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钻-注意事项
员工自述:伪P2P平台如何圈走老百姓的钱
发布时间:2016-02-18 08:40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马平
  • (注:本文系一位在深圳某P2P平台工作的朋友所作,由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马平代发,本文中一切P2P产品名称没有具体指向,仅做提醒读者之用)

    我刚刚从一家搞“扶贫P2P”的公司辞职,实在不忍心再帮公司赚农民的养老钱。这家公司宣称自己是上市公司,融资额已经以十亿计算,全公司1000多人,但是当我走进公司的第一感觉是——时光倒流,喧嚷的办公室铺着劣质地毯,简陋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台台电脑,如果再加上几十个耳机和烟灰缸,我一定以为走进回到了5年乃至10年前的县城网吧。

    赋闲之余,我想借着e租宝500亿骗局崩盘的风潮,谈谈我在P2P公司的一点见闻。

    如果明天您还没有离开家乡,请在清醒的时候问问乡亲是否听说过“扶贫P2P”、“扶贫宝”一类的投资产品,如果有的话,千万要劝他们握紧自己的养老钱。

    伪P2P平台是如何圈钱的

    上市公司?感觉像五年前的县城网吧

    去年春天,由于工资增加两成的诱惑力,我加入了一家深圳互联网公司,号称是做P2P平台兼顾一些互联网项目。走进公司的给我的第一观感是——时光倒流。喧嚷的办公室大开间里面铺着劣质不整齐的办公地毯,最简陋的办公桌椅上面放着一台台电脑,供100多人挤在一起上班,如果再加上几十个耳机和烟灰缸,我一定会以为自己回到了5年乃至10年之前的县城网吧。

    然而,这是一家融资额已经以十亿计算的P2P平台公司,如果你相信公司宣传册的话,那它也同时是一家上市公司。全公司有1000多人,换句话说类似的大办公室还有差不多10个。公司办公地点一共4处,每个办公地点都包括几个类似的办公室。机器人、物联网等“高新”项目放在高新区。只有核心的财务部门设在3公里之外的一个大厦里面,算是“正经”写字楼。

    “上市公司”的老板当然不会在这样低级的办公室工作,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常设办公室。正如前面所说,公司没有自己的办公楼(也没有买车,总之没有固定资产),所有类似的办公室都租在深圳的几一家工业园区酒店里,而老板经常坐在某个酒店的大堂,管理层可以打电话或者发微信找到他。当然,普通员工也不会随便去酒店大堂找老板。我们听到老板的声音,往往就是在会场上听老板讲话或是喊口号。

    借款人是老板自己 多数项目只活在PPT上

    这1000多人都做些什么呢?有一半人负责“做市场”,即许诺高额利息,劝说别人把钱投给公司。除了深圳本地,北京、上海、烟台、贵州等地都有分公司,据说香港、泰国、美国也有负责“市场”的分公司(待查,因为从未见过后面几家分公司的同事办公图片)。总之,这些人为公司创造现金流,也向客户许诺了未来更高的现金返还。

    另外一半同事分属几十个事业部,仅公司网站上就能看到四十个项目,这些事业部负责“投资”,给出许多“高科技”项目,向掏出养老金的客户解释钱的流向。注意,这三四十个事业部都是自营的,换句话说公司名义上是个P2P贷款平台,要为客户的资金寻找高回报企业,实际上最终的借款人都是老板自己。

    从公司网站上看,业务非常丰富,有O2O、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物联网、互联网金融、智能机器人、在线教育、社交招聘、餐饮实体、信息平台等。最近还盯上了农村地区,要做农村地区的产业园和创业基地,还有要开办武术学校……以中国之大,产业部门之多,我竟然找不到这家公司不投资的行业。如果你相信这些项目都是真的,那这家公司的融资额就不是十亿级,而是起码百亿级。

    还……好,这些项目统统都是假的,有的项目会装模作样运行几天,大多数项目根本只活在PPT上。比如说最近力推的“装小宝”(互联网装修)项目,从设立到遣散骨干人员只有短短几个月,APP和网站做好之后就解散团队去做其他项目了。整个项目根本没有实际运营。但项目不运营、不赚钱,公司也不关闭它,而是依然对外展示,作为吸引资金的由头。

    所以,老板对“骨干员工”的定义就是负责项目策划、UI(界面)设计、包装和宣传的职员,很多事业部只有一个装模作样的技术小组和UI设计组,主要工作是做一个可以展示的模型,后续运营人员为0,反正多做多亏,不做反而不亏。在这个“简便”流程下,平均15-20天公司就会推出一个新项目,大概2-3个月后,这个项目就会上线运营(吸收投资)。

