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海外网站开店,将中国商品卖出去的“反向海淘”,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商家、资本入局。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新增超2万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2022年(上)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报告》预计,2022年跨境电商市场规模有望达15.7万亿元。15.7万亿,市场很大,诱惑也大。“不用懂英文,一单净赚超40%”、“没有进货渠道、没有货源,也能做”、“‘保底’营业额一个月4万元”……正是这些极具诱惑力的“跨境电商”营销术语,让贵州的李云、河北的钟勇、内蒙古的于伟等全国各地数十人,在短短数日便落入新骗术的圈套,有些家庭甚至因此倾家荡产。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些商家连自己被“谁”骗了都不知道。“这是新出现的情况。”海豚智库电商创始人李成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每经头条记者采访时指出。北京安博(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陈籽行亦向记者表示,首次遇到卖家遭受“连锁式骗局”案例,“案例中开设的跨境电商店铺、进货的网站都是假的”。利用国内外信息差,诱惑商家进入的新骗术,让正在崛起的跨境电商蒙上了阴影。每经头条记者追踪调查2个多月,亲身体验李云等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蛊惑开店的,试图拨开连锁骗局密织的网;并对话业内权威人士、律师等,还原新骗局背后的原因,探讨跨境电商行业的问题与契机。一、一环套一环:半月被骗近75万元2022年10月,开实体服装店的李云被跨境电商免费开店、无需货源等“噱头”吸引,以为遇到一个“珍贵”的创业机会。怎料,她掉入的是个巨大陷阱。通过网上“老师”的指导,李云当天就在Lelong shop上开了一家店,并通过“有货网”采购、代发给海外买家。最初,李云很快便在Lelong shop上收到了回款。“Lelong shop”上李云女装店的商品展示 图片来源:李云供图“我查过Lelong,是1998年成立的,在国外很有名气。”据李云讲述,随后几天,订单越来越多,金额也越来越大,“后面我每一次的订单都有10多万”。并非没有过怀疑。在投入到4000元时,李云便打了相关权威部门的电话,但当时无法明确是否为诈骗,于是她也就没在意。之后,李云还以父母的名义又开了两家店。从最初的免费开店,到几百元的货款,再到几万元、十几万元,随着订单越来越大,像是“滚雪球”一样,为了获得回款,李云砸入的钱也越来越多。而为了不让之前的钱打水漂,她又只能不断投入更多的钱。在无力支付采购新订单的货款后,李云的三家店铺均被网站冻结。“老师”告诉她,需要缴纳5万美元的保证金才能解封店铺。直到这时,李云才意识到自己落入了骗局,于是报警。李云报警后的受案回执 图片来源:李云供图记者登录李云被冻结的女装店铺后台看到,目前,李云待结算金额超6万美元,已结算金额超3万美元(封店后结算未能提现)。“未结算和已结算的都是我已经发了货的,单这一个店我就投了60多万元。”李云表示,短短15天,自己的3家店铺就被先后被冻结,投入的70余万打了水漂。其中,在2022年10月24日报警当天,自己又打去10万。李云已被冻结的女装店铺后台截图 图片来源:李云供图对李云而言,这70多万元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还搭上了父母积攒半辈子的积蓄。而李云的遭遇并非个例。在记者的采访中发现,仅“Lelong shop”一家平台上就有3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卖家有着同样的遭遇。截至2023年1月6日,据每经头条记者大致统计,他们累计被骗逾200万。住在内蒙古的于伟告诉记者,她在开店第三天打款时发现不是同一个收款账号,觉得不太对,但在被“老师”诱导查看后台回款后又打了8000元。“当晚便又出现了50单约2万元的订单。我在平台要求客服通知客户退货,但没有回应;跟‘老师’协商,对方也说没办法,不按时发货就封店、冻结账户。”二、体验无货源骗术:以小钱套大钱“无货源开店”、“不收取任何保证金、学费及咨询费等”……打开上述卖家们提供的广告链接,记者看到海报上的广告语十分诱人。在记者点击“立即咨询”后,通过一张二维码添加了“SiteGiant有限公司客服”的微信。对方介绍,Lelong是马来西亚最大的电商平台,现面向中国商家全面招商,名额有限。记者查看SiteGiant有限公司企业信息时发现,该号为“个人填写”,并未提交相关资料以验证主体信息的真实性。图片来源:企业微信截图“扶持您开店是没有任何费用的。”对方一再向记者强调。随后,还引导记者下载ICQ软件,之后又拉群介绍运营“老师”指导开店、卖货。每经头条记者的体验与在德国工作的杨亮讲述的被骗路径如出一辙。杨亮介绍,货品图如何分类、logo怎么设计,都是“老师”帮他搞定的。最初,对方特别热情。“每天都会帮我关注店铺动态,手把手教我,还对我嘘寒问暖。”当店铺被“海外买家”下单后,“老师”教他到“有货网”搜索买家想要的商品,然后将货款打给“有货网”提供的私人账号,“给我说对私不交税,我就信了”。当“有货网”为他发货后,便可将订单号填回Lelong shop的店铺,视为该订单完成。“他们说等买家收货,我就能去店铺里提钱了。”杨亮说,按“老师”的说法,“每单都会有至少40%的净利润。但必须在买家下单24小时内完成发货,否则将被视为违规,冻结店铺。”图片来源:网页截图一开始都很顺利,但随着订单金额越来越大,杨亮投入货款越来越吃力,资金开始周转不开,他一度告诉“老师”不要推流,先不接订单,但订单仍然一个接一个。短短一周之内,因未能按时发货,杨亮的店铺被封了两次。他东拼西凑缴纳了1000美元保证金后,“老师”还责怪他:“你连一两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吗?”杨亮日常与老师在ICQ上的沟通 图片来源:杨亮供图杨亮曾试图联系海外买家,协商取消订单,但发现对方为空号。当他质问“老师”并提出疑问,“客户下了10万的单子,我没钱进货,这单我不做了还不行吗?”却反被“老师”指责为“无良商家”,“没有区号你怎么打电话?自己准备多少资金,就提前说,是你不说……自己违反规定解决不了,就说被骗。”杨亮与老师在ICQ的对话 图片来源:杨亮供图至此,杨亮才幡然醒悟,自己是遇到了“杀猪盘”。于是,立即委托国内朋友报警。三、公安局来回跑了好几趟,还不知被“谁”骗了上述30余位卖家入驻的Lelong shop,究竟是不是马来西亚的Lelong?记者多次致电Lelong,但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Lelong在我们国家是比较老牌的电商平台。”马来西亚中国丝绸之路企业家协会署理总会长苏彦禄向记者表示,Lelong shop虽然网站页面上显示的公司地址与Lelong一样,但没有当地政府要求的注册号,且两家网站logo不同。马来西亚Lelong网站 图片来源:网站截图数十位被冻结卖家入驻的Lelong shop,二者明显不同 图片来源:网站截图“我哭着求我妈相信我,借钱给我做跨界电商,结果被骗近75万。”在公安局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后,李云还是连自己被“谁”骗了都不知道。另一位卖家罗茜也向记者苦笑道:“去警局报案时被问到行骗人或公司的名字时,我懵了。”Lelong shop背后公司信息无人知晓,数十位卖家也是将货款对私打给“有货网”的,且每次打款账号都不同。采访中,几乎所有卖家均向记者提到,网店有时打不开,只能联系“老师”,用重新发来的网址进入。对此,记者向IT人员询问,并利用技术手段解析了卖家口中的Lelong shop和有货网,赫然发现这两家网站的IP地址时不时就会发生“移动”,但只在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地区。“从解析结果来看,大概率是同一家公司在运营,并且这类网站制作价格低廉,几百元就能做一个。”“‘老师’说我们入驻的网站是Lelong的子网站,专门针对中国卖家,公司在香港。”卖家李璐向记者提供了几个视频,是她在店铺被冻结后找到一位香港地区的朋友,让其帮忙到现场问明情况。据其朋友录制的视频显示,该地址所在写字楼并没有Lelong shop相关的公司。这也就导致,上述数十位卖家意识到“被骗”后,向律师咨询或向警方报案时,才突然发觉,连该“状告”谁都不知道。一位电商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这数十位卖家或遭遇“连锁骗局”,不仅海外店铺是假的,就连进货网站也是假的,根本没有所谓的海外买家。记者根据多位卖家提供的海外买家地址和电话,分别致电纽约、伦敦等多地买家求证,但无一能接通,其中多数为空号或错号。四、披着跨境电商外衣,行网络诈骗之实在“反向海淘”火爆之前,早有不少中国商家在亚马逊、虾皮等平台上“淘金”。相比这些大型平台开店的资金投入和流程,不法分子瞄准的正是商家想要简单尝试的心理。“此次事件是披着跨境电商外衣,行网络诈骗之实。”一位跨境电商行业资深人士分析认为,由于Lelong shop、有货网站点在海外或造假,恐将导致我国的监管难以执行。“利用海外服务器和虚拟IP地址实施非法活动,是近年来比较高发的一种情况,这无疑增加了受害人维权的难度和成本,也为警方的侦查工作增加了障碍和挑战。”北京安博(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陈籽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自己接触过多起跨境电商纠纷,但首次遇到卖家遭受“连锁骗局”案例。陈籽行认为:“该事件已涉嫌刑事犯罪,但受骗卖家利用个人力量查明和确认Lenglong shop的主体身份和联系地址是比较困难的。”每经头条记者了解到,在万般无奈下,大部分卖家已将搜索“跨境电商”时用到的搜索平台作为了被告主体向警方报案。“若搜索平台将lenglong shop相关链接和平台作为广告推送,那么可能被认定为广告发布者。根据《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陈籽行同时强调,“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先行赔偿。”在各类跨境电商的广告里,多对其描述为“风口行业、蓝海市场”且“竞争小,无需囤货”图片来源:广告截图在陈籽行看来,目前跨境电商受害者走民事司法途径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难以确定被告身份信息;二是司法文书送达难,多数跨境电商施害人不在境内;三是执行难、回款难,即便判决胜诉,也可能存在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陈籽行介绍,目前受害者权利救济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卖家将共同收款人的信息提供给警方并报案,由警方侦查并追回款项;二是将收款人作为被告,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收款人返还款项。记者手记:跨境电商造富空间远超想象,但也陷阱重重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跨境卖家是各大电商平台争抢的对象。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跨境电商规模增长近10倍。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2万亿元。《数字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跨境电商B2B市场规模将达到13.9万亿元。“跨境电商作为一条新的掘金赛道,其创造财富和发展的空间远超我们想象,但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成功者,业外人士主动或被动地听说这些成功故事后开始了解跨境电商,但未形成对跨境电商完整的认知体系和辨别能力。”成都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姚正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跨境出海成为一个大市场的时候,也被骗子盯上了。”海豚智库电商创始人李成东向记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做跨境电商需要特别谨慎。卖家抱着侥幸心理才会相信什么都不用投入,只要开个店就能赚钱。”每经头条记者通过大量采访了解到,数十位被骗卖家中,还有人是被短视频平台上“跨境电商”课程营销号的代运营等噱头吸引。但进入后,遭遇花式骗局,自己开的店铺均以冻结告终。卖家刘丽刷到跨境电商的短视频,萌生开店想法,投入数万元后颗粒无收;北京的田红花了近3万元找人代运营,对方收款后对其店铺被“冻结”置之不理……田红向记者讲述其“买课式”跨境电商被骗过程任何行业都没有速成的赚钱渠道和法则,姚正毅建议,想涉足跨境电商行业的商家需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学习,避免陷入零货源、假店铺等圈套。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市面上多家跨境电商代运营公司了解到,“合作套餐”从几千元到近5万元不等,并对代运营店铺进行了每月上万美金的“保底”承诺。“去年,很多同行都消失了。”做跨境电商运营近3年的肖乐告诉记者,形式很好,但市场混乱,“不负责、玩套路的(同行)就会失去信任,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中国企业现在需要走向全球市场。但真正的产业出海和品牌出海,需要企业建立自己的核心团队,不断探索,链接各方资源,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业知识体系。”姚正毅呼吁,为让跨境电商行业更加有序、高效发展,律师、学者等对跨境电商行业有研究的专业人士可以讨论形成一些规则机制,避免以跨境电商为幌子而出现的新型网络诈骗事件愈演愈烈。(文中李云、杨亮、于伟、罗茜、田红、李璐、刘丽等卖家及跨境电商从业者肖乐为化名)...
