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正式成立,将协助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据中新网报道,中国低空经济联盟理事会成立仪式暨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圆桌会议星期六(8月3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罗军说,发展低空经济对于激活中国立体空间资源、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低空经济行业整体仍处于起步初期。对此,罗军认为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通过市场培育生态,发挥行业联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携手低空经济热点城市共同打造一批可以快速复制的应用场景,并协助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完善配套设施,从而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电子电气学院院长朱新宇认为,中国低空经济联盟要做好低空全维度协同共享的平台,实现各低空经济要素方的交流共享。该联盟由中国民航二所、沃飞长空、时的科技、沃兰特、亿航智能、峰飞航空等100多家上下游企业及行业科研机构共同发起创立。另一方面,全球低空经济论坛将于10月中旬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1500多名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和嘉宾围绕航空飞行器、技术路线、商业模式、空中安全、监管规则、低空产业等20多个议题展开讨论。...
近日,河南南阳。有大V在网上爆料中华儿慈会河南负责人、9958志愿者雷某哄骗患病孩子妈妈陪睡才给捐款。有网友称:“雷某让患病孩子妈妈陪他睡一次,给一点捐款,再睡一次,再给点捐款,直到把患病孩子拖死,把捐款吞了。”曝光的疑似雷某与患病孩子妈妈的聊天截图中,雷某直言:“爱你,爱你一辈子。”针对网传消息,有部分网友试图在中华儿慈会官方微博@中华儿慈会 评论留言询问,发现官博目前已关闭评论。对此,中华儿慈会工作人员回应:“不清楚此事,要向领导反馈。”河南省民政厅慈善处回应:“正在了解情况和核实。”...
7月31日,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发布关于取消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指导的通知。通知显示,经市政府研究,住房保障部门不再对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进行指导,开发企业按照自主定价进行销售、办理商品房预(销)售许可(备案)手续。中指研究院河南公司总经理梁波涛指出,郑州此次政策调整后,房地产限制性政策全面解除,商品住房市场回归高度市场化运行,与此同时,郑州人才公寓、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大力推进,“保障房+商品房”的住房双轨制运行格局逐步建立,促进郑州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速形成。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发文取消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指导。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今年以来,沈阳、兰州、郑州、宁德等城市明确不再实施新建商品销售价格指导,即取消销售限价,另有阳江、珠海、芜湖等地优化限价政策,如缩短备案价格调整时间间隔、取消楼层差价限制等。此外,杭州和上海则在土拍环节对新房销售限价进行调整,其中,杭州目前则仅保留核心区域新房销售限价;上海第三批次商品住房用地出让公告中也未提房地联动价,但出让文件要求竞买房企需要签署竞价承诺书。承诺包括理性竞价,严格遵守房地产市场管理的相关规定,按要求实施地块开发等后续工作;项目符合销售条件后,向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办理销售方案和“一房一价”备案,自愿承担市场风险。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认为,取消限价后,商品房价格将更多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换言之,市场供大于求的区域,房企如果想加快项目销售节奏,就必须在房价上有所调整。房企自身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经营状况来灵活调整价格。对于楼市来说,并不意味着房价就会全面下降,相反部分市场供应量少,并且需求量大的户型产品价格,还有可能出现小幅上涨。但总体来看,在当下市场弱复苏的环境下,加之房企回款压力偏大的背景下,房价向下调整优化的空间依然存在。张波认为,取消限价与中国目前正在构建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方向吻合,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房地产发展的精神保持一致,房地产“双轨制”的发展路径,既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以满足工薪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也要求能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而采用市场化推进,正是配合多样化的改善性需求的产品的根本手段,只有新房价格的市场化,才能推进开发行业在建设过程中更注重对用户的研究,用不同价格段的产品来迎合不同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从三中全会的方向来看,已经明确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取消限价的行为也是因城施策的直接体现,预计后续将会有更多城市跟进这一政策,以加快房地产市场走出调整期的步伐。...
近两年来,购房者买房后最大的担忧早已从房屋质量、高位站岗演变为能否交付。近期,南京一停工项目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退房退款。这一项目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由华南房企珠江投资开发建设,2021年7月首开。此后,该项目总承包商苏中建设集团受恒大拖累陷入经营困局,又与珠江投资之间发生纠纷,自2022年7月起停工两年有余。期间,该项目也曾启动新的总包招标,推动项目复工,但最终未能落实,仍“不能完成交付”。当地有关部门组织开发商会谈协商,并启用监管账户资金启动退房。业主终于迎来曙光。官方披露,目前已有大部分业主与开发商签订相关协议。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方式对前期去化欠佳且后续无法继续建设交付的项目来讲,不失为一种借鉴和启发。总包暴雷,项目退房停工两年,珠江四季悦城可以退房退款了。坐落于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空港新城的这一项目,2020年由珠江投资联手禄口空港管委会联合打造,包括G104地块、G105地块、G96地块、G97地块、G98地块五大地块,总体量约9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这也是珠江投资进入南京市场的首个项目,包含住宅、酒店、商业等多种业态。2021年7月、2022年4月,两个包含住宅项目的地块G98(备案名为“悦鸣嘉苑”)、G104(备案名为“鼎瑞嘉苑”)先后开盘,原定交付时间分别为2023年6月底、2024年6月,销售均价接近2万元/平方米。在G104项目开盘后不久,两个项目就出现了建设进度缓慢乃至停工的现象。2023年3月,一位珠江四季悦城G98项目的业主在当地领导留言板上反映,该项目于2022年7月份开始就处于停工状态,按合同交付时间在2023年6月30日。“目前工地仍然停工,交房遥遥无期。”同时,有多位G98项目业主提及,开发商方面曾给出置换到G104地块的解决方案。2023年4月,有业主完成了置换,但“该地块(G104)也是处于停工状态”。这年8月,G104项目也开始有业主反映停工问题。有业主称,购房后每月、每周都会去施工地查看施工进展情况,但自2022年7月后一年多时间里,项目仅新增建设3个楼层(10~12),施工进度极其缓慢,并一度停工数个月至一年。期间,官方陆续给出回应称,将督促企业加快处置施工总包矛盾,尽快实现复工;加快推进新总包施工手续办理等。2023年12月底,官方再度回应项目延期交付问题时表示,经调查核实,2022年11月,该项目因总包方苏中建设受到恒大公司影响,造成了现场停工。开发商方面于2023年11月与苏中建设解除劳动合同,并在通过招标形式确立新的总包方,计划春节前确定新总包方,并正式进场。春节后全面复工。可惜的是,春节之后,项目仍未复工。4月,再有业主反馈G104地块未有动工迹象,而商业综合体也“从前年(2022年)到现在一直都没动工”。2024年6月,业主终于迎来关于退房的决定。官方回复购房者称,2024年5月下旬,已组织开发商会谈协商,明确提出交房日期前启用G104监管账户资金启动退房流程;6月中旬,官方发函至开发商方面,要求其参照G98项目退房方案,明确G104项目的具体退房方案。7月中旬,在回应业主关于退房的需求时,南京市江宁区有关部门再表示,在G104购房矛盾协调会后,开发商方面表示只退房款,无按揭贷款利息补偿,目前已有大部分业主与开发商签订相关协议。对部分业主,也建议开发商退还首付款。在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新一轮保交房过程中,除了推动项目复工复产,竣工交付外,退房并置换到周边或区域内其他交付有保障的项目,或者退房和退首付也将成为一项新的选择。另有房企人士分析,该项目起初可以实现从G98置换到G104,说明项目本身去化表现并不好,在业主并不多的情况下,启动退房退款后,项目可以先搁置,无需不用再投入额外资金完成交付。...
