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开始,许多朋友在使用抖音、快手、B站、微信等APP时,就能发现隔三差五会弹出一个“青少年模式”的弹窗。到了去年六一,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增加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章”,明确了网络平台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限制使用时段、在线时长、服务功能等方式,也使得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作出规范和引导,成为了互联网厂商的责任。 然而在一年后,日前抖音方面宣布在落实青少年模式无法观看直播、充值,以及消费的基础上,再次升级了相关拦截能力。将基于用户基本信息、投稿及评论内容等,建立针对疑似未成年用户看播及消费的巡航和识别机制,加强对借用家长帐号消费等行为的管理。据悉,如用户未开启青少年模式,则抖音方面会根据用户行为进行数据分析,若识别用户可能是未成年人则会弹出验证窗口。 简单来说,就是现在抖音如果发现疑似未成年用户进行直播消费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醒、并要求帐号实名认证,用户如拒绝或被认证为未成年人,帐号消费则将被拦截、并禁止充值。看到这里,有些《王者荣耀》的玩家可能就会想起去年腾讯方面上线的“零点巡航功能”了,其同样是用算法来判定疑似未成年人账号,并且也曾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事实上,从《王者荣耀》的“零点巡航功能”到抖音升级拦截能力,用算法来识未成年人用户背后,都指向了一个曾被诸多媒体报道过的问题——“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但这并不是因为互联网厂商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而是因为在现实环境下绕过青少年模式的方式实在太多,互联网厂商可谓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从本质上来说,青少年模式其实就是一个针对未成年人用户的普适性“防沉迷”措施,在进入这一模式后,用户会被实施登录限制、使用时长限制、禁止打赏和提现,以及内容观看受限等多重限制。为了保证青少年模式能够覆盖到真正需要它的未成年人,因此往往需要设置独立的密码,并且与用户账号绑定。这样的一套组合拳下来,看起来似乎能够让家长不再担心孩子们沉迷网络了。 然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青少年模式的效果却打了折扣。其实对于互联网厂商来说,青少年模式是一个纯粹的成本支出项目,因此市面上大多数APP的青少年模式几乎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据CNNIC此前发布的相关报告,以及江苏消保委等机构就曾指出,直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存在轻易延长使用时限、未推出强制实名认证,甚至诱导打赏等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不少未成年人用户更是千方百计的想要绕过青少年模式。这其中既有网络中的内容乱花渐欲迷人眼,让这类用户欲罢不能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部分互联网厂商为青少年模式所提供的内容并不那么上心。例如在某知名视频网站的青少年模式打开后,主页推送的就变成了公益视频、学习讲座、纪录片等教育益智内容,以及各种早教启蒙向动画片,几乎相当于是将不满18岁的用户一律按照“小学生”处理。 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方式自然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要知道与互联网一同成长的这类用户在技术水平上,可能是与他们的父辈不相上下,什么“卸载重装可绕过青少年模式时长限制”、“忘记密码再重置密码”等,绕开青少年模式的方法甚至都已经被广泛应用。最终,现行的青少年模式导致了大量未成年人的不合作,毕竟“只有千日做贼、那有千日防贼”。 对于用户绕过青少年模式的情况,互联网厂商其实也在积极应对,例如重置青少年模式密码的缺陷,有些APP就推出了时长限制,超过时间限制就需要家长重设密码,但有些家长觉得麻烦可能索性就不开。没错,作为辅助功能的青少年模式实际效果不佳,有一部分的家长其实难辞其咎,毕竟不是所有家庭都会给孩子配备单独的手机。 如果未成年人与家长共用一部手机,就会造成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每一次开启和关闭青少年模式都需要进行额外的操作,而这让家长长期坚持无疑是很难的,最终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会共用账号。再加上,国内高度发达的电商体系和社交平台,更是让给未成年人提供成年人账号的情况难以遏制,所以呈现在互联网厂商面前的,就是青少年模式覆盖不了青少年用户。 归根结底,其实青少年模式与防沉迷一样都是只针对账号、而无法针对操作账号的人,也就是说一旦账号通过防沉迷或绕开了青少年模式,对于未成年人的监管也就到此为止了。可是就像前文中所提及的那样,如今的现实是有相当数量的未成年人会千方百计地绕过相关监管,所以此次抖音升级的拦截体系,就是针对未成年人使用正常账号或孩子与家长共用一个账号的情况。 使用大数据+算法的组合拳来打击未成年人登录家长账号或使用成年人身份信息完成实名认证,也就成为了当下的最优解。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如果针对孩子与家长共用一个账号的情况,势必会在大数据给出的用户画像上描绘出“精神分裂”的表现,毕竟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的兴趣和爱好肯定是有所差异的,反应在抖音上就是观看的视频类别必然不同。再结合用户登录时间,就能够粗略的判断用户是否为未成年人,然后就可以借助人脸识别等弹窗验证来确认。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