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黑鲨高管贪污数亿人民币,导致腾讯对黑鲨科技的收购计划中止的消息,黑鲨内部人士予以否认。据雷峰网10月10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腾讯对黑鲨科技的收购计划“不顺利”,已经暂时中止。对此,黑鲨CEO罗语舟回应称,无可奉告。此外,有网友称,腾讯给黑鲨投了数亿资金研发虚拟实境(VR),被黑鲨高层贪污导致对不上账,致腾讯收购计划取消。一位黑鲨内部人士对此回应称:该消息不实。针对不实谣言黑鲨将诉诸法律,捍卫公司名誉,目前黑鲨和腾讯仍有投资合作。腾讯27亿元(人民币,下同)收购黑鲨科技的消息于今年1月曝光。原计划交易完成后,黑鲨科技未来的业务重点将从游戏手机整体转向VR设备,由腾讯提供内容,黑鲨提供VR硬件入口。黑鲨最近正在大幅收缩岗位数量,裁员比例近 50%,其中 VR 项目为裁撤的重灾区。腾讯对黑鲨的收购计划搁浅,或是导致黑鲨裁员的一大原因。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对比《征求意见稿》来看,此次下发的《通知》主要有三处修改。继《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下发半年后,《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正在下发至信托公司。10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多家信托公司近日已收到监管局下发的《通知》,正在进行试填报数据,填报期限为半个月左右。“我们正在进行试填报数据,总结填报情况。”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处于公司试填报数据阶段,后续不排除监管将根据填报情况对《通知》做进一步完善。主要涉及三大变化华南某信托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认为,虽然《通知》中未明确提出正式实施日期,但试填报也意味着信托业务分类改革实施的开始。谈及融资类业务的表述,另一位收到文件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与《征求意见稿》相同,《通知》中同样提及了“不得开展通道业务和非标资金池业务,坚持压降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类信托业务”。此外,为有序实施存量业务整改,确保平稳过渡,《通知》设置了5年过渡期。“对于其他不符合本通知分类要求的信托业务,在资产管理信托项下单设待整改业务一类,将相关业务归入此类别,有序实施整改,以合规方式续作相关业务。过渡期结束后,因违规展业导致的存量待整改业务应当清零。”《通知》显示。记者根据采访梳理,对比《征求意见稿》来看,此次下发的《通知》主要有三处修改,均集中在资产服务信托大类项下。一是将“涉众性社会资金受托服务信托”改为了“预付类资金受托服务信托”;二是在“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项下,新增了“家庭服务信托”;三是将“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项下的“其他财富管理信托”改为了“其他个人财富管理信托”和“企业及其他组织财富管理信托”。《通知》指出,家庭服务信托由符合相关条件的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接受单一个人委托,或者接受单一个人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委托,提供风险隔离、财富保护和分配等服务。同时明确要求,“家庭服务信托初始设立时财产金额或价值不低于100万元,期限不低于5年,投资范围限于投资标的为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上市交易股票的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或者信托计划。”“此前是部分信托公司对家庭信托业务进行试点、探索,现在监管终于有了明确规定。”一位头部信托公司合规部人士向记者表示,100万的设立门槛是相对合适的,也是给大家提供一项有展业空间的业务,其实门槛太低,信托公司的成本也覆盖不了,以及从整个监管导向、资产分散配置的角度来看也有弊端。三大类未变除上述细分业务类别变化外,《通知》整体上与此前4月份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差无几,同样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往前回溯,信托行业内第一份关于信托业务分类标准是2014年10月16日央行发布的《信托业务分类及编码》,该标准由信托业协会提出并起草,以九个维度对信托业务进行大类划分,初步厘清了被动信托和主动信托的区分标准。如今,《信托业务分类及编码》中提及的分类名词大多已被用于监管对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划分。事实上,此次并非监管部门首次启动信托分类改革,“八大业务”分类改革正式被提出是在2016年信托业年会上。2017年4月6日,银监会信托部召集10家信托公司在河北开会,内容为信托业务分类试点,分类框架就是八项分类标准,试点公司10家。八项信托业务包括:债权信托、股权信托、标品信托、同业信托、财产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公益(慈善)信托和事务信托。据当时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上述分类试点工作于2017年4月21日起正式启动,监管下发了《信托业务监管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及《信托业务监管分类说明》(试行);经过近一年的分类试点后,监管部门起草了《信托公司信托业务监管分类指引(试行)》,在此前提出的八项业务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产权信托,同时,信托业协会起草了《信托公司受托责任尽职指引》。2018年2月份,《信托公司信托业务监管分类指引(试行)》已在部分信托公司征求意见,《信托公司受托责任尽职指引》也已在信托业内完成征求意见,并在当年春节之前由信托业协会理事会和会员单位大会表决通过。然而,该分类试点改革并未如预想般“2018年在全行业推行”。行至2022年初,信托业务分类改革再度风起。2月底,监管召集了信托公司相关人员开会讨论信托业务分类改革初稿。4月初,陆续有信托公司收到了《征求意见稿》。如今,信托公司正在按《通知》进行试填报数据。“信托按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但目前的这些分类都是学术分类。”一位业内首席经济学家此前向记者表示,形成统一的信托分类,将有利于信托理念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及和推广,有利于信托业务的开展和回归本源,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信托行业的理解和认可。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信托业务分类改革已拉开帷幕,继征求意见下发半年后,《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在陆续下发至各家信托公司。10月10日,有信托公司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公司内部已开始试行《通知》相关内容,调整后的数据将在本月财报中进行体现。相较征求意见,《通知》增加了家庭服务信托、企业及其他组织财富管理信托,采用分级的方式针对家庭、企业等财富管理信托门槛进行了划定,此举对日后资产服务类信托服务的开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导作用,但存量业务的界定与新业务的配套政策仍需进一步细则明确。 已有信托公司试行 “我们已经收到了文件,目前正在内部研究中,有个别条款细节还需要再跟监管确认。”据一位信托公司人士透露,目前正式《通知》陆续下发至各家信托公司,这也标志着信托业务分类改革陆续拉开帷幕。另一位信托公司人士也予以证实:“我们已经开始试行通知内容,调整后的数据将在本月财报中体现。”不过也有信托公司人士表示,暂未收到该文件。 今年4月初,监管部门向各家信托公司下发《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将信托业务划分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 在此之前,信托公司业务分类大多遵照2017年4月中旬原银监会下发的《信托业务监管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及《信托业务监管分类说明》(试行)。