中信建投证券一名实习生的短视频在中国舆论场掀起风波。图为他上传的视频截图。(互联网)中信建投证券一名实习生的短视频在中国舆论场掀起风波。视频中,他开保时捷上班,下班打高尔夫,炫富的同时还涉及泄露企业和客户的内部信息。中信建投证券随后回应,已责令该学生“终止研学”。回应的用词引起许多人的好奇,明明是实习生,为什么说成“研学”?舆论猜测,这可能指的就是中信建投针对高净值客户子女所办的研学活动。据南都湾财社报道,中信建投证券曾主办“奔涌吧,后浪”研学班,招募对象是“中信金控企业家办公室客户子女(本科及硕士在读生)”,内容包含证券投资、财商启蒙课程、在真实市场环境中模拟投资决策等。今年1月已进行到第四期班,有19名同学。这些同学来自中信金控企业家办公室所服务的高净值客户家庭。据《证券时报》此前的报道,去年中信的财富管理高净值客户资产规模在20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有16万户,他们的户均资产高达1125万元。中信金控向他们提供的主要服务是财富管理,帮他们的子女提供实习机会,则是附加服务。近两年来,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等业务场景下,为客户子女提供研学越发常见。与传统实习“增加工作经验”为目的相比,湾财社指出,这些活动大多号称帮助学生了解资本市场,丰富金融知识、拓宽金融人脉圈等。而这名引发风波的实习生网民“乔楚”,真名王翘楚,似乎完美展示了VIP实习生和普通实习生的区别。VIP实习生VS普通实习生王翘楚是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的大一学生。他以“985大一投行实习的一天”这一夺人眼球的主题发布短视频。视频中,他一边炫富,一边展示自己不紧不慢的工作。画面出现了中信建投正在进行的上市项目、相关企业的财务诊断报告,还有监管的询证函等敏感信息。在许多网民看来,炫富令人反感、泄密极不专业,而他作为大一体育专业学生能接触到顶尖投行的核心业务,尤其让人怀疑。中信建投证券和中信集团、中金公司,以及华泰证券并称中国投行的“三中一华”,即使是清华北大的金融学子,竞争实习岗位也有压力。在上岗后,也很难像视频中的王翘楚那般悠闲。中信建投证券被称为“券商一哥”,与中信集团、中金公司,以及华泰证券并称中国投行的“三中一华”。(互联网)在媒体关于他可能是“研学”身份的报道下,有网民评论称:“悟了,普通实习生是牛马,VIP是来学习和拓展人脉的!难怪下了班有时间打高尔夫,上IPO项目也不用加班。”中信建投星期六(7月27日)晚发布的声明称,王翘楚进入公司研学是“公司投行某团队负责人违规引入,公司已对该负责人作出撤职处分,并将对投行部门负责人严肃问责”。具体如何违规引入,却没有详述。但言下之意,王翘楚可能不是循着合规渠道进入该公司的研学体系。对此,网民反问:“很难相信,那些正规引入的研学实习生,就不是VIP待遇了?”属于“关系户”的实习机会中信证券也不是第一次因为“偏心”高净值客户被批评。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去年6月,中信证券被曝出实习生重点招“关系户”。相关网络截图显示,2023年中信证券的招聘宣讲文案中明确指出,“连续三年进行寒暑假实习生招收,重点招收高净值客群、机构客群、银行等合作方介绍的生源”。这一消息让许多人哗然,“券商一哥”公然招收关系户?似乎过于明目张胆。但事实上,针对高净值客户子女开放的专属实习项目,在很多私人银行、机构都存在。友邦、宜信、兴业银行等机构,都曾公开宣传,把为适龄子女提供实习机会作为对高净值的附加服务。兴业银行去年推出的“菁英实习计划”,宣称能为高净值客户子女提供线下实习及远程实习机会,还配备超过10年经验的求职辅导团队,助力其成长成才。财富管理平台宜信,旗下为高净值人士、企业家群体推出的“瑞承家族办公室”,则是与一批私募基金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暑期向这些基金推荐客户的子女作为实习生。对金融机构而言,与客户子女绑定,就可以更深度地绑定客户,而基金之所以也愿意接收高净值人士的子女作为实习生,也和他们潜在所带来的资金、企业项目资源有关。界面新闻去年6月报道私人银行客户子女有公募基金“实习直通车”的现象。文章称,公募基金之所以接受银行向其推荐实习生,也是因为公募基金要依靠银行,才能顺利完成资金募集。实习生本是学生的实践机会,也是企业的新鲜血液来源。但当下竞争激烈的券商行业,各个机构却难以抗拒“带资进组”的人。这个“资”,可以是家族资源、财富、要上市的企业项目,也可以纯粹指“收费”。明码标价的实习机会据蓝鲸财经星期一(7月29日)的报道,很多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找中介“付费实习”。市场上的收费从几千元到4万元不等,贵的甚至要价五六万元,主要看中介机构“黑不黑”。一名中介咨询师说,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方案费用在1万6000元到2万2000元之间,头部券商的实习收费则更高一点在2万5000元至3万之间,复购可以享受九折优惠,介绍给其他人还可以免10%佣金。交钱后,申请者能获面试辅导,两到三周后就可以开始实习,实习期通常在两到三个月,如果延长就需要再交钱。报道引述一名从事过实习内推的业内人士称,实习付费内推大多集中于金融行业,互联网大厂也有,但因为面试流程复杂,因此有很多不成功的例子。被问及中国的金融行业降薪趋势明显,金融实习是否依旧受到热捧时,一名金融业内人士说,实习岗位供给在减少,机构对于实习生的管理也会趋严,但学生实习需求应该还在,“商科本来就看重实习经历”。如此看来,尽管被整顿,离钱近的金融业仍受欢迎。但显然,离钱太近也是问题,以至于实习机会都与家庭财富挂上了钩,甚至被明码标价地买卖。金钱和资源如果成了一些关系户的通行证,难免让人担忧,专业和努力会否成为另一些从业者的墓志铭?...