药藏在包里,吃时抠三粒苏州一家三甲医院,37岁的赵晴晴悄悄从包里掏出三粒药片,两粉一白,塞进父亲的掌心,又递上一杯水。病床上的老人很配合,直接把药送进嘴里,仰头吞下。没有多余的一句话,全程迅速,生怕被人知道似的。病房外的走廊挤满了输液、等待床位的病人。这是一个敏感的时期。几天前,这里发生的一幕让赵晴晴“大为震撼”。由于监护仪不够,护士想暂时借用一位住院病人的机器,给其他重症病人过渡。但家属说什么都不愿意。这场协商最终演变为闹剧——两家病人的家属直接跪在地上给彼此磕头。这一幕点燃赵晴晴的恐惧,“我不会告诉任何人我有药。”赵晴晴口中的药,指的是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2022年4月,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迄今为止(新冠)高危患者的最佳治疗选择”。网络上,Paxlovid被称为新冠“特效药”。这个名头来源于辉瑞赞助的一项千余人的临床试验:出现症状后三天内服药,患者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 89%,五天内给药风险降低85%。赵晴晴把药紧紧地捂在包里——那是一个蓝白药盒,五板药,每板六粒椭圆形药片。服用的时候,赵晴晴就抠三粒出来,“这个东西比较隐晦,我不会跟别人说,也不打听别人的情况。”她的药来之不易。2022年12月22日,感染奥密克戎一周后,67岁的父亲被送往医院。两天后,血氧从92掉到70多。赵晴晴几乎两天没合眼。她频繁地在网上刷消息,加各种病友群,寻找救治方案。她跟来路不明的药贩子打交道,花大几百块在互联网上问诊,每天抱着手机,等待京东美团放药的那一刻。但都无果。奥密克戎肆虐的寒冬,Paxlovid一药难求。湖南一个女孩,只是在网上晒了药品图片,就收到上百条求转药的私信。北上广的公立、私立医院全都收紧。广东一家三甲医院开药必须通过医学部主任开通权限,私立医院和睦家也在严控开药流程,从能替患者开药,到要求患者到场,最后宣告缺药,仅有少数功能免疫缺陷,或者肿瘤患者能开到。药价一路攀升,在地下交易市场,Paxlovid从最初的2300元,涨到8000元、1万,最后飙至3万——相当于每粒药价值1000元。为了给重症的家人求一盒“特效药”,很多人和赵晴晴一样,奔波在医院、路上,与药贩子盘旋,或者淹没在海量的信息和并不高明的骗局里。人脉、金钱、甚至运气,在这个时候突显了它的重要性。一个上海女孩,通过和睦家股东的私厨,给84岁的父亲争取到一盒药;免疫再造功能低下的母亲感染后,一个在中部省份做医疗设备的年轻人,直接打电话给当地辉瑞厂商;长居马来西亚的武汉人,已经在当地公立医院开好两盒药,准备春节带回家给老人,以备不时之需。一位年轻人整理的买药过程。讲述者供图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没有人脉金钱——但他们拥有敏锐的信息度和获取能力。在北京工作的周露(化名),平时就会阅读国外医学期刊。感染奥密克戎后继发中耳炎,他见识到这个病毒的厉害,成为最早在京东上购药成功的一批人。几天后,周露想再买一盒时,已经一药难求,只能从黄牛那里花1万多买到第二盒药。最终,这两盒药被寄往陕西农村,一盒给78岁的奶奶,一盒给56岁的父亲。求药者中,像周露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身在北上广,他们凭借大城市发达的信息流通网络,提前感知风险。他们在网购平台、代购等渠道抢到这个稀缺的药品,寄往偏远的小城市、甚至是农村,那里有他们年迈的父辈、祖辈,正毫无准备地暴露在感染风暴里。赵晴晴的运气还算不错。12月27日晚上8点,一个朋友从德国回来,正好带回一盒Paxlovid。当晚,赵晴晴的丈夫开车前往上海取药,往返6个小时,终于在凌晨2点,给父亲吃上辉瑞“特效药”。在朋友的介绍下,赵晴晴又花1万5买到第二盒Paxlovid。她甚至没想过真假,“先买到再说。”一位同事的父亲病重,来向赵晴晴求药,她拒绝了——父亲病情未明,咨询之后,她打算再吃一个疗程。这份私心,赵晴晴毫不避讳,“让药这个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囤药与自救对赵晴晴来说,疯狂寻药的过程就是一场自救。父亲住院后,赵晴晴最初还很乐观,“宣传都是轻症,住两天院就能控制住。”两天后,父亲的病情恶化了,呼吸急促,无法行走。但治疗没有变化——还是在输头孢、B6和维生素C。赵晴晴观察到,隔壁床也在用这些药,但他们的病情比父亲轻多了,“不管重症和轻症,所有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方子。”隔壁床曾住过一个40岁的中年男人,住院两天后绝望地说,“所有的治疗都不是对应我这个病的”,随后便收拾行李离开了。当时,协和医院关于新冠肺炎的诊疗参考方案还没有公布,关于父亲的病情,医生总是含糊带过,“只能靠个人免疫力”。“没人知道怎么治,这是最纠结、最让人觉得悲哀的地方。”赵晴晴说。感染第13天,赵晴晴父亲的用药方案。讲述者供图Paxlovid是赵晴晴的一线希望。去上海取药的那个晚上,父亲血氧掉到77。赵晴晴一边等药,一边安抚老人,“我们有药了,还有几个小时就从浦东机场拿回来了。”在这家医院,赵晴晴的父亲是第一个吃上Paxlovid的病人。在那之前,赵晴晴就在网上研究过用药说明。拿到药后,她很纠结,和丈夫商量了十分钟,“没有临床经验,如果爸爸吃坏了怎么办?”丈夫安慰她,“保命要紧,我们一起做这个决定,我们做儿女的愿意承担后果。”值班医生也默许了,“实在没办法就吃”。第二天,父亲的主治医生开出诊断报告:建议自行购买辉瑞新冠口服药。跟赵晴晴有相似遭遇的人不在少数。在一些偏远的县城医院,医生甚至没听过Paxlovid。四川乐山,小张的外婆已经感染10天,他询问主治医生,能否使用辉瑞?医生表示“没听说过”,“内部系统没有这个药的说明”。至于默沙东和阿兹夫定,“不确定其对新冠治疗的作用”。不久后,外婆器官衰竭,陷入深度昏迷。同时感染的外公还未转阴,还是那位医生,不知道什么原因,推翻之前的建议,又让他给外公试试默沙东。当患者躺在ICU,没有太多的治疗手段时,Paxlovid成为家属的救命稻草,很快被捧上“神坛”。即便没有感染,许多人也加入抢药的大军。25岁的谭真,在北京从事时尚行业。她算得上是最早准备的那一波人。12月13日,“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开启网售”的新闻登上热搜,想起安庆老家的4个高龄老人,谭真开始找药。担心跑不赢病毒,她直接放弃辉瑞正版药,“根本没有任何渠道”,将目光瞄准在印度仿制药。下单的6盒印度药还在漂洋过海,谭真81岁的外婆就感染了,并在几天后住进ICU。谭真又从另一个药贩子那里买到两盒印度药,每盒1500元。听卖家说,药是客户之前预订的,结果家里老人已经去世,用不上才退货了。即便已经错过了最佳服用时间,谭真还是劝老人试一试。吃了一颗被磨碎的印度药后,外婆呕吐不止,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吃了。90岁的爷爷,曾经是医院主任,对印度药也坚持“不信任”,“不敢吃”的态度。后来,谭真86岁的外公肺部也感染了。在北京的谭真,买到了一盒正版辉瑞Paxlovid,8600元,那是从北京一家三甲医院闪送出来的——此时距离老人感染已经过去9天。外公很配合,他以前是一个高级工程师,听说这个药得8600元,二话不说就吃了。随着需求的上升,12月26日,北京计划在各社区医院配置Paxlovid,且纳入医保,相当于只要花189元就能在医院买到Paxlovid。据了解,海淀和丰台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均有少量现货,开药至少具备几个条件:65岁以上,5天内感染,肺部CT影像,肝肾功能化验单,大多要求是本社区居民,“(外地的老人)没办法开药的,因为无法进行后期随访”,一位社区医生说。上海和广州也发布类似消息。开药门槛与北京类似,“本街道的签约居民”是首要条件。根据第一财经报道,目前上海部分社区医院已经断货。一线城市的资源遥不可及,这些举措无法缓解更广大群体的焦虑。谭真长居北京,但对她来说,从社区医院开药“不太可能”。比如老人不在北京,Paxlovid资源有限,降价进医保,“怎么算,这个好处都轮不到你头上”。知晓Paxlovid进驻北京社区医院的消息后,谭真的爷爷很气愤,“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我们这个药是有用的?”从那一刻开始,他拍板决定,让88岁的老伴再试一试那个印度药。一位药剂师的担忧什么地方能弄到Paxlovid?过去半个月,江剑刚收到过几千条类似的私信。在微博上,江剑刚拥有28万的粉丝。现实生活中,他是一名华裔药学博士,也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临床药剂师,拥有超过20年的执业经验。尽管他主管的药房就有200多盒Paxlovid,江剑刚也表示无能为力。在美国,Paxlovid属于处方药。根据美国的医药分离制度,医生只能诊断和开处方,药剂师主管药物分配,确认处方是否合法合理。2022年2月,美国同样经历一波Paxlovid短缺潮。江剑刚主管的药房每周只有12盒现货。少量的Paxlovid如何分配?他解释,按照病情严重程度——75周岁以上的高风险人群,或者有严重基础病,比如艾滋病患者,“有很大几率变成重症的患者先用”。由于卡得足够严格,江剑刚回忆,那个时候每周仅需要开出4-5盒,占就诊患者量的2%到5%。同样是药品稀缺,但当时美国对Paxlovid并无过高的追捧。江剑刚分析,去年2月Paxlovid上市后,美国已走过感染高峰。由于美国总统拜登服用又复阳的新闻,Paxlovid作为一种新药备受质疑。最后一个原因是,当时还有默沙东Molnupiravir口服药,和Evusheld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可作为替代。2022年4月,Paxlovid供应量跟上。大多数患者会选择找家庭医生开处方,由家庭医生将处方发放到患者附近的药房,自取或者配送。6月,为了保证患者及时用药,Paxlovid的处方权同时下放到药房。如今在美国,只要患者满足12周岁以上,体重超过40公斤,都能开具Paxlovid。现在,江剑刚所在的药房,每周平均能开出40多盒药。2022年初,韩国首尔一家药店货架上的Paxlovid。图/IC photo国内的背景则不一样。放开后,奥密克戎的感染速度加速,网上关于白肺和死亡的消息漫天飞,昂贵的价格也会提高期待,“一下把这个药抬到神圣的位置,好像拿了这个药就多了一条命。”江剑刚说。他认为,Paxlovid进驻北京和上海的社区医院,与美国将处方权下放给药房和家庭医生的思路相似,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用药的困难。但江剑刚也有顾虑,即社区医院对药品的把关,“会不会熟人就塞一盒给你?”造成的结果可能是,需要的人拿不到,没需要的人囤药。来找江剑刚的人,总是着急而困惑。有时发来一张印度药的照片,让江剑刚辨别真伪,有时是咨询用药禁忌的问题。庞杂的来信,让江剑刚意识到,“很多人(医疗)意识不对”。作为药剂师,他感到担忧。事实上,Paxlovid属于预防病情转重的药物,按照指南,患者应在感染后3到5天内服用。但国内拿到药的患者,多数处于重症阶段,“可能没用,或者效果大打折扣”。江剑刚以自己所在的医院举例,Paxlovid的用药需求主要在急诊科室,轻症患者可以自行带药回家服用。重症的患者被留院治疗,但收留重症患者的住院部,对这个药并无太大需求,这也从侧面印证,“这个药对重症无效”。江剑刚能理解家属的选择。当患者躺在ICU上呼吸机时,对他们而言,根本不在乎用药限制和药物对身体的损伤,“他们只要把这个命救回来”。现实的错位还有,即使手里有药,很多人也在迟疑,“老人症状很轻,要不要用?”至于用药禁忌,江剑刚要求看到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数,来信的网友大都笼统回答,“(肝肾功能)没有任何问题”。在我们接触过的、十多个使用过Paxlovid的感染者家属里,只有两个老人是在感染后3到5天内服用。有人症状好转。贵州的一个年轻人,在母亲感染当天及时给药,用药后母亲昏睡两个半小时,症状由原来的眼压过高,浑身疼痛到只有轻微的头疼和腰疼,连续服药四次,第四天抗原转阴随即停药。这与江剑刚了解到的情况相似。在他的印象中,过去一年,他所在的医院使用过Paxlovid的患者,再次返回本院就医的情况,不超过10例,“如果病情加重,十有八九肯定又会回到医院。”2022年5月,上海仁济医院曾对114名接受Paxlovid治疗的新冠患者,进行病毒清除时间观察。结果显示,越早启用Paxlovid,病毒清除越快。以免疫抑制患者为例,诊断后5天之内就开始使用Paxlovid,病毒清除时间可以提早约6天。当然,也有人没能留住生命。天津一个年轻人,为了给感染一周的姥姥求药,不惜开车到北京,又从北京飞银川,当天往返。10多天后,89岁的姥姥还是离开了。一个月来,关于Paxlovid的热点持续不断。2023年1月8日,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医保谈判失败,无缘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此前,它曾被纳进北京、上海等地方医保,支付期限只能到今年3月31日。也就是说,从今年4月开始,患者需要完全自费。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但对更多的人来说,供应量能否跟上或许是更关注的焦点。他们更不想面对的是,未来在跟新冠病毒的漫长抗争中,还要抢药囤药,甚至自救。那些经历让人后怕。如今,赵晴晴手上有4盒阿兹夫定,5盒印度仿制药,还有巴替瑞尼等药品,“我真是怕了,管它用不用得上,货已经在我手里了。”吃完两盒Paxlovid,赵晴晴父亲的病情没有恶化。但肺部还是大面积感染,静息血氧在88,时刻需要呼吸机。现在,医院停掉了激素,只给父亲做雾化,输维生素C和B6。接下来能做什么,赵晴晴也不知道。一切又似乎回到起点。...
