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平台自2007年进入中国,如今已走过近8个年头。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后来的野蛮生长,到即将在监管政策下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互联网金融展现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对于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界的“大佬”们也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在2015年中国投资峰会(北京)上,普惠金融及爱钱进创始合伙人杨帆谈道,“金融创新是不断在发生的一件事,只有不断金融创新,才能使得一家公司、一家机构在这个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更好地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而在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看来,在中国进行金融创新,则需要在理念、模式、技术上有所突破。 互联网金融再创新 聚焦“跨界” 随着互联网金融与中国市场的深入结合,“跨界”已经不是稀罕事。一方面,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正在不断改变着传统行业;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金融。早在去年,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顺丰就开始低调布局金融领域,今年又将触角伸向互联网金融,推出“顺手赚”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因此对于金融创新,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金融服务事业群首席执行官舒明有着深深的体会。“创新,首先有一个创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某种(东西)结合起来做,做成目前大家觉得有点意思的东西。新和不新,新得是否有意义,是否是创新,最终是由消费者决定的”,舒明坦言。 在2015年中国投资峰会(北京)上,人人贷创始合伙人杨一夫也从微观角度谈论了他所理解的金融创新,“不管从监管层面、法规层面,还是从风险控制来讲,金融创新跟很多其他的创新有区别——它的试错成本高。“所以我们一直比较坚持两个原则:第一,稳健。不管在产品设计还是在资产质量控制上,需要投入甚至比传统金融机构更加大的努力;第二,专注。金融服务不是一家机构能做完的,所以没有必要什么都想做,还是应该专注在一点。” “互联网针对金融服务带来的是用户体验,最终也是归根到用户体验的改变”,积木盒子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董骏认为,“用户体验的改进要基于扎扎实实的基础服务,还基于不断形成的数据库,这个大数据通过金融服务和消费,或者和交易不断互动,形成不断增加不断强化的整个体系。” 差异化定位 保持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将如何发展,互联网金融公司如何成为互联网金融浪潮中的磐石也是业内不停思考的问题。 对此,杨帆认为去中心化会是未来一个巨大的趋势。“我们认为去中心化会是整个金融创新非常重要的原动力。” “金融服务未来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现在改变金融服务其实更多是改变服务的形态,当然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风控的方式,当然他没有颠覆掉金融本质的逻辑”,杨一夫认为,未来当互联网跟金融结合的更紧密,金融服务会反过来改变互联网很多服务的方式。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则在于数据,包括获得数据的能力,以及服务本身沉淀下来管理的能力,“最终有竞争力的企业,是把这些能力拼在一起的企业,谁拼在一起的东西更重要,谁的话语权更大。” 对于如何保持竞争力,唐宁认为,一定要有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如果都是一样的,已经一万个人做这个事,我是第一万零一个人做这个事的,那么一定会有问题。”他表示,只有建立了差异化才会拥有自己的优势,“金融行业差距非常大,每一个细分领域仍有非常大的细分市场,仍然可以打造令人尊重的企业。并不是人群细分、市场细分就非常非常小了”。同时,他谈道,未来互联网金融或创新金融的机构至少要拥有两类人才——金融人才以及科技人才,“要很好地处理好他们跨界的场景,一定要有一个平衡”。 ...
