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母婴领域的垂直电商,贝贝网在成立4个月后就拿到了1.5亿元A轮融资,一路走来,可谓是顺风顺水。然而,近期的事件与投诉,却让贝贝网陷入信息泄露,甚至“诈骗门”无法自拔。作为母婴领域的垂直电商,贝贝网在成立4个月后就拿到了1.5亿元A轮融资,一路走来,可谓是顺风顺水。在精细化领域的电商之战中,一直强调“妈妈经济”的贝贝网在母婴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不容小觑。然而,在这些光鲜靓丽的成绩背后,近期的事件与投诉,却让贝贝网陷入信息泄露,甚至“诈骗门”无法自拔。近期,有贝贝网用户向蓝鲸TMT记者反映称,贝贝网存在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用户在贝贝网消费之后,包括个人姓名、电话、收货地址、消费金额以及交易时间等详细信息便遭到泄露;此后,更是有部分用户接连收到诈骗短信和诈骗电话,令人防不胜防。蓝鲸TMT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不少消费者因此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受骗金额从几百元到十几万元不等,整体损失金额或达上百万元。同时,蓝鲸TMT了解到,部分有此遭遇的用户已自发建立“贝贝网维权群”,开始尝试集体维权。对此,贝贝网相关人士对记者回应道,贝贝网安全技术团队初查表明,这是第三方合作伙伴的系统存在一定漏洞,导致部分订单信息被窃取。贝贝网已经搜集信息向公安报案,并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电商同行也难逃被骗,商家与平台互踢皮球“我是做跨境电商的,如果这个诈骗电话打给我就不会被骗了!”范先生对蓝鲸财经的记者表示道。深圳的范先生就是这批受骗的消费者之一。据他介绍,2018年12月10日中午,范先生的妻子接到自称是贝贝网商家的电话,称她购买的婴儿内衣存在甲醛超标的问题,要对范太太进行退款。“起初我太太并没有相信他们就是贝贝网的卖家,但是对方准确无误地说出了我们买的东西、什么时候买的、花了多少钱,收货地址、姓名、电话全都对的上,就打消了我太太的顾虑。说得这么详细准确,谁会相信这是假的呢。”范先生对记者表示,“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之后,支付宝里的钱转眼就被盗了,我们俩的支付宝是绑定在一块的,我太太的支付宝里面没有钱,接着我的支付宝也被破解了,短信显示我的支付宝被自动扣款,一毛钱没剩下来。”“前前后后大约一个小时左右,我们支付宝里的钱全被用于充值天猫旗舰店的Q币给划走了,我问了这个充钱到Q币的平台,对方说这个钱是不能退的。联系淘宝也说这家天猫店没有存在违规,也没有权利对这个平台进行处理。所幸我的支付宝余额也不是很多,一共925.59元。”范先生表示,事发后他曾联系商家,但商家对于泄露的信息表示并不知情,建议范先生报警处理。贝贝网官方客服也表示,建议消费者取证,保存相关的证据向警方立案。范先生也多次联系贝贝网相关负责人,但至今未得到对方的正面回应。“两边都在踢皮球,找不到真正泄露信息的源头,这样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范先生对记者表示,贝贝网承诺在24小时之内对他进行电话回访,但他一直没有收到回访电话。上百用户受骗,涉及金额或达百万元据范先生表示,“贝贝网维权群”里都是与他有同样遭遇的人,跟他们相比,自己损失的财产并不多。在群里,有人反映自己因为在贝贝网购物后被骗了十几万,还有人粗略地统计了群内人员的财产损失情况,涉及总金额或已达上百万元。陈女士作为此次集体维权的一员,在聚投诉平台上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经历。“我在贝贝网买拉拉裤,过了十几天,冒充贝贝的客服联系我说拉拉裤有问题,公司集体收回,快递还亲自上门提,并详细地说了我买时间、收件地点、姓名和电话,然后我就信了。对方发过来贝贝网的网站,绑了我的银行卡,卡里没钱对方就说到其他网站打钱刷信誉度,然后刷出来钱不用还,我就分别在小米金融、网商贷、百度有钱花等平台借了钱,连本带息被骗了76000块。”“我们多次致电贝贝网,贝贝网都以自己平台不会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为由,要求我们自己报警处理,完全没有认真对待消费者的诉求。”陈女士称,“我们需要的是贝贝网对该事件的积极处理方式,而不是把问题扔给警方。我的家庭都要分崩离析了,这本来是我孩子的救命钱,现在也没有找落了,还欠了一屁股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陈女士认为,这些泄露出去的数据很有可能是贝贝网内部人员的问题,“如果是贝贝平台自己的漏洞,要修复应该早就修复了”。另一位用户通过微博透露,其在接到贝贝网所谓的“客服”电话后,受骗金额达到14.4万元。在向贝贝网索赔无果之后,这位用户还在微博上艾特了贝贝网的明星代言人刘涛,但至今没有得到回应。记者了解到,此次受骗的用户大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90后宝妈,防骗意识普遍较强。但很多受骗的宝妈都表示,诈骗方了解的信息过于细致且准确无误,从而放松警惕上当受骗。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正是出于对贝贝网的信任,才导致了这些骗局的产生。如今,这批受骗的消费者不仅在聚投诉上实名联合投诉贝贝网,也在百度贴吧、微博、博客以及天涯论坛等平台控诉贝贝网,试图从多个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据蓝鲸TMT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在聚投诉平台上,与贝贝网的相关投诉就有183条,其中关于贝贝网无法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导致消用户信息泄露而受骗的实名投诉多达140条。平台是否存漏洞成追责关键面对消费者的集体维权和赔偿损失的要求,贝贝网相关人士显得有些委屈。该人士称,贝贝网安全技术团队初查表明,这是第三方合作伙伴的系统存在一定漏洞,导致部分订单信息被窃取。同时,贝贝网的安全技术团队已启动应急预案,帮助相关合作伙伴升级系统并封堵漏洞,并全面排查平台数据、进行新一轮的技术脱敏和加密处理,以实时监测各类账户风险。同时,这位贝贝网公关人员表示,电商平台存在很多泄露客户信息的环节,未必是贝贝网的责任,如果每一位受骗的消费者都向贝贝网索赔,这对贝贝网来说也不合理。那么,电商平台的用户信息究竟是从哪里流出?若因信息泄露而遭到诈骗,消费者又该如何追责?正常情况下,消费者在网络上处理个人账户信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对记者指出,电商平台泄露用户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除了内部员工倒卖订单数据之外,平台本身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漏洞,黑客很容易利用网络监听流量等手段获取信息。另外,第三方平台也存在窃取订单信息的木马,如物流仓库管理、第三方卖家、以及为商家提供一揽子服务的订单系统云服务器等,这些都有可能泄露出用户的订单信息数据。对此,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方超强律师认为,现实中确实很难界定“平台存在漏洞导致信息泄露”的问题,若消费者向法院投诉平台,平台只要举证证明其尽到了安全责任保护义务,就很难对平台进行追责。方超强解释称,电商平台在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同时,就有保护个人信息的义务。但信息泄露存在不同的情况,如果电商平台提供了符合其规模的保护措施却还是被黑客入侵了系统,这种情况属于不可抗力,电商平台不用承担责任;但如果最终发现因平台存在漏洞而导致用户信息泄露,那么平台就要负责。此外,广州金鹏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詹朝霞律师建议,消费者在互联网账户上尽量使用复杂的密码,不要使用相同账户和密码。完备的法律是保障个人信息的有力武器,只有法制和技术携手,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火墙”才能越筑越牢。...
