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和理财类公司乱象下,银行严加防范风险传导。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罕见公开点名理财机构违规“抱”银行大腿。 4月21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发布声明称,一些理财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投资者预存资金并对外投资,且明示投资标的对接银行理财产品,严重误导了社会公众。这是今年以来该公会第二次就此情况发表声明。 此前的3月8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曾声明,辖内银行依法合规为各金融信息服务、财富管理、投资理财等单位提供正常的开户和资金结算业务,但并不表明为这些单位的产品和营销行为提供任何保证、增信与承诺。 与此前不同的是,4月21日公会的公开发文直接点名了几家理财机构违规操作,而这几家机构也已遭到相关银行投诉。 根据公会目前统计,各会员单位中已有15家银行发布公开声明,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防范非法集资风险,主动远离冒用、套用银行信用的网上及网下等理财机构。 其中,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民生银行上海分行、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广发银行上海分行、平安银行上海分行、恒生中国等多家银行已就相关问题分别向财佳资产、金恪投资、屹商资产、中金国泰、多盈理财网、炳恒资产、创屹资产、恒生财行等网上或网下理财机构发送了律师函。 “但部分理财机构依然我行我素,未按银行律师函要求予以改正。”声明进一步称,“更有甚者,部分理财机构在法院已作出终审裁定,要求其停止侵权并采取具体改正措施的情况下,仍一边抗拒执行法院判决,一边继续扩张;网站上套用、冒用银行信用的行为时而复犯,屡纠不绝。” 渤海银行、江苏银行和招商银行已先后于3月30日和4月7日公开声明,从未授权多盈理财网销售其理财产品。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4月21日晚间登录多盈理财网发现,“银行理财通”频道仍有大量银行内理财产品在售,共计1710条记录。除了渤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的相关产品,涉及银行还包括兴业银行、杭州银行、稠州银行、无锡农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温州银行等。 其中,多盈理财网官网显示的最新渤海银行理财产品为渤盛315号,该系列产品连续至311号(没有渤盛310号),起息日均显示为4月26日。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中国理财网查询渤海银行理财产品显示,最新一期在募集的渤盛系列产品为310号,募集期为4月18-21日,起息日为4月22日。 公会提示,上海辖内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没有委托任何金融信息服务、财富管理和投资理财机构代销销售,也没有授权上述单位使用银行标识进行产品宣传或推介。 ...
中信信托近日披露的2015年年报显示,中信信托全口径资产管理规模为138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015年净利润超31.5亿元,上缴各类税金18.38亿元。 2015年中信信托向投资者提供了回报稳定且风险可控的投资产品,为受益人分配信托利润超过543亿元。“十二五”期间,中信信托累计为受益人分配利润1588亿元。 中信信托副总经理王道远表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会助力产业升级,现代化农业、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或将形成新的增长点,给信托公司创造出新的业务机会。随着各项金融制度与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完善,未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实业市场的金融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同时,居民财富积累也将激发投资需求,高净值人群对资产保值增值、财富传承、家族治理、税务规划等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增强,这为信托公司作为财富受托人开展家族信托、资产管理等业务奠定了广泛的客户基础。...