根据彼时监管要求,经信托公司自愿申请,属地银监局推荐,最终确定在外贸信托、安信信托、中建投信托、重庆信托、平安信托、中融信托、中航信托、交银国际信托、陕国投信托和百瑞信托10家信托公司启动试点。首批开展分类试点的八项业务为债权信托、股权信托、同业信托、标品信托、资产证券化、财产权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事务信托。 不过,随着近年来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持续发展,业务形式不断创新,现行信托业务分类体系已运行多年,与信托业回归本源、转型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存在分类维度多元、业务边界不清、服务内涵模糊等问题。为促进各类信托业务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监管对信托业务分类进行了调整。 根据《通知》,信托业务除了被划分为三大类之外,监管在每一个大类项下都做了细分,例如资产管理信托项下分为固定收益类资产管理信托、权益类资产管理信托、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管理信托、混合类资产管理信托4类;资产服务信托项下分为行政管理受托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受托服务信托、风险处置受托服务信托、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4类,且大项分类下仍有细分领域。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此次调整将对行业格局带来长期深远影响,信托公司角色面临转换,“买方”角色强化,“资产管理业务”将作为行业重点,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证券业务将进一步强化提升,通道类、非标融资业务继续收规模;资产服务信托有望成为信托公司新的发力点和主要增长点。 划定家庭服务信托 通过调整信托业务分类,可以进一步厘清业务边界和服务内涵。 北京商报记者根据知情人士提供的信息梳理发现,相较《征求意见稿》的区别,此次《通知》主要调整了资产服务信托项下的细分内容,在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下增加了家庭服务信托、企业及其他组织财富管理信托,采用分级的方式针对家庭、企业等财富管理信托门槛进行了划定。 监管要求,家庭服务信托,由符合相关条件的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接受单一个人委托,或者接受单一个人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委托,提供风险隔离、财富保护和分配等服务。家庭服务信托初始设立时财产金额或价值不低于100万元,期限不低于五年,投资范围限于投资标的为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上市交易股票的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或者信托计划。 企业及其他组织财富管理信托方面,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接受单一企业或其他组织委托,提供综合财务规划、特定资产处置、薪酬福利管理等信托服务。企业或其他组织应当以自身合法所有的财产设立财富管理信托,不得以受托管理的他人财产设立财富管理信托。企业及其他组织财富管理信托受益权不得拆分转让。企业财富管理信托初始设立时财产金额或价值不低于1000万元。 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针对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用分级分层的方式,针对个人、家庭和企业设置了不同起点,对日后资产服务类信托服务的开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导作用”。 在廖鹤凯看来,此次资产服务信托大类项下部分细则调整的考量是更明确相关业务的范围,指向明确且更严谨,更符合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分类明晰,更加贴合业务实际情况。 配套细则待完善 当前,监管引导信托行业分类改革的态度已经明确,但在试行过程中是否顺利,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此前就有信托公司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资产管理和资产服务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能容易交叉,需要明确界定才好区分。信托公司在组织架构调整、人才团队及投研体系建设等方面可能会面临一定挑战。 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总经理王和俊指出,在明确分类的基础上,监管层或还需细化对不同公司开展的不同业务有相应的鼓励支持保护以及越界展业的惩罚措施,并进一步完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配套以及信托财产登记和信托税收制度等法律基础设施。 当前,制度层面仍需完善,走好差异化发展路径也成为信托公司的必经之路。在廖鹤凯看来,分类指导的细则需要在实践中按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税收匹配都是长期改善的过程。此外,新分类标准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新老业务转换过程中分类的选择难题、原有业务退出时间不及预期、中小信托公司按照新分类鼓励方向的业务开展困难的情况。这需要信托公司不断提升人才引进和适应新分类的部门构架建设,中小信托公司力争加强内控,着力开展适合自身优势资源的特色业务。 王和俊亦认为,“未来信托公司将会形成这样的业务局面,资产管理、资产服务和公益慈善等基本业务大家都能做,在此基础上,各家信托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信托选择一两个方向重点拓展,做成特色业务”。 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指出,对信托公司来说,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存量业务的重新界定和清理,也就是过去影子银行类的业务还需要继续清理;二是新业务重构,公司战略、组织架构、业务条线以及人员配置都需要重新考量。...
10月9日晚,妙可蓝多披露,控股股东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蒙牛”)拟要约收购公司5%股份。同日,东风汽车要约收购事项收官。 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路畅科技、鲁阳节能、碧水源、德邦股份等7家公司陆续完成了要约收购事项,钱江水利等公司正在推进要约收购。二级市场上,汇通能源因“易主+要约收购”一揽子方案,复牌6个交易日累计上涨76%。 “要约收购事项分全面要约和部分要约,一般来说,前者是因为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触发,后者多为主动增持性质。”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投资者比较关注的套利空间,要一分为二看,“如果是部分要约收购,博弈远比想象的复杂。” 部分要约收购是主流 东风汽车,是“搭乘”要约收购的最新一例。公司10月9日晚公告,在要约收购期限内,共计6.04亿股股份接受要约,占公司总股本的30.21%。东风集团将按约定比例(25.1%)收购已预受要约的股份。收购完成后,东风集团持股比例将升至55%。 今年5月,东风汽车原控股股东东风有限与东风集团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向后者转让所持公司29.90%的股份。同时,东风集团发出部分要约收购,目标数量为5.02亿股,占总股本的25.1%,要约价格为5.6元/股。 “这是法定的要求。”投行人士对记者说,按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收购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时,继续增持股份的,应当采取要约方式进行,发出全面要约或者部分要约。 “本次要约类型为主动要约,并非履行法定要约收购义务。”妙可蓝多则强调是控股股东主动为之。