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持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开展城市千兆宽带入户示范,改造提升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推动移动网络基站扩容升级,让用户切实感受到网速更快更稳定。今年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规范套餐设置,使降费实实在在、消费者明明白白。...
12年前,出现了第一例“艾滋病治愈”。12年后,似乎出现了第二例。第一例是“柏林病人”Timothy Ray Brown,他当时身患白血病,化疗失败后,接受骨髓移植治疗。而捐给他骨髓的人恰好带有CCR5Δ32突变。Timothy Ray Brown柏林病人当时真的命悬一线,但当他捱过移植手术和严重并发症后渐渐康复,医生们发现,骨髓移植不但治好了他的白血病,还成功压制了他体内的HIV。后来,他停止服用抗hiv药物,而依然保持着健康。许多人想复制柏林病人的成功,但移植案例却一再失败。人们一度认为,柏林病人只是侥幸,或者也许要像柏林病人那样在移植过程里病得极其严重,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但第二例“伦敦病人”出现了。伦敦大学学院的病毒学家Ravindra Gupta在学术会议上介绍说,“伦敦病人”36岁,有霍奇金淋巴瘤,于2016年5月接受了带有CCR5Δ32突变的骨髓移植。 整个治疗过程比较平稳,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状况。A colore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the H.I.V. virus, in green, attaching to a white blood cell, in orange.CreditCreditNIBSC/Science Source伦敦病人于2017年9月停止服用抗艾滋病毒药物,至今已经一年多,血液中没有检测到hiv病毒。hiv抗体仍在,但随着时间流逝,抗体水平不断下降,这与柏林病人的情况相似。据报道,还有一例“杜塞尔多夫病人”也大有希望。那么这个方法能推广到所有的艾滋病患者吗?可能不行,骨髓移植对只是感染HIV的患者并不是一个好选择。这两位病人进行骨髓移植首先都是为了治疗恶性肿瘤,消除了HIV感染只能算是一个附带的好处。骨髓移植毕竟也是一个成本和风险都比较高的治疗手段,而且现在也有不少能长期控制HIV病毒的药物,对单纯只是感染HIV的人可能还是吃药控制更现实。也许HIV的治疗希望确实在于基因疗法现在许多团队在研究如何精确改造基因,比如只改变骨髓细胞的CCR5基因,不改变其他细胞。对于骨髓细胞,只精确地改变CCR5基因,不改变其他基因。图| pixabay目前还没法达到这样的精确度。另外,还要注意HIV病毒里的X4毒株,这种毒株不经由CCR5蛋白进入细胞,而是经由CXCR4蛋白。因此,修改CCR5不能预防这种HIV毒株。CCR5的突变并不能抵御全部的HIV病毒。无论如何,伦敦病人都是个好消息。第一例治愈也许只是奇迹。但第二例治愈,就是科学。...
曾经隐秘的关联交易,正渐渐浮出水面。 近日,渤海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人寿“)披露公告,根据监管检查整改方案,补报重大关联交易有关信息,具体来看,2016年至2017年期间,渤海人寿共有5笔、合计16.17亿元资金流向“海航系”,但未及时履行相关信息披露。 蓝鲸保险注意到,2018年6月末,彼时,尚处于监管观察期,禁止与海航集团及其关联方开展相关交易的渤海人寿,即续期与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航资本”)之间的信托计划,补血后者。无独有偶,近期,一笔资金同样流向海航资本的信托计划到期后,海航资本亦未按期偿付,渤海人寿采取相同措施,将信托计划进行展期,持续“输血”。 关联交易犹如“双刃剑”。专家指出,如不及时进行信息披露,除易给险企带来监管风险外,也极易滋生违规行为,建议加大违规处罚。 旧账被翻出,渤海人寿漏报16.17亿输血海航系关联交易 渤海人寿输血海航,并非秘密,但真实数据却远远大于此前公布。 监管的现场检查,让真实输血情况进一步显形。据了解,2018年11月29日至12月18日,银保监会对渤海人寿资金运用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发现,截至2018年11月30日,渤海人寿共计5项、合计16.17亿元的投资交易应属于重大关联交易,但并未及时进行相关信息披露。 在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间,渤海人寿先后投资生命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命资管”)发起设立的,生命资管睿智5号、睿智6号、睿智7号和睿智8号4支债券型保险资管集合产品。生命资管作为产品管理人,在建仓期间,主动买入关联方债券。 值得关注是,蓝鲸保险发现,相关债券的发行方,均指向“海航系”。 具体来看,“15海航债”、“16航空债”所涉及关联方,分别为海航集团有限公司、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16海资01”、“16海资02”均指向海航资本,“17西航01”所涉及的西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则是海航航空集团旗下公司。 债券涉及关联方情况 从金额来看,“16海资02”投资金额高达6.93亿元,“16航空债”涉及金额相对较小,也达到0.5亿元。但借道资管产品的以上关联交易,渤海人寿均未上报公司董事会审议,同时未向监管上报关联交易情况,未对外进行信息披露。 据了解,生命资管产品所投资的5项海航系列债券,均为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间,从债券一级市场申购或二级市场买入,“交易目的是为了产品净值的增长”,渤海人寿表示。 债券最新价及到期日 目前,上述5支关联方债券均未到期,到期日在2021年年初至2022年年末期间。根据披露信息,以及二级市场债券最新价来看,“15海航债”买入时加权平均价为106.84元,目前市价为81.95元,缩水2成,“16航空债”、“16海资01”略有下跌,“16海资02”略有上涨,“17西航01”买入加权均价与现价无差别。 “重大关联交易信息不及时、如实进行披露,给险企自身带来监管风险的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秩序”,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交易行为是否公允等问题,也有待商榷。 “寿险公司的关联交易通常都是投资方面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则指出,关联交易不披露,或因不愿意表明资金投向关联方,而这一现象,也容易滋生违规行为。 “需加大违规处罚”,一位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指出,部分公司并非不清楚信批规定,“只是违规成本远低于违规收益,所以才明目张胆”。 持续输血施援手,渤海人寿展期两笔信托计划 事实上,原保监会曾下发,渤海人寿与海航集团及关联方之间相关交易的“禁令”。 2017年10月,因渤海人寿在股东股权、“三会一层”运作、内部管控机制、关联交易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原保监会就此提出监管要求,其中包括,自监管函下发日起6个月内,禁止渤海人寿与海航集团及其关联方开展相关交易,包括禁止提供借款或其他形式的财务资助,除存量关联交易的终止行为(如到期、赎回、转让等)以外,禁止开展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包括现有金融产品的续期,以及已经签署协议但未实际支付的交易),期满之日起3个月为观察期。 然而,观察期未过,渤海人寿即“踩点”输血海航资本。 2018年6月27日,渤海人寿续期华鑫信托发起的昊睿29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续期金额为10亿元,此时,渤海人寿正处在为期3个月的监管观察期内。 据了解,该信托计划成立于2016年6月,分两期推进,预期收益8.81%/年,期限不超两年,渤海人寿分别在2016年、2017年出资5.7亿元、4.3亿元,合计10亿元。 信托资金用于受让海航资本持有的,长江租赁有限公司的股权收益权,海航资本承诺到期回购,资金用于偿还借款。续期公告显示,该笔信托计划增加了新的增信措施,海航集团将持有的海航资本3.17亿股份质押,为海航资本支付回购价款提供担保。 而近日,渤海人寿同样将早前一笔资金流向海航资本的信托计划展期。 2月20日,渤海人寿公告称,已于2月2日签订补充协议,将渤海信托·渤安3号集合资金计划,展期不超过1.5年,展期金额3.11亿元,收益率从早前的8.29%/年提高至展期期间的9.59%/年,半年付息,信托资金向借款人海航资本发放信托贷款,用于偿还海航资本在四川信托的借款及补充经营所需流动资金。 增信措施为海航资本将其所持有的,对长江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租赁”)6亿元人民币应收账款质押给渤海信托,为其按时足额偿还信托贷款本息提供质押担保。 所展期信托计划具体情况 事实上,在防风险、去杠杆的背景下,信托交易对于资金需求更为迫切,能够承受的融资成本有所上升,市场资金面总体偏紧,资金成本逐步走高,基于以上,信托计划续期利率上涨或也在情理之中。 渤海人寿同样表示,续期信托计划,“有助于创造较高的投资收益”,同时,关联交易定价公允,风险可控,不存在损害渤海人寿和股东利益的情形。 