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中国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市场的包容性使得很多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能够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空间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这样的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金融贷款的困难导致的资金链的断裂。然而这种困难并没能阻碍精明的中国商人。 几乎没用多久,中国的金融市场便涌现出一批“活跃分子”,这就是P2P平台,上千家的P2P企业平台造就了行业的繁荣表象,但是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样的繁荣之下存在着很多泡沫。这种个人对个人的网络贷款业务经由网络中间商的信用担保起到了缓解燃眉之急的作用,部分企业和个人在这里各取所需。 然而一些混水摸鱼者出现了,P2P平台一时间真假难辨,去年以来,P2P平台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涉嫌诈骗的风波不断,让蓬勃发展的P2P市场蒙上了重重雾霾。小微企业的资金链条再次有崩断的可能。 正在此时,正规金融军的大举介入改变了这一切,银行P2P犹如一道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劲风,吹散了城市中的雾霾。一时间,人们对于网贷业务的信心重塑起来。 笔者了解到,此前已经有5家银行涉足了P2P领域,包括平安集团出资打造的陆金所、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和陕西金融控股集团推出的金开贷、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民生银行的民生易贷和包商银行的小马bank,国开金融(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与江苏金农公司联合推出了一个互联网投融资平台开鑫贷。 另外值得一提的,10月18日,东方农商银行与猎融(苏州)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金融平台聚钱袋合作打造的东方宜贷也正式上线,标志国内首家农商行试水互联网金融P2P领域。 银行P2P的异军突起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这一方面如某些专家所言是传统金融大佬对传统P2P市场的担忧,有报道称,P2P交易规模从13.7亿元到1000亿元规模只用3年时间,今年预期翻番至2000亿元的规模。在这样利益规模之下,谁不心动,谁能够无所谓? 另一方面,银行P2P在此时大军压境也是看到了P2P市场的动荡契机——草根P2P的信用度难以有保障,银行P2P这个正规军的杀入正可以利用传统的金融地位稳定市场。 新上线的东方宜贷投资方东方银行董事长庄广强表示,“过去,传统银行没有能很好地服务到小微企业,如果能够借助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弥补这些短板,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 有人也提出疑问,银行的介入,除了身份地位,有何新技术条件能够真实保障借、贷双方的利益呢?对此,银行P2P似乎早有准备。仍以东方宜贷为例,他们通过自由平台的“保荐人制度”来实现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带来安全的保障。他们通过招募并审核具有一定实力的区域保荐人,在系统管理及保荐机制下,保荐人作为贷款端调查人并承担项目的联保责任,这样的保荐人一般为法人单位,偶尔也有自然人。在这种模式下,东方宜贷形成了强大的系统管理及风控技术保证。 一切表明银行P2P此次是有备而来,我们真切希望在充分自由的竞争机制下,这批正规军能够引领行业风向,扫除行业雾霾,给中国小微企业和个人真正的帮助,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
联合国在“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中曾呼吁建立普惠经济部门,随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大力推行这一概念。目前,各国都通过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造、创新。在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中,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将有助于建立一种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10月15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要包容与监管并济,促进金融普惠、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包容开放的心态鼓励金融创新。另一方面,更要针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加强规划,不断改进监管手段,完善相关风险监管指标体系,提高监管能力,推动金融普惠、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孙天琦表示,近年来我国的普惠金融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三农、小微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便利度和服务质量有所提高。比如人民银行通过货币信贷综合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和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要低于大型国有银行7.5个百分点;推动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民营银行小微信贷公司;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助农取款服务点,大力发展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鼓励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的创新,加强对弱势群体的金融保护工作。 世界银行2014年对于143个经济体中间的15万成年人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普惠金融的很多指标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14年银行帐户在中国成年人中的普及率由2011年的64%上升到了79%,显著高于2014年世界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但是,“客观上讲,我国国家的普惠金融也有诸如基层金融服务不充分,小微企业和金融三农服务也需要改进等等问题。”孙天琦说。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副总经理王兆阳介绍,在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结构下,农村的金融服务薄弱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构建惠及广大农民的金融体系,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我国有近9亿农民,2.2亿农户,3.3万个乡镇,58万个贫困村,开展农村金融普惠服务意义特殊影响深远,任务艰巨。”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难点在于三农客户需求的区域差异性大、季节性强,而且有效的抵押、担保不足。同时,农村地区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而信贷结算金额相对较小,构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十分复杂。 因此,王兆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研究出台发展普惠金融的规划或指导意见。通过完善农村金融立法,深化农村改革,制定出台利率、财税、补贴等政策措施,持续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积极引导和扶持金融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加入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中来。 孙天琦说,普惠金融是一个更宽广的概念,不仅仅是信贷可获得性的问题,还包括账户、储蓄、支付、保险甚至担保等其他金融相关领域。不过在很多地方,信贷的可获得性是主要矛盾。 此外,普及金融也不仅仅是一个金融部门的问题,还需要财政、农业政策、扶贫、民政、教育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 孙天琦说,科技将会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可以预期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手机银行将在全社会得到更加普遍的应用,会成为社会大众使用频率最高,最为便捷的金融工具之一,有助于解决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较低等问题。 范一飞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以及与金融业务的不断融合,互联网金融通过7×24小时全球覆盖的互联网络,可以突破空间和机构布局的瓶颈,覆盖因边远地区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 截至2014年底,我国网民数量6.49亿,手机网民5.57亿,特别是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78亿,占所有网民的27.5%,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普及速度较快,通过提供网络理财、线上贷款、支付等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欠发达地区因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带来的金融服务难问题。 不过,科技创新在引领金融普惠发展中也面临挑战,比如,如何提升宏观调控与跨市场监管能力,促进金融稳定。如何降低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如何拓展金融服务范围,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如何拓展金融服务范围,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范一飞说,科技创新将驱动我国金融业不断创新、普惠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未来,人民银行将加强对新科技开发应用、风险识别、安全管控的前瞻性研究,积极稳妥推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全面提升金融普惠水平。 科技虽然能让金融可获得性变得更容易;但另一方面,科技也造成了新的壁垒与歧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帮助更多的用户跨越信息鸿沟,也是金融服务部门所需面对的问题。 ...
