格,但一直未投产该药。武汉汇海遂与上药第一生化达成合作意向,向上药第一生化供应原料药,上药第一生化负责药品申报和生产,并授予其制剂独家经销权,上药第一生化从中收取加工费。上药第一生化申请生产资质,2017年拿到了药监局生产批文,成为中国唯一的生产企业。2016年,国家开始实行“两票制”政策,即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从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目的是减少药品流通环节,降低药品价格。受“两票制”限制,武汉汇海不能直接通过制剂低买高卖获取制剂销售的垄断利润。为此,武汉汇海在上药第一生化的配合下,通过虚高原料药销售价格,从原料药环节获取垄断利润。由于原料药货款金额较大,武汉汇海安排了湖北、江西等地38家医药公司“左右倒手”、层层加价,将从丹麦雅赛利公司进口价格73元/克至94元/克采购的原料药,逐步推高至1.8万元/克至3.5万元/克销售给上药第一生化用以生产制剂,从中获取利润。这造成了该药价高是因为原料药价高的假象。仅2022年,武汉汇海违法所得是6.1亿元,上药第一生化为3.3亿元。武汉汇海与上药第一生化行为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的行为。上述案件于2023年7月被立案调查后,上海医药集团六名高管被查。2023年9月,上海医药原副总裁潘德青、上海上柯医药总经理李平、上药第一生化原总经理陈彬华、上药第一生化原副总经理黄臻辉四人被查。2023年11月,上海医药董事长周军、上海医药原副总裁顾浩亮接受调查。...
中国国家规划机构发布了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整合的新规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旨在在电池充电增加的情况下管理其电力需求。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周四发布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制定新能源汽车并网的初步技术标准。...
三名消息人士称,中国一些顶级银行加强了对规模较小银行资产质量的审查,并收紧了银行间拆借标准,以遏制房地产债务危机不断加深波及经济的信贷风险。消息人士称,中国最大的两家国有银行和一家领先的股份制银行在过去几个月加强了对小型银行的审查,以识别那些资产质量较差且违约风险较高的银行。...
政策动能的不断扩充以及创新条件的日益优化成为科技引领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高效润滑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局的2024年九项重点工作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置于首位,表明我国经济动能的新旧切换进入快车道,同时意味着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势必得到超级强化与空前夯实,而从产业成长的长周期规律要求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更具长远意义的战略任务安排也将获得政策的连续助力与驱动。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存量优势经济活动的直接载体是产业体系,产业体系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质量与水平,且不同水平产业体系的创建与完善需要配置相同刻度的牵引力。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倒逼传统产业升级加速的同时,也急需新兴产业成长的快速扩容,科技创新毫无例外地成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引领。而经过长时期较为扎实的沉淀与积累,我国科技也的确具备了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充分条件与硬核实力。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的30%,且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我国还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内需市场,14亿多人口中有超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同时新型城镇化存在不小的扩张空间。如此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厚实的市场潜力确保了科技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可以在大国经济内部循环的基础上稳实起步。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规模达到3万亿元/年,占GDP之比上升到2.55%,同时国内科研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在过去10年中跳到目前的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香港—深圳—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排位分列第二、三、六位。多维指标既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已得到显著提高,也代表科技创新作用于产业的装备能力以及成果转换与产业生成的动能相当充实。从实体部分看,我国已建成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2100多个,其中421个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9%。与此同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总数突破200万个,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5.1%。科技创新赢得了宽绰的价值应用主场景与广阔的成果转换主阵地。从外部条件看,我国已建成19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420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40余家技术交易市场,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78万亿元/年。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36只子基金,总规模达到624亿元,全国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孵化载体超1.5万家,覆盖95%县级以上地区。政策动能的不断扩充以及创新条件的日益优化成为科技引领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高效润滑剂。驱动与牵引传统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完整性虽然我国产业体系较为宏大,但某些环节上依然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为:部分产业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组装和加工制造等中低环节,“微笑曲线”两端占比较低,行业关联效应以及协同共振性不显著,产业组织的规模效应与集群效应不够强大,不少行业产能过剩且库存周期长,产业空间布局和地域分布存在趋同化倾向,产业融合及升级功能并十分健全等。但是,这些传统“低端产业”又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微观基础,甚至是衍生新兴高端产业的重要母体,不能“一退了之”,应当对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尤其借助科技创新的强大赋能,传统化产业整体朝着现代化产业跃迁的背景下,产业体系会更趋健全与完备,产业层级会更加健康与完善,产业链功能会更为健壮与完整。不同于前两次科技革命我们错过了宝贵机遇,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以人工智能为标配的第四科技革命中,中国站到了与发达国家同一起跑线的位置,科技创新能量甚至领先全球,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增材技术等都可对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赋能与价值再造,如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市场新需求,增强产品个性化与精准化服务功能,实现柔性制造;云计算与物联网可以拓展企业资源要素配置空间,实现泛在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支持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实现极端制造;增材技术可充分利用材料资源,完成便捷制造。