渤海人寿2018转盈为亏,4季度经营业务现金流负4.95亿 再来看渤海人寿经营状况。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渤海人寿共计实现48.62亿元的规模保费,同比缩减42.83%,而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是万能险业务收入同比下滑。 细化来看,渤海人寿原保险业务收入47.5亿元,同比上涨11.93%,万能险业务收入1.12亿元,同比下降97.37%,而在2016年时,渤海人寿万能险业务收入一度高达117.86亿元,远超过原保险业务收入。 近三年,渤海人寿原保费占比从36%逐期上调至98%,也是优化产品结构,公司转型的成果之一。 然而,转型势必也承受压力。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8年,渤海人寿累计亏损2.06亿元,而2017年,渤海人寿净利润为2.21亿元。2018年4季度,渤海人寿经营业务现金流-4.95亿元,净现金流1.57亿元,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3季度末的515.84%,下滑至287.24%,下降228.6个百分点。 转型关口,一张熟悉的面孔也出现在业内视线。 2018年9月27日,渤海人寿董事会选举闻安民为董事长,12月18日,监管批复核准其任职资格。据了解,闻安民为海航老将,曾任新光海航人寿董事长、渤海人寿总经理、华安财险副董事长等职务,在其重回掌管渤海人寿前,为海航旗下渤海金控副董事长。 对于高层的变更,渤海人寿相关负责人也公开表示,是根据战略发展需要和行业监管政策所进行的选拔聘任,“确保任命能更加有利于公司推进战略布局、强化风险管控、提升创新能力”。 如今,保险“老将”闻安民重回渤海人寿,且职位更上一层楼,无疑肩负着带领渤海人寿转型的任务,而面临的挑战,亦不容小觑。...
导读今年2月份P2P网贷平台总成交量为669.80亿元,较上一个月环比下降24.33%,期间活跃出借人、借款人数量分别为200.45万人、519.03万人,环比分别下降40.93%、12.08%。“现在日子越来越难过了。”一家国内中等规模P2P平台负责人赵诚(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随着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求互金平台严格落实“三降”(即降低出借人人数、业务规模、借款人人数)措施缓解金融风险,他骤然发现过去数月整个平台业务收入与利润正呈现加速下滑趋势。“平台内部做了初步估算,以往赚的利润只能支撑平台8-9个月运营时间。”他直言,为此平台曾打算向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申请良性退出,但得到的回复是,先将出借人与业务规模压缩一半再考虑这件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因“三降”措施遭遇较大业绩压力的P2P平台不在少数,甚至引发行业性成交量缩水。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重点监测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P2P网贷平台总成交量为669.80亿元,较上一个月环比下降24.33%,其间活跃出借人、借款人数量分别为200.45万人、519.03万人,环比分别下降40.93%、12.08%。究其原因,一是春节效应令网贷行业人气不旺,引发当月交易量有所萎缩,二是在备案冲刺阶段,越来越多拥抱合规监管的P2P网贷平台纷纷秉承“三降”原则,主要减少了发标数量。“现在特别羡慕那些三降措施执行力度相对比较宽松地区的P2P平台,因为他们依然可以通过扩大业务量与出借人借款人数量,支撑业绩持续增长,反而没有经营压力骤增之忧。”赵诚坦言,但他没想到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太平洋彼岸,越来越多海外对冲基金正瞄准“三降”措施给在美上市的互金中概股构成的经营压力,开启了新一轮的沽空获利策略。“此前因为备案进展迟缓,一些对冲基金已经参与了对互金中概股的沽空,但现在他们发现,利用三降措施对互金中概股构成的业绩压力进行沽空胜算更高。”一位海外对冲基金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目前不少对冲基金已经对现金贷占比较高、财报显示逾期率超过10%的互金中概股加大了沽空获利投资力度,因为他们的算盘是,即便三降措施无法令互金中概股业绩疲软并带来所谓的沽空获利良机,《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下称175号文)衍生的平台清退压力将成为他们成功沽空获利的另一张“王牌”。被沽空机构盯上近日,和信贷发布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2018财年第三季度,当季和信贷促成借款总额2910万美元,环比下降12.5%;借款人总数与出借人总数分别降至1771人与20325人,环比分别减少约19%与48%,其结果是当季营业收入为191万美元,环比下滑47%。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是去年三季度以来相关部门落实三降措施后,P2P网贷平台深陷业绩压力的一个缩影。“其实和信贷的处境还不算最糟,我听说部分P2P平台的成交量、借款人与出借人数量均出现环比逾20%的下滑,造成很大的经营压力,但为了顺利完成备案,这些平台不得不咬紧牙关苦苦支撑。”一位国内P2P平台运营总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然而,P2P平台业绩压力骤增,正被不少海外对冲基金视为新的沽空获利良机。在和信贷发布最新财报前,沽空机构Bonitas Research在1月中旬发布沽空报告,直指和信贷财务造假,其理由包括和信贷向投资者谎报其业务规模、内部人士转移现金、线上平台负面发展等行为。“其实这种沽空获利套路并不新鲜。”一位熟悉沽空机构操作策略的海外对冲基金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去年一波资金因虚拟货币价格大跌而抄底互金中概股,吸引了不少对冲基金以备案进展迟缓为由进行沽空狙击,如今他们只是换了一个“由头”,打算趁着年初互金中概股股价反弹之机如法炮制。在他看来,这些对冲基金如此胸有成竹,很可能是笃定三降措施正对互金中概股业绩表现构成负面冲击。毕竟,由于此前互金中概股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令股价有所回升,对冲基金不大会选择在互金中概股发布业绩财报前后采取沽空措施。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对冲基金的这轮沽空算盘目前尚未取得预期效果,原因是1月美股大幅反弹与中美经贸磋商积极进展,令不少互金中概股股价纷纷出现逾10%反弹。“但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这位对冲基金经理透露,即便三降措施对互金平台构成的业绩增长压力,未能让他们沽空得手,他们会很快再以175号文为卖点,重新掀起新的沽空浪潮。目前,部分对冲基金已经对现金贷占比较高、财报显示逾期率超过10%的互金平台加大沽空力度,在他们看来,这些 P2P平台被清退的几率不低。导流平台求生征途值得注意的是,三降措施给P2P网贷平台构成较大业绩压力同时,也让不少第三方导流平台或贷款超市机构遭遇新的经营压力。一位第三方导流平台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去年底以来他们持续减少向P2P平台提供导流服务,原因是“不赚钱”。究其原因,一方面不少P2P平台因三降措施压缩了运营开支,导致单位获客费用被调低,另一方面在成交量增长受限的情况下,不少P2P平台纷纷抬高了贷款审批门槛,也导致第三方导流平台的获客成本水涨船高。“现在为P2P平台提供获客服务的利润降至10多元/人,甚至部分导流平台反映这项业务已经不赚钱,因为在流量成本高企的压力下,P2P平台提供的导流费用(按人计算)已经比导流平台渠道合作开支高出了10%-20%。”他透露。为此他们转而加大了向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与小贷公司的导流力度,毕竟,这些金融机构设定的贷款产品利率较高,可以给予比较可观的获客费用。马上消费金融创始人兼 CEO赵国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获客渠道不断拓宽,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业务规模增长某种程度会受到资金端制约。究其原因,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主要通过银行间同业业务获取资金进行放贷,有时银行收紧资金拆借会导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即贷款人申请增加较多,但放贷资金“跟不上”。在他看来,这也驱动马上消费金融不以规模与利润为目的,侧重科技驱动与小额分散、场景结合与数据决策,令业务规模在稳健风控前提下保持合理增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这倒逼部分第三方导流平台转而向信用卡机构提供导流获客服务。究其原因,不少信用卡机构正在积极推动渠道下沉扩大市场份额与用户群体,以便在未来市场竞争里获得先发优势。“更重要的是,不少信用卡机构在获客方面的投入比较可观,加之各家信用卡发卡审核标准各有侧重,因此我们在信用卡获客方面的导流收益,已经达到100多元/人,足足是P2P平台获客收益的逾10倍。”这位第三方导流平台负责人透露。...