据披露,公司控股股东内蒙蒙牛拟部分要约收购5%股份,价格为30.92元/股,较妙可蓝多前一交易日收盘价29.68元/股溢价约4%。 2020年以来,内蒙蒙牛通过定增等方式,由妙可蓝多的战略投资者变身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升至30%。今年7月,妙可蓝多披露重组方案,拟通过定增的方式收购内蒙蒙牛所持的吉林科技42.88%股权,该交易完成后,内蒙蒙牛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上升。 据记者梳理,这些案例多为部分要约收购,主要目的是通过此举增持股份,夯实控制权。比如,百大集团控股股东西子国际发出部分要约收购,数量占总股本的8.50%。要约完成后,西子国际及其一致行动人陈夏鑫持股比例达45%。 为何不选择二级市场增持而采用部分要约方式?“要约收购的效率更高,也更具诚意。”浙江一位私募机构人士对记者说,二级市场增持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少股东“蜻蜓点水”,并未足额增持。相比而言,要约收购相当于一次性大额增持,高效且确定性强。 唯一一宗全面要约收购案例,由京东与德邦的重磅并购引发。京东卓风通过收购德邦控股间接获得德邦股份的控制权,因而触发了“以终止上市地位为目的”的全面要约收购义务。最终,仅有约5.43%的股份接受要约,德邦股份保留了上市资格。 套利博弈复杂多变 要约收购的核心是要约价格和收购数量。为了吸引其他股东接受要约,多数要约收购案例的要约价高于市价,出现一定的套利机会。 其中,“价差”最高的案例是汇通能源。根据公司披露的一揽子易主方案,控股股东西藏德锦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所持54.18%的股份协议转让,收购方将发起部分要约收购增持5%的股份,公司还将同步出售房地产开发业务。尤受关注的是,收购方之一圣石贸易的受让价格为19.27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的溢价率达110.37%。要约收购的价格为每股19.28元,溢价率与之相当。 由于“新主”振石集团的产业背景及较高的溢价率,汇通能源复牌后股价连续涨停。截至10日收盘,公司股价为16.17元,与19.28元/股的要约价相比,仍有19%的“理论套利空间”。但由于要约的股份比例仅5%,真实的套利空间难以估测。 记者注意到,在要约收购信息首次发布后,公司股价上涨的概率较大。如东风汽车、德邦股份复牌后短期内涨幅都在50%以上,但随着时间推移,公司股价呈现震荡回落的走势。 “要约收购类似增持,一般市场会当成利好解读,因此初期股价呈现上涨走势。”私募机构人士说,但随着股价趋近要约价,再大幅上涨的概率就不大了,“部分要约收购案例中,并非所有预受要约股份都会被收购,如果超出目标数,将会按比例收购。对股东而言,只有部分股份会被接受要约,整体的套利空间是不确定的。如果股价明显高于要约价,直接抛售股份获利更大,无需接受要约。” 要约收购完成后的股价走势,是另一个不确定性。以东风汽车为例,公司股价曾摸高10.19元,之后一路震荡,最新收盘价为5.54元。百大集团7月初完成的部分要约收购,价格为11.59元/股,最新股价仅8.52元。 “不存在无风险的套利!”投行人士表示,要约收购期间的博弈是动态变化的,成功与否与公司质地、股权结构、股东意愿、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相关,投资者不应盲目追高。 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 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 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 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 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 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 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 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 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 财经贝EHZ客服: 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2019年4月,上海青浦,交警拦下了一辆车。这是造车新势力零跑,邀请媒体试驾新车。交警说,临牌是假的。车辆被当场扣押,最倒霉的是正在开车的这位媒体工作者,受零跑邀请大老远来试驾,结果祸从天降被扣12分,吊销驾照,留了违法上路的案底。毫无疑问,无论是汽车圈和媒体圈,零跑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另一个点,更另我感慨。事实上,交警很难识别假临牌,毕竟谁能牢记几万个车牌号。直到有了智能摄像头,识别假牌变得so easy——路口的摄像头全天候不间断扫描车牌,比对数据库,一旦发现牌车不匹配、车牌异常会立刻通知交警。这模式就叫智慧城市。在创业零跑汽车前,傅利泉和朱江明已经是江湖成名的大人物,创办大华股份,世界第二大监控摄像头企业。帮交警识别假牌,就是他们的绝活。这么看,正是傅和朱在上一个时代的成功,给了他们的新征程一记闷棍。这是中国“跨界造车”最有趣的时代写照。不仅如此,朱江明车造到一半才知道,造车需要资质和牌照。于是赶紧找长江乘用车代工。结果遇人不淑,长江汽车破产。零跑的第一款车S01扑街,经历集体维权、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大量召回……但零跑不认输,还想在牌桌上坚持,毕竟背靠上市公司大华股份,全资收购福建新福达汽车,拿到造车资质。发牌,再来一把。轿跑失败了,零跑转头杀进微型车市场。靠不到8万一辆的T03,在销量排行榜上狂刷存在感。朱江明侃侃而谈,为中国汽车武林留下许多名言——做中国汽车界的华为,三年超越特斯拉。江湖上,零跑的地位是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的头部。不上市还好,江湖都是你的传说。一经上市披露,遮羞布被揭开,尴尬得可以用脚抠出一个三室一厅。IPO公开发售仅获0.16倍认购,金主们只看热闹,不掏钱。不幸掏钱的,上市即成韭菜,一交易就大跌,一直到跌到腰斩。不要嘲笑零跑。几乎每一家造车新势力的经营数据,谁披露谁尴尬。套用本山老师的一句台词,你跺你也麻。借着零跑上市,足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用即将到来的世界杯打个比方。零跑假牌试驾,就是群魔乱舞、各显神通的小组赛。而这次尴尬的IPO,吹响了电动车淘汰赛开始的哨声。正是从现在开始,中国电动汽车到了谈生死的时候。01 活在华为阴影里的人1993年,傅利泉和朱江明就跳进创业大潮里,做程控调度机。和现在做什么都不赚钱相反,90年代,真是做什么都赚钱。程控调度机也不例外,不过赚钱容易,做成大事业很难。做类似买卖的,有一家在深圳,叫华为,凭着赌性一砸到底,靠自研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在通讯领域站稳了脚跟。而大多数人,赚了钱,匆匆去往人生的下一站。傅和朱,随后转入视频监控领域。从嵌入式硬盘录像机开始,一步步做到视频监控行业的龙头。2001年,9月11日,两架飞机撞上纽约双子星大楼。恐怖主义笼罩全球,安防设备的需求开始井喷。2005年,中国上线“雪亮工程”,名字来源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监控摄像头开始遍布中国的城市、道路、公共场所、旅游景区,直至广袤的乡村。大华赶上了风口。傅利泉多少有点伤心。华为在关注安防,但是用来举例的不是大华,而是大华最大的竞争对手——海康威视。随着华为出圈,越来越多企业被称为“小华为”。不过那些都是自己吹自己。任正非认证的“小华为”只有一家——海康威视。源于一次内部开会,任正非说海康威视是“小华为”,在座各位向它学习。海康威视是大华一生之敌。监控视频,大华千年老二,海康威视才是这个行业的代言人。更要命的是,两个冤家都在杭州市,都在滨江区。接下来傅利泉更伤心了。任正非一号召向海康威视学习,华为就进军了这个行业。中国对于监控摄像头需求奇大,让这个行业躺在了金矿上。华为先是通过海思做安防芯片,做成了行业前三“海大宇”(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的供货商,牢牢占据70%的市场份额。然后一步一步走,成立安平业务部、智能安防产品线,再发布智能安防战略,再到如今的机器视觉军团。其实,不光是华为。别看海康威视和大华都在杭州,在我看来,给它们更像是在三国里的“荆州”。荆州——巨头曹操想统一全国,必然要征服荆州。诸侯孙权想分庭抗礼,一定要控制荆州。新创业者刘备,更需要荆州为自己带来第一桶金。安防行业可不就是“荆州”吗。华为自不必说,当然要做。阿里、腾讯、平安这些巨头都要做,为了云计算、智慧城市、toB业务,大厂没有边界。