作者介绍:李佳源,西华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教育管理心理研究;方苏宁,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原标题为《高校性骚扰:特征、现状、成因与应对机制以女研究生为重点的实证分析》,载于《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8期。长期潜在蔓延却“隐”而不发的高校性骚扰独具特色,危害深远,是为一类特殊的性骚扰,其中女研究生又是遭受性骚扰的重灾区。文章尝试提炼归纳高校性骚扰典型特征,并以 129 名女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揭露现状的冰山一角。高校性骚扰的空间主要始于女生性生理成熟与性骚扰认知滞后的反差、师生关系伦理与师生关系现实之间的反差,以及高校反性骚扰机制缺失与学术性别角色溢出效应盛行的矛盾。防范高校性骚扰的机遇源自现阶段依法治校的推进与校园性骚扰日益增长,以及媒介关注于高校的巨大舆论、道义和政治压力。要有效防止高校性骚扰不仅在于单一师德建设路径,更在于建立健全明界定、忌窄化、严处置、零容忍的反性骚扰机制,让女生的尊严、智识与福祉得到应有尊重。著名高等学府 X 大学“诱奸门”事件曝光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高校长期潜在却持久被忽视的性骚扰问题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媒介关注焦点。高校性骚扰绝不是“生活作风”小事,而是教育的“心灵之殇”。高校反性骚扰机制构建是事关教师职业伦理的公共事务,是保障教育公平、防止权力滥用、制止性别歧视的应有之义。教育部紧急出台“红七条”,对高校性骚扰惩处做出了明确规定,彰显了政府部门重视相关问题的积极立场。然而,随后曝光的某学院副教授强吻女学生等事件提示单一师德建设路径防范高校性骚扰确有其局限,亟待学界予以充足重视,引领与推动高校反性骚扰机制的科学制定。高校性骚扰是长期被忽略、合理化、容忍而免于实质性惩处的一类特殊性骚扰,风华正茂的女研究生更是高校性骚扰受害者的重灾区。而国内直接相关的实证研究几乎缺席。因此,本文基于129 名女研究生的实证分析,以期窥见高校性骚扰现状,为建立健全高校反性骚扰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研究生培育环境,推进法治校园建设提供参照。一、高校性骚扰的特征与界定著名法学家凯瑟琳·麦金农首次在不平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性骚扰”概念,将性骚扰定义为性别歧视,从而奠定了美国反性骚扰立法和司法的基础。她指出:“性骚扰是指处于权利不平等条件下强加讨厌的性要求,其中包括言语的性暗示或戏弄。”那么,何谓高校性骚扰?目前公众与媒体则往往以“潜规则”或“诱奸门”指称,这意味着学术领域的性骚扰行为尚停留在“无以名之”的状态。中国社会本就对性骚扰现象认识不足,存在性骚扰概念界定不清,窄化、歪曲性骚扰含义等表现,高校性骚扰更是如此。本文认为高校性骚扰概念的界定对于高校“反性骚扰”具有起始意义。有学者认为高校性骚扰是性骚扰的延伸,是特定的概念,强调行为人或受害者有一方是高校的主体,即教师( 含所有教职工) 或学生,并不管事件的发生地点。有学者基于权力不平等关系提出“学术性骚扰是在性欲和性的认同方面滥用权力,导致妨碍和损害学生充分享有教育的福祉、氛围和机会。”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性骚扰是发生在高校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是披着教师外衣的男性行为人以性欲的满足为目的,专门针对女性学生实施的性骚扰。纵观以上相关界定,可见高校性骚扰独具特色,可谓“性骚扰中的性骚扰”。本文将首先归纳提炼高校性骚扰的基本特征,认为几大特征基于首要特征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第一,外延丰富,手段多元。这一首要特征直接导致高校性骚扰概念模糊,界定困难及“反性骚扰”的不确定性。若不能充分重视这一特征,就不能深刻理解扎根于这一特征之上衍生出的其他特征。可以说,其他特征都是这一特征的具体化与延伸化。由于高校师生,特别是研究生与导师之间除了学术交流,还在娱乐、生活以及田野考察和社会实践场合交往,客观上为教师亲近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各种可能。因而高校性骚扰外延异常丰富,表现形式充满弹性,高校与受害方都不易充分识别、准确判断高校性骚扰的丰富外延,以致无从防范,防时已晚。因而有效界定、识别、警示高校性骚扰丰富的外延是构建高校反性骚扰机制的首要任务,是关乎“反性骚扰”成败的关键点。第二,异常隐蔽。首先,因高校性骚扰外延丰富,手段多元,致使研究生导师恪尽职守的关怀、指导、爱护、照顾与别有用心,涵盖性意味、指向性目的的言行难以分离。故这类性骚扰具有超乎寻常的隐蔽性。其次,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处于显著权力不对等的地位。过于集中的学术权力让师生关系尤其缺乏制度制约,研究生导师可高频率策略性地运用个人权力对女研究生实施或显性或隐性的性骚扰,在正常交流与性骚扰之间切换自如,随机随境而变,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其逻辑并非简单渐进,甚而可反复无常,让性骚扰边缘化、无形化,以致大部分研究生不知、不敢、不懂拒绝和反抗,陷入被“两情相悦”境地,难以揭发。第三,性骚扰实施条件便利。高校性骚扰实施条件便利,远超其他类型性骚扰,具体而言,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兔子就吃窝边草”。首先,从时机角度而言,高校性骚扰具有时间充足性与性骚扰行为人与受害人双方年龄“优势”。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是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是3 ~ 6 年,甚至更漫长。其间有大量交流互动,不乏需要单独接触的时机,因而为高校性骚扰提供了“日久生性”的客观条件; 另外,女研究生处于性经验虽相对单纯,但性心理较活跃的年龄阶段,表现为渴望异性关爱,对两性关系存在大量幻想等; 而研究生导师大多仍年富力强,社会经验与性经验相对丰富,尤其对年轻女性的征服欲高涨。这一方面是衰老恐惧导致的防卫式退行反应,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弥补其青年时期经济窘迫、地位卑下时的择偶缺憾、欲求未满与自尊受损的心理。其次,从“地利”角度而言,导师与研究生可在行政教学实验场所、娱乐餐饮场所、田野调查以及社会实践等场合接触,且在无明确反高校性骚扰指导细则情况下,导师完全可自控选择在封闭孤立环境与学生接触,学生往往没有选择和拒绝的能力。再次,非常重要的是高校性骚扰的“人和”条件。导师的社会阅历与个人学识专长、男性成熟气质等特点让其具有炫目的光环效应,对涉世未深的研究生具有相当吸引力; 而大多单纯且有强烈求知兴趣与成就动机的女研究生对导师是仰慕信任,惟命是从,存在严重学术依附与过度的情感依赖。高校性骚扰行为人和受害者双方身份特征、人格特质为性骚扰实施提供了“心理契合”的巨大空间。最后,双方对校内外滋生蔓延“和谐”的性别歧视文化氛围的不同程度认同都导致了高校性骚扰实施便利至超乎寻常。第四,危害深远广泛。高校性骚扰除具有其他性骚扰类型的危害外,还有其特殊的危害性。高校是培养人价值观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更扮演着研究生的学术“父亲”、精神引导者、心灵守护者的角色。性骚扰的实施会让信任、期待教师的学生感到诧异甚至崩溃。这种基于信任背叛和信念崩溃而产生的紧张,会让被骚扰的学生彻底失去自己原本建立和拥有的价值体系,危害深远。同时,处于社会不同位置的人在性自主权方面拥有的自由是不同的。研究生导师较之研究生,无疑处于优势地位,往往可拥有更多的自由,学生则处于性自主的弱势地位,对于强势者———研究生导师的性自主 / 性自由目前施加的限制几乎没有,甚而因为高校性骚扰的典型特征、高校内外的性别角色溢出效应等因素,限制为负数,因而危害广泛。基于以上高校性骚扰的显著特征剖析以及与之最接近的学术性骚扰界定,笔者发现高校性骚扰概念虽难以界定,但不代表不能界定,其核心是对女生弱势群体的侵权,即凯瑟琳·A· 麦金农性骚扰定义中强调权力关系下违背妇女意愿的性支配和性剥削并包含的两种表现形式: 交换型性骚扰和敌意环境型性骚扰。因此,本研究认为高校性骚扰是教师在性欲和性的认同方面滥用权力,对学生以肢体行为、语言文字、音像电子信息等方式实施的侵权行为,妨碍和损害学生充分享有教育的福祉、氛围和机会。二、高校女研究生遭受性骚扰现状本研究以129 名女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样本来自川、皖两高校,所得数据使用 SPSS19.0 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由表 1 可知,在回答何为高校性骚扰时,研究生对“以威逼利诱的方式要求发生性关系”属于性骚扰范畴的认同度最高,达到 92. 2% ; 其次有 58. 9% 确定“制造没有必要的身体接触”属于性骚扰; 而对“导师发送暧昧挑逗信息”“长时间注视敏感部位”以及“强制喝酒与陪酒”持非常认同态度的研究生要么未过半,要么不到六成; “二人独处时,交流话题多涉及私人生活”及“对个别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关注与关心”的认同度多处于比较认同和不确定之间。