据华夏能源网,汉能创始人李河君在去年12月下旬被锦州市公安局带走。1月10日,汉能一前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李河君被警方带走是协助调查,事件可能与锦州银行有关。2015年2月3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以1600亿元“身家”成为中国首富,超过了马云和王健林。这不过是建在沙堆上的财富数字,很快汉能股价大跌,黯然退市。汉能希望回A股,不过很明显不符合要求,而且业务发展也不顺利。雪崩汉能系资金问题在2019年爆发,当年4月汉能的资金提供者锦州银行初露危机,汉能资金链旋即断裂。据财新报道,汉能系由原全国政协委员田伟介绍给锦州银行,田伟个人亦向汉能借款数亿元,至今也成烂账。2015年12月7日,锦州银行在香港上市时,招股书披露该行给汉能贷款近百亿元。据财新报道,锦州银行给汉能的融资实际更多,不少转成了表外。锦州银行此前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该银行与汉能的资金关系规模总计为94.61亿元,分为与汉能挂钩的受益权转让计划、锦州银行发行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锦州银行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三种。并承认其中附有信贷风险敞口净额27.7亿元。当年10月,由于欠薪5个月,汉能遭400员工组团讨薪,李河君写了3000字长信致歉。有媒体表示,这已不是锦州第一次对汉能有所动作。2021年时,就有锦州市公安、法院、政府部门人员多次来到北京汉能总部,将部分员工带走调查。此外,2022年初,一份招标信息显示,同在辽宁省的营口市公安局已启动对汉能旗下东泰高科涉嫌巨额诈骗案件的调查,并聘请财务审计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2021年7月,汉能总部位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以下简称“奥森北园”)的办公楼被拆,由汉能重组而成的石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也在2022年12月22日停止运营。首富2014年11月,长期无人问津的汉能股价悄然爬升,年底已接近3港元。进入2015年,汉能股价再度阶段性上涨,2个月内便突破4港元,总市值超过1500亿港元。随着汉能的股价飙涨,2014年、2015年李河君蝉联中国大陆首富,身家超马云、王健林。不过2015年5月20日,汉能薄膜发电因被质疑存在大量关联交易,涉嫌操作股价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当天股价暴跌47%,李河君身家缩水上千亿。随后停牌四年,直到2019年6月份,汉能薄膜以私有化回A股的理由从港交所退市。英国《金融时报》质疑:经过25个月的观察,汉能总是能在收盘前十分钟,股价出现一波暴涨,汉能的股票一年内暴涨了1048%。另外,汉能漂亮的财务数据,和关联方交易关系很大。2013年,汉能薄膜的关联交易达到100%。2014年关联交易略有降低但仍高达62%,前五大客户占销售额的比例高达98%。巨额关联交易下,汉能薄膜发电的经营模式备受市场质疑。有市场人士指出,很长一段时间,母公司汉能集团是汉能薄膜的唯一客户,汉能薄膜将自己的生产设备及整套生产线卖给联营或关联公司,由汉能集团的基地生产出汉能薄膜组件,最后汉能薄膜又将这些组件买回来,安装到相关的电站上,这种左手倒右手的经营模式,让人难以相信公司业绩的真实性。停牌后的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收入和净利均实现双向增长。2018年收入达212.52亿港元,较2017年增长约246%;期内实现净利润51.93亿港元,同比增长约20倍,连续三年实现业绩增长。年报显示,上升主要受惠于公司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政策对薄膜发电、移动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大力支持、产业园的良好发展等。停牌后,汉能试图更改这套生意模式,最后没有得到交易所认可。从汉能最后的结局看,这个生意模式可能在某个时间点创造比较好的数字,但长期运作则难以持续。2016年,李河君又创立了一个汉能移动能源公司,相继发布了太阳能汽车、汉能墙、汉能瓦、汉能伞。经历李河君1967年出生于广东河源,是一名客家人。1984年李河君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工程系,成为了当地的第一名大学生。他很有生意头脑,大三那年,他雇佣了二十几个同学在学校里卖胶卷,没想到3天就赚了12元。后来他在学校里卖东西。但是他学习赚钱两不误,大学期间,经常包揽学院里的奖学金。还考上了研究生。学校里的一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并给了他五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短短五年,李河君就赚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八千万。汉能的官网上给出描述是:靠铁路运输、开矿。1994年,李河君成立了华睿集团,并拿出一千万,买下了家乡的一个小水电站。短短三年,这个小水电站就回本了。后来,李河君在广东、浙江、宁夏购入了多个水电站。2002年,正逢云南政府在大力招商引资,希望有民间资本注入,去投资接近一亿千瓦的水电资源。李河君一口气签下了六座百万千瓦的水电站,装机容量和三峡相当。或许是担心李河君的实力,发改委审批不同意,李河君状告发改委,居然打赢了官司,不过装机规模也减少了,只拿到了资源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总装机量达300万千瓦。金安桥的总投资额经过估算以后达到了200亿,建设期缺资金,他以出让大股东为条件,拿到了恒基伟业张征宇的资金。靠着张征宇的这笔钱,李河君解决了燃眉之急。2009年,金安桥发电站建成发电,每天带来的收益高达千万元。这都是李河君讲述的发家史。他经常以此来获得听者信任。2019年金安桥水电站股权被拍卖,按起拍价计算金安桥市值为27.55亿元。不过后来拍卖没有继续。就在金安桥建成同时,2009年,汉能开始涉足光伏行业,当时的光伏发电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多晶硅,效率高成本低;另一个是薄膜发电,效率低而且成本高。一般人都会选择多晶硅发电技术,李河君投资了后者。现在单晶硅成为主流,薄膜发电已经很少有人提到。2011年11月,汉能的一期项目在河源高新区举办了剪彩仪式。整套机器设备总额高达11亿元,都是从铂阳太阳能公司采购而来。这家公司2010年被李河君持续入股增持,成为旗下的企业。11亿元购买设备相当于从左口袋进,从右口袋出。2012年,汉能对外界宣布:预计所有基地的总产能将达到200万千瓦,汉能即将享誉全球,成为“规模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阳能企业”。2013年,汉能借着铂阳的壳在香港上市。随后汉能成为了薄膜太阳能技术产业化的最大玩家。汉能与各地政府合作,大建薄膜光伏生产基地,以此推高集团旗下于港股上市的公司汉能薄膜发电的业绩和股价。2019年,李河君给员工们打气,只要今年做好,明年的421目标唾手可得。421目标是李河君为汉能定下的宏伟目标,最终汉能要达到400亿利润、2000亿销售额、1万亿市值,成为像华为、腾讯这样的伟大公司之一。李河君说,“汉能的事业有多大,连我自己都难以想象,汉能的发展预估有万亿市值,这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2022年,春天的末尾,满怀期待的李明去到山西省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领取自己花25.8万拍卖购买的、法院处置的一块劳力士全金黑水鬼。