小米要做,家庭摄像头是小米物联网战略里最重要的一环。物联网是小米除了手机之外唯一拿得出手的成绩,是小米称霸一隅唯一的依凭。创业独角兽AI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依图也要做视频安防。甚至只能做安防。因为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创业者,单纯的AI技术根本没人买,只有自己做成产品才能搞到钱。而高难度、不容错的AI,没本事做,比如机器人、自动驾驶。而安防是低级的、可容错的AI——毕竟摄像头识别错了车牌,把广告牌上的明星识别成行人,这些都不会死人。傅利泉和朱江明才过了几天好日子,一觉醒来,群雄环伺,梦里都是野蛮人呼吸的口臭。大争的时代,荆州不可久留。傅和朱要杀出去,既然你们跨界打劫我,那我也要跨界。荆州太小了,安防撑死千亿的规模,要找一个万亿的市场,杀出去。02 荆州不愧是活在华为阴影里的人。从大华到零跑的过渡,全是华为。先是把华为营销副总裁李柯挖来,扶为大华股份的总裁,接傅利泉的班。再从华为挖来工作了18年的产品经理赵刚,去零跑汽车,给朱江明当左膀右臂。2015年,零跑成立,连喊的口号都是,做中国汽车界的华为。大概这就是生活。如果不能打败你,那就成为你。其实,“荆州”往外的路不好走。标榜自己是XX界的华为,我就没见过一个成功的。这大概就是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的,不想成为华为,和太想成为华为的人,最后都没有成为华为。朱江明反复强调,大华在视频上的积累,比如嵌入式技术、编码技术、传感、计算等等都可以平移复用到汽车上。其实,视频监控这件事,摄像头是一部分,但是图像传送回来,背后还是那一套——英特尔的CPU,英伟达的GPU、赛灵思FPGA,乃至微软的操作系统。监控摄像头的技术迁移到汽车,技术上不能说没有帮助,但是也确实聊胜于无。所以一生之敌海康威视也有汽车部门,但是不造整车,只做零部件。中国造车新势力,有一点真让人不喜欢,车就是车,老扯那些有的没的的干嘛。一熬就是四年。2019年7月零跑交付首款轿跑S01。于是有了开头的故事,不仅造车资质,假牌被交警处罚,S01的产能和品控都出了问题。从华为挖来的赵刚和李柯,没多久都离职了,傅利泉和朱江明只能自己顶上。朱江明不再说要做汽车里的华为,稍稍改改口,说要做中国汽车的优衣库。我的表达比较直白,其实,零跑就是做了汽车界的拼多多。黄峥不是辩解过么,拼多多是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用上抽纸。零跑的第二款车,不做轿跑了,T03是一款A0级纯电动小车。靠8万不到的价格,去二三线城市,攻城略地。就是瞄准河南、山东,那些原本只会被低质量老头乐坑的人。找对了定位,T03销量蹭蹭地涨。成为继“蔚小理哪”之后,第五家达成“10万辆”里程碑的造车新势力。最勇的时候,按照销量,零跑拿过造车新势力的月度冠军。朱江明放出豪言,2025年冲击80万辆目标,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达到10%,智能化领域3年内超过特斯拉。A0级纯电动小车,优点是停车方便,价格便宜,送车牌,不限行。一直是中国好卖的车,缺点是竞争异常激烈。因为制造门槛太低了,卷得要死。一年卖40万辆的五菱宏光MINI EV是绝对的市场老大,但是连这都无法盈利。长城汽车的欧拉黑猫、白猫,因为补贴退潮、芯片短缺、电池涨价,宣布不接订单了。结果转眼,奇瑞旗下的QQ冰淇淋和奇瑞eQ,就冲进来继续搞。因此,零跑亏钱,是上市之前我们都知道的。况且,做新能源汽车,谁不“亏钱”,那为什么零跑特别尴尬呢?那是因为,亏钱也是有鄙视链的。特斯拉,刨除补贴,已经赚钱。而蔚小理虽然亏钱,但好歹毛利是正的(2021年毛利率,理想21%,蔚来19%,小鹏12%)。也就是说,卖一辆车,售价大于成本,只不过算上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公司亏损。而零跑让人担忧在于,连毛利率都是负的,也就是说,卖一辆车收的钱,都不够付工厂造这车的成本。更别说,出了工厂还有一个季度16亿的销售费用(2022年一季度)。卖一辆车,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越卖越亏,照理说,就应该不卖了。这也是为什么零跑T03最重要的竞争对手,长城汽欧拉黑猫白猫索性停了订单。但是零跑不停,含泪干。这才有了我们的调侃,只要毛利负得多,月销三万不屑说。零跑是第二梯队的头部,这样看来,整个行业如何,也就可想而知。零跑是什么?朱江明又改口了,说零跑更像汽车界的小米,做价格屠夫。零跑从中国汽车界的华为,到中国汽车界的优衣库,现在又是中国汽车界的小米?衣公子已经有点听迷糊了。雷军也肯定是要拼命摇手的,“你不要过来啊”——小米在创业第7年的时候,公司已经有过净利润,而且小米手机毛利一直是正的,是个正经买卖。看完零跑的财报,叫着要押上所有荣誉造车的雷军,恐怕也会扪心自问,are you ok。03 江湖老了就是老了。年轻的时候还可以争一争。看到PC的机会,周鸿祎做360安全卫士盯着雷军的金山毒霸干。智能手机来了,周鸿祎偏要搞个360安全手机和小米拼个死活。看到电动汽车。还握的住枪吗?而周鸿祎撇撇嘴,算了,自己这辈子连驾照都没,从来不开车。转转胳膊,算了算了,这身骨头哪还经得起战马的颠簸,抬头看看天,江湖早就不再是那个江湖。瞎折腾什么,搞点投资,差不多得了。2021年春节,周鸿祎把除了蔚小理的造车新势力都拜访了一遍,最后在零跑和哪吒之间犹豫了很久。然后选了哪吒。前几天,老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回顾最后这个纠结的决策。老周说,因为自己不喜欢“零跑”这个名字。真是惊呆我了。你竟然觉得“哪吒汽车”这个名字好听?!那我真要替零跑说两句了,“你行你上啊”,等着欣赏哪吒的报表呢。想起来,当年巨头、诸侯、创业屌丝一起围攻安防行业抢肉,就个红衣大炮最起劲。眼看着用户从PC去了智能手机,360安全卫士要凉了。就搞了个摄像头,说要走出360安全帝国的第二曲线。站在时代的潮头,零跑是进退失据的。往前看,华为,这个缠绕一生的巨大的影子,已经照进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造车里。华为过处,即使不是寸草不生,也一定是尸横遍野。往后看,曾经群雄围攻的安防领域,海康威视竟然活得挺好。其实,安防行业碎片化定制化,要跑地级市的公安部门,一个个谈,一个个项目做。只要守城的人决心足,攻城的人一浮躁,就攻不下来。能征善战的华为五年换了三个总裁,动不动就在人家大本营杭州发产品,成绩也就那样。倒是海康打了一个漂亮的防守战,互联网业务部门孵化出toC的萤石,数据还行,要拆分上市了。江湖嘛,你有地位有势力,才会给你取诨名。菊厂、福报厂、开水团、兄弟厂、猪场、电厂……连海康威视都有名号,“体面厂”,来源于入职PPT“在海康威视工作,不一定能富裕,但会体面”……提到大华,大伙却沉默了,没啥好说的。这大概也是傅和朱内心的不甘。听上去是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但是海康威视市值2870亿,大华股份只有390亿,差7倍多。零跑汽车是放手一搏,虽然上市就跌一半,但是还有255亿人民币(283亿港元)。往好处想想,只要大华再跌一点。就可以和后辈说,我已再造一个大华。零跑在港股敲响的钟声,是给整个中国电动车行业的警钟——用即将到来的世界杯类比,中国电动汽车的预选赛结束了,小组赛结束了,现在开始淘汰赛。预选赛,比的是谁能把PPT变成真车。2014年的造车热催生出乐视汽车、珠海银隆、和谐富腾、云度、前途、恒驰等等等等,其中一些,安在哉?小组赛,比的是造出来的车能不能在市场留下来。零跑去下沉市场打性价比,理想化身装修公司在L9里装满屏幕冰箱书桌,蔚来车不行就把服务做到极致。这些网友疯狂吐槽的点,在我看来,恰恰是市场经济鼓励的自由实践。各显神通,最终结果要交给市场,愿赌服输。淘汰赛比的是,小组赛的前提下,谁的公司财务健康,能穿过这场经济寒冬。零跑上市腰斩,就是淘汰赛的哨声。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整体而言,这些年的进步让我感到欣慰。但是其中的一些现象,让我觉得困惑,甚至不适。最让我感觉病态的一个词是——高质低价。经济学知识和常识告诉我,高质了就应该高价。要不然呢,是需要消费者跪下来求你挣钱吗?车和别的消费不一样。十年之后,要更换零部件,要考虑保值和二手车的流转。车企一份价格一分货,自己赚到钱,活到十年后,就是对几十万已经提车的消费者最大的负责。荆州是三国里最有故事的地方。曹操一统北方,奔荆州而来,刘备放手一搏,联合孙权,赤壁烧了一把火。从此,历史正式进入三国鼎立的时代。中国商战里的荆州,也是如此。正逢时代大开大阖,股价的大起大落向我们彰显,电动汽车不是高科技,除去最高精尖的自动驾驶,中国电动汽车整体上是建立在供应链整合上的中国制造故事。这里暂时没看到特别澎湃的科技变革,如果一定要贴合上宏大的时代叙事,那第一是勤勉善卷的中国制造,第二是2022年之前中国人的收入增长,和乐观的消费情绪。实事求是地面对当下,才能踏踏实实地过好未来。说回世界杯,即使如诗人贺炜这样想象力卓绝的解说,面对国足也只能说一句“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窝小芽、英氏辅食频陷“质量门”,婴幼儿辅食赛道如何正向发展?