对接与嵌入这些先进技术,企业与产业便可迈入高端化与智能化的强势行列。任何技术的应用都要不菲的成本,尤其是不同行业创新要素禀赋本就不均衡,不可能所有企业与产业都能通过自身科技创新完成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搭建各种专业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造出针对目标产业链的全方位能量输出矩阵。为了尽可能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进程,有必要创建全国性与区域性的科技创新型产业转型升级载体,建议对先行制造业集聚区进行改造提升,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产业升级示范性园区,经验成熟后加以复制推广,在此基础上,支持与推动各种科技创新要素与平台资源朝着园区与基地汇拢,引导与激励链上企业和大项目向着园区和基地集聚,最终以产业集聚联动出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培育与催生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提升产业链的先进性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成长所依赖的要素不尽相同。传统产业更多的是在占有与扩张物理资源、增加与提高机械设备投入等重资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种成长方式不仅面临着资源稀缺性的制约,而且遭遇融资成本以及人力成本曲线愈来愈陡峭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多种要素瓶颈约束下,各个产业只能处于封闭状态,产业的辐射与联动协同功能受到抑制,企业跨环节以及产业跨领域获取额外利润的能力较为贫弱。也正是如此,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培植与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达沃斯论坛发布的《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将有望对未来社会与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主要前沿技术明确为柔性电池、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持续航空燃料、改善心理健康的元宇宙以及可持续计算等,在此基础上均可生成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其中我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扶持,同时将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作为未来产业展开前瞻性布局。这些被称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与升级中的传统产业形成了稳与进、破与立、补链与延链的关系,最终共同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柱。既然新的产业赛道由科学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凝结而成,首先就必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科技前沿领域超前部署,以重大应用场景为牵引,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产出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与创新资源的通力合作,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并以“揭榜挂帅”和“赛马”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最终打造出强大的战略性与未来性技术供给体系。服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必须创建出要素聚合、转化服务、成果展示、产业育成等创新转化服务生态。一方面,可以聚焦战略性与未来性产业生态圈,布局建设一批成果转化性中试平台,同时培育壮大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组建专业性技术转移联盟;另一方面,瞄准新兴前沿领域,建立一批战略性新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优势资源汇聚,在区内培育发展成果转化型领军企业、成果转化性型企业集群,并将先导区打造成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未来场景应用转化引领地与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地。增强与扩张全产业韧性,提升产业链的安全性科技创新既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的根本保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谁掌握了科技创新先机谁就赢得了未来,谁把控了科技创新的主动权,谁就可以将本国产业体系的安全神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理论上说,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可以促进和提升产业体系的安全性,但并不能严格确保安全性的牢靠与稳实,因为产业的完整性与先进性很大程度上展示出的是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优势,但若整体产业链或产业链的某环节国产化率较低,即使产业层级再高,产业水平再先进,再有竞争优势,也不能代表产业体系的绝对安全性。从现实上看,不仅频生的贸易保护主义与地缘政治风波不断地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扰动,而且我国的产业体系本身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存在着“卡脖子”问题。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强调的是在危机与风险时刻,产业链供应链能够展示出强大的韧性,即具有动态应对、动态恢复、动态创新与动态升级的功力,而且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动能构成中,自我科技创新能力越强,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就越有保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产业体系的安全性,需要凭借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科技创新的力量,一方面,提高顶层设计水平,厘清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方向,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以及产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紧密依托政府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强化各类科技计划的统筹协调,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中央政府须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窗口指导,确保创新资源朝着“卡脖子”领域汇聚,同时创造出全国性与地方性产业联动互补的内循环格局;举国创新体制必须与企业创新主体结合与互动起来,前者更多在基础技术、底层技术及前沿技术创新上用功,后者在应用创新、市场创新及场景创新上发力,二者契合,锻造出有为政府、有力主体、有效市场和大众参与的制度优势。值得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强化自主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只有将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置于全球产业生态圈的互动融合情景中,方能检验出产业体系的安全程度,也才能找到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与关键点位。