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火车站和郑大一附院哪一个人多?一个河南人“膝跳反射”般的反应—-郑大一附院。“大年二十八走廊的病床挤满了人”“24小时都能在楼梯间里看到发愁的家属”“从一楼向上看,人多的像流水一样”“这是一个超级商场”这是刘丽对郑大一附院的记忆。据官方数据报告,郑大一附院目前拥有4个院区,13个院中院,95个临床医技科室,239个病区,超1万张病床。尽管这家世界第一大医院犹如“庞然大物”,但依旧抵不住人流涌动的病人,“看病难”未见缓解。郑大一附院何以至此?围绕郑大一附院的争议、质疑和辩论从它成立之初,就没有停止过。据媒体报道,5月17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和阜外华中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的近40名医生,集体跳槽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些跳槽的医生中,有的上午还在做手术,下午就去新单位上班了。平均年龄42.3岁,省内一流的心血管学科人才同时跳槽,一时间将公众的情绪拉到了顶端。这件事也把新闻中的另一个当事方——郑大一附院再次拉入人们的视线。凭借着超多的床位、科室以及迅速崛起的姿态,郑大一附院近些年在各种争议声中越来越大。同一城市兄弟医院间互相挖人,被挖的专家毫不给原单位面子,一整个团队不打招呼直接走,单看描述就像是有大瓜在背后。很快,这一跳槽事件以河南省卫健委发函叫停暂时画上句号。但在一众医疗行业从业者看来,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卫健委发函,医生们听不听是一回事,就算这次听了,也拦不住医生们下次继续往郑大一附院跳。河南是个人口大省,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超过1亿人,如果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不可能诞生一个标志性的地方“超级医院”。拥护者为郑大一附院委屈,在他们看来,郑大一附院急剧扩张后,河南从每年20多万人出省看病,现在每年出省看病人数不到两万人,这一促进分级诊疗的功劳,难道不该记在“超级医院”的头上?反对者则把郑大一附院看作是一个“怪胎”。他们同样历数一系列数据,河南各地市级、县级医院每年医生流失率,一附院远高于同级别医院的薪酬待遇,当地患者在郑大一花费的医保金额占比,一附院的人均治疗费用……如果说虹吸过于书面语的话,有位院长总结得既简单又直接:“郑大一附院把河南其他医院都给削平了”。而这一次,用被挖者郑州七院副院长的话来说:该院心外科一个病区一度几乎瘫痪。出省患者虽然少了十倍,但省内患者源源不绝地从基层和竞对医院,被虹吸到郑大一附院。全面辩证地看,郑大一附院对分级诊疗有着巨大的反向作用力。而促进分级诊疗、改变医疗资源头重脚轻的局面,一直是中国医改的重中之重。对于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来说,也许面临着一个二选一的艰难抉择,是选一家“超级医院”,还是打造最多人获益的行之有效的分级诊疗体系?01 买出一个“豪门”如果说百年协和与百年湘雅凭借医疗技术底蕴站稳医疗系统“豪门俱乐部”“old money”的位置,那郑大一附院凭借近十年的院区建设和兼并下、越来越多的病人数量和逐渐靠前的学科排名,在争议声中成为了新贵。2016年6月30日,郑大四附院被郑大一附院合并,成为郑大一附院的惠济院区。其原本的强项科室眼科、口腔优势也被发挥到极致,在郑大一的支持下,一连拿下了河南省口腔医院、河南省眼科医院两个院中院招牌。2021年10月,规模远大于郑大四附院的河南省省立医院同样被郑大一附院收编,郑大一附院由港区医院、河医院区、郑东院区、惠济院区一起形成了“一院四区”的新格局。公开资料显示,郑大一附院2008年营收仅为6.8亿元,2014年就飙升至75亿元,位居河南省医疗系统第一;2016年,郑大年营收接近百亿规模。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郑大一附院年营收已经将近300亿。不止营收突飞猛进,郑大一附院在复旦大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的年度排名亦在飙升。根据公开数据可知,2011年,郑大一附院位列全国医院综合排行榜百强之外,但在2021年11月发布的最新排行榜中,该院排名已经攀升至第19位,有着百年积淀的湘雅二院、北大人民医院分列第20位和21位。整个科室一起挖,成建制的挖,是郑大一附院的法宝。有从业者直言,郑大一附院给医生的待遇一度是“全国最好的”,完全可以比肩北京,而郑州的生活成本远低于北京。某些科室的学术带头人年收入能达到百万甚至千万量级。薪水只是一方面,作为河南省最高学府的第一附属医院,郑大一附院在河南省有很多优势。对资深医疗专家来说,意味着更好的平台,更强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对年轻的医生来说,郑大一附院手术量多,能上手的机会也多。无论从哪方面看,似乎都是个跳槽的好去处。一位“大三甲”医院院长表示,对资深医生而言,社会职务非常重要,其中,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各分会的职位尤为被人看重,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委,决定着一名医生在行业内的地位。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一家医院、一个科室,一般只能产生一名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委,如果郑大一附院在学科建设中,对尚属“空白”的学科,成建制挖人,辅以薪酬和项目经费的诱惑,“转会”就有很大概率发生。“豪门”自有其指标,其中之一,是CMI。郑大一附院接诊患者位居全球首位,但接诊的疑难杂症占比却不高,CMI是反应疾病复杂程度的指标。今年3月,河南省卫健委公布的《2021年度河南省三级医院基于DRG绩效分析报告》中,郑大一附院位列第一,但CMI指数却还没挤进前十。可以有效提升CMI的科室,比如此番被挖的心外科,由此进入郑大一附院的视线。历经多轮“买买买”,中国医院手术量排行榜中,郑大一附院以碾压优势位居榜首。医生跳槽其实自来有之,一个团队一起跳也是跟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有关,算是行业里大家默认的常规操作。于强在医疗系统工作了快40年,他告诉《财健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东就有大批的医生是“广飘”,因为他们主要来自江西和湖南,大家又把他们称为“江湖医生”。当年于强所在的医院就有这样的事。当时换工作都是举家一起走,有天晚上一帮人悄悄地装车搬家,连夜开走了,第二天医院才发现有二十多个人没来上班。之所以要偷偷走,跟当时医疗系统的环境有关,医生往往有编制有档案,想换工作得原单位批准,有本事的医生都是顶梁柱,想走并不是件容易事。于强介绍,当时南下的很多医生几乎都是到了当地再重建档案。现在医生跳槽比过去要容易了不少。北京某市属三甲医院Z姓医生介绍,一般来说,体制外的医生相对开放些,体制内的医生跳槽有两条路,一是从体制内直接跳槽至体制外;二是调职。当然,两者都不容易,前者,如果铁了心要走,双方撕破脸皮基本上是必然的,后者想走就不那么容易了,让原单位签字就是件难事。那么,这件事在行业人士中引起争议的点又在哪里?王腾飞是一家二甲医院院长,他告诉《财健道》,对郑大一附院来说,通过“挖”团队可以快速实现对这个专业技术资源的进一步垄断,同时也会进一步垄断当地相关病源。这种先例并不少,2017年,贵航贵阳医院精神科主任杨绍雷带着科室4名医生、7名护士、64名住院患者“集体出走”,去了十几公里外的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一个领域内知名专家团队的“迁移”,影响的除在院患者之外,还有长期随访、慕名就诊等隐形病源。一位“大三甲”医院资深院长表示,2008年之前,医疗资源均衡分布一直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政者的共识,但那一年5月的汶川地震改变了一切。作为超大医院,华西医院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特别是较多的ICU急救能力,为救治伤者做出了巨大贡献。“从那时起,主政者的意见就开始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了。”这位院长回忆。同样在2008年,阚全程出任郑大一附院院长,“超级医院”模式开始成型并突飞猛进。后来,他官至河南省卫健委主任,还曾在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以省卫健委主任身份,兼任郑大一附院党委书记,这意味着,“超级医院”模式,至少在河南省内,得到了极大认可。02 挖走的是人才,失掉的是平衡王腾飞告诉《财健道》,近几年郑大一附院一直在“挖人”,高精尖和普通专家都挖,规模可能比这次还大,数量还多,只是没有引起媒体注意。一名普通的医生想成为主任,在各个医院流程都差不多,基本上都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在王腾飞看来,郑大一附院走的一向是捷径,挖一个现成能用的,直接能创造利益的团队,当然好过慢慢培养。不少当地的院长对此事显得颇为愤慨,据他们透露,近些年郑大一附院从兄弟医院挖人这种操作并不少见。因为薪资给得高,几乎一挖一个准。它挖省内其他医院的专家团队,其他医院就去挖市级医院的专家团队,在当地医疗系统内甚至隐约形成了一股风气,让很多医院失去了培养人才的信心。一位基层医院院长提起这种现象颇为痛心,他告诉《财健道》,近几年医院原本打算重点培养几位本科毕业的医生,结果他们都到郑大一附院去做了医助。在其看来,这些医生本可以在县域医疗中成为一名成熟的医生。但是去了郑大一附院后,不是为了精进医疗实力,而是助理式的写病历,县域丢了实用人才,郑大一附院多了一个“底层劳动力”。虽然工作不分贵贱,还是不免为基层人才流失和浪费感到可惜。03“卫生院”的商业算盘——病人散步的ICU,专治“阑尾炎”的科室郑大一附院追求“速成”的风格,不只体现在“挖人”这一件事上。这些年郑大一附院“有钱有人”,设备先进,为啥整体技术实力在全国还是不突出?河南省当地一家医院的院长张玮曾多次派同事到郑大一附院进行观摩学习,但提起这家省内数一数二的医院时,张玮难掩愤慨,作为医生和医院管理者,张玮更倾向于投入更多的资源去研发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快速复制项目,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张玮等业内人士看来,郑大一附院频繁“挖人”的动作背后,核心原因是其不断膨胀的病床数目,以及以利益为导向的就医KPI设置。据张玮介绍,作为一家综合三甲医院,郑大一附院简直把卫生院的活都干了,“宇宙最大的卫生院”名不虚传。举个例子,郑大一附院有疝与腹壁专科,阑尾炎也单独成组,连一些小的皮肤病都让你住院治疗。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般而言,前述小手术,对“大三甲”而言并不划算,因为“大三甲”人力成本太高,做小手术“入不敷出”。特别是在DRG推行之后,小手术更多转向二级等基层医院,其性价比更为合适。但是业内人士表示,DRG之下郑大一附院选择“虹吸小手术”的商业逻辑也能跑通,在医院有赚钱的科室,也有赔钱的科室,每个科室的作用不同,心外移植可以撑门面,在如此“超级医院”之下,整个医院“平帐”不是难事。一般来说,普外科涵盖一切,一些危、难如乳腺、胸外等才单独划分专科,而郑大一附院的细分程度堪比专科医院,仅南院区的外科医学部就分了18个科室。不仅如此,此前张玮认识的一位朋友去郑大一附院看病,他无意中发现,病人化验清单中有几项没有做的也计费了。很多朋友都跟他抱怨过,郑大一附院收费存在很多分解收费、套餐收费的情况。举个例子,该用一个耗材的用三个耗材,该用普通药的用高档药,彩超和CT,1个部位也是检查,4个部位也是检查。比如说一个套餐十五项,你只化验一项,但是计费的时候15项都给你记上,里面套路颇多。制造病人,一直是中国医改痼疾,郑大一附院将其做到了极致。张玮还分享了一个令他无法理解的细节,郑大一附院ICU有ABCDE5个分区,其中E区收治的病人最重,A区病情是最轻的,A区病人每天还能出门散步,这让曾为医生的张玮对ICU的定位百思不得其解。在张玮看来,郑大一附院虽然是三甲的定位,但却从事了很多基层医院的工作。归根结底这是在它科室设置、医院KPI导向下扭曲出来的结果。04 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引起热议的“医生跳槽”事件背后,不只是医疗系统人才培养和流动的特殊性,还是当地对于医保资金的调配,整个卫生系统生态平衡的打破。5月24日,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提出:我国要实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让群众就近看病就医更方便。