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减免加盟费就不配招商了吗?5月底、6月初,北京上海各有一场大型的加盟展会:北京的中国特许加盟展,上海的上海国际连锁加盟展览会。两场展会用实际表现证明了,把上百个加盟商关到一个展厅里会怎么样?会内卷。当然,这种地方的常态就是每个品牌都在讲自己能给加盟商提供多少“福利”。相比往年,今年的品牌更加“直给”,未来种种先放在一边,优惠就是现在!从加盟开支的起点即加盟费开始优惠,减去加盟费,甚至免去加盟费用,推出0元加盟。展会上,遍地飘“0”,图源:内参君拍摄0加盟费的另一种表达就是给出一个数字,然后划掉。比如某品牌,展板上字号最大的内容就是一个划掉的“¥70800”。告诉有意向的加盟商,品牌给你“砍一刀”,不要70800,今天“费用全免”,“抽奖赢设备”,“全程免费选址”。当然,0元加盟也是有条件的。有的品牌就在0元加盟下面标出,“仅限2023年”,明年就没有了。有的品牌时间点卡得更苛刻一点,比如说“需要现场签约”,回家想想再决定就不当算了。限制条件有宽有窄,但表达的意思都是一个:快做决定,加盟我们品牌吧。从加盟展会中出来后,内参君发现,有些品牌虽然没有参展,但在自己的公众号等平台上也发布了“0元加盟”的相关信息。这些连展会都没有去的品牌,一部分是玩概念纯纯换种姿势“割韭菜”的品牌方,一部分是靠着“抄袭”大牌来吸引加盟商入局,部分品牌的名字也会起的非常“暧昧”,如和“蜜雪冰城”相仿的“蜜若雪”。左:像极了德克士设计的酷比乐,右:UI设计的一团糟的正烧记这样的品牌数不胜数,内参君之前发表的《小红书加盟神话:30万开火锅店、仨月回本,人生可不就是赢麻了!》中,就有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进行“0元加盟”、“30天开店”的宣传。二、三方视角解读:为什么会出现遍地开花的“0元加盟”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共同推动,让“0元加盟”的火,愈烧愈烈。1. 放加盟的品牌:为了门店扩张,推出0元加盟餐饮加盟展会上,品牌方打出的信息可以简单分为3类:A、我很厉害,常见格式如“XX榜单第1名”“XX产品销量多少”“门店达到XX家”B、我很上进,常见格式如“今年要开到XX家店”C、我有优惠,常见内容就是上述的减免加盟费,或者是一年开砸了包退。第3点是减免信息,第2点是品牌告诉加盟商的减免原因——因为品牌要大规模扩张,所以推出优惠刺激。实现门店扩张是今年很多餐饮品牌的主旋律之一。这在连锁化率更高的饮品赛道表现得更加明显。上市公司奈雪的茶在3月宣布2023年计划开出600家门店;门店规模在5000到10000之间的几个大头,比如古茗,宣布了万店计划;“新瑞幸”库迪咖啡用几个月实现千店;喜茶开放加盟,用实际行动说话,快速拓店。在新的环境中,许多餐饮品牌都希望借助门店的规模效应,提升品牌竞争力,分摊成本,在市场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2. 新入局的小白增加:难逃“0”的诱惑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CEO秦朝曾在《新增72.6万家!上半年餐饮复苏实录》发表过一个观点:“之前,餐饮人对报复性消费走势抱有非常大信心,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想开店赚钱的人,比想花钱消费的人,更多了。”而企查查的一组数据也能佐证,2023年1月1日~5月22日,全国餐饮新增123.13万家。其中1月份新增73597家;2月份开始进入“狂飙”,新增259277家;3月份新增395294家;4月份开始回落,但也有308972家;5月份统计了22天,新增194246家。秦朝表示,在大环境下,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人才挤出效应,而现金流更好(创业启动资金更低)的餐饮业也成为了很多“大厂离职青年”“中产创业”的选择。对没有餐饮经验的人来说,加盟成功品牌比白手起家成活率更高,于是他们谨慎地选择加盟。《2021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多数餐饮加盟者喜欢50万元及以下的项目,21~50万元的区间最受欢迎。餐饮小白最喜欢总投资额在10万元及以下的项目。对于不足10万元的启动资金而言,减免3~5万的加盟费是巨大的吸引力。能给予前期的一系列帮扶,加盟费用还可以减掉这么多钱。对于小白而言,无疑是天大的诱惑。3. 供应链做加盟:带动了整个0元加盟赛道的发展拥有22年餐饮连锁经验、13年餐饮连锁顾问经验的餐饮加盟顾问王冬明,给内参君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最近新增的0元加盟,一般都是供应链以加盟的方式卖货居多。做供应链的品牌增多,及供应链做品牌的越来越多,带动了整个0元加盟赛道的发展。0元加盟对于小吃、快餐、饮品等品类值得考虑,但对于一些火锅、中式正餐等重模型的餐饮品类来讲,不值得考虑。”当问起原因时,他接着解释道:“0元加盟并不是现在创业者的刚需,‘低投资’才是。据我所知,加盟商更关注投资额低、盈利强的品牌加盟。借助0元加盟快速做出预想的规模,成功率比较低,所以从概率上看,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三、在0元加盟背后,你需要明白一些事情想要讨论0元加盟的可信程度,则需要先分析其背后的成因,即为什么这么多品牌方会开放“0元加盟”,是纯粹“送福利”,还是招商难,亦或是有其他原因?1. 加盟金转嫁,只有在表面看起来像“0”一般来讲,加盟费用分为三块。第一块是“特许经营初始费”,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加盟金”/“加盟费”,也是玩文字游戏最多的地方;第二块是“持续性费用”,包括“特许权使用费”和“市场推广及广告基金”两部分;第三块为“其他费用”,包括“履约保证金”“品牌保证金”“培训费”“特许经营转让费”“设备费/原料费”。许多加盟品牌所说的免除加盟费,通常就是免除第一层的加盟金,将第二层和第三层的费用拉高,来抵消这部分的费用。免除掉这部分的费用后,既可以对外宣称我们是“0元加盟”,优惠多多、福利多多、招商多多,对内加盟费转嫁也并没有其他损失。2. 加盟费用为0,但前期支持减少如果说部分准备开店的人,做了一些前期功课,避开了“加盟金转嫁”这种情况后,找到了实实在在前后期加盟费都为0的品牌,以为自己寻到了宝藏。还需要警惕品牌方对于加盟商的支持有没有减少。部分加盟品牌,打着“0元加盟”的旗号,实际上只是“卖品牌”,没有后续任何支持。尤其小白开店更是要注意这点,通常来讲,品牌方对于加盟商的扶持范围、力度、方向,如选址、装修、人员培训、建立管理机制、开业宣传、持续运营等等,都是需要一再注意的事情。在低廉的加盟费背后,极有可能是品牌方对加盟商“放养”的表现。3. 加盟费在后期抽点中体现在0元加盟没有额外费用和前期支持都正常的情况下,还需要小心后期的抽点费用。大多数品牌的加盟费抽点都是对利润的抽取,但部分“0元加盟”品牌会抽取营业额点数,来隐形弥补前期加盟费用。所以,对于品牌方的抽取对象以及抽取点数,需要格外注意。4. 品牌需要快速形成竞争力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会有部分品牌采取0元加盟或减免加盟费的方式,来实现品牌的快速扩张,跑马圈地形成品牌竞争力。而这里也不排除两种可能。首先以茶饮品牌为例。早在今年年初,许多开店量处于千店之上的中腰部茶饮品牌定下了今年的增速目标,现下2023年已经过半,部分品牌的开店量还远未达到年初时的目标。在这些开店目标的压力驱动之下,这些品牌用“X月份”的加盟费用的减免,或在其他优惠福利的地方加码变相降低加盟该品牌的成本。第二种是一些打着概念店玩噱头的品牌。餐饮圈过一点时间总会流行一些“概念性”的风潮,如这段时间的“中式汉堡”“新中式茶馆”“中式炸鸡”等等,如果一些品牌在“概念性”上能够打出一定的名号,靠着前期的“0元”“减免”加盟费来进行快速规模扩张。在这种可能性之下,如果能赶上初始的“概念性”风潮兴起,踩中这个机遇的话,或许还能“小火一把”“小赚一笔”。但要警惕的是,“概念性”始终不会长久,在这阵风过了之后,再因为低廉的加盟费而入局,妥妥就是“交学费”了。四、小结当我们把能够想到的上述123点原因都列举出来后,总的来看,不论是转嫁加盟金、缩减前期支持、后期抽点高,对于加盟商而言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优惠力度。对于第4点,品牌为了快速形成竞争力而减免加盟费,其实对于品牌方而言,0元加盟也是一场“凶多吉少”的博弈。当前期没有了加盟费用后,前来咨询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当加盟门槛被一再地降低,形成了一个“什么人都要”的局面。看似品牌前期扩张脚步非常迅速,但后期对于高速扩张的门店管控难度也是成几何倍数的增长,这种行为也不符合品牌长期可持续发展。正如某知名火锅品牌,前期靠着低廉的加盟费吸引到了一种加盟商,对于火锅这种重规模的品类,该品牌在短短半年时间便开出了60多家加盟门店,在9个月时间内做到了100家加盟门店。但一年后,便销声匿迹。总的来看,0元加盟其中的弯弯绕绕,多到不能一一列举出来,你所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并非就是全貌,或许“冰山一角”就是对0元加盟,最好的形容。注:“0元加盟”本身只是一种加盟行为。正如“加盟≠割韭菜”,0元加盟同样不能与“割韭菜”画等号,或者作为判断加盟项目好不好的标准。本文所提的割韭菜性质,并非指所有“0元加盟”项目。...
