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中国式小生意”闷声淘金路
发布时间:2021-09-10 15:03 来源:探客财经

得益于我国超大消费市场,即便是再小的生意,也能打开一片万亿市场。

一把几十元的菜刀背后,到底藏着多大的生意?

刚刚登陆创业板的百年老字号张小泉,用资本市场的数据告诉你——50多亿。

一把菜刀、剪刀,看起来十分不起眼,但如张小泉这样的头部企业,一上市就引来资本的狂热追捧,这种商业逻辑你能看懂吗?

其实不止张小泉,在资本市场,类似这种靠小生意走向上市,并发展壮大的企业不在少数。

如张小泉这样的资本新秀风头正盛,也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小产品上市公司在经历过山车,更有靠小生意发家却在壮大过程中跌落神坛的典型。

01

发行价6.9元,上市首日股价一度涨到38.4元,暴涨456.52%,这样的股市神话,发生在有400年历史的老字号张小泉身上。

百年老字号写手新资本,这样的结合多少有些新颖,张小泉的上市备受关注。

上市首日收盘,张小泉股价报34.09元,涨幅394.06%,总市值超53亿元。

查阅张小泉的招股书可以发现,在2017年至2020年,张小泉实现营收分别为3.14亿元、4.1亿元、4.84亿元和5.72亿元。同期内,其净利润分别为0.48亿元、0.44亿元、0.72亿元和0.77亿元。

每年几千万的净利润,张小泉仅凭一把刀就能赚的如此之多?

在人们印象里,张小泉就是一个以卖剪刀菜刀等刀具为主的老字号企业,探客财经查询发现,在张小泉天猫旗舰店上,其商品种类已经不局限于剪刀菜刀这类传统刀具。

其中,销量最好的一款产品是19元一把的粉刺针,月销量超1万单,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单品价格在10到15元上下,对比之下,张小泉卖的最好的粉刺针相对竞品价格要高一些。

在张小泉官方旗舰店可以看到,除了销量最好的粉刺针,张小泉的产品涵盖了菜刀、剪刀、磨刀工具、菜板、勺铲、锅具、甚至美容类工具,园艺用的刀剪等。

张小泉的业务已经从基础的菜刀剪刀延申到厨房场景,已经从刀具产品本身扩展到更多可能使用刀具的场景。

传统业务本身的使用场景有限,张小泉要想更进一步发展,必然需要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拓展更多使用场景,延申更多产品出来。

但是,对于张小泉这样的传统老字号而言,产品种类的拓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在于,产品本身的质量能否守住老字号这块牌匾。

本质上来说,刀剪这类产品以及相关衍生品在技术方面的壁垒并不明显,那么质量,就成为保障张小泉坐稳行业头部交椅的最重要筹码。

在张小泉官方旗舰店,不少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存在质疑,认为产品价格虚高,很多消费者信赖张小泉的品牌,拿到手的产品质量却不甚满意。

甚至在张小泉上市之后,也有网民直言张小泉是在靠情怀收割粉丝,而产品质量却参差不齐。

这些质疑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分析张小泉的招股书可以发现,2017年至2020年,张小泉OEM代工生产的产量为自产产量的2.17倍、3.26倍、3.02倍和3.37倍。也就是说,张小泉至少60%以上的产品是通过委托代工等方式进行生产的。

刀具本身的技术壁垒就比较低,代工模式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产量,但技术和质量却容易形成洼地。

未来的张小泉,除了靠着百年老字号的名声卖刀具,还能讲出哪些新故事呢?从张小泉官方旗舰店产品品类中可以发现,其在厨房用具甚至小电器方面都有所涉及。

把中国的家庭厨房作为新的“战场”,张小泉这步棋谋划的很有远见,但中国厨具市场已经发展多年,无论是厨房电器还是刀具等工具市场,都已经形成规模化,老字号张小泉想开拓新市场,如果还延续代工模式恐怕很难有所突破。

继上市首日暴涨超400之后,张小泉在资本市场的热度正在逐渐冷却,9月9日收盘,张小泉股价跌停,报30.2元,市值47.11亿,资本自然也在理性的思考,张小泉的“下一刀”还能不能“砍”出一个亿万市场。

02

吃着百年老字号红利的张小泉,可以说是把小生意做大做强做延续的典范,在中国,这样的小生意比比皆是。

得益于我国超大的消费市场,即便是再小的生意,放到14亿人中间,也能打开一片万亿市场。

比起资本新秀张小泉,一些同样靠小生意起家的企业已经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多年,他们的成功或失败似乎能给“中国式小生意”淘金者们一些新的启示。

比起一把菜刀,一双筷子的利润似乎更小,而在张小泉之前,我国已经有多家做筷子,竹木餐具产品上市的企业。

今年8月5日,双枪科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发行价26.4元/股,上市首日收涨44.02%,报38.02元/股,市值27.37亿元。

成立不到10年的双枪科技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据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双枪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08亿元、7.18亿元和8.34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1.53%、18.04%和16.19%。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96.82万元、7183.99万元和8976.11万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12%、56.28%和24.95%。

上市后的双枪科技虽然同样引来资本追捧,但是一双筷子背后的生意到底能做多大,依然是被质疑的问题。

在双枪科技在售产品中,除了支撑自身起家的筷子产品之外,同样涉及到了砧板等日用厨具,这一点,年轻的双枪和“老前辈”张小泉瞄准了同一个战场。

截至目前,双枪科技总市值23.98亿。

不同于双枪科技和张小泉的成功,同样是把小生意做上市的公司,有些日子却并不好过。

人们耳熟能详的好太太晾衣架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晾晒第一股”好太太发布半年报,数据却引发股民担忧。