基层医疗水平能否满足当地患者的需求?河南当地县级医院两位院长介绍,国家一直是在鼓励基层医院发展,着力于当地整体能力的提升,给钱给政策给资源,也会对当地医疗水平进行验收,国家级的专家不仅到当地指导过好几次,也一直通过信息化系统监控医院的数据。其中一位院长更是直言,95%的病人来我们这儿都能处理,即使是心脏开通血管放支架都能处理,少数不能处理的,我们也有绿色通道,直接就送到三级医院,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其实是可以做到的。基层在改变,但是却无“用武之地”,基层在建设医共体、整合县域医疗资源,提升县级医院的技术服务水平,推进分级诊疗。县域的设备也未必落后,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等五大中心正在基层医院积极落地。只是设备有了,地方有了,能力有了,人却跑了,病人跑了,医生有可能也跑了!这也造成了医疗与医保这两个关键单位之间的脱节。医疗资源本应当均衡分布,均衡布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而不是都跑到郑州去。但是郑大一附院的存在,对人才和下面医保基金的虹吸太严重了。2021年郑大一附院电梯排队景象(来源于健康界锋报)简单来说,如果一位患者选择去郑大一附院看病,不仅意味着他所在地的医疗系统流失了一位患者和收入,这位病人在郑大一附院的开销,医保报销的部分,其实是从他所在地医保基金的盘子里划出去的。张玮提到,当地17%的病人选择去外地看病,用掉了当地医保基金40%左右的份额。有些地区更离谱,14%的外地就医,花了当地医保基金一半左右的份额。以河南省原阳县为例,一座毗邻郑州的小县城,因为离郑州近,不少人会选择在郑州就医,15%的人花掉了50%的医保基金。对于外出的患者来说,不单单增加了病人的负担,对当地医疗、医保系统来说,这意味着医保基金的巨大压力,强基层成了空话!无论是采买设备,还是提高人才福利,县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都遇到了不可突破的瓶颈。层层虹吸之下,分级诊疗怎么能搞好?多位河南医院院长表示,全省医疗系统苦郑大一附院久矣。05 “超级医院”陷阱对郑大一附院来说,先做大再做强,这个模式在一般工业品和消费品领域没有问题,但从当地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老百姓的利益来看,这家“超级医院”的存在难免有正反两面。作为中国医改的标杆,三明医改已经进入以健康为中心的3.0阶段。以扁鹊的话概括之: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健康中国战略的背后,是更多人健康、更少人就医,而非不断扩大再生产,制造病人。急速扩张背后,做好人才储备了?和真实的医疗需求匹配吗?如果以“超速”扩张为目的,那么虹吸兄弟医院的医生、病人、自然在所难免。长此以往发展,郑大一附院在虹吸现象的加持下越来越庞大,当地整个医疗系统必然“头重脚轻”,这跟国家力推的分级诊疗方向显然背道而驰。我国床位数量近万的大型医院并不是只有郑大一附院一家。当它们被冠以“卫生院”称谓之时,折射出郑大一附院等“超级医院”对中国医改的种种扭曲。无论是郑大一附院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在聊到对当地医疗系统改变的期待时,都毫无例外地提到了“提高医疗水平”这个观点,既朴素又实在,但却实实在在是大家对健康的诉求,也是最真实的需求所在。徐隆强调,中国医疗系统一直有两大问题,一个是医生水平的不同质化,另一个就是基层和三甲之间水平的不同质化。但有一个不变的,是患者对高质量医疗水平的渴求。如果你去过郑大一附院,到了晚上,树底下马路边,到处都是人,不少人甚至会直接睡在附近的地上,有不少山西、山东、陕西的病人过去求医。分级诊疗缘何没有良方?横亘在中国医改面前的大山,分级诊疗一直是最难撼动的那一座。基层卫生中心门可罗雀,郑大一附院人山人海,患者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上级医院虹吸基层病人,让“看病难”多年无解。这次的医生跳槽事件也许只是过眼云烟的一则热点新闻,如何才能治好“头种脚轻”的医疗系统发展模式,让优质资源触手可及,甚至是从治已病能向前一步,去治“未病”,背后那些求医患者的诉求和期待,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天使与魔鬼的“双面人生”,这座“全球最大卫生院”将走向何方?(作者系《财经》研究员,应部分采访对象要求,于强、王腾飞、徐隆、Z姓医生等为化名)...
最近3天,北京便有金准医学和中同蓝博,共两家医学检验实验室先后因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而被警方立案侦查。据悉,前者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对多管样本进行3管混管检测”;后者则是“部分扩增文件记录与实验室自述检测数量不符,违规对多管样本进行混管检测”。再往前一周,因“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加上5月21日,北京昌平警方通报一例伪造、购买虚假护士执业证书,骗取从事核酸采样资格的违法行为;5月22日,北京一核酸检测点因使用过期样本保存液被通报、罚款。自4月22日开始的本轮北京疫情,目前已至少出现了5起与核酸检测违规相关的案件。核酸检测乱象不只发生在北京。1月,河南禹州疫情中,郑州金域员工张某东被指控“实施了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4月,合肥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合肥诺为尔医学检验实验室被指控:超能力承揽检测业务、严重超过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几次出具“假阳性”报告。5月,上海中科润达精准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出具的阳性结果遭质疑,多位上海居民在被转运隔离后经其他实验室复检,结果呈阴性。同月,福州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因“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被当地卫健委警告并罚款。八点健闻了解到,在某个爆发过疫情的城市,相关部门会频繁地对检测机构进行现场督查,“总能查出点小问题,然后督导改进”。被时间牺牲的准确率没有任何一项诊断技术的准确率是100%,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核酸检测1‰-2‰的假阳率原本就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尽管我们核酸检测的特异性是100%,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可能会因试验过程以及操作造成的一些污染而导致假阳性”。理论上的100%,在实践中遇到的是从采到检全流程中无处不在的污染挑战。一位刚参与北方某地大筛的检验人员就遇到过采样污染的案例:某大学的体育馆第一天用于给学生接种疫苗,第二天给学生做核酸采样,结果核酸检测结果全是阳性。同样的采样污染并非孤例,这位检验人员感叹,“气溶胶污染造成的假阳太多了”。在检测环节,各个实验室的流程控制尤为关键。样本、扩增产物甚至质控品造成的交叉污染随时可能发生。而不论真假阳性,按照《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等相关规定,实验室要对每一个异常结果“采用另外一到两种更为灵敏且扩增不同区域的核酸检测试剂对原始标本进行复核检测”。除此之外,也有疾控部门会对阳性结果再进行一轮确认。按照规范,多重保障之下,“经过2-3轮复核后,基本可以排除假阳性”。在前述的污染事件中,复核、分析污染原因就花费了前述检验员一周的时间。对于质控相对成熟的实验室来说,在大规模筛查中,最关键的麻烦便来自时间。在地方筛查中,要求6小时出结果是常态,一位第三方机构负责人指出:“这个时间根本来不及复核”。八点健闻多方了解到,为了筛检速度,在疫情高峰期,上海部分地区取消了复核机制,由于大规模筛检多使用混检,因此对异常混检结果涉及的每个人要重新采样、检测,上海疫情中给出的时限是“6小时追阳”,“时间相当紧迫”,在追阳不及时的一段时间,容易发生一些假阳被转运的事件。在大规模筛查期间,实验室也很难维持质控强度。思路迪诊断的孟令卓博士在近期的一次分享会中透露,质控理论非常经典、清晰,但难在执行,大筛期间,采样管等耗材质量、仪器和试剂的配套、仪器校准都无法控制,“24小时连轴转的实验室,很难保证环境清洁......很多检验人员连续作战,晚上只能在实验室休息,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因为检测规模巨大,原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被凸显出来了”。为了进一步缩短出结果时间,越来越多的实验室选择快检试剂。一位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告诉八点健闻,“快检试剂可在急诊、发热门诊等对时效要求更高的场景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比常规普通试剂节约40-60分钟,但灵敏度比要低一些,可能会造成漏检”。一位业内专家明确告诉八点健闻,在35≤Ct值≤40的灰区,相比标准试剂,部分快检试剂的漏检率可达50%。其他“多快好省的操作”还有扩增时增加酶的使用量,改变循环数,或是两管混一管、多管混一管检测。最近被通报的金准、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均有多管混检行为。有业内人士向八点健闻分析,北京朴石“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的原因大概率也是为了求快或降低成本而进行了多管混一管检。除了快检和混检带来的问题,有专家也提醒:不同厂家试剂之间的差异同样需要受到重视。若A试剂Ct值≤35为阳性,而B试剂Ct值≤40位阳性,以灰区受试者两次复核为例,先A后B那报出的结果实际是“假阴”,先B后A报出的结果实际是“假阳”。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上海的核酸假阳事件中,相关部门曾对相关涉事实验室进行了认证考核,得出的结论是:实验室本身的检验流程和质控“没有问题”。为了解决因为试剂和标准导致的各类“假阳乌龙”,一位三方检验机构负责人建议在各地核酸码查验平台的“阴性”和“阳性”之间,对混管增加“异常”一项,待单管复核后再显示阳性。另有专家建议在结果中公布所使用试剂的基本情况,保障被检者的知情权。假阴的无数种可能与假阴比起来,“假阴就意味着白测了”,一位检测行业的从业者告诉八点健闻,居民冒着聚集感染的风险参加采样,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筛查目标。更为麻烦的是,假阳可以通过质控和复核来解决,但假阴的应对方法只能是增加检测次数。于是,当一轮检测无法把阳性全部筛出,只能再来一轮,一轮轮核酸导致的是检测量的迅速增长,汹涌而来的需求对产能和实验规范带来的新挑战,也导致了更多的假阴,甚至假阳……这一切的叠加,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核酸检测越来越多,假阴假阳也越来越多。而与假阳相比,因为成因多样且解释空间极大,假阴更难避免。金冬雁提示,对核酸检测效果的科学评估需考虑使用场景的变化,“一是奥密克戎病毒量载量偏低,二是感染者产生抗体时间提前、症状减弱、排毒量减少,三是大部分人都接种了疫苗,机体免疫情况已发生变化”。5月16日,《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著名日本病毒学家河冈义裕的预印本论文,该项动物实验的一个重要结论是,PCR病毒载量检测显示,奥密克戎BA.1和BA.2株感染小鼠后,在其肺和鼻中的病毒载量均低于原始毒株。新毒株更难被检测到了。除了毒株本身的特性,疫苗接种带来的群体免疫情况的改变也会增加漏检和假阴的风险。在病毒本身的变化之外,人工采样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检测质量,然而,比起检测,采样工作缺乏有效的质控措施,采样人员的手法、部位是否到位均不可追溯。有风险较高的南方某机场使用监控对采样行为进行全程监督,但在大规模常态化筛查中,监控不具可推广性,这便导致了采样工作“是个良心活儿”。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金冬雁告诉八点健闻,香港后期对抗原采样的要求是深喉唾液,“要求居民一早起来把唾液吐14次吐到一管里头”。而内地核酸大筛多以咽拭子为主,但实际采样部位常常是口腔,口腔环境不稳定,被采者在采样前漱口、饮水、吃东西理论上都会影响采样质量。