因为在小额、便捷、体验等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可能会带给消费者更加有效的服务,也有可能运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来更好地管理风险和控制成本。 据媒体近日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加上政策的日趋开放,国内消费金融支持体系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近期出现的苏宁任性付、阿里花呗、京东白条、微众银行微粒贷、百度有钱等消费金融产品,都引起了各界的热议。 当前,各种各样的电商、厂商、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参与到消费金融产品创新中。应该说,这些新产品是基于商业信用开展的消费金融创新,有助于推动内生于实体部门的消费金融模式发展。 实际上在许多国家,最早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者往往都是实体企业,如1950年日本的月付百货店就开展了分期付款销售业务,1967年韩国的商场开始发行百货店内信用卡。正是这些实体部门的创新,为专业消费金融机构提供了实践探索基础,并推动了诸多法律规则的制定和完善。 可以借鉴的是,我国同样可以鼓励和促进包括商业企业、流通企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借贷企业、第三方支付企业在内的不同主体,充分介入到消费金融业务创新中,并为此创造更多的制度保障。长远来看,在我国随着网民数量的剧增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只要给予适当的规则进行规范引导,这些创新将对银行消费金融产生较大冲击。但是,在鼓励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同时,也需注意其风险防范。 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没有专门针对消费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则,而是以功能监管的思路,着重围绕消费金融的业务品种进行监管,这也适应了混业时代的创新需求,有助于把握消费金融市场的风险与效率平衡。 有鉴于此,我国消费金融体系建设也需做好风险控制。其中,一是加快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民营个人信用机构的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积累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价机制,与央行征信体系形成有效互补。同时,逐渐使得各类非银行消费金融机构、新兴金融组织与整个信用体系建设融合起来,使其能够有效利用各类信用数据库,同时提供更多的消费信用信息积累。 二是对于非银行的消费金融提供主体来说,应该争取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估部门和完善的风险控制措施,同时有效管理消费金融业务,与其他主业进行协调定位,避免出现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三是充分运用各种风险分散手段,如保险和担保支持。保险业可以通过提供征信服务、小额信贷保险等来解决消费信用风险控制,担保同样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风险防范机制。例如,现有的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助学贷款信用保证保险、小额信贷保证保险都对促进消费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是有效监督消费信贷用途,建立奖惩机制,使得贷款人真正利用消费金融工具来进行日常消费,而不是把资金用作他途。 作为保障,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来完善消费金融发展环境。首先是构建系统的消费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其次,在吸取国外经验教训同时,努力构建适应国情的消费金融监管机制,以功能监管、差异化监管为基本思路,为防范未来消费金融扩张中的潜在风险奠定基础。还有,除了鼓励银行加快拓展消费金融业务、引导消费金融公司健康发展之外,还应该把基于互联网的消费金融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在小额、便捷、体验等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可能会带给消费者更加有效的服务,也有可能运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来更好地管理风险和控制成本。当然,这一市场的发展还需要规范和引导,从而真正与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形成产品互补、客户互补、功能互补。 作者:杨涛(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中心主任) ...