在乳行业高度内卷求增量的当下,与婴幼儿相关的辅食赛道却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初期阶段。婴幼儿辅食赛道发展较慢并非行业前景存疑,事实上,在2019年我国婴幼儿辅食消费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4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预计未来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应在千亿以上。并且现阶段我国婴幼儿辅食渗透率仅为25%,相比欧美国家的80%仍有较大的差距,成长性值得肯定。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21年婴童食品领域发生投融资事件近20起,其中仅窝小芽、米小芽和秋田满满等新兴婴幼儿辅食品牌企业融资总额就超过了15亿元。此外,健合集团、贝因美、旺旺集团等老牌企业也纷纷在婴幼儿辅食领域布局。行业有确定的成长性,市场也不乏实力的企业,那么婴幼儿辅食赛道为何仍未形成稳定的市场格局?一、婴幼儿辅食赛道爆火的三大内因婴幼儿辅食赛道在近几年之所以涌进如此多的企业,原因大致有三点:1.主业受困下,企业需要横向扩容寻找增量;2.消费人群习惯变迁促进婴幼儿辅食赛道市场扩容,企业有利可图;3.行业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企业“有机可寻”。健合集团和贝因美自不必多说,由于奶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纵向挖掘存量市场,向高端、超高端奶粉品牌市场发力转型,横向拓展增量市场,实现产品线延伸或市场拓展,已经成为整个乳行业的主流趋势。因此,健合集团和贝因美选择与婴幼儿相关的婴幼儿辅食赛道拓展增量市场,也在情理之中。至于旺旺集团,其主营业务本身就偏向于低龄儿童,进一步进军婴幼儿辅食赛道或早就在旺旺的规划中。更为关键的是,婴幼儿辅食虽然与婴幼儿相关,但由于国家针对婴幼儿辅食的“配方”尚无明确标准,当前阶段市面上的婴幼儿零辅食本质上仍属于快消品,而做快消品本就是旺旺集团的强项。除了婴幼儿辅食赛道比较契合各大企业的发展外,消费习惯的变迁使得市场扩容明显,也是众企业争相涌入婴幼儿辅食赛道的一大因素。上述已知,现阶段我国婴幼儿辅食渗透率仅为25%,渗透率之所以如此之低在于我国消费者普遍更倾向于自制辅。不过这一观念正在快速发生改变。随着90后和Z世代逐渐成为“奶妈”群体的主力军,在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导向下,年轻消费群体更愿意通过购买的方式满足婴幼儿的日常所需。婴幼儿辅食赛道在购买力更强、营养意识更健全的年轻消费者推动下快速扩容,又因为整个赛道尚不成熟规范,而不规范也就意味着更多破局的机会,自然促使一众企业期望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至于以窝小芽为代表的新兴企业,则期望能够乘着东风从婴幼儿辅食赛道脱颖而出,获得上牌桌的机会。二、赛道初创,乱象丛生任何突然爆火的赛道终究难以企业非理性地、盲目地展开无序竞争,为了抢先获得市场占有率从而陷入重营销轻产品的误区。尤其是目前婴幼儿辅食本质上就是快消品,这更加剧了企业们总是偏向于营销层面上的宣传,从而忽略了在供应链端的完善。具体来看,婴幼儿辅食赛道的玩家们在供应链上主要分为两派:首先是以新兴企业为代表的“代工派”,由于大都为初创公司,供应链上的短板较为明显。为了早日将产品推向市场,“代工派”在生产上大都会选择代工模式,以轻投资的方式加快企业扩张,站稳脚跟后再逐步自建工厂。代工模式虽好,但因为企业无法对代工厂深度监管,难免会出现代工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生产和检测流程操作不当,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比如窝小芽就曾被爆出在婴幼儿辅食产品中发现了“厕所虫卵”,2021年有消费者也在英氏附赠的一盒婴儿面条里发现了类似蜜蜂大小的昆虫。出现类似现象的不仅仅是国产品牌,海外婴幼儿辅食三巨头之一的亨氏,也被发现在磨牙棒产品中发现了活虫,尽管上述部分事件最终并没有盖棺定论,但频发出现食安问题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恐慌,对尚处于市场教育期的婴幼儿辅食赛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代工生产的模式,也造成了辅食行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也不利于整个赛道的扩容。其次,则是以老品牌为代表的“凑合派”。与新兴品牌不同的是,老品牌在供应端有一定的基础,保证了产品生产的安全性。但问题在于,婴幼儿辅食赛道虽然市场前景可观,但在初期阶段部分老品牌大都以试探性的心态进军婴幼儿辅食赛道,因此对于生产线的改造或也仅限于表面。举个最直观的例子,某奶粉品牌就曾因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生产共线的问题导致1段奶粉香兰素超标。部分企业在主营业务上尚不能严格划分生产链,在市场尚未打开的副业上,企业是否会严格区分和改造生产线或是一个大大的疑问。不过纵观整个婴幼儿辅食赛道,老品牌们产品暴雷的现象很少见,反而是“新型派”频繁被发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比如2019年南都记者曾发现英氏健恩泰国茉莉香米米饼的产品,包装标明的产品标准是GB17401(膨化食品的执行标准),但“engnice英氏湖南专卖店”的客服却表示可以被出牙之后的宝宝食用,而宝宝出牙的时间一般在4-7月之间。在此之前,新华网更是发现英氏原味营养面片、英氏紫芯地瓜蝴蝶面的委托生产方没有婴幼儿辅食类的生产资质信息。中国网财经也曾发表文章表示,发现有消费者在窝小芽旗舰店购买了一款标注为“非油炸膨化”的窝小芽鲟鱼球,收到货却发现产品包装上明确显示为“含油膨化食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我国尚未针对婴幼儿辅食的“配方”出台明确的标准,品牌在生产售卖婴幼儿辅食上具有一定“以官方释义为准”的自主权。不过新兴品牌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侧面体现出整个婴幼儿辅食行业“挂羊头卖狗肉”的普遍性,老品牌或许真的以婴幼儿的标准生产了产品,但其营养如何,以及是否适用于某个特定阶段的婴幼儿,或许只有老品牌们自己知道。无论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产品,婴幼儿辅食虽然属于快消品,但对于父母来说,任何关于婴幼儿的衣食住行都是大事,身在其中的品牌应该有敬畏和审慎之心,如此品牌才能长存。三、产品力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相对于生产管理体系上的调整,品牌在营销上的改变更容易。前者付出的成本更高,而且段时间内效果不明显,消费者也很难感知到。而营销的效果则显而易见,且在市场教育期加大营销宣传本就在品牌们计划之内。婴幼儿辅食品牌们除了常规营销外,也针对生产标准尚未确定的行业痛点展开了针对性营销。比如窝小芽首创出“1357”婴童均衡膳食的新理念,打造了全面覆盖一日三餐、5大类食物、7天不重样的科学喂养方式,英氏则提出了“12345”的5阶精准喂养体系。窝小芽和英式的目的很明确,通过概念的普及抢占用户心智,从而将自身打造成行业标杆品牌,在门槛较低的婴幼儿辅食赛道建立起稳固的竞争壁垒。但打造概念固然是市场所需,却并非长久之道。促进婴幼儿辅食赛道崛起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需求高涨,而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个质量更安全、营养更全面的产品去替代自制辅食,而非“噱头”。艾媒咨询的数据也证实了这点,经过调查显示,网民购买婴幼儿辅食时最关注的是安全问题,其次是影响、宝宝喜欢度,品牌知名度和价格因素则排名较后。因此婴幼儿辅食赛道的品牌们需要做到两点:一是逐步摒弃代工模式或加大对产业链的改造,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二是加大研发,增加产品的多样性以及提高专业度,进一步加强产品力。在产品力的驱动下,才能促使消费者将婴幼儿辅食作为替代品,而非尝鲜品,企业和行业才能走向正向发展的道路。...