凌晨两点半,老张正在昆明的街头吃烧烤,无意间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影正在组织搬家公司搬东西。老张再仔细一看,这不是自己常去的那家健身房的老板吗?大半夜搬器材,不是“跑路”是什么?老张当即报了警。这件事发生在5月下旬。老张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健身房先是通知闭馆装修,后又以停水为由紧锁大门。在会员们还没意识到有问题的时候,老板已经连夜安排组织搬家了。另一位会员提到了一个细节,就在闭店两个月之前,健身房经历了一次转让,老板换人后,又办了一次大促,会员们还想着“生意越来越好了。”没想到,这一次转让很可能为两个月后的闭店埋下了伏笔。常年从事健身房经营管理的王斌(化名)告诉“财经十一人”,这个刚接手两个月就跑路的“新东家”,很可能是上一任老板请来的“专业闭店”团队。“有一群人,专门帮健身房老板做‘收尾工作’。”王斌介绍道:这群人会跟健身房老板达成协议,收取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费用,把公司接过来,更换法人代表,之后由这群人负责闭店工作。这样,健身房破产之时,原老板早已全身而退。这群人最常规的操作,就是找一个“替罪羊”做公司法人。这些法人通常是身份信息遭到泄露的人,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企业负责人,或者更准确一点,是“负债人”。消费者找这样的替罪羊维权,自然是得不到结果。河南某地级市的一位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减资、更换股东和法人代表是不良商家跑路前最常见的套路,消费者往往难以察觉。出事之后,由于举证困难,无法让原股东承担该有的责任。“财经十一人”询问了多个健身房、体培教育等预付费商家,大部分人都表示听说过此事。这在行业内早已不是秘密。这类团队大多打着“安全闭店”的旗号,在从业者微信群里招揽生意。健萌体育的付赟虹甚至在朋友圈看到了线上课程。但这门课并不是教你如何“安全跑路”,而是为了给自身团队引流,吸引商家购买他们的“闭店服务”。课程截图消费者遇到门店突然歇业、老板联系不上、卡钱无法退还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团队全程运作,使本就难以追回的“预付款”难上加难。这个脱胎于“行业需求”的“专业服务”,正在拖累整个行业的口碑。一、“跑路”一条龙服务健身教练罗明锐回忆,自己第一次看到此类“接盘服务”是2019年,在一个业内人士的交流群里。当年是预付费商业模式崩盘的高发期,此后的疫情更是让行业雪上加霜。罗明锐告诉“财经十一人”,这样的团队主要做三件事。第一,公司转让。老板与接盘团队签订合同,将公司股份、债务全数转让给对方。对方往往会表示自己有专业的律师和管理团队,可以承担风险。第二,变更法人。这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公司法人是承担债务的一方,接盘团队往往会提供那些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身份信息遭到泄露的、即便是出事也很难找到其本人的对象作为“公司法人”,原老板即可全身而退。第三,收尾跑路。接盘团队拿到新的营业执照,一边安抚职工和会员,一边准备跑路事宜。后续的戏码不少消费者都经历过——店铺以装修、维修等各种理由“暂停营业”,承诺两三天后就开业。两三天后消费者到场,发现已经人去楼空了。团队这么做的主要目的一共有两个:首先是把原公司的法人代表“择”干净。因为法人代表是债务的承担者,如果法人代表在经营过程中有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跟消费者对簿公堂,有可能被限制高消费,甚至涉嫌合同欺诈、虚假宣传等等。但是,如果公司法人代表变更,交割完善,那“原公司”的债务就与“原法人代表”无关了。其次就是闭店的善后和收尾工作。例如转移账上资金,搬运设备等,如果房东、员工、消费者等债权人报警,或者到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该团队也要负责应对。即便是消费者将负责人堵在店里,负责人只要将欠债的人数和条目登记在册,再“声泪俱下地表达砸锅卖铁也会还债”,有些消费者就会被这种“真诚”所打动,有些甚至一时心软放弃追款。上述动作或需要法律团队介入,或需要熟练团队支招,既涉及专业知识也涉及经验积累,对于那些没有或较少经历闭店的老板而言,可能难以应付得来。至于费用,“听说10万到30万不等,视债务来定,肯定不会超过债务。”罗明锐表示。他提到这种套路在疫情的时候比较多,当时不少商家经营困难。二、前后赚三次钱王斌表示,接盘团队的套路在业界早已不是秘密,手段也并不高明。“每个城市都有,这批人不停换马甲,到处找健身房做收尾。”王斌认为他们的存在破坏了整个健身领域的生态,影响了口碑和顾客的信任,给正常运营的健身房同样蒙上阴影。根据王斌的观察,接盘团队的套路正在逐渐加深,能够在一次跑路操作中赚到三次钱。首先,这些接盘团队会用“托管”等名义,主动联系生存困难的健身房老板,承诺“提升业绩”,先收取一笔管理费用。一段时间后,团队会告诉老板门店已“救无可救”,只能倒闭,但他们可以提供闭店服务。然后再收一笔公司转让和法人变更的费用。盘下门店后,接盘团队会再做一波促销,以极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办卡,王斌就见过只卖365元的年卡。团队会以“资金充裕”“重新运营”等话术骗取消费者信任,吸引心动的消费者充值,尤其是6月~8月的旺季,最后再撤店“跑路”。“两头挣钱,既挣了老板的钱,又挣了消费者的钱。”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连“接盘团队”这条灰产中也出现了“诈骗团伙”——有些人以“托管”名义跟老板收钱后,逃之夭夭不见踪迹。王斌向“财经十一人”提供了交流群里某接盘团队留下的联系方式,对方称自己是“职业化引流爆破团队”,承接区域以县城、县级市为主。记者以游泳健身会所老板的身份,联系上了对方。对方的回复证明,这样的服务确实是存在的。对方多次强调安全合法。 作者供图接盘团队不断拓展“获客渠道”,网课就是其中一种。付赟虹在朋友圈看到网课微信直播的广告时,早已听说过类似服务,她对这些套路感到好奇,便花费39.9元报了名,并把心得发在了自己的公号上。付赟虹表示,“课程”总共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师描述了健身房运营的困难,付赟虹还觉得挺靠谱的,确实说中了业内普遍情况。第二部分就不一样了,讲师举了三个案例,这三个案例分别是由于合同欺诈、虚假广告而产生的刑责,和转让门店经营权后仍然受到处罚。讲师还作出了说明,解释为什么看似常规的操作手段,最终会构成犯罪事实。付赟虹认为对方挑选的案例都是从严从重的:“如果真的能够每个案例都被如此追责,这个行业不至于出现这么多经营乱象。”第三部分,讲师表示自己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并不断强调流程“安全合法”。“你们如果自己操作很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来找我,我有全套解决方案。想要进一步咨询的加我微信......”付赟虹认为这个团队用了一套销售常见的套路:代入—恐吓—营销。先用共同的困难经历引起对方共情,产生信任;再以夸张的表述让对方感到惊吓,急于找寻破解之法;最后再提供解决方案。付赟虹表示,并非每个个体事件都如课程案例讲述一般被如此追责,因为执法成本太高。湖北正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项鸣宇律师告诉“财经十一人”,实体店因经营不善而关业,很难涉及刑事犯罪,市场是允许部分商家破产清算的。在接盘团队的不断变化的套路中,商家、员工、消费者被一层一层割了韭菜。三、为什么消费者维权困难?事实上,所谓的接盘团队其实是抓住“消费者维权沉没成本高”这一特点,钻法律和监察漏洞,同时也在割商家的韭菜。项鸣宇表示,消费者难以追回预付款,主要原因是公司的公有账户没有资金还债。至于为什么没有资金,有些公司是源于经营不善,有些公司则动用了手段。消费者发现问题后,第一反应往往是报警,如果不涉及刑事罪名,报警不能解决问题,警察会引导消费者找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市监局接到投诉后展开调查,这也需要时日,而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只能组织双方调解。前后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消费者会失去耐心。也有消费者选择到法院起诉。但如果没有对方违法犯罪的证据,法院往往就是判决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服务合同解除,商家需要向消费者退款。可此时商家账上没钱,仍然无法退款。如果走到起诉阶段,一审大约4个月,如果有二审,考虑到交接时间,再加3个月,这还是一般情况。时间是魔鬼,消磨一切热情。当消费者意识到付出的时间和卡里的金钱不成正比时,往往就不了了之了。有的消费者认定其中有猫腻,涉嫌违法,愿意死磕到底。项鸣宇表示,消费者可以借助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查,这是一种司法鉴定。不过费用很高。所谓财务审计,就是查每一笔资金的进出。如果细查,或许能查出一些公司违法犯罪的证据,例如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一些合同、财务造假等。项鸣宇表示,因为无罪推定原则,“主观恶意”很难证明的,除非有比较明显的诈骗行为。例如“关店之前再割一波韭菜”,从表面上看,无法证明公司是为了自救,还是卷款跑路。需要调查它的资金流向。但财务审计并非万能,例如有人做着两千元的工作,拿着三万元的工资,又或者公司有几个人“吃空饷”,再或者公司买一个非常偏门的设备,显著高于市场价格,这些问题财务审计可能都发现不了。多数预付费商家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退场,也就是说将消费者的预付款投资到了其他领域。但商家用账上的钱款进行投资,本质上就是一种市场行为,并非经济犯罪。也谈不上非法集资或者诈骗,因为没有承诺给消费者利息。此外,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受到欺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老板仍然有钱出国、投资、住豪宅,却没钱给大家退款。项鸣宇表示,除了依靠团队利用法律漏洞,市场规则本身也有保护创业者的部分,这就是“有限责任制”。所谓有限责任,指股东对公司承担的债务责任是有限的,公司资不抵债的时候,就看股东认缴了多少出资额,这是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上限。比如说一家公司注册资本100万,一个股东认缴70万,那即便公司负债1000万,股东最多亏损70万。如果认缴的70万已经实缴50万,那股东最多再掏20万就行。“从消费者角度看,有限责任制是对维权的一种障碍,但这也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保护。”项鸣宇表示,“法律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四、如何识别出即将跑路的商家?“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别贪便宜。”项鸣宇表示。商家在引导消费的时候往往祭出各种套路,最常见的套路就是每多加一点钱,消费时间就成倍延长,例如3000元10节课,4000元20节课,4500元30节课等等,让消费者以为自己得到实惠,殊不知一旦出现问题,损失也是翻倍的。上述市监局工作人员表示,自己经手过多起类似事件:商家的房屋租赁期只有半年或一年,主要器材和设备是租用的,但卖给消费者的都是五年甚至十年的会费。这类商家往往拖欠房租、员工工资,一旦跑路,一夜之间人去楼空。罗明锐表示,之前上海有家健身房,一场预售下来,甚至店面都没装修好,会员都没看到器械,老板就跑路了。但随着消费者警惕性越来越高,这种低端行骗方式,买账的人也越来越少。罗明锐总结了商家跑路前的几个迹象:1. 小物件的更新频率降低,例如洗手液、纸巾、垃圾袋等。说明健身房的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现金流可能吃紧。2. 教练或工作人员频繁离职。内部工作人员比消费者更容易洞察健身房的经营状况。3. 推出“离谱”的促销活动,例如五年卡、十年卡甚至终身卡。“这种大概率是准备要跑路了。”市监局工作人员从合同签约等方面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例如消费者转账时应注意,转到对公账户而不是个人账户。