显示陆金所与平安普惠整合,再是升级“大陆金所”平台概念。平安对于互联网金融百款的战略调整接连不断。第一财经日报近日对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进行了采访。这位1992年就加入平安的年轻本土高管表示:“平安的很多互联网金融业务已经实现了当初开发这些产品时定下的目标,诸如更好的获客、更好的客户黏性、更准确的风险定价等。另外,从财务的角度来讲,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公司估值的提升,甚至不排除上市计划,也都能证明平安集团的互联网金融战略和各子公司价值。” 平安任汇川"" 《第一财经日报》:我想知道的是,平安做出要推某个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时候,是怎么判定这个产品是市场所需要的?因为可能在市场上已经存在了比较多的相似产品,甚至其中有些目前看来已是非常成功的产品。 任汇川:互联网金融的做法和传统金融有非常大的不一样。传统金融行业形态是相对固定的,所以我们在制订出战略战术之后,剩下要做的更多的是坚定执行既定方针,但是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我们不能这么做,于是我们要用“万马齐奔”的做法来做,让更多的产品有机会冒出来,同时也有能力承受试错。 陆金所成立当初,是因为我们看到国内有大量的资产是不能被交易的,所以我们就想做一些尝试,这个就是我所说的“大方向”。这个“大方向”一旦定下来就是不会变的,但你也注意到了,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变化。现在我们做的“壹钱包”也是这样,我们是想让大家更方便地理财、更方便地做和资金流动有关的事情,这个就是“大方向”。于是,这也就要求我们所推出的产品形态本身必须要更贴近交易、贴近场景。 互联网背景的人和传统金融出身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挺大差异,尤其在提升客户体验、了解客户痛点上,互联网背景的人才有很多方面是值得学习的。 一财:现在“平安系”的APP数量有很多,可能接近50个了,这些APP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任汇川:这么多的APP其实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的传统金融业务部门通过APP工具来让客户更方便地办理自己所需要的业务,第二类是我们打造的平台和场景化的应用。对于第二类APP,我们采用的策略是“赛马制”,和传统金融业务一样,都会有考核机制,以结果论英雄,优胜劣汰。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这第二类APP中,我们也有一些产品已经做得是非常优秀的了,比如平安付和万里通整合之后的“壹钱包”,我们在C端会把两家公司原有的应用整合在一个产品里,在内部叫做“一包一卡”,“包”指的就是“壹钱包”,“卡”则指的是“花漾卡”。通过“一包一卡”实现了对线上线下支付场景、理财、保障等的全覆盖。壹钱包后续还会接入万里通积分,实现钱包里有现金也有积分,提供更多选择。 事实上,在平安内部,不光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就是连传统金融业务也都是要求优胜劣汰。早在三年前,我们新的五年规划中有12个字,即“合理增长、优化结构、部署未来”。“增长”前面的“合理”是那时候加进去的。你肯定也注意到,之前平安一直都是高速增长,这对业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优化结构”第一次被放进了规划当中。所谓的“优化结构”,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不仅要做加法,也还要做减法。平安一直都保持着比较高的危机感,所以在我们内部竞争和淘汰的压力是很大的。 互联网业务板块的产品规划,不一定非要等到认为各种时机都完全成熟的时候再去做,而是需要去“跑”和试错。 一财:陆金所、众安保险、平安好医生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引入战略投资者,那么在集团内部是如何判断一个互联网子公司已经发展到了 “恰当时机”呢? 任汇川:这在集团旗下各业务子公司发展过程中,其实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模型和量化标准。有些相通的地方倒是可以说的,首先要看的是,根据这个子公司本身的资本需求和价值增长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是我们自己继续投入资金来支持其发展,还是用战略投资者的资金和战略投资者一起来发展这个公司;第二个是要看这个子公司有没有上市的考虑,那么这时候它的发展速度就成为了一个很关键的指标。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对投资者负责,也要让投资者明白,融资不是我们做某个业务的目标,而是这个业务的另一个新的开端,要让投资者看到赚钱的可能,让他们觉得,在他们来了之后,这个公司业务还能更快速发展。这些其实不但适用于陆金所这种已经比较成规模的企业上,也适用于“壹钱包”这样比较新的公司。 总的来说,通过平安内部的竞争机制,通过不断的整合发展,最终通过市场检验的金融服务,就是平安的“减法”经营之道。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2家银行布局资金存管业务,虽然有22家P2P平台与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但真正已经执行的非常少。面对银行严苛的准入门槛、高企的存管费用,大平台尚且如此,中小P2P平台特别是小平台将面临一场“生死劫”。 乍一看“生死劫”三个字,感觉报道有点夸张,不就是一个资金第三方存管嘛,这种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了。笔者首批参与了证券客户交易结算保证金第三方存管模式推广,对此还是有所了解的。从2005年开始进行这一试点,2006年在券商全面推开后,最后引入到了期货交易客户保证金的银行第三方存管上,现在再运用到网贷P2P资金存管上,应该没有大问题的,何来“生死劫”之说?然而,细细看看记者的调查,银行对网贷P2P企业设置的资金第三方存管门槛、收费、保证金存放、公司高管资格要求等高门槛,着实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从门槛上来看,一些银行要求P2P平台的注册资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且为实缴资本。监管部门如今都没有对注册资本进行要求,银行竟然“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想充当监管部门的角色。银行要求控股股东需要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大型金融机构、知名互联网企业等,你银行仅仅一个资金存管,控股股东关你何事?与你的资金存管职能有多大联系呢?银行又要求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具备5年以上金融、金融风险管理或者互联网技术领域的相关工作经验,这些同样是监管部门的职能,银行手伸得也忒长了吧?仅仅上述三项门槛,就会将大多数P2P企业挡在门外,遭遇“生死劫”是必然的。 说到底,还是这些银行不懂互联网金融,不懂网贷本身是如何诞生发展的原因。互联网金融具有草根性,P2P网贷更是基于小额融资,给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做的。银行彻底脱离了这个背景,按照要求大型金融企业的标准和准入条件来对待P2P网贷的资金存管,必然出现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的情况。 