为此,要持续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引进和培养国际尖端人才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与优化开放布局,积极引导和鼓励外资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开展全球创新与产业合作;要充分释放自贸区、海关特殊监管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的功能,畅通我国产业在关键技术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上的全球循环,以在动态中不断优化和校准我国产业体系的自主性与安全性目标。(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除了基础性的央行数字法币外,全球数字币未来与方向是能创造和提供正能量价值的真正价值币,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空气币!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财经贝EHZ,八年老牌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价值型驱动!数年时间持续性做出贡献,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取得成果!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正能量,价值型驱动,符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社会与人民的价值观,也是他们所稀缺的;财经贝EHZ带去的都是对他们有利/有益的价值,是正面的促进作用,财经贝EHZ可以顺利扩展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市场非常广阔,财经贝EHZ未来的价值非常大!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EHZ White Paper (Detailed Description):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cjzvipze@gmail.com ehz@cjz.vip...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 年度)》(下称《方案》),并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发布关于印发《医院巡查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的通知。《方案》中表示,决定开展新一轮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中,围绕行风热点问题,重点巡查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全国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行动计划 2021—2024 年落实情况;其内容包括:是否加强对接受商业提成、参与欺诈骗保、实施过度诊疗、违规接受捐赠、泄露患者隐私、牟利转介患者、破坏就医公平、收受患方「红包」、收受企业回扣等违反「九项准则」和廉洁从业行为的监管。关于组织实施,采用自查结合实地巡查方式,自 2023 年 12 月启动,于 2026 年 10 月底前完成本轮巡查。《办法》中表示,医院巡查周期一般为 4 年;三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巡查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7 天,三级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二级医院巡查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5 天。...
近期,多部门密集召开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安排。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扩大内需、支持科技创新和防范风险成为三大关键词,是多部门圈定的重点任务。专家认为,聚焦稳经济,需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还需统筹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扩大国内需求从多部门释放的信号看,扩大内需仍是2024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一。着眼于扩大国内需求,财政部提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继续用好增发国债资金,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支持增强内需主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进一步用好各类资金加强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同时,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培育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消费和投资是有关联的,有效投资和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都是扩大内需的抓手。”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如果2024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和刺激消费,需解决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和消费意愿不强这两个关键问题。此外,扩投资要综合考虑投资效益,把更多资金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惠民生补短板等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伍浩表示,消费方面,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加快释放汽车、家电、智能家居、电子产品等重点领域实物消费潜力。投资方面,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持续有力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多措并举促进民间投资。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专家认为,从短期和中长期看,扩大内需旨在让经济尽快回归常态化增长。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利于在中长期提高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多部门在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时对科技创新着墨较多。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等12个方面重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财政部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关键任务。要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积极探索有效投资机制,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围绕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表示,财政将积极支持科技创新,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资金需求,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深化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调整优化经费使用方向。