如果说排毒少,采样部位不够好,使得足量的病毒很难被捕捉到,混检则进一步稀释了病毒,加剧了检出微弱阳性的难度。混检本就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核酸的准确度,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分析称,“单采时一个采样棉签泡在3毫升采样液中,十混一混采则是十个拭子棉签泡在12毫升的采样液中,被混样稀释了的样本,如果再用相同灵敏度的试剂盒,便很容易造成假阴,这一点很难避免。”而北京金准医学实验室采取的将三管五混一、十混一再混合检测,“这么做无法保证检出效果,假阴性一定会发生”,常荣山告诉八点健闻。从检测科学的规律上来看,千万级别的检测量,无论从采集,还是实验室操作,系统误差都是难以避免的,常荣山分析,如果阳性率低于万分之一,即使是效率和单检单采一样,也必然出现假阳假阴,而假阴出现的概率更大,这或许才是采取“常态化核酸检测”方案时要考虑的关键问题。病毒特性、采检规范、试剂和耗材质量、被检者个人排毒特性和依从性都与检出率息息相关,除主动造假之外,一份检测结果的失真,其原因往往是必然中的偶然,“医疗技术具有高复杂性、高风险性和局限性,变异病毒增加了检测难度,医疗机构无法保证准确无误地检测出患者的病情,一定范围内的误诊是可被接受的”, 一位头部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告诉八点健闻。金冬雁则提醒,要注意综合观测将单一核酸检测作为金标准是否已达到了方法学上的极限,比起过度关注假阴弱阳的牛角尖儿,实际更应回过头来讨论核酸阳性与传染性的相关性,“有相当一部分核酸阳性的人是没有传染性的”。而所有这些,公众并不了解,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只有一个:核酸检测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假阴假阳事件也越来越多了。常态化核酸困局常态化核酸的四个角是钱、人、时间和检测质量:企业要以低成本保质保量地快速完成检测,情况不一的各地财政要准备足够的预算,常态化检测的人员缺口也要快速配齐,在这些前提下又要尽可能地提高时效以满足常态化的居民生活。这个互相拉扯的四个角的背面,是在资金、人员不到位的地区,怎么才能高质及时地完成常态化核酸检测?大型三方医学实验室储备丰富、资金充足且此前经历过大筛的城市转化为常态化模式并不困难,但在不够富裕、常态化检测资源不足的地区又该如何解题?在以往各地的全员核酸中,采样工作由本地或区域或全国医护支援完成,在检测端,一直有两年来“14万检验人为14亿人”做核酸的现实困境。但常态化核酸后,医护力量逐步退出,志愿者部分回归常态化生活,这些缺口须有新的人员力量配齐。宣布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人口大省河南,计划在年内培养5万相关人员。八点健闻通过几家教育培训机构获悉,各地招募培训采检人员的要求不一,有“学历背景不限”的,也有“与医学相关”的,有线上培训、线上考试1500元两周拿证的,也有培训两个月线下实地考试“只需800元”的。而根据网络可查的某北方省份发布的针对卫生技术专业人员的“新冠核酸检测人员上岗培训通知”,参加培训者经过3天培训、一小时的线上考试,便可拿到核酸检测实验室操作员需要的PCR上岗证。一位培训人员告诉八点健闻,尽管部分地区上岗要求是PCR上岗证、《生物安全资格证》及其他资格证,但由于缺口大,在具体实践中已放宽要求,有PCR证即可。一位提供医护证件租赁服务的相关人士,最近也提供核酸检测相关服务了,她告诉八点健闻,护士证平均一天200元,检验全套相关证件“三个月7000元”。多位从业者告诉八点健闻,采检工作已经非常成熟且标准化,“相当于技工”,但实验室也要提升质控强度。若两年来一直从事核酸检测工作的熟手尚无法保证检测质量,那大量匆忙上岗的新增人员势必要渡过一个相对混乱的适应期。新增成本该由谁来出呢?5月2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关于进一步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价格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省份要将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通知》还要求,“对于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筛查、常态化检测,要充分考虑到规模效应和基层组织、志愿者对成本的分担效应,新冠病毒核酸多人混检按照不高于每人份3.5元的标准计费,检测机构仅提供样本转运及检测服务的,需进一步降低计费标准”。安徽、北京等多省的混采价格是3.4元/人份。对于小通量实验室来说,成本和质量在博弈。据丁香园报道,某实验室选择“假阳率相对较高”的某种快检试剂后,出结果时间由4小时提升至1小时,公司产能提高了40% 。而“采运检一体化”需要新的投入,八点健闻从行业人士了解到,业内一个采样点两位采样员每人小时50元,辅助人员每小时是28块,提取试剂和扩增试剂成本价约4元,采样管加上咽拭子每套约三块到三块五,此外还有仪器损耗,“超低价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三方检测机构正在遭遇信任危机。5月27日,在金准医学事件发生当天,北京延庆区宣布“全区所有核酸检测样本均由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检测”。此外,多地公立医院和第三方机构都曾向八点健闻反馈,核酸检测款项结算并不及时,“县里通知做大筛就响应号召上了,但没人提给钱的事儿”。在官宣医保拒付、常态化核酸由各地政府买单后,5月28日,四川阆中宣布推行自费常态化核酸检测,其相关负责人回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称,“这个事情本来就要自费,政府承担不起,不可能一刀切,我们只是执行指令”,引起争议后,29日晚,当地发文改为居民“自愿检测”。在四个角之外,常态化核酸检测资源的时空分布还与亿万市民的生活节奏相关联, “一个新的采样点是无人问津还是会超负荷,集中工作时间是早上还是晚上,回归生活的志愿者匹配时间是在哪个区间,如何让采样、实验室运转情况与市民生活工作节奏相适应,这些还都还是未知”,前述三方机构负责人表示,转向常态化核酸还需要市民、采样人员、实验室、信息系统、相关部门的多方磨合。...
拥有人类肌肉组织的类人机器人再进一步....2022年5月26日,牛津大学和Devanthro公司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论文,称首次在机器人骨架上生成弹性的人类肌腱细胞。机器人不仅能完成人类的工作,现在还能生成能使用的人类器官了。牛津大学与Devanthro开发的机器人骨架,其上生成的人造人类肌腱组织可以被拉伸、按压和扭曲,这为未来更成功的医学移植铺平了道路。挑战20年来难题:生成可用的人造韧带人工培养用于医学的人体细胞的组织制造技术,现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起步阶段。当下只有实验室培养的最简单细胞能够用于有限实验性治疗。尽管这个研究领域现在仍然是高度实验性的,但到目前为止,由人类细胞样本培育的皮肤细胞、软骨、甚至气管都已经成功植入病人体内。但事实证明,培养可用的人类肌腱细胞更为棘手。也就是说,在实验室里,做不出能被反复拉伸和扭曲的人造人类韧带。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研究者们反复探索能生成、培育被反复拉伸的人造肌腱细胞的方法。然而,到此前为止,未能产生可用于临床移植的、有完全功能的研究成果。不过研究人员称,一种新的组织制造方法有可能改变这些探索的前景:在一个可移动的人形机器人骨架上培养肌腱细胞。通常情况下,用于这种再生医学的人造人体细胞是在静态环境中生长的。一般是在培养皿和微型三维支架上。过去的一些实验表明,人造细胞可以在像铰链这样的移动结构上生长,但这些实验只在单一方向上拉伸或弯曲人造组织。不过来自牛津大学和机器人公司Devanthro的研究者们认为,如果你想制造像肌腱或肌肉一样多方向移动和弯曲的人体组织,最好是尽可能准确地重现它们的自然生长环境。当然,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培养各种供他人使用的可移植组织,会引发各种法律上、技术上、道德上的困难。因此,他们决定仿造人体的移动关节部位的肌肉-骨骼构造,制造一个能和关节同样运动的机器人骨架结构。2022年5月26日,牛津大学和机器人公司Devanthro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论文,阐述了此项目的成果。研究者们改编了Devanthro公司出品的开源人形机器人骨架,并为细胞生成任务开发了一个特别定制的生物反应器,该生物反应器可以安装在机器人骨架上,根据需要扭转和弯曲。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领头人Pierre-Alexis Mouthuy表示:「临床需求显而易见,如果我们能在体外创造出质量足够好的移植物来用于临床,这将对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帮助。任何改进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软性反应器+升级机器人,长出能用的人类肌腱实验第一步是重新设计容纳人造细胞生成物的生物反应器,使其可以连接到一个人形机器人的肩部结构上。该机器人结构可以仿效人类肩关节移动,这样就可以用真实的方来式弯曲、拉推、抻展人造的肌腱组织。过去的生物反应器都是坚固结构的盒状物,而研究团队创造了一个弹性的生物反应器结构。反应器中,人体细胞在一个软性塑料支架上生长,而支架悬挂在两个刚性块锚点之间。直观的视觉效果是,软性塑料支架就是一串串可生物降解的细丝,在两个锚点之间伸展开,就像一束头发。整个结构被包裹在一个类似气球的外膜中,构成弹性生物反应器。然后,研究者在这些毛发状的软性塑料导管中播种了人类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中的修长细胞),并在生物反应器腔室内注入了旨在促进细胞生长的营养液。研究者将这个弹性生物反应器腔室连接到机器人肩膀上,开始培育人造细胞生长。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柔性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性能而运动软件代码升级过的机器人,会每天用半小时复制人类会做出的各种抬高、降低和旋转动作。如此持续14天,用科学的方式长出能伴随这些动作的人造肌腱组织。如此操作的效果是,研究人员发现弹性生物反应器中的细胞,比未被拉伸的样本繁殖得更快,而且二者表达的基因也不同,尽管供体源头是相同的。研究人员还不知道这意味着移植物的品质将会如何。研究团队打算的下一步,是观察在新型弹性生物反应器中生长的细胞,与在传统刚性生物反应器中生长的,各种生物功能表现相比如何。有望拯救过去只有6成治愈率的韧带撕裂患者如果连人类的韧带组织都能生成了...那估计像什么韧带拉伤、肌腱撕裂在未来可能都不叫事儿了。专家指出,该项技术可以用来生成人体组织来修复撕裂的肩袖肌腱,这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肩部损伤。而这种伤势产生的方式也有很多,运动时稍不注意、或是患有肌腱炎等疾病都有可能导致肩袖肌腱撕裂。在之前,外科医生都是用缝合线来将断裂的肌腱重新接回到骨骼上去。但是,因为肌腱可能会出现愈合不良的问题,所以传统的方式大概只有60%的成功率。而新技术的到来将能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机器人结构上现在能长出可直接移植的肌腱组织了。在组织的培养过程中所应用的人形生物反应器系统与相应的加载机制但是,这项技术在距离完全投入临床使用之前,还有一段路要走。不过,该技术还有别的应用空间。比方说,在生物反应器中生成更好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研究人员表示,机器人可以根据每个病人不同的生理机能生成各种弹性的身体组织,类似于「定制」自己的韧带。但这里存在一个隐患。那就是,虽然研究团队已经观察到了生物反应器中不断被施力运动的细胞,与在静态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细胞存在一些差异,但他们并不确定这些差异究竟是好是坏。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牛津大学的Pierre-Alexis Mouthuy表示,他的团队记录了二者间存在的某些特定基因的差异。但如果想把这些观察到的结果应用在临床上,用最乐观的口吻来说,也欠明晰。细胞材料结构的生物学特性Mouthuy表示,「我们确实发现,机器人肩部的不同动作模式,会给生成的细胞带来差异。但谁也不敢保证这些差异是不是意味着带来更好的产物。我们并没有说这套系统比其它的要强,或是有一套特定的运动模式比其它的好。我们只是在展示概念的可行性。」但是,话说回来,该团队确实已经证明了在机器人骨骼中生长细胞肯定是可行的。目前的问题就是,是否值得花时间来这样做。不过,在论文中,研究人员还是对该技术的前景做了一些比较乐观的猜测。他们认为,在未来,医生可以先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详细的扫描,获得每个病人关节的详细细节。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获得更精确的关节结构,以此生成更契合的人体肌腱等组织,然后进行手术。...