    总而言之,公司有一半人根本就不负责创造社会财富,只为吸取资金提供一个理由。至于另外一半负责“市场”的人员,只做高息吸储一件事,而且高度同质化,除了推广部负责在网上渲染公司光辉形象外,其他无论是推销脱贫宝。X卡宝,创业宝,农村宝理财……哪一个营业部的人员都是早晨起来喊口号,然后线上线下许诺高回报去拉客户。

    通过对上面那些“项目”的排列组合,公司一共有十多种金融产品,收益从年息12%到年息28%不等,平均都在20%以上,公司对外宣传是一万块钱每天返还8元,相当有诱惑力。为何12%的收益率也能做出20%以上的年息呢?因为公司会频繁地发动“双倍收益”。去年10-11月的双倍收益刚结束,今年1-3月又发动一次,简直成了固定化的双倍利率了。今年老板又推出一项100%全额返还售价的网上商城,和几年前流行的“分天返利”差不多,无论你买什么东西,都承诺数年内把你给出的钱全额返还。全体员工都奉命去为这个新项目刷流量制造气氛。(支付宝实在看不下去,已经封掉了返利项目的支付入口)

    谁在操盘“扶贫”P2P? 老板在传销行业多次“创业”经验丰富

    说实话,虽然公司的现金流不小,员工收入却只能说一般。事业部这边为了维持一个高科技项目的面子,多少还要按照市场行情招点人,市场部基层人员工资普遍不高,流动性也很大。为了维持队伍,公司打造了一套很强大的洗脑文化,每天早上都要集体念口号,唱惠卡之歌。内部在事业部和市场部之外,还有一套独立的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内部培训讲师比赛。实际上,从老板到各个事业部的负责人,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洗脑。培训师天天把祖国政策挂在嘴边上,宣称要打造全世界一百强的企业。

    为了控制庞大的基层低薪员工,一个“忠诚”的骨干员工集团必不可少。据我观察,骨干主要是老板的亲戚,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姓,而且跟着老板做过许多类似的“事业”。几乎每个事业部的负责人都是这种亲信,收入比其他公司的同类职务要高一些。

    至于老板自己,更是这一行的老手,听同事说老板几年前在上海就是搞集资传销的。叫“XX心联盟”,公司名字叫XX环球贸易。主要业务就是充值返利,集资揽储。后来项目应该是挂掉了,在网上还能隐约的搜索到被骗信息,甚至可能还有案底。现在这家公司据说是2013年建立的,但我知道的最老的同事也是2014年中旬才加入。公司做类P2P的第一桶金发生在2014年5月,产品名字叫X卡贷。

    再往前,老板在山东搞过一个名为房产公司的传销机构。年头太久很多东西都查不到了,但是这些项目很明显给老板“锻炼了队伍”,也积攒了人脉。除了前面提到的骨干员工队伍外,现在公司有很多高层都是来自于老板之前的“创业项目”,而且许多分公司也设在老板“战斗”过的地方。

    借助这些人脉和骨干队伍,老板对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力,募集来的资金全部由公司自行控制,公司资金池就是老板的个人账户——公司账户上根本没钱,员工申请提现,只会从老板个人账户得到汇款。

    最后的疯狂 万元每天付息8元

    有正常思考能力的读者都应该意识到,这个模式绝对不可持续。起码20%的回报率再加上公司运营成本,公司拿了客户的钱,赚不出30%的年收益率就必然会破产。实际上,从去年9月开始,我已经逐渐感受到了泡沫破裂的前兆。我工作的前三个月,工资都是在自己的卡上收到现金,之后工资一律存入公司的理财账户,15天内提现的话一律扣1%手续费,不提现就能和其他投资人一样,享受理论上20%以上年息的收益。到了年底,老板跟大家“坦率”地说,12月、1月、2月只能发50%的工资,其余的工资4-5月尽量补上。我是不太相信这个“尽量”了。

    对于一个靠虚假项目集资的企业来说,一旦雪球般滚动的付息压力超过现金流入,它对老板而言就再也无利可图。这时候你会看到企业的核心层抛出完全离谱的回报率,企图捞上最后一笔投资,同时随时准备出逃,而这正是我看到的现实。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公司的年底敛财行动堪称“疯狂”,已经把触角伸进之前不愿“开发”的贫困乡村,针对农民推出了农村宝理财、零钱包等几款新的理财产品。这些新产品都承诺过年期间投资双倍,之前的投资如果在过年期间不提现也享受双倍待遇,过年还加送1.3%+的理财红包。年底的时候老板大量投放广告,公交车地铁站都是。