这不是他第一次买劳力士了,但这块公价接近30万的“捡漏”手表,还是让他小小地兴奋了一下:不用经历漫长的等待,无需担忧真假,近在咫尺的是低调奢华的黄金表带,大气的黑瓷表圈和劳力士这三个字背后暗示的一切。站在肃穆的法院里,李明拿起手表,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块表做工粗糙,显然不是真品。后来,经过法院委托山东省钟表协会鉴定,这是一块市场价2000元左右的仿冒品。最终,法院返还了李明全部拍卖款。以上剧情绝对真实,案件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示。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我脑补的。剥离我给主人公加的心理活动,这个案件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劳力士的假货猖獗到什么程度?答,猖獗到,哪怕在法院都有可能买到假货的程度。2023年1月10日,经历新一轮全球涨价后,劳力士全金黑水鬼价格已经超过30万人民币。图片来源:官网截图猖獗背后的两大特质,是泛滥和逼真。要客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劳力士有至少7倍于其实际产量的假货在市场上流通,绝大多数都在二手市场上。中溯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总监徐子迪告诉虎嗅:“劳力士的高端仿品,从外观特征到重量上,已经能达到和正品90%甚至95%的相似度。 在不开后盖查看机芯的情况下,经验不够丰富的鉴定师,很难分辨出真假。最难辨别的是’港装表’,部分配件是真品,真假混杂。”对于奢侈品来说,市面上流通量越大,距离其高端定位越远。要客研究院院长、奢侈品分析师周婷认为,劳力士现在的状态,和LV曾经有一段时间相近。LV曾经假货横行,沦为“街包”。2008年起,LV做了很多打假和溯源的举措,防止自己被假货过度攻击,损伤品牌价值。“劳力士真货和假货的比例已经到达临界点了,一旦超越这个临界点,市场会快速抛弃它。”周婷告诉虎嗅,当劳力士的品牌文化、品牌故事逐渐被假货掩埋,新一代年轻消费者将不再为其买单。考虑到未来的生存问题,劳力士必须采用决绝的方式控制二手市场,官方下场鉴定真假,主持交易。亲自下场“二手世界”的劳力士近期,劳力士推出了认证二手腕表计划(Rolex Certified Pre-Owned programme),允许客户购买经过状况检查、由品牌或授权经销商认证为正品的二手劳力士手表,劳力士会为这样的二手手表提供新的两年国际保修。劳力士认证二手手表将首先在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丹麦和英国的精品店发售。2023年春天,该计划将扩大到更多授权经销商。不管是新品市场还是二手市场,劳力士是都是流通量最大的奢侈品腕表品牌。据摩根士丹利估计,劳力士是最大的瑞士手表品牌,每年生产约 100 万只手表,年销售额约为 80 亿瑞士法郎(约等于589亿人民币),市场份额接近 29%。“劳力士在二级市场一直是最受追捧的手表品牌 ,鉴定量高,成交量也居高不下。”徐子迪告诉虎嗅,以有历黑水鬼为例,平均每天都有2-3块到中溯鉴定。劳力士在国内二手市场有着稳定的价格体系。目前,劳力士公布的官方二手表价格,远高于其在中国二级市场的价格。因此,国内二奢行业普遍认为劳力士此举对行业影响不大。闲置奢侈品交易平台胖虎CEO马成告诉虎嗅:“消费者并不会因为官方出售,就为20%的溢价买单,除非是古董款。”徐子迪也表示:“我们预计官方二手表很难成为市面上的主流交易渠道,多半会成为二级市场定价的一个重要参考数值。”但实际上,这对行业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很多钟表品牌或集团早已开始布局二手表,但劳力士此番的声量是最响的。早在2018年,拥有江诗丹顿以及积家、IWC 万国表和朗格等一系列品牌的历峰集团就收购了二手表商Watchfinder;2020年,瑞士Watches of Switzerland集团收购了二手表商Analog/Shift。江诗丹顿、里查德米尔和真力时等手表品牌,在劳力士之前就推出了原厂认证二手表服务。周婷告诉虎嗅,甚至有珠宝和手表品牌,开始在产品内部加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生产链到到交易链的整体溯源。不仅是钟表品牌,几乎所有的奢侈品公司都开始涉足二手奢侈品领域流通。开云集团投资了二手奢侈品线上交易平台 Vestiaire Collective,旗下品牌Gucci和二奢电商TheRealReal 达成战略合作关系;Prada集团曾与寺库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对此,开云集团CEO Fran ois-Henri Pinault曾表示,二手奢侈品是一个具有潜力且稳固的未来趋势,“尤其对于年轻消费者说更是如此”。究其根本,奢侈品在新品市场和二手市场的巨大价差,对于奢侈品的价值体系来说,是一种严重的伤害。而鱼目混珠的假货对这个体系来说雪上加霜,它们使得奢侈品丧失了稀缺性,模糊了持有者的身份象征。因此,亲自查验二手商品的真假,并获取定价权,对奢侈品集团来说极为重要。和普遍认知有偏差的是,二奢市场里最主流的购买者,并非购买力相对较低的低频消费者,而是高净值群体。因为高净值人群手里的奢侈品存量极高,这些存量是保障二奢市场流转率增加、利润提升的基础。同时,二奢市场中,利润率最高的交易存在于古董款、收藏款等远高于公价的高溢价产品,这些产品的承接方往往也是高净值人群。而这些人群恰好和奢侈品核心消费者是重合的,是奢侈品公司最不愿意放弃深挖的,希望持续服务、维护、跟进的消费人群。入局二手市场,能够实现对这些人群的全链路服务。掌握了整条供应链,奢侈品公司就可以控制二手市场价的价格,达到利润最大化。腕表的ToC梦相较很多腕表品牌,作为最大的瑞士手表品牌,劳力士对待二奢市场的态度一直是暧昧甚至回避的。去年四月起,市场就在不断猜测和捕捉劳力士态度松动的蛛丝马迹。因此,劳力士此番一锤定音,引发了轩然大波。有外媒评论,“劳力士终于打破沉默”“劳力士向灰产宣战”“彻底改变了钟表零售格局”。品类性质决定了腕表品牌特别依赖经销商和代理商体系。奢侈品服饰、包袋较腕表来说价格略低,因此,更倾向于在更大范围的消费群体中‘走量’,以提升利润。因此,这些品类的打法是依靠整体广告、媒体营销、市场营销来支撑品牌在大众消费者心中的光环。而腕表单价高,数量少,在进入新市场后,需要快速找到当地的高净值人群。有实力的腕表经销商在当地往往有较强的人脉,能够帮助高价值品牌深入到潜在客户群体的圈层。同时,经销商模式下,品牌能够迅速回笼资金,无需承担销售风险。但这个模式也有不小的弊端。首先,很多经销商的店里有配假货卖的潜规则。要客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中国经销商体系里至少流通着50~70%的假货。同时,腕表品牌离客户更远。“腕表品牌都有一个ToC的梦想。”周婷从奢侈品品牌内部了解到,更多珠宝和腕表品牌在未来会慢慢收回代理权,转直营。奢侈品的整体经营方向从产品经营转向客户关系经营。“奢侈品牌做的是高端消费的存量生意,它们希望自己成为高净值客户的生活必需品,售卖的是生活方式。”几年前开始,瑞士奢侈手表商大力拓展直销零售渠道。爱彼希望完全控制其奢侈手表的分销渠道,逐步终止与第三方多品牌手表零售商的合作,以推动销售额的增长;卡地亚等奢侈手表品牌一直在回购分销商的库存;和劳力士同为私人所有的百达翡丽,虽然没有新增直营店,但也撤销了不少经销商的经销资格。“实际上,只要卖的还凑合的品牌都在动裁撤经销商的心思,毕竟谁会跟钱过不去呢?”上海腕表经销商马儿直言。而作为制表业的第一巨头,劳力士始终采取经销商体系维护,没有直营店。进入二手市场,标志着劳力士增强对全供应链的掌控,和经销商、客户都建立起更深层次的关系。当授权经销商只赚取一次利润时,第三方贸易商无法通过多次转售劳力士手表获利。而现在,客户可能会将以旧换新视为一种与品牌的交流,增加粘性,使得品牌、经销商有机会与客户建立多次联系。“一劳永逸”的神话,或许会在ToC的道路上延续。(李明为化名)...