互联网金融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之势丝毫未有回落,P2P、众筹等网络金融新模式继续“疯长”,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及其他产业公司更加速转型、跨界触网。互联网金融,已由概念上升至口号,落地成标签,演化为大势。 然而,在行业风险事件屡禁不止,新型违法违法行为不断涌现之时,完善互联网金融完善监管体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但对于新兴业态和新模式的监管,绝非直接套用传统金融监管模式这般简单。 互联网金融监管难在哪里,又路在何方? 良机与风险共存 互联网金融的火爆带有自身的必然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是以新金融去替代传统金融,而是填补空白、建立完全一个可以覆盖全领域的商业模式。”近日举办的2015陆家嘴论坛“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促进大众创业”分论坛上,上海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筹备组负责人、证通公司董事长万建华如此表示。 在万建华看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顺应了解决中小企业、个人融资难题的大势。这些难题曾经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但在合法合规性上存在不足,“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把商业模式和合法合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互联网金融这么热的原因。” 但在迅猛发展势头下,互联网金融也必须要直面身处的风险,数据可以更直观的予以展现。 以P2P领域为例,网贷之家数据显示,今年5月P2P网贷行业整体成交量环比上升了10%,是去年同期的2.7倍;网贷成交量再创历史新高,进而带动P2P网贷行业贷款余额上涨,预计到2015年年底或突破3500亿元。 但就在同月,全国共出现59家问题平台,问题平台发生率为2.94%。这是问题平台发生率在今年初一路下降后,首次再现的上升态势。而从新增平台事件类型上看,诈骗跑路的平台大幅增加,占比高达62%。 “互联网金融企业破产停业的很多,行业目前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在此阶段若缺乏有力的管理,将直接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不掩对行业监管的担忧。 周汉民同时指出,较高风险已是国内互联网金融的鲜明特征之一;除信用风险外,网络安全风险事件近几年也高发,“在壮大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同时,我们不能回避国家互联网金融机构监管法规的缺少、监管主体责任和标准不明确等问题”。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秦朔也表示,目前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瓶颈中,法律地位不明确或首当其中,这就使业务创新的合法性、规范性受到制约。其次,人才问题、征信环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合作有待深入、法制环境有待改善等,都是逐一待解的问题。 破局监管体系建设难点 想要真正解决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点和痛点,监管体系还需要对新业态做谨慎而全面的梳理。业务定性、准入门槛等问题都是关于监管的主要议题。以P2P为例,银监会消保局局长邓智毅还透露称,银监会内部仍在对P2P的定性商议探讨,“我们内部还没有完全吃准的,P2P到底是立足于一个股权交易平台,还是债券交易平台,或是纯粹的信息中介平台?” 但邓智毅也同时透露,银监会正抓紧制定相关P2P业务规则,争取不久后能上报国务院,未来P2P规则的制定主要涉及四大监管主体。其中,银监会负责制定整个规则;而由于P2P目前被定义为网络民间借贷,因此还需要有地方金融办来负责业务管理。此外,由于P2P涉及信息平台这一载体,还将涉及到工信部对网络维护、网络安全的审查。而目前在各个省市逐步建立的网贷协会,未来也将极大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然而,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并非仅是自上而下的确立和推行。这一体系要研究和顺应新常态下的发展趋势,更要权衡并融合传统监管体系和新模式的新诉求。监管体系建设之难,并非难在如何立法或落地,而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让各方权益最大、监管空档最小。 互联网金融是否采取牌照式管理,就是传统监管机制与新业态模式间博弈的典型。“行业对于互联网牌照的态度有两种。一类是很渴望,并担心在没拿到之前被同行的风险问题所拖累。另一类则特别怕拿牌照,认为这意味着束缚,以为监管机构无法及时预料到未来创新趋势。”汇付天下董事长兼CEO周晔表示。 这种担忧在业内并不少见。点融网联合首席执行官郭宇航更直言,其认为牌照意味着原则、束缚,暂缓发牌照将更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没有牌照并不代表是不需要监管。相反,监管非常必要。而发了牌照,有时却会导致权力寻租。第三方支付发放牌照有300张,真正活跃运营的不到100家,大量牌照进行转让,这样的牌照有多大监管意义呢?” 而以市场参与者的角度,郭宇航还表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应该参照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管理;更应采取小步快走的方式,针对于违规行为及时出台政策。更重要的是,应以互联网方式监管,如要求互联网金融公司向监管部门开放后台等,加大技术手段在监管中的运用。而处罚机制则可以考虑公示警示等,通过影响声誉的方式来进行惩罚。 值得关注的是,不再以强硬的行政手段规范互联网金融,这或已悄然成为监管层和业界对未来监管体系达成的一种共识。 “整个P2P公司现在是爆炸式增长,但未来由多到少、由混乱到相对规范,将是逐步和大浪淘沙的过程。我们不希望行政过分干预打击,我们希望通过市场的选择,使违规的公司没有市场进而被淘汰。”邓智毅在论坛表示。 邓智毅还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有本质区别的,整个流程、操作模式以及形成的业态都完全不一样;未来的监管规则如果还用传统金融原有一套,就是“刻舟求剑”,并可能出现不适用的情况。 ...