从银行收取P2P企业的费用看,更是让大跌眼镜。银行资金存管收费标准在一次性收取3000万元保证金后,资金进出分别收取2%—3%的交易费用,而当前第三方支付公司一般向平台收取0.4%的交易费率。银行要贵出很多倍,且在收取各类手续费以外,出于风险控制考虑,银行还要收取保证金。银行会根据平台的资质水平来决定费用,如果资质高,也许保证金就会收得少。有P2P企业说,第三方支付也要收取资金分别进入千分之二的手续费。这样算下来,平台的综合成本将会大幅提高,给平台造成不小的资金压力。 仅资金从银行存管账户进出分别收取2%-3%的交易费用来说,双向已经达到5%以上,就已经非常之高了。银行畸高的存管资金收费成本,最终是要摊到借款人即个人商户或者中小微企业身上,最终抬高的是整个社会融资成本。仅一个进出账户的银行收费,就将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这简直是不让P2P企业生存,简直是扼杀中小微企业的行为。 目前,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角度看,正在把利剑直插P2P企业的心脏。随着监管细则的出台,P2P企业正在面临空前的困难。这种困难不是来自于市场的无形之手,而是来自于政府的有形之手。银行这个时候大幅度抬高其资金存管门槛,收取畸高存管费用,完全是在趁火打劫。 要说起来,这些很大程度上缘于央行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时考虑不周。该意见规定,P2P应选择银行建立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这就在事实上赋予了银行垄断或变相垄断P2P资金存管业务的地位。笔者建议,在出台的监管细则中,应规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可以作为P2P资金第三方存管机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大幅度放开市场,让市场充分竞争,才是降低门槛、价格、收费的根本性措施。 ...
滴滴+快的、美团+大众、58同城+赶集网、优酷+土豆、互联网细分行业中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合并已经多次上演。双方各走在一起的理由多种多样,最直接的好处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满足资本方的需求。同时,这类合并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免去不必要的烧钱消耗战。 互联网金融巨头合并 这种模式和BAT目前的全领域布局模式是不一样的。虽说BAT最开始也是从几个细分领域做起,但是彼时互联网产业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都还处在抢占各个细分板块的阶段,而随着产业布局开始多元化之后,这些巨头之间才逐步出现了交集,在电商、社交、搜索、金融、物流等行业产生了较为激烈的竞争。 放在早几年之前,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哪几种创业模式一旦具备成为某种风口的趋势,那么这些相关的公司就会立马获得互联网巨头的融资或者是入股需求,不单单是风投公司介入了,还有可能被收购成为巨头麾下的某一个业务板块。 那么,影射到如今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产业,有没有可能出现这种频繁的合并呢?首先,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格局来看,由于互联网金融产业短期内还难以形成泾渭分明的行业排名第一第二的这种细分行业模式,而主要是一些巨头主导的互联网金融产业集团,如平安系的陆金所,以及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所以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势在互联网金融产业内短期内还难以达到。目前更像是BAT经历的那个第一阶段,就是大家都在忙着抢占市场,抢占用户,因此只有在达到了第二个阶段之后,随着行业各平台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梯队之后,这种合并性质的“纵横捭阖”也就难免了。 目前互联网金融主流的模式为在线理财、支付、电商小贷、P2P、众筹、征信等,某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则是同时具备了上述几个或者是全部的业务领域,并且利用原先互联网巨头的行业地位和技术、数据、平台资源基础,进行综合性的业务推进;这种模式中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其实较难出现类似于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因为这些平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基本上都是自营的,而且也是由平台自营的电商、社交等核心资源延伸出来的金融属性,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梯次和沿袭性,不太可能轻易开放给其他合作方,或者是进行业务合并。 而除了这些综合性的具有巨头背景的金融服务集团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民间、第三方的P2P、众筹以及在线理财网站,其实理论上而言是可以出现市场份额较大的前几名,并且也具有合并的可能性。只不过在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虽然互联网以用户体验和低门槛以及场景化嵌入彻底改变了传统金融的业务运作逻辑,但是本质上还是金融服务,需要建立在与传统金融具有一定类似性的风控和合规管理手段之上(除了阿里、京东这样的可以依托于自身电商大数据进行征信以外)。而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的严谨的后台风控与业务流程,加上目前互联网金融面对的各种复杂的行业性特征和细分投融资服务需求的特点,就决定了这个产业很难马上就出现一两个强势的平台之间进行整合、合并。 也许最有可能出现平台之间的合并的就是P2P行业了。这段时间也一直有排名前二十的平台继续获得风投融资,并且继续烧钱圈市场。不过,目前P2P行业即便是排名前几十的平台,除了个别特别大型的之外,其他的平台在整个行业中所占比重仍旧不是特别高。也就是说目前P2P行业更多的表现为一盘散沙,而且各个平台之间在风控、业务、市场方面的差异性也还蛮大。 平安陆金所此前提出了“人民公社”的概念,就是利用平安集团综合性风控、技术、征信和运营方面的经验来对接各种P2P平台,为其提供一个全面的账户、风控、运营和市场推广服务,据说目前已有近百家平台等待接入。 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合并的困难性,因为各家平台之间差异性太大,而且缺乏足够有影响力的大平台,况且现在又处在经济周期的下滑期,连很多银行贷款不良率都开始大幅攀升,这个时候合并就有可能带来尾大不掉的不良,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标准型还有待统一,更多的是差异化的合作,而合并恐怕短时间难以出现在互联网金融公司之间。 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也催生了差异性的平台,像是团贷网与融金所这种类型的合作,目前阶段也主要专注在资本层面。未来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否形成寡头与垄断的局面,还需要留给市场去判断。 ...
