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分豆教育(831850.OC)股价上涨3.45%,收于0.9元/股,市值仅为1.13亿元。进入9月以来,这是其股价第9次收于1元以下,沦为仙股。
可曾几何时,这家公司是新三板最闪耀的公司之一。2015年6月18日,其市值更是飙至40.08亿元。
其实,在2015年的新三板,会有那么一批像分豆教育一样的公司出现,带着“明星”光环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在火热的市场尽情释放业绩;融到了不止一笔乃至更多的资金,尽情扩张。然而,当声嘶力竭的狂欢过后,他们失去了后劲……
这是偶然还是必然?读懂君近期跟新三板资深研究人士Z君深入交流了这个话题。
Z君表示,2015年的那批明星公司帅不过两年,背后大致有三个原因:
1.企业在挂牌前后记账基础原则变化,收入确认相比挂牌前有所提前;
2.在市场行情好时,通过放宽信用政策乃至财务造假,做大“纸面收入和净利润”;
3.经济环境不好,这些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变低,没有达到在融资方案中向投资者展示的预期。
是不是感觉不太懂?来听听Z君是怎么科普的。
记账基础原则变化,带来的“短期业绩红利”
在挂牌前,企业为了少缴税、晚交税,通常会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
所谓收付实现制,是指收到款项后确认收入,是一种非常谨慎保守的收入确认方式。因此,企业的收入和成长性都可能被隐藏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是不能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只能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非公众中小企业并没有严格执行。
而当企业挂牌后,就必须规范成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指一切要素的时间确认,特别是收入和费用的时间确认,均以权利已经形成或义务(责任)已经发生为标准,通俗的说就是即便没有收到款项,但是买方的付款义务和卖方收款权利形成,就可以确认收入。
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的收入时点有所提前了。这样一来,许多企业在挂牌后的报表里会出现一个很明显的业绩增长。
这里面既可能包括公司订单情况的向好,也包括“游戏规则”变化带来的“短期业绩红利”。当然,这样的“短期业绩红利”只有一次,企业如果要实现持续的增长,还是要靠市场的订单和企业自身完成订单的能力。
与成功IPO的企业相比,多数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规范时间和业绩都难以可持续,引用某新三板知名人士的名言“时间才是最好的发审会”。
“纸面收入和利润” 难以持久
“相比上市公司和拟IPO企业,新三板的公司,收入确认的核算方式不严谨,中介机构上下游的核查深度和谨慎程度远不如申报IPO的企业。挂牌公司为了融资可以通过放宽信用政策的方式,获得短期内漂亮的业绩,但这样的增长会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和现金流量的恶化,所以这样的增长,难以可持续。”Z君说。
首先,是这些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不严谨。
有一些以提供劳务为主的新三板企业,会采用完工百分比的核算方式去确认收入和成本,多采用成本百分比,即完工百分比=发生成本/预算成本。
完工百分比法对企业的核算水平和内部控制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是一种复杂但可操纵性又很强的收入确认方式,目前IPO的企业大多都不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完工百分比法可以通过少估计预算成本,多计入发生成本的方式,达到提前确认收入的目的。(分析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企业是否存在利润调节,需要结合应收账款、经营活动现金流、毛利率、应交税费等科目和财务必须进行综合分析,有机会再为大家进行展开分析)。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公司接受了一项设备安装任务,安装期为5个月,合同总收入50万元,到年底已预交安装费20万元,实际发生安装费用14万元(假定均为安装人员薪酬),估计还会发生16万元。
这个公司会按实际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这项劳务的完工进度,不考虑其他因素。该公司会做如下账务处理:
完工百分比:
140000/(140000+160000)x100%=46.67%
那么应确认的收入就是:
500000x46.67%≈23.34万元
而那些靠销售商品实现收入的企业,即使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核算方法,收入也可能很激进,可以自主地放宽“信用”政策,在短期内达到做大业绩。以赢鼎教育(833173.OC)为例,它是直接把商品几乎以全部赊销的方式卖给个人代理商后,然后就确认一大笔收入。
另一方面,中介机构出于成本考虑,对上下游尽调工作不够仔细和深入,对虚增客户、隐匿关联交易、大额应收账款难以回收的情况都不能有效的识别,从而给了企业为了融资而放宽信用政策乃至财务造假在短期内做大业绩的机会。
中介机构的“放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Z君表示:“正常如果是对申报IPO的企业,中介机构都要进行上游和下游的实地走访,通常上游供应商要覆盖80%以上,下游客户要覆盖70%以上,同时申报IPO的企业还需要协调上下游单位全力配合券商尽调,并按照券商要求提供相应的财务资料,尽调过程中承担的中介机构差旅费就可能高达数十万,涉及海外客户和供应商的企业成本更高。这样就导致了拟IPO的企业因成本高昂、操作复杂而放弃进行财务造假和财务粉饰。”
而新三板公司的上下游尽调,可能由于中介费用成本的限制,调查的深度和严谨性就有些流于形式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放宽信用政策或者财务造假的公司会有一个更好看的业绩。但这都是短期的。在外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这批公司融不到钱,也没有订单和收款去进一步的支持自己的可持续增长,后劲儿就不足了。
对此,Z君用了一句很形象的比喻——“纸变薄了,就包不住火了”。
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拖累”业绩
“拿到钱,蒙着眼睛往前跑”,也是2015年那批明星公司的常态化动作。
Z君表示,有些公司融到钱,会进行扩张,但扩张后收益又不一定能达到商业计划书中的预期,也可能会对业绩造成影响。并且,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公司的市值也会缩水。
这一点可以参考下基美影业(430358.OC)。
2015年,基美影业先后融资3850万元、3.8亿元和5.98亿元。最后一轮融资中,公司估值更是高达24.82亿元。
而基美影业也凭借2015年以来10.2亿元的融资,成为新三板融资最多的影视公司。
融资完成后,公司开始作为执行制片方主控电影的投资、制作和拍摄。仅2016年,公司就参与投资4部电影。当年,公司营业成本从1.26亿元增加至2.62亿元,同比增长108.47%。
可惜的是,基美影业参与投资的4部电影表现均不如人意,其中仅《九条命》的票房最终超过1亿,而由公司主要拍摄制作的《魔轮》,票房仅为784.2万元。
最终,当年基美影业亏损2.66亿元,同比下滑836.40%。6月14日,基美影业的股价一路暴跌,最低跌至2元/股,最高跌幅达55.65%。截至收盘,市值仅为8.85亿。
在今年上半年,基美影业的业绩出现了转好的迹象, 其1817.84万元的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38.24% 。但基美影业的境外参股公司EuropaCorp S.A.在2016 年 4 月 1 日至 2017 年 3 月 31 日间,因制作的电影票房未达预期而亏损,为基美带来2亿的投资亏损。所以,基美影业今年上半年亏损了2.19亿元。
以上,就是Z君对明星股无法继续保持帅气的原因解读。
在新三板大热的那个时期,企业挂牌后难免会为了融资和提升估值去“粉饰”自己的业绩。只是,市场情况风云变幻,光靠这些手法而不把后劲加足,迟早是会被扒光底裤的。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就显现无疑了。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