听说拿到准考证的那一刻是人生的紧张时刻。 不是传说,这周六,4月23日的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绝对是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私募大佬,还有那些跨界搞投资的明星,这次统统都要进考场去考试了。 据说,大盘这几天持续缩量,是因为这几天大佬们正忙于复习应对周六的考试…… 据说,羽泉组合中的胡海泉,月底也要参加考试,最近一直在备考,他还说,任何人想从事基金行业都要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对他来说难度不亚于录个人专辑。 明星跨界玩投资的好像不止胡海泉啊,还有李冰冰、任泉、黄晓明…这些明星在考试现场会偶遇吗?考试现场旁边会不会就是管理着百亿规模的私募大佬呢,要不要换个名片啊? 不管是明星也好,还是私募大佬也好,这么光彩夺目、在资本江湖多么传奇,这周末,他会和你我一样,一同走进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的考场,想想都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另外,你可能更关心的,在考场会不会碰到泽熙、重阳、景林或者朱雀的大佬啊? 答案是:当然不可能了! 运气好的话,看有没有机会和他们偶遇吧:淡水泉鲁玉、侯健,北京和聚投资陈曦,北京鸿道投资总经理顾顶远,淮北市倚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飞翔…… 年内通不过考试,产品备案暂停受理 是什么把这些人赶向了考场?没错,是春节后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一项新规。 今年2月5日,中基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其中提到“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上述规定,自查相关高管人员取得基金从业资格情况,并于2016年12月31日前通过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提交高管人员资格重大事项变更申请,以完成整改。逾期仍未整改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暂停受理该机构的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及其他重大事项变更申请。 就是这一规定,把很多大佬难住了:今年内基金从业资格考试通不过,可能产品就发不了!这……确实很恐怖! 中基协文件规定,从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其高管人员均应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其中高管人员包括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总经理、副总经理、合规/风控负责人等;另外,从事非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至少2名高管人员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其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合规\风控负责人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 针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高管如何取得基金从业资格,根据中基协的规定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私募证券基金从业资格: 1)通过基金从业资格考试。 2)最近三年从事投资管理相关业务;此类情形主要指最近三年从事相关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资产年均规模 1000 万元以上,且通过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一考试。 3)已通过证券、期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并符合相关资格认定条件,且通过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一考试;或者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考试等金融相关资格考试并符合相关资格认定条件,且通过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一考试。 4)基金业协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来看一下今年还有几场考试吧: 或许是广大考生考试的热情太高了,中基协日前发了一则公告准备在6月份加一场开始,中基协是这样说的:“为满足行业发展需要,中国基金业协会将在本年度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计划的基础上,在6月18日增加一次预约式考试。同时,预约式考试的举办城市扩大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哈尔滨、济南、郑州、杭州、武汉、宁波、福州、西安、重庆、成都等16城市。” 1.8万家私募有“无证”高管,好多大佬在列! 有多少私募高管需要今年参加考试?小编预估应该是超过3万人的。其中,存在没有取得证券投资基金从业资格证的私募管理人有近1.8万家。按每家两人计算,轻松超过3万人。 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中私募基金管理人综合查询一栏,点击“高管人员无证券投资基金从业资格”,其中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显示有6254条,其中,有的基金管理人中有多名高管没有基金从业资格。