普惠金融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及时的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在这种理念中,信用即为财富。普惠金融的根基就是让金融给人们来带改变自己的机会。这就是好的金融。 多层次的普惠金融概念 普惠金融的定义与内涵,在大家的认识中有不同的含义。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理念是在2005年,那一年是世界银行的国际小额信贷年,也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准备在中国推出小额信贷公司试点的那一年。世界银行的扶贫协商小组(CGAP)是这样说的:普惠金融就是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我想,这个概念应该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以合适的价格提供金融服务,是要维持金融服务机构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其实对低收入人群进行金融服务,多年来国际社会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践逐渐让大家感到,如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做这个工作的机构必须自身在财务上是可持续的,完全靠捐赠和施舍是难以持续下去的。 二是普惠金融要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客户。普惠金融不仅仅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它的真实含义是要对所有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并且应该是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能够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是对每一个人的,而不仅仅针对生活贫困、低收入的人群。 三是普惠金融客户的金融需求是全面的、综合的,不限于贷款、存款,还应该包括支付结算、财富管理、保险、投资等各类需求。 四是普惠金融的难点是,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应该成为政府和社会救济的对象。为什么大家一提到普惠金融,马上想到的就是扶贫?这就是因为,当我们贯彻普惠金融理念的时候,当我们要向每一个人提供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时候,难点恰恰出现在这些低收入人群,特别是那些在偏远地区生活环境不好的人群,因而大家往往就把普惠金融狭隘地理解为扶贫金融。 网络时代让信用成为财富 基于上述定义,我认为,让信用成为财富是普惠金融的根基。金融就是经营信用的,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尊严地、及时地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其基础就在于信用。信用积累的缺乏以及抵押物的缺失,是许多人难以及时获得金融服务的主要原因;而金融机构缺乏服务意识,是许多人不能够公平地、及时地获得金融服务的客观原因。 我们知道,在西方,金融业是在为富裕的人储存货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有了结算、融资的需求以及财产保险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因此,金融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富裕人群服务的。而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引入金融的时候,我们把金融看成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我们认为银行是社会簿记机关,是一个国民经济生产、分配的机构。因此,从西方以及中国金融的渊源来看,都没有把低收入人群放在自己服务的框架之内。中国非但没有把低收入人群放在金融服务范围之内,除了国家和国有企业,其他私营企业、个人都不在我们主流金融服务的视野范围之内。 改革开放让我们的金融从只为政府和国有企业服务的殿堂逐渐走向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服务的“百姓金融”。但是,我们的金融业管理的意识远远大于服务的意识,这也就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会在我国发展得那么迅猛、而在西方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互联网金融的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缺乏金融服务,而我国因为长期存在着金融压抑和金融管制,所以当有了一个新技术可以让人们便捷地接触到金融服务时,它就风生水起地在中国掀起了波浪。 网络时代让信用成为财富,信息不对称是传统金融过分注重抵押的重要原因。网络时代让人变得透明,极大地提高了失信的成本,使基于信用的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互联网大大增加了每个人行为的透明度,一个不太好的行为,往往会使某个人的信用大受影响。当然,我并不赞成那种无谓的人肉搜索,但从这里可以看到个人信用其实就是在点点滴滴中积累起来的,一个人的好坏是自己“书写”的。所以,互联网给了每一个人把自己良好的信用、良好的责任心、良好的愿望表达出来的机会。我们应该通过信用的积累,获得别人的信任,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发展链条清晰 珍惜自己的信用,给了低收入人群一个积累信用的机会,这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基本路径。网络社会和社交活动让个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是大数据时代建立信用、为获取金融服务创造条件的基础。从支付宝到余额宝,再到芝麻信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链条。刚开始是为商品经营活动服务,在商品经营活动中了解了客户一定的信誉和融资需求的时候,阿里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阿里小贷。当客户的钱有了一定剩余的时候,阿里又会为这些剩余的钱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服务,于是就出现了余额宝,即在支付宝基础上销售货币基金。刚开始阿里是提供结算服务,然后再提供信贷服务,最后是提供理财服务,而这一切活动的实现都是基于在互联网平台上了解客户的信誉。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阿里开展了芝麻征信,通过客户在社交活动中行为的积累来打信用分。芝麻信用通过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来评价一个人的信用。而腾讯的征信是用财富、安全、守约、消费、社交五个维度来评定一个人的信誉。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珍惜我们自己的信用,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完全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信用,从而提高我们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 金融是改变人命运的重要外部助力 融资服务是让人力资本得以实现价值,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如果没有硅谷的天使投资就没有今天的比尔盖茨,如果没有那些小额信贷对一些贫穷人的扶持,很多人难以改变贫穷的命运。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小额信贷引入中国完全是用捐赠做信贷,不是商业可持续的。