坦诚而又随意的万建华,就坐在新浪财经旁边,这位低调的金融家背后却有近半个世纪的故事。出身央行,此后一直担任“创业者”角色的他,参与初创招商银行、创建中国银联,而后任职于国泰君安,现在再度转换到初创类的新岗位。 一个多月前刚刚从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职位上卸任的万建华,现在的新身份是证通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上海互联网金融协会筹备组负责人,一直在公众面前极为低调的他,现在却肩负着两个最热门话题的担子。 在新身份上万建华首度接受媒体采访,他被认为是业内最具互联网思维的金融家之一,此次在陆家嘴论坛间隙的独家对话中,他与新浪财经畅言互联网金融。 而互联网金融与上市公司的搭配,无疑是当前最“时髦”的话题,不论是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壳上市公司传言、谋求独立IPO的想法,还是上市公司收购P2P、借互联网金融站上风口。 据盈灿咨询研究员陈晓俊不完全数据统计,目前已经有60多家上市公司通过自建、入股、收购的方式,参与到了P2P网贷行业中。 而在谈及国内互联网金融机构上市可能性时,万建华对新浪财经直言,“去美国的不都去了又回来吗?中概股都在私有化,A股估值比较高,我估计这些公司去美国可能性不大,人家也不感兴趣,你们来了又走。” 他说到最新提出中概股私有化的是陌陌,上市7个月左右就想回归。但是A股并不一定能容纳那么多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上市的总是会有几家,但是将来这个市场早晚不需要这么多互联网公司”。因为互联网公司突破时空界限,赢家通吃,提高了效率。 在他看来,互联网金融加速了混业经营,这些公司未来会往综合理财、财富管理方向转变,而非现在做息差的模式。 互联网金融机构是填补传统金融空白 无所谓颠覆 许旻:您曾说过,互联网金融不会颠覆传统金融,那么这两者未来会是怎样的关系? 万建华:互联网金融无所谓颠覆不颠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互联网跟金融有共同基因,就是数字,所以特别容易结合。但到金融真正重要的业务,还是要用到金融的技术和金融的专业能力。 互联网可以低成本填补传统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和个人融资方面的空白,互联网金融早晚会融合到金融里面去,成为金融的一部分,而不是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比如就像一度风行的电话银行,电话只是一种业务处理方式,互联网平台也是一样。当然,互联网平台更先进、效率更高。 许旻:为何在中国互联网金融会如此火热? 万建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这样看重,是因为他们涉足了传统金融不太做或者被忽视的领域,就是中小微企业、个体金融、创业企业等。以前传统金融机构这块小额融资业务做不起来,在于成本收益不对称,几万块存款也叫信贷员去做,性价比不够高,商业模式立不起来。但没人做不等于市场没有需求,现在通过互联网方式来做,在规模和低成本上有优势,商业模式立起来了,就可以填补传统金融的这块空白。 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没有那么热的互联网金融?因为美国通过低成本的社区银行覆盖小额金融。目前中国社区银行普及得不够,小微企业的不良率高很多。社区银行应该小成本运营,里面的金融机构没有那么复杂的需求,薪酬也不用那么多。现在中国好多大银行在做社区银行,我估计成本太高不一定能普及开来。 互联网金融机构坏账率高因为刚创业 许旻:现在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坏账率相对传统金融高很多。 万建华:坏账率高,不是因为做互联网金融,而是因为它很多是创业企业,缺乏经验,风控管理能力还不足,需要提高。而且那么多的创业企业不是随便创一个都能成功,尤其是互联网领域。不过一旦做起来,互联网平台的特点,有几个机构就够了。 许旻: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有什么建议? 万建华:目前互联网金融本身还没有成熟的业务模式,监管当然也是边走边看。 许旻:互联网金融占整个金融比重多大? 万建华:目前互联网金融占整个金融的比重很小,现在一个互联网金融机构做到5亿、10亿,就已经规模算大的了,但这种规模对传统金融不算什么,银行的一个支行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互金机构未来往综合理财方向转变 争取支付牌照 许旻:现在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在做金融服务集团,包括众筹、P2P、征信、财富管理等。 万建华:这就是做金融服务,我预测互联网金融机构未来会往综合理财方向转变。他们更多应该是做大众理财。通道是互联网公司的优势,那么它可以先构建一个支付公司或平台,再在这基础上做金融产品、理财产品的销售,做投资咨询和为创业企业、中小企业做互联网众筹服务。 许旻: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传统金融会不会有竞争或者合作? 万建华:以后我估计互联网金融会成为传统金融集团化运作的一部分,比如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子公司,类似于平安集团。而综合理财这块可以独立出来给互联网机构做,而大型公司,真的想做互联网金融,直接去收购一家就行了。 A股估值高中概股私有化 互金赴美上市可能不大 许旻:现在不少互联网企业都在谋求上市,还有些曾传言要赴美,您怎么看? 万建华:去美国的不都又回来了吗?中概股都在私有化,现在A股估值高,我估计去美国可能性不大,人家(美国)也不感兴趣,你们来了又走。目前最新说要私有化的是陌陌,上市半年左右就想回去了。 但A股上市要不了这么多机构,以后上市的确会有几家,但因为将来早晚互联网市场赢家通吃,不需要这么多。做得好的肯定会上市,现有的公司也在炒作这个概念。 银行要拥有券商牌照 可能会以收购子公司形式 许旻:互联网现在加速了混业经营。 万建华:互联网金融是加速了混业经营和金融的综合化,这也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互联网平台能做支付了,就可以做理财产品销售和财富管理,也就可以做网络小贷、股权众筹等等,否则闲着也是闲着。 许旻:现在银行券商也在混业,比如银行申请券商牌照。 万建华:银行如果要拿券商牌照,还要继续再认真研究,这是很大的政策。不过,他们拿牌照,可能是通过收购证券机构。收购是大集团化运作,跟通过银行账户直接买卖股票还是两回事,银行即使拥有了证券牌照,实际业务还是子公司在做,不等于通过银行渠道去做证券业务,也就是从银行账户买股票。 ...