如果必须是通过个人付款,需要用“转账”而不是“发红包”,并注明金额用途,以防商家跑路不承认消费关系存在。还有一种“隐形跑路”的方式——减店并店,多发生于连锁品牌。有些门店在合同签订时会告知消费者,如果自己的店面经营不善,可以将会员转至品牌下其他门店。很多消费者认为这是一种保障,事实上也是在侵害自己的权益,毕竟转入其他门店后,变相提高了交通成本、降低了消费体验。五、史上最严格监管细则,能刹住“跑路”风吗?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光靠消费者防范是不够的,关键还是从制度上规范预付费商业模式,从源头扼制商家“跑路”现象。所谓的源头,就是对商家预收资金进行管控,限制商家将一次性出售的年卡等长期卡金额在短期内“挥霍”,用未来的钱填今日的坑,保证商家资金细水长流,降低其欠债闭店风险。早在2018年8月,国务院就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其中提到不得一次性收取、或通过拆分合同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此后,各地纷纷出台了不同力度的整治政策和指导意见,涉及各个方面,从合同规范、到部门备案、再到预付卡限额等等,逐步加强对预付费商业模式的管理。其中2019年7月上海出台了管理办法,首次提到开设存管账户。所谓“存管”,意思是经营者选择辖区内一家商业银行开通预收资金存管专用账户,消费者付费后,有一定比例的钱存在存管账户里,到期后经营者才可提取。上海规定,如果企业预收资金余额超过一般风险警示标准,应当将全部存量预收资金余额的40%采取专用存管账户管理;如果企业采取同业企业互保的方式,缴纳的存管资金比例则在2%~10%之间。但是,每一条政策或指导意见的落地都需要时间,2020年疫情来袭,个体经营面临困境,各地对新规的实施监管也有所放松。2023年疫情结束后,监管再次趋严,尤其是近期一些大型连锁机构纷纷出现负面新闻,例如一兆韦德部分被曝出泳池关闭和人员欠薪情况;在此之前,经营二十多年、瑜伽行业内最有影响力的梵音瑜伽被曝出全国性场馆停业;更不用提一些社区型中小机构。多方面都在提醒,对预付费商业模式的管理刻不容缓。4月18日,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联合多部门印发了《北京市体育行业预付式消费领域资金监管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是业内公认的“最严格监管细则”。此番《实施细则》的最特别之处在于明确了预收金存管制度。《实施细则》规定,销售3月及以内卡应将预收资金的40%作为存管资金,3月~1年预存80%,超过1年预存100%,期限内服务完成后,存管资金将于2-5个工作日打进经营者账户。商家要在细则发布的90天内落实存管账户,也就是说,最晚到7月中旬,全市便开始对商家进行监管。健身房资深管理者、极练体育的吴承翰告诉“财经十一人”,《实施细则》一旦落实,必然会有一部分传统年卡模式的商家面临经营困难。因为当下健身房多以消费者新缴纳的年卡费用充作当下的现金流,例如2000元的年卡可能需要投入到最近一个季度的房租水电中,然后赌消费者不来消费。因此,一旦大部分乃至全部资金被存管,不少健身房或将面临现金流被截断的风险。因此吴承翰认为实施过程将会是“软着陆”,循序渐进,但头部品牌肯定会被第一时间监管。事实上,《实施细则》也制定了奖惩机制。如果商家全年信用评级为A,投诉率低于一定值,那存管比例也会相应降低。反之,商家只得拿出更多的预付款存入存管账户。《实施细则》出台后,吴承翰认为,大部分业界从业者的态度是逃避、有些恐惧,以至于很多人不相信该细则会完整执行,因此多数健身房还没有开始动作。但吴承翰注意到,朝阳区和海淀区的体育教培行业已经在落地存管账户,那健身行业无非是迟早的事。“不要逃避了,行业内需要根据监管细则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吴承翰表示,他提出了四条解决方案:第一,改变产品策略,“年卡,两年、三年卡基本是不能卖了,因为资金100%被存管,对当下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商家需要在月卡、季卡上下文章。第二,当卡值变小,商家承担现金流压力,就需要投入更大的资源去赢得顾客,健身房要转变在街上发传单“健身游泳了解一下”的粗暴策略,而是建立品牌营销意识,做出自己的口碑。“从销售转型成为市场营销的年代已经到来了。”第三,产品从“一次性销售”转变为“重复性销售”,商家应该调整KPI考核,以“留客”为目标,刺激消费者不断续费。第四,由于“续费”成了目标,那商家必将围绕这个目标提升品牌和服务,做好员工培训,才能打动消费者。消费者和商家都期待的一场大变革,或将来临。...
本该是睡懒觉的周末早上,有人却起了个大早,坐高铁跨城到银行办存款。辗转来到银行门口,已有数十人在排队等存款,其中不乏外地存款者。最近,中国不少地方都出现长途跋涉到其他城市存款的民众,被舆论戏称为“存款特种兵”。和早前在社交平台上爆红的“旅游特种兵”一样,“存款特种兵”大多都是年轻人。他们舟车劳顿到其他城市,目的不是用最短时间和最少费用游玩最多景点,而是为了把钱存进异地银行。这些中国年轻人为何选择这种方式存款?花多个小时跨城 只为存钱年龄不到30岁、家住浙江绍兴的海姓女子,6月3日清晨5时起床。尽管当天是星期六,不是一般的工作日,但为了到上海某家银行办理存款,她6时就出门赶着搭乘绍兴去上海的最早一班高铁。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海姓女子到银行时接近早上9时半,银行已挤满了等待办理业务的储户;在等待过程中,她和周围人交流,发现有好几个都是和自己一样的跨城存款者。今年28岁、在一家私企工作的向琳然,为了赶在期限内把钱存进存款利率高的银行,5月12日一早从江苏泰州开车到上海。向琳然对澎湃新闻说,她和老公当天没有立马去银行,因为抵达上海时已经是晚上,银行也关门了,“于是13号的早上9点多,我们打车去了这家银行。到了那里,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了,大多都是年轻人......后来银行开门,又陆续来了几个年轻人。我一问,才知道他们也是从外地来的。”据《钱江晚报》报道,4月底,20多岁的小许和闺蜜两人早上6时多从江苏苏州出发,乘坐高铁、地铁、公交,两人在9时半到达上海某家银行门口。不过,一到网点,小许就被眼前望不到头的队伍震惊了,她数了数,大概有50人在排队。其中,有和她一样趁着周末从外地赶来的年轻人。这三个案例有几个共同点:第一,都是舟车劳顿,花了不少时间从居住地到另一个城市,目的只为了办理存款;第二,年龄都是在30岁以下;第三,据他们观察,不少年轻人都是跨城存款者。在微博话题词条“存款特种兵跨城存钱赚利息”下,有网民不解地写道:“这要存多少钱?耽误的时间、交通费和可能在外地产生的食宿费用,能抵上当地与外地的存款利息差吗?”但也有网民认为,银行利息一降再降,跨城存款并不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虽然利息乍看没差多少,但积沙成塔,长年累月下来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钱好挣的时候,可能看不上多出来的这点利息,钱难挣的时候,省下来都算赚的,何况凭空能多出来这块收益。”有网民贴文称,自己专门坐高铁从江苏去上海存钱,并晒出在当地银行办理存款的存单。(互联网)“特种兵式存钱”爆红原因基金从业者蒋光祥撰文指出,人们不惜辛苦跨城去存款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图一个地区差带来的银行利率差。他写道:“哪怕是同一家银行,因为分支行所处地点不同,所给出的利率也很有可能不一样,这背后自然有各分支行自己展业的考量,比如不同区域的存款利率上限的差别,或者是当地供求关系的不同让不同分支行之间‘内卷’了起来。”《经济观察报》的报道也引述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首先,不同地区的市场利率自律定价机制商定的存款上浮幅度、上限可能有所不同;其次,不同地区存款市场供求关系有所不同,客户投资偏好和储蓄习惯不同,影响存款利率定价;最后,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资产负债情况、市场竞争策略存在差异,对存款需求和定价自然不完全一致。上述从绍兴前往上海存款的海姓存款者说,以10万元(人民币,下同)存款为例,绍兴本地存款三年利息是9000元,上海地区某银行三年利息是1万零650元,利息相差1650元。跨城存款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银行利率不断下降密切相关。中国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就在近期,中国各大银行又迎来一轮降息潮。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六家中国国有大银行,6月8日集体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根据六大行当天发布的公告,自6月8日起,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较此前下调五个基点至0.2%。定期存款整存整取产品中,二年期挂牌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05%;三年期挂牌利率下调至2.45%,五年期挂牌利率下调至2.5%,调降幅度均为15个基点。三个月期、六个月期、一年期挂牌利率保持不变。中国国有大行上一次下调存款利率是2022年9月,距今还不到一年。据第一财经报道,中国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从星期一(6月12日)起紧跟步伐,下调存款利率,包括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11家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原因何在?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6月7日在红星新闻发表题为《银行再次降低存款利率,降息不断原因到底为何》的文章。文章称,银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频繁降低存款利率,直接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对之前存款利率下调没有及时跟进的一种后续补救行为;第二,为消除存贷款净息差日益缩小的尴尬格局而实施挽救措施。莫开伟也在文章说,除了这两个直接原因,还有三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的路并不容易,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负债成本管理上下功夫。第二,靠存贷利差躺着赚钱的日子结束,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不得不实施经营战略转型。