一家矿业公司的股权拍卖,因竞价激烈而引发数十万人线上围观的消息登上热搜。至5月21日,拍卖方成都兴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拍卖标的雅江县斯诺威矿业发展有限公司54.2857%的股权,在京东拍卖平台以20亿元价格成功拍卖。与起拍价335.29万元相比,成交价增长了近600倍。“抢矿大战”在全球各地都在发生。5月24日,澳洲主力矿商Pilbara年内第二次锂精矿拍卖落槌,最终价格为5955美元/吨,较其去年7月第一次拍卖价上涨了376.4%。Pilbara的拍卖一直是全球锂精矿价格走势的风向标,而其拍卖价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翻了近两番。尽管两起拍卖的标的并不完全相同,一个是锂精矿,一个是锂矿公司的股权,但结果都是拍卖价格高企,侧面反映出资本对于锂矿资源的疯狂追逐程度。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是引发锂资源“物以稀为贵”的重要原因之一。锂是三元锂电池必不可缺的重要元素。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近650万辆,同比增长108%,销量是5年前的将近10倍。其中中国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330万辆,占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导致锂矿价格直线式上升的原因是多重的,包括席卷全球的疫情严重影响了锂资源的产能扩建、生产和物流,以及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投资热潮在产业链内持续延伸等等。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来看,锂资源的紧缺正在重构上下游的利润分布情况:上游锂矿及原材料供应商因锂价走高赚得钵满盆满,但下游电池企业及新能源主机厂却因成本飙升处在了非常被动的境地。一、上下游齐参与,“抢矿大战”愈演愈烈参与四川雅江斯诺威矿业部分股权拍卖的竞拍者,主要是来自上游的材料商,但也不乏涉足中下游的企业。据悉,从5月16日到5月21日,斯诺威矿业股权拍卖引来21位竞拍者,共计3448次出价。在竞拍者中,据透露包括协鑫能科、川能动力、四川路桥、融捷股份、盛新锂能等,这些均是锂电上游材料供应商,或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相关布局的企业。其中,协鑫能科是一家能源提供商,此前聚焦风电、光伏等,于近几年开始进军新能源汽车换电等领域。公开信息显示,最终拍卖人为谭威。该人士的相关信息目前无法从公开渠道获知。梅松林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最终的解决办法不是拿矿产的控制权,而是直接投入到锂矿的开采。“这样既可以增加锂矿的直接供应,又可以减少多个中间环节带来的泡沫,还可以缓冲过多热钱资本产生的泡沫。”梅松林说。对于锂矿资源,当前上游供应商普遍在全球布局,通过入股锂矿公司的方式获取矿产开采权。例如,中矿资源2022年5月完成了对津巴布韦 Bikita 锂矿的收购,有望在2023年底形成6万吨碳酸锂当量的锂盐产能。天齐锂业目前锂精矿产能134万吨/年,2022年产能将扩至162万吨,在建及规划中的产能超250万吨。锂、镍等资源“卡脖子”的情况,倒逼处于汽车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也试图从源头掌握矿产的开采控制权。宁德时代作为中游动力电池制造商,也大规模参与到锂矿的争夺战中。2021年,赣锋锂业、宁德时代、美洲锂业三家公司争夺加拿大千禧锂业。赣锋锂业彼时报价3.53亿加元,后被宁德时代加价7%,但最终被美洲锂业以4亿美元,比宁德时代的报价高出约35%的价格成功拿下。有着电池制造商和整车厂双重身份的比亚迪,今年初出资约3.87亿中标智利锂矿开采项目,获得8万吨锂矿产量配额。此外,比亚迪在青海布局盐湖提锂项目。此外,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也曾表示要收购锂矿,以确保锂资源的供应。跨国车企特斯拉一直在寻求矿产开采权,该公司CEO马斯克在5月11日参加英国《金融时报》主办的2022年未来汽车峰会时表示,“在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过渡的路上,我们将解决任何出现的制约因素,采矿、提炼,或者收购一家矿业公司,只要我们认为能够做到。”此前马斯克称正在建设自己的锂矿提炼工厂,并已经拿下美国内华达州一处锂矿的开采权。二、下游为上游“打工”,产业链收益分布待修复锂资源短缺,使得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上游锂资源企业普遍“大赚特赚”。今年一季度,多家锂电上游企业业绩增速高达5倍甚至10倍。其中,融捷股份净利润增幅达13996%,雅化集团一季度净利润增速达1210%;盛新锂能、中矿资源、赣锋锂业等企业的利润增速均超5倍。此外,多家锂矿股一季度盈利已超过2021年全年,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均是锂资源紧缺和价格上涨。锂电热潮吸引了不少跨界参与者加入。杉杉股份是较为典型的一家企业,该企业曾是我国服装界的“西装大王”,后来转型成为锂材料供应商。在锂电池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杉杉股份利润猛增。财报数据显示,杉杉股份2021年实现净利润33.40亿元,同比增长2320%,远超市场预期,主要是其锂电材料和偏光片业务表现亮眼,占总净利润71.69%。另据统计,2021年国内有超20家公司跨界布局锂电,如有色金属巨头紫金矿业拟耗资近50亿元收购海外锂矿,电梯业务企业同力日升拟收购布局新能源业务的天启宏源,等等。与上游锂资源企业业绩飘红相对应的是,中下游的电池制造商和新能源汽车主机厂业绩持续承压。据经济观察网记者此前采访,对于电池生产企业来说,一般情况下很难对主机厂涨价,在面对水涨船高的原材料价格和涨不动的出货价前后夹击的情况下,其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多家动力电池厂商今年一季度的财报数据都不乐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欣旺达等均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例如,宁德时代一季度营业收入为486.78亿元,同比增长153.97%;但净利润为14.93亿元,同比下滑23.62%。宁德时代表示原因之一是部分上游材料价格快速上涨造成成本增加。数据显示,宁德时代一季度营业成本为416.28亿元,同比增长198.66%。传导到更下游的整车厂,电池企业开始不得不以新的价格与整车厂签订供货协议。3月19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发布微博表示,与电池厂商已经签订合同确定二季度电池涨价幅度的品牌,基本上都立刻宣布了涨价。还没有涨价的,大部分是涨价幅度还没有谈妥,等谈妥后也会立刻涨价。据经济观察网记者统计,进入3月份以来,已经有超20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涉及车型近40款。包括特斯拉、小鹏、比亚迪、威马等新能源汽车厂商,其中比亚迪在两个月内两次宣布对旗下新能源汽车涨价,首要原因是原材料短缺导致成本上升。甚至有车企因原材料短缺等原因不得不停止接受部分热销车型的订单,如欧拉暂停接收黑猫、白猫订单,哪吒暂停接收哪吒U pro400巡航版的订单等。如何修复收益失衡的产业链?普遍观点认为,这有待资源价格回归理性。国际能源署最新数据显示,到2030年,仅靠现有和在建的锂矿生产项目,全球将出现约50%的锂需求缺口。国信证券的研报指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需求蓬勃发展,但锂资源端的开发响应速度相对较慢,可能让会导致未来2-3 年内全球锂矿供应会一直维持偏紧格局,锂行业高景气周期有望维持。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当前的锂价格高企有一定的虚火,未来将慢慢回归理性。在国内,近期相关部门对部分锂盐企业进行了约谈,促进价格的合理平稳运行,特别强调上游企业要共同推动产业链良性发展。另外,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表示,今年要适度加快国内锂、镍等资源的开发进度,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数据显示,进入3月份以来,碳酸锂价格上涨势头呈现趋缓态势。5月27日,碳酸锂报46.25万元/吨,比此前超50万元/吨有所回落,但仍维持高位。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简介系列: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EHZ二级推荐奖励,价值、值得分享!第一级直推奖励8%,第二级推荐奖励5%https://www.cjz.vip/286987889.html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今年的618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5月26日晚上8点,天猫“618”的预售已经拉开了帷幕。与往年最大的不同,主播排名榜上,一哥一姐的格局被打破,薇娅的消失留出一块流量空白,李佳琦成为了淘宝直播的“独宠儿”。然而,当人们认为薇娅不再出现在大众视野时,曾经她的副播们纷纷挑起了大梁,撑起了另一片天空,而他们的出现能否带回薇娅昔日的光彩,这种“二代主播”团队化作战的手法又能否成为可复制的模式?在当前电商主播发展已经趋近饱和的状态下,除了助播上位的手法之外,素人主播还能有怎样的“出头之日”呢?01 助播上位救场,“二代主播”销量会稳住吗?2021年12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税务部门对薇娅偷逃税案件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2021年11月22日,杭州税务部门通报“雪梨”朱宸慧逃税被追缴6555.31万元。伴随着两大头部主播因偷税漏税而下线,淘宝直播如受重击。在经过长达百天的调整之后,薇娅“回归”了。从今年2月开始,以薇娅团队为原班人马的“蜜蜂惊喜社”高调上线,全新的直播账号中,成员基本上都来自于曾经薇娅直播间出镜过的助播或者是模特,而“蜜蜂”这个名字其实是薇娅老公董海锋的粉丝昵称。虽然薇娅被罚款,但是其丈夫董海峰却能够全然脱身。薇娅的MCN机构叫做谦寻,而董海峰正是谦寻的法定代表人。在偷税漏税事件发生后,谦寻迅速拿出了“弃帅保车”的做法。一方面,双方都发出了道歉信,薇娅的道歉信主要目的是回应网友,并承认错误,但原则性问题已然无力回天;而董海峰的道歉信则更像是以好丈夫的口吻,割裂与薇娅的利益关系,避重就轻地希望通过打情感牌来博得网友同情,及时止损。也正是如此,谦寻能够在战略性放弃薇娅这一核心主IP之后,迅速回归大众视野。在3月份便再度回归到电商直播机构排行榜的榜首。同时,谦寻不再单单与淘宝直播合作,转战抖音进行双平台运作。5月初,曾经薇娅的助播琦儿在抖音开播,虽然琦儿已经和谦寻解除劳动关系,签约初行传媒,但是谦寻和初行传媒有商务合作,为他们提供供应链支持服务,等于还是“借壳回归”。无独有偶,同样在今年2月份,原先雪梨团队的助播也纷纷开播,刚开始称之为“光光来了”直播间,后来又更名为“香菇来了”,而雪梨的丈夫张衍更是频频出现在“香菇来了”直播间。截止发稿前,当前,蜜蜂惊喜社的粉丝量为377万,香菇来了的粉丝量为217万,虽然体量远不及此前薇娅和雪梨的千万级流量,但是销量却不容忽视的优秀,本月以来,蜜蜂惊喜社更是以单日79万销售量超过了李佳琦。可以说,在电商主播的领域,其实“货”大于“人”,来自谦寻的商品供应链优势大过于薇娅的艺人IP优势,从某种程度来讲,薇娅的成功是可复制的。