而中基协针对从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要求是其高管人员均应取得基金从业资格。 但是,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思考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暖流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注明私募亦有高管还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其中,东方港湾高管吴惠玲、文君、于俊晨,思考投资高管钱湘英、暖流资管刘敏这些高管无基金从业资格已被列入了“特别提示信息”。 在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中“高管人员无证券投资基金从业资格”的搜索显示高达10104家,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中 “高管人员无证券投资基金从业资格”达到1296家。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娃哈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高管宗庆后、郭虹也无基金从业资格证。 “其他投资基金”中“高管人员无证券投资基金从业资格”的搜索结果显示有605家。其中不乏大批私募基金管理人5、6位高管全部没有“基金从业资格”。...
首先,互联网思维。 这个词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被无数次地提及,但真正运用互联思维创办、发展一家公司的是少之又少,成功的公司更是寥寥无几。互联网思维,不能流于形式,不是华丽丽的外表,它是企业的血液,流动于企业的任何一个部分。小米公司就是这么一家以互联网思维为血液的公司,从其公司的运作模式中可见一斑,雷军将其概括为七字口诀“专著、极致、口碑、快”。 小米与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有哪些区别呢?第一章中,黎万强将小米与之前金山公司做了一个比较,揭示小米与之前公司的不同之处:产品周期从过去的“里程碑式”每年发布,变成了每周快速迭代;不再”全员会战”,而是要求全员客服;进行用户体验调研不再是每月每季度,而是每天都在和用户交流;把产品的“风暴式”营销推广变为潜入式互动;营销不再刻意营造“高大上”,我们直接说大白话。从小米的运作模式中,可以看到,小米的工作重心全是围绕着用户在展开,一切都以用户体验为依归。我想这应该是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和核心。 良好的用户体验才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腾讯公司内部有一句话: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在《腾讯方法》这本书中,它讲述了腾讯为了开发天天系列游戏软件,精心设计了很多款初型,每一款初型都要让用户体验,让其筛选留下用户最喜欢的初型并听取用户的反馈意见,然后在原本基础上再次进行改善优化让用户感受,直到最后让所有的用户满意为止。这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深深体现着腾讯公司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理念。 小米公司更是这样,小米公司成立之初,不做手机,先做MIUI系统,在论坛上和粉丝互动,听取粉丝的建议并不断改进系统。1年后论坛积累了100万用户,MIUI系统也趋于成熟,小米才开始做手机。手机在做出来以后,也保持着每周迭代一次的效率听取用户的建议改进手机系统,这不是为了用户体验又是为了什么?用户并不傻,他们会拥护一款手机,成为忠实的米粉,一定是这个公司有打动他们的地方,为他们创造了价值。 第二个词,口碑。 传统企业也看重口碑,但互联网对口碑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企业。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它和传统企业完全不是在一个维度。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以分秒计算,这是传统信息传播根本无法比拟的。所以,基于此它也对互联网企业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 如何能得到用户的口碑? 第一、好的产品,这是维系口碑最根本的途径。小米手机有高性价比,很多喜欢手机的朋友都选择小米,因为产品不仅价格实惠,更重要的是手机的性能很高。前文也讲到小米为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对产品每周进行迭代和优化,这么好的产品用户想不选择它也很难。 第二、超出用户预期。雷军说过,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作品,必须要超出用户的预期。有了这种超预期的惊喜,用户才会愿意成为你的忠实用户,为你的产品宣传。每次在小米的新品发布会,雷军在台上侃侃讲述完产品优质性能后,最后在揭示新品价格的那一刻总会引起不小的轰动,超乎预期的价格使在场的观众和观看直播的用户都感到振奋和激动。当然在这种兴奋的驱动下,用户极可能就会积极地为产品进行口碑的宣传,甚至是为它买单。 第三、为用户解决问题。产品不是销售出去了之后公司就与用户没关系了,相反,这是关系建立的开始。用户在使用产品后如果有问题,就应该有便捷的途径与公司联系上,公司也应该努力为用户解决问题。小米在这点做的很好,论坛上有客服和资深的米粉为用户解决问题,微博和微信上也有客服回答用户的疑问。线下有小米之家和售后点为用户提供服务。这让用户即使在手机出现问题了也没有任何担忧。这么全面细心地替用户解决问题,大家当然也会为小米宣传口碑的。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很对。但要做到这点,并不简单。一家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需要深谙互联网思维,并真正地做到一切以用户体验为依归,切实地为用户解决问题。很多人说小米的成功是饥饿营销,我不觉得。小米是一家以互联网思维为血液的公司,它真正做到了以用户体验为依归,它的成功绝非偶然!...
