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3 日,《纽约时报》发布一篇报道指出 TikTok 与字节跳动员工,使用用户数据来“监控”数名外媒记者的动向。报道发布之后,在包括 Twitter 在内的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字节跳动也迅速展开了内部调查,表示将引入第三方律师事务所,来辅助内部调查流程。事件起源于两名一直致力于调查跟进 TikTok 内部新闻的记者:分别是一位前 BuzzFeed 记者以及《金融时报》记者,两人分别根据 TikTok 内部的录音文件,指控字节跳动员工会“定期访问读取美国 TikTok 用户的隐私数据”。过程中名为 Joshua Ma 的 TikTok 高管,以及两位在中国的字节跳动员工,试图通过两位记者的 IP 定位等信息进行“抓内鬼”,判断出谁是 TikTok 内部的消息来源,以及谁在向记者透露内部信息。由于此事牵扯到了三名记者的用户数据,而背后的媒体包括:BuzzFeed、《福布斯》以及《纽约时报》。因此这件事直接跳过了其他大公司内部丑闻“捅给媒体”的环节,以极快的速度在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发酵。这次事件本身不算新鲜,其始作俑者——时任 TikTok 电商业务主管的 Joshua Ma,是字节跳动国内空降至欧洲业务的高管之一,如今已经离职。从 Joshua Ma 的领英主页中能看到,在加入 TikTok 之前,此人一直在字节跳动的北京办公室任职,甚至有传闻称其在国内所主导的团队,也有一半员工因为不满其管理风格而离职,而此前他也将字节跳动在国内的“996 文化”带到 TikTok 的管理中。此前,Joshua Ma 就已经因为个人管理问题让其带领的 TikTok 电商团队,被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除了强迫员工“内卷”、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及周末来加班等举措,如果员工无法满足这些标准,就会收到降薪或被解雇等惩罚。他甚至还在 TikTok 内制定“死亡名单”,来对照裁员。即使是在 TikTok 内部,他也被相当多员工诟病:甚至还在内部活动中对英国员工发出“作为一名资本家,我不相信产假应该存在”这种迷惑发言,刷新了英国员工对“资本主义”的认知。最终,这种从国内带去、明显违反当地劳动法规的行为,不仅让其在员工之间的口碑直线下滑;加上其主导的 TikTok 电商项目 TikTok Shop,最终也并没有在欧洲市场取得突破而被叫停,Joshua Ma 也不得不被“劝退”,离开了 TikTok。在 Joshua Ma 在职时,他曾针对外界对其 TikTok Shop 团队,一系列违反劳动法的管理方式的质疑,发布了一篇标题为“保持积极的工作文化”内部邮件。“希望这次痛苦的经历能让我们在长期内成为一个更强大、更紧密、更好的团队”邮件中这样写道。但显然,Joshua Ma 给 TikTok 与字节跳动留下的“惊喜”,还不止于此。不过他此时或许会庆幸已经从 TikTok 离开并回国:如果在本次事件被曝光出来时 Joshua Ma 仍在 TikTok 任职,按照欧洲当地数据安全法律,他大概率会面临牢狱之灾。低调处理目前,在这件事的后续处理上,除了字节跳动 CEO 与 TikTok CEO 先后发布了内部全员信,表示将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之外,后续 TikTok 基本采取了相当低调的态度,避免这件事进一步引发更大的舆论风波。除了事件后续在社交媒体直接带来的舆论影响,对于 TikTok 来讲,诸多高管直接出面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是因为如果任由这件事进一步发酵,可能会招来真正难以收场的惩罚。事情发生在字节跳动与 TikTok 身上时,“收集用户数据”有更加敏感的含义,尤其是自带“中国”“科技大公司”“社交媒体”等多个敏感标签的 TikTok。从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政界就对 TikTok 这个“来念经的洋和尚”抱有深深的忌惮,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限制 TikTok 在美国本土的使用,甚至是使得字节跳动剥离 TikTok。今年 6 月,TikTok 表示,该公司开始通过甲骨文(Oracle)的服务器,来分发处理美国用户数据,以平息外界对中国员工可能访问美国信息的担忧。TikTok CEO 周受资也在致所有员工的备忘录中表示,(TikTok)一直在“致力于系统性消除从中国访问美国用户数据”的可能。但这些动作并没有完全消除美国政界对于 TikTok 的怀疑,今年美国各州乃至联邦政府禁止使用 TikTok 的行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12 月 22 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2023 综合拨款法案》,其中就包括一项被称为“联邦设备禁用 TikTok 法”(No TikTok on Federal Government Devices Act)的禁令草案,拟禁止在美国联邦政府的任何电子设备上安装运行 TikTok。这份草案由共和党联邦参议员乔什·霍利(Sen. Josh Hawley)大力推动,此人更早之前也一直是推动全面禁止 TikTok 的关键人物,此次事件曝光、字节跳动与 TikTok 均发布公告承认此事存在之后,他也声称不应该被字节跳动的公开道歉所“愚弄”,呼吁立即全面禁止使用 TikTok。在近期,TikTok 正在计划与拜登政府达成一项协议,允许 TikTok 在保留被字节跳动的所有权的同时,将美国用户的 TikTok 数据存储在甲骨文的服务器上。但随着 TikTok 使用用户隐私数据来调查记者一事东窗事发,完全击碎了 TikTok 过去数年以来一直在试图建立的“字节跳动无法访问 TikTok 用户数据”这样的独立形象。因此,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件事除了动机上的“坏”,操作层面上对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的蔑视更称得上是一种完全不能被原谅的“蠢”。“得知这一情况后,我深感失望……我相信你们也有同感 …… 我们花费巨大努力建立起来的公众信任,被少数人的不当行为严重破坏。”梁汝波在内部信中如此说道。直到现在仍然没人能预估这次事件会给本就地位飘摇的 TikTok,带来多少后续影响。...
12月21日傍晚,身在北京的小林听说京东互联网医院可以开到辉瑞的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定价2980元。不过,她进入相关页面后发现,该药物暂时缺货——闻讯而来的人已将其抢购一空。过去一两周,这款不久前还少为人知的新冠口服药,不仅在北上广深,还在诸多二三线城市,成为许多人争相求购的对象。Paxlovid是国际上常用的两款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之一,作用是抑制新冠病毒复制,从而降低住院和死亡的风险。目前,它也是WHO发布的《COVID-19 治疗指南》中,唯一推荐的轻中度患者一线用药。早在2022年3月,它就被纳入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近两天,小林听到了一个“迟到”的好消息。在北京,符合条件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即将有希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到Paxlovid。不过,目前国内这款药物的数量仍十分有限,在医院的开药条件也极为严格。现有药物数量难以满足的需求之下,已有印度仿制药流入网购市场。同时,国际主流的另一款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默沙东的Molnupiravir(莫努匹韦),原研药至今尚未获批,已有人在购买来自老挝的仿制药。Paxlovid受追捧的背后,是国内新冠重症患者数量的增长,和有高危因素的新冠感染者降低重症概率的巨大需求。这款药真的是传说中的“神药”吗?怎样使用才能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国内另一款已获批的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如今经常被当作它的“平替”,这又可能带来什么新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能有其他选择吗?疯狂的抢购小林在北京的一个朋友圈子,日常主要谈论学区房、假期怎么过之类生活琐事。而最近,“哪里可以开到新冠特效药”,成为越来越频繁出现的话题。不久前,北京和睦家医院宣布可以向患有肿瘤的新冠感染者提供Paxlovid,每天限量30盒,2380元一盒另加1200元诊疗费。一位朋友立刻上传家中长辈的病历,经医生问诊后预约到了取药时间。与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一样,符合条件的感染者要开到药,也需要眼明手快。和睦家也很快表示已缺货。在上海、广州的和睦家医院,以及上海的嘉会国际医院,几天来也上演了同样的场景。在社交媒体上,“新冠口服药”“新冠特效药”,最近也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不少人在微博上询问哪里可以开到这种药,还有人急迫地为已感染新冠、情况不妙的长辈“急求”。在一线城市,这款药物最近甚至被比作茅台,“适合送礼”,有人说。而一位银行员工表示,他们一位大客户的“炫富”新方式,就是在朋友圈晒刚买到的Paxlovid。12月22日晚,小林终于在朋友帮助下,在“方舟云医”平台,经过互联网医院医生问诊,“抢”到了一盒Paxlovid。收到货之后,她立刻给在家乡的长辈寄了过去——那位长辈有基础病,“阳”了三天后仍在高烧,咳得很厉害,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精神有些崩溃。小林下单时,一盒价格是2950元。几天后,一位通过同样渠道买到的朋友说,价格已涨到了3500元。而上涨的价格并未吓退求购的人们。她所在的购药互助群,还不断有新人加入,描述着自家长辈感染新冠后的紧急情况,询问哪里还可以买到。不过,后来的人们,越来越多感到失望。他们互相交换着消息:“方舟云医”已经无货,京东互联网医院最近大部分时间也无货,去哪家三甲医院可能可以开到。Paxlovid一盒难求。不少抢不到它的人,会买一盒阿兹夫定作为“平替”(平价替代品)。这款国产新冠口服药,在网络平台相对容易获取。12月17日,在北京的李骏收到了网购的5盒阿兹夫定,一共1645元。他本来想买的是Paxlovid,但没有买到。面对这类药物的网络销售,专家们一直忧心忡忡。不少抢购者,对这类药物的作用有远超实际的预期,对使用细则也缺乏足够的认知。还留在互助购药、用药群的小林,对越来越多的求药者也感到担心。“有人一进群就问,这个药吃几盒能好?明显对用药一无所知。”她说。过度的预期,巨大的风险其实,即使是Paxlovid,也远远不能被称作“新冠特效药”。这款药物到底有多大作用?最适合的参照是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近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来自香港大学的一则研究结果。该研究团队分析了2022年2至6月,香港地区约107.5万例新冠感染者的健康记录。其中,有6464人服用了Paxlovid。他们发现,相对于对照组,服用Paxlovid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了66%,住院风险降低了24%,住院后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43%,院内死亡风险降低了75%。