02 家族矩阵捆绑,抖快电商正在被垄断助播转正的戏码其实并不仅仅只出现在核心主播翻车的时候,在日常的运营中,也有很多助播逐渐从幕后走到了主播台前,而这一点,对于后起之秀的短视频电商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快手电商中,平台独特的“老铁文化”,让短视频创作者与用户之间建立了强信任关系,同时,主攻下沉市场,让快手电商迅速从短视频电商中脱颖而出,如一匹黑马杀出重围,其中,尤以辛巴团队最为代表。但是,此前辛巴同样也风波不断,在2020年11月时的假燕窝事件,让辛巴不得不赔付六千万元,更是被央视点名,被市场监管局调查,辛巴也曾被快手封禁。不过,在停播了四个月之后,辛巴还是回归了直播领域。而这一次,他带着更庞大的队伍回归,而这也让快手的头部主播几乎被“辛巴家族”垄断。猫妹妹、达少、赵梦澈、徐婕、蛋蛋小朋友、时大漂亮、五五等曾经的助播和辛选集团艺人,这些主播成为了快手电商的中流砥柱,而且时常后来者居上。在抖音电商中,在此前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往往都是给淘宝直播做了嫁衣。这两年来,在平台的大力扶持之下,抖音电商也有所成绩,其中不得不提到标志性人物便是抖音“带货一哥”的罗永浩。带着自身负债6亿的话题性加盟抖音直播开始,便火速吸引关注,为抖音电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生机。在模式逐渐走向成熟之后,老罗的“交个朋友”直播间队伍逐渐壮大,不仅是助理纷纷转到台前不间断直播,同时还签约了不少明星加盟。然而,近期,当罗永浩完成了史诗级的“真还传”之后,外界也揣测其即将离开电商舞台,而抖音电商也不得不面临着新的难题,招新。03 新人难以出头,主播界的紫微星还会出现吗?伴随着电商带货的火爆,主播也成为了热门的职业选择。2021年中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4.64亿,同时根据巨量引擎数据显示,2022年直播电商行业至少有378万的人才缺口;而根据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88.1%的00后正在灵活就业或愿意尝试灵活就业,其中网红/博主/达人和开店(含电商)均位居前列。虽然大众对于成为主播的意愿很高,但是主播的门槛在无形之中也逐渐增高。为了更好地培养出新一批新人主播,各大平台都纷纷采取了各种招募措施。淘宝直播方面,在此前推出的新领航计划基础之上,今年在五一期间再次推出了专门面向中小主播的“9大扶持政策”。分别从区域服务商、新人14天保量计划、新人专属定制化货品池、主播成长大礼包、平台各类活动全面开放、分时段奖励、主播数据分析和问题诊断、主播专业技能提升、专属运营小二的贴心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淘宝直播成立6年来,第一次进行大规模且大力度扶持新主播,从中也能看得出,淘宝直播对于进一步维护自身品牌影响力,以及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有着迫切的需求。快手电商方面,为了能够促进平台去头部化的进程,快手此前拿出了百亿补贴,扶持中小主播/商家,降低腰部主播的参与门槛,降低主播经营成本,从而让更多人成为快手电商直播受益者。同时,此前快手还专门针对月度GMV小于5万的中小商家和新开店商家,进行给予减免技术服务费至1%的优惠扶持,并且推出过“产地好主播挑战赛”,以10亿级流量扶持潜力黑马主播。抖音电商方面,上周,抖音电商联合巨量引擎共同打造的“主播请就位”正式启动。作为抖音电商首个新星主播扶持计划,通过提供官方专业内容指导、千万流量定向扶持、明星大咖倾力带队和618巅峰直播间几大资源,为新人主播搭建起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一新人主播扶持计划与电商618大促正好节点重合,换言之,抖音电商寄希望于在平台重点资源扶持和借助于618本身天然自带的流量和热度双重助力之下,能够在今年的618活动中,培养出一批新星主播,而具体成绩暂时只能拭目以待。整体来说,电商主播这一行业正在走向标准化和职业化,当然,也只有源源不断地能够为行业输血,才能保证电商领域能够历久弥新。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简介系列: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EHZ二级推荐奖励,价值、值得分享!第一级直推奖励8%,第二级推荐奖励5%https://www.cjz.vip/286987889.html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近期,我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在网上受到批评和质疑,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教材质量的担心。我们进行了认真反思,深感自责和内疚,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对于大家对我社中小学教材的关心表示真诚的感谢。我社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小学数学教材插图整改工作:一、启动相关工作,到今年9月1日前全面整改到位,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按时使用新教材。二、按照有关规定和流程,在全国范围内重新遴选优秀设计团队,对小学数学全套教材所有插图进行绘制更换。三、在重新绘制过程中,我们将专门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一线师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四、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完善机制,对我社其他教材进行深入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我们真诚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欢迎大家对教材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反馈邮箱:jcfk@pep.com.cn)。...
警报——业绩连年大增,现金流却接连告急! 输血——实控人质押股份融资包揽公司定增,质押比例高企! 失血——公司斥资回购股份,支撑股价,现金流又将收紧.... 这样的“循环”就发生在德生科技身上。 捉襟见肘的资金 作为社保卡领域的龙头股,德生科技近期迎来股价反弹,这与公司不久前启动的回购计划不无关联。 5月27日,德生科技披露首次回购的公告,26日公司回购了4万股,斥资43.04万元。 这是公司5月7日审议通过回购方案来的首次回购动作。此前,德生科技披露,计划斥资1500万元至3000万元实施回购,回购实施期限不超过2个月。 在启动首次回购动作的前一天,5月25日,德生科技实施2021年年度分红,除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含税,税后0.9元),合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2203.89万元。 若全额回购完成,加上分红,该两笔资金合计将消耗德生科技约3700万元至5200万元现金流。 乍看起来,这对于一家去年实现9154.53万元净利润的上市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件太大的事。何况,就在一个月前,德生科技完成2020年启动的定增计划,收到近2亿元的募集资金。 4月26日,德生科技公告称,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募集资金净额1.97亿元。 “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德生科技董秘陈曲日前就公司资金流的问题回应记者说。 日前,德生科技在互动易上回应投资者提问时也表示,公司“目前有充足的流动资金”。 的确,德生科技可以缓上一口气了。就在今年一季度末,德生科技的经营活动现金净额为-1.40亿元。有了这笔定增的资金,差不多刚好填平负的现金流及分红、回购的支出项。 财务数据看,德生科技现金流出现恶化,始于2020年。当年底,德生科技经营活动现金净额由上一年度的6175.84万元大幅下滑至3245.89万元。到今年一季度,则大幅降至-1.40亿元。 股票质押式“输血” 为德生科技及时“输血”的,是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虢晓彬。虢晓彬用现金包揽了公司的锁价定增。 虢晓彬之所以能包揽此次定增,主要靠质押他所持的部分德生科技股票。 3月10日晚间,德生科技发布公告,3月8日、9日两天,虢晓彬连续进行3笔股权质押,累计质押股票数量达2810万股。 公告披露,本次股份质押不直接用于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相关需求,此次融资资金将全额用于认购公司 2020 年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目的为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由此可见,实控人为公司健康现金流着想之心甚切。 但此番质押,让虢晓彬的股权质押比例大幅攀升。截至公告日,虢晓彬累计质押德生科技的股票数为3316万股,占其持股比例的54.69%。 在此之前,虢晓彬进行部分股票质押融资,则主要是为了个人资金需求。 德生科技此次定增,也可谓是一波三折――三易其稿后又重新申报,中途还更换了保荐券商,最后募集资金额度还大幅缩水。 2020年3月1日,德生科技发布上市后的首次定增计划。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 6000 万股(含),占发行前总股本的 29.87%,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6.10亿元(含),全部以现金认购。 此次锁价定增,距离德生科技完成IPO募集不到3年。2017年10 月 20 日,德生科技登陆深交所,募集资金 2.53 亿元。 德生科技此次定增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根据最初的定增预案,虢晓彬将直接认购1.22亿元,同时,其控制的诺科有限认购3.56亿元。 资料显示,诺科有限成立于2020 年2月28日,即披露定增方案的前一日,似专门为此次定增而来。其中,虢晓彬持股51%,嘉兴清石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占股49%。 作为德生科技拟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君重煜信亦成立于2020 年2月28日。 其后,证监会在德生科技定增审查一次反馈意见中,就和君咨询及君重煜信的战投资格、虢晓彬的股票质押等情况进行了提问。 在被监管层关注一个月后,和君咨询、君重煜信知难而退。 2020年7月29日,德生科技披露定增方案的二次修订稿,募集资金资金保持不变,原计划由君重煜信认购的1.32亿元,改由诺科有限承接。 一个月后,德生科技第三次易稿。2020年8月28日,德生科技公告,此处定增对象变为虢晓彬一人,计划募集资金降为不超过4.78亿元(含)。再2个月后,德生科技又撤回了此次定增方案并重新申报。 根据重新申报的定增计划,德生科技拟发行不超过4700 万股(含),募集资金不超过4.94亿元(含),全部由虢晓彬以现金认购。当年4月,公司定增计划获得证监会核准。 今年4月26日,德生科技披露,此次定增募集的资金缩减至2.02亿元,不到最初计划的三分之一。 变更会计的盈利 单从经营业绩方面看,德生科技的核心财务指标表现不俗。2019年至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速不断加快,同比增速从6.12%提升至32.03%。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至41.82%。 净利润方面,上市以来,除2020年负增长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速。2021年,德生科技实现净利润实现净利润9154.54万元,同比增长26.86%,增速创下近五年来的新高。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更是达79.23%。 值得关注的是,德生科技披露完2020年年报后的第三天,公司公告变更会计估计。根据德生科技2020年年报,公司当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7.69%。 2021年4月23日,德生科技公告,公司对应收款项中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账龄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各账龄区间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进行变更,理由是“客户应收账款风险可控,近年来没有出现过坏账”。 