后来成立了小额信贷促进联盟,他们和花旗银行合作,每年对小额信贷发放好的机构以及对利用小额信贷、小微金融创业的人进行表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很感人的故事。一些人就是因为有一笔1000块钱、2000块钱的信用贷款,从此就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周围人的命运,成为了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我想,无论是从高科技公司的发展,还是脱贫、扶贫的角度,我们都需要金融的倾心资助。只要有了金融的资助,人力成本就可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成就他人的梦想应是一个金融工作者最大的精神追求,也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最好的尺度。尽管金融是在经济的高高的塔尖上,但是我想,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做金融的人更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奠定在成就他人梦想的基础之上,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好的金融和好的社会。 普惠金融考验着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良心。用小额信用放款,让低收入人群积累信用,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是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良心。这么多年来,所有从事小额信贷的人为这些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的时候,一定是小额的信用服务、信用贷款。因为这些贷款人过去没有信用记录,他们没有可以抵押的财产,但是他们有能力,他们的能力一旦获得了金融的支持就能够变成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刚开始怎么让他建立信用呢?给他的贷款很可能就是100块钱、1000块钱,但是这100块钱、1000块钱,当他能够很好地运用它,能够按时还本付息,他就积累了信用。随着信用的积累,他的信用额度就会逐渐放大,他获取贷款的利息就会逐渐降低,这就是一个人在金融机构中积累自己信用的过程。因此,所有想要介入普惠金融中的人,不要一开始就要抵押、要担保,小额信用的贷款是普惠金融的门槛,不能放弃这个基础。如果我们能够秉承这个理念,让更多的人能够积累自己的信用,凭自己的信用获得更多的贷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体现了我们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良心。 提高居民金融知识水平 人人都做普惠金融的积极倡导者 我在2008年离开人民银行岗位以后,曾经是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的理事长。我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平台上推出了一个计划,叫做“金惠工程”,即金融惠民工程。这个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全国国定贫困县进行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居民金融知识水平,提高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而在金惠工程当中,推广小额保险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有一个面对农民的金融知识教科书。教科书里也推广农民的小额人身保险。这样的小额人身保险配上小额信贷,对农民来说,一旦他的家里人在人身险的范围内出了事情,就可以给一些补偿,这样提高信贷的保险度。保险和信贷同时并行,也有利于他们生产活动的开展。我认为,保险在中国还是大有发展余地的,比如在农业保险、农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巨灾风险以及以房养老保险等方面。总之,保险的社会管理的功能很突出。 当然,还需要提及互联网保险。现在我们在互联网上做的都是互联网的保险产品销售,其实真正的互联网保险应该是针对在互联网经济中出现的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设计产品。互联网商业模式能够迅速地积累更大的人群,更适合运用保险的大数法则原理创设新品种。针对互联网上的商业活动创造出更多的替大家分担风险的商业保险产品才是保险业发展的正途,而不是要弄出很多奇葩的险种,比如赏月险、离婚险等,这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没有太大积极意义的,也不应单纯停留在互联网上销售保险产品这样的初级阶段。 为了实现这一切,要加强教育,提高人们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通过教育,让人们看到自身的潜能;通过金融教育,破除金融的神秘,让人们珍惜自己的信用。金融并不复杂,也并不高深,金融就是要有一个好的信用,就是要凭借着好信用来获得金融服务。当你从别人那里得到钱之后,就应该更加珍惜它,应该创造更多的财富回馈借你钱的人,也让自己有更大的发展余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最大的教训之一,就是金融偏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向,自娱自乐创造出了那么多的让金融从业人员都很难理解的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 当投资者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些产品风险的时候,他怎么能够很好地控制风险?所以,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用金融降低交易的成本,帮助实体经济发展融资,帮助实体经济管理风险,才是金融服务的本质。只要珍惜自己的信用,努力用自己的劳动争取更好的回报,回报自己、回馈社会,就是好的金融。通过金融教育,让金融从业人员重新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价值追求,这就是用自己的劳动去帮助别人,实现每一个人的梦想。不要把钱看得那么重。一切都为了钱,为了自己的利润,不顾客户的需求,误导客户的需求,我认为这是坏的金融。 普惠金融的难点在哪里 人们常常会问起,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各方面一直在极力推行普惠金融,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普惠金融推广为什么那么难?我认为难在两个方面: 第一,普惠金融的涵义到底是什么。大家现在把普惠金融基本上狭隘地放在了扶贫上,或者说仅仅局限于小额信贷上。我认为,按照刚才的理念,普惠金融就是当每一个人有需求的时候,都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地、有尊严地、方便地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而且是对社会所有公众的,这是一个始终不要忘记的理念。 第二,我们的金融业发展到现在,偏离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金融本身就是一个服务业,很多时候金融业忘了自己是个服务业,总是高高在上俯视普罗大众,觉得自己是非常高尚的。在新中国,从诞生的那一天起,金融就是国家机器组成的一部分,就是国家宏观管理的一个工具。对老百姓来说,就是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建设。我们一直以来没有把金融作为服务工商业和服务老百姓的一个工具。改革开放后,我们才逐渐让金融回归金融的本质,为企业服务、为居民服务,帮助大家把有闲钱人的钱送到需要用钱人的手里,搭建好这个桥梁,这就是我们金融业服务的宗旨。在我们服务的过程中,凭自己的劳动获得大家的认可,赚取自己该赚的那一份利润。如果我们从政府到企业都能够回归这样一个理念,我想我们社会主义的普惠金融应该发展得比其他国家更好、更强。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整理,作者已审定。 ...