上述研究生性骚扰认知现状揭示的是令人不安的事实:女研究生对高校性骚扰认知不完整,概念窄化,对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缺乏应有的敏感与警觉,如特殊的关心往往是高校性骚扰惯有的节奏,为进一步性骚扰埋下伏笔。虽把有关性的行为都用性骚扰来归结是性骚扰概念的泛化,只有发生性关系才算性骚扰的说法则绝对是常识、道德与法律的多重错误。就高校性骚扰而言,概念更宜泛化忌窄化。(一)女研究生遭受性骚扰的现状有社会调查研究表明,中国 84% 的女性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在我们调查中,承认自己遭遇过性骚扰的女研究生仅占近 7% ,认为自己周围的同学或在其他高校读研的朋友遭遇过性骚扰的则达 32. 56% ( 如图 1 所示) ,受过性骚扰的女研究生比例不仅与社会调查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也与认定其他研究生遭遇过性骚扰的比例差距悬殊,原因何在? 调查结果与高校性骚扰典型特征中的高度隐蔽性相符,只有研究者采取迂回投射的发问方式才能更多地接近真相。性骚扰在高校女研究生中一直藏而不漏,因此投射在他人身上的 32.56% 的数据更接近事实。同时,必须提到的是,由于前述研究生对高校性骚扰概念认知不完整和存在误区,此处调查的结果更多还是针对十分露骨的性骚扰表现而言。进一步访谈中,我们发现,若是厘清高校性骚扰概念与表现,那么无论是本人还是周遭人遭受性骚扰的比例都还会显著升高,事实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那么,面对如此隐蔽、比例不可小觑且因隐形而大有蔓延之势的高校性骚扰,女研究生通常是如何应对呢?有调查显示女性遭受性骚扰后,有半数选择沉默。我们的调查中显示研究生遭遇性骚扰选择躲避的高达64.3% ,排在第二位的则是沉默( 见图2) ,与已有调查结果较为一致。选择躲避而不是直接拒绝或寻求帮助的人数竟然达到六成,原因何在?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高校性骚扰表现尤其弹性、手段多元、实施条件便利等特征以及高校防范应对机制缺席所致。如有研究生告知调查者,导师以指导论文为由,制造二人独处机会,伺机上下其手,事后或利诱或威逼,逐步撩拨其情欲、侵蚀其心智、瓦解其意志。女研究生要么被动逃避,要么沉默以对,如此应对方式助长了“温水煮青蛙”效应,最终在面对进一步的性侵害时,无从抗拒。(二)高校性骚扰的深刻危害由表 2 可知,高校性骚扰有多重危害,格外深刻令人发醒。其中,68.2% 会对教师角色产生偏见,降低人际信任; 53.5% 的人认为自身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受影响。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对高校教师角色的基本定位。若高校教师不仅不是社会道德的示范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反而扮演了性骚扰行为人的角色,研究生的信念会被破坏甚至颠覆。这种信任体系的崩溃和道德底线的失守,会让被骚扰的学生丧失自信,冲击自身原本构建的价值体系,通过破坏学生价值观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成。66.7% 的人认为遭遇性骚扰学业受到影响,会降低环境安全感。综上而论,高校女生遭受性骚扰,其危害的不只是自身,不只是当下,而是多方面深层次持久性的影响。三、高校性骚扰成因分析(一 ) “两情相悦”?———超越师生关系伦理的自然生理说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出现一种性骚扰理论———自然生理说。该理论认为,性骚扰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之间的一种天然的、生理上的性的吸引。其主要观点是从生理学和医学的角度出发,拒绝认同性骚扰是与法律相悖或是性别歧视,认为性骚扰是正常的、无害的,最多是异化的行为和方式。这种假说无疑是以男性视角对性骚扰的保护和纵容,女权主义者更是认为这是男权社会企图强化男权统治的自我辩护。同时,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59.7%的人认为是女生对研究生导师的仰慕心理所致; 38.0%的人认为性骚扰发生源于女生不自重,难以抗拒两性间自然的吸引,是双方的自愿行为。两组数据都是支持性骚扰双方存在自然性吸引的观点,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于研究生特有的魅力将性吸引最大限度合理化。更多的是倾向于将师生关系现状聚焦于两性的视角,即认为“双方是师生,更是男和女。”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对象虽全是女研究生,却有相当比例的受调查者支持这一观点。可见我国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性别文化加诸女性身上的守贞压力通过父权制社会的不断复制、强化与传播后,被女性自身内化。若样本范围扩展至男性,调查结果应有更多的人支持高校性骚扰是双方自然吸引所致,是女性内心自愿选择的结果,从而将性骚扰责任更多转移至女方,让女方承受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二 ) “无知无畏”———女生性生理成熟与性教育严重滞后的反差在调查中,64. 3%的研究生倾向于认为研究生性知识教育、性心理教育及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不足是性骚扰发生的一大原因,还有 73. 7% 的人认为研究生缺少足够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手段。无疑,两者之间存在必然内在逻辑。性生理成熟的女研究生与其受到的性教育尤其是反性骚扰教育并不匹配,结果便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研究生权利意识逐日崛起,而性教育的严重滞后却让女研究生不知如何维护自身的性权利。中国学生性教育不足的原因首先应根植于家庭教育的不完整。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性”在众人观念中是交流的“禁区”。这也使得家长不能够正确、科学地在孩子面前谈论性,从而缺乏必要、适度的性道德及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性知识教育。其次,高校性教育尤其是防性骚扰教育在 X 大“诱奸门”事件曝光前,几乎未曾正式提及,实践举步维艰,更缺少发展系统、健全的教育体系。因此研究生虽是生理年龄早已成年,心理上与幼女无实质区别,表现为性骚扰认知似是而非,无以名状,不知所指; 警觉性匮乏、防范意识不足; 实践中,可操作性的自我保护手段贫乏; 面对性骚扰,因不知甄别、防范,不知所措也就“顺理成章”。这样的现状无疑是高校性骚扰滋生的温床。(三 ) “威逼利诱”———脱缰的导师权力: 以权谋性性骚扰关乎性也关乎权力。女权主义运动中产生的组织结构说认为人们所处的社会组织制度、结构为性骚扰提供了便利环境。在以分层的层级化管理为特征的组织结构中,性骚扰往往是权力资源较强的一方施加于较弱的一方。高校行政与学术独立理念同导师权力失衡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高校性骚扰或潜在甚而盛行的一大原因。有导师已然成为弄权者,或宽严相济,或恩威并重,以自己的权威对相对权力弱势者施加强烈情感影响,操纵其心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78. 3% 的研究生非常认同是由于研究生导师权力过大,垄断学术资源,学校对其缺乏相关的监督与管理,从而导致性骚扰事件频发,众人知之却甚少。同时,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师道尊严”“尊师重教”是长久被推崇的理念,这更为研究生导师增添了无形的权力,导致性骚扰等行为发生时,研究生对此没有反抗力,外界亦不会对此产生过多怀疑。(四 ) “一团和气”———支持性骚扰的高校组织文化氛围目前中国高校不仅缺乏防治性骚扰的组织文化氛围( 表现在规范缺位、领导姑息等方面) ,更有支持性的组织文化氛围。宏观角度而言,在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下,虽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具有倡导男女平等教育权利基本姿态,而性别歧视氛围同校外无实质差异。微观层面就体现在高校中学术公平与女性学术权利保障现实存在巨大反差,其中针对女生“性别角色溢出”是支持性组织文化氛围典型特征。具体而言,高校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术上的互动,还在娱乐、体育以及田野考察和社会实践场合交往,这本是高校生活常态,也是很多专业的特色,但同时成就了各种场合中蔓延的“性别角色溢出”文化氛围。例如,导师对女研究生有不恰当的性别角色期待,以性的角色而非学生的角色对待女生被合理化、最大化。学生作为陪酒、陪唱助兴的准娱乐业人员,是进行消费的性化的角色,已成为一种潜规则,不配合的人会被视为“清高”“不合群”;不服从这类规范,就容易失去进入圈子的机会。发生性骚扰也常常与这种文化氛围有关。近年来,一系列被曝光的高校性骚扰和性侵害事件大部分与要求女性陪侍的酒桌文化有关。(五 ) “无拘无束”———师德监管考核机制不健全在调查中,高达 87. 