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还需防范重点领域风险。专家认为,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住建部明确,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精准施策,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房地产政策,持续抓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稳妥处置房企风险,重拳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房地产对居民财富、消费、市场预期都有重要影响,是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牛鼻子”。解决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改善整体经济运行十分重要。抓紧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对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缓解房地产压力有重要作用。在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面,财政部提出,要严格落实既定化债举措,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健全化债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罗志恒表示,特殊再融资债券化债主要是缓解当前风险,仍有必要通过体制机制的联动改革抑制隐性债务产生的土壤。在稳定宏观税负的同时,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下一步,应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形成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效机制。”王一鸣说,从根本上说,在制度层面解决问题,还需要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债务处置也要把握好与经济稳定的关系,做到边化债边发展。除了基础性的央行数字法币外,全球数字币未来与方向是能创造和提供正能量价值的真正价值币,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空气币!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财经贝EHZ,八年老牌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价值型驱动!数年时间持续性做出贡献,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取得成果!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正能量,价值型驱动,符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社会与人民的价值观,也是他们所稀缺的;财经贝EHZ带去的都是对他们有利/有益的价值,是正面的促进作用,财经贝EHZ可以顺利扩展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市场非常广阔,财经贝EHZ未来的价值非常大!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EHZ White Paper (Detailed Description):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cjzvipze@gmail.com ehz@cjz.vip...
晚上9点,收到张新(化名)的微信消息:“现在方便接听电话了”。在接到张新的电话时,还能感受到他被资金链断裂弄得焦头烂额的无奈。难以想象,这个以进口葡萄酒发家,并在华东沿海某市拥有一家收益不错的酒类商贸公司的酒商,当前正面临资金紧张,深陷白酒的“泥淖”的处境。“我现在只想赶紧从白酒市场退出来,但是直接退出来,损失太大,血本无归。不退也是‘温水煮青蛙’,白酒行业水太深了。”张新语气中的愤怒夹杂着无奈。从红酒经销商到进入白酒行业,只有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而如今面对的却是仓库里一大堆知名白酒的库存,还得担心现金流不足的困境。选择“退圈”面临的是满仓库动销不了的白酒,卖一瓶亏一瓶。而“不退圈”则是恶性循环,步步维艰,最后搭上所有的资金。这位“红转白”的酒商该何去何从?一、跌宕起伏的一年半,从憧憬到迷茫靠进口葡萄酒发家的张新在华东某市小有名气。“正好遇上了葡萄酒的上升期,2013~2018年这几年我们发展得很快。”陈新告诉WBO:“但疫情以来,国内葡萄酒的消费开始紧缩,我们的高端葡萄酒卖不动了……”2022年4月的一场酒类会议上,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新了解到了某北方名白酒风头正盛,且在沿海一带市场还不饱和。“为了产品能符合消费市场的多种诉求,我们公司想要增加高端白酒这个品类,和葡萄酒一起多线发展,满足我们客户的需求。这个时候正好了解到北方名白酒,就想试一试。”在这个契机之下,张新在稍许思考与了解后,在6月就匆匆与这个北方名白酒签订了经销商合约。张新签约后第一次订货花了300多万元。据他所说每一瓶出厂价是959元,但是经销商要交每瓶91元的保证金,一瓶成本就是1050元,一箱是6300元,一共是大概500箱的货。“看到货拉回来的时候,我信心满满,想着大干一场。但是当这批货真正开始售卖的时候,现实给我当头一棒”,张新描述着当时的情景。据了解,2022年的中秋,白酒市场并不景气,不少白酒经销商表示业绩是比2021年同期差的。市场上名酒价格也在倒挂,有某头部名白酒经销商取消了相关额外费用报销政策后,便直接可以930元拿货,如此一来,与综合出厂价969元相比,倒挂价差直接达到了近40元。而今年以来,白酒市场更加低迷,名白酒价格除茅台外,都呈现倒挂的趋势。张新手里的名白酒价格倒挂更加严重,市场成交价已经低至800元一瓶。加上这款名白酒在沿海一带的消费者认可度不高,且之前该品牌传播的所谓的“品类风口”似乎并不明显,这让张新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是我有些着急了……我也不是没有咨询过白酒行业的相关专家,正反观点都有。但是当时也算是‘病急乱投医’,葡萄酒的市场疲软,我只想有个高端白酒品类稳住下游客户以及公司原有的市场。没想到这个白酒市场倒挂这么严重!”张新的语气中充斥着懊悔。张新这批货以每瓶1050元的价格购买,按市场成交价只有800元,倒挂严重。虽然每瓶91元的保证金在半年后已经当现金返还,但出货价959元,市场成交价算每瓶直接亏了159元。张新告诉WBO:“但是消费行情不好,每瓶800元的市场成交价,下游客户没有利润,所以我给客户的价格是780元一瓶,还不一定能卖出去……仓库还有库存,我已经陷入了迷茫。”二、艰难自救,进退维谷“市场价格严重倒挂是最关键的原因。”张新分析。每瓶亏损179元,张新第一批货订的500箱,一共3000瓶,等于这批货到市场上直接亏损53.7万元。据了解,市场成交价可能还会持续下探。酒类商贸公司和其下游的终端客户并不是“铁打”的关系,如果某品类卖得不好,肯定会相应减少该品类的采购。同时,如果出货价高于市场价,价格倒挂没利润不说,还得亏损,肯定不愿意进货。所以,张新决定自己来解决这个差价问题。一般品牌方都会给经销商客户一定的营销费用来做消费者培育。比如品鉴会活动、一些伴手礼、赠酒等。这部分费用由品牌方打款给经销商。“市场价格倒挂太严重了,为了有利润,我并没有去做品鉴会,而是把营销费用直接来补了这个白酒的差价,然后再向品牌方报销。”张新告诉WBO:“我知道,这样只会是恶性循环。拿本该做消费者培育的营销费用来补差价,然后该名白酒在当地市场并没有得到品牌传播,我们的经销商的酒也会更难卖,接下来又是新一轮的报销营销费用补差价。更可怕的是,现在大家都这么做,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越去补这个价格差,市场成交价越低,价格倒挂越严重……”然而营销的费用品牌方也不会直接给现金,是打到经销商的“折扣账户”。据了解,该品牌是给经销商两个账户,一个“折扣账户”,一个是“现金账户”。经销商需要先存80万元在“现金账户”,才能使用20%“折扣账户”。也就是说,比如品牌方给经销商20万元的营销费用在这个“折扣账户”上,经销商需要先存80万元在“现金账户”,然后向品牌方订100万货,“现金账户”出80万,“折扣账户”抵扣20万。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张新有想要退出白酒行业及时止损,而让他真正下定决心退出的时候是今年的1月1日。白酒行业在年初有“开门红”的传统。所谓“开门红”打款,是指年初酒企往往会要求经销商在一季度结束前,完成年度回款任务至少30%,甚至高达50%,以追求更优异的业绩表现。“我加盟的白酒品牌给了经销商两个选择。