一、面临疫后经济修复困难,专家学者齐刷刷盯上了居民的储蓄存款上周,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曾经说什么“中国房地产将继续延续黄金时代,比如美国房地产发展了245年,我们从房改算才24年,才走了美国十分之一”的中国房地产之父孟晓苏,1月8日,又跟领导建言:“中国老百姓去年又增加存款15万亿,如果其中有1/3拿出来恢复买房、装修,那中国经济不就能够顺利恢复了吗?”1月10日,天风证券宏观首席研究员宋雪涛在北京商报《2022年12月金融数据出炉,居民信贷需求不足,高额储蓄有待转化》一文中表示,高存款背后不容忽视的还有高额储蓄难题……等到居民收入预期好转时,超额储蓄才有可能转化为超额消费。二、去年增加的17.84万亿居民存款,有多少超额储蓄?什么是超额储蓄?在经济研究分析行业,通常把显著高于往年平常储蓄之外的储蓄,称之为“超额储蓄”招商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超额储蓄”是指居民部门存款余额减去居民部门贷款余额得到的居民净存款。这就张冠李戴了,因为这个属于“超额净储蓄”的定义。中国人民银行1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5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当年新增存款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增长33.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20.34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当年新增住户存款17.84万亿元,比2021年的新增存款9.9万亿增长了80.2%。2012-2021年这10年,中国居民的平均储蓄率为19%,2017-2021年这5年,中国居民的平均储蓄率为19.4%,2022年中国居民总收入预估为52.1万亿元,按此计算2022年中国居民储蓄率约为34.2%,超额储蓄在7.7-7.9万亿元之间。2022年中国居民存款余额为120.34万亿元,居民贷款余额为74.93万亿元,居民超额净储蓄为45.41万亿元。居民债务收入率为144%。三、8万亿超额储蓄,是谁的储蓄?不少人认为,2022年居民新增17.84万亿存款,储蓄率从之前的20%左右增加到34%左右,形成了接近8万亿的天量超额储蓄,是因为疫情增加了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欲望所致。所以,孟晓苏等代表性人物,都认为,2023年经济复苏靠消费,刺激居民消费,靠采取措施将居民存款或超额储蓄逼出银行,拿去买车买房、旅游消费。只要居民存款回落了,消费就起来了,经济就恢复了!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了。这是对居民储蓄和超额储蓄浮于表面的观察和理解。因为仔细拆解分析,你就会发现,所谓的超额储蓄,压根就不是基于未来消费的储蓄,他的大部分可能是富裕阶层在市场萧条、高风险产品亏损风险加剧时的一种避险性储蓄型投资。首先,这其中一部分应该是个体户的经营周转款,封控期间不能进货、无法营业,导致个体户的流动资产结构中存款比例急剧增加;其次,这其中的主要成分是因为股市债市下行,中高收入阶层从高风险证券投资中撤回的资金。做出这样的分析判断,是因为:第一、63%的低收入阶层没钱满足基本的消费,哪有能力来增加存款呢?李总理曾经用一句“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帮助我们去掉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滤镜。我在《近3亿人日均消费只有20元,我们该如何增加内需推动经济?》一文中,还利用国家统计局的居民收入分组资料, 推算出近5.8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3.1亿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2000元。中金公司发布收入比重的调查报告,月收入1000元以下有5.5亿人,月收入1000元到5000元有7.78亿人,月收入5000元到20000元有4930万人,月收入超过20000元的只有70万人。第二、只有37%的中高收入阶层在满足基本的消费之后,拥有储蓄的能力。按照以上资料推算,月收入少于2000元的,只能满足温饱生活的人多达8.9亿人,占到总人口的63%。也就是说,这63%的同胞是鲜有存款的。存款也好,超额储蓄也罢,是属于剩下三分之一的中高收入阶层的。第三、2%的人占有82%的存款,超额储蓄主要属于2%的富裕阶层。央行和国家统计局没有做过存款分类。但招行2021年的年报数据显示:2%的人占有82%的存款,剩余98%的人只拥有银行存款中的12%。招商银行的存款总客户达到1.58亿,因此,这个数据是能客观反映社会财富分配的。四、2%的富裕阶层的储蓄存款,能被逼进消费环节吗?我们内需的真实情况就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在增加,但收入增长更快,其消费率在下降;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缓慢,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无法提高生活品质。63%的低收入阶层,需要省吃俭用才能维持最基本的温饱生活,他们鲜有储蓄,因此,不管央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他们也没有储蓄可以挤压到消费环节。35%的4.93亿中高收入阶层,拥有18%的2022年17.84亿新增居民存款中的3.21万亿,人均新增银行存款大约6500元。这部分人应该都至少每户购置了1套住房,有的有2套,家里都有汽车。新增的6500元,用来买车买房,离首付都差的远。因此,无论央行采取什么样的挤压储蓄的措施,也很难将这4.93亿人的存款逼入消费环节。剩下的2%的高收入富裕阶层,拥有82%的银行存款,2022年他们人均新增加了51.84万亿元。这些中国的高净值人士,手中不知道有多少套房,也不知道换过多少辆车。至关重要的是,不管经济冷暖,他们可能都不会吝啬消费。他们新增加的储蓄,大概率都用于投资的临时性储蓄存款,或许就是临时避险的低风险储蓄型投资。他们可能会去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买房,在国内继续买房的可能性太小了。五、不是老百姓不愿意消费,是三分之二的老百姓没钱消费我一直在强调,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消费,投资只是满足消费的手段。投资减少了今天的消费,是为了增加明日的消费。消费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还决定着投资的回报。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投资一直以高于消费的增速增长,形成的供给越来越多但消费能力越来越低,投资的回报率自然也就越来越低。最终,没有消费支撑的投资将难以为继。因为这样的投资不仅无法获取收益,还将造成巨大的浪费。观察2012至2021年间主要经济体的GDP消费占比结构,中国居民消费率只有38%,比全球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比发展阶段的中高收入国家也低了9个百分点。我们长期将国民创造的财富大比例用于投资,导致用于居民收入的比例长期大大低于一般水平。这才是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太低,供给严重超过需求的根本原因。疫情期间,我们的失业率增加到5.7%的历史新高,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大多数民企就业人员收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这应该是今年1-11月社会商品零售额下降0.1%、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6.6%的主要原因。美国则与我们形成了鲜明对比:在2020年和2021年两年中,美国政府财政支出较疫情前增加了16万亿美元,但其中的69%支付给了美国居民个人。因此在这两年,美国居民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六、不谈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只谈恢复扩大消费就是耍流氓在我们的初次分配环节中,财政通过较高的宏观税负占有了较大比重的收入;在再分配环节中,又通过转移支付将部分收入转移给了自己。这是占我们三分之二人口的中低收入阶层缺乏消费能力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刺激消费,不应该将目光聚焦在所谓的7-8万亿的所谓超额储蓄上,而应该将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上,经济政策、货币措施应该围绕提高居民收入发力:第一、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劳动者在GDP中的收入占比。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必要,也非常紧迫。第三、在第一条和第二条见效之前,应将原计划用来投资的钱,拿出大部分平均发给全国人民,直接增加居民收入。如果每人发1万元,14.1亿人,也只有14.1万亿,仅占2022年预估固定资产投资额56万亿的25%。结合其他国家、地区的经验,给每个人发1万元对经济的刺激效果,肯定比投资56万亿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还完美地避开了降息、降准引发的种种矛盾。...