不过,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数据无明显差异。国际主流的另一款新冠口服药物,默沙东的莫努匹韦(Molnupiravir),也在这一研究范围,有5383人服用该药。相对于对照组,服用莫努匹韦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了24%,未显著降低住院风险,住院后疾病进展风险降低43%,院内死亡风险降低了47%。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团队9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上论文显示,对65岁及以上群体,Paxlovid能降低73%的住院风险,降低79%的死亡风险,不过对更年轻群体没有明显帮助。显然,人类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仍然太少,“特效药”“神药”目前并不存在。不少专家认为,将开具新冠口服药处方的权利交给互联网问诊,不合适。而目前Paxlovid 和阿兹夫定都能通过这种方式购买。“门开得太大,会出问题的。”病毒学家常荣山表示。Paxlovid 的说明书有厚厚一叠,详细列举该药禁止与十大类药物联用,与三十多类药物同时服用会产生药物交互作用、需调整用量并密切关注。这款药,不仅不适合感染者自行服用,对开处方医生的要求也比较高。中国台湾地区近日就公布了一起案例:一位新冠感染者在服用该药后,因药物交互副作用进了急诊。当地一家大医院的药剂部主任提醒,医生必须非常详细地了解患者身体情况、正在使用的全部药物,综合考虑后开出处方,才能避免憾事发生。医院可以开到,但需求仍远远没有满足媒体报道,在北京,多盒Paxlovid正在配送到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接受培训后的社区医生开出处方、指导辖区内符合条件的感染者服用,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12月28日,北京多家社区医院表示:目前还没有这款药,不知道何时会有,也不知道什么标准能开,要等药到了、院里开会以后才知道。在门诊给药、由医生指导服用,这正是这款药物在多个主流国家地区的常规使用方式。这是因为,这款药物需要在感染后5天内服用,开始服用越早,效果越好。这样的用药时限,与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病程有关:感染前几天,病毒大量复制。之后,病毒可能会侵入器官,这个过程中人体可能发生“免疫风暴”,导致对身体严重的伤害。因此,新冠感染前几天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抗病毒;而到了感染中后期,则主要是免疫调节——这时即使把病毒全部杀死,也很难阻止病程的继续发展。也因此,Paxlovid这样的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要求在感染早期服用。12月2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介绍过Paxlovid的使用注意后表示:抗病毒药物逐渐会在医疗机构和社区层面提供,请感染的人群,尤其是重症高风险的人群,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国家卫健委12月26日发布的《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中,专门提到了这类药。“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三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不过,多方消息显示,目前国内这款药物的数量仍十分有限。也因此,医院的开药条件也较为严格。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表示,最近到了一些药,暂定处方依据是65岁以上合并基础疾病,或被诊断为重症的患者。在许多医院,Paxlovid被开给许多重症患者。这并不是这款药最合适的使用方法,但焦急的患者家属往往将它视为“救命药”,强烈要求使用。12月28日,北京多家社区医院表示:目前还没有这款药,不知道何时会有,也不知道什么标准能开,要等药到了、院里开会以后才知道。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一家社区医院透露的开药标准是:首先要是70岁以上的感染者,还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连续高烧(体温超过38.5摄氏度)三天以上;血氧饱和度低于90%;出现憋气等情况。一家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透露,即将到货的药数量会十分有限,可能只有30份。显然,按照一家社区医院的辐射范围,辖区内有基础病、重症风险高的老年人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在网络上,每天仍有大量人在为家中有重症高危因素的长辈求购一盒Paxlovid。有“黄牛”开出1.5万,甚至5万一盒的价格。阿兹夫定全面铺货,另一重隐忧Paxlovid数量极为有限的同时,目前国内另一款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覆盖了更大的终端。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表示,阿兹夫定在全市的供应都较为充足。12月中旬,阿兹夫定生产方真实生物的战略合作伙伴复星医药公开表示,这款药物已在全国31个省份完成医保挂网,并正加快全国医院终端铺货,现已覆盖全国2000多家医院。近日,在多个二三线城市的医院,阿兹夫定已纷纷到货,其售价从200多到300多元一盒不等。山东媒体报道,12月16日,阿兹夫定在济南全福医院已经可以预订,不到一小时就预约出500份。到12月18日,该院负责人公开表示,第一批5000份全部售罄,已紧急追加1万份。河南媒体报道,12月17日,郑州已有医院开售阿兹夫定,每瓶330元,可在发热门诊开处方购买。12月16日,四川某三线城市中医院的一位护士看到单位群里通知:“西药房有治疗新冠的药物阿兹夫定,每日一次,每次一片,价格270元/盒,可服用1周。”不过,她表示,目前,还没有患者在医院开这款药。至于这所医院的医护人员自己,“喝的都是中药”。与Paxlovid一样,阿兹夫定也有不少用药禁忌,必须在临床医生指导下使用。其说明书注明:尚未在肝、肾功能损伤患者中进行研究,建议中重度肝功能损伤患者、中重度肾功能损伤患者慎用。考虑到其对肝肾的影响,“如果普通新冠患者症状轻,服用该药的不良反应可能超过新冠反应。当风险大于收益时,就是不合理用药。”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技术评估研究部主任王海银表示。王海银还有一个担心——阿兹夫定的适应症既包括新冠,也包括艾滋病。如果销售监管不力,可能导致艾滋病管控方面出现漏洞。艾滋病在中国是乙类传染病,国家会对感染者和患者的个人信息、用药等情况进行严格监管,也有定点医院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感染者和病人一旦在普通医院确诊,医院需要立即上报疾控中心。此外,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这个群体有履行接受疾控中心等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就医时如实告知接诊医生自身情况等义务。“艾滋病感染者可能以治疗新冠的名义获取阿兹夫定。在这里,存在监管的空白地带。”王海银说。王海银认为,对于这类有多种适应症的药物,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需要出台一些规定,补上监管空白。尚未获批,仿制药已流入市场目前欧美市场主流的新冠口服药,除了辉瑞的Paxlovid,还有默沙东的莫努匹韦。不过,莫努匹韦目前在中国内地尚未获批。2022年6月曾有媒体报道称,默沙东已向CDE滚动递交申请资料。9月,默沙东宣布授权国药集团,由后者负责莫诺拉韦在中国的独家进口权和经销权。而之后,这款药物一直没有公开的审批进展。一些抢购Paxlovid而不得的人们,转向了这两款药物的海外仿制药。莫努匹韦原研药尚未获批,它的仿制版却已悄然进入了代购市场——已有人买到它的仿制药Molavir,老挝磨丁元素制药(Boten Elemento PHARMA)生产。常见的Paxlovid仿制药来自印度,有几家不同的生产商。一位香港代购表示,目前价格折合1800人民币一盒,“听说内地已经炒到了3000多元一盒”。不过,这种流通方式,无法排除买到假货的可能性。科普博主“凯喜博士DrCash”收到三盒相同包装、相同批次的印度仿制药,经过质谱检测发现,其中只有一盒药品含有奈玛特韦(Paxlovid的最主要成分),其他两盒都没有。辉瑞和默沙东都早已将其新冠口服药的专利放入了药品专利池。药品专利池组织 MPP(Medicines Patent Pool,下称MPP),是一家2010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组织。按惯例,仿制药企可向MPP申请获得专利池中的专利实施许可,生产并向中低收入国家供应仿制药。2022年1月,MPP宣布与27家企业签订协议,授权其生产默沙东莫努匹韦的仿制药,销往全球105个中低收入国家或地区。其中包括5家中国企业:复星医药、博瑞医药、石家庄龙泽制药与上海迪赛诺获许可同时生产莫努匹韦的原料药和成品药,维亚生物旗下朗华制药则获许生产莫努匹韦的原料药。3月17日,MPP又宣布,与35家企业签订协议,授权其生产辉瑞Paxlovid的仿制药,销往95个中低收入国家。其中也包括5家中国企业:迪赛诺、华海药业、普洛药业、复星医药获准生产原料药与制剂,九洲药业获准生产原料药。这两次提到的中低收入国家,都不包括中国。在多个中低收入国家,这两款口服药已被广泛仿制生产并投入临床使用。2022年3月,中国商人曾林在老挝考察时感染新冠。在万象市中心买药时,他发现莫努匹韦的仿制药Molavir放在很多药店显眼的位置,比如收银台前面。“不需要任何处方,没有任何限制,带着钱就可以买,有多少可以买多少。”不过,在这个多方面严重依赖国际援助的国家,仿制药的价格仍然形成了购买的门槛:刚上市时,这款仿制药一盒售价约合300~400元人民币。到8、9月,可能因为产能扩大,降到了200~300元人民币。而当地普通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人民币。“当地人主要靠喝草药,或者买便宜的泰国和老挝感冒药来治疗新冠。”曾林称,Molavir的主要受众还是在老挝的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也有一些在老挝的中国人将其带回国内。而最近,当Paxlovid在中国被热炒的时候,莫努匹韦的这款仿制药在老挝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涨到了400~600元一盒。“都是中国人自己在炒。”曾林说。显然,这两款仿制药在中国均没有获批,销售属于不合规行为。印度与老挝版的仿制药流入市场的同时,也有中国药企正在研究仿制。查询公开的临床试验登记信息可知,石药中诺和乐普制药都已针对Paxlovid的两种主要组成部分奈玛特韦(nirmatrelvir)和利托那韦(ritonavir),注册了自研产品的生物等效性(BE)试验。此外,尚未获批的默沙东莫努匹韦,国产仿制也正在进行中。据“合肥发布”12月20日消息,安徽贝克药业研制的莫那匹拉韦正等待审批上市,并已布局生产。此前有多家媒体报道称,这款药物是莫努匹韦的国内首仿。不过,这些仿制药如果要进入生产、销售,还将面临着专利问题。(本文提到的购药者均为化名)...