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好太太股东户数为8991户,较上期减少740户,减幅为7.60%。股东户数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股东在撤退,好太太的闹心事还不止于此。

2021年上半年,好太太实现营业收入约5.79亿元,同比增长55.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28亿元,同比增长59.3%。在报告期内,主营业务产品毛利率 45.15%,较上年同期下滑 4.08%。

作为“晾晒第一股”的好太太于2017年上市,靠晾衣架这样不起眼的小产品起家,好太太在上市后也深知产品升级,提升研发的重要性。

上市至今,好太太的研发方向涉及智能窗帘,智能门锁等带有一定科技水平的产品,中报数据显示,好太太智能晾衣机、智能门锁等智能产品,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为4.22亿元,同比增长108.26%;毛利率为46.71%,同比下降2.46%。

然而,好太太在智能产品方面的品牌远没有晾衣架系列产品影响力大。

与此同时,原本的王牌产品晾衣架市场却遭遇萎缩,手摇晾衣架、落地晾衣架和外飘晾衣架,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为1.41亿元,同比减少10.21%;毛利率为43.24%,同比下降6.26%。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靠着一项产品打开市场知名度后,如何在更广阔的市场里遍地开花,是一个很难突破的困境,好太太经过三年的研发尝试始终没有新的落脚点,而晾衣架产品缺乏技术壁垒,仅靠吃品牌的老本恐怕难以稳住自己市场老大的地位。

截至9月9日收盘,好太太股价跌2%报13.24元,总市值53.09亿。

好太太的困境也许是一时的,因为新品研发这条路对于小生意企业而言必然是一条正确的选择,如何打开品牌知名度,奠定自己在行业内家喻户晓的地位,仍然需要时间。

03

选择正确的路就可以踏实的走下去,可对于小企业而言,如何找到一条正确的路才是真正的难题,选错路,难免从云端跌落谷底,这一点,曾经的浙江女首富周晓光深有感触。

无论张小泉的刀,双枪科技的筷子以及好太太的晾衣架,论生意比“小”,他们都比不过周晓光的头花。

周晓光,一位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她曾经靠摆摊卖头花赚的第一桶金,发现饰品商机的周晓光抓住机会,很快把自己的饰品买卖做大做强。

摆摊攒下的钱,她直接用于建厂生产新潮饰品,不仅如此,她眼光独到,不满足于眼前的小利益,而是把赚钱的市场一眼望到了海外。

从几毛钱的小头花到上万元的珠宝,周晓光深深抓住了饰品行业发展的契机,她带着自己的珠宝走出浙江,走进香港,一次香港之旅让她的品牌一战成名。

打下了国内市场,周晓光的扩展之路没有停歇,她继续走出中国走向更多的国家,由于饰品新奇,新光公司收到了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客户的订单。

小小的饰品带来的利润并没有让周晓光满足,在新光集团稳定发展后,周晓光把珠宝业务交给儿子打理,而自己则把眼光放在了另一个看起来“来钱更快”的行业——房地产。

周晓光先是从建材行业入手,成立新光建材城。

在饰品业务积累了百亿资产后,2016年,新光饰品借壳安徽方圆支承,以“新光圆成”的名义成功上市,新光集团拥有“新光圆成”79%股份。

也许是看到了饰品行业的发展天花板,也许是被房地产赚钱的大潮所推动,财大气粗的周晓光开始到处投资房地产项目。

巅峰时期,新光集团旗下拥有近百家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公司,40多家参股公司,资产高达800亿。

然而,房地产项目摊子大,资金需求量也大,虽然赚钱,但风险也很大。

新光入局房地产项目后,面临严格的市场调控,房子卖不动,资金也无法周转。而彼时,周晓光因为借壳上市签下的对赌协议也面临到期,周晓光只有变卖资产赔上40亿。

拆东墙补西墙后,周晓光不仅败光了几百亿的资产还签下了将近500亿的巨债,公司宣告破产,曾经的浙江女首富周晓光被列为“老赖”。

从“400多岁”的张小泉到“9岁”的双枪科技,从50亿市值的好太太到“一地鸡毛”的新光集团,再小的生意在中国都不缺市场,再小的产品只要抓住14亿中国消费者的心都有缔造百亿资产帝国的潜力。

与此同时,中国式小生意的前景究竟在何方?

靠着一把剪刀卖了400年,靠着一双筷子撬动几十亿资本市场,小生意从幕后走到台前,靠的的产品质量和口碑。

成功拿下资本认可的晾衣架懂得不前进就是后退的道理,为了找到新的市场,好太太顺应智能化家居的消费方式,虽然在创新道路上遇阻,但把握产品和品牌的关键,相信还是有突围的可能。

靠着小生意发家却转头被赚快钱的路子洗脑,新光集团这样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创业也讲究术业有专攻,掌握了一方市场不代表掌握了全部财富密码,摊子铺的太广,步子迈的太大,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可能会有短时间的收益暴增,但是“福兮祸之所倚”,丢了自己的老本行而去想掌握更大更全的市场,也要看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是否允许。

中国式小生意还有很多亟待挖掘的市场,赚钱固然根本,但小生意的正经路该怎么走,仁者见仁。

14亿中国人的市场从不缺淘金的机会,把握住一时更该想如何安稳一世,迈开步子舍命圈钱,最终只落得饮鸩止渴的下场。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