又一个郎咸平站台的公司倒下 被称“江湖雷郎” 4月21日,朋友圈被线下理财公司望洲财富出问题、董事长杨卫国失联的消息刷爆。望洲财富也发了公告说:“经多日联系及多方查询,现望洲集团正式确认:望洲集团、望洲财富董事长杨卫国已失联,预计卷款约10亿元人民币。”真是惊呆了! But,一个熟悉的面孔,又出现了。是的,你没有看错,他就是我们的“网红”、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请看这张“郎眼看财经望洲赢未来——2015望洲财富金融高峰论坛广州站”的海报以及现场图片: 最近,郎教授一定很郁闷,怎么他“站台”过的理财公司,都纷纷出问题了!而且,还都是体量达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涉及数万名投资人的公司。 微博上、新闻评论下面,真是黑压压的一片骂声呀。大有一夜之间,郎教授就信誉扫地之势。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问:郎咸平叫兽为啥代言一个倒一个? 网友点评:因为他是扫雷专家。 大神回复:因为他是江湖雷郎。 之前听搞会务的小伙伴说,“郎教授的架子可大了。出场费都是在数十万级别,而且,来回机票必须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完了,他还默默嘟囔一句:哦,还要负责他同行秘书(助理)的来回差旅费。 据中国讲师网信息,郎咸平的出场授课费为25万元。而另据行业内人士透露,郎咸平的出场费在2014年已经达到60万,堪称近几年最贵的经济学家,位列“最能挣钱的学者”之一。 说实话,我曾听过几次郎教授的演讲,个人感觉是:表演水平很高,专业性不足甚至有些哗众取宠。 这些年,郎教授到处走穴,到底捞了多少钱,那人家凭本事,咱且不说。还是来看一下除了望洲财富,郎教授还为哪些理财公司站台吧: 1、快鹿系:郎咸平深夜微博撇清关系,后被媒体证实 今年3月底,快鹿集团“战略合作伙伴”金鹿财行曝出兑付危机。由此,郎教授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但随后,郎咸平试图撇清与快鹿的关系。4月4日晚间,郎咸平在新浪微博上就快鹿事件发布了声明,说他“我本人从未担任过任何公司(包括快鹿集团)的任何职位,也不给任何金融机构的产品代言。我儿子在上海从事金融工作,因此他们和上海的金融公司有正常的业务往来理所当然……” 然而,不几日,郎咸平父子和快鹿集团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关系,就被《棱镜》证实。在《现代工商》杂志2010年一篇专访快鹿董事局主席施建祥的文章称,施建祥“已邀请了郎咸平担任担保公司的独立董事”。东虹桥担保成立后,而郎咸平系该公司的“战略合作”对象。甚至,郎氏家族还与快鹿共同控制香港一家上市公司。 这打脸打的,真是啪啪响呢。 附:棱镜公布的郎式家族金融布局 2、泛亚:盛赞其模式 “比黄金值钱,比股票安全”,想必大家对泛亚这张宣传单页并不陌生吧。 2011年7月以来,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曾多次相继在杭州、上海、宁波、温州、西安、昆明、大连、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城市举办了多场投资报告会,并邀请郎咸平等学者与观众们现场交流。 郎咸平曾发文表示,泛亚最重要目的是为国家掌控金属定价权,泛亚作为全国目前唯一一家允许自然人开户参与投资交易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为企业提供销售和融资服务,也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稀有金属投资服务。 然而,去年12月泛亚出事后,郎咸平先后在微博澄清和泛亚的关系,称从未担任过任何公司(泛亚)的任何职位,也从未推荐任何公司(泛亚)的金融产品, 还说“已委托律师对马胜金融公司和昆明泛亚金属交易所提起侵权诉讼”。 然而,打脸的事情马上就来了,很多的泛亚投资人纷纷指出,是因为郎教授,才投资的泛亚。 公信力变现: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名人站台是常有的事,发生失误也在所难免。有的人选择道歉,甚至退还广告费;有的人则选择不承认、撇清关系。然而,名人为投资理财类公司站台特别是深度合作,可不是像代言生活消费品那么简单,想撇清关系就能撇清。 去年12月,为泛亚站台的宋鸿兵在一场投资策略报告会上,遭到泛亚投资人的围攻。 而最近(4月16日),郎咸平在上海浦东参加一个名为“2016年中国CEO领袖千人峰会之‘唐郎会’”的活动,也受到类似的“待遇”。当天,泛亚投资者(其中不乏众多中老年受害人)闻讯自发前来,要求郎教授当面为泛亚背书做出解释和道歉。被保安阻隔后,就在会场外高喊“郎咸平滚出上海”、“无良学术小丑,为泛亚骗局站台”…… 此前,一篇名为《郎咸平是怎么从“郎监管”堕落到与骗子同台的?》的评论发问道:不过看看郎咸平这十几年,从一个意气风发的直言书生,镁光灯下的明星学者,为啥会“堕落”到与骗子同台呢? 而早在2011年,郭美美炫富事件发生,郎教授主动帮助郭家母女澄清王军与红十字会的关系,这一刻意“洗白”的表现,曾被无数人吐槽,“郎教授你这么替他们说话,到底收了多少好处呀?”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红、大V等成为“意见领袖”中的主导力量,随之而来的是粉丝经济、流量变现以及公信力变现。商业诚然是光荣的,但是,过度透支公信力,于人于己,或将是一种伤害。都说破镜无法重圆,信任这件事儿上,更是如此。 最后,用一句很文艺范儿的话作结: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僧道佛魔:网贷财经 wdcj.cn 专栏作者...