特效药Paxlovid涨到了2万一盒真有大家传说的那么神吗?我们问了问买过的人两天前,国家卫健委发布通告,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降级实施乙类乙管。尽管如此,新冠依然在挑战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对于老年人的冲击尤为严峻。被称为新冠特效药的辉瑞Paxlovid成了如今最紧俏的药品之一,在一周时间内黄牛价从一盒3500元涨到1.5万元,本周更是涨到了2万元以上,令人咋舌。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消息,北京近期计划在各个社区医院配备辉瑞特效药,且列入医保报销清单。据称,2300元一盒的药物,经过社区医保报销后个人仅付230元即可购得。这一措施最后是否执行,目前尚未得知。京东健康此前上线了辉瑞Paxlovid的购买途径,每天10点上线凭互联网医院发热门诊处方购买。但从本周一开始,人们发现已经无法通过该途径继续购买。章泽天在朋友圈介绍如何通过京东买Paxlovid更多的人选择去各自城市中的私立医院开药,这些医院往往只能自费或商业医保,支付昂贵的挂号、诊疗费后才能开到接近原价的Paxlovid。当下,不少人在四处求药,重症患者人数超过人们预期,巨大需求让Paxlovid的价格飞涨。另一方面,围绕这款药的争议讨论也越来越多。“要在前3-5天服用才有效,它只能在前期制止病毒复制。”“切记看清楚有没有药物冲突,有没有禁忌症……”外滩君找到了身边几位通过各种方式购买过Paxlovid的朋友,他们大多就是为了家中的老人以防万一或是救急。有些人反映,在服用后的确短短一天时间就由阳转阴,很有效;也有人表示,很难说最后好转是不是这款药的功劳,感觉不明显。以下是这些特效药购买者的自述,如果你也正在为Paxlovid纠结,可以看看这些真实案例作为参考。01吃一天就转阴但仍在发高烧讲述人 Tracy我老公在10号左右阳的,我带着小孩跑回我爸妈家避难,没能躲过,还是阳了。关于这次特效药,我老公他们公司是旅游行业的,他们老板很早就在国外阳过,回来之后就和他们说好像没那么严重,然后这个辉瑞的特效药挺管用的,正好他们也有国外的渠道能弄到,就开始有一些人提前在家囤了药。我们没赶上那一批,但好在有商业保险,所以我老公阳了之后就去私立医院看病,正好看到有这个药就配了。当时只配了一盒,也没多囤。因为是考虑给家里老人准备的,我们年轻人就想挺过去就行。我了解下来,曜影、嘉会、和睦家这些私立医院都是有这个药的,价格也都差不了太多,但是各自的挂号费、诊疗费用不一样。我们这次买的药是2676元,30片,单价89.2。后来这个药给我妈妈用上了,她今年66岁。本来按照说明书,这个一盒药一共是5天吃5顿,每顿是3粒药。我妈妈发烧,测抗原两道杠,结果吃了一天,发烧症状还在,但是测抗原已经是阴了,后面几天连续测了也是一道杠,我觉得是药起到了作用。这一顿之后,特效药就没有再吃,而是吃了别的退烧药,热度慢慢下来,开始咳嗽了再吃咳嗽药这样,每种药都是隔天分开吃的。我们身边也有朋友会提前备很多这种药的,一下子买了10多盒。我老公那次去医院的时候,已经很多人排队就是为了去买这个特效药的,他前面一个小伙子直接掏出1万现金,等了很久,也不知道买到多少。我们本来也想过是不是要多备一些,但我始终还是比较排斥。倒不是钱的原因,而是一开始真吃不准这个药是否真的有效,同时我还是觉得年轻人扛一扛就过去了,不要浪费这种医疗资源,还是紧着老人比较好。02一家人吃一盒药药效不明,有备无患讲述人 Ashley我转述一下我婶婶一家的经验。他们是上周阳的,基本是一家人同时有症状,到周六的时候实在是遭不住了,发高烧,浑身痛。婶婶之前听身边用过特效药的人说,这个辉瑞的药是管用的,在私立医院有买,就趁人还能行动的时候赶紧去医院了。这个药的确不便宜。她去的这家私立医院先是挂号费1000元,然后药的钱是2600,自费的。65岁的上海老阿姨,花这么多钱买这个药,说实话算是满想得通的。我了解过外面黄牛的行情,那几天差不多一盒也是3500元左右。后来没过几天很快涨到一万多了,昨天看已经超过两万一盒了。据她说,这个药后来好像也没太大用处。因为这个病大多数人就头三天,熬过去也就好了。她买回来以后吃了两天,期间没有吃别的退烧药什么的,后来感觉好一点了就不吃了,毕竟这个药挺贵的。最后,这一盒药一家人分着吃了,三四天过去了大家也都好得差不多了,和身边其他没有吃特效药的人的康复过程差不多。她感觉下来,很难说清是不是这个药吃好的,这个药并不是能救命的样子。但她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首先还是一有症状就要赶紧决定吃,因为这个药是针对前期轻症的,家里最好能提前准备好,有备无患。03在互助群里抢到了3盒药都送给了更需要的人讲述人 勇哥我和太太两边家里都有 90 多岁的老人,北京比上海爆发的要早一到两周,身边陆续有些老人没扛过去的,所以我们就决定赶紧囤一些特效药。12月23日的时候,有朋友把我们几个熟悉的人都拉到一个群。这个朋友在我们创业圈也很有名,他本身不是做药生意的,也是因为自己一开始就是要帮朋友的父母找这个药。他当时正好问到广州有一家公司有存货,所以在朋友圈问了大家的需求,建立了一个Paxlovid公益购买群。后来进群的人越来越多,很快逼近500人上限,还有人出去组建了各自城市的小群,很多志愿者在帮忙。有人还弄了一个小程序,有货的时候发码给大家登记等药。我等了一天多,就有一批新的码发出来了,我抢到了3盒,3500一盒,差不多就是那时候的市场价。上海有几个亲戚朋友都在托我,家里有帕金森基础病的高危老人,都在等这个药,我就帮他们能多抢一点抢一点。我们自己家情况还好,我太太上周二开始发烧,我和孩子是周六晚上阳了,运气比较好,都没有吃太多苦头,几天恢复了。所以那一批药到手了以后,我们自己倒不急着用,就赶紧转送给身边更需要的亲戚朋友了。最后大家的反馈都还不错,至少能明确这个特效药不是一个收智商税的东西,很多人吃了药之后第二天第三天就转阴了。这个药有很多禁忌,有些长期服用其他药物的人是不能吃的。根据北京这边我知道的一些使用过的人来说,如果轻症的时候吃他会恢复得比较快。所以这对于有基础病的老人来说就很重要,因为大家还是怕从轻症变成重症,到重症就不可逆了。04阳到第四天药送到了90岁老人没吃药就康复了讲述人 Fiona我的药是一个哥们帮我弄来的,因为知道我家里有90岁的姥姥,怎么弄的我不便透露。那是12月中旬,北京的这轮疫情刚开始没几天,那段时间情况很严重,我姥姥也中招了。我之前就知道有这个Paxlovid。我有个美国同学,她妈妈是免疫系统的病,在国内住院,所以她在美国很早就准备了这个特效药带回来。当时中国的三甲医院里并没有普及这款药物,医生没有针对它的大规模培训,我同学妈妈的主治医师当时也说,你们自己用可以,但自己负责。我姥姥有糖尿病,平时吃抗糖药,打针,因为年纪关系有点心衰。我看了很多文章,研究后发现姥姥平时用的药里,没有这款特效药的冲突药,也没有禁忌症状。姥姥年轻是眼科医生,怎么着都比我懂药。我就问她,如果有这个药,你是吃还是不吃。她思路很清楚:如果症状轻就不用吃,如果实在症状重得难受了就吃。当时邮寄非常麻烦,我的这批药到手的时候,姥姥已经是阳的第四天了——她当时症状还没我重,就是有些腰酸背痛、乏力,她说几十年没有过这么厉害的感冒了。但相比我周围很多人,她的症状算轻的。也没发很高的烧,她解释说到了这个年纪的老年人白细胞少了,不会发太高的烧,厉害的话就直接器官衰竭了。总之她最后也没吃,熬过来就好了,算是万幸。以上就是这些购买过、服用过Paxlovid特效药的真实案例。这样的买药风潮,其实并不只是Paxlovid,此前在退烧药、止痛药等其他药物上也有过,大家都在努力帮助家中的老人平安度过这个冬天。最后外滩君还是要提醒一下,购药服药请根据药物说明书,遵医嘱,看清楚药物冲突指引,不要盲目囤积药物。希望这片疫情的阴霾早日过去。...