第三,目前银行存款定期化倾向以及民众投资存款化选择,也为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创造了条件,也更让银行有底气降低存款利率。莫开伟指出,由于受到三年冠病疫情带来的影响,中国民众消费趋于保守,较多将剩余资金存入银行,推动银行存款大幅度增长,尤其是存款定期化趋势愈加明显,长期限存款占比越来越高。中国央行公布的最新一期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8万亿元,占存款增量的64%。2022年,住户存款曾猛增17.8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下调利率鼓励消费?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也与中国经济相关。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9日发布的数据,今年5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0.2%,略高于4月份0.1%。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同比下降4.6%,降至2016年3月以来最低。这令外界担忧,中国经济正面临不小的通货紧缩风险。一些观点认为,下调存款利率,可以鼓励消费者将钱用于支出而非存起来,进而提振中国经济。然而,这不是必然的。澳新银行高级中国策略师邢兆鹏在5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存款利率下调对消费的影响有限,因为家庭的利息收入也下降了。他也认为,人们可能决定用现金偿还债务,而不是用于消费。前述提到的海姓存款者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说,经历过疫情三年以及裁员失业等事件后,年轻人的心态多少都会有变化。“很明显地可以发现身边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开始热衷于‘搞钱—省钱—存钱’,日常的化妆品也从大牌换成了平替。”《华尔街日报》引述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陈志武说,在过去的一年里,信心大幅下降。他指的是中国个人和企业的信心。他说,当人们对未来感到不确定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存钱。存钱是无奈之举?蒋光祥在5月发表的文章说,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无论是定期存款还是大额存单,目标群体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储户,因为定存或大额存单客户,基本属于绝对的风险厌恶者,宁愿牺牲数年的流动性,来保证本金的绝对安全和一定的收益率。他指出:“年轻客户大多是看不上的。而现在他们竟然愿意参与到这个市场,说明在其他投资领域没有获得他们想要的结果。”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年轻人在现实和理想中的挣扎。一方面,他们还是想让手里的钱越滚越多,毕竟经济前景不明朗;另一方面,又担心把钱放到回报率高,但却有风险的平台。几年前发生的P2P网络金融借贷爆雷潮,以及去年5、6月爆发的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风波让很多人心有余悸,加剧了这样的担忧。大费周章跨城存款显然不是为了好玩。在中国经济不景气、就业市场疲弱的环境下,年轻人对未来的不安感加大,风险承受能力变小,加上优质投资渠道又十分欠缺,跨城跑一趟,赚一笔利息差,少则数百元,多则数千元,都是多出来的收益。对“存款特种兵”来说,这可能是保险却又无奈的选择。除了基础性的央行数字法币外,全球数字币未来与方向是能创造和提供正能量价值的真正价值币,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空气币!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财经贝EHZ,八年老牌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价值型驱动!数年时间持续性做出贡献,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取得成果!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正能量,价值型驱动,符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社会与人民的价值观,也是他们所稀缺的;财经贝EHZ带去的都是对他们有利/有益的价值,是正面的促进作用,财经贝EHZ可以顺利扩展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市场非常广阔,财经贝EHZ未来的价值非常大!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EHZ White Paper (Detailed Description):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杭州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都处在一个周期内,岂能独免。杭州的楼市故事,和北上广深,又会有什么本质差异?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丨东方高速前两天,署名“南方高速”的冰川撰稿人讲述了他在上海换房子的经历,勾起了我写篇同题作文的念头。凑巧,我前段时间也想换房,经历和作者有些类似,入坑后才发现,眼下的楼市,真的跟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了。01我这套房子位于杭州大运河边,入手的时候,就因为位置紧靠运河,比小区里其他房子每平方米多了2000元。这套房子是2018年左右置换的,出手晚了一些,正赶上国内房地产最后一波高潮,买的时候比两年前总成本多了不少。不过,一手出一手进,所以当时也没觉得亏。▲杭州京杭大运河拱宸桥(图/图虫创意)这套房子的好处,地处运河边只是其一。其实,一年中可能也就冬天可以看到运河,平时都被长得枝繁叶茂的河边绿植给遮挡住了。比较重要的是,这里紧邻几所学校,小学、中学都有,有公办名校,也有民办名校,走走路就能到。小区里不少人,都是冲着这点买的房子。置换率也比较高。总有小孩毕业了搬走,也有小孩要读书了搬进来。这次想置换,也是因为小孩马上毕业了,想换稍微大点的房子。虽然这套房子周边配套、环境都不错,但房子本身小了一点,加上好几个书架的书,就显得比较局促。一开始没想到置换到哪个区,纠结了一阵子。先是想就地置换,从这个小区置换到附近一个高档一点的小区,但是算了一下,要增加不少成本,不符合“如无必要,不增加总开支”的家庭指导理念,遂罢。为什么“不增加总开支”呢?因为,按照我们的年龄和收入水平,人过中年后,本不应再期待年收入还能长期保持不变,或者说,要随时做好收入下降的准备。现在的大环境变化,也不宜采取激进的财务计划。收入不见得上涨,家庭债务却在增长,这当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就地置换不成后,我们又看了几个离市区远一些的楼盘,想打一个价格差。当时打的如意算盘是,如果能够买到面积比现在大、价格又合适的房子,说不定还能套点现金出来。可惜的是,又要房子大,又要价格便宜,还要满足七七八八各种条件,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了好几套房,始终都下不了决心。有意思的是,看的几套房子,作为买的人,我们抱的是看看的态度,而卖的人似乎也是抱着卖看看的态度,双方都不是很积极。一般还没进入谈价格的环节,双方就都不表态了。我看的都是二手房,卖房的可能和我一样,都不是一定要买或者一定想卖,而更多是出于改善的需求,所以显得没有那么急迫。02既然卖房、买房都不是一时三刻能完成的事情,就和家里人商量,要么先把房子挂出去看看。如果房子顺利卖出,也能“倒逼”自己抓紧完成置换。这次把房子挂牌上网,找的还是几年前买这套房的中介。家里几次交易,其实都是找的他,前段时间到处看房子,也是他先帮忙打的前阵。没想到的是,国内房地产经纪行业经过几年发展,也都“互联网化”了,大家的房源都要上到某个交易平台,由该平台来登记和推荐。这有点像出行领域的滴滴,外卖领域的美团,这个平台成了绕不过去的中介平台。哪怕我找的是熟悉的中介人员,还是要跟这个平台的人员打交道,由平台分管这个辖区的门店来拍照和录入。而中介人员每年要交给这个平台相应的管理费用。倒不是说这么做有什么坏处,但平台因为要面对的买卖当事人多了,服务未必就能够周全。就比如说给房子拍照上网吧,那天平台的人匆匆预约后,就直接上门来拍了。当时我也不以为意,毕竟不是第一次卖房子,感觉不会有什么问题,当时又正在外面忙,也就没有赶回家。后来房子挂出来,我才发现真是惨不忍睹。那个拍摄角度,可以说怎么糟蹋怎么来,床是乱七八糟的“原生态”,客厅几乎是“暗无天日”,而最大的亮点,落地式大玻璃和窗外的美景,根本就看不到。这哪是在卖房啊,简直就是“逐客令”。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房子挂了近三个月,竟然连一个打电话询问的人都没有。是的,真的一个都没有,一个都没有啊。这一反常情况,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照理说,哪怕房屋的照片拍得不尽人意,看中这个地段和小区的人,也不至于连咨询的欲望都没有吧。或者是价格挂得太高了?我让中介查了一下小区最近的成交价,确实比我的挂牌价少。但是,房型、位置不一样,价格不一样也正常。何况,价格也不是不能谈的,何至于连一个“感兴趣”的人都没有呢?中介给了一个说法,说是目前杭州的二手房挂牌量处在高位,而且新房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截至今年4月,也就是我挂出房源期间,杭州二手房挂牌量达到21万套的新高,5月下旬更是突破22万套。这个数据未必准确(有重复的房源和长期挂牌的“僵尸房源”),但是打个七折八折,也不在少数,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同类城市。这个因素应该是客观的。而且,另一方面,杭州的二手房成交量近期一直在下滑,3月份网签量是1万余套,4月份是7千多套,到了5月份又下滑至不足7千套。这就是典型的供大于求,买房的人胃口难免“刁”了起来。但这就是全部真相了吗?应该不是。杭州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都处在一个周期内,岂能独免。杭州的楼市故事,和北上广深,又会有什么本质差异?03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国内楼市上一个周期(截至2018年上半年)的火热景象。那一年,我同时卖房又买房,从询价、看房到交定金,比“闪婚”还要快。卖出去的那套房子,卖便宜了,对方说“夜里做梦都在笑”,作为卖方的我,却也是落子无悔,因为比起我的入手价格,我只是少赚了而已。而我本来想买的一套投资房,当时那个火爆场景,如今想来都感觉非常魔幻。那一天,售楼处突然通知可以交钱了,于是和家人驱车前往这个楼盘。到了才发现,售楼处已经挤满了赶来问询和交钱的人。期间,只听有一个女的怒声质问:我带着全款现金来的,为什么房子就不能卖给我?这位捧着全款买不到房子的女子,如今应该感到庆幸。这个楼盘很快就烂尾了,时隔5年多,所有业主都还没有拿到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有更夸张的事例。那年参加过一场由开发商组织的楼盘摇号活动(不是后来的公证摇号),到现场才发现,整个大厅里坐满了购房者。摇到号的人,从一个狭窄的通道进入另一个房间,房间墙壁上挂着一张平面图,显示楼盘在售状态。中签者只能在少数尚未售出的房号中挑选,决定要不要。这个选房过程,只给5分钟时间考虑,如果决定要买,则进入下一个流程:锁定房号、签约、交钱、走人。摇到房子,还要买车位,一个车位29.8万元。最近,我问了一下那个楼盘的车位卖多少钱,有人出价是19万。现实就是这么骨感。把房子从平台撤下来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那挂牌价600万的房子,价格直降到400万,比当时买的价格还便宜不少。也就说,即使不算房贷利息,这套房子也成了我的“负资产”。醒来后,我的背上真的出了一身汗。但一时间,我竟分辨不出,哪个是梦境,哪个是现实。...