岁末年初,回顾近年来基金行业变迁,2020年俗称基金大年,当时基金行业频频打造明星基金经理,借助明星经理的影响力,在新基金发行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新基金发行数量是连创新高。然而,进入2022年,沪深指数开始持续下探,顶流基金经理业绩回撤以及规模下降的消息,也是频频登上热搜。 在沪深股指持续回调的影响下,2022年除了权益类基金业绩大幅回落之外,债权类基金的业绩也不理想,这其中就有一只基金或成2022年垫底债基。截至2022年12月30日,中邮睿利增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下称“中邮睿利增强”)在一众基金产品强势垫底,以70.40%的跌幅成为2022年度“最惨”基金。 中邮基金旗下某债基深陷踩雷泥潭 对于中小基民来说,购买基金就是为了赚钱,而购买债券类基金,不仅为了赚点小钱,而且寻求获得一份稳定的投资收益。也正是由于债券类基金风险相对较低,净值增长也较为缓慢,一直都是风险偏好低的基民关注重点。然而,2022年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债券类基金,其业绩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自2022年11月15以来,由于市场利率大幅波动,债券类基金产品出现集体调整。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6日基金净值清算后,今年共有148只债券基金跌幅超过10%,而中邮睿利增强债券基金却排名垫底,非年化年内回报为-70.40%。 据了解,中邮睿利增强债券基金曾于2022年8月6日发布公告称,该基金持有债券发行主体正常进行资产重组,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保护持有人权益,暂停赎回及估值。然而,一直到2022年12月21日,中邮睿利增强债券基金再度发布公告称,本基金前期持有的资产重组主体发行的债券已交易卖出,产品估值方面较大不确定性已消除。 当基民以为不确定性真的已消除,但看到基金净值才发现不对劲了。该基金净值从2022年8月6日的0.9300元大幅下降至0.2790元,累计下挫70%。有业内人士表示,从今年三季报可以看出,三个月的时间净值收益率为-46.95%,而同一时期的业绩比较基准为-1.25%,可以看出,中邮睿利增强跑输业绩基准。 业内人士表示,一只债基平时涨幅才多少?这一下子降了70%,这种回撤幅度实在是太惊人了。中邮睿利增强遭遇如此大幅回撤,或许与洛娃集团有关。2022年9月15日,洛娃集团收到北京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告知书显示,经查明,洛娃集团涉嫌违法的事实包括虚增货币资金和虚增营业收入。(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笔者翻看中邮睿利增强持仓明细发现,“17洛娃科技 CP001”债券出现频次颇高,自2018年1季度开始持有1005.70万的“17洛娃科技 CP001债券”,该债券横跨四年。据2022年中报显示,该产品持有10万张17洛娃科CP001,持仓市值496.8万元,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为73.42%。 而据2022年三季报显示, 17洛娃科技CP001位列前十大重仓债券首位,持仓市值为183万元,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达到50.95%。据悉,17洛娃科技CP001由洛娃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洛娃集团”)发行,公司成立1995年,是一家以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22200万人民币。 2018年12月6日,洛娃集团发布公告称,债券“17洛娃科技CP001”应于2018年12月6日前兑付,截至兑付日营业终了,发行人未能按期足额偿付该债券本息,已构成实质违约。可以看出,直到2018年四季度洛娃集团才爆发债务危机。 2022年8月12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发布公告,因公司《重整计划草案》未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法院裁定终止洛娃集团公司重整程序并宣告洛娃集团公司破产。这意味着中邮睿利增强终于可以将拿了4年多的“17洛娃科技CP001”全部卖出。 受违约事件影响,中邮睿利增强只能长期持有该债券,以基金年报作为统计标准,中邮睿利增强所持有的“17洛娃科技CP001”市值由2018年一季度的1005.70万元,下降至2018年三季度的972.00万元,2019年的496.80万元,以及2022年三季度末的183.00万元。 据2022年三季报显示,从2018年价值1005.7万元“17洛娃科技CP001”到三季度仅剩的183万元,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中邮睿利增强在12月20日更新净值后,净值一度跌70%,最后仅剩0.279元。不过,针对中邮睿利增强债券基金的亏损,有基民却在贴吧中表明他的看法。(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现在的经理就是背锅侠,事情早就发生了。这只债券是17洛娃科技CP001,是一个短融债券,2018年12月未按时足额偿付本息,实质违约。违约公告发生在2018年12月,那事实上在2018年12月之前内部就能判断出。可以看到,这个基金是2018年11月30日增加了国晓雯作为基金经理,之前的基金经理是刘凡,但刘凡也就是2018年8月才介入的,在他之前是许进财。可以认为,这个垃圾债是许进财或者刘凡买入的,出事情了后,中邮追加了国晓雯作为基金经理,后来彻底替换掉了刘凡。 据了解,中邮基金成立于2006年,首创证券持股46.37%,中国邮政集团、三井住友银行分别为第二大股东和第三大股东,分别持股28.61%和23.68%。中邮基金现任董事长及总经理均来自首创证券。总经理张志名同时担任中邮基金权益投资决策委员会及固定收益投资决策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邮基金曾经历一轮密集人事变动。2020年9月,中邮基金公告称,董事长曹均因个人原因离任。曹均离任后,中邮基金任命首创证券副总经理张志名代任董事长。此后,毕劲松上任中邮基金董事长。毕劲松是2007年就已加入首创证券的“老首创人”,2011年开始担任首创证券总经理一职。 2021年5月,中邮基金公告,总经理孔军任职届满离任,张志名接任。张志名于2008年加入首创证券,2018年已升任首创证券副总经理,掌舵中邮基金后,张志名曾表示,中邮基金的固收业务相对薄弱,因自身在债市有十余年积淀,意将此作为短期发力点和规模增长点。 混合型产品去年下降91亿元,权益基金大幅亏损仍有高额管理费(数据来源于WIND) 与其他公募基金公司有所不同,中邮基金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募基金公司,也被市场称为“公募第一股”。那么,在张志名的带领下,业绩是否有所变化呢?笔者发现,近年来中邮基金的业绩已经出现下降。据中邮基金2022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为2.67亿元,同比增长8.74%,净利润为3542.51万元,同比下降33.93%。上半年,公司的毛利率为73.83%,比2021年同期的76.27%,下降了2.4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据中邮基金发布2021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4,148,820.02元,同比增长1.25%;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342,467.01元,同比下滑23.04%。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0,541,152.93元,截至2021年末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656,770,448.28元。 报告期内,税金及附加2,184,399.27元,同比减少21.44%,主要是因为母公司缴纳的增值税减少所致。信用减值损失-2,215,511.72元,同比增加135.20%,主要是因为根据信用风险测试结果,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增加。从中邮基金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看出,张志名的上任并未改变中邮基金净利润持续下滑的问题。(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据同花顺iFinD显示,除了净利润持续下降的问题,中邮基金的规模也在持续下降。截至2022年9月30日,中邮基金期末净资产为579.90亿元,旗下共有57只产品,位列行业第74位。现在的基金规模也远不及2015年4季度的789.30亿元的管理规模。 笔者发现,由于混合产品净值大面积亏损,管理规模也大为下降,混合产品管理规模从2021年末的315.73亿元下降至2022年三季度的224.47亿元,累计减少91.26亿元。另外,笔者翻看数据发现,近年来中邮基金管理规模难以冲破800亿关口。中邮基金于2007年四季度曾跃升至769.13亿元,2018年四季度跃升至789.30亿元。此后,中邮基金管理规模再没有创出新高。 近期踩雷债券、权益基金业绩表现落后,又为中邮基金的发展增添几分不确定性。除了中邮睿利增强债券基金,笔者发现还有一只基金,自成立以来至今,一直在亏,盈利的概率很少,然而,业绩这么差,大多数人都认为一定会没人买。结果呢,规模却达37.6亿元,这只基金正是来自于中邮基金旗下的中邮核心成长混合。 中邮核心成长混合成立于2007年8月17日,募集期间的有效认购申请金额达到654.86亿元,最终有效净认购确认的金额接近150亿元。当时彭旭担任中邮基金投资总监,到2007年底,基金规模进一步膨胀到了481.74亿元,被称之为当时市场上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 然而,半年后彭旭匆忙卸任。此后,该基金也曾经历刘格菘、国晓雯等明星基金经理,不过,即便是有大佬不断的加持,最终中邮核心成长混合还是深陷亏损的泥潭。一般而言,业绩萎靡,自然也会导致基金规模大幅缩水。不过,令笔者震惊的是,虽然该基金一直在亏损,却一直没有被清盘。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或许与部分新基民买入该基金有关,也或许也与部分老基民有关,这部分老基民持有了10多年一直被套着,但却一直舍不得割肉。(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据天天基金网显示,中邮核心成长混合基金成立于2007年8月17日,截至2023年1月6日,中邮核心成长的基金净值为0.7342元,低于基金1元的面值。该基金自成立以来累计跌幅达26.58%。近6月收益率-16.61%,近1年来收益率-20.58%,近2年来收益率-28.70%,同类排名也是较为靠后。(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如果某基民在2007年第一时间买入该基金,并且持有到现在还没卖出,这意味着这15年来不仅基金一分不赚,本金还要亏损26.58%。笔者在中邮核心成长混合基金贴吧里发现,有基民抱怨,专家理财15年买是1.1元,如今7毛钱,用了15年的时间。 也有基民表示,中邮核心成长混合这支基金成立十五年了,到现在净值7毛多一点,这么多年没给基民创造一点价值,亏损累累,还有那么多人在坚守,天可怜见。正如基民所言,持基金有十几年了,想解套看来是很困难啊。这是一波什么人在神操作。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我们通过持股明细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亏损。据2022年一季报显示,从2022年2月开始对组合进行较大幅度调整,大幅减仓了组合中的成长方向且大幅降低了组合仓位。2022年一季度末,该基金的权益投资金额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为64.83%,相较2021年四季度末的91.22%明显下降。 据2022年3季报显示,前十大重仓股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都已经跌出前十大重仓股,到了2022年三季度,还持有了贵州茅台。此外,自2021年三季度该基金持有了一些新能源板块的股票,到了2021年4季报发现,前十大重仓股中,分别买进隆基股份、天合光能、宁德时代。 然而,自2021年四季度,新能源板块却出现大幅下跌,隆基股份区间跌幅30%,天合光能区间跌幅37.37%,宁德时代跌幅39.78%。再回看2022年一季报,这些新能源重仓股都退出前十大重仓股了。这操作的确神奇,从持仓上看,大多数都是高买低卖,难怪净值会出现回撤。此次,一季报又持有生猪养殖板块股票,二季度生猪养殖板块的股票又跌出了前十大重仓股。 而基金公司却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损,无论基金产品是盈是亏,管理费照收不误。对于基民来说,管理费只是一笔小钱,但如果持续收取却是一笔不小的收益。 中邮基金2022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7亿元,同比增长8.74%,连续两个报告期增长。公司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基金管理费。 据基金合同,中邮核心成长的管理费率为1.5%,从该基金上收取的管理费用,是中邮基金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而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自成立以来至2022年上半年中邮核心成长净利润亏损合计达93.8亿元。据财报数据统计,自成立至2021年末,中邮基金从“中邮核心成长混合”上收取的管理费用高达29.68亿元,显然与中邮核心成长的投资目的相差甚远。...