目前,国内已有两款新冠口服小分子药物可向市场供应,分别是:辉瑞的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以及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二者的可及性又如何呢?27日,《科创板日报》记者致电了四家位于上海市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询问后者是否可供应Paxlovid或阿兹夫定,得到的回复均为否定。“没有。我们没有接到这样的通知。”当记者询问何时可供应时,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告诉记者。另有新冠阳性家属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几天前,家中老人症状较为严重,其带着老人前往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求医问药,但得到的回复是,没有特效药可供应。《科创板日报》记者还询问了私立医院和睦家长宁院区,对方表示,目前没有Paxlovid的库存,短期内可能都没有;至于阿兹夫定,也没有。对于Paxlovid的供应情况,据辉瑞中国产品咨询热线回复,公司没有停止供应,也没有出现断货情况。医院和网络平台库存紧张,或是由于最近确诊病人数较多,药物消耗量较大,此外医院会根据国家指定药物采购计划,也会对库存产生影响。阿兹夫定的独家经销商复星医药则于日前回复《科创板日报》记者称,复星医药已与国药控股、华润医药等国内多家商业伙伴达成战略合作,提高阿兹夫定片的全国终端可及性,目前,阿兹夫定片已在全国31个省份完成医保挂网,并正加快全国医院终端铺货,现已覆盖全国各地主要医疗机构,包括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互联网医院成为新销售窗口?虽然,前述两款药物已向市场投放,但可及度仍有限。线下渠道暂不明朗,也让求药者纷纷转向线上渠道。26日晚间,还有消息称,前述两款药品已能在京东健康电商平台,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销售。很快,就有求药者对《科创板日报》记者称,其尝试通过京东健康购买Paxlovid,得到的回复是“没有药了”。另据《科创板日报》记者的实测,京东健康还有国产新冠特效药阿兹夫定可供应,药品提供方有京东大药房和复星健康大药房旗舰店两家可选,售价为330元/盒,预计送达时间分别为1~2天、3~4天。此前,还有消息称,在济南全福医院,已经可以接受预定阿兹夫定。“预约非常火热,不到一个小时就预约了500份,并且目前需要先预约后取药。”不过,据记者进一步了解,该预约还仅限当地居民。三家“经销商”谁能分到大蛋糕?另一方面,随着防疫措施调整,各家新冠药销售企业已经“蓄势待发”。复星医药是最早确认拿到新冠特效药经销权的企业。早在今年7月25日,复星医药就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与真实生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推进双方联合开发并由复星医药产业独家商业化阿兹夫定等事宜达成战略合作。这也意味着,复星医药抢到了首款国产新冠特效药在中国境内等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随后,中国医药也参与了进来。12月15日,中国医药公告称,将在协议期内(2022年12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负责辉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Paxlovid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进口和经销。关于销售的细节方面,27日,《科创板日报》记者致电中国医药,后者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另一家参与到新冠药保供的企业是上海医药。12月23日,企业公告称,已获得日本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研发的、并在日本上市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Ensitrelvir片的进口品在中国大陆的独家进口权和经销权。截至目前,Ensitrelvir已处于开始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NMPA提交新药上市许可申请的阶段。上海医药称,将和盐野义方面加速推动该款产品在中国的注册上市以及后续的商业化供应工作。关于具体情况,《科创板日报》记者尝试与上海医药进一步联系,截至发稿,未能获得回复。需要注意的是,也有医生指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使用Paxlovid——实际上,Paxlovid适用对象仅针对:发病5天内、具有重症风险因子的成人与儿童病人(12岁以上且体重至少40公斤)的轻度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确诊者。“Paxlovid一般在出现症状后5天内服用有效,超过5天效果微弱。就现阶段情况而言,大部分人通过抗原确认感染时,往往在出现症状后两到三天。”该医生指出,另外,由于存在副作用等原因,美国FDA在给Paxlovid的许可批复中明确指出,Paxlovid不可连续服用超过5天。“Paxlovid作为新药刚研发上市,还远远算不上抗新冠病毒‘特效药’。充其量只能算作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使用的有效的药物。”该医生表示。...
县城感染出现后,居民们开始千方百计抢药,争夺有限的布洛芬和其他的新冠对症药物。而同时,来自大城市的“幽灵”购药者也已盯上县城捉襟见肘的药物储备。在信息缺失以及药物不足的情形下,偏方和各种土法疗方在县城满天飞,很快,这些偏方所需的药材也开始短缺。县城老表的药被抢了感染抵达县城时,居民们很快发现用于新冠对症的药品蒸发了。12月12日,居住在贵州省毕节赫章县的钟全,陪一位嗓子不舒服的朋友去药店买连花清瘟胶囊。他们去了县城里能找到的药店,结果发现,不仅是连花清瘟胶囊,泰诺、布洛芬等市面宣传能缓解新冠感染高烧症状的药,都宣布售罄。晚上11点多,朋友给钟全发来消息,他晚上测抗原,发现自己“阳了”。钟全心一沉,觉得自己嗓子也开始不舒服了。12月14日,家住安徽泗县的郭阳,出门替感染新冠的朋友在县城里寻药。走到一家药店门口,还没询问,就见店里一个人摇着脑袋冒出来:“没有!”什么意思无需明说,郭阳就懂了,退烧药售罄。郭阳连跑3家药店都扑了空。第4家药店,老板听说郭阳是因为朋友“阳了”才来买药,转身从药柜后头掏出了一盒布洛芬,老板说,这是店里最后一盒,是家里人备用的药品。原本,郭阳想顺便买一盒抗原。但当时,30支一盒的抗原售价涨到了260,是平时售价的近3倍,郭阳想了想,还是放弃了。县城居民们发现,在感染抵达县城之前,县城药店里的对症药库存就已告急。除了县城居民因预防或感染买药,大城市里跨城买药的人也买走了部分存药,这引发了愤怒。网上流传着隔空购买偏远地区市县退烧药的帖子,发帖人宣称,通过修改外卖地址的方式,可以在偏远市县的药店购买药品和抗原试剂,联系当地快递员取药后邮寄到大城市。部分帖子还提示,如果药店或快递员不愿意配合,可以以投诉相要挟。一位定位于来宾市象州县的互联网用户,提到12月中旬在县城买药的经历。她发现到药店买药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老板告诉她,药品还有库存,但为了更多人能买到药,店里设置了限购。她顺势表达对跨城购药的不满:我不知道那些教别人定位广西偏远地区抢药的人怎么想的,你看看这些老人小孩,他们能懂在外卖平台买药吗,他们能懂你在网上几十盒几十盒地囤他们的药吗?12月月中,来自广西省一个小县城的杨珊最着急的一刻,是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如何去偏远乡镇买抗原、药品的分享帖。这些帖子里频繁提及广西省的县市。杨珊血气一下子涌上脑门,她愤怒地在网帖下留言:“你的手怎么这么长?积点德吧!”在深圳务工的杨珊开始担心起广西县城老家的家人。县城的药品储备量有限,大城市的跨城购药者如果提前掏空了县城药店的储备,在可能到来的感染潮中,小县城很难维持药品正常供给。杨珊的老家,是过去的国家级贫困县。得知消息后,杨珊很快翻到了这场县城抢药潮降临老家县城的信息:县城一家药店,一晚上就收到了600笔外卖订单,为了完成这些订单,药店老板带着店员连夜为外地客户打包。杨珊气得手直抖,立即给母亲拨去电话。当时,老家县城尚没有大规模疫情蔓延,接到杨珊电话的母亲听见女儿气急败坏的声音,只觉得莫名其妙。母亲告诉杨珊,家里还剩半盒连花清瘟胶囊,不知道有没有过期。得知消息的杨珊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吃”,又告诉母亲,“快出门看看有没有药”,接着,她自己冲出家门寻药,同时,托同事朋友一起给深圳各区的药店打电话询问库存。最后,杨珊跑了6家药店,买到了两盒布洛芬胶囊和一盒新冠抗原测试包。她给自己留了半板布洛芬胶囊、五支抗原,余下的当天叫了快递,寄去了广西老家。当天晚上,杨珊就开始喉咙发热、干痒,第二天,她就开始发烧,测了两次抗原都显示是阴性。第三天,退了烧,测抗原则显示阳性,“T”那一道红得发紫。杨珊想,这时候感染了新冠也不尽然是坏事,比父母先感染,就可以把生病和服药的过程、经验记录下来,分享给父母。在12月中旬感染新冠,按照病程顺利康复的话,还能不耽误来年1月月中回家过年。得知县城药物告罄,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和杨珊一样开始给在老家的家人买药、邮寄。与此同时,邮寄丢药、丢抗原的新闻时有报道,人们开始把寄回家的药品藏在其他物品中寄出,小心翼翼,只求药品和抗原尽可能安全地抵达。在北京工作的九江人靳维,12月中旬与江西九江德安县的家人联系。当时德安县县城有十几例感染病例。没隔几天,他就听家人说,全家老少都“阳了”,镇上的诊所停摆,连开药店的朋友都搞不到布洛芬。家族群里,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小孩高烧的消息,靳维人一时赶不回家,只能远远地在微信上进行指导。北京和德安县当时已经买不到布洛芬和泰诺等退烧药,担忧中,他从北京赶回江西,在南昌停留了几天,时不时往实体药店跑,同时在网上蹲守,抢到一些对症药就快递寄给家人。12月25日清早,靳维坐动车回到了县城老家,他带回家的,还有几袋从市区中药房抓的具有清热解毒效果的中药材。疫情蔓延下,车站冷清,一节车厢内只有两个人。药荒的县城,偏方漫天原本,人们预测,县城的感染潮很可能发生在春节前夕,随着春运返乡的人员抵达。但事实上,县城感染潮发生的时间远早于春运。