核心提要:1. 近期传出消息,用于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VA型(MPSIVA)的特效药“唯铭赞”将退出中国市场。MPSIVA是一种典型的罕见病,症状包括生长迟缓、脖子异常短等。国内已知的该病患者在100人左右,虽然其中使用“唯铭赞”的患者只有十几人,但该药退市意味着这些患者继续用药将面临困难。2. 药品生产商百傲万里制药给出的退市理由是,“复杂的市场准入规则使得药物的供应不可持续”。“唯铭赞”于2019年5月在中国获得上市批准,目前仍未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在中国的定价为7500元/支(5mg),一个25斤的孩子,一年用药的总价在200万元左右。3. 罕见病仅在极少数人身上发生,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叫作孤儿药,其商业模式采用高价策略,原因是开发罕见病药物的企业必须掌控高定价,从而保证财务可持续。但由于孤儿药上市速度加快,高昂药价给医保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4. 短期内将所有罕见病高值药纳入基本医保并不现实,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多方共付”模式可以保障患者用药可及,该模式在患者、制药厂商和第三方财政支持机构的三方架构内,通过扩展第三方资源来解决成本问题。01罕见病神药“唯铭赞”在中国获批上市不到四年,为何要退市?一种治疗黏多糖贮积(MPS)的超级罕见病药物“唯铭赞”(Vimizim,依洛硫酸酯酶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获批用于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VA型(MPSIVA)的特效药。2019年6月在中国批准上市,该药是国内首个黏多糖贮积症治疗药物,被列入我国第一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截至目前,在MPS多个亚型中,共有3款特效药在国内获批,针对I、II、IV型,年均费用均过百万。但令人震惊的是,近期关于这家药企即将退出中国,并不再销售“唯铭赞”的消息,在病人中流传,并引发恐慌。6月8日,媒体就此向“唯铭赞”的药品生产商百傲万里制药(BioMarin Pharmaceutical Inc)进行了查证,得到了证实:“百傲万里已决定不再为“唯铭赞”在中国的进口药品注册证(IDL)续期,目前该注册证将于2024年5月到期。”这意味着,这款药将从中国退市,可能导致国内使用该药治疗罕见病黏多糖贮积症IVA型(MPS IVA)的患者继续用药遇到难题。这一消息令人揪心,尽管全国此类疾病患者数量并不是很多,可那毕竟就意味着这些家庭的苦难。但是,这一消息也并不令人意外。坦白的说,这是世界上所有罕见病患者随时都可能遇到的难题。治疗这类疾病的药物一般被称为孤儿药,其商业模式决定它必然昂贵,为了分摊成本,必然在患者、制药厂商和第三方财政支持机构之间形成博弈。其中患者肯定是最弱势的,而厂商和第三方则肯定有不同的利益考量。比如UniQure公司研发的用于治疗脂蛋白脂酶缺乏遗传病的药物Glybera,是2012年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的首个基因疗法,但是由于其每剂130万美元的极高定价,导致了各国都面临巨大医保报销压力,没有一家政府愿意为其买单,该药物最终在2017年起就未更新过上市授权。事实上,在讨论这个复杂的问题前,人们需要先理解两个基本概念。1、罕见病。又称罕见疾病,按字义理解,就是指仅在极少数人身上发生的稀罕病症,也被称为孤儿病。但具体如何定义极少数,世界上并无统一标准。美国国家卫生院的标准是,全美总病例数少于20万例,以此计算,全球大概有7000种罕见病,影响2500万到3000万美国人。而上世纪80年代开发出治疗罕见病商业模式的美国制药公司健赞(Genzyme)的定义是,患病人口少于1万例。在我国,根据《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罕见病最新定义是指新生儿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官方估计中国罕见病患者有2000万人。2、孤儿药。又称为罕见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物、诊断试剂和疫苗。由于罕见病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以前很少有制药企业关注和研发孤儿药,但是后来出现了孤儿药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源于三个要素:一是罕见病总体上缺乏治疗方案,目前世界上大约只有500种罕见病可以治,故奇货可居;二是罕见病经常源于遗传异常导致酶变异体缺失或功能失常,治疗方案通常是价值几十万美金的酶替代疗法,单价很高;三是大部分的罕见病都是遗传病,特效药将伴随患者终生,治疗周期往往比癌症要长得多,用药总价值很高。02“唯铭赞”退市理由是“经多年努力仍然没有进入医保报销体系”,破解罕见病治疗困境可能并不容易黏多糖贮积症IVA型(MPS IVA)便是一种典型的罕见病。它是已知的40多种不同的溶酶体贮积病的一种,是Morquio综合征,即粘多糖贮积症IV 型或MPS IV的一种形式。Morquio综合征分A和B两种形式,分别是由于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和β-半乳糖苷酶缺乏,导致A型角质素和硫酸软骨素问题,B型硫酸角质素问题。任何一种酶的缺乏都会导致体内粘多糖的积累、骨骼发育异常和其他症状。在大多数情况下,患有Morquio综合征的人智力正常,B类临床特征通常比A类更少且更轻微。其症状可能包括生长迟缓、突出的下脸、异常短的脖子、异常靠拢的膝盖(膝外翻或膝外翻)、扁平足、异常的侧向和前后或左右弯曲脊柱(脊柱侧凸)、长骨生长末端异常发育(骨骺)和/或突出的胸骨(鸡胸)。 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听力损失、腿部无力和/或其他异常。治疗黏多糖贮积症的特效孤儿药出现的是比较早的。2005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半乳硫酶 (Naglazyme) 用于治疗MPS VI,也称为 Maroteaux-Lamy综合征,这款药就是百傲万里的产品。2003年,FDA 批准 laronidase (Aldurazyme)为MPS I的治疗药物,用于患有Hurler和 Hurler-Scheie型MPS I的患者以及表现出中度至重度症状的Scheie型患者,这款药还是百傲万里造的,由Sanofi-Genzyme分销。此后,FDA还批准了用于MPS II的艾杜硫酶 (Elaprase)(2006年7月)、用于MPS VI的半胱氨酸酶(Naglazyme)(2005年5月)和用于MPS IVA的elosufase alfa(Vimizin,即“唯铭赞”)(2014年2月)。Elaprase由Shire Pharmaceuticals生产,Naglazyme和Vimizin均由百傲万里生产。依据国内媒体报道的数据,黏多糖贮积症IVA型在国内已知的患者大约在100人左右,使用“唯铭赞”的患者只有十几人。“唯铭赞”2018年在中国大陆申请上市,借着中国政府对罕见病药物开辟的绿色通道,2019年5月就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被列入我国第一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作为高值药物,“唯铭赞”曾出现在2021年的医保谈判预选名单中,但最终谈判失败,2022年未参与医保谈判,因此目前该药仍未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只纳入了部分地方医保及惠民保,笔者可查到的可覆盖城市包括杭州、济南、德阳、东营、肇庆、烟台和无锡等。“唯铭赞”非常贵,在中国的定价为7500元一支(5mg),需要依据患者体重决定用药剂量,一个25斤的孩子,一年用药的总价在200万元左右。2023年2月27日,百傲万里制药发布2022年财报,全年营收20.96亿美元,“唯铭赞”去年全球营收6.64亿美元,同比增长7%,但在中国大陆市场营收空间占比很小。百傲万里制药给出的“唯铭赞”退出中国市场的理由是,“复杂的市场准入规则使得药物的供应不可持续,特别是在罕见病治疗方面。尽管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尽了最大努力,仍然没有促使“唯铭赞”进入医保报销体系,我们决定不再续签该产品的进口药品注册证”。作为企业,不论是依据市场状况,还是依据相关成本考量,做出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选择都是正常现象。特别是孤儿药商业模式,其构建基础是必须有人买单。1994年,Genzyme退出治疗戈谢病的孤儿药Cerezyme(伊米苷酶)时,在美国对普通患者的定价约为每年2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高的价格。 历史数据显示,Cerezyme 上市价格比同期新型慢性药物的平均成本(825美元/年)高出2400% 以上。实际上,Cerezyme 恰恰发明了高价罕见病商业模式。它的理念是,如果该行业要始终如一地为罕见病开发药物,就必须掌控高定价,使其成为财务上可持续的业务。这种定价策略假设,由于Cerezyme和其他孤儿药影响的患者很少,医疗保健系统可以相对轻松地消化高价,在此过程中,服务严重不足的人群可以获得急需的护理。