一是在1月1日开始,七天之内打款年签约任务量50%以上,可以享受折扣账户的优惠,例如以前要在现金账户存80万只能在折扣账上提取20万,但选择七天内打款50%,就能在现金账户存60万,在折扣账户提取40万。二是一季度结束前回款50%,折扣账户还是按20%提取。”张新告诉WBO。但张新资金情况不佳,加上主营业务的进口葡萄酒在疫情到今年都面临着艰难的处境。“我一方面想赶紧把折扣账户里的钱拿出来,一方面资金上也非常窘迫,品牌方给一周的时间,真的逼得我进退两难。我80%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白酒上,葡萄酒没去好好经营,是我最大的错误。”张新最后硬着头皮给品牌方回款,把折扣账户里的部分钱款抵扣成白酒拿了出来。但今年的价格倒挂更加严重,这款名白酒在沿海一带更是没有多少市场。“我把货都往河南、山西抛了,亏损很大,但没办法必须得把货出了。”张新告诉WBO,等明年开门红,把“折扣账户”里的80万提出来。但是又有了新的问题,想把“折扣账户”里的80万提出来,就要在“现金账户”里打款120万。然后又会在“折扣账户”中产生新的资金。张新说:“想要把折扣账户里的钱款彻底提出来,这个过程起码要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三、“红转白”案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上述酒商的案例值得反思。思考一:轻易入局不熟悉品类的风险作为一个长期深耕在进口葡萄酒的酒商,进入一个并不熟悉的白酒品类,投资欠缺思考。想要寻找增量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前期应该去做更多的考察、规划、学习,而不是盲目地入局。同时,对于“风口效应”广大的酒商群体应该保持警觉性,越是风口、蜂拥而至的“机遇”越需要更多的考量。思考二:对白酒市场的判断过于乐观北方名酒在沿海地区的品牌认可度本就不能与茅台、五粮液相提并论,酒商认为该北方名酒在沿海市场有空缺,想要去做“蓝海市场”,殊不知,在一个新市场要培育一群忠实的消费者是非常难的。加之,据上文酒商描述,该品牌的经销商都在用营销费用去补差价,并没有去做营销品鉴会等活动,也根本没有培育消费者一说。此外,白酒市场除了茅台以外,很多品牌价格都在倒挂,这种对市场的警觉性应该时刻保持,而不是认为自己的个人力量可以成为“特殊”。思考三:专注主业,提升内功近两年“红转白”的酒商很多,但成功的案例很少。白酒在中国发展深入、基础坚实,当然也意味着“水很深”,如果懵懂入局,很容易深陷“泥淖”。据了解,很多“红转白”的酒商最后还是做回了葡萄酒主业。上文中的酒商表示,接下来还是专注于葡萄酒业务,等时机成熟再去思考别的增量。近年来,葡萄酒行业也有不少新趋势,例如有机葡萄酒、白葡萄酒今年表现都不错。在行业中去寻找细分赛道,或许更能实现增量。除了基础性的央行数字法币外,全球数字币未来与方向是能创造和提供正能量价值的真正价值币,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空气币!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财经贝EHZ,八年老牌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价值型驱动!数年时间持续性做出贡献,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取得成果!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正能量,价值型驱动,符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社会与人民的价值观,也是他们所稀缺的;财经贝EHZ带去的都是对他们有利/有益的价值,是正面的促进作用,财经贝EHZ可以顺利扩展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市场非常广阔,财经贝EHZ未来的价值非常大!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EHZ White Paper (Detailed Description):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cjzvipze@gmail.com ehz@cjz.vip...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金融圈似乎掀起了基金经理的“消失潮”,有的是卸任,如“医药女神”葛兰;有的是离职,如“芯片一哥”蔡嵩松;还有的从公募消失,转做私募……Wind数据也显示,在197家相关公司中,这一年里有超过350位基金经理离任,人数为过去五年同期最多。现在,对于那些身处风暴中心的基金从业者来说,“不管是谁离职,都不意外了”。而曾经,基金经理一度是金光闪闪的职业,外界流传着他们的造富神话。但这群离钱最近的人,却不约而同地都选择蛰伏或消失。而一同消失的,还有万千基民们的信任和金钱。如今,所有人都在期盼春天。消失之人隔壁基金公司的一位姐姐怀孕了,宣布时已经六个月了。听到这个消息,在香港做公募基金(面向所有投资者,申购金额不限)的戴婷很意外。她原以为这位四十多岁的姐姐会选择丁克,因为对方“能力强,管的盘子很大”,而生育“对事业影响很大”——这在圈里也是共识。但就在2023年年初,公司前脚刚公布完年终奖,姐姐后脚就宣布自己已经怀孕。戴婷听说,对方拿完奖金后,直接休了半年的产假,“好像不是很care自己的盘,也不care还能不能回来”。这位姐姐的“消失”,并非孤例。在戴婷身边,还有很多人选择用调岗的方式“消失”。有一次,领导把戴婷叫到办公室,“最近有几个盘要空出来,你看有兴趣么?”戴婷看了眼领导推过来的几个盘,都曾是身边同事们负责的项目,但他们都决定从基金经理岗位抽身,退到中后台负责数据、合同处理之类的工作。更普遍的“消失”方式,则是人员优化。戴婷在金融圈的同学中,2023年有60%都离职了。有一次,她和同为基金经理的朋友一起吃饭,朋友接到HR电话,那头问“什么时候来办理离职”,朋友这才知道,他所在的整支基金都没了。团队里基金经理加上研究员、秘书等一共四十多人,全都得离职,打来电话的HR抱怨,“还要顺带把自己的离职也办了”。在大众的心中,基金经理离职的消息冲进视野可能是从行业“顶流”的变动开始的。2023年9月,中欧医疗的葛兰因“公司安排”,卸任两只基金,引发基民热议。事实上,从年初开始,就已经有明星基金经理传出职业变动的消息,先是代号为“科技大猎手”的信达澳亚基金经理冯明远接连卸任6支基金,手里只剩4支。随后,诺安基金经理蔡嵩松在9月29号,卸任完全部产品,官方发出公告,蔡嵩松离职。2023年,离任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7日,包括券商资管、基金公司在内的197家公司中,2023年已有357位基金经理离任。尽管相比于基金经理总人数,这只是一小部分,但对比往年,这离任人数已是过去五年同期最多。根据面包财经,相较去年十一月末,2023年兴银基金、长盛基金等12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数量同比缩水,整体以中小型基金公司为主。融通基金仅上半年就有接连5名基金经理离职。不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面向少数投资客户,投资金额不少于100万)的情况也不乐观。李昱琦是上海配邦私募的合伙人,2023年十月,他到上海调研,拜访其他基金机构。有一家顶级机构已经开始大批优化了,还有一家私募公司的合伙人,也“赚不到钱,打算跳槽去国企”。光是2023年注销关停的私募就高达2344家,其中,有些是不符合行业规定强制注销的,但更多的是经营不善,破产的。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2月27日有9755只股票策略私募产品更新业绩,其中近一年亏损的产品占比高达57.42%。公司都关了,“基金经理肯定也没了”。在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行业里,前台的基金经理的“消失”,会导致中后台的从业者也被迫“消失”。入行将近九年的张俊是一名基金产品经理。2023年3月,领导突然把他叫去办公室,宣布他“被优化”,张俊瞬间愣在原地,“从来没想过会被优化”。从张俊入行多年的观察来看:金融行业很要面子。因此,很少听说哪家机构直接优化,“一般是调岗逼员工自己走”。张俊去年年底才跳槽到这家外企,之前经验丰富,谈的薪资也比较高。可优化时,领导却说他“能力不行”,张俊最初以为真的是自己问题,可半个月后和同事一打听才知道,领导根本没招新人,部门减员。“这个岗位直接关闭了。”张俊说。而原本他负责的工作,被掰成几瓣平摊到了其他同事的头上,“天天加班”。风起之时在闪光的时代里,无数踩中风口的基金经理一跃而起,编织出金灿灿的辉煌战绩。早在2014年,戴婷还念高中时,就受到了“传奇故事”的鼓舞——学校的一个师姐工作两年,就在老家南京市区买了套房,另一位老师的同学年薪百万,而他们都来自同一个专业——金融。从那时起,“学习金融=财务自由”的等式就在戴婷的心里种下,高考结束后,北大、清华的招生办都去她家送过橄榄枝,最终,她到香港念了本科。进入大学后,她换了一种卷的方式。每周,戴婷强迫自己要认识3位金融从业者,向他们请教职业经验,最基础的方式是认识同校的学长、学姐,此外,她还会在领英上挨个加好友、聊天。