由于城市新冠感染人数攀升,大量餐馆和ktv等娱乐场所暂停营业,许多务工人员提前返乡,加上外地求学的学生们也提前放假回家,不少县城在大城市感染潮发生的1周后,新冠疾病蔓延。图|县城街景杨珊往家里寄的药,因疫情导致物流卡顿,在路上走了9天。期间,杨珊的父亲也出现了感染新冠的症状。他先是咳嗽,紧接着发起烧来。当时,县城的退烧药因抢药潮变得紧缺,杨珊的父母无法从药店等正常的购买渠道买到药,只能花高价从二手药贩子手里买药。当地药店售价20多元一盒的对乙酰氨基酚片,在二手药贩那价格翻了五倍。杨珊的父亲舍不得花冤枉钱,在家用盐浸橘子皮煮水喝,挺了两天,等到了杨珊寄回来的退烧药。这让杨珊感觉后怕,幸好父亲没有连续高烧,或引发其他并发症。收到抗原,杨珊父亲连测两天,都呈阴性。他觉得自己可能只是普通的流感,电话里反复跟杨珊强调,自己没事。杨珊告诉他,自己是退烧后才呈阳的,抗原不用天天测,自己的身体感受最重要。无法在家中看护父母,杨珊只能在电话里一再叮嘱父亲:尤其要关注呼吸,察觉到胸闷就赶紧去医院。第四天,杨珊的父亲退烧,再测抗原,果然呈阳性反应。在县城,由于买不到对症药物或想在感染前预防新冠,许多居民开始求助于偏方。在重庆酉阳县一家银行,职员琪琪12月14日晚间出现发烧症状。第二天,她去医院发热门诊做核酸,当天就得知了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提示她感染了新冠。单位一直有储备抗原和退烧药,琪琪和家人暂时不需要为药物操心。她在家立刻尽可能地把自己隔离在卧室。即使独自关在卧室关着门,琪琪也尽量戴着口罩。她的父亲五十多岁了,有哮喘,肺也不好。琪琪担心把新冠传染给父亲,病毒借着父亲的基础病诱发更严重的并发症,造成一家人都无法接受的结果。琪琪感染之后,她的母亲从视频网站上学来了一道偏方。她买了红糖、姜、蒜,放在一起每天煮水给全家喝,她相信视频里说的,这可以起到驱寒、预防新冠的作用。严防死守了数日,12月19日,琪琪的父亲还是出现了疑似新冠感染的症状。他咽干、发烧和咳嗽,烧很快退了下去,但咳嗽愈演愈烈。头两个晚上,父亲睡不到两个小时就会咳醒一次。在琪琪的催促下,父亲决定去医院治咳嗽。到医院的时候,他发现医院里满是来做胸部CT检查的老人。琪琪父亲本来也想拍个CT,好不容易排到他就诊,他却忘了跟医生说自己肺部的基础病史,只说自己有哮喘。医生问诊后,只给开了些治哮喘的药。回家吃了两天药,父亲仍是咳嗽不停。母亲再次求助偏方,她从网上寻了个方子,用白萝卜榨汁加蜂蜜,据说能治咳嗽。蜂蜜萝卜汁散发出一股臭烘烘的味道、不像可以下咽的东西,琪琪看着父亲喝了两天,她不知是医生开的药起了作用,还是那萝卜汁的作用,父亲竟然感觉咳嗽明显缓解。从视频网站或者群聊里群友分享的文章,人们总能学到不少号称“防疫偏方”的汤药。泗县疫情爆发以来,郭阳的母亲每天用葱白、红糖加姜片煮水,她听来的版本里,这个偏方的疗效是“解表散寒”。她还学了另一个方法,烧开水泡橘子皮和柠檬片来喝,认为可以提高抵抗力。这些在民间积极传阅的方法,无意中也引发了另一种抢药潮。出现在民间方子里的中草药,也出现了紧缺的情况。在一些县城药店里,板蓝根、双黄连、连花清瘟和藿香正气等中成药,早就一盒难求。在亳州、安国、甘肃等上游中药材集散基地,药商们哄抢柴胡、甘草等止咳化痰类药材,连翘、金银花、黄芩、藿香、芦根之类清热解毒的中药材,药材价格直线上涨,仍供不应求。此外,县城的人们还开始抢购据说具有驱寒、止咳作用的食材,比如萝卜和葱姜。托熟络的摊贩,郭阳的母亲才买到四斤柠檬,寄给了远方的亲人。退烧药难求的时候,互联网上流传一个用藿香正气水替代退烧药的方法,用藿香正气水沾湿棉球,塞在肚脐眼处,用创可贴封好,发帖者宣称等待数小时后即可退烧。县城疫情蔓延起来之后,在靳维老家德安县和钟全生活的毕节赫章县,藿香正气水早早售罄。改造这枚偏方的想法也被提出,有人提议,可以用味道相近的野格酒替代藿香正气水执行此法。这种想法没有依据,此前也少有实践效果佐证,鲜少有人愿意采信这个想法,帖子的评论里,大部分人以笑声回应。钟全不知道这些听来的方法有没有用。他只能继续四处想办法买药。身边的朋友都感染了,他还一直是“幸存者”,但这无法让他宽心,每天还是操心着买药和照顾家人。12月15日,钟全仍在为买不到布洛芬和宣称是“抗击新冠神药”的连花清瘟而苦恼。直到12月19日,他才想到可以寻找替代药品。抗原和主流对症用药还是一药难求,最后,他在药店的推荐下,买了“精制银翘解毒片”和“复方感冒灵颗粒”,按说明书服用。这期间,想到家里的一堆折耳根,他略微宽心。他记得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家乡人都说折耳根可以防新冠。图|钟全买到的药寂静的县城疫情防控突然转向,好像突然把套在县城的防护套给抽走了。在过去三年的疫情防控中,人们没有了解到关于新冠这场传染病足够多的知识,内心对病毒的认知、自我防护意识和医疗知识仍然匮乏。在许多县城里,病毒感染是远方新闻,直至县城也迎来感染,身边人陆续病倒,人们才开始恐惧。阳性在家养病,阴性不敢出门,县城街道空荡荡。一个害怕自己感染的毕节下属县城的居民还感慨说,以后的日子可能得当成丧尸电影来过了。在县城,过去一年郭阳过得提心吊胆。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他很怕自己一不小心感染了新冠,或者成为“密接”,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传染源,把病毒传染给班里小孩。学校有了病例,按照规矩会通报给县教育局,再传达到市局,环环相扣。郭阳想象过,如果自己卷入了这样的漩涡,就会成为“千古罪人”。当疫情开始浸染县城,校方开始采取行动。12月16日,学校征集家长意见后决定暂停线下授课,各班老师线上教学。卸下了传染给学生病毒的心理负担,郭阳感觉整个人都松懈了下来。隔了一天,他开始发烧,嗓子说不出话。新冠疫情在师生中蔓延,他得知,本年级学生超一半都感染了,线上课不得不停止。连续发烧2天后,郭阳觉得不能再硬撑下去。县城医院人满为患,社区诊所早上还没开门,排队的人就到路边了。为尽快退烧,郭阳跑到乡下诊所打退烧针。退烧针一针十块,人满为患,郭阳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中途耐不住身体的不适和诊所阿姨推销,花百来块钱买了一袋阿姨自己配的西药。诊所阿姨说,配的这些药都可以一起吃。回家郭阳拆开袋子,发现里面是几粒零散的布洛芬药片,三盒同样具有消炎、退烧功效的儿童颗粒药。按理说这些药品不能盲目同服,但郭阳退烧心切,想尽快缓解喉咙的巨痛,按照药店阿姨的嘱咐吃了这些药。过了一会儿,郭阳感觉症状有所缓解,放了心睡觉休息。仅过两个小时郭阳在睡梦中感到呼吸困难,嗓子要命般疼痛。他疑虑地给诊所阿姨发消息,阿姨只回他:没事。图|阿姨配的药包郭阳感到后怕,他怀疑自己是因为肝部受损才起烧的。他没有医疗知识,再推理也只是猜想,无法有定论。眼下,他只想快点从刀割般的喉咙痛中解脱,听短视频网站上有人发帖说吃快克有效,他翻翻家里,找到四包儿童版小快克,全部喝下了。22日,医药互助的小程序由城市传到了县城,郭阳也分了两盒药给缺药的朋友。图|通过小程序参加赠药12月24日,郭阳自测抗原转阴,尽管县城的街铺大多关门停业,郭阳还是约了朋友,想出门买圣诞礼物,逛逛街。不同于疫情几番席卷的大城市,很多县城直到疫情防控放开前,感染病例都是个位数,人们对病毒缺乏认知,突然面对一个自由而无序的世界,心理和物理层面都没来得及做准备。眼下,想到屋外寂静寥落的县城街道,郭阳只觉得感慨。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式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得知了消息,郭阳想到了自己和学生们过去的经历。疫情三年,不仅郭阳自己行动谨慎,他的家人也十分注意外出的风险,几乎都是两点一线。只有到寒暑假,郭阳能获得些许自由,敢去健身房锻炼,或者去游泳。更让他感慨的是自己的学生们的经历。幼儿园的小孩子们,很多连镇子都没走出去过。放寒暑假,大人出于安全考虑,只让孩子在家里玩,尽管郭阳供职的学校距县城不过20分钟的车程。如果能够随意、自由地出门,不需要考虑病毒感染的风险,郭阳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旅游。这三年,郭阳去过最远的地方是221公里外的南京,他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去年爆热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如今陷入急冻,创办者纷纷赶在年底前进行清算关闭。SPAC去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投资者期待挂牌上市后能寻得一家公司合并。不过,由于近期达成交易的前景渺茫,而且一项令人意外的税收将在明年实施,SPAC在12月正以每天约4家的速度关闭,几乎与去年年初该行业达到顶峰时的推出速度相同。自12月初以来,大约有70家SPAC进行了清算,并向投资者返还了资金。根据SPAC Research提供的数据,这一数字超过了该市场历史上的SPAC清算总数。数据显示,SPAC的创建者本月在清算中损失了超过6亿美元,今年损失了超过11亿美元。还有许多SPAC表示将在未来几周内清算。这一趋势将损及支持多家SPAC的投资者,例如创投资本家帕利阿皮蒂亚(Chamath Palihapitiya)、私募股权业富豪戈尔斯(Alec Gores)、前企业界高阶主管柯恩(Gary Cohn)以及华尔街重量级业者KKR、TPG等。SPAC此前处在繁荣期时,它们的创造者忙不迭地推出此类公司。现在,这些人正急不可待地在年底前清算这些公司,SPAC热潮的收场很难看。对许多大型SPAC创办者来说,如今的亏损几乎不会影响他们在市场热潮时赚得的财富。帕利阿皮蒂亚在9月关闭两家SPAC,他曾表示自己的投资公司借由数件交易赚进7.5亿美元。较晚进入市场的SPAC公司更难找到交易标的,股价不断下滑、利率持续攀升令股票公开发行市场降温,SPAC高层们在两年期限内找到可收购对象更具挑战。还有许多SPAC两年大限时间落在明年上半。根据美国最新的气候、医疗和支出法案,股票回购必须征收1%的税金,这也加速SPAC进行清算。关闭一家空壳公司并且归还现金给投资者,被视为是公司购回现有股票的行为,明年起将开始课税。一些分析师预料,SPAC清算损失未来几个月将上看20亿美元。...