警方官方通报,此前曾发奇葩公告恳求国家庇护并下立军令状的“惠卡世纪”因涉嫌非法集资诈骗被查。警方根据检测发现,其存在限制提现等异常并进行现场侦查。 4月21日,深圳惠卡世纪集团被广东省公安厅官网通报,称其涉嫌非法集资诈骗。据悉,该公司在互联网设立“惠卡贷”网络借贷平台,以高额回报为噱头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目前多达3万名投资者被骗3亿多元,他们来自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10多个省。 警方现场控制涉案人员400余名 根据广东省公安厅的官方通报内容可知,在今年2月下旬,广东省公安机关根据监测发现,深圳惠卡世纪集团网贷借贷平台出现限制提现等异常,并在互联网上被质疑涉嫌非法集资犯罪,而主要犯罪嫌疑人也存在潜逃境外的可能。 2月24日,广东省公安厅经侦局立即组织深圳市公安局经侦部门开展破案工作。经连夜蹲守,在皇岗口岸精准抓获正在转移证据、准备潜逃的主犯何某某,并迅速查处该公司的3个经营点,现场控制涉案人员400余名,经审查后刑事拘留主要犯罪嫌疑人19名。 经调查,该公司在互联网设立“惠卡贷”网络借贷平台,以高额回报为噱头,发布“脱贫宝”、“农村宝”等网贷理财产品,承诺年化收益率8.8%~14.6%,保本付息,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设立资金池,是典型非法集资犯罪行为,初步查明涉案金额约3亿多元,涉及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10多个省投资人3万多名。 曾发奇葩公告恳请国家庇护 消息称,引发深圳惠卡世纪集团连锁危机的,是一位自称是惠卡世纪离职员工的网友爆料。他在网上公开表示,公司一直没有产生利润的项目,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募集到的资金没有对外投资到实体项目中,且公司没有对外放款的业务,资金都用来支付上下一千多名员工的人力支出,客户提现则是通过新进来的资金支付。这种“借新还旧” 的运营方式,被业内人士指出有“庞氏”骗局的嫌疑。 2月17日,深圳惠卡世纪集团有限公司对此在官方微信号发布限制提现公告,提出“为彻底解决因过年期间外部造谣诬陷攻击惠卡投资理财平台造成客户恐慌式挤兑,给所有投资人一个冷静期”,要锁定投资者在惠卡钱包、零钱包及其部分理财平台资金30天,不得提现,还号召投资者要坚定对惠卡的信心,不要发生挤兑风波。 紧接着2月24日,该微信公号又发布奇葩公告,“恳请党和国家接收惠卡世纪投靠和庇护,让惠卡世纪变为国家控股企业。”公司CEO何正松还为此立下的军令状,称“变为国企之后,在2023年12月31日前为祖国将惠卡打造成为营销及服务网络机构遍及全球80%以上国家各大城市的世界100强科技及服务企业,全球最大的消费购物平台,如不能实现本人愿提头来见。”这篇公告的发布在当时震惊互联网金融界。 另据腾讯新闻21日的报道称,惠卡世纪旗下多达50多家不同互联网平台。其中,惠信宝、创业宝、农村宝理财、脱贫宝、人人创、惠卡贷、惠信惠卡宝等为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平台,零钱包、惠信钱包为在惠卡世纪体系内的活期理财。而惠卡世纪在以往的宣传中将公司的行为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天下人尽心尽力”的高度,并扬言“超越阿里、亚马逊、沃尔玛、苹果等当今科技巨头”。 据深圳惠卡世纪的官方网页,可以看到该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8日,注册资本5亿元,公司总部位于深圳,主要经营电子产品、软硬件的技术开发、电子商务、房地产经纪、信息咨询、国内贸易、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分公司已经覆盖上海、北京、山东、江苏、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而实际上,在公司看似辉煌的业绩宣传背后,隐藏着非法集资诈骗的嫌疑。...
随着债市利空不断发酵,债券基金净值近期回撤明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以来九成债券型基金收益为负,即便没有亏损的债基收益也仅处于“微利”状态。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信用债风险进一步加剧,债市流动性冲击有从信用债蔓延至利率债的趋势,需要警惕杠杆率较高的债基风险。 记者统计近期债基净值表现发现,年内债基业绩回撤明显。年初至今,近五成债基收益率为负,即便是赚钱的债基,多数净值也仅在0.5%-1%之间。而随着债市风险的不断累积,近期债基亏损比例进一步增加,4月份以来九成左右债基处于亏钱状态。 据记者了解,近期债市风险集中释放,除了信用事件不断增加外,经济复苏短期无法证伪、监管部门摸底委外资金、“营改增”提高机构持债成本等,都使得债市利空不断蔓延。尤其是此前中国铁路物资股份公司停牌,更是成为债市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冲击的导火索。 上海某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由于很多债券基金及货币基金持有上述债券,而基金产品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尤其是很多货币基金,为了应对赎回不得不出售流动性较高的利率债产品满足客户需要,从而引发市场流动性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统计显示,个别纯债基金年内亏损超过10%,除组合中可转债波动可能对净值影响较大外,信用债违约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流动性冲击也是债基净值回撤的原因之一。 “这种幅度的回撤可能和持有可转债有关,但考虑到近期股市行情偏暖,不排除和"踩雷"有关。”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期发生的信用事件中,不少基金都是集体中招,为了能够短时间卖出问题债券,就需要在债券面值基础上大幅折价,从而引发债基净值的缩水。 上述人士甚至指出,下一步需要观察货币基金的表现,如果流动性风险进一步蔓延,“踩雷”的货币基金引发挤兑,不排除货基净值也会出现较大波动。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债市以震荡行情为主,市场恐慌情绪释放后,债市也具备做多价值。 兴业证券(601377,股吧)表示,考虑到当下金融机构的负债端利率仍然保持稳定,理财等配置机构的流动性仍然较为充裕,赎回的阶段性压力可能已经过去,结合4月份高频数据和仍然较强的等待配置的需求,市场在恐慌下跌后,具备一定的做多价值。 上海某债券基金经理也告诉记者,今年债市仍将以震荡为主,短期超调也带来买入机会。从全年角度看,“缺资产”决定信用利差的中长期低位趋势,而“防踩雷”只是主导市场阶段性波动和分化。 不过就眼下来看,随着债市赚钱效应下降,不少基金选择了分红“止盈”。根据凯石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统计,上周共有39只基金公告分红,数量较前周的5只大幅增加。公告分红的产品中债券型基金居多,具体来看,偏债混合型3只,中长期纯债基金18只,一级债基6只,二级债基3只。...
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FR)2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由于市场波动以及投资者风险情绪下滑,表现不佳的全球对冲基金资产在今年第一季度遭遇大规模赎回。投资者当季净撤资150亿美元,创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最高单季撤资规模,同时也是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连续两个季度资金净流出。截至第一季度末,全球对冲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从2.9万亿美元缩减至2.86万亿美元。 数据显示,第一季度追踪宏观经济趋势的对冲基金“失血”73亿美元,押注企业事件的对冲基金遭遇83.5亿美元的赎回,股票对冲基金资金净流出47亿美元。相比之下,只有押注并购交易的对冲基金成功吸引到4亿美元的资金。 分析师指出,第一季投资者大举撤资与对冲基金在今年初市场动荡中未能为客户提供资产保护有直接关系。通常来讲,投资多元化资产的对冲基金应该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为投资者提供收益保障,但今年以来多数对冲基金都出现负收益。根据HFR的数据,衡量对冲基金表现的HFRI基金权重综合指数今年第一季度下跌0.67%。...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许多痛点得以解决,很多需求得以实现。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也应该密切关注消费者需求,并建立起相应的解决之道。所以,对“需求”的准确认识,是决定转型策略的关键。 然而在这一问题上,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企业,都屡屡犯着类似的错误——对用户的误读,围绕“伪需求”运营商业模式,结果越走越偏。 以O2O山门服务为例,虽然从物理距离上方便了顾客,但从顾客对理发的真正需求来说,未能抓住客户体验背后真正的心理诉求,将体验方式误认为需求本质——顾客不仅仅只是为了图个方便,更在意的是发型师的专业水准与发型的最终效果,或是美发店的环境所带来的体验。 还有一些的模式问题在于:对用户的“吸力”不足。如上门打蜡、家电维修、装修之类的服务,并非高频,甚至不算刚需。 资源依赖,传统企业的伪需求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转型的尝试中,伪需求也是最为常见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对长期资源的依赖,所产生的惯性思维。传统企业因为拥有强大的行业资源,在向互联网转型尝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围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考虑问题,而忽视了从消费者角度去考虑,需求是否真实存在。 顺丰在嘿客零售店上的失败便是这一问题的典型。 顺丰嘿客店开展于2014年,布局于社区周围,门店中仅有极少的实物商品出样,店内空间主要展示商品图片及其支付二维码,以供客户选择,扫码购物后客户可选择自提或是配送上门服务。 嘿客店提倡的模式是O2O,但是对其覆盖的客户人群来看,未必能吸引或者是培育出适合O2O的细分客户群体。在电子商务和线上直接消费占比越来越高的今天,以线下门店展示商品图片,再附加线下物流匹配的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提高购物效率和体验,反而显得累赘,特别是对于当前客户从PC端购物向手机端购物转移的趋势下。 和电商平台相比,嘿客店的商品和服务也不具有竞争优势,一是价格,二是商品的类别。