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P2P、银行理财,哪一种投资易保收益? 连续降息降准后的负利率时代,尽管降低了资金成本,但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资产配置荒”——资金较充足却没有较高收益的投资品种。A股市场在去杠杆、经济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失去挣钱效应,利率下行更是使得一度风靡的宝宝们收益迅速下降。在此情况下,如何进行资产优化配置,避免财富缩水,是无论一般家庭还是高净值人群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黄金暴涨凸显避险资产稀缺 2016年1月,全球资本市场并没有因为新年的到来而给投资者以喘息之机,在本月不到15个交易日里,国际原油价格暴跌22%,铜价下跌7%;股票方面也是全球一片绿色,与此同时,全球新兴市场货币全线下挫。然而,在此期间,以美元计价国际黄金价格上涨幅度接近4%,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价格涨幅超过5%。1月20日,国际黄金价格则受益于避险需求,当晚大涨20美元。 中国市场数据的下滑也进一步刺激了黄金的需求,2016年的第一周,上海黄金交易所(SGE)的黄金交割量为238.165吨,较前一周总计的40.9413翻了差不多5倍。 但就在一个月前,市场还在预计,由于基本面强劲,美国经济数据好转,诸多投行报告都显示,随着美联储加息效应的逐步释放,黄金作为保值资产的作用将进一步降低,金价跌至1000美元指日可待。 不过在大的市场变革来临之际,预期往往跟市场走势背道而驰,美联储加息对全球股市和全球新兴市场带来的冲击似乎更大,投资者选择资产的标准已经从“保收益”变成了“保安全”。自美联储加息以来,国际黄金价格不降反升,美元指数也没有继续冲高,对美国加息的反应非常平淡。据美国铸币局的数据,2015年美国鹰金币共售出80.15万盎司,上涨53%;2016年第一天美国鹰金币售出6万盎司,这相当于2015年整个1月售量的75%。 持有美元对于陷入资产荒的全球投资者来说,可能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但持有美元现金对于美国等零储蓄市场来说,并不符合诸多投资者习惯,持有现金可规避一时风险,但长期看持有现金的风险反而更大。 跟股市、债券、外汇市场比,黄金市场相对较小,在股市、债市等处于上升期时,黄金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强,但市场一旦翻转,黄金的优势就显得非常明显。目前黄金资产价值只占到全球总资产价值的不到2%,只要有少许的资金流入,黄金价格就会出现明显的上涨,这不仅符合国际投资者寻求安全(黄金相当于现金)的需求。 随着美国市场股票价格的下跌,以及垃圾债市场风险的聚集,持有美元依然需要承担美国整体信用风险,美元在此轮危机中,仅仅依靠对其他货币的汇率优势,也将难以独善其身,所集聚的超买风险已越来越大,黄金可能成为资产荒之下最后的堡垒。 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在资产配置荒时期,大量资金并不具备一个良好的避险渠道,而黄金也就成为多年来的避险资产首选。在避险资产日益稀缺的同时,高质量的公司债和主权债等安全资产的需求却将不断增加。许多银行和投资者面对不明朗的市场状况和监管改革的压力,一般会选择避险资产。 所谓避险资产通常意义上是指,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冲击情况下,那些表现相对稳定,能够保护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价值不受重大影响的安全资产。从全球公认的角度而言,黄金、美国国债和美元无疑是排在前三位的避险品种。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都扩大了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这改变了投资者对避险资产的定义。主权债务依然吸引着寻求安全资产的投资者,但随着全世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不断扩张,风险从私营部门转移至公共部门,主权债务也不再被投资者视作无风险资产。一些发达国家国债违约的可能性有所上升。 目前来看,无论是此前的“大妈抢金”,还是当前的换美元热潮,其实都是避险需求推高的行情。金融市场多年发展,真正能够实现避险需求的资产依然没有更多选择。而在美元持续承压的情况下,留给投资者的也就只有黄金了。 投资P2P不要迷信收益率 1月18日,银监会联合工信部、央行、工商总局公开点名“MMM金融互助社区”,称其打着“金融互助”旗号,以高额收益为诱饵,吸收广大公众参与投入资金或发展人员加入,具有极大风险隐患,并表示“MMM”及类似主体不具备合法资质,运作模式具有非法集资、传销特征。 去年12月中旬,MMM金融互助社区由于资金链紧张、无法提现导致崩盘。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2月25日,MMM宣布重启。与此同时,MMM的升级版、号称收益高达100%的超级MMM全球金融互助社区近日也崩盘了,但一些投资者却是“伤疤没好就忘了疼”,深陷MMM金融互助社区创始人谢尔盖·马夫罗季设下的“连环套”之中。 诚然,中国进入到负利率时代,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少见的“资产配置荒”——资金较充足却没有较高收益的投资品种。在此情况下,无论是低收入人群,还是高净值人员和家庭,资产配置与理财遭遇了空前的困境,投资者们纷纷转向了相对收益较高的类似MMM平台以及P2P市场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大家在忙于追逐高收益之前,却似乎忘记了,投资理财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在赚钱之前,当然是安全。