此番会计估计变更之后,德生科技的净利润发现了大幅改观,影响比例超过20%。据此测算,2020年公司净利润直接增加1670多万元,影响比例高达23.18%。 去年12月,德生科技又一举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将为公司提供 9 年审计服务的原审计机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解聘,改聘致同会计师事务所。 德生科技给出的理由是:公司因综合考虑未来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及审计工作需要,经综合评估和审慎研究,为保障公司 2021 年审计工作顺利完成。 根据诚信记录,致同会计师事务所近三年因执业行为受到刑事处罚0次、行政处罚1次、监督管理措施5次、自律监管措施0次和纪律处分1次。14名从业人员近三年因执业行为受到刑事处罚0次、行政处罚1次、监督管理措施6次、自律监管措施0次和纪律处分1次。 财务指标的背离 德生科技业绩近年虽然实现了高增长,但一些关键财务指标却出现了背离。 2020年开始,公司账面的货币资金大幅下滑至2.98亿元,较上一年减少近2亿元。2021年,德生科技流动负债则大幅攀升了1.8亿元,达4.28亿元,一举大幅超过了账面货币资金,完全改变了此前账面资金流充裕的局势。 与此同时,2021年,公司存货突然高企。德生科技2021年年报披露,公司存货为1.23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近50%。而在此之前,公司存货一直维持在8000万元附近。今年一季度,公司存货进一步攀升至1.48亿元。 此外,德生科技的应收账款也自2020年急速攀升,2020年、2021年、2021年一季度末,公司的应收账款分别为3.55亿元、5.51亿元、6.16亿元。 一季度公司应收账款高达6亿多元,而去年全年营收则为7.43亿元,但已计提的坏账准备余额仅为4062.84万元,占当年账面应收账款不足8%。 如此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免让投资者心存疑窦。 而德生科技则表示,公司历年是有存在应收账款周期较长的问题,但公司从未发生过坏账、或完全无法收回的款项,随着公司的业务逐步转向直接与银行对接收款,公司的回款情况会越发顺畅;同时,公司会加强合同管理,对结算周期条款做好合理安排。 几近停滞的募投 暂不论回款是否会越发畅快,德生科技IPO募投项目则几乎停滞。 公司年报披露,公司募投的“社会保障卡信息化服务平台技术改造项目”、“信息化服务研发中心技术改造项目”、“营销及服务网络技术改造项目”三个建设项目总投资额为 4.51亿元,首发募集资金不足部分将由公司自有或自筹资金补足。而截至去年底,公司募集资金累计投入1.92亿元,尚未使用的金额为3637.05 万元,用于暂时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3580 万元,募资资金期末余额为 57.05 万元。 超过2亿元的资金缺口下,2021年全年,三个募投项目就有2个是零投入,唯一一个有投入的是“信息化服务研发中心技术改造项目”,全年投入金额为37.68万元。 截至去年底,该三个项目投资进度均不足50%,而募投项目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时间是今年12月。 财务数据显示,近年来,德生科技的资产负债率维持在20%-35%,在行业内处于低位。 一般情况下,如此的资产负债率结构,尤其是对一家经营连续向好的上市公司来说,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债务融资,不算困难。 德生科技面临的情形,却并非如此。 此前,德生科技在回复证监会就公司定增事项审查反馈时表示,公司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补充流动资金具有局限性,主要原因包括:公司目前无自有房产,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进行债务融资的规模有限;金融去杠杆不断深入,使得公司的债务融资难度更加提升。因此,目前债务融资对公司具有局限性,公司拟通过股权融资方式满足对流动资金的需求。 这也是虢晓彬左手质押股票、右手包揽定增为德生科技“输血”的原因所在。 不过,如此一来,虢晓彬自身的杠杆将因此增大。一旦股价不稳,虢晓彬则面临补充质押甚至平仓的风险。 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 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 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 财经贝EHZ简介系列: 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 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 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 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 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 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 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 财经贝EHZ二级推荐奖励,价值、值得分享! 第一级直推奖励8%,第二级推荐奖励5% https://www.cjz.vip/286987889.html 财经贝EHZ客服: 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收益还为负。昔日“打工皇帝”唐骏当年进军资本市场的往事时隔5年再度浮现,这次还牵涉到一位70后券商员工,当时在广州证券上海分公司工作的唐某疯狂配资9亿,内幕交易“唐骏概念股” 鑫茂科技(现更名“富通信息”)巨亏5251万元。证监会日前一连发布4条行政执法信息,上述券商员工被罚10年禁入证券市场。广州证券2020年被中信证券收购,现更名为中信证券华南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证券北京分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广州证券员工内幕交易案,那是发生在广州证券并入中信证券之前,不方便评价。但中信证券在这方面一直很严格,严禁触碰执业红线,员工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控制24个账户配资9亿炒股上交所2020年6月公布一份文件,宣告微创网络“折戟”科创板。根据招股书披露,这家IPO失败的公司,第四大股东为A股上市公司天津富通鑫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鑫茂科技”),持股比例为10%,而实控人正是唐骏,有着“打工皇帝”之称,曾经辅佐三大富豪比尔•盖茨、陈天桥、陈发树,创造日薪50万的纪录。2016年,鑫茂科技董事长认为微创网络是很好的收购标的,双方重组可以助力公司发展。出于对接资金的需求,则联系了广州证券上海分公司唐某,完成初步并购基金方案。2017年5月24日,“鑫茂科技”发布停牌公告称,控股股东正在筹划与公司相关重大事项。同年11月24日,公告复牌称,以1000万元保证金收购微创网络10%的股权,并称将继续推进本次重大重组事项。至此,鑫茂科技收购微创网络事宜尘埃落定。依照2005年《证券法》,这一重大重组事项属于内幕信息,形成时间不晚于2016年10月20日,公开时间为2017年8月8日。而券商员工唐某属于内幕知情人之一。身为证券从业人员,唐某名下自然是没有股票账户的,但为了交易“鑫茂科技”,这位券商员工居然打起了“配资”的主意。据证监会调查,唐某此次内幕交易控制使用了多达24个账户,按照1:3至1:5的比例配资,提前大量买入鑫茂科技股票,保证金均来自于唐某。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唐某控制账户累计买入鑫茂科技1.25亿股,买入总金额近9.45亿元。巨亏5200万受重罚不过,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5年前曾参与“鑫茂科技”重大重组事件的众多内幕交易者们无一盈利。2017年11月24日公告复牌后,鑫茂科技连续大跌,在当年12月29日股价一度下挫至4.07元,与停牌前最高点8.59元相比,股价接近腰斩,区间振幅高达59%。根据证监会披露显示,操纵期间账户组亏损5251万元,唐某控制账户于“鑫茂科技”股票复牌以后全部卖出,卖出金额约8.92亿元,并没有实现获利。证监会认为,唐某系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在本案中直接参与设立并购基金收购微创网络股权过程,知悉相关内幕信息。在此情况下,配资使用“唐某”账户组,在内幕信息公开前大量买入“鑫茂科技”, 虽然最终交易亏损,但已严重扰乱证券市场秩序,违法情节严重。证监会决定对唐某采取四项惩罚措施:一是处以60万元的罚款;二是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三是不得在其他任何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担任其他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四是在禁入期间内,不得继续在原机构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担任原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此外,证监会同时披露的另外两则行政处罚,也都是因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就参与交易鑫茂科技,最终均落得被罚60万元的结果,再次给广大证券从业人员敲响警钟。京师律所刑事诉讼法律事务部主任张立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证券法》规定了九类内幕信息知情人,其中就包括因职务、工作可以获取内幕信息的证券交易场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广州证券员工唐某内幕交易行为属于上述规定的情形,唐某属于内幕信息知情人。内幕交易除了证监会给予的处罚之外,还会构成内幕交易罪,是刑事犯罪行为。从监管到行政处罚、刑法惩罚是针对内幕交易行为的多维度惩罚。广州证券的前世今生据中国证券行业协会官网显示,唐某于2016年8月入职广州证券上海分公司,而在2017年2月后从广州证券离职注销,并从此“消失”在了证券行业。广州证券是一家老牌区域性券商,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至2019年期间,广州证券营收分别为29.45亿元、17.43亿元、12.61亿元、8.17亿元,呈明显下降趋势。净利润更是断崖式下跌,2016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64亿元,2017年净利润2.3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5%。后来直接亏损,2018年、2019年净利润分别为-2.48亿元、-2.79亿元。2020年广州证券扭亏为盈,前身为广州证券的现中信证券华南公司自纳入中信证券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起至报告期末,2020年实现营收9.51亿元,净利润2.02亿元;2021年营收8.58亿元,净利润2.58亿元。广州证券虽然是老牌券商,但发展始终不温不火,行业排名中等偏下。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信息系统数据显示,广州证券2017年总资产402.91亿元排名第38位,营收17.43亿元同比大降40.8%,排名第46位,而净利润排名第66位;2018年总资产434.85亿元排名第35位,而净利润排名第90位,遭遇滑铁卢。不仅是广州证券一家,2018年近八成上市券商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寒冬之下,头部效应却愈发明显,排名前20位的券商收入占比高达74%。就此,券商上演新一轮并购浪潮。其中,中信证券134亿收购广州证券100%股份一事引起资本市场轩然大波,更是惹来上交所问询涵:为什么要收购亏损的、BBB的广州证券?