近日,据中国经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招商银行有多位用户的贵金属账户被强制平仓而导致亏损。在黑猫投诉网,亦有多位用户投诉称,在未得到用户允许的情况下,招商银行强制平仓其持有的贵金属,产品包括人民币纸白银及美元纸黄金等。对于一直强调用户至上的招商银行来说,此举引发了舆论漩涡。招商银行曾于官网公告表示,该行个人纸贵金属双向交易业务、个人双向外汇买卖业务、个人实盘纸黄金纸白银买卖业务及“招财金”业务即将停办,上述业务的持仓客户请于2022年10月17日前自行择机平仓。但据持仓客户反映,有人在10月17日前已经被强制平仓,造成了意外损失;也有人12月8日才接到招商银行客服强制平仓的通知,距离此前公告的日期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且相关产品仍在运行中。不同客户“强制平仓”的日期居然会有所不同,这引发了不少用户对招商银行的投诉。截至发稿,招商银行尚未对此事进行回应。非利息净收入增速放缓2022年以来,考虑到贵金属市场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剧,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强,个人贵金属交易类业务的投资交易风险上升,除招商银行之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在收紧贵金属业务。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曾公开表示,金融衍生品投资并不适合个人投资理财,“金融衍生品价格波动很大,对投资者的专业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具有很高要求,普通个人投资者参与其中,无异于变相赌博”。早在2021年,招商银行就宣布暂停个人纸贵金属双向交易业务、个人双向外汇买卖业务、个人实盘纸黄金纸白银买卖业务及“招财金”业务的新开仓交易功能。贵金属业务的收缩,在财报数据上也有所体现。2020年,招商银行代理贵金属的收入达2.24亿元,同比增长86.67%,这主要是当年黄金交易活跃度提升。资产方面,招商银行的贵金属余额为79.7亿元,较2019年的40.94亿元增幅达94.68%。但到了2021年,招商银行的贵金属余额就缩减41.79%至46.39亿元,代理贵金属收入降为1.96亿元。截至2022年9月30日,招商银行的贵金属余额进一步大幅下降,仅为28.51亿元,比去年末下降38.54%,而且财报中也没有再披露代理贵金属的收入。对于银行而言,贵金属交易仅为一个很小的业务,停办该业务对于招商银行的整体业绩影响并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贵金属交易业务的关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招商银行利润结构正在发生一些需要警惕的变化。银行收入通常分为两大类。首先是利息净收入,主要为贷款存款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息收益,即利差收入。除此之外的收入通常为非利息净收入,贵金属交易隶属于非利息净收入。相比于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往往稳定性高、收益高,且受周期波动影响较少。而且,随着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息差越来越低,开拓非利息净收入成为银行之间未来竞争的关键因素。身为知名的“零售之王”,非利息净收入对于招商银行的业绩增长可谓功不可没。梳理招商银行最近几年的数据可知,非利息净收入的占比高达30%以上,而其他几家国有大行仅为20%左右。2017年-2019年,招商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百分比分别为34.43%、35.47%、35.82%。2020年,招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32.97%。2018-2021年,招商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增速一直高于净利息收入。但是2022年情况却发生了变化。1-9月,招商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增速仅为1.92%,罕见地低于净利息收入7.63%的增速。对此,招商银行表示,由于疫情对宏观经济、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大,银行卡业务、支付结算业务受到直接冲击,加之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下债券估值、外汇交易损益承压,本公司非利息净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具体就重点项目来看,招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大部分是依赖于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022年1-9月,招商银行的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55.90亿元,同比减少13.10%。主要是由于代理基金收入、代理信托计划收入、代理证券交易收入分别同比减少了46.89%、47.88%、32.74%,拖累了整体的非利息净收入。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吉恒认为,招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结构需要完善,除手续费及佣金之外的其他业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差异化服务,不利于银行利润的进一步增长。资本市场表现相对黯淡招商银行一向被认为是银行中的“优等生”,各项业绩表现往往名列前茅。截至2022年9月,招商银行的总资产达到9.7万亿元,在银行股中排名第一。2022年1-9月,招商银行实现营收2648.33亿元,同比增长5.34%,增速位列第一;归属净利润1069.22亿元,同比增长14.21%,增速排名第二,仅比第一名邮储银行少0.2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0.95%,排名第二,仅次于邮储银行;拨备覆盖率为455.67%,排名第一。然而,在资本市场上,招商银行的表现较往年黯淡不少。2022年4月,招商银行股价跌破40元/股。当时媒体认为,触动招商银行股价下跌的最重要因素为高管人事变动——原党委书记、行长田惠宇卸任,并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遭到中央纪委、国家建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田惠宇作为第三任行长,执掌招商银行已有九年。在其任职期间,招行财富管理业务突飞猛进,成为当之无愧的“零售之王”。5月19日,招商银行宣布新行长任命,原常务副行长王良担任行长。次日,二级市场便迅速给出了积极反应,A股H股均高开高涨,总市值重新攀回万亿以上。然而,新行长的消息并没有刺激太久。招商银行的股价仍在持续走低。在国庆后第二个交易日,招商银行股价时隔六年再一次跌破了净资产,直奔30元以下。10月26日,最高院通告田惠宇涉嫌受贿、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两天后,招商银行披露三季报,尽管利润增速上行、基本面稳健向好,依然没有抵消“原行长落马”的负面影响,股价继续下行。10月28日,招商银行收盘价报收27.18元/股,较历史最高点56.15元“腰斩”,总市值蒸发逾7300亿元。10月30日,招商银行迎来2022年最低价,收盘价仅为26.82元/股,年内降幅高达42.54%,已经抹去了2020年开年以来的所有涨幅。除田惠宇案件之外,招商银行2022年在二级市场吃瘪的另外原因在于房地产暴雷。据银保监会官网信息不完全统计,招商银行2022年因房地产开发贷款相关问题,被罚款累计达1016万元。2022年一季度末,该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双升,其中,不良贷款额较上年末增89.56%,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1.18个百分点。对此,招商银行称原因为受高负债房地产企业客户风险暴露等影响。2022年1-9月,招商银行集团的不良贷款余额570.8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2.26亿元;不良贷款率0.95%,较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55.67%,较上年末下降28.20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4.34%,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其中,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为3.32%,较上年末上升1.93个百分点。对此,招商银行称主要是受高负债房地产企业客户风险暴露以及房地产不良处置周期长等影响,导致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阶段性上升,但是房地产贷款风险总体可控。按照《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中的要求,中资中型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27.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20%。而截至2022年9月30日,招商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为1.38万亿元,占贷款总额比例为24.44%;对公贷房地产业贷款为3470.35亿元,与个人住房贷款合计之后的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为30.58%,均超过监管上限。截至2022年三季度,招商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为501.67亿元,其中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340.44亿元,同比增加228.03亿元,主要是2022年以来受房地产客户风险暴露及疫情对零售业务的影响,招商银行对贷款增提了信用损失准备。如此看来,招商银行想要消化房地产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一段时间。至今,招商银行的市值仍停留在9000亿元区间内,未能够回归万亿时代。信用卡风险敞口需警惕在零售业务中,信用卡业务是风险等级比较高的一个板块,因为信用卡业务风控标准相对于其他零售贷款来说较低,加上近两年的消费下行风险,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风险敞口值得警惕。财务专家王耀武曾表示,作为零售之王,招商银行有规模庞大的信用卡业务,如果经济下滑,消费者收入不稳定的话,必然会出现催收不当的问题,从而容易引起投诉。