3% 人认为导师师德低下,道德底线失守是性骚扰原因之一。而与此同时,78. 3% 的研究生认为高校研究生导师监管考核机制不健全,未将性道德纳入考核范围,才致性骚扰事件频发。以上数据尖锐揭示导师师德“应然”与“实然”间的巨大落差。有学者基于性骚扰提出了道德沦丧说,认为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众人把道德标准作为最基本的评价准则,将行为人的行为贴上是否符合传统道德的标签。这类观点使大众焦点放在对行为人的道德谴责上,而不是对受害者的权力保护与追偿,混淆了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但就高校性骚扰而言,由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业属性赋予了教师角色固有的高道德标准,且目前应对的法规、机制都是相对缺位的,那么高校性骚扰一旦发生,只有师德是首当其冲被考量、拷问、追究的问题。在 X 大学“诱奸门”事件曝光后,教育部应对之举便是紧急出台《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故高校研究生导师监管考核机制中,师德不能只是次要问题,且性道德必须纳入其中。四、高校“反性骚扰机制”构建途径反性骚扰机制包含了防范与应对两个层面,最好的应对无疑是防患于未然,因而构建常态化的高校反性骚扰机制应从五个方面入手。(一 ) 落实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具体实施办法,完善导师监管考核体系调查结果显示,91. 4% 的人赞同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可促进高校教师师德发展,是从源头上反性骚扰。而各高校根据《意见》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实施办法乃是当务之急。师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不是教师入职后以师德培训形式就能内化于心,发挥功效 。因此,首先应在高校尤其是师范大学强化师德课程,只有在思想上有充足准备,相应地对道德的重视才能表现和落实在行为中。其次可参考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操作办法,譬如,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包含三个等级,依次为师德规则( 基本要求) 、师德原则( 中级要求) 以及师德理想( 最高要求) 三个标准逐渐抬升的等级。本文认为明确将性道德纳入师德评价考核指标是高校反性骚扰必由之路,应有之义。性道德考量有利于引导教师超越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性别歧视观,从而避免对女学生产生“性别角色溢出”效应———轻学术能力重性别特征,进而有效防止将女学生沦为审美与消费的对象。( 二 ) 在高校内外建立多维度的法律保障机制,推进校园依法治理性骚扰实际上,X 大“诱奸门”既不是首例,更不是孤例,高校性骚扰长期潜在,近些年有增长的趋势。如今,管理部门开始诉诸师德建设解决高校性骚扰固然是可喜的进步,但绝不是唯一有效途径。法律是人人能坚守的最低道德标准,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底线。因此呼吁师德高度的同时,我们也应从法律制定入手,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机制。我国校园性骚扰行为处理并无特别规定,而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相应的性犯罪条款定罪。同时,在相关司法条款中仅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并未提及高校性骚扰。面对如今高校性骚扰的频发,制定出一套侧重于高校性骚扰、可行性高、操作性强的法律条文刻不容缓,以便努力营造一个对性骚扰零容忍的高校环境。( 三 ) 探索与建立高校专门反性骚扰机构,畅通学生性骚扰投诉求助渠道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面对性骚扰的其他应对方式中,求助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只有 26. 3% ,表现出求助学校无门的感受; 同时,在反性骚扰途径中有 86. 1% 的人认为有效制止高校性骚扰的对策之一则是设立处理性骚扰的专门机构,畅通性骚扰投诉渠道,反映了学生对校内相关投诉求助渠道强烈的渴望与需求。X 大“诱奸门”受害者之一的汀洋曾表示,为保护证据,她拒绝将证据交给学校纪委,而是将证据交给福建省纪委,不是因为她对学校的不信任,而是先前学校并未受理她的状告。可见,学校不仅要建立专门机构方便学生反映相关问题,而且要壮大监督力量,切实畅通投诉渠道,以便学校高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诉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 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 9%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主体数额如此巨大,媒体舆论监督如今快速发展起来并且逐渐成为广大民众进行舆论监督的最主要的方式。新时代的女研究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下,在国家“第四种权力”———新闻媒体的推动下,往往会以自己所熟知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安全,于她们而言这也是最方便的维权渠道,高校由此可开通校园网络投诉性骚扰渠道,壮大监督力量。( 四 ) 普及推广“反性骚扰”教育,完善相关课程设置,澄清认知误区调查结果显示,91. 4% 的人认同高校要明确界定性骚扰范畴,才能构建有效反性骚扰机制。正是由于大多数女生对高校性骚扰的认知欠完整,包括对高校性骚扰概念、特征、表现形式、危害、应对方法等都认识不足或存有认知误区,才将各种程度的性骚扰恶化为性侵害,如强奸、猥亵等。第一,高校要完善相关课程设置,普及反性骚扰教育,明确界定高校性骚扰概念、揭示其显著特征、表现方式,帮助学生矫正观念,澄清认知误区。第二,加大推行性道德教育,把性道德、价值观放在性教育的核心位置。调查结果显示 91. 7% 的人认为女研究生要重视培养自尊自爱独立人格。高校女生应内化深化男女平等理念,反性别歧视从自身做起,不要盲目遵从研究生导师任何含有性意味的要求,从一开始就避免“以身试险”,踏入“灰色地带”。第三,开设相关性知识课程,如将性生理学、性心理学等课程作为学生选修课程,使其具备完善的基础性知识。国外早已有从小学就开设性教育的先例。瑞典半个多世纪前就已推行现代性教育,且有相关咨询机构,美国和日本也相继开设性教育课程。不止如此,国外的性教育更是一种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课程。第四,高校应增开法律课程,增强学生法制观念。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性骚扰已经不仅仅是道德层面被谴责的问题,很多都已经触犯到法律,甚至构成刑事犯罪。( 五 ) 拓展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功能,重视专业性疏导性骚扰受害者前面的调查结果显示,面对性骚扰时,求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只有 8. 5%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公信度有待提高,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咨询中心的监督管理,确保其运行水准与效率,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宣传,树立正确的咨询观;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与“性”相关的困扰长期难以启齿,女生遭受性骚扰更有“寒蝉效应”,远不如一般的心理问题敢于求助,故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缺乏应对高校性骚扰受害者经验,甚而不具备性骚扰受害者专业的心理疏导功能。为此,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需要了解科学疏导性骚扰受害者方面心理学应用性研究的进展。在处理类似性骚扰受害者的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众多流派的心理咨询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传统的心理咨询、治疗途径难以用语言接近、治疗受害者时,近些年兴起的舞动治疗无疑是疏导、调适高校性骚扰受害人的优先途径。舞动治疗是利用舞蹈或即兴动作的方式,以身心关系为核心,通过动作隐喻和身体记忆促使他们情绪、认知、身体和社会性整合的具有咨询与治疗价值的心理干预方式。高校可利用自身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优势着力开展舞动治疗这一颇具新意的治疗方式帮助性骚扰受害人,通过削弱受害人心理防御机制,舒展身心,恢复其心理平衡,维护尊严,引导受害者走出阴霾,走上积极进取的道路。...