医美圈已经变得草木皆兵。9月下旬,市场流传消息称,相关部门将对医美行业进行清查。消息尚未落地,股价已先行,9月19日医美板块全线杀跌,爱美客盘中一度下跌超过10%。自2021年一系列医美强监管政策颁布之后,医美行业接下来是否会面临进一步管控,一直尘埃未定。一旦有政策动向,市场反应往往分外激烈。无论新政策何时落地,“合规发展”已成为悬在医美行业头顶的利剑。这一背景下,大型医美机构集团,如朗姿股份、华韩股份、联合丽格等,开始纷纷将触角伸向上游,开始做自营产品,包括玻尿酸、胶原蛋白等。依托上游厂商,医美机构做自己的产品,在降成本的同时,还能把控产品合规问题。不过,下游医美服务与上游产品运营逻辑完全不同,疫情之下普遍虚弱的医美机构,真的能扛起自营供应链的大旗吗?机构自己做产品,是长久之计,还是昙花一现?1、下场玩“自营”“ARSMO玻尿酸是华韩生命科技重磅推出的新品玻尿酸,采用国际玻尿酸舒缓减痛配方……只有我们集团机构才有哦。”「子弹财观」咨询医美项目时,四川悦好医学美容医院客服人员这样介绍到。四川悦好医学美容医院是华韩股份旗下医美机构,今年以来,该机构上线了一款名为“ARSMO”的单相交联玻尿酸。目前该产品仅在华韩股份旗下机构使用。无独有偶,朗姿股份旗下米兰柏羽、长沙雅美等医美机构,也在今年开始对消费者推荐一款名为“芙妮薇”的玻尿酸。朗姿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参与了该款玻尿酸的开发。9月初,联合丽格集团与锦波生物达成战略合作,推出“新肤源胶原水光”新品。目前该产品仅在联合丽格集团旗下机构上线。联合丽格医疗美容集团董事长李滨对「子弹财观」透露,双方签订战略合作,联合丽格获得“新肤源胶原水光”产品的总代理权。只是目前该产品全部由联合丽格旗下机构内部消化。据「子弹财观」了解,上述三款产品都由医美机构与上游厂商合作推出,合作厂商负责生产,专供合作医美机构,类似于医美机构推出的自营产品。其中,朗姿股份的合作厂商为瑞莱思(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华韩股份、联合丽格的合作厂商为爱美客、锦波生物。“医美行业最有趣的一个现象是什么?上游赚钱。看看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上游都是90%多的毛利,而医美机构是反过来的,可能90%的成本。”李滨说,“整个医美行业的利益结构是不合理的、不均衡的。医美机构已经意识到这个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困扰,需要有些动作去倒逼上游,让价格变得合理一些,利益分配公平一些。我定制这款产品,能够把我的成本相对压低一些。这是医美机构的一种应激反应。”处在动荡之中的医美机构们纷纷尝试自营产品,开始向利润更高的上游延伸,以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2、医美机构的现实主义医美机构的未雨绸缪不无道理——上游吃肉,下游有时连汤都喝不到,是医美行业的现状。「子弹财观」整理了医美机构类上市公司的成本利润结构,可以看到,医美机构的营业成本基本在营收的50%-60%,毛利率维持到40%-50%左右。加上营销获客成本等重量级支出,整体而言,医美机构运营亏损或是维持个位数的净利率,是行业常态。“疫情第三年,给医美机构提出了一个必须去实现的目标,叫‘降本增效’——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说得更直白点:事情都要做好,但就是要少花钱。注射针剂,目前是所有医美机构耗材成本里的最大头,医美连锁机构可以通过代工或代理的形式,来降低耗材成本。”成都医疗美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龚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他对医美机构自己做产品的看法。以朗姿股份为例,其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医美业务营收11.20亿元,营业成本5.39亿元,占比48%。其中营收同比增幅37.84%,营业成本同比增速45.50%,收入增长赶不上成本增长,且当年医美板块毛利率同比减少了2.5%。实际上,朗姿股份医美板块毛利率一直处于逐年下滑状态,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8-2021年,这一数据分别为59.9%、57.74%、54.34%、51.83%。到了2022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48.76%。最近5年,毛利率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在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增速有限的情况下,2022年上半年,朗姿股份医美板块由盈利转为亏损。朗姿医美不断上升的营业成本,只是医美机构成本上升的一个缩影。据国元证券数据,传统医美机构总成本占比一般为获客营销成本30%-50%,药品器械成本20%-30%,人力成本(主要为医生成本)15%-25%,咨询服务成本3%-7%。排除营销、管理、财务、研发等后期费用,药品器械成本占据医美机构营业成本的最大比例。“医美机构的材料器械成本一般不要超过20%,超过20%那就太高了。我们要求的是材料成本低最好控制在15%以下,这个时候医美机构才可能有一些利润。”李滨表示。根据沙利文数据,2021年国产玻尿酸填充剂平均出厂价约为每瓶270元。医美机构与上游厂商通过代工、代理等方式做玻尿酸,成本按平均出厂价计算,毛利润空间也是足够的。上述朗姿股份推出的自营玻尿酸芙妮薇,线上平台平均报价为8800元/支,华韩股份推出的ARSMO玻尿酸和水光针,平均报价为5980元/支、3980元/支。而联合丽格推出的新肤源胶原水光,平均报价则为2600元/支。出厂价200多元的玻尿酸,到消费端转眼就能卖出大几千、上万元的价格。在亏损和个位数净利率之间苦苦挣扎的医美机构,在材料成本上打主意就不难理解了。如果说提升盈利能力,是医美机构做自营产品的内驱力,那么,合规运营,就是他们不得不应对的监管压力。此前,医美行业假货、水货泛滥已不是新闻。通过廉价的假货、水货产品替代正品针剂,成为医美机构非法提升利润的一种方式。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市场上流通的针剂正品率仅为33.3%,即每3支针剂当中,就有2支是水货、假货等非法针剂。随着监管趋严以及惩罚力度的加大,使用非法针剂面临的政策风险也不断加大。疫情和监管的双重压力,倒逼医美机构寻找合规的方式向上游要利润,通过代工、代理等方式与上游合作,运营自营产品,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3、上游窗口打开医美机构打算闯一条新路,正好此时,国内厂商也在寻找销量的新出路。“国外厂商品牌强大,销量大,他们不愿意跟我们玩。可以看到,现在和医美机构合作做产品的,都是国内厂商。”李滨说。虽然相比下游医美机构而言,上游利润丰厚,但并不表示医美厂商就可以稳坐钓鱼台。以玻尿酸为例,这个赛道已经变得越来越拥挤,截至2022年上半年,国内市场上已有超过60个玻尿酸皮肤填充剂产品,而2020年只有40个左右。以朗姿股份推出的芙妮薇玻尿酸为例,其合作厂商瑞莱思(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早在2020年就已经拿到了批文,但两年来,该产品并没有推向市场。随着上游产品逐渐丰富和多样,市场竞争加剧,后来者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尤其是玻尿酸赛道更为明显。通过与大型医美机构集团合作,进行合作产品定制,可以帮厂商免去营销、销售推广的环节而实现大额销量。这对于众多默默无闻的玻尿酸产品来说,显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李滨还认为,随着Z世代崛起成为医美消费的主力力量,他们不再迷信进口品牌,对国产品牌接受度更强,这也给了“国潮”医美产品崛起的机会。不过,推出产品容易,要做好却很难。医美机构们真的准备好了吗?4、自营产品难寻差异化“医美机构不可能真正去做上游、做产品,这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一,产品卖给谁?竞争对手不会买你的产品,就好比一家餐馆,不可能去找其他餐馆进货。第二,要做成一款好的产品,还需要长期投入做品牌、做营销。”李滨表示。他进一步表示,医美机构要做好一款产品,首先一定是直接面对C端消费者,而不是对外销售。目前看只有大型机构才具备定制产品的条件。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有条件去和厂商谈合作。大型机构既能达到一定的量,又能自己把这个产品消化掉。以联合丽格和锦波生物合作的“新肤源胶原水光”产品为例,其约定的年产量为20万只,这些产品将全部由丽格旗下机构消化。在李滨看来,无论是OEM(代工)也好、代理也好,大的连锁医美机构都有自己的产品,这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随着产品的选择越来越多,能够倒逼上游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利润结构、运营策略,同时也给了医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不用完全被产品牵着鼻子走。对于机构而言,自营产品如何定价、运营,将是接下来的关键所在。