6月26日,2015陆家嘴论坛今日在上海举行。点融网创始人、联合首席执行官郭宇航在浦江夜话一《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银行: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促进“大众创业”》分论坛上表示,银监会领导曾非常担心跑路P2P平台投资者会去闹事。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郭宇航:我们说互联网金融很热,但也还是非常边缘的。互联网金融就是传统金融的一种补充。但传统金融给互联网工具就能补充这些空白吗?我认为是不太可能的。我们打一个比方,假设整个社会对于金融的需求是一个玻璃的瓶子,我们类金融机构——典当、担保、小贷就是沙粒。很多缝隙怎么填补,靠石头本身肯定不能填满。 我做互联网金融之前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非法集资,大家知道很多金融创业者就倒在非法集资上。当你看到法律的不确定性都是弹性规定,我们死守住不踩红线,不做资金池,但我认为人数上的限制是不合理的。另外凭什么说4倍的银行利率就是高利贷呢?这些弹性恰恰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者所寻找的缝隙。我知道很多民营银行,包括华瑞银行,在申请民营银行牌照的时候,曾经希望注册资本大一点,希望是50亿甚至是更大的注册资本。但是你想拿这个牌照监管告诉你,你要获得牌照的代价。大量小银行必须最严格按照标准来,只有金融资产可以抵押,次一点是不动产,房产、厂房可以抵押。这使得互联网金融有了缝隙,在适用用仓单、应收帐款,这些银行很难运作的资产进行放贷评估依据,这就是我们生存的价值。 那么我们互联网金融生存的空间在哪里?像银行、传统金融机构干的事是吃大餐,互联网金融是吃剩下的面包屑。P2P公司也是一样,80%以上的小微企业包括70%以上在央行没有征信记录的个人——这些银行一直看不上的客户。最后再看一看保险,双十一的时候中安保险在阿里淘宝上卖掉一个多亿的小额保险,每一笔5毛、7毛,他们卖的是退货的运货险。这在传统模式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就可以积少成多,把“面包屑”吃成“大家伙”。 刚才提到了投资人不成熟的问题。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有一次跟银监会的领导私下交流,银监会的领导说,其实我们一直担心那么多P2P跑了以后,到银监会来闹事,但是等了大半年没人来闹,为什么呢?我们研究下来P2P的投资人50%以上是中国股市的股民。大家知道今天股市暴跌,输钱已经输习惯了。在P2P平台上,股市出来的投资人说,P2P的平台没20%的收益我不投,但你知不知道有多少的逃跑率呢?他说我知道,我愿赌服输。 另外就是P2P的投资人分散在全国各地,银监会领导就说了,区域性的、几个亿的P2P平台倒闭风险可控,我们可以承受。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人也是有一个成长过程的,有些投资人还有一种叫做“打新”的行为习惯。P2P平台出来之后,只要是新平台我就投,半年内慢慢撤,像打新股一样,认为一个新平台半年内一般不会倒。但去年这些投资人也踩雷,最短的P2P存活了2天就卷款跑了。 最近一年多来传统金融机构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非常快,我们帮助苏州银行搭建了一个P2P的平台。通过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互联网,他们创新也是非常蓬勃的。我昨天看到一个新闻,有一家银行,之前因为股市暴跌,我把配资的杠杆降到1:2,因为股市上去我把杠杆从1:2升到1:2.5。以前很难想像银行可以那么紧扣市场脉搏进行产品调整。在未来不排除互联网公司购买大的银行。 未来互联网金融一定是精彩纷呈的,大数据征信虽然说目前还无法完全投入使用,但谁能知道十年前的支付在能够像今天这样呢?我相信给大数据的征信两年、三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中国八家征信牌照公司可以脚踏实地产生出好的产品来。通过两到三年来检验,相信大数据征信在互联网金融上一定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未来一定会更美好。谢谢大家! ...
汇付天下董事长周晔昨日在2015陆家嘴论坛上回答主持人互联网金融牌照是否会逐步放开的提问时,表示P2P整个行业里面的形态,大概两种形态兼而有之。第一个特别想拿到牌照,因为这样晚上睡得着了。特别担心没拿到牌照之前隔壁人家闯祸了,把自己也卷进去了。另一方面心态特别怕拿牌照。为什么怕呢?给你一个“良民证”不是挺好的吗?因为一拿牌照意味着很多束缚就来了。以今天来讲,任何一个监管机构都没有办法预料到明天的创新。所以说,担心拿了牌照反而自己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就戴了一个镣铐和巨人一起跳舞。 发言实录: [秦朔] 郭宇航讲得很精彩。瓶子里面有几块石头,有些沙子,但还可以倒出很多水,未来谁知道呢?刚才也有很多的互动,由于时间问题本来我有很多问题,我就不问了,我替下面媒体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互联网金融牌照是否会逐步放开,意义在哪里?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个什么是互联网金融的牌照,有没有所谓互联网金融的牌照?另外就是放开的问题。请两位直接做互联网金融的公司周总和郭总回应一下。 [周晔] 这个话题太大了。不管怎么样,我一贯的观点以我们做支付或者说现在做P2P来讲,整个行业里面的形态,大概两种形态兼而有之。第一个特别想拿到牌照,因为这样晚上睡得着了。特别担心没拿到牌照之前隔壁人家闯祸了,把自己也卷进去了。另一方面心态特别怕拿牌照。为什么怕呢?给你一个“良民证”不是挺好的吗?但一拿牌照意味着很多陷阱就来了。以今天来讲,任何一个监管机构都没有办法预料到明天的创新。所以说,担心拿了牌照反而自己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就戴了一个镣铐和巨人一起跳舞。谢谢! ...