在求职碰壁、职场遭遇不顺后,越来越多中国大学生转而从事体力工作。图为中国江苏省淮安市今年6月的一场招聘会。(法新社)从中国名牌大学毕业、从事视觉设计工作四年后,刘丽泰(化名)做起了宠物美容师。今年28岁的刘丽泰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白领工作看不到晋升希望,甚至可能在30岁后被裁。但掌握一门手艺却能给她带来最大的安全感,“就是在路边摆摊也能活下去”。从事宠物美容师近两年,刘丽泰的薪水从3500元(人民币,下同)升至1万元左右。目前她不考虑职业规划,只想“过一天算一天”。过去一年,像刘丽泰这样脱掉长衫、从事“轻体力活”的中国大学生越来越多。与传统的体力工作相比,轻体力活的体力投入相对较低、多在室内,代表工作包括咖啡师、便利店店员、书店店员、收纳师、家电安装师等。在中国社交媒体豆瓣上,成立于2022年的兴趣小组“轻体力活探索联盟”过去一年组员人数翻倍,目前已超过8万8000人。智联招聘今年6月发布的《2024蓝领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25岁以下群体蓝领职业投递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165%。大学生对轻体力活的兴趣增加,让这个赛道迅速变“卷”。今年25岁的冯悦(化名)告诉《联合早报》,她去年做保安时每月薪水3800元,还不需要提供消防监控证书,但随着更多“00”后、“05”后盯上这份工作,目前八九成的保安工作都要持证上岗。冯悦从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编制都未成功“上岸”,过去半年先后做过保安、流水线工人、便利店店员。下一步,冯悦打算上培训班学一门技术。在比较了电工、理发之后,她最终决定花9000元学习服装设计,因为服装“跟衣食住行沾边,会更好些”。学历贬值加速上海教育科学院2013年的一项研究曾指出,2010年至2020年,中国将新增9400万大学毕业生,由于同期就业市场提供的白领岗位只有4600万,因此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将入职蓝领行业。不过,在中国经济复苏乏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下,蓝领工作赛道正变得愈发拥挤。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今年增至1187万,再次刷新历史记录。同时,官方公布的青年失业数据仍居高不下,今年6月16至24岁非在校青年失业率为13.2%,25至29岁更是高达14.9%。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邓曦泽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大学扩招幅度很大,从1990年的61万增至2005年的504万、2022年的1014万,但优质工作岗位有限,这导致同等学历带来的收益日益降低,从事蓝领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邓曦泽认为,如果再考虑技术快速迭代,尤其是人工智能(AI)取代重复性劳动这一因素,未来的就业形势会更严峻。“今天大学生送外卖、跑滴滴,我们觉得可能委屈了,但未来或许连这样的机会都很稀缺。”好不容易拿到文凭,却发现自己的市场价值没有想象中高,中国“学历贬值”现象近年来不断加剧。邓曦泽说,学历贬值是全球性现象,发达国家早就有大学生从事蓝领工作。在技术进步、教育不适应社会等因素的叠加下,对学历价值变化的准确说法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学历崩盘”。邓曦泽说,一个残酷的趋势是,在世界范围内,想做一个工作稳定、收入正常的普通人,都越来越难。这一趋势带来的结果是“两头都看不到希望”。低学历者看到教育投入与生活质量不成正比,对教育投资的动力下降;高学历者看到当前学历收益与过去同等学历的巨大差距,也降低对生活的期待。人才与市场需求错配中国大学生成为白领的希望幻灭后,从迷信学历转向信奉“技术”,也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与市场需求错配有关。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刘洪彬、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教师于桂娥在《联合早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中指出,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实现自主化,须要经过行政审批,很难踩中市场的脉搏,因此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化需求常常不匹配。另外,中国产业结构正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数码经济快速发展,也让高校的人才供给和产业结构发展产生错位。这造成大学生即使很努力地就业、从事体力劳动,也难以解决生存问题。从数据上看,市场对蓝领工作需求在增加。智联招聘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蓝领招聘职位数逐季波动上升,增长了三倍多。薪水方面,根据《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12年到2023年间,蓝领群提月收入从2684元增至6043元,增幅达125%,同期白领的薪水从6439元增至8388元,仅增长25%。广州一苇渡心心理咨询首席专家韦志中受访时说,年轻人转向体力工作,而不是千军万马考公务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理性的回归。韦志中说,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体力活似乎是低人一等的。“年轻人凭力气赚取报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经营自己,同时冲破社会原有对成功定义的限制,这是一种进步。”...