无论是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还是P2P、债券等固定收益类投资,都应把保住本金作为首要目标。只盯着收益看,就会失去警惕性,就容易被各种口号所迷惑,忽略了很多很严重的风险。 实际上,市场上存在不少成立多个公司“绕圈圈”,最后钱都给了自己的理财公司乱象。一些从事投资理财业务的“资产管理”“金额信息服务”公司广告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诸如“3个月利率8%,最高能到16%,而且随时可取”之类的诱惑。这种形式就是常说的自融,这样有可能填上一个窟窿挖一个窟窿,容易出现资金断裂。 长期获取超额收益是不可持续的。遇上超高的收益,很多投资人会蜂拥而上,但这可能只是假象。高收益的背后,也许是有人在编造美丽的谎言故事,又或是“庞氏骗局”,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故事编不下去,就是大厦轰塌之时。
所以,在股市开年以来持续下行的当下,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产品甄选时,更应当注重产品的风险考量而不宜盲目迷信收益率的神话。投资之前,要了解所投资对象的商业模式究竟利从何来,其收益水平、风险程度如何。如果其收益来源的合理性存疑,或者如MMM一样根本就没有收益来源,那说明其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早晚会出问题。P2P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投资者选择这一投资渠道时,需要多方比较平台资金背景,不要迷信听起来的高回报率,尽量选择1——6个月的短期,收益率在年化15%以内的理财产品,切忌盲目跟投一些高收益的平台。 银行理财仍将保持强劲增长 春节将近,银行理财仍是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主力。普益财富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突破20万亿,同比保持25%以上的增速。随着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利润的收窄,理财等“轻资本”业务成为银行的利润支柱。 中国理财市场正在由萌芽走向繁荣。然而,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和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步暴露。比如,银行理财市场波动剧烈。2015年五次双降使收益率持续走低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标签。上半年,A股牛气冲天,气势如虹,吸引大多数投资者转投股市,银行理财的市场竞争力受到拷问。六月股市震荡后,加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强势来袭,银行理财又不得不面对“资产荒”这一资本市场新常态。 再如,随着理财资金规模加速增长,但由于银行自身投资团队成长无法匹配,委托投资成为一条重要的资产配置渠道,委外模式暗藏的风险逐步显现。最后,多起投资者将代销产品和银行理财混为一谈的恶性事件给银行理财市场敲响了警钟。 随着市场环境的深刻变革,银行理财已走到新的十字路口,未来将往哪个方向发展,已成为现实且急迫的问题。得益于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催生了巨大的资产管理需求,形成了长期增长的资产管理市场。银行理财市场的需求面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仍会保持需求旺盛的态势。 从美国的经验看,资产管理的规模一般是GDP规模的2倍左右;照此推算,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规模应当在百万亿元以上。据此我们可以判断,中国的理财市场仍处于成长周期之中,理财需求规模的拐点远没有到来。这预示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产管理规模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同时,相较于国际大型银行普遍高于30%的占比水平,上市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占总资产比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但是,与银行转型相一致,理财拼规模的粗放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规模难以直接等同于效益。过去银行理财是增量竞争,各家银行或多或少都会快速增长,未来将转变为存量博弈。随着混业经营的拓展,各家商业银行产品设计丰富性和资产配置及管理能力的差别将导致行业分化。小机构抱团取暖、大机构上下兼并,都将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优势业务、服务对象、资产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走差异化道路。 下一阶段,理财产品类型将会由现有的期次型、净值型等资金管理产品,向投资管理、教育理财等多种理财产品及服务转变,产品形态将会日趋多元化,并有望形成银行主导的产品交易和流转平台。从机制体制看,银行理财部门继续沿着“准事业部-事业部-子公司”的脉络演进。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