2021年以前,金融圈的造富故事从没在戴婷耳边中断过,今天某个基金经理学长一波神操作,年终奖一下分了几千万,明天某个校友的创业公司上市了,财务自由。那是一个明星基金经理们起飞的时代。也是在2021年以前,不论是A股的上证指数还是港股的恒生指数,在走势图上看,都是波动上走的,上证指数最高一天的涨幅将近11%。那时,踩中一个个行业风口,再配合社交媒体的加持,“成为明星基金经理是很能够想象的一件事”。2020年,白酒板块的迅猛涨势,带火了易方达基金经理张坤,他凭借重仓白酒一跃成为明星基金经理,手下掌管的易方达蓝筹精选甚至曾一天上涨5.05%。基民称他为“白酒战神”,甚至有人给他在微博上设立了全球粉丝后援会,开通了微博超话。这两年也是顶流基金经理葛兰起飞的时期。2020年时,葛兰管理的规模最大的基金—中欧医疗健康混合,规模还不到60亿,但到了2021年,这支基金就暴增了6倍,规模超过400亿,她管理的总规模像滚雪球一样滚到了1103.39亿元。葛兰在基民和媒体中的代号也因此成了“医药女神”。葛兰偏爱CXO赛道。CXO是指医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外包服务。过去几年,CXO是医药行业里增长最快的细分行业。因为国家对创新药的鼓励,以及全球医药巨头研发环节向中国转移,赛道内出现了不少翻倍的牛股。到了2020年,新冠疫苗研发更是使得CXO需求大幅增长,这一板块直接起飞。那时,生物医药行业几乎“每3.75天就有一家企业上市”。对于一些“非职业选手”来说,那两年也出现了机会,大刚投资合伙人姚忠震从2016年起就想转行做私募基金经理,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券商(证券公司)工作,负责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没有行业资源的他只能一边经营微博账号,积累粉丝,一边“随便找点兼职养家糊口”。他每天都会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炒股观点,偶尔会有几个大V转发,粉丝数也开始上涨,等到2020年,有段时间每次发微博都“一呼百应”,几乎所有财经领域的大V都转发过他的观点。有合伙人抛来橄榄枝。2020年末,姚忠震终于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支基金,他微博的粉丝量也冲破了50万。很多粉丝陆续找到他投资,到了2021年,姚忠震手里管的规模就达到了五千万。那时,他看好的板块之一是储能。新能源圈流行提“3060”战略,这是国家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要实现它,国家规划了庞大的新能源发展布局,而储能技术就是解决新能源不稳定性的关键一步。姚忠震拿了很多储能股,2021年4月到7月仅三个月的时间,就给投资者们分红了17个点(相当于17%)的收益。张骏也记得那个辉煌年代,他每天的工作是不停地发布产品,为牛市做准备。爆款基金至少也要“百亿起步”,2020年时“有好几支甚至能募到一千亿”,一个产品上线,“随便卖都能卖掉”。但成为一名基金经理很难,因为这个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张俊的很多同学,为了做基金经理,从研究员到助理,再到基金经理,必须每一步都不走错,成为基金经理“就已经超越90%多的人了,得很卷才行”。姚忠震还写了一本名为《投资之韧——让规律绽放价值》的书,里面专门讲了他创业之前屡屡遭到拒绝的经历,“哪怕是从最基层做起,承诺试岗不过不要钱,都没人要”。但那时,优秀的人才们还是挤破头,想进入到这个流淌着奶与蜜的行业里。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都有着一份无比光鲜的履历。据Wind数据统计,管理规模近27万亿元的3460位基金经理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数占比高达96%。券商中国记者从公开的基金经理简介中梳理发现,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学历背景的基金经理人数均过百位。在高学历的加持下,基民也因此而迷信明星基金经理。35岁的赵莹跟投了葛兰一年多,就是看中了她的医学博士身份,葛兰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后又去美国攻读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医学专业的对医疗这一块肯定要更了解”。而张俊认准的则是富国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张峰。那个时候,他很坚定自己的选择,不管怎么调仓,都会跟投,“他们肯定能力比我强”。寒潮之始原想着“大展宏图”,但情况开始不对,暖风中,似乎出现了一丝寒意。2021年下半年,在戴婷的努力下,本科毕业后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升职成了基金经理。但升职后公司的氛围就开始变得压抑,负责主投内地的同事脸上仿佛永远都覆着一层愁云,“总是唉声叹气”。每天起来,戴婷第一件事就是看股市走势,可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都好像“刹不住车一样,一路向下”。A股下坡路还能稍缓一些,港股以前很多外资在投,在外资卖出后,从2021年3月的将近三万点,跌到了2022年10月份的一万七千点。那时戴婷他们采用的打法是“游击战”,首要目的是躲避有不确定性的城市。每天她都要紧盯每个城市的确诊人数,再推测这个城市会不会出现变化,然后再研究这个城市有哪些大型工厂,会影响到哪些产业,要是苗头不对,就赶紧减持。每天戴婷都是一看新闻,赶紧跟老板汇报,然后“分析一波,投一波,撤一波,最后再叹息一波”,循环往复。到了后来,“游击战”的打法也不好用了,只能硬等解封。那个时候,基民们也无法幸免。赵莹发现,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中欧医疗就开始亏钱,“好像一直在下跌”,自己买中欧医疗赚的钱已经全都跌没了。受医药集采等内外部环境影响,医药板块下跌明显。Wind数据显示,中欧医疗健康前十大重仓股票在2021年下半年均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其中前五大持仓股的跌幅超过30%。那段时间,不少基民是通过代销平台“支付宝金选”的推荐,购买了葛兰管理的基金,当持有的基金大亏后,基民不光对葛兰不满,还开始投诉支付宝。后来,支付宝基金的“周销量榜单”中,葛兰的基金直接消失了。赵莹也开始回撤,“以后不跟葛兰了”。截至2022年2月,中欧医疗健康A相对前期高点回撤幅度超过40%。在她心里,葛兰从她“看不懂的操作”开始,就一步步走下神坛了。比如,2020年末,葛兰发布了一支名为“中欧阿尔法”的基金,这支基金与她以往关注的医药老本行不同,重仓白酒,加码了贵州茅台、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等品牌,但那时“白酒已经炒得很热了”。而从这几支股票的走势图来看,也不乐观。从2020年末开始,白酒就一路下跌,葛兰“买在了最高处”。“不限购”也是赵莹看不懂的操作之一。当基金规模增长过快、过大时,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很多基金经理都会选择限购。1月28日,张坤所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限购额度就从原来的10万元降到了5千元。但葛兰却“没有限购”。在这个行业里,公募基金经理的薪资,并不与业绩挂钩,而是与管理规模挂钩,基金公司收取基民1.5%的管理费,“盘子越大,管理费越多”。作为明星基金经理,由于“他们自己就能带钱过来”,所以拿到的分成也会更多些。这也是许多基民觉得心里不痛快的地方——基金亏了,但基金经理还能赚管理费。就连媒体人胡锡进最近也吐槽,他买的基金“跌得很惨”。在12月21日举行的新浪财经2023年会暨第16届金麒麟论坛上,他说:“(我那三支基金的)经理的收入应该跟着我一起往下降……他们应该和我们同甘苦、共患难。”但在明星基金经理之外,普通基金经理的分成就要少得多。比如戴婷,她把自己的状态形容为“大锅饭”,基民投钱是看他们公司的名气,管理费的大头由公司拿走,“单从工资看还没有香港的服务员多”。对普通基金经理来说,在工资之外,奖金是很重要的,但这也跟业绩挂钩。如果公司赚的钱少了,年终能分的奖金也少了,所以大家都期盼牛市。去年时,就有很多公募基金经理奔私(转作私募基金),以谋求更高的收益。李昱琦就记得,2022年时,有一个资源很好的公募基金经理转来了私募,那时虽然行情不好,但对很多公募基金经理来说,在低点奔私“或许是个转机”。因为,私募基金经理可以收取20%的业绩提成,只要迎来牛市,就会赚得更多。但期待中的牛市并没有出现。李昱琦记得,很多人慕名而来,给投了不少钱,那位基金经理没等来牛市,也没跑过大盘,亏了后,“大家都不怎么找他了”。某种意义上,那位基金经理也是“被动消失”了。苦盼之春大家也有努力振奋过。戴婷记得,2022年年底,公司的氛围又重新振奋起来,所有人都在雀跃等待政策放开后经济的迅速回暖,同事们“脸都要笑烂了”。基民也非常有信心,都往她的盘子里扔钱,她管理的总规模30多亿,每天都会有将近10个点的钱涌入,那时戴婷每天都是疯狂“买、买、买”。看到什么都觉得要大涨:这么久没旅游了,该旅游了吧,“重仓个航空”,酒店顺带也来一波;“车也旧了该换车了吧”,再来一波电动车;“没结婚的该结婚了,要买房了吧”,再来一波房地产。