但是,随着新型生物技术对罕见病的认识深入,孤儿药模式扩展,上市速度急速加快,医保为此所能承受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美调查公司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美新上市数十种孤儿药的中位数批发价格是21万8872美元,而数百种非孤儿药新药的批发价格中位数是1万2789美元,一共只有7种非孤儿药价格达到了孤儿药的中位数水平。当前,美国正呈现孤儿药支出爆炸的趋势,全美药品花费市场2022年为5180亿美元,孤儿药2022年已达到1730亿美元,预计2026年达到2740亿美元。Cerezyme这些成功的企业也在扩展思路,它称为“高接触”服务(high-touch)的战略,就是向国际患者社区密切合作来了解某一种罕见病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治疗结果,然后为患者做登记,提供财政和组织支持,这样即可以既完成患者识别,也树立了药物和厂商在医生和患者群体中的广泛认可。黏多糖贮积症患者在用药时需要监控生命体征03超价罕见病药物为何无法全部纳入医保?罕见病人如何获得救命药,是否有解?拓展市场是另一个拓展方向。在“唯铭赞”考虑退出中国大陆市场的时候,其它孤儿药在不断进入。据病痛挑战基金会统计,2019至2021年有32个罕见病药物已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已有12个罕见病药物进入医保,这12种药从上市到进入医保的平均时间约为14个月。当然,考虑到国家基本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社会公平性的要求、企业的中国市场定价策略等因素,短期内将所有罕见病高值药纳入基本医保并不现实,更不要说应对类似美国市场现在的孤儿药支付爆炸的情形,这让那种建议在医保总盘子内保留一定比例专门用于罕见病的想法变得没有可持续性。相关行业研究人员认为,部分罕见病药物没能得到基本医保的保障,则需要运用其他途径,通过“多方共付”模式保障患者用药可及。这其实就是在患者、制药厂商和第三方财政支持机构三方架构内通过扩展第三方资源来解决成本问题的思路,这也是许多国家的普遍思路。在第三方领域,我国的情况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国家全民医保、地方医保和商业保险,在美国情况则更加复杂,因为制药产业、保险业乃至连锁药店在中间具有非常大的话语权,相互之间还要展开谈判,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不透明。举个例子,2022年,管理着美国80%的所有处方药的三大采购商从其标准商业保险处方药集中排除了1150多种药物,这意味着自2014年以来在排除商业保险外的药物增加了近1000%,其中包括能够以较低成本为患者提供所需治疗的药物。总体来说,美国各类医保对孤儿药的覆盖率还是比较高的,可以达到七成,具体比率,美国政府公共卫生机构专门拨款展开的调查也搞不清楚,因为上市孤儿药越来越多,而保险套餐成千上万,不同罕见病和孤儿药又在名单中进进出出。但罕见病患者普遍感觉现在的保险所提供的药物和其它医疗服务在变得更少和更贵。患有庞贝病的作家Keyana Sullivan最近写道:“你想知道这一切的疯狂之处吗?当我们谈论这样的事情时,每个人的反应总是‘他们不能那样做’。好吧,他们当然可以这样做,因为一切都与金钱有关。医学界再神奇,一半是未来科技,一半是赚钱。当你依赖别人而不给人家回报时,你最终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人家给你的东西。这就是医疗保险的感觉。”所以,更复杂的针对罕见病和孤儿药的结构性创新正在被探讨。它主要从四种模式入手:非营利性制药公司模式、运营虚拟公司将投资者与生物制药公司联系起来的罕见病基金会、由在罕见疾病领域拥有既得利益的盈利公司共同分担模式——比如laronidase (Aldurazyme)就是健赞和百傲万里共同开发的——否则它们单独都没有能力和动力完成它,以及致力于推进药物发现的全球私募股权基金。这些制度性创新也都是可以为我国借鉴的,它的思路实际上是从研发端降低和分摊罕见病治疗的成本困境。...
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有了进一步的顶层设计部署。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专业链对产业链没有形成有效支撑,为此,《实施方案》旗帜鲜明提出‘一优先一加快一改造一撤并’。”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刘明在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说。“一优先一加快一改造一撤并”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需要与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刘明在发布会上说,“一优先一加快一改造一撤并”中,优先,是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是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是改造升级冶金、医药、建材、轻纺等领域的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是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刘明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建什么样的专业,决定了面向什么样的行业领域培养什么样的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表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国内首所公办本科职业大学,专业布局聚焦装备制造业主线,建设以通用装备制造技术、专用装备制造技术、工业信息技术为主干的专业群,68%的专业对接江苏“十四五”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局,要在专业服务产业上有布局、有特色,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水平确定合适的专业办学方向。要根据专业设置时代性、高端化的要求,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来设置和布局专业。”吴学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据统计,新增国家控制专业点153个,集中在医学类,中医类和教育类等专业类,其中最多的专业有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预防医学等。这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对护理、康养、托育等人才紧缺行业需求的回应。“在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两类职业教育专业在迅速布局,一类是关乎国家硬实力的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另一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的专业。比如,位于四川省遂宁市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锂电科技这样的前沿学科,当然这与当地的锂电产业布局密不可分。”中公教育职业教育事业部总经理孟桢楠说。另据统计,2023年撤销的高职专业中,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市场营销、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商务英语等专业撤销或停招的数量较多。这充分体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以及数字营销行业的变化,需要专业设置更新换代。“多年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分度不高,势必需要调整或改变。”孟桢楠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新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就业竞争力是选择专业的第一考量因素。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2023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下称《报告》)指出,2022届高职毕业生工作半年后月收入较高的前10个专业中,轨道交通及装备制造相关专业占比明显增多,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较五年前起薪涨幅均超过了20%。《报告》还指出,以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以及能源相关领域吸纳毕业生就业比例稳步提升。高职生在上述两类行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5.6%、2.2%,较2018届增长了17%、69%。《报告》分析指出,随着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对核心领域技术人才的需求将维持稳定增长。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及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当下,相关领域迎来重大发展,也推动了电力设备、电力系统、电力自动化等相关人才需求的增长。可见,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已经产生了较强的人才需求,并能够提供相对优厚的待遇,进而引导学校建设一批新兴专业。不过,战略性新兴专业从开设到大规模的向企业供给人才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其就业情况亦需更长时间方可接受检验。比如,《报告》显示,近五年被列为绿牌高职专业次数最多的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社会体育、铁道工程技术、铁道机车(均为4次),这些专业多与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为毕业生带来了相对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其就业优势显现。