在公募基金经理动向的披露上,基金公司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平等对待每一位持有人,不能在机构投资者面前说了实话,却在个人投资者面前遮遮掩掩,语焉不详。今年以来,多位知名基金经理上演离职“闹剧”,剧情则出奇地一致。先是离职传言沸沸扬扬,而基金公司遮遮掩掩,最终一纸公告,基金经理离职尘埃落定,徒留个人投资者错愕。公募基金信息披露公开、公平、公正何在?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投资者而言,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在信息披露上,基金公司要公正对待每一位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经理离任遮遮掩掩人才是基金公司发展的基石,基金经理是基金公司最重要的资源,有了绩优基金经理,意味着基金规模有保证。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基金经理离任时,其所管理的基金也会被赎回。正因为上述原因,基金公司最不想看到的事情是旗下知名基金经理离职。当基金经理有离职意向时,为了防止投资者赎回,基金公司往往会想方设法安抚投资者。以中庚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丘栋荣为例。早在今年4月,市场上就有丘栋荣离职的传闻。彼时市场议论纷纷,基金公司则遮遮掩掩。5月,中庚基金在宣布丘栋荣管理的多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时,依然没有对丘栋荣是否离职作出明确的回应。在给投资者的信中,中庚基金表示,增聘基金经理是为了顺应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与总体框架的要求,实现公募基金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目标。“经过中庚基金管理层、投研团队核心成员审慎思考与商议,决定扩大基金经理队伍,进一步提升投资管理能力与边界,以长效机制拥抱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庚基金如此表示。7月,中庚基金最终宣布,丘栋荣因个人原因离职。同样的例子还有圆信永丰基金的范妍。今年3月初,圆信永丰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范妍离职的传言愈演愈烈,圆信永丰基金表示范妍正常履职,公司投资运营一切正常,一切请以公司对外披露公告为准。不过,仅仅一个月后,4月3日圆信永丰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范妍因个人原因于4月1日离职,并且不转任公司其他工作岗位。同时,圆信永丰致优、圆信永丰优加生活等多只基金发布公告称,范妍卸任基金经理。机构先知先觉提前撤退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这句话用在知名基金经理上更为贴切,尤其是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一旦更换绩优基金经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卖出相关基金。从季报披露的情况来看,在部分知名基金经理宣告离职前,其管理的产品规模即大幅缩减。需要说明的是,越是机构投资者占比高的基金,规模缩减越多。从基金二季报来看,丘栋荣管理的多只基金遭遇大幅赎回。Choice数据显示,中庚小盘价值股票二季度被净赎回9.07亿份,与一季度末相比,基金份额环比减少43%。从持有人结构来看,中庚小盘价值股票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是几只基金中最高的。截至2023年底,中庚小盘价值股票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近50%。中庚价值领航混合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也超过40%,该基金的赎回份额比例同样居前,与一季度末相比,基金份额减少超30%。范妍所管的基金同样遭遇了大量赎回。根据基金季报,范妍所管理的基金,今年一季度,其辞职一事尚未尘埃落定,基金即遭遇不少赎回。以范妍此前管理的圆信永丰优享生活为例,截至去年底,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80%。到了一季度末,该基金份额降幅超50%。沪上某基金销售渠道人士表示,通常情况下,当基金经理有意离职时,基金公司往往会和重要的机构持有人或者核心渠道提前沟通,这也使得一些消息会提前传出。而很多绩优基金经理管理的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的基金会遭遇明显赎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基金公司会提前与机构投资者进行沟通。在上述人士看来,基金公司为了维护重要持有人和核心渠道,往往会提前透露基金经理将要发生变更的信息。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尤其是在面对传闻时,基金公司的回复常常模棱两可,这会对投资者带来误导。业内呼吁公平公开公正从过往案例来看,当某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增聘基金经理时,往往意味着该基金经理可能会离职。今年以来,建信基金姜锋、招商基金贾成东、交银基金田彧龙、中邮基金国晓雯、中加基金闫沛贤等在卸任前,其管理的基金产品均集中增聘了基金经理。增聘基金经理缘何成了离职前兆?此番操作,也加剧了公募“小作文”满天飞。部分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后,其离职的传闻便随之而来。例如,今年6月融通基金发布公告称,范琨管理的融通明锐混合增聘基金经理,范琨因内部调整而离任。市场一时议论纷纷,范琨是否会离职?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范琨并未离职,传闻暂且平息。在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的评论区,不少投资者也直呼看不懂,要求基金公司能不能给个明确说法,而不是让大家猜测。彼时另一位“顶流”周应波的离职也曾引起轩然大波。2021年12月,周应波卸任多只产品基金经理一职,只留任管理一只封闭式基金。市场即担忧周应波会离职,传言四起。正是在2021年12月,周应波发布《致持有人的一封信》,让市场对其离职有了心理预期。此后周应波的告别,也被大家视为意料之中。业内人士呼吁,基金公司在增聘基金经理的时候,应当明确说明增聘基金经理的原因,增聘新的基金经理后,基金的管理会发生哪些变化?原来的基金经理扮演何种角色?而不是让增聘基金经理疑云密布。更重要的是,当市场热议基金经理是否离职时,基金公司发言要慎重,避免出现辟谣后被打脸的情况。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表示,决定金融机构成败的关键是人才和机制,人才和团队是资产管理行业的胜负手。睿远基金创始人陈光明说过:“在资产管理行业里,最核心的就是对内经营人才,对外经营信任。”就对内经营人才而言,从基金行业来看,知名基金经理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一旦其离职,将对基金公司造成较大影响。这意味着,减少对知名基金经理的依赖、打造人才梯队已势在必行。今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也强调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对外经营信任也十分重要。早在1998年诞生之初,公募行业就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包括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在基金经理动向的披露上,基金公司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平等对待每一位持有人,不能在机构投资者面前说了实话,却在个人投资者面前遮遮掩掩,语焉不详。...
金融圈大瓜年年有,今年格外的多。近日,网传小红书上东证期货一位美女王某昱手持身份证,实名自爆劈腿多名男性,涉及永赢基金、施罗德基金。据网传信息显示,王某昱称与与王某在2023年8月28日初次经朋友、同事介绍在饭局上认识。最初两个月时间内,二人微信有简单的聊天,但是当时王某昱以为王某是有家庭、小孩的,且王某昱当时是有男朋友(王某行,就职于中泰资管,和王某昱是研究生同学,交往2年半)。2023年11月份,王某昱了解到王某的一些个人的真实情况以及婚恋需求,开始频繁联系。2024年4月29日,与王某正式确定恋爱关系,发生关系,且5月3日见过王某父母,5月6日参加王某上海公司开张仪式以其女朋友身份出席。但此期间依旧和多人保持暖昧关系,和男友王某行也并未正式分手。五月份与王某行提出分手,6月2日正式搬进王某家里,以女朋友、未婚妻的身份相处。在6月2日到今天7月9日期间,王某昱表示,自己依旧和王某行保持联系,在王某不在家时和王某行偷偷见面、发生边缘性行为。虽然和王某住在一起,也认为他是好的结婚对象,但是内心还在犹豫该如何选择,和前任藕断丝连。需要注意的是,该自曝内容中,还提到了永赢基金的蒋某、施罗德某金的俞某、东证期货的同事尹某某、永赢基金朱某某以及中银基金的陈某某。自曝内容显示,王某昱和王某认识以来,一直隐瞒有男友的事实,也有数位暖昧对象有过撩骚、约炮、钱色交易行为。其中,发生过关系的有2位:2023年10月,接触蒋某(未婚,就职于永赢某金) 12月份开始与其发生关系,开始半年左右的“炮友”关系,一般1-2周见一次面,见面主要发生关系,并赠送礼物。2024年5月底拒绝对方的礼物并正式分手。但是,期间蒋某偷拍一些王某昱的视频,并将其发布到网上,严重威胁了王某昱的个人隐私和安全。另外,2024年4月,在一次饭局醉酒后和俞某(就职于施罗德某金)发生关系,在之后的三个月里,还发生过3-4次,并接受其部分贵重礼物。此外,有3位暖昧对象:和一位公司同事(尹某某,已婚)是保持暖昧的关系,虽未发生实质性性行为,但是经常工作时间一起外出吃饭。虽然对尹某某是以朋友的身份看待,但是知道对方虽已婚还是喜欢自己,有一些牵手、接吻等暖昧的行为也并未制止。朱某某(就职于永赢基金)有一些骚、发送一些性感照片、暖昧聊天的行为,虽未发生实质性性行为,但是也有1个月左右的情况,在2月份已经断掉。陈某某(就职于中银基金)有一些暖昧聊天,虽未发生实质性性行为,但是也有3个月左右的暖昧情况。目前,东证期货王某昱的自曝内容已经下线,《投资观察》就此事向东证期货进行求证,公司回应称,“当事人就不实信息进行了报案,公安已受理,公司未进行报案。”...