港元贬值风波再起,连续3个交易日,逼近7.85关口。这也是6个月来,港元兑美元再次出现大幅贬值。 随着港元的贬值压力上升,连日来,港股恒生指数涨幅明显萎缩,指数也持续徘徊在29000点大关下方,而且港股和A股两地股票价差进一步拉大。 此次港元贬值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香港利率Hibor在年初以来的快速下降,两者之间的利差已经拉大到了100个基点左右,使得套利交易大幅增加。 金管局要不要再度出手?港元上一次触及弱方兑换保证是在2018年4月-9月期间,历时5个月。值得注意的是,自2月27日以来,3个月期的Hibor已经从1.5611%上升到了1.6164%,上涨了5个基点。 通常来说,港元的贬值压力会随着利率提升而有所缓解,但是,从幅度来看,港元利率升幅偏小,才使得港元屡次逼近7.85。但是,一旦快速升息,将进一步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构成较大压力,房地产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对股市而言,利率提升使港股估值承压。 时隔半年,港元6天内连续3次逼近7.85 3月5日,港元再次逼近7.85,这一弱方兑换保证关口。这也是今年2月28日首次触及7.85的弱方兑换保证、3月1日收盘于7.8489之后,港元6天内第三次逼近7.85关口。 上一次触及弱方兑换保证是在2018年4月-9月期间,历时5个月,金管局入市干预耗资100亿美元左右。 港元为什么再次贬值?港美利差100个基点很重要 这主要源于港美利差的快速扩大。年初以来港元Hibor迅速下降,各个期限的利率价格都快速下跌,而同期美元Libor却变化不大,成为两者利差拉大的主要原因。 以隔夜资金利率来看,从2019年初以来,香港隔夜Hibor从高点4.6039%,直接大幅跳水,一度下跌到了0.2022%的超低水平,即便到3月5日仍在0.7614%,远远低于年初水准。 对比美元Libor隔夜利率来看,基本没有变化,仍然维持在2.3849%一线,这使得二者的利差迅速拉大。 同样在3个月期的港元Hibor从高点2.4418%,一路下滑,到2月26日1.5611%,跌幅88个基点,3月5日报1.6164%,而美元Libor从高点2.8238%下滑到3月5日的2.5985%,仅下跌22个基点。由此,港美两地的利差已经上升到98个基点。 100个基点,就会触动大量套利交易热情。此前,2018年4月初,3月期美元Libor和港元Hibor之间的利差走扩至100个基点左右时,就出现大量套利交易,逼迫港府在时隔13年再度出手买入港元。毕竟金管局有足够的意愿来保持联系汇率制,联系汇率制仍然是最优选择。 香港楼市“小阳春”恐迎来倒春寒 稳定汇率,是加息还是买入港元呢?两者对于香港来说,恐怕都不容易。毕竟,进入2019年港元利率大幅下调之后,楼市竟有些微起色的情况下,一旦加息或收紧货币,将使得刚刚回暖的楼市进一步承压。 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首个周末(3月2日至3日),各大代理商公布的物业成交量均创新高。表现最佳的是中原地产,录得23宗成交,较此前一个周末大幅上升76.9%,成交量创61周新高。 中原地产公布,该行10大指标屋苑在周末2日录得23宗成交个案,不单在双位数字水平站稳,也较上周末(2月22日至23日)的13宗成交量大幅上升77%。 根据美联物业数字,以往周末该行10大屋苑共录得15宗买卖成交,较上周末微升1宗,但已创下自2018年6月以来39个周新高。上周新界区表现突出,共录得7宗交投,按周大升逾1倍;港岛及九龙区则各录得4宗成交。 显然,如果此时港府一旦加息,对于正在准备迎来一次新的繁荣的香港楼市来说,无疑是一场倒春寒。事实上,在2018年4月之后,金管局的持续出手稳定市场之后,自2018年8月以后,香港楼市就出现调整,销售额腰斩、房价指数连续下降。 去年12月,香港住宅销售额再度腰斩,12月销售总额仅为241亿港元,同比下降53.7%;12月住宅销售量2060套,去年同期为5337套,同比下降61%。追踪香港房价最权威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enta-City Leading Index)显示,截至去年12月末香港房价指数降至174.37,连跌四个月,创201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下跌。 2月27日,根据香港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经济放缓已经十分明显,2018年香港经济从上半年的4.1%放缓至下半年的2.1%,第四季度的增幅仅有1.3%,创下近年来新低。...