麦可思研究院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部分近年来新增数量较多的服务国家战略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瞄准的是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但目前尚未在就业市场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多个曾经高薪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退出前十行列,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等。这或与互联网行业近年来发展放慢有关。但互联网催生的新业态却带动了新的就业,如直播销售、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等2022年新进入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在收入方面表现较好。“新业态发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此外,我们通过对灵活就业人群分析发现,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主要包括新媒体编辑、主播、全媒体运营等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了机会。”上述麦可思研究院相关人士说。从专业上匹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不管如何调整优化,都需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在6月13日新闻发布会上说,近年来,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把产教融合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从专业上匹配产教融合,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的1382个专业。加大先进制造、“双碳”、养老托育等国家战略和民生重点领域的专业布点。教育部启动实施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工程,以“一体两翼”为载体,推动产教融合的具体实现路径。具体来讲,就是以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为“一体”,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好、改革意愿强的省份,部省协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优化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林宇介绍,目前部分省份已启动试点。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两翼”,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林宇表示,要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推动实践中心服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培训、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在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实施方案》提炼了诸多关键词,明确细化了企业如何参与,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孟桢楠说。吴学敏指出,虽然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做了诸多深入探索、形成了多种特色模式。但对于职业本科教育来说,更应在校企合作的紧密度、深度、层次和水平上有所突破。应从实训基地等“硬合作”向技术、项目、标准、服务等“软合作”提升,以技术为纽带、项目为载体、体制机制为保障,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学院、技术服务与创新中心等高端合作平台,将产学研用成果转化为学习资源、训练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有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中锤炼实践能力。“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结构,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林宇在发布会上说。除了基础性的央行数字法币外,全球数字币未来与方向是能创造和提供正能量价值的真正价值币,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空气币!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财经贝EHZ,八年老牌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价值型驱动!数年时间持续性做出贡献,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取得成果!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正能量,价值型驱动,符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社会与人民的价值观,也是他们所稀缺的;财经贝EHZ带去的都是对他们有利/有益的价值,是正面的促进作用,财经贝EHZ可以顺利扩展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市场非常广阔,财经贝EHZ未来的价值非常大!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EHZ White Paper (Detailed Description):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由于桌面下的巨额利益输送,投资机构的管理人员为了桌面下的个人巨额灰黑色收入有目的的乱投项目、个人捞得盆满钵满而不负“项目失败”责任(这也是巨量已经被投资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终于被打破,尽管处罚不严重,但总归开始了。这是发生在淡马锡的真实一幕。新加坡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表示,已削减了高级管理层和负责投资FTX交易所的投资团队薪酬,因为他们要对淡马锡在这笔失败的投资中遭受的声誉损害承担“集体责任”。“我们对投资的结果以及该投资对我们名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感到失望和惋惜。” 淡马锡董事长林文兴(Lim Boon Heng)在最新的声明中如是表示。说得更直白点,当初负责FTX项目的投资人被集体降薪了。淡马锡网站截图过去两年,FTX凭一己之力拖垮了一众顶级投资机构。昔日明星创业者因十余项罪名指控而锒铛入狱,所有投资打了水漂。面对这一笔失败投资,身为新加坡国资机构的淡马锡打响了追责的第一枪。一、2000亿独角兽一夜崩塌,投资人血本无归始作俑者是一名留着爆炸头的90后男生——Sam Bankman-Fried。1992年,Sam Bankman-Fried(简称:SBF)出生在美国加州的一户双律师家庭,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麻省理工学院主攻物理。毕业后,他进入华尔街最具传奇色彩的量化机构之一Jane Street,学会了股票交易。后创建了FTX交易所。FTX交易所席卷风投圈,2020年短短一年时间收割了多轮融资,引来了包括淡马锡、加拿大养老基金等国有资本以及红杉、软银等全球顶级VC机构。期间发生的荒诞一幕是——在与VC机构高层团队视频通话时,SBF甚至还同时打着《英雄联盟》。二、为投资失败买单,淡马锡追责:一众团队被降薪FTX崩,一众风投机构被卷入麻烦之中。根据福布斯公布的2022年8月FTX的股东名单,红杉投资金额约2.14亿美元,持股占比1.1%,是其第一大外部投资机构;淡马锡控股投资金额约2.05亿美元,持股占比1%;Paradigm投资金额约2.15亿美元,持股占比1%;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养老基金投资金额约8000万美元,持股占比0.4%。面对损失,一向叱咤风云的风投机构“集体认错”,堪称史无前例。三、给所有GP敲响一记警钟淡马锡这一幕,国内国资机构团队看在眼里,心情复杂。这些年我们目睹了无数项目陨落清零的惨淡故事。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大厦倾,盛宴散场。唏嘘的一幕幕,留给创投圈不少深刻的教训和反思。其中,这些年由于桌面下巨额利益输送有目的的乱投项目(投资方管理者私人捞得盆满钵满)而不负项目失败责任导致的巨量被投项目失败,应该追责......
地方财政恶化,债台高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于官网发布征求公开意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当中明订将不再承担国有企业的债务,并说日后“谁举债,谁负责”。广西发改委5日在官网公告上述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当中第15条规范,国企举债融资时应主动声明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所举债务是企业债务,“地方政府不承担偿债责任”。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建设的专案,无后续资金保障及因决策失误难以继续实施的,应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由“国企自行负责清理处置,政府不承担偿还债务责任”。第15条的其他规定还包括,地方政府不得通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举债或者变相融资,不得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融资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者承诺偿还,严禁新设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严格防范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等。多个地方政府包括贵州、云南等近来纷纷喊穷,甚至向中央喊话求援,但财政部长刘昆说,要“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并发函颁布“中央不救助原则”,并说“谁家的孩子谁抱”。广西明订办法公开与国企的债务划清界线,此前湖北省武汉市财政局更罕见登报,公开向259家单位和企业索债,当中不乏武汉所属的多家区级财政局、官方机构和国营企业。另据第一财经网6月1日报导,据官方和证券业者统计,今年前5个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总额累计人民币达3.5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6%。...