今年以来,全国近400家网贷平台出现问题。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江苏有9家平台出现提现困难或跑路的情况,包括苏米计划、太湖金融、民生创投、鼎和资本等,其中注册资金最低的有480万元,最高的为1个亿,而就是这家注册资金1亿元的P2P平台鼎和资本已经跑路了。(6月26日人民网) 如今,中国P2P平台跑路现象已经令投资人司空见惯了。于是,更多的投资人产生了一种错觉,那些注册资本较高的平台,跑路的可能性应该会小一些。其实,只要熟悉企业管理的人都知道,企业跑路是一种经营无法持续的极端选择,也就是放弃策略。这种情况一般是在严重资不抵债时才会发生,与企业规模大小和注册资本关系并不大。可以说,这种放弃现象并非P2P行业特有的,而是在任何行业都可能发生的。 注册资本也叫法定资本,是公司制企业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或发起人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本总额,并在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按照公司法规定,注册资本是不能抽用的,否则将可能被市场监管机构处以一定比例的罚款。因此,注册1亿元的企业如果倒闭,其账号内应该还有一笔巨额注册资本金用于赔偿债权人。但是,由于该平台上线一个月内即跑路,基本可以判断其通过虚假注册手段获得营业执照,或者在跑路前抽逃注册资金,账户内基本没多少现金可供处置,政府部门根本无法按照法定程序,从该公司账号中获得相应的资金偿还投资人。由此可见,投资人通过注册金额选择平台缺乏充分的现实依据。 通过本次注册资本高达亿元的平台跑路现象,投资人至少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平台的风险,更多的体现在其经营能力,以及企业经营者的人品,而非注册资本或现有规模大小。当一个企业经营不善时,比较负责任的经营者,往往会先采用转移策略,将经营领域慢慢转到其他更擅长的行业,其次才是清算策略,全面清偿投资人债务,最后一步才是放弃,但也不是以跑路的方式选择放弃,而是有计划地撤退,即尽最大努力清偿相关债务。 平台经营者的策略选择方式往往与其风险偏好密不可分,那些跑路的经营者,往往具有较强的冒险主义冲动。但是,金融市场本身具有的高风险特性,更需要安全稳健的经营战略。因此,投资人在选择平台时,应该尽量避开那些经营策略较为激进的平台,特别是那些利率高得离谱、广告费用高得离奇,但业绩却较普通的平台。 亿元注册的P2P平台之所以敢于跑路,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有关市场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对注册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投资人误以为官方登记的注册资金,可以在平台破产时,用于偿还自己的投资损失。由此可见,监管部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必要针对P2P平台跑路现象较为严重的状况,加强对P2P平台注册资金动态式监管,对抽逃注册资金和虚假注资现象加强处罚,从源头堵住一些平台利用监管漏洞欺骗投资人。 ...