那时的市场很热,东西很贵。即便有些股票价格已经被推得很高了,有的已经涨到了10%,但戴婷不敢不跟,“万一再涨到20%呢”。那时他们的分析是:即便过阵子等市场冷静下来,价格会有所下降,但“逐渐恢复的经济活动也会撑住”。结果刚涨了两个月,2月份开始港股走势就一路向下,从那以后,戴婷已经不记得跌过多少次了,只记得隔段时间就要发自内心地感慨一次,“它怎么还能跌”。记得2023年7月,她有一回一边开会,一边盯着刚出来的行业情况,一串数字蹦出来,戴婷心里一咯噔,“完了,要垮”。隔壁主投内地的组,同事们的反应要更强烈,反复感叹“数字这样要怎么办”。那之后,戴婷就眼看着,基金经理的“消失潮”涌来了。再到后来,消失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对很多基金经理来说,无论是“主动消失”还是“被动消失”,都不是长久之计,许多人还是得重新开始找工作。消失容易复出难。戴婷被优化的朋友,最开始以为三个月内一定能找到工作,可找了大半年,才找到新机会。而被优化的基金产品经理张俊,一直找到现在都还没找到,在2022年时,他当时投了八家机构,能有四家回复;结果到了2023年,几乎所有的机构都投遍了,全都石沉大海。他跑去跟猎头打听:要么没有招人计划,要么想找个年轻点的,“不用开那么多工资”。而随着基金经理的“消失”,一同消失的还有人们的金钱和信心。如今,张俊已经开始有些放弃了,他觉得,“不如自己投资赚点钱”。过去,他迷信明星基金经理,已经亏了二十多万,现在他觉得,“能力再强的基金经理都打不过大趋势”。上周开始,他每天996在家学习投资理财,“好好研究研究”,自己做。基民赵莹也决定,放弃跟投基金经理。如今,她基金里只留了6、7万,“很少打开看”,开始转入场内操作ETF(交易所交易基金)。还有更多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亏惨了”的感叹——有人迟迟不打开软件看,“反正都是亏,看也没用”,偶尔打开一次,直接“亏了35%”;有人工作多年,舍不得买八万块的包包,可“基金亏了八万”;还有人在2021年高点时买了葛兰的中欧医疗,一直亏到现在,刚亏5%时觉得能回本,亏到20%时“肉疼不能卖”,到了现在,直接亏到将近60%了。但这股“消失潮”也并非全是负面。也有不少基金经理选择坚守,并且找到了一些机会。在这个行情里,基金经理李昱琦反倒是一直都在赚钱,他主要做量化私募,借助计算机帮他筛选出合适的股票。2021年底,他就把基金产品里增加了CTA(商品交易顾问)策略,这种策略是通过波动率获利,也就是说,A股不管是涨还是跌,只要波动得剧烈,就能盈利。为此,李昱琦让步了整个股票策略板块,他们整个公司的投研部门的精力,很少用在选股方面,几乎都放在了CTA策略的分析上。去年年末,他在重庆的鹅岭二厂文创园开了家民宿,但接手后发现,根本没有客流,有段时间物业鼓励他们出去摆地摊,他们摆摊卖冰粉、凉虾,“五块钱一碗都没人买”。如今,民宿已经亏了一百多万。这家民宿成了李昱琦判断经济走势的风向标,“什么时候民宿赚钱了,什么时候经济就好了”。而私募基金经理姚忠震,则是一直坚持自己选股,他2023年依然赚到了一点钱,但确实赚的颇为艰难。他走的是稳健的风格,每次选股前,都会先把蓝海行业挑一遍,再着重分析行业里的龙头股和成长股,仔细对比历年的估值,然后精挑细选出一个“低估值”的投资组合。在真正买入前,还要扪心自问:如果买了以后股市就关门三年不开了,我还敢不敢选。只有得到肯定答案后才会坚定买入,因此,他几乎不换股。为了不亏太惨,他还要求自己,从不满仓买入,每次操作都留一小部分钱,跌了就随时补仓。在这套保护机制的加持下,他在2023年将近70%的时间里,艰难跑赢了大盘。在这个年头,作为私募基金经理,他觉得压力也更大,因为投资者很焦虑。隔段时间,就有投资者发来长篇小作文分析如今的行业情况,质问他的操作。比如,2023年有位投资者,恰好在分红后投进来,投进来后一直没分红,最近三个月里,对方发来了两次几百字的小作文,一开始还礼貌询问,后面变成最后通牒,“一年为期,不分红的话就回撤”。同处一个行业,公募基金这边,情况也有相似之处。戴婷的朋友前阵子打电话来抱怨:新找的公司可能也要优化了,入职后每天都是回撤,已经关掉两支基金了。原本,走势上涨,更多资金涌入,投的机会和选择更多,规模也扩的越大,不断涌入的基金形成飞轮。如今这个飞轮好像反了过来,走势下跌,大家套得更深,一旦上涨,立马大批人赎回,“不敢把钱放在基金里了”。戴婷最初接到同事的盘时,一看都是“烂盘子”,内心其实并不愿意,里面有些是房地产的高息债券,“感觉根本还不上”。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曾经管理的基金业绩都会写进她的职业履历里,但这些烂盘的业绩很难好看。但戴婷不敢拒绝,不管好盘烂盘,手上的规模大了,“公司就不会轻易把自己优化掉”。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上个月,戴婷去做美甲,美甲师骂了半个小时她们的基金,然后话头一转,问起戴婷的工作,她不敢说自己是基金经理,迟疑了一会,回答说:“坐办公室的。”(除李昱琦、姚忠震外,受访者均为化名)相关阅读:坤坤、兰兰们“帮”基民亏了1.33万亿,2022年第一个季度https://www.cjz.vip/281708902.html ...
2023年,似乎每一个中国消费者,都沉浸在车企的“PUA话术”中。有的车企说自己是“全球第一”,仔细一看,好家伙,前面加了四五个定语;有的车企说自己的车是“智能化的天花板”,但拿到手却发现它是一块白板,从智障到智能还差十几版OTA;而有的车企说自己碰撞测试评分全优,但真实碰撞中却惨目忍睹。12月21日晚,一辆理想L7汽车在广东清远发生严重交通事故。12月25日,广东清远警方通报这起事故的情况:事故造成小汽车驾驶员及一名乘客死亡,另一名乘客受伤。理想汽车官方的通报显示:碰撞前3秒,车速达到178km/h,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最终以96km/h的速度追尾前方卡车,钻入卡车下方后冲出道路。而从网上流传出来的视频、照片情况来看,这起事故的现场相当惨烈,车顶几乎被完全掀开,A、B柱疑似也出现断裂。但理论上,理想L7的安全性,不是“行业第一”,也是“遥遥领先”。今年8月,理想汽车官方公布了理想L7在中保研的碰撞成绩——安全性测试均获G优秀评级。其中,车辆辅助安全测试得分率达99.8%,为中保研史上评分最高的SUV车型。这样的全优碰撞成绩,显然也只是试验场地内得出的理论值。当用户把车辆开到远超碰撞测试标准的速度时,任何的测试成绩都没有参考意义。纵观中国车市,“卖家秀”与“买家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不光是碰撞安全性少有被揭穿,冬季和夏季的极端情况也常常被盖上“遮羞布”。车企的遮羞布,终于盖不住了上一个关于“卖家秀”和“买家秀”的争议,是懂车帝冬测。前不久,在《2023懂车帝冬测》中,一项关于“严寒情况下混动车型纯电续航达成率”的测试,引发了一场“骂战”。这项测试,有约20个车型参加测试。其中,比亚迪仰望的U8以85.08%的续航达成率排名第一,而问界M7续航达成率只有31.6%,倒数第一。看到“遥遥领先”的问界成绩垫底,华为坐不住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就在微信朋友圈怒斥懂车帝:“坑人的测试,误导民众!科学与严谨才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紧接着,AITO汽车官微还发布了《无惧严寒,问界系列车型冬测表现官方解读》,回应问界新M7在某媒体冬测中插混组纯电续航达成率排名垫底一事称,“相关测试在严寒极限及空调持续制热条件下,多次长时间开车窗、车门,严重背离用户真实使用场景。”这场争议的核心焦点,也正是这句话——“严重背离用户真实使用场景”。事件发酵之后,懂车帝顺势就召开了冬测开放日,邀请多家车企代表到漠河冬测现场,观看测试并进行交流。从开放日当天的直播来看,车辆的整备环节需要反复开窗、开门,确实非常耗费时间,也会造成车内空调耗电量增加。本质上,这还是因为零下四十度的极寒环境,给测试设备、测试人员以及车辆本身都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在《穿不起大鹅,别买电动车》一文中,我们曾介绍过动力电池太娇贵的问题。尤其是温度低至零下以后,电池内部的充放电过程会变得格外困难。所以,新能源汽车往往需要消耗很大一部分电量,去用于维持动力电池的温度,续航里程自然就五折起步。其实,车企对冬测发起质疑,还是不想揭露“电动车畏寒”的事实。比如,AITO汽车官微在随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发布了以《这个冬天,“不许冻”》、《倡导科学、专业、严谨、公正的汽车测试,为行业发展带来真正价值》为标题的推文。此举,无疑是在向外界释放“冬天用车很靠谱”、“某某某测试不公平”的类似信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无论是纯电动还是带发动机的增程式电动,但凡是温度低至零下,续航里程就要做好“打骨折”的准备。在懂车帝冬测中,34款纯电动车型在零下20度的温度下,平均续航里程仅为292公里。虽然相较于去年冬测的268公里,提升了9%,但官方标注六七百,实际跑出两三百的现实情况,依然无法改变。作为对比,在常温测试只能中,所有49款车平均续航里程却能达到425公里。正好,前段时间北京遇到寒潮,我驾驶问界M7在城区进行了几天的日常通勤。