“量化基金就是割韭菜的工具,是股市的吸血鬼!”知名私募大V、神农投资创始人陈宇此前在其社交媒体上痛批量化。他认为,当前继续超常规发展量化基金与注册制的目标不一致,“就是祸害股民”,建议严控量化基金和雪球产品的规模。各方研究预计,目前国内市场量化交易占比已超过20%。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对比来看,海外成熟证券市场量化交易的占比较高,一般能够达到50%以上。国内量化交易的规模并不算高,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对此,陈宇表示,“美国什么时候才大规模发展量化投资?中国股市是发展中的新兴市场,既不能不改革,也不能步子迈大。股市里增量资金本来就不多,量化割来割去,还有什么资金去‘中特估’呢?”他表示,在注册制改革初期,要慎重发行量化基金,甚至应禁止发展量化基金。...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是近年的大趋势。教育部等五部门近日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的专业布点。如此之高的调整幅度,意味着大量专业迎来新增与撤销。一边是人工智能、行星科学等新专业涌现,另一边则是不少“老牌热门专业”迎来最后一批学生。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年度新增撤销专业925个,创历年新高。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去年撤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有27所高校,数量最多。紧随其后,撤销公共事业管理(23)、市场营销(22)、信息与计算科学(21)、广告学(18)、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3)、生物技术(12)等专业的学校也较多。专业被撤销了,有的成了“绝版毕业生”。近日,时代周报记者跟几位不同“消失专业”的毕业生,以下是他们的经历。01 公共管理:考公,或者转专业与大多被调剂到本专业的同学不同,小美的第一志愿就是“公共事业管理”。小美的妈妈是公务员。听从家长的意见,奔着“未来考公容易”,小美考取了一所985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公管专业在国内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与小美同龄,其最早于1997年在中山大学开设。在求学过程中,小美最大的感受就是“杂”。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据小美回忆,基本没有“能水的专业课”,但每个学科所学内容都不会过于深入,课程设置大多以“概论”为主。四年大学生活之后,与大多同班同学的选择一样,小美先尝试了考研。她选择的方向依旧是本专业,但两次都以微小的分差与“上岸”失之交臂。由于疫情,公务员考试受到影响。在焦虑中,小美最终回到本校攻读了第二学士学位。“当时每天心情都很糟糕,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小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刚好学校开设了第二学士学位,它的主要目的也是给未就业的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第二学位的两年间,如果考上公务员或者考上研,可以随时离开。”和家人商量过之后,小美静下心来回到学校,选择了法律专业作为第二学位。“选法律也是因为家乡公务员对口公管和法律专业的岗位比较多,能对后续考公有帮助。”2022年,小美终于考公“上岸”,获得理想的岗位。虽然兜兜转转近三年的时光,小美觉得自己也谈不上“后悔”。她在连续失败中练就了一颗“强大心脏”,“回看所有痛苦的过程,也不过都是人生的经历”。对于公管专业,在小美看来,如果是下定决心就想考公,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不少专业课学到的内容都在考试范围之内。观察同寝室室友的职业选择也大抵如此——包括小美在内的4人考公或考编上岸,另外4人或在大学阶段选择转专业离开,或在进一步深造时再转专业。但若是一个专业对于学生的意义只剩下“考公”,那么连续多年在“专业撤销榜”榜单里高居不下,或许也不足为奇了。02信管、信技:计算机也会就业难?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双双上榜,成为撤销学校最多的学科之一。在不少人看来,信息、计算这些关键词,不该是就业的“法宝”吗?“我就是这么被‘骗’进来的。”杨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入学前,对专业的认知仅限于百度,以为是个计算机专业,怀揣着对“黑客”神秘面纱的探索,被调剂到了这个专业。“上学时一直以为只要我掌握好课本知识,多拿奖项,担任职务,就不用愁就业。但找工作时才发现其实一无是处。”杨阳回忆道,刚毕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对程序员招聘信息里要求会的各种“库”闻所未闻,数据分析师招聘信息里要求的各种统计方法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无法胜任。想考公务员,才发现自己学的不是计算机专业而是数学专业,筛选完岗位就只剩下三不限岗位了,平均每个都有七八百人竞争。若是想去企业,但比编程能力不如计算机专业出身,统计分析能力也比不过正经统计学出身的。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杨阳,最终选择了转行。与他的经历类似,学习信管专业的暖暖一样放弃了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同样是一门交叉性学科,融合了数学、管理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经济学。在不同的学校中,分别被设在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管理学院等不同学院,所授予的学位也有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等不同情形。这也是信管“杂学”的体现。暖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个专业学的东西很多,如果你一开始就确定了方向就还行,就怕一直按照课程规划来,结果好像什么都学了,又好像什么也没学。”没有考虑过考研的暖暖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工作。“有考虑过去考事业单位,但是能考的更少,只能考三不限的单位。虽然考了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但也没用上。”暖暖现在在一家企业担任运营岗位。据她透露,她的同学中不少人选择了转行,甚至有人当上了小学语文老师。03 市场营销:销售之外的更多可能就业市场瞬息万变,即便是传统热门专业“市场营销”,也免不了因为过于饱和而走向被撤销的命运。Sammie在高考后选择市场营销专业,是因为家人不同意她走艺术方面的相关专业。“在家人给的建议中,市场营销是我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专业,所以就选了,入学前对这个专业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所以也没有期待。”在入学后,Sammie发现这个专业在学习的学科上范围非常广,很多学科都可以专门拎出来单独成为一个专业,但是市场营销对于这些学科的学习虽然广但并不精。“杂学”的专业特点也最终体现在求职上。毕业之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策划类、运营类或销售类等岗位。但每个就业类别下也会有各种细分岗位,在面对细分专业的毕业生时,自然会相对降低其竞争力。和大多同学一样,Sammie在求职时,不知道自己能从事什么岗位或者想要去哪一家公司。“好像有很多可以选择但是又无法胜任,因为没有一个岗位的名字是叫做‘市场营销’。看过很多感兴趣的岗位,但都由于学得‘不精’且工作经验不足被拒绝了很多次。”在毕业后的5年内,Sammie辗转了三份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分别从事海外商务、总助等。在她看来,市场营销专业和其他有针对性岗位的专业不同(如会计等),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都会有不同的产品,只要是去到新公司,都免不了需要学习。“由于以往的偏见,可能大部分人认为,市场营销专业最后的就业方向只有销售岗位。而销售岗位门槛相对低,会有一种学不学都无所谓的错觉。同时,销售岗位在招聘网站上虽然是需求最大,但却也是水最深的一个岗位,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对于销售岗较为排斥。”Sammie坦言。不过,Sammie也并不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困难。“所有的公司想要盈利,必然要有销售。市场营销专业,说白了,就是让你知道从哪些方面、有哪些方法可以合法地提高公司的销售。这个专业更侧重于实践能力。”Sammie说,有同学在创业的,也有在房地产、快时尚、餐饮、新媒体等各个行业工作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可以在大学期间多实习,积累经验的同时更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应受访对象要求,小美、杨阳、暖暖、Sammie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