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按照业内人士估算,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后,起码释放出6万多亿元的信贷额度。这将大大提升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增强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6月25日新华网) 近年来,中国对金融市场的管理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国家先后出台包括存款保险制在内的相关政策,紧密结合形势发展,适时放开对银行业的管制,充分鼓励金融创新,以此带动经济更快发展。近两年来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就是在这种宽松的政策氛围中获得腾飞式发展的。据预计,今年全国P2P行业成交额有望突破8000亿元,虽然和2014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募集资金113.97万亿元的庞大市场规模相比仍显得微乎其微,但其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能力,显然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中国互联网金融由于发展过于迅速,相应的监管法律法规远远跟不上,导致问题平台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全国现有1946家P2P平台,累计问题平台竟多达661家。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目前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虽然不少P2P企业一直在寻找破解行业信任危机等发展瓶颈问题,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以及人财物条件的限制,导致行业存在的跑路、提现难等阴影始终笼罩着每一个P2P平台。因此,互联网金融解决发展难题的最好办法,莫过于通过借力金融市场整体环境的影响,从而获得系统性的改观,比如本次银行取消存贷比,就将对互联网金融产生重大的影响。 那么,银行取消存贷比,加大对小微企业投放贷款,会不会给专注于这个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带来致命打击呢?我认为,银行取消存贷比,不仅无害于互联网金融,还将带领互联网金融业更快地走出信任危机。 通过本次国家放开对银行存贷比的考核,人们不难看出,国家对金融制度改革的方向已经很明确,即基本朝着金融自由化的方向,促使金融业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深化,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业极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会由于受到政策的严管而影响到整体创新和发展;同时,国家的金融政策正越来越有利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这正是互联网金融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见,互联网金融将从本次银行取消存贷比中,获得政策支持的希望,而非严苛的管制。 我认为,银行取消存贷比后,最直接的后果,当然是银行贷款数量将随之增多,促进资产运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惠及更多的资金需求者,最终提高银行的资产收益。银行和P2P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市场竞争关系,本次银行取消存贷比,如果银行真正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力度,虽然短期内贷款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双方不至于造成竞争关系,只有随着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双方才可能会在这一细分市场出现激烈竞争,但最近一段时期,银行业介入小微贷市场,却将大大有利P2P的规范化发展。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历史最悠久的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审慎经营的风险管控模式,这正是当前互联网金融最薄弱的环节。通过众多跑路、提现困难的平台事件不难看出,出事的平台基本都是倒在风控环节,最核心的则体现在坏账方面,而处理坏账正是商业银行最拿手的本领。如今,商业银行加大贷款额度并投向小微企业,由于市场容量极大,不仅不会影响到互联网金融现有的市场份额,而且还会带领众多P2P平台做好贷款回收的风险控制,更快地取得投资人的信任,趁机扩大市场份额,并通过商业银行近乎言传身教的模式,迅速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
年关难过,靠高收益吸引人气的P2P网贷行业再一次被跑路、倒闭等负面新闻缠绕。 网贷之家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新增问题平台数量大幅反弹,达到79家,其中跑路的平台就有61家,占据近8成。行业观察者提醒,年底资金流动性趋紧,投资者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必须提高安全意识,避免掉入陷阱。 问题平台数量激增 在“双11”的刺激下,11月P2P网贷行业整体成交量达到了1331.24亿元,环比10月大涨11.26%。其中“双11”当日成交量达102.63亿元,同比2014年成交量23.46亿元上涨了337%,P2P网贷历史单日成交量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随之而来的,却是问题平台数量的激增。数据显示,今年7月开始,P2P问题平台每月呈现下降趋势,从7月的109家出问题降低到10月的47家。然而,随着年底的到来,新增问题平台数量也开始大幅反弹,达到79家,这一数值较前两个月都高出不少。至此,P2P网贷行业累计问题平台数量已达到1157家,目前正常运营的平台2612家。 记者看到,在出现问题的平台中,主要分为提现困难型、“跑路”型和停业型三种。这其中,跑路类型平台的数量达到61家,占比相比10月出现大幅度的上升,达到77.22%,提现困难及停业类型的平台数量占比分别为8.86%、12.66%,相比跑路类型平台数量占比较小。 为何问题高发 P2P平台为何会在年底频频踩雷呢? 数据显示,61家平台的平均运营时间达到11.95个月,仅有2家平台上线时间不足1个月选择跑路,表明纯诈骗平台在跑路类型问题平台中的比例也不大,主要原因仍为平台自身的运营状况所决定。这其中,有些平台本身就不合规,通过自融、拆标、资金池等违规经营。 另一方面,即便是合规平台,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小型平台也可能因无力承担日益高昂的征信成本与技术成本而倒下。“一个合规平台的必备团队应当包括IT团队、理财团队、放贷团队、贷款审核风险控制团队、线上品牌和网站推广团队以及行政人事等支持团队,仅算人力成本,这样一个团队至少每年也需要近千万的投入。”行业观察者表示。 除此之外,年底也是各类金融机构收紧贷款的高峰。在银行抽贷的情况下,给企业提供过资金的P2P平台往往很难收回借款。一边是收钱难,一边还需要设法还钱,一旦投资者集中提现,P2P平台就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境地。 年底投资安全至上 在行业风险不断积累的情况下,尽管互联网金融的指导意见已经在年中出台,但相关的准入标准、机构属性、运作规范等监管细则迟迟没有落地,使得行业仍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导致一方面是资金大规模进入网贷行业,一方面又受困于层出不穷的跑路新闻。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P2P成为不可触碰的投资渠道。“首先还是要调查公司实力,最好能实地考察公司办公地址、平台背景、认证信息,了解所在地、法人、注册信息、域名等信息。”某网贷平台创始人表示,专业的风控能力能够增加平台的安全系数,如果一个P2P平台显示团队只有寥寥几位高管、若干客服和财务,投资者应当主动规避。 在之前发布的《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中,已经明确P2P资金必须进行第三方托管,即平台不得碰钱,因此选择P2P平台时一定要注意甄选有无第三方托管。最值得提醒的是,网贷收益并非越高越好。“收益总是和风险相伴的。”行业观察者表示,P2P网贷行业合理的年化利率应在15%以内,投资者在投资时绝不能一味看重收益数字,而是要注重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本着“不熟不做”的原则,尽可能不碰或少碰新开的、陌生的和小的平台,必要情况下以现金为王。 ...