操纵股价被视为股票市场的黑幕,具体手法相对神秘。证监会近期发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有相当比例的操纵证券市场案例,部分细节被披露出来。同时,证券时报记者对多位市场人士进行了采访,隐藏在这些违法行为背后的“股价操纵术”逐步浮现。近期被罚的操纵者来自福州、青岛、南京等地,多为省会城市和新一线城市,“80后”则正在成为参与市场操纵和投机炒作的主力军。游击战、团战为操纵市场者的重要战术,违法者利用资金优势和持股优势,建仓、拉抬、出货,最终实现投机闭环。一般来说,涉案账户组买卖量占成交量的比例很高,部分甚至超过75%。有市场人士认为,近期遭罚案例呈现出“短庄游资”的特征。监管“长出牙齿”,强力打击股价操纵行为。更多的上市公司也在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对操纵股价和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的隔离。未来,以股价操纵为代表的投机派之路,将更为逼仄难行。一、游击战从近期证监会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所涉操纵市场案例来看,有违法者针对特定股票进行“短平快”操纵,也有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前者典型代表是被称为“华北第一操盘手”的李卫卫,他操纵汇金通34个交易日,累计买入4329万股,金额超过21.33亿元,累计卖出4310万股,金额21.53亿元,实际盈利合计2070万元。后者的代表是南京“80后”陈霄。在2019年3月到2020年4月的一年间,他先后操纵了牧高笛、圣龙股份、浙江仙通、奇精机械等13只股票价格,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特征明显。在这种模式下,实施违法行为的时间跨度也明显增长。对于操纵个股的选择,操纵者各有思路。王宝元操纵股票众多,最爱东北公司。在一年之内,他先后操纵了吉林高速、大连热电、大庆华科等多只东北个股。这几家东北公司都具有国资背景,且在资本市场一向低调,较低的市值和相对稳定的基本面,应是被王宝元选中的重要原因。此外,被陈霄操纵股价10余家上市公司,多集中在江浙一带,包括宁波、无锡、嘉兴等地,显示出对华东地区小规模民企的热衷。反复多次对同一只股票实施操纵行为,也是近期案例的特征之一。例如,王宝元对吉林高速进行过两轮操纵。其中,2020年2月3日至3月11日,控制使用24个账户,集中资金优势连续买卖,实现盈利1302万元;两个多月后,从5月28日至6月15日,再次控制使用32个账户,采用多种手段影响吉林高速股票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实现盈利204万元。有的操纵者建立股票池作为根据地,也有的操纵者联合起来对一只股票形成操纵。去年12月中旬,证监会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就包含了唐隆和朱卫两个人的名字,两人住址均在青岛,在2018到2019年间,共同操纵了得邦照明股票交易价格,体现出“合谋”特征。二、多团混战近期被罚案例,从操纵手法来看有“貌散而神聚”的特点,账户组多团作战是普遍共性。李卫卫控制92个证券账户交易汇金通,陈霄在2019年至2020年所控制的证券账户数量达到142个,王宝元控制并使用的账户达到145个。以陈霄操纵牧高笛为例,2019年4月15日至4月25日9个交易日期间,陈霄控制54个证券账户进行交易,累计买入317万股,买入金额9300万元。其中7个交易日申买市场排名第一,8个交易日竞价买入成交市场排名第一。短短数日,陈霄快速获利超600万元。大庆华科是王宝元2020年操纵市场时,使用控制账户最多的标的股之一。当时,他控制使用了54个账户,采用多种手段影响大庆华科股票交易价格和交易量,盈利超7955万元。北京资管人士王峰(化名)认为,利用账户组交易股票,一方面利于分散筹码,另一方面指向逃避监管。“利用他人账户从事证券交易、借用他人证券账户从事证券交易,原本是法律禁止行为,不过在违法实践中却比较常见。”有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对记者透露,这些账户之间表面往往难以看出任何关联,即便进行了同一只股票交易,表面关联度也不大。因此,监管部门通常会用技术手段,判断证券账户在交易涉案股票期间是否存在相关IP、MAC等关联。如此高频率的游击战,需要较为庞大的资金供给。从监管所调查的案例来看,除了自有资金,配资资金也是重要的来源之一。这意味着,杠杆是操纵市场实施的基础之一。控制多个账户实现股票交易,并非只存在于股票操纵中。有的上市公司相关方也会利用信息等优势,通过多个马甲对自家股票进行倒手炒作。这种交易模式虽然暂时没有被定性为操纵股价,但具有持股优势和信息优势,且更易实现短期套利。今年1月7日汉缆股份披露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将这一模式告知了市场。2015年夏,正值A股牛市癫狂期。汉缆股份控股股东青岛汉河集团控制了20个自然人证券账户交易自家股票。在这个过程中,账户组先是通过大宗交易买入其减持的汉缆股份,后通过大宗市场或二级市场交易汉缆股份。王峰对记者介绍,这种“大宗交易买入、二级市场卖出”的交易模式,原本是部分FA等机构涵盖的业务,包括大小非、产业资本在内的股东将部分持股卖给机构,机构再择机从二级市场出售,业内也将这种做差价的中介称为资金掮客。但此后这一模式曾一度出现异形变体,个别公司以减持、转让名义,掩盖委托炒股;也有的部分炒作资金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购入股份,为后期拉抬股价锁仓。从汉缆股份案例来看,中间链条斩断,改为控股股东方全覆盖。在相当一段时间,汉河集团及其关联公司是以借款的名义,向账户组的名义持有人提供资金,监管方所调查到的这个数据高达23.74亿元。这些资金转入账户组名义持有人银行账户后,在汉河集团员工的控制下,又会转入账户组,用于从事涉案证券交易活动。三、声东击西从证监会披露的操纵市场被罚案例来看,连续交易是重要特征,具体可分为“建仓、拉抬、出货”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另类的申买手法尤其值得关注。以陈霄操纵牧高笛建仓期为例,牧高笛账户组连续竞价阶段申买数量为82万股左右,不低于卖一价申买数量接近54万股,占连续竞价账户申买数量比例为65.69%。同时,账户组不低于卖一价申买对应成交数量,占市场连续竞价总成交量比例13.74%。在拉抬期与此类似,多次出现账户组不低于卖一价申买数量占连续竞价账户申买数量占比很高的情况。这种另类的申买手法声东击西,与“伪市值管理”常采用的手段有相似之处。“这些挂单并不是为了成交,是配合盘口需要,先申报后撤销。”市场人士对记者解释。王峰对记者表示,“伪市值管理”与股价操纵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操纵者通常在建仓期间也会有卖出,在出货期间也会常有买入,‘做T’才是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倒交易和虚假申报。这都是操纵股价和‘伪市值管理’的常规手法。”王峰说。建仓和拉抬动作的基础,是构建持股优势。在监管去年12月中旬所披露的唐隆、朱未操纵得邦照明股票价格案例中,涉案账户组买入成交量占市场成交量比例曾一度达到75.03%,阶段性控盘特征明显。王峰分析,市场中所谓的“庄家”,无论机构还是大户,通常都会高度控制上市公司二级市场流通筹码,改变股票供求关系,使股票价格偏离投资价值。从领罚案例来看,部分操纵者已经有了短期游资的“庄家”特征。出货也是市场关注的重要维度。无论从证监会此前公布的福建金森等案例来看,还是从前两年刘锦烨在南岭民爆、正川股份等个股中坐庄实践来看,部分市场操纵采用的是跌停出货的彪悍方式,导致不少个股出现“一字断魂刀”式跌停,关紧了中小散户的卖出大门。从证监会近期揭露的案例来看,相较于“一字断魂刀”的出货方式,有温和化趋向。虽然出货阶段,也会出现对应标的股价较同期沪深指数和行业指数的偏离,不过较大比例没有出现跌停出货。四、上市公司健全制度更多的上市公司角度对于操纵证券市场的违法行为也越来越重视,一大表征就是通过各种制度规定的设定,立好安全阀。这些制度包括公司章程、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实控人行为规范等。深桑达A在2023年元旦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明确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明确公司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不得出现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明确,公司、调研机构及个人不得利用调研活动从事市场操纵、内幕交易或者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同日,欢瑞世纪等公司也披露了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明确公司不得利用自愿性信息披露从事市场操纵、内幕交易或者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回购报告书中应该包括“是否存在单独或者与他人联合进行内幕交易及市场操纵的说明”。此外,众业达等公司则公布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规范,明确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遵守的若干要求,其中之一就是不得利用公司未公开重大信息谋取利益,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公司的未公开重大信息,不得从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王峰指出,如今A股上市公司已经突破5000家,这些公司作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排头兵,充分展现出韧性与活力。与之适配的,应该是价值投资理念的普及与深化,使投资者实现与优质公司的共成长,背后是公司质地,而不是盘面诱导,更不是投机甚至违法操纵。...