而据上海银保监局披露,2022年上半年,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位列上海前三,投诉量达到6161件,其中催收及征信类投诉2203件,卡费息类2024件。从财报数据可以发现,在零售贷款中,招商银行信用卡贷款比例较高。截至2022年9月底,招商银行的信用卡贷款和垫款余额达8914.81亿元,占总贷款比例的15.75%。相对于全国不到5%的平均水平而言,这个接近16%的比例是相对较高的,也意味着招商银行在信用卡贷款方面面临着极高的风险。其中,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270.74亿元,同比增加57.58亿元;不良贷款率1.67%,比2021年末增加了0.02个百分点。招商银行认为,这主要是受逾期认定时点调整政策、执行逾期60天以上下调不良政策并叠加疫情影响导致。不过,好在招商银行信用卡的贷款逾期率止住了上升势头。截至2022年9月30日,信用卡逾期贷款率为3.11%,较2021年末的3.19%降低了0.08个百分点。但是,零售贷款的整体逾期贷款率近两年来有所上升,从2020年末的1.12%增加到了2022年九月底的1.31%。如果这个上升趋势持续发展,将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零售贷款风险,需要加强警惕。事实上,招商银行也多次因信用卡业务违规收到监管部门的罚单。比如2022年6月,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就因为发卡授信不审慎,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上海银保监局责令改正,并罚款40万元。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各大银行的信用卡发量增速均有所放缓,如何拉新成为各大银行信用卡竞争面临的新挑战。很多银行选择走向三线城市以下的下沉市场,虽然能获得新的市场增量,但由于下沉市场收入的稳定性、消费习惯有所变化,也给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管理。作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虽然在业绩上依然保持着标杆银行的领先地位,但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财富管理、信用卡零售等部分业务的风险或将持续暴露,未来还将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近日,知名数码博主李杰灵在微博上发帖称,自己在深圳贷款购买的房屋近期评估价出现下降,银行致电要求他按照合同约定补足50万元左右的本金。他透露,楼下的业主打六折出售房屋,影响了自己房屋的评估价。这条微博引发了广泛讨论,有网友担心自己购买的房屋评估价下跌也会被银行要求补足本金,而自己拿不出几十万补给银行,不知道后续银行会采取何种措施。为了解更多详情,记者试图联系该博主,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应。李杰灵发帖称, 银行告诉他房价上涨的时候很少人会关注这一点,但贷款合同中的确有房价下跌购房者要补足本金的相关条款。记者多方了解到,李杰灵提到的“补足本金”,实际上是指当抵押物价值减少到一定程度时,银行会要求抵押人补足抵押物的价值。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11月全国70个城市的房价持续总体下调:新建商品住宅只有9个城市上涨,2个城市价格持续平稳;而二手住宅仅有3个城市上涨,4个城市维持平稳,其余城市都是降价。具体来看,1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2%和0.4%,降幅比上月均扩大0.1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2%和0.4%,降幅比上月均收窄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5%,降幅与上月相同。在签订住房贷款合同时,可能大部分购房者更关注的是贷款金额和月供,并不会仔细阅读合同中的格式条款,事实上,住房贷款合同中一般对补足抵押物都有明确的约定。记者获得的一份北京购房者与邮储银行签订的《个人购房借款及担保合同》显示,无论任何原因导致抵押物价值减少时,抵押人应及时恢复抵押物的价值,或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当的担保。记者获得的另一份河北购房者与农业银行签订的《个人购房借款及担保合同》显示,抵押期间,抵押物价值减少的,贷款人有权要求抵押人恢复抵押物的价值或提供贷款人认可的与减少价值相当的担保。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透露,监管部门一般会要求银行定期对抵押物价值进行评估,如果价值低于贷款余额,会要求补充其他抵押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补足抵押物是小概率事件一位北京银行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要求购房者补足抵押物的情形不会大面积出现,一方面购房者已经支付了一定比例的首付,另一方面贷款金额一般是房屋评估价格60%-70%,普通居民住房按揭贷款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不过,如果出现抵押物价值降低导致银行抵押物不足值的情况,银行有权要求贷款人补充抵押物或者提前部分还款,这是法律有规定的。建议借款人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贷款金额。记者采访的三位北京大型银行的房贷经理均表示,从业生涯以来从未遇到要求购房者就住房按揭贷款补足抵押物的情况。一位深圳银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针对正常的居民住房按揭贷款,即使房价出现一定下跌,银行一般也不会要求补足抵押物,或有一些触发因素。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敬仁解读称,如果出现抵押物价值降低导致银行抵押物不足值,且借款人没有按银行要求补足抵押物,根据双方约定的其他合同条款,银行一般有权利要求借款人一次性还款,或者有权提前行使抵押权,并对抵押房产与借款人协议折价或者按法定程序进行拍卖、变卖。但在个人按揭贷款买房的实务中,购房者和银行之间形成了贷款还贷和房产抵押双重法律关系,其中贷款还贷是基础法律关系,要求购房者正常还贷是银行最重要的诉求。对于个人购房按揭贷款,虽然银行依据双方的合同约定有权要求贷款人补足抵押物,但实践中只要贷款人能够继续正常还贷,很少有银行直接主张这一权利。因为在全国房地产市场下行的大环境下,单方面强调合同权利,只会激化购房者与银行的矛盾,也不符合目前保交楼、稳民生的国家房地产政策。假设所购房屋的确出现了下跌幅度较大的情况,购房者应尽量保证正常还贷并与银行充分协商沟通,避免银行直接通知补足抵押物甚至提前行使抵押权的情况出现。北京安杰律师事务所律师黄兴超也认为,在作为借贷双方的购房者和银行之间,如双方无明确约定,只要购房者按时还贷,抵押房产的价值如何下跌都不应给购房者增设其他额外负担。购房者如何应对小概率事件?从各方反馈的情况来看,住房按揭贷款出现补足抵押物的情形非常少见,广大购房者不用太过担心。如果小概率事件真的发生,也可以按照律师的建议来操作。黄兴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应该如何应对银行补足抵押物的要求。他表示,银行作为资金出借方往往会在其提供的制式合同中写明“补足条款”,即无论任何原因导致抵押物价值减少的,抵押人应及时通过提前还贷或提供与减少价值相当担保的方式,以此配平抵押物价值的贬损,避免银行出借资金无法得到顺利清偿。这类约定保障了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利益,在商事金融领域有其合理性。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房价大幅下跌时,这类约定无疑将给普通购房者带来“按期还贷+提前清偿”的双重打击。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面对房价下跌,一是建议按时还贷不断供,银行当然也希望贷款人按合同约定还完剩余的房贷,考虑到启动司法程序主张合同权利仍需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银行大概率也不会严格执行补足条款。二是如果确实被要求提前还贷或补足担保,则可考虑依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的规定,尝试主张银行作为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没有采取合理方式提示购房人注意补足条款,因此补足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逸聪表示,如果房产价格降幅过大,就要补充抵押品,不然银行有权处理房产,这主要是依据购房贷款合同的约定。如果借款人拒不履行,那么根据合同条款,银行可能有权利要求一次性还款,或者对抵押物进行拍卖。此外,如果借款人认为这些条款是银行重复使用的格式文本,没有用显著提醒或解释的方式来引起合同签订者注意,可以向司法机关主张其无效。但在司法机关认定无效之前,这些条款在形式上推定有效,受到法律保护。朱逸聪建议购房者与银行以协商为主,避免走到诉讼阶段,购房者可以考虑与银行协商通过其他方式补足抵押物:一是增加保证人,二是在银行定存一定数量的货币,三是提前还款,四是再提供其他房产做有限的抵押。一个可行的方案是,请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提供补充担保。在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看来,住房按揭合同往往是银行提供的格式文本,里面存在大量的对银行比较有利的条款,这是一个客观情况。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业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核实自己的房屋是否如银行所称的评估价下降,如果下降,下降了多少;二是捋清贷款合同中有关抵押物的相关约定,可以视情况选择约定中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来履行;三是了解银行是否存在违规放贷的问题。...