从中药茶饮,到中药面包,再到中药冰淇淋,当代“脆皮年轻人”,热捧中式养生潮。一、38元中药冰淇淋卖到断货?门店回应无中药功用由川贝枇杷膏、决明子、八仙果等中药草本成分做的冰淇淋,你吃过吗?近日,上海一家新开张的冰淇淋店凭借中药草本口味走红,吸引大批顾客排队购买,部分口味还出现售罄情况,相关话题还一度冲上新浪微博热搜榜。“体会到了一边吃冰激凌一边养生的快乐,精准贴合我们年轻人‘朋克养生’的要义!”“没想到冰淇淋卷成这样,概念好玩,东西也好吃。”“把良药苦口变成良药可口,打工人养生必备……”美团App上,不少消费者对这家新开的中药冰淇淋店给出较高评价。△图片来源:截图自美团App据红餐网了解,该新中式冰激凌门店名为“忠曜堂”,店里主打Gelato(意式冰淇淋),人均价格36元左右。在宣传中,该品牌宣称自身“遵古法制冰淇淋,草本养生,将中式草本与意大利式冰淇淋完美结合。”装修上,门店走“中药铺”风,门店中出现大量药材、药柜元素。菜单显示,店内冰淇淋口味有16种,每种冰淇淋都融入中药草本元素,并会标注出草本功效,如“桂圆红枣米浆”能安心宁神、“八仙果”能止痰化咳、“龙参茉莉青柠茶”能大补元气等。△图片来源:截图自美团App价格方面,双拼(120g)、三拼(150g)、家庭装(500g)的冰激凌售价分别为38元、45元、150元。除了冰激凌,该店内还售有“苦行僧甘梨水”等中药茶饮,均价在20元左右。据店员向读秒财经介绍,店内产品还是以冰淇淋为原料,只是混入一点草本增添风味,并称这是一个新中式草本的概念,药食同源的结合。不少消费者是出于好奇,且认可中药健康属性而购买,一些热门品种当日出现售罄情况。在美团上,红餐网也发现有消费者指出:“因太晚到店好几个口味都卖完了”,可见生意之火热。不过,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对于“中药冰淇淋养生”这一说法表示质疑:1、信中医的人不是都不吃冷饮吗?中药冰激凌不是跟中医养生理念冲突了吗?2、不能接受!宁可吃完巧克力冰激凌后吞中药小丸子;3、这也太贵了,现在连卖冰淇淋的都打着中医的名头才卖得出吗……对于中药冰淇淋是否真的有显著功效,该店店员也直言:“虽然我们有加一些草本的东西进去。可是如果说要达到像中药这样的一个功用,我觉得是没有的。”二、一批中药餐饮在悄悄冒头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冒出了很多“中药餐饮”业态。以新茶饮为例,据红餐网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30个主打中药或草本养生的茶饮品牌,如陆藜·开了个方子、青楠五味茶、椿风、知嘛健康、百草间等。这些品牌,部分甚至在一二线城市开出了上百家门店。比如陆藜·开了个方子,品牌官方小程序显示这个牌子已经在全国开出超150家门店,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四川等20多个省份。除此以外,青楠五味茶也在全国多个省份开出了超65家门店。除了餐饮企业的主动拥抱,不少连锁药房、中医院凭借“专业优势”,也跨界开出了一批中药餐饮店。比如郑州张仲景大药房旗下的品牌仲景生活创立于2021年,陆续推出过一系列主打养生的产品,涵盖糕点、零食、燕窝、奶茶、蛋糕、饮品、面包等。2023年以来,其逐渐聚焦养生面包+养生茶饮的模式,产品也在社交媒体上火出圈,比如艾草香肠面包、香椿什锦芝士面包等。目前该品牌已经在郑州、南阳开出了8家门店。△图片来源:红餐网再比如,北京同仁堂推出了一批中药面包,如枸杞原浆牛角包、陈皮肉桂苹果酥、罗汉果蓝莓欧包等,同时搭售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陈皮拿铁等草本咖啡,以及“熬夜水”“晚安水”等网红养生水。此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开出了一家主打养生欧包的药食坊。主打麦冬清润吐司、阿胶软欧包、黄芪养生包、荷叶消暑包、当归罗汉果吐司等多款养生系列。还有南京同仁堂也开了一家中药甜品店,主打各种养生甜品、炖品,比如芝麻糊、杏仁露、核桃露、洛神乌梅等。从茶饮、面包到甜品再到药膳,中药材的应用正逐渐渗透到餐饮的各个领域,不断拓宽着中药、养生餐饮的边界。三、“中药餐饮”这股风,能火多久?随着中药冰淇淋的爆火,市场上再次掀起了关于“中药餐饮”的热议。尤其是近年来,“朋克养生”成为不少年轻人潮流,一大批年轻人涌入中药铺子抢酸梅汤、喝中药奶茶、吃古方药膳。据《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年轻人正成为养生消费的主力军,18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7%,药食同源+滋补类食品成为新生代消费首选,养生经济的玩法变得年轻趣味化。相较于传统中药,年轻人对食补有着更高的期待:既要健康方便,又要好吃好看。在此背景之下,催生了一批新的“中药+”餐饮业态,一批“中药咖啡”“中药茶饮”“中药面包”“中药甜品”“中医药膳餐厅”等在全国悄然走红。总体来看,这批中药餐饮品牌大多在定位上主打“中药养生”概念;产品上则是在茶咖、面包、甜品等融入中药药材元素,同时会对药材功效有详细说明;在场景上也多走“中药铺”风,门店中经常出现药材、药罐、药柜、穴位图等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医的元素。不过,随着中药餐饮的走红,人们对其质疑声就越来越大。此前红餐网曾报道过,对于一些中药餐饮商家而言,中医、中药元素更多是一种营销手段,“中医+餐饮”的融合方式还浮于表面,店内产品仅仅简单引入中药素材,大多数门店对于产品是否有直接功效也表示“只是提供参考,效果因人而异”,难以给出明确答复。事实上,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中药餐饮持有清醒态度,他们也并不相信偶尔吃一次中药面包、喝一杯中药咖啡,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而是希望借此表达自己的“朋克养生”的态度——即便生活再苦再累,也要抽空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除此以外,中药餐饮在产品方面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如有人对中药材的味道难以接受,在推广中需要解决口味和接受度的问题;再如,在应用中药元素时,如何确保药食同源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与此同时,在国人观念中普遍认为,只在生病时才吃药,这种也可能导致复购率较低。由此看来,中药餐饮能够火多久,还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