小微企业贷,在2019年变得万众瞩目。政府反复鼓励,银行被下发千万级别的贷款工作量,就连小微企业的创始人都表示,“从未感觉被如此重视过。”但小微企业贷的推进之路,却是荆棘满地、困难重重。这个领域数据不足,风险太高,利润太薄……各路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在想尽办法攻克难题,前前后后使用过几波攻坚武器:POS贷、发票贷、支付贷,再到去年崛起的SaaS贷。它们各有优势,却又各有弊端,谁将杀出重围,成为治疗小微企业贷顽疾的良药?01高度重视半年多来,关于小微企业贷的利好,持续不断。2018年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措施,各个部门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免杂费、降低税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府在想方设法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这是因为,小微企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小微企业生产总值约占中国GDP总量的60%,并解决了全社会约70%的新增就业与再就业人数。在政策的大力鼓励下,小微企业贷确实迎来了小阳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8万亿元,同比增长18%。但即便如此,也难以填平小微企业贷的巨大缺口。“每个分行都给了小微企业贷放款量的任务指标。”一家银行分行的小微企业贷部门负责人表示,他们今年的任务是放款2000万。但部分银行只是将其视为“强硬的任务指标”,并没有太多的动力去推动。某大型商业银行员工边一伟称,直到去年10月,自己所在银行小微部门的指标完成度,甚至连10%都不到。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对公业务部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他所在银行里,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通过率甚至不足4%。倒不是银行不想做,而是小微企业贷的风控,实在是难做。目前,评判一家小微企业整体经营情况的数据并不多,且埋得很深。比如,工商、税务、社保、水电、租金等数据,大多都沉睡在各个部门的数据库中。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太短。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数据,中国中小企业存活10年以上的不到2%,平均寿命2.5年。在美国,这一数字达到了8年以上,是中国的3倍多。而日本和欧洲的小微企业生命周期更长,平均寿命高达12年。对于信贷产品来说,生命周期越短,就意味着风险越高。“一边是完不成任务,一边是坏账问责,你说我怎么选?”边一伟很无奈。尽管已被政策推到如此高度,小微企业贷依然步履蹒跚。业内的共识是:只有拿下数据,才能拿下小微企业贷。此后,针对小微企业贷的一场场数据攻坚战,就此开打。02银行战场做小微企业贷,归根究底,就是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数据。为了化解数据难题,金融玩家们曾经尝试过无数种方案。最早登场的主角,是银行。它们的第一次创新尝试,是POS贷。大约5年前,移动支付尚未普及。当时,很多店铺的结算方式,是一半用现金,一半用POS机。掌握POS机的银行,可以根据流水,大概了解一家店铺的经营情况。当年有不少创新的银行,如浦发、中信,都尝试过POS贷。“我们做了一段时间,发现风险不好控制。”一位银行资深从业者称,他们最终慢慢停了。POS机的数据,实际上只能反映企业的一部分经营状况。而当时小微企业的其他数据开发不足,导致数据单一,银行无法完全判断贷款企业的还款能力,因此,很多银行渐渐抛弃了POS贷。近两年,发票等税务数据开始被挖掘,业内将其称为“发票贷”。在某种程度上,发票确实能反映出一家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不少业内人士对这项数据开放后的前景,都极为看好。国家也正在试图放开税务数据,并推动小微企业贷款。这项举措有个专业名词,叫“银税互动”。自2015年起,市场上就有了几家专注税务数据的公司,如微众税银、东方微银、爱信诺等。业内人士认为,税务数据,能赋予其拥有者“上帝视角”——有了它,就能俯瞰企业全貌。但在落地过程中,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小微企业的“避税”操作。这一操作,被它们称为“税务优化”。很多企业会选择优化税务,放弃贷款。但发票贷的潜力无限。随着金税三期的推广和税务改革,很多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在调整,小微企业们渐渐没有了避税的动力。只要沉淀一些真实的业务数据,就能从银行贷到低成本的资金,这对于小微企业的诱惑越来越大。只是,现在银税互动的主要参与者,还是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金融科技公司,大多也是将数据提供给银行。这个领域是银行的主战场,而金融科技公司大多是送水者。03金融科技创新随着金融科技的崛起,两种新的数据获取方式,正在被缓慢接受。“目前,在我们的授信客户中,30%的客户来自SaaS系统。”一家主营小微信贷的金融科技公司负责人袁天浩称。SaaS贷,是去年刚刚兴起的一种贷款模式。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一些SaaS企业服务软件,如金蝶、用友、浪潮等。最开始,它们的使用者主要是大中型企业,一般的小微企业使用得并不多。但在最近两年,很多企业服务软件开始针对小微型企业的特点,为其提供简约版软件。比如,金蝶推出了“智慧记”,这是一款比较适合小微企业使用的记账进销存软件。此外,最近两年,在很多细分行业,还崛起了一批垂直行业的SaaS服务系统商。比如,餐饮行业的客如云、二维火、菜么么等。“这是SaaS进化的两个阶段,在1.0阶段,产品都是通用化的,到了2.0阶段,产品就开始提供针对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品钛小微信贷业务负责人宋元文称,SaaS 2.0的出现,开始为小微企业贷提供土壤。但SaaS贷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其数据的真实性。“数据都是客户自己填写的,很难保证真实性。”宋元文称,现在SaaS系统的使用门槛很低,很多用户都不需要店铺和营业执照的认证,填写一个手机号就能登录。“现在SaaS贷才刚刚出现,我们就发现一些人故意购买SaaS软件,伪造流水数据申请贷款。”袁天浩称,这样的案例占比在逐渐增加。他认为,如果这个行业爆发,必将引来专业的骗贷大军。因为数据造假太过容易,所以金融公司操作SaaS贷并不容易。“工商、借贷、发票、银行流水这些数据,我们都会和SaaS上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宋元文称。实际上,很多金融公司和SaaS系统合作,并非看重数据,而是看重“获客”。“对于小微企业贷来说,最难的,是最后一公里的触达。”宋元文称。以前,很多公司尝试去“扫街”,发现就算大海捞针,找到有贷款需求的人,信任也很难建立。如果一个人上门就说,“把流水提供给我,我给你放款”,大多数老板会认为他是竞争对手派来打探商业机密的。如果一些SaaS系统在自己的产品中,加上“金融板块”,给客户们提供贷款和理财产品,就能挖出精准客户。最好的SaaS金融产品,会给客户“提前授信”,比如显示“您可申请的贷款额度是10万”。这样一来,后期客户的转化率会更高。那么SaaS贷的发展潜力将如何?大多数行业从业者还是持观望的态度,认为要看小而美的SaaS服务商能否爆发,而且它们还要成长到一定的量级,才能开花结果,布局金融。宋元文称,现在布局金融的SaaS平台,大多都有上万家商户。在这场数据大战中,最有想象力的,其实是支付贷。“我们的授信客户中,30%来自SaaS系统商,而另外的60%多,来自二维码支付。”袁天浩称。随着线上支付行业的觉醒,中国正在慢慢走进一个无现金社会。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聚合支付平台,它们将所有的支付通道整合起来,用户通过它们的二维码,就能成功支付。这些聚合支付平台正在成为支付贷的主力军。相对来说,二维码支付的数据,真实度比SaaS系统更高,毕竟流水的伪造成本太高。聚合支付可获取的数据维度和全度,也要高于当年的POS贷。支付贷未来是否最有想象力?“二维码支付还有巨大的空间,目前餐饮行业的渗透率是60%多,但在零售业和商超,还不足50%。此外,在很多三四线城市,二维码支付也还没有完全渗透。”宋元文认为,支付贷在未来几年,将成为小微企业贷的主力军。在这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玩家,那就是美团。SaaS贷和支付贷,目前美团都有涉足。金融科技公司和巨头之间,恐怕也终有一战。