实际上,广州证券已然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连续多年大额亏损,不仅业绩下滑,监管方面也多次被下达自律监管措施。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广州证券因存在“为协议转让企业提交做市报价服务申请”问题被全国股转系统批评;2016年又被监管部门查处负面行为,被股转系统定性为“例行检查上不尽职”;2018年违反“证券公司从事证券经纪业务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开展业务”的规定, 再次被采取自律监管措施。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简介系列: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EHZ二级推荐奖励,价值、值得分享!第一级直推奖励8%,第二级推荐奖励5%https://www.cjz.vip/286987889.html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资料图“2021年以来,在金融风险重灾区的辽宁,已有63名中小银行‘一把手’被采取留置和刑事强制措施。”5月中旬,银保监会对外披露的这则消息引发金融圈关注。据银保监会今年3月下旬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截至2021年12月末,辽宁至少有银行100家。其中,城商行14家,农商行25家,村镇银行60家,民营银行1家。此外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分支机构有32家,农信社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盛京银行、锦州银行、大连银行三大城商行的资产,分别约为1.02万亿、8300亿、4500亿,余下城商行总资产一两千亿至数百亿不等。农商行资产规模更小。据央行2008年的统计口径,资产小于2万亿的均属于中小银行。目前,银保监会和辽宁地方都在积极处置金融风险,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除辽宁中小银行63名“一把手”被查,十九大以来,银保监会系统内部共立案630件,留置83人,已移送司法机关73人。辽宁金融反腐背后辽宁中小银行金融反腐风暴有着深刻的背景。2020年4月,银保监会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曾提到,由于中小银行自身管理能力和经营实力有限,特别是它的客户群体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当时疫情状态下,受到冲击也比较明显。当时银保监会表示,全力推动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和化解风险工作,大家会陆续看到,中小银行改革重组的力度会比较大,特别是市场化重组方面的措施会比较多。同年7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小银行受到疫情冲击较明显,未来改革重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小银行2020年掀起的合并重组热潮在2021年得到延续。以辽宁省为例,去年1月底,辽宁省政府发布文章,称有效推进“省内城市商业银行整体改革”,新组建1家省级城市商业银行,合并辽宁省内12家相关城市商业银行。资料图在中小银行合并浪潮中,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去年4月,央行发布《2020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285家和127家,资产分别占本类型机构的8%、10%。从地区看,辽宁、甘肃、内蒙古、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山东、广西等省区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今年3月底,央行发布《2021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风险仍是最高,但高风险机构数量明显下降,达186家和103家。这次央行并未公布具体省份,只是表述“存量高风险机构主要集中在四个省份”。由于2020年四季度基数大,业内认为,在2021年四季度央行评级中,辽宁高风险机构数量仍然不会小。另外,截至2021年10月末,全国20个中小银行专项债发行地区中,辽宁发行规模居前,仅次于河南。专项债发行规模与各地中小银行的信用情况有关。这一点也有佐证。今年4月,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的数据显示,辽宁省财政厅拟于4月14日发行135亿元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为丹东银行、营口银行、阜新银行、朝阳银行、葫芦岛银行“输血”。上述银行已是辽宁中小银行中资产规模比较大的银行,其余资产规模更小的银行的日子更难熬。今年初,辽宁省政府公布《辽宁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辽宁金融业不良贷款率是5.11%,要在2025年回归合理区间。不良贷款率被视为银行信贷风险高低的核心指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警戒线是2%。多位金融领域重要官员被查面对金融风险,辽宁省纪委书记刘奇凡曾在地市调研中表示,“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随着金融反腐深化,辽宁省内多位金融领域重要官员被查。辽宁省纪委监委官网显示,2021年至今,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中印,原中国银监会辽宁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林,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原书记都本伟,辽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波接连被查。上述人员在辽宁金融领域举足轻重。“双开”通报指,王中印通过民间借贷等金融活动获利,干预和插手下级行社贷款业务,在银行贷款办理等事上为他人谋利,滥用职权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资料图李林长期在辽宁金融领域任职,尤其是曾任银监会辽宁监管局副局长、局长。都本伟落马之前曾任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他此前还曾任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葫芦岛市市长、市委书记。刘波曾任辽宁省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理事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辽宁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在辽宁省金融领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前述提到,辽宁省政府曾发行专项债券为中小银行“输血”。其实在程序上,“输血”是要通过辽宁省金融控股集团来完成。2020年12月以来,刘波任辽宁金控集团“一把手”,至今年3月初落马。从公开报道看,中小银行方面,众多人员亦接连被查,涉及本溪银行、阜新农村商业银行、铁岭银行等众多中小银行,以及辽宁省农信社联合社旗下众多分支机构。比如本溪银行平山支行原行长李季,阜新农村商业银行原行长牛继良,原本溪市商业银行明山支行行长张涛,铁岭银行开原支行原行长邓晓宇,台安县农信社桑林信用社原主任王德宝、原信贷员李永德等。63名中小银行“一把手”为何被查5月中旬,银保监会在对媒体披露信息时,也提到部分原因。银保监会表示,“一批官商勾结、利益输送、违法侵占的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其中一部分就是‘监守自盗’的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金融领域,监管机构相当于体系正常运行与否的第三只“眼睛”,当监管机构官员与金融机构利益不独立了,监管这只第三只眼睛将“受到蒙蔽”。监管部门自身要廉洁,对银行要有效监管。他认为,中小银行“一把手”大批落马,技术变量也是重要因素。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可追溯性越来越强,经济犯罪越来越有迹可循。官方通报中,这些人多涉及信贷。前述王中印曾违规发放贷款10.43亿。再如鞍山银行国际业务部原总经理冯庆利、本溪银行原行长宋佳镭、抚顺市顺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原主任胡福利,均涉及信贷违规。从已经落马人员看,有一定窝案串案特征,以农信社为例,王中印、刘波、都本伟等人均曾在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任职,据媒体统计,王中印落马后,辽宁农信系统中落马高管至少有7人。一位银行从业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其实中小银行自身也有弱点,相比于大银行,中小银行贷款流程短,操作空间大,行内“一把手”权力得不到制约,所谓的行内监督就会流于形式。今年5月,银监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了中小银行的弱点。银监会表示,农村中小银行股东“小、散、弱”情况普遍,一些机构仍然存在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操纵、违规关联交易等问题。上述银行从业者提到,在实际运作中,中小银行受地方政府影响比较大。如果地方政府向中小银行施压,风险比较大的贷款也会贷出。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也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在部分地方,尽管地方政府未持有中小银行股份或持股比例较低,但会干涉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对于金融治理,董希淼建议,地方党委政府推荐中小银行高管人选时,应把从业经历、专业素质放在第一位,切勿将缺乏金融从业经验的政府官员推到中小银行。监管部门应用好任职资格核准等制度,对中小银行高管特别是“一把手”人选进行严格把关。...
注:Shein的杀出和欧美DTC品牌不断融资上市,令跨境商家们将目光转向“DTC路线”。然而,思维差异和“隐形关卡”令不少商家出师未捷。跨境DTC品牌之路如何走?成为跨境卖家们面临的关键挑战。本篇为虎嗅出海专题《 2022 出海记》第六篇,旨在分析跨境DTC路线的新方向。跨境电商林峰已经一个多月无法入眠了。大学一毕业,林峰就进入跨境电商圈,并坚信可以借跨境春风,实现造富神话。在亚马逊平台,他的店铺高光时刻一天能卖出上千单,团队规模一度超过100人。但自2021年开始,境况急转直下。先是亚马逊针对关联店铺、刷单刷评等违规行为来了一波“张三封”(封帐号、封品牌、封资金),许多大卖难逃一劫,林峰的几个listing也变了“狗”(若产品被下架,亚马逊页面上会显示其狗的logo);后是同行又卷起一波“吴三柜”,展开“一箱刷、一箱送、一箱秒杀”的内卷风。看着海运价格表上数字不断攀升、广告投放预算提升了一倍,林峰苦笑道自己变成了“四光”,评论光、流量光、资金光、头发光。为寻出路,林峰将目光盯上了独立站。彼时不少欧美品牌依托独立站走DTC路线(Direct to customoer,直面消费者),不断传来融资上市的消息,国内的Shein也像一匹突然杀出的黑马,连续6年100%以上营收增长和高达1000亿美元的估值,吸引了不少原先只将目光停留在新消费赛道的资本的眼球。这一模式的火热,给林峰撕开了一道希望的口子。然而,现实总比想象残酷。在经过几个月的折腾之后,林峰的独立站仅在初期靠大量投放获得了一些流量,但开单数目寥寥,最惨的时候成交不过十个人。在平台和独立站的双重压力之下,他的团队也迅速从过百人缩水至不足50,账面上的亏空数字也愈发触目惊心。“独立站真是个利润黑洞。”林峰懊恼地说,不过他也就此冷静下来,开始重盘自己的商业逻辑。实际上,林峰遇到的困难,在很多跨境DTC品牌老玩家眼里,再正常不过。“跨境电商平台和独立站完全是两套打法,做平台和独立站的也是两拨人。哪怕是一年卖几个亿的平台卖家,要做独立站最多也只能从0.5开始。”跨境DTC品牌totwoo创始人王洁明向虎嗅说。王洁明此前为新华社驻外记者,杀入跨境仅仅一年多。