社区或者商圈的客户对特定的商品需求有一定的规律,在不能保证具有价格优势的前提下,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消费依然是客户高性价比的选择。 顺丰嘿客的失败,究其根本原因是一种产品方向上的选择,从企业自身资源优势出发考虑问题,而非客户需求。顺丰从快递业务起家,积累了遍布全国的配送网点,而且这些网点贴近居民区。将网点转型成为零售店,是对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但是缺乏零售基因的顺丰并未明确定位目标客户群体,以及这一群体的本质需求,在营销和运营模式上又缺乏周全的考量,最终在自己创造的伪需求道路上越走越远。 “企业只要利用起资源就可以培养市场需求”,这样的思路不符合市场逻辑。资源是优势,也是负担。沿着资源优势去找客户需求,找到的大多是伪需求。 成功的企业很难突破原有的资源优势去考虑真正的市场需求,而且企业往往会陷入自我麻痹,在群体决策的情况下,不太容易自我否定。一旦认定某个需求存在,就想方设法论证其合理性,并夸大它的价值。而且因为大企业有内部责任承担的问题,项目一旦启动,就很难停下。因此,越是成功的企业,伪需求就越容易被制造,而且难以转身,跟随伪需求推进的互联网项目,将导致极大的资源浪费。 去伪存真之道 伪需求,是传统企业在制定互联网转型策略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致命的陷阱。企业要想避免创造伪需求,真正找准客户需求点,就必须回归客户体验场景,从需求本质上寻求突破点,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 1.“场景化”挖掘需求 在体验经济时代,“场景化”的思考方式是挖掘客户需求、设计并提升客户体验最直接的途径。通过对客户整个体验过程的清晰模拟,在细节中挖掘客户的需求点。 2.深入洞察需求本质 看待客户需求,不能停留在表面,接下来要做的,是对需求进行更加深入地洞察,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可以说,是洞察“行为需求”背后的“人性需求”。 3.设计商业模式 理解了客户的本质需求,接下来就是设计解决方案——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对于互联网+转型中的传统企业来说,解决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的商业模式。 4.重构整体体验场景 满足了客户在某个体验点上的需求,是否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呢?解决方案需要放回到整体场景中去,做“回归分析”,再次进行验证。 5.开始动手干 之前的四点只能帮助企业在规划设计期间避免一些明显的“坑”。但更重要的是着手开干,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试错调整。...
每个创业者都希望自己的初创公司能颠覆传统行业,为用户提供独一无二的服务体验。 Uber,苹果和亚马逊更是业界最令人嫉妒的创业公司,他们的商业模式不仅极具颠覆性,更引领着其他创业者不断创新、优化自己的业务。 但是,实现革命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很难,真的很难。 苹果颠覆了音乐,Uber颠覆了交通,亚马逊则颠覆了零售。所有这些都不是每天喊着“创新”口号做出来的,伟大的思想永远不会在会议室里出现。想要实现真正的商业模式创新,除了要深入挖掘你的公司和行业,还需要对用户、甚至是人性有更多理解。实际上,Uber,苹果和亚马逊的成功并没有在所谓数字创新了大肆投入,而是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就拿苹果公司举例吧,很少有人知道苹果对产品包装是多么重视,他们认为客户“开箱”过程也是一种独特的用户体验。很多公司很容易忽视产品包装,但事实上,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接触点,当苹果将这种包装打开过程变成一种“神奇”的体验,自然会吸引消费者,他们也愿意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感受。 事实上,让企业和消费者建立的联系越多,就会发现人们愿意从服务体验中寻求更多有意义的人际联系。所以,不要盲目在技术上追求创新,而是可以从其他渠道上探索是否能实现颠覆创新,了解你的目标客户在哪里,真正和他们建立联系。 这并不是说简单地把你的品牌推到客户面前,而是要在客户需要你的时候及时出现,如果你能提供这种体验,那么你就有机会成为未来的Uber,苹果和亚马逊。 那么,你又该如何设计未来的商业模式呢? 1、从改变管理开始 商业模式创新基本上都是从组织层面上开始的,如果在管理层上没有适当改变,创新是行不通的。 商业模式创新不是追求KPI,而是要融入到公司的文化细胞之中。如果你的员工无法被企业价值和愿景所驱动,努力倾听、尝试和探索,那么创新永远都不会出现。而只有当你的员工变成了颠覆式的“发明家”和“探索者”,你就会发现他们会变得多有创造力。同时,如果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变成颠覆者,成功便指日可待。 当然啦,聪明的创业者会找到一个中间地带,也就是说,你没必要让公司里的每个员工都100%专注于创新,而是可以让专门的团队直接负责产品和服务创新,比如从现在开始集中一年时间创新,收获的成效可能会让你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在业界保持领先。创新本身其实和其他业务指标一样,也需要在一定周期内被评估分析。 构建这种创新团队,重点在于能够灵活转型,实现跨功能性,“快速行动,实现突破”。来自不同部门,善于解决一些创造性问题的员工可以组成这种创新团队。