悠闲的假期里,笔者无意浏览页面时,突然一条团贷网联合九鼎投资战略控股融金所的新闻立刻惊煞了笔者。 是什么撑起了团贷网并购融金所的野心? 有人说团贷网并购融金所是因为看重了优质底子和资产端,但转念一想,如果单是想要优质底子和资产端又怎能让其撑起并购融金所的野心,所以它的目的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也许它最想要收于麾下的是融金所为之带来的竞争力,为其在业内所树立起的强大声望。而融金所也恰好成为团贷网在资本界赢得一席之地的一股背后的强大推力,给其带来的实际价值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而之前被媒体传大发的融金所被经侦一事的确上演了一场惊心大片,在业界的名声即使不冤也跳进黄河洗不清了,再怎么解释终归是无济于事,毕竟阴影已经在大众心里扎了根。这让风烛残年的它内心如何不如履薄冰,为避免一招踏错万劫不复,最终盘点来盘点去,元气已伤的融金所找到了团贷网,团贷网看到了融金所,于是两家达成共识决定下一盘不同寻常的棋局——并购。一旦并购,带有阴影的融金所必将从大众视野中渐渐淡出,直至自然死亡,这也避免了如果它轰然倒下击溃人心的悲剧,而团贷网不仅去除了融金所身上的糟粕还汲取了它的精华,弥补了自己业务上的不足,实则与之形成合体而化身为了变形金刚,不得不说两者相得益彰。 华丽转身,开创P2P行业并购先河 时维9月,融金所起初18位高管被经侦调查,随后虽一致声称几位高管之所以被带走是因为要例行调查,尽管如此,但众口铄金还是陷入了舆论风波无法彻底平息。 然而,距离被经侦一个月还未到,9月25日,团贷网就传来要控股融金所的消息,听来不禁使人为之一振,轰动了整个网贷行业。紧接着,9月28日,融金所官方便发出公告称,其与团贷网、九鼎投资等战略合作签署了合同,正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战略控股初步完成。就在它被恶梦缠身的时候,却来了个微妙的华丽转身,与团贷网战略合作一洗陈冤。 眼观整个P2P网贷行业,这两位大佬下的一盘并购棋局却是首例,可谓是开创了P2P行业的并购先河。这也间接向P2P行业透露出了一个信号并提醒了当下很多新老平台,在如今实缴资本不得低于5000万,大鱼吃小鱼等网贷监管日益严苛,风险日益加大的多种波折情势下,“并购”或许不是P2P的上上策,但起码当摸不着头脑找不到策略的时候它也不失为P2P行业过河的一种良策。 资本大佬玩掘金,不离不弃 广角望去,插足此番并购一局的便是最近新闻字眼中频现的九鼎投资,说起九鼎投资或许有人还会比较陌生,但说起烧钱20亿以风驰电掣之速大肆席卷朋友圈迎来抢钱刷屏火爆场面的借贷宝总该熟悉了吧,它就是幕后老板——九鼎投资手下得意的代表作。8月8日,其号称砸钱20亿推出了借贷宝,一时轰动了整个网贷行业并刷新了互联网金融的首轮融资额新纪录。而作为幕后老板,从上演借贷宝砸钱20亿一事又推向团贷网并购融金所的高潮,可见,这也许是他一贯的作风,那就是善于大造声势,制造震撼性的场面引人耳目。说到这里,笔者对其演绎的大结局却颇为期待。 而此次一番棋局又妙不可言,或许已然化掉了迷眼的泡沫,有人预言这可能成为资本大佬们今后再次向P2P网贷进攻的行业典范,进而借越自身强大的资本后台等硬实力,通过抄底、并购等形式将已失去平衡能力的平台纳入自己的门楣之下,来创造一个惟妙惟肖的完美掘金历程。 看来,既是掘金棋局,哪怕铤而走险,大佬们也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出奇制胜的机会。自然同时,这些被收为门下徒的P2P平台或许将丢掉褴褛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华丽蜕变。 能够掘金,哪怕铤而走险,资本大佬们绝不会放过。同时,被他们收为门下徒P2P平台也将丢掉褴褛,华丽转变。 ...
增信是每个P2P平台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监管层反对P2P平台提供增信服务,但是直接或间接的增信在行业内却极为常见。 业内人士认为,应全面看待平台增信,不应片面理解,更不应一禁了之。既要看到当前P2P业务中增信的客观成因与现实合理性,也要看到过分依然增信给行业长远发展带来的伤害。 一、增信手段出现的原因与合理性 人民银行牵头十部委,在《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P2P平台不能提供增信服务,但增信无疑也是当前P2P平台较为常见的作法。甚至于一些主流平台也会为借款人提供或多或少的增信,比如陆金所早期的彩虹产品即以平安旗下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为什么增信会成为P2P不约而同的选择呢?吴卫明博士认为,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借款人身份识别困难,以及追究违约责任成本较高等因素是主要原因。 由于上述几个因素,在纯信用借贷的模式下,投资者缺乏安全感,导致P2P平台倾向于提供增信,以增信成本换取投资人的信任。 二、常见的增信手段及合法合规性分析 常见的增信措施,包括P2P平台自身提供的增信与借助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增信。前一种方式,主要依靠P2P平台或关联方自身的信用;后一种增信方式则依靠第三方的信用。 当前常见的增信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保证担保。常见于担保公司或借款方的关联方,担保方承诺在借款方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保证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 2、垫付。一般由P2P平台作出,平台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提供资金垫付,并由平台代理投资人向借款人追债。垫付与保证担保在法律性质界定上相似。 3、债权收购承诺。此种方式,既有P2P自身的收购承诺,也有第三方的收购承诺,也包括债权出让方的回购承诺。依据交易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责任保险。P2P平台为投资者购买履约责任保险,以投资者作为受益人,保险公司在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时,承担赔付责任。 5、抵押或质押担保。借款人或担保方提供一定的抵押物或者质押物,为债务履行提供担保。 6、风险保证金。P2P平台在每笔业务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风险保证金;或者在每笔业务中,从借款人除收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风险保证金;当债务人不能偿还时,P2P以该笔资金给予投资人一定比例的补偿。 对于上述各种增信方式而言,《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均未有禁止性规定。但是,在《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P2P平台不能提供增信服务。这一规定将“P2P平台提供增信服务”列入禁止范畴。也就是说,金融监管部门对于上述增信,采取了以增信主体作为合规判断的标准。如果是P2P平台提供的增信服务,将被认定违规;如果是第三方提供的增信服务,监管部门并不禁止。 三、哪种增信手段合法合规 如前所述,增信是当前阶段P2P平台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在监管部门明确禁止P2P平台提供增信服务的前提下,如何为客户进行增信呢? 1、关联方增信是否可行? 平台不能提供增信服务,对于平台的关联方是否可以增信,监管部门并未进一步明确。如果从法无明文禁止皆可为的角度出发,关联方提供增信应该是可以的。但是,考虑到监管的本意,以及后续可能出台的细化规则,建议P2P平台尽量避免以关联方提供增信。 2、风险基金如何处理 风险基金通常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在平台自身的收入中拨出部分资金,设立风险基金;二是由借款人承担,借款人根据每笔借款金额支付一定比例资金,设置专项基金,P2P平台对基金进行管理。 