中国山西省五台县一名女子去世三年却有四针冠病疫苗记录,当地政府通报称卫生院信息录入出错,当地乡党委书记被免职。据《新京报》报道,山西省忻州五台县的一名居民上星期五(1月6日)向媒体反映,其母亲已于2019年3月去世,但当地阳白乡卫生院的冠病疫苗预防接种凭证显示,母亲在2021年至2022年间有四针接种记录,最近一次为2022年5月接种。阳白乡卫生院工作人员7日回应说,可能是信息录错了。五台县县长贾文柱同日也说,马上开始调查,如果属实要严肃追究相关人的责任,不能弄虚作假。五台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星期天(1月8日)发布通报说,阳白乡卫生院疫苗接种存在信息录入问题,经查,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现已启动问责。通报指,五台县人民政府已对负有领导责任的阳白乡党委书记和县医疗集团董事长给予免职处理,对负有直接责任的阳白乡卫生院院长给予撤职处分,对其他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党纪政务处分。...
近日,一则安盛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钮某亲笔的“本人声明PDF”文件在网上疯狂传播,内容主要描述了该董事长疑似遭遇电信诈骗,进而损失千万余元的经历。“如果真如该人士所说的那样,那估计是碰到了典型的电信诈骗。”一名律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记者就内容真实性多次尝试以短信、电话等方式与钮某取得联系,但截至发稿对方并未回复。该文件显示,钮某于2022年11月7日下午接到自称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湾仔防控中心职员方小姐的电话,称其名下的某内地手机号登记的香港安心出行软件显示其在11月6日下午有密接记录,要求钮某与卫生署联系。钮某表示11月6日其本人在上海(有人证物证)而非香港,而且没有拥有以上手机号。“方小姐”称以上手机号已关机,而且此号码于2022年10月5日在上海浦东某电话公司营业厅,通过钮某本人身份办理(钮某于2022年9月30日至10月6日从上海飞至武汉看望母亲)。时间地点吻合!于是钮某本人开始怀疑:是否发生身份信息外泄,被不法分子盗用,于是主动要求报案。而这位自称香港卫生署的方小姐,主动帮董事长联线了“上海公安局浦东分局李国兴警官”,而这位李警官则迅速启动了线上办案程序,并向董事长出示了报案回执。在核实身份信息时,这名“李警官”则告知董事长,其身份可能与另一浦东分局正在承办的某一高度机密级重大案件相关联,李警官立即请示上级,并出示国家保密局保密协议条款同意书,并要求钮某在手机上电子签字同意。11月7日17:21分,该案件开始由所谓的“浦东分局刑侦队顾东队长”接手。顾队长首先指示董事长回到住所,声称警方已经对其网上监控,要求其不要将案件信息告知任何其他人。董事长表示,全力配合警方,并希望警方能尽快还自己清白。顾队长随即将案件汇报给了“专案检察长高明”,而这个所谓的检察长高明也是立即和董事长开展了远程面对面讯问。董事长在顾队长的建议下,以主动报案、不在场证据、态度配合作为诉求,向高检察长申请不列入嫌疑人名单、避免刑事拘捕和资金冻结。遭到拒绝后,钮某再次紧急请求高检察长予以取保候申,“争取在监外配合警方进行专案调查,争取在短时间内由嫌疑人变成受害者,同时争取不对公司业务和声誉产生任何影响,以免引起外界不必要关注。”“顾东队长在与我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情况下,主动提出愿意做担保人。高检察长在慎重考虑之后,要求提供取保候申保证书,案件佐证(由警队提供)和人民币237万元保证金。”钮某在“本人声明”文件中这样写道。很快,2022年11月7日,“上海中级人民法院第二厅张海平大法官”和钮某董事长通过远程视频庭询,审查其取保候审申请。并“在有案件被害人亲属前一天申告和考虑到案件的重大程度和潜在社会影响的前提下,张海平法官决定将保释金额提高到1000万人民币”。董事长又赶紧凑了1000万,打到了香港廉政公署的指定账户。2022年12月24日下午4:20,由高明检察长通过WhatsApp社交媒体书面通知钮某的取保申请已经申请通过,同时告知经过警队的同时进行的专案调查已获结论,证明董事长与此案无关联,已脱离涉案嫌疑人身份,终于还钮某以身份清白。同时安排“检察院金融局梁浩军主任”开展保释金资金返还程序。12月26日下午3:30左右,梁浩军主任告知钮某其符合资金返还要求,但由于国家最新的反洗钱规定,这1237万元的保证金必须“6个月才能返还”。当然也有快速返还方法,董事长必须再打额外30%的抵押保证金,约300万港币,就可以2~48小时内完成程序、迅速退还之前的全部保证金。“(将这约300万港币)存入我本人在香港汇丰银行私人账户后,梁浩军主任保证在2~48小时之内通过银行验证和内部审核,将全数保释金原路归还及抵押保证金立即返还。这是在缴纳全部保释金以后的意外及额外要求,我目前已负债逾数百万港币,而且面临借款朋友在圣诞及年前的回款要求,我个人目前即使竭尽全力亦无能为力,目前正与高明检察长和梁浩军主任讨论尽快可能的合理安排和解决方案。”钮某在本人申请中写道。钮某表示,自己突然遭受无妄之灾,深信自己是无辜受害者的境况下,承受着巨大的个人精神压力,竭力保持正常的工作态度和专注投入,继续处理日常公司业务。但“在此期间,高明检察长,顾东队长和李国兴警官体现出的秉公执法的专业操守,为民求正义的敬业精神和勇于担当的道德勇气也令我深深敬佩,终身难忘。”在申请书最后,钮某恳请公司在无触及警方保密协议的情况下,予以其尽可能的法律支持,及取保财务背书(公司紧急短暂个人借款300万港币),尽快争取原路返还全部保释金及归还公司短暂个人借款,以尽快脱离困境。资料显示,钮某于2020年10月在香港加入法国安盛集团旗下的安盛投资管理AXA InvestmentManagers(Asia)Limited,自2022年10月移居上海,自2022年12月起任安盛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23年第一波可转债打新数据亮相。令人意外的是,打新户数均跌破1000万户,较去年平均打新户数竟然少了100万户!2022年,147只可转债启动了发行,打新族合计中签680亿元,成为可转债融资盛宴最大受益者。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可转债整体融资规模略低于2200亿元,单只可转债打新户数平均为1100万户。2023年开年,冠盛转债和福新转债启动发行。令人意外的是,两只新券打新户数均跌破1000万户。冠盛转债是上市公司冠盛股份发行的可转债,规模6亿元,1月3日网上申购。从公司披露的发行数据看,网上申购环节仅有971.5万户。4日发行的福新转债境遇类似。福新转债此次并未披露网上打新户数。根据上交所提供的网上申购信息,此次网上向一般社会公众投资者发行有效申购数量为9,768,788,050手。按照1户1000手的顶格打新估算,此次参与人数亦不足1000万户。多位市场人士表示,此次可转债打新户数跌破1000万户大关,与此前上市新券“破发”有一定关系,同时与打新参与群体年轻化也有一定关系。受到市场低迷以及溢价率偏高等因素影响,2022年12月19日上市的齐鲁转债开盘旋即破发。民生证券谭逸鸣表示,齐鲁转债“破发”,意味着无风险套利时代终结。齐鲁转债上市首日收报95.13元,盘中最高价98.87元,首日溢价率33.91%。究其原因,齐鲁转债的“破发”主要还是由于转股价值过低,上市当天转股价值收71.04元,市场很难给过高的定价;而银行转债较大的流通规模在上市之后产生的抛压、过低的票息率以及当下时点银行转债整体不受市场和资金的青睐,也成为了齐鲁转债“破发”的推动因素。“这对于很多打新族而言影响较大,很明显一些绝对收益参与者在退出网上打新环节。”广州嗣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东表示。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此番不仅是新券“破发“导致,而是遭遇了“双向摩擦”。他表示,可转债打新市场中,一方面打新难度极高,单一账户中签概率极低。更多筹码被上市公司股东配售。冠盛转债股东优先配售占发行总量的81.90%;福新转债股东优先配售占发行总量89.27%。“但另外一方面,类似齐鲁转债这种相对中签率高的品种,又出现了‘破发’,如果是多账户的投资者体验感会很糟糕。”该市场人士表示。同时可转债市场门槛提升后,入场打新需要等待。去年6月,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适当性管理相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新参与可转债申购的投资者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申请权限开通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低于人民币10万元(不包括该投资者通过融资融券融入的资金和证券),二是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这一规则客观限制了一些刚刚入门的投资者,可转债市场打新户数增加仍须待时日。从参与群体看,不少年轻投资者受到影响较大。“很多年轻投资者对可转债打新每年能薅近1000元羊毛很感兴趣,但随着无风险套利的失败,自然退出观望。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群体往往刚刚入门,并且市场占比并不小。”该市场人士表示。“即便100万投资者退出了打新市场,仍是一券难求。”一位投资者向记者抱怨。以2023年发行的两只新券看,即便有几十个账户都很难中签。数据显示,福新转债网上中签率为0.00047102%;冠盛转债网上中签率为0.0011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