期间,totwoo入驻谷歌GMC购物中心仅2个月就位列谷歌美国手链畅销榜前三。王洁明告诉虎嗅,不少人甚至还没搞清楚做独立站的目的,就蜂拥而至。他身边筹备很久的大卖到头来只把独立站当成亚马逊的引流方式,无法摆脱原有框架;另一位资深跨境DTC品牌创始人MJ(其创办品牌Pinlo主做智能杯壶产品)也称,不少人只是一贯抱着机会主义的策略,平台做得不好时看看独立站,独立站不好时又缩回平台,态度摇摆,走得并不是长期主义路线。“这种红海心态是很不可取的,以为市场是固定的,把赛道里的人挖来、产品抄过来,就能拿到很好的市场份额很可能是错误的逻辑。”支付业务已覆盖全球200多国家地区的跨境平台PingPong合伙人汪宁对虎嗅说。亚马逊中国副总裁、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企业购负责人杨钧告诉虎嗅,“我们从来没有要求出海品牌必须视亚马逊为唯一渠道。企业首先要打造产品力,这是成功的基础,进而把产品力的动能转化为品牌的势能,才能实现长期成功。”眼下,摆在独立站“新玩家”面前的关键问题,是能否扭转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就好比要重新修炼一门武功之前,要彻底清空旧派心法带来的束缚。“身体DTC了,脑子没有 ” 实际上,很多像林峰一样半路淹死在出海品牌DTC上的商家,首要问题是思维方式的“不兼容”。对于林峰这类惯于在平台销售的“传统门派”来说,国内强大的供应链和熟练的平台广告投放,是他们掘金的秘诀。在这一生长逻辑之下,捕捉热卖品的敏锐嗅觉、快速找货的响应能力、精准计算的广告投放,都是他们的核心招数。团队的组建也往往围绕这几项关键能力,相关部门的职能也更加细分,有一定实力的公司,一个平台一个模块的A/B test,都会配备专人来盯。当然,更有甚者正在抄更“便利的近道”,刷单刷评、铺店铺货等“灰色路线”屡见不鲜。“这些往往都是一些标准化的能力,依靠勤劳和钻研精神往往能够玩得炉火纯青,而这恰恰是国人比较擅长的解题方式。”跨境DTC品牌neabot创始人王忠林对虎嗅说。然而,如果把跨境电商比作江湖的话,依托供应链简单粗暴铺货的旧门派显然已经式微了。一是掌握这门武功的“熟练玩家”越来越多,拉平了其曾经带来的壁垒。二是外界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比如以信任和Review为核心逻辑的亚马逊,已对刷单刷评的行为愈发排斥和苛刻,2021年的封店潮就是如此;又比如Facebook由于苹果、欧美隐私政策调整,愈发艰难获取到用户的cookie数据,导致商家投广告开始不准,投放效率严重下降;除此之外,各种平台对copy的打击越来越严厉,王洁明告诉虎嗅,因为知识产权被告、被封的案例越来越多,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保护知识产权的手段也愈发精准,甚至在广告投放端、支付端都能对侵权者严格限制。可见的是,这套思维模式已越发行不通了,最关键的是,长期浸染在这套心法中,还会消解部分跨境卖家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长期依据国内供应链中找货抄货,消弭了跨境卖家产品差异化创新的敏锐度,又比如过分依赖单一平台的广告投放,也使不少卖家将既定规则下买热词、竞价、A/Btest,变成了一套熟练下意识的流程,如何做更深入的个性化分析,已不在议程之中。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标准化的操作已日复一日的给熟悉这套玩法的跨境卖家累积了确定感和可控感,他们的反馈往往也更短平快,“所见即所得”。然而,做独立站、走品牌DTC之路,恰恰需要与之相反的核心能力。首先,独立站因为失去了平台的天然背书和流量、物流、支付等搭建好的硬件,所有事务都要卖家独立思考和应对;此外,由于独立站、品牌DTC的回报更加缓慢和长期,很多环节都需要习惯了短平快的传统卖家们耐住性子、忍住寂寞,承受更多压力和不确定感带来的失控。但尴尬的是,在现实中,当许多玩家匆忙投向独立站这一门派时,往往难以摆脱原有的思维框架,患上“适应不良”症。不少卖家只是把原有的模式搬向独立站,但基因仍然没变。也有很多老板不舍得在更多不可控的环节加大投入,无法承受这一不确定性。“这是在考验公司一号人物的决心。”MJ说。多位有着多年经验的DTC品牌创始人也不约而同的强调了创始人亲自下场的重要性。在TIKTOK领域颇有洞察的Newme创始人顾俊向虎嗅表示,all in的心态非常重要,“我崇尚在一平方厘米的地方上挖出一公里的深度。”DTC的两大生死门槛从实操来看,对于习惯了跨境电商平台的卖家来说,独立站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之前并未涉及的“隐形环节”。这需要他们重新梳理从产品开发到推广售后等各个链条,这其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就在于产品差异化和营销。多位DTC品牌创始人都向虎嗅强调了产品为王的逻辑。品牌的产品逻辑与跨境平台的产品逻辑有很大差别。相较于平台,独立品牌的产品则要处处考虑一致性及品牌基因的含量,辨识度要足够明显。相较于传统的找货、COPY模式,这对产品的差异化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产品的差异化背后代表产品开发的能力,这快能力恰恰是搬货逻辑下比较缺失的,较有远见的跨境卖家已经在供应链端投入研发。不过对于中小卖家来说,如何平衡产销比也是新的难题。除此之外,DTC品牌随着发展,还要承受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风险。杨钧告诉虎嗅:“很多这类品牌的早期成功是,用一个产品的卖点去精准的解决一个顾客群体的痛点,依托数字营销工具,用比较低成本的方式,去触达这部分顾客从而形成自己的目标客户。但愿意尝试新东西的人群,一般体量不大,当他们的品牌要实现持续增长,只能去找新的客群,也就是主流客户的需求,那么当时的精准的卖点,不能满足主流顾客这种更复杂的需求,没有办法持续以比较低的成本继续获客,就会遇到困难。”对于DTC品牌而言,这就要考验到其快速反应的能力。王洁明就讲述了一段其在产品开发和建设柔性供应链的经历。和多数用性价比模式做品牌出海的中国商家不同,王洁明的品牌是完全自主研发的智能首饰,但也正因无前人可借鉴,要不断地探索消费者的需求,包含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这就需要持续在互联网环境下做所谓的AB测试。但智能首饰的制造是消费电子供应链和首饰工艺供应链的融合,没有现成工厂可以做成品。首饰工厂可以少量打样,但手工多,速度慢;智能电子供应链珠三角工厂多,但起单量一般就是几万几十万,未必能让你有小单试错的机会。中间还有软件开发迭代的环节,非常复杂。“我们起初吃了很多亏。但后来倒逼我们在研发产品的最源头革新。某一个款出来,必须要30件和3万件都能顺利做出来,且把有可能的售后环节全部考虑进去。为此,我们还自建了一个组装线。一旦有滞销的款式可以很便捷地立刻止损和改良。这考验的就是研发和柔性供应链能力,背后需要投入的功夫太多。”王洁明说。在王洁明看来,对于任何品牌公司,这种能力都是必备的,现实中,不少跨境卖家也并不缺乏对国外消费者的洞察和产品创新的实力。然而与王的思维相反的是,不少习惯赚快钱的老板不愿在产品开发上投入过多资金和精力,毕竟这种投入见效更慢且更不具确定性。除了产品开发,营销引流也是独立站最为重要的环节,但也更不可控。这个环节更需要个性化的投入,而且相较于单一渠道,独立站要考虑到琳琅满目的流量平台,这就衍生出无数庞杂的细节。比如每个平台投放模式和玩法都不同,除了单纯投广告,还要考虑联盟营销、KOL传播、免费流量等各种方式。neabot创始人王忠林告诉虎嗅,一些出海卖家对于谷歌、Facebook的广告,以及一些社交平台的PR运营还是相对较弱的,但这些都是做独立站的必要条件。对于习惯于平台的卖家来说,这些能力可有可无,所以失去了这一内功,“如果连获取这些流量的能力都没有,很难做好独立站。”王忠林坦言。任务的庞杂也增添了团队组建的难度,加之天然的文化差异,具本地化能力的跨境人才本就稀缺。不少老板自己就对国外新流量平台天然陌生,更何况管理人才。从0到1打造nebot品牌的集海科技团队本身有一位长期居住美国的强信任的管理层,几位创始人也都有麻省理工、杜克等留学经历,这已经为其组建团队和远程管理带来很多方便。但即使如此,王忠林仍不断在摸索远程沟通的方法论,“我们曾有一些大团队的经历,所以比较推崇字节跳动或亚马逊强调纸面文档的方式,我们认为有输出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档,这种方式避免了大量无效沟通,是一个远程管理比较好的方式。”虽然任务繁杂和远程管理都令不少跨境DTC品牌遇到不少困难。但真正令不少卖家头疼的,是有些传统流量平台由于规则的变动效果已大不如前,比如Facebook。Newme创始人顾俊告诉虎嗅,IOS用户下载前都要有一个授权是否信任该设备,但74%的人都选择了不信任,这就令Facebook损失了大量数据来源。关于Facebook有个行业说法,每天早上起来开账号,每天晚上账号就死了。顾俊在尝试了一些Facebook投放后,也由于ROI的翻车,决定还是All in在Tik tok。TikTok是目前跨境卖家们最为关注的新的流量来源。顾俊也在TikTok上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令人意外的是,在欧美做TikTok所需的人力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据顾俊介绍,其在上海找过一些外籍主播平均成本在100美金/小时,但在美国很多主播其实只要20-30美金/小时,这些主播有很多都是美国的宝妈,每天播几个小时完全不占用她们接送孩子照顾家庭的时间。她们往往比在国内找到的中国籍中文主播还要便宜,而且不少美国人外向的性格,天然具有的表现力和分享欲。顾俊的打法是大量寻找这类素人,然后集体进行标准化培训,每人分担的目标直播金额并不高,很多直播大概通过2-3天的培训,就能卖到500美金/场。不过,对于当下某些TikTok的玩法,MJ认为还是与简单搬货+广告投放的传统模式无异,他判断这种模式还有大概一年多的窗口期,之后还是会回归到讲究差异化、品牌化的逻辑上。卡在“隐性”环节的DTC由此可见,营销和产品开发就已占据独立站商家相当一部分精力,但这并不是全部,后端的大小事项,比如如何运输、如何支付,大大小小的细节都要自己琢磨和把控。比如支付端、物流端这些环节,虽然相对透明,也不是形成壁垒的最关键因素,大部分时间在后端默默运行,但一旦出问题也易造成毁灭性打击。拿支付端来说,若使用流程不够丝滑,覆盖银行不够齐全,也会影响最后一步的转化率,丢掉这部分转化是非常可惜的。而且对于中国卖家,顺畅连贯的沟通必不可少,尤其在遇到投诉、金融监管等比较麻烦的问题时。在这一层面,支付公司本地化的能力就尤为重要。PingPong合伙人汪宁告诉虎嗅,虽然大部分支付公司都提过类似的口号,但真正实施的并不多。比如PingPong在欧洲设立办公室、拿到牌照后再开业,但不少竞争对手在欧洲一个人都没有,甚至只是找家空壳公司或律师事务所挂个名。这种模式在遇到问题时无法有更快速的响应,与本地监管也不能顺畅沟通。而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都是需要品牌创始人自己判断与衡量的。除支付端之外,物流端也是一个非常琐碎但重要的环节。在跨境电商这一行业里,经常会出现被物流环节拖垮的公司。对于独立站而言,物流的选择、跟踪、复盘都要自己处理,尤其在疫情期间,物流价格上升以及时间的不稳定,衍生出的问题也千变万化。回归商业本质可见,若想依托独立站做一个DTC品牌,从头到尾要顾及到多少环节,这比传统的搬货模式要复杂得多。对于2022年DTC品牌的新玩家而言,盘清楚自己的目的和商业逻辑才最为关键。王洁明告诉虎嗅,以品牌出发,想清楚自己的商业逻辑,渠道只是辅助。杨钧则告诉虎嗅,“品牌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策略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比如对那些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的品牌来说,亚马逊是首选,同时亚马逊全球3亿多活跃且优质的用户为那些相对成熟或者已经成熟的品牌也带来持续获客和增长的动力。”当然对于物流、流量等环节而言,多位DTC品牌创始人都提到布局海外仓、研究新流量平台如Tik tok的重要性,这也许是2022年跨境商家们能把握的最大变量。当然,一切的一切都要回归到商业本质,正如MJ所言,对于不少跨境卖家而言当务之急的是要想清楚why me(为什么客户选择我)的问题,在我的能力—客户需求—竞争对手这一战略三角上,能否精准圈出自己的定位,关系到未来的生死存亡。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简介系列: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EHZ二级推荐奖励,价值、值得分享!第一级直推奖励8%,第二级推荐奖励5%https://www.cjz.vip/286987889.html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