POS贷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发票贷在茁壮成长,SaaS贷潜力不可小觑,支付贷无疑已成为龙头。未来,这四种模式将共同存在,相互补充。小微企业贷的数据,正在点滴觉醒。国内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7300万家,它们就如散落四野的金沙,其中机遇丛生,但只有充满耐心、愿意深耕的拓荒者,才能淘出真金。*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投资有点像走路,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自己的路。” 而在私募行业中,没有学术背景和从业经历的民间派要想走出自己的路,确实是异常艰辛。以上是火山君近期在采访深圳厚石天成投资总经理创始人、投资总监侯延军时,听到的令人深有感触的一句话。以下便是火山君在采访中记录下来的该私募基金在这一年来投资期权的“泣血”故事和投资心路历程,或许能为普通投资者带来新的感悟。 当记者采访我要我讲讲做期权的小故事时,我一开始是拒绝的。为啥拒绝?啥叫投资的小故事?无非就是出了糗、亏了钱、丢了人、伤了心呗!所以大家看不懂我的文章标题,“进击的青蛙”?啥意思?听说过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民间操盘手出身。期权叫做啥?那叫衍生品“皇冠上的明珠”,皇冠都不行还得是明珠。一个没有学术背景和从业经历的民间派要摘取明珠,那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当然我肯定不是癞蛤蟆,那就叫自己青蛙吧,下面就是我这一年来做期权的“泣血”故事。 一、 我是从2018年4月份开始关注期权的,因为当时股票市场持续下跌,我们的模型已经发出了熊市信号,股票没机会了。当时我们还一直在做期货,自然股指期货也做不了,商品期货又震荡了一年多,放眼望去竟然不知道做什么策略好,这才关注到上证50ETF期权已经持续放量了。以前听说过期权,但是市场限制多、容量小,也就没有研究,那么这次就认真研究一下吧。 如果股票只有多空一个维度的话,那么期货就有多空和时间两个维度。到了期权就要再增加几个维度——波动率、时间价值、权利方义务方等。之前我做的股票策略和期货策略都是追求策略逻辑的简单易懂,所以在期权上我也给自己定了方向。既然我不是学院派海归派,既然我擅长之处在交易而不是在理论。那么我的期权策略也力争能够做到“降维打击”,也就是把4、5个维度的复杂期权策略变成多空一个维度的简单策略。 二、 我也不知道这个思路对不对,估计是野路子。有一次某头部券商开期权策略论坛,邀请我上台做分享嘉宾。我一看同台讨论的人,好家伙,都是国内顶尖大学数学系、国外知名投行基金经理,四个人里三个海归学院派,就我一个民间派。而讨论的问题恰恰是“衍生品皇冠上的明珠”,呵呵呵。我是非常佩服学院派海归派的,他们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海外经验,这些恰恰是我缺少的。 果不其然,论坛由头部券商总部衍生品主管主持。大家都是做期权波动率策略的,只有我一个是做方向交易的。我在现场也提出了我的想法,就是希望研究策略,把多维度的期权做成简单的低维度方向策略。现场我观察到,其他人非常礼貌地控制住了自己惊讶的情绪,但是他们的眼神出卖了自己,估计他们是不赞同我的观点的。 我总结出来,民间派的操盘手都有个特点:敢想敢干。我就是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从最开始的股票策略到商品期货策略和股指期货策略,现在的期权策略我也是一样:用自有资金在实盘中检验。期权真的是一个又有意思又复杂枯燥的东西,我想,任何一个期权讲师都不怕失业,转身就能开一个失眠治疗班。我的小白妻子也永远在床头放两本投资类的书,睡不着的时候看两眼,真的有效。 三、 经过近半年的研发和模拟,我们公司的期权实盘在去年8月份用自有资金开始上线了。我们公司做过多年的股指期货,也在股指期货上赚过大钱。股指期货也好50期权也好,本质上还是研究指数的走向,所以我们就依托股指期货的策略逻辑进行了期权的改造,最终做到看股票指数短线方向来做期权买方的策略。是的,就像大部分初做期权的一样,我们也是选择了买方。 期权有一个维度和股票及期货不一样。在股票和期货里,买方和卖方的权利义务完全对等;期权就不一样,期权的买方最大的损失就是付出的权利金,最大的收益理论上无限。期权的卖方会被收取高额保证金,同时最大收益就是买方付出的权利金,最大亏损理论上也是无限。所以,做好方向判断、做好期权的买方,理论上风险小收益高。当时出师大捷,我们用25%-30%的仓位花了一个月,净值就翻倍了,也就是占用本金翻了三倍。我想,每一个民间派出身的可能都是青蛙属性,他们都有草根的出身,都有吃天鹅肉的愿景和做王子的野心。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就没意思了,我一直认为,投资是世界上最难的工种,没有之一,不接受反驳。我经常给身边的人举例子:我大嫂是医学博士,家里人吃完饭她总是在看医学书,如果当年她们大学同学都这么努力的话,世界上会多出一个班级的好医生;可是隔壁班级学投资的就不一样了,他们即使也同样努力依然受二八法则的制约,能够有成果的永远是少数人,这是博弈使然。 四、 去年10月份开始,上证50开始了为期近半年的宽幅区间震荡,同时期权隐含波动率也从35%逐步降低到了16%。在期权品种上,波动率对期权价格影响还是很明显的。波动率大,可以类比为股票的估值高,这样震荡就会剧烈,期权的买方是唯恐天下不乱,越剧烈对买方越有利。反过来,期权的卖方是巴不得一潭死水,安心收取权利金。 波动率下行对期权的卖方越来越有利。这个时候我们的买方策略就开始逐步吃亏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研判方向的模型也开始连续看错。多原因累加,我们的账户大幅度回撤超过了60%。大家回忆一下那段时间,估计大部分看方向模型都遇到了困难:今天你在做多,好吧,当晚美股暴跌;今天你敢做空,好吧,当晚政策利好。反正是隔夜反复打脸,啪啪的。 我这个人脑子是闲不住的,属于身体跟不上大脑那种人,无时不刻不在思考问题,也在做梦中研发出了几套策略和写了两本科幻小说的故事梗概。不骗你,等我退休了会把小说写出来。刚才说到碰到了难题,那就马上思考解决,短线买方不好那就研发中线卖方,隔夜风险大那就研发日内交易策略。也就是拜这一次次挫折所赐,我们形成了横跨股票、股指期货、商品期货、国债期货、商品期权、股票期权、大周期牛熊、长线、中线、短线、日内、趋势、波动等一大系列策略。期权的损失只是我们多策略体系探究的一部分。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侯总,你研发策略为啥总是用资金实盘猛干啊?理论研发好不好,然后模拟?小资金慢慢来。”这样当然很好,但是我想小青蛙们都有一股劲。民间派好像对自己都挺狠的,因为他们明白,所有模拟盘都是耍流氓,没有真刀真枪那种战斗的痛苦和深深的伤害,投资是不会长记性的。投资做的是人性不是智商。 巴菲特说过:“如果你有150的智商,来到资本市场,我想你可以卖掉二三十,这里不需要那么多智商。”你得有稳定的情绪,在市场沸腾的时候你要远离贪婪和恐惧,你要有自己的见解,忽略其他人的声音。尼采说过:“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所以我想,每个策略的检验,莫不如切肤之痛来得直接。 新的一年,我们的期权策略经过优胜劣汰重新起步了。还记得周润发演的小马哥的台词吗:“我今天来到这里,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凡是失去的我都要亲手拿回来!”我每次看到这里都热泪盈眶……你问我是否收复失地了?还没有,但是我们真刀真枪检验成功了四五套盈利能力非常强的策略,日内的、短线的、中线的、牛熊周期的……反正已经重新上路了,外加期权只是我们的子策略之一。现在股票市场火了,其实股票的思路完全能够用期权来代替,能够实现股票市场很多做不到的想法。 五、 这几天估计大家都被期权刷屏了,因为前几天股票大涨的时候有个期权合约当天暴涨了192倍,非常恐怖,更恐怖的是第二天它又完全跌了回来。原理就是本来二月合约还有两天就要摘牌了,所以2.8行权价的合约如果上证50指数没有很大幅度的上涨,这个合约便会归零,一文不值。但是当天股市暴涨,所以这个合约虽然马上摘牌,但是存在了由虚值变实值的可能性,造成了期权内在价值的上涨和时间价值的暴涨。 到了第二天,这个合约还有一天就不存在了,如果股市继续上涨,那么这个192倍的神话就可能坐实。但是,股市并没有继续暴涨,那么这个合约的内在价值就会下跌,时间价值归零,就怎么上来怎么下去了。当然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真的追求这个暴利,大概率会亏钱。说到底,期权只是一个实现你策略想法的工具罢了,如果谁跟你说做期权就是赚钱,那他就是忽悠。 说期权是“衍生品皇冠上的明珠”,这个比喻没有错。极其复杂的期权策略是否可以降维打击做成扁平的策略?我们还在实践当中,目前来看没有问题。这里再说说青蛙。请珍惜你身边的民间派,他们不是被封号的贩卖焦虑者,他们贩卖的都是进击的力量和满满的热情。学院里的红杏不一定会出墙,大洋里的海龟不一定能上岸,但是青蛙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王子。...