对于上述对一种方式,由于基金的资金来源于平台收入,形成平台的自有资产,该基金的设立相当于平台输出了信用。且基金赔付与担保在表现形式上近似,可能被监管部门认定为平台提供增信服务。 对于第二种方式,由于资金来源于借款人,且不构成平台自有资产,不能被视为平台自身的增信服务。但是,却面临新的问题:该资金的属性如何界定?如果是一种以投资人为受益人的信托基金,则P2P平台是否有管理该信托基金的资质?以及风险基金的条款中,是否明确约定了信托法律关系的性质?如果信托关系在法律上无法认定,则此类基金的财产权利归属将成为P2P平台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甚至会引发司法争议。 笔者认为,尽管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有特定的资质要求,但P2P平台仍应对此类风险基金做明确的合同约定,明确其受益人范围,以及基金的信托性质。虽然约定不能必然排除无效风险,但至少能够减少争议。 3、引入第三方增信机构 通过合法引入具有担保资质的融资担保机构、保理机构,解决保证担保和以债权收购方式实施的增信问题。由于融资性担保和保理均需要专门的经营资质,在引入增信机构时,需要予以考虑。 四、提供增信,于平台而言是把双刃剑 监管之所以不允许P2P平台提供增信服务,主要是出于对P2P法律性质的理解。P2P的原理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因而P2P提供增信服务与P2P的初衷背离。换个角度看,银行之所以获准成为信用中介,是基于商业银行自身承担信用风险的能力。按照法律、法规,商业银行有较高的实收资本要求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是其成为信用中介的基础。当前大多数P2P平台为轻资产运营,即使提供了增信服务,是否具备增信的实际能力,也值得推敲。这一点,估计是监管禁止增信的原因之一。当然,其中另一个原因,不能排除是对银行业的一种保护措施。 P2P平台自身提供的增信服务是一把双刃剑。 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看,如果P2P平台自身的资产充足、风险承受能力较强、风险与担保资产匹配,P2P平台提供增信对于社会投资者而言,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P2P平台提供增信,可以提高平台在征信和风控方面的审慎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违约率。 但是,P2P平台提供增信服务也有如下弊端:增加借款人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增信必然涉及成本,无论是备付金还是其他方式的资产拨备,都会产生资金占用成本,这一成本,必然转嫁给借款人。而价款人的信用状况,与资金成本具有一定关联。接受高成本的借款人,通常违约率高于低成本资金的借款人。如果风控环节没有做好,提高的违约率可能会抵消P2P增信带来的好处。 对于P2P平台而言,即使监管没有禁止增信,也应全面客观看待这一问题。既不能一概否认增信的积极作用,也不可因增信而放松对业务的审核,更不可以迷信增信。 ...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宣布工行互联网战略时称,金融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金融机构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起风险与损失的基本工具。姜建清告诉媒体,他的目标是“用互联网回归金融本源”,把从工业时代延续至今的这条规律在互联网时代延续下去。 对于信息态度的差异是互联网和金融的基本分野。和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发散模式不同,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收集是一个典型的收敛模式。一切的根本,是金融机构本质上属于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的场所。只要能以最小成本达成目标,金融机构没必要把客户看透。所以我们会看到,传统金融机构不收集客户的所有信息,它更专注于客户违约概率相关的数据信息。在一些信息收集成本高的业务中,金融机构甚至连单个客户的信息都没兴趣去收集,而是直接累积损失数据的变化规律,用大数概率模拟一个动态风险模型来解决问题。 因此同样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金融和互联网从一开始就走了相反的方向。金融机构需要的,是过滤和加工整理后的有效信息,这是一个不断提炼和做减法的过程。互联网则是将有效信息传递出去,并在传播过程中做加法,不断增加冗余。二者一经结合,有意思的碰撞就由此产生。 只是对接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互联网无疑比传统的金融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金融的立身之本既然是信息不对称,那显而易见的是,只要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高,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就越大。我们不能指望金融机构去解决所有的资金供需矛盾,只要处理数据的成本最终高过利润,金融机构就会放弃努力。现实中的银行难以搞定小企业融资难,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但互联网是打破僵局的好工具,先不管赚不赚钱,没有信息发布就没有后续机会。最近两年网贷平台(P2P)的爆发式增长,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然而供需信息的对接,只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基本,也最没有技术含量的部分。金融真正的精髓,在于任何一种信息不对称都有相对应的损失概率,谁能把这一数值准确计算出来,谁就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赢得最大的收益。这其实构成了另一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只有极少数金融机构拥有这样的风险识别能力。 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喜欢标榜自己善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但实际只解决了最基本的供需问题。最难的风险识别则从单选变成了多选,皮球踢回给了客户。传统金融机构擅长于解决风险识别层面的信息不对称,擅长把多选变成单选,但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动力去解决供需不均衡问题。 从零开始积累风险识别能力,互联网金融实际在重走银行数据积累的老路,这条路上没有捷径。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最大价值,是用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精神,去推动传统金融机构改进资金供需层面的不均衡状况。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也不简单,尽管已经掌握娴熟的风险识别技能,但在新的应用环境里,成本和收益的天平将被重新定义,如何重装上阵又成了最大的问题。 但是,不管走哪条路,只要未来互联网金融仍然被定义成金融行业,那么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在风险识别上展现出更完美的一面。 特别是当互联网带来了原先并没有的全新数据,也创造了人们消费、支付的新型行为模式。这一切新生的场景将会进一步提升互联网金融的价值。 ...