其实,还是基金圈的利益输送问题,业内人士表示。 “行情总是在绝望中产生,在疯狂中灭亡”,基金业内之所以流传“冠军魔咒”的说法,原因也大抵如此。 尤其今年资本市场一波三折,一些赛道有业绩加持也没能逃脱“估值杀”,去年的双料冠军崔宸龙就结结实实遭遇了一次“冠军魔咒”。 1 从双冠王到双降 2021年,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录得收益率119.42%,在748只股票型基金中高居第一;前海开源新经济灵活配置混合A年度收益率109.36%,在2125只同类混合型基金中也是第一名。而两只产品的基金经理都是崔宸龙,崔宸龙也因此成为2021年“双料”冠军。前海开源公用事业走势 崔宸龙从2020年7月20日才开始担任前海开源基金经理,管理的第一只产品便是前海开源公用事业,自此算起,出道500多天就成为基金双冠王,一时风头无两。 要知道,崔宸龙接手前,前海开源公用事业早已半死不活,规模一度只剩下1300万元,距离清盘仅一线之隔。 崔宸龙接管后,形势立马发生180度大转变,不仅业绩狂飙突进,规模也一路激增,到2021年底,已站上258.16亿元规模,另一只前海开源新经济灵活配置混合A规模也突破了125亿元。 从地狱到天堂,崔宸龙只用了一招:all in 新能源。 然而风水轮流转,进入到2022年,新能源失宠,市场表现甚至被“旧能源”远远超过,崔宸龙管理的基金纷纷遭遇滑铁卢。 截至12月27日,崔宸龙的两只代表性产品前海开源公用事业与前海开源新经济灵活配置混合A年内收益率跌幅分别达30.02%、21.97%,前者甚至跑不过沪深300,在同类中也基本垫底。 此外,崔宸龙管理的其他6只基金(份额不合并计算)至今无一取得正回报,绝大部分跑输同类平均水平。典型的如前海开源沪港深非周期股票A/C,在2年又160天的任期内,回报率均约为-27%,同类为-3.81%。 看来,双冠王的A面和B面同样令人震撼。 有观点认为,崔宸龙实际是靠布局策略取胜,简单来说,就是一人管理多只基金,押注不同赛道,哪只业绩跑在前面就狂推哪只,按哪只情况来编话术搞营销,这方法在信息不透明不发达时期很能做大规模。然而慕名而来的基民们冲进来时几乎都站在了顶峰。 不过,整体来看,崔宸龙对新能源是情有独钟,押注其他赛道并不多。从2022年三季度持仓来看,崔宸龙管理的基金大部分都配置了比亚迪(002594,诊股)、宁德时代(300750,诊股)、TCL中环(002129,诊股)等新能源巨头,涉及新能源车、锂电池、光伏等领域。 2 学术大神为何“翻车”? 崔宸龙“翻车”跟其学历背景有极大关系,实际上,崔宸龙是一位学术大神。 崔宸龙是美国西北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攻「材料学」方向。他的研究课题,包括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应用方面包括电化学、锂电池、选择性催化、自修复涂层等领域,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Nanotech.、Research等期刊,先后发表论文11篇,被引用超千次。 即便是在学霸辈出、人才济济的基金圈,崔宸龙也是独一档的存在。 强大的学术背景和科研素养,让他有一种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看问题的习惯。 比如,当被问及为什么看好锂电池,大多数人都围绕政策、市场空间、估值等层面论述,崔宸龙的回答则是:“锂是自然界最轻的金属,因此锂电池性能最好。” 对于光伏,他也有一番直击本质的认识:光伏本质是半导体器件,光打在半导体上产生电子,遵循摩尔定律,性能提升愈发加速。在可控核聚变做出来之前,光伏是最牛的。 就在上个月,崔宸龙直接在一次直播中拿出一块家用光伏板,然后现场拆分讲解,生生把基金路演办成了课堂,崔宸龙也因此成为基金圈“第一拆”。 因此,不难理解,崔宸龙接手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后,相较于前任恪守本分,老老实实布局公用事业相关股票,崔宸龙的选择是全面拥抱新能源,甚至不惜风格漂移。 但是盈亏同源,由于缺乏对其他行业的研究,在今年的动荡行情下,仍然继续梭哈新能源,等待他的结果自然也就如同“医疗女神”葛兰,押注半导体的蔡嵩松,酷爱饮酒的张坤,一起坐“过山车”——这是市场对赛道狂热者们的“惩戒”。他们需要学学巴菲特的智慧。 近日,在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2年会——基金业年会上,崔宸龙回顾2022年市场走势时坦言,“2022 年对于投资者和我个人压力都非常大,因为2022年内外部冲击加大,使股票市场受到非常大的压力。” 不过,崔宸龙认为,当前市场已处于历史底部区域,看好明年整个资本市场,尤其是新能源的发展,并预期2022年全年板块的总盈利大概率将会突破3000亿元。 看来,崔宸龙仍将继续选择坚守新能源。长周期的押注一个成长赛道,无惧过程中的波动,反过来也对基民们提出一个问题:这是我喜欢的投资风格吗?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除了明星基金经理崔宸龙表现令人失望外,前海开源还有多只基金低迷,如肖立强管理的前海开源价值策略股票收益率为-46.69%,在同类中垫底,章俊、王霞管理的前海开源沪港深景气行业精选混合,范洁、曲扬管理的前海开源医疗健康A/C等20余只基金跌幅都超30%。 不难想象,前海开源作为管理规模超千亿的知名公募,肯定是被疯狂吐槽了。...
最近大家都在对抗病毒,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医院是爆满,住院的床位是一床难求。建设了那么多方舱,怎么还缺病床?在生病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医院的重要性。但是今天看到台州市某医院的喜报,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台州市中心医院在医院的大大小小的LED屏幕上写着喜报,我还以为他们挽救了奥密克戎的危重症患者哦,但定睛一看,原来是在2022年12.21日,这家医院的门急诊服务人次突破200万人。本来你们医院业绩提高你们自吹自擂也没啥问题,毕竟是在为患者服务。但是那个喜报却让人看着很不是滋味。这反应了他们的内心。这感觉就像火葬场挂横幅出喜报:喜报,本火葬场烧遗体达到xxxxx人。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病人和家属觉得是晦气,你们还觉得是喜报。人之病痛,汝之喜报。看来真的是屁股决定脑袋。整个医院的宣传部门都在沾沾自喜、得意洋洋,也许有了这个喜报,今年的年终奖会多一些。但他们却忘了,忘了那里是医院,忘了他们是医生,忘了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个喜报是由200万人的病痛换来的,这样的喜报,有什么可喜的?在古代的药店的药架上,经常会挂这样的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这体现了古代的医者仁心。但现在这些医院,患者之痛苦,是他们的喜报,让人感觉不到他们的仁心,能感觉到的都是利益。而且这样明目张胆的发喜报,他们也不是第一个,之前已经有很多医院高调宣传被网友骂了,可他们怎么还是不长记性?之前有医院年会拉横幅写“手术室里全是钱”。甚至有医院的ppt被曝光,都在教医院的工作人员怎么把病人的钱弄出来。还有湘雅医院的刘翔峰这样的事件...现在一家医院用病人的病痛折磨当做喜报,挂在大厅里,让病人及家属看到,会不会觉得有点讽刺。原来我们生病了你们还觉得是喜事。如此缺乏同理心的人,怎么能做好医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