以联合丽格“新肤源胶原水光”为例,该产品的核心成分是锦波生物获批的国内唯一一款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目前市场上依托该核心成分的医美产品,包括锦波生物自己的产品薇旖美,以及与联合丽格合作推出的新肤源胶原水光。而玻尿酸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医美机构推出玻尿酸产品,定价和运营难度则更大。以朗姿股份芙妮薇玻尿酸为例,该产品为交联玻尿酸,主要功能是填充,包括鼻基底、下巴等部位,线上平台均价8800元。从功能、价格等方面来看,其直接对标的产品包括乔雅登雅致、瑞蓝等产品。这些产品都是老牌的玻尿酸填充剂,品牌影响力和功效经过长期的市场检验。而朗姿以自营的国产玻尿酸,意图替代几个市场接受度最高的玻尿酸,显然并不是明智之举。据「子弹财观」了解,近日有朗姿旗下机构的消费者就被咨询师推荐芙妮薇玻尿酸,来替换其之前常用的乔雅登,但消费者认为乔雅登毕竟是大品牌,而且芙妮薇在价格上也并没有优势,不仅拒绝了这个推荐,还打算换一家机构打乔雅登。如果机构自营产品定价、运营出现问题,还强行推荐,不仅产品卖不出去,还有可能流失老顾客。有业内人士认为,医美机构的自营玻尿酸,如果不想走低端定位,则应该找准差异化定位,针对目前市场已有产品无法满足的部分需求去运营,例如针对那些不愿意打国产玻尿酸,又打不起进口欧美玻尿酸的客户,那么定价在3000-4000元/支是比较合理的。医美机构推出自营产品,作为后来者,既没有品牌影响力,又没有已实证的功效和口碑,最核心的优势是他们离消费者最近,最能洞察和满足消费需求,有累积的用户可以做精细化运营。如果不把这点发挥到极致,而是贸然标高价,做一锤子买卖,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自营产品只是一个开始,要通过自营产品降本增效,对于医美机构来说,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养老基金才是幕后推手?英国债市带来的风暴远未平息,投资者现在正疯狂撤出英国地产基金。在公布减税计划从而引发市场动荡后,上周,英国首相特拉斯声明放弃取消45%最高所得税税率,令一些投资者一度以为这种动荡将告一段落。然而,减税计划这一导火索不仅令英国养老基金继续疯狂出售价值数十亿英镑的资产以补足保证金,疯狂抛售热潮还在迅速蔓延至英国的地产基金:基金交易供应商 Calastone 跟踪的地产基金显示,在英国政府公布减税计划后的短短10天内,超过1亿英镑从地产基金中撤出,几乎是前三周平均撤出数量的8倍。分析师警告称,这种不断撤资可能会推动房产估值进一步降低,使局面恶化。瑞银预计,这轮抛售的总房产价值比今年早些时候下降了20%至25%。据媒体报道,Calastone 全球市场主管 Edward Glyn 认为,投资者的此轮抛售是因为债券变得更具有吸引力、投资者对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衰退的担忧,以及市场利率上升使得再融资风险加剧。IPSX 的负责人 Roger Clarke 表示,地产基金通常让投资人有机会在一天内就撤出来:基金被迫出售最好的资产。然后赎回的投资者得到赎回,如果估值下降,基金中的其他人就会蒙受损失。因此,理性的投资者的确会提出赎回请求。Clarke 还说,地产基金最有可能的入市者可能是那些有足够财力不被债市的吸引力所“诱惑”的机构:“恐怕我们将看到大量英国资产流向海外的主权财富和私人基金,英国的机构和储户正在再次失去他们的标志性资产。”养老基金才是幕后推手?几个月来,由于利率上升和经济活动放缓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压力,作为地产基金主要投资者的英国固定福利养老基金一直在减持房地产资产;英国政府债券价格的不断下跌,也增加了养老基金投资组合中房地产的比例,促使一些基金减少对其的投资。随后,英国国债价格的暴跌使情况更加恶化,养老基金面临巨额保证金要求,不得不再次加快出售资产的速度以补足这一头寸。据媒体报道,养老咨询公司 Aon 的投资合伙人 Calum Mackenzie 称:我认为,这是养老基金通过出售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来降低风险的长期趋势的一部分。目前,养老基金的短期流动性恶化加剧了这一趋势。业内人士表示,贷款条件的急剧恶化,使得非上市资产的交易难以达成。持有难以出售资产的基金今年处境尤其艰难,股市和债市的波动都促使投资者急于赎回现金。另外,快速撤资也给一些地产基金带来了问题,他们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抛售其投资组合中的房产来完成对投资者的支付。上周,施罗德、贝莱德和 Columbia Threadneedle 都对地产基金的赎回实施了限制,以减缓投资者的赎回节奏,使他们可以有序地出售房产。施罗德将一些原定于10月3日到期的赎回推迟至明年7月,而 Columbia Threadneedle 也规定投资者只能够按月而不是按日提款,理由是“近期市场波动和随后赎回请求增加导致的流动性限制”;与此同时,在第二季度收到大量赎回请求后,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也对35亿英镑的贝莱德英国地产基金实施了赎回限制。...
纵然早在预料之中,但谷歌突然宣布关闭旗下云游戏服务Stadia的消息,还是让人猝不及防。9月29日,Stadia副总裁兼总经理菲尔·哈里森(Phil Harrison),在谷歌官方博客上发表文章宣布,Stadia将在2023年1月18日关闭服务器。“尽管Stadia为消费者提供游戏的方式,建立在强大的技术基础之上,但它没有获得我们预期的用户吸引力,因此我们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开始逐步关闭我们的Stadia服务。”众所周知,谷歌有在项目启动几年后不达预期,就将其扼杀的习惯,遂有开发者建立了一个名为“Killed by Google”的网站,作为Google已淘汰产品的“墓园”。如今,Stadia正安详地躺在最新的网页界面中。回过头看,此次调整事发突然。就在7月末,针对“Stadia即将关闭”的传言,谷歌还公开回应,“Stadia没有关闭,请放心,我们一直在努力为该平台和Stadia Pro带来更多优秀的游戏。”一众游戏开发者也被蒙在鼓里,不少人表示通过媒体才得知Stadia即将关闭的消息,更甚者有游戏团队声泪俱下控诉为了将游戏移植到Stadia平台上,已经花费了长达五个月时间。作为云游戏领域的先行者,此前在2019年的GDC大会上,谷歌正式发布Stadia平台。上线之初,跨世代的概念之下,Stadia收获不少关注,被称之为游戏界的Netflix,期待它能颠覆行业。如今不过短短几年,Stadia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没落?谷歌的失败是否是个例?云游戏又是否一场幻梦?01 高开低走的Stadia事情的原点来自一次不寻常的人事任命。2018年1月23日,先后担任过微软Xbox、索尼Playstation高管的菲尔·哈里森(正是如今宣判Stadia关闭的这位),在推特上宣布,将加入谷歌并担任副总裁兼总经理。与此同时,哈里森将负责一个未对外公布的神秘项目。事后可知,这个项目是「Project Stream」,谷歌曾通过Chrome浏览器搭载《刺客信条:奥德赛》,测试其游戏流媒体功能。随后在2019年GDC大会上,这个酝酿多时的项目终于亮相,谷歌CEO Sundar Pichai上台宣布,他们打造了一个面向所有人的游戏平台,并重新将之命名为Stadia。组合拳还在持续。为了能给Stadia平台带来优质的独占内容,谷歌同年宣布成立第一方工作室SG&E,用于研发云游戏平台的原生游戏内容,而负责人则是捷德·雷蒙德(Jade Raymond)。后者在行业中的履历十分光鲜,雷蒙德在GDC大会前夕宣布加入谷歌,此前参与过《刺客信条》《模拟人生》《细胞分裂》等3A作品的主要开发工作。种种造势之下,Stadia也收获了一些成绩。2020年4月,根据手游分析机构SensorTower披露的数据,Stadia在iOS和安卓平台的累计下载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次,达成了关键里程碑。坏消息是,这个巅峰也成为Stadia走入下行的拐点。由于技术问题带来的不良体验,以及付费模式上的争议,入不敷出的Stadia平台坠落的速度,比人们想象的更快。不到短短一年,2021年2月,谷歌对游戏业务进行了相关调整,宣布将关闭其第一方游戏开发工作室,未来将专注为消费者提供第三方游戏。彼时,副总裁哈里森在博客中写道“考虑到我们将重点放在Stadia的成熟技术上,并加深我们的业务与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已经决定,除了任何近期计划的游戏之外,我们将不会进一步投资从内部开发团队SG&E带来的独家内容。”更致命的原因,实则是成本问题,“从无到有开发一款3A游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投资,成本将指数级增加。”受此影响,工作室负责人雷蒙德也宣布离职,后又成立新工作室为索尼开发全新IP游戏产品;同年5月,Stadia的产品负责人John Justice紧随其后离职。