导读“一家券商可以动辄用几百个账户去申购,而其他公司则只能用个位数的账户参与;导致现在市场分为两派,一派是券商,一派是非券商,双方隔空攻讦骂战,而前者的优势是压倒性的,”3月5日,一位国企固收投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抱怨称,“中信转债这单产品,很多家券商都用上百账户参与申购,并且每个账户都以80个亿顶格申购,中信转债总共才发行400亿,一家券商申购几万亿,这明显不符逻辑。”火热的可转债“打新”,正在引发市场争议。3月4日晚,中信银行(601998.SH、0998.HK)公布400亿元可转债网上中签及网下配售结果。本次网下发行期间共收到9630笔申购,有效申购数量为56.96万亿元,最终网下向机构投资者配售的中信转债总计为103.62亿元,占本次发行总量的25.91%,配售比例为0.0181911336%。早些时候的1月25日,平安银行发行300亿规模可转债,多达4363户的网下有效申购户数和创纪录的10.75万亿申购金额引发市场关注。相比平银转债0.08%的中签率,此次中信转债0.018%的中签率凸显投资者的狂热。不过,这些可转债的发行,由于存在同一券商使用多达数百个证券账户参与申购的状况,而颇受市场质疑。当前,可转债配售的规则一般是,在原股东优先配售后,采用网下对机构投资者配售、网上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发售的方式进行。不同发行人的网下、网上发行比例不同,如平银转债、中信转债网下、网上发行比例为90%和10%。其中,在网上申购部分,多个转债发行文件约定,投资者参与可转债网上申购只能使用一个证券账户。同一投资者使用多个证券账户参与中信转债申购的,以及投资者使用同一证券账户多次参与中信转债申购的,以该投资者的第一笔申购为有效申购。在网下申购部分,则无此规定,允许多账户申购,每个申购账户均设有上限。“一家券商可以动辄用几百个账户去申购,而其他公司则只能用个位数的账户参与;导致现在市场分为两派,一派是券商,一派是非券商,双方隔空攻讦骂战,而前者的优势是压倒性的,”3月5日,一位国企固收投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抱怨称,“中信转债这单产品,很多家券商都用上百账户参与申购,并且每个账户都以80个亿顶格申购,中信转债总共才发行400亿,一家券商申购几万亿,这明显不符逻辑。”但也有可转债分析人士表示,可转债多账户申购早已有之,并非新鲜事,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在网下申购肯定会有优势。3月5日晚,负责中信转债承销的中信证券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已经注意到这一情况。但,同一券商账户名称背后可能是不同的出资方,如企业年金、专户等,有可能是不同的管理人做出的投资决策。承销方很难核查证券账户背后的情况。另外,企业现金、注册资本不是同一个概念,承销方没有理由不配。追捧可转债券商如此狂热地追逐可转债网下申购,源于其近期超高的回报率。以广发证券申购平安银行可转债(简称平银转债)为例,该券商通过204个账户申购平银转债,每个账户顶上限申购50亿元,累计合并申购总规模超过1万亿元,远远高于本次平银转债发行总规模260亿元。网下配售结果显示,广发证券单笔申购中签金额为404.5万元,累计中签量达到82518万元。而平银转债上市当天均价约114元,若全数卖出,即可获利近1.16亿元。也就是说,从申购日1月18日至上市时间2月18日,短短1个月内,该券商用8.25亿元资金撬动了1.16亿元的回报,单月回报率高达14%。一般而言,可转债的配售通常优先考虑原有普通股股东,剩余部分再分配给其他投资者,进行网上和网下申购。而引发市场争议的环节,出现在网下申购部分。究其问题,一是机构多账户申购可转债,二是一些被怀疑“壳公司”、注册资本仅万元的小公司顶格打新。中信转债发布的《机构投资者网下获配情况明细表》显示,同一券商使用多个证券账户参与中信转债申购“打新”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账户通常顶格申购,即单个证券账户认购数量达800万手,对应金额为80亿元。例如,渤海证券通过300个证券账户,每个证券账户有效认购数量800万手,对应申购资金规模高达2.4万亿元,每个账户初步获配1455手,总计获配43.65万手。按0.018%的配售比例计算,渤海证券可抢得约8亿元规模的中信转债。此外,东方证券通过272个证券账户,总计获配约39.6万手。东吴证券通过249个证券账户,总计获配约36.2万手;广发证券通过198个证券账户,总计获配约28.9万手;国海证券通过140个证券账户,总计获配约20.4万手;东北证券通过105个证券账户,总计获配约15.3万手。仅仅统计渤海、东方、东吴、广发和国海5家券商自营账户的获配量,即已达到183.95万手,在网下配售1036.24万手的总量中,占比将近20%。券商利用众多账户进行顶格配置,被许多投资人认为挤压了其他类型投资者的“中奖”几率。前述财务公司人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金融机构,尤其是证券公司,“可以在中证登开设大量自营账户,几乎没有限制,后来经过政策调整,金融机构开户数量被限制为3个,但以前证券公司留下的很多老账户依旧可以使用”。1万元注册资本申购80亿除机构顶格打新,还有注册资本仅1万元的公司参与顶格打新。例如,中信转债申购名单中,一家公司名为“招远金百”,包括百果蔬加工、装卸搬运、电子科技、酒业、干洗、建材等不同名目等的22家公司,每家公司注册资本仅1万元、注册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相同,但每家公司均顶格申购80亿元中信可转债。又如,一家名为“杭州灵石商务咨询”的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通过6个证券账户,也是每家公司均顶格申购80亿元中信可转债。“资质较差的法人,也是顶格多账户打新,至少是脱离实际的。”一位可转债投资人表示,没有实际履约能力的小公司满格打,但资管产品打新的规模不超过总资产。但这些小公司缺乏实际缴款的履约能力,一旦市场行情变差,就会放弃申购,主承销就要包销。“小公司”顶格申购可转债,在市场上行期可以获利,但若遭遇市场震荡,也可能使得可转债发行不利。而这也有先例,此前“17宝武EB”配售时,一些中标机构因缺乏足够资金而弃购。除上述中信转债,机构多账户顶格打新其他可转债申购中也同样存在。1月22日,平安银行(000001.SZ)发布可转债配售结果。平银转债发行公告约定,投资者参与可转债网上申购只能使用一个证券账户。平银转债有效申购数量达10.75万亿元,最终也存在同一投资者使用多个证券账户申购。遗留问题待解“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北京某券商自营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券商自营部门在中证登开设了大量独立账户,后经调整,对券商账户的增量进行限制,但不清除存量,“这样其实是损害了其他类型投资者的权益,尤其是散户。”前述央企固收投资人士称,希望监管部门“赶紧把这块漏洞堵上,不能再让证券公司用好几百个账户去申购”。还有市场人士建议,网下申购的模式可参照网上申购的穿透式监管方式,并将网上申购的规模从目前的10%左右上升至50%,让更多公众投资者得以参与。前述央企固收投资人士续称,监管部门还需将资管产品的嵌套申购模式一并堵上,“比如有10个亿的资金,通过100个资管账户,每个账户放1000万,然后都超额报量按照顶格去申请,申购规模就放大了一百倍。”...