结果实际体验下来发现,其纯电续航里程的达成率差不多只有60%,而亏电油耗却高达9.9L/100km。但要知道,问界M7公布官方WLTP工况的亏电油耗仅为5.8L/100km。这背后的巨大差异,一方面要怪北京冬天温度太低,影响了动力电池的发挥;另一方面也要怪北京太堵,走走停停的堵车工况,增程器比较费油。你会发现:即便不是零下四十度的极端环境,实际使用体验都会与官方宣传的体验形成巨大差异。如果不是媒体把车拿到极寒环境去测,很可能,这块遮羞布就没人去扯开它。遮羞布之下,还有哪些猫腻碰撞测试,也是经常出现猫腻的地方。正如开头所说,理想L7在中保研的碰撞成绩中取得了“全优成绩”,但在远超测试标准的真实碰撞中,它却撞出了AB柱完全消失的惨案。当业内为数不多的几家专业检验机构,成为判定一款车是否安全、是否靠谱的官方渠道时。车企就更容易去按照这些机构的标准,定向开发一款车型。这种做法,在学生时代常说的是“应试教育”,在造车界这就叫“应试造车”。检验“应试造车”,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出一套考题。比如,在前不久,汽车之家就进行了一期“油电对撞”测试。他们将连续五年在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获得最高安全奖的特斯拉ModelY,与欧洲E-NCAP的碰撞测试成绩为五星的沃尔沃,进行了一次对撞。而无论是中国的测试标准,还是欧美的测试标准,都很少有这样的碰撞测试。但这,恰巧也是用户可能最关心的问题——油车和电车谁更安全。同时,对撞的相对速度更高,也更接近于很多真实的事故。相较于固定的几个碰撞测试标准,实车对撞的不可预测性更高。结果显示,碰撞后第一现场两台车出现同样的问题:两台车都没有E-call介入,特斯拉只是手机APP推送提醒,沃尔沃则是电话慰问。再看内部,特斯拉防撞梁与右纵梁的连接处撕裂,导致右侧纵梁没有帮助另一侧吸能,左半部分承受了撞击的全部能量,就因为这个细节,直接导致驾驶侧的纵梁已经溃缩到极限,最终结果就是防火墙遭到入侵,电池严重变形。而在拆车后,沃尔沃也问题也完全暴露出来。沃尔沃中央通道的油箱链接处有明显裂痕,碰撞时有相当大的能量直接传递到了后边,直接导致最薄弱的连接处的开裂。同时发动机严重位移,撞击力通过传动轴向后传递,导致后差速器支架完全断裂。特斯拉车身中部用了5道横梁。两边下边梁内部也使用了更加饱满的铝合金做填充,后部还使用了一体式压铸铝合金车身。沃尔沃的形变正好出现在了这一块,但特斯拉却抗住了碰撞。显然,这两款在各自细分领域,都自称“最安全”的产品,在“对拳”之后意外地暴漏出了个各自的问题。如果不是媒体不计成本的测试,可能很多消费者还被车企宣传话术蒙在鼓里——以为自己的车真的是“公路坦克”。另一个例子,是懂车帝之前做的《懂车大爆炸》。这期节目中,他们一次性拆了10款家用紧凑型轿车,其中就包括销量刷遍各大榜单的秦PLUSDM-i。从拆车的情况来看,懂车帝发现比亚迪秦PLUSDM-i,使用的主副驾门框梁的用料不一致,主驾驶一侧使用加强钢板,但副驾驶只有一层钢板。原因很简单,这道题考试不考。目前,副驾驶侧25%偏置碰撞并不属于强制测试项目。所以,副驾驶区域不使用加强钢板,不会影响碰撞结果,还能省去一部分成本。“懂车帝每一次大规模测试,都是在统一的流程标准下进行。我们在测试中倡导统一的标准而不是唯一的标准,根据用户使用场景进行多元测试,对消费者和行业有着重要意义。”懂车帝冬测项目负责人王若然在发布会上表示。同时,他还揭露了行业潜规则——“在常温、极寒和极热等等不同气候条件下做测试,也是车辆在研发阶段,交付给用户之前,汽车厂商必须要做的事情。但当下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过于激烈,产品研发周期短、验证时间短,有些企业把做三温极限测试的过程拖后或者缩短。”其实不止中国,欧美等汽车大国,都有媒体对于汽车的评测。这些评测相比较专业机构的评测,显然在标准化和专业性方面有所欠缺。但这些评测的价值在于,立足于用户真实场景和媒体的价值主张,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更具吸引力和传播性,有利于大家去主动了解汽车知识。当然,前提是媒体在评测过程中需要尽量设置相同的测试条件,而不会因为“恰饭”去给个别车型搞特殊。因此,成熟的汽车大国中,应当有C-NCAP这样的专业的汽车测评体系,也应当有懂车帝,易车和汽车之家等媒体和第三方测评百花齐放。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总结下来,一句话,“好产品不怕评测,好评测也不怕挑战”。除了反击,车企别无选择一款产品的测评,不过三五天时间,但一款车的设计、研发和制造周期,长达三五年时间。当一款重磅车企出现舆论危机时,无论是否自己是对是错,车企的第一反应必然是维护品牌形象、维持产品的口碑。否则,一款车毁于一张图、一段视频,一个品牌就很难翻身了。话可能说得有点严重,但事实也能佐证。2021年8月,某自媒体在日产奇骏的试驾会上,发表了“奇骏开沙漠好好玩”的争议言论。随后就有网友质疑,奇骏仅配备了三缸发动机和CVT变速箱,不具备适应沙漠的性能和动力,认为其存在“充值”嫌疑。此外,还有多名数十万、百万粉丝的其他大V车评人集体质疑其权威性。即便是后来当事人出来回应,但奇骏因为被动卷入这起“沙漠事件”,这款车的销量也从此萎靡不振。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总销量仅有1792辆,连续11个月月交强险数不足1000辆,且有六个月的月交强险数不足500辆。奇骏的拉胯,也直接搞垮了合资公司东风日产。支柱车型的萎靡不振,加之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东风日产在今年前三季度暴跌26.6%,以近三成的跌幅成为“年度最惨”日系品牌之一。另一个案例,就是问界M7。在2022年11月的一次中保研碰撞测试成绩中,“老款”的问界M7出现了严重的舆论危机。当时的碰撞视频显示,问界M7在25%偏置碰撞后,车辆前部发生溃缩,A柱也疑似发生了变形。而且,在乘员舱上部入侵量、车身结构、耐撞兼容性等方面只获得了A(良好)的评价。虽然,当时有一位认证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工程师,在微博进行了回应,其称正面25%偏置碰撞A柱变形≠安全性差。但这显然还是没有阻止舆论的发酵,以及问界销量的崩盘。2023年,整个新能源汽车普涨,唯独问界M7的销量一路下滑。在今年前8个月,问界M7仅卖出了7936辆,月均不足1000辆。直到今年9月,华为余承东发布了问界新M7,并宣称整体升级投入超过了5亿元,问界品牌才总算活了过来。按余承东的话说就是,“起死回生”。当舆论的动向势必要波及到你身上时,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主动出击。像这次冬测的舆论爆发的早期,就有一家成功完成绝地反击的企业,长城汽车。在冬测中,有多款长城的产品,包括长城旗下魏牌高山、蓝山、坦克400、哈弗猛龙等车型。虽然选手众多,但并没有跑出“学霸”。更何况,自己的“老对手”比亚迪,拿了好几个“冠军”。于是,长城公开向懂车帝发出质疑。12月11日,长城汽车宣布将举行懂车帝冬测标准质疑沟通会。在会上,长城汽车发布了“提升新能源环境测试水平的七项倡议”,表示将推动更加专业、严谨的“新能源汽车环境测试标准”早日出台。会后,长城汽车又放出了个大招,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发文表示:长城汽车打造的新能源环境测试能力,现面向全行业开放,将共同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环境测试水平,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严谨、更公正、更客观的产品测试,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更高质量发展。长城这招妙就妙在,不跟媒体站在对立面上,并开放自己的资源给更多的媒体,并推动一个新的测试标准。既解决了眼下的危机,又给自己上了格局。但这种方式,也仅仅只是解决了眼前的危机罢了。最好的方式,还是老老实实把研发周期做足,尽可能地避免任何一次危机的发生。写在最后企业与媒体之间较劲,不光是发生在汽车行业,在曾经风风火火的手机行业也时有发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罗永浩和王自如。2014年,罗永浩的锤子科技发布第一款手机T1,王自如也带领Zealer成为手机评测界的顶流。因为在评测中指出锤子T1产品设计存在缺陷,而心高气傲的罗永浩坚持认为自家产品没问题。两人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那年8月,两人在优酷公开辩论,时长约3小时,被誉为2014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一约架”。而在这场辩论中,罗永浩的发言句句诛心。“你为什么骗你的观众你是第三方,其实你是代表厂方,因为你拿了厂方的钱,你的生存是依赖厂商。”“你如果被包养了,就不要谈独立人格。”然而,手机产品与汽车产品不同的是,手机不好用可以换,有BUG可以软件升级解决,实在不行就返厂维修。但一款车如果在设计和制造环节出现了严重的缺陷,它将关于一车人的安全。车的软件可以OTA升级,但人的生命不可以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