比如,设计师可以给工程师带来全新视角,供应链专家可能会为业务发展带来先前从未考虑过的解决方案。混合创新人才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测试!测试!测试!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失败在所难免。 但没关系,成功分离出原子的科学家卢瑟福努力了大半生,YouTube一开始也不过是个视频约会网站,没有人能在一夜间获得成功。 真正的商业模式创新来自于设计思维突破——这是一个观察和头脑风暴的过程,最终产生大量创意,而所有这些创新理念都需要被测试。100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会让你在第101次尝试变的更好。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科学家,基于你对自己商业模式的理解制定一个假设,然后检验这个假设。你可能会大量投入,也不得不面对大多数试验失败的结果。不过,如果要实现商业模式的突破创新,就必须要能承受失败。就拿风险投资人为例,每个风投都经历过大量投资失败,但只要实现一次“全垒打”,就能获得巨额回报。著名风险投资人Peter Thiel是Facebook早期投资人,也是PayPal联合创始人,在他所著的《从零到一》一书中写道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能为企业业绩带来十倍提升。 他写道: 企业需要努力实现大幅创新,因为如果创新力度不够,终端用户能看到的改进就变得微乎其微……当你的产品有了十倍改善,用户才能体验到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和迭代不同,虽然后者有时也会给你带来十倍业绩提升。 3、留意七个“P” 今天你的客户是谁,明天你的客户又会是谁,他们的生命周期价值是什么,你要获取客户的理由是什么,还有更重要的,你为什么会让客户流失? 在创新商业模式的过程中,你可以从以下七个“P”中学到很多,它们分别是: 产品 Product 定价 Price 地点 Place 推广 Promotion 包装 Packaging 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其实也是批判性思考的过程,需要你在现有的价值主张中找到漏洞。 如果你因为产品定价不合适而导致客户流失,那么该如何在自己的产品价值链上提供更多价值来匹配高定价呢? 尽管降低成本很重要,甚至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商业模式创新不是简单地削减成本。看看Tim Cook这个供应链大师和运营天才,在他的运筹帷幄下苹果公司在商业模式创新和降低成本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较差的供应链会摧毁一个公司。如果你的产品没有完善,也没有经过有效测试就发布到消费者手上,失败就在所难免。一款劣质产品会给你致命一击。然而,出色的营销推广,市场分销也会把一款劣质产品交付到你的客户手上。 就个人而言,你多久会购买到一款低质量的产品获极不便利的服务?永远不会买的劣质产品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更好,更快,更便宜,最好三个要素能做到两点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而像Tim Cook这样深知供应链之道,把iPhone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的商业模式创新大师,比较凤毛麟角。 4、在现有商业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 没有人是天才,可以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者而言,你需要找到对自己最有效的创新框架。 在这方面,Doblin的《创新框架的十种类型》和IDEO的《创新的十个面孔》都做了很好的诠释。你的商业模式创新理念需要得到整个团队的理解。对业务有共同语言是培育企业创新文化的催化剂。在此,笔者强烈推荐Strategyzer所著的两本书:《商业模式一代》和《价值主张设计》。 5、“重复”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大敌人 可能你无法想象,一家公司创新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就是他们业务做的太好了,组织太有规律,流程执行的太过精确。所有这些都会逐渐变成一种常规,渐渐的这种规律性会带来流程优化,优化的结果则是节约成本和时间,继而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但循规蹈矩是创新的最大敌人。 当然啦,如果你坚持不懈的去做同一件事,那么会有一个非常精益化、六西格玛式的产品流程。不过真正的问题是,当你不在尝试新东西,就永远无法实现创新。 你需要的是一群“探险家”,专门针对你公司内部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发明、迭代。我们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已经对人,流程,和组织思维方式变得麻木,而这些“探险家们”会用不同的视角去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创新解决方案。 不要局限在“重复”之中,尝试探索去解锁你的创新思维。 探索,迭代,失败,重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