    尤其是10月份之后,老板把分支机构开到了自己的家乡——贵州,借着一个创业创新产业园“项目”推出了匪夷所思的P2P项目——脱贫宝,完全不对农民解释资金去向,只是简单地用高息集资。前面说的万元每天付息8元,主要宣传对象就是这些拿着养老钱来“投资”的农民。作为一个农村子弟,我做到这一步实在没法面对自己的良心,只能辞职再来介绍一下P2P的现实。如果各位回家听到扶贫P2P之类的概念,一定要提醒自己的父老乡亲攥紧自己的养老钱。如果已经不幸中招,能要回多少就要多少吧……我很担心公司老板会在春节假期后出国逃亡。

    真假P2P 投资需谨记四大要点

    再次提醒各位读者,违规的P2P或是互联网金融项目不止我公司一家,在经济总体衰退的年份,必然会有更多的违规P2P公司盯上农民的养老钱。在此我介绍一点我对P2P的基本认识,希望能对父老乡亲有所助益。

    首先P2P的本质是私人投资者把钱拿出来,借给某些风险高利润也高的项目。银行因为风险高、掌握信息不足而不肯给这些项目贷款,但总的来说,的确有一些项目的利润足以抵偿风险,所以私人投资者在掌握足够的项目信息后,可以尝试个人对个人的准高息贷款——注意“掌握足够的项目信息”这个前提。私人投资者和贷款方素不相识,本来不可能掌握足够的项目信息,所以需要有P2P平台给双方做沟通,把项目拿出来公开展示,供投资者选择。换句话说,P2P平台本质上是高风险投资项目的中介。鉴于项目本身的高风险性,除非把投资分散在多个平台多个项目,否则完全不适合于养老储蓄的投资。

    如果一定要投资P2P,必须记得P2P公司本身只是一个平台,一个中介中介中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任何自己控制、使用投资的P2P平台都不再是平台,而是一颗资金炸弹,有几乎100%的概率会出事。如果你发现公司宣布要把募集的资金投入自身旗下的事业部或项目,赶快把投资抽出来吧,这个平台最多只能再付息半年了。看了我的经历你就知道,虽然e租宝只有5%的真项目,但这个比例在行业内实在不算最低……

    其次,要牢牢记住P2P是风险投资,任何承诺保本付息的投资都不靠谱,都必然是骗子。而且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15%、20%甚至30%的年化收益意味着随时可能出现血本无归的结局,或者根本就是虚假项目,为骗钱而骗钱。只有略高于四大银行理财产品的回报率才比较可信,才能作为养老投资的备选。

    第三,P2P平台归根结底只是个商业项目,政府没有资格也没有义务为它作保。如果你发现P2P企业虚构自己的背景,喜欢报道自己的公益投资,经常拿央视的采访说事,乃至把投资和国家、民族利益挂钩,那这个企业一定有问题,一定在利用政府的信誉为自己的诈骗铺路。

    最后,P2P投资必须是针对具体项目。如果企业在资金去向、项目使用上语焉不详,只有美好的收益前景,那一定不要打开你的钱包。至于其他的一些判别标准,比如第三方资金托管、风险控制能力、抗风险背景……这些问题判断起来比较复杂,这里就暂且不提了。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期间,各大网站上出现了许多农民因盲目投资返贫的新闻,所以我很抱歉这篇文章来的这么晚,希望还能赶在各位读者年假期间发出来,新闻还能对各位的父老乡亲有一点助益。

    相关阅读:

    此前,广州平台通融易贷出现提现困难后,平台负责人赖宗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P2P是个泥潭,未来90%的民营平台会活不下去。

    和很多P2P负责人的经历类似,赖宗琰初涉职场,供职于稳定的传统大型银行,随后在2005年投身彼时风生水起的民间借贷,任职过担保公司、从事过投资业务,在2012年开始涉足方兴未艾的P2P行业。一度信心满满,但如今在采访中,他不断提到“P2P是个泥潭,踩进去很难拔出来”。对于通融易贷,他觉得,有些事情如果避免了或者提早做了,平台也许不会那么快出事,而有些问题属于行业通病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