后来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雷蒙德表示,“索尼深刻理解游戏的创作过程,并以出众的产品质量和玩家至上的理念而闻名。”言外之意,则是在暗讽前东家谷歌不懂游戏。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让人们对Stadia充满了疑问和担心。为了堵住悠悠之口,谷歌开发者营销主管Nate Ahearn接受采访时表示,Google Stadia目前“活得很好”。“我想告诉所有怀疑者,注意我们将语言变成行动的做法,因为我们在不断提升Stadia Makers项目,并且与卡普空、EA、SE、育碧和大量3A工作室合作”。然而,这一切辩解显得十分无力。回到这次的关闭声明中,哈里森表示用于Stadia的技术,并不会被浪费。“我们看到了将这项技术应用到谷歌其他领域的潜在机会,比如YouTube、GooglePlay和增强现实(AR)项目上,也可能将其提供给我们的行业合作伙伴。”实际上,这一转舵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今年2月,《商业内幕》援引谷歌现任和前任员工说法表示,Stadia被划为谷歌云服务Stream的一部分,业务重心转向为游戏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真正面向玩家的云游戏平台业务只占20%。而早在去年9月,据《TheVerge》报道,Stadia游戏总监Jack Buser将调任至公司的谷歌云部门,负责“游戏解决方案”。也就是说,谷歌Stadia早已决定从to C业务向to B业务转型。02 畸形的云游戏生态对于云游戏整个领域来说,Stadia在发布仅三年后就关闭并不是一个好兆头。这个声明本质上告诉游戏产业,即使是像谷歌这样的巨头,也不能让云游戏成为一个可行的产品。Stadia的现状不是个例,全球范围内各大云游戏平台同样表现一般。先看海外,比较典型的有亚马逊Luna、微软Xbox云游戏以及NVIDIA的GeForceNow。今年4月,微软公布了第三季度(截至2022年3月31日)财报,CEO Satya Nadella在电话会议上表示,目前已经有超过1000万人通过Xbox Cloud Gaming体验云游戏。这是一个很少见的具体统计数据,在此之前谷歌官方从未公布Stadia的用户数据。目前无从得知该数据的统计方式,也有媒体指出,尚不清楚这一统计数字是否可信。无论如何,微软给云游戏行业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但其他云游戏平台就没有那么好运了。2020年10月,亚马逊宣布将涉足云游戏领域推出云游戏服务Luna。相对其他平台,Luna十分低调,亚马逊没有做太多的广告宣传,也很少分享关于它的信息。而就在5个月后,媒体称亚马逊Luna云游戏平台副总裁Marc Whitten火速离职,转而在Unity担任新职务。彼时,正值谷歌宣布关闭其Stadia内部游戏开发工作室。在今年3月初,姗姗来迟的亚马逊正式公开推出云游戏服务Luna,此前从2020年10月到现在,该服务一直实行的是邀请制。而在近日谷歌Stadia关闭之际,亚马逊宣布对其流媒体游戏服务Luna进行大幅折扣。即便如此,外媒还是传出“亚马逊Luna会在2022年关闭”的论调,可见Luna的现状也并不乐观。另外,作为由芯片巨头NVIDIA所运营的云游戏品牌,GeForceNow的NvidiaShield版本于2013年投入测试,2015年12月30日GeForceNow这一名称正式启用。有媒体报道称,NVIDIA方面对GeForceNow的关心程度不断下降,据称还有了让其重新变成电视盒子的倾向。与海外相比,国内的云游戏生态更显复杂。市场主要有两类云游戏公司,一类是像腾讯云游戏平台、格莱云游戏等针对玩家的to C平台;另一类则是提供云游戏技术解决方案的to B平台。2021年,高额的内容、算力成本和低收入已经压倒了绝大多数没有靠山的C端企业,例如格来云和菜鸡都不太好过。据《有饭研究》披露,格来云游戏在2021年初频频被曝资金链断裂、裁员的消息。具体来说,他们都经历了一波较大的业务、人员调整,准备弱化云游戏C端业务,转向其他产业链环节。同样传出负面消息的,还有曾被市场看好的直播平台。今年4月,据《Tech星球》独家获悉,虎牙整体大裁员,国内业务团队裁员20%,主要集中在“云游戏”等创新部门。可见,云游戏并没有为直播平台带来足够的商业价值。当下国内比较活跃的云游戏平台,仅还剩下腾讯和网易,另一个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在简单试水后就没了下文。今年9月24日,腾讯START云游戏官方发布公告称,自9月26日起不再赠送每周免费时长。单从这个动作而言,START的商业化进程似乎才刚开始加速。而据业内人士透露,START平台由于降本增效,算力日趋减少。国内的云游戏行业里,相较C端的疲软,B端反而逆势上扬。例如打破“不碰游戏”诺言的阿里,于2021年9月发布全新品牌元境,并于10月推出云游戏开发者平台。截至同年底,元境已经服务上百家游戏厂商和平台。至于其他中小玩家,例如蔚领、海马云和快盘等,已经拿到了数轮融资。就在前不久的9月26日,蔚领时代宣布完成4000万美元B2轮融资。成立于2019年的蔚领时代,短短3年已经完成5轮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谷歌走技术授权的路子反倒成了“捷径”。03 写在最后回望云游戏的发展,谷歌Stadia的横空出世,开启了行业元年。云游戏就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众多企业纷纷布局该赛道。海外有谷歌、微软、索尼、英伟达等老牌大厂,国内有移动咪咕、联通小沃、腾讯、网易等相继推出云游戏平台,同时也诞生了海马云、云天畅想、蔚领时代等技术服务类企业。但由于云游戏自身具备的技术难点以及实际体验不及预期,大批to C的云游戏厂商难以盈利,最终以失败收场,to B服务商反而凭借技术的覆盖面存活。犹记得在2019年谷歌发布Stadia时,知乎平台上关于其话题的讨论有数千关注和数十万浏览量。彼时,回答中夹杂着不少对Stadia平台的不看好,如今也算是一语成谶。“游戏行业不单纯是完全技术驱动的产业,过往世代的主机大战都表明最终的胜利者未必是同世代技术水准与参数最高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内容和商业生态,而这一点的建设本来就是万分之难的。”而近日宣布关闭Stadia的知乎话题下,只有寥寥数十个关注和几万浏览量。纵然有大势已去的孤寂感,但从这方面来看,是否也意味着,云游戏本身就只是一个资本炒作的标的?可以看到,这两年云游戏再次傍上了元宇宙,诸如“一定程度上云游戏可能是元宇宙的一个早期状态”等论调甚嚣尘上。借助于元宇宙概念的东风,云游戏产业彷佛又有快速上升的势头。不过就像元宇宙还可望而不可即一样,云游戏似乎更像是一场幻梦。...
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在近期的“有问必答”环节中自曝带货细节,在短视频平台直播一年时间里赚了1500万,但全部用于支持早晚读书和直播公司,自己没有留下一分钱。据悉,李国庆曾定下30亿的总销售目标,目前距离达标似乎还有些距离。(图片来自:李国庆官方抖音账号)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电商销售形式,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带货可以说是众星云集,不少歌手、演员,甚至是上市公司的CEO都亲自投身到这个领域中来,在话题性十足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早些时候,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在直播间中自曝带货盈利1500万,全部用于养活全公司100多名员工,自己兜里没有留一分钱,此话一出立刻引来网友质疑,并认为这样的说辞似乎有些“卖惨”的嫌疑。不过,从李国庆于2021年的首场直播前的预告视频中透露,自己早已实现财富自由,直播带货是为了整顿直播电商假货横行的现象。(图片来自:李国庆官方抖音账号)事实上,李国庆大刀阔斧杀入短视频平台直播,但一直处于热度不高的尴尬处境之中,而近期最出圈的一次活动,或许就是参合了今年以来直播带货界最大的一场“战争”。前段时间,东方甄选直播间因售6元一根的助农玉米被网友质疑价格过高而引发骂战,其中带货名人辛巴在个人直播间将矛头直指东方甄选毛利率过高。随后,李国庆同作为“亲选”、“低价”类型的主播,公开支持东方甄选,帮助网友们寻出“毛利率高不等于赚钱”这一真相,这才平息了这场闹剧。当然,李国庆与东方甄选塑造的带货形象、产品定位与销售形式几乎一致,与其说是“互帮互助”,不如说是一场完美的“自我介绍”。(图片来自:李国庆官方抖音账号 mockup套壳)不得不说,相比起传统电商,直播带货具有更丰富的观赏性,这也代表着主播们必须打造清晰、立体且独特的人设形象吸引消费者,但目前看来,李国庆仍然没有找准个人直播间的定位与调性。不过,按照李国庆的说法,直播带货是为了整顿直播界,并非想要通过带货获利,这样一来,流量、关注度和销量似乎都不是他在意的,至于直播间是什么调性,也就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