引言:如果真的有一份看起来非常诱人而又不需要花费多少成本的“赚钱计划”摆在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冷静的抵挡住这“华丽的诱惑”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如今的时代,发家致富的方法不在少数,而近阶段最受关注的,就是由互联网金融引发的新一轮投资热潮。而在这其中,网络借贷(P2P)业务最为受宠。 毫不夸张的说,网络借贷的出现在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火箭一般的发展速度更是让人侧目。但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表象背后,却隐藏着不少投资者都不知道的危险属性,它甚至可以让投资者在短时间之内从丰衣足食变的身无分文。因此,所有的投资者都应该要了解网贷业务背后的那个“连环套”,避免让自己置身于风险之中。 新模式老问题 作为一种在互联网时代下产生的新型金融交易模式,网络借贷业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在投资者和借贷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并通过给予投资人一定的利益回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模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速度快、低成本、高效率。相比于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的繁琐,网络借贷的可操作性更强,这也是全球P2P业务体量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如果这样的模式真的能够完全实现,那一切都不是问题。然而理想和现实往往存在不小的距离。网络借贷的快速高效让它快速的成为了市场的主角,但也正是这样的特点让投资者直接暴露在了枪口之下,借贷平台有没有相关的资质认证?运营不善甚至资金链出现问题时有没有应对的方案?监管系统有没有制定相应的投资者保护条例?很不幸,大多数平台不会告诉投资者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此时,花费了真金白银的人们,就跟一群误入狼群的羔羊别无二致。 收益率:华丽的诱惑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谁都会说,但如果真的有一份看起来非常诱人而又不需要花费多少成本的“赚钱计划”摆在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冷静的抵挡住这“华丽的诱惑”呢? 仔细观察P2P网站,其实所谓的“新模式”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为信贷披上了一层新的外衣。可是打着P2P旗号的信贷却能够通过低门槛高收益的宣传手段轻易吸引到无数人的注意力,这种“爆发式”的增长着实让人感到担忧。 在这个“华丽的诱惑”中,危险系数最高的就是由于收益率的变化带来的甜蜜陷阱。当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的时候,借款人会尽量的按时按量完成每个月应该偿还的款项,以此获得网贷平台和投资人的信任,避免个人信用档案蒙受污点。而一旦借款平台为投资人提供高额的收益率,借款人很可能因为过高的负担而选择铤而走险,而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借贷平台不可能赔偿投资者的损失,投资者往往不可避免的陷入有苦无处诉的尴尬境地。当初那个华丽的诱惑在那一刻彻底变成了一场华丽的骗局。 网贷“三无”隐患大 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那么很可能会陷入网络借贷的“三无”泥沼中。 所谓“三无”,就是借款的无抵押、无审核、无门槛。由于网贷业务的互联网属性,其对于全球所有的网络用户均处于开放状态,也就是说不论是谁,只要轻轻一点都能够进行网络借贷。这种“无门槛”的局面让网贷业务变得复杂起来,虽然不少网站都号称拥有“准入机制”,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借款人的背景复杂所带来的必然是投资者的提心吊胆,一旦这些款项被“有心之人”所用,投资人也将被“殃及池鱼”。 除此之外,投资者大都不太关心借款人将资金用于何处,要知道,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研究报告显示,有高达半数的借款人将资金用于购买汽车,有1/4的借款人更是“以债抵债”,这一类的借款成为坏账的可能性很大,而目前网贷市场并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投资者保护体系。这样的情况不仅会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极大的危害,更会对网贷市场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一旦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任和信心,那么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将面临失业的窘境。”英国网贷协会发言人的表态切中了要害。 不少网贷平台都宣称自己拥有和银行储蓄一样的投资者安全保护机制,但在没有抵押、没有准入门槛更没有资金使用审核的情况下,谁又能够保证投资者不会陷入网络借贷的连环套中?面对层出不穷而又花样百出的宣传手段,投资者唯有时刻保持清醒,审慎评估才能够确保资金的安全。所有的投资者在行动时都必须牢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