近日,在浙江嘉兴举行的“2015南湖互联网金融峰会”上,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称,本届政府对互联网 和互联网金融的大力推动,也将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如何进一步规范发展,摆到各位从业者和监管者的面前。本次峰会业界精英云集,除了朱从玖外,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央行原副行长李东荣、中投公司原副总经理谢平等应邀出席。 对于如何政策的落地,朱从玖称:“高度自律加适度监管。” 来自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产业规模突破10万亿元大关。互联网金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奔跑”。10万亿大跨越中也有问题发生,比如P2P平台野蛮生长的同时倒闭数量在增多。这也给行业发展提出了一道难题:互联网金融繁荣时代如何更好地做好监管和规范工作? 问题发生之时,监管政策适时出台。央行等十部委日前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分类指导,推动互联网金融监管发展。“指导意见既表明了监管工作的迫切性,也体现了积极支持互联网发展的态度和意图。” 上述峰会上,业界精英云集,除了朱从玖外,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央行原副行长李东荣、中投公司原副总经理谢平等应邀出席。李东荣称,快速的金融创新也带来了业务难以区分、机构难以定性、监管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使得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隐患越来越突出,新的风险不断出现,迫切需要通过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加以规范。 南湖互联网金融峰会共论监管 朱从玖在担任浙江省副省长之前,曾任证监会主席助理,如此资历,让他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相比朱从玖,当日在南湖互联网金融峰会上,一位退休官员的受关注也颇高。 9月23日,中投公司发文称,经董事会审议通过,谢平同志不再担任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职务。中投公司对谢平同志过去8年来参与公司创建与运营、战略发展、投资管理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衷心感谢。 然而,卸任中投副总的次日,谢平即现身南湖互联网金融峰会,并对监管政策和行业监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谢平称,《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各个监管部门的机构的分工表述得很清楚。除了一行三会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监管。这就深刻地体现出互联网金融将来自律监管要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涉及到工信部、公安部、网信办等等。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要高度重视和关注金融风险的演化,更及时地采取前瞻和有效的监控预警和处置措施,以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和新出现的金融风险,从而实现国家所期望的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和金融事业可持续发展。”李东荣称 当多位业内专家都在谈论监管问题时,吴晓灵则提出了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自金融”。而九鼎投资董事长兼人人行科技董事长吴刚则用一句通俗易懂地的话,解释了自金融的概念:人人都是银行家、人人都可以办券商…… 政策基调的三方面考量:自律组织 商事制度 高效协调 朱从玖提出了几点考量。第一要尽快成立自律组织,发挥集体力量,加强自律,建设诚信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解决当前从事互联网金融业的行业的机构和人员参差不齐的状况。互联网金融行业鱼龙混杂,有的好,诚信度高,也有的风险极大,不诚信,诈骗、欺诈都存在。互联网金融的自律组织要尽快成立,形成整个行业的力量、行业的声音,自我约束,在公众当中建立诚信。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自律机构也需要有传统的金融机构参加,尽管在当前可以以我们新兴的金融机构为主,但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应当加入到自律组织当中来。 第二个思考是把商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尽快运用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众多周知,去年以来商事制度的改革,宽松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加强企业信息的公示,先照后证等等。一个很重要点是建立黑名单制度,建立异常经营名录和黑名单制度,清除行业的害群之马。因为金融行业一旦有不良的行为,一旦有欺诈,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商事制度改革,尽管金融行业在商事制度改革当中有特殊性,仍然是要求先证后照,但是对互联网金融,我们要把商事制度改革的精神纳入进来,尽快要建立。浙江省互联网金融的自律机构建立之后要尽快开展和推动这项工作。 第三,建议一行三会建立密切的工作机制,最近十部委发文,指导意见当中包括了一行三会,一行三会仍然是最重要的政策制定者,所以一行三会的密切协作机制,一方面是在监管和自律之间要帮助这个行业的发展达到平衡。什么要靠政府的监管,什么要靠行业自律,这要做平衡,需要一行三会解决这个问题。第二是在放松管制和风险防范之间要能够形成平衡。这是难把握的度,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但是防范风险这个基调上,如何来宽松放松管制,鼓励创新,促进金融业能够改进我们存在的问题,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这对互联网金融来讲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希望一行三会尽快有一个很密切的很高效的协调机制、研究机制、工作机制,来助力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 浙江正大力推动“互联网 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朱从玖建议,这一行业能够通过高度自律和适度监管,走上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