经过漫长的发育期,医美分期市场重归平静。2016年和2017年是中国医美分期的草莽阶段。两年间,市场由蓝海变成红海。各个分期平台为了蚕食眼前利益,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彼时,各大医美分期平台对利息、额度、审批时间等大幅度放宽。多数平台征信体制暂时没有纳入审核过程。医美分期市场一路狂奔。巅峰时期市场规模曾达到千余家。据此前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底,医美分期整个市场的放款量已达60亿。繁荣背后,泡沫随之而来。2017年初,相关医美中介骗贷现象被曝光,大量医美分期平台被过高的坏账率拖垮,退出市场。连百度有钱花这样的巨头也在2017年上半年开始收缩医美分期业务,甚至出现了驻点人员离职等现象。2018年,医美分期市场开始迈向理性阶段。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医美分期平台数量已降至30余家。当潮水褪去,裸泳者被赶下舞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日趋浮现。医美机构分期单量从月30单到6单2016年,分期机构大量涌入的场景让美容院股东肖雷印象深刻。“那时候我们医院柜台上放着五六家分期机构的传单。旺季的时候,分期机构的推销员还会主动帮我们接待客户”,他说。彼时,医美分期平台的出现,让医美医院生意变好,手术根本排不过来。“分期刚热起来那段时间,我们每个月三到四成的单子都是分期机构介绍过来的”,肖雷说。如今,这样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肖雷表示,现在使用分期的客户大量减少。“以前一个月至少有个二三十单都是靠分期付的,我们这家店上个月就6单分期”,他说。客户变少,玩家也在变少。“以前我们店和6家分期平台都有合作,现在就剩么么贷和任买两家了”,北京某医美医院经理李阳对新流财经说。他表示,在这个时期,许多医美分期公司不挣钱,甚至在贴钱。如果风控不给力,坏账一高就做不下去了。李阳记忆中,曾合作过的6家医美分期机构有三家都是因为坏账率过高而退出。“那时候他们还做大学生的生意,再加上那时候骗贷太猖狂,放出去的钱很多根本不可能要回来”,他说。医美医院始终占领着医美分期市场的主导。“正规医美医院通常只选择品牌大、资金稳定的分期平台合作。”肖雷说。从模式来看,医美分期业务无法像现金贷业务那样通过高利率覆盖高坏账带来的亏损。医美分期业务受到B端医美医院的限制。多数医美医院为了规避风险,都不会推利率过高的分期产品。“利率高的,放款额度大的机构,我们都不接,我们现在接的单子额度基本都在3万到5万”,李阳说。此外,医美分期机构的通过率也越来越低。“现在很多人想办分期,一查征信就不行,每个月都有那么几个人通不过审核。以前学生也能做分期,如今几乎没有分期公司会做学生的生意。银行资金要求履约险兜底医美分期行业的衰落始于骗贷。当医院跟助贷机构及底层销售勾结,发现不用做手术也能拿到分期机构的钱的时候,骗贷的产业链就形成闭环了。“这些助贷机构和底层销售勾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骗贷的回扣对他们来说诱惑太大了”,一位医美分期从业者向新流财经表示。“有些业务员,骗贷一单能拿起码20个点,一个月靠骗贷就挣七八万”,他说。医美分期骗贷乱象曝出后,大批参与骗贷的医美机构被分期平台列入黑名单,一些业务量大的分期平台开始调整风控。彼时,麦芽分期、星计划等分期平台都将审核通过率降至50%左右,而么么贷的审核通过率一度低至30%。“像么么贷、任买这类的平台已经把客户的年龄限制卡到23岁,我们在2017年10月就根据客户年龄和征信记录做出风控调整了”,么么贷员工张雪飞说。为了防范骗贷的风险,医美分期机构也开始改变运营模式。星计划的销售对新流财经表示,现在星计划只和做散客生意的医美医院合作,此举也是为了防范骗贷团体的团伙作案。骗贷潮的危害持续影响着医美分期行业,对医美分期充满热情的资金方开始动摇。许多持牌机构开始转向汽车金融等其他场景资产。此外,2018年的P2P雷潮也加剧了医美分期的资金困局。“P2P新标很难发布,很多债权人看过几波媒体报道后,也不喜欢医美类资产”,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流财经。面对资金流短缺的问题,银行似乎成了分期机构的救命稻草。张雪飞向新流财经透露称,目前多数医美分期机构的资金来自城商行或小贷公司。但银行对医美分期资产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医美分期机构要想拿到银行的资金,须提供1年以上经营数据,尤其是坏账方面的数据。此外,医美分期机构还需要履约险,如果出现坏账,再履约险兜底。”张雪飞表示。据了解,银行资金基本单次授信以亿为单位,小平台难以吃下,这也加剧了小平台的退出速度。据中整协于2018年底发布的《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年度发展调查报告》显示,医美分期机构的数量从鼎盛时期的大约1000余家降至现阶段大约30余家。“与其说行业进入稳定期,不如说是行业的乱搞期结束了”,这样的局面下,稳扎稳打的平台才更有机会”,某互金平台CRO张新阳对新流财经表示。他认为,在行业洗牌的同时,医美平台与机构合作趋势也在推动正规医美分期平台走向强者恒强的格局。具有专业背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分期产品,会逐步取代零散的中小型分期产品,占据市场的头部。医美机构经历洗牌后,流量逐渐向头部平台和品牌机构倾斜。而对于医美分期机构而言,谁能拿到更优质的医美品牌资源谁就有更强大的竞争力。近几年医美分期行业大洗牌留下的是相对规范的玩家。在这个阶段,头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落点之一在于风控能力。对于医美分期行业的未来,张新阳充满信心。“我认为医美分期和其